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

2024-08-13

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精选12篇)

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 篇1

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涉及时事政治、人文、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 其综合性、时代性、实践性强, 在教学中, 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效地促进广大学生形成“质疑—探究—想象—创造”这一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这样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政治知识, 而且能够使其形成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坚韧品格, 适应日新月异、百舸争流的时代, 把握时代脉搏, 迎接来自知识经济的挑战。

1.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 注重的是对思维过程的启发, 而不是结果。忽视了思维过程的教学, 必然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积极性受挫、思维被扼杀, 甚至出现抄袭答案的现象, 学生看上去似懂非懂, 事实上“一窍不通”。因此, 政治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加以指导、启迪和点拨, 使学生在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1.1 鼓励学生努力思考, 勇于质疑。

没有思考就没有思维,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 也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开始。学生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的形成都离不开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对待学生的发问,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发问, 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让他们质疑、解疑。当代高中生必须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针对国际上、社会上、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 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培养判断是非的能力,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成为“四有”新人。

1.2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触类旁通。

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 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寻找答案, 产生尽可能多、新、独特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如学了科学发展观后, 有关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神州飞船上天等具有密切关联的新课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 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 这能使学生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1.3 启发学生形象思维, 加深理解。

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 以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 在教学中, 可采用联想法、想象法等进行训练。例如, 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观看一段时事新闻让学生联想;通过观看录像、视频分析政治规律;通过观看新闻领会政治内涵;通过课堂互动、新闻评析深化课堂内容等。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有难度的章节, 形成“疑问—思考—解疑—新的质疑”的良性循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知识的运用, 实现知识的迁移, 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创新。

教师应善于为学生营造公平、民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应放下架子, 从学生的立场出发, 关心并爱护他们, 理解并尊重他们。在课堂上当教师, 严谨治学;下课后当朋友, 谈古论今, 形成师生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其次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和教学活动中的合作者, 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 允许学生和教师争论, 尊重他们的情感, 倾听学生的见解, 鼓励他们各抒己见, 发表独特见解, 形成民主、融合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激发。

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从而主动、积极地思考, 探索其中的奥秘, 并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为此, 教师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政治的目的和意义, 阐述其成才的重要性, 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巧妙运用具体的激发兴趣的方法, 如:设计情景、巧妙设疑、课前讲政治、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引用典范等。

2.3 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博览群书。

在政治教学中, 应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性, 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让学生树立成才意识, 鼓励他们多接触自然和社会, 并阅读一定量的书籍, 倡导多动手, 勤思考, 多观察, 善发现, 多实践, 求创新。学生在明白创新的意义后, 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 自觉地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创造。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效地开展课堂、课外活动, 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操。应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 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见解, 以更好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3.1 有效地开展课内活动, 培养兴趣。

一定量的课内活动可大大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应着重强调学以致用, 达到教、学、做三者的统一。可开展的课内活动有:政治科普知识竞赛、小组辩论、正反辩论、观看录像、猜图游戏等, 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眼界、增长知识、加深理解, 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 另一方面, 也可达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目的。长年累月, 学生创新能力就会日益提高。如讲中日关系时, 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强烈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中日间的宿怨为何那样深;在政治交恶的当前, 经济仍是一枝独秀的原因何在;中日间存在哪些利益冲突,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等。再如,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讲述商品的价值规律, 再分析供求的关系, 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等。成功引进生活事件和时政热点, 可以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满足学生的兴趣追求, 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主体。

3.2 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奋发进取。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克服困难, 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促进事业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这就需要学生参加各种活动, 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培养意志。教师应当教育学生从小事入手, 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使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习惯。教师还应给予学生鼓励、指导, 因材施教。

3.3 塑造创新性的人格品质, 不断进取。

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方法,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取, 善于探索, 敢于创新, 并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 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优点, 赞扬他们的长处, 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 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要给予关怀和理解, 帮助他们分析失败原因, 肯定进步, 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政治观、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努力培养学生赶上时代发展的浪潮, 同苦难搏击, 最终走向成功。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政治教学, 同时也在教学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对中学政治教学的各方面也提出全方位的要求。本文从新课程理念的背景出发, 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方面入手, 提出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创新能力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彭家余, 黄永昌.论政治创新教育的原则[J].教学研究, 2002, 09.

[2]王春良.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http://edu.xinxing.org.

[3]胡凤英.浅谈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史地政论坛, 2008, 06.

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 篇2

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初中数学各个不同领域关注点的变化,将新的理念物化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进而在课堂行为中物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但创新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初中生的学习对象已由具体的数发展为抽象的数学符号,他们将研究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方程、不等式和函数。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应用——拓展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总是中获得数学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时,可以采用类似下面这样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

[例1] 某林场计划修一条长750m,断面为等腰梯形的渠道,断面面积为1.6m2,上口宽比渠深多2m,渠底比渠深多0.4m.问:渠道的上口宽与渠底宽各是多少?

二、对于重要的公式、法则和规律,教学设计的素材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交流

初中阶段出现的运算公式、法则比较多,它们的引出都应在尝试、猜测、推民之后加以总结,概括。教学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学设计过程还应重视呈现那些针对数学规律进行探索,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要更好地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和作用,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2] 1+2+3+„+100=?经过研究,这个问题的一般性结论是1+2+3+„+n= n(n+1),其中n是正整数。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类似的问题:1×2+2×3+„+n×(n+1)=______?

三、编排例题、习题时要注意设计一定数量的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例题和习题的配备数量和难度都要适当,可有层次区分,例如,分为基本题和选作题两类。例题要有良好的示范性,单纯地巩固法则、公式、算法的题目要精简,每节习题的量要适当,以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避免学生负担过重。习题不只是单一的常规训练题,各部分都适宜编入一些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和探索规律的问题,以发展学生思维的开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3]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M(2,-4),且过点A(-1,5),连结AM交X轴于点B。(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2)求点B的坐标;

(3)设点P(X,Y)是抛物线在X轴下方、顶点M左方一段上的动点,连结PO,以P为顶点、PO为腰的等腰三角形的另一顶点Q在X轴上,过Q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AM于点R,连结PE,设

PQR的面积为S求S与X之间的函灵敏解析式;

(4)在上述动点P(X,Y)中,是否存在使SPQR=2的点?若存在,求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四、代数式、方程、函数内容的编排适宜螺旋式推进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变化,初中阶段的代数式、方程、函数内容可以在三年的教学设计中交叉编排,体现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不集中成章。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代数式、方程、函数的内容设计要注意承上启下,多次反复,要注意过程性的呈现。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字母表示数、方程思想和函数思想的认只,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刻画简单的具体问题,发展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

五、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赋予教学设计一定的弹性

《数学课程标准》所列出的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编写必须明确这些基本要求,不要任意拔高,以确保基本要求的实现。例如,对整式的因式分解,由于对分式方程和二次方程的解法只要求讨论简单的情形,以,对因式分解只要求掌握提公因式法和直接运用公式(平方差公式,两数和的平方公式)进行简单整式的因式分解,不要求过高的技巧,也不要求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

七、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例如,正负数、无理数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与演变;与方程及其解 法有关的材料;函数概念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 创新教育 实践能力

做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创新教育是指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创新并不是指惊世骇俗的大发明和大创造。我们认为,只要是教材中尚未讲到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看做是一种创新,这样的活动就应该视为创新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要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

一、创新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创新需要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需要有挑战权威、质疑前人定论的勇气。青少年天性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这一特点正符合创新的要求。对此,教师绝对不能压抑,而应该正确引导和积极地鼓励。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盲从,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和创新,去做具有独创精神和创造型的人才。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第一,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 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发现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第二,鼓励学生培养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信息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性,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途径的增多必然会引发思维的活跃及多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鼓励学生要有敢于怀疑和质疑前人的勇气。简而言之,旁征博引,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立性;画龙点睛,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由浅入深,培养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二、创新教育活动要通过多个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决在于兴趣。 ”教师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各个环节中应注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并以此去吸引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和创造,进而培养和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意识。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时常注意把教材内容的讲授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一次,我在讲授《经济常识》第一课“怎样对待货币”这一问题时,在指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这一观点之后,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去获取自己的财富,增加社会的财富?学生思考并回答道:必须生产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经过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不仅懂得了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使他们在思考和议论中,使自己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得以激发,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无疑是有益的。

三、创新离不开必要的知识、团结协作的精神、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知识是创新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基础知识的厚实程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是学生观察世界、分析现象、揭示本质、解决问题的基础,因而也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此外,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对促使学生思维多向化,较快地提高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益处。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在创新教育中,不仅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开拓精神,而且还要掌握创造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理论,探索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这样创新教育才能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总之,任何先进的观念要转变成现实,都离不开一定技术手段的支持。创新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它的实现也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能使创新学习的观念更快、更好地实现,已开启了创新学习的一扇大门。在未来的创新活动中,许多问题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互相支持、彼此帮助、通力协作、共同进步的集体精神。

参考文献:

[1]杜秀珍.浅议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兰州学刊.2005(02).

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是一门基础学科,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对培养创新性人才表露出明显的局限性, 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 强化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人的发展, 政治课堂教学变成了文本知识的灌溉。针对这种情况, 政治课堂教学创新势在必行, 那么, 如何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创新?我认为关键在于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和政治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1 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

1.1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场所,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 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威严下被扼杀。因此, 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重要。在课堂上, 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敢于向权威、书本挑战。即使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不成熟、不严谨, 甚至是荒唐、离奇, 教师也不能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的失误。教师在课堂上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教学的民主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性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1.2 注重引导求异、求奇、求新的学习心理品质

创新本身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 教师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填鸭式”“灌输法”教学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 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异点、疑点、插图、注释等, 灵活驾驭, 扩充延伸, 合理联想。在课堂教学中, 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对学生进行启发, 巧妙地展开讨论, 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学生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 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 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新中寻找灵感, 点燃创新的火花。

1.3 尽力扩展课堂教学空间

教学内容来自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 创新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 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封闭在校园内、教室里, 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 学生置于书海之中, 空洞的理论、繁琐的公式, 把学生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离开来, 可能仅有的创新火花也在书海中熄灭了。面对时代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迫切要求, 学校教育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 把课堂向外延伸, 增加一些实践课、活动课, 开设研究性课程,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走进自然, 走向生活, 参加社会实践, 在活动中学会观察, 激发创新欲望。奇妙的自然、多彩的社会、丰富的实践活动, 是学生产生创造、创新欲望的基础和源泉。

2 政治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实现, 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 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应当成为政治课堂教学创新的重点。

2.1 政治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

问题式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 问题感知。课前, 知识梳理、问题感知。要求学生预习教材, 梳理知识, 查找疑难问题。 (可完成教辅资料上的填空题) 。

2) 问题导入。问题导入是指利于最新、最近、最典型的材料、故事、小品、歌曲、诗歌、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导入本堂课要探究的问题。问题导入是教授新课前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 开场白的精巧与否, 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通过问题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是指将根据考纲内容, 结合培养目标, 围绕教材和学生实际等精心设计的问题展示出来。这样做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 结合材料教材和辅导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互助探究和教师指导探究相结合的互助探究过程。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和提高考纲要求的学生的分析、解题四个能力。

5) 问题小结。问题小结是指先让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简单归纳, 然后由教师进行小结评价。通过这一环节, 可使学生的零散知识体系化, 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6) 问题深化。课后走进生活, 问题深化。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搞好研究性学习,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2.2 小组合作学习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 旨在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包括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小组合作学习”, 正是倡导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

1) 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 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 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

2) 明确小组成员责任。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 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 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 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 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组内分工落实后, 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 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 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3) 用心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 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 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时, 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 意见产生分歧时, 可以安排合作学习, 这样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 从而共同提高。

4) 合理进行小组评价。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它既包括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 也包括了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应该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 用全面、发展、开放的眼光来对待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 培养全面、创新性的人才, 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马芯兰.小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龚春燕, 何云山.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 1999.

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 篇5

摘要:中学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面对新课标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初中政治教师应着眼于教学目的,立足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以实现素质教育赋予政治课的使命。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政治教学;教学方式;创新

《中学政治课程标准》给政治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知识挑战。新课标要求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积极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看,新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也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上课时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新课标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应着眼于教学目的,立足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动之以情中晓之以理,以实现素质教育赋予政治课的使命。

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考试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引导、培养和塑造。

2、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教师容易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

3、对综合探究课一些教师并不十分重视,仅在课堂把有关的知识点简单地提一提,议一议,交代

一、两个简单的结论。殊不知综合探究课是希望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探究过程,把握探究方法,培养协作精神和能力。

二、把握知识接合点,加深学习观念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结合点。只有抓紧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2、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老化、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过去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受用终身。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不停学习新知识、涉足新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变化,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的需要。例如,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学生希望研究的问题大大超出了教材、课堂教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很多都超出了政治教师的专业范围,教师根本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都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面对这一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文理知识基础,建构新型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抽象概念。如果没有具体形象做为支柱,就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自觉地掌握基本观点。

1、师生互动

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是在我们政治学科当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要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和要求,必须创新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互为信任的新型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例如在练习课时,可以采取一些活泼有趣的游戏,刺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之感兴趣,愿意去背学习内容。游戏完成后,教师再点名让学生回答,或者是让会了的同学提问别的同学,以这种方法开展练习,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舒缓了紧张的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小品、演讲、图画、等各种形式把采访到的内容告诉大家。这样不仅让学生调动了空前的积极性,还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自主探究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是一种传授式教学,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老师写学生抄,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就必须在教法中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自主探究式。通过在课堂中引入一些辩论会、即兴演讲、角色换位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时,课前可以安排学生自编小品,把青少年依法受到的四方面保护以短剧形式生动演义出来。不但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还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创新精神,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完成教学任务。

3、课外阅读

现阶段有一部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些学生对时事政治或社会漠不关心,这不得不是政治教师的悲哀。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可注意材料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引导学生搜集时政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对每个热点问题给出一到两个提示问题,再定期印发给学生课后阅读。例如在讲到初中政治第二册时,由于课程主要与法律常识有关,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一些案例给学生读一下,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还可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在课后进一步得到内化。

4、启发引导

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例如讲授关于七年级培养坚强的意志这一课时,书本上涉及到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很多学生提出了疑问:愚公这种蛮干的方法可取吗?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并采用启发式提问,使学生讲出他们的想法,当第一位学生讲出可用炸药时,可以以鼓励的话语肯定他,再紧接,开隧道,用缆车,搬家等,各种透着奇思妙想的答案在学生中涌现,孩子们创新的意识也由此被激发。教师可以将这个传说放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重新让同学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于是,让学生知道:不怕辛苦,不放弃自己的家园,齐心协力就能把自己家园建设得更美好。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从而通过师生双方的交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5、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思想政治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但可以增加教学容量,还可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新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例如在讲“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时,可以播放《法律,我们的好朋友》这段动画歌曲,通过音乐和画面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积极性。

总之,新课标带来了新理念,新理念将带来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新变革。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学预设,提炼教学过程,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陈立峰.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人格塑造[J]文教资料2007(6)

陈俊.试论现代教学手段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7(1)

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 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创新教学

高中政治是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理念、方法落后,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结合具体的实践教学实践和总结,针对高中政治创新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和策略,以期提高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創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提供给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敢于表现、善于探究,形成强烈的学习愿望,以激发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然而创设教学情境,能偶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创建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去感知自然和体验生活,去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高中政治课中的一些知识和概念的理论性较强,不易理解,那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提升了教学的效率。教学中要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时事资料、故事、幻灯片、多媒体、表演、漫画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展示和对比,便于学生分析和理解,从而掌握难以吃透的内容,激活了学生思维,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创设情境时,还应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特别是社会上发生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要融入课堂,把这些现象抛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要幽默风趣,具有想像力;要渗透德育因素,具有感召力。利用情境,学生容易投入到学习当中,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并从中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体会到成功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二、优化课程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将某一单一的课题与后面相关的课题进行联系,减少重复率,在一个课题内的内容框架也可进行整合,做到有详有略。例如,在讲述市场配置资源时,可以这样来安排: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规范市场秩序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教学中把这一逻辑结构做两处调整,调整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规范市场秩序”这样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帮助学生充分地认识了市场经济,同时也使学生将这一类的知识形成了一个系统,有助于学生整体思维方式的形成。

三、教学要新颖、采用新方法

政治课算是一门比较枯燥的科目,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却在下面打着瞌睡。这样不管是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有害无益的,学生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曾经有老师提出可以将游戏的升级、过关等方式放在教学中,这种方法很新颖,我们不妨可以试一下。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高考毕竟摆在面前,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在给学生讲授知识时一般都会给学生划一些重点段落或句子,而这些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这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单独的背这些东西,并说明只有背过规定的重点时才可以背接下来的东西,也就是说让他们知道不可以多背,这时学生的叛逆心理就会起作用了,他们就会认为你越让不背就偏背,还要背给老师看看,这时如果老师再说:“你这么快就背过啦?”学生会被激起更大的“斗争欲望”。这样采用通关的方式,并以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希望被老师关注表扬的心理。从侧面给学生以激励,了解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根据他们的想法采用鼓励或理解谈心的方式外加采用新颖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正面或侧面的不同方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联系生活,活学活用

政治的学习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仅仅用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来学习思想政治知识。高中生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必须以生活为基础,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感悟在课本上学习到的道理,从而塑造学生的人格,真正实现“政治教学塑造学生灵魂”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要尽可能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如在进行《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一课的教学时,可以选取电视新闻里曝光山寨假货的事例。像“康师‘博’方便面”就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还有去商店买东西,导购总是非常热情地介绍商品的优点,而对其不足之处则避而不谈,这也是诚信缺失的表现。课堂上举出生活实例,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明确对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引导学生多注意社会生产、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职业、新角色

要求学生平时积累大量的职业、角色素材,模拟角色、职业的特征,了解其心理内涵,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和直观性,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加大,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据某网报道:专家称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1/5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因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仅靠几次心理辅导,远远不能解决问题。我想应该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也理应如此。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培养了更为广泛的兴趣,除了一如既往的关心时政大事外,也留意起各类体育、娱乐信息,时不时学起追星一族,上网、听流行音乐等方式也进入了自己的生活,关注起身边的民情小事。另外,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常主动与学生谈心交流,多参与学生活动,学会揣摸学生的内心世界。经过不懈努力,得到的所有这些信息,都为课堂教学能接近社会现实、接近学生实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12(10).

[2] 陈长坪.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方法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13.

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 篇7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一) 以人为本思想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少教师以人为本思想意识比较淡薄, 没有紧跟教育发展情况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举例来说, 当前不少高校的班级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仍然是由班主任决定, 班主任个人管理色彩太过浓重。这样的情况容易使得班级内部风气不正、班风出现问题。而班级风气的不正确则会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除此以外,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独裁”色彩比较浓重, 大部分都只会告诉学生要做什么, 甚至为什么要这么做都没有和学生解释明白。在事关学生利益的问题上经常是领导自行决定, 其科学性、合理性等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一普遍现象的存在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 师生关系不和谐

除了教师以人为本观念的淡薄之外,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上一个问题的延续。以人为本意识的淡薄使得学生的权利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学生也就必然会对教师和学校产生意见。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不科学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此外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在学校的教学资源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资源用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部分高校的辅导员的管理办法太过严苛, 使得学生“怨声载道”, 但是学校却并没有处理相关的责任人, 这就使得辅导员继续滥用权力。此外不少高校教师的思想太过僵化, 并没有随着时代进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些问题也都使得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为什么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引入人本思想

(一)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班主任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促进班主任综合素质的提高, 提高班级管理的人性化。并且在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引导之下, 立足当前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就有了方向。因此, 高校需要重视以人为本这一思想观念的宣传, 帮助全体教师正确的认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 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 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不断进步

以人为本观念的引入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 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不断进步。在以人为本关系的引导下教师和管理者会更加重视学生的意见,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人翁地位。这样一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有明显的改善, 这一方法同样还能够帮助激发学生对学校的感情, 从而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建议

(一)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传播

高校应该重点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使教师认识到以人为本观念的科学性和重要性。首先, 教师应该加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 这是教师管理能力的体现。而只有具有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真正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其次, 教师要将以人为本观念引入到学生管理之中。教师在管理工作之中要更多地倾听学生的意见,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搞一言堂、搞“独裁”。社会的不断发展让学生的思想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 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以疏导为主, 而不能用堵的方式, 否则会出现不好的结果。

(二) 将现代科学技术和观念引入到教学之中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越来越多提升教育质量的机会。比如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引入对于我们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的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意对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因此, 笔者认为要在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基础上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就要将现在的科学技术和观念引入到教学之中。

首先, 高校应该立足学校实际情况, 以人为本为前提条件促进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断革新和进步。高校应该随时保持危机感,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高校才会提醒自己不断进步, 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保持高校的活力学校应该有计划的引入人才, 这也是以人为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一个要求。此外, 关于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校应该时时注意, 对于能够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技术高校应该及时的引进, 比如多媒体技术等, 在引入之后还要注意帮助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帮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教学策略, 选择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还存在有一些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思想, 切实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人翁地位, 那么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在现有基础之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于慧杰, 石胜乐.困境与对策:增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 篇8

一、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劳动观念

(一) 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劳动观念的基本要求

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劳动观念要求不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 只要是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都是值得提倡的, 都应该得到肯定。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障。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劳动观念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念下提出的, 要求必须坚持三个代表推行的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 和谐社会理念下劳动观念的作用

1.和谐社会理念下劳动观念的确立是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一观念的确立为全社会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2.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劳动观念保障了社会群体之间的开放和平等, 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流动体制, 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劳动之间, 制度性的障碍被消除了。

(三) 和谐社会理念下劳动观念的三个原则

和谐社会理念要求保障平等、和谐、互助互利的劳动关系,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定要坚持一下几个原则。

1. 劳动的平等原则

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劳动观念使大学生形成了平等的劳动观念, 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一切能够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劳动都是平等的。

2. 劳动的合作原则

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劳动观念使大学生形成了合作劳动的观念, 劳动者之间的合作是实现社会大生产的重要条件, 合作劳动的观念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二、和谐社会理念下的社会主义公平教育的理念

(一) 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公平观念

公平是经济社会各种关系的重要体现, 是人们对于社会以及发展的看法。和谐社会理念下公平的实现主要是依靠制度来实现的, 制度的公平性保障了人人都可以平等去竞争, 在进行社会资源分配时, 主要是按照社会成员对其需要进行分配, 没有绝对的公平。制度下的公平是指人们可以平等地参与到竞争中, 而强调结果的公平, 则是强调社会资源的分配时平均的, 结果的公平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谐社会理念就是满足社会成员各得其所, 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都尽一份力, 制度的公平来确保自身的权利不被侵犯。

(二) 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学生公平观念教育

在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制度公平保障了人们可以享受平等的权利, 可以通过制度维护自身的权利, 可以平等地参与到竞争中, 避免不公平的竞争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公平观念可以解决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的和谐, 为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

大学生对平等观念理解比较透彻, 对资源分配的平等比较在意, 而对制度公平却没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的制度公平, 必须实现按需分配, 强调多劳者多得。在和谐社会理念下,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对公平观念的教育, 让大学生对社会公平有新的理解, 使大学生摒弃结果公平的想法, 改善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只有在和谐社会大背景下, 对大学生的公平观念进行教育, 才能培养出一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大学生,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大学生才能放平心态, 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和谐社会理念下的人生观与创新理念的教育

(一) 和谐社会理念体现了对大学生人生观建设的要求

人生观的形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大学生必须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己任。尤其是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 应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培养, 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使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促进人格的完善, 保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创新精神的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应当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 运用新的方法处理问题, 以创新的理念来迎接机遇和挑战。

结语

和谐社会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各尽其职、各取所需, 又能和睦相处的的社会。和谐社会对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制度完善来促进社会群体发挥创造力, 在流动的社会物质财富中采用社会知识资源。在和谐社会理念的引导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实现对劳动观念的教育、对公平观念的教育, 应当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力.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06) .

[2]祝月升.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21) .

[3]彭亚红.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21) .

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 篇9

一、通过实践活动, 搜集写作素材

新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指出:语文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教学, 努力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让学生产生真实的生活体验。由于初中生的年龄较小, 经验较少, 他们所积累的写作素材明显不足, 很少有人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要想突破这一现象,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或主题活动为主要载体,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并在活动过程中深入思考、积极积累, 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例如, 如果中学附近有养老院或敬老院等场所, 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 组织学生在敬老院内展开尊老活动, 如:帮助工作人员打扫卫生, 帮助老人清洗衣物, 给老人表演节目等, 通过这种社会实践, 不但对学生进行了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 而且积累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每次活动结束之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中的见闻进行体会和感受, 然后进行写作环节, 由于学生脑海中有了丰富的经验素材, 所以在写作时文思如泉涌, 能够写出具有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文章。

二、突出学生主体,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将课程划分为四个环节:提出命题、教师指导、教师评改、教师讲评。这些环节都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见,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 学生只不过是听之任之的配角, 仅仅是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简单的思考罢了。久而久之, 语文教师的不放手、不信任、不理解, 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行为, 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写作过程中的内在潜能, 也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影响了写作效率的提高。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决定写作命题、写作手法等。同时, 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使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 从而深化文章内涵。此外, 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 切忌“喧宾夺主”,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需求, 配合学生顺利完成作文写作。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使他们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同时, 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弦, 放飞学生们的思想, 活跃课堂氛围, 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培养想象能力, 激发创新灵感

英国著名剧作家王尔德曾经说过:“第一个用花比喻美人的是天才, 第二个用花比喻美人的是庸才, 而第三个就是蠢材了。”作文是一种创造性作品, 一篇好的文章不但要语言流畅、文笔优美, 而且需要新颖独创的构思, 以及灵活巧妙的写作手法, 因此, 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 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思维定势对一个人的负面影响极大, 容易使人形成惰性, 以及对崇拜权威的不良思想, 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绊脚石。因此,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针对统一素材, 进行多种观念的提炼和思索。例如, 在教学《愚公移山》之后, 可以从中提炼出以下观点:守旧的愚公、愚公不愚、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等等;还可以提出一些假设性、推测性、幻想性的题目让学生写作, 如:“假如我有了钱”、“妈妈年轻的时候”、“如果我是老师”等, 这一类的作文题目, 不但具有时代气息, 而且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使他们感觉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 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此外,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 如:小小说、小话剧、课文短剧等, 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是促使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生产力, 因此,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型人才。

总之, 新课标的提出就像一缕春风, 为作文教学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给新时期的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因此, 我们老师要不断创新作文教学, 用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来感悟社会, 丰富自身的经验阅历, 用丰富多彩的实践素材描写出一篇篇美丽动人、情感至深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庞耀俊.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8, (09) .

[2]卞光敏.有效对话:让阅读课堂贴近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价值分析[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20) .

[3]张平原, 刘冰英.掀起作文教学的“红盖头”——浅谈高中作文水平的提升之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1) .

[4]付本发, 陈梅.初中作文教学点滴谈[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09, (08) .

[5]付蓉.关于初中生作文现状调查的反思及梯级作文模式的构想[J].新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 2011, (03) .

[6]朱生林.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主人”——浅论主体性教学理念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 (中旬) .2012, (11) .

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 篇10

一、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的改革与利用

新课程要求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 努力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 课程内容要求多样化, 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对课程资源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改变传统教学中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 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教学现状,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体现体育新课程的价值, 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效果。例如:教材中“投铅球”与“跳高”项目, 由于缺乏趣味性, 学生往往不感兴趣, 可以改成“炸碉堡”、“跳马”的游戏形式, 这样把学生平时爱玩的游戏与体育项目结合起来, 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大增强,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新课程体育课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强调课程教学与人的培养有机结合, 不仅使学生增强体能和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而且还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 强调以人为本, 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 注重学生的学习理念、心理理念,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因此, 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领域目标得到发展。例如足球项目的教学, 就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讲解、示范,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可以打破以教师讲解、示范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相互多探讨交流, 总结传球的要点、技巧、角度等, 在实践中进行合作探究, 这样既增强了趣味性, 也比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学要有效得多。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弥补传统教学之不足, 如利用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展现体育之美以及方法技巧, 从而更好地实现新课程体育教学的目标。

三、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

1.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新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重视教学的生成过程, 尊重学生个性, 实施差异化教学, 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的能力素质。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 积极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可通过设置故事情节、分配角色、游戏活动等形式,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多采用启发式、发现式的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使体育课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对传统的项目进行改造, 结合本地和学生实际引入新的运动项目,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 允许标新立异, 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如自己创编街舞、健美操等。

2.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每个人都蕴含着潜能, 而且渴望有发挥的舞台。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热爱运动的, 并且各有不同的爱好。传统体育教学对学习内容规定得过死, 而且以学会动作技术为出发点, 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应该给人以快乐和激情, 而不应该成为一种单纯的技巧与技能,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吃力, 从心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失去信心。新课程倡导快乐体育教学,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具备这二者, 学生就能自觉自愿地参与体育活动,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成为一种爱好与习惯而终身受益。兴趣源于成功, 要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 可以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体育项目, 以成功的体验促进兴趣的产生。

3. 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是整齐划一的, 对体育项目练习的难度、标准是一样的, 而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基础以及学习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 统一化的体育教学模糊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势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化教学根据人的运动条件、能力技能的差异调控教学方法, 有利于组织教学,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将学生运动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通过自己不断的追求, 使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达到最满意的程度。

4. 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

要完成新课程体育教学任务, 除有效的课堂教学之外, 还应要求学生多进行课外的体育活动。充分的课外活动, 是体育教学的必要延伸, 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课外体育首先是巩固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果, 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 增强体质。其次课外体育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增长体育知识, 促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水平等有其特殊的作用。应遵循自觉、适量、有针对性的原则,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使其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习惯。因此, 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比如趣味体育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等, 要坚持长期开展, 使之形成传统, 营造浓厚的氛围。将传统体育项目推陈出新, 增强其新颖性、兴趣性与运动活力。通过建立俱乐部的形式, 将社会流行的运动项目引入学校, 让学生进行练习, 如跆拳道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初中体育教学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围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所需改进教学模式, 利用课程资源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发学生潜能、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入手, 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自觉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从而开创体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受到重视, 创新初中体育教育方式, 是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的课题。本文结合教育实践探讨体育教学方式新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何永红.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2, (02) .

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现阶段,新媒体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而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形式的最易被接受的受众群体,受新媒体形式的影响也最易出现偏差。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受到了较强的冲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机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突破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的束缚,加强理念创新,充分的利用新媒体,建立有效的思政教育机制,提高工作成效。因此,加强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理念创新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1.1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网络是个开放的虚拟空间,充斥着很多代表着西方价值观念和普世观的网络文章、游戏、影视资料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悄悄改变了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价值观正在逐渐的形成,分析鉴别能力还不强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收到负面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1.2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特点日趋显著。文化观念的差异被各种媒体形式承载和传播。在“利与义”的博弈中,我国传统教育中的“社会责任”极易被依附于新媒体形式的其他文化道德观念所淡化和稀释,一些浅显的物质追求替代了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大学生这个脆弱而又敏感的群体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以及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的蛊惑和影响,出现注重个人利益,淡化社会责任的思想倾向。

1.3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际关系是在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储备技能,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社交平台提供了海量的人际交往信息,其效果已远超传统交际方式所营造的“朋友圈”范围,为交际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空间,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摒弃正常交际的“宅男、宅女”现象,利用手机、电脑实现隔时空的交流方式,弱化了社会实体联系和社交基础,减弱或丧失了基本社交技能,对于大学生步入社会和融入社会,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1.4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

思政教育工作主导性为坚持引导、选择方向,注重学生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导性作用发挥愈发受限。目前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一些西方文化通过网络向当代的大学生传播,当然西方文化中有好有坏,包括一些腐朽思想、黄色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逐渐侵入到大学生思维中,给高校思政教育主导价值观造成极大地冲击;第二,网络具有共享性和平等性,“施教”与“受教”对等性特点明显,角色转换频繁,大学生自主选择和接收受教信息的主动性越来越强,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导性作用弱化明显。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创新策略

2.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必须进行有效的统一,同时改进服务水平。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适度尊重学生教育内容和方式选择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对于新媒体形式的认识和接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辩证的分析新媒体形式对思政教育的影响,探索“施教”与“受教”的契合点,,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实现思政教育和学生的共鸣,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2 树立自我教育和主体教育相结合的理念

为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必须建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

所谓的自我教育,就是将自己当做改造的对象,不断的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同时构建完善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主体模式。加强教育和自主教育的有机结合,必须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视,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出发,同时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以身作则,应该以引导和启发学生为主。同时,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大学生更需要积极的配合教师,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加强自我教育,经得起诱惑,抵得住网络文化的影响。

2.3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理念,提高实践水平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响应新媒体思想,转变思想观念,通过专业的技术、交流方式等,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对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有所熟悉,掌握新媒体各项特点,了解新媒体的技术手段等,不仅在技术上给予帮助,同时还需要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思政工作还应该立足于实践,通过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有效的开展教育工作,建立包括微信、微博、QQ空间的思政教育平台,提升思政教育的务实性。

3.总结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获得了充足的发展机遇。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式,还有网络开放性、共享性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实践,强化自我教育思想,加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苏丹.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探索.2012,25(2):122-123.

[2]邓宏斌.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1,32(12):41-42.

[3]佘东辉.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23(9):65-66.

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 篇12

一、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 增大演示可见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演示实验是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是建立概念、理解规律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些新奇的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惊奇疑惑, 产生悬念。将实验设置成问题情景, 对活跃学生的思维, 训练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价值。

二、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 演示实验在体现物理现象, 建立物理概念, 总结物理规律, 验证物理理论, 示范操作规则, 特别是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和发展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 若只局限于教师做、学生看, 学生比较被动, 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有些演示实验, 由于可见度差、学生参与少等原因, 师生同样花了很多的精力, 但学生的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1. 对于操作简单的小型演示实验, 人人动手, 师生共同参与。

比如在演示完“鸡蛋由于惯性落水的实验”后, 让学生都来动手做“同位学生叠放6只象棋, 敲打最下面一只棋子的实验, 被敲打的棋子飞出去, 而上面的不倒下”的比赛, 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再如演示大气压强实验中, 先在塑料矿泉水瓶内倒入温水, 摇晃几下, 倒出水, 迅速地拧紧瓶盖, 让它自然冷却几分钟, 看到矿泉水瓶变瘪, 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

2. 变物理教学中的某些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学生分组实验。

我们一改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教师一人忙, 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 把某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自制实验器材, 并进行改进和创新,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观察发现规律。例如, 光的反射实验一直以来由于学校器材不够都只是教师演示实验, 我们精心自制了实验器材, 自购激光笔, 并对激光笔进行了扩束, 利用泡沫塑料制成量角器, 而且把量角器沿90度的刻度线分成两个面, 然后粘连在一起, 便于探究三线共面, 为了使量角器与平面镜垂直还做了支架。学生通过亲自实验,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发现并总结光的反射规律。再如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 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看, 教师在演示时, 只需根据标准选取适当的金属丝进行实验即可。如何挑选器材及实验方案, 主要是由教师说出的, 这样的演示实验限制了学生思维, 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器材进行深入研究。

这一系列做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那些显得很深奥的知识, 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变得简单明了。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在娱乐中学物理。同时这些器材学生都很熟悉, 更有利于学生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三、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提高实验时的可信度和直观性

学校已有的实验器材或教材上的实验方案不一定适合我们现在的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使之更科学。例如导入光的折射新课时, 可在讲台上放两只玻璃缸, 在每只玻璃缸上都安装一根细铁管, 细铁管相当于瞄准器, 一只玻璃缸有水, 另一只玻璃缸没有水, 里面各放一只玩具鱼, 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叉鱼, 首先用细铁管瞄准鱼, 固定好细铁管, 然后用钢针沿细铁管插下去, 这样使学生不会怀疑因为手抖动没有叉中, 提高了实验的可信度, 没有水的叉中了, 有水的没有叉中, 为什么有水的没有叉中, 产生了疑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磁体与磁场》一节中, 磁体的指向性只是小磁针静止时指向南北。我们是这样改进的, 在课堂上, 每两位同学准备一只洗脸盆, 内放一定量的水, 塑料泡沫上固定条形磁体, 然后将塑料泡沫放入洗脸盆中, 塑料泡沫可自由转动, 不管怎样转, 最后静止下来, 都是条形磁体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如果把条形磁体用线挂在铁架台上, 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条形磁体才能稳定下来, 甚至还要用手去固定一下, 这样就失去实验的可信度。所以对一些实验要进行改进, 对现有仪器进行改进或改装、自制或仿制新的教具、设计新的小实验或小制作等, 尽可能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提高实验的直观性。

上一篇:小儿先天性肾积水下一篇:软环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