用改革创新的精神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2024-09-17

用改革创新的精神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共8篇)

用改革创新的精神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篇1

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彭亚洲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思想武器。作为纪检监察部门,要站在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方法,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重点破解四个方面的问题,使反腐倡廉工作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实际。

一是破除“小”,强化大局意识,确保反腐倡廉工作的政治性。我们谋求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取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这决不是以牺牲党风政风为代价的发展。反腐败与发展生产力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将反腐倡廉工作放在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中去谋划,更加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局中来把握,坚持把“贴近中心,服务大局,分清是非,惩治腐败,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作为工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一方面对市委、市政府改革发展的决策

部署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阻挠改革破坏发展的,要坚决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护改革创新中的失误者,把改革探索中出现的问题,与违纪违法、腐败现象区别开来,防止形成因循守旧者无忧无虑、改革创新者担心受怕的社会现象,真正调动和发挥好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按照“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判断是非,掌握政策,理直气壮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宽容失误者、开导保守者、追究诬告者、严惩腐败者,创造鼓励人干事业、支持人干事业的社会氛围。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寓于各项具体政策、决策和措施中,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每个环节,促进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及时发现和解决妨碍经济建设的突出问题,坚决查处硬性和破坏经济建设的人和事,为经济建设扫除障碍,保驾护航。通过履行职责,明确政策,划清界限,澄清是非,刹风整纪,努力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破除“旧”,强化创新意识,确保反腐倡廉工作的先进性。更加自觉地学习借鉴反腐倡廉建设的先进理论和经验,树立人文执纪理念和正确的政绩观。我们党执政理念上本质性的跃进和升华,要求我们必须文明执纪执法,做到尊重人权、保护人权。党员干部在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处理阶段,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应当受到平等对待。我们有义务保障他们的权利,要杜绝以权压人、盛气凌人的现象发生。在执纪过程中,既坚持从严治党的方

针,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方针,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对人的处理慎重的态度,执行政策宽严相济,综合考虑办案的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既要看到查办案件、惩治腐败的政绩,又要看到分清是非、教育保护干部的政绩;既要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更要看到党风廉政建设长远效果;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要用实践的观点看成绩,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所做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用群众的观点看成绩,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判断政绩的最高标准。

三是破除“浮”,强化服务意识,确保反腐倡廉工作的和谐性。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严肃查处和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案件和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围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纠正教育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严肃查处那些臵群众利益不顾、造成严重后果的违纪违法案件,为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做出新贡献。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着力抓好效能监察。围绕工作作风强化效能监察。切实解决一些单位工作中服务态度生硬、简单粗暴,“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以及工作推诿、效率低下的问题。坚决制止和纠正个别单位利用职权搞“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问题。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任务强化效能监察。严格考核,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各单位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按时优质高效地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三是围绕落实制度强化效能监察。以优质、高效、便捷为目标,通过检查、督促、考核等措施,切实把办事公开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责任追究制、执法责任制、效能投诉制、评议考核制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机关政效率提速,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四是破除“满”,强化忧患意识,确保反腐倡廉队伍的纯洁性。“打铁还须自身硬”。纪检监察干部首先要做到不信仰宗教,不参与宗教活动,不做左右摇摆的事,不做保持中立的事,做到行动不动摇,态度不暧昧,认识不含糊,立场十分坚定,旗臶十分鲜明,始终站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第一线;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宪法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牢固树立严

格依纪依法办案的观念,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不得以案谋私,不得参与与办案有关的吃请,不得接受与办案有关的馈赠认真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要求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开展在岗自学活动,既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要学习反腐倡廉理论和纪检监察业务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既要学好《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条规,又要刻苦钻研经济、金融、行政管理和其他有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有效监督的能力。还要注重把加强学习与加强实践锻炼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用有所成;要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探索,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性能力,发挥创造才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新立业。在我们机关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案件查检、案件审理、执法监察、公务外出等行为,形成用制度规范言行,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使机关干部模范地遵守纪律,自觉用党纪政纪约束自己,杜绝一切利用工作之便、凭着机关牌子、打着领导旗号拉关系、搞特权、谋私利的行为;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自觉接受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监督。对上级批办的、领导交办的、实名举报的、反映纪检监察干部的案件,做到件件有落实,对所查办的案件原则上不允许有一个错案。对群众反映纪检监察干部的问题调查核实后,对有缺点和错误的要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对不适宜在纪检监察机关

工作的要坚决调离,对严重违纪违法的要严肃惩处,对于反映失实的要给予澄清保护。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切实抓好纪检监察干部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各级纪检监察干部要讲政治、讲正气,发扬公正无私、刚直不阿、不徇私情、敢于碰硬的精神,严格按照党章办事,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做坚决的斗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克服作风浮躁、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按照求真务实的要求做好工作。要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合法权益。对群众解决以实名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要满腔热情地予以核实和解决,并给予回复,要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用改革创新的精神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篇2

一、搞好整体规划, 做到“四个”到位

1. 顶层设计到位

出台《河南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和《河南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明确学校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

2. 领导机构到位

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河南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 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主任,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担任副主任, 成员由学校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担任, 下设办公室和专项工作小组, 负责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实施。

3. 保障机制到位

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使之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按照学校文化建设规划, 每年制定当年的具体实施计划, 保证文化建设必要的经费投入, 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和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4. 检查落实到位

学校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检查学校文化建设工作, 听取各部门和工作小组落实学校文化建设规划进展情况的汇报;各工作小组认真实施学校文化建设规划, 切实抓出成效;学校文化建设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

二、把握基本原则, 做到“五个”结合

1. 坚持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既继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 发掘传承学校文化的厚重积淀, 借鉴吸收其他高校文化的有益成果, 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面向未来发展, 创新学校文化, 赋予学校文化以时代精神。

2.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融合

既大力倡导以求真务实为取向、开拓创新为灵魂的科学精神, 培养师生科学严谨的态度作风, 又高度重视以以人为本为内核、向善尚美为取向的人文精神, 培育师生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

3. 坚持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协调

既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前进方向, 又研究本校文化的发展历史, 发掘提炼本校文化的个性特点,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

4. 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

既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先进文化, 引导师生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创造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又从学校和师生实际出发, 区分层次, 着眼多数, 服务多数, 循序渐进。

5. 坚持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衔接

既对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战略进行长远规划、整体布局, 提出长期目标、总体内容, 又对近期目标、保障机制进行任务分解、责任落实, 提出配套措施和实施步骤, 确保学校文化建设重点突出、环环相扣、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三、突出工作重点, 加强“六项”建设

1. 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突出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导作用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孕育形成并始终恪守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 是引领和感召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学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积极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学校实现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秉承“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校训, 弘扬“明德、正学、倡和、出新”的校风, 践行“修至学、立世范、启智慧、益品行”的教风, 光大“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的学风。通过开展读校史、唱校歌、戴校徽和参观校史馆、荣誉馆等具体活动, 不断强化师生的主人翁意识, 激励大家珍爱学校声誉、关注学校发展、参与学校建设。通过校徽征集、一训三风重新诠释、“师大故事”征集等活动, 积极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弘扬学校的优秀精神文化资源, 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 尊重师生在传承学校精神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强化其对学校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重视大学制度文化的引导作用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保障。学校注意充分发挥制度的引导、保障、规范功能, 通过制度文化建设, 使学校在整体工作上实现重大问题、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本化, 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充满生机的运行机制。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常委会、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议事制度;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学校党政联席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和完善教代会、职代会民主管理制度, 认真落实学院教代会制度;完善团代会、学代会制度;完善和执行校务公开制度, 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保障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学校信访工作制度, 建立和完善校内申诉机制, 增强民主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 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人员在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学生培养管理的各项制度及学生组织和学生行为规范, 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完善和规范学校教职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使其成为教职工行为的基本准则。规范学校的各种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庆典活动等;将学校的升国旗仪式、迎新大会、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优秀师生表彰等大型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 激励师生珍视荣誉, 热爱学校。

3. 加强大学学术文化建设, 提升大学学术文化的创新作用

大学学术文化体现大学的学术品位。学校注意在学术活动中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在兼容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 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条例, 完善学术评价体制, 规范师生学术行为;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新教师上岗培训和学生的培养体系;加强学术监督, 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行为。加大对学术团体 (机构) 的支持力度, 对科研机构、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予以扶持, 支持各专业协会、学术团体独立开展学术活动。加强学术刊物建设, 办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水平, 增强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学术节、学术周、科技作品竞赛、学术人文讲座、科普知识宣传、文学艺术作品诵读和展演, 丰富学生的科技文化艺术生活;以参加全国“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性计划实验项目等科技竞赛活动为依托, 组织大学生组建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课题组, 加大对学生科研活动的经费投入, 增加学生科研课题立项, 强化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责任意识, 建立教师与学生基于学术层面的交流沟通渠道;建立学生学术沙龙, 发挥“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作用。

4. 加强大学环境文化建设, 发挥大学环境文化的熏陶作用

大学环境文化对师生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学校注意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原优秀文化资源, 弘扬勤勉诚朴、兼容并蓄、不断进取的文化传统, 建设独具特色的环境文化。搞好校园规划和建设, 做好两个校区尤其是东校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整体规划和分期建设, 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立校园规划图和校园建筑、道路指示牌。对东校区主要道路、建筑物进行命名, 设置傍道铭言牌。加强校园文化管理, 制定《河南师范大学校园环境管理规定》, 规范校园横 (条) 幅、标语的悬挂和张贴以及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品的管理;在特定场所张贴禁烟标志和节约水电提示;规范校园环境的汉字使用。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积极为师生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创造条件。加强教职工活动中心建设, 积极开展模范“教职工之家”创建活动, 改善职工活动条件,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建设和拓展学生文体活动场所, 拓宽学生文化活动空间;完善离退休职工活动设施, 建好老年活动室、展览室、报刊阅览室, 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文化小区建设, 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悬挂伟人名人画像、绘画和箴言;做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和校园各类树木名称属种标志制作工作;积极开展小区文化活动, 定期举办摄影、书画作品征集和展览活动。加强校园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重视对校园内有教育和纪念意义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的保护;重视对校史馆、档案馆、文物馆、标本馆、博物馆、图书馆等馆藏文物和珍善本图书的保护和利用。

5. 加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 强化大学行为文化的示范作用

大学行为文化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全体师生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的动态反映, 也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学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河南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工人职业道德规范》。推进学生修身活动, 以“六不六要”为基本点, 组织学生开展文明修身活动, 开设爱校建校劳动课, 开展周二义务劳动日活动。积极推进校园文明公约和师生文明修身活动, 培养文明行为意识, 规范课堂、会场、考场、餐厅等场合的行为。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办好全校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大学生形象展示大赛、大学生基本技能竞赛、“共青颂·师大情”、“祖国颂·师大情”合唱比赛等精品文化活动的基础上,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挥节日育人功能, 通过开展重大节庆日纪念活动, 唱响主旋律, 弘扬新风尚。积极开展评先评优选树典型活动, 采取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广泛宣传, 引导师生学习先进、弘扬美德、倡树新风。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作用, 与校友保持联系和沟通, 宣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 邀请知名校友来校作报告, 激励在校学生发奋读书, 立志成才。

6. 加强大学形象文化建设, 拓展大学形象文化的认同作用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篇3

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政治文明建设。30年来,江苏始终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全省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积极发展人大民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省委围绕各级人大、政协和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制度性的规定、意见和决定,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保证立法、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开展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同时,积极支持政协围绕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坚持重大决策协商在前,主动通报情况,鼓励建言献策,广集社情民意,广纳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仅1998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就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等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作出60多项决议决定,对促进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政协围绕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切实履行政协职能。仅九届政协任期的5年,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就提交大会发言材料156篇,集体提案618件,社情民意信息229件,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法治江苏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江苏的地方法制建设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民普法的逐步展开,江苏省于1989年提出了推进依法治理的方针,此后。各地先后提出了依法治村、依法治镇、依法治县、依法治市的目标,开始探索各具地方特色的法治建设之路。从90年代开始,省委作出了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决定,省人大也通过了相应决议;在世纪之交,省委还制定了依法治省的工作规划;2003年以来,省委根据党的十六大部署,着眼于“两个率先”的需要,提出了以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江苏”统领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目标。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坚持把立法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放在促进依法治省、营造良好法制环境上。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迈出坚实步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明显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现代型的有限政府和公共政府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突出的标志就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减少,以间接管理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越来越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方面,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有了较大改变,依靠行政审批进行管理的模式正在转变,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裁减。从2001年下半年起,我省各地各部门先后开展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大力削减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全面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和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努力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较好地保证了《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通过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基本解决了审批事项多、手续繁、多部门重复审批等问题;规范了审批行为,保留的审批项目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及审批程序规定;改进了审批方式,提高了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强化了对审批过程的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优化了投资环境,较好地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编制完成23个省级专项应急预案和各市总体应急预案,推进省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进展较快,已编制完成省级专项应急预案22个。重点解放好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的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党内民主,对于推动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始终把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在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方面,在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方面,在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作用方面,在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方面,广泛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试点。这些探索和试点,为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从1997年起,江苏一些地方就开始探索乡镇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到2002年底,全省已有100多个乡镇推行了党代会常任制。在部分乡镇试点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后,这一探索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省委决定在吴江市和射阳县先行开展县(市、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并从2005年起,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继续抓好县(市)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的基础上,选择1个省辖市(淮安市)、每个省辖市选择1个县(市、区)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逐步推行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各试点市县区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党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建立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党委领导同志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形成“党群联系链”;进一步拓宽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加强党代表同选举单位的联系,组织党代表开展视察调研活动,安排党代表列席党委会,参与干部评议和监督,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证明,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作用,扩大党内民主,加

强党内监督,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地方工作的领导。

——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制度进一步健全。党务公开是指党内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前提。党的十五大提出“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以来,江苏各级党组织着眼于提高党内工作的透明度,在实践中不断从一些具体工作人手。逐步展开和推进党务公开。2004年初,镇江市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成为率先在全国推行党务公开的省辖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后,省委专门下发《关于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党务公开工作在全省各地又有新的发展。发端于宿迁的党政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度,已在全省推开:无锡、连云港等地打造党务政务“阳光工程”,正在成为党务公开的一种重要形式;省国资委等部门实行“开放式”民主生活会制度,丰富了党务公开的内容和做法。江苏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党务公开工作中,把实行重大决策公示和征求意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增加了党组织活动的透明度,不仅为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对权力运行也起到了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从公开选拔到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党内选举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在党内,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党员享有的最基本的民主权利。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任前公示制度的首倡地——江苏,不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为“两个率先”配干部,推广了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改革举措。2000年,江苏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省级机关副厅级领导干部,21名平均年龄37岁的优秀人才从23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为当时平均年龄51岁左右的省级机关厅局领导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截止2007年9月,江苏公推公选各级领导干部1776人,公开选拔科以上领导干部2658人。有1.6万余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科以上中层领导岗位。改革党内选举制度进一步扩大了选人用人中的民主,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完善了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为“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依法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选举权,创新社会建设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有效地调动了群众的参政热情,提高了群众的民主意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方面做法不断创新。民主程序和制度日趋规范。目前,江苏全省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乡(镇)、街道和社区自治组织普遍建立并实行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各市、县(市、区)都制定了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村(居)民委员会制定了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社区议事规则,基层民主决策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各项公开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有力促进了城乡基层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尤其是城市社区近年来在基层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工作不断规划化、制度化,在基层自治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以政务、厂务、村务、财务公开和城市社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管理有了新的进展。在政务公开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13个市和绝大部分县都实行了政务公开制度。设立了政务大厅,开展了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建立了重大事项通报制度、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在厂务公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支持和发挥各级工会组织作用,结合完善规范职代会程序和内容。对厂务公开进行了认真的贯彻落实和检查监督。在村务公开方面。1997年6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村务公开活动的意见》(苏办发[1997]13号文件),对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的内容、工作任务和具体落实单位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在财务公开方面,江苏各地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预算安排上扩大群众参与,或者让公民旁听人大会议,或者在人大会前举行民主恳谈、对预算草案进行预审。一些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预算支出项目。先交由人大或者群众讨论:应该上什么样的建设项目,由人大或者群众提出动议,做出选择,而不是政府安排后再交人大审议通过。基层人大工作的探索正在从审议预算报告转向审议预算项目。政府预算的公开化正在成为群众参与的直接要求。这些探索显示出,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管理和资源配置等问题上,群众的参与要求越来越被一些基层政府所重视,群众的参与热情正在为制度化的参与方式所吸纳,“扩大基层民主”成为基层政府在应对具体问题时的武器和工作方法。“参与式预算”和“协商式民主”,既可以说是进行财政改革、推进阳光财政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说是开展行政改革、提高决策民主性的重要方式。而且,从改革的实践来看,拓展群众在基层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决策权和政治参与,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用改革创新的精神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篇4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制度建设上要有新突破

紧密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探索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腐败现象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及时解决妨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突出问题。当前,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促使党员领导干部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们对全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做了新的改进,理顺了考核执行机构,健全完善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作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并定期组织对所有直接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部门和单位进行社会测评。同时,充分利用考核测评结果,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对成绩突出的干部给予提拔重用,对排名靠后的进行谈话诫勉直至调整,有效地调动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要紧密围绕源头治理的重点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抓住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建章立制。近年来,我们逐步推进源头治理,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深化“四项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人事制度改革,我们率先实行了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和竞争上岗制度,区直各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全部实行“逢进必考”。财政制度改革,我们全面推行了会计集中委派和集中核算制度,建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全部取消了机关财务,国库实行集中收付。在区属国有参股企业推行财务总监制度,代表政府对企业的国有资产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实施审计制度改革,区审计局设立镇街道审计办公室,在各镇街道设立审计所,在村居实现纪检监督小组长与理财小组长兼任,在审计范围上确定“四个必须审”,形成了纪检审计两位一体的审计监督网络。2007年9月底,全国乡镇和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场会在东营区召开。

要紧密围绕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办事不公、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近年来,我们从破解群众“就医难、看病贵”问题入手,对镇办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用药品器械推行了议价采购配送制度,对1034种药品制定了统一零售价,全区药品零售价格平均下降了10%;从破解群众“知情难、监督难”问题入手,深入推进政务、村务公开,各镇街道和12个区直单位建成了工作网站,10个村居依托区政府网站进行了村务公开试点;从破解群众 “门难进、事难办”问题入手,深化“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窗口单位)”创建活动,对已命名表彰的30个市级“群众满意站所(窗口单位)”实行了动态管理制度,全区39个部门参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全区政风行风大大好转,部门和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民主公开上要有新举措

要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持。近年来,我们根据群众民主参政意识不断增强的实际,积极整合各类投诉监管部门力量,区纠风办、软环境建设办公室、信访局及纪委信访室等密切配合,电话投诉、来人投诉、来信投诉、网上投诉、意见箱投诉多管齐下,及时处理群众投诉。让基层和群众反映问题、监督政府部门。2007年,区纪委、监察局通过各类途径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28件次,处结率100%,处理结果及时向群众反馈,群众满意率达100%。

要进一步改进民主公开方式。政务公开是扩大基层民主、增加政务透明度和防腐保廉的重要举措。作为改善政务环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阳光工程”,必须要不断创新形式,在公开内容上要由“公开什么群众就知道什么”变为“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在公开程序上要由事后公开,变为全过程公开。近年来,我们突出重点,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事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关键内容和公共权力行使中的关键环节,不断调整规范公开的内容,着力抓了“事权、财权、人事权”三权的公开工作,如项目审批、办证办照、宅基地审批,干部选拔、重要人事任免、公务员招考等,都通过一定形式向社会公示,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用改革创新的精神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篇5

调研

以改革创新精神 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调研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反腐倡廉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认真抓好中央《工作规划》的贯彻落实,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惩防体系建设新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惩防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

方针。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惩防体系建设新理念。

一要树立服务发展理念。要把惩防体系建设放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使之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适应,始终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游移、促进发展不动摇,既发挥服务和促进作用,又推动惩防体系逐步完善,确保惩防体系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惩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着力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融入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和各项改革措施之中,体现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中,体现到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和有效保

护党员干部之中,使惩防体系建设更好地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

三要树立惩防并举理念。惩治与预防是反腐倡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两者密不可分,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惩治于已然,防患于未然,既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依法严惩腐败分子,又加大预防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努力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要树立统筹兼顾理念。要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各项措施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使之互相配套、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惩防体系建设的整体效果。要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增强惩防体系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二、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中央《工作规划》,凝聚了全党的智慧,体现了人民的意愿,对到2012年的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是当前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廉政教育,着力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教育侧重于教化,是基础。一要始终把领导干部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典型示范和警示教育,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切实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二要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

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整合宣传教育资源,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抓反腐倡廉教育的整体合力。三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推动廉政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营造崇廉敬廉的社会氛围。

二是注重制度建设,着力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制度侧重于规范,是保障。一要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各个方面,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制度约束就延伸到哪里,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二要加大制度创新。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年”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行“五项制度”,并着重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领域及关键环节的治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党务政务厂务村务事务公开的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权力运行的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等方面推进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三要抓好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既要重视制定制度,更要落实好制度。重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是强化权力监督,着力增强监督的制衡力。监督侧重于制约,是关键。要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权力运行的轨迹,找准监督的关键环节和薄弱部位,科学配置权力,公开运行权力,依法行使权力。要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重点防范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要改进监督方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由封闭式监督向开放式监督转变,由一般性监督向深层次监督转变。要拓展监督视野,加强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增强改革的推动力。改革侧重于创新,是动力。一要推进干部人事和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二要推进行政管理和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三要推进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四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五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

建设及相关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规范土地征收和使用权出让制度,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五是加大纠风力度,着力增强纠风工作的遏制力。纠风侧重于遏制,是抓手。一要深入开展专项治理。重点解决物价、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征地拆迁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二要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扶贫救灾专项资金的监管。认真治理公共服务行业侵害群众消费权益等问题。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和收费行为。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和企业负担,治理公路“三乱”,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三要扎实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坚持评议从基层基础抓起,向基层延伸,突出对有执法权的部门和单位进行评议,不断扩大参与面,通过上评

下、下评上,上下联动、左右互动,促进政风行风实现根本好转。

六是严厉惩治腐败,着力增强惩治的威慑力。惩治侧重于处罚,是手段。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手软、决不姑息。一要认真查办案件,严厉惩处腐败行为。坚持有案必查、违纪必纠,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二要坚持依纪依法办案,提高执纪执法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严格办案程序,把握政策界限,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要正确运用政策和策略,宽严相济、区别对待,严格区分一般错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严格区分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出现的失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严格区分工作方式方法不规范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保护改革者,支持创业者,挽救失误者,惩治腐败者,为广大党员干部创造一个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三要重视和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针对案件中暴露

出的问题,深入剖析,举一反三,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逐步消除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惩防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贯彻落实《工作规划》、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协助党委采取得力措施抓好《工作规划》的落实,务求惩防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首先,加大学习宣传力度,为贯彻落实《工作规划》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要把学习《工作规划》列入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并采取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理论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系统学习《工作规划》,通过学习培训,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工作规划》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贯彻落实《工作规划》的自觉性。要充分

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解读《工作规划》,形成贯彻落实《工作规划》的浓厚社会氛围。

其次,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为贯彻落实《工作规划》提供组织保证。要着力促使各级各部门把贯彻落实《工作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党的建设总体工作之中,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班子主要领导对贯彻落实《工作规划》负总责,其他班子成员根据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工作,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结合实际认真制定贯彻落实《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及细则,分解落实任务,明确责任人员,明确工作标准,明确完成时限,切实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用改革创新的精神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篇6

2.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造成的发展瓶颈是: A.污染严重 B.资源短缺 C.以上都包括 D.以上都不对

3.党员的高素质主要表现在: A.要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B.要着力提高广大干部和党员驾驭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能力与本领

C.以上都包括 D.以上都不对

4.现阶段发展党内民主的突破口是: A.改革和完善党政主要领导人的选举方式

B.改革党内权力机构的运行机制 C.以上都包括 D.以上都不对

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A.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最高人民法院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D.以上都正确

1.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其主线是: A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B 党的先进性建设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3.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 A 作风建设 B 反腐倡廉建设 C 执政能力建设 D 组织建设

5.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 地区之间 B 城乡之间 C 部门之间 D 以上都包括

包括:

A 知情权 B 参与权 C 监督权 D 以上都包括

8.十六大党的政治报告首次提出党内民主是:

A 党的生命 B 党的灵魂 C 党的宗旨 D 以上都不对

10.现阶段党内领导人的选举方式是: A 差额选举 B 等额选举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11.怎样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 A 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 B 实行差额选举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12.党章规定我们党内最高权力机关是:

A 党代表大会 B 人民代表大会 C 最高法院 D 以上都不对

13.党代表大会的召开周期是几年: A 3 B 4 C 5 D 6

14.“倒运行”机制的弊端是:

A 权力集中在少数人甚至个别人手中 B 重大问题少数人决定而不是多数人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3.“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三高是指:

用改革创新的精神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篇7

一、遵守前提

习总书记讲话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进“供给侧改革”。其含义就是要稳中求进。

“供给侧改革”与“扩大总需求”并不矛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都要求“扩大总需求”。人民群众的需求不仅是对产品品种、数量及其质量的需求,还包括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关注,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缩小反而要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梦的实现、全面小康的建成、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随着大国外交、全面外交和“世界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推进,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上游产业、高端产品和现代化服务的要求不断增加,总需求必然扩大。采取“供给侧改革”,顺应形势发展,淘汰中低端产品和低档服务供给,提供高端产品和现代服务供给,最终是为了扩大总需求。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时期。第一是“经济增长换档期”。经济速度下滑,从过去高速发展到现在减速为6.5%。第二是“结构调整期”。经济速度问题其实是结构问题,长期依靠“需求侧”拉动经济发展,久而久之形成粗放式发展模式,使得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破坏生态环境,经济下行压力大。第三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即动力转化时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2009年我国政府采取“4万亿投资、10万亿贷款”强刺激政策,以扩大需求、保证增长。结果经济增长了,但是副作用很大,出现投资回报递减、资产泡沫,使国民资产负债率杠杆越来越高。在这个时期,继续依靠“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必然受阻,总需求受到影响,所以采取“供给侧改革”是势在必行。但是,“供给侧改革”是长期性刺激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改革措施,无法短期见效。因此,在它的作用没有明显发挥前,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并进行改革,否则就会“栽跟头”。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进行供给侧改革,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当务之急是“稳增长,调结构”。我国经济基本面和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局面没变,经济发展潜力大。但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攻坚克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经营困难型企业数量增多、调结构难度大等。首先是保持稳定增长速度,在经济平稳运行中为“调结构”赢得时间;同时,不以GDP论英雄,追求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其次是“需求侧”手段还有发挥作用的地方,如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需求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在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潜力大。消费仍然是增长的基础,投资仍然是增长的关键,出口仍然对增长有促进作用,必须综合运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种手段。习总书记提出“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进行“供给侧改革”是非常正确的,既立足于实际又指明了改革方向,抓住了稳定与发展的关键,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在稳中求进中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做到稳增长与调结构同步进行。第一,要正确处理“稳”和“进”的关系,既要稳中求进,又要进中求稳。第二,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消除体制机制弊端,攻坚克难,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第三,要发挥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资源环境在内的全生产率要素作用,为“供给侧改革”提供长期动力。

二、正确认识

习总书记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就是要下决心进行“结构性改革”,要求明白“供给侧改革”性质、目的和紧迫性。

“供给侧改革”的性质是“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侧”这一源头着手,从生产、供给端着手,进行结构性调整,提质增效,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是系统性改革,涉及劳动力、土地、资本、资源环境等各种要素,涉及制度创新、市场决定作用的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调动,核心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供高质高端产品和现代化服务。要求在微观上激励市场主体积极竞争,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在宏观上要提供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包括制定公平公正市场竞争规则,降低企业成本、减少政府干预,补上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方面的短板,改善民生。上述这些都是长期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搞好经济运行、科学宏观调控的要求所在,其目的是通过这项改革调动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全要素生产效率作用,主动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扩大有效供给,“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需求侧”和“供给侧”是宏观调控的两种手段,这两种手段的调整都对经济结构产生深层次的影响。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协调的一面。在供需关系中,要求这两个方面协调发展,但是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否则就会出现结构性失衡现象。当经济萧条或过热时,采取“需求侧”手段,从扩大或抑制需求出发,通过政府干预,实现短期调控。采取积极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可通过乘数效应对总产出产生拉动作用,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但是,长期采取这一手段,势必产生金融危机、政府债务危机。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总需求,给经济发展过热降温。但是,长期采取这一手段,最后会出现需求不足,影响经济持续发展。采取“需求侧”手段,短期成效好,却无法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造成一方面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和现代化服务无法提供。因此,要使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供给侧”手段,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提供高质有效供给。

当前,我国出现严重的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采取“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这一“需求侧”手段,曾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使得改革开放后30年高速发展,但是需求始终是短板。特别是采取这一手段刺激起来的部分需求被转移到境外、如曾经出现到日本买马桶盖,到香港、新西兰买奶粉,到欧洲买奢侈品,到美国、加拿大购房的现象。一些国人因为到境外扫货,被称为“购物狂”。如果继续采取这一手段,将无法改变“供需错位”“无效供给”“过渡供给”局面。即使能上天登月、极度深潜,也无法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满意的既环保又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满街的汽车,却没有几个是自主品牌;房地产过度开发,成为“鬼城”;钢铁产能过剩,关键材料仍然依靠进口;人们一方面对国内教育、医疗、金融、旅游怨恨不断,另一方面又到境外消费。“无效供给”、“过度供给”造成的问题,主要是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太多、信贷杠杆难释放、地方政府负债率高、企业成本上升、有效需求成为短板。

三、把握关键

既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从产业、产品、服务着手,进行结构性调整,提质增效,那么搞好这项改革就必须把握习总书记指出的“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一关键。“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成为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要求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工作任务。“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任务,供给老百姓最需要的产品。痛下决心,淘汰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通过适度限购、二孩政策、户籍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等多方面措施,减轻房地产的库存压力。反对企业采取投资加杠杆的运作模式,加快金融运作,通过地方债自发自还、债转股、资产重组等多种方法化解呆账坏账,去金融杠杆。

第二,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改变生产率低、技术落后状况,提供高端产品和现代化服务供给。首先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现代化服务行业发展,构建产业新体系。其次是优化产业结构,搞好现代服务。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依托,进行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发展“互联网+”“工业4.0”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发展现代农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提高第三产业在三产中的比重。虽然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但是仍然不够。扶持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产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实行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实现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相互融合,进行产业组织、供应链、购物链、消费链创新。再次是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掌握关键领域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疗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的核心技术。最后是创新消费模式。通过畅通消费渠道,推动消费升级和消费产品结构调整,培育新消费,使人们成为“全渠道消费者”。

第三,创立新服务型政府,提供高效公共服务、高质公共产品,“降成本、补短板”。要求政府制定政策,确保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制定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企业参与竞争的积极性,提供企业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平台。降低行业准入条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打破区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减少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使直接融资比重增加、企业融资渠道畅通、市场筹资功能多样、互联网金融融资作用充分发挥,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的筹融资问题。制定激励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企业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在内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出台刺激经济政策,加大对水、电、路、通讯的投入,加大对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投入,解决如入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补好改善民生问题的短板。

第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瓶颈问题。首先是发挥科技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利用先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次是要求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出贡献。企业是创新主体,具有主导作用,要开展基础性前沿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者。政府要把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组建重大创新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自主权,调动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最后是把握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转化的关键环节。创立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发力的创新模式,建立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升级、科学研究、推广应用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创新发展市场环境,创新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有序流通。由此,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服务水平低这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瓶颈。

四、立足长远

“供给侧改革”是系统性、长期性的经济结构改革,关系全局,必须立足长远,以“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第一,特色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行政体制、财税、金融、价格、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二,提振全国人民的信心。提振全国人民的信心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基础。首先是提振人们消费的信心。主要是扩大就业机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稳定消费基础。其次是提振人们投资和创业的信心。要求政府提供有效公共产品和服务,制定成熟、稳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明确政府与市场界限,对“供给侧改革”勾划清晰、可预期的路径,由此提振人们的投资和创业的信心。最后是引导人们扩大消费。针对服务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和中高收入群体扩大而产生的消费结构升级。要求精准发力,引导低收入群体扩大物质型消费,中高收入群体扩大服务型消费。

第三,拓展发展空间。首先是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引领布局功能,在政策上、财政上对欠发达、相对弱势地区给予倾斜,在社保和公共服务方面跨区域、全覆盖。其次是坚持“以局部协调推动整体协调”的原则,搞好东中西部之间、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区域的产业之间、经济开发区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发挥城市群、中心城市、创新型城市、区域创新中心的辐射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再次是形成以京津翼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路一带”建设为引领,以沿海沿江沿线为主的纵横经济轴带。保持对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不变。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措施的贯彻落实,协调区域间的生态环境建设。此外,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蓝色经济空间。

摘要:习总书记关于“供给侧改革”讲话精神,其实是一个整体性思想,学习贯彻其讲话精神,就要用整体性思维推进“供给侧改革”。第一,要遵守“适度扩大总需求”前提条件;第二,要正确认识“供给侧改革”的性质、目的和紧迫性;第三,要把握“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关键;第四,要立足长远,“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用改革创新的精神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篇8

“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区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8年10月,我区创建成为粤东地区首个省教育强区;2009年11月,我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我区坚持“三教统筹,城乡一体”,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保持了协调同步发展,呈现出了“四化”特点。一是学前教育普及化。全区各镇(街道)都开办了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形成了以公办园为示范、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格局。目前,我区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了85%,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2%。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化。全区8个镇(街道)全部创建为省教育强镇,实现“镇镇皆强镇”的目标;92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中,规范化学校达到90所,占97.8%;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中考成绩连续5年在全市保持领先优势,学科竞赛成绩也名列全市前茅。三是高中教育品牌化。全区4所普通高中全部建成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优质学位达到100%,实现了优质、均衡发展;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创新高,近五年先后4次荣获了市政府授予的“县(区)本科上线率最高奖”。四是职业教育特色化。近几年来,我区在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同时,加快重点专业建设,形成了印刷、烹饪、汽车维修、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等一批特色品牌专业。2010年,我区职业技术学校创建成为了省重点职校。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惠州市的《实施意见》,以及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区编制了《惠阳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2011年初,区政府常务会议已审议通过,正式实施。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我区未来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各阶段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为我区教育事业新一轮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贯彻落实《教育发展规划》,围绕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总目标,突出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三大主题,大力推动学前教育超前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特殊教育规范发展、社区教育多元发展,使我区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一、先行先试,创新模式,推动学前教育超前发展

2010年,我区落实省、市部署,启动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工作,按照“就近入园,大村设园,小村联办”的原则,完善了全区学前教育规划布局,新建、扩建了11所农村幼儿园。2011年初,我区又出台了《惠阳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今后3年内,我区将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的要求,重点加强各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2012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市一级以上幼儿园,发挥中心园的示范作用。2011年上半年我区取消小学附设学前班后,为解决农村幼儿就近入园的问题,我区秋长、良井、永湖、平潭等镇(街道),利用边远农村小学的空余校舍,由区、镇、村三级投资改造,设立了12个幼儿教学点,满足了当地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幼儿教学点由区教育局拨款添置设施设备,由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聘请幼儿教师,实行低标准收费,自负盈亏。本地村民子女减免一半,经费不足部分由镇、村两级给予补助,真正体现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同时,着力实施“四大工程”,即学前教育扩容普及工程、规范化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培训工程、促优提质工程,提升幼教队伍素质和保教质量。我区还出台了《惠阳区等级幼儿园评估奖励方案》,建立了创建优质园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优质园比例。到2013年,我区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要达到90%以上,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区一级以上幼儿园达到80%以上,确保我区学前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二、深化改革,一体两翼,推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为落实惠州市提出的打造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的目标,进一步推进我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2010年,我区制定了《惠阳区深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一体两翼”教育均衡发展总体工作方案》,以淡水中心城区为“主体”,以东片区四个镇(沙田、永湖、良井、平潭)、西片区三个镇(秋长、新圩、镇隆)及惠阳经济开发区为“两翼”,按照“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均衡发展,总体提升”的发展思路,改革学校管理模式,全面实行镇内小学“一镇一中心校”、区内“镇与镇捆绑联动”的大学区管理新模式,通过“四个加强”,即加强学区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强内涵发展、加强品质提升,促进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四个均衡”。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推行教师巡教制度,信息技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五门学科教师在片区内学校流动,解决了专业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保证所有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努力构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我区已在秋长街道和沙田镇开展了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向全区推广。2010年6月,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率队对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分类指导,扩大优势,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加强对普通高中办学的分类指导,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工程”和“学校品牌发展计划”,引导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环境,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惠阳崇雅中学高中部和惠阳一中实验学校发挥普通文化类的优势,着力打造本科上线“千人俱乐部”;惠阳高级中学高中部、惠阳中山中学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从培养音、体、美特长生上寻求新的突破,文化类与特长类双轨并行。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教育部门依法规范管理和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办学活力,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工学结合,注重特色,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架起学校到企业的桥梁。加强中职学校与本市及深圳、东莞等地的企业密切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在企业中成立实习和就业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技能型和创业型的人才。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我区大力创新办学特色。以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契机,以增强学校竞争力和学生就业率为目标,引导各学校因校制宜,在每所中职学校打造1-2个学科特色鲜明、符合发展需要的专业,力求各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各有侧重,逐步形成印刷、烹饪、汽车维修、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等特色和品牌专业,形成“学校专业化、专业市场化、就业订单化”的发展格局。

五、完善设施,健全机制,推动特殊教育规范发展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今年实施的100项惠民工程的要求,我区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列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启动了1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计划总投入2000万元,办学规模为9个教学班,招生人数约120人。同时,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辅助的特教格局,并逐步普及“三残”儿童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教育。

六、完善体系,形式多样,推动社区教育多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体系,办好广播电视大学、淡水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文化书屋和文化广场,通过完善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书刊、网络、电台和电视,以及各种学习型组织,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局面。继续推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社区教育单位。

(作者单位:惠州市惠阳区教育局)

本栏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上一篇:补鞋的哑巴作文600字下一篇:教师应聘自我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