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学习

2024-10-12

动手学习(共12篇)

动手学习 篇1

化学实验技能培养的尝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 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 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 形成化学概念, 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教学实践表明, 多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较差, 为改变这种情况, 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

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 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学生学习兴趣增强, 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 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 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 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 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并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 同时提出1~2道课后实验习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实验,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演示实验不流于形式, 改变按课本背实验的不良做法。

二、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 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 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例如, 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 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 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 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 效果就比较好。又如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 若教师用刀切去钠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 只有前排同学能看清楚, 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 也没有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所以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 让前后桌四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 做一个实验, 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 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 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 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 完成实验。他们千方百计翻书查资料, 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 甚至有的同学还能找到连老师都没想到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案来。

这种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做法激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 增强了化学实验思维能力, 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的学习, 学生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普遍反映学习做这样的实验, 不但觉得学得开心, 而且知道怎样做, 做后记得也牢, 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实验只能按课本“照方抓药”, 个别人动手大家观看的现象。

在学生做实验时, 教师应现场指导, 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 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观察现象更仔细, 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动手学习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剥-些食品的皮、壳、包装纸,提高动手能力。

2、能把剥下来的残渣堆放在指定处。

3、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重点与难点

掌握一些剥食品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依赖别人,会自己动手剥。

材料及环境创设

提供若干带皮、带壳、带包装纸的食品。

设计思路

幼儿生活教育离不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现实中、且不说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不够重视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就是幼儿园教育中,似乎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忽视之处,如常常可看到幼儿正在吃已剥好壳的茶叶蛋,已剥了皮的水果,或者是已剥了包装纸的点心。其实这种潜意识里,是把幼儿的独立动手机会剥夺了,不仅如此,幼儿的依赖性也会滋生而长。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都应该加强重视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手的小肌肉动作发育还很不完善,那么则更应利用日常生活教育的时机,让他们学习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

“动手剥”这一生活活动,就是帮助幼儿在遇到吃些带皮、带壳、带包装纸的食品时,能不依赖于别人,自己动手剥,学习一些剥食品的技能。在开展这一活动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如午餐、午点,让幼儿尝试如何动手剥,获得感知的体验,并可创设一些游戏,再提供多种可剥的食品,让幼儿进一步练习动手剥、喜欢剥、会剥。以至在日常生活中,再也不要依赖于别人,自己动手剥,甚至能帮大人剥一些东西。在这同时,除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外,还应注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剥食品时,不乱丢残渣,能放在指定处。

活动流程

尝试——练习——巩固

1、尝试

利用在园午餐、午点时,提供一些带皮、带壳、带包装纸的食品,让幼儿尝试如何剥去这些食品的外壳、皮、包装纸。结合当日的膳食:

(1)如吃茶叶蛋或白煮的鸡蛋或鹌鹑蛋。让幼儿看看桌上的这些蛋能不能吃?为什么?怎么剥去蛋壳?可让幼儿动手尝试。请剥得又快又好又干净的幼儿为大家示范,边示范教师边念顺口溜:“拿起蛋要轻轻敲,敲碎蛋壳再好剥。剥呀剥,剥呀剥,剥下的蛋壳要放好”。在剥剥、念念的过程中,增加幼儿动手剥的兴趣,并掌握剥蛋的技能。

(2)如遇吃水果(桔子、香蕉、葡萄等),也要让幼儿知道:吃这些水果,先要剥皮,尝试自己动手剥,果皮要轻轻剥,剥下的果皮也要放放好。

(3)如遇吃包装糖果、点心时,让幼儿动手尝试,怎样剥开这些糖果和点心的包装纸?有的可直接用力拉开封口,有的则要顺封口的齿形拉,让幼儿观察、掌握不同的拆启方法。

2、练习

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让幼儿练习动手剥多种食品。

(1)结合大活动或庆“六一”活动,举行“小小食品展览会”,(幼儿园准备一些或让幼儿自带一些食品)挑选自己喜爱的食品,并互相品尝喜欢的食品,但要求幼儿必须要自己动手剥去这些食品的皮、壳或外包装纸。

(2)开设生活区角活动:提供更多种类的可剥食品(如小豌豆、毛豆、发芽豆、浸泡过的花生米、莲子等),让幼儿知道,这些食品在烧煮之前,先要剥掉外壳和皮,我们小朋友在幼儿园可帮厨房阿姨劳动,在家里要帮大人劳动,学会剥这些食品。在剥这些食品时要仔细、认真、分类堆放所剥好的食品壳和残渣物。

(3)比赛性游戏,如比赛项目要过三关:剥皮、剥壳、剥袋。

3、巩固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坚持让幼儿自己动手剥,不要轻易取而代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指导幼儿掌握如何开启瓶盖、拆启粘贴、解开绳索等其他方法。

注重动手操作 促进有效学习 篇3

一、营造氛围,提供操作环境

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和思想负担的情境下,大脑皮层最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操作能力最强。这样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变,由权威的演示者变成与学生共同操作、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其次在教学操作中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操作活动的方案,使学生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第三是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引导,使其树立起参与操作活动的自信心。

二、动手操作,形成操作技能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当前,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迫切需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新型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化教学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同时,动手操作也符合学生由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

三、组织活动,提高操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可以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数学活动的形式很多,如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数学讲座、课外阅读、数学游戏、数学故事会、课外测量、课外制作、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竞赛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组织,学生自愿参加。

比如我们有意识地组织了这样一个数学课外活动。星期天,我们班60名同学到公园去春游。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同学们兴致很高,一致要求去划船。公园内有两种游船,大船每条乘9人,小船每条乘4人。大船一条每小时租金20元,小船一条每小时租金9元。这时我就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准备划1小时的船,有几种租船的方案?哪一种方案租金便宜呢?”问题一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大船乘的人多,全租大船便宜”;有的说:“小船租金少,全租小船便宜”;也有的说:“租一些大船,再租一些小船便宜。”到底哪种方案租金便宜呢?我们不妨在地上算一算,然后议一议、想一想,没多长时间结论出来了。方案一是全租大船需要7条,租金140元;方案二是全租小船,需要15条,租金135元;方案三是租一些大船,再租一些小船,有多种方案。但其中租4条大船,6条小船最合算,共用134元。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积极性高,兴趣浓,有意无意地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评价,形成操作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活动成功的,教师就应该及时地给予评价,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如学生参与操作活动获得成功时,教师应说“你真不错”“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等激励性的话语,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鼓励是对学生操作意识的一种激励,它会对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震撼的作用。

巧用动手操作 优化数学学习 篇4

一、巧用动手操作, 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他才能集中精力, 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从而实现高效的学习效果。同样的, 动手操作也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 学生只有对活动感兴趣才能提高操作的效率, 教师在进行操作活动设计时, 也必须从小学生的兴趣特点、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出发, 关注学生兴趣的有效激发。

例如, 学习“认识三角形”一课时, 教师先课件出示学生身边熟悉的红领巾、三角尺、房顶的形状等, 然后从这些物体中抽象出三角形, 让学生对于三角形有了一定的感知。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直尺画一个三角形。画了之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通过画结合说, 让学生再次感悟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最终得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水到渠成的, 学生在认识了身边熟悉的物体之后, 就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有了这个兴趣的驱动, 学生的动手操作才会投入, 才有效果。接着, 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能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三组不同的小棒, 学生在搭的过程中, 发现有些小棒太长了, 怎么搭都不行, 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展示了三组不同小棒搭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兴趣高涨, 都非常积极地投入到动手活动中, 通过这个动手操作活动, 学生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初步的感知。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 学生在直观情境的推动下, 产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 在动手画的活动中, 学生由生活中真实的三角形抽象出了数学上的三角形, 获得了成就感, 画三角形的意愿很高。在第三个环节中, 学生通过活动发现了问题, 驱动了他们探究的兴趣, 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实现了有效的教学。

二、巧用动手操作, 经历数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活动要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多样化的课堂内容呈现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数学组织课堂活动时, 要进行课前的有效设计, 以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归纳数学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 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动态的高效的知识构建, 同时在结论呈现时, 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时, 先让学生感知三角形, 举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表面形状是三角形, 再让学生尝试画三角形, 并说说三角形的概念, 然后用反正法教学形成正确的概念, 这就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重视知识的发生, 发展及形成的过程, 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理解、掌握概念, 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 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猜测、验证, 然后得出数学概念, 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有效地构建知识, 在结论得到验证时, 体验到成就感。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 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 学习是高效的。

三、巧用动手操作, 理解数学本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 动作与思维是存在联系的, 人的思维是从感觉器官获得的直观感觉开始的。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操作中, 学生往往追求操作的结果, 而教师也往往只关注操作的组织和结果的获得, 如此若不把动作与思维有意识地进行结合, 是达不到操作的目的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处于数学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 在组织动手操作时,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 用心去感悟, 透过数学的现象, 以思维深入数学的本质。

例如, 在学习“角的度量”时, 一教让学生充分动手, 使学生在动手度量的实践过程中, 逐步掌握量角器的用法, 形成度量角的技能, 在角的分类的教学中, 让学生用长方形的纸折一折, 学生通过折纸感觉直角的大小, 再用量角器量直角度数知道直角是90°的角。接着通过折纸让学生感知平角的概念以及“1平角=2直角”, 再在学生认识直角和平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旋转活动角的一条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获取知识, 掌握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把两块三角板按要求拼一拼, 这样, 不仅巩固了角的概念, 而且为以后学习几何知识做好了铺垫。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不但能获取知识, 也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这节课的活动中, 我不走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相关结果的捷径, 而是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 进行数学思考, 感悟算理, 最后归纳出相关的数学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退位减法, 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效发展了数学思维。

动手学习 篇5

□广土

2014-06-06 00:44:09

俗话说,“心灵手巧”、“十指连心”。这说明了灵巧的手是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顶部有一个突出的中央前回,是躯体的运动中枢,在这一中枢内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约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所谓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动手能力不仅与大脑发育关系密切,也直接影响着学习、思维、生活、意志等方面。哈佛大学的一些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开展了一项对波士顿地区400多名少年儿童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与不爱动手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动手能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当前,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往往忽视培养孩子动手能力,致使一些孩子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据某校一位一年级的班主任介绍,她班里有50多名学生,会自己系鞋带的只有4个孩子。她用了将近一堂课的时间教孩子们系鞋带,结果还有个别学生没学会。

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关注、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一定要走出“学而优则仕”、“智育第一”等思想误区,要将孩子的动手能力当成重要内容来抓。

一是树立正确的理念。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项重要素质,没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孩子不仅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必然影响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家长应克服轻视劳动等思想,转变智育第一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动手能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把培养和提高孩子动手能力变成自觉行为,贯穿于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细节。

二是把家庭作为主阵地。动手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主要通过日常生活加以培养。虽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有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任务,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家庭责无旁贷地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主阵地、主课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把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既要有长计划,又要有短安排。

三是家长要当好主教练。首先不要溺爱孩子,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其次要明确要求,说明操作要领,做好示范,但不能越俎代庖。第三要低起点,低要求。由于年龄的限制,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还没得到充分发育,在动手做事时会出现动作不规范、操作失误等问题,家长不应把孩子当成成人看待,应放低要求,允许他们出现失误,允许他们失败,让他们在训练中锻炼动手能力。

四是从小抓起,循序渐进。大量研究表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应从幼儿抓起,一般来说,两岁就可以教孩子自己吃饭;三四岁就可以教孩子自己穿脱衣服;五六岁就可以让孩子学习叠放衣服,简单整理房间;七八岁就可以让孩子学习洗衣服,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十岁就可以让孩子学习使用菜刀,简单切一些蔬菜;十一二岁就可以让孩子做家常菜。家长应及早入手、循序渐进,抓好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篇6

近几年来,我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体会最深的一点是: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好动、爱玩。根据儿童的这些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的数学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掌握那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大有裨益。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数学概念的形成

小学生主要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要清晰地建立概念,必须通过各种感官进行活动,从感知到表象,再建立抽象的概念。

例如,教“梯形”的特征,课本上说“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句话看来很简单,但要让学生深刻领会这个概念是不容易的。为此,我刻印了许多种图形,让学生用三角板来推、来量。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深刻透彻地认识什么叫“一组对边平行”。最后,学生总结时自己就归纳出:“一组对边平行了,且不用相等的四条线段,就可以围成一个梯形”。后来,我又让每个学生做了一些长短不一的,也有长短相等的细线条,当作线段用。让学生从中选出一些线段,组成一个个梯形。虽然这是一个小小的操作实验,但学生在选择线段时,必须认真思考,根据梯形的特征,选择长短不等的线段来围成一个梯形。上课时,我让学生相互交流,学生在桌子上围成了各种不同的梯形。它们大小形状虽各不相同,但学生自信而又高兴地说:“我们桌上的每个图形都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这些都是梯形。”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深度,真正把有关的数学概念及特征掌握好。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教学质量的优劣,大部分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水平。而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利用活动课,让学生人人做一只钟表,这下孩子们可乐了,他们非常喜爱自己亲手做的钟表。通过动手做,学生认识了钟面上有长针、短针,有12个数字,而且每两个数字之间有5个小格,环视一周有60个小格……在数学课上再让孩子们动手拨钟面上的指针,并且相互交流,认识时针、分针,知道时针走1个数字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1小时有60分钟……学生在做中学、动中学、玩中学,学得自由自在,心情愉快,效果很好。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例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平面图形时,往往几种图形混合不清。的确,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十分抽象,也比较枯燥。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动手去摆,学生学得十分有趣,不仅完成了教材上的学习任务,而且大大超出了书本上的知识。

如,学习三角形的组成,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组成一个梯形。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他们能用一些简单的图形,拼成组合图形。这样一来,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同学的图形,都摆了满满的一桌,最后一起交流。学生欣喜若狂,因为他们经历了平面图形的合成过程,从而使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比较渗透,而且学习过程是那么愉快活泼。我觉得,虽然在某些教学过程中多花了一点时间,稍微离开了一点教材,但是这样做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十分有利的,得到了喜人的收获。最后,我再进行集中,要求学生把两个图形的组合牢记。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只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加强合作讨论,在操作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出现意外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其主动参与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愉快教育,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增强愉快体验的最有力手段。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把数学和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朱雪萍.创设情境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教学有感[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

让学生在动手中快乐学习数学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兴趣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没有兴趣的学习只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好动好玩,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兴趣不浓, 整个教学枯燥无味。采用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我为学生展示一些包含相关数学知识的优美图案, 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画一画, 剪一剪, 这样便可以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关注,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自觉性, 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又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三角形, 然后动手来画一画三角形, 并剪下来。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动手, 在画与剪中切身感受三角形的直观性, 这样便会对三角形的形状产生深刻的见解,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新知的学习, 比起枯燥的直接讲解更加富有趣味性, 切合小学生的好动天性, 更能激起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 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机械接受的被动学习模式, 使得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 学生可以在动手中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 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 我引导学生亲自制作几个圆形, 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圆的周长。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非常高, 这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对新知展开了积极而主动的探究, 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动手, 有的小组将圆展开来测量, 有的用绳子绕圆一周来测量, 我让学生记录下圆的直径与周长,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如果圆足够大, 无法直接测量, 如何计算圆的周长。2.观察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通过观察、计算, 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由此来引入圆周率的概念, 学生便可以轻松地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起以往教师的强行灌输、学生机械记忆更加富有成效, 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究的主人和知识的构建者。

三、加强学生掌握知识

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 他们的世界是感性的、形象的, 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枯燥性, 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的形象性二者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数学教学中最大的瓶颈问题。采用动手操作可以化难为易, 让学生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寓于实践操作中, 这样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如在学习“100以内退位减法”时, 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够减、退位及如何退位。为了突出这一重点, 突破难点, 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形式来理解算理与算法。我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15-3, 学生不用操作很快便可以说出25-3的结果, 学生说从个位5中直接减去3是2, 再与十位上的1合并, 便是结果12。接着让学生计算15-8, 从5个小棒中减去8个, 学生自然可以认识到不够减。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动手操作, 通过交流与讨论来学习新知。通过操作与探究学生总结出当个位数不够减时, 可以向十位数借, 十位数上的1就相当于个位数上的10, 这样便够减了。在学生操作与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相应的总结学生便可以轻松地掌握算理与算法。在此基础上再设计相应的练习, 学生便可以轻松地掌握。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些都指出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维的关系。学生只有充分动手, 实现手脑的协调一致, 才能使思维得到有效培养与提高。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主动动手, 在动手的同时积极动脑, 在动手中收集更多的信息与认知, 从而使学生突破固有模式与思维定式的种种限制, 展开积极的思维, 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灵活性、发散性的目的。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内容时,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制作一些全等三角形, 给出学生一个三角形, 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画出与之全等的三角形。这样的设计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与大脑, 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从而使学生在动手中收集大量直观信息, 并通过积极动脑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的学习打破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 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积极动手中真正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动手学习 篇8

一、动手操作促进主动探索, 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 兴趣是促进与保持操作活动的原动力。教学实践也证明, 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并保持长久的兴趣。动手操作正是激发和保持兴趣的有效方法, 它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并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认识, 化“被动”为“主动”, 让学习成为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所以, 教师应以动手操作为教学重点, 多组织些试验活动,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着重强调了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图形与教学”时, 先利用生活中的物体向学生介绍相关图形性质, 然后设计“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等环节, 让学生根据现有的认识画出图形, 并大胆猜测与尝试能否在某一图形的基础之上剪出另一个图形。长此以往的训练, 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因此, 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 这是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动手操作让数字形象化,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数学是一项艺术作品, 美在其抽象性。但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记忆水平还不能达到这么高的要求, 他们的记忆能力还停留在初步阶段, 需要通过直观感受和动手实践加强记忆、升华认知。数学本就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所以, 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课程内容, 设计实践活动, 指引思考方向, 从而渗透知识内涵。学生只有通过自我探究, 独立思考, 才能掌握知识本质, 即使过了很久, 也能对以前所学记忆犹新。在小学生初识数字的时候, 可以将数字具体化, 让所要表达的思想更直白、更简单。比如, 可以开展“数豆豆”活动。首先, 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 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 将枯燥乏味的数字形象化, 加深学生印象;最后, 通过反复训练, 锻炼学生数数和动手能力, 为后期加减法运算奠定基调。再比如,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次涉及了分数知识, 教师可以教导学生通过“折纸”的动手行为来理解分数概念, 简单高效, 远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而且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压力。

三、动手操作促进思维活跃, 培养学习数学乐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与脑之间是孪生的兄弟, 在相互协调与促进中完成学习活动。”动手操作能够加速思维的运转, 满足实践需求, 思维活跃也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完成任务。同时, 动手操作还有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数学学习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规律, 有利于构建新的思维方式, 有利于知识素养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 能够引导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的思考方式, 多角度思考, 追求最佳解题思路。例如:有一块长方形的铁皮, 长30厘米, 宽25厘米, 如果把这四个角各切掉一个正方形, 然后做成盒子, 思考能够有多少种切法, 并求它们的容积。如果不是立体感很强的同学, 就无法凭空得出多种解决方案。很显然, 小学生的立体思维还不成熟, 需要依靠一定的实际操作, 边动手边思考, 不断摸索与尝试, 用实践证明自己的猜想与观点, 这样不但能促进思维活跃, 而且能增长自信心。自信心是不懈努力的前提与保证, 它能够让学生享受自己动手操作的成果, 增加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动手操作激发创新意识, 促进思维水平提升

心理学研究发现, 心智技能的形成有赖于操作技能的提高。根据有关方面调查,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人才市场的“香饽饽”。新课改理念中也提出, 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全能型人才为终极目标。教学活动应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相适应, 努力打造创新型人才。因此, 要想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创新意识, 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灵感,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是关键因素。这样在实践中, 就能促使学生养成敏锐的洞察力, 养成思考的习惯, 还能提高动手能力, 促进思维水平提升。例如, 在“空间与图形”章节中画圆的部分, 课本上教授的是借助画图工具圆规来完成,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 如“能不能借助除圆规以外的东西来画圆”, 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求助于生活。经过一番思考, 学生会产生创新的观念, 比如可以借助胶带卷等圆形物体来完成。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果需要建立一个圆形的水池, 很显然圆规、胶带等都不能派上用场, 那该怎么办?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寻找解决方案, 经过不断的探索会发现, 绳子也可以画圆, 能够满足水池的大小需求。

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篇9

【课例一】搭配中的学问

谈话导入:今天陈红同学穿的服装很漂亮, 你们想知道她是怎样搭配吗?请她给大家说说搭配方法。接着, 让每位同学画出自己喜爱的3件上衣和2条裤子, 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并用这3件上衣和2条裤子进行合理的搭配, 看看有几种搭配方法?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连一连、议一议, 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课例二】角的度量

首先让学生认识量角器, 然后小组讨论怎样测量角的度数?并亲自动手量一量角的度数,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会用量角器画角, 并能用两副三角尺拼一拼或画一画特殊的角, 如75°、90°、105°、120°、135°、150°。通过观察、讨论、测量、画图, 把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开发他们的智力。

【课例三】垂直与平行

课始, 让每位学生在自己准备的一张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 看看会出现哪几种情况?然后让学生用两根小棒或者两支铅笔摆一摆“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画一画:在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直线, 在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直线和平行线。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了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等一系列操作活动, 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唤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课例四】合理安排时间

1.烙饼问题。请同学们回家亲自烙饼给家人吃, 一共需要烙三张饼, 因条件限制每次只能烙两张饼, 两面都要烙, 每面烙两分钟。思考:怎样烙才能让家人尽快吃上饼?一共需要几分钟?课堂上, 请学生用乒乓球或笔记本演示烙饼的过程, 汇报烙饼所需的时间。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 又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同时懂得应该孝敬父母,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2.沏茶问题。办公室来了两位家长, 老师请李明同学为家长沏茶, 李明同学很快地完成了沏茶这个任务。假如你是李明同学, 为了让客人尽快地喝到茶, 你会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需要多长时间?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并汇报讨论结果, 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 用图表示沏茶的过程:洗水壶 (1分钟) →接水 (1分钟) →烧水 (8分钟) (等待水开的时间可以洗茶杯、找茶叶) →沏茶 (1分钟) , 一共需要11分钟。通过交流、汇报、小结, 学生懂得了如何统筹地安排时间, 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等候问题。小华、小强、小丽三人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就诊, 要使三人等候的时间总量最少, 医生应该怎样安排他们就诊的顺序?学生各抒己见:小丽 (1分钟) →小强 (3分钟) →小华 (5分钟) , 三人等候的时间共14分钟。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较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使学习变得轻松、高效。

【课例五】观察物体

出示一个结构物体,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从上面、正面、左面等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平面图, 让学生摆一摆, 看拼组这个物体一共需要几个小方块?说说有几种摆法?根据摆出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从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培养了空间观念, 学生的立体感和审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课例六】长方体和正方体

动手操作:让学生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直观认识长方体的棱长;让学生用硬纸板自制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让学生用4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说说有几种拼法, 并把相关数据填入表格中;让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纸板从四个角各切掉一个边长为5cm的正方形, 然后做成一个无盖的盒子, 求出盒子的表面积和体积;让学生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搭一个体积是27立方厘米的大正方体, 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方块?让学生通过做一做、拼一拼, 化抽象为具体, 化难为易, 学生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课例七】认识分数单位

教师讲“袋鼠妈妈分饼、农夫分地”的故事, 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接着,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3次, 看看其中的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再把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5段, 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厘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真正做到了抓重点、破难点,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例八】打电话

情境导入:学校合唱队共有15人, 由于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 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 以打电话的方式, 每分钟通知1人, 让15个同学亲身体验打电话的过程。班长做记录:第1分钟, 新增人数1人→第2分钟, 新增人数2人→第3分钟, 新增人数4人→第4分钟, 新增人数8人。以此类推, 下一分钟新增人数是前一分钟新增人数的2倍, 再把所有新增人数相加得到总人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归类概括的能力。

【课例九】圆的面积

让学生做小实验:用圆规在硬纸板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圆, 将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份, 再用剪刀把这些小扇形剪开并拼一拼, 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让学生根据拼成的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利用转化的思想学习新知,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真正让学习成为了一种快乐。

【课例十】圆柱和圆锥

第一课时:先让学生拿出自制的圆柱和圆锥, 从侧面、底面和高三个方面来认识圆柱和圆锥。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直角三角形纸, 分别贴在木棒上快速旋转一周, 观察旋转时出现什么立体图形, 从而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接着, 让学生分别沿圆柱和圆锥的高切开, 观察圆柱的侧面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然后利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第二课时:以小组为单位, 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份的圆柱模型拼一拼, 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完成小实验: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圆锥形容器和一盆水, 首先将圆柱形的容器装满水, 然后往圆锥形的容器里倒, 看看倒多少水能装满;反之将圆锥形的容器装满水, 往圆柱形的容器里倒, 看看倒了几次能装满。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从中得到学习数学的体验,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课例十一】抽屉原理

第一课时, 夺红旗游戏:课前让5名同学到操场上参加100米夺红旗比赛, 一共有4面红旗, 要求每个同学必须拿到红旗。教师提问:如果跑得快的4位同学各拿到一面红旗, 跑得最慢的那位同学拿不到红旗该怎么办?试一试:把5支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中, 该怎么放呢?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 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几本书?如果有9本呢?学习数学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学生通过反复的动手操作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课时, 玩摸球游戏: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各5个, 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才能保证摸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让学生尝试摸一摸, 说说发现的规律。教师小结:摸出的球的个数比它的颜色种数多1, 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练一练: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 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几张, 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抓住学生好动、富有好奇心、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和心理需求, 让他们玩游戏, 通过游戏较好地掌握了知识。

【课例十二】图形与变换

动手学习 篇10

关键词:化学实验,自主学习,动手能力

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目, 并且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入, 并且通过实验操作, 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思维创新, 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这些都是化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趋势, 也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在相应的行业中能够更快的投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以兴趣为引导,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说法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都是适用的, 在大学教学中同样如此,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化学教学本身就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 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 不再局限于枯燥的理论知识, 所以这本身就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先决的条件。因为需要自己亲身参与到实验中, 所以对于学生而言这就是一项充满乐趣和挑战的事情, 在此期间, 实验老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 将学生引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以及教学规律来选择适宜的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的热情, 在这种气氛的引导下, 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2 发挥实验功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 各项操作都需要学生以个体或者小组的形式来完成,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将实验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详细的讲解, 重点说明操作步骤和实验中需要使用的化学材料种类、试剂的多少、实验条件的控制等, 然后在实验教学中, 以小组的形式分配任务, 在教师的监督下逐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本身对于知识就有探索的欲望, 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 通过课堂上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加之老师的指导, 会一步步的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 这就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途径, 并且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同时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对于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化学实验教学, 不仅是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以后走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目标。

3 布置课外实验, 开放实验室,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除了课堂知识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外, 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实验作业, 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自主完成。因为化学实验中有些操作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所以基于安全的考虑, 实验室里要有实验教师或实验员给予安全保障, 老师仅以安全责任人的角色出现。比如说对于同一个实验结果, 教师可以讲解两种实验方法, 对于实验的方法、步骤、仪器以及试剂的种类等进行详细的讲解, 然后在实验教学中对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操作, 将另一种方法留在课外实验中完成。在课外实验中, 学生要将整个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 通过试剂添加的多少、操作时间的长短, 条件的控制即浓度、酸度、温度、催化剂等所带来的不同反应, 让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化学实验的严谨性, 同时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 通过自己的调整, 慢慢接近实验的真相。在此过程中, 都是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 教与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协助学生借助实验培养思考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提高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填补思维空白, 突破知识难点, 引导学生互助学习, 实行思维互补,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实行探索性实验, 要求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抽象逻辑思维, 概括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讲解原电池时, 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家用手电筒中的电池、蓄电池、宇宙火箭中的高能电池是如何产生电能的?”学生知道这是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结果。然后, 让学生利用铁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硫酸铜、水、蔗糖溶液、电流计等设计原电池, 并观察该装置工作时发生的现象。显然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课题, 学生通过对实验物品和材料进行尝试选择, 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控制,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比较几种原电池的电极材料、溶液成分和电极反应, 得出结论。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发现和创造新知识,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 结语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 更加重视教与学中学生的主体位置, 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更能够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角色。因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 只要通过教师的良性引导, 就可以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二者之间本身就是互相依赖的, 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 提高动手能力, 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 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者相辅相成。化学实验教学是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 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是我国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目标,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10-04-01.

[2]李庆亮.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7-01-01.

让低年级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篇11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是学生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与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营造这种氛围呢?如教b、p、d、q四个易混淆的字母,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个半圆环和一支铅笔。教完字母的读音后,我把四个字母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板书,利用手中的半圆环和铅笔开始摆放,组成声母。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摆出了b,有的摆出了d,还有的不停地变换半圆环和铅笔的位置,把四个字母都摆了出来。看着学生兴致勃勃的样子,我抓住机会让学生边摆边读,再利用小组之间相互合作,你摆我读,我摆你读,这样反复练习巩固。最后,我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编了儿歌:“左下半圆b b b,右下半圆d d d,左上半圆q q q、右上半圆p p p”。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增强记忆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便是“眼高手低”。所谓的“眼高手低”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的培养,使大多数的学生养成了只会讲不会做的习惯。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操作,凡是学生可以自己通过操作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只作适当的点拨,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思考作出判断,找出规律。如教学汉字“十、木、禾”,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记住这三个汉字的形。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拼一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十”就像数学中的加号(十);有的学生说:我在“十”的下面加上“八”就是木字;还有的学生说:我在“木”的上面加一撇就是“禾”字。这样,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动眼看,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实验证明,在有意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由于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其识记效果远胜于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如此一来,学生就把三个抽象的汉字化为具体形象的记忆,增强了记忆效果。

三、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智慧的鲜花开放在手指上。”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意识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让学生画一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不仅充分发展每位学生的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我在上《画风》一课时,首先提出,风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能说出来吗?学生都表示无法说清。我说道:同学们你们的困惑和课文中小朋友的困惑是一样的。但他们却把风画出来了。你们想知道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饶有兴趣的学习完了课文。了解到了文中小朋友是通过云在空中飘,树枝摇摆,白帆远航来表现看不见的风的。在学完课文后,我留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也来画风好吗?第二天,同学们交上来好多绘画作品,有的和文中的小朋友表达方式一样,有的则真正有自己的想法。一位同学画了一条小路,小路上有些干树叶,一些树叶飘离了地面,一些树叶飘散在半空中,还有一些树叶向远方飘去;一位同学画的是一位站立在街头的小女孩的头发和裙摆微微飘起。通过这样的动手练习,不仅可以考察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很好的了解到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是否细心,并且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方式和动手能力。“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操作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动手操作,延伸知识

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知识,不但能促使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活跃思维,还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例如,我在教学识字 (一)《一去二三里》时,让学生用铅笔圈出“去”字,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去”字。有的学生说:“我在‘土’字下面加两笔(撇折、点)”,有的学生说:“我在‘云’字上加一笔竖就变成了去”。“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真是太棒了!”说完,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大大的“去”字,随后又从讲桌上拿起一支铅笔问大家:“这是谁丢的铅笔?”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这支铅笔上来。我随机用红粉笔在刚写的“去”字上边加一笔“撇”,告诉学生这一撇就是你丢的东西,你想想,你的东西去了,不就是“丢”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想教我们认识‘丢’字啊。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孩子们个个绽开灿烂的笑容,看着孩子们,我也开心地笑了。就这样学生们不仅愉快地记住“去”字也同时记住了“丢”字。这样的教学设计,我既教会了学生课内知识,也把知识延伸到课外。

动手学习 篇12

一、宗旨和方针

学会动手, 学会吃苦, 学会与工人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爱专业、会制革、能动手、善协作, 敬业乐群、勤谨实干的工学硕士、博士。

二、目标及内容

在工厂技术人员和导师的指导下, 增加感性认识, 熟悉原料皮特点及主要化工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方法, 基本掌握制革工艺全过程, 学会水场的基本操作及整饰的工艺要点, 达到在导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制出合格的皮革产品的水平。

三、组织安排

1.地点:山东烟台

时间:2010年7月19日———8月19日

2. 学员:制革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方向的在读硕、博士研究生 (不含当年入学的硕士生) , 原则上每校不超过4名;

3. 主讲导师:王全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凤华 (台湾著名皮革专家) 及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授课

四、学习期间费用

1. 培训费全免

2. 材料费全免

3. 住宿全免

4. 伙食费全免

5. 实习期间共用交通费全免

6. 个别确有困难的学员, 经申请可报销单程硬座火车票

7. 有工资收入的学员伙食费、住宿费、交通费及学费均为自理 (约6000元)

五、遴选条件及注意事项

1. 热爱皮革专业。

2. 不怕吃苦、愿意动手。

3. 各科成绩良好 (平均在75分以上, 无挂科重修) 。

4. 身体、心理健康。

六、遴选程序

1. 学生报名

2. 导师推荐 (写出推荐意见)

3. 院系选拔确定

请有意推荐学生参加培训班的单位务必在7月10日前把参加培训班学生名单及学员推荐表以Fax或Email的形式告知。

上一篇:二语发展过程下一篇:资本和金融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