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2024-10-21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通用9篇)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篇1

文章标题:县国土资源局创新思路全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工作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今后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着眼点应是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完善体制、提高素质”为重点,全面实施定位提效、素质提效、机制提效、服务提效四项工程,以达到提升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一、定位提效

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高速运转,国土资源部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土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工作中定好位尤为关键,工作定位准确、方法措施得当,工作质量、效率才能平衡提升。如何定位,应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搞好形势政策教育。紧密联系现阶段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使全体同志学会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胸怀大局,坚定树立为国土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围绕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爱岗敬业教育,增强干部对事业的责任感,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开展党规党法教育,落实上级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三是抓好自身职能的转型。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机关部门的职能只注重管理,服务的职能不突出。目前,在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下,特别是入世后与国际接轨,我们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实现由过去只注重管理型向既要有管理、又要有服务型的转变。总之,在全力抓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在全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的全局观念,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识大体、顾大局、谋大事,着眼于经济建设全局和长远利益,妥善处理好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关系,工作定位才能逐步到位。

二、素质提效

作为能动因素的机关工作人员,在机关效能建设中起关键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责,机关效能才能提升。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归根到底就是提高干部队伍的依法管理、协调沟通和自我约束的“三种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总体上看,机关干部队伍是有战斗力的,干部职工素质是比较高的。但是,面对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新定位、新要求,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行政能力还不够强,这当中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体制和管理上的原因,需要不断采取措施,着力解决。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加强干部队伍的业务培训和教育。近几年,由于国土资源体制几次大的调整,机构变动较大,地矿并入,规划分出,海洋并入等,造成了机关人员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加强教育培训,缩短新老同志的磨合期,进一步提高政策与业务素质是首要任务,在认真组织政治、业务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积极聘请专家举办培训班、专业知识讲座,同时分批次选派人员积极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活动,拓宽知识面,拓展工作思路,使每一个人都尽快从过去的“单打一”向“复合型”转变。二是树立良好的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选拔工作尖子。积极引导干部职工注重业务知识更新,促进知识向工作能力的转化。围绕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学习研究内容,优化思维方式,改变思维定势,带着问题学习,以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姿态进入工作,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统一,学习与工作的良好互动。在此基础上,围绕增强机关干部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选树课题展开调研,培养“学习型人才”和“专家型人才”,以带动机关形成学习—思考—落实—创新“四位一体”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机制提效

只有创造良好的工作运转机制,才能促使机关管理到位,工作提速提质。一是推行“链条式”工作机制。为了切实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没区别的弊端,本着奖勤罚懒的原则,对业务工作进行改革和探索,实行以岗定责、以责定奖惩,把国土资源各项业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局长与班子各副职、各副职同分管股室负责人层层签订责任书,每位职工也要根据各自工作岗位写出提高效能承诺保证书,把依法行政工作渗透到每一项工作,延伸到每一个岗位,强化联带责任。同时,严格目标奖惩,把依法行政落实工作任务结果做为局对单位及个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来抓,坚持月调度季度小结,年底总结讲评,奖优罚劣。使局机关工作形成一个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链条式”工作机制,使每个人头上都加了紧箍咒,人人有责任、个个有目标,极大地调动工作热情。二是创造“量才定位”用人机制。针对目前少数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现状,如何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兴奋点是我们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今后我们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用人机制,以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在用人上,要打破两种界限:一是打破干部与职工的界限,二是打破

老领导与年轻人的界限;转变两种观念:一是转变能上不能下、能提不能降的陈旧观念,二是转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观念,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同时,要搞好股室人员的优化组合,达到人员年龄结构、人员文化程度、人员业务素质、人员工作能力的优化组织,以实现“传、帮、带”效应。通过新的用人机制,形成人人有压力、有动力、比工作的良

好工作氛围。三是实现“全方位”监督机制。首先要成立机关效能监督机构,加大责任追究和依法监督、检查、纠正、查处国土资源工作人员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工作程序等影响效能的“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其次,坚持“分层次,多角度”的原则全方位监督,从社会上聘请行政效能监督员,坚持上门拜访、召开座谈会、发函等方式加强联系,听取意见;主动深入基层、企业征求他们对国土资源部门的依法行政工作的建议,考察干部职工的言行。通过上级监督、局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的立体监督体系,促进机关人员作风建设的实施与完善。

四、服务提效

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是机关效能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方面力求新的发展、新的突破。一是积极推行“阳光国土”工程,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对本单位所行使的权力,在逐项登记、编制职权目录的基础上,制作权力公开运行流程图,把行政权力完全置于阳光之下,规范行政行为,方便群众办事。实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政务公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等各项制度,以岗位责任来明确工作责任,以服务承诺来明确服务要求,以政务公示来推进政务公开,以失职追究来严肃工作纪律,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管物。二是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对符合规定、应该办的事,做到:“热情办、马上办、办得好”,对不符合国家政策、不能办理的事,耐心解释,决不能简单地推出门外。坚持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大力推行窗口办文,实行一次性告知、零距离服务和一条龙审批,加快手续办理,杜绝不正之风。切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变坐等审批为上门服务,变低效服务为高效办理,变简单服务为全方位服务。对重点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提前介入,搞好服务,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切实加快用地审报批速度,以保证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县国土资源局创新思路全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来源于,欢迎阅读县国土资源局创新思路全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篇2

一、争取领导高度重视, 选择发展道路是改革的关键

2010年6月, 第11次市委常委会议要求益阳市加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摸清资产底子, 理顺管理体制, 强化管理职能。随后, 益阳市迅速成立了益阳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局。今年8月, 益阳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变更登记和移交工作动员大会, 对全市的改革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巩固统一了思想认识, 明确了工作责任。同时, 益阳市纪委、监察局和国土、房管等部门积极配合, 优化办事流程, 给改革予以大力支持, 形成了强大的协作合力和浓厚的改革氛围。

益阳市资产管理部门创新管理理念, 主要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集中财力办大事为目标, 以构建行政事业资产统一管理平台进行资产营运的大管理、大开发、大建设为发展道路, 坚持国有资产监管和市场运作“两条腿走路”, 确立了资产集中配置、分类管理、授权经营、统一处置的管理模式。

二、实行精细明确管理,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是改革的基础

益阳市行资局成立以来, 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明晰了资产产权, 澄清了底子, 优化了资产配置、规范了处置管理, 严格了车辆编制审批, 资产行政管理日益规范, 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1) 开展资产清查, 实现资产信息化管理。益阳市行资局成立伊始, 立即组织了全市性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 并实施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目前, 已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部署了行政事业单位客户端网络建设, 基本掌握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总量、构成、分布、变动等信息。从今年2月开始, 对全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了地毯式的实地核查, 采取照相、测量、暗访等办法着重核查单位的土地、办公及经营用房屋和小车配置, 并按资产用途进行了分类汇总。

(2) 推进制度建设, 积极开展改革宣传。去年以来, 益阳市行资局先后出台了《益阳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益阳市人民政府令[2011]1号) 、《益阳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配置使用暂行办法》 (益政办发[2010]48号) 等具体措施办法, 为全市的改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确保了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同时, 还通过当地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宣讲等措施, 使改革理念深入人心。

(3) 公开市场拍卖, 资产盘活取得新突破。组织了部分单位进行成批报废物质拍卖, 使原来一文不值的资产实现最大效益。为保证国有资产交易的公平合理, 坚持实行资产管理部门严格审批, 集中处置, 进场交易, 不断完善资产处置流程和加强制度保障。通过公开竞拍活动, 使资产处置在阳光下运作, 避免了单位资产处置的随意性, 资产处置管理公开透明、操作规范, 处置资产的公开拍卖成交价格都较大的超过了评估事务所的评估价, 资产处置增值收益达25%以上。

(4) 严格行政审批, 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针对市直单位公务用车较多的现状, 采取以旧换新, 控制增量的办法, 严格公车编制审批, 有效把住了关口。通过从该市车管所调取信息资料与单位一一审查核实方式, 对违规车辆进行了准确认定。采取调剂使用、公开拍卖、限期退换、逐年消化、审批继续使用等方式对违规车辆进行了处理。

(5) 加强办公用房调配, 推进办公资源均等化。为优化办公资源配置, 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实行了统一调配和有偿使用制度, 制定了人均建筑面积配置标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达不到配置标准的, 由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

三、加强公司运营, 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是改革的核心

益阳市行资局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经营公司为统一管理平台, 对行政事业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 把统一经营、项目建设、收费征管作为推动资产经营公司科学发展的“三驾马车”, 行政事业资产得到有效盘活, 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去年12月, 筹建成立了益阳市行政事业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明确了公司宗旨、经营范围和董事会、监事会人员, 制定了公司章程和管理制度。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益阳市财政局为出资人。

(2) 开征办公用房使用费和国有资产占用费。通过采取征收办公用房使用费这一经济手段, 以达到办公资源均等化配置的目的。同时, 对条件尚不成熟, 不能够接收的经营性资产开征国有资产占用费。目前, 已征收两费收入60多万元, 所收资金实行了“收支两条线”, 全部纳入综合预算管理。

(3) 努力归集行政事业资产。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变更登记和移交工作动员会后, 资产经营公司开始分期分批接收授权范围内的益阳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及相关经营性资产。针对产权边界不清, 权属证件“三无”的现象, 公司组织人员对房地产重新确权, 逐步明晰了产权, 杜绝了擅自处置行为, 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

(4) 开展经营性资产统一经营。对已接收的经营性门面实行统一编号、实名登记、集中维修改造, 严禁擅自转租行为, 确保谁签合同谁经营。通过对国有资产的统一经营, 逐步杜绝目前存在的门面层层转租的弊端。体现了收益分配的公平、公正。

(5) 推进滚动开发和项目建设。近年来, 公司按照调剂部分单位办公用房, 腾出开发价值高的土地进行整体开发的思路, 组织专门班子先后对市政府旧院和市文化局旧院联合开发、市政务中心建设、市交通局旧院、原市煤冶局旧院联合开发等课题进行了相关调研, 为整合土地资源, 实现公司项目滚动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6) 探索行政办公区集中建设的新路子。今年以来, 益阳市行资局会同市规划局等部门对市政府第二办公楼建设进行了两次调研和论证, 在建设模式上, 提议改变一个机关单位一个院落的建设办公楼模式, 采用“部门联筹、行投代建”的办法, 通过处置搬迁单位办公旧院筹集建设资金, 减轻财政负担。项目管理建议由市行政事业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 建成后由该公司设立的物业管理公司管理, 实行市场化运作, 以杜绝“超标准、超规模、超概算”现象, 同时, 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 防范举债风险。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 全面推进资产管理改革工作

益阳市行资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产权管理、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监督管理”的总体要求, 把机制创新作为加强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动力, 以盘活资产抓开发为重点, 推动“两项集中”管理改革, 加强公司资产运营, 提升经营效益。

(1) 完善制度, 强化国有资产行政监管。研究制定涵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入等各个环节的配套制度, 进一步明确资产管理的职责权限和审批程序, 规范管理行为。抓好公务用车购置审批、资产清查、产权登记及变动管理等基础性工作, 加强资产对外有偿使用和处置的审批管理, 健全和完善资产处置与公共交易平台的对接方式, 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

(2) 规范管理, 稳步推进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加大对违规车辆的督查和集中整治力度, 明确问题车辆处理程序和期限, 强化责任追究, 注重跟踪问效, 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加快制定益阳市公务用车编制方案, 按程序和期限要求报上级审查和市委、市政府审批。巩固专项治理成果, 强化制度建设, 总结典型经验, 积极研究、探索公务用车管理和推进制度改革的方式方法。

(3) 加大力度, 提高公司资产营运能力。全面推进行政事业资产产权变更和接收工作, 做大做 (转60页) (接62页) 强资产“蛋糕”, 壮大经营公司实力。探索资产效益稳步增长途径, 经营性资产逐步实行挂牌竞价租赁, 办公楼尝试进行市场化的租赁经营, 形成效益提高长效机制。加强行政办公楼的集中管理、统筹安排和优化配置, 建立行政办公楼统一建设、商品化供应、单位租赁使用、投资价值补偿、再投资发展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机制。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篇3

“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区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8年10月,我区创建成为粤东地区首个省教育强区;2009年11月,我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我区坚持“三教统筹,城乡一体”,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保持了协调同步发展,呈现出了“四化”特点。一是学前教育普及化。全区各镇(街道)都开办了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形成了以公办园为示范、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格局。目前,我区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了85%,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2%。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化。全区8个镇(街道)全部创建为省教育强镇,实现“镇镇皆强镇”的目标;92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中,规范化学校达到90所,占97.8%;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中考成绩连续5年在全市保持领先优势,学科竞赛成绩也名列全市前茅。三是高中教育品牌化。全区4所普通高中全部建成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优质学位达到100%,实现了优质、均衡发展;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创新高,近五年先后4次荣获了市政府授予的“县(区)本科上线率最高奖”。四是职业教育特色化。近几年来,我区在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同时,加快重点专业建设,形成了印刷、烹饪、汽车维修、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等一批特色品牌专业。2010年,我区职业技术学校创建成为了省重点职校。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惠州市的《实施意见》,以及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区编制了《惠阳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2011年初,区政府常务会议已审议通过,正式实施。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我区未来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各阶段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为我区教育事业新一轮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贯彻落实《教育发展规划》,围绕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总目标,突出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三大主题,大力推动学前教育超前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特殊教育规范发展、社区教育多元发展,使我区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一、先行先试,创新模式,推动学前教育超前发展

2010年,我区落实省、市部署,启动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工作,按照“就近入园,大村设园,小村联办”的原则,完善了全区学前教育规划布局,新建、扩建了11所农村幼儿园。2011年初,我区又出台了《惠阳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今后3年内,我区将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的要求,重点加强各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2012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市一级以上幼儿园,发挥中心园的示范作用。2011年上半年我区取消小学附设学前班后,为解决农村幼儿就近入园的问题,我区秋长、良井、永湖、平潭等镇(街道),利用边远农村小学的空余校舍,由区、镇、村三级投资改造,设立了12个幼儿教学点,满足了当地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幼儿教学点由区教育局拨款添置设施设备,由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聘请幼儿教师,实行低标准收费,自负盈亏。本地村民子女减免一半,经费不足部分由镇、村两级给予补助,真正体现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同时,着力实施“四大工程”,即学前教育扩容普及工程、规范化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培训工程、促优提质工程,提升幼教队伍素质和保教质量。我区还出台了《惠阳区等级幼儿园评估奖励方案》,建立了创建优质园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优质园比例。到2013年,我区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要达到90%以上,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区一级以上幼儿园达到80%以上,确保我区学前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二、深化改革,一体两翼,推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为落实惠州市提出的打造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的目标,进一步推进我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2010年,我区制定了《惠阳区深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一体两翼”教育均衡发展总体工作方案》,以淡水中心城区为“主体”,以东片区四个镇(沙田、永湖、良井、平潭)、西片区三个镇(秋长、新圩、镇隆)及惠阳经济开发区为“两翼”,按照“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均衡发展,总体提升”的发展思路,改革学校管理模式,全面实行镇内小学“一镇一中心校”、区内“镇与镇捆绑联动”的大学区管理新模式,通过“四个加强”,即加强学区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强内涵发展、加强品质提升,促进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四个均衡”。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推行教师巡教制度,信息技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五门学科教师在片区内学校流动,解决了专业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保证所有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努力构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我区已在秋长街道和沙田镇开展了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向全区推广。2010年6月,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率队对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分类指导,扩大优势,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加强对普通高中办学的分类指导,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工程”和“学校品牌发展计划”,引导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环境,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惠阳崇雅中学高中部和惠阳一中实验学校发挥普通文化类的优势,着力打造本科上线“千人俱乐部”;惠阳高级中学高中部、惠阳中山中学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从培养音、体、美特长生上寻求新的突破,文化类与特长类双轨并行。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教育部门依法规范管理和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办学活力,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工学结合,注重特色,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架起学校到企业的桥梁。加强中职学校与本市及深圳、东莞等地的企业密切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在企业中成立实习和就业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技能型和创业型的人才。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我区大力创新办学特色。以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契机,以增强学校竞争力和学生就业率为目标,引导各学校因校制宜,在每所中职学校打造1-2个学科特色鲜明、符合发展需要的专业,力求各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各有侧重,逐步形成印刷、烹饪、汽车维修、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等特色和品牌专业,形成“学校专业化、专业市场化、就业订单化”的发展格局。

五、完善设施,健全机制,推动特殊教育规范发展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今年实施的100项惠民工程的要求,我区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列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启动了1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计划总投入2000万元,办学规模为9个教学班,招生人数约120人。同时,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辅助的特教格局,并逐步普及“三残”儿童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教育。

六、完善体系,形式多样,推动社区教育多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体系,办好广播电视大学、淡水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文化书屋和文化广场,通过完善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书刊、网络、电台和电视,以及各种学习型组织,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局面。继续推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社区教育单位。

(作者单位:惠州市惠阳区教育局)

本栏责任编辑 龙建刚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篇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党的作风建设要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力气解决突出问题,大兴“四种风气”,即“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强调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这些论述,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紧紧抓住了当前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抓住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的关键。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我们的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目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脱离群众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予以纠正。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的无价之宝,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

我们应在继承传统中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重学习。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把握,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把握;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以及现代化建设所需各种知识的学习。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以人为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亲民、为民、爱民之风,大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第三,发扬民主。大力倡导党内的民主风气,通过建立完善各种有效的工作制度,鼓励大家敢讲话、讲真话,营造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氛围。要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觉性,突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点,注重开展批评的方式,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质量。第四,求真务实。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把握工作规律,科学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坚决制止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效率、速度、质量、成本的形式主义,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第五,清正廉洁。加强廉政教育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篇5

统计调查工作是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实施宏观调控、进行监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努力服务科学发展,是统计调查工作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作为现代统计人怎样使这样的神圣使命出色的完成?杨文章局长提出的“六化”无疑为当前统计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好的思路,好的努力方向。

一、多样化方式促进统计公开化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统计调查必须反映百姓诉求。统计数据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上层政党机关服务,更是要为全社会人民群众服务,我们数据发表的根本目前,是要让老百姓明白我们的社会当前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在发展,我们将要推动它怎样发展,通过数据让群众来建言下一步的策略。

1、以社区、村委为单位,在收集数据的同时发布数据。受我国国情民意的局限,人民群众素质受地区分布不同参差不齐,利用通俗的语言打开统计解释口径的限制,使群众接受并明白我们需要的数据,并理解我们反馈的数据,同时监督我们的数据质量,才能使统计真正步入民心所向。

2、以当地电台为媒介,公开统计标准、调查项目、方法、操作规程等,介绍惠民政策,宣传统计所需。利用地方电视新闻结束时段,以文字的形式,公布当月相关统计信息。对群众质疑的数据及时反馈相关部门核查落实问题,从而引导社会正确理解

和使用统计数据。

二、改革创意,科学化推动统计规范。

1、统计科学化离不开科学的统计制度,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切合企业需要的统计制度,要实现跨越发展的是企业,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企业现代化生存的需要,而统计制度设计的合理与否就关系着企业生存的“招牌”。如我县一家化工企业,实际企业年消费的能源,对企业而言,只有原煤、柴油、电的投入,从企业角度出发,只是将原材料由原来的一种化工产品利用以上投入的能源转化成另一种化工产品,但是由于统计报表中能源加工转换产品产出类不明确,无法将产品填入产品类,致使该企业多年来都存在能耗指标居高不下,该企业也觉得形象受损。我县化工企业由于本身生产局限已举步维艰,统计设计的不完善无疑更为其发展雪上加霜,所以,科学的统计调查制度,需要不断的摸索改革,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转型保障。在统计改革和发展中不断落实国家实施的“四大工程”,为全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创新献计献策,积极主动做好各项改革的落地、起步工作,确保国家统计改革的顺利实施。在国家制度方法框架下,科学设计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为全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2、夯实基础,加强“双基”建设。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发展的核心,是保证源头数据真实和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始终

坚持强基固本,狠抓基层基础建设不放松,09年底,在全省“双基”达标验收工作中,我县已顺利完成了统计“双基”达标验收,且成效显著。但我们仍然要清醒的认识到,基层统计还存在着很大的现代信息沟通障碍,例如乡镇虽然配备了现代化统计设施,但是真正做到网络规范化统计报表,还有很大的缺口,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统计软件的应用等问题,还需要我们的重视。再如面向现代化基层统计报表方法不断改进,基层报表人员的素质也应与时俱进,统计报表人员不应只是了解那几个简单的统计指示,向上报完那个几统计数字,更应了解更多的全国性相关统计新闻,并积极关注整个乡镇,结合整个县,整个市等情况,结合当地的情况,为乡镇、村委、社区提出自己最切实的宝贵意见,这才是一个基层统计人的全部责任。所以好的开始只是成功的一半,“双基”达标验收贵在长效坚持。将“双基”达标做成统计工作的一项常规考核项目,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明确相关考核职责势在必行。

三、以人为本,推动统计队伍专业化

坚持不懈地抓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培训,我局制定了全年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方式和时间,每周一为局机关集中学习日,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为乡镇基层统计集中学习日。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全体干部职工按照岗位工作标准,严格练习打字、速算、强记数据、收审报表、统计分析等基本技能,开展岗位大练兵,不断增强业务能力,使干部队伍牢固树立起实事求是的职

业观念,坚持讲真话、讲实情,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

四、以科学的理念促进统计数据管理系统化

以“五级联网”为平台,促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以“四大工程”为契点,建立一个真实完善的统计数据采集系统。就如同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等方面情况答记者问时所描述的那样,在法定名录库中的调查单位,根据统一的规范报表,在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平台上向国家统计局直接报送基础统计数据,然后国家统计局、省、市统计局在线共同去处理、加工统计数据,从源头上、报送环节上保证数据的质量。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篇6

资料八

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工

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党的委员会,进一步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我乡在探索中奋进,在继承中发扬的五年;今后的五年是我们全面贯彻“十一五”规划,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年。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工作任务,进一步团结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群众,更加坚定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全乡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在,我代表中共×××委员会向大会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并请列席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乡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社会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要素紧缺,资源制约造成的各种压力,面对非典疫情、台风灾害、地质隐患带来的严峻考验,我们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全乡经济社会得到健康有序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快速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克难攻坚,农村经济建设持续增长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立足×××实际,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全乡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效益农业有了较快发展,“一个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二个专业合作社,三个农产品基地群,四个农业拳头产品”的金字塔型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巩固;注重×××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山区农产品品质档次和市场知名度,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加快旅游业发展,倡导“走红色路、听革命事、尝农家菜、忆乡间趣”,以红色旅游为突破口,带动实施“绿色生态游”,“观泽基纪念馆,品张庄农家菜,游山益崪山水景”旅游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2.1亿元,年增长20,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断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第三产业发展,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20元。

二、强化基础,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经济,基础先行”的方针,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深入发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狠抓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山区人民多年期盼的山老区联线隧道工程顺利完成,以“康庄工程”为重点的通村道路建设取得可喜进展,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康庄工程累计总投资1800万余元,建设道路总里程38.5余km,惠及8个村1万多人口,彻底改变了我乡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日益完善,新建移动通讯基站4个,“小灵通”覆盖面也日益扩大,有效改善了我乡通讯条件;同时,以“五改”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村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有序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仰后、张庄二村先后被省政府评为“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今年,上岙、茅坪、泉路三村还申报了温州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全乡共有13个村列入了乐清市环境整治计划,以旧村改造、环境整治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掀起一个新的高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千亩方江屿围塘田改造工程按期完成。五年来,全乡共投入各类水利经费120万余元。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篇7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推进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改革进程的关键之年,也是狠抓新办法实施的落实之年。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机试验鉴定工作还存在新旧制度改革过渡期工作衔接不畅、依法鉴定规范性不够、试验鉴定能力不足、检测技术创新滞后等问题,制约着农机试验鉴定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农机试验鉴定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迈进。下一步,我们要努力攻克瓶颈制约,发挥技术优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机化中心工作任务,加大力度,采取措施,全力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进农机试验鉴定工作规范实施。

农机推广鉴定是保障农机化质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按照《2015-2017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精神,部省两级推广鉴定证书被政府采信作为农机产品享受购机补贴的重要资质之一,特别是新修订的“两个办法”已经明确,农机试验鉴定的发证主体和责任主体为农机鉴定机构,可以说推广鉴定工作的责任重大。农机鉴定系统要服从大局,积极受理和组织实施鉴定,做好颁证及证书管理等工作,确保改革过渡期各项工作有序衔接。一是做好农机试验鉴定制度改革后的配套衔接。要大力贯彻实施好“两个办法”,及时开展农机试验鉴定规章制度宣贯培训,加快推进部省级农机推广鉴定大纲制修订工作。要围绕“两个办法”,梳理完善相关配套工作制度,尽快修订并公布部省两级《农机推广鉴定收费标准》《农机试验鉴定机构鉴定能力认定实施细则》《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制修订推广鉴定受理审查等相关文件。二是认真开展试验鉴定工作。组织做好试验鉴定受理审查、任务分配、信息变更、证书发放等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简化程序,规范鉴定项目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完成推广鉴定信息管理系统后期调试并及时启用。严格按照鉴定范围和鉴定大纲,依法依规做好推广鉴定等项目。配合农机化司组织开展部级推广鉴定证有效期内的监督检查,促进先进适用农机产品应用。同时,要认真查找识别风险点,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鉴定工作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廉政风险。三是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实验室体系建设,保证实验室体系运行有效,组织系统内实验室开展能力比对活动。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提高检测能力。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鉴定人员依法依规检测的能力和水平。

二、进一步做好农机化质量工作。

一是进一步健全投诉监督体系。要建立健全县级以上农机质量投诉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经费,要能满足开展工作的要求。要面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和地址,方便用户投诉。二是进一步推进农机投诉监督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农机投诉机构要加强对农机投诉监督工作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依法、依规处理农民投诉。三是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各级投诉监督机构要从投诉业务程序、法律法规知识、投诉案件处理方法等方面开展业务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做好农机质量投诉日常受理和协调处理工作。四是认真贯彻落实信息上报制度。各省级农机投诉监督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上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转变观念,狠抓落实,对本省内的投诉机构要提出明确的信息上报要求,做到下级机构的信息报得上,省级机构的信息报得出。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按季度上报本省的投诉信息。五是扎实做好质量调查工作。2016年要通过开展水稻插秧机质量调查,掌握在用农机整体质量水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三、不断加强农机维修管理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机维修网点布局优化,研究加大扶持农机维修点建设力度,提升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成立农机维修行业协会,以行业自律推动市场规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建设“三包”维修网络;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保障模式调查研究;组织宣贯《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维修服务能力评价规范》,强化维修服务质量监管。去年,《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改为后置审批后,今后的农机维修工作将从重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指导监督转变。二是加强农机维修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积极开展农机维修节能现状评估调研,拟定农机维修节能减损技术指南,推动农机维修节能奖补与示范项目创设;提出农机维修质量技术标准框架建议,促进农机维修技术水平提升;协助农机化司开展农机报废更新机制研究及试验示范,完善报废更新补贴工作制度和实施流程,促进在用农机更新换代。三是加强农机合作社服务与指导工作。开展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培训和农机生产企业维修能力培训交流。积极参与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跟踪指导示范社规范建设。

四、扎实做好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

一是夯实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基础。进一步创新培训手段,构建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开发拖拉机操作维修技能教学系统。依照新版职业分类大典,做好新职业工种的标准、教材、题库等技术储备。规范培训鉴定范围和程序,指导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使用新版考务管理系统。二是创新推进技能人才培养。组织参与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设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开展农机维修技能和农机操作安全师资培训、农机合作社辅导员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等,改善师资知识结构和培训授课技能。三是健全培训鉴定组织体系。研究起草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示范建设规范,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引导教育培训示范机构承接国家教育培训项目。推进各地完善工作站和培训鉴定基地管理,规范职业技能鉴定的实施,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

五、着力提升农机化标准化水平。

一要继续优化完善标准体系。全面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农机化中心工作,科学界定农机化标准范畴,合理确定各层级标准的制定范围,探索培育团体标准,逐步建立以国家标准为龙头,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支撑,团体标准为补充的协调配套的新型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二要继续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强标准基础研究,紧紧围绕“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重大任务,让五大发展理念通过农机化标准这个载体来实现,研究制定一批相关配套标准,为提高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和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优化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标准质量和制修订效率。加强标准立项评估,从源头上确保标准质量和协调性。加强对标准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三要大力推动标准宣贯实施。农机化主管部门对标准引用和实施工作越来越重视,并通过运用标准化手段规范自身管理,强化标准在农机化发展中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加强农机化标准的宣传、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机生产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用户贯彻标准的自觉性和准确性。

六、创新推进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

一是促进农机(下转38页)(上接9页)化与信息化融合。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推进“互联网+”在农机化管理、试验鉴定、质量监管、维修服务、职业技能开发等工作中的应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优化和改进购机补贴信息系统、跨区作业直通车系统、农机化政务信息直报系统等,及时更新维护购机补贴和跨区作业信息,配合做好信息公开和农机化生产信息维护工作。做好《农机直通车——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的宣传推广,培育平台活跃用户。组织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咨询投诉联络信息抽查工作。及时收集报送农机化相关舆情。二是创新信息宣传方式。围绕农机化重大活动和重点工作等宣传重点,探索农机化新媒体开发运维,增强信息宣传效果,进一步扩大农机化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继续发挥好宣传引导作用。三是统筹推进信息化发展。围绕农机化中心工作,加强部省间的协调和资源共享,做好农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努力开创农机化信息共建共享、业务协同、互联互通的长效机制,大力增强农机化信息服务能力。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篇8

近几年来我省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体制改革实现重要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文学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在这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和要求相比,我省文化建设上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四个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相适应,文化人才队伍与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需要不相适应。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建设文化强省,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建设文化强省的总要求和总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坚持政府投入和文化体制改革“两到位”,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分开”,坚持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两结合”,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建设“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强省。今后三年,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工作重点是抓好“五个一批”:实施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建设一批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基地,培养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打造和推出一批受群众和市场欢迎的文化品牌和精品力作。到2010年,全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到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到位,实现文化体制改革从“盆景”走向“百花园”,从“试验田”走向大面积“丰收田”;到2012年,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

目标就是工作任务,目标就是努力方向。全省上下要有一种使命感,按照省委制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坚定扎实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我们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省级向市县全面展开。一要全面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着力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把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转企改革过程中,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二要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着眼于发挥国有文化资本在文化市场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调动和保护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有序引导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三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内在活力。四要加快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分割、城乡分割的格局,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五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9大门类,使文化产业尽快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購重组,支持重点文化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跨地区、跨行业整合资源,实现低成本扩张,加速做大做强.打造一批“航母型”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大力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着力提高新兴文化业态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积极鼓励各类文化创意活动,催生新的文化业态。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培育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我们还要适应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坚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进一步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水平。要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健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做到“两个高于”: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十一五”时期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十五”时期。重点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投入、对直接面向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文化服务,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广大群众更多地分享到文化发展成果。进一步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完善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文化强省建设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优秀文化人才是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骨干力量,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第一战略。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认真贯彻“双百”方针,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包容失败,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要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要把培养和引进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作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任务。要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要建立科学的文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文化工作者面向群众、走向市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多出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多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产品。

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要求,制定具体规划,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做到懂文化、会管文化,努力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用足用好其他领域与文化相关的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制定出台新的配套扶持政策。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要求,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文化建设新格局,把提高文化软实力变成推动科学发展的硬任务。只要全省上下一致行动起来,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就一定能够开创出江苏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篇9

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发【2008】13号)、《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豫发【2008】24号)和全国全省党校工作会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县级党校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县级党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㈠重要意义。县级党校肩负着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和培养党的基层理论队伍的重要使命。扎实推进县级党校改革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基层党员干部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是大规模培训基层干部,培养造就推进中原崛起骨干力量,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重要精神,努力开拓全省县级党校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㈡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大局意识、党的意识、创新意识、勤俭意识和纪律意识作为党校办学之魂、治学之道、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坚持党校姓党、党校党办,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改革强校、从严治校,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促进县级党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加快实现河南发展新跨越、开创中原崛起新局面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㈢工作目标。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为契机,努力实现县级党校改革发展的“六个新突破”,即整合教育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在改革办学体制上实现新突破;完善教学布局、创新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实现新突破;汇集优秀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在实施人才强校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制度规范、实行科学管理,在落实从严治校上实现新突破;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在提供基础保障上实现新突破;加强理论武装、凝聚智慧力量,在服务科学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通过不懈努力,力争使全省县级党校工作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全面落实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㈣设置分校。把县级党校作为省辖市委党校分校,现有人员编制隶属关系、经费供给渠道、工作职能不变,挂县(市、区)委党校和省辖市委党校分校两个牌子。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从实际出发,以县级党校为依托,对辖区内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组建面向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综合性教育培训机构,可同时挂新农村建设学院或社区建设学院牌子。

㈤强化管理。县级党校实行县(市、区)党委和省辖市委党校双重管理,领导班子由县(市、区)党委主管、省辖市委党校协管,县(市、区)党委调整党校领导班子时,除校长外,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应征得省辖市委党校同意。分校的常务副校长可列席省辖市委党校党委会或校务委员会会议。县级党校调整编制、调进人员以及教师职称评审等,应经省辖市委党校同意,并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㈥统筹教学。省辖市委党校协同县(市、区)委组织部和党校,建立市县党校教学统筹工作机制,以积极整合拓展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县级党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实行教学业务“六统筹”:即统筹班次学制,根据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科学统筹各分校班次、学制设置;统筹教学计划,按照市县工作大局和培训任务,统筹制订各分校培训计划和方案;统筹教学内容,把政治理论培训、党性作风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加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培训,统一开发一批符合需求、各具特色、质量较高、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统筹教学研讨,定期组织省辖市委党校和分校领导同志、骨干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统筹师资调配,探索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在全市党校系统内实行主体班次教学专题申报和竞争试讲制度,让优秀教师跨校授课;统筹教学评估,定期对分校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促使分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㈦开展评估。根据省里统一部署,按照省里制定的办学质量评估标准和办法,由省辖市委党校会同有关部门对县级党校工作进行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从严掌握的原则,评估合格的县级党校,由省辖市委报省委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其规格由省辖市委确定。

三、准确把握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方法步骤

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从2009年7月开始,2010年6月结束。具体工作要求和方法步骤如下:

㈧组织专门力量。各省辖市要在市委领导下,由市委有关领导同志亲自挂帅,组织专门力量,切实加强对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完成时间:2009年8月。

㈨制定工作方案。各省辖市要认真搞好调研,重点了解和掌握市县党校办学情况、干部教师队伍情况、培训资源及教学能力、培训对象及任务要求等,准确把握县级党校的改革意愿、改革方向和发展需求。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党校改革的工作目标,研究制定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分解任务、规定步骤、强化责任,确保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扎实推进。

完成时间:2009年8月。

㈩进行分校挂牌。按照设置分校的要求,在县(市、区)委党校加挂省辖市委党校分校牌子。

完成时间:2009年9月。

(十一)推进统筹教学。省辖市委组织部和党校要积极发挥作用,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系统业务指导,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要成立“六统筹”教学工作协调小组,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的整体优势,统筹安排市县党校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县级党校的培训质量和办学水平。

完成时间:2009年秋季学期基本完成,2010年春季学期规范完善。

2010年6月底前,各省辖市将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报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

四、努力促进县级党校的建设和发展

(十二)着力服务大局。着眼大局、研究大局、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重大科学决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开展党校工作,使党校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贴得紧密、帮得有力,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充分发挥作用中扩大党校影响、提高党校地位。

(十三)加强班子建设。县级党校校长一般由县(市、区)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要选好配强县级党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常务副校长,切实把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优秀干部选进领导班子,决不能把党校作为照顾性安排干部的地方。

(十四)实施人才强校。积极推进党校组织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今后县级党校选调的教师必须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并尽快改变县级党校教研人员比例过低的状况,力争5年内达到70﹪以上。建立培训师资库,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

(十五)创新方式方法。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按需施教、因人施教,加大干部自主选学工作力度,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培训思路,积极推广研究式、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方法,努力实现培训方式、渠道、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充分利用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十六)坚持严格管理。加强学员管理,进一步完善学籍、考勤、考核等制度。加强教师管理,教育党校教师讲政治、守规矩,坚持研究无禁区、讲坛有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制度管理,坚持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以党校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教学、科研、后勤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学风建设,建立学风建设督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在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坚决整治不良学风,确保县级党校学风的明显好转。

(十七)加大经费投入。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校工作条例》及其省委《实施意见》关于“党校工作所需经费要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逐步增加”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党校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党校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基本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切实改变办学条件。

五、加强对县级党校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

(十八)摆上重要位置。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由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党校负责组织实施,省委党校承担日常工作。省辖市、县(市、区)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县级党校工作的领导,把县级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党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着力构建由县(市、区)党委和省辖市委党校牵头主办、有关部门协作支持的县级党校办学格局。

(十九)明确纪律要求。要严肃政治纪律,认真分析和研究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工作和日常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正常开展。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严禁借党校改革之机突击进人、突击提拔干部、突击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等。要严肃财经纪律,认真做好县级党校国有资产清查登记和财务管理工作,严禁突击花钱,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上一篇:什么是学习型社区下一篇:赏识教育在小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