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引入(共12篇)
初中物理课堂引入 篇1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 是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其途径是多方面的, 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设计好每堂课的引入, 讲出字里行间学生看不到的“珍奇异宝”。
课堂教学的引入, 虽然在一节课中只有短暂的几分钟, 却是一节好课的开始。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引入,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作用和艺术, 谈谈自己平时的做法和体会。
一、课堂引入的作用
1.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课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 如我们在看电影时, 看到精彩片断时会睁大眼睛屏住呼吸, 忘记周围的一切, 好像是身临其境一样。这说明人的注意力越集中, 抗干扰能力越强, 接受信息能力就越强。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注意引入新课技巧, 就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 这节课效果何在?如在讲《电磁铁》一节时, 用普普通通的塑料盒子就能捡起散落的大头针, 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猜想塑料盒中的奥秘。当然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 学生都会猜想到磁铁, 但打开后, 并没有见到磁铁的踪影, 学生一直在关注这个装置。此时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学生一定会听得很专心。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 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 承上启下, 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新课引入, 应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 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打下基础。如在讲《浮力应用》中的物体沉浮条件时, 可先把一鸡蛋放入清水中, 让学生分析鸡蛋是否受浮力, 然后拿出一根棒内装有食盐的玻璃棒, 用它搅动杯中清水, 鸡蛋便慢慢上浮, 让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这样安排, 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浮力知识, 而且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新知识。
4. 为新课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为新课的展开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讲《大气压》这节课时, 我首先拿出一个分成两半的马德堡半球, 对同学们说:“这两个半球, 一会儿我把它们两个合在一起, 施展‘法术’后, 你们能不能把这两个半球分开呢?”说完, 我便把两个半球合拢。在讲台上用抽气筒将其空气抽出, 闭上气阀拿出来, 找两个力气大的同学到前面来拉。结果, 学生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拉开。然后又找另外两个同学上来帮忙, 结果还是没有拉开。学生此时沸腾了, 都跃跃欲试。这时我说:“同学们, 你们看, 只要我吹一口气就可以把它们分开!”于是我悄然把气阀打开, 一吹气, 两手轻轻一拉, 球被拉开了。同学们更惊讶了, 议论纷纷。全班同学都被刚才的现象紧紧地吸引住了。大家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情景中,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学习状态, 又怎能不全神贯注地学习?这样课就成功了一半。
二、课堂引入的艺术
精彩的课堂引入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怎样引入非常关键。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应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1. 复习引入新课。
“温故知新”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通过复习已有的物理知识引入新课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这种引入课题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对基础物理规律的具体运用的新课题教学。如对于《杠杆的应用》一节课的引入, 我先复习杠杆的知识, 然后画出几种类型的杠杆, 让同学们画出对应的力臂, 并分析属于哪一类杠杆。等学生分析完后, 我就把杠杆变形, 变成生活中常用的几种物体, 说明杠杆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 再让学生想生活中见到或用过的那些东西是杠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实验引入新课。
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 生动活泼, 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正是由于实验引入法的上述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用该法。尤其在初中, 应尽量创造条件做好实验, 争取每一节课都做小实验。另外实验所用的器材应简单易行, 以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 增加实验现象在学生心中的可信度。若教师通过实验提出问题,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思考, 必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作为引入的实验, 最好是结果与学生平时的思维习惯和认识不同。如我在讲《大气压》时, 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先问学生:当将两试管倒置时, 大试管中的小试管是否会下落呢?同学们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要掉下来。但实际演示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随着大试管中的水徐徐流出, 小试管非但没有掉下来, 反而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学生惊呆了, 都感到不可思议, 都被这个奇异的现象吸引住了。这时我将话题引向新课内容, 指明大气压的作用, 并引出大气压这一课题。
3. 用电教手段等资料引入。
这种引入课题的方法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 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 使学生从中学习到科学家为真理、为科学忘我追求的精神。通过讲述生动的事实、有趣的小幽默, 可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步入学习物理的轨道。如讲《声音》中的回声时, 可先播放有关天坛、回音壁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建筑声誉,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 用生活事例引入。
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所以在讲授新课时, 可借助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如在讲《力》一节时, 可让学生用力拍桌子, 学生就会说痛。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当人拍桌子时, 桌子对人也有反作用力。这样学生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就能很好地理解。这样引入新课, 效果很好, 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引入方法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 是把学生引入知识海洋的风帆。教师只要句用较高的艺术和语言修养, 就能够设计出好的引入, 收到良好的“首因效应”。
初中物理课堂引入 篇2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体系都是汇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它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探索者的艰辛与悲欢,又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统一,因而也包含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高一一开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同时,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因此,了解物理学史可提高人们进行科学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规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愣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三、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引入 篇3
一、高效引入的原则
1、具有针对性和知识性
高效引入应该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教师需要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设计渗透知识性因素的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学生、服务于新的教学内容。
2、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
具有新颖性的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新颖性的引入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切忌为引入而引入。而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注意引入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趣味趣味,既要有情趣,又要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要引起进一步的深思。
3、具有启发性和贴近性
富有启发性的引入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起来后,那么这种带有感情的脑力劳动不但不易疲劳,而且反应敏捷。贴近性主要指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切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这样能让学生感到亲切,有助于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二、高效引入的基本形式、方法与策略
(一)高效引入的形式
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正是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成功地渗透上述原则,教学就会有吸引力。在具体实施引入环节的设计时,我们应注意有效体现两个辩证关系:一是高效体现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引入环节是其中一部分,教师设计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人、服务于课的整体结构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最佳运行,有利于发挥课的整体功能,并为全课的最佳效益奠定基础。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要讲究实效,力争用较少的时间实现最优的引入,以便为以后课的展开和收尾提供充裕的时间。二是高效体现活跃气氛与积极思考的辩证关系。引入新课需要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因为在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往往会有热烈的情绪,大脑易进入适宜的兴奋状态但为了热闹而热闹的引入我们认为是一种无效的引入。因此在设计引入环节时,既要考虑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热烈中沉静下来进行思考。
(二)高效引入的方法和策略
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材的部分内容,根据不同的课型,谈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及策略。
1、物理学史故事引入
学生在课堂上接收知识时,应该处于一种情绪高涨的状态,而中学生兴趣又比较广乏,有着很强的求知欲。针对中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新课开始就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或现代的故事、趣闻,引发他们的兴趣。同样讲《大气压强》一节,介绍要用十六匹马才能拉开的马德堡半球科学故事;讲浮力时,介绍两千年前,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测定王冠比重的传说;讲万有引力时,介绍牛顿发现苹果落地得的故事;讲电磁感应时,介绍法拉第的研究过程等等。这些生动的故事都可以起到引起学生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2、生活经验引入
生活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是人们从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总结、体会出来的。每个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我们物理学科虽然研究的是事务道理,但这种道理又普遍地包含在日常生活的实际事务之中,因此,在讲新课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择学生熟悉典型事例为先导,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流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讲磁现象时,请学生讲小时候玩磁铁的经验;讲压强时,请学生观察在雪地行进时,用滑雪板和直接踩在雪地上脚印深度不同,同样讲压强,书包带做的宽些背起来更舒服,还是窄些,;讲浮力时,小铁钉在水中沉底,而轮船为什么能够航行在水面上,等等。从这些简单的生活经验下手,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及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使一部分学生重新燃起学习物理的兴趣。
3、小实验引入
实验,直观、形象、生动,能让学生想动手去试一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上《惯性》一课时,我在盛半杯水的玻璃杯口上放一张硬纸片,再在纸上放一个鸡蛋,用手把硬纸片突然弹出去。鸡蛋并没有跟着飞出去,而是在原地落入杯中。面对这一现象学生的求知欲必将被激发。
4、游戏竞赛引入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利用一些有趣的、互动性强的游戏来导入新课,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通过对游戏谜底的揭开,使学生们学到游戏中蕴含的丰富的物理知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例如在《杠杆平衡条件》一课中我们进行一次男生女生之间的推门比赛。请男生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学生反应热烈)。男生推门轴,试图关门,女生推门把手,试图开门。请同学们猜想门是被关上还是被打开。事实证明,男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没有把门关上,而女生却轻松的将门打开。如此強壮的男生却败给了文弱的女生,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今天我们所学的杠杆及平衡的知识。
总之,针对不同的课型,在众多的引入方法中,只要教师能做到注意日常积累和课前充分的准备,把引入材料表现的更充分,更形象,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也就真正做到了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引入。
【参考文献】
[1]符远翔. 物理教学导入新课六题. 物理园地, 2003,6.
[2]蔡新建. 浅谈应用实验导入新课. 文教资料, 2005,26.
把奥运引入物理课堂 篇4
1 把奥运引入运动学课堂
在排球比赛中, 对付对方在网口扣下来的重球是非常困难的, 但如果对动量定理有较深刻的理解, 加上平时的刻苦训练, 对付起来就会容易一些。动量定理告诉我们: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量, 冲量又等于物体受到的作用力乘以力的作用时间。排球运动员接重球时不应主动用力迎击来球, 而应采用收腹含胸的动作使手臂随球屈肘后撤并适当放松[1], 这一系列动作都是为了延长手与球的接触时间, 缓冲来球力量, 便于运动员更好、更准确地把球打回去。
乒乓球比赛中也有同样原理, 当要接高速度、强旋转的球时, 为改变乒乓球的动量, 也要利用延长力的作用时间的方法。可从选择球拍上着手, 软质的球拍可延长作用时间, 从而减小作用力。在球拍选好的情况下要减力, 要求运动员握球拍要松弛, 这样就能对来球起到缓冲作用, 从而减小球与球拍间的作用力, 而不会使回球出界。
在跳远比赛中, 运动员都要助跑, 助跑是为了使运动员在起跳时具有一定的初速度, 起跳后由于惯性可使运动员保持继续向前运动的状态, 这样就会跳得更远些。
标枪运动员用助跑的方法, 在快速奔跑中把标枪投掷出去。助跑是为了使标枪在出手以前就有较高的初速度, 再加上运动员有力的投掷动作, 使标枪的初速度再继续增加。离开手前, 标枪的速度达到最大, 离开手的标枪开始做斜抛运动, 根据斜抛运动的公式, 运动员还要控制好投掷的角度, 这样才能使标枪飞得更远。
2 把奥运引入力学课堂
短跑运动员在短跑时要穿底部带钉的运动鞋, 当短跑运动员在高速奔跑时, 小钉可以扎进跑道, 能增加鞋与地面的摩擦力, 摩擦力增大能有效地防止高速奔跑的运动员脚底打滑摔倒。
在游泳比赛中, 运动员常穿特殊的游泳衣———鲨鱼衣, 穿这种游泳衣的目的是减小运动员体表与水之间的摩擦力, 从而提高游泳成绩。
在举重或体操高低杠比赛中, 运动员上场之前总要在手掌擦些“白粉”。这些“白粉”是碳酸镁, 擦过之后, 可增大手掌与器械之间的摩擦力[2], 减少运动中的失误。
滑水运动员在水面上乘风破浪快速滑行时, 总是身体向后倾斜, 双脚向前用力蹬滑板, 使滑板和水面有一个夹角。滑水时, 当前面的游艇通过牵绳拖着运动员时, 运动员通过滑板对水面施加了一个斜向下的力。游艇对运动员的牵引力越大, 运动员对水面施加的斜向下的力也会越大, 因为水不易被压缩,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运动员通过滑板对水施加作用力, 水就会通过滑板反过来对运动员产生一个斜向上的反作用力。当反作用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等于运动员的重力时, 运动员就不会下沉。因此, 滑水运动员只要依靠技巧, 控制好脚下滑板的倾斜角度, 就能在水面上快速滑行而不会掉到水里。
3 把奥运引入伯努利原理课堂
足球比赛判罚点球时, 常常可以看到足球运动员踢出弧线球, 也叫“香蕉球”, 它能在中途改变运动的方向, 越过对方的人墙, 让守门员防不胜防, 从而使自己掌握主动权, 这就是利用物理学中的伯努利原理。要踢出“香蕉球”, 运动员应用力往足球的边缘踢。假如脚在球心的右侧向前踢, 球将沿着逆时针方向一边转动, 一边向前飞行。球在飞行时, 贴近球表面的空气也被带动。气流参与两种运动, 一个是迎着球向后吹, 另一个是被球带着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两种运动合起来, 球两侧的气流速度就不同了, 左侧气流速度大于右侧。根据伯努利原理, 气流的流速大则压强小, 所以球右侧的气压大于左侧, 在压力差的作用下, 迫使球不断地向左侧拐弯[3]。在乒乓球或排球比赛中, 运动员打出的弧线球如上旋球、下旋球、侧旋球也为这一原理。
4 把奥运引入功与能课堂
滑冰运动员渐渐举高双手高速旋转时, 运动员的转速也越来越快, 他的动能是从哪里来的呢?从物理学中知道, 滑冰运动员转动的动能与运动员的惯量和转动速度有关, 转动惯量又和转动物体的质量和形状有关, 物体的质量分布越接近转动轴线则转动惯量越小。滑冰运动员最初转动时, 臂是平伸的, 两臂的质量离转动轴远, 而高速转动时他的手臂是举过头顶向上的, 两臂的质量离转动轴很近, 也就是运动员的转动惯量由大变小, 而他转动的总动能没有变, 所以转速由小变大, 这就是滑冰运动员突然越转越快的原因。
铅球比赛中, 运动员大都是采用背向滑步的方法把铅球推出, 他们先把上身扭转, 背向投掷方向, 然后摆腿、滑步、前冲, 再用力推出铅球。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 使铅球在推出前就已具有较大的动能。铅球在空中滑落的过程是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对于优秀的运动员来说, 滑步推铅球比原地推铅球可增加约2米的成绩。
撑杆跳高运动员能腾起越过横杆, 靠的是助跑的惯性和起跳蹬地的支撑反作用力。由于惯性的方向是水平向前的, 而支撑反作用力的方向是垂直 (或近似垂直) 向上的, 所以运动员起跳后的身体重心沿着一个抛物线轨迹运动。这个抛物线轨迹的高度, 取决于起跳时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的大小。撑杆充当了弹簧的角色, 将由助跑积聚的水平动能转换为垂直方向的重力势能, 最终运动员还要靠身体的弯曲提高身体重心, 直至跃过横杆。
5 从物理学中为奥运解疑
在观看奥运赛事时, 遇到的一些疑惑都能用物理学知识来解释。如:体操运动员经常跳跃, 为什么个个都那么矮?这是因为个子矮重心就低, 空翻稳定性好, 才有可能出好成绩。体操运动员做大回环动作时, 个子矮的运动员手臂需要承受的力量会小一些, 这个力在物理学上称为离心力。因为根据物理圆周运动的知识, 个子高的运动员, 做圆周运动的半径比较大, 承受力自然也大, 所以挑体操运动员的时候都会选择矮的。还有就是举重运动员为什么个个身材都很“武大郎”?这并不是被杠铃压矮的。根据举重规则, 比赛时杠铃要举过头顶。根据物理学中的做功知识, 举同样重量的杠铃, 个子矮的运动员举起杠铃需要的距离比较短, 所做的功也较少, 自然身材矮的运动员会较轻松。
又如:在学完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后, 笔者问学生为什么场内自行车比赛的场馆不是水平的赛道, 而是倾斜的赛道?学生结合刚学完的新知识, 马上明白场地自行车赛道如果修成水平的, 运动员比赛时自行车要不断地转弯, 速度太快时很容易滑倒, 而把赛道修成倾斜的, 能使自行车与运动员所受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方向与他们在赛道上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方向一致, 这样运动员在比赛中才更安全。
宇宙中的一切活动都要遵循物理学规律, 奥运会的体育项目同样要遵循物理学规律。在物理学教学中, 当讲到相关理论知识时, 可采用课堂提问、教师演示相关的体育动作、学生角色扮演、观看影片、课后习题等方式引入相关的奥运知识, 这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创设生动多样化的教学情景。适当地把奥运融入物理学教学, 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学的奇妙与乐趣。
参考文献
[1]黄瑞君.如何学习排球正面双手垫球[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8) :76.
[2]宋大卫.物理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例谈物理课堂教学的引入艺术 篇5
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进行引入,其丰富的表现力能使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给学生产生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列的诱惑力,能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师:播放视频,全运会开幕式的精彩片段。
师:视频中我们欣赏到了全运会开幕式的壮美场面,让世人震撼,是什么震撼了你呢?
生:是气势恢宏的灯光,给我们带来视觉的震撼、是震耳欲聋的声音令人震撼。
师:五彩斑斓的光影给我们带来如梦如幻的视觉享受,你是否想过为什么这些光是五彩缤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的知识。
二、以故事引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能唤醒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情节引入中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以物理内容为素材,让他们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
三、以影视歌曲引入
影视歌曲,大家都喜欢传唱,但其中包含的物理道理就不是每一个人能够懂得的了。
四、以疑问引入
古人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让学生敢想敢问。学生有疑问,才会去思索、才有可能创新。
在讲序言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喜爱物理,知道物理与生产生活紧密相接,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师:神七飞天,速度那么快,要和大气层进行剧烈的摩擦,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什么样的材料能耐如此高的温度呢?我国有没有这方面的高端科技呢?
这一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切的想知道结果。接着教师讲我国的科研成果。
师:我国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西北工业大学67岁的张立同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有一项科研成果为“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航天新型热结构材料。这种材料比铝还轻,比钢还硬,比碳化硅陶瓷更耐高温、抗氧化烧蚀,克服了陶瓷的脆性。
通过这一设疑、释疑、不仅大大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以诗歌形式引入
诗歌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终生不忘。
在讲声音的衍射一节时,可用我国古代的一首诗歌来进行引入。
师:“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生:刚上课,老师今天这节课为什么要背唐诗呢?(在学生心中产生疑问)
师:老师分析前两句的意境“空山不见人,人哪儿去了?没有人吗?有人,人被山挡住了,不见了。但闻人语响,为什么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山能挡住人,为什么没有挡住人的声音呢?”这就引出了声音的衍射现象。从而很快进行新课的教学。
六、以实验引入
物理是一门实验课,又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上课时如果做好了实验,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他们创造性思维,为新课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小实验。
实验一:让一束太阳光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玻璃三棱镜的另一侧可以看到七色光。
实验二:教师将一串节日灯接入照明电路中,节日灯闪烁,发出各种颜色的光。
实验三:教师打开手电筒的开关,让一束射出。
实验四:用火柴点金属钠,让钠发光。
师:以上几个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们属于物理学中的哪种现象?
生:它们属于光现象。
师:你们还知道光的知识吗?
生:光是怎样传播的?光为什么有颜色?为什么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不是七色光。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关光的知识、揭开物体发光颜色之谜。
通过几个不同的实验,既让学生看见了不同的物体发光颜色不同,又迫切想了解光的方面的知识,更想一探物体颜色之谜。兴趣被实验激发起来,新课引入水到渠成。
七、以物理学史引入
师:有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说过:“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只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一位物理学家说的吗?
生:牛顿。
师:回答非常正确。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学们,你们知道牛顿有哪些发现吗?
生1:牛顿发现太阳光是七色光。
生2:牛顿发现了物理运动规律。
生3:牛顿小时候看到了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两个物体间存在着吸引力。
师:我们今天就让时光倒流回到从前,与牛顿一起来揭示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总是落向地面之谜。
八、以复习方式引入
这种引入方式是教师们常用的一种方式,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复习功的计算之后,通过实例引入做功与时间关系,提出做功的快慢问题,从而转入新课。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有助于消除心理上的障碍,掌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初二物理课堂的引入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二学生;原则;案例分析
引入,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必需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它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有着导向、激励、铺垫和为即将进行的情感交流、思维活动做好认知与心理准备以及营造教学氛围的作用。好的教学引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物理课堂的引入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复习引入、故事引入、实验引入、开门见山等,但不是所有的引入方法都适合初二学生。
一、课堂引入应把握的原则
1.以激发兴趣为主,做到前后呼应
初二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起始点,也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因为刚开始的物理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有兴趣去学习物理,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为实施者——教师,我们则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社会的需要和初二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式。從初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奇、好问、富于幻想,同时好动、好胜、好玩。但学习积极性与“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失败。因此,在初二的课堂引入中,我们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中还一定要前后呼应,帮助学生解决这种疑惑,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能让学生带着疑问离开课堂,否则几次过后就会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2.立竿见影,直观形象
初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引入尽可能不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实验、视频或者图片,学生能很快地接受。另外,初二学生并不是很留心生活情景,尽可能地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凭空回忆某些场景,比如在上“水的沸腾”这一课,我第一年上课对学生没什么了解,但我觉得烧开水的现象每个学生都经常甚至是天天都会见到,应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于是在开头,引入我让学生回忆烧开水场景,说一说会有哪些现象,学生几乎只能说出水在翻腾、冒白气,很快就冷场了且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后来我就现场演示烧开水,让学生先初步观察然后再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探究的问题,这样效果就好多了。因此,我们的引入一定要立竿见影,直观形象,直接冲击学生的感官或者认知感。
3.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引入毕竟只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宜占用太长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地在两分钟内解决,太长容易冲淡重点,反而达不到预习效果。
二、初二物理课堂有效的引入案例分析
1.用扣人心弦的实验震撼学生的心灵来引入
物理学上惊天动地的实验可以说不少,但在实验室我们很难做出此类实验,但我们可以做一些扣人心弦的实验,做好这些实验,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我就用了一系列的小实验引入,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易拉罐(易拉罐中加了一些开水),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着,等水烧开一段时间后,我撤出酒精灯,用硬纸片和橡皮泥密封易拉罐口,然后突然之间,“嘭”的一声,易拉罐严重变形,同学们被吓了一大跳,我立刻问学生:谁将易拉罐弄变形的呢?同学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提了上来。然后我用一个底部扎一个洞的矿泉水瓶装满水让水自然流下来;盖紧盖子,水又不流了;松开盖子,水又流出来了奇怪的现象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很快就将学生带入了探究的学习氛围。
2.通过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入
例如,在教《光的折射》时,现场模拟叉鱼。出示一个水槽(尽可能深点),里面放条静止的小鱼,在水槽口用塑料管做个导轨帮助学生瞄准,看看谁能叉到鱼。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觉得这太小儿科了,心想鱼都是静止的还能叉不到?肯定一叉就叉到了。于是,找来一个同学做实验,发现叉了两次都没叉到,同学开始好奇了,然后又喊了几个同学都没有叉到,这是为什么了,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难道每个同学的瞄准技术都不行?还是其他原因?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吊足了胃口,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学习,往往会事半功倍。
3.从生活引入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知识应用于社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着手,虽然缺少了新鲜感,但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容易接受。当然这样的场景不能平铺直叙,引入的生活场景既要让学生熟悉,又要让学生产生疑惑,熟悉中带着陌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
如,在引入《气体压强》的第二课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可制作一个门的模型,让电吹风送风。模拟日常生活中有风吹门就自动关上的情景。提出问题:当风顺着门吹来,门就会自动关上;如果风是逆着吹过去门还会自动关上吗?学生就会产生疑惑,从而引入了这节课。
4.奇特场景引入
例如,在讲《静电现象》时,我播放了一个女人用围巾摩擦狗毛、后来狗毛全竖起张开这样一个搞笑奇特的场景,让学生在感到好玩的同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特的场景。然后让学生捋塑料丝,越捋反而越不顺,同样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很顺利地进入了教学。
5.创设情境引入
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入,可以很快地将学生拉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如,在复习《力》这一章节时,纯粹的知识梳理和习题巩固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感兴趣,于是我表演了一场情境哑剧。上课后我走到黑板前,说:“请注意看。”然后假装不小心用力碰到桌子,于是将手拿起甩几下,并放到嘴边吹吹,然后拿起一张纸擦黑板的几个字,擦得不干净,将纸揉成了纸团,一个不小心,纸团掉到地上,重新拿起黑板擦轻轻地就将其他的字擦掉了。问:“刚刚老师的动作中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让学生自己讲。上课时教师没用语言,一个“看”字就让学生奇怪,看?看什么?学生的好奇心又被激起了,让学生从动作中找知识,看着别人纷纷举手,很多学生的好胜心也被勾起来,积极动脑思考。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同一内容的新课引入,往往可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不同内容的课堂引入方法更多,所以要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前后内容的联系来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们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引入以“趣”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保持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
[2]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生活实例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 篇7
1.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引入生活实例
案例1:我们在教学液体压强的时候,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1) 带鱼生活在深海中, 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 (2) 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 为什么? (3) 如果你从浅水向深水里走, 在这个过程中, 你的身体会有什么感觉? (4) 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学生都知道带鱼很好吃, 在市场都见过, 但是都没有看到过“活”的带鱼,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就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潜水艇是学生很好奇的舰艇, 为什么用那么厚的钢板制造呢?可以引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学生也都进入过不同深度的水, 对水是非常熟悉的, 但是你提出这样的问题问他们, 他们会觉得好笑却又答不上来, 从而引起思考。拦河坝到处都有, 学生是能看到的, 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会去想拦河坝为什么修造成这样的形状的, 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尴尬, 就产生了探求的心理。
案例2:我们在教学“压强”这节内容时, (1) 可以用多媒体放映气功表演的惊险场面让学生观察。场景是气功表演者躺在地上, 腹部上面放上一块大石板, 另一个表演者挥舞着用大锤子向肚子上面的石板砸去, 石板被砸成碎块, 可是石板下面的人却自己站立起来而安然无恙, 毫发无损, 并向大家笑着招手致意!惊险的特殊场景, 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取一袋牛奶, 上面放上一块玻璃, 让学生去砸。结果玻璃碎了, 而那袋牛奶却完好无损!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新课一开始就引入生活实例, 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 这种从心理认识上先入为主的“利斧”做法, 就像点爆竹那样迅猛刺激、火花闪烁, 使学生感到惊讶而热情高涨, 有巨大的感召力。
2. 在课的学习过程中引入生活实例
案例3:如教学“光的反射”,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结束之后, 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运用, 可以引入这样的生活实例。请同学们想一想: (1) 如果我们在雨后有月亮的夜晚走在路上, 路面上有坑的地方往往有水, 当你看到有光亮的地方是水, 还是黑暗的地方是水? (2) 城市的光污染主要是怎么回事呢? (3) 地球能反射光吗?如果地球不能反射光, 请你猜想地球会怎么样?这些生活实例的引入, 可以加深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深刻认识, 特别是对应用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其重要的意义。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物理几何光学中的重点知识,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需要利用光的反射知识来解答, 也是后面即将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基础, 又是理解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和太阳灶是凹面镜的基础。又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结束之后, 为了使学生对平面镜的知识有比较好的了解, 可以提出这样的生活实例:当我们来到河岸边, 会看到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都是倒立的, 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能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现象, 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奋。应用生活实例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快乐和生机, 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品尝了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尤其是帮助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学以致用。
3. 在课堂教学总结中引入生活实例
在每堂课的教学后期, 往往是本节课的总结环节, 这个总结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可以用习题总结, 也可以用回顾法总结, 或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切入生活实例。这样学生会对自己熟悉的或是身边的现象理解得更好, 学得更扎实。比如在教学“蒸发”这节内容结束时, 就可以提出这样的生活实例: (1) 医生给你打针之前, 要在你打针的部位用酒精棉擦一擦, 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 去河里游泳之后上岸, 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3) 洗完的衣服是团在一起凉干得快, 还是打开凉得快呢?为什么? (4) 夏天我们用扇子扇风为什么会感觉凉爽?扇子可以使空气温度降低吗?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引入的实例, 能有效地落实课标的要求, 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知识点牢固地掌握好。
初中物理课堂引入 篇8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 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转化思想”是渗透于初中物理教学全过程的一种重要物理思想[1,2]。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合理对其加以应用, 可以帮助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转化思想”的渗入及应用, 还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使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1.运用物理知识, 引出转化思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转化思想, 应引导他们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深对于转化思想的认识。如对于自然界的一切形式的能量而言, 都可以运用统一的观点将其联系起来。能量的转化便是自然界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转化”, 对于这一定律的认识能将整个物理教材联系起来, 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规律。如只有在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情况下, 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就可以相互转化。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加强对于转化思想的学习与利用, 以引导他们明白, 不仅自然界中存在转化关系, 还可将转化关系引入到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与学习过程中, 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2.转化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化知识为实验
物理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 很多物理规律都能够通过物理实验将其中所蕴含的概念、物理规律体现出来。同时, 通过探究实验, 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迁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 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 以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的形式, 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析问题的成因, 使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而言, 部分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探究出杠杆在两个不同作用力下达到平衡的条件。部分学生推断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部分学生推断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笔者建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改变钩码个数、位置及弹簧测力位置, 通过不同的变量组合验证他们之前所得出的结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还使学生意识到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错误, 并通过自主操作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迁移。
2.2化隐性为显性
感性认知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所以丰富感性认知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手段, 而感性认知要从实验中获得。因此, 在初中物理学中应对实验非常重视。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有一些物理性质和物理量, 由于其自身属性的关系, 难以用仪器仪表直接显示出来, 或由于条件受限, 测量度的精确度较差, 此时就需要灵活运用“转化思想”。在等效的前提下, 把这些隐性的物理性质及物理量转化为现行或可直接观察的物理现象, 把不易测量的量转化为易测量的物理量。
例如: 在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磁性是一种隐性的物理性质, 但我们通过观察吸引大头针的数量, 比较磁性的强弱。这样既给学生讲明白了磁性这一隐性的物理量, 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及观察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类似的思想在物理实验中广泛存在, 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重视。
2.3化抽象为直观
物理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的体现, 通过这种思维形式人们可以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所了解, 由此看来, 物理概念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 此外学生相应的感性知识是比较缺乏的,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思维障碍, 通过运用转化思想我们可以把物理概念中反映出的一些现象直观地呈现出来, 从而引导学生感知它们的本质特征, 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加直观。
如在“电路图”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将不同的金属导体接入电路, 然后观察电流表中示数的变化, 还有就是看接在电路中的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认识到金属导体对电流是有阻碍作用的, 从而在头脑中对电阻有了初步印象。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电阻这个概念, 所以教师需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感性材料, 在这个实验里, 教师把电阻的概念通过电流表的读数及小灯泡的亮度展现出来, 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
2.4化间接为直接
我们经常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 在综合实践中学生能够把课上所学物理知识放到现实中检验, 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转化思想有助于简化测量和制作环节, 比如教师在教给学生制作浮力秤的时候, 首先我们需要提前准备一个半径为4cm的圆柱体的饮料瓶, 还有就是准备一个木桶及若干个小石块, 我们先把饮料瓶的瓶底剪掉, 然后把瓶盖拧紧, 把一块质量适合的石块悬在瓶盖处, 然后把饮料瓶倒立着放到水桶里面, 如果要测量某个物体的质量, 则只需把它放到瓶子里面, 然后根据水面的刻度就能得出它的质量。
例如物理学中托里拆利实验, 它非常巧妙地体现了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观念。托里拆利把测量大气压强转化为测量水银的压强, 使实验具有可操作性, 并解决了前人未解释的物理现象。将“转化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物理研究中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 为物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5化数字为图形
在这个物理教学过程中, 习题教学应用得非常普遍, 通过习题教学能够完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习题大部分都是让学生根据已知求未知, 题目给出的一些已知条件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学生切不可只从文字及数字方面进行思考, 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这种内在联系, 从而使自己的解题过程陷入困境, 不知道该如何解题, 转化思想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解题的过程。
比如在进行数与形的转化过程中, 有这样一道题目:在量筒中装入液体, 然后用细线拴住一个铁块放入液体中, 我们观察到此时液面刻度为V1, 现在把一个密度为ρ的球形块拴在铁块上一起放入液体中, 此时我们观察到液面上升到了V2, 接下来我们把细线断开 , 发现物块上浮, 待物块稳定后, 液面有所下降, 下降至V3试求出该液体的密度。根据两次液面的差值, 我们可以知道球形物块的体积为V2-V1, 漂浮时球形物块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V3-V1, 对于漂浮的物块而言, 它是满足漂浮条件的, 即F浮=G, 由此可以得出ρ液gV排=ρgV球。在解答这个题目的时候, 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及液面的变化过程用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 从而完成数形的转化,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转化思想”,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 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学科素养。 [3,4]因此, 在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对于“转化思想”的充分利用, 将其深入知识传授的每个角落, 在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的同时, 使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殷丽.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物理思维方法——数学转化思想[J].中学物理:高中版, 2012, (4) :21-22.
[2]秦付平.由2011年高考看转化思想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高中理科综合, 2011, (3) :J0111-J0113.
[3]吴志明.“转化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物理:初中版, 2013, (5) :11-12.
物理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之我见 篇9
课堂教学怎样引入新课效果较好?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谈点粗浅的见解。
一、实验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授前教师演示实验或由学生自己做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现象,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物体的浮与沉》一节时, 可演示下列实验: (所需要器材已准备好) 将一鸡蛋慢慢放入一盛水的烧杯中。现象:鸡蛋沉入杯底;向杯中加食盐, 搅拌。现象:鸡蛋停在液体中;继续加食盐搅拌, 鸡蛋浮在液面上。该实验现象明显, 学生观察后会自然想到:为什么鸡蛋会沉入水底、停在中间、浮在液面上?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急于想知道为什么,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
二、趣味性引入,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大脑中就容易形成兴奋中心, 此时思维敏捷、活跃, 对新事物的认识接受就会达到最佳状态。课堂上教师引出一些有趣的典故或演示些现象时, 可由“匡衡凿壁借光”的生动典故引入。研究浮力公式F浮 =ρ液gV排 时, 可从阿基米德巧算皇冠的质量引入。研究磁现象时可讲述“马隆设磁石阵”的故事。故事讲完了, 学生的兴趣来了。教师紧接着将学生的思维向新课上引入。像上述“凿壁借光”的典故讲完后, 老师问:为什么从墙洞中能借到光, 从大门处能否“借”到。学生马上会想到:从大门处借不到, 因为从大门处“借”光线要拐弯 (学生对光线在空气中不能拐弯这一现象有点知道) , 而从墙洞里“借”光是可行的, 因为穿过墙洞的光是直的。然而教师讲授, 得出光线的传播规律。利用故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比较引入, 提高学习知识的应用 能力
初中学生接受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掌握的知识。用已有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比较, 找出彼此的联系, 从而使新课的引入变得自然、和谐, 并能降低新课的讲解难度。
四、启发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如《浮力》一节时, 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引入新课:在容器内装水, 一正方体物体A浸没在水中。
问:A物体的前后两面所受水的压力大小有何特点?方向如何?这两个力是否是一对平衡力? (学生自己回答)
问:A物体的左右两个面所受水的压力怎样? (学生自己回答)
再问:物体A的上下两个表面受水的压力大小怎样?方向如何?是否是一对平衡力? (提示:上下两个表面所处的深度不同, 故所受水的压强大小不同。) 经提示学生思考后回答, 结果是这两个力不是平衡力。问:向哪个方向的大?学生答:向上方向的力大于向下方的力。最后教师总结, 引入到浮力产生的原因上。
五、讲授法引入, 用语言感染学生
该法依靠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说服力的语言, 清晰、明确地揭示问题的要害, 积极地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到要研究的物理问题上来。如上九年级 (上) 物理《简单机械》一章时, 新课前可用下列讲授进行引导:现代工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机器, 使用机器既省力又方便, 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任何一架机器都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学习简单机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使用机器省力、方便的道理。短短几语, 说出了使用机器的好处及学习简单机械的重要性。学生怎能不想学好简单机械呢?这样用语言感染学生。
上述几点是本人的教学体会。总之, 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新授课讲解轻松, 学生容易接受, 从而大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课堂引入 篇10
一、选择适合“打假行动”的教学内容, 实践课堂教学
在初二物理教学内容中, 适合安排“打假”行动的内容比较多, 其中相对比较容易, 又与学生的学习有直接联系的应该首选“长度的测量”。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来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在课前, 笔者让学生作如下准备工作:每人准备一盒活动铅笔芯, 铅笔芯可以是不同品牌不同型号。在课上, 向同学们明确他们将要完成的任务:每位同学利用自己的学习用具, 检测自己所准备的铅笔芯的粗细是否与所标注的产品规格相吻合, 从而来判断该产品的规格标注是否准确。
课堂上, 同学们展示自己所准备的铅笔芯, 并且认为自己购买的商品不会有质量问题, 测量出来的结果应该跟商品标注的规格相吻合, 对自己所购买的商品充满信心。为了验证同学们的判断, 让事实来为同学们代言, 笔者让同学们完成下面的任务:用自己的刻度尺测量自己购买的铅笔芯的直径, 用铅笔芯包装上面的商品标注与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判断商品标注的信息是否是准确的。
实验开始, 同学们纷纷抽出一根铅笔芯, 用自己的刻度尺直接进行测量。接着, 他们就发现了问题并抱怨:铅笔芯太细了, 很难读数, 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有的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在思索, 并默默地进行尝试:将多根铅笔芯并排放在桌上, 再进行测量。在这部分同学的启发下, 大家都意识到了方法上的缺陷, 于是也跟着采用新的测量方法继续实验。由于铅笔芯是圆柱体, 放在课桌上总要滚来滚去, 同学们手忙脚乱了一阵子, 还是不能完成任务, 于是, 同学们就自发与自己的同桌组成了一个实验小组, 通过相互帮助来完成各自的测量。通过相互合作, 同学们完成了实验, 分别测量出了铅笔芯的直径, 测量结果:部分直径为0.7mm的铅笔芯, 测量结果不足0.7mm, 部分直径为0.5mm的铅笔芯, 测量结果也不足0.5mm。结论:一些品牌的铅笔芯质量没有问题, 另有一些品牌的铅笔芯存在质量问题, 存在欺诈嫌疑。
通过这个融入了“打假行动”的实验, 第一,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 知道了自己曾经一度喜爱的商品其质量的可信度, 了解了某些品牌的信誉度, 明白了以后该选择哪些品牌的商品, 对社会上那些假冒伪劣现象有了一种近距离的接触与切身的体会。第二, 在“打假行动”的任务驱动下,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 达成了本堂课的知识学习目标, 知道了该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了测量始终存在误差, 对于那些测量值太小的物理量, 为了减小误差, 需要对测量方法进行改进, 或者使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 等等。第三, 通过本次活动, 让同学们明白了个人力量的渺小, 要懂得并且善于与他人合作, 在合作的过程中, 双方既能在知识与技能上产生互补达成共识, 也能在情感与态度上进行磨合与沟通, 从而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挖掘基于“打假行动”的教学素材, 拓宽教学目标
除了物体的长度, 在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 物体的体积也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物理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关于物体体积和容积的产品琳琅满目, 如纯净水盛装桶、电热水壶、洗衣液瓶、饮料瓶、酱油瓶、洗发水瓶、酒瓶、药水瓶等比比皆是, 这些容器都可以成为融“打假行动”于教学内容中的教学素材。八年级下册中“体积的测量”教学内容比较少, 学生对于体积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一般情况下, 执教者往往侧重于体积单位换算的习题训练和量筒使用的简单操作, 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认为, “物体体积”的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 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及技能, 有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如果将“打假行动”融入到这个教学内容中, 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实践机会、提升操作技能, 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目标。
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中涉及体积和容积知识的物品, 笔者让学生对家中的物品进行统计:有哪些物品是必须要用容器盛装的。建议学生到家庭的厨房间、卫生间等地方去仔细察看, 并将察看结果详细记录在表格中, 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分享。通过这次调查活动, 促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普通生活用品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和进一步的了解,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做一个有心人。
为了能够让学生用量筒进行体积的测量时饱含热情又富有挑战, 笔者将“打假行动”引入课堂:检测容器的容积是否与标注的数据相吻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来检验那些容器的容积标注是否名符其实。笔者提供的物品有三类:一类是容积只有几毫升的药液瓶 (容积非常小) , 另一类是普通的饮料瓶, 第三类是日常用的电热水壶 (容积尽量大些) 。把学生分成三组, 分别对这三类物品进行容积的测量, 测量仪器是一个量程为100毫升的量筒。从提供的三类容器可以看出, 这三组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各不相同, 第一组的测量值太小, 一瓶水倒入量筒中根本测不出值, 需要采用“累积法”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可靠的测量值;第二组的测量值又比较大, 需要把饮料瓶装满水, 再一次次倒入量筒中, 求和得出瓶子的容积, 或者用量筒装水倒入瓶中, 直至倒满, 算出瓶子的容积;第三组的容积更大, 如果采用第二组的实验方法, 则耗时太长, 但如果借助第二组的测量结果, 再用已知容积的饮料瓶作为测量单位, 向壶里加水, 直至加满, 就可以测出电热水壶的容积。这些方法都要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出来并加以应用。
借助于“打假行动”的测量教学, 使学生对这些常用容器的容积有了正确的认识, 增强了学生的体积估计能力, 让学生知道市场上的这些物品也有优劣之分, 有的物品是名不符其实的, 籍此教育学生应该要注重诚信。通过这个实践活动, 学生掌握了体积测量的多种特殊方法, 积累了测量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体验, 收获了更多的知识, 引入了“打假行动”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三、拓宽利于“打假行动”的教学意识, 丰富教学内容
“打假行动”要达到较好的效果, 偶尔为之是不够的, 需要不断地延续与加强。在初三的物理教学中, 也可以将一些教学内容融入打假行动, 如“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目标是欧姆定律的转化式的应用, 以为原理进行电阻值的实验测算。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就是一个“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课程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流程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将本堂课作为一个“打假行动”来处理, 效果就不一样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比较容易被调动起来。笔者将学习内容以任务形式交给学生:教师提供一些定值电阻,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 把那些实际阻值与所标阻值不符的电阻器挑选出来, 并且比一比谁测得准, 选得快。
这是一个具有挑战与竞争的学习任务, 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竞争而被激发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小组成员在商讨中完成实验的流程设计, 画电路图, 选取实验器材, 连接实物图, 测量实验所需要的物理量, 利用公式进行电阻值的计算, 再与标注的电阻值进行比较, 最后判断该电阻器的取舍。
在紧张的探究活动完成之后, 教师组织同学进行交流。任务完成得比较快的同学自然有他们取胜的秘诀:小组一定要有一个决策者, 其他同学必须服从他的安排;其次是决策者要合理安排任务并随时进行调整, 具体明确谁负责画电路图, 谁负责选取实验器材, 谁负责连接实物图, 谁负责计算等等, 必须责任到人, 这样就节省了因争执、重复劳动而浪费的时间, 保证任务能够顺利高效地完成。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学生也进行了交流:多次测量求平均来减小实验误差, 从而使自己的选择正确无误。具体的操作是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 通过改变滑片P的位置来改变电阻, 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路两端的电压, 利用公式算出多个电阻, 求它们的平均值, 使测量值尽可能地接近它的真实值。
由于采取的教学设计带有“打假”与“竞争”性质,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落实。寓“打假”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 “打假”作为一种激励手段,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丰富了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内容。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引入 篇11
【关键词】 初中 物理教学 引入 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 主动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新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引起浓厚的兴趣,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嘛。而要能达到以上目的,利用物理的学科特点,可以有多种方法,在这里,我把研究的引入方法向大家做一介绍:
一、故事引入法
故事是容易吸引人的,如果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更能吊足人的胃口。比如,在讲《阿基米原理》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传说阿基米德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一天,皇帝做了一个皇冠,但他怀疑里边掺了其他金属,于是召来阿基米德,给他三天时间想办法检验皇冠是否是纯金的,很快两天过去了,第三天晚上他愁眉苦脸的准备洗最后一次澡,当他慢慢浸入盛满水的浴缸中时,灵光一闪,他大喊‘我有办法了’,于是连衣服都没来得及穿,就奔向了皇宫,解决了问题。那么,他是如何检测的呢?”在故事的引导下,学生很快设定了探究目的,并兴趣十足地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最后由他们自己得出了“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样一节课,学生乐学、乐探索,自己得出的结论印象会特别深刻。
二、魔术引入发
其实,物理学科中会揭示很多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奥秘,凡是相关的课堂就可以以此为引入点,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比如,在讲解《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时,我做了个“百宝箱”,其实就是用了一块平面镜,使其与水平面成45度斜放在正方形纸箱中,然后把镜子后边的位置放上糖果、小饰品等,从前边看,箱子是空的,然后在音乐中我模仿魔术师们的表演逐渐从“空”箱子中取出物品,学生看的非常兴奋,纷纷要求亲自完成魔术,在做完实验后表示其实很简单,我趁热打铁地说:“其实,魔术皆科技,你们有兴趣完成这次探究吗”,在揭秘“刘谦”的呼声中,我们完成实验、得出结论,高效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再比如,我在讲《磁场》一节时,做了一个小道具,我把一个纸盒用红布蒙起来,在上边放了一个漂亮的小兔子,在它脚下边粘了一块磁体,在箱子里边也放了一块磁体,上课时,我说我有魔力,想让小兔子去哪它就去哪,在我神秘的表演中,同学们对探索充满兴趣和期待,自发的上台“揭秘”我,探索的欲望就这样被挑起了。
三、实验引入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获得知识的手段,其实趣味实验也可用于教学的引入。
比如,我在讲《组装电路》一节时,考虑到本节是重要的实验课,如果让他们看到实验现象,应该会更有效果。于是,我做了个电路板,用四串彩灯做了“组装电路”四个字,并用不同的开关控制。在上课开始时,我快速地转换开关,让四个字一个一个地发光,最后再让四个字共同发光。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去自己组装一个同样的电路,进而得到用电器两种连接方式的不同。
另外,还可以以学生实验引入。如我在讲《凸透镜的作用》一节时,上课前就发给了学生每人一个凸透镜,然后带领大家一起到室外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自己完成实验会分外用心,在轻松的环境下,大家完成了探索。
四、提问法引入
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和身边的事物会分外感兴趣,不妨利用这一点,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如在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我一上课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用身体的哪个部分发音,它发音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我紧接着问道:“你看到它振动了吗?你能验证吗?”在一个孩子说打开喉咙看而引发的笑声中,孩子们摸着喉头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五、创设情境引入
由要讲解的知识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再由情景巧妙的进入正式课程,有趣、有意、有深度。创设情境,可以是一个小品,可以是一段歌声,也可以是一首诗、一段散文。
如我在讲解《惯性》一节时,先培训了三个同学演一段小品,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同学演司机,另外两个同学演站着的乘客。司机一边做开车的动作一边喊:“车起步,请注意扶好坐好”,同时看到前边的男生向后倒,碰了一下后边的女生,后边的女生不高兴的说:“德行”,只见前边的男同学扶了一下眼镜,操着一口四川话说:“同学,这不是德行,是惯性!”在大家的笑声中,我们拉开了《惯性》的序幕。
以上便是我所总结的教學引入方法,我会再接再厉,进一步补充研究,使用时这些方法不一定是一次用一个,也可以一次结合几种方法来使用。
当然,初中物理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只要教师匠心独运,能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和教学内容,一定能够找到最有效的引入方法,为一节好课开一个好头。
初中物理课堂引入 篇12
1.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 是最难教育的时期
初中阶段是一个幼稚与成熟、独立与依赖交织在一起的、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充满矛盾, 心理变化很快, 如果引导教育不当, 就会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 使一些少年 (初中学生) 走上与家长和社会要求相悖的道路上去。许多外国心理学家, 把少年期看作是危险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易产生心理疾病, 也较易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而步入歧途, 走上犯罪道路。
2.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求知欲与认知能力矛盾的时期
初中阶段学生对诸多事物都敏感好奇, 急于想了解世界,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渴望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 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 总想亲自动手去探索它的结构和功能, 为此常常会损坏东西。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 使得他们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经常以个人一时兴趣为出发点, 并且难以坚持长久。如果能好好引导, 将会使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和学习方法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初中阶段是学生精力旺盛的时期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迅速发展, 机体代谢率比较高, 表现为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这种能量向什么方向释放, 是做有用功: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还是做无用功:顽皮淘气、草率行事起破坏作用。这种矛盾如果不能正确引导, 会造成学生茫然无助, 产生不安全方面的问题。
二、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基本相互作用和最普遍的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抽象、归纳、分析、综合、和假说为其主要研究方法。物理学的研究规律一般为:首先, 从实验或对已有的原理推演的过程中提出命题;第二, 建立唯像的物理模型推测答案;第三, 用推测的结论解释物理现象, 做出科学的预言;第四, 再应用实验检验预言的正确性;对前面推测出的理论做出修改。这是一个从问题到假说、再到实践、再到科学、再证伪、再提出新问题、再到新假说……循环往复的过程。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多以学生能接触到的周围生活和经验为背景, 以物理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最简单的规律和最实用的科学方法为基础, 以科学探究为主线, 以最新的科技前沿信息为补充, 涉及到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各个部分的基础知识。从总体上说初中物理更侧重于了解物理现象, 从物理现象入手去探究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 按照“现象→规律→本质”的思路进行学习和探究。这种学科特点很适合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 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1.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源动力的。教师应创设与讲解的知识点相关的物理情景, 引导通过学生对物理情景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 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总结出该物理情景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在初中物理引入密度概念时, 可以用同学们都吃过的棉花糖和体育课推过的铅球为例, 同学们很容易对密度的概念产生形象的认识, 然后再引导学生怎么来定义密度这个物理量, 这样学生自己就会给出它的定义, 并能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进行研究性学习
自主设计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己设计、独立实施实验过程的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带着问题, 按照自己的认知思路, 认真思考, 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如我们在学习电路部分串、并联电路电压和电流关系时, 利用星期六、星期日休息的时间, 组织学生分组在实验室自主完成实验:首先, 要求同学们自己设计电路, 设计实验数据填写表格, 列出计划所应用的电路器材;第二, 自己动手连线进行实验, 记录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实验数据;第三, 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第四, 对比不同组的实验情况, 比较分析不同组的实验差异, 分析各自的优劣。这一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有了很好的应用场所, 极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主动探索问题答案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 海量的信息以网络浏览、报刊杂志、书籍等形式充斥着我们周围。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 中学阶段是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 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畅游在网络的海洋里寻求知识, 但网络也包含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 网络使用者呈现了低龄化趋势, 正确引导中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求知、娱乐、交往也成了摆在教育者面前一道重要的课题。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思想这块阵地, 如果我们不去占领, 就会被敌人占领。”初中阶段的学生是非分辨能力较差, 抵御诱惑的能力较差, 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为学习服务, 能有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信息资源, 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如我们在讲到力学时, 引导学生了解牛顿, 要求学生上网查找牛顿的相关资料, 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点整理关于牛顿的生平或牛顿的名人轶事等小文章, 同学们热情很高, 写的文章五花八门, 并从这个过程中了解了名人的成就来自辛勤的学习和对未知世界的执着探索和追求。对同学们的思想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利用网络的便捷为自己的成长和成才服务。
4.鼓励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契机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展示青少年科技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 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 其根本宗旨在于倡导和鼓励青少年在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所掌握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 通过研究性学习, 对重大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解决方案, 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学习、生活、生产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从而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蓬勃发展。同学们通过参赛的准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调查社会实际情况、走访专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书写报告和论文、参加答辩过程及现场观摩其他同学作品等形式, 既能丰富想象和开放思想, 又能提高学习兴趣, 开发创新思维,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的最高目的。”所以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 应当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出来, 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摘要:学生进入初中阶段, 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 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观察、记忆、想象等诸多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能够对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百折不挠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形成积极的学习方法, 为终身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性格培养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初中物理课堂引入】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的引入06-10
优化初中物理课堂07-21
初中物理课堂艺术11-16
初中物理课堂技巧08-21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设计05-12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05-14
创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06-15
初中物理课堂情境教学07-06
初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07-16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