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2024-10-06

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通用8篇)

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篇1

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摘 要:建设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并处理好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博弈关系,真正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件大事、要事和实事来抓。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来建设福建后花园的美丽尤溪。

关键词:尤溪县;基层党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301-02

一、西城镇基本情况

尤溪县西城镇辖有22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3万人,有46个党支部,1 511名党员。近年来先后获得市级“先进文化乡镇”、“林业工作先进集体”、“农村经济发展十佳乡镇”、“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安全生产合格乡镇”等荣誉称号,2009年1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

二、班子重视,紧抓党建谋发展

西城镇党委之所以取得经济建设、党组织建设双丰收的成效,归功于有一套好的班子,一份积极的心态,一种创新的意识和一系列完好的组织机制。一是配强配好党组织领导班子,选出“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工作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党组织带头人,带领大家选择合适道路,坚实发展方向。镇党委以创先争优工作为总揽,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不断提升延伸“168”农村党建工作机制,贯彻落实“五民工作法”,积极开展“五进基层”活动,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认真开展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把西城镇建设成为“尤溪新城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创新意识,总结经验促发展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党建工作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内容、表现形式已显得滞后,党建工作的创新越来越紧迫和重要,在新的时期要保持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丰富党建内涵,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

(一)创新理念一:开放党建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支撑、促进经济发展的党建工作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建设开放式党建。首先,党建工作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当前,党建工作已不再是组织部门或者是组工干部的“家务事”,纪委、宣传、工会、妇联等一些党群部门抓党建的作用日益显现,“大党建”的意识已逐步形成。此外,社会各界关心党建、参与党建的人员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党建工作已不再是“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了。其次,党建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建工作不仅面对的是党组织、党员,而且已经逐步延伸到广大的人民群众。比如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充分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以群众公认选干部。由此可见,党建工作已逐渐成为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工作。再次,党建工作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随着民主进程的加快,党务公开越来越制度化、正常化。围绕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任用、干部管理等方面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公开。同时,各级党委积极针对辖区重大事项、重大建设项目定期、不定期向党员群众通报,不断完善党的监督管理机制。西城镇着力于打造亮点,突出党建特色工作。一是西城镇光林村管理使用村集体资金的有益探索,实现科学分配促发展,党建成果惠民生。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以及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地处城郊的光林村,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因征地补偿、经济发展的积累,村财收入突破了千万元。二是以驻厦党支部为抓手,推进流动党员管理。西城镇驻厦党支部自2008年成立以来,持续探索流动党员的最佳管理方式,在支部建设、党员培养,计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阵地建设上做到“五个有”,即:有组织机构、有场所、有制度、有活动、有经费保障;在党支部建设上做到“四个一”,即:带好一支党员队伍、为在外务工人员树起一面旗帜,抓好一项重点工作、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平台,培养一批积极分子、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一个项目信息、为家乡经济发展助力。

(二)创新理念二:人本党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建工作的重点。党建工作说穿了就是与人打交道,无论是党员队伍、干部队伍,还是人才队伍建设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为此新时期党建工作要突出以人为本。西城镇党委针对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的“五难”问题(即去向掌握难、活动开展难、管理落实难、作用发挥难、服务进行难)和“三不到”问题(即会议通知不到,活动参加不到,组织关心不到),西城镇党委创新思维,组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支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较为有效地破解了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难题。一是做好“三个统一”,即“统一登记、统一党支部、统一管理”,建立一套“1+N”联结模式:从镇党委、党办、毕业生党支部选派6名党员担任中心联系人,联系若干名党员,严格履行好与正式党员的结对联系,及对预备党员的考察帮带职责。二是建立“QQ群平台、短信息平台、预备党员考察平台”等三个平台,为流动高校毕业生党员提供培训、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等各类信息,提供县内外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信息,积极引导和鼓励流动高校毕业生党员返乡创业就业;宣传西城镇特色,让在外党员切实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并逐渐成为西城的宣传大使。三是创新支部班子配备。考虑到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在年龄层次、学历以及知识结构的特点,镇党委在党务干部的配备上,以配强党务干部,创新管理方式为着力点,选配了文化程度相近、共同话题丰富、充满活力的年轻化班子,由2012届选调生、副镇长欧棣(北大研究生、社会学专业)担任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书记,由2012届选聘生傅秀连(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法学专业)担任支部组织委员,年轻化支部班子的配备,为解决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难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创新理念三:情趣党建

在信息社会浪潮的冲击下,读读报、开开会、上上课等传统、陈旧的党组织活动方式、教育手段越来越显得缺少吸引力和情趣性,这不仅削弱了教育的效果,而且严重影响了组织活动的作用,这就要求党组织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一是活动要多样。如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实践活动。利用党员春节、国庆等假期返乡之际,组织有一技之长的高校毕业生党员参加新农村建设和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高校毕业生党员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以法律咨询、文艺表演、日常电脑维修、假期“一帮一”等活动方式为村民服务,展示高校毕业生党员先锋形象;充分发挥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特点,通过开展诸如“我为家乡发展出新招”、“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寄语十八大”等主题活动,鼓励他们成为推介家乡的宣传员、先进信息的传播者、自主创业的先行者,增强他们的在党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二是手段要丰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党组织传统活动方式要坚持,但要丰富党建工作的活动方式。目前,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各地农村、非公企业、机关、学校等都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网,配备了必要的电脑、电视机等设备,这也将成为党建工作实现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的有效支撑,同时要整合各种资源、借助各类平台推动党建工作的开展。三是载体要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将文化的理念引入党的建设,不仅是对文化建设一种加强,同时也是丰富党建工作内涵的一种有效方式。

(四)创新理念之四:活力党建

党建工作能否被重视、能否发展、能否被党员群众接受,关键是有没有强大的活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在经济发展中体现活力。党建工作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证明了党建工作的成效,也为党建工作的更好发展拓展了空间,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党建工作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党建工作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必然会显现出旺盛的活力。二是在锤炼队伍中体现活力。党建工作的活力来源于充满生机活力的党员、干部、人才队伍。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队伍建设,努力锤炼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党员队伍,敢于创新、创优、创业的人才队伍。三是在基层实践中体现活力。党建工作根植于基层,基层是党建工作创新的沃土。要埋下头来、沉下身来、深入基层、勇于实践,不断形成和完善党建工作的新理念、新方式、新内容。

(五)理念之五:和谐党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战略决策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也都有重大战略决策,这既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党努力奋斗的目标,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也为我们党的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要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是个体和谐影响区域和谐。“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领导干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既要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也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基层的党员干部、非公业主,通过自身影响力、作用力的发挥,积极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帮助群众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困难,通过党员干部个人作用的发挥影响区域和谐。二是组织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拥有8 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来说,党组织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组织和谐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等方面的和谐,重点是党组织班子之间的和谐。通过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组织班子和谐建设,做到对重大问题集体研究、集体决定,保证各级党组织班子决策民主、团结协作、运转高效,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三是党内和谐带动党外和谐。实现党内和谐,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党的本质属性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实施党代表任期制,保障党员权利、规范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在干部选拔任用上,通过实行“公示制”和常委会讨论干部“票决制”等方式,不断健全干部任用扩大干部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党内和谐的示范、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篇2

一县一业篇

辽中县地处中温带, 是辽宁省产粮大县之一, 是国家优质粳稻和专用玉米主产区。粮食连年丰产, 推进了畜牧养殖和淡水鱼养殖的发展, 养殖业收入可观, 大田作物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 增收空间有限, 而发展设施蔬菜一年可收获两到三茬, 效益是大田的10倍。辽中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如是判断, 并做出了在全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大胆选择。

几年来, 在党的惠农政策指引和鼓舞下, 辽中县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设施农业发展速度, 并将发展设施果蔬生产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 制定相关政策予以引导扶持, 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又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几年来成果显著。2008年建设设施暖棚3万亩, 2009年完成设施暖棚5万亩, 两年迈了两大步, 使全县设施果蔬面积达到25万亩, 年产蔬菜80万吨, 产值18亿元, 设施蔬菜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2009年, 国家、省、市三级设施蔬菜现场会先后在辽中召开, 辽中设施果蔬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 辽中县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通过加强完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普及新技术、提升机械化水平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连续六年实现粮食丰收。2009年, 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0.6亿斤, 粮食总产值12.2亿元。粮食丰收推动了畜牧养殖、淡水鱼养殖高效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设施农业全面推进、广结硕果。

畜牧养殖规模持续扩张。以肉牛、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发展日臻完善, 实现了保障供给、自给有余、大量外调的三大跨越, 并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到2009年, 全县建成省级标准化养殖场 (小区) 350个, 肉牛饲养量47万头, 生猪饲养量152.5万头, 畜牧业产值42亿元, 占一产业总产值的49.7%。

淡水养殖不断优化升级。淡水鱼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 无公害淡水鱼养殖面积进一步增加, 不断促进特色农产品向区域化、专业化发展。标准化水产养殖小区达到151个, 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场26家, 年产量8.22万吨, 年出口淡水活鱼4500吨, 年产值9.42亿元。辽中县冷子堡镇依托科技创新, 逐步成为以良种繁育、出口创汇、旅游观光和垂钓餐饮为方向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基地, 2010年, 被省农委、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畜牧兽医局联合授予“淡水鱼特产之乡”称号。

发展定位篇

规模化生产:辽中县地处辽河冲积平原, 传统农业优势明显, 鱼米之乡的赞誉使辽中农业曾经辉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模式, 已不能满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的需要, 传统农业遇到了发展瓶颈, 辽中人意识到探索规模化生产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辽中农业实现突破的必然选择。

以政策引导、项目推动, 鼓励发展规模生产, 推进农业产业化科学规划布局。

探索粮食规模化生产新模式。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方针政策, 把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普惠制政策落到实处, 提高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并在2008年、2009年连续二年开展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项目中统一推广5项玉米生产新技术, 在水稻免耕栽培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应用推广10项水稻生产实用技术, 提高产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在技术应用层面上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并且涌现出一批“有技术、懂生产、善经营”的新型种粮大户。

推进规模化设施小区建设。贯彻落实省、市种植业、畜牧养殖及水产小区建设等补贴政策, 结合辽中实际, 因势利导, 制定相关政策, 强力推进农业调整, 高标准发展设施农业, 使辽中县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到2009年, 全县新建日光温室万亩规模连片大区3个, 千亩规模连片大区17个, 在全省名列前茅;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场 (小区) 350个, 总投资800万元以上的规模饲养场10个, 占全县饲养量的80%以上。全县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猪户2300户, 规模化比重达到79%以上, 位居全省第4位;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的养殖户1500户, 规模化比重达到80%以上, 位居全省第3位。

产业化经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围绕主导产业及特色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278家, 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2家, 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的企业7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46个, 省级示范社19个, 入社农户46600户, 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2%;“三品”认证企业达到了15家, 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使用标识49个, 产品涵盖米、菜、果、油、鱼五大系列、20多个品种。

开拓农产品市场, 发展外向型农业。通过市场化运作, 完善肉牛、蔬菜、粮食、淡水鱼等农产品专业市场软硬件设施, 以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县为契机,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加快“三品”认证工作, 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继6家水产养殖企业淡水鱼产品持续出口日、韩等国后, 为畅通果蔬产品出口俄罗斯市场, 积极开展同牡丹江、满洲里等远东边境地区的贸易洽谈。依托近海绿洲、珍珠湖景观和十大线—乌杨线两条绿色果蔬长廊农业资源, 开展近海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一年来共接待组团游客1万余人, 为辽中现代农业发展增加了一张休闲农业牌。

农业经济区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近海果蔬经济区沿着乌杨公路和十大线两个产业带迅速扩展, 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设施果蔬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放大, “一园、三区、五大基地”的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辽中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日益明晰。

养士堡果蔬经济区实现优化升级。近海果蔬经济区已成为沈阳市五个重点农业经济区之一, 核心区形成了三纵七横、南北贯通、东西并联的交通路网, 主导产业已形成5万亩连片规模, 构建起了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输、景观绿化、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设施农业发展格局。

朱家房肉牛经济区拉动效应明显。随着投资2.8亿元的神舟集团肉牛屠宰加工项目、投资1亿元的上海海乐斯现代肉牛养殖项目等一批大项目的引进, 集繁育、养殖、加工、交易于一体的近海肉牛经济区已初具规模。林果经济区快速起步, 现已形成4万亩寒富苹果产业基地, 建成4个高标准寒富苹果示范园。

2010年, 辽中县全面启动食品加工园建设, 通过外引内育抓龙头, 强力招商引资, 一批具有强带动力、辐射力的大项目、龙头项目纷纷签约入驻园区, 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聚集到食品加工园, 一个以工业理念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基地初显峥嵘。

体制创新篇

辽中县积极探索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专业合作方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业金融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改革, 围绕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为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流转土地,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辽中县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中心, 乡镇设立流转机构, 建立土地流转管理信息库,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构建农村土地流转网络体系,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鼓励、指导、促进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向专业合作社转移, 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 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推动集约化生产, 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奠定了基础。

规范专业合作社建设。在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规模化经营过程中, 逐步培养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合作社+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生产组织形式,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在科技培训、品牌培育等方面, 辽中县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规范引导, 强化指导服务, 培养出一批“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专业合作社领办人,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完善农村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辽中县现有5个区域农技推广中心站和13个农民科技工作站,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158个, 农民技术员1000多人, 形成了以公益事业单位为主导, 民间协会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 通过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规范运作,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 为植保病虫监测预警、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等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构建农业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等银行机构, 借助省、市、县三级融资平台, 为农业有效融资, 2009年农业融资超过2亿元;通过日光温室产权证发放和抵押贷款工作, 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2009年发放日光温室产权证1600个, 抵押贷款3000余万元。

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积极推广种植业保险, 落实县级配套保费27.75万元, 农民缴纳保费55.5万元。2009年, 大田作物投保面积达到9.78万亩, 占大田作物的8.579%, 保险公司理赔金达150万元, 减轻了农民的经济损失, 化解了农业风险, 提高了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

科技惠农篇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着力抓好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普及、新知识培训, 扩大农技推广辐射面, 使更多农民群众受益, 不断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

以项目为支点, 推动新技术的普及推广。近年来, 辽中县积极争取科技项目, 引进先进的生产理念、管理方法和耕作技术, 推动辽中农业生产模式的革新, 新思维、新技术颠覆了旧有的传统。如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使全县17个乡镇全部普及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30万亩, 发放施肥卡10万张以上, 减少全县当年化肥施用量930吨 (纯量) , 减少投入2.53%;有害生物预警与区域控制站建设项目, 提高了农作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 针对病虫害提前发出警告, 对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 保持生态平衡,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的国家、省、市三级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项目, 推动了多项技术的普及推广。引进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 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1.5万亩, 通过机械播种、大棚硬盘育苗, 实现定量栽培, 确保机插秧质量, 亩增产50-85公斤, 带动周边地区水稻机插秧7.5万亩。2010年5月, 回良玉副总理来到辽中, 对给工厂化育苗给予高度评价;推广无纺布育苗30万亩, 引进推广免耕栽培等10项农业新技术;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为98.2%,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全省排名第1位。

以教科研单位为依托,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开展校企协作交流。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教授为辽中县水稻高产示范区技术顾问, 并与沈阳农业大学协作, 开展超高产水稻建设示范30万亩;与辽宁省农科院开展科技共建项目, 在果蔬经济区推广蔬菜名特优新品种5万亩。

辽中县水产协会聘请了2名院士做技术顾问, 成立了县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全县有6家水产养殖企业与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沈阳市水产所、大连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黄渤海水产所开展了技术协作。畜牧养殖企业与辽宁省养猪协会、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养猪研究所、辽宁大学、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等多所大学及科研单位合作, 聘请专家当顾问, 并在辽中设立博士生、硕士生研究基地。

开展合作共建, 加快新技术引进。2008年, 在省农技推广站的支持下, 辽中县引进了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应用这项技术, 可以使设施蔬菜增产30—50%, 产品达到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 此项技术在全县得到大面推广。2009年11月, 农业部总经济师杨绍品到辽中县视察温室秸秆反应堆现场, 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全国土壤调控技术示范现场观摩会在辽中召开, 推广辽中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经验。

以农民需求为切入点, 做好科技培训工作。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和省设施农业培训, 大力推进全县农民培训教育。按照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和农民实际需要, 聘请专家、教授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为农民提供集中培训、田间指导、电话咨询、电视讲座等形式的技术指导。2009年, 全年培训农民9.8万人次, 发放农业实用技术资料10万份, 开展科技入户指导1000户。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科技服务主导产业作用得到增强。

新农村建设篇

辽中县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 结合发展实际, 因地制宜,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农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 村容村貌整治步伐加快,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近海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体现弘扬。

立足农民增收,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辽中县紧抓政策机遇, 选准主攻方向, 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稳定粮食生产, 培育特色产业, 建设养士堡果蔬和朱家房肉牛养殖两个市级农业经济区。以农业经济区为驱动, 做强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绿色蔬菜”、“肉牛养殖”、“淡水鱼养殖”、“优质绿色水稻”、“花卉生产”等五大优势产业基地, 促进了农民增收, 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立足示范带动, 推进示范村建设。全面启动示范村建设, 在全县大力推广示范村建设经验。2010年, 辽中县有8个行政村参加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评选活动, 县委县政府根据各村实际情况, 指导8个村制定发展规划, 并在产业发展、惠农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对接, 协调农村信用联社为广大农民争取贷款, 支持牛心坨乡西房身村完成春季2000亩设施农业建设任务;支持大黑乡东于村争取500个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指标, 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立足城乡统筹,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蓬勃发展的近海经济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工业企业和纷纷入住沈西工业开发大道两侧工业园区, 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中既保留了田园风光, 又增加了娱乐广场、干净宽敞的路面、栉比的新房新楼, 绿树环绕的村屯面貌焕然一新。刘二堡镇皮家堡村以综合整治为切入点, 着眼于改善人居环境, 累计投资已达2300多万元, 修建村委会办公楼、农民文化宫、村民住宅楼, 文化广场等, 村屯环境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 向实现农村城市化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近海经济跨河而兴, 城市的洪流向农村涌动。辽中的决策者创造性地提出依水而行、跨河发展, 建设沈阳近海新城的新思路。把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与改善村屯环境、加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沈阳经济区新城新市镇建设结合起来, 建设最具魅力的近海、更富于生态的辽中。随着不断的开发建设, 近海滨水新城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内涵不断丰富, 近海绿洲公园基础设施愈加完备, 成为辽中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座伫立于农村的现代化的近海之城正冉冉升起, 高大雄壮的海之帆, 迎着徐徐吹来的海风蓄势待发。

辽中县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硕果累累, 凝结着辽中人的智慧, 汇聚了辽中人的汗水。在近海理念的引领下, 辽中人加快了推进农业现代化脚步, 为把辽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聚集地、农产品物流集散地, 为使辽中成为沈阳现代都市农业的典范、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县而努力奋斗。为了这一目标, 辽中人将继续发扬真抓实干, 勇于探索的近海精神, 为近海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篇3

关键词:现状;原则;途径

1 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状

随着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枣庄矿业集团经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技术学院的党建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学院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落后;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偏低;职业培训不能紧盯市场需求,利益方式和分配方式单一等诸多深层次矛盾不断突出,基层党支部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迫切需要每一位基层党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工作和实践中认识和发现问题,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问题。

2 推进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2.1 实事求是原则

我们从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离不开职业教育,在新时代、新科技、新经济到来时,我们仍然离不开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市场洗礼的技术学院,面对新的变局,要做好转型迈进的准备,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枣庄矿业集团的发展服务。

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原则,技术学院的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矿业集团党委统一领导下,形成覆盖各方面利益的运行机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基层,了解民意,分析民情,达成共识,坚决贯彻集团党委的决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3 以人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做好任何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考虑每一位群众的利益,把人民满意度作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尺。

3 创新推进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人做实际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党的建设。基层党支部是我党的基层组织,基层党支部的工作面向最底层,与每一位群众紧密联系,基层的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基层的工作难做,基层的党务工作者更要接地气,要和气,没脾气,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人民的考验、生活的考验、实践的考验。面对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要敢于突破旧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创造性的推进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 优化领导责任意识

要着眼于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领导责任体现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工作的使命感和凝聚力。领导意识强,组织会增强向心力;领导执行好,群众做得更顺心。要经常性地开展基层党支部党员思想教育学习活动,同时强化党支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支部书记要起表率作用,亲历亲为。特别抓党支部领导班子,切实树立基层党支部领导在党员中的威信。矿业集团党委领导部门、机关党委加强对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的领导,明确党支部领导班子的责任,从严要求,认真抓好思想政治的学习。“其中,支部书记的作用最大,是发挥支部战斗力的关键”。优化支部书记的领导责任,严格按照我院相关条例和制度的规定,把基层支部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纳入对支部书记的年度考核指标中进行考核。我院继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活动,学院领导非常重视,亲自组织开展,抓学风和抓作风相统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承认、分析、揭露、解决,高效推进我院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3.2 强化思想教育氛围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做好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着人民群众、支部党员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基层党支部要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建设,参加经常性地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党性修养,愉悦精神、陶冶情操,提高广大党员群众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通过“树典型”、“做示范”,建立和完善基层党支部党员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机制,高效发挥基层党支部党员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

3.3 推动教育理论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关键体现制度建设,只有机制制度的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协调高效进行。因此,必须创新开展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制度创新,把思想政治学习纳入党员考核内容,量化管理,明确奖惩, 严格执行,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来贯彻。

3.4 推进包容性工作

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篇4

2009-09-2

4我区在构建“一个核心、五纵三横多结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中,以区委为核心,依靠国资委、街道、机关、教育、卫生等五个系统的党(工)委对区属基层党组织实现纵向管理到底,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机构对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实现横向协调到边,依托街道、人才中心、职介中心、工商联、教育、卫生、司法局等系统党(工)委为联结点,对“两新”组织实现多向辐射到面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为构建全区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需要,我区着力建立和完善了基层党建工作“六个体系”,推动基层党的工作网络化、系统化、规范化。

1.组织网络体系,确保党的工作全覆盖

全区各级党组织从有利于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和便于党员教育、管理,便于开展组织活动的原则出发,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分布情况,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突出灵活性、创新性。在组织机构上,搭建了区、街道、社区三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机构。区委组织部于2004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两新”党建工作组;七个街道全部设置了“两新”党建工作办公室;在社区配备了社区专职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同时,每个街道还配备了3-5名专职党务工作者,在街道“两新”办的领导下,深入辖区单位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在工作机制上,一方面坚持区、街两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制度,形成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另一方面,区委组织部与工商局、税务局、劳动局、统计局、工会、团委等单位共同构建了“新经济组织管理信息平台”,有效解决了部门间非公企业信息不对称,统筹管理功能差等问题。在党组织组建模式上,我区在实行单独建立,行业联合(餐饮行业联合党支部、酒吧街党支部)、楼宇联合(孵化器党组织)、区域联合(小商品、服装市场)建立的同时,积极探索依托驻京办事处、依托当地核心企业建立地区性党组织,与外省市签订党员双向管理协议等新的党组织组建和管理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体制内系统党组织组建工作突出规范性、实效性。街道系统以社区为单位,共建立社区党委117个、社区党总支24个、社区党支部10个,并依托楼门院、独立居民区建立了基层党支部和党小组,根据党员职业特点建立了职业特色党支部。国资委党委适应国有经济结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按资产、股份对企业党组织分类、按党委、总支、支部隶属关系分层的组织结构体系。区直机关系统针对律师党员属地管理的要求,对司法局机关党组织进行了调整。教育系统根据基层党员队伍发展情况和优化教育资源的需要,在研修学院、四中、八中、一六一中学成立了党委。卫生工委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建立健全了基层党组织设置。

2.职责定位体系,强化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

为了使基层党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区委以明确职责定位,规范工作流程为主要内容,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职责任务体系。重新明确了20个直属党(工)委的地位作用、主要职责和具体任务。同时,还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党组织职责任务相配套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首先从街道社区做起,区委组织部与区民政局共同制定下发了《社区党组织工作原则和议事规则》、《社区工作联席会制度》、《社区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等19项社区工作制度,为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制度保证。国资委、教育工委、卫生工委等其他党(工)委正在研究制定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党组织如何凝聚其他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工作制度。

3.工作推进体系,强调党组织工作规范化

实行基层党建工作分类管理。对所有的工作,按照考核类、试点类和研究类项目进行分类,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日常工作纳入考核管理,有效提高了日常工作的质量;对探索性的和特色工作纳入试点管理,给与创新资助,促进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热情;对需要调查研究的工作纳入课题管理,给与智力和财力支持,提升了调研成果效能。使用基层党组织工作手册。全区1900多个基层党组织统一使用由区委组织部统一印制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手册》,基层党组织利用手册,记录开展工作的情况,上级党组织通过定期检查指导,督促、规范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

4.队伍建设体系,促进党员发挥主体作用

从党员的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地关注党员的发展。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区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区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意见》。在换届选举工作中,积极改进候选人提名和选举方式,实行了“两推一选”和“三推一选”,逐步扩大了党组织书记直选范围。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全部实行了公示制和票决制。

做好党员服务工作。一方面,以增强归属感为主要内容积极做好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工作。区委组织部搭建党内生活学习、就业指导咨询、合法权益维护、身心和谐发展和发挥党员作用等五个服务平台,连续两年举办了全区流动党员运动会,为流动党员就业、政策咨询宣传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构建了日常补助、临时救助和节日慰问相结合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搭建“五网”即:日常生活保障网、临时救助网、就业服务网、教育管理服务网、帮扶党员信息网。4年来,全区有100多名建国前无工作老党员享受了日常补助,359名患大病党员接受过临时救助,每年有1000多名党员接受节日慰问。

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围绕服务保障奥运,全区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奥运筹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后,社区党员在设岗定责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社区党员奥运先锋岗活动”,奥运期间,累计提供社区服务13万余人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通过参与“‘平安奥运’党员志愿者活动”,累计服务近30000人次,以实际行动为北京奥运会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了贡献。为了延伸奥运期间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形式,建立党员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我们研究制定了机关、学校、医院、司法系统党组织党员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工作方案,通过“组团式”的方式,为社区提供更加有效、优质、全方位的服务。

5.信息反馈体系,实现党组织、党员的扁平化管理

已经搭建完成了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做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维护。通过这个

系统可以直观地了解全区基层党组织、党员变化情况,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等工作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全区基层党组织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利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正在探索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体化管理,实现组织管理、党员管理、职责管理、活动管理的扁平化。

6.领导保障体系,保证党组织工作的开展

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篇5

——记中共南天湖镇党委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具体方法

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方法是加强党对基层组织领导的需要,是凝聚基层群众力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党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2008年,南天湖镇党委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在县委组织部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联系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大胆探索研究,一年来全镇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诸多实效,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其具体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如下:

一、创新干部管理考评机制,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战场在村社,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各村党支部,因此镇党委在推进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伊始,首先考虑的是从对干部的管理和考评机制着手,在保证党员干部思想素质不退色的基本前提下,规避以前那种依条条款款做事、按镇党委意见办事的管理方式,全面放开对村社党员干部的管理,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鼓励、支持他们多学习多借鉴,为本村的发展壮大寻求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来,同时改变以往年终考核模式,从单一的听取汇报和查看文件资料转向看现场、听民意的考核方法上来,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成效显著。南天湖村党支部,是我镇村级党组织班子平均年龄最小,文化程度最高的支部班子,开拓创新意-1-

识走在了全镇基层组织建设的前列。在新的管理考核机制下,他们充分发挥敢想敢闯真干的精神,在摸清本地的资源优势、吃透国家的三农政策(特别是产业扶持政策)、找准市场的需求基础上,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改变传统的按地域设置行政社的办法,建立按产业设置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新模式,一年来分别建立了中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畜牧生产专业合作社、反季节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等三个专业合作社。同时利用市场经营理念,引进有相当实力的企业参加到专业合作社的投资建设当中来,仅蔬菜基地今年就投资上千万元,种植规模达到了2500亩,实现产值元,中药材种植规模达300亩,根据现行市场行情,估计来年产值将超过元,畜牧产业也在有序推进当中。在镇党委的支持下,经过全民选举由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分别担任三个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在南天湖镇党委的支持帮助下,优化合作社的管理结构和工作机制,为推进该村农业产业化进程注入了活力,也为我镇其它村的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二、创新组合基层组织干部队伍,提高基层组织干部岗位的“含金量” 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年龄偏大、能力偏弱是长期困扰我镇党委政府的一大难题,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年轻人都纷纷选择外出务工赚钱,对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干部岗位根本就不屑一顾。农村流传着这么一些言论:“有出息的外出挣钱,没出息的在家种田,不上不下在村任职”,究其根本原因,是基层组织领导干部岗位的报酬低,而工作又太繁琐。镇党委

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在尊重历史、尊重法规、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决定从村社组织设置着手,每个村只设置2至3个社,并统一由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兼任社长的方法,大幅度提高基层党组织干部的报酬,增强村干部职位的“含金量”和吸引力,从而把大批年富力强的能人吸纳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干部队伍中来。

南天湖镇原有64个行政社,重新组合后还剩下24个,减少了40个,减幅为65%,原有村干部38人,按照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兼职社干部的办法,我镇将减少64名社干部,而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的报酬每人每月将增加到600——800元左右,与事业单位干部的工资基本持平,涨幅达33%——79%,极大调动了现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强了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岗位的吸引力。一些青年通过各种途径,纷纷表达下届将积极参加村干部的竟选。

三、创新党员帮带机制,真正实现“一帮一富”的帮带目标

去年镇党委在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年终研讨过程中,发现全镇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施帮带活动中只保证了帮带数量却不重视帮带的质量,帮带党员在帮带过程中不注重对贫困党员个人在素质、能力、技术等脱贫致富核心能力方面的提高,只是从表层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好点的带领贫困党员外出务工赚钱,更多的是以雇佣的方式请贫困党员为自己打工,给予对方报酬的形式来完成自己的帮带任务,还有个别党员能手竟然把帮带活动理解为捐助活动,逢年过节给自己帮带的贫困党员给一些经济上的帮助

就认为是完成了帮带任务。

根据检查出来的这些帮带方面的问题,镇党委予以了高度重视。在今年的帮带活动工作上,镇党委专门成立了贫困党员帮带活动领导小组,确保全镇贫困党员帮带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完善贫困党员帮带考核机制;改变以往考核机制中以帮带数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考核办法,转向以帮带质量为主要考核指标。二是开展对党员致富能手在如何帮带贫困党员方面知识的宣讲;要求他们不但要带领他们找钱,还要教他们经营管理、技术技能、市场信息、物品销售等各方面的知识,使贫困党员真正掌握生存本领和脱贫致富的方法。三是加强对帮带工作的监督指导;主要是监督贫困学员帮带人是否按照相关要求在开展帮扶工作,贫困党员经过帮扶是否有所成效,对帮带活动过程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予及时的协调和解决。

经过创新帮带机制,2008年全镇所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部实现了富困党员“一帮一”目标。经了解核查,通过帮扶脱离贫困的党员有5人,其余帮带对象均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其中有1名帮带党员明年有望过上宽裕的生活。

四、创新村务管理制度,全面推动基层组织建设民主化进程

在镇党委今年开展的“大下访、大集访”活动中,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反映最为强烈的当以村务不明晰、财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服务不到位为其首要意见,纷纷表示对当前基层党组织所开展的工作不清楚,对基层

党组织具体有无财产不知道,对基层党组织在日常工作中“一言堂”、“家长制”作风普遍存在不满,对在办事过程中遇到基层党组织干部态度不端正、办事效率低下的情况表示愤慨。

针对广大群众提出的这些意见,在广泛征求民意和听取基层组织声音的基础上,及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一是完善村务公开栏制度。首先对年久失修的村务公开栏进行一次大检查大整修,保证每个村至少有一块能用的村务公开栏,同时要求各村在每月的1号和15号分别公布一次半月工作情况和财务情况,如没有发生村务或财务事由也要定期在公开栏上注明。二是建立健全村务财务管理约束机制。规定凡是重大事项必须经村委会80%以上人员集体商议决定,一般事项须由村支委成员和20%以上群众代表共同商议决定,基层组织的一些日常工作根据分工情况由村支委具体人员负责完成,所有支委人员的工作接受群众监督和质询,凡涉及到财务上的事情按照规定由支委成员和相应比例的群众代表共同商议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个人利益。三是对基层组织干部加强严格考核。对服务态度差、工作能力弱、群众反映大的村干部,由镇党委指定专人与之戒免谈话并限期予以改进,对谈话无效、不思改进的村干部,在尊重民意的前提下予以罢免。

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篇6

李沧区地处城乡结合部,特有的区域位置和基层社会组织管理机制给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一些新课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李沧区以新思路、新视野、新创造创新工作载体,探索加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载体,着力抓好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

李沧区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难”:一是制度落实难。上级出台了许多制度在个别基层组织中没有得到落实,成为“睡眠制度”。二是干部素质提高难。个别班子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成为“落伍干部”。三是“两委”关系协调难。个别村“两委”成员职责分不清,位置摆不正,在许多问题上意见不统一,形成“两张皮”、“两套车”,变成了“同磁关系”。四是党员教育管理难。社区党员尤其是部分退休党员,回到社区后,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成为“口袋党员”。

为激发基层组织工作活力,实现制度落实有新抓手,重点工作有新举措,难点工作有新突破,区委从抓制度建设、促进工作规范化入手,创造性提出并开展了“两争创一提高”活动。即在全区11个街道党工委和109个村(居)党支部中“争创规范化建设先进党工委,争创规范化建设先进党支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街道党工委要在班子建设、干部素质、工作作风、完善制度等方面达到“四个过硬”;村(居)党组织要在核心地位、干部作风、三个文明建设、制度落实等方面达到“四个明显”。对街道党工委、村(居)党支部的工作规范化程度分别细化、量化,制定成操作性强的30项考核要素,分项考核,明确任务和目标。同时,把街道党建工作纳入到区委岗位目标考核中,直接与评先选优和机关干部年终奖金挂钩。

二、围绕载体,着重抓好“三项突破”

1、在抓重点上求新突破。在“两争创一提高”活动中,把规范民主制度建设作为重点,主要做到“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民主管理。各村(居)建立了民主议事会和村民议政日制度,使村民参政议政权力切实得到保障。议事会主要有听、查、访、议、学、传等六项职责。要求各村(居)在每年1月和7月中旬确定一天为“村民议政日”,“两委”向全体党员、村(居)民组长、代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报告半年工作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群众咨询和质疑。通过民主议事会和村民议政日制度的实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虎山路街道东王埠村充分发挥议事会作用,“两委”善于把大事交给议事会讨论,村民有问题愿找议事会反映,议事会成了“两委”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二是强化民主监督。把民主监督的重点放在群众对村务、财务监督上。为了便于监督,对全区村务、财务公开中实行了“四个统一”,即时间统一、程序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并出台了“四项制度”,即层层负责制、定时督查制、群众举报制、定期考核制。对发现不公开或公开不规范的村(居)进行通报。同时,还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深化和完善了对班子成员、党员评议制度。通过民主评议,村干部增强了压力感,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三是强化民主决策。在当前基层群众“盯的是村务,想的是参与,盼的是公正,护的是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开展“两争创一提高”活动,加强了对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化管理,规范了民主决策程序。各村进一步完善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凡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和村民共同关心的问题,召开村民或代表会议研究决定。真正把对重大村务的决策权、村务管理的参与权和对村干部的监督评议权都交给群众,有效地避免了决策不严格、不规范、不透明等现象。

2、在抓难点上求新突破。“两争创一提高”活动对解决难点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

施,敢于突破,注重“三个创新”: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渠道。全区建立了公开选拔教育管理村级后备干部机制。制定了《关于在村(居)公开选拔培养后备干部的意见》。拓宽视野,在全区范围内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对选拔的后备干部由区、街道、村三级分别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街道党工委实行动态管理,为后备干部提供锻炼机会,搭建成长平台。二是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办法。针对党员管理难的问题,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办法,在基层党组织中推行了《党员管理证》制度。党员人手一证,将个人缴纳党费、参加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参与社区活动等情况一一登记在册。以此来规范党员日常行为,提高了党员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创新工作方法。“两争创一提高”把着力点放在工作规范化建设上。用制度来规范“两委”之间的工作,通过教育、引导等方法帮助理顺关系。

3、在抓亮点上求新突破。“两争创一提高”活动采取了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做法,工作中围绕以下三个层面,树好亮点。一是目标管理。“两争创一提高”对街道党工委和村(居)党支部各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实施目标管理法,使工作有目标、有方向、有动力。对街道党工委和村(居)党支部通过“四个过硬”和“四个明显”建设??3年内使基层对班子满意率达到85%以上,并要求所属基层党组织80%以上达到规范化目标(第一年达到40%;第二年达到60%;第三年达到80%)。二是分类指导。8月份集中开展了“两争创一提高”督查月活动,找差距、寻不足,对照考核30项要素,认真进行检查。加强分类指导,对一类班子如何上台阶,二类班子如何转化先进,三类班子如何改变局面,作了认真的部署。通过抓督查、抓培养,有效地促进了工作的发展。三是典型示范。培育典型的目的就是要起到以点带面,以石击水的辐射效应。要求每个街道党工委都要确立几个典型,加强培养。树立起典型后,及时召开现场经验观摩和交流会,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动,整体推进。如李村街道新村社区率先对“两公开一监督”进行规范化建设试点,取得了良好效应。全区其他村(居)都借鉴“新村模式”,完善了“两公开一监督”,现在全区53个村(居)都设立了固定公开栏,每季度及时公开村务、财务。

三、几点启示

1、创新是推进工作发展的动力。基层组织建设需要通过创新来增添动力,激发活力。只有创新才有出路,才有工作的再提高、再发展。因此,在工作中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具体做到:工作思路要创新,要结合新形势工作的变化和需求,及时调整思路,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工作措施要创新,要以改革的精神探索加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措施,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把创新载体和完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作为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措施来抓,保障基层组织工作运转协调,充满活力,以新的载体建设,推动工作整体发展。

2、制度是工作进展深化的保障。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基层组织建设要常抓不懈,必须通过制度来保障。“两争创一提高”就是通过抓制度来促规范化建设。要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坚强堡垒,成为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基层党组织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篇7

一、创新观念“谋发展”

发展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 又是落脚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 党办作为党委的参谋、助手, 思发展是首要职责, 当参谋是立室之本。

“思发展”, 就必须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 解放思想, 以与时俱进的态度, 敢于和善于革除陈规陋习, 并创新思维, 以“立足于早、着眼于远、落脚于实、致力于变”的精神状态, 精心谋划工作思路。对党办人员而言, 要推进工作落实, 实现“围绕中心任务、把握工作大局、领会决策意图、有利工作落实”的要求, 就要学会放大角色、锤炼“身在兵位、敢为帅谋”的胆识, 通过提升观念、放大视野, 在思维观念上与党委领导合拍;想问题、办事情、胸有全局, 既着眼长远目标, 又着手抓好当前, 既深谙上级要求, 又密切结合实际, 围绕公司党委中心工作超前谋划, 确保调研的结果、撰写的文稿、提出的思路与党委领导的所思所想合辙合拍。

“当参谋”, 就必须把握“领导需要了解”和“需要领导了解”两个关键, 以“与时消息”之态, 充分发挥好信息服务优势, 做到既关注高层、又聚焦基层, 既关注油田内部、又放眼油田以外, 既总结经验、又反映问题, 为党委了解情况、把握形势、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同时, 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围绕领导交办的各类文稿特别是涉及公司发展大局的调研课题, 把握主旨, 深入调查, 认真分析, 综合研究, 使写出的“应用文”能体现领导意图、贴合工作实际, 既有指导性、又有创新性, 为党委决策重大问题和部署重要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要实现党办工作的发展, 切实发挥好“参谋助手、督查督办、综合协调、服务保障”的作用, 使党办真正成为服务党委工作科学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位”, 就要顺应形势, 着力搞好“四个创新”。一是理论创新。即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 明确党办各项工作在公司党委不同时期重点工作中的定位, 清楚各岗位职责, 确立工作目标, 明确前进方向。二是制度创新。即根据公司重组后的实际, 在认真梳理以往岗位职责的基础上, 针对本部门现有人员结构情况, 分岗定责, 明确要求;根据公司“二次创业、再创辉煌”目标对党办工作的要求, 完善相关制度, 明细各项措施, 严格遵循体系文件的规范要求, 确保各项工作科学运行。三是科技创新。即进一步搞好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配套, 同时强化培训机制, 激励每一名党办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确保其效能在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四是方式和方法创新。根据形势变化, 及时调整方案和计划, 着力实现“三个转变”, 即由注重办好具体事务向既办好具体事务, 又善于抓大事、谋全局、当高参转变;由注重做好当前工作向既能做好当前工作, 又善于从实际出发搞好超前服务转变;由注重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向既能优质高效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 又善于自觉开动脑筋、主动服务、创造性地进行服务转变。

二、以人为本“做文章”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党办人员而言, 要践行这一科学理念, 就必须以关心人、理解人的态度, 倡导和推行快乐工作法。

党办工作标准高、纪律严、压力大, 辛苦又清苦。在这种情况下, 要使办公室人员做到辛苦不“心苦”、虽苦犹乐心情舒畅, 就应在工作、生活、心理等方面关心和爱护办公室人员, 靠感情纽带凝心聚力、激发活力, 努力把党办打造成优秀人才向往的摇篮, 使大家乐在“有依靠”、“有后盾”的归属感上;倡导和鼓励岗位成才, 按照“动腿能跑、动手能写、动嘴能说、动脑能思、有事能办”的要求, 提要求、压担子, 勤检查、常评比, 让大家乐在提高素质的充实感上;创造条件培养人才, 结合实际选好人才, 抓住机遇用好人才, 让“千里马”和“老黄牛”各得其所, 使大家乐在“有干头”、“有奔头”的成就感上;搭建平台, 加强交流, 适时组织开展好文体娱乐、外出学习等活动, 使大家乐在“释放疲劳”、寓教于乐的“快感”上。

“以人为本”不是不要组织纪律, 不是个人利益至上。对党办人员而言, 这一点更为重要。因此, 在“关心、理解”的前提下, 要以领导满意、基层满意、员工满意、关联单位满意为目标, 着力培养良好作风。就当前来看, 至少应在四种作风的培养上下功夫。一是求真务实的作风。力戒心浮气躁, 反对华而不实, 防止形式主义, 做到与党委中心工作关系不大的事不干, 与党办工作不贴边的事不干, 与个人身心成长不利的事不干, 聚精会神抓好工作落实。二是雷厉风行的作风。按照机关工作“两提一保”的要求, 不断强化效率意识, 从理顺内部关系入手, 在分工的基础上讲合作, 急事急办, 特事特办, 严禁推诿扯皮, 特别是对重要事项要反应敏捷, 快速承办, 并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三是艰苦奋斗的作风。忠诚于党的事业, 热爱党办工作, 真正做到思想上刻苦、工作上刻苦, 甘于奉献, 吃苦耐劳, 不计个人得失;遇到紧迫和繁重的任务时, 不畏难、不拖延, 不分八小时内外、不分白天晚上、不分节假日, 按时保质完成。四是团结互助的作风。工作中, 互相支持, 通力合作, 自觉加压, 抢挑重担, 发挥整体优势;生活中, 相互关心, 相互帮助, 在浓厚友情、和谐共事的氛围中推进工作, 以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扎实行动提升个人价值、诠释生命真谛。

三、多管齐下“攒后劲”

党办工作纷繁复杂, 多数工作往往是不期而至, 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面对这种现状, 要做到操办事务性工作不守旧、提供服务性工作不被动、开展临时性工作不慌乱、处置突发性事件不拖延, 就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推进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转。为此, 要在“三抓”上做真功、求实效。

一是抓规范。把“规范”作为党办工作的最低要求和最高标准, 本着“科学、全面、可行”的原则, 对“办文、办会、办事”和信息调研、督查督办、机要保密等工作, 以制度形式明晰化, 严格按照党办系统6个体系文件要求规范运作, 杜绝凭经验办事、靠感觉指路现象, 确保各项工作沿着规范化轨道健康发展。二是抓细节。党办工作无小事, 多数是细活、功夫活。但“细活”不是“慢活”, 不管过程如何难, 要的结果必须是“又好又快”。因此, 必须强化“百密不容一疏、百功不抵一过”的理念, 健全奖惩考核机制, 促使党办人员举轻若重、慎之又慎, 少出差错、不出纰漏, 激励大家出手过硬、力创精品。三是抓“应变”。党办工作“被动性”强的性质, 要求党办人员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在被动中争取主动。因而, 要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居稳思乱”理念, 凡事想在前, 抢占主动权。特别是对突发性事件, 预警要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处置前、处置走在失控前, 为妥善应对、掌握主动争取时间。

目前, 制约公司党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是人力紧张,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在目前不可能调入人员的情况下, 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个是眼睛向内挖潜力, 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和集中人力突击完成急难任务等形式,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促提高;讲大局、讲党性、讲原则, 营造人人都是主角的好氛围, 靠“内功”增活力, 激发合作共事的主动性, 挖掘并发挥好现有人员的内在潜力。另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临时抽人“帮忙”, 时间长短不等, 以干代训, 分批轮换。这样, 既可解决人力紧张问题, 又可为基层培训一批骨干。通过多方面努力, 为党办系统的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攒后劲。

四、统筹走好“一盘棋”

党办作为党委日常办事机构, 既要对上负责, 又要对下负责, 因而, 必须统筹有力、协调有方, 力争做到“抓大不忘小、抓内不忘外、抓热不忘冷、抓急不忘缓、抓近不忘远”, 既讲“干劲”、善当主力, 又讲方法、善谋合力, 努力形成“共走一盘棋、同唱一台戏”的良好格局。为此, 必须按照“统筹兼顾”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在“三巧”上做文章。

一是巧安排。

党办工作千头万绪, 常因人力、时间等原因发生“撞车”现象, 这就要求党办人员学会“弹钢琴”, 在通盘考虑各项工作的前提下, 根据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协调运作。同时, 要讲究方法, 通过例会预安排、突出重点早安排和“鞭打快牛”重激励、分路负责讲合作等形式, 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要做到这几点, 就必须具备较高的协调能力, 判断形势、把握大局的能力, 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准确定位的能力, 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敢于负责、勇于自我纠错的能力, 发扬民主、充分调动积极性的能力, 等等。

二是巧沟通。

沟通也是协调, 但协调不是“和稀泥”, 要理直气壮讲原则;协调不是“管卡压”, 要以诚相待重感情。在纵向上, 要坚持换位思考, 保持信息沟通;在横向上, 要坚持尊重人、理解人、体谅人, 加强感情联络。遇到阻力时, 善于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遇到困难时, 善于精心分析, 与有关人员及时商议、巧借群策群力;对需要跨单位、跨系统办理的棘手事情, 要主动牵头, 多方调动, 确保各个环节无缝衔接、任务圆满完成。

三是巧督查。

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篇8

一、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根本职责在于通过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因此,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提升社会功能,就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检察权的社会管理属性,决定了检察机关将面对严峻复杂的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基层检察院处于打击犯罪、执法办案的第一线,处于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的第一线,是检察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主动服务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积极推动社会管理手段创新,主动回应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维护司法公正,理顺群众情绪,促进社会和谐。

(二)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府、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社会成员各主体在社会管理中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结合强化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检察工作的应有之义。基层检察院深处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应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通过履行职责化解社会矛盾、结合强化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延伸法律监督触角等方面,切实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要求落实到基层。

二、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

1.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检察职能,通过执法办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新时期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检察机关要通过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职能作用,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认真抓好涉检信访积案化解工作,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尽快消化解决检察环节的信访积案;结合执法办案,建立健全检察环节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检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途径新举措;高度重视敏感案件的办理及“三个效果”的统一,防止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组织检察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解决困难,切实把排查化解矛盾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真正践行执法为民。

2.积极参与对特殊人群的帮教工作。特殊人群是社会管理的难点也是重点。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要着眼实际,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所检察工作,促进监所依法、文明、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认真贯彻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适应社区矫正特点的检察方式,加强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妥善安置、融入社会;与共青团、学校、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密切配合,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工作。

3.积极参与对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着力解决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整治开发、服务管理与协调发展问题。在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过程中,检察机关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开展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对排查整治出来的黑恶势力、“两抢一盗”等犯罪案件,适时介入侦查,依法快捕快诉,及时、准确、有力地打击。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建议,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结合办案加强法制宣传,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活动,增强公民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4.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互联网不仅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媒体,也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思路指导下,检察机关要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健全应对、引导等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涉检负面报道,认真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二)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

1.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涉检信访

(1)探索试行点名接访、预约接访制度。由来访群众点名要求检察长或主管检察长、部门负责人、案件承办人接访,根据来访群众要求,控申部门及时安排被点名接访人接待。(2)完善案件信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制定《案件信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办法》,将案件信访风险等级分为三个级别。风险等级评估为“一级”的案件,息诉工作预案报本科室审批;风险等级为“二级”的案件,息诉工作预案报主管检察长审批;风险等级为“三级”的案件,息诉工作预案报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审批。该工作办法规定,对于应当进行信访风险评估预警的案件,因案件承办部门未进行风险评估而造成涉检上访的,根据相关规定追究案件承办人员的责任。(3)实施主动排查化解制度。重点排查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或者反映检察人员违法违纪的案件,全院各部门每月排查一次。(4)加强协调配合工作。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积极争取上级院的支持与指导;加强院内各部门间的配合,做到通力合作;加强与公安、法院、信访等有关部门的联系,通过召开多方联席会议等形式协调解决重大疑难涉法案件,最大限度地做好息诉息访工作。(5)建立说理析法制度。对“三不一撤”案件在采取法律文书说理和口头说理的同时,采用“论证会”、“听证会”、“说理会”等形式让当事人明白不捕、不诉或不立案、撤案的理由,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2.建立检察工作联络站制度,主动联系群众、服务企业

一是建立乡镇检察工作联络站制度。建立乡镇检察工作联络站,明确院党组成员、部门负责人分包联络站,聘请乡纪委书记、村支书、主任作为兼职联络员,明确分包联络站人员的任务和职责,以联络站为媒介,把检务公开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最大限度地把可能引发信访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建立完善服务企业工作站制度。(1)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定期派员到企业工作站进行接待,受理案件、开辟案源。通过法律咨询、法律宣传、送法进企业等活动,为企业解答法律疑问,提供法律帮助及延伸服务工作,提高企业自我保护意识。(2)建立涉企案件优先快办制度。对涉企案件做到优先受理、优先立案、快速审查逮捕、快速审查起诉,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3.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加大教育、矫正力度

一是结合检察职能,拓展管理和服务渠道。监所部门要把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被宣告适用缓刑和适用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等在社会执行刑罚的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纳入社会管理的重点来抓,对此类人员的执行监督逐人建立相关检察档案,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帮教管理,并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妥善安置、融入社会。

二是积极探索适应社区矫正特点的检察方式。(1)建立矫正对象信息收集管理制度。要求司法行政管理部门每月通报矫正对象信息,主动收集监狱送达的假释、保外就医犯人的资料和外地法院对本地籍人员判处监外执行的资料,将两方面信息比对整理,形成社区矫正对象总表、社区矫正情况分类表、各地区社区矫正情况表、社区矫正情况变更表、分类监督管理表等五类表格,充分掌握矫正对象信息和每月变动情况。(2)建立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每月例会制度,必要时随时召开、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共同分析交付执行、监管活动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改进工作的措施,促进跨系统、跨部门之间的互动,形成社区矫正的整体合力。(3)联合开展矫正效果综合评估制度。在矫正期限届满前与司法局工作人员、社区民警联合组成考核组,对于即将解矫的社矫对象再次进行违法情况核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社矫对象在矫正期间的考核情况、奖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填入《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如果矫正对象期满行为考核评定为良好,可监督社区矫正机构及时办理解矫手续。

nlc202309022001

4.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县域稳定

一是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各项工作制度,形成全院参与、单位协同、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1)建立信息传输协作配合制度。加强与公安、法院、信访等部门合作,畅通传输渠道,实现对县域范围内治安信息的动态采集、整理,实现情报等信息资源的相互交换和共享,提高动态环境中科学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积极参与防范、控制和打击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2)建立健全快速反应处置制度。对县域各类社会治安稳定问题特别是突发的重大案件、重要事件、重大安全事故、集体上访,以及其他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重大问题,能够快速掌握、协同相关单位迅即作出反应,并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控制和应对措施,确保处置突发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延伸检察机关的服务保障职能。

二是积极参与平安创建活动。(1)重点打击故意杀人、黑恶势力犯罪、坑农害农犯罪、企业周边的黑恶势力干扰、无偿占用企业水电资源或以征用土地、环境污染为由强行索要、敲诈企业的犯罪行为。(2)积极解决群众民生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参与平安建设的根本目的。提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及依法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着力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推进检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5.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继续探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制

一是完善“未成年人维权岗”制度。配备业务素质高、熟悉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的女检察官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监所检察、控告申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细则办案,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全面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实行案后回访帮教制度。制定《被不起诉未成年人回访教育工作细则》,进一步规范对被不起诉未成年人回访教育的对象及帮教方式。在做出不起诉决定后,公诉部门的承办人将于三日内对该未成年人建立回访教育档案,通过与被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或监护人电话联系或直接会面联系,了解未成年人接受管理和教育情况,及时协助、指导家长或监护人落实家庭教育措施的工作。同时,对判处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也比照“细则”实行案后回访帮教。

三是组织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校园计划”。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每月抽出半天时间,到学校开展内容丰富的法制教育讲座活动,进行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运用典型案例、图片展示等形式,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

6.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发挥网络正面引导作用

一是加强检察门户网站和“心连心”网站建设。设置“检务公开”、“工作动态”、“交流互动”、“媒体播报”、“检察长心语”、“控申接待”“检察长信箱”等多项栏目,开通案件信息查询系统,包括审查逮捕案件、公诉案件、自侦案件、民行案件、控申案件在内的五大类案件内容,定期及时更新内容、不断完善栏目建设、积极发挥网络宣传阵地的正面引导作用,杜绝损害检察机关形象的公共事件发生。

二是完善涉检网络舆情监控机制。进一步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处置、反馈制度,指派专人负责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和研判,及时上报有价值情报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使舆情信息真正发挥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引领网络主流舆论、敏感案件的风向指南、案件线索的重要来源等作用。

三、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项重点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各司法部门必须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但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新课题,各级检察机关都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地的做法不一,从目前检察机关的创新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存在检察机关内部人员思想不重视、创新不切实际、创新背离检察职能、创新走过场等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突出社会管理创新职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

一是要强化服务职能。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首先必须从理念上反思、重构,凸现司法工作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服务作用。要树立牢固的服务为先、服务为本意识,不断优化工作思路,不断彰显检察机关的服务职能,使检察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是要以办案为中心。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办案为中心,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现阶段,检察机关只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群众才有安全感;只有严肃查处职务犯罪,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才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只有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才能树立良好的法治、道德标准,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才能得到净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检察机关必须守土有责,其根本点就在办案,必须通过办案活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三是要坚持依法参与。检察机关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参与的原则,在方式方法上仔细遴选,科学取舍,对通过行政手段、道德手段能解决的问题不宜过多介入,对依靠社会组织和当事人自治能化解的矛盾不宜启动诉讼程序,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适度的消极性、被动性,不能大包大揽,自我放大检察职权。

四是要注重方法创新。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的国情特征和当地的具体情况,掌握社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新变化,了解社会各阶层真正的司法需求,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检察工作新的切入点,要保证既不突破法律框架,又确实具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此项活动才能真正对检察工作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才会真正收到各方认可的社会效果。

五是要关注长期效果。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有长远眼光,对工作部署落实动作要快,但不能仓促上阵,要有较长的规划,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宏观方略结合起来,与检察机关近年来制定的检察改革、队伍建设、基层院建设等长远发展思路结合起来,整体推进。

上一篇: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鸡妈妈和鸡宝宝》下一篇:保温炉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