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精选12篇)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 篇1
物理新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课程让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概念, 体验这些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改变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错误的, 模糊的或者片面的规律概念, 真正形成对自然的正确观念。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 学习起来还不会很吃力, 所以很多初中物理学得好的学生还是比较多, 也不会觉得物理学科特别难, 考试分数也比较高。但是有的学生一到了高中就发现物理学科难度增加, 考高分也比较难, 这也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对学好高中物理丧失信心, 导致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要多方面的了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注意这些问题, 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案。
从初中教材来看, 初中教材强调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把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方便出发, 设计教材的结构, 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课比较多。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 一般都按照, 现象—规律—本质的思路, 所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在升入初二之前学生已经累积了不少的生活经验, 建立了许多关于自然界知识的图示, 头脑中已形成了许多前科学概念, 为初中物理学习提供了心理准备。在学习心理方面,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 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干一件事物, 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但是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水平仍然较低, 处于直觉经验型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逻辑思维处于较低层次, 因此初中生对概念的理解、判断、推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离不开直观形象。但是进入高中物理学习后, 要求学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所以在这点上初中与高中物理的学习需要思维的转化,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物理好学到高中感觉很困难的原因。
初中生还有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 具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精神, 所以在初中的教材中也是探究实验课程较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引导, 也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进入高中后会感觉比较难的原因之一是, 初中教材对许多物理问题只作定性分析, 即使有定量计算也非常简单;而高中物理教材绝大部分问题不但要定性分析, 而且要进行大量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初中到高中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跳变。比如在天体运动复杂的数据运算, 完全弹性碰撞问题中结合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的求解也是很需要耐心的。初中学习速度, 高中已对速度有更精确的划分, 速度有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
初中绝大多数的物理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 而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绝大多数上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 阶梯很高。比如高中学习的加速度, 动能定理, 从能量角度来认识物体的运动、位置, 机械能守恒、能量守恒等, 是将对物理的学习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所以也存在难度。
高中物理中较复杂的受力分析, 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运算也要大量的使用到数学工具, 如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直角坐标系, 物理量的方向性也无处不在, 然而有的学生并不善于使用, 这些让学生一下适应确实不轻松。
还有就是初中生掌握物理知识习惯于死记硬背, 而把物理情景抽象成物理模型, 物理过程的分析考虑得极少, 高中物理要求在熟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灵活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飞跃。
明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之后, 要成功的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 不止学生要注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转换等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根据初高中物理的特点来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要把握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 形成知识的可持续发展。初高中的知识体系是逐渐上升式的, 所以我们要明白在初中的许多物理概念是不严密的甚至是有些错误的, 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教学, 弄明白知识来龙去脉, 避免讲解不当的情况, 为高中的学习打好基础。例如, 在初中学习速度时, 速度的概念是路程比上时间, 这时候我们明白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匀速直线运动的前提下的, 这样的运动的速度时刻等于平均速度, 路程等于位移, 所以在匀速直线运动的前提下, 这时候初中给出的速度概念才能和高中提出的速度相一致, 不然到了高中学生会感觉到迷惑。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 高中物理对抽象思维要求比较高。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 可以把实验作为基础, 经过分析、概括等过程, 实两者的过渡。所以要重视实验教学。
高中教学中, 教师要多对比, 多归纳, 多总结, 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掌握问题的共性。还有要加强物理方法的传授, 如等效替代法, 图像法, 控制变量法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思想和物理学的方法。
具体问题中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一定要清楚, 不然就会留下隐患,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创设物理情景, 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才能从脑子里提取出来运用。在刚开始进入高中物理学习中时, 学生还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适应, 所以教师要耐心讲解,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转化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玉.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新课程学习 (社会综合) , 2009 (04) .
[2]叶金福.物理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初高中的衔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
[3]马万山.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青海教育, 2007 (12) .
[4]徐明华.提高高中物理合格率的做法[J].上海教育科研, 1989 (03) .
[5]左瑞华.浅谈初中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山西教育 (教师教学) , 2009 (03) .
[6]佐燕.浅析高中物理教学[J].技术物理教学, 2011 (01) .
[7]王石黄.论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7 (22) .
[8]蔡丽珍, 戴和平.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8 (05) .
[9]黄玉坤.如何实现初中物理教学向高中物理教学的过渡[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 2009 (06) .
[10]蔡丽珍, 戴和平.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云南教育 (中学教师) , 2008 (07) .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 篇2
我们的中学教育一直被应试教育误导,学生长期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被动学习,这种“中国式”教育方式使学生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性,自主思维能力差.为完成高中课程学习,更为了完成今后的大学学习,我们应尽力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主要措施有提高自制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养成课前对重点知识预习、课中带着疑问听课、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习题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做题不是说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有目的的做题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有选择性地做题,包括认真分析教科书上的例题,根据教学重点和难度选择课外习题.选题不能一味依靠老师,要品味出老师选题的思路和要求,逐步做到能自己选题;在解题时要保持思路清晰,围绕知识点加深学习效果.当然,在学习中多向老师请教,将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沟通一直是我们的极佳选择。
总之,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养成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意识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为之不懈努力,才能跨过从初中物理学习到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最终顺利地完成高中学习目标。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衔接;高中物理
通过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经验和对高中物理的学生和老师的学情调研,本人觉得应该在初中物理教学阶段建立通往高中物理教学的桥梁,以达到降低台阶的目的,避免出现初高中物理教学脱节。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台阶形成的原因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①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概念——质点概念。②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③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 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④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大部分物理现象是“看的见,摸的着”的高中物理阶段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概念、规律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显然教材编排上显著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差别。
2、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转变。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所以,如果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如果不注意转变学习方法,容易陷入“事倍功半” 的恶性循环。
3、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与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在普通中学的学生中显得更为突出 。
二、初中物理教学如何为高中物理教学“埋下伏笔”
1、平时教学中适当拓展,加强引导。初中教师不仅要熟悉初中物理的课程标准,还要积极主动去了解高中物理的教学要求在了解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各知识点的联系,各个知识点在初高中的要求有什么差别例如在运动学中,初中牵涉到的物理量有速度(实际上是速率)、路程、时间,这几个物理量都是标量;而高中物理牵涉到的物理量有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其中位移、速度、加速度是矢量这几个物理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初中教学时就要注意打好扎实的基础,在讲解习题时要培养学生画示意图,把运动过程分析透彻,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等,再例如力学中从初中的二力平衡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三力平衡的问题,为高中共点力的平衡和牛顿第二定律做准备,初中阶段电源是不考虑内阻的,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考虑内阻会怎样?
其次,要注意初高中学生能力上的联系和区别高中阶段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需要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而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例如初中和高中教学中都会牵涉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等,在初中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例如在研究同一直线上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采用了等效替代法如果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右盘放了很多小砝码,记录时很麻烦,请同学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想到用大砝码来替代,在替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出大砝码的质量一定要和小砝码的质量相同,这时教师可以指出替代的过程中一定要等效所以学生在得出合力去替代分力时一定要注意效果相同学生只有在初中确实掌握了方法,才能在高中阶段灵活应用但是初中和高中阶段毕竟还有区别,例如理想模型的应用初中在引入光线和磁感应线时有所涉及,在教学时可以适当渗透理想模型的理念,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扩展 而高中教师要理解初中的教学大纲的目的主要是在备课中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能力储备,以使课堂上能有的放矢,能注重初高中知识的台阶,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例如初中的速度定义和高中的加速度定义有一定的类比性,初中电学和高中电学也密切相连,利用原有知识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不排斥 。
2、加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以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如速度图像、位移图像、加速度图像等,这些是学生进入高中感到物理难学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时,可以适当的把一些定性分析的问题让学生做定量计算例如,介绍摩擦力时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摩擦力的计算高中物理公式运算也非常重要,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也要适当的引导学生习惯公式运算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在完成初中教学任务的同时,适时渗透高中物理知识和提高学习高中物理所需的能力,并让学生明白初中物理的学习是为高中物理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浅谈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 篇4
一、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高台阶的产生原因
1. 初、高中物理教材在编写方式及内容要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初中物理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重记忆、重静态的描述, 内容浅显直观, 以定性分析为主, 并且图文结合, 对初中物理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这种编排方式也给初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 为以后的高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高中物理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 重理解、重动态的描述, 并以定量计算为主, 物理概念相对抽象、严密。
2. 初、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
初中物理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进行定性分析, 即使有定量关系, 都是较为简单的代数运算。高中物理对物理问题的研究不仅是观察现象, 定性分析, 更多的是定性分析, 甚至较复杂的定量计算。
3. 数学知识跟不上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大障碍。
初中数学与高中物理所要求的数学知识脱节, 给高一新生物理带来很大的障碍。学生初中时不可能, 也无必要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而进入高中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是高考所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并且高中力学问题的解决要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代数联立方程、二次函数、图像等数学知识。
4. 初、高中学生在心理及认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因此, 在学习知识、概念、规律时往往以记忆为主, 并且需要具体形象来支持, 物理中的好多问题需要通过教师举例子、打比方等直观手段加以理解。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得到较好的发展, 他们能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 并能主动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因此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二、消除台阶的措施
1. 把握好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 形成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现行初高中教材的知识编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到深的。教师应明确初中的许多物理概念是不严密的, 应该正确看待这些概念, 高瞻远瞩,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避免照本宣科或讲解不当。
2. 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衔接。
由于初中生在思维上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初中物理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加强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在高一刚开始老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培养, 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引入时一定要慎重, 注意形象与抽象的结合, 同时注重抽象逻辑思维。
3. 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 往往只考虑其主要因素, 而忽略次要因素, 建立物理模型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 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做一些实验, 多举一些实例, 多制作各种课件进行展示, 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模型, 想象物理过程, 掌握物理规律, 从而可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4. 教师要精心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
物理教师要认真学习高、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比较其中的联系与差异, 做到有的放矢, 衔接得当。同时, 也要了解初中的教材内容,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正确的判断, 对学生在初中所学的概念要及时做出修正和补充, 这样学生的知识层面才能实现从初中向高中顺利过渡。
5. 加强学生的解题规范化要求。
加强物理解题的规范化要求, 也是物理教学的目标之一, 因为规范的解题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降低学习难度。现在的好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会写解题步骤, 这也反映了学习物理的一大误区, 所以老师从高一开始就要加大在这方面的训练。在解题规范化要求方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谈对象:物理解题时一定要明确研究的对象, 要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
(2) 谈原理:解决物理问题, 一定要将现象与所对应的原理联系起来。
(3) 谈过程: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要明确物理过程, 必要时要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
(4) 谈关系式:在一个物理问题中, 重要的原理式及方程式是非常关键的, 在解题时一定要完整地体现出来。该写原理式的不能用结论式代替, 在方程式中不能随意将式子数值化, 应通过解方程得出结论式, 若有具体的数值, 再将数值代人结论式得出结果。
总之,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 是一个由多方因素共同决定的系统工作。要从物理教学方法、教材、学生以及教师多方面想办法。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 师生互动, 师生共学, 才能有效完成这一衔接。
摘要:物理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学习难点, 尤其是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究其原因, 主要是初高中物理的教与学之间存在台阶。本文从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高台阶的产生原因及消除台阶的措施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 篇5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平台。《标准》中的物理教学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并明确指出“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可见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大大加强了。如何在实验教学中真正落实《标准》提出的要求呢?我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浅谈以下几点:
一、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具体做法为: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安排给学生,并把事先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用以填写实验者姓名、时间、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结论。每次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确保学生能熟练完成实验。例如:演示“液体压强特点”实验时,我首先让学生上台来演示:①将矿泉水瓶去掉底,用橡皮膜(可用气球)将底扎起来并绷平,把适量水倒入瓶中,橡皮膜向下凸出;②把瓶中倒满水,橡皮膜向下凸出更多;③把瓶中倒满酒精,橡皮膜向下凸出比②少;④取一矿泉水瓶倒满水,然后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下不同的位置扎几个孔,水向外喷出。演示完毕后师生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紧接着提出问题: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演示实验猜想(时间可长些),然后提出
用心
爱心
专心
如何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问题,待学生明确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后,利用压强计来演示(可以是多个学生),教师指导。
①保证密度、深度相同,方向不同,观察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 ②保证密度相同,深度不同,观察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 ③保证深度相同,密度不同,观察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 ④分组讨论实验结果;
⑤上报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
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脸上洋溢成功的喜悦。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二、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由于学生合理猜想有多个,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湿度等。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时间较长,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的落实以上其中的一个任务或两个任务,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甚至有的组提出此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有不足之处:弹簧测力计匀速不易控制。此时教师及时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方法:在实验操作中可以拉动木块下面的长木板,无论从操作性还是误差方面都得到改进。操作性方面,长木板可以是变速的。误差方面,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便于读数。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而且实验得到了升
用心
爱心
专心
华。小组合作探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小组分组合理、分工明确(可轮换);②组长相当于小老师,一定要培训好;③教师扮好自己的角色——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④注重交流评价,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信心。
三、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资源
《标准》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其实,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物理资源。
课改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想想做做”内容,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改变活动方式,保证学生有足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可以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例如:塑料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装矿泉水和饮料用的,我们可以十分方便地指导和启发学生做很多的物理实验,其演示效果明显,为教学服务。
①探究声音的音调:在几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②摩擦起电:把一只小塑料瓶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然后将其靠近一些小纸屑,发现小纸屑被吸引,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③光的直线传播:在一只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豆奶粉,用心
爱心
专心 3
拧紧瓶盖,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效果明显。(此实验还可说明光能在液体中传播)
④探究白色和黑色物体吸热能力的强弱: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在太阳光下照射相同的时间后,看看谁的温度升得高。温度升得越高,说明其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其吸热能力就越强。
此外用塑料瓶做的实验还很多,例如可以替代烧杯、量筒、漏斗、溢水杯等实验器材,声音与能量、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潜水艇模型、土电话、喷泉、闭口浮沉子等的实验装置等。生活处处有物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物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当然,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任重而道远,我们作为初中物理教师理应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创新的勇气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洪流中,为初中物理基础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用心
爱心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初中;高中;衔接辅垫;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77-01
在高中物理教学总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差异性,造成了学生难以在短期之内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初高中物理教学上的衔接工作没有做好。因此,做好初中物理教学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铺垫工作,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快速适应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以及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意义。
一、物理教学难以衔接的原因
1、教学内容存在差异。初高中物理知识之间固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上,初中物理知识更加形象,更加容易理解。而高中物理教学知识侧重于抽象思维,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尤其是矢量运算等方面的内容的增加,使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更加大。
2、环境的变化。初高中教学过程中,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以后,面临一个崭新的环境,尤其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完全是陌生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时期,学生心理上存在巨大的落差感,导致了物理教学质量难以迅速提高。
二、做好物理教学铺垫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开端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就让学生普遍接受部分高中物理的知识,可以提前让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有所了解,从而促使学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授部分高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进入高中时期之后,迅速的融入到物理学习氛围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高中教学进度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习惯某种学习方法之后,特别容易产生惯性思维,一旦学习方法需要改变,就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适应阶段。而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正是这一教学规律的体现。在初高中不同的物理学习阶段,无论是课堂知识量、教学节奏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学生很难在短期时间之内适应高中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在物理教学方面的适应力,将适应时间压缩到最短。这样有利于提高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有利于高中教学进度的推进。
3、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初高中物理教学知识虽然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高中物理知识是建立在初中物理知识基础上。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时期,就开始渗透高中物理知识的内容,从而使学生预先对高中物理知识进行适应,这样有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比如,在高中物理教学阶段,受力分析是其中的一项重点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受力数值计算的时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该项内容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密切相关。如果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就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合理深化,那学生高中物理学习时期,就会很快适应相关知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做好教学铺垫工作的策略
1、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知识之间有其固有的关联性,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将初高中物理知识进行恰当的衔接,是做很好教学铺垫工作,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在速度这一概念上,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速度一个标量。这个概念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但是到高中时期,速度则变成了一个矢量,具有其方向性,这个概念就相对复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导致高中教学中对于初中物理知识产生了怀疑,这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如果在初中时期,就对这个概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普及,就可以使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两种定义之间的不同,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迅速理解和掌握。
2、采用不同思维方式教学。由于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也是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难以快速提高物理学习质量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就适当的让学生利用高中物理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预先了解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提前走入“高中”,体验“高中”,这样就能提高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对物理思考方法的适应性,在初中就完成思维的“过渡”。
3、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进,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阶段,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部分知识,潜移默化的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将初高中物理之间的隔阂消除掉,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奠定基础,能够在进入高中迅速适应高中的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 马德胜;科学设计 为探究教学做好铺垫--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例谈[J];教育革新;2012年03期
浅谈初中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篇7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 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 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 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 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 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 每一节课都设法创设思维情境, 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 按照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 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 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 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 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三、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 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 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 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 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 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 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 但一解题就错,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 篇8
1. 关于速度概念的衔接教学
速度的概念在初中和高中教材中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初中教材中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而在高中教材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来表示。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要有“衔接”这根“弦”,要清醒地认识到高中阶段速度是有方向的。笔者建议初中物理教师在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增加这样一道练习:
小亮家离学校有900米的直线距离,有一天他去上学花了10分钟时间到达学校,发现忘了带校牌,当即回家去取,同样花了10分钟时间。问:小亮去学校的速度为多少?小亮从家到学校往返的速度又是多少?
显然,初中学生得到的两个答案, 都是1.5m/s,而到了高中阶段两个答案是不一样的,如果初中教师在这里适当引导,完全可以避免给高中教学带来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我们分析物体运动时,往往不考虑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这样大家根据计算得出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希望同学们记住,到高中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要考虑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小亮从家到学校与从学校到家的运动轨迹是不一样的,这种区分到高中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2. 关于弹力概念的衔接教学
初中对弹力概念的教学,是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使学生初步了解弹力的知识以及实际应用。而在高中教学中,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揭示弹力的本质。因此,弹力内容在初、高中教学中有很大的兼容空间。
在初中教材中,先让学生做一些小实验,感受物体对手有力的作用,再介绍弹性、塑性、弹性限度,然后提出弹力的概念。这是一种表象描述,没有重点分析它的三要素,这样学生对弹力的认识就是模糊的,就不能按课标要求用示意图分析弹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初中物理课标的框架内,突破物理教材的束缚,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深加工,为学生将来学习高中物理的弹力概念做好知识铺垫。
3. 关于摩擦力方向的衔接教学
在初中教材中,对摩擦力方向的描述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相应的高中教材的描述是: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初中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教学建议是:可提静摩擦力,也可不提静摩擦力。可见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初中物理教师在摩擦力方向的教学中,虽然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解释上,但是要为“相对”二字做好准备,为衔接高中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避免初高中知识脱节,让学生能够感到初中的知识对高中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有用”。为此,笔者建议初中物理教师在摩擦力方向的教学中增设这样一个问题:
在水平传送带上有一个物体,当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当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加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又如何?
显然,学生用“平衡”的知识能顺利解决第一问,而第二问体现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必定有部分学生理解不了。教师在此不必作过度的解释,但可以这样提问:难道在这里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吗?给学生一个悬念。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遇到上面所提到的第二个问题,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加速运动时,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对滑动的趋势或相对滑动的话,对摩擦力方向的描述要进一步加深,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到高中后还要继续学习。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 篇9
根据高中物理教学总目标的要求, 教师的角色现在已经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从“教书匠”向“创造者”转变。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结论的人。长期以来, 教师总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 教师只关注教, 忽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种职责的驱使下教师只能是“教书匠”,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 知识成了中心, 而学生成了教育的边缘。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 教育时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 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行为予以解决。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丰富课程的过程。随着角色的转变, 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 互相影响, 讨论, 激励, 了解, 鼓舞教育的对象。这些转变过程本身就是老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过程。
二、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长期以来,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 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
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 继承当地的优秀文化遗产。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 还要会“编”书。校本课程的开发, 又成为当前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的主体, 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 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校本课程开发把课程开发的权利赋予教师,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物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分析、比较、甄别各种价值观念, 逐步探讨并初步形成健全的价值观。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 可以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学校的特色得到突显, 相比较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教师的发展。参与课程开发以后, 教师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 思考、应对这一新事物的过程, 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走进中学课堂, 不难发现, 以前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一种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我们长期以来忽视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物理学科探究学习方式是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问题为载体, 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注重过程与方法, 获得知识与技能, 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是实现三维物理目标最好的教学模式。强调探究性学习, 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大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 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实施, 其决定性的影响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准及应变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的教育智慧, 直接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 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即没有了教材。这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但更多的是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 课题选择, 课题切入口, 课题推行步骤, 课题资料来源, 课题研究结果及呈现方式等等, 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因现存条件而决定。因此, 这门课程给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尤其是教师, 不仅要改变自己的作用和角色, 改变自己指导学生的思路和方式, 而且更要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
摘要:教师必须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 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身心特点,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合理地进行课程改造, 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 而教师只是学生物理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初中物理之美与物理教学的艺术 篇10
关键词:教学艺术,物理情景,物理思维,学习乐趣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雕塑大师、美学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也是如此, 物理本身也是一种充满了美感的科学诗篇, 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作为中学物理教师, 我们的天职就是引领学生畅游物理知识的海洋, 让他们在一节节物理课上逐渐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领会物理思维的乐趣,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物理科学美的熏陶, 发掘出物理内在的美感, 从而爱上物理课, 爱上物理, 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物理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还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一种美的创造。教师作为这种艺术创造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应该掌握各种技巧, 实现创造的成功。本文希望能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提供一些技巧, 和大家共勉。
一、创设物理情景, 让学生通过“生活”学物理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 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 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同时, 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对身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的阶段, 因此, 作为老师,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对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 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说起, 一步步让学生走进物理情景中, 身临其境地学习物理。
例如在讲述“光的折射”现象时, 我们就可以先设置一个类似生活中渔民叉鱼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自己去“叉鱼”, 具体过程如下;在一个玻璃槽中装上水, 水里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 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 然后让学生轮流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 看他们是否能如愿刺到鱼。在不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之前, 学生一定觉得自己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就是鱼的实际位置, 在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的误导下, 学生自然会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学生动手完毕, 教师再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 学生会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了鱼的上方, 学生一定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教师就可以开始告诉大家: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情况, 你们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了。
再如, 在讲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两手“搓一搓”使手发热和用“哈气”使手暖和来亲身体会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大都表现的非常活跃。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 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他们往往就更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类似结合生活实例的物理小实验还有很多, 初中物理中的很多知识都与日常生活中种种现象紧密相连, 因而教师可以通过这样设计简单, 可操作性强的小实验, 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融入物理情景实验中, 学生也会喜欢这样的物理情景小实验, 并且容易理解相关知识。而且这样的实验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且好动的特点, 能让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 为接下来的授课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学生学完相关知识以后也能很好的理解并记住这些实验、这个知识点。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多年前物理课上老师教授的内容也许现在已经忘记了, 但是那些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却因其实用性而至今记忆犹新。
物理源于生活, 也可以用于指导生活, 这大概也是物理之美的表现之一, 作为教师, 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这种独特的“美”。实验过程中, 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之下, 一个个物理情景使教学内容变美了、变活了, 物理知识深入到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实现了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 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了学习的动力, 物理教学也就产生了艺术的效果, 物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学习, 而是成为了一种艺术。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的思维“起舞”
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都是“给”与“收”的关系,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 只需要理解、死记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就可以了,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常常无益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物理学习是一种思维训练, 是思维的舞蹈, 而长此以往学生将难以体会这种让思维起舞的快乐, 认识不到物理学习的“美”, 失去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的思维“起舞”呢?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因为授人以鱼只能解决一餐之需, 而授人以渔, 让对方学到捕鱼的本领, 却可以满足其一生之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物理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 逐渐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物理知识, 自己去体会物理之“美”。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 教授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怎样才能让湿衣服尽快变干?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 答案不唯一, 办法越多越好, 于是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经历, 想出各种各样办法, 例如把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用电熨斗烫、放在火上烤、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晾晒等等,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这些办法, 归纳一下这些办法都有些什么共同点, 学生也许就能说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中的某一个, 甚至是全部因素来, 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再如, 讲授热传导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 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 当上部的水已沸腾了, 下面的小鱼为什么还会安然无恙?像这类“煮金鱼”以及“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提问, 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当对答案求之而不得的时候, 就是教师引入相关知识的最好时机。
通过这样教师设问--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教科书中呈现的都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 早已形成定论的知识, 然而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成为这些知识的“发现者”, 重新领略前人发现物理知识的乐趣, 一步步体会到物理的“美”, 喜欢上物理思维的过程。无论是创设物理情景, 让学生参与“发现”物理知识, 还是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其目的都在于此。
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 因而初中物理教师一方面要传授一定的物理知识, 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因而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生活现象看到物理实质, 从物理意义上认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现象, 逐步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情景小实验与提出物理问题让学生回答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一涉足物理的世界就能感受到物理之美, 就能通过教师的物理教学艺术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从而为学生将来高中、大学阶段的物理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烨, 《物理教学的艺术性探讨》[J]考试周刊2007年53期.
[2]林崇德, 李庆安《。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一期.
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及过渡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学习;差异;过渡
在高一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初、高中物理学习上的差异,了解初、高中物理在学习内容、侧重点等方面都有哪些不同,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
一、正确认识两者间的差异
1.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差异
初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少,而且知识的纵深度还不是很大,学生往往用一些较简单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应付,比如,在熟背概念和公式的前提下,通过多做几遍练习来训练运用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高中物理则大幅度地提高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各部分的知识很少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如果同学们在学习方法上仍局限于仅通过背熟公式然后多做几道练习来训练运用,是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
2.对知识认知的思维形式上的差异
初中物理的教与学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而高中物理则更多地要运用抽象思维。初中物理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主要在于观察和实验等方面,通过相对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具体的物理现象和形象一一呈现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比如,像自然现象中的日食和月食是光的直线传播所至,用冬天人们感觉下雪后比下雪时寒冷来解释融化、升华过程吸热等物理原理,力学、热学、声学、电学、光学的初步知识及实际应用就这样与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一个个表象或现象紧密结合,易理解、易掌握;高中物理则不然,教材中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已高度的抽象化、数学化,很多知识都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以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被抽象为不那么容易理解的物理模型,以适应较复杂计算的需要,如,天空中飞翔的飞机可抽象为一个质点、结冰的水面抽象化后成为光滑的水平面。教材内容的这些转变,要求我们在认知能力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转变,学习中必须会综合运用观察实验、逻辑思维与数学方法来获取知识。
3.在了解物理规律和解决物理问题方面,初中侧重于定性了解,高中则多为定量求解,深度与难度存在层面上的区别
具体来说,初中物理对计算要求不高,运用较简单的数学计算即可解决;高中物理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则更复杂、要求更高、纵向深度更深,而且矢量开始出现在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的表达式中,如,物体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共有十多个常用公式,每条公式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且各自涉及的物理量、矢量都有三至四个,要灵活运用难度较大。
4.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考查方面的差异
初中物理设置的问题比较简单、多为逻辑关系单一明了的问题,每道题中往往只是重点考查一个知识点,如果平时熟练掌握对应的知识点,分析时就容易手到擒来。高中物理问题的设置则是逻辑关系复杂,讲究多角度,一道题目中会同时涉及多个知识点,分析题目时对知识点的识别和拆分能力成为解题成功的关键。
二、如何构建平台间的过渡性阶梯
面对上述差异,高中物理学习的初始阶段,必须在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方面做出相应转变,才能顺利从初中物理学习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以下几个方面应尽量做到:
1.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任何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物理学习亦不例外。高中物理应先立足于初中知识,然后逐渐积累、加深,要注意始终保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切忌产生一蹴而就的激进思想或畏难的消极心态。
2.转变思维习惯
初中物理学习可以凭借直观感觉判断并解决很多问题,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处在一个较浅的层面;而解决高中物理问题则需要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甚至必须要摒弃“凭感觉”的思维方式,遇到一个问题,大致的做法是,首先仔细分析每个已知条件,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严谨选择公式、规律,然后规范地按题目要求列出求解过程。
3.强化数学计算能力
高中物理与数学科的关系非常紧密,其中的很多问题必须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尤其是数学计算方法,如,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求极值、二次方程求解等,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这些计算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可以这样说,过硬的数学能力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前提。
4.善于总结,学会归纳
平时做题时,首先要有量的积累,更关键的是在量的基础之上,要学会将题型归类,总结相似问题的共同解法或者解题规律,如果平时能将这个学习方法一直落到实处,相信在考场上答题时就会左右逢源。
5.重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分析
高中物理教材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学习的重点,要理解概念和规律形成的原理,对概念中的内涵和外延要了然于心,对表达物理规律的公式不仅要掌握,更要透彻理解其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以及它的适用范围。
6.培养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果我们在不依赖老师的前提下,能掌握一部分物理知识,能解决一部分物理问题,这无疑会大大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这就是自主学习带给我们的好处。要形成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本来就很抽象的物理知识,如果不经过我们真正的独立思考,而仅仅靠似是而非的印象或一知半解的记忆,根本无法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书本知识和人的心灵之间才能真正架起一座桥梁。其次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物理教材切忌一目十行、泛泛而读,应边读边用心思考,尽量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重点难点要反复推敲,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 篇12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呢? 笔者认为课堂高效与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心中有人”。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及爱好的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按照分层次、多方位的教学理念。如果在平时教学中过多关心学生的学业,而忽视了爱的教育,那么何谈构建充满生命力的高效课堂?
第二,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第三,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逐步教给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取解决问题的捷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逻辑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优秀品质。
第四,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它不仅强调“效”,还强调“益”,学生有收获,有发展,课堂教学效率自然高。
第五, 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 ,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 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第六,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静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应能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
在平时教学中如何才能抓住课堂这一中心环节, 做到时间减少,质量不降呢? 相信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可见,构建高效课堂将是物理教师的燃眉之急。我校在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并借鉴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等课改先进校的经验, 自行开发创立了“4276成长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下面我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对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究及操作简介如下:
一、课前准备阶段
本模式的起始环节是要求教师能够编写一份质量较高的“导学案”,以便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链接、预习新知识、指导学生简单的自学和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物理知识系统化,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编写“导学案”的几个环节(步骤):
1.学习目标。教师根据 《教学大纲》和《考纲》等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学什么,学到什么层次,明确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
2.学法指导。老师告诉学生如何学 ,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什么学习方法,如何提高效率,启发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良策,学会学习,如:在学习磁场的过程中,提醒学生用磁场类比前面学过的电场,磁感应强度类比电场强度,磁感线类比电场线。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对新学内容———磁场的理解接受得快,对电场的知识也能加深印象,并能使电场、磁场的知识系统化。
3.知识链接。新旧章节之间常有密切联系 ,在“导学案”中利用其中的“联系”,在“知识链接”中为学生提供几个适当的复习题(以简单的填空题或问答题形式给出)引导学生为新课做好必要准备,达到自然过渡,如:学习“变压器”时,让学生回顾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条件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式,这样,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变压器改变电压的工作原理。
4.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为学生精心编制新课知识的“自主学习”部分。很多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不知道怎么预习,预习什么,“自主学习”部分是以填空题的形式或是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找出要掌握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学习小组的划分
近几年,农村高中生源减少,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自然形成小班。对于小班化教学,我们采取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8人,座位编排实行捆绑式在一个小区域,学生面对面便于讨论。
每个小组的成员按自愿原则精心编排, 但在成绩上要好中差都有, 达到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织本组学生的阅读、探究、讨论、总结等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内各成员的特长,使所有学生都融入集体,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三、课堂教学过程
1.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这一阶段是一堂新课的开始 ,要求学生对照“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和课前预习情况再回顾,仔细梳理一遍,哪些目标没有实现,自己解决不了的和同组同学合作,进一步讨论、研究,如果仍然解决不了,就要求学生及时向正在巡视的教师反映(此时,教师在教室内巡回点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这阶段,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2.小组展示 ,深入探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 ,把教学内容分成几部分安排给各组, 各组就在黑板上板演本组负责的任务(前后黑板均可用),并依次在讲台上讲解自己展示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讲,一边听一边思考,发现有错误的地方或是不完整的地方,等这位学生讲完再发表意见,纠正错误,并补充完善。
3.疑难汇总 ,教师点拨解疑。疑难汇总即各小组报告没有解决或有分歧的题目。这些题目要在课堂上重点讲解。问易答难即不提出问题就回答问题。 为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教师可就学生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提问,也可由学生互相发问。答难即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原则是不提出问题就回答问题。这个环节可引入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达标检测 ,巩固练习。目的以巩固本节学习内容为主 ,设计时,首先,要体现其层次性,由易到难,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能提高他们分析、计算能力的习题。最后,设计一至两题选做题,让有能力的同学完成。
5.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可以是讨论式、问答式 、复述式、网络式等,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小结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对整节课有系统、整体的清晰印象。课程结束时要发放下一节的“导学案”。
四、高效物理课堂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学习小组的构成要形成“优势互补 ”, 并做好每个成员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要求成绩好的同学能够积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形成资源共享,鼓励胆小的学生敢说敢做,共同进步。
2.教师讲得少 ,学生活动多。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课上,要求全体学生手脑并用,充分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切忌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小组展示过程中 , 往往每个组形成固定的几个学习积极的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学生充当看客,产生依赖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发现这部分学生,并鼓励他们多参与教学活动, 有时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参与,这样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4.基本教学环节不可缺 ,教师不能忘记课堂小结。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学习新知识后,必须及时进行总结和复习才能增强记忆。恰到好处的课尾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一幅知识结构图。
5.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 ,可以多用“很好”“非常好”“进步很大 ”“准备很充分”等激励性语言 , 也可发动学生以掌声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进取心,都希望得到表扬,应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不放过任何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若学生确实回答错了,则可以委婉地、幽默地提个建议,这样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6.“导学案” 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 , 要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就发给学生,教师要督促学生提前预习,至少参照课本完成“知识链接”和“自主学习部分”,这样,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就达到了先学后教的目的。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推荐阅读:
几个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与创新05-13
初中物理有效性教学评价与策略08-08
如何学好初中物理,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08-31
复习初中物理05-10
学好初中物理05-12
初中物理力学06-10
初中物理题海09-03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掌握物理考试策略06-08
初中物理电能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