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理念创新

2024-08-06

思维理念创新(精选12篇)

思维理念创新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只有在教学中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 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创新的欲望, 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 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 就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变教育观念, 构建创新前提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 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 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和数感, 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其次, 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同时, 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 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 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二、注重个性培养, 塑造创新思维

从个性入手来培养创新思维, 这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也应该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任何奇特问题, 不应忽视或讥讽。其次要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对学生所提问题, 无论是否合理, 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错误, 不要全盘否定, 不要过多指责, 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同时, 要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 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进行丰富的想象, 而不拘泥于常规的答案, 使学生在与众不同的答案中发现自己猜想、解答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情境, 激发创新热情

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 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 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设计问题情景。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 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 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 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吸引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设疑问难, 激活创新思维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教学关键处巧设疑问, 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时, 才是启发的最佳时机。这时教师加以点拨、指引, 才能一触即发, 驱动思维活动, 使他们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 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 我一上课就说:“这节课我们先来做猜谜游戏。”同学们听了都非常高兴, 个个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述:“孩子们, 无论你们说出几位数, 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5整除。不信, 我们来试试看。”“15、30、48、65、218、3159、4193、6009、10000……”同学们举出的数越来越大, 我一一回答。学生通过计算器验证我回答的准确性。这时, 大家都很奇怪, 为何老师这么快能知道?于是我趁机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通过学习, 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准确的说出答案。”这时同学们就会带着急切的心情去认真学习。这正是“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所在。

四、设计拓展练习, 训练创新思维

当学生掌握新知以后, 教师除了安排基本练习巩固新知外, 还要安排一些联系实际的、富于思考的拓展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在探究学习中要把自己当成“一位船长”、“一位共同讨论的参与者”, 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摆正教师地位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并给学生提供能够合作解决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后就能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 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践证明, 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 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 善待学生的每一个疑问, 帮助他们树立遇到困难勇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 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思维理念创新 篇2

   论文提要:世界许多法治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现代司法理念可以说是探求法治路径的基石。在涉及法院审判主体改革的法官职业化进程中,同样必须以树立现代司法理念为先导。法官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无疑是法官职业化的重要一环。也是法官践行现代司法理念的内在要求,本文从法官思维方式概念及现存问题的分析入手,来论证现代司法理念语境中,法官应具有的思维方式及特点。

全文共6288字。

如果说法院改革初期,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 思想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可以相信,最高法院肖扬院长提出要树立“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则可以说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一要求的提出,弥补了前期法院各项制度建构和改革理念准备不足的缺憾。同样也正是由于前期的法院改革仅在低层面上推进,而未注意到系统改革的跟进和人的因素,改革所带来的效用正在逐步减弱。最高法院提出的《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应时出台,这涉及法院审判主体改革问题,属于诸项改革的关键之处,属“点睛之笔”。因为在各项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而法官思维方式的准确定位,无疑是法官队伍职业化的重要一环。笔者拟从法官思维方式概念分析入手,对当前法官思维方式现状及原因的分析,进而探索现代司法理念语境中,法官应具备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问题,并借拙文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工程添一砖瓦。

一、 法官思维方式的概念

先来了解一下思维的定义。所谓思维,一般意义上应该指依照逻辑推理来观察、认识、判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并以语言、文字的等形式加以表现 。

目前许多学者分析论证时往往将法官思维方式与法律思维方式等同起来,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法律思维方式,可以说是最近几年才被我国法理学理论界学者从西方法学引进并加以阐述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在长期法律实践过程中,随着对法律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系统了解了法律方法之后,逐渐形成的法律思维方法。可以说,法律思维的形成是法制(治)进化的标志,因而它要求人们使用法律思维方式来理解法律规范、法律概念和法律事实。说到底,它就是现代司法理念语境中,职业法律群体的科学思维方式。法官思维方式则是指法官在行使国家审判权的过程中,为了公正、公平地处理案件而按照一定的逻辑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它的践行主体是法官,并不涵盖法律职业群体,这类思维方式会随着法官个体因素的不同、法官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有差异,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法官这一特殊群体的思维方式。

二、当前法官思维方式的误区及原因

记得有位学者说起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位女法官在审理老年夫妇离婚案件时遇到一个难题,如果严格依法判决,房屋只能判归男方所有,而女方只能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女法官脑海里想起自己是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于是决意将房屋一分为二判给两方当事人。这样的判决,在许多媒体或者老百姓眼里,无疑是公正的合情合理的判决,甚至许多法官也会支持或同意这样的判决。然而这其中也折射出当前我国法官的思维有一种平民式的实质性思维倾向。这里所谓实质性思维,又称实质主义思维,指法官注重法律的内容、目的和结果,而轻视法律的形式、手段和过程,也表现为注重法律活动的意识形态,而轻视法律活动的技术形式,注重法律外的事实,而轻视法律内的逻辑。与其相对的是形式主义思维。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在法律与情理关系上倾向于情理。有的法官往往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处理案件,其断案的基本方法是“衡情度理”,其判案的基本原则是“法本原情”、“原情论罪”,使每个案件的处理在规则的一般性和普遍性以外,考虑了事实的个别性和特殊性。

第二,在法律目的与法律字义面前,倾向于目的。常常以抽象的一般原则作为依据,运用简约、朴实的平民化而非职业化语言,依靠直觉的模糊性思维,而不是靠逻辑推理,探求法律的目的性,即使违背明文法律的字面规定也可以。这是反形式的思维。有的法官在法律解释中,可以超出文字的拘囿,根据目的需要进行“超级自由裁量”。

第三,“民意”重于“法理”,具有平民倾向,把民意作为衡量判决公正与否的重要标准。而这种民意通常是平民意志。

第四,重实体轻视程序。传统法官对纠纷的解决首先考虑实体目标,而非程序过程。

对上述我国法官思维方式存在的误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

首先是泛伦理化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受五千年儒家文化伦理思想影响的国家,古代中国人所憧憬的理想秩序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和谐秩序,而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法治秩序。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一种伦理关系。把政治理解和构造为“伦理的政治”,把法律理解和构造为伦理型法律。泛伦理化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法律实践。并延续至今,道德伦理观念可以说在每一个法官心中是根深蒂固的,由此导致法官在处理案件时思维方式的泛伦理化。

其次是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所谓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就是凡事(包括法律问题)都仅仅从政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这里所说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指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定势化的政治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这种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对法律理论和实践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仅支配着很多人对法律性质、任务的认识,而且对国家法律体制的构造、司法机关的管理方式及工作作风、司法人员的选拔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譬如,在对法律的性质的认识上,强调法的政治性质,而忽视法的其他属性;在对法治的认识上,之所以强调法治,是认为法治是实现某些政治目的和任务的有用工具,而看不到法治的独立自存的价值;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习惯于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来解决诸如反腐败、执行难等法律问题;在司法人员的选拔上,强调其政治素质,而忽视法律专业素质。这种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是按照法律自身的逻辑来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而仅仅从政治的观点和思路来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使法律认识和实践蒙上一层浓重的政治色彩。

第三是诉讼观念的影响。主要是法律工具主义观念。这种观念片面强调法律是达到某种社会目的的手段,强调法律仅仅是治理社会的工具,忽视了法律作为最高标准的价值,即一切手段和目的都必须服从合法性标准的指引。这一观点的发展就是把诉讼程序作为实现实体的工具,强调了诉讼程序对于实体的有用性和诉讼程序的`技术性。 程序工具主义理论影响司法界最为直接的后果即是使司法人员养成“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同时,在片面的工具主义法律观念的影响下,离开合法性这个前提和要求,要求法院和法律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极大地损害了司法的公正、公平形象。

最后是司法制度本身缺陷的影响。主要包括法官管理行政化趋势、审判权易受到行政机关的不正当干预、法官保障制度不健全及法官遴选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综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观念和制度上缺陷的原因,导致我国法官存在实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倾向,甚至在一些地区可以说是法官思维方式的主流。

三、现代司法理念语境中的法官思维方式及其完善

什么是现代司法理念?现代司法理念是指人们在认识司法客观规律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基本观念,是支配人们在司法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的意识形态与精神指导,包括中立、公正、独立、民主、效率、公开等。 现代司法理念是法官的灵魂,是法律文化的积累,是司法客观规律的集中反映,它虽然不包括具体的法律制度,不同于普通的司法理论,但它是促使法官这一群体向职业化迈进的总的指导思想。因此可以说,什么样的司法理念,决定了法官群体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同样法官的思维方式也反映了该法官群体有什么样的司法理念。那么,在现代司法理念语境中,法官思维方式应是怎样的呢?

简单地说,现代司法理念语境中的法官思维方式应是与大众思维方式相对应的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是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性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规范、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法律技术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思维方法。 一般认为,法律思维方式相对于大众思维方式有如特征:

首先,它是一种规范性思维方式。强调的是只有规范的行为方式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而思维方式不符合法律规范要求并作出不规范行为的人,发生纠纷或出现违法行为时,必然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

其次,它是一种站在人性恶的立场上思考社会现象和预测人的行为的思维方式。这是因为法律的出台是以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克服人性的弱点为目的的,它强调人们思考一切问题应从人性“恶”的角度着眼,并通过法律去规范和约束,以防止各种“恶”的情况出现。

再次,它是一种求实的思维方式。它强调证据的重要性,这与求真、求善、求美的思维方式有本质的不同,因为法官思考的问题总是时过境迁的事实,不能还原,法官也不能大胆设想,只能根据证据来分析、来判定。即法官必须以证据可以证明的事实作为判决的依据。

第四,它是一种利益性的思维方式。这是因为,法治国家的法律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是为维护人的权利而制定的,从而满足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本能,法律本身也强调利益基础上权利义务的对待性。

最后上,它在审判活动中就是一种确定性的单一思维方式。这是指用法律思维方式思考某一问题时,对事实只能作是或否的判断,而不作非此即彼的判断。

既然在现代司法理念语境中,法官思维方式是法律思维方式中的一类,那么,它是否有独特之处?一位与海瑞同时代的英国著名法官曾经说过,法官具有的是“技术理性”,而普通人具有的是“自然理性”。 也就是说法官思维方式,是根据法律的专门逻辑进行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在现代司法理念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养成的,它有既不同于大众思维方式、又不同于其他法律职业群体思维方式的一些特征。

第一、运用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也有学者将之称为转化性思维方式。

法律术语有三个功能,即交流功能、转化功能和阻隔功能。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法官用大众化的语言来分析、判断不就更贴近人民群众吗?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其实法律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其中法律术语则是这门技术中的基本因素,是法官区别于他人的基本功,法律术语可以帮助法官之间、法官和其他法律职业群体之间交流时及时抓住问题的要害,使争议点凸显,从而提高司法效率。转化功能是指所有的社会现象,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不论是春秋大义还是鸡毛蒜皮,经过法官的思维,都可以转化成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阻隔功能是指法官并不象行政机关公务员,它没有必要通过贴近民众来赢得尊重和信任。相反,他居中裁判的角色要求与民众保持一定距离,否则会使人们对司法的廉洁性发生怀疑。法律语言还能阻隔非专业思考方式的干扰,法律的发展日益与道德与政治因素相疏离,也主要是由于法律专业文化程度的提高,而法律活动的专业化又取决于一种专门的技术知识的形成。

第二、法官只在程序中思考,严守程序逻辑,只追求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

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核心,也是法官思维方式重要特征。是指程序在思维中占据优先地位,法官以程序为依托进行思考。例如对足球“黑哨”事件,依大众思维会考虑这些没有职业道德的裁判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而这起事件让法官来思考,则会考虑司法介入的程序问题,因为没有相关的司法程序,追究“黑哨”的法律责任无异于空谈。西方有法谚:法的生命在适用。这其实是和经典作家关于审判程序是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的表述不谋而合。从审判程序在已有的制度实践中的作用来看,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审判程序在已有的制度实践中的作用来看,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于恣意的限制;其二是作为理性选择的保证;其三将是其作为国家与公民个体间联系纽带的功能;其四是其反思性整合的特性。

此外,法官依托程序进行思考,只追求程序中的真,而不是客观事实的真。在科学研究中,学者们总是在找到事物的客观事实后下结论,在没有发现真理的情况下,是不能也是不应当产生结论的。但在法院的司法活动中,即使在影响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查证不清的情况下,法官仍然要对案件事实作出最终的判断,因为司法的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求善,是对行为进行价值评判。法官当然要以合法性来思考问题,才能保证对每个案件均能做出及时的裁断。他只考虑以证据推导出的案件事实在法律上是否具有合法性,而不可能追求完完全全的事实的客观真实性。因此,实际发生的事实不被等同于法庭上的“事实”,法庭上的事实只是法庭上证据证明了的情况。法庭上的形式合理性是最高理性。

第三、法官的思维遵循“保守”和“稳妥”。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认为:“国家法官只不过是讲法律的嘴巴,仅是被动物,没有能力削弱法的强制性和严格性。”美国大法官马歇尔则把法官说成“只是法律的代言人”。形象地说明了法官的思维方式应遵循“保守”和“稳妥”。

一切规则都是昨天制定的,所有案件的事实都是以前发生的,法官从来没有执行过明天制定的法律和见过明天发生的案件。法官对待社会问题也好,对待法律问题也好,其态度是保守和稳妥,如果法官象行政官那样预测未来、设计未来,过于激进地思考问题,这会使整个社会的法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法官的权威来源于理性的思维、超然的态度和独立的地位,他们从事法律活动具有被动性,主要表现为法官以“不告不理”为原则,非因诉方、控方请求不作主动干预。由于法官从事的是根据既有法律判断现存矛盾和冲突的工作,而且他还必须运用法律术语在程序内进行思考。所以法官会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在分析处理法律问题时应当尽可能的依照遵循先例的原则解释和适用法律,以保证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而不是任意改变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也就是通常所言的较为稳妥甚至保守。法官思维方式的这一特性与法律的内在品质──稳定性有着天然的联系。

第四、法官思维方式具有规则性。也就是说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和情理等因素。

由于司法是法官以法律规则为标准而对于人们行为的判断。因此,法律规则及其逻辑当然就成为了法官思维不可缺少的内容。规则性思维要求法官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虽然规则性思维并不绝对排斥情感因素,但它与道德思维、宗教思维的情感倾向有着严格的界限。道德思维是一种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思维活动,而法律判断是以事实与规则认定为中心的思维活动,因此法律思维首先是服从规则而不是首先听从情感。法官也拥有情感并捍卫感情,但是都需要在法律规则的范围内,在法律术语的承载下,来谨慎地斟酌涉及情感的问题。事实上西方法律家的技术理性中也未完全排斥情感因素,鲍西亚在威尼斯的法律规则之中运用严格的逻辑推理说服夏洛克放弃诉讼请求,兼顾了法律逻辑与情感。

第五,法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确定性思维,判断的结论问题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特点。

卢梭说过:“法律规定了一定行为与一定后果之间稳定的因果关系,将人类一定行为固定化、法律化了。” 法官的思维具有确定性是法律内在的品质──确定性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诉讼性质所决定的,诉讼的性质要求一方胜诉,另一方败诉,所以法官的判决总是有利于一方而不利于另一方。法律必须对许多不允许妥协的问题作出决定。

显然,现代司法理念语境中的法官思维方式是法治国家重要条件之一。在我国,要进一步完善法官思维方式,在内因上,广大法官必须摒弃一切陈旧的观念,树立现代司法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训练自己的职业思维能力,排除泛伦理化或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用法律的逻辑去思考、去判断一切社会现象。在外因上,要排除司法体制弊端对完善法官思维方式的障碍,避免法官管理行政化,确保司法独立,杜绝行政权力对司法权的不当干预,进一步健全法官保障制度和法官遴选机制等。法官职业化建设是今后法院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笔者坚信,随着法官职业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现代司法理念的确立,法官的职业思维方式必将趋向同一,从而进一步促进法制的统一和司法的权威性,最终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

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思维方式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集中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115-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是指能敏锐地把握机会,并勇于付诸探索实践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课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来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打破常规,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逆向思维又称逆反思维,是一种突破思维习惯的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对常规思维方式“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法。数学教材中的“反证法”和几何证明的“分析法”就是一种最典型的逆向思维。这种思维活动具有独特性、灵活性的特点,教师如能结合实际,设计一些超乎常规、可作假想、推测的例题,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例1:一农夫在市集上卖若干只小猪崽,甲走过来说:“我买你猪崽的一半又另半只”;乙走过来说:“甲买后剩下的一半又另半只卖给我”;丙又走来说:“他们俩买后剩下的一半又另半只卖给我吧!”农夫听后心想:猪崽能卖半只吗?但他再想了想,却很快答应三人的要求,并且刚好卖完。问农夫有多少只猪崽?甲、乙、丙各买了几只?

分析:此题注意两点:①猪崽只能卖整数个,②猪崽数一分为二后出现半只,说明是奇数个。如果选用正向思维,解答很困难,若选用逆向思维,从问题的最后倒推回去,问题就会很简单。因为丙买乙剩下的“一半又另半只,刚好买完”,这个“另半只”正好是丙把乙剩下的猪崽一分为二后剩下的一半,所以丙买了一只猪崽;而乙买甲剩下的“一半又另半只”后剩下的一只被丙买去,则甲只能是剩下三只才可以被乙这样分配,所以乙买走了两只猪崽。同理可推出甲买了四只猪崽,所以农夫共有七只猪崽。

逆向思维的另一种形式是特殊代替一般,所谓“叶落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貌”就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它常见于选择题。

注 逆向思维的训练包括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逆用和解题思路的逆向分析训练。

二、联想变通,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研究的思维活动。因此它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信息尽可能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新结论、使学生的解题思路不拘泥于一格,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得出合乎条件的多种答案。

分析:例5设置简单,可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这一性质,得SΔADE:SΔABC=1:9。例6与例5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虽然不同,但例6是例5的引申与发展。例7是例5、例6的变化与引申。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来看,若直接给出例7很容易使学生思维受阻,而通过这三条例题的搭配,水到渠成,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中的流畅性,从而训练了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

总之,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育,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随时有意识地渗透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阳永忠.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6)

新理念下学生语文创新思维的激活 篇4

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

理改, 为了使语文教育成为学生学习与念教学如何激活成长的沃地。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那么, 在新理念下, ?语文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氛围激活创新思:维“一个教师不学南海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生省生主动性定学有所成、事有所成和创造力的、业有所源泉。”成一, 就要对个人要

安学习、工作、事业产生浓厚的感情, 加上语龙县努力, 勤奋和刻苦的学习、工作, 就必然文河成就镇重学。生情感因此, 的培养在教学, 工积极创设民主作中, 教师必须、平注创心不中等、和谐仅促使、学生合作、自主参与奋进的学、树立起习氛围。这样积极进, 新学校取, 发奋学习的信心, 而且有利于发挥思李泽学新谈生思话的维激。主情动引例性入如、《:积给一极予句性是话, 和快一激乐个活的动》学作一生, 课的甚, 创我至维香一个眼神, 都体现着大家互相真挚的的受爱。到兄弟之间的爱三字经中“融四。有岁, 这样一对兄弟能让梨”———感, 激疾的小孩, 哥哥十岁左他右, 弟弟呢们之间也, 有着很感人的是一个腿有残活快爱。乐今天的》, , 这样激励着学生怀着向往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给予、感是

激的心情, 迫不及待地读书学习。

二、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 创设典型场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鉴于语文课程丰富多彩, 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 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情感特点, 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 上课伊始, 我让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一只透气瓶里的蟋蟀跳上跳下的情景。这一新奇有趣的情景磁铁般吸引了大家, 个个心花怒放, 议论纷纷。“对于蟋蟀, 你了解多少?”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中去。又如《玩出了名堂》的教学, 我没有拘泥于教材的陈旧教法而是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中播下自主学习的种子。要以“读”为主, 从“玩”入手, 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教学。 (1) 让学生自由读文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想想、议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进行简单概括) 。 (2) 让学生默读, 指名读、齐读课文后, 交流、汇报, 列文虎克在磨什么玩? (镜片) 他有哪些新的想法? (做成放大镜) 哪些新的玩法? (做显微镜) 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微生物) 玩出了什么名堂? (发明了显微镜) 。 (3) 出示重点句子, 让学生读读、想想, 说说;你了解到列文虎克在玩中出了名后,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也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吧。由问题引路, 让学生通过读书、想想、议议、交流汇报, 说说、写写的学习活动, 不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加深感受, 而且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效果更佳。

三、质疑激活创新思维

古人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积极的思维, 往往从疑开始。有疑问, 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去思维, 去探究, 去创新。在语文教学中, 我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善于思考, 激活思维。比如《鱼游到纸上》一文, 我刚板书课题时, 就有位学生自告奋勇地说:“老师, 鱼游在纸上是什么意思?鱼不是游在水中的吗?怎么会游到纸上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转瞬间, 学生都沉浸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这时, 又有位学生说:我明白了“金鱼游到了纸上”是说文中的青年画鱼技艺高超, 画得活灵活现, 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我适时鼓励点拨:为什么那位青年能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呢?请大家迅速小声读一遍课文。出示句子背诵“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忘我的境界”是什么境界?表现了青年什么品质?学生甲争着说:青年长时间的专注, 投入地观察, 可以说是“忘我境界”。学生乙理直气壮地说:表现了青年专注、投入、勤奋的品质。学到这里, 请同学们说说将“游”换成“画”字行吗?为什么?你能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有关系吗?这一疑难的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归纳理解:“先游到了心里”是“游到了纸上”的基础和原因, 一个“先”字, 点明了“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 要把金鱼画像、画活必须先仔细观察, 使头脑中金鱼的形象鲜明、生动、深刻、呼之欲出。鱼“游到纸上”是鱼“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鱼“游到纸上”的原因。鱼先“游到心里”, 再“游到纸上”, 是青年长期认真看鱼, 刻苦练习画鱼的结果。当学完课文后, 又让学生畅谈收获, 升华情感, 升华思维。再次拓展质疑:你从青年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甲说:这位聋哑青年能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的结果。学生乙说:他做事勤奋, 专注的优秀品质, 值得我们学习。这堂课, 学生们情绪高, 读书浓、敢质疑, 善释疑、思维活, 感受深、效果佳。

鲜活思维理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篇5

前些日子读过台湾宏基CEO施振荣先生的著作——《鲜活思维》一书后,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改革开放二十二年变得如此富裕后,传统的价值观念一再被颠覆。许多人忙于追求心中的物质渴望,更多人早已淹没在大量的媒体资讯浪海之中,每天等着别人告诉他们,什么是生活的意义与目标。每个人如何在众说纷纭的世界,找到自我依归的方向,全赖自己对于智慧的追寻。

什么是鲜活思维?鲜是新鲜,活是活用、生生不息。鲜活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不受传统思考所困,符合现世社会所需,寻求突破且事半功倍的思考模式。

经由这样的思维,可以“不留一手”,放开心胸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可以放心去实验生活,创造前所未见的价值;可以凭着平凡的本质,走出一条不平凡的康庄大道。

鲜活思维的推展,在于落实人生的经营,在自我时空中享受人生。当人生遇到困境,无法摆脱时,鲜活思维可以帮助走出阴影,为之解套。

鲜活思维的实践者能勇于尝试、面对失败。生活在这“十倍速”的时代中,人类每天都在向未知的未来挑战,随着知识与资讯生产量的暴增,全球企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唯有一再突破旧有的窠臼,才能有效思考、创造价值。

新里程的建立、常是不断的错误与尝试的累积。经由鲜活思维,可以找到攻坚的毅力与智慧;可以面对失败、再接再励、不断翻新,终能成功。

鲜活思维的理念以实务为基础,可行性极高。其可贵之处在于摆脱理论的束缚,放弃人云亦云的习性,培育独立思考的能力,增进个人生活体验与实践的效益。

以鲜活思维为龙头,引领而出的是实践的人生,二者不可分割,如同一体的表里两面。

思维理念创新 篇6

关键词:创新思维;思维界限;初中物理;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教育中对学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也逐渐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到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教学中各个阶段的教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篇文章结合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一步说明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是一种依赖观察与实验的学科,内容灵活、范围较广,但是物理学科的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大困难,因为晦涩难懂的知识并不容易记忆,而且物理规律较多,容易混乱,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和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之下,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重要,不管是对一个国家、民族,还是一个企业、生产来说,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目标要求就是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性的思维对学生来说可以融会贯通知识,解放想象力;对企业来说可以创造出新的创意产品,促使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对国家来说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经济实力。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

1.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理课本是进行物理教学与学习的基础,课本中的插图以及前言都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子。例如,改版后的人教版物理教科书,在八年级上册《科学之旅》栏目里一个孩子站在海边捡贝壳,并配有激昂的文字来鼓励学生对大海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海边捡贝壳,探索大海的奥秘,象征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进行探索,那么在物理学科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更应该满怀激情地去探索、去发现,面对知识的海洋,用创新做船、实验做桨,乘风破浪去追寻真正的物理知识。这种利用插图和前言进行鼓励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不能忽略了教科书的插图以及前言的作用,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重视物理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

很多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很少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因为教师担心学生会破坏工具、弄伤自己……总之就是在进行实验时对学生的能力不放心,因此都是由教师进行物理实验演示学生观看,但是这使得学生没有亲身体会,对于实验的印象不深刻,甚至是不理解实验中的规律。物理既然是一门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就需要学生在自己的动手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记忆物理规律。实验,不仅仅可以巩固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实验中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己动脑探索,培养创新性思维。

3.在习题解答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习题是每一门学科在结束时对学生能力的检测,物理习题也是一样,但是物理教师在选择习题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在习题中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習题在解答时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了一般的解题步骤以后指导学生运用多个不同的知识点对题目进行思考,而且物理习题中有很多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不能让学生仅局限于单一的解题思路中,引导学生挖掘学习的知识灵活多变地考虑题目进行解答。

4.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力,那么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物理课堂上不能再沿用了,这种方式下的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知识,对知识不理解,学习效率不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课堂形式的创新必须得到教师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的发问、自由的想象、自主的回答、尽情的体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了自信与学习的渴望,学习的思路被打开,创造力自然会得到相应的进步。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好课本,备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与学生共同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奠定基础知识概念的同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刘永科.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

[2]吴田桥.三维并重,注重发展,构建创新性的初中物理课堂[J].新课程:中学,2014(11).

[3]田大良.探微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3(01).

思维理念创新 篇7

一、改进教学方法, 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使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例如:在学习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时, 注重学生对定理、性质和公式的计算推理过程的理解。让学生领会定理、性质和公式的本质特征, 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学生解题时, 多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同一问题, 运用比较方法, 找到解答习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质疑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出疑问, 设计一些新颖“奇特”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使其触发学生的新奇感, 使学生主动加入探究性的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三角形的内切圆》教学中, 设计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提出问题, 如从一块三角形的材料上裁下一个圆, 该圆与三角形可以有哪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这时, 学生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

三、“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探究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把多边形的角转化为三角形的角, 鼓励学生广开思路, 积极思考, 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也可以抓住一些典型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中还可以互逆因素, 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 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完全相反的探究, 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共同探索, 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与新的知识之间实现同化, 完善了学生的认识结构, 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四、创设引导,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就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教学为例来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创设情境, 启迪思维。

由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不断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 经过抽象概括得出结论, 再把结论应用于实际, 从而实现感性思维。通过巧妙设计:如“实数a的平方根有哪几种情况呢?”结合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不同的解, 设置问题情景, “不解方程同样能大致知道方程的根的情况吗?”通过“温故”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中设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知新”, 同时也促使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2. 步步引导, 展开思维。

如何通过不解方程而知道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引导学生回忆公式中方程两根x1, 2=-b±姨2ba2-4ac (a≠0, b2-4ac≥0) ;让学生逐渐学会交流, 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求根公式。分析比较得出规律:ax2+bx+c=0 (a≠0) , △b2-4ac, (1) 当△>0时, 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 2=-b±姨2ba2-4ac; (2) 当△=0时, 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 2=b2a; (3) 当△<0时,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通过让学生分析促进学生真正理解规律, 而不是死记硬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开阔学生的发散思维, 使学生的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

思维理念创新 篇8

1. 初中语文课堂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意义与措施

良好的思维环境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 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同时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适应心理, 具有良好的心理定势。当学生放释心理负担, 没有左顾右盼、欲言又止的心态时, 他就会建立内心自由, 即不畏惧、强迫、紧张、刺激, 而有坚定的意志, 自强不息, 富有较强的洞察力、预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语文课堂上教师淡雅的装束、惬意的微笑、文雅大方的举止、和蔼可亲的言谈会让学生欣赏, 让学生心理轻松, 因为这些都是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所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思维环境还可为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除了要依赖于社会历史条件外, 更重要的是赖以顺利展开的各种教学条件, 这里主要包括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良好的思维环境就是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 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是宣讲者、指挥者。师生之间的民主、亲密、和谐的关系, 是进行创造教学,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前提。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 具体方法如下。

1.1 导语激趣

我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以下导语:“你想听动人的故事吗?想讲优美的传说吗?想欣赏感人的事迹吗?想勾画出最美的景致吗?”学生听到这段导语之后兴趣盎然, 求知欲洋溢在脸上, 急着去翻书, 那种渴望, 那种激情充满整个课堂。

1.2 朗诵激趣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优美的音乐做背景, 有表情地朗诵全文, 要求简洁明快, 形象生动, 有很强的节奏感。学生在朗诵的乐曲里, 尽情享受那春的气息, 会顿时迸发对春的向往。

1.3 绘画激趣

在《爱莲说》开课设计中, 我画了一幅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婷婷玉立于池塘中, 一下子就打动了学生的心, 他们仿佛在画中寻到了“莲”的品格、气质, 顿显跃跃欲试的求知神态。

2. 基于“互动—创新”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的创新

我们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 尝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互动—创新”式教学实验。

2.1 实验方法

2.1.1 实验对象及人数

本学校七年级 (1) 、 (3) 班, 学生50人, 入学成绩最低30分, 最高91分。

2.1.2 实验时间

2010年1月———2010年2月。

2.1.3 控制条件及测定方法

首先只在七年级 (3) 班进行实验, 七年级 (1) 班为对比班 (两个班入学平均成绩相同) , 不开设实验。其次, 使用同一份思维测试题目, 同时测试实验班与对比班。第一学期期中与期末分别进行两次测试, 一年后, 作第三次追踪测试。每次测试均用统一指导语, 并规定完成时间, 不解释题, 不回答题, 统一由主试者按统一标准阅卷。再次, 追踪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状况, 以测定近期效果。最后, 根据两次语文期末考试成绩, 分析结果。

2.2 实验结果

2.2.1 思维测试结果

我在实验班和对比班使用同一份测试卷进行了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思维测试结果要明显优于对比班。

同时从远期效果看, 实验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均高于对比班学生的水平 (图表略) 。同时实验班教学, 时间分配上发生明显变化, 教师点拨下的学生互动交往时间由原来30%增加到59%, 学生自主互动也增加了16%, 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突出,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发展观。互动时间的增加, 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

2.2.2 期末考试结果

两组期末考试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 实验班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对比班。在学年末的语文期末考试中, 实验班的成绩也明显优于对比班。

2.3 实验讨论

以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的状态, 有的需要教师的提示, 或者说教师说什么学生答什么, 抑或说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 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完全被禁锢在一个模式里。如今经过一个阶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 学生打破了思维的僵局, 思维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看问题、分析问题不再是老模式, 完全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在写作时, 学生也提出不应该总是按着固定的形式来写, 要任选体裁, 其结果令人满意。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训练中, 我真正体会到的是学生的思维角度变了, 变得敢说敢想, 敢于创新。经过上述实验课程, 学生的思维程度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思维训练方面基于课本, 就事论事, 虽说也提倡“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却只是空谈, 经过这一阶段实验之后, 我觉得学生思维程度加深了。他们不仅知道“是什么”, 而且知道“为什么是”, 每节课都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同时学生的思维层面广了。由于思维角度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学生思维的程度加深了,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层面也展开了。在七嘴八舌的课堂争论中, 学生知识层面渐渐已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 跨学科的知识已储存在他们的思维海洋之中。

总之, 基于“互动—创新”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以互动学习为起点, 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要有所改变。教师的重要任务不再是如何传授知识, 而是引导学习,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 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主动地去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并在其它科目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

摘要:在素质教育中, 本文作者以创造性思维理论为依托, 在语文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 通过研究确定七年级为研究对象, 在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 构建了基于“互动—创新”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 目的是让学生在初中第一学年就打好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真正培养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互动—创新”式,教学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杨邦俊.互动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1, (8) .

[2]孙建锋.享受语文对话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 2005, (9) .

[3]刘庆昌.对话教学论[J].教育研究, 2001, (11) .

[4]张在仪.国外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1) .

思维理念创新 篇9

一县一业篇

辽中县地处中温带, 是辽宁省产粮大县之一, 是国家优质粳稻和专用玉米主产区。粮食连年丰产, 推进了畜牧养殖和淡水鱼养殖的发展, 养殖业收入可观, 大田作物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 增收空间有限, 而发展设施蔬菜一年可收获两到三茬, 效益是大田的10倍。辽中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如是判断, 并做出了在全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大胆选择。

几年来, 在党的惠农政策指引和鼓舞下, 辽中县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设施农业发展速度, 并将发展设施果蔬生产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 制定相关政策予以引导扶持, 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又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几年来成果显著。2008年建设设施暖棚3万亩, 2009年完成设施暖棚5万亩, 两年迈了两大步, 使全县设施果蔬面积达到25万亩, 年产蔬菜80万吨, 产值18亿元, 设施蔬菜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2009年, 国家、省、市三级设施蔬菜现场会先后在辽中召开, 辽中设施果蔬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 辽中县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通过加强完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普及新技术、提升机械化水平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连续六年实现粮食丰收。2009年, 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0.6亿斤, 粮食总产值12.2亿元。粮食丰收推动了畜牧养殖、淡水鱼养殖高效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设施农业全面推进、广结硕果。

畜牧养殖规模持续扩张。以肉牛、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发展日臻完善, 实现了保障供给、自给有余、大量外调的三大跨越, 并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到2009年, 全县建成省级标准化养殖场 (小区) 350个, 肉牛饲养量47万头, 生猪饲养量152.5万头, 畜牧业产值42亿元, 占一产业总产值的49.7%。

淡水养殖不断优化升级。淡水鱼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 无公害淡水鱼养殖面积进一步增加, 不断促进特色农产品向区域化、专业化发展。标准化水产养殖小区达到151个, 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场26家, 年产量8.22万吨, 年出口淡水活鱼4500吨, 年产值9.42亿元。辽中县冷子堡镇依托科技创新, 逐步成为以良种繁育、出口创汇、旅游观光和垂钓餐饮为方向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基地, 2010年, 被省农委、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畜牧兽医局联合授予“淡水鱼特产之乡”称号。

发展定位篇

规模化生产:辽中县地处辽河冲积平原, 传统农业优势明显, 鱼米之乡的赞誉使辽中农业曾经辉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模式, 已不能满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的需要, 传统农业遇到了发展瓶颈, 辽中人意识到探索规模化生产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辽中农业实现突破的必然选择。

以政策引导、项目推动, 鼓励发展规模生产, 推进农业产业化科学规划布局。

探索粮食规模化生产新模式。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方针政策, 把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普惠制政策落到实处, 提高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并在2008年、2009年连续二年开展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项目中统一推广5项玉米生产新技术, 在水稻免耕栽培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应用推广10项水稻生产实用技术, 提高产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在技术应用层面上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并且涌现出一批“有技术、懂生产、善经营”的新型种粮大户。

推进规模化设施小区建设。贯彻落实省、市种植业、畜牧养殖及水产小区建设等补贴政策, 结合辽中实际, 因势利导, 制定相关政策, 强力推进农业调整, 高标准发展设施农业, 使辽中县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到2009年, 全县新建日光温室万亩规模连片大区3个, 千亩规模连片大区17个, 在全省名列前茅;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场 (小区) 350个, 总投资800万元以上的规模饲养场10个, 占全县饲养量的80%以上。全县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猪户2300户, 规模化比重达到79%以上, 位居全省第4位;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的养殖户1500户, 规模化比重达到80%以上, 位居全省第3位。

产业化经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围绕主导产业及特色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278家, 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2家, 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的企业7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46个, 省级示范社19个, 入社农户46600户, 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2%;“三品”认证企业达到了15家, 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使用标识49个, 产品涵盖米、菜、果、油、鱼五大系列、20多个品种。

开拓农产品市场, 发展外向型农业。通过市场化运作, 完善肉牛、蔬菜、粮食、淡水鱼等农产品专业市场软硬件设施, 以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县为契机,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加快“三品”认证工作, 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继6家水产养殖企业淡水鱼产品持续出口日、韩等国后, 为畅通果蔬产品出口俄罗斯市场, 积极开展同牡丹江、满洲里等远东边境地区的贸易洽谈。依托近海绿洲、珍珠湖景观和十大线—乌杨线两条绿色果蔬长廊农业资源, 开展近海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一年来共接待组团游客1万余人, 为辽中现代农业发展增加了一张休闲农业牌。

农业经济区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近海果蔬经济区沿着乌杨公路和十大线两个产业带迅速扩展, 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设施果蔬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放大, “一园、三区、五大基地”的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辽中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日益明晰。

养士堡果蔬经济区实现优化升级。近海果蔬经济区已成为沈阳市五个重点农业经济区之一, 核心区形成了三纵七横、南北贯通、东西并联的交通路网, 主导产业已形成5万亩连片规模, 构建起了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输、景观绿化、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设施农业发展格局。

朱家房肉牛经济区拉动效应明显。随着投资2.8亿元的神舟集团肉牛屠宰加工项目、投资1亿元的上海海乐斯现代肉牛养殖项目等一批大项目的引进, 集繁育、养殖、加工、交易于一体的近海肉牛经济区已初具规模。林果经济区快速起步, 现已形成4万亩寒富苹果产业基地, 建成4个高标准寒富苹果示范园。

2010年, 辽中县全面启动食品加工园建设, 通过外引内育抓龙头, 强力招商引资, 一批具有强带动力、辐射力的大项目、龙头项目纷纷签约入驻园区, 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聚集到食品加工园, 一个以工业理念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基地初显峥嵘。

体制创新篇

辽中县积极探索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专业合作方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业金融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改革, 围绕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为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流转土地,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辽中县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中心, 乡镇设立流转机构, 建立土地流转管理信息库,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构建农村土地流转网络体系,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鼓励、指导、促进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向专业合作社转移, 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 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推动集约化生产, 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奠定了基础。

规范专业合作社建设。在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规模化经营过程中, 逐步培养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合作社+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生产组织形式,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在科技培训、品牌培育等方面, 辽中县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规范引导, 强化指导服务, 培养出一批“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专业合作社领办人,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完善农村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辽中县现有5个区域农技推广中心站和13个农民科技工作站,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158个, 农民技术员1000多人, 形成了以公益事业单位为主导, 民间协会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 通过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规范运作,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 为植保病虫监测预警、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等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构建农业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等银行机构, 借助省、市、县三级融资平台, 为农业有效融资, 2009年农业融资超过2亿元;通过日光温室产权证发放和抵押贷款工作, 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2009年发放日光温室产权证1600个, 抵押贷款3000余万元。

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积极推广种植业保险, 落实县级配套保费27.75万元, 农民缴纳保费55.5万元。2009年, 大田作物投保面积达到9.78万亩, 占大田作物的8.579%, 保险公司理赔金达150万元, 减轻了农民的经济损失, 化解了农业风险, 提高了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

科技惠农篇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着力抓好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普及、新知识培训, 扩大农技推广辐射面, 使更多农民群众受益, 不断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

以项目为支点, 推动新技术的普及推广。近年来, 辽中县积极争取科技项目, 引进先进的生产理念、管理方法和耕作技术, 推动辽中农业生产模式的革新, 新思维、新技术颠覆了旧有的传统。如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使全县17个乡镇全部普及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30万亩, 发放施肥卡10万张以上, 减少全县当年化肥施用量930吨 (纯量) , 减少投入2.53%;有害生物预警与区域控制站建设项目, 提高了农作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 针对病虫害提前发出警告, 对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 保持生态平衡,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的国家、省、市三级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项目, 推动了多项技术的普及推广。引进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 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1.5万亩, 通过机械播种、大棚硬盘育苗, 实现定量栽培, 确保机插秧质量, 亩增产50-85公斤, 带动周边地区水稻机插秧7.5万亩。2010年5月, 回良玉副总理来到辽中, 对给工厂化育苗给予高度评价;推广无纺布育苗30万亩, 引进推广免耕栽培等10项农业新技术;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为98.2%,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全省排名第1位。

以教科研单位为依托,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开展校企协作交流。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教授为辽中县水稻高产示范区技术顾问, 并与沈阳农业大学协作, 开展超高产水稻建设示范30万亩;与辽宁省农科院开展科技共建项目, 在果蔬经济区推广蔬菜名特优新品种5万亩。

辽中县水产协会聘请了2名院士做技术顾问, 成立了县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全县有6家水产养殖企业与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沈阳市水产所、大连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黄渤海水产所开展了技术协作。畜牧养殖企业与辽宁省养猪协会、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养猪研究所、辽宁大学、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等多所大学及科研单位合作, 聘请专家当顾问, 并在辽中设立博士生、硕士生研究基地。

开展合作共建, 加快新技术引进。2008年, 在省农技推广站的支持下, 辽中县引进了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应用这项技术, 可以使设施蔬菜增产30—50%, 产品达到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 此项技术在全县得到大面推广。2009年11月, 农业部总经济师杨绍品到辽中县视察温室秸秆反应堆现场, 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全国土壤调控技术示范现场观摩会在辽中召开, 推广辽中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经验。

以农民需求为切入点, 做好科技培训工作。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和省设施农业培训, 大力推进全县农民培训教育。按照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和农民实际需要, 聘请专家、教授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为农民提供集中培训、田间指导、电话咨询、电视讲座等形式的技术指导。2009年, 全年培训农民9.8万人次, 发放农业实用技术资料10万份, 开展科技入户指导1000户。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科技服务主导产业作用得到增强。

新农村建设篇

辽中县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 结合发展实际, 因地制宜,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农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 村容村貌整治步伐加快,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近海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体现弘扬。

立足农民增收,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辽中县紧抓政策机遇, 选准主攻方向, 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稳定粮食生产, 培育特色产业, 建设养士堡果蔬和朱家房肉牛养殖两个市级农业经济区。以农业经济区为驱动, 做强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绿色蔬菜”、“肉牛养殖”、“淡水鱼养殖”、“优质绿色水稻”、“花卉生产”等五大优势产业基地, 促进了农民增收, 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立足示范带动, 推进示范村建设。全面启动示范村建设, 在全县大力推广示范村建设经验。2010年, 辽中县有8个行政村参加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评选活动, 县委县政府根据各村实际情况, 指导8个村制定发展规划, 并在产业发展、惠农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对接, 协调农村信用联社为广大农民争取贷款, 支持牛心坨乡西房身村完成春季2000亩设施农业建设任务;支持大黑乡东于村争取500个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指标, 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立足城乡统筹,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蓬勃发展的近海经济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工业企业和纷纷入住沈西工业开发大道两侧工业园区, 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中既保留了田园风光, 又增加了娱乐广场、干净宽敞的路面、栉比的新房新楼, 绿树环绕的村屯面貌焕然一新。刘二堡镇皮家堡村以综合整治为切入点, 着眼于改善人居环境, 累计投资已达2300多万元, 修建村委会办公楼、农民文化宫、村民住宅楼, 文化广场等, 村屯环境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 向实现农村城市化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近海经济跨河而兴, 城市的洪流向农村涌动。辽中的决策者创造性地提出依水而行、跨河发展, 建设沈阳近海新城的新思路。把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与改善村屯环境、加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沈阳经济区新城新市镇建设结合起来, 建设最具魅力的近海、更富于生态的辽中。随着不断的开发建设, 近海滨水新城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内涵不断丰富, 近海绿洲公园基础设施愈加完备, 成为辽中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座伫立于农村的现代化的近海之城正冉冉升起, 高大雄壮的海之帆, 迎着徐徐吹来的海风蓄势待发。

辽中县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硕果累累, 凝结着辽中人的智慧, 汇聚了辽中人的汗水。在近海理念的引领下, 辽中人加快了推进农业现代化脚步, 为把辽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聚集地、农产品物流集散地, 为使辽中成为沈阳现代都市农业的典范、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县而努力奋斗。为了这一目标, 辽中人将继续发扬真抓实干, 勇于探索的近海精神, 为近海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思维理念创新 篇10

一、校长应该“跳出来”, 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思考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 实质上就是对教师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要正确把握教育理念, 对学校的办学实践深刻反思, 对复杂的办学环境理性思考, 对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探索, 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理念, 创新思维, 不断扬弃和继承, 从而形成顺应时代潮流、富有鲜明个性、适应教育现状和本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价值观。

一是制度建设。有人说学校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但我认为学校的竞争首先体现为制度的建设。要充分体现出学校主动发展与教师自主发展的和谐统一, 构建务实有效、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 大胆借鉴并适度引入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 形成符合学校管理特点的用人机制、竞争机制、晋级评优机制、约束机制、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用机制影响、约束、引导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 从根本上、深层次地解决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问题, 促使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思考、研究与创造。

二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是学校管理者队伍的建设。“二八定律”告诉我们, 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 重要的因子往往只占20%。认真择人, 视能放权, 充分发挥中层管理者的模范带头作用, 责、权、利分明, 校长就能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跳出来, 做大事, 谋学校之长远发展。

赢得了教师, 就赢得了21世纪的教育。在边远农村学校, 教师们常“一个萝卜两个坑”, 这已司空见惯了。要将教师分配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抓好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的培养, 让每个教师都能获得专业自信, 让每个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崭露头角、张扬个性、展示才华、享受成功的舞台, 发现人、管好人、开发人, 培养教师的专业自能, 发展教师的专业自我。

三是特色建设。学校是促进生命成长的沃土。作为一名校长, 要能自觉地追求学校特色的创建, 形成富有个性的办学风格。我们以加强礼仪修养为教育的切入点, 把习惯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点, 把注意力从“优秀生”转向了每一个学生。

二、校长应该“扎下去”,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 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自主创新, 实现和谐发展。“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见证品质”, 细节的变化, 更能体现出观念上的更新和进步。

首先, 教师是学校之魂, 校长的教育理念只有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实现、发展。要把创建学习型校园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件小事上, 让教师自觉主动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创建学习型、研究型校园。

其次, 校本教研与培训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规模小的学校, 教师少, 就更要求校长管理责任到人, 落实到位。校长要带头参与、实现和教师们的平等交流与沟通, 落实监督检查, 落实实效。利用老教师的知识与经验去克服和弥补年轻教师的稚嫩与不足, 同时用年轻教师的新理念、新观点撞击老教师的旧思想、旧模式, 真正实现新老教师的同伴互助、共同发展, 利用集体的智慧, 释疑解惑, 在交流中获得共识, 在争鸣中深化认识, 将大智慧转化成教育教学的小技巧。

教育不仅是“塑造”人, 而是激发其自我发展的本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Learning to be” (学会生存) 并明确指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看我们的教师是否培养了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从学生的站立行走、言谈举止、仪表端庄到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切教学改革最终必须落实在课堂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打造高效课堂, 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是真正为学生减负的有效途径。我们要警惕新课改形势下形形色色的课堂怪现象:为追求师生互动, 用“满堂问”取代“满堂灌”;为追求生动形象, 用“拼合”“掺合”取代“融合”“整合”;为追求个性培养, 用“轻师”“轻书”取代“唯师”“唯书”;为追求课堂气氛, 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等等。

一所学校的凝聚力最主要体现在一些小事上, 体现在人文关怀上。一些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小节”, 往往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素质修养。不论是做人、做事还是管理学校, 都应踏踏实实, 从实际出发, 从大处着眼, 从小事着手, 拒绝浮躁, 切切实实地为教育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做些实事。

新理念、新思维、新挑战 篇11

关键词 新教材 新理念 新思维 新挑战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四)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

思维理念创新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创新思维,激发兴趣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水平。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教育的时代, 因此,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 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最高形式,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 我们将面对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 造就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高科技本领、高管理水平的创新人才, 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基于这种形势和要求, 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为开放式教学, 要把学校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把学生带向生活, 把生活引进学校,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 指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去操作, 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 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 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的场所。

一、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一个要求学生“唯书、唯上、唯师”的教师, 一个对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都视为“不务正业”的教师, 一个不鼓励、不提倡、不允许学生学习教材以外的内容的教师, 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教学思想、创新的教学观念, 只有这样的教师, 才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 都能自觉不自觉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等的培养上。

二、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

1. 确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首先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识, 有了这种意识,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能自觉地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个核心来确定教学目标。其次,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 找出落实创新教育的切入点, 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创新教育的关系, 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2. 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

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 生物教学除传授学生生物基本知识以外, 还必须教给学生各种能力, 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要有启发性和多样性, 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气氛和更多的机会, 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避免压抑幻想、强迫依从。

3.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创新教学情境。

强调创新性情境教学, 就是要重视生物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在生物教学中,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 发展思维, 激发创造能力。因此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创设“悱愤”情境, 是活跃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

4. 充分利用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生物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中学生物有很多能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 教师应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精神, 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铺平道路, 提供条件。

6. 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动植物标本采集与观察、环境保护等活动的开展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 又能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现在全球面临的环境危机等问题都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入点。

7. 改革生物创新教育的评价制度。

在创新教育的模式下, 对生物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不应只对学生所学知识记忆的多少的评价, 更主要是对生物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运用生物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 尤其必须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改变单一的考试考核制度, 采用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注意通过实验、设计、实际操作、应用或调查研究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设计元素下一篇:受众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