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创新思维培养(通用12篇)
物理创新思维培养 篇1
摘要:初中物理实验是教学的辅助工具, 但是它却对物理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可以让学生增加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动手能力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都提出了自己的创新点。虽然这些点子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什么新颖性, 但是这却是他们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开端。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重视, 让他们在学习中进步。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性思维,学生
物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它不仅涵盖了数学知识, 还包括了很多社科的知识。它就像马克思的唯物论一样, 适用于各个学科以及其他行业。但是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教材之内的, 没有创新性实验。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应该把眼光放到整个物理学科, 甚至是其他学科, 而不是仅仅锁定在这一个小问题上。近些年来, 中考题目中就有些创新性实验内容或是复合型的题目, 这些都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一个锻炼和考验。
一、创新性实验
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越来越严重, 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这也是国家当前进行精英教育改革的对象, 必须精简高端人才的数量, 否则人才的质量必然会上不去。为什么这么多人找不到工作呢?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往往一些中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他们的工作岗位要优越于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而且企业也更青睐于学困生,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所谓的学困生大都会被认为就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其实这是对很多学生的一种误解。学生学习成绩差只是说明他在这方面的能力不够, 但是不代表他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好学生中有一部分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即便是为了考大学, 那么大学毕业呢?这些问题他们从来就不考虑, 他们只知道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他们在学习物理实验的时候也是这种心理, 只要学好了教师分配的实验就能够考出好成绩。而一些喜欢动脑筋的学生就不一样了,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总是能够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而往往就是这些想法, 改变了他们人生的命运。例如, 在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的时候, 教师会告诉学生把铜丝紧紧环绕铅笔二十圈, 然后测出这二十圈的直径, 再除以二十就得到了铜丝的平均直径。听话的学生就会按照教师的指示去做, 而部分学生却提出了异议。例如, 有的学生说为什么不能够多缠几圈呢?这样是不是更准确一点啊?有的学生则问, 如果铜丝不够长怎么办?在实验过程中确实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例如在铜线长度都一定的前提下, 有些学生就直接缠到铅笔上计算出了平均直径。而有个别学生却将铜线缠绕到了笔芯上, 而且缠绕了五十圈, 他算出的直径和前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时候, 我们必须得承认后者的聪明, 他的数据肯定要比前者更真实一些。物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了, 更是培养一个人意志力的工具。
二、意义
创新性实验有着重要意义, 不仅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 更能够凸显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面。试想如果每一个人勤勤恳恳, 每天自己洗衣服, 如何生产出洗衣机呢?提高效率是社会和国家都需要的, 这样才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一个国家的强盛。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 而不是被教育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才”。[1]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有创新性头脑, 工作坚韧, 不轻易放弃。而对于那些昔日的“人才”, 他们曾经是学校里的佼佼者, 但是在后来的求学和工作之路上选择了放弃。他们虽然曾经被称为人才, 但是他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 却不一定能够坚强的站起来。那些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他们在实现自己创新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 但是他们的意志在这里, 他们不是为了成就个人, 也不是为了某种利益, 而单纯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2]一个曾经在为了自己创新性实验而失败过很多次的人, 在他的人生路上遇到挫折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这些挫折不能够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因为他们有头脑, 他们的头脑是解决问题, 而不是去盲目的跟随别人。见到一个障碍物, 人们都去躲避, 而有些人却偏偏选择如何克服它。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 他们开辟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他们的努力不仅铺平了坎坷之路, 而且还为后人的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爱因斯坦和牛顿在年少时都是“学困生”, 他们的成绩如果在中国肯定没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但是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 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也许在牛顿之前很多人被苹果或者是被其他的水果砸过, 但是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他们会忘得一干二净。而牛顿却抓住了这一个现象, 他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最终得出了牛顿定律, 成为了物理和数学界的天才。在中小学的时候, 有人会知道这位“学困生”将来会成为天才吗?我们身边的很多学生, 他们将来都有可能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这些人未必现在就是佼佼者, 也许他们现在显得无比平庸, 但是他们创新性的思维永远是活跃的。[3,4,5]
物理实验是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很多人将其视为任务。但是有些人却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人生转变的起点, 他们对物理实验的浓厚兴趣, 必然会创新出更多的成果, 为人类的进步做出突出贡献。中学物理是学生接触物理的起点, 他们的物理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 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 适当满足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也是可以的。这也许是他们科研思维形成的开始, 是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王莉, 郁博众.浅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物理通报, 2009, (03) .
[2]郭立荣.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J].林区教学, 2009, (06) .
[3]范瑞秋.让初中物理实验从根本改变[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08, (07) .
[4]于眉, 张锡娟, 朱海星.分层多级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的应用[J].物理实验, 2008, (06) .
[5]马社会.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新视野[J].教学与管理, 2004, (01) .
物理创新思维培养 篇2
试论建国以来大陆与台湾土地政策之比较
课题来源
科研
课题类别
理论研究
本课题完成情况,包括研究过程,结果,存在的问题等
本文的选题,开题是在我自己查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引下展开的。在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翻阅多篇期刊,论文后,整理出文章的思路,落笔完成论文初稿。由于论文写作中论证部分力度不够,文章结构不很合理,思路不够清晰。在导师指导下,我又重新搜集资料,理清思路,经过认真修改,完成二稿的写作。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又对论文的词句进行润色加工,对论文的观点反复论证,对引文出处严格审核,对论文格式严格把关等等,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形成定稿。
本文的写作成果是通过国外与国内对创新思维教育的比较,取长补短,得出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一些教学方法的有积极意义的借鉴和启示,并对学生创新思维做出预测,最后总结出今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由于本人的学识和能力有限,对这一课题很难做到全面,深刻,客观的认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总的来说,文章的理论性有待提高。指导教师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院系意见:
(签章)
加强质疑训练 培养物理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质疑;训练;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63-01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首要构件,是获得创见均第一步。疑方能创新,创新必先有疑。有小疑则有小进,有大疑则有大进。所谓质疑,就是学习者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热烈讨论,敢于追根究底,探索未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注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敢于提问质疑是创新意识的标志,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过程的萌芽。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创新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能的最集中表现,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下面笔者就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质疑训练的方法探索如下。
1.例如──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时(过去、现在、未来)的假设发问。
例如:当讲到高一“摩擦力”“重力”等这些内容时,问假如没有摩擦、重力消失,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2.例举──例举符合某一物理条件或特征的事物或资料。
例如:当讲到“反冲运动及其应用”时,要求列举出我国应用反冲原理制成的喷气式飞机和火箭的种类,在日常生活中反冲运动的应用有哪些?你能利用反冲原理自制几种不同类型的简易火箭吗?
3.比较──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或事物比较其异同。
例如:当我们学过“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内容后进行力学复习时可以拿出几把外形、构造、用途各不相同的菜刀(普通菜刀、剁骨刀和锯齿形刀)让学生根据不同形状(静态)进行力学分析,学生通过观察综合运用力学知识进行解释、分析。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空间。
4.替代──即用其他材料方法探究、设计演示实验的过程来取代原来演示实验或资料。
例如:讲到“波的产生”出示波动演示,提出演示的目的和要求时,问:波的产生、传播还可用什么简易的材料来替代波动演示器?在讲到《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时,用两张相同的纸片、一个硬币和一支抽真空的牛顿管分4步设计演示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5.除了──即针对原有的资料、概念、规律和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思维定势寻找不同的方法、答案。
例如,当讲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内容时,教师在完成课本中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后,问: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运动?除了可用课本中的频闪照片来分析得出结论外,能否用实验来研究?怎样将课本后面的学生实验作为探究性实验搬上黑板?在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自制教具进行演示。
6.想象──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进行大胆的设想。
例如,在讲到《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这节课的内容时,首先向学生提供20世纪科学家们提出的仅仅是猜想的原子模型。然后让学生对原子内部的构成像科学家们一样提出各种假设、猜想和质疑。最后问:若原子核的复杂结构一旦被人类所掌握,它将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7.组合──即提供给学生一些资料(图片、器材),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建立联想、多渠道检索信息,从中寻找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并组合成文字加以表述。
例如,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提供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外层空间的照片,要求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寻找出此宇航员是否受地球引力作用?该宇航员受力是否平衡等问题。在讲到“全反射”时,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器材(如烧杯、试管、水、光源等)。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索和实践,问:大家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哪些現象?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解释你所看到的物理现象。
8.可能──即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性与前瞻性了解。
例如:在讲到“光的电磁说”向学生介绍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作用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另一面,即它们对人类环境的污染。问:如果我们不对光污染进行系统的研究,任其发展,可能会带来什么恶果?
9.六W──即利用英文中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
当笔者在进行原子物理教学时,就是利用六W来训练学生的质疑习惯的。例如,当讲到原子是电中性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时,问:(1)是谁发现了电子?(2)哪一年发现的?(3)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了什么?(4)卢瑟福通过什么实验提出了全新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5)卢瑟福在整个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矛盾?(6)玻尔运用了什么理论解决了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建立中的困难?(7)卢瑟福理论的缺陷和玻尔理论的局限性在哪里?
综上所述,对学生的质疑训练应当是有规律、有程序、有层次的。成功的质疑训练,往往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亦是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意识的重要步骤。尽管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得到的知识是人类已有的认识,但是创新思维的训练将对他们终身有用。
物理创新思维培养 篇4
关键词:力学教学,发散思维,策略思考
现代心理学认为:创造力 = 知识量 + 发散思维,个人创造力的大小和其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应当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物理课程学习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创新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物理力学的发散性思维。
一、引导学生扎实学习物理知识,为发散性思维奠基
物理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力学内容,是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力学基础知识的研究和基本技能的探讨对整个物理学习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意义,尤其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可以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通过广泛的生活实例来增进其对广泛生活力学世界的涉猎和了解。我们学生中不少人都去苏州的虎丘游览过,当然也听说过许多关于虎丘塔的传说。如虎丘塔曾因年久失修而发生塔体严重倾斜,有人提出用材料支撑,但会大煞风景,于是一和尚建议用楔塞进塔体,结果效果还真是明显。这楔就这么有用?这楔又是怎么得来的?笔者让学生去进行刨根问底的探究性研究,学生则从社会上的木工那儿获取了不少的信息资料:楔是木工劈出来的,一头厚一头尖的斜面就叫作楔。同学们经过深刻研究则发现,这里的楔是具有神奇力量的,而楔的制取又是劈的功劳。用刀的刃部劈出来的楔在一个个木工的力量的作用之下,形成了无穷的威力。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力。我们生活中的力应当说是无时不有,也无处不在,作为高中学生则应当去探究这力是如何形成的,又具有怎样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广泛探讨物理现象,为发散性思维助推
新的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注重科学研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多,让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发散思维应当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物理现象的重要形式。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样离不开对学习物理的情感和价值观念,积极参与、勤于动手、妥善处理信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都应当成为学生发散思维的理想途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和学生一起去挖掘物理课程学习的资源,进而能使学生在物理力学内容的学习探究中的渠道更为拓展,发散性思维的源头活水更为丰富而鲜活。在平时的力学教学中,笔者力求多让学生对力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发散思维。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根本离不开学生自己去发现力学中的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散性思维的状态才会十分的亢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物理教学需要学生从自己的观察、实践、分析中提出属于自己的见解。但我们又必须思考的是,虽然是高中生,但学生们所能提出的问题对自己乃至于大家的启迪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有时所提出的问题仍然给人以无知甚至可笑的感觉,这里我们不必大惊小怪,要有这样的意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当还由他们自己去解决,但作为教师有责任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一定意义上的筛选,因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他们去探究解决的,或者说学生受现有知识、能力甚至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能探究解决得了的。
三、引导学生努力发现物理价值,为发散性思维扬帆
物理创新思维培养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还处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阶段,对于物理的学习方式还不能完全掌握,因此教师要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物理概念,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相关的实验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为只有学生对一件事物充满好奇心,才会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当然,教师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物理方面得到更加有效的进步。
1创设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对学生来说,不仅可以使他们快速的融入到教学的理解当中,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快速了解物理实验的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的积极性,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更加认真地钻研相关的物理知识,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是关键,这也为创新教学方式提供经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物理实验,尤其是一些较为有趣的实验,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压力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个较为有趣的实验,“会吸水的杯子”就是利用加热杯子与周围空气的压强不同,就会使杯子吸水,然后在教室的正确指导与监督下,使学生也亲手进行,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开场使学生快速进入到物理实验教学的氛围中去,尤其是教师讲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个现在较为流行的物品用于物理刚开始的学习中,就是物理上所说的力的均衡与惯性运动,将几个小球用不同的线串起来,然后并排放在一起,然后将旁边的一个小球用一个力,就会发现这一排的小球就会均衡运动,这个小实验就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创设一个较为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通过播放相关有趣的视频,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新颖感,学生对于新颖的事物就会有一种自然的关注,尤其是对视觉上的冲击,通过多媒体制造一个物理实验的良好气氛。
2巩固物理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的基础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更好掌握,创新就是要通过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掌握、观察、分析等等,初中阶段是学生刚接触物理课程的阶段,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正确的认识无礼的相关概念,并使学生重视对于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可以在课堂上提问相关物理知识,这就会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更加集中,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拿出6到8分钟的时间进行提问,这样就会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为使学生更加好的记忆,可以运用一些生活中的物件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讲课时,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物件,就像是橡皮,矿泉水瓶子等常见生活物品,使学生产生联想记忆,就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已学过记忆的认识。基础知识不仅包括课本上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学生在对于事物的观察与研究方面,要使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时候,还要培养物理实验的实践精神,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键的物理实验,巩固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
3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注重因材施教
坚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与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会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教师也会在学生中形成威信,这样不仅能够到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加强交流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个考验,创新教学方式也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状况,还可以使学生与教师关系更拉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然后就是帮助指导认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不足。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物理竞赛或是物理实验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办一个班级的物理竞赛,在这时候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4结语
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就要不断创新物理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加深入,学生了解了物理的相关知识概念,将物理的基础知识深入的巩固学习,学生才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对于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更加有利,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更有突破,同时也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行雨.浅议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2011年05期.[2]王俊林.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物理创新思维培养 篇6
一、物理概念教学应遵循“引入-形成-运用-创新”的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上都出现了 “重结果,轻过程” 的现象,忽视概念的引入、概念形成的过程,而直接讲授概念的涵义以及运用概念进行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这种方法对应试比较有效,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在概念概念教学中遵循这样的过程:“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运用-思维创新”,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在“压强”这个概念教学中,通过提问学生:人为什么在雪地行走陷得很深,而站在滑雪板上陷得浅?引入“压强”概念。通过实验证明“压强”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引出了“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这个概念。通过判断如何增大、减小压强,进行“压强”概念的运用。进而提问学生:“有人陷入沼泽地,如何救助?”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 消除前物理概念的负迁移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
很多学生学不好物理,就是没有正确区分物理概念与前物理概念的差异。前物理概念就是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直观认识,在他们接受正规的物理课程学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这些前物理概念有些是正确的,但是学生对这种概念的理解大多还是相当肤浅的,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能深入到概念的本质,更多的则是与科学的概念相悖。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的前物理概念,将对正确的物理概念的形成产生负迁移的作用,影响科学概念的形成。例如,人们用手推桌子是“力”,而苹果掉到地上就不是力,而是“掉”下去;而在物理学中,苹果掉到地上,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重力”与人们推桌子的“推力”都是“力”,都有相同的性质和原理,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得出了力的概念。又如在生活中我们都观察到,要使放地上的课桌运动起来,我们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课桌运动起来后,如果我们不继续推它,它将会停下来。于是我们就会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静止下来。带着这样的前概念,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就会产生了认知上的困难,对科学的概念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要通过相应的物理实验,分析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科学家的研究理论,加上假设、推理、分析,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原先观点是错误的,并自觉抛弃错误观点,找出前物理概念与物理学概念的差异,接纳正确概念。
三、采用“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愿望和创新冲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熟悉的生活实例、简单直观的实验入手,创设一些学生似熟悉而又陌生的情境,演示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浮力”这个概念时,我创设如下情境: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会沉到河底,甚至被淹死。而为什么所有跳到“死海”的人都浮在海面上不死呢?学生一下就想到“浮力”这个概念,并产生了疑问:是不是人在河水中不受到浮力,在海水中受到浮力?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而让学生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去探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大气压强”时,通过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装满水的水杯盖上硬纸片,倒置后水和纸片不掉下来的实验以及集气瓶吞鸡蛋的实验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了解“大气压强”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与力量。为如何利用大气压为人类服务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冲动。
2.鼓励学生归纳探索,形成初步定义教师通过情境创设、物理学史、演示实验、解惑释疑让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概括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的。因此我在“密度”概念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已有的知识归纳“密度”概念,最后进行分析、总结、补充完善形成科学、严谨的概念。采用这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想。
3.交流讨论,思想交锋,探求真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争辩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误、荒谬的想法也应给予肯定。通过讨论了解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和误区。要注意学生中发出的所谓的不和谐音符,因为这些音符才是我们概念教学中希望看到的。不和谐才有碰撞,才有更深入的探讨,才能得出最正确的结论。所以概念教学不要对问题轻易下结论,要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自己对概念认识的错误,自觉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掌握正确的学习技能。通过这种讨论探究学习,既让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又让学生学到科学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
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注重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 篇7
一、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多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初中学生胆子小, 由于初学物理, 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提不出教师想要的问题, 学生就不敢提。因此, 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可进行如下尝试。
(1) 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重点观察法等等。学生了解了这些方法后, 就会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法, 有目的地观察。
(2) 创设物理背景,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进而让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将空铅皮牙膏瓶卷成一团, 放入水中, 立即沉下去, 但把同一空铅皮牙膏瓶弄得鼓起来后, 再放入水中, 则会浮在水面上,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现象呢? 饮料瓶用针刺穿后, 倒入水, 盖上盖, 水流不出来, 而把盖打开, 倒过来, 水却流出来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透过凸透镜看近处的物体是正立放大的, 看远处的物体却变成倒立缩小的? 冷水能使热水沸腾吗? 诸如此类实验现象与学生的想象和已知的认知恰好相反, 学生感到好奇、惊讶, 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进而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
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让学生能够合理地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个发散思维的过程, 它涉及范围广泛, 有自然界的、有日常生活的、也有课堂实验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1. 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
如“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这一实验, 教师先出示图片:及膝深的雪地里有两个中学生, 一个深深陷入雪中, 另一个穿滑雪板的, 却没有陷入雪中。让学生根据图片提出问题, 然后在此问题的指引下去讨论、猜想, 进而设计实验。
2. 从实验中提出问题
不管是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实验, 它都能给学生提供很多感知信息以及较大的思维空间, 所以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渠道。例如,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 教师在盆中放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桶, 让学生用手把空饮料瓶按入水中。随着按入深度的增加, 溢出的水也增加了, 并感觉要用更大的力才能把矿泉水瓶按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可能认为是浮力增大的原因, 那么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可能与浸入的深度有关, 也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的下表面的面积、物体的形状、液体的密度等等有关。之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验证。
3. 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物理来自生活, 物理为生活服务。只有认真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问题就一定会源源不断。比如高压锅煮食物为什么熟得快? 汽车是靠什么力前进的? 为什么有的家用电器是两孔插头, 有的却是三孔插头? 近视眼为什么戴凹透镜? 远视眼为什么戴凸透镜? 等等。
4. 从变换问题条件中提出问题
物理问题会因情境和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 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物理问题, 变换条件来提出新的问题。例如,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时, 若观察近处的物体, 则成正立放大的像, 若观察远处的物体, 则成倒立缩小的像, 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与什么有关?
三、培养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正确理解题意, 搞清已知量、未知量。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需要正确理解题意, 搞清所给的条件有哪些?要求哪些量?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有哪些? 之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得结果。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这种意识和方法非常重要,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正确解决问题。
2. 重视反思评价, 善待学生错误。教学中, 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错误只有被理解、被认识后, 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 许多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亲身体验, 亲自感受, 学生才会理解掌握。教师绝不能什么都讲, 但教师一定要高屋建瓴, 适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真正透彻理解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再整理错误, 培养反思能力, 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升。
物理创新思维培养 篇8
一、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联想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联想, 学生能够实现迁移能力的培养, 简化物理分析过程, 更加容易把握物理现象及运动的本质。
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通过类比联想, 使学生知识贯穿一条线形成系统化。例如, 在讲解分子热能、电势能时, 应启发学生联想, 弹簧的弹性势能、策略热能与分子热能、电热能之间的共性, 比较它们的异性, 从而使“机械”热能——“分子”热能——“电”热能形成一条链。这样, 学生在处理“势能”的有关习题时就会以点连线。②联想思维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启发下, 在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 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③在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是联想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 如子弹以速度v射击固定的相同五块木板, 其阻力恒定, 恰好能身穿五块木板, 求子弹穿过各木块的时间比。从匀减速运动来思考问题有一定难度, 可想象成“在恒力作用下子弹从静止开始加速到速度为v的匀加速运动, 在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 再将比值关系反射排列即为所求。
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中, 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知识基础, 能理解各部分知识的关系, 优化知识结构, 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 才能居高临下, 高瞻远瞩, 面临物理问题能迅速做出取舍, 产生直觉。①精选习题, 系统地培养解决物理问题的专项技能。如整体与隔离、观察联想、类比法、假设法、等效法、图像法、极端法等, 建立合理模式, 熟练各项技能, 提高思维的快捷性、灵活性, 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产生。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写小论文和科幻文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又使更多学生用直觉思维来分析和感知物理现象和规律。③通过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直觉观察能力。例如, 通过演示实验, 让学生进行观察物理现象, 提出大胆假设, 增强直觉判断的准确性;通过分组实验, 让学生在实践中明晰物理过程, 强化相关物理定理、定律的理解与把握。
三、培养学生灵感思维能力
灵感思维的培养, 主要是培养设想、猜想思维能力。中学生的“设想”水平并不很高, 有时会同治正确甚至是比“荒谬”的想法。但只要老师引导正确, 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两端封闭的精细均匀的竖直玻璃管内, 有一长为h的水银柱将管内空气分为上下两部分, 将管竖起插入温水中, 水银柱将如何移动?对比三个气体状态参量部分发生变化, 用气态方程无法解决。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假设一个量不变, 判断另两个参量的变化关系?经过学生分析、和讨论, 有了两种假设:一是假设体积不变, 用查理定律得出水银上升。另一是假设压强不变, 用盖吕萨克定律得出水银向下移。两种结论引起同学们的争议, 通过辩论明确了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 玻管要作“弹性膨胀”才能实现, 这是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的, 所以假设体积不变是正确的。纵观物理学发展史, 物理学许多重大的突破还是来自于逻辑性的推理, 而是来自于创造性的“科学假设”, 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胆设想,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科学假设”的水平。
科学创新技术来自于创造猜想。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发扬教材中有效因素。变换常规的教学方法, 放开束缚学生思路的枷锁,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 可引导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猜想:物体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进行实验定量研究得出结论。又如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的教学中, 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了新的粒子是质子。这一现象发生是α粒子将氮核中的中子打出来的, 还是氮核获得α粒子后形成新的原子核, 再衰变产生的呢?让学生们进行猜想, 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拉凯特云雾室拍摄的照片。由照片中得到三条径迹的事实, 论证是否正确。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科学猜想的思维,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 培养学生灵感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物理教学的追求的最高目标。教师要相信和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努力为他们搭建创新的舞台。通过巧妙设置物理问题, 开展小组实验, 师生互动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的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让学生享受物理探究的过程, 体验物理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赵怀目王杰华宋莹结合物理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吉林教育:高教》2010.A03
[2]张广奇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周刊》2010.13
物理创新思维培养 篇9
物理学研究的是力、光、电、热、声、磁等自然现象,目的是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就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着重于以创新教育来展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新思维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素质教育所需要体现的。初学物理的学生,由于对物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上的要求缺乏认识,学法上尚未入门,不会学习,也就谈不上正确思维,更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创新思维。而为了学好物理,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学习连通器原理,要求学生先观察并思考茶壶的茶嘴为何总与壶盖保持一样高,确定了思考目标,带着问题让学生观察实物,明白茶壶是由壶身和壶嘴两个器皿构成,教师出示壶嘴去一节的茶壶,让学生先猜测、假设,后装水试验,再让学生在壶嘴上套接课前已准备好的纸折空心园柱套管,做改变嘴长短装水的试验,使学生观察到壶身矮了,将不易随心所欲地倒出水,壶身高了,水未装满就会从壶嘴流出的现象,以此启迪学生,最终把两容器对底面的压强相等的定量平衡知识引入作出解释,其道理自然就清楚了。在这种观察和实验的“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长期教学活动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能顺其自然地从已有的思维模式基础上通过讨论启发式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物理“入门难”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可知性”、“程序性”和“新颖性”原则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直观演示启发、设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的选择,做到精巧练,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计得新颖有趣。如:在探究运动的相对性时,可借用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配之以图,来巧用情景诱发创新思维。这样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化,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身临其境、爱我河山、美好向往的艺术情怀,大大增强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我们也可做创新指导的尝试。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教师在让学生认识了杠杆及轮轴等,复习了以前所学有关摩擦和压强知识后,发现有些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了解自行车构造。于是教师布置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在家拆自行车,了解它的构造;有的结伴到修理自行车的地摊上观察修理自行车的过程。学生的实践报告完成得非常好。在把握知识的同时,学生既提高了观察能力,又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对于物理知识中一些不易操作、现象不明显、不易观察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帮助学生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时常注重学习、借鉴、吸取前人或他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传授这一定律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侧重于传授从试验模型观察到逻辑假设验证的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在讲“电生磁”和“磁生电”的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物理实验观察上的创新思维反证法。在讲“天平使用方法”时,总结归纳出“放”、“游”、“调”三字经。经过物理教学中研究方法的导向分类,初步展示探究教学,让学生从一个又一个“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讨论学习,又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的创新思维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极大地开发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思维方式。所以一段教学之后,遇到求解空心球一类的可多解的物理问题,学生很快地以不同方式、途径求解,得到正确答案。可见,平时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课改对于每位教师来说,仍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努力,争取站在新课改的最前沿。
三、让学生去勤于思考,善抓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吸取过去要求学生“习题做得越多越好,书读得越快越好,知识背得越熟越好,最终教学则不是那么好”的教训,指导学生在勤思中突破难点,抓关键,找规律。例如:在《滑轮》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单滑轮到滑轮组的体系讨论探究教学,对最终的滑轮组性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创新思考,抓住“绕绳方法”这一核心,适时点拨、循序善诱,在勤思考中用“受力分析”的基本理念,得出了“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的规律表达式:F1=1/n×F2=1/n(G物+G动),并让学生明确:该公式适用于初中所要求的所有滑轮问题。n表示承担物体重量(和动滑轮重量)的绳子的段数,也可以理解为n等于绳子与动滑轮接触的次数,其决定着滑轮问题中绳子起始端的绕法及“奇动偶定”。在这一形式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标新立异,将创新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在实验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和物体升高的高度关系式:S=n×h”。
物理创新思维培养 篇10
什么是创造教育?创造教育, 是创设问题情景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活动。
一、创设宽松环境, 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 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 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 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 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 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 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敢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 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 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 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 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 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 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 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求异质疑, 激励学生多提问题, 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 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
生不同的抽象表情, 都有它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趣。抽象线纹, 不存于物, 不存于心, 却能以它的均整、流动、回环、曲折, 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 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 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比如表示愉快感情的线条其形状无论方、圆、粗、细, 总是很流畅, 没有顿挫、转折感;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 则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 且停顿过甚就显示出焦躁和忧郁感;波浪似的线会使人产生一种轻快、活泼的运动感;均衡流畅的直线, 具有一种宁静、舒展的感觉;强烈的大、小线条、团块组织, 会使人产生急促感……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 他的画法被喻为“吴带当风”, 可以想见其线条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像的描摹, 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 号称“曹衣出水”, 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的起伏, 有如希腊出浴女像。还有许多其他风格特征的用线典范。在教学当中, 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实践, 学会组织、学会表现, 从各种线条的变化中寻找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比如, 流畅轻盈的线条表现女子的圆润, 斑驳的线刻画老人的沧桑, 粗壮的线条表现西北汉子的粗犷, 稚嫩的线勾画儿童的可爱……
作品要有个性。法国画家安格尔的速写作品造型准确, 线条清秀, 真实的记录了客观的人物形象。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变形、夸张和抽象的印象。其实画家最初的作品也是写实的, 是在写实的基础上演变到抽象的艺术形式, 同时也是画家思考和创新的过程, 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一个新的艺术符号, 一个抽象的艺术概念。而这些新的艺术符号和形象就是艺术家区别于他人的个性体现。比如叶浅予先生画舞蹈速写、袁运甫先生画少数民族速写、蒋兆和先生画解放前的流民生活等都具有强烈的个性, 如果大家画的都一样, 千篇一律, 那就不是艺术了。
另外, 速写水平的提高, 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速写工具简单, 作画方便, 遇到想画的内容随时取出纸笔即可作画, 学生能够真实地记录所看到的客观物象, 在客观物象的真实感悟中得到灵感, 产生创作的欲望。脑手合一, 笔随心动, 一气呵成。由于速写是在短时间内完成, 故能帮助学生提高敏锐观察客观物象的感觉。应提倡速写本随身带, 只要某件事物对你有感触, 只要有机会, 便随时随地的画, 作到“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 并注意总结经验、改善表现方法。
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 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 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 某些提法是错误的, 某些探索是失败的, 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 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 变错误为正确, 变失败为成功, 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 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在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开拓知识领域, 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 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 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 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受到启示, 触发联想, 产生迁移和连结, 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 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 废除注入式, 提倡启发式。讲要精, 学要透, 练要巧, 用要活, 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 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 练好基本技能, 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 从不同的方向, 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 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 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 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 开拓思路, 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通过观察图, 可提出哪些物理问题?又如为了测出石块的密度, 可用哪几种方法?如用天平和量筒测、用天平测、用弹簧秤测、用量筒和小浮
第三、速写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激活和导引作用。当代各种艺术思潮此起彼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 画家的艺术观念也在更新, 这是传统绘画功能的变异。绘画由单一的写生模式向多元化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保持冷静的心态面对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是一支能够起轴心、驱动、辐射, 稳定和促进作用的无形力量, 能够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触动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群体共同进步, 推动教学质量, 稳定并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最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在速写中添加一些陪衬物:比如篱笆、栅栏、公园的长条椅、窗口等等。使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场景, 给观者更多的启示。“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 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6) 总之, 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速写也是艺术创作, 速写应当是完整而且完美的作品。
速写教学与其他科目不同, 一个教师的风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在教学中, 不能要求学生千篇一律, 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审美原则去作画。特别是在速写中, 要发挥每一个学生自身的优长, 让他们创作出自己的东西来。其中包含着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美感体验。并把这种美感体验表现于速写当中, 使速写也成为一种艺术创作。
综上所述, 速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树立整体把握形象的意识,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通过速写有限时间的训练, 学生能从紧张、快速中得到锻炼。在日常生活中, 养成经常画速写的习惯, 可以把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记录下来, 对开拓学生的视野, 帮助启发学生的联想与构思, 都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也为学生今后的创作作好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幅好的速写, 就是一幅艺术品。因此, 在速写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速写水平为造型、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摘自《速写教学对话》第77页, 河北美术出版社.
(2) (3) 摘自《艺海漫语》第75页,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邱立新著. (4) (5) (6) 摘自《美学散步》第157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宗白华著.
如何对声乐学习产生兴趣
杨双红 (贵州省安顺学院艺术系561000)
摘要: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 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作为声乐教师, 必须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产生兴趣, 只有产生了兴趣, 学生才能爱上声乐, 从而更好的进行声乐学习。
关键词:兴趣;声乐;学生;教师
兴趣, 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 就会很投入, 而且印象深刻。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 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兴趣是和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 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 也就不会产生情感, 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 认识越深刻, 情感越丰富, 兴趣也就越深厚。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 有了兴趣,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 而且在歌唱时会感到愉悦和放松, 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兴趣是爱好的前提, 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 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 而且表现某种实际行动。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各种现象和问题就会产生惊异感, 一旦解决问题后就会产生满足感, 学习者从中受到了启迪, 并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兴趣能让学生倾注全力, 甚至达到对所学知识痴迷的地步。所以, 在学习中产生兴趣是很关键的。
作为声乐教师, 必须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产生兴趣, 只有产生了兴趣, 学生才能爱上声乐, 从而更好的进行声乐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尝试下面的手段:
首先, 让学生认可教师的能力。这里的能力指的是声乐教师是否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能力。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 来吸引学生,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假如某一天你的学生让你给他示范一首歌曲, 如果你的范唱让学生折服, 那么, 这个学生从心理上认可了你的专业水平, 在今后的学习中, 他相信自己的老师能教好他, 他才会产生动力, 从而认真学习。当取得成绩后, 学生的学习劲头会更足。反之, 教师无法让学生信服, 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 在今后的学习中由于对教师的不信任, 在学习劲头上再也提不起兴趣, 这样, 学生学不好, 老师教的也没有兴趣。所以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的反映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有了学习态度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其次, 认可学生的能力。我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的打击学生, 说一些:“你的声音如何难听啊, 你的方法怎么这么乱”之类的话, 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劲头, 这样不利于我们的声乐教学。作为声乐教师都知道, 在声乐学习中, 大部分时间是靠学生独立完成的。在教学中, 声乐教师必须懂得如何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要发现学生的长处, 要认可学生在课后的成果, 并进行夸奖。这样, 学生才会觉得自己不是在做无用功, 对声乐学习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积极地配合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的目的才会达到。
再有,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在声乐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音色特点进行指导很重要, 教师一定要把好这一关。由于学
筒测等等。
三、训练直觉思维, 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 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 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 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 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 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升华, 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 在讲解串、并电路时, 可制作两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 分别让两只灯泡串联和并联, 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 根据出现的现象, 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
联想和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很重要。联想可以把多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 容易触发灵感而导致新的发现。想象能不断地改造旧表象, 创造新表象, 是创造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 使他们敢想、爱想和善于想, 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要启发学生: (1) 根据已知进行联想, 判断结果; (2) 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 (3) 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 (4) 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 (5) 发挥自由假想;通过假想养成学生爱幻想、爱探索的习惯, 从事物的另一面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提出: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 或者地球没有引力, 世界将是怎样的?又如证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 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
习者声音的特点不一样, 决定了他们在声乐上的发展。试想, 某学生的音色比较甜美、明亮、高亢, 天生就是一个女高音, 且声乐基础比较扎实。可声乐教师偏偏让她演唱一首女低音的作品, 很显然大家都知道, 从音色上不适合学生演唱, 学生是一个女高音, 低音作品要求的浑厚的音色特点无法表现出来。教师还强调这是为了打好基础, 其实这根本不适合。针对有基础的学习者, 声乐教师一定要懂得利用, 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不要一味的否定学生所具备的基础, 固执的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无法配合教学, 这样的声乐教学是失败的。所以, 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发现学生的优点, 让学生对声乐学习产生兴趣, 从心里真正爱上声乐这一学科。
在声乐学习中, 只依靠声乐教师培养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好比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一样。作为声乐学习者, 自己还必须对声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产生兴趣, 学习者才能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同时, 只有产生兴趣, 才会促使学习者深入钻研, 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这样, 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 而且还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 必须要喜欢声乐。如果不喜欢声乐, 每天只是应付的态度, 觉得声乐学习对自己而言, 实在是太难了。因为难, 产生了排斥感, 在声乐学习中只是走马观花似的、形式地、勉强地进行学习, 就不会产生兴趣了, 无法爱上声乐。所以, 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声乐学习者之所以选择声乐, 就是对声乐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 并以积极主动、愉快地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也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
其次, 不断巩固和练习。爱好声乐的学生每天会抓住有限的时间呆在琴房里, 反复的练习声乐技巧及作品的演唱, 当他解决一个声乐技巧的难题时, 会按耐不住的兴奋,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越学越轻松, 通过不断巩固和练习, 逐渐熟悉它, 让声乐学习渐渐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对声乐的学习态度要做到每天必须吃饭一样, 不吃就饿得慌。每天进行学习, 久而久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 知识得以丰富, 眼界得到开阔, 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 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有兴趣才有渴求, 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因此, 学习的最佳动力就是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音乐教育的国际对话》《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2、《教师的境界与教育》陶志琼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杨双红 (1974~) 安顺学院艺术系音乐专业讲师。
四、通过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物理创造思维的有效措施, 在物理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和一些实践技能, 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研究物理实验方法, 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如:测一张纸的厚度用"迭加法", 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用"控制变量法", 测浮力用"排水法"等等。另外, 合理地科学地改进课本的实验 (如在研究光的反射实验中, 用激光笔、小镜子、量角器等学生自备仪器) ,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的了解。在实验教学中, 尽量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使学生从单纯的模仿, 重复老师演示过的实验到主动观察实验现象, 探索实验原理并分析总结出结论的主动学习过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时, 不给学生条件,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u、v关系, 成像条件、特点, 让学生亲自探索实验, 激发创新兴趣, 发展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中物理 创造性思维 课堂 培养
一、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机遇,创新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呼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知名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知识时的故事来作为学生教育的榜样,教师可以介绍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历史过程,以及各个物理定理和知识的发现过程,并对物理学家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描述,进而使学生从中学习到他们宝贵的思维、意志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充分了解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并主动将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到其中。
二、 转变教师角色、行为,使学生主动学习发展
在过去的基础教育课程中,教师过多的依赖于教科书和参考书,这大大地丧失了教师自己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深深的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到最后教师的水平和我们的学生水平差别不大了。教师要走进新课程,真正体验新课程的魅力,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促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该成为学生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使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三、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在科学探究中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用生活用具自制仪器或改变仪器用法增强演示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重视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拓宽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应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到底地追问问题罢了”,又说到:“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深入钻研物理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和猜想,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所有的创新思维,都是在遇到相应的问题时产生的。在物理教学时,教师不能简单的成为知识的讲授者,让学生们至充当听众,更应该成为各种疑问和问题的创造者,尽量创设出符合高中生实际情况的高质量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并对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进而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目的。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挖掘,只有能够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开始,发现现实中的问题是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教师创设的情境深深吸引学生后,才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思维的发散,最终实现思维的创新。
五、充实课外活动 ,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物理创新思维培养 篇12
一、营造宽松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必须将学习思考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所以, 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等教学手段, 因地制宜地创设情景, 使物理问题的背景更新鲜、更有趣、更富有变化, 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此时, 老师应抓住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 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 大胆质疑, 以创造者的姿态进行发现式、探究性学习, 积极发现问题, 大胆想象、猜想, 解答问题, 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然后, 老师再适当地加以引导、点拨, 促使学生对各种看法与见解进行分析、比较和筛选, 评出优劣, 归纳出合理的结果, 进而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 在“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向学生展示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 (其中两只被事先注入适量的水) , 问:如果将乒乓球放入水中, 它们将处于什么状态?学生根据经验, 立即回答说“漂浮”, 于是我将球依次投入水中, 先将空球投入, 果如学生所言, 接着又将另外两只球依次投入, 学生惊奇地发现, 同样的球投入水中后, 却沉入水底。实验结果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大家议论纷纷, 猜测缘由。有的说这球是铁的, 有的说球是实心的, 等等。这时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请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青霉素小瓶、橡皮泥等物品动手实验探究, 观察将上述物体放入水中后的状态, 思考如何操作才能改变它们的状态, 并到讲台上讲述自己的方法, 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在这样一个宽松的氛围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 积极动手实验, 认真观察思考, 自由发挥想象并各抒己见。为了使橡皮泥能漂浮在水面上, 有的学生将橡皮泥做成碗状, 有的捏成船形, 有的制成空心球。在此基础上,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 物体状态之所以会改变, 实质是改变了它们的浮力和重力, 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比较, 懂得了如何去思考、分析, 使思维更具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动手动脑、分析评判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实验对学生而言, 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 而且也是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当前的实验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以佐证物理结论, 学生获得的只是肤浅的感性认识, 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而学生实验更是从器材选取、实验方法到数据记录等都按照规定好的步骤进行, 不敢越雷池半步, 学生依葫芦画瓢, 根本不理解实验原理和思想, 自主性得不到发挥, 思维发展受到限制。因此, 要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必须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比如, 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通过教师的指导, 在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用改变实验器材、条件等方法, 去掉原实验的条条框框,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 自主选择器材。实验中, 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 对所得信息进行比较筛选, 优化实验方案, 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学会应变、思考和探索,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抽象、综合、表达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 在进行“研究滑动摩擦力的相关因素”实验教学时, 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属于滑动摩擦的事例, 根据这些事例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归纳总结出摩擦力可能与物体接触面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相对运动速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研究验证方案, 进行实验验证。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 自主确定验证一个猜想, 并从下列给定的器材中自主选择, 给定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长方体木块、正方体木块、长方体铁块、长木板、长玻璃板、纸板、绳子等。学生通过激烈讨论, 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实验方案, 分析各种器材特性和作用以及实验需要选定的器材, 最后进行实验。有学生在实验中发现, 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时容易抖动, 控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较难, 于是他们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 方法是:将测力计固定, 拉着木块下的木板做匀速运动, 果然得到了满意的实验效果。
三、展示科学探究过程
纵观整个物理学史, 不难看出科学家的每一个重大发现, 都是观念的突破、思维的创新, 蕴含着科学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可相机渗透物理学史, 向学生充分展示科学家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和见解, 让他们领悟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 学习创造性的研究论证方法。学生经过长期熏陶之后, 会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运用, 在潜移默化中, 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 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 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现象后, 法拉第运用逆向思维提出“磁能否生电”的问题,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引用了这段史例之后, 向学生演示“烧瓶吞蛋”实验, 要求学生运用逆向思维, 思考如何将瓶中的蛋完好无损地“吐”出来。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 认为“吞蛋”是瓶内棉花燃烧后内压降低的结果, 那么“吐蛋”只要使内压升高就可以了。最终学生发现, 只要把瓶翻转过来, 往瓶外壁浇热水就能把蛋“吐”出来。
【物理创新思维培养】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课07-22
物理课要培养创新人才07-13
物理教学中的创新培养05-14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2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05
高中物理的思维培养09-25
创新物理08-14
数学创新思维培养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