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课

2024-07-22

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课(共11篇)

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课 篇1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优化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教学目标中去。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创新。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等。

总之,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让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课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性思维,学生

物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它不仅涵盖了数学知识, 还包括了很多社科的知识。它就像马克思的唯物论一样, 适用于各个学科以及其他行业。但是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教材之内的, 没有创新性实验。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应该把眼光放到整个物理学科, 甚至是其他学科, 而不是仅仅锁定在这一个小问题上。近些年来, 中考题目中就有些创新性实验内容或是复合型的题目, 这些都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一个锻炼和考验。

一、创新性实验

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越来越严重, 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这也是国家当前进行精英教育改革的对象, 必须精简高端人才的数量, 否则人才的质量必然会上不去。为什么这么多人找不到工作呢?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往往一些中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他们的工作岗位要优越于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而且企业也更青睐于学困生,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所谓的学困生大都会被认为就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其实这是对很多学生的一种误解。学生学习成绩差只是说明他在这方面的能力不够, 但是不代表他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好学生中有一部分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即便是为了考大学, 那么大学毕业呢?这些问题他们从来就不考虑, 他们只知道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他们在学习物理实验的时候也是这种心理, 只要学好了教师分配的实验就能够考出好成绩。而一些喜欢动脑筋的学生就不一样了,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总是能够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而往往就是这些想法, 改变了他们人生的命运。例如, 在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的时候, 教师会告诉学生把铜丝紧紧环绕铅笔二十圈, 然后测出这二十圈的直径, 再除以二十就得到了铜丝的平均直径。听话的学生就会按照教师的指示去做, 而部分学生却提出了异议。例如, 有的学生说为什么不能够多缠几圈呢?这样是不是更准确一点啊?有的学生则问, 如果铜丝不够长怎么办?在实验过程中确实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例如在铜线长度都一定的前提下, 有些学生就直接缠到铅笔上计算出了平均直径。而有个别学生却将铜线缠绕到了笔芯上, 而且缠绕了五十圈, 他算出的直径和前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时候, 我们必须得承认后者的聪明, 他的数据肯定要比前者更真实一些。物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了, 更是培养一个人意志力的工具。

二、意义

创新性实验有着重要意义, 不仅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 更能够凸显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面。试想如果每一个人勤勤恳恳, 每天自己洗衣服, 如何生产出洗衣机呢?提高效率是社会和国家都需要的, 这样才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一个国家的强盛。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 而不是被教育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才”。[1]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有创新性头脑, 工作坚韧, 不轻易放弃。而对于那些昔日的“人才”, 他们曾经是学校里的佼佼者, 但是在后来的求学和工作之路上选择了放弃。他们虽然曾经被称为人才, 但是他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 却不一定能够坚强的站起来。那些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他们在实现自己创新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 但是他们的意志在这里, 他们不是为了成就个人, 也不是为了某种利益, 而单纯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2]一个曾经在为了自己创新性实验而失败过很多次的人, 在他的人生路上遇到挫折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这些挫折不能够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因为他们有头脑, 他们的头脑是解决问题, 而不是去盲目的跟随别人。见到一个障碍物, 人们都去躲避, 而有些人却偏偏选择如何克服它。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 他们开辟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他们的努力不仅铺平了坎坷之路, 而且还为后人的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爱因斯坦和牛顿在年少时都是“学困生”, 他们的成绩如果在中国肯定没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但是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 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也许在牛顿之前很多人被苹果或者是被其他的水果砸过, 但是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他们会忘得一干二净。而牛顿却抓住了这一个现象, 他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最终得出了牛顿定律, 成为了物理和数学界的天才。在中小学的时候, 有人会知道这位“学困生”将来会成为天才吗?我们身边的很多学生, 他们将来都有可能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这些人未必现在就是佼佼者, 也许他们现在显得无比平庸, 但是他们创新性的思维永远是活跃的。[3,4,5]

物理实验是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很多人将其视为任务。但是有些人却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人生转变的起点, 他们对物理实验的浓厚兴趣, 必然会创新出更多的成果, 为人类的进步做出突出贡献。中学物理是学生接触物理的起点, 他们的物理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 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 适当满足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也是可以的。这也许是他们科研思维形成的开始, 是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王莉, 郁博众.浅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物理通报, 2009, (03) .

[2]郭立荣.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J].林区教学, 2009, (06) .

[3]范瑞秋.让初中物理实验从根本改变[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08, (07) .

[4]于眉, 张锡娟, 朱海星.分层多级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的应用[J].物理实验, 2008, (06) .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初中 物理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认真开发校本课程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设立校本课程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造力。目前,许多学校非常重视物理校本课程,在开发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时,要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例如:在上速度时,我们可以让体育老师协助我们来上百米测试的体育课;上惯性时,让体育老师上跳远,上百米比赛;上功与能时,也可以让体育老师上单杆或双杆等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知识,也能更好地利用学校现有硬件设施,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注意积累平常教学生活并加以应用。比如:静脉输液中的物理知识;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为什么粥烧开了会溢出来?为什么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手会感到暖和,而若用劲向手上吹气时,手不但不暖和,反而更冷?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眼镜中的物理知识等等。

二、着力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课程具有獨特的内容和地位,在其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只是在上课,作业、考试和课外科技活动中,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它的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可以成立各种物理兴趣小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又如,可以进行物理比赛,使学生对物理方面已有的基本知识能够更深入了解,并且能灵活运用,激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各方面去,扩展自己的思维,使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又如,把最新物理知识引入课堂。把物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概念及最新发展动态适时地引入课堂,如超导材料、纳米材料、微波技术、华裔物理学家屡获诺贝尔奖、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

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研究教学规律与学习规律。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多地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在作业、考试、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等环节引入创新设计的内容,特别是结合实例介绍一些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实验操作。例如:在做“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要测一段导体的电阻需用电压表和电流表,那么,实验中如何减小误差呢?学生马上想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接着教师又问:怎样才能多次测量?于是学生知道电路中还需一个改变电流的滑动变阻器。教师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把实验器材选出。然后设计出电路图开始实验,实验中出现了故障,也不要马上给学生排除,应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验完毕后,教师可适当将知识迁移继续设问:如何测一只小灯泡的电阻呢?学生会根据上述实验马上测出来。然后,教师再问:若实验中无电压表或无电流表,如何测导体的电阻呢?就这样,通过设疑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又如,教学《物质的密度》课堂教学设计中,课的一开始向学生展示貌似相像的“水和煤油”,其实是实质不同的两种物质,在不允许用闻气味的方法情况下,你怎样区别他们?进而引出“怎样识别物质”这个问题。学生说出了好多方法。并将装水的杯和装油的杯子分别置于天平的左右盘上,让学生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并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种方法可行,那么,你做出猜想的必须依哪些假设为前提。这样的教学不断布疑、激疑、启发,使学生总是处在一种热切求知、兴趣盎然的激发状态,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广泛开展实践活动

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深入、活化,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机械创新实践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为此,我们要积极进行一些探索。例如,配合课堂教学,举办相关的科技讲座、学术研讨会、科技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知识方面的视频资料等活动,增加学生参加科技实践的机会。同时,通过评比、展览,表扬一批科技活动的积极分子,调动起更多学生的积极性,掀起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真谛的热情。又如,选取开展物理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的好题材根据教材和教学进度,提前收集整理教材内外相关的资料,鼓励学生对小实验、小制作进行改进,甚至自创,搜集学生的新点子、新想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永洪.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J]. 读写算:教师版,2012(2).

[2]王林绪. 物理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

[3]苏浩文.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J]. 中学理科(综合),2008(7).

初中物理思维如何培养 篇4

一、活化概念,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只有死记,无法进入创造思维情境。教学时,设置有趣的小实验和诱导性问题,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活化,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如,人们时刻跟大气打交道,从来未感觉到大气压强。在讲大气压强前增加一个小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断进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掉下来?”为鼓励学生猜想,教师提出:“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怪”时,一种成功的喜悦顿时由心底溢于言表。但学生还会怀疑水的粘性,为此,演示在杯里水中加两个彩色玻璃珠并在杯底钻一小孔,用手指堵住小孔演示覆杯实验,让学生看见水和珠子不会掉下来,当手指移开小孔,水和水珠立即掉下来,这就排除了水的粘性起作用,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

二、穿插置疑,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讲物理概念、规律之前,穿插置疑,促使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贮存,尽可能提起更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如,用实验方法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提出:要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怎么办?可否设想使其中的一个量保持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将三个量之间的变化转化成二个量之间的变化,再使另外一个量保持不变,研究剩下的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通过实验结果归纳得出三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最后介绍德国物理学家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结论相比较完全一样,学生为自己做的实验感到成功喜悦,更为自己学到了物理学家做实验喝彩。

三、颠倒时空,发展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也就是把思维顺序逆转过来,颠倒时间和空间顺序,把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思路思考问题。物理学中有很多问题,运用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反面思考而得出结果。这也是研究物理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如,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学生感到无从着手,对物体相对运动趋势难以“捉摸”。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如果接触面是光滑的,物体会向什么方向运动?这个运动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关系如何?从而得到这个物体相对运动方向就是物体在光滑接触面上运动的方向。又如,电流能产生磁场,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若能,应具备什么条件?在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逆向思维、猜想能力得到培养,有效地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四、超越常规,提高求异思维能力。

在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照常规进行操作后,教师超越常规设疑启思,使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在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当学生已掌握常规测定方法后,为使学生知识“升华”,发展思维,设问置疑:某同学在测额定电压为3.8伏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伏,他用一只最大量程为3伏的电压表测出了结果。其实验方法和原理如何?在这个问题中设置了超越常规的条件:一是小灯泡上电压达到3.8伏时,才能从电流表读取额定电流求得结论,而电压表又不可能超过量程使用;二是进行求异思维,打破常规,变迁思维,联想到串联电压特点,采用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测量的方法,当灯泡正常发光时,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只有2.2伏,可用最大量程是3伏的电压表测量。这样,使学生的思维生“慧眼”,透过重重“迷雾”洞察一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拓展。

五、学会“互译”,增强识图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定律、公式及物理问题可用图形来描述。采用图形来描述物理问题常常可使问题简化,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一旦找到图形蕴藏的深刻的物理规律之后便能茅塞顿开,使物理问题难度得到降幂处理,并且常常从图形中找到有创意的解题思路。我们称这种寻找图形蕴藏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为“识图思维能力”。

对学生“识图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渐进过程。首先要对学生强化“互译”训练,即把用文字描述的物理规律和定律去训练学生用图形表示,反过来将反映物理规律和定律的图形让学生“翻译”成文字描述形式。例如速度图象、位移图象等。如一辆汽车在合肥到南京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做匀速运动前进,速度为每小时90千米。问这辆汽车从距南京120千米的A处行驶到距南京40千米的B处,需要多少时间?这道题可画成图是一个速度表(指针在90千米/时),在同一直线上A处画一汽车和距南京120千米路标,在B处画一距南京40千米的路标,这就是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图7--16。反过来先出示图7--16后,叫学生编一文字题也行。现行的初中物理课文图文并茂,沪科版初中物理课本第一、二册共有图694幅,如此之多的图表述的物理情境十分丰富,培养学生识图思维能力绝不可等闲视之。

六、强化观察,激活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5

在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起着质的作用,教师应扮演指引者的角色,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或者配合那也算不上是成功的教学。优秀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其对求知表现出极大的欲望,能够自主的学习。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就显的十分重要。

(一)情境创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发现问题,并找到与学生沟通的话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同时在备课的过程寻找学生身边事物,保证在与学生交流时有共同话题。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特征时,可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找出身边的正方体,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生活用品,让学生描述他们都有哪些特征,让小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发现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知识。

(二)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对小学生而言,心理、性格尚未成熟,个体的发展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老师的暗示性语言。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尤其需要照顾到学生的负面情绪,以表扬、鼓励为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说鼓励性的话语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性格特点,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数学有灵活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更加易于操作。例如:学生在日常练习当中,需要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合理的想象、缜密的逻辑进行解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与标准答案不符,老师也应该给予鼓励。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想象力是更重要的财富,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甚至可以换位思考,找出新答案。此种表扬和鼓励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可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教学效率。

二、因材施教

教师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进行分层教学。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为原则,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弱来决定学习进度。同时,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同一班级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一定要控制好教学的速度,应全面的照顾到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适当把握教学难度,侧重基础知识讲解,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运用适当的技巧,鼓励、引导小部分学习超前的学生在课后业余时间进一步思考,提高其学习自主性。

(二)同一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因此,教师不能每章都划定同样的作业,以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把掌握好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提高,掌握较差的知识点则着重一些基础题目的讲解,并让学生多练习。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同一个学生的优势和弱势,并针对学生的优势和软肋进行辅导,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强化直观效果,提高教学探究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对于思维模式尚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小学生,其对抽象知识的接触有限,老师要紧紧把握这一点,在课堂上不仅要发挥自己才能为学生形象生动的传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让学生自己讲出三角形的特征及判断方法,再逐渐延伸到如何画三角形、求三角形面积等知识点中。

四、结束语

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课 篇6

汝州市庙下乡第一初级中学 鲁红光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十分重要。因为从近代历史上看,每一次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往往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更是促成了一个个重要技术领域,如核能、半导体、激光、超导、计算机和生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没有现代物理学的创新发展,就不可能有当今世界如此发展的科技和文明。我们国家要实现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关键就是要培养亿万有创新思想,创造能力的年轻一代,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历史任务。物理学的历史和学科特点表明,物理教育在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特别的功能。物理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是具有特殊使命的。而物理创新教育应该通过物理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表明,许多课堂教学中的行为都可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简单说明。

一、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课本,敢于质疑权威

历来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承活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的学生都能听懂,而且听的有味,因而学生爱学,考试成绩好,这便是教师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满足了,自然不会产生创新的欲望。但是从培养具有创新人才的角度来讲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为学生树立创新表率。人们普遍认为,学习既然是一种继承前人和他人已经取得的知识的活动,而这些知识经过很多人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能再有新的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这种认识自然成了培养探索精神的最大阻力。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块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一定会有所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资料,要引导他们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不畏权威。因为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有所创新。物理学史上有很多物理学家和学者都是因敢于质疑、不畏权威才最终成功的。近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中就敢于质疑,大胆提出并创立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使物理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求。而目前普遍存在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却是由教师向学生“高密度”、“大运动量”地灌输知识,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没有给学生多少自由空间,自然也就很难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坚决废除“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良好品质。物理教学应该充分挖掘学科的特点,更多地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和分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不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畏惧心理,教师必须具有亲和力,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得到解放,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课堂教学中要创设适当的物理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优美的语言、精确的描述、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动画等,来向学生描绘、展示、创设恰当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启迪思维。

例如,在平抛运动中,可先演示平抛运动现象,使学生得到初步的印象;接着演示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等时性实验,向学生展示两种运动情境,让学生绘出平抛小球和自由落体小球每个相等时间的位置变化图;最后再演示平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以及竖直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从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平抛运动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征。这样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通过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信息、条件加以重组,横向拓展思路。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任何一项创造性活动,总要经历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个体创造能力的大小。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若能不断地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或知识上的缺陷,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本身就体现了创新。另外教师还必须为自己确定终身学习的目标及计划,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力争做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总之,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应是“一专多能型”、“智能型”、“创造型”的创新人才。真正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创新人格,就是具备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第二是创新意识,就是要有好奇心、求知欲,要勤于思考,敏于思考,善于思考,富于想象。第三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

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课 篇7

一、教师创造性思维培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一个有创造性的老师才能带出一个创造性的学生。其实, 创新不在于要有多独特, 只要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个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创新性, 不在于这个问题是否被别人提过或用过, 而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所以培养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性学生的前提, 近几年“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 不外乎是很好的一种锻炼教师创造性的方法,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 可以长善救失, 取长补短, 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营造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常常听到很多小孩对自己的父母说到, “……这老师是我们老师说的, ……这也是我们老师说的”, 可想而知在很多小孩心里,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 “老师, 就是他们心中的神, 教师是永远不会错, 一切都要听教师”的片面观点。几千年来, 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课堂授课, 学生被动听课。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 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滋生他们的惰性, 让他们觉得只要教师说的就是对的, 他们不用也不需要去思考这其中的细节, 以及教师所说到底是错, 是对。久而久之, 很多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变成了书本和教师的“傀儡”。然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前提条件。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努力创设一个能诱发学生能自由释放其创新灵气的学习环境, 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首先, 教师要热爱和信任学生, 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能, 这是课堂上达到民主和宽松的学习氛围的基础。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 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不应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提问、问题讨论、相互交流、回答提问等活动作过多过细的限制和要求, 避免产生学生因害怕违反教师的有关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压抑的现象。再就是, 教师对学生要多肯定, 少批评。对学生的独创、而与教师思维不同的表现, 不要轻易加以否定, 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观点、思维方法甚至出现的错误, 教师不要加以压抑, 不要讽刺与嘲笑, 要给学生正面的肯定, 并指出需待改进的方面, 给学生一种“创新”的安全感, 营造一片创新的土壤。

三、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解决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其目的是了解物理现象, 取得资料, 发掘问题, 因此实验是学习物理学的主要方法。同样思维能力是指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因此, 合理的利用实验课, 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的教学是老师做, 学生看。由于缺少“参与”意识, 往往调动不起积极性, 发挥不了主体作用, 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及创造力就难以得到充分培养。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 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 从而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加强实验基本功的训练, 而且还可以通过实验探求知识, 获取知识。对学生来说, 按照思维发展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

综上所述, 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除了教师自身创造性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还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和挫折忍耐力, 它们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子。我们只要根据心理学原理, 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相关性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加以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得到显著发展的。

摘要:曾经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今后的时代智慧的评价标准应该会是什么呢?我想了想回答到:应该是创新能力吧!理由很简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创新可以使国家摆脱科技落后的局面, 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 不再处处受制于人, 不再被人剥削;对企业和个人来说, 创新可以使你拥有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所以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愈发重要, 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 就更应起到带头作用。本文针对在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做了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慎军.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育创新学刊》, 2012

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课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反思;思维品质;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94-01

物理实验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中不仅注重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而且要加强对实验后的反思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受到思维多样化训练,从而活跃创新思维。

一、反思实验现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在物理实验基础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实验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实验现象及其规律性。让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认真反思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 “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当u>2f时,在光屏上看到 “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

二、反思实验条件,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迅速提取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进行及时地转换变通,举一反三,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实验方案。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已完成实验的基础上,适当改变实验条件,促使学生及时改变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反思:1.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实验中若去掉滑动变阻器,能满足实验要求吗?2.若实验中没有电压表,增添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又怎样去测未知电阻的阻值?3.若没有电流表又怎样去测?4.如果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是已知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只提供一个,又会有几种方法去测?通过实验条件的变化,会促使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伏安法测定电功率”的实验后,引导学生反思,除了根据P=UI,通过测电流和电压的方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外,能否运用其他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学生经过思考,可根据欧姆定律,利用电流表和铭牌或利用电压表和铭牌来测定电功率。

三、反思实验器材,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及智力的敏锐程度。思维敏捷性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问题的变换来积极主动地思维,纵横联系所学知识,快速而准确的作出判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依据所学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器材,打破常规,以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法实现相同的实验目的。反思一:给你一只量筒和适量的水,怎样测出一个小铁块的体积?反思二:给你一架天平,如何测出已知密度的小铁块的体积?反思三:给你一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盛有适量水的烧杯,如何测出未知密度的小铁块的体积?通过以上反思,变换实验器材去探索同一实验问题的解法,可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反思实验的变化设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学生善于提取大脑中的知识储备,纵横联想,思路流畅,快速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规律进行渐进的实验设计。例如,八年级上册“在光的世界里”一章中,通过“自制针孔照相机”、“自制带透镜的照相机”、“自制投影仪”、“近视眼模型”等有趣实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光的应用的系统认识。在九年级上册,通过 “自制小台灯”、“改造你的小台灯”、“制作亮度连续变化的小台灯”、“测量小台灯的电功率”等实验,使学生认识了电路、电阻、滑动变阻器、电功率等概念。在从循序渐进的实验变换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五、反思实验情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的分析和思考问题,集中表现为思路开阔,善于对物理问题做出广泛的联想。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物理实验情景,讓学生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液体的压强”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反思实验情景:液体内部只有向下的压强吗?有没有向上的压强?侧面有没有压强?不同深度的液体压强是否相同?液体压强与什么有关等等。学生用压强计模拟潜水器,研究液体内不同位置的压强情况,从而得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六、反思实验异常现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思维活动中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 “异常现象”,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发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组成串联电路”实验中,闭合开关后,有的学生观察到一只灯亮,另一只灯不亮。学生产生质疑:“串联电路中一只灯泡坏了,另一只灯泡还亮?”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教师指导学生反思实验现象,抓住串联电路的特点去分析、去思考问题,探明一只灯泡不亮不是坏了,而是加在这只灯泡两端电压过低的原因造成的。

初中物理功优质课教案 篇9

课型

新授课(计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两个要素;

(2)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正、负功的含义,能解释相关现象;

(2)w=fscosa要灵活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关键

学生要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和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工具

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等。

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出发,循序渐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它们加以综合比较,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功”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重温“神舟7号载人飞船”直击长空,振奋人心的发射录像。播放视频,教师讲解,说明在燃料燃烧的推力作用下,火箭冉冉升起于碧空之中。这个过程涉及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5.2 功)

2.提问:什么叫做力做功?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要求学生动手将物理课本从桌子的一端移动到另外一端(或移到窗台上)。

4.请一学生将一书包从教室左端提到右端。

5.请一学生将放有重物并带有拉绳的小车从教室的前排拉到后排。

6.提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平推、上提、斜拉等搬运方法达到搬运的目的。

7.提出问题:几位同学在上述操作过程中,他们对物体的作用力在那些阶段做了功?若做功,所做的功如何计算?

1.观看视频,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2.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初中已学过的功的概念。

3.回忆初中学过的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4.动手操作后并将操作过程用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5.思考问题。

进行新课

(一)功的概念

提出问题:高中对功是怎样定义的呢?

引导学生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3.举例并指导学生分析:人拉车向前运动,说明拉力对车做了功。(强调车在拉力作用下,发生了哪一段位移,并指明位移的方向。)

4.强调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5.想一想,高中物理中功的概念与初中有什么不同?

6.“位移”与“距离”有什么区别?“发生”跟“通过”有什么差异?

7.引导学生分析后讲解:位移是矢量,距离是标量。发生的一段位移并不要求物体非要沿着发生位移的路径通过,如人提水桶上坡,提力对水桶做功。人提水桶上坡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竖直方向两个分运动。提力对作水平方向上分运动的水桶不做功,对作竖直方向上分运动的水桶不做功。用“发生一段位移”取代“通过的距离”不是简单的更换词组,它使我们所学的功的概念更深刻、更严密、更科学、更具普遍意义。其实,功这个概念是19世纪人们在广泛使用各种机械时总结出来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功的概念也渐趋严密、科学、完善。我们学习功的概念也应由浅入深,由局部到一般。在今天和往后的学习中,我们是能体会到这一点的。(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和认知规律的教育)

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在老师的引导思考,回答问题。

3.分组讨论得出不同点:①高中讲“位移”,初中讲“距离”。②高中讲“发生”一段位移,初中讲“通过”的距离。

初中物理新课教学引入 篇10

胡克陵

(兴义市第四中学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课堂的有效引入是成功教学的开始,引入过程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幸福地主动地学习,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课堂引入、学生、好奇心、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目标由一维转向三维,要求教师做到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过程,形成科学的思想,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让出课堂,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在这些时间中主动学习,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掌控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趣的课堂引入能迅速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就新课堂引入谈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引入的原则

1.理念新。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同时更应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引入时给学生创设的物理情景、现象或问题,以及引入的过程的设计,要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让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手动,用脑想。

2.有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物理的前提条件之一。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新颖独特、生动有趣的开场,容易在课堂中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转化成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则我们的物理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3.具有针对性。“教学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在选择课堂引入的方法、创设的情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既要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背景、爱好兴趣和个体差异,又要考虑教学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尽量做到出“奇”不意,满足学生好奇心,创设的物理情景要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并与教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能为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做好铺垫,有助于形成与新知识相关的思维,避免由此产生一些过于复杂、有分歧、甚至是错误的思维。

二、课堂引入方法

1.以学生游戏引入。游戏是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进行游戏,课堂将会异常活跃,由此产生笑话或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学生的亲身的经历和直接感受,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如: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引入,准备好一支短木棒,木棒的一端削得较光滑,并涂上滑石粉,一端较为粗糙。让一大个子的学生握住木棒光滑的一端,另一小个子的学生握住木棒的另一端,两人同时发力进行拨这木棒比赛。结果是力气大的学生却没能抓住木棒,输得不服气,让大家感到意外,产生疑惑,争论原因,这时我们要维护大个子学生的尊严,让学生通过观察木棒上的“玄机”,去发现是“摩擦力”在搞鬼,将木棒调个方向再进行比试。由此引出摩擦力,学生兴趣倍增。这一过程中,教师已经让出了课堂的舞台,学生完全占领了课堂这个舞台了。

又如:在“声音的传播”一节教学引入时,用一次性纸杯、细棉线和牙签制成的“土电话”,让学生用“土电话”直接通话,也可让他们联网通话,学生感受到物理的新奇、有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以发挥。

2.以小魔术引入。刘谦的魔术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出尽了风头,老师的魔术也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

如“大气压强”一节的引入,准备一个在沸水中煮过2分钟的鸡蛋,并去掉外壳,一个玻璃瓶(瓶口直径约为鸡蛋的三分之二),将六根火柴同时点燃后投入瓶中,把蛋的一端塞在瓶口,用小丝巾盖住鸡蛋和瓶口,老师在旁边“发功”,见证神奇的时刻到了,“扑”的一声,鸡蛋钻

进了玻璃瓶的“肚子”。问是什么力量将一整个鸡蛋完好无损地推入瓶中?如何将鸡蛋完好无损地从瓶中取出来呢?再用劲往瓶中吹气,然后迅速将瓶口转向下,鸡蛋由于重力作用落到瓶口,“扑”的一声,鸡蛋就从瓶子中钻了出来。

又如在“摩擦力”一节的引入,也可以表演个小魔术“听话的小球”。准备一个小木球,木球中间钻透一个小孔(球内的小孔道是个弯孔道),将一细绳穿过木球中间的小孔,两手分别拉住细绳的两端,将细绳竖立起来,让小木球沿细绳下滑,教师一叫“停”,同时用力一拉紧细绳,由于压力增大,摩擦力增大,木球就停止下落,叫声“走”,将细绳放松,木球因重力又向下走。

3.以惊险刺激的表演引入。为安全起见,最好是老师自己当演员,才能把握好表演过程中德尔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保证整个过程有惊无险,学生将会全神贯注,屏住呼吸,瞪大双眼,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让老师给吸引过来。

如在“压强”一节的教学引入,准备一个钉板,取一块木板,在长*宽=12cm*24cm的范围中,用钻子引孔(钉钉子时木板板材不裂开),密密麻麻地钉上二百多根长均为1.5寸长的铁钉,用铁锤将铁钉钉尖一侧锤齐整,并把顶尖的部分锤钝一些。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铁钉刺破东西,容易扎伤人体,问:若老师光着脚踩上这个钉板,脚会伤成什么样子?当老师站在钉板得中央安然无恙,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接下来就会产生疑问想究其原因。又如在“安全用电”一节的引入,将火线单独引出到讲台上,用测电笔检测一下表示确实“有电”,教师坐在干的木椅子上用手去触摸电线(该实验一定要注意安全)。

4.以故事引入。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有大量有趣的故事和传说,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之余,能很好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在“机械运动”一节的教学时,可以选取这两个小故事:一战期间,一名法国的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身旁有个小东西在飞,便迅速地将它抓在手中一看,他抓的竟然是一颗德国的子弹。

1924年欧洲举行一次汽车赛,比赛是在公路上举行的,赛车穿过一片西瓜地,正值农民们在地里收摘西瓜,有位农民想慰劳一下赛车手,就挑了个大西瓜,仍给飞驰而来的车手。没有想到这西瓜竟然把车身砸坏了,把车手也砸伤了。

5.演示实验法。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用身边常见的东西做一些物理实验,把惊奇现象展现给学生来引入新课,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均得到提高,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实验器材随手可得,实验随时可以进行。

如在“摩擦起点”一节引入,取一个吹大的气球,用丝巾将气球轻轻擦过几遍,用细线把气球悬挂起来,故意让手上的丝巾靠近气球,发现气球友好地向老师的手靠过来。再取另一个吹大的气球,同样用丝巾擦过几遍,用细线把这两个气球悬挂在一起,这时看到两个气球不友好了,两气球不会靠在一起。

又如在“流体的压强”一节引入,取一根长吸管,用刀在吸管中间切上一刀(不把管子切断),将管子做成“7”字形,将下垂的一段的管口浸入红色的水中,通过水平管口对管子吹气,管子前面挡一大张白纸,这时白纸上出现一大朵“红玫瑰”。

课堂教学的引入方法还很多,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引入的有效性,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能为新课的展开服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幸福地学习。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教学问题

刘炳昇 解读国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何润伟 初中物理实验的“原型”和设计原理

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课 篇11

【关键词】实验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讲实验”代替“做实验”。

部分教师为减少准备实验和收存器材的麻烦,产生了“做不如讲,讲不如背”的观念。殊不知,缺失了实验的物理课堂就缺失了灵气,抽象的概念与直观的表象脱节,使物理教学严重“教材化”,学生的兴趣难以调动。

2、“分组实验”简化为“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简化为教师“口述实验”,降低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验教学停留在“做教材实验”层面上,缺乏自制教具和實验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验教学纯粹为了应试,而不是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许多物理实验课堂上教师统一部署,学生按部就班,程式化地机械操作,没有独立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所得的实验结果千篇一律,创新无从谈起。

二、对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1、转变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其实验教学能力。

观念决定行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落后与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有很大关系,要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关键是转变物理教师的观念。

教师要不断接受新思想和新理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能力。教育部门应为物理教师定期举行实验教学培训或研讨活动,使之在相互切磋中发现自身不足,学习同行优点,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实验,可以充分发挥其示范演绎的功能,放大实验现象,向学生展示实验的操作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进而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首先,学生分组实验时,需要教师在一旁指导,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可以采用投影的方式来集体解决。

其次,教师可预先录制一些实验视频,重点突出装置特点、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实验结果等,而且要对操作的重难点进行特写和慢放,这样学生就能够注意到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所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物理实验,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操作过程,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而对物理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多媒体展示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教师必须明确,对物理实验,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多媒体展示为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即使是演示实验,也要尽量避免教师一人操作,而要鼓励学生上台参与,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

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将实验相关知识“讲”给学生听,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非常少,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将讲授、演示实验等方式转变为探索性试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初中物理实验往往较为简单,大部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容易操作。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验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最终,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得出结论,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作出猜想,而后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这既加深了对知识的识记,又能够培养他们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和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

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自主实验。在课余时间,教师要主动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验证课本上物理原理。要随时做好学生的实验顾问,鼓励学生敢于实验,及时回答疑问,点拨实验过程,点评实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因为害怕损坏实验仪器而不敢参与,对此,应当给予鼓励,使之坚信:只要按照实验基本规则操作,一般是不会损坏仪器的。即使不慎损坏,也不要责备学生,而要鼓励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操作水平。

4、物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有趣的物理现象,蕴涵着许多物理原理。教师应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现象,鼓励他们将课本上的原理引申到生活之中,并巧妙选择各种生活用品作为实验器材,做一些材料易得、操作方便的小实验,验证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就是对相关物理知识的再学习过程,由此达到知识升华,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一方面培养了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

物理实验要设置在合适的知识章节,尽可能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在进行这类实验时,脑中呈现出实际生活中的相关场景,既可以依照实际生活经验去操作实验,又可在以后把实验中所掌握的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

总之,实验教学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必须在教授物理基本知识的同时,灌输正确的思维理念,教授正确的实验探究方法,培养良好的实验学习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教学论坛》 2010年26期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孟宪华

【2】《中学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江苏镇江三中 黄青

【3】《新课程学习》 2011年12期 《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 秦玉林

上一篇:初二上学期物理组工作总结下一篇: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相关问题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