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4-10-12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精选10篇)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课程改革提出了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促使他们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因此,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做呢?

作 者:陈进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华光中学刊 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英文刊名:ZHONGXIAOXUE XINLI JIANKANG JIAOYU年,卷(期):“”(7)分类号:G44关键词:情感教育 物理教学 心理健康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问题法

认真剖析课堂知识, 寻找其中的法制内容, 然后寻求切入点提出问题, 吊起学生的胃口, 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 在教学《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过程中, 在研究决定惯性大小的物理量时, 提出两个问题:1.在乘坐汽车时你愿意乘坐超载的, 还是符合规定, 不超载的车辆?2.交通法规对汽车载重进行核定的意义是什么?科学依据是什么?第一个问题自然脱口而出, 肯定是选择不超载的车辆, 既舒适又安全, 借机激发学生对第二个问题的兴趣, 因势利导, 就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第四十八条, 机动车辆载物应当符合核定的载重量, 严禁超载, 车载物的长、宽、高不得违反装载要求, 不得遗洒、飘散。机动车在运载超限的不可解体物品的过程中, 影响交通安全的, 应该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 悬挂明显标志。在公路上运载超限的不可解体的物品时, 应当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执行……通过法律条款与课堂知识的对接, 学生就会对法律有更近更亲切的认识, 他们会恍然大悟, 原来法律离我们这样近, 原来法律的意义竟是如此巨大。

二、探讨法

根据萧百纳思想交换论, 探讨一定能闪耀出智慧的火花。根据课堂知识, 组织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结合一些法制内容展开充分讨论, 亦可达到渗透法制教育的目的, 如学习《电压与电流》一节时, 在引导学生理解电源的作用后, 安排学生讨论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讨论后进行总结, 得出初步结论, 借势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四十二条, 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 逐步做到分类收集和运输, 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处理;第五十六条, 以填埋方式处置危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 应当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 危险废物排污费征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样法制知识和法律意识就悄无声息地植根于学生大脑中, 成为其行动的规范和指南。

三、视频法

据有关科学统计, 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接收, 60%来源于视觉。借助媒体, 根据课堂知识, 播放一些相关法制视频, 对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学习《能量和能源》时, 结合能源的开采和使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大气污染问题, 让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 依法行事, 成为环保小卫士。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要充分驾驭教材, 就能悟得育人真谛, 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对象, 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 只有找准渗透点, 法制教育才能直透心田。又如, 在《电能的输送》一节, 在学生对电能输送的相关知识理解完后, 在有关保障供电, 减少电能损耗的知识学习过程中, 加入偷盗输电线, 破坏电力设施等有关问题的说明, 并举例说明哪些行为是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破坏电力设施的后果如何?随后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因破坏电力设施而获刑的实例, 接着展示相关法律条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条, 破坏电力、燃气或其他易燃易爆设备, 危害公共安全, 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九条, 破坏交通工具, 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范前款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通过以上展示, 学生就会更清晰地认识到破坏电力设施的严重后果, 也知道相关刑法的量刑规定。

四、实验法

通过亲身体验某些物理现象,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例如, 在教学《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过程中,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静电实验, 他们可能观察到某些静电实验会有火花产生,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假设这些静电火花是在加油站等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场所产生, 可能会带来什么恶果?顺势渗透相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 必须执行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 必须执行消防安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十九条指出:“电力企业应当对电力设施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 保证其正常运行。”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当今课程改革提出了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促使他们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因此,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做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体味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艰辛,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

二、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极大的推动力。在物理教学中,我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以大量的演示实验、实例说明物理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选择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如纸盒烧开水实验;用手摸静电球,让头发竖起来实验;“流星雨”小实验;筷子提米实验等。学生对这些现象一时无法解释,教师又暂时不做解释,这就引起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如,我在讲述“光的反射”时,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式,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自己做实验,采集数据,记录并分析数据结果,输入计算机,得到相应的图像资料,通过对比,从中发现光的反射规律。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思考、图像资料的处理、试验的总结及互相讨论,得出光的反射定律的要点。这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物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课堂学习方式,教师必须灵活掌握,结合我主持的全国“十一五”规划《“四自四导”模式下初中物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先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学习目标,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个人的智慧有限,需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能感受到互动分享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如我在教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课时,先让学生明白先学研究的环节:确定目标—设计方案—操作研究—得出结论—分析总结。其中学生的活动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或查阅资料—实验操作或收集资料—分析现象并讨论研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获取新知引发新的思考。而教师的活动则是:创设问题情境—点拨指导—反馈信息—适度评价—布置新任务。

我在课前,预发—份探究性学习课题计划书,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小组讨论、访问专家等途径以书面形式尽力完成课题研究书,小组长做好分工,各个组员都有不同的任务。为了考察各组工作成效,我先让组员自评,再让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最后还有指导老师对各个课题研究书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去“发现”,培养学生的成就欲和自信心。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就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健康成长铺设好绿色通道。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华光中学)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4

【摘 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是国际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们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对提高心理素质成了人类对自身最大的挑战,只有在保持身体的健康的基础上,才能使心理素质的发展朝向积极进取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 农村 初中体育 心理健康

在青少年时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于未来面向社会时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具有同样以健康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科目,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的教育,达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不仅要关注城区学生的教育,更要关心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农村初中体育发展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多数农村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没有完全达到小康的水平。由于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体育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人认为“干农活就是体育锻炼”,在绝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都是用于闲聊、看电视等活动,很少会专门从事体育锻炼。而由于现在的农村初中生,除了要面对学习压力之外,还要承受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影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点:

1.当地学校各级领导、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于实际教学中的课程改革重视程度还不够,再加上体育终究只是中考中的副科,不作为毕业的参考标准,几乎是可有可无的科目,这就引起了学生对体育的不重视。

2.开发资源、器材利用的态度消极,虽然在体育经费的投入上有了很大的增加,但老师和学校领导并不会积极利用这笔经费开发场地和器材。

3.对老师的培训机会不多,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不高也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不仅如此,很多体育教师在学校不仅担任体育课,还会兼有政教职员、保卫人员等职责,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造性,但在调查的体育老师中,他们一致认为自己所教的体育学科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初中,是青少年身体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黄金阶段。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健康的心理则为健康的身体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谐统一发展,追求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精神状态,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提升生命价值,就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新途径。体育活动在充满活力的初中生的学科中,是充分发挥青少年生命力量,激发生命内在活力的科目,这是除了增强体质之外的又一重要收获。在体育教学中,安排各种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娱乐性的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忘却烦恼、体验快乐,提高自信。

三、初中体育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设定体育与心理健康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只简单地定位于知识、技能的传承和体质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而这也正是它种种弊端产生的根源。因此,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和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之中,是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体育学科渗透心理质量的需要,还是体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条件。

2.增强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对于农村更加需要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格、德行修养,只有增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教育能力和咨询辅导水平,才能更好地将自身的思想影响到学生的意识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体育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修养和技能

教书育人,要想育人就必须先育心,体育老师必须明白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不要简单地作出思想、道德、能力方面的评价,而应更多地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去考察,着力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并完成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二)体育教师本身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感染性,学生有近乎本能的向师性,教师作为心理保健者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孩子,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一步[4]。

四、总结

农村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更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化枯燥的教学为有趣的游戏,发挥初中孩子爱玩的天性,让心理健康的教育先渗透入自己观点,再影响到学生身上。通过有效途径,改单调为丰富,变呆板为灵动,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身心,使体育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篇5

邻水县石永镇初级中学

万文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一、转变观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学大纲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物理学悠久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本身、物理学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和物理探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科学精神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内容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即能体现其强大的德育功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切入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结为实体物质和场两种形态。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就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打下了基础。“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因此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例如,在讲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裂变和聚变,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透镜成像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等,可揭示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可概述亚里士多德差不多二千年来一直得到人们公认的说法被伽利略的小车实验所否定,以后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思想,最后由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过程,通过这一规律得到逐步认识过程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其内容都将进到高一级的程度。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别的科学家,再到牛顿,才使人们对运动的这一规律有了本质的认识并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我们在讲授运动的概念时,在强调了“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同时,应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学史向我们展示了物理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力,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笛卡儿、牛顿、惠更斯、卡文迪许等为了科学研究终身不娶;美国的富兰克林做风筝试验而被雷电击晕,待他醒来时,还风趣地说:“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点电死一个傻瓜!”。这些为科学试验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而又非常风趣、乐观的精神,是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年轻的学子们永远铭记的;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牺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的养成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达国家之一,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辉煌成就。例如,我国古代著作《墨经》《考工记》《天工开物》《论衡》《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太平广记》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都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更是不胜枚举,如指南针、地动仪、回音壁、石拱桥等。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列举了中国向西方传播机械和其它技术达26项之多。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人员奋发图强的事迹,增强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我国在理论物理方面提出的物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超导的研究与实践,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都处于国际前列。钢铁和电力事业的发展、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结合教材内容,可以进行今昔对比,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第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例如,在讲光学时,可以介绍优秀光学家蒋筑英、蔡祖泉,为发展我国光学事业,填补电光源空白而艰苦创业的事迹。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返回祖国。他们对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如钱学森等历尽艰难险阻返回祖国的事迹就更多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教材。

(四)让学生在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分组试验时,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的同时,不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教育,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电磁感应、发电机”时,可以补充介绍“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但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充分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6

摘 要: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 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知识及其发展的本身有着诸多的德育教育因素,但在教学时却 又要通过教师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品德所取舍。课堂不可避免地成为任课教师宣扬他 的政治思想观点的阵地,表现他的思想道德水准的场所。中学时期正是从少年走向青年 的时期,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教师要通过物理教学,促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 义,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培养坚毅、顽强、钻研、创造、渴望求知、满腔热情和实事求是等优良品质。

关键词:物理 德育 价值 教学 爱国主义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教育,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风格高尚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尤其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内容中每一位物理学家的奋斗经历,更能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的良好个性素质和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初中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本文初步探讨了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一、充分认识物理学的德育价值

物理知识及物理学的发展都贯穿着大量的德育因素。大至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从力、热、电、光到原子物理,从实物到场,无不证实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从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力的相互作用、电磁的统一、原子中的正负电荷、光的波和微粒二象性等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物态变化、物体运动的临界状态的改变、原子核的转变等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规律的实例,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发展等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价值。这些都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发展是遵循辩证法的。至于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得出、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知识的应用、物理实验的进行,也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观察和实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现象的观察,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方法。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得出,物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物理实验的有趣,物理现象的释疑,物理规律的应用,物理计算的巧妙,物理科技的前景,物理故事的阅读,物理学家的轶事,物理教具的创制等又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的历史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不仅牛顿如此,凡是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都是善于批判和继承的,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使学生更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从今年秋季开始,高中课程设置已将“研究性学习”纳入新的课程体系,通过物理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二、结合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进行德育渗透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电和磁”这章内容的时候,学生普遍对电能产生磁,即奥斯特试验,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磁能否生电呢?”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 3 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也可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学习“摩擦”时,物体的摩擦有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之分,可渗透“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观点;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以渗透“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物理学是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运动的形态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说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在物理学及其发展中得到验证。因此,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比如在学习地磁场后,让学生回忆电视里看到农村广泛流行的看风水现象,认识风水先生所用的罗盘其实就是一个小磁针,小磁针在不同的地方的指向不完全相同是因为受地磁场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真正明白了这一迷信活动的实质。教师通过这些实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

翻开几千年的科学史不难看出,整个物理发展史包含着对前人物理研究成果的批判和继承。例如,伽利略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批判,焦耳对热质说的批判,科学家对自己思维结果的反思批判,等等,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 4 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师除了注重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渗透德育。在物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相应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体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很容易被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所吸引,教师应抓住学生心理,积极做好课外阅读指导,推荐《趣味物理》《物理世界》《科学画报》等书籍,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兴趣教育,诱发爱科学的萌芽。还要多提倡科技活动。开展拟写物理科技小论文、办物理科技小报、物理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活动,从中加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主题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进取,实现自我。另外,物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在学完家庭电路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日光灯安装、电风扇检修、家庭电路设计、家庭电路简单故障排除等,在教到相关知识时不妨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共同研究,动手实践,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校还要通过举办物理讲座、开展社会调查、组织竞赛、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在学习完“噪声”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调查社区或学校的噪声来源,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善环境的方法,向社会提出倡议,让学生从小就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爱国主义是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中德育工作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也应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 5 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学生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物理学成就,产生了盲目的崇洋媚外的心理。针对这种思想实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成就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小故事。例如,在学“声现象”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对声音有了研究,并且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俐略大约早了1400多年;在学习简单机械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杠杆的应用;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平面镜”这节课提到“我国大约4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抒发爱国情感,再引导学生感悟从“以铜为镜”到“以人为镜”的做人道理。

另外,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还应当实事求是地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必须迎头赶上,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 6 感。用著名物理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科学事业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例如,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得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与夫人不惧威胁、利诱毅然回到祖国,用他创立的地质理论为中国找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使新中国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两弹元勋”邓稼先一直从事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两弹爆炸成功呕心沥血,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还有蒋筑英、罗健夫„„一大批知识分子精英和民族精华都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的杰出的贡献。他们热爱祖国、誓死报效祖国的动人事迹激励同学们,为中华的崛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刻苦学习,努力拼搏。

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应力求生动、形象、多样,例如在课内,结合上绪言课,介绍物理学的应用和我国的辉煌成就,激发学习兴趣;结合上新课介绍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结合讲授物理知识的应用,介绍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在课外也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编写习题时,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作题材,让学生在解团中受到教育。举两个题目为例:

(一)我国著名举重运动员吴树德,在第五届全运会创造的56公斤级抓举世界纪录是182公斤(即千克力)。如果他抓起杠铃的时间是1.1秒,举起的高度是1.7米,那么他举重一次对杠铃做了多少功?功率是多少?

(二)葛洲坝水电站是我国目前发电能力最大的水电站,它的发电能力(功率)可达270万千瓦。那么它每年的发电量是多少千瓦时?可供几座像福州市这样的城市用电(已知福州年用电量13亿度)?拟考题时也可适当考查相关的内容,让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扎根。例如:()国科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地、准确地论述进倾角的科学家(答案:中、沈括)。还可以通过黑板报、物理园地、物理讲座、组织课外阅读等形式,介绍《美国科学界的中国人》,例如,美国著名大学中有1/3的系主任、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一半以上的分会主席、阿波罗登月 7 工程中2/3上的高级工程师、美国最大的电子计算机垄断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中的55%是中国人或华裔。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分获诺贝尔物理奖,吴健雄(女)为美国物理学会主席,这些对增强民族自信心无疑是有效的。还可以结合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的获得,开设科普讲座。只要思想上重视,就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

物理知识及其发展的本身有着诸多的德育教育因素,但在教学时却又要通过教师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品德所取舍。课堂不可避免地成为任课教师宣扬他的政治思想观点的阵地,表现他的思想道德水准的场所。中学时期正是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期,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教师要通过物理教学,促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培养坚毅、顽强、钻研、创造、渴望求知、满腔热情和实事求是等优良品质。

参考书目:

1、《物理教学参考》杂志2013年多期。

2、《中国教育报》2013年多期。

3、关文信编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题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

4、任长松著《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5、龚百海 《21世纪中国优秀教育论文精品文库》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2年版

低碳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7

一、 抓住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

物理是研究力、声、热、光、电等现象的学科,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关系到节能环保的问题,这就为课堂教学渗透“低碳”教育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条件和丰富的事实材料,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要不失时机地深化对学生的低碳教育。如八年级上册,“水循环”这一节,我们就可以抓住“珍贵的水资源”对学生进行环保低碳教育。首先收集一些生动的事例,如非洲草原上的斑马为找水喝而四处奔走; 曾经“其水澄澈,冬夏不减”的罗布泊,因为人们无节制地引流灌溉而干涸,最终使得繁华的古楼兰被茫茫沙漠吞噬;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河流; 工厂排放的污水……最好是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看,使他们感到触目惊心,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震撼,从而真正意识到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然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见到的浪费水资源现象、水污染现象进行调查, 写出调查报告,并组织学生讨论“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如何从我做起”。这样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把口号变成了行动。我想,通过教师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的渗透,低碳意识一定会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渗入学生的心中。

二、 抓住生活细节,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

其实,低碳生活确实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否能够有效实现,取决于每一个公民。它虽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但却可以用无数人的微小行动来实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所以,我们物理教师也可以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如: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 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食品之间应留有10毫米以上的空隙。冰箱摆放要离墙壁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块食物应该割开分装。剩菜要凉了以后再放进冰箱。又如: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将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可提高制冷效果。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此时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空调的温度不宜调太低,因为这样很费电。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强大的群体,对今后低碳生活的推行一定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 抓住物理实验,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每节课都要做物理实验,而实验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与低碳理念相违背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也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如尽量推广微型实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还要缩短实验时间,节约水等资源的消耗。对于会产生“三废”的实验,除了减少剂量外,还要进行无害处理,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有些物品可以循环使用的要回收再利用。还可以通过改进实验做到低碳环保。例如,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要用蜡烛,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为了让烛焰稳定,有时还要关闭门窗。几十支蜡烛燃烧和几十名学生呼出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远远高出国家标准,而且蜡烛燃烧时还会放出氮硫氧化物,这些都会污染环境,损害师生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我们不用蜡烛,而是用两支同样的铅笔作为成像物体,同时把玻璃板换成普通的平面镜,先把其中一支铅笔横放在镜前,并且有一部分露出镜子边缘,再拿另外一支完全相同的铅笔在镜子的背后移动,直到感觉与镜中的像成为一支铅笔,则结论就可以得出了。这样不仅完成了实验,还使得实验更环保。

四、抓住物理习题,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

随着“低碳生活”的推行,“低碳”也开始大量地进入到物理试题中。如体现“节能减排,变废为宝”意识的物理题。“研究表明,利用垃圾作为燃料建立发电厂, 每燃烧1t生活垃圾可以发电225kW·h。这样既处理了垃圾,又起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某市的垃圾发电厂有2台功率均为7.5×10kW的发电机组。若这些机组平均每天工作12h,则一天可以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又如体现“新能源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的物理题。“潍坊地区为响应国家号召,发展低碳经济,在沿海地区建造了风力发电厂。下表给出了不同风速下每台风力发电机的功率。(图表略)(1)若在某时间内的风速为6m/s,一台发电机工作1小时,产生的电能可供小明家的空调 (220V 5A)、电热锅(220V 40Ω)同时工作多少小时?(2)若潍坊沿海年平均风速为8m/s,50台这样的风力发电机工作一天,获得的电能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吨煤?(煤的热值为3×10J/kg)”

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习题,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不是口头上的,低碳已是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大事,自己更应该努力从身边的事做起。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低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中学生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现在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低碳意识和行为一旦形成,对国家的环保事业必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追求。

摘要:低碳已经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渗透低碳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形成环保和节能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人文教育;人文素养

传统物理学科教育比较重视对物理知识的传授与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对物理学科蕴含的人文价值发掘不够,割裂了物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内在联系。因此,学生难以充分体会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人性之美,在出了校门之后,也难以充分运用所学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在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行的今天,新课改日益深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充分渗透并融入人文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结合人教版物理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可行。

一、利用物理学知识来渗透人文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物理学知识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值得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发掘并应用。

1.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最重要的实践基础便是物理学。从电磁场、引力场的客观存在可以阐述场的物质性,从物态变化可以阐述量变质变作用的哲理,从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可以深化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多样性的理解。在讲到这些地方时,教师可以适当延伸知识点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来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中蕴含的哲学法则的理解,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用辩证思维考虑问题,进而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观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仅传授学科知识与培养实验能力,更应充分利用物理学中的人文因素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以及学习同他人和谐相处的优良品质,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观。

比如,在教学“声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乐音”“噪音”的差别及对他人的影响,让学生从自我做起提高个人修养,避免成为他人的“噪声源”。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小调查活动,了解居民区常见噪声来源及对居民的危害,鼓励学生思考降低噪音污染的方法并宣传推广。学完“电磁波”后,可以鼓励学生研究身边存在的电磁污染情况,了解电磁污染的成因及影响;学完“电路知识”后,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电能节约的有效方法,为创建节约型社会添砖加瓦。总之,要鼓励学生全面认识科学的作用,树立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观念,培养历史责任感与道德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3.培养学生认识科学的美感

物理学中蕴含的美学原理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物理中的科学之美,对学生养成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物理学认为,物理学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声学及原子学等多个丰富多彩的分支,各个分支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结构之美。物理模型的表现简单明了,物理概念及规律的表达准确简练,这些体现了科学的简洁之美。光学试验中的五彩缤纷,电学试验中的新奇巧妙,无不显现出科学的自然之美。而物像对称、引力斥力、运动静止、反射折射还有电磁光三位一体的相互关系等,都体现出了物理理论的对称与统一之美。在教学中,物理教师要多用审美眼光来引导学生感知美的意境,接受美学的熏陶与感染。这样,学生将物理课堂作为美的象征去探讨与追求,不会再普遍赶到枯燥与乏味。

4.培养学生端正的科学态度与坚持真理的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重要原理、重大发现都是借助实践与认识的相互推动来提出与发展的。在实验教学中,物理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端正的科学态度与对真理的坚持精神。要求他们务实设计实验方案,严谨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习惯。

5.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物理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科间渗透来融合人文素养教育。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光线现象,“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力学原理等等。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魅力时,也能更为深刻地感知到自然与科学的内在关联。利用这些人文因素,不仅能增加授课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还能大大提高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利用物理史来渗透人文教育

在物理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富有教育及启发意义的人文教育素材,值得教师认真挖掘。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在讲到相关章节时,可以适当延伸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灿烂的科学成就,比如,四大发明、石拱桥、回音壁等等,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物理史中还有许多淡泊名利、矢志报国的生动事例,比如,三钱、邓稼先、居里夫人等感人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前辈物理学家尽忠报国的爱国情操,进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2.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与协作精神

物理史中有很多前辈物理学家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的感人故事,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试用了七千种材料、发明蓄电池做了五万次实验,法拉第在前人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案发现电磁感应原理。而现代科学发展的难度与规模更是今非昔比,科学探索更需要知难而进、通力协作。教学中可以用物理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与通力协作的团队意识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与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与科学过程的理解

物理学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物理基本规律也是在不停地探索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通过嵌入介绍物理史,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试验方法的探索并非像教材上那样规整、完全,而是有着艰难的发现与整理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从物理学史的角度来考察已经了解与掌握了的物理学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起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强化对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的理解。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9

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简称“STS”教育。自七十年代起尤其是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物理课程中的“STS”教育。我国的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物理新教材的编写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基本思想,其宗旨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拓宽知识面、培养创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溶入“STS”教育,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1 创设和采集“STS”教育素材,运用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与知识学得是否活、理解得是否深透是成正比的,因此首先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接着用实践活动来检验。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1?1学习密度及其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1×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能力。1?2学习热学有关内容及大气压后,我提出下面的问题:有人想买一个腌菜的坛子,要求密闭性良好,不然里面的菜容易变质,怎样才能快速选出一个不漏气的坛子?坛子的形状如图所示。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因为它是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过了一天,有一位同学在全班讲了他的最佳选择办法:先在坛子边缘的水槽中灌上水,然后将一张点燃的纸丢进坛中,稍等一会儿合上坛子盖,若槽中的水能被吸进坛子里面,说明坛子不漏气,否则坛子漏气,并谈了他的选择原理。而且第二天他真的拿了一个这样的坛子在班上演示,很成功。全班学生看了无不拍手叫绝,此后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十分高涨。1?3电能表是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仪表。我校使用的电能表的表盘上都标有3000R/kwh。如何用秒表和电能表测白炽灯、电熨斗等用电器的功率?如何检查电能表的准确程度?如何测照明电路的.实际电压?分别是怎样计算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推导了一系列公式,然后在课外活动进行测量。这不仅加深了对电功、电功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生活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矗1?41996年4月下辛店镇橡胶厂一位素质较差的工人去扳高压电路开关时,不小心触电造成重伤,消息传到学校,我马上带领学生到这个厂考察,并不失时机地号召学生给该厂设计一个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的低压电路间接操纵高压电路的方案,以免悲剧重演。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地进行构思、画图纸。

2 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举行课外知识讲座,有机地介绍一些科技成就,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例如讲了“机械能”后,在学生明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有关的基础上介绍了动能武器,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子弹的质量很小,却有较大的杀伤力,进而介绍目前正在研制的轨道炮,它的质量仅为8kg,当它的速度为10km/s时,其杀伤力相当于10kg炸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讨论在高速运行的火车汽车上不能随便向外乱扔果核,飞机场附近不能有大鸟飞行等问题,讨论的气氛非常活跃。学习了电磁波的传播后,介绍蝙蝠超声波定位摄食原理、雷达扫描测定距离、方向、跟踪飞机原理。学习激光时学生了解到激光具有方向性好、单色性好、亮度高的特性。接着介绍激光在高新科技中的应用:利用激光方向性好的特性制成的激光雷达,它可以准确地测量目标的距离、方向和速度,对卫星、导弹等目标进行精密跟踪。医学上利用亮度高的激光作“光刀”来切开皮肤、切除肿瘤或做其他外科手术,不仅完全地消毒杀菌,而且手术时间很短,减小患者痛苦。利用激光单色性好的全息摄影,在防伪、防盗等技术上更是一般光源所不及。磁场在物理学中是个很重要的内容,至于磁的新用途不仅表现在对人体的健康上,在工业、农业特别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更为广泛。每次介绍学生们都很高兴,非常投入,听得津津有味,以致饭前课后还在热烈地讨论物理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为人师者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知识,博采现代科技的应用,才能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物理课具有时代的气息。但渗透的深度、广度应根据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的需要,未来社会实践中生活的需要,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渗透的形式分课内课外。至于怎样在课内课外渗透中取得预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摸索。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吴桥县第二初级中学

李霞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

吴桥第二初级中学

李霞

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一项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和素质的教育。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创建了不少操作模式,如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咨询等。其中学科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功效持久、领域广阔的好方法。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就是在学科教学中。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内容特点等决定了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的原因如下:

(一)目的的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基本功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可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思想模式,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也是人格与品质的培养,强调激发教育对象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长远来看,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提升综合素质。目的的统一性是二者融合的关键因素。

(二)关系的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和渗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人文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推动力。

(三)德育的联结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它是德育的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便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

那么,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阵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呢?

初中思品课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一个人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作准备。

1、重视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承受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是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可忍性、可接受性的程度。承受力强与弱不一样,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有意识、有分别地设置一些背景,如有意识地让优生接受失败的考验,使他们体验到做任何事情都可能失败,必须倾注出自己的精力,敢于接受失败。同时,在提问时,选择难度低的,让差生回答,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认识到只要努力,成功总会到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滋味,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地、持久地给予学生失败和成功的摔打。

2、提高社交能力,学会推销自己。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树立大教育观念。“学校即社会”(陶行知语),让学生在书本学习中,在教师、同学交往中,认识社会,提高能力,提高觉悟;“生活即学校”(陶行知语),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理解社会,在社会中获取信息,从而认识自己,推销自己。如组织社会调查,学生必须运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法,去面对调查的对象。这就必然要充分显示出学生自己的智慧,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这本身既是了解事物的过程,也是推销自己的过程。总之,不论小课堂或大课堂都需要学生学会表达,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克服自卑心理,让自己了解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百折不挠,达到成功。

(二)克服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心理障碍

1、克服“先入为主”造成的逆反心理。学生不是生产在真空里,他们在学习教材上的某一观点之前,往往不同程度地与社会有了接触,尤其是一些“敏感”问题,他们早已从亲友那里受到一定的影响,或正面,或负面。下面的,无疑会加深他们对教材上观点的理解;负面的,则直接与教材上的观点相冲撞,孰是熟非,恐怕比学校灌输的那些观点对学生的影响要大得多。不少学生甚至认为书本上讲的不可信。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三:一是尽可能地“先入”,即学校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一些“敏感”的现实问题,不要回避,要因势利导,及早打“预防针”;二是及时召开讲座会,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晓之以理;三是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进行社会综合治理,尽量抑制“负面先入”,如禁止学生进入网吧就是一种预防措施,让学生处于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之中。

2、跨越时空界限形成的心理屏障。思想政治课教材上内容,不可能都是学生身边现时发生的人和事。由于受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此时此地的学生与教材上彼时彼地的事件无疑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心理差距。这是可以理解的,也属正常现象。问题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听其自然。如城市的学生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农村的学生对保护城市被拆迁户的合法权益缺乏感性认识。类似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在阐述某一观点时教师所选用的事例(材料)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要具体、生动、真实可信,不可杜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注意典型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二是注意配合重大节日举行纪念活动或举办展览会,组织专题报告会、讨论(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全过程。实践证明,这样做往往比教师一人在课堂上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

(三)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所谓个性,就是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即每个人心理特点的总和。个性大致包括兴趣、能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和个人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人。表现在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发现学生个性的正确方法很多,主要有问卷法、谈心法、观察法等几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运用一定的方式把调查获得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档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现和掌握学生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为了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引导,从现代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与完善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内在潜能,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1、细品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元素,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政治教师可以在备课中细心挖掘,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讲“挫折是把双刃剑”时,导入新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重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重头再来„„”歌曲在激昂,感人之中结束。所有的同学都陷入了深思当中,我借机问:这首歌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听了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动情之后,深有所感,积极发言,情感得到触发,并在交流中得到共鸣。我在适时的加以心理健康引导:人生道路上我们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困难并不可怕,需要的是我们正确的对待它,勇敢的面对它,以顽强的精神和毅力战胜它,不妥协,不放弃,一定会成功,因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里既导入了新课,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这里又用到了多媒体,播放了歌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艺术化了课堂氛围,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我们细品思品的每一课,我们都会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发现它,给予学生,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中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在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这是课程改革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情意领域的目标不仅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情感,而是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意领域目标的内涵比以往更充实、更丰富、更全面了。首先,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其次,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第三,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那么这些都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在政治课上教师不仅要重视智育,更应该重视“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时候,可以开门见山的告诉我们这节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什么,这样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便于深刻理解与感悟。而且我们教师更应该把这一终极目标摆在推出的位置。

3、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空间。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鼓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知识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教学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制约着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可创设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如问题情景,幽默情景,哲理故事情景,小品情景等。如在讲授 “树立正确消费观”时,我就创设情景小品“盲目攀比要不得”,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学生大胆的表演盲目攀比心理与行为,小品的最终结局是攀比者损了钞票,丢了学业。学生表演逼真、幽默、课堂气氛平等、活跃,学生在快乐,兴趣中知道盲目攀比要不得,我们要提倡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学生在如此的情景与氛围中,心理健康得到了教育和提升,同时也利于知识的获得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4、教学方法中不失时机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很多,实际很多教学方法中都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善于点播,善于合理运用。比如,素质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独立,自立健康心理的培养。合作探究,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发现问题,思考、质疑、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与人交往,合作交流,协调,民主,和谐,集体荣誉等心理健康都是一种培养。

5、加强学法指导。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创建学习型社会。目前,一个“迎接新世纪挑战,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兴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教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句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话:“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1)教师要深入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2)要防止和消除学生因“思维定势”产生的隋性心理。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产生的习惯性思维方向。这种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容易熟练,但有时会限制学生正常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形成惰性心理,使思想呆板、僵化。有类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比较善于抓住结论性的观点,或注意教师讲课时的结论性阐述,或注意教材上结论性的小结。无疑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这类学生往往满足于此,在书面答卷中,他们也只能适应此类题型,对要求用材料证实观点的题型却束手无策。长此下去,他们只会背诵现成的结论,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类学生,考查教材上的现成内容一般很少失误,但要求综合运用教材上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的某一现象却又抓不住关键。还有一类学生,经常碰见的题型得心应手,换个面目的题型却感到茫然。如此等等,都是“学死了”的缘故,都是懒于作深层探讨的惰性心理所致。

6、课堂总结再点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总结是整个授课活动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堂课的点睛之处,在点睛之处再点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进一步的升华。比如,本节课的事件,故事,小品给我们的启示,同学们要有所记,有所感,有所为或有所不为,也许轻轻点水,但可以收到很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上一篇:高考流行词下一篇:祖国永驻我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