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2024-06-21

动手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精选5篇)

动手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1

动手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动手做”模式在当前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效果。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是现阶段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新理念和新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下,物理教学的开展相对被动,理论性较强,教学形式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性内容,久而久之,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受到了诸多的影响。物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对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创新,真正地为提高学生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提供保障。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初中物理本身对于理论性内容和实践性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关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作为一门具备较强探究性的基础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由浅入深地对物理知识进行理解和学习,配合有效的实践学习,更好地对事物和物理规律进行探析。本文对于“动手做”模式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不足

现阶段,很多学生对于物理学习都缺乏足够的自信心,物理知识本身相对枯燥,并且初中阶段的某些物理知识给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对于一些概念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记忆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耐心的总结和分析,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一些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很容易产生畏惧的心理,进而自身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也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对于学生学习成绩较为关注,并且物理课堂教学的模式也主要以知识被动讲授为主要方法,学生处于从属的学习地位,学习的目标仅仅是为了满足对考试的应付,课堂教学有效性较低,长久以往,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耐心都会受到影响。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不能很好地被凸显,一些实践动手环节学生缺乏足够的参与机会,仅仅依靠眼睛进行观察,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受到影响,整体较低的参与度也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另外,部分学习内容在实践教学中,一些物理实践的组织效果不佳,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很难得到全面的指导,实践动手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缺失。正是由于以上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动手做”模式也就成为了当前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应用的重点之一。

2“动手做”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动手做”模式应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独实践的过程,更是对于动手和动脑进行结合,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和模式。通过“动手做”模式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通过动作来对于大脑细胞进行刺激,这对于提高学生神经信息网络发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阅读和视觉方面来说,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对注意力进行调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参与,并且以高度精神集中的状态来进行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可以保证头脑一直处于兴奋的思索状态。初中阶段,学生本身的求知欲望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其各方面意识也在不断成长,通过实际动手,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热情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证。

3“动手做”模式的应用思路

3.1通过对教学内容优化,为“动手做”模式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

物理教学过程中,“动手做”模式的应用前提,是具备合理的教学安排,并且相关教学活动设计中对于实践操作进行了明确设计,确保学生动手机会充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对教学形式进行调整,增加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其中对于知识的思考也可以实现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参与学习的需求也能更好地得到满足。例如,在苏科版教材中《力弹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导入案例,让学生对于基本弹力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的过程中,要增加相应弹簧测力计的应用,先让学生对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解,并配合力的单位的概念,通过分组测量一些周围常见物体的重力,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掌握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来进行测力的操作;安排学生参与“橡皮筋测力计”的设计和制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强化对弹力知识的学习效果。通过实际动手,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自身的合作意识也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3.2通过对教学情境设置,为“动手做”模式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参与积极性

初中阶段学生对外界有着较强的探索心理,他们对于一些未知的知识和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兴趣。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这种积极心理,通过对教学情境合理设置,引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期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动手做”的活动当中。比如在苏科版教材《气体的压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预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对一些大气压强的实验来进行验证。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这样的实验,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置在水槽中,若在顶端戳一小孔,水面会如何变化?学生会带着问题来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想,部分学生会认为水面不动,部分学生会认为水会向上喷出,而还有部分学生则会认为水面下降。不同的猜想,学生的思考切入点和方向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学生这种疑问,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动手进行尝试,来对猜想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水面下降,最终内外液面相平的现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现象一目了然,教师再配合压强的概念和相关现象的讲解,让学生将压强知识运用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或解决实际问题,能从中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和成就感。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这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说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3.3通过对教学结构设计调整,为“动手做”模式的应用提供良好的执行支持

教师在教学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通过合理的创新,让学生多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并且对“动手做”内容进行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初期,可以对于实验的命题进行安排,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对于实验的过程进行设计,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完成实验设计之后,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基本材料,让学生对实验中所需要的一些器材进行自主准备,锻炼学生创造力和应用能力。在完成前期准备之后,给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并且通过引导来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苏科版教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的过程中,关于“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改变玻璃杯到书本的距离,你看到的现象又有什么变化?”这个动动手的小实验教师可以安排到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科时,作为奇妙的物理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为第四章的教学做铺垫。在学习到相关内容后,学生已经很清楚的知道了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由于之前的实验留下的疑惑,自然而然地想探究凸透镜的焦距、物距与成像性质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教师提供光具座、凸透镜、蜡烛以及光屏等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观察成像性质,记录焦距物距以及像距,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既真正参与了物理探究过程,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了严谨的实验态度,在实验完毕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既有知识,引导学生用前一节中刚学过的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把成像的性质用作图的方法描绘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记忆,也同时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串接和延伸。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可以让学生自主了解凸透镜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比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动手做”模式也能得到更好的推广。作为具备较强实践性的“动手做”模式,其应用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综合兴趣,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学习当中。应用“动手做”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获得自主动手的平台,并且在一个更加科学的环境下对于物理知识进行探究,更好地实现自身综合能力方面的有效成长,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拉近。物理教师在“动手做”模式应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完善,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动手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2

一、理论结合实际“动手做”

“动手做”概念下的物理教学重视实践, 但它仍旧离不开理论的支撑, 脱离了理论的实践就算动手也只是个没有砖头的框架, 就算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也不能保证他们对知识的具体掌握。要在“动手做”概念下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就要把握好理论与实际的平衡。

就拿“透镜”这一课来说, 教师就可以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 让学生认识透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动手;亲手摸摸看, 桌子上的三面小镜子都有什么区别?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 开始动手触摸自己的实践道具, 由于手感的不同, 经过思考, 学生会回答, 有一面镜子是中间厚两边薄, 截面是椭圆形;另一面是一边凸出的, 截面是半圆形;还有一面截面是弯的月亮形。此时教师对学生提问, 这三面镜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实际动手的环节中, 学生的感觉会变得鲜明, 他们给出答案, 三面镜子都是中间厚, 两边薄。教师同时引入凸透镜的概念, 学生立刻就会明白凸透镜的特征是一面凸出的镜子。

教师继续以同样的手法引导学生认识凹透镜, 并给出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与发散概念, 学生会因此而产生好奇心, 不就是镜子, 和普通的镜子有什么不同?学生的探究欲望因为实践动手而增强, 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二、师教生学共同“动手做”

通过前期教学, 学生已经了解了透镜的概念, 在面对新知识时, 他们就会想动手, 如果教师只像传统教学那样对学生进行简单演示, 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探究心理没有得到满足, 他们会觉得教师的演示过于敷衍, 反而失去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而共同动手做, 可以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就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课来说, 教师就可以利用共同动手方式来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 利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等道具来做实验。点燃蜡烛之后我们会发现, 倒立的蜡烛的像呈现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 没有观察到像的学生请自由调整凸透镜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与教师一起做, 多半可以得到与教师相同的结果。学生会明白凸透镜的成像与蜡烛、凸透镜、光屏之间的距离有关, 而教师可以同时引入“物距”概念, 此时, 学生的成像实验虽然完成, 但是呈现出的像东倒西歪的, 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探究, 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如何保证蜡烛的像始终在光屏正中心?你们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学生继续进入动手环节, 针对教师的提问对物距进行调整, 在多数学生达到目的后, 教师引入“焦距”概念。

在照相机已经广泛普及的今天, 学生对焦距的概念毫不陌生, 他们能根据已往对相机的使用结合手中的实践快速建立概念。由此可见运用动手做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比传统的理论结合演示在过程上更直观。对学生而言, 更加方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探究“动手做”

随着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逐渐增加, 他们会自主形成的想法与结论, 这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开端。

就拿“望远镜与显微镜”这一课来说, 由于这已经是这个章节的最后一课, 它的知识要点为对整个章节知识的总结与综合运用, 它内容灵活, 重在科普,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利用动手做环节, 来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我们已经学了这么多成像知识, 也明白了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神奇之处,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 将凹透镜与凸透镜进行组合, 或者将凸透镜与凸透镜进行组合, 会怎样成像?

通过已往学习的目镜与物镜概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运用实验道具进行自主探究。他们得出的答案各有不同。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看到, 通过不同的组合, 有的学生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有的学生看到倒立放大的虚像。而教师正可以用这个实验结果引入伽利略望远镜和开普勒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再以同样的方法引入显微镜的教学。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明白到望远镜与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他们由衷产生赞叹, 原来辅助人们获得了那么多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工具成像原理是这么的简单。他们在圆满完成这个章节学习的过程中, 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动手操作;积极性;探索发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教师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出发,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可见,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做中发现,感觉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去发现、获取知识,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教师能恰当地放手,敢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会主动探索、发现。这样得到的结论才会理解得深刻,才会有利于掌握知识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肯动脑、勤动手,对学好数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归纳,发现好的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在讲解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个正方体,从整体看,从不同方向看,从局部看,分别能看到什么,接着利用八个正方体盒子拼不同的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去看,你又可以看到哪些平面图形?如果一个单独的长方体盒子,它的展开图会是什么?有多少种?长方体盒子的多种展开图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这个问题,我并没有马上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分给每个学生,学生首先独立思考,并自己动手剪一剪,看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展开图。然后,学生六人一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小组进行汇总,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展开图最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每个小组都得到了多个不同的展开图。经过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我再将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汇总,大家惊奇地发现,长方体盒子的展开图可以概括为四种情况。第一种,一四一模式,上边的一个和下边的一个长方形可以随意动;第二种,三三模式,只能有一个重叠;第三种,二二二模式,总有一个重叠;第四种,一三二模式,一可以随意动,三和二只有一个重叠。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并记忆了本课内容,使一堂抽象又难于理解的课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要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显得尤其重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才是我们从教者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三中)

动手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4

一、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过往的教学,教师往往是单打独斗,自己在讲台前做演示实验,学生只是一个看客而已。新课程实施以来,让学生成为主体, “做”中学渐渐成为物理课堂的主流。通过分组实验,教师认真指导点拨,达到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和能力形成的目的。实验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预习实验,每次实验都要有明确的实验要求,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的原理、目的和实验方法以及所需实验器材有清楚的了解,熟练掌握实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讲清实验原理,应该注意观察哪些现象,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等;学生操作时要求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正确地使用实验仪器、实验过程规范化的培养。重视操作中技能技巧的培养,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但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加以指导,指点迷津;遵守实验的安全规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测量,并及时记下所取得的数据和实验现象,要尊重客观事实,决不允许根据标准值而改动观察结果来凑数据, 然后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归纳、推理,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 要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要对仪器进行整理等。实验过程中和完成实验后,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实验效果, 及时反馈,以便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在教师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中一种最重要的方法。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学生的观察思考获得新知识。演示教学教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重点内容,明确实验的整个步骤,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规则,为学生分组实验奠定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把大多数的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分组实验,并且严格要求学生正确规范的使用各种实验仪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

如在演示“平面镜成像”这一实验时,在演示实验之前,我先出示各种器材,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使用方法,然后教师讲解实验的过程和步骤。这样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就成为了一个学生分组实验,不仅使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有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激昂,能体验到自我学习的快乐。同时,学生在实验中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科学课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巧妙设计,把演示实验转化成分组实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特别好。

三、在课外小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因为物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有许多教材里“想想做做”“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小实验、小制作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完成。但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比较接近社会生活,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物理实验教学不仅只局限于课堂, 课堂外提供了更大的实验空间,教师更应该在课后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前可以安排预习性实验,让学生动手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充实了课堂内容,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课后作业要涉及动手实验题,选题要考虑器材容易找、趣味性强、操作简单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中完成作业;教师课后可以组织物理实验兴趣学习小组,结合课堂知识开展动手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并在课堂上展示物理实验成果,不仅拓宽了动手渠道、动手空间,还增强了学生积极动手做实验的激情。例如教材在“汽化和液化”一节中,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想想做做”实验———“纸锅烧水”,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就把这个实验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没想到大部分学生课后动手去做了,还向老师请教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纸锅为什么能烧水,深刻地理解了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温度却保持不变的物理规律;在物理实验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用木板和平面镜做出了潜望镜,用输液瓶和塑料瓶制作成了潜水艇,用易拉罐、塑料膜、橡皮筋做成了“针孔相机”等。课本中的所有小实验小制作都被我的学生制成了精美完美的作品。

动手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5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教学 数学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推理与判断。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架起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形象的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我一直注重使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感觉和体验,从而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眼、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并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含义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与理解常常与他们操作具体学具的活动是分不开的,为此,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学具中的“桃子”与“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6个桃子,3个放一盘,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理解6是要分的总数写在前面叫被除数,每份2个写在除号后面叫除数,分得的份数3写在等于号后面叫做商。“6÷2=3”这个除法算式的意义,学生因为有了实际经验理解起来相应容易了很多。借助动手操作保证了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体验中进行思维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含义。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在教学“倍数”的概念时,我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同时提出要求:第一行摆2根,第二行摆3个2根,并且要与第一行对齐,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揭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从而形成对“倍”的初步感知。第二次让学生摆,第一行摆4根,第二行摆8根,摆完后引导学生思考“8里面有几个4呢?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呢?”经过上述的操作与引导学生很快认识到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有了这样的操作经验学生对“倍数”的认识有了明确的理解,即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弄清知识间的联系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弄清知识之间联系的一种有效方法。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操作的机会。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其特征的掌握就是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完成的。第一步:摸一摸,长方形有几个角几条边;正方形有几个角几条边。第二步:折一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第三步: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通过上述几步操作,学生能够很好地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同特点及各自不同的特征。充分利用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其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感受知识,弄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上一篇:毛河中心小学营养餐汇报材料下一篇:温暖的一缕阳光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