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理念(精选10篇)
“动手做”理念 篇1
初中物理解题的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深化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物理教学,由于缺少对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的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初中物理解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动手做”的理念灌输,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一、优化解题教学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物理的教学也获得了良好的创新发展。但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够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很难做到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对他们解决物理问题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动手做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亲密的接触到各类物理现象,强化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物理学习水平。
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动手做下列实验来完成教学。第一,用一个硬纸板,在纸板上钻两个小圆孔,两个圆孔的间距为2厘米,然后把一根回形针放置在纸板的后面大约1.5厘米的地方。然后提问学生问题,如果我们用单眼从双孔观察,会看到什么?如果在两个圆孔之间在大一个孔,或者更多的孔,我们又能够看到什么?接下来就是带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了。指导学生在纸板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纸板的圆孔大小多大会使得实验效果更好,制作工具的使用技巧等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的兴趣。然后就是学生们进行观察实验,可以得出结论,通过2个孔可以看到两根回形针,3个孔可以看到三根,更多的孔则能够看到更多,但是他们的清晰度也随着孔的数量增加而变小。这样学生们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就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的话,学生们可以通过回忆这次实验过程和现象,更加准确的解答题目。因此,我们需要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去动手操作,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过。
二、指导学生有效探索
动手做的理念不仅仅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应当在一些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提高练习题的应用效率。因此,我们应当设计一些质量较高的练习题,来提高学生在解决物体问题的时候眼高手低的问题。也就是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练习实现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一条平直公路上有一辆汽车在10分钟内行驶了6千米,然后汽车停下,经过10分钟后继续以72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了20分钟。请问:(1)汽车在停下来之前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这是一道关于速度的问题,准确的说是平均速度和变化速度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在动手做题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并且能够通过这道题对速度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这道例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分析。首先可以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来汽车停止前的平均速度,让学生在纸上写出公式并进行计算。接下来的过程,汽车已知在行驶,我们知道汽车的速度和行驶时间,因此可以求出这个过程中汽车形式的路程,进而求出整个过程汽车的总路程,在这里让学生再次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最后,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就可以求出最后的问题答案。这样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的探索能够帮助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同时解决了他们在看到问题的时候感觉会但是一动手做就不知道怎么写的困难。这就是动手做的优势,提高了学生在解答物理问题过程中有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特殊题目特殊分析
在初中物理解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动手做的理念不仅强调学生的实践与练习,还要有解题练习过程中思维的开放和发散,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道题目。这里我们通过一道电学题目进行介绍。
例如,给出电路图如下,
其中电源及其电压保持固定不变,当闭合开关S之后,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滑动,这时候电路中电流是怎样变化的?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a点的时候,电压显式为0,当P移动到C点的时候,电压显示为6V,当P移动到b点时电压示数大于4还是小于4?首先我们对电路图进行分析,电压表与滑动变阻器并联,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因此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电流变大。第二个问题就显得有些复杂,通过直接分析比较困难找出答案,因此我们对这类特殊问题可以采用代入特殊值的办法。假设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6欧姆,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为4欧姆,因此,电源的电压可以求出来是8V。当P移动到b点的时候,变阻器的阻值与定值电阻相同为4欧姆,因此电压表示数为5V,这样就得出了第二问的答案。我们在进行特殊值的代入的时候,原则上是任意选取的数值,但是根据我们的解题经验越来越丰富,我们可以有意识的选取一些计算简便的数值代入计算,方便我们快速解题。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解题教学过程中对“动手做”理念的应用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我们需要对“动手做”的教学理念在初中物理解题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更多的探索。
摘要:<正>初中物理解题的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深化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物理教学,由于缺少对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的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初中物理解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动手做”的理念灌输,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一、优化解题教学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物理的教学也获得了良好的创新
“动手做”理念 篇2
【阿波罗新闻网 2013-08-13 讯】 作者:文怡
炒菜或煮汤的时候,不放味精或鸡精,总觉得少了鲜味儿,但放了味精又觉得不健康。有没有一种即美味又健康,吃起来还没有心理负担的“健康调味料”呢? 朋友推荐给我一个她的方法,我试用过后,觉得应该跟更多人分享。
用天然的食材做调味料,加入到菜肴的制作中,味道比含添加剂的人工调味料还要好。咱们一起动手做做看吧。
香菇粉:干香菇(150克),擦掉表面浮灰后(千万不要用水清洗),用手掰成小块儿,放入搅拌器里打碎成粉末,放入密封瓶中保存即可。
用法:可以放入各种汤里,还可以放入各种炒菜和咸菜的制作中,用来代替味精。
用量大约在1/2茶匙(3克)左右。在做饺子,包子,肉饼内馅时可以多添加一些,味道非常好。
紫菜粉:将紫菜(大约100克)用剪刀剪成小块儿,放入搅拌器里打碎成粉末,放入密封瓶中保存,放在干燥的环境内保存,千万不要进水或受潮,否则会成团,没法使用。
用法:可以放入各种汤里,和炒菜的制作中,味道非常鲜美。用量大约在1茶匙
(5克)左右。
小鱼粉:将干的小银鱼(大约200克),去掉内脏,放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烘干,炒出杂质后,倒掉不要。将炒好的鱼自然冷却至干,然后放入搅拌器里打碎成粉末,放入密封瓶中保存。
用法:可以放入海带汤,大酱汤,海鲜汤等中用来提味,用量根据自己的喜好,1/2茶匙(3克)是个参考哦。
动手做杂粮蛋糕 篇3
杂粮蛋糕打出“低糖”牌
浅棕色饼状蛋糕在黄色为主调的蛋糕店里格外显眼,这是张小阳的绝活——黑米蛋糕。这种杂粮蛋糕以黑米为原料,黑棕色是黑米的原始色。
嚼几口尝尝,黑米蛋糕比一般的蛋糕多了种米味,吃的时侯带一股韧劲,吃过后嘴里会留一些淡淡余香。目前张小阳店里有玉米、黄豆、荞麦、红薯等8个品种。
张小阳点出了蛋糕有“杂粮味”的诀窍:口味得益于杂粮的原料,而要去掉杂粮窝窝涩口的缺点,就要掺进去一些白面,然后再配以鸡蛋、油脂进行烘焙。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在酒店做过10年面点的张小阳却不这么认为:“独特的口味靠的是过硬技术,要小心地控制材料搭配比例、烘烤火候、搅拌速度等,稍不小心你烤的蛋糕味道就会‘四不像’。”
独特味道冲击市场的同时,张小阳还打起“低糖”牌,“杂粮蛋糕价格和普通蛋糕差不多,尽管杂粮贵,但杂粮一般都有甜味,蛋糕里只需要放少量的糖就可以了,制作成本也就低下来了。”
【看法】
样式不够花哨难吸引年轻人
据观察,相中杂粮蛋糕的清一色都是带着小孩的年轻妈妈。每天上午10点多杂粮蛋糕出炉,由于时间紧,一般被处理成传统饼状。“这一点我感觉不好,款式单一。老是饼状,小孩吃的时间一长就烦了,他们喜欢花哨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其实也一样。”顾客吴女士说了不满意的地方。
【出招】
杂粮蛋糕寻找个性创意
在郑州大学附近开蛋糕店的李老板谈了自己的看法:“年轻人喜欢时尚的东西,杂粮蛋糕局限于自然色,色调上不够有魅力,加上款式没有特色。很难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动手做”理念 篇4
关键词:优化动手,儿童的智慧,引导学生
一、创设操作情境, 让学生乐“做”数学
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离不开内在学习动机的支配。这就要防止操作活动因直观化而忽略情趣化的倾向。优化学生的操作活动, 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怎样做, 而是学生是否乐做, 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入手, 想想学生对操作活动感兴趣吗?动手操作是学生发自内在需求的强烈愿望吗?因此, 教师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时, 一方面, 要重视通过激励化的教学语言、新颖化的操作材料, 形象化的媒体辅助等方式创设有趣的操作情境, 另一方面, 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努力为学生创设现实、富有童趣的操作情境, 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时, 通常按照教材的编排, 呈示“工业生产”、“水面高度”、“学生成绩”等方面的背景, 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探索求平均数的本质特征———“移多补少”。然而, 这些背景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 因为在他们眼里, 这些问题都是成人关注的问题。而假若呈现这样的背景:一群幼儿园小朋友在“随意”争夺积木, 有的多, 有的少, 结果发生了争吵, 教师该怎么办?你能动手帮老师公开解决这个问题吗?据此背景创设学生的操作活动情境, 远比上述背景创设的情境更有吸引力, 更能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做”数学的乐趣。
二、捕捉操作起点, 让学生会“做”数学
任何操作活动总是源于一定的起点。而教材限于篇幅, 对这些实践起点往往没有提及, 教师也极力回避。这样, 在学生眼中的“未完成的知识”却被老师当成“已完成的知识”而忽略了, 导致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做”感到不可理解, 制约了学生“做”数学的主动性和深刻性。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 创造性组织操作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清晰感受操作起点的生成过程, 使进一步的操作活动成为有水之源, 有本之木, 促使学生会“做”数学。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 如果仅根据教材的编排, 让学生测量圆形学具的直径、周长, 算出比值, 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不免生疑:“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为什么要测量圆的直径?为什么要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为此, 教师必须注意补充如下操作活动, 以夯实学生的操作起点: (1) 让学生用一头系有小球的长短不同的细绳, 围成“虚圆”, 观察、发现圆的周长与细绳的长度有关, 即与圆的半径、直径有关。 (2) 让学生用细绳绕出圆的周长, 并与它的直径相比, 发现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进而参与设计研究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实验方案, 制定实验表格。这样, 让学生感悟了操作起点, 就能为“怎样做”奠定基础, 实现会“做”数学。
三、精选操作材料, 让学生能“做”数学
学生的操作活动总是以操作材料为背景的。而操作材料的内在结构直接影响着操作活动的整体功能, 决定着学生“做”数学的探索水平。操作材料不但要有利于直观外化抽象的数学知识, 而且能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领略数学多样化的内在关系, 成为有效“做”数学的载体。因此, 教师既要克服操作材料随意化、片面化的倾向, 又要注意材料的有机组合, 力求全面蕴含数学的知识结构, 富有思考性, 真正让学生能亲自经历“做”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例如:教学17-9时, 如果仅让学生在桌上摆出17个圆片, 再去掉9个, 看还剩几个。那么, 学生的思考方式往往局限于数数法的狭隘模式中。而若选择以小棒为操作材料, 并将小棒有机组合起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再加上7个单根。让学生思考:“如何从1捆零7根小棒中去掉9个单根, 剩下几根?”通过操作实践, 学生不但能发现数数法, 而且还能探索出破十法、连减法等摆圆片无法达及的方法。这里, 学生对算法多样化的获得和智慧光芒的闪现, 很大程度上是操作材料富有结构性所致。
四、拓展操作空间, 让学生善“做”数学
操作的思维空间有大小之分, 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 制约着学生“做”数学的成效。如果学生的操作活动仅停留于师范生仿、师讲生做的指令式层面, 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操作工而已, 他们的操作活动毫无创造可言。因此, 教师要相信学生, 将自主操作的权利和机会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向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主动尝试, 让学生在开放、宽畅的操作空间里多角度地参与“做”数学活动, 展示自己个性化的学生方式和成果。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 教师让学生凭借平行四边形纸, 思考、操作:“你能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吗?”这样, 就突破了教材的编排, 没有提及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线段画、剪, 也没有提及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 为学生个性化的“做”数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使操作活动变得富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结果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 对操作活动异常投入, 探索的画剪方法也各不相同。从而享受到自我成功探索的乐趣,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 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作为“做”数学重要方式的操作活动, 必须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年龄特征、思维方式等个性特点出发加以优化, 才能充分唤发操作活动的生机和活力, 展现操作活动的价值与魅力, 使学生乐“做”、会“做”、能“做”、善“做”, 全面提升“做”数学的效果。动手操作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 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去探索, 发现数学知识, 同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章建跃.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的几个问题[J].数学通报, 1994, (06) .
[2]石志群.问题与活动──课堂教学的核心[J].中学数学, 2000, (10) .
新理念下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论文 篇5
摘要:从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两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幼儿动手能力的增强,不仅能增强其自信,更是其良好习惯养成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幼儿园;创新;动手能力;培养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幼儿时期的智力开发、人格健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个人启蒙阶段的教育,对其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强调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更好地提高幼儿这方面的能力进行研究。
一、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
想让幼儿的动手能力能有更好的发展,首先要使其大脑不断地发育成熟。以大脑机能的活动来看,幼儿智力水平高低与操作能力强弱是离不开大脑的发育完善的。幼儿越是多动手,大脑则会跟着发展。大脑的不断发展,又能够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其次,幼儿手部活动的发展,亦可以促进其身心发展,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再次,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能增强其自信,使其渴望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有利于他勇敢、坚持的精神培养。这些看似很空洞的理论,恰恰可能是幼儿成功的关键,对其将来更是有着深远且重要的影响。实际上,从小爱玩手工、爱动脑创造的孩子会比同龄人更有想法,显得更聪明一些。在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中需要提供各种结构材料。幼儿园美术教育是教师指导幼儿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以艺术语言结构创造出视觉等形象,由此来表达思考者的创造和情感的一种活动。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手工制作的活动,如剪纸等,既满足了他们好玩的心理,也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1)营造和谐宽松的动手实践环境。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具体智力体力状况,给幼儿提供他感兴趣的道具材料。由于幼儿生活经验不足,因此在培养他们动手能力的最初时期,教师应该多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幼儿在生活中能够直接接触到的材料。如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花花草草、飞鸟鱼虫这些他们能自身感受到的自然景物入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进行剪纸训练,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在训练动手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如幼儿正确使用剪刀等物品、注意安全、自己收拾一些废品、学会整理工具等。通过动手能力的训练,幼儿其他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整理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强。
(2)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最先要正确对待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上文中已经指出幼儿知识水平有限、生活经验缺乏,其创新的想法也会被认为是很幼稚、异想天开,因此教师一定要耐心回答幼儿的问题,引导其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寻找不足并协助他们解决,适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赞扬,以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教师千万不能不闻不问,嘲笑不理幼儿,这样会打击他们创新的兴趣,也会导致幼儿自信心不足、胆小怯懦。另外,教师在讲故事课或有开放性话题时,应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我曾以“我喜欢的花”为题目,给予幼儿们想象的空间。如其中一个幼儿在讲述过程中说最想看到绿色的花,绿色的花是不常见或需要嫁接等技术去完成的,但是我并没有按照传统教法直接告诉幼儿,而是悉心讲解其中的原因,用简单的语言给他们扩充了知识。
(3)家园共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让家长融入孩子的生活,和孩子一起参加制作活动。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父母和孩子多交流互动也是对他的一种爱。而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通讯方式,定期与家长见面,将孩子在日常训练中的.问题反映给家长,加速他们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教师也可以将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学习计划等告诉家长,并要求家长提出建议并配合老师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计划,两者共同一致、目的统一。尤其是幼儿园可以定期邀请家长观看幼儿园组织的动手能力训练课,真实地观看孩子的进步,以更好地与老师配合。而且经过教师的讲解,可以尽可能避免出现包办代替、过分溺爱孩子的情况。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地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幼儿的动手能力。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也会更积极地配合教师,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不仅能够使其获得一双巧手,更能促进其大脑等身体机能的发育成熟。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使幼儿真正成为心灵手巧的人。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情感,这是一种脱离了个体的情感。因此,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只要他的情感生活变化了,那么他便以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艺术过程中去了”。每一个幼儿都有他创造发明的潜质,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这份潜质还没有发展开来时,保护好幼儿的积极性,给幼儿创造机会。同时,教师更要在活动中时刻围绕幼儿的发展来进行,注意发展其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等各个方面。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素凤.兴趣与操作———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关键[J].辽宁师专学报,(02).
动脑想不如动手做 篇6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6.015
前年10月有幸作为中学教师代表赴英国考察中小学基础教育。他们的化学课堂让我感触颇深。有一节化学课讲的是《微粒的性质》,当学到微粒间有间隙这一内容时,老师让学生用一个带刻度塑料容器先装一半油菜籽再装一半玉米粒,盖上盖,上下摇晃。记录体积。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用直玻璃管装一半的酒精(红色)和一半的水,堵住管口颠倒几次,再观察液体有没有充满容器。接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玻璃管内的液体颠倒几次后为什么体积变小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并给出了令人满意的解释。这一教学过程表面上看和我们的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在讲授微粒间有间隙这一内容时通常做酒精和水混合的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动脑想想为什么体积会变小?当学生不能马上得出结论后老师就会引导学生向微粒间有间隙这方面想,或者有的老师就口述油菜籽玉米粒混合的事例让学生动脑想想得出微粒间有间隙这一结论。
但里面有一个细节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被忽略的,那就是让学生做油菜籽和玉米粒混合的实验,这个实验通常被我们认为没意思,是一个不用做就明白的实验。从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以前或目前部分老师与英国教师在课堂教学理念上的不同:他们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意识要高于我们的老师。我们鼓励学生动脑想想,人家要求学生动手做做(尽可能多让学生做实验)。这可能是英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比较多的原因吧。英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总量(去掉文学奖和和平奖),是仅次于美国的,比德国要多。
动脑想想不如动手做做,动手的过程中包含了动脑筋对知识理解及应用,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精神培养过程,是完善理论知识的过程。动手了也就动脑思考了,动手了就会有发现就会有探索就会有创造。
虽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也提出许多年了,但许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不用或用不到位。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与英国的老师在敬业精神上的不同:我们有的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贪图自己省事,导致学生学习麻烦,导致我们的人才只是空想者理论者,嘴可以而实践不行。人家的老师课前准备充足,学生既得到锻炼学习又轻松,导致人家的人才是发现者实践者诺贝尔奖获得者。
上大学时有一位教授就曾经给我们讲过: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外国出了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实他们得出的那些理论我也能搞出来,只是我们没有那些先进的仪器去搞实验,如果有好的仪器给我搞研究我也能成诺贝尔奖获得者。现在看那位我的大学教授就是以前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空想者,先进的仪器也是人造的,如果他在上学时能得到动手的锻炼,那么他就能先动手设计制造先进的仪器然后再搞实验出成果成为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们化学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一、 教师切实转变观念
当今社会观念思维方式的革命远比技术及软件和速度的革命更重要。优质教育是社会的呼唤,是教育的呼唤,是我们面前正在成长的莘莘学子的呼唤。我们培养的是国家的希望,培养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面对的是二十一世纪的文明,所以当前的教育要有超越当前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要给学生的素质开辟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化学课堂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动手实验。
二、把化学实验室变成化学课的教室
通常我们的化学课基本上在教室里进行的,只有做分组实验时才到化学实验室上课。教室没有学生动手实验及探索的条件和氛围。其实化学课基本上每一节课都涉及到实验,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化学课都安排在化学实验室里进行。化学实验室就是化学老师的办公室,化学教师就在实验室里备课,把每节课涉及的实验或老师自主安排的实验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做。把实验室变成化学课的教室为充分让学生动手实验创造了条件。可以使老师把原来做演示的实验让学生做分组实验,可以使学生把自己改进的实验进行展示,可以使学生把生活中的材料带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索。
三、制定并落实学生动手成果的奖励机制
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实验进行改进或利用身边的物质进行实验,并给学生奖励。形成制度,可以刺激学生多动手动脑,提高学生动手创造的能力。
四、把学生动手操作作为成绩考核的项目
把实验操作作为考试项目,可以规范教师认真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实验,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动手操作的重视程度。
“动手做”理念 篇7
一、“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的历史渊源
从19世纪中后期科学教育在美国产生到20世纪80年代“2061计划”的推行, 美国科学教育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19世纪下半叶, 欧洲科学教育思想逐步传入美国, 对美国的科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 欧洲的“实物教学” (Object Teaching) 法传入美国, 这种方法注重“观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强调教学应当让儿童详细描述各种动物、植物和矿物, 让儿童观察和学习自然现象。70年代后, 以美国教育家E.G豪 (E.G.Howe) 为代表设计了最早的小学科学课程大纲, 该大纲强调了“儿童中心”活动的重要性, 强调感官知觉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强调必须用丰富多彩的例子来增进对于科学课题的理解。 (1) 90年代, 美国掀起了“自然研究运动” (Nature Study Movement) , 该运动强调以兴趣作为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 教学模式重在指导儿童探究与他们有关系的周围环境。这些科学教育思想为“动手做科学”提供了最初的思想积淀。
20世纪20-30年代, 杜威“做中学” (leaning by doing) 的主张开始在美国得到广泛推行, 这一思想是“动手做科学”最直接的启蒙思想。“做中学”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亲自动手, 通过实践操作, 获得直接经验。在杜威看来, “做中学”就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科学方法、思维与态度乃至价值观的综合学习过程。杜威的这些思想为“动手做科学”课程的形成提供了最直接的启示。
20世纪60年代, 美国掀起了二战后的第一轮科学课程改革, “动手做” (hands-on) 这一术语随即诞生, 而在这一轮课程改革中产生的典型的科学课程模式则成为“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的前身。这些课程模式主要有:小学科学教育大纲《科学———一个加工的过程》 (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 Program, SAPA) , 《侧重科学概念的小学科学教育大纲》 (Conceptually Oriented Program in Elementary Science, COPES) , 《小学科学教育方案》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Project, ESSP) 等。这些课程“绝大多数都推崇动手实践活动, 认为动手实践是愉快而有效的学习形式。”“从60年代课程改革以来, 对实验室活动的强调转变为学生的动手做经验。” (2) “动手做” (hands-on) 这个词汇最初的意思是指在学习使用电脑时如何用动手操作键盘, (3) 当时还没有成为科学教育方法的标志语。但随着人们对动手操作问题的重视, 这一思想开始向教育和教学方法上渗透。这一时期, 各种描述新的科学教学的词汇如“探究” (inquiry) 、“问题解决” (problemsolving) 、“发现教学” (discovery) 、“科学的过程” (processes o science) 等大量产生。当然, 美国60年代的科学课程改革由于过分强调科学原理、科学原则在教育中的作用, 因而遭到批评, 使得科学教育改革在70年代进入低潮。但这一轮科学课程改革, 促成了以学生主动探究、亲自动手为主要方法的科学课程的产生。这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20世纪80年代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是“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的前身。
二、“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的形成
随着1989年《2061计划》的颁布, 美国教育界掀起了如火如荼的科学教育改革, 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开始了继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第二次变革, 开发了新的课程。这次改革主要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 开发的课程项目有:“面向孩子们的科学与技术”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Children, STC) 、“提供丰富选择的科学教育体系” (Full Option Science System, FOSS) 、“为了孩子们的科学与技术洞察力” (Insights) 等, 这些课程项目的探索与开发为“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动手做科学”课程项目经过长期的研发与设计陆续完成, 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逐渐形成了“动手做科学”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一致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取向, 有相近的课程内容和“动手做”的方法。
“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建立在最新的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理论与情境认知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认为学生通过主动建构获取知识, 并在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特点, 由此为学生提供了具有阶梯性课程习内容和指导方式。
“动手做科学”的课程模式的本目标与价值取向同《2061计划》和《国家科学标准》相互一致, 基本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老师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推动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价值取向上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心智发展, 既有助于当前的生活, 又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动手做科学”的课程模式是在《2061计划》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其课程内容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当中将科学教育内容分为八个类别:统一概念和过程、作为探究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个人和社会视角中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以STC的小学课程设置为例, 可以看出“动手做科学”课程的内容范围从属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的核心方法就是动手探究和操作。“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中的动手操作包含了多个科学学习活动, 如观察、提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设计方案、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提出预测做出解释、将研究结果与人分享等。从另一个角度理解, “动手做”整个过程类似于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它不是“只动手不动脑”, 也不是“只操作不读书”, 更不是“学生动手老师休息”。
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 “动手科学”更强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因而这一课程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对科学知识、科学原理进行学习和记忆的课程, 而是以生活、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动手操作和探究为学习方法和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和习得科学方法, 提高科学素养为结果的新的课程模式。
四、“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的推广与传播
“动手做科学”作为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模式, 得到了各地的大力支持, 目前在美国已经建立起很多“动手做科学”的研究机构、专业网站, 这些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的推广与传播。
美国当前主要的研究机构有, 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 (The National Science Resources Center, NSRC) 下属的STC项目研究组、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的劳伦斯科学馆 (Lawrence Hall of Science) 下属的FOSS项目研究组、美国教育发展中心 (Center for Science Education, CSE) 下属的Insights项目研究组等。这些研究机构汇集了科学家、大学教授及社会相关人士进行讨论研究, 负责“动手做科学”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和项目推广与教师培训工作。这些机构有各自的出版发行商, 其中STC项目的出版商为美国拉罗来纳州生物供给公司 (Carolina Biological Supply Company) , FOSS项目的出版商为德尔塔教育公司 (Delta Education Company) , Insights项目的出版商为肯德尔亨特出版社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 这些出版商从事教材和相关器材工具的出版、生产与发行工作, 并建立网站进行宣传。据STC项目负责人之一萨利德鲁 (Sally Deroo) 女士所说, STC的教材在美国覆盖率已经达到15%至20%, 全美国有20%的学校使用STC教材中的某些课程, 有15%的学校使用STC的全部教材。
除了出版教材以外, “动手做科学”的专业网站的建立, 为使用者查阅相关科学资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FOSS的网站为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在教室里或家庭中学习科学开辟了新途径。三年级到六年级各个水平都有自己的交互式网站。在这里, 学生和家长们可以利用教学游戏和教学模拟, 练习自己的科学技能。那些有兴趣访问FOSS相关网站的人们, 只要选择一个链接, 就可以深入地研究某个专题。在网站里, 教师们也会有兴趣与同行进行交流, 可以在此比较各自的教学, 甚至交流有关自己教学的数据资料和教学效果等。除此之外, 每一个“动手做”的课程项目, 都会帮助实施项目的学校建立教师培训俱乐部, 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师培训, 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 交流“动手做”课程的心得。这些措施和手段促进了“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的推广。
目前, 在美国的影响下, 世界各国相继开发实施了“动手做”科学的课程项目, 如法国有“动手和面团” (LAMAP) , 中国有“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 澳大利亚有原始调查 (PI, Pr mary Investigations) , 瑞典有“面向大家的科学与技术” (NTA) , 巴西有“动手做” (Mao na massa) , 等等。这些课程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动手做”科学思想的传播和模式的推广。
当然, “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在其推行与运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引起了项目实施方及家长的质疑。比如, 动手操作的材料并不都是从废旧物品中搜集来的, 使用其他器材与工具所带来的经费投入问题如何解决;“动手做科学”课程项目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培训的问题如何落实;当“动手做”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书本学习之后, 学生的成绩是否能够得到提高, 等等。另外, 在采用“动手做”方法进行学习时, 如何处理一些关系也成为教师们讨论的焦点:如何处理“动手做”与“动脑想”的关系, 教师在科学课堂上应该如何划分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时间比例;如何处理“动手做”和“使用教材”的关系, 哪些经验应该由学生动手探索获得, 哪些经验应该从教材书籍中间接获得;如何处理“动手做”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让学生自己操作, 什么情况下应该由教师参与指导, 等等。其实, 任何课程的思想或模式在推广和传播过程中都是需要实践检验的。目前所出现的对“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的质疑, 对于促进该模式继续发展和完善是有一定意义的。
美国“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从19世纪中后期思想的肇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盛行, 反映了人类对科学教育模式的不断思考和探索, 这一发展过程是有重要价值的。尽管这一模式目前还存有一些问题, 引起了人们的质疑和争论, 但它对于深入思考现代科学教育的改革, 推动科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 美国的科学课程模式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探究方法和系统的实践课程内容, 当然这一模式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需要与各国有更多联系和实践, 从而使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更为完善。
摘要:“动手做科学” (hands-on science) 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科学教育领域盛行的一种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在“2061计划”启动后美国的第二轮科学课程改革中产生, 经过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探索与开发, 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现在的推广与传播, “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已经日渐成熟, 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关键词:动手做,科学教育,“动手做科学”,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Allen Ruby, Hands-on Scienc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s[Z].http://www.rand.org/pubs/rgs_dissertations/RGSD159/#.
[2]David L.Haury&Peter Rillero, Perspectives ofHands-On Science Teaching[M].The ERIC Clearinghouse for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ttp://www.ncrel.org/sdrs/areas/issues/content/cntareas/science/eric/eric-toc.htm.
[3]Full Option Science System FOSS (FOSS) homepage:http://www.fossworks.com.
[4]Paul Dehart Hurd, James Joseph Gallagher, New Di-rections In Elementary Science Teaching[M].Wadsworth Pub-lishing, 1969.
[5]Paul Dehart Hurd, James Joseph Gallagher, New Di-rections In Elementary Science Teaching[M].Wadsworth Pub-lishing, 1969.
[6]Paul Doherty Getting Hands-On Science Into theClassroom[EB].http://www.exploratorium.edu/snacks/Hands-On_Science/Snacks_Explained.html.
[7][美]国家科学资源中心, 李勇译.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改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指南[S].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5.
[8][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数学及技术教育中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探究附属读物编委会.罗兴凯等译.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育学的指南.[S].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
[9][美]乔治.C.洛比尔 (George C.Lorbeer) 著.吕娜, 张虹译.美国小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10]丁邦平.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兼谈我国小学自然课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3) :31-36.
[11]张璐, 朱晨海.2061计划与美国科学教育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0. (1) :29-31.
“动手做”理念 篇8
一、营造活跃的“动手做”教学环境
良好的初中物理实践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初中生的物理实践“动手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初中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让初中生在“动手做”的物理实践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深化自身物理学习的质量和水平,锻炼提高自身的物理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灌输式”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对于初中生的物理书面理论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视,但是对于初中生的物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度却不是很高,这样容易导致他们虽然学习记忆了许多物理理论知识的结论,但是对于这些物理理论知识的由来、产生条件、实践操作方法等并没有真正理解,造成了他们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地学习理解物理知识。长此以往,初中生的物理学习质量得不到提高,物理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容易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降低,最终影响到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因此,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摒弃低效、不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初中生物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手段,营造活跃的“动手做”教学环境,激发初中生“动手做”的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学习和深化自身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促进自身的物理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的机会条件
初中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和实践操作的实践教学的辅助和支持,物理实践教学对初中生的物理学习质量和物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时,很多时候由于受到基础条件、课堂时间、教学进度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开展物理实践“动手做”的教学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因此,教师和学校应当结合各自的力量想办法解决这些困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做”物理实践操作教学的机会和条件。比如说学校方面应当提高初中生物理实践教学的重视度,并且给予足够的支持。同时,学校方面还要给予足够的教育资金支持,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初中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基础设施简陋,物理实验器材老化、不完善,学生没有专门用于做物理实验的物理实验室等问题,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动手做”的物理实践操作的机会。初中物理教师则要合理地安排物理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践分配,保证生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物理实践操作实验。物理实验大多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如果物理教师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物理实验,那么物理课的实践教学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物理实践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得不到提高。因此,物理教师一定要合理分配安排时间,为学生争取足够的物理实践操作实验时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丰富学生“动手做”的内容形式
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物理实验等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这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物理实践“动手做”的兴趣和热情,因此,物理教师应当丰富学生“动手做”的物理实践操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物理学习的综合质量和水平。比如苏教版初中一年级物理教科书中关于“水的沸腾”这一现象的物理实验,物理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这一物理实验的内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实践操作的兴趣和主动性。如实验器材:实验支架、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纸板、200ml水;实验操作步骤:将烧杯放在实验支架上面,二者之间隔一层石棉网,将酒精灯放在烧杯的下面,向烧杯内部倒入200ml的水,然后将将温度计的一半插入水中,在烧杯顶部放上一块纸板,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内的水直至水沸腾。在此过程中,要同步做好记录。这样,学生就能够仔细地了解到水的沸腾这一物理实验中所包含的所有物理知识和信息。如水的沸腾需要多长时间,水的沸点是多少摄氏度等。通过丰富学生的“动手做”物理实验的内容和方式,物理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操作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四、结束语
“动手做”理念 篇9
一、学生在实验中动手能力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对毕业生实习和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反馈信息表明, 对部分学生而言, 缺失创新精神、缺少实验技能、缺乏动手能力是主要问题。特别是在“做”的方面能力较差, 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化学实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做得不够积极。一些学生不重视化学实验课, 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 缺少做实验的主动性。课前不预习, 不熟悉实验的步骤和方法。有的学生对实验兴趣不高, 甚至有厌烦心理, 个别学生担心化学药品的腐蚀和毒性对自己有伤害, 在试验中随意减少实验内容或减少实验药品的剂量。长此以往, 实验操作技能很难提高。二是做得不够规范。一些学生在试验中不顾规程和顺序要求, 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在托盘天平使用时有的同学用手直接拿砝码、称量后的滤纸随意丢弃、容量瓶盖随意放置等。实验结束后甚至一些学生没有清洗仪器就离开实验室。这种规范性不够不是一个单纯习惯问题, 更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甚至对实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三是做得不够用心。一些学生在实验中不善于动脑筋, 机械地照搬照抄书上的流程, 对于实验缺少整体设计, 对试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灵活处理, 甚至束手无策。对于实验过程和现象不能广泛深入地联想和思考, 仅仅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中出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改进实验收到良好的效果等问题既缺少深入研究也缺少改进创新的动力。
二、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造成部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的原因很多, 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更应该从教的角度剖析原因。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教师和环境方面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认识上的偏差。到现在仍然有部分教师还把实验摆在附属的地位, 仍然把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知识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没有把化学实验本身摆在重要位置上。一些教师不能准确理解把握教学大纲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要求, 而是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片面追求学生的升学率, 在高中阶段在实验上投入的精力不足也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二是理念上的错位。很多教师还没有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 在一些教师看来, 老师上课的优劣主要看其课程思路是否清晰, 表达是否流畅, 结构是否严谨等等, 而不是看学生是否有兴趣, 是否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 是否学到了科学知识, 提高了实验技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将陶行知“学生怎么学就怎么教”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三是手段上的单一。在化学教材中, 大部分实验是演示实验, 学生亲手实践的机会太少。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探索性实验很少。常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老师将实验方案、步骤和注意事项明确地呈现给学生, 然后进行演示实验, 再把实验的现象、结果和对应的知识进行比较, 最后进行概括。这种简单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呈现出较强的机械性, 学生难以激发足够的学习兴趣, 更谈不上培养创新精神。四是条件上的制约。调查表明, 幼专的很多学生来自于条件较差的乡镇或县中学, 有的学校必开的实验未能开齐, 部分实验只能看教师演示, 变成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或者教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 甚至有的学生演示实验看的也不多, 分组实验人人参与就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造成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差、动手能力弱, 同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社会需要差距甚远。
三、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幼教发展的需要, 必须按照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指导, 采取综合措施, 标本兼治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的历史, 也没有化学的今天, 更不会有化学的发展。因此, 实验是化学固有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 化学更具有实验性。实验不仅是化学的手段, 同样是化学的主要目的。特别是要摒弃化学实验的附属地位, 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根植于教师的内心深处, 解决认识问题。二是转变教育观念。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在教学生学”。这一思想深刻地阐释出教师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学生学习的效果。他又指出:“事怎么做便怎么学, 怎么学便怎么教”。更进一步地阐明教师的责任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如何才能教会学生操作上来。三是深化教学改革。要树立学生主体的理念, 对教材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教师要大胆尝试, 科学处理教材, 不断改进实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先生只管教, 学生只管受教”的弊端, 像陶先生说的那样, “把教和学联系起来, 一方面要先生负起指导的责任, 另一方面要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四是养成良好习惯。从点滴做起, 特别是对于那些起点低的学生来说, 既要从塞子的钻孔、台秤的使用、溶液的配制等基本操作抓起, 更要注重实验的程序与规范要求, 将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讲解到位, 反复训练强化,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五是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考核机制。在实验教学中, 将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 特别是把学生动手能力是否真正得到提高作为检验考评教师教学成效的主要标准。把这种考核规范化、制度化, 用可靠的机制推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得到落实。六是强化政策保障。政府要将改善实验条件作为对教育支持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学校和教师也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在增加实验投入、改善实验条件、改进实验手段等方面加大力度, 综合运用录像、幻灯、投影仪、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提高实验效果。学校要制定出台鼓励教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办法, 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切实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毕明生.高职“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 (14) .
[2]罗蔓, 莫薇, 宁文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2) .
“动手做”理念 篇10
江苏省自2004年秋季期全面使用苏科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以来,经过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定氛围,教师积累了初步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师的观念未能实现真正转变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还仅作为一种口号,在实际的活动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形式仍以自身为中心,“穿新鞋, 走老路”,无法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正如杜威所说:“即便在教室中,我们亦开始认识到,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地方,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
2.教师组织活动教学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无现成可用素材,许多教师在活动教学中面对出现的诸如“如何选取适合学生活动的问题”“如何整体设计课程内容”“如何开展活动交流”“如何选取适应课程的评价方式”等问题显得手足无措、力不从心,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组织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是注重教师业务培训,学校加大力度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
3.活动教学缺乏必要的客观条件支撑
具体体现:(1)活动教学与考试制度相违背.当前的中学教育仍以分数作为升学的重要指标,而活动教学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且短期内难以在“分数”上收效,所以难以得到教师和家长的支持.解决的办法是教育部门加大考试制度的改革,制订出一套适合课改要求的评估制度.(2)学校活动教学的课程设计不够合理、制度建设不尽完善.许多学校在开展活动教学时,盲目地划拨课时, 未能处理好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尚未制定出规范的、常态化的实施制度.
二、初中数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1.遵循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原则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并能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的有效开展应遵循一定的活动原则:(1)发展性原则———目标确立.(2)综合性原则———内容整合.即通过选取内容的整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 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问题.(3)层次性原则———活动开展.即要充分注意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方式与能力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为每位学生提供探究和创造的机会.(4)自主实践原则———方法的选择.即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策略去解决问题.(5)多样创新原则———活动模式.活动形式包括观察、实验、操作、调查、分析、交流和总结等,活动场所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活动课题可以是长期也可以是短期.
2.做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课前准备
做好课前准备是有效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具体准备的内容包括:(1)教具、学具的准备.活动中如需用到教具、学具,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做好准备. (2)相关知识的准备.如开展“如何用废旧电池”的教学调查,师生需具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相关方面的知识,制作统计图表以及分析数据.(3)组织安排准备.活动的主题确定之后,需对参加的人员进行合理的分组, 确定小组长及各个成员的具体任务,限制任务的完成时间.教师还需对具体活动进行跟踪和引导.
3.精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
[案例一]动手“做”数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走进图形世界》一课时,学生初步了解了立体图形的构成,教师适时安排“想象设计包装箱”的活动.具体要求:“某种学具盒,长16cm,宽6cm,高3cm. 请用最少的材料想象设计一种每箱能装下30只学具盒的包装纸箱.”动手操作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形状、大小一致的学具盒进行想象模拟摆放.通过动手实践,许多学生运用“先少后多”的摆放方式,从“2盒3种叠放方案”开始,结合画图交流想象30盒的叠放方案.最后教师运用课件辅助演示验证.
评析: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空间想象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素养,学生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操作活动,此由“空间与图形”知识内容的特点所决定. 在平时的活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制作模型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让学生制作各种立体图形模型时,可先指导其画出长方体、圆柱、棱柱等立体图形与平面展开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剪切与拼装.
[案例二]动手“做”数学———辨别知识真伪.
一位名师送教下乡,执教《你的判断对吗》一课片断如下.
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眼见一定真实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你的判断是否正确.如果将一枚硬币压在一只透明空玻璃杯底,从侧面观察杯子底部,能看到杯底的硬币吗?(生拿出准备好的器具动手实验后回答“能”)
师:如果向杯中注水,猜想能否从杯侧看到硬币?
生(齐声):一定能.
师:真的能吗?动手做做看.(生实验操作后,当发现“看不到”硬币时,纷纷感到惊讶)
师:我也感到奇怪,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小组讨论交流.
(通过师生、小组讨论交流,揭示了“光的折射”的现象.)
师:其实,在生活中产生的这种错觉,在数学中也会发生.
媒体出示:一个面积为8×8cm正方形纸片,剪切成图1所示4小块,再按图2所示进行拼组,问:能否拼成长为13cm、宽为5cm的长方形?
生1:能!理由:由图2所知.
生2:不能!理由:图1中正方形面积为64,剪拼后的长方形面积变成了65,多出了1cm2.
师:究竟能不能拼成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要求:拿出材料动手剪拼,小组合作探究其中的原因)
学生通过角度度量、作垂直线、运用勾股定理、通过开平方运算、角度运算等,从而发现所拼成的长方形对角线并非是一条直线,中间有缝隙,而存在着一定的肉眼误差.
评析:本课的教学中,教者先借用物理知识,从生活中的“错觉”判断,再引入数学知识中的真伪辨别.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积极引导聚合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积极合作,在实践中认识,在尝试中研究,通过动手“做”数学,学会了辩证看待数学实验、观察、操作, 找到了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摘要:新课程改革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初中数学各版教材均在后面增设了“活动教学”环节.实践表明,重视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开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对初中数学课程建设的有力践行,能培养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手做”理念】推荐阅读:
动手做物理教学07-22
(大家动手做条龙)教学设计06-16
动手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7-02
开展城“我参与、我动手,我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做贡献”主题活动的意义09-30
动手活动07-16
动手05-25
动手教育07-08
优化动手08-13
实践动手10-12
动手学习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