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教育

2024-07-08

动手教育(精选12篇)

动手教育 篇1

高等计算机教育如何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问题。针对目前市场对高学历强设计能力和低学历强动手能力的需求来看, 专科院校应以培养强动手能力的专才为目标, 旨在造就大批精通某项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是保证专科计算机人才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本途径。在专科计算机教育中, 如何突出专科教育的特点, 提升专科教育的办学水平, 造就大批精通某项技能的专才, 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 改进专科计算机教育办学模式, 体现专科教育的特点

1.1 改进和优化专业结构, 体现专科计算机教育的特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 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这就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提出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着眼于学科本身, 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重在进一步打造处于高速发展的学科本身, 使其不断深入, 并不断创新, 这应该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向;另一个方向是面向社会信息化发展, 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 各领域各行业信息化的应用, 研究计算机在各种业务中的应用, 提高计算机在社会各方面的应用效果。专科计算机专业设置应该将重点放在面向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上, 而不是计算机学科本身, 重点在计算机办公、商业、管理、设计等方面的应用上, 以技能培养为主, 专业设置应以计算机软件、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网络建设与管理、图形图像设计、动漫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与实际应用结合的专业作为专业设置的方向, 突出专科教育特点。相反, 盲目沿用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 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就会失去专科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这样, 不仅不利于专科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生存, 更不利于专科计算机教育办学水平的提升, 影响专科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1.2 明确专科计算机教育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学科发展的高层次研究人才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而从市场需求分析状况来定位, 专科计算机教育, 学生一般相对本科学生文化基础较弱, 应该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社会信息化需求上, 培养大批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素质又具有较高实际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上来, 着重体现一个“专”字。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 应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软件蓝领”—程序员上, 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 毕业时除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专业理论基础外, 要具有扎实的编程功底, 熟练掌握目前主流的程序设计语言和编程方法, 并且具备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网站开发等专项技能的训练, 熟练掌握设计文档编写, 有良好的专业协作能力, 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这样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图形图像专业定位于图形/图像制作人才的培养, 学习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 除掌握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基本理论知识外, 要熟悉图形/图像制作环境, 精通国际上流行的图形/图像制作工具, 如CORELDRAW、PHOTOSHOP、I11USTRATOR、FLASH、CAD、3DS MAX、PREMIERE、AFFTER EFFECT等, 有备较强的图形处理、图像设计、艺术创作、广告设计、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多媒体影视动画制作等方面的能力, 有创新思维和协作能力, 体现较好的专业水平, 才会成为未来的广告设计师、形象设计师、影视动画制作师等专业设计制作人员,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位置。

1.3 选择合理的课程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持续发展能力

重视专科生的专项技能, 并不意味理论学习就可以放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 今天的新知识、新技术, 很可能在未来不久就会有更新更高的技术出现,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再学习能力, 以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从这点考虑,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精选必须的专业基础课, 为培养学生面向本专业的自我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这是人才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源泉。计算机各专业共设的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等, 这些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基础课,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尽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包含这些内容, 但是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一定要更加深入地掌握这些内容, 是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专业课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专业理论课;一个是专业技能课。比如软件专业, 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应用、软件工程等是提供专业工作的理论基础, 是未来专业拓展的基础;程序设计语言 (如Java语言) 、软件测试等是保证专科学生实际技能的专业技能课, 通过对它们的学习, 学生应掌握主流的开发工具和编程方法, 为未来的新出现的软件环境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选择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础。

1.4 针对专科学生的实际, 合理选择教材

长期以来, 专科院校多选用一些本科的教材, 目的在于提高专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但由于专科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本科学生还是有一定差距, 专科生学起来比较吃力, 甚至有些内容难以理解,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如操作系统这门课, 选用本科教材, 往往讲述大量的操作系统设计理论, 部分内容难度较大, 对专科学生来讲, 学习难度太大, 学习效果不好。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对某种实用的新的操作系统的学习, 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实际应用, 这样, 效果会更好些。再比如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以往多采用本科教材, 大部分侧重数据库理论, 部分内容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 专科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 尽管选学了其中部分章节, 但学习效果仍然不佳。如果结合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 如SQL Server、ORACLE、Mysql等, 学习效果应该会更好。因此, 从专科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择理论够用, 结合实际的教材, 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2 构建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育, 培养强动手能力

2.1 构建与理论教学配套的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 充分体现强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第一、实验内容要新。取缔陈旧过时内容、与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第二、合并内容重复或相似的实验内容, 并充实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实验内容。第三、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 增加与工程应用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内容, 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实验内容的确定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更注重实用性。第五、实验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具有较明显的递进关系, 体现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

2.2 合理划分实验层次, 准确定位实验目标

根据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和专科学生的具体情况, 将实验分为三个层次, 所开的实验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易到难、分步进行。第一个层次为基础层, 为计算机入门的基础性实验, 包括操作验证性实验和错误排除性实验, 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计算机和熟练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二个层次为技术层, 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技能和设计基础, 包括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第三个层次为应用层, 旨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解决社会信息化发展中各行业、各领域业务中涉及的一些计算机应用问题, 包括工程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2.2.1 操作验证性实验

计算机导论实验多属于操作验证性实验, 面向新生开设。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首先适应计算机的环境, 练习上机的基本操作、系统工具的使用、网络环境的设置, 了解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性能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等。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操作环境, 熟练基本操作技能。

2.2.2 错误排除性实验

让学生排除编程中出现的各种语法和逻辑错误, 以及操作系统或系统软件随机出现的可修复或者不可修复的错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维护能力和动手能力。程序设计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10%以上的实验都属于错误排除性实验。

2.2.3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类实验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实验要求, 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查阅相关理论知识、设计出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 总结实验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程序设计语言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50%以上的实验都是属于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活动,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4 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系统集成和创新能力。实验内容应体现综合性、趣味性、实用性, 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至关重要。同样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 学生需要充分综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查阅相关技术资料, 才能设计出实验方案和具体步骤。程序设计语言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40%的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

2.2.5 研究性实验

研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对指定的系统进行实验研究, 最终得出有意义的结果。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这虽然不是专科生的重点, 但学生必须了解基本的科研活动, 为学生今后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3 实验老师队伍建设及其在实验中的作用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首先, 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到国内、省内著名的IT企业参观学习, 与业内人士交流沟通, 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新技术和新发现, 以及社会信息化发展最新动态。培养专才, 教师首先应该是某一方面的专才或者专家。教师中有一批比如软件编程专家、动画设计专家、网页设计大师等, 对培养专才意义重大。其次, 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教师去承担一些企事业单位或者国家、省、市的科研任务和项目, 这样教师可以结合项目安排学生去做一些更能体现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的实验内容。最后, 在具体实验过程中, 教师不必大包大揽, 只要起好引导作用, 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和创新, 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他们的强动手能力。

2.4 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教学基地, 为学生创造一流的实践环境

加强学生强动能力的培养是专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立足市场、面向未来的根本出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 学校应将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实行开放式管理, 在有专职实验教师管理的前提下,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上机需求, 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基本技能的专业训练, 上机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者应用实践, 这是培养强动手能力的基本保证。其次, 学校应与国内或者当地一些知名IT企业进行各种各样的合作, 因为IT企业在认证培训、实际技能训练方面都比较先进, 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实践的机会和提高技能的途径。学生通过到IT企业参观和实习, 既是企业对学生考察过程, 也是学生对企业流程的了解过程, 学生的实际技能得到了提高, 就业时的障碍就会减少很多。再次, 开展形式多样的如网页大赛、平面设计大赛等第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面向社会信息化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将强动手能力培养贯穿专科计算机教育的始终。

专科计算机教育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体现一个“专”, 造就大批既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专业技能, 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强动手能力, 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专才, 充分体现专科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专科计算机教育的办学水平, 专科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也才能使专科计算机专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信息化的要求, 更好地发展。

摘要:针对目前市场紧缺高学历强设计能力和低学历强动手能力的计算机人才的现状, 提出了专科计算机教育应以培养强动手能力的“专才”为主线, 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 构建与专科计算机教育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环境建设, 培养学生强动手能力, 是提升专科计算机教育办学水平和突出优势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专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一鸣.ACM/IEEE-CS2001与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J].高等理科教育, 2002 (1) .

[2]冯萍, 张彦春.计算机教育与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5) .

[3]吕林霞.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 2006 (2) .

[4]刘伟.专科计算机教育如何应对社会信息化的发展[J].平原大学学报, 2004 (5) .

[5]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动手教育 篇2

“创客”概念源自国外,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意指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群体。创客教育是指以培养学习者创新、创业所需知识、能力、视野以及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行为,以及活动、课程和环境的总和。

如今创客的火爆,让创客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素质教育改革多年,可是中国孩子高分低能的现状并没有完全有改观。在许多国际科技制作大赛中,中国小选手都沉戟折沙。一些教育专家认为,中国孩子的创意不少,但这些点子大多天马行空,与现实相距甚远;另一方面,学生的发明也不符合现有的知识层次。

这些说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科技实践仍与学科教材脱节,创新活动也仍与现有的教育脱节。偶有的创造兴趣,也有可能由于中考或者高考的压力,不得不让孩子们放手罢休。

创客很重要的精神之一是开放性。准入开放,思想开放。普通人都能加入进来进行发明创造,制作的思路与方法也不拘一格。当前,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发展众创空间,培育创客文化,是对创新培育的巨大推动,也必将把中国教育推向一个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

创客教育与传统教育中的动手实践究竟有什么区别? 传统教育中的动手实践,多为学校教育中的科技制作课、手工课、社会实践课,课上会安排一些简单的拼装试验,多为半成品,孩子们只要按照步骤一步步执行即可。这种启蒙性的动手制作,对青少年迅速提升对科学的兴趣也许有帮助,但并不利于给他们建立一个完整的,可操作、可思考的实验思维体系。传统制作课上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建立了良好的知识体系,也受过一定科学训练,谈起公式、计算和步骤头头是道,但涉及具体设计方案时就犯了难。

这是工程教育思维不足引起的。相比科学思维,工程思维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全局考虑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在国外,面向中学生,以工程项目为内容的课程和实践机会很多,这种锻炼让很多美国中学生年纪轻轻就可以成为“创客”。

针对这种情况,清华大学教授高云峰和ICT教育专家高震提出了“群体创新空间”(Group Innovation Space-GIS,中文名“集思”)理论。该理论认为,创客(包括目前我国政府提出的众创空间)在本质上都应在更深程度上强化工程思维的运用,并培养一种长效机制,为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服务。

群体创新空间理论对联通主义、创客运动、慕课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强调在固定空间内对创新的平台式孵化。不仅汲取创客空间的空间优势,还结合STEM等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对群体空间内各要素进行全面升级。过去制作课上的半成品拼装实验,已经被GIS替换成为原材料,独自一桌比谁快的拼装比赛也变为了众创和众筹,一个开放式的空间内,在导师的指引下,依靠CAD设计软件、开源硬件、激光切割机和3D打印机等,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设计,并分享成果。更高层次的创新者,可以使用数字桌面工具设计新产品并制作出模型样品;在开源社区中分享设计成果、进行合作,甚至进行小众定制或批量量产等等。

数字化学习的背景下,新技术的应用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带来了极大冲击,未来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必将越来越紧密。群体创新空间是一种以原材料为出发点的课程方案,它积极探索教育环境和教育技术上的变革,在学习空间的布局上进行灵活设计,在技术应用上突出开放性、智能性和集成化,更加全面、更加有内涵,为学生提供创意和创新的、面向体验的、智慧的学习环境,符合创客培育的基本要求,是中国个体创新,推动全民创造,培养众创空间合格人才的最佳平台。

群体创新空间——GIS 百度百科

动手教育 篇3

关键词:叶圣陶教育思想;动手能力;多元化

叶圣陶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大家,他的诸多先进教育理念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多启示和指导。他的核心教育思想是“本真”用今天的教育术语就是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严格来说,当前我国的幼儿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理念也五花八门。实际上幼儿园不是让学生背诵多少经典,学习多少理论知识,而是学着让他们适应生活,动手解决生活问题,笔者认为这才是幼儿教育的本真。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幼儿动手能力教学的指导和实践。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适当放手

叶圣陶认为:“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也就是每个人都有其认知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这样可能会违背许多学生的成长规律。幼儿正处于自我探知世界的初期,我们一定要结合他们的认知规律适当放手,并积极诱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培养他们独立创新的思想。

2.启发

叶圣陶教育思想主张“愤悱启发”,也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困惑节点进行及时的点拨和启发。幼儿时期是动手实践的初期,正是培养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黄金时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逍遥生活,幼教启发动手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整体性”思想的启示

其实人们的行为是相关联的,叶圣陶在教育指导中反复强调:“以生命为对象的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幼儿动手能力教学也要注重“整体性”原则,要杜绝片面行为,倡导互相合作。

二、叶圣陶教育思想启发下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测量

1.活动中放手

孩子有其自身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叶圣陶教育思想教育中的“放手教育”,尽量给孩子们创设接触大自然,触摸生活实践的机会。在对应的生活情境中驱动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就能通过体验潜移默化中生成动手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家长一起带领孩子去郊外自由玩耍,鼓励孩子们采集自己喜欢的植物,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小标本,这个环节中我们只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在安全范围内不必干涉学生的动手自由。当然,有的孩子可能不喜欢采集植物标本,他可能对沙滩感兴趣,我们可以鼓励他动手堆积小城堡。

动手实践能力的范畴很广泛,我们不必约束孩子必须做什么,我们可以放手让他们循着自己的兴趣去观察、探索和实践。这样主观能动性驱动下的探索,能有效激发幼儿内心的求知欲,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活动体验,逐步提升和完善动手实践能力。

2.愤悱处启发

叶圣陶教育思想认为:“愤悱指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实践,即学生在认识过程的主动性。”实际上人们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就是“唤起需要—实践活动—生成技能”的过程。“愤悱”实际上指的是幼儿从认知到动手实践的一种临界状态,这个状态充满了困惑、未知,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混沌感。我们只要抓住这个关键处进行创设环境以契合他们认知的方式进行启发,肯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看简笔画作品时,有的幼儿就问:“老师,这些画是手画的还是打印的?我也能学会吗?”这是在幼儿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幼儿这样的问题很多,这其实就是愤悱之处,我们如果能抓住机会及时引导和启发,就能培养他们动手尝试的兴趣,从而产生良好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动手师范给学生画几个小鸟、小猪等容易操作的简笔画,甚至我们可以以口诀的方式指导学生形象认知:大小两个圆,脖子中间连,撅一撅小嘴,伸一伸双腿,大圆加翅膀,小圆加眼睛。

在学生困惑之处及时点拨和启发,他们的观察和动手尝试的兴趣会陡然提升,有效地提高幼儿动手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幼儿以形象认知为主,我们不能只给予语言启发,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动手需要,提高动手能力。

3.多元化教学

人的行为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叶圣陶提出教育要兼顾整体性原则。幼儿是认知世界和学习动手实践的初期,我们更要注意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引导,这样才保障孩子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动手能力教学不是独立的,要融合在相应的生活和学习中,这样才能更广泛地唤起学生的动手实践需求。例如,我们可以借助教师和午休的环境指导学生动手整理学习和生活用品,打扫卫生,清洗用具培养他们基本的自理能力。其次,在动手实践教学中我们还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初步认知。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全面认知世界新事物,培养良好的兴趣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一定要通过多学科学习和实践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上面提到的简笔画,还有舞蹈、体育等,我们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方式来激活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全面动手能力。

4.互动性生成

知识和技能不是孤立生成。为了引导学生通过互助合作提升动手技能,我们可以创设活泼、灵动的趣味游戏来吸引大家积极参与。俗话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结合幼儿爱玩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动手实践,潜移默化中提升动手能力。当然学生游戏互动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观察,一方面保障安全;一方面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同事促进情感交流。比如我在认识数字5活动时。笔者通过组织学生模拟"送礼物"的游戏,在互动中巩固幼儿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这样设计通过游戏互动,体验完成对动手实践的有效启发和积极指导,实现智力和动手能力相互协调发展。

动手能力是幼儿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幼儿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幼儿的認知规律进行孤立教育。我们可以汲取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长处,让孩子们在相对开放的活动环境中体验学习和生活,我们再趁热打铁予愤悱之处点拨启发,争取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聪聪.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成洁.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N].中国学前教育网,2012.5.21.

动手教育 篇4

目前, 一方面知识广、技能强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远不能满足各用人单位的需求, 另一方面动手能力不强却拥有文凭的知识能力不相称的大批高职毕业生却在就业市场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可见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可见, 动手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可现实的情况是, 我国高职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最近几年的多种措施, 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等的推动下, 有了质的飞跃, 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现在的高职院校仍偏重于理论教学, 实践课所占比例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40%, 虽然人们口头上强调加强实践教学, 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但是由于师资、设备、基地、学时、资金、管理、协调等常常不到位, 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落实。据报载, 2009年尽管深圳一家企业为高级钳工开出6000元的月薪, 但还是未能如愿, 只得发出“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感叹。这真实地反映了高级技术工人在人才市场上的特殊价值, 这对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兼备的情况敲响了警钟。

2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 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 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以实用型为主, 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 以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本文中所述的“能力”既是专业能力, 也是综合能力;既是岗位能力, 更是职业岗位群能力;既是就业能力, 更是一定的创业能力。“压缩型本科”教育模式导致部分高职院校以本科院校的特色为标准, 办学模式向本科院校靠拢, 在我国的高职学校中所占数目不少。中国高考网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现有普通高职院校1207多所, 而我国的本科院校还不到800所。1998-2007的9年中, 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从108万增长到567万, 高职招生人数从43万增加到280万左右, 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0% (据《考试周刊》2008年01期) 。可见高职学校已名副其实地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一些高职院校传统的课程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 顶岗实习落实效果不佳, 分散实习司空见惯高职教育培养中实训实习约占总教学量的30%-40%, 实训实习教学环节直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到企业具体岗位上工作, 一边学习理论, 一边进行生产工作实践,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 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如何在实际中应用, 同时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找问题, 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中学习专业知识, 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大部分顶岗实习所处的情况是: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不十分信任, 因而不愿意接受大批的定岗实习学生来承担额外的风险, 故学生自找单位的分散式的顶岗实习司空见惯, 定岗实习流于形式的现象长期存在。 (3) 学习考核和质量评价制度不尽合理, 出口关没把严只有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 才能使得高职院校在平时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对症下药。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应是高职学生质量中的关键要素。但在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评价中以知识为本位, 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以能力为中心考核因素。“考试内容忽视实践而向理论倾斜;考试的形式简单、僵化, 考试内容多考查学生记忆和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考试评价标准单一化现象严重”等因素, 使一系列考核的评价和反馈的评价功能被削弱, 为考试而考试,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的一些高职院校中, 学生质量评价的方式仍以考试作为学生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手段, 将所学课程作为学生质量评价的最主要内容。

3 提高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改进措施

(1) 加强“产学合作”, 用“产学互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专业设置。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首先,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必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相适应。高职学生的专业社会调查应在学生的学习与实习期间常抓不懈, 密切联系产业单位, 密切跟踪与把握学校专业对口企业对毕业生的新要求, 了解职业岗位和各行业结构发展变化情况, 结合这些新特点与新变化及本院校师资、实验实习设备、办学经验、教师专业及技能特点等情况, 考虑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方向、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必须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的经济发展规划, 在针对现有岗位的同时兼顾岗位的超前性。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教学计划编制、教材建设的规划实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全过程中来, 使得高职院校能依据企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相关教学内容。 (2) 人才培养模式 (方案)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方案) 之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 应把“行业发展、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等因素考虑进来, 把握教学规律和产业运作规律, 紧密结合教学进度与生产过程, 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3) 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应系统设计, 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训、现场实习等。要及时吸纳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深化教学改革, 引入适合产学结合的各类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 并根据培养目标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革新。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现场实训、项目实施、情景教学等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均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现场要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

(2) 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能力的形成。我们应当借鉴德、英、日、美、澳大利亚等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英国“工读交替模式”的“三明治”课程。它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在校授课、到企业实习二者的轮替结合, 实现职业教育的以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本位目标。“三明治”模式的两种形式: (1) 形式一, 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 第二阶段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 第三阶段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 即“1+2+1”、“1+3+1”的教学安排。 (2) 形式二, 第三学年到相关企业实践一年, 第一、二、四学年在高职院校学习相关理论, 即“2+1+1”教育计划。两种形式都表明:学生需要在学校与企业的交替学习实践中完成学业。它对学生掌握相关岗位的产品研发和生产技能、熟悉企业的相关环境与流程是非常有力的, 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同样值得借鉴。所谓“双元制”, 是指由企业、高职院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数目由企业的需要决定, 企业需要多少就培训多少;二是培训和考核的内容以技能为主。把教学课堂和下去实践相结合, 从学历教育转换成岗位教育, 甚至终身的职业教育。

(3) 采用“订单式”和“双证书”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按单生产是企业产品规划的重要信息。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高职院校可以和有实力和对口的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等。“双证书”制度是学校在培养学生学习毕业获得学历证书同时, 也指导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设计上, 可按照“一体两翼”模式构建课程体系。

(4) 加强高职学生定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优化质量考核评价, 提高实习质量。学校可以定向的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的指导, 这样合作的企业会因为节省了成本, 获得收益而提供更多的校外定岗实习基地。学校在实施定岗实习的同时, 要加强学生实习管理, 实行契约化管理, 签订实习合同。校企双方严格定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学校将学生在定岗实习的成绩可以拿回作为学生获得学分和毕业证书的条件, 企业把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和成绩通过考核反馈给校方, 校企可以共同实施实习答辩考核环节。根据学生工作期间表现进行考评, 给出优、良、中、差等成绩作为学生的实习鉴定结果。

(5)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团队, 努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教师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主导者, 教师的教学水平, 实践能力, 职业道德等直接影响学生的时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影响学生最终学习质量。所以, 职业学校要有计划和组织的提高教师的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老师。要为职业教师提供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鼓励老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 提高整体学历层次。其次, 可以有针对性的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任职或者讲解, 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

(6) 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的兴趣和愿望,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可以适当的采用案例教学法、实习教学法、项目训练法等提高学生动手的兴趣和做事的愿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辅助教学会应用更广泛, 它注重计算机模拟的应用, 利用某些专门的模拟器, 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意愿。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 相关组织者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健康的身心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构成要素之一。特别是职业学校, 要不断的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让学生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和一个积极的心态, 这样为实践动手提供前提和条件。

4 结束语

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从根本上来讲, 要改革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要将“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实习中。同时, 要加强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提高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配合以先进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 把平时的实践能力培养与毕业考核的严格把关结合起来, 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和学习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赵春玲.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J].职业时空 (下半月版) , 2008.4 (1)

[2]罗伟等.构建高职“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7)

动手教育 篇5

□广土

2014-06-06 00:44:09

俗话说,“心灵手巧”、“十指连心”。这说明了灵巧的手是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顶部有一个突出的中央前回,是躯体的运动中枢,在这一中枢内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约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所谓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动手能力不仅与大脑发育关系密切,也直接影响着学习、思维、生活、意志等方面。哈佛大学的一些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开展了一项对波士顿地区400多名少年儿童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与不爱动手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动手能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当前,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往往忽视培养孩子动手能力,致使一些孩子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据某校一位一年级的班主任介绍,她班里有50多名学生,会自己系鞋带的只有4个孩子。她用了将近一堂课的时间教孩子们系鞋带,结果还有个别学生没学会。

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关注、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一定要走出“学而优则仕”、“智育第一”等思想误区,要将孩子的动手能力当成重要内容来抓。

一是树立正确的理念。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项重要素质,没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孩子不仅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必然影响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家长应克服轻视劳动等思想,转变智育第一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动手能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把培养和提高孩子动手能力变成自觉行为,贯穿于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细节。

二是把家庭作为主阵地。动手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主要通过日常生活加以培养。虽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有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任务,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家庭责无旁贷地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主阵地、主课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把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既要有长计划,又要有短安排。

三是家长要当好主教练。首先不要溺爱孩子,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其次要明确要求,说明操作要领,做好示范,但不能越俎代庖。第三要低起点,低要求。由于年龄的限制,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还没得到充分发育,在动手做事时会出现动作不规范、操作失误等问题,家长不应把孩子当成成人看待,应放低要求,允许他们出现失误,允许他们失败,让他们在训练中锻炼动手能力。

四是从小抓起,循序渐进。大量研究表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应从幼儿抓起,一般来说,两岁就可以教孩子自己吃饭;三四岁就可以教孩子自己穿脱衣服;五六岁就可以让孩子学习叠放衣服,简单整理房间;七八岁就可以让孩子学习洗衣服,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十岁就可以让孩子学习使用菜刀,简单切一些蔬菜;十一二岁就可以让孩子做家常菜。家长应及早入手、循序渐进,抓好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自己动手泡药酒 篇6

这三种药酒的制作方法相同:将药物与白酒(100克药物需要优质白酒500~600克)放入陶瓷容器或玻璃瓶内,加盖密封,放置在阴凉处。每隔几天摇动数下,20天左右后,酒色浓郁,即可开封饮服。当浸泡的酒基本服完后,可再加入白酒(按第一次量酌减)第二次浸泡,使药物得到充分利用。

龟鹿二仙酒

配料:山药60克、龟版30克、鹿茸15克、藏红花4克。

功能:补肾壮阳。适用于因肾阳虚衰而致的性欲减退、阳痿、遗精、早泄,以及遗尿、腹泻、贫血伴畏寒、手足逆冷等患者。

参茸蛤蚧酒

配料:蛤蚧1对 、 巴戟天20克、 桑螵蛸20克、人参30克、 肉苁蓉30克、 鹿茸血片6克。

功能:补元气,壮肾阳,益精血,强腰膝。适用于元气亏损、神疲食少、气短喘促、精神委靡、失眠健忘、心悸怔忡、遗梦滑精、腰膝寒冷酸痛、下肢软弱无力等患者。

养颜美容酒

配料:当归30克、玉竹30克、黄精30克、熟地20克、何首乌30克、人参30克、枸杞子30克、龟版30克、藏红花3克。

动手教育 篇7

一、背景简介

Harris环境教育中心 (见图1) 原来是Harris女士的私人庄园和领土, 但为了支持当地的环境保护, 她于上世纪末将此庄园和土地捐赠出来建成了今天的环境教育中心, 并吸引了美国东北部地区很多优秀的环境教育专家来此工作, 建成了一支专业的环境教育团队。中心拥有完整的森林、湖泊、河流、池塘、山脉等生态系统, 这些都是中心天然的环境教育资源。中心的环境教育专家们不仅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作为环境教育基地, 还利用平时、周末和各种假期在中心开展各类固定环境教育活动, 并为周边的学校提供环境教育课程服务, 为学校量身定制相关的课程, 新罕尔士州的Chesterfield小学就是其中的一所。每年四月, 学校都会邀请Harris环境教育中心的环境教育专家团队为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为期2天的针对学校周围水体的环境教育。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2012年4月, Harris环境教育中心的老师们又来到Chesterfield小学, 针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为期1天的河流环境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选在双生河 (Twin Brook) 的主要河段, 河流位于学校东南角的Friedsam森林里, 从学校步行只需要约5分钟的时间。课程是根据双生河的自然生态环境“量身定做”的。课程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动手做 (hands-on) 的教学理念:通过孩子们自己观察小河的自然生态系统, 动手测量和调查河流的基本物理化学参数, 观察、寻找和识别生活在小河里的生物, 判断河水水质好坏, 最后整合所有学习小组的测量、观察和研究结果, 让孩子们通过数据和讨论分析河流的环境现状, 了解小河的生态环境, 以及河流生态系统和生存在其中的生物的相互关系等。

三、教学过程实录

1. 课前准备。此次主授课老师是Janet女士, 在授课之前, 她就到双生河进行实地考察, 并对以往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等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进行适当的修改。

四年级有18名学生, 他们被分为5个小组, 每组3~4人。根据分组, Janet女士将双生河主要河段也分成了5段, 并在每段河段之间做了标记, 将活动河段也绘制成了简单的地图, 并清楚标识了每个小组活动范围编号, 如图2。此外, Janet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套学习活动工具箱 (如图3) , 每套工具箱包括: 双生河的主要河段地图、常见水生生物识别手册、标记旗、温度计、大尺子, 长卷尺、计时器、乒乓球、捞网、数据记录表格, 户外记事板、铅笔等。

2. 基础知识讲解和活动要求。带领学生到野外学习之前, Janet女士先将孩子们集中在教室里, 将他们分成五个小组, 并给每个小组编了号。开始介绍将要去学习的双生河流域的基本情况。不同于简单的文字介绍, Janet女士通过事先绘制的双生河流域地图 (如图4) , 以“双生河的旅行”为题介绍河流流域的概况, 并对当天要进行的相关教学活动做了简要的说明。

由于整个河流环境教育教学活动都将以学习小组作为单位来进行, 因此Janet特意花了15分钟的时间, 以“富有成效的工作团队应该听起来……和看起来……像什么”为主题让孩子们进行讨论 (讨论工作表格如表1) 。通过讨论, 让大家达成野外小组工作的共识, 其目的是让孩子们在野外能够规范地、有秩序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10岁左右的孩子到野外学习探究很容易被各种自然界的事物吸引注意力, 容易产生无序杂乱和效率低的问题, 这个规范的步骤在随后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极大地帮助了学生们集中注意力, 并有效地完成了科学探究活动。

3. 教学活动过程。在完成了基础知识讲解, 并在学生们达成了野外小组工作共识后, 四年级学生在班级老师、志愿者家长、Janet和Harris中心其他老师的带领下, 安全地到达了双生河。每个小组分得一个学习工具箱, 并由一位老师或家长协助, 开始野外教学活动:

(1) 测量河流的基本物理特征:水温、底泥温度、水深、河流宽度。

在各小组开始自己动手测量前, Janet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温度计、木尺、皮尺, 如何读数, 并具体演示了如何测量河流的水温、底泥的温度、水深和河流宽度。每个小组根据手里地图标识的小组位置和Janet事先在河边做的记号, 找到对应的河段, 开始测量以上的基本物理参数, 并在数据记录表格上记下相应的数据。水温和底泥温度是通过电子温度计和一般的温度计直接测量得到; 水深的测定使用的是一米长的木尺来测量;河流的宽度使用的是皮尺来测量的。这些测量过程都比较简单, 在此就不仔细阐述。

(2) 河流流速的测量。

河流流速的测量是一个科学且有趣的过程, 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 具体的做法 (如图5) 所示。首先用皮尺沿河岸量一段10米的距离, 在开端和末端拉上两条绳子以明确标记这段距离。然后由一位同学站在河中央这段距离的开端处, 轻放下一个乒乓球, 另一位同学同时开始用秒表计时, 当乒乓球漂到这段距离末端绳子处, 停止计时, 并记下乒乓球漂过这10米河段所耗的时间, 由另一位同学将乒乓球用网兜捞起。这段河水的流速 (v=s/t) 就等于10米÷记录下的时间。重复同样的测量过程3~5次, 然后求其平均值, 就是该河段的水的流速。

(3) 水质的判定。

完成了河段基本物理参数的测量以后, 各小组就开始进行河段水质的测定。除了用肉眼观测河水的清澈度和用鼻子闻河水有无异味外, 水质的测定主要是通过寻找和识别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来完成的。其基本过程是:孩子们在河段里寻找各种水生生物, 将其暂时放到装有水的容器里, 根据常见水生生物识别手册来识别它们, 记录下这些水生生物的名称和个体数, 然后将这些生物放回河里。最后通过新罕尔什州环境服务中心制定的生物水质监测评分表 (如表2) 来计算出水质的分数, 并通过水质分数来判断河水水质的好坏。

如:假设孩子们在水里找到了蜉蝣蛹、蜗牛和蜻蜓蛹各10只, 那最终水质分数就是: (3×10+7×10+3×10) ÷30=4.33, 水质属于好。在此过程中, 四年级孩子们能够发现的水生生物的数量, 以及他们能够识别的水生生物种类都令人惊讶, 从侧面也反映了美国小学自然环境教育的成功之处。

4. 数据分析。完成了所有数据的测量和记录后, 孩子们回到教室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Janet事先制作了一张大的数据统计表 (如图7) , 并将其贴到黑板上, 然后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将小组测量计算到的水温、底泥温度、水深、水流速度、河宽和水质分数依次大声汇报, 再由Janet记录到该表上, 并将数据表拷贝好后发给每位学生, 请学生们根据此份数据表进行数据分析和小组讨论。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以此方式来帮助孩子们分析所调查到的数据。

今天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在你们组的测量结果中, 有没有让你感到意外的数据?

水温最冷和最高的位置出现在哪一个河段?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

数据总汇表上的数据有没有让你觉得有趣的数据?有没有不寻常的数据?

所有小组测量的数据中, 哪一个河段的流速最快, 为什么?这个河段周围的地形地貌或是自然环境有何特别之处?

根据表格所列水质数据, 我们双生河的水质总体上是好的吗?讨论原因。

根据水质监测数据, 不难发现双生河的水质总体是干净的, 为了继续保持双生河环境的干净,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最后, Janet针对野外探究活动和课堂讨论过程进行了课程总结, 并结束了课程。

四、启发和思考

这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完整的环境教育课程, 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一, 本土化的环境教育课程设计。Harris环境教育中心为Chesterfield小学设计的这套水环境教育课程是以当地自然环境为基础来设计的。比起让孩子们通过陌生的水域来学习河流生态系统, 以周边孩子们熟悉的小河作为教学内容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 并有更深刻的教学体验。第二, “动手做”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学习自身是一个从体验到反思, 到概念化, 到提炼, 到解决问题, 最后到把所学到的新东西内化的一个过程, 而最深刻的课程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实践学来的。在这个环境教育过程中, 主要都是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测量各种数据,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比起直接的讲授, 从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的知识能带给孩子们更深刻的影响。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表现的高参与度, 也证明了“动手做”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同时也能调动学习兴趣。第三, 重视团队合作和讨论的学习方式。该课程几乎全部的教学活动都是由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此外, 授课教师也很重视讨论环节。Janet通过适时的重点问题的提出, 引发孩子们的讨论, 让孩子们通过讨论积极思考问题, 并得出答案。如培养孩子们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就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孩子们该如何做, 而是通过孩子们对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后自己得出结论。第四, 教学准备细致充分, 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虽然这是针对四年级学生的河流环境教育课程, 但科学性和严谨性随处可见, 教学准备也非常细致和充分。如, Harris中心的环境教育者在课前对双生河流域做了全面的调查:对地形、地貌、流域范围、主要水生生物等都做了充分的调查。再如, 各小组在测量各项参数时, 都是在老师或家长的协助下经多次测量, 通过求平均值得出最后的数据。特别是水质鉴定部分, 运用到了超过三种的常见水生生物识别手册, 而计算水质的表格也是当地权威生物水质监测表格。第五, 隐性环境教育。在很多常见的环境教育方法中, 老师一般都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 导致的各种自然环境污染和恶化的结果直接呈现给孩子们。但这样做的一大弊端就是孩子们还没有真正了解到自然, 热爱并享受自然, 就开始担心自然, 对自然世界产生了莫名的恐惧, 即美国著名的环境教育学家David Sobel所提出的环境恐惧症 (Ecophobia) 。因此, 这一课程包含的环境教育理念重视的是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然的认识, 探索自然的特征, 通过这一过程让孩子们亲近自然, 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从而唤起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最后, 细致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态度。Harris中心的环境教育团队, 特别是Janet女士对整个课程的早期准备、课程监控、授课过程等都非常的仔细认真。虽然只是短短1天 (约6小时) 的课程, 但Janet准备此次课的时间超过1个星期。如对河流流域的调查, 地图的绘制, 学生情况了解, 每个授课细节的思考和核对都十分细致。因为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 才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随着全球各类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 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而环境教育是各国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

动手教育 篇8

作为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被各位数学教师摆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上述案例一般, 言必称操作的课堂教学也并不少见, 教师俨然把操作当作解决数学问题的一济灵丹妙药。我们知道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学习数学固然离不开大量的操作, 但是, 这种操作主要是为了数学学习, 不是为了培养动手技能, 更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

如何运用好这一学习方式, 使这一学习方式真正为数学学习服务?我认为, 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加大操作中的思维含量。也就是说, 要树立起一个“操作活动数学化、外部活动内部化”的观念。

一、加大动手操作中“操作活动”的思维含量

1. 操作活动数学化

(1) 思维外显———形成数学语言

“操作活动数学化”的第一个方面, 是要通过操作形成数学语言。

例如,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往往是从9加几开始教学的, 教师常在此时使用教具和学具。如9+3:在有10个格子的盒里放入9个球, 盒子外面放3个, 问“一共有多少个球?”操作的步骤是从盒子外拿一个球放入盒内, 装满盒凑成10, 盒外还剩2个, 计算结果自然是“12”, 然而仅仅到这个程度, 学生还没有真正掌握凑10的方法, 操作的目的还没有达到。要达到操作的目的, 必须在操作的同时伴随着数学语言。学生人人动手操作, 左边摆9根小棒, 右边摆3根小棒, 从右边拿一根与左边的9根合在一起, 凑成10根打成一捆。边操作边表述这样几句话:9和1组成10, 既然是9和1组成10, 所以把3分成1和2, 9加1等于10, 10再加2等于12。

这里的关键是什么?是凑10。也就是说当9加几时, 即需要从另一个加数中分出一个1来与9凑成10。那么当8加几时呢?必然是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 其目的还是为凑10。这就是这一段操作中的思维含量。只有在操作的同时表述出思路, 这个思维含量才能逐渐落实在数学语言的形成上。

(2) 思维提炼———演变数学模型

操作活动数学化的另一个方面是把操作过程再演变成一个数学算式。如上题, 可将操作过程、思考过程变化成这样的式子:

2. 外部活动内部化

所谓“外部活动内部化”, 是指学生通过操作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表象, 这种表象可以是生动的形象, 也可以是数量和数量间的一种关系, 充分利用这种表象在形象和抽象之间架起一座过渡桥梁。

例如:倍的初步认识。

从孩子动手操作入手:先摆2朵红花, 把这两朵红花看作一份, 照这样, 摆出2份黄花, 那么黄花的朵数就是红花的2倍;照这样摆出3份即3倍, 摆出4份即4倍。

当学生对于与一份数相比, “另一个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已有初步认识后, 要求学生继续动手摆:3个为一份, 摆6个是几倍?摆9个是几倍?

当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 能够摆出来并分成“份”, 回答出是“几倍”后, 再问:“以4朵红花为一份, 黄花是红花的2倍, 黄花应该摆几朵呢?”此时不允许学生动手摆, 只能凭借表象去思考来回答问题。这实际上就是运用了表象, 使得外部活动变为内部的思考, 最终成为智力活动。这使学生对倍的概念有了清晰的、比较牢固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为利用“倍”这个抽象概念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避免见到“倍”就乘, 或见到“倍”就除的错误。

由此可见, 操作活动数学化、外部活动内部化, 是加大操作中的思维含量的关键所在, 是我们在引导孩子们动手操作时必达的目标, 不容忽视。

二、加大动手操作中“直观学习”的思维含量

除上所述, 我认为, 动手操作中的思维含量不仅仅反映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 同时也反映在直观学习方式的运用中。

有些数学问题, 借助于直观的学习方式, 问题本身很容易得到解决, 但是具体问题的解决, 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力的提高, 反而容易带来一个问题:直观成了拐棍, 思维含量明显降低了。

例如, 四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

洗衣机厂门市部, 上午卖出洗衣机3台, 下午卖出同样的洗衣机5台, 下午比上午多收货款1512元, 每台洗衣机多少元?

如下图:

通过这幅图来解决这道题, 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了, 一眼就可以看出2台对应1512元。如果教学时, 我们仅仅满足于学生会解这道题, 那么就是直观替代了思维含量, 起码是连教材编写要求的高度都没达到, 更甭说解决什么更深一层次的问题了。

编者为表明自己的意图, 在例题之后专门安排了两道算一算。其中第一题是:

“洗衣机厂门市部, 上午收货款2268元, 下午收货款3780元, 下午比上午多售出2台洗衣机, 每台洗衣机多少元?”第二题是:“洗衣机厂门市部, 上午收货款2268元, 下午收货款3780元, 全体共卖出洗衣机8台。每台洗衣机多少元?”

显然, 这两道题的解答, 不是例题的简单模仿, 依样画葫芦是画不出来的。如果例题的处理不见深度, 自然是连教学任务都完不成。因此, 使用例题的插图必须注意思维含量, 比如此题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图的基础上, 理解2台洗衣机对应的价钱、3台洗衣机对应的价钱、5台洗衣机对应的价钱, (3+5) 台洗衣机对应的价钱……由此使学生领悟到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对应思想”, 而此种对应情况无外乎有3种:和的对应、差的对应、某一部分的对应。

这样处理问题, 既充分利用了直观形象, 加深了理解, 降低了解答难度, 同时又加大了直观中的思维含量, 直观学习方式很好地运用了, 更高层次的目标也达到了。

动手实验,提高兴趣 篇9

但教学实践表明, 多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较差, 包括一些成绩较好学生 (考分较高) , 他们只能在纸上或者在试卷上做实验, 但当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时, 情况就很不理想了.为改变这种情况, 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

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 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学生学习兴趣增强, 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 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 保证让全班学生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 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 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并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 同时提出1-2道课后实验习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演示实验不流于形式, 改变按课本背实验的不良做法.

二、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 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 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例如, 给九年级学生讲铁的性质, 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 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 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 效果就比较好.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 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篇10

一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是一种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密切沟通, 把外部系统转化为内部语言活动的内化形式。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既观察了操作前后的静态现象, 又观察了操作过程中的动态现象, 从而在头脑中建立了清晰的表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古今中外的一些重大发明创造都源于好奇心, 凡事都好问为什么, 可见善于发现问题, 勇于质疑是主动探究, 刻苦钻研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营造“产生矛盾而要求解决问题”的气氛, 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 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如果离开了具体操作, 有些概念就很难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多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 使学生由具体的事物出发, 由直接感知形成表象,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直至掌握数学概念。

如在教“长方形、正方形”时, 可以先出示实物。如数学书、长黑板等, 用熟悉的事物来创设学习氛围。提问学生:“这些事物是什么形状?”然后抽象画出图形。长方形画出来什么形状呢?出示长方形, 再说出图形的名称。接着, 请同学们拿出所发的长方形, 通过观察得出长方形有四条边。沿虚线对折后问:对折的两条边的长短怎样呢?让学生折一折。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都知道了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四条边, 相对的两条边相等。在教学正方形的特点时, 也可让学生动手折正方形:先沿一条斜的对角虚线折, 再沿着一条对角虚线折。问:“挨近的两条边的长短怎样?”再让学生对折。问:“对着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使学生得出:正方形有四条边, 四条边都一样长。在练习中又安排了动手操作, 用小棒摆正方形、长方形, 让学生在一些图形中挑出哪些是正方形, 哪些是长方形。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 使学生逐渐悟出正方形有四条边一样长, 而长方形有2条长边, 2条短边, 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又如在教学减法的含义时, 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动手贴画操作:小青蛙、小马、大象等, 观察不同动物的数量变化, 再让学生亲手做小棒、小红花、五角星等,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合作学习, 共同总结出:“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时用加法。”“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 求还剩多少时用减法。”

四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通过操作实践, 让学生探究知识间的联系, 探索规律, 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学生很快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并通过观察、讨论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接着我说:“同学们, 大家想一想, 能不能将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呢?”这时,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积极动手、动脑、动口, 创新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 从而创造性地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再次验证了梯形面积公式的科学性。通过这样的操作,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掌握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以后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并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动手“玩”创意 篇11

作為家长,我们应该了解玩对孩子发展与成长的教育功能,进而探讨“玩什么”和“怎么玩”。

从自家做起,小小创意馆

为孩子营造发展创造力的环境,需要从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可以在孩子的卧室里开辟一个工作室,里面摆放好各种新奇好玩的美术工具,包括纸艺工具。墙上可以贴上富有创意的画作,墙角也许还挂着亲手制作的蜘蛛网,房门上有自己设计的门牌,开关上也能发挥创意进行改造。看看这只可爱的龅牙兔,它的两颗雪白的大板牙原来是电灯的开关。

倾听孩子的想法

家长的美育观念非常重要,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要求孩子,希望他们做的每一个作品都是像的,是可以拿出来展示的,甚至是可以炫耀的,而不给小孩子更多尝试探索的机会。

其实,大人是艺术的小孩儿,孩子才是天生的艺术家。家长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聆听孩子的想法。你会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远比我们所认为的精彩!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也会获得自我认同,越发自信,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可以摸的艺术品

孩子们的手指都是“贪吃蛇”,每一种没见过的材料,他们都跃跃欲试,想去“尝一尝”不同的质感——黏黏的胶水、凉凉的颜料、软软的棉花、扎扎的鞋刷……为此,我专门做了一头“触感牛”,它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是由不同材质组成的,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不同材质带来的触觉体验。

建立灵感回收箱

灵感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需要平时的点滴积累。为孩子设计一个灵感回收箱可以帮助孩子随时开启创意。

在收集过程中,孩子会有自己的想法。家长要帮助他选择一定的收集范围。之后要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把它们放到小盒中,贴上标签注明。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观察习惯。

看看我们旧物改造的创意作品吧!

动手操作题探究 篇12

例1:AD是△ABC的中线, ∠ADC=60°, 把△ADC沿直线AD折过来, 点C落在C′的位置, 如果BC=4, 那么BC′=_____。

解析:在折纸过程中, 体会所折线段之间的关系, 感受数学知识的正确运用, 从中领悟实际问题与数学技能的有机结合, 知道△BDC′为等边三角形, 即BC′=BD=DC′=2。

例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M是AB延长线上一点;直角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经过点D, 且直角顶点E在AB边上滑动, (点E不与A, B重合) , 另一条直角边与∠CBF的平分线BF相交于点F。

(1) 如图3, 当点E在AB边中点位置时:

(1) 通过测量DE, EF的长度, 猜想DE与EF满足的数量关系。

(2) 连接点E与边AD的中点N, 猜想NE与BF满足的数量关系。

(3) 证明你上述两个猜想。

解析: (1) (1) 通过学生亲自测量, 容易得到DE=EF。

(2) 在上一问的基础上, 也很容易得到NE=BF。

(3) ∵点N, E分别为AD, AB的中点, ∴DN=EB。

∵BF平分∠CBM, AN=AE, ∵∠DNE=∠EBF=90°+45°=135°∵∠NDE+∠DEA=90°, ∠BEF+∠DEA=90°, ∴∠NDE=∠BEF∴△DNE≌△EBF∴DE=EF, NE=BF。

如图4, 当点E在AB边上任意位置时, 请你在AD边上找到一点N, 使得NE=BF, 进而猜想此时DE与E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解:在DA边上截取DN=EB, 连接NE, 点N就使得NE=BF成立。此时, DE=EF。

例3:操作示例:对于边长为a的两个正方形, ABCD和E-FGH, 按图5所示的方式摆放, 再沿虚线BD, EG剪开后, 可以按图中所示的移动方式拼接为图5中的四边形BNED, 从拼接的过程容易得到结论:

(1) 四边形BNED是正方形。

(2) S正方形ABCD+S正方形EFGH=S正方形BNED。

实践与探究:

(1) 对于边长分别为a, b (a>b) 两个正方形ABCD和E-FGH, 按图6所示的方式摆放, 过点D作DM⊥DE, 交AB于点M, 过点M作MN⊥DM, 过点E作EN⊥DE, MN与EN相交于点N:

(1) 证明四边形MNED是正方形, 并用含a, b代数式表示正方形MNED的面积。

(2) 在图6中, 将正方形ABCD和EFGH沿虚线剪开后, 能够拼接为正方形MNED, 请简略说明你的拼接方法 (类比图5, 用数字表示对应的图形) 。

(2) 对于n (n是大于2的自然数) 个任意的正方形, 能否通过干次的拼接, 将其拼接为一个正方形?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1) (1) 证明:由作图过程知四边形MNED是矩形。

在直角△ADM与直角△CDE中,

∵AD=CD, ∠ADM+∠MDC=∠CDE+∠MDC=90°,

∠ADM=∠CDE, ∴Rt△ADM≌Rt△CDE。

∴DM=DE, ∴四边形MNED是正方形。

∵DE2=CD2+CE2=a2+b2

∴正方形MNED的面积为a2+b2。

(2) 过点N作NP⊥BE, 垂足为P, 如图7所示。

可以证明图中6与5位置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于3位置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与1位置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所以将6放到5的位置, 4放到3的位置, 2放到1的位置, 恰好拼接为正方形MNED。

(3) 答:能。

理由是:从上述的拼接过程可以看出:对于任意的两个正方形都可以拼接为一个正方形, 而拼接出的这个正方形可以与第三个正方形再拼接为一个正方形……依此类推。于是得到:对于n个任意的正方形, 可以通过 (n-1) 次拼接, 得到一个正方形。

评析:本题不仅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也考查动手拼图、作图的能力。图形能直观形象地说明问题, 体现了图形之间的内在转化,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上一篇:体外抑菌试验下一篇:微博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