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动手能力

2024-10-25

加强动手能力(精选12篇)

加强动手能力 篇1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促进思维发展的必要形式。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数、摆、剪、拼、量、画、摸、拆等动手实践活动, 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一、操作教学的内涵和作用

操作教学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使学生亲身感知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操作教学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

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通过操作, 帮助学生提高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是建立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采用操作活动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内容, 能使学生在比较直观形象的基础上, 更轻松地对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从而促进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2) 帮助学生提高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数学学科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仍然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动手实践来感知事物、获得表象, 从而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

(3) 帮助学生提高判断和推理能力。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 小学数学教材里的一些运算定理、规律、公式等基本上都是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 在动手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基础上, 再进行判断推理就要容易许多。

2. 有助于易化学习过程

(1) 通过动手操作, 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布鲁纳曾说过:“知识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结果。”概念教学, 特别是起始概念的教学, 应注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概念, 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

(2) 促进学生计算。操作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的手段, 计算教学中通过操作教学, 让学生把外部的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的认知活动, 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促进学生理解应用题。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 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观性。他们在对抽象文字叙述的应用性问题解答中经常遇到困难, 动手操作可以通过直接的教学用具把题意直接展现出来, 化抽象为直观,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

3.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 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可以促进学生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大脑功能具有整体性, 只有左右两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我国传统教育过多地让学生听、记、模仿, 使左脑负担过重, 而右脑的功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开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左、右大脑协调地发展, 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操作教学的优化策略

操作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积极创设条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从而体验知识探究过程, 并提升学习能力, 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何优化操作活动,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精心设计操作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 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课堂上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 让学生人人动手, 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 使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其基本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或认知情境, 让学生充分感知, 获得充足的感性材料, 为理性飞跃做准备。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而思维又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解决包含一系列的操作, 它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地再现, 而需要运用一定规则进行重组。对小学生而言, 认知操作往往需要依附于一定的实践操作活动。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也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因而, 教学策略的设计要创设双重表征与情节记忆的机会。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需要, 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使学生有目的地操作, 并与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相结合, 这样数学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一表象一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 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思维能力也就得到相应的发展。

3. 利用学具操作, 促进知识理解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而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水平较低, 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操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方面, 它是学生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的过程;另一方面, 它又是学生手与论文联盟Ww W.LWl M.com脑密切沟通、把外部动作系列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形象和表象, 有助于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从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在教学中, 教师恰当地提供学具, 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等, 可以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记忆, 还可以通过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4. 预留操作空间, 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适时地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 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经常会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加强动手能力 篇2

□广土

2014-06-06 00:44:09

俗话说,“心灵手巧”、“十指连心”。这说明了灵巧的手是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顶部有一个突出的中央前回,是躯体的运动中枢,在这一中枢内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约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所谓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动手能力不仅与大脑发育关系密切,也直接影响着学习、思维、生活、意志等方面。哈佛大学的一些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开展了一项对波士顿地区400多名少年儿童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与不爱动手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动手能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当前,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往往忽视培养孩子动手能力,致使一些孩子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据某校一位一年级的班主任介绍,她班里有50多名学生,会自己系鞋带的只有4个孩子。她用了将近一堂课的时间教孩子们系鞋带,结果还有个别学生没学会。

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关注、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一定要走出“学而优则仕”、“智育第一”等思想误区,要将孩子的动手能力当成重要内容来抓。

一是树立正确的理念。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项重要素质,没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孩子不仅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必然影响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家长应克服轻视劳动等思想,转变智育第一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动手能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把培养和提高孩子动手能力变成自觉行为,贯穿于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细节。

二是把家庭作为主阵地。动手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主要通过日常生活加以培养。虽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有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任务,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家庭责无旁贷地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主阵地、主课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把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既要有长计划,又要有短安排。

三是家长要当好主教练。首先不要溺爱孩子,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其次要明确要求,说明操作要领,做好示范,但不能越俎代庖。第三要低起点,低要求。由于年龄的限制,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还没得到充分发育,在动手做事时会出现动作不规范、操作失误等问题,家长不应把孩子当成成人看待,应放低要求,允许他们出现失误,允许他们失败,让他们在训练中锻炼动手能力。

四是从小抓起,循序渐进。大量研究表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应从幼儿抓起,一般来说,两岁就可以教孩子自己吃饭;三四岁就可以教孩子自己穿脱衣服;五六岁就可以让孩子学习叠放衣服,简单整理房间;七八岁就可以让孩子学习洗衣服,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十岁就可以让孩子学习使用菜刀,简单切一些蔬菜;十一二岁就可以让孩子做家常菜。家长应及早入手、循序渐进,抓好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强动手能力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 实验教学 ;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51-01

化学实验课是一门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本文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阐述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和方法。

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实验中,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化学和生活的相关性,感知化学实验的奥秘。这样,学生就容易将所学的抽象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相比较,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激情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感受乐趣,实现双赢。为了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来自主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例如,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实验中,学生可以按照老师提前讲解的实验步骤和各项注意事项来事先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相关仪器,自主完成设计的实验,再以小组为单位向班级其他同学解释自己设计的实验及得出的相关结论。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过程中,甚至学生还能设计出独特、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转被动到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知识回顾,设置情境

实验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要进行实验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复习。因为初中化学实验主要还是一种验证性的实验,课程中对实验的设置主要目的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以及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例如在进行置换反应实验教学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单体、化合物知识,对其中的概念要熟悉,在铁与硫酸铜进行置换反应过程中应该出现哪些现象,实验操作步骤是什么样,这些在实验教学之前就应该让学生掌握。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应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例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教师可以对书本的实验原理进行讲解,出示一些实验仪器和药品:如集气瓶、双孔橡皮塞(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白磷等,让学生在没有实验指导教材的情况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这样的结果可以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在自主情况下设计实验、讨论实验,并对中间出现的不足加以改进。

三、教师演示,强化指导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课堂实验演示占有重要的比重。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对学生的演示实验上,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下来,产生的直接后果便是教师自己独自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也只顾看教师实验,甚至自己做自己的,从而忽视了实验教学的本质。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到实验中去,自然也调动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动手操作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实验,让学生尝试参与进来,先让胆大心细且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带动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既能够活跃以往枯燥的课堂氛围,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性质活泼的氧气”时,教师在实验演示中、将带火星的木棒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让学生先观察木棒是否会燃烧。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仪器使用方法及简单的操作过程,这样能让学生在自主实验时能更快上手。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学生容易产生出自己既想做又害怕的心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从旁指导,让学生详细了解氧气的各种性质,既达到教学的目的,又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明确地位,亲自动手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體地位、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开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提问,以此判断学生是否明确此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基本步骤和重要注意事项。另外,对首次实验的学生,教师应给他们详细介绍各种仪器的用途、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实验室里走动观察,及时地指导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步骤和安全性问题。如阻止学生用手拿刚加热过的试管或是直接放入水中。这样实验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实验操作中有所收获,让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能愈发熟练操作,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基本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结束后,教师需要布置相关的实验练习习题。例如,在讲“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

五、激励评价,鼓励动手

创造宽松的实验环境是指创设一种师生相融、合作交往的良好实验气氛。实验教学不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更是提高实践技能、训练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的绝佳机会。同时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彼此产生平等交流的愿望。正确的激励评价方式是创新教育的动力。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待一些相对后进的学生表现出的暂时不尽如人意之处,激励评价就更显得重要,经常性地使用如“不错”“很好”“你能行”“试试看”等激励性课堂用语,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很有帮助。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

总之,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将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结合起来,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从抽象变为具体,是学生获得知识、认识规律、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重视演示实验,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自主操作,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甫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J].试题与研究,2013(18)

加强动手能力 篇4

首先、“一言堂”授课模式广泛存在, 教与学严重脱节。写作课的最终目的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长期以来, “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模式依然大量存在。很多写作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片面注重教学速度的完成, 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材的诠释方面, 却偏偏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这样写起文来自然力不从心、江郎才尽, 憋了半天只能憋出一篇毫无真情实感的“学生八股文”。

其次、教学过程太短且内容复杂、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写作活动是一个从具体观察到情感体验再到抽象概念的极为复杂的思想过程。要完成写作活动, 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只有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把课堂学到的写作理论转化成自己的写作能力, 而能力的提高有往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朝发夕至、一蹴而就。但不少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 拉完教材, 拼命地压缩学生的课时。有些甚至少布置作业, 取消作文点评等重要的环节。这样做法, 压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尽管在考试中记住了一些名词术语, 但真正动手写时又文思枯竭, 以至产生厌学、怕学的负担。考试通过时, 也就结束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都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写作教程》。这个教材从整体上讲几乎面面俱到, 但笔者认为理论说理大大超出了实例的展示, 如果教师只是捧着这一本书来授课, 枯燥的理论讲解更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再次、写作教师学科意识淡化。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主要通过教师本身的知识和能力来实现。而对于高校的写作教师来说, 这两个基本应有更高的特殊的要求。但现实情况却是这样“写作教学科研队伍不稳定, 队伍‘士气’低落。教师有不少跳槽和改行现象。教师科研情绪低落。原因有四:一是写作学不受重视, 被人误解为‘小儿科’, 从事写作教学‘没出息’有自卑感;二是写作课难上, 作文批改量大耗神;三是写作难出成果, 教师的文学作品不算科研成果;四是写作学无硕博点和授予权, 业务进修和提高难。”

还有, 学生视野狭窄, 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先天不足。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由于教育导向的偏离, 几乎从小学开始, 就被学校、社会乃至家长硬性灌输“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这极其有限的“圣贤书”, 也多数是与应付各种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考试有关, 很难说有多少实际的价值。

鉴于上述种种情况, 综合学院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神以及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 要想扭转这种这个不利局面, 纠正目前写作教学存在的弊端, 使学生写作能力上获得较大的提高, 可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第一、激情燃烧。写作是人类一种本能需要, 文明的传承得益于这种本能的宣泄。无数伟大的作家往往心中有“不吐不快”的激动, 非要动笔才能让自己平静。我们的学生心中没有这种激情, 写起文来, 自然味同嚼蜡。如何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找出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 把其贯穿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如写作课的讲述必然要引用实例, 我们当然可以举名言警句、著名文章来讲, 可在学生对此不了解的情况下, 不妨举与其生活贴近的实例;或者在平日下功夫, 搜集学生的作品, 这样讲起来自然生动,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布置作业时, 也可以大胆的打破所谓的命题作文的方式, 给学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让学生自主地表示心中胸臆, “我手写我口”。

第二、内外结合。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光靠上课几十分钟的学习显然捉襟见肘。所以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延伸自己的写作过程,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可以广泛开辟第二课堂, 让学生多写多练, 使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第三、加强互动, 打破“一言堂”的局面。学生很不喜欢“”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主动的去设计一些与学生互动的方式, 如讨论, 大胆地让学生积极的讨论。只要设计得当, 即使平日很很少说话的学生也能争得面红耳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激情,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还是“无病呻吟、苍白无力”吗?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比平日多动脑筋。

写作教师还要学会当一个倾听者和引导者, 有时候, 只要学会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心声, 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和引导,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也会有茅塞顿开的效果。这样得来的知识, 经久不忘。

事实证明, 只有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才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交流需求, 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拉近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直接按的差距。

总之, 只要我们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通过各种渠道来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把写作当成一种兴趣和本能需要, 写作教学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弊端, 走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于为苍:《对写作学的审视与思考》[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3[1]于为苍:《对写作学的审视与思考》[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5

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其主要生活环境来进行,即学生生活和家庭生活。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训练的主要场所,动手操作应贯穿幼儿学生的一日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一、尝试成功,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学生的绘画、泥塑、剪纸、折纸及废旧物利用,手编、布工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无一不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因此,学校的美术教学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据调查12.5%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从一年纪就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捏、撕、贴、折、涂等,延续六年纪,动手习惯逐渐形成,1/3的学生自幼受家庭熏陶,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剪纸,有的喜欢制作玩具。可见,教学生从小开展一些简单的剪剪、画画、贴贴等美术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喜欢摆弄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美工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创作。在进行学前班美术活动《拖鞋》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彩色的皱纹纸、漂亮的图案、剪刀、胶水、水彩笔。让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或画出漂亮的图画做一双漂亮的拖鞋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学生根据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卡片,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说着什么,能力强的学生在编皱纹纸做做拖鞋的装饰边,还有的在编了做拖鞋的内底,能力一般的在用水彩笔画各种图案进行装饰,能力弱的用现成的图案进行装饰。作品完成后,很多孩子都拿着自己的作品,体验着自己操作的成功。

二、发挥潜力,在各种趣味科学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要利用科学科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集中注意,认识事物,在与自然材料和玩具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一些小型的简易的操作、演示,对某些简单的科学理论的验证,使孩子们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实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一些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例如,小实验“玩具动起来”的游戏,让每个孩子动手操作,想想、尝试做做用什么方法能让玩具动起来,当看到玩具动起来时,孩子高兴得直拍手。在趣味小实验中,学生通过看看、听听、摸摸,甚至拆拆、装装,既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又能从创造和成功中获得愉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个个都变成了专心致志的“活动家”和“实干家”。例如:在探索溶解现象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体验到玩的乐趣,提高了积极性,还知道除了糖、盐、洗衣粉、果珍放在水里面会化掉以外,还有很多东西放入水中也会溶解。再如“筷子折了”、“神奇的塑料尺”、“多彩的气泡”、“旋转的纸蛇”等科学小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初步了解到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而且发展了动手能力。

三、把握时机,在大自然中培养动手能力

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也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学生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他们可以为了玩水、玩沙、捡石子、采野花、堆雪人、打雪仗、制作动物标本而忘记吃饭。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在学校尽可能多地带领他们搞一些小种植、培土、插花、捡花瓣、编草帽的活动。在春天教学生扎风筝,一块到野外放风筝,夏天教学生玩打水仗的游戏,秋天一块到野外捡落叶,进行树叶粘贴,冬天则可让学生冻冰花,堆雪人。还可以带领孩子爬山郊游,让孩子观察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养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充分利用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古人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正是对儿童在接触大自然中一些活动的写照。

四、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我今年带的是学前班,开学前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自己探索的欲望,遇到困难就退缩。我利用小小值日生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这学期就开始安排值日生,每组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做值日生。值日生在桌面游戏时选积木归放积木;吃点心时,拿饼干分牛奶;操作活动前拿操作材料;给自然角植物浇水。孩子都有机会当值日生。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的提醒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不少。每个人都能自己整理玩具、自己叠被子穿衣服。现在正在鼓励他们自己洗袜子与手绢。连家长都在感慨自己孩子动手能力飞速提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幼儿受益终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贯穿其人生成长全过程中,但其中又以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并保持一致,多给学生学习锻炼的机会。提问者评价

谢谢!不过我自己已经写好了

评论(1)|12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2条回答

2010-08-29 16:40gcl328381956|一级

家长的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生存发展的能力,是在残害自己的孩子。一般来讲,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由于动手能力不强,在与周围小朋友的交往感受到比较,孩子内心会非常沮丧,这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于是,形成孩子不原意动手做,执行力差,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孩子不爱动手做作业。而不动手去做最后会导致,孩子看什么都很简单,但自己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眼高手低。这会给孩子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儿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克服这一系列的障碍。

可是,在目前中国的家庭中,越是成绩好的孩子,动手的机会越少,我曾经见过一个神童,五岁时,各科综合评测就已经达到初中一年级的水平,这孩子弹得一手好钢琴,非常优秀,但是她对自己的妈妈寸步不离,因为她已经养成了每天要妈妈帮助穿衣喂饭的习惯,离开妈妈,她的生活难以自理。她的妈妈是一个记者,为了孩子,辞职在家,专心培养和照顾这个令人羡慕的神童。同时,由于这个孩子过于依赖妈妈,同妈妈的接触也最密切,所以,她开始排斥爸爸,她认为爸爸是多余的人。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未来能走多远,但是我知道另一个没走太远的优秀孩子。

秋秋是我中学的同学,在我们学校她是出类拔萃的顶呱呱的学生,她不仅成绩好,还乖巧听话,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每次开家长会,几乎都是秋秋的个人表彰大会,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像秋秋一样优秀。但是,秋秋上大学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秋秋的父母太疼爱她,包揽了秋秋所有的事情,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做个好学生。秋秋考上清华后,自理能力太差,依赖性太强,不适应大学生活,她习惯别人照顾她的一切。宿舍里轮到她值日时,她什么都不做,她也做不好,她没有集体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总之她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她非常孤独寂寞。强烈的不适应一直困扰着秋秋,一年以后,倍受折磨的秋秋退学了,回到父母身边,准备复读,重新考一个离家近的学校。秋秋的父母非常失望,但是,由于他们一直以来最看重秋秋的学习,只要秋秋成绩好,她的固执、任性、懒惰等等所有的缺点,父母都可以包容、妥协。此时,他们已经无力改变秋秋的想法和行为。秋秋的父母备受打击,几乎是瞬间白了头发。现在的秋秋完全看不出当初的优秀和灵气,她过着一份低薪但是稳定的生活。我不知道她内心有没有波澜,但是我知道,她坚决不要孩子,同学的聚会,她也从不参加。

加强动手能力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以实验为基础,它的一切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它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立足于实验,倡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实验,使教学活动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导的主动学习。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

1.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正向迁移

物理教学中的认知迁移是指学生能将物理知识“活学、活用”,从而促使学生实现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知识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知识互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实现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迁移,实现知识的长期储存和运用。物理实验教学对实现学学习迁移有着很好的作用,在实验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掌握必要的技能,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记忆最持久,因此,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不仅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实践与认知的一个统一过程。

2.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所揭示的事实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惊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心理,促使学生积极地去寻找答案,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亲自动手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探究知识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体会和尝试“发现”和“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探索的,学生不仅可以对所学的物理理论知识有一个现实的理解,而且还会对实验环节有一个深刻的记忆,在实验过程中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培养。

二、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

1.设疑引学,激发求知欲

“以实验为基础”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必须真正地把实验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有力工具,充分发挥出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多少直接反映着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这对訓练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学习“浮力应用”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个小钢球、一个水槽、一个大塑料片。课堂上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试验:在水槽中同时放入小钢球和大塑料片。让学生观察现象,发现小钢球沉到了水槽底部,而塑料片却浮在水面上,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物体在液体中的上浮和下沉取决于它自身的受力情况等。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思考中学习,更能让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

2.启发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其职责不是教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思考,要作为一位顾问,一位意见交换者,一个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的人,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究最终获得知识。

如,学习“二力平衡条件”的时候,学生觉得很简单,容易出现片面认识,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做了一个“二力平衡条件”的演示试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中砝码的重力,并提出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此时学生往往会得出如此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针对此情况,设计了两个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实验一:(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实验二: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是二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学生在对比实验中否定了原来的结论,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3.积极的学习观

实验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除了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外,更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只有师生共同重视实验教学,才能让实验教学真正有效地开展下去,否则实验教学将会成为一种形式。学生正确学习观的确立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从意识上真的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实验教学,要不断地去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篇7

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 保证实训质量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的基石。为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我校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 加强专业课教师培训。学校坚持把做好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 认真付诸实施。学校每年出资分批派出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如2007年学校投资10万元分别组织计算机、财务会计、电焊、电工、机械加工、数控技术等专业的教师外出培训。其次, 鼓励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大量事实证明, 有实践能力的教师, 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效地结合, 使授课内容更丰富, 讲解更清晰, 方法更灵活。他们不仅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因材施教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能更透彻地理解教材, 及时传授新知识、新理论, 而且能及时介绍新工艺、新技能。此外, 他们还能打破原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格局, 减少学生无谓的重复学习时间, 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为此, 学校总是想方设法让教师到企业锻炼, 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他们的专业技能, 吸收本专业的前沿技术与工艺, 大幅度提高专业技术水平。2008年, 我校先后派出三十多名教师到企业接受一定时间的兼职锻炼, 使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再次, 聘请社会名师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为弥补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现状, 学校每年都拿出大量资金, 从社会上聘请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退休技术工人担当实习指导教师。目前, 学校共聘请电工、焊工、车工、钳工、服装5个专业共9位师傅在校专职从事实习指导工作。这些师傅把师生关系变为师徒关系, 师傅耐心细致地教, 学生谦虚认真地学, 取得了较好的实习实训效果。

狠抓实训教学, 提高实训效果

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习惯、夯实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

我校把在有效时间内达到安全、有序、高效的实习实训效果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是完善实习实训组织。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训处, 负责在每个学期初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习实训时间和内容, 在每月初准备好下月所需的各种实习材料, 安排好实习场所, 保证实习实训活动正常进行。二是制定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校根据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不同工种的实习实训操作规程, 并将相关管理制度文本张贴在场地显要位置;实行日志制度, 各个车间、实验室均有实习日志, 每名学生在实习实训活动结束后, 都要认真登记实习实训内容、效果、体会和存在问题等, 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 认真总结, 为下次实习实训活动提供依据。三是实行实习实训评价制度。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对实习实训情况的管理、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 从中发现不足, 认真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四是实行实践教学班级量化管理。对学生每次实习实训的出勤、纪律、着装、态度以及班主任与专业教师配合情况进行打分, 每月公布各班排名, 每学期评出实习实训教学先进班级。

改善实习条件,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必备条件。硬件是基础, 必须要充实完善。而实训场所的建设要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要求相一致。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 我校每年拿出收入的60%用于实验实习设备的购置及实习实训场所的扩大和完善, 使学校实习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近几年, 学校根据教学需要, 先后为电焊专业购置了电焊、气焊、亚弧焊机器85台套, 为建筑专业购置水准仪、经纬仪、生站仪等实习设备52件;为车工专业购置了GA6140车床、数控车床、牛头刨床、数控铣床、摇臂钻床;为计算机专业增设了财会模拟实训室、CAD制图室、数控模拟编程室和四个多媒体教室。为争创国家级示范校, 建成独立的实习场所, 学校又在校园北侧新征6亩土地, 投资1253万元建成了4000平方米实训楼1座, 2000平方米和1100平方米实训车间各1个, 2008年10月已完工。学校与企业联合, 把企业引入实习车间, 真正实现实习实训与生产加工相结合, 把实习实训车间变成加工厂, 变消耗性实习为创收性实习, 实现实习实训活动质的飞跃。

目前, 学校拥有畜牧、电子、电工、建筑安装、电气焊、车工、数控、钳工、财会、服装、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实习实训室18个, 实验实习设备总价值已达596万元, 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实验实训的需要。在上级组织的专业技术考核中, 学生专业技能过关率达到100%, 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 都能获得本专业的初、中级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拓展实训空间, 广建校外实训基地

中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 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要具备这一优势, 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实训基地, 依赖于学校营造的实践环境。但是,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而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鉴于学校实习实训资源有限, 且与企业的现代化生产设备有较大差距, 学校有针对性地与校外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将在学校因设备短缺、规模有限而无法正常进行的生产实习课安排到这些企业进行, 让学生贴近生产一线, 接触到高、精、尖设备, 使其专业技能和生产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比如, 我校建筑专业与卢龙县永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卢龙县龙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联合, 把这些公司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定期到这些公司的建筑工地参观、实习, 了解整个施工进程, 掌握施工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和方法, 学生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际操作中, 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知识,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目前, 我校建筑安装、畜牧、电焊、电子、计算机等专业有18个校外实习点, 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了更多参与机会,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职业素质明显提高。

目前, 我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已扩展到电子轻工业、船舶重工业、钢铁冶金、机械、建筑、服务等行业或部门, 就业范围覆盖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威海、青岛等地的80多家企事业单位, 就业率100%, 其中对口就业率达到85%以上。科学、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 保证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保证了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出口、入口两旺的局面喜人, 办学影响不断扩大, 办学规模不断增大。近几年, 我校已向各大中型企业输送了万余名毕业生, 有的已经进入了公司的管理层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先进单位”、“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专业培训基地”、“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摘要: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出发, 讨论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加强实训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型实用人才。

关键词:中职,实训教学,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亚平.探索高级技工学校培养预备技师的措施和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8) :30-31.

[2]王保军.订单培养校企双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8) :32-33.

加强动手能力 篇8

一、加强兴趣培养及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职高生一入校, 对专业的认识几乎一无所知, 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良机。不妨从课外辅导入手:其一, 建立电工制作和维修兴趣小组, 刚开始时要简单些, 多加肯定, 志在激发自信, 培养学生的兴趣。制作内容从简单到复杂, 从知识性到创造性。制作时, 注意选择电路, 充分考虑趣味性和实用性, 提高学生的制作兴趣。对于出现的故障,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 找出故障产生的原因, 提高学生的维修技巧。制作结束时, 可把产品拿到校橱窗进行展示, 树立其榜样, 产生良性效应。其二, 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报刊, 开拓学生视野。也可鼓励学生去网上搜索相关网页, 了解维修电工行业发展情况及专业发展有关知识, 拓宽其知识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三, 在维修教学实践中, 可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电器维修入手, 学会一些简单的维修技巧。随着维修经验的积累, 可鼓励学生到校外进行义务维修, 提高其维修技能和社会适应性。学生在维修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四, 教师起好示范作用, 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维修活动,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向学生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就更能持久保持。

二、目标教育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端正学生的心态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所以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时, 要加强目标教育。学生有了压力, 就会产生动力, 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初次接触学习, 学生存在着对电的惧怕心理而缩手缩脚。这时, 作为教师应加强引导, 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外, 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对每次实习工艺突出的学生, 让其组装的线路作为下一次同学实习的工艺样板, 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这样, 对工艺差的学生是一种较好的教育。另一方面, 要注意疏导部分学生的“冒进”思想, 指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 不可贪多求快, 避免发生人身危害事故。我们可把整个实习教育目标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把对元件的识别和熟悉作为重点, 主要要求学生熟悉元件各部分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对某些有故障的元件进行维修和保养, 进一步熟悉各元件作用。第二阶段, 目标定位在对线路原理和对布线图的熟悉上。教师先对要实习的内容原理进行复习, 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画出布线图, 当然也可在课后进行,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线路该怎么接, 当真正动手实习时心中有数, 也可让学生用软线在线路板上装接来进一步熟悉。第三阶段, 目标定位在工艺上。在学生掌握如何接线以后, 着重强调工艺要求, 教师先对一些接线基本要求进行强化, 然后在线路板上进行装接, 逐步提高接线质量和工艺要求, 可结合评分标准进行强化。第四阶段, 重在掌握和提高。

三、设立评分标准和严格要求相统一, 提高学生的工艺水平

电工实习中, 线路板装接元器件多、工艺要求多、标准高。针对这一现象可设立评分标准, 内容立足于操作技能的达标和规范化, 立足于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操作, 立足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以“自动往返控制线路”装接为例, 为了使学生易接受可先要求学生复习其工作原理, 按照线路画出其布线图。首先可只要求其装接控制线路,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装接, 装接时对其工艺要严格要求, 通过评分标准来进一步规范。制作结束时, 学生中可能存在通电不成功的情况, 这时, 可鼓励学生认真分析故障, 努力找出故障点, 可采用简单的万用表中电阻挡测量, 根据分析情况, 进行查找。也可让几个学生对共同出现的故障一起分析, 直至找出故障点,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自豪感, 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正确对待下一次实习。对于出现的典型故障, 教师可与全班学生一起分析, 找出原因, 避免下次再犯, 这样对整个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好处。其次, 可进行第二次装接, 这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全部线路进行装接, 可模拟一个实验电路, 小车在工作点上面自动往返, 对整个线路工作过程模拟, 让学生对整个线路有个感观认识, 这时装接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提高其速度, 可强调其所用的时间的重要性, 提高其熟练程度, 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对每次实习结果要进行严格的评分, 有时实习过程中出的普遍不良工艺现象, 教师可灵活机动地改变评分标准。

四、注重习惯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实习中, 必须培养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的习惯。对电工实习中存在元件多、易损坏、易出安全事故等情况, 可采用标号进行管理, 对每位实习的学生使用的元件及线路进行编号, 明确职责, 故意损坏应赔偿, 保证元器件的正常使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和适应社会中安全文明生产的要求。对于线路组装中的故障, 在社会实践应用中有广泛的体现, 这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良机。首先, 教师要立足于理论教学法, 使学生熟练掌握线路原理, 分析某一元件或某一段线路出现问题, 将会出现什么样故障, 这是学生进行故障分析的基础。其次,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多种排故方法, 明确其利弊, 并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品质, 提高思维能力, 使其知道如何避免一般性故障。有时也可由教师故意设立故障, 让学生分析, 动手排除故障,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帮助学生学会排除故障的方法, 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 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需求。

加强动手能力 篇9

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工科院校是工程师的“摇篮”, 作为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和新兴产业的积极开拓者, 工程师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 担负着创造财富、强国富民的重任。当前, 我国汽车业飞速发展, 迫切需要大批具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另据一项对全国三千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 58.5%的企业缺乏管理人员, 但与此相对应的是, 将近80%的企业缺乏技术人员, 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从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 高职的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走向了企业, 而企业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只有一个核心指标, 即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 那些进入角色快、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出色的应用型人才备受用人单位的赏识。因而, 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正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实践教学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它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的阶梯, 也是培养工作技能的必需手段和了解社会需求的良好契机, 对于高职院校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实践教学摆在重要位置, 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是关系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大事。

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显示:一方面是社会上技能型人才缺乏, 另一方面却是高职生就业问题严重。这种矛盾的现象充分说明, 高职教育远远没有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社会需要恰恰是高职教育的力量源泉。我们必须明确, 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高级“蓝领”, 就是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只有面向市场, 进入市场, 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才会有生机与活力。知识的创新和发展要求人才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还要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加强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民族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高等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要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来实现的。第一, 创新精神的形成需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科学真理不断求索的态度。第二,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较好的全面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第三, 科学创新不仅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 还需要有良好的形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敢于提出问题, 能够提出问题, 才谈得上创新。第四, 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一种生动活泼的环境和氛围。这种环境应当有利于学生优良个性的充分发挥和发展,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加强素质教育的思想,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社会人们自身发展的要求,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认真的思考、研究与实践。

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优化汽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专业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覆盖面极为广泛的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 它已直接面向工业自动控制, 并涉及很多相关的学科, 如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 声、光、机、电、液一体化, 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自动变速器、制动防抱死、安全气囊、现代车载诊断系统已在汽车上普遍使用。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 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满足学科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需求。

(一) 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针对以前本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教学内容陈旧以及汽车、汽车检测设备中所占有高新技术比例越来越多的实际情况, 我们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面对现代化的汽车维修企业,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并把本专业办成特色示范专业,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具体来说,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动手实践技能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 要精通汽车检测与维修的某一领域 (如发动机、底盘、电器等) 。本专业要紧跟汽车维修行业和汽车检修设备技术的发展, 掌握其核心技术。

(二) 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面向现代汽车维修企业一线, 与汽车维修业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和发展要依托行业和企业, 坚持校企结合、厂校挂钩、双向互动的办学机制。不仅学生的实习、培训要与汽车维修企业紧密结合, 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等都要发挥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的作用。

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汽车及汽车检修设备中的高新技术越来越多, 故障越来越复杂, 因此, 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不再是仅仅依靠简单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就能胜任, 还要求对学生进行智力型技能的培养。

毕业生实行“多证书”制度毕业生符合毕业条件之后, 除了颁发高职学历证书, 还应考取机动车驾驶证、中级及中级以上汽车维修工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 使学生在与专业相关的各方面都达到要求, 毕业后能够马上顶岗工作。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体系中, 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 毕业后就能基本顶岗工作;在课程内容安排上, 要突出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体现出专业的实用技术;在考核方法上, 要将笔试与口试、答辩与现场测试操作相结合。

(三) 注重实践, 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

制定适合培养目标需要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1) 根据学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设想, 我们进行了教学计划修订工作。2006年按照“加强基础、拓展专业、更新内容、整体优素质、重视实践、注重创新、保证质量”的原则, 重点是拓宽和整合。针对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 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 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 加大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我院汽车专业在新的教学计划中进行了实验教学的重大改革, 在保留部分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 开设了专业综合性实验, 使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据了全部实验课程的50%。在理论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在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期望综合性、设计性和自主创新性实验的大幅增加能够更好地体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系统的概念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环节和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体现了以技术应用和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专业技能实习安排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以及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 在完成实习的同时, 也完成了毕业生的岗位培训, 使毕业生有更好的岗位适应能力。 (2) 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了由“设计”到“运用”的转变。课程内容覆盖面广, 但又有所侧重。既重视传统内容的继承, 又有生产一线日前或即将要求的课程内容, 体现了面向未来的追求。即使是传统的课程, 也削减了设计计算、理论推演、验证性实验等内容, 而增加了运用、分析等面向实际的内容。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贯穿于全部培养过程中。

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所需的、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近年来,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广大教师的努力, 到企业兼职、实践的实习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另外还聘请了一些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 充实了师资队伍。

实验室建设为保障“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 学校将其列为学校重点建设项目予以支持。共投入经费134.46万元。其中从省财政厅获得94万元资助。第二批项目也已立项并启动。第一批项目包括汽车构造实训室、汽车拆装实训室、汽车电器电控实训室、汽车检测实训室等四大模块及一批教改项目。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 可同时接待300名实习学生。我院现有汽车构造实验室、汽车构造拆装实验室、汽车电器电控实验室、汽车检测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在人才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适应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院计划在未来几年内, 补充、更新教学仪器设备, 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 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的现代化实验室;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要及时吸收和反映专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积极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紧密协作, 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基地。通过“汽车教学实训室”项目的建设, 逐步建成以“手、脑并用, 理论联系实际”为标志的教育技术基地。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建设, 使学校的汽车专业课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将基础性、综合性的实践比例由以往的13%提升到50%以上。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宗旨, 以专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进行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操作技能的训练, 工程师素质的培养, 都需要充满工业气氛的环境, 这就迫使我们走出校门, 紧密依靠社会, 依靠企业, 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我校已经与14家汽车企业签约, 这些企业已成为我校汽车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 各专业学生的实训采用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学生能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 将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产中形象的对象和过程相联系, 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同时我们在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聘请2~3名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及兼职教师的聘用, 弥补了校内实习场地的不足和师资短缺的问题。

近几年来, 我们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我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相比, 差距十分明显。创新人才培养是高职学校永恒的主题。我们还应不断探索, 积极进取, 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 以创新教育推动教育创新, 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

摘要:提出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优化高职汽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高职,汽车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兴辉.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目标定位及能力结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2) .

[2]黄晓英.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6) .

加强动手能力 篇10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这里所要阐述的转变观念, 不仅是校领导要转变科学课是一门副科这一观点, 还有科学教师应牢记科学课主要是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观念。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战场, 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实验室里的每一个资源, 不要让其成为检查的摆设。鼓励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验、勇于探索, 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 观察科学现象, 发现问题, 并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进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会自主学习, 实现全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精心安排面向全体

目前的科学课程是从三年级开始, 每周上三节课, 以一所学校20个班为例, 三至六年级至少有12个班级, 共36节课程, 一周最多能在实验室里上30节课, 这里还包括每天的第一节课, 而往往大部分学校第一节课基本上是语文和数学的专利, 除去这节课, 最多只有25节课了, 还有11节课要安排在班级里上, 因此要做到每堂课都做分组实验有点难度。为了让最广大学生都能享受实验带来的成果, 在目前实验室和实验器材只能保障最基本使用的现有条件下, 演示实验是广大师生最常使用的方式, 如在教学《月相的变化》一课时, 教师只要出示月相变化演示板, 边演示边讲解即可。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时, 可采用:分组观察实验———小组交流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来授课。介于科学课的特殊性,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课程的先后顺序, 如教学《观察凤仙花》一课, 时间跨度近两个月, 就可以先安排前面的内容, 待学生亲手种的凤仙花长出来再来教相关的内容, 这样安排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各个过程, 直观地获得科学知识。兰本达认为,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创造出一种利于学习的情境。要建立起一种儿童喜欢的气氛而使学习行为具有广泛的自由。”我认为小学科学课的传授可采用分组实验和课堂演示相结合的形式, 让每一堂需要实验的课都能至少做到演示, 从而避免科学教师“照本宣科”而丧失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有效管理科学使用

实验室是科学实验室中最为重要的场所, 师生的科学实验探究基本都要在此完成, 因此这里也是实验室管理员要重点管理的场所。一般教室的桌椅都是按两人一组的摆放格局, 但是探究实验室的桌椅却要根据实际的需要, 随时改换摆放要求, 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水、电、火等具有安全隐患的实验素材, 在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被使用到, 探究实验室的防滑、防漏电、防火工作也要时时注意, 例如给所有的插头安装盒盖, 检查插头、电线是否有老化现象, 在实验桌下摆放抹布, 实验室地板选用防滑材料, 灭火器摆放在显眼位置。

仪器室是摆放实验工具的场所, 一般科学实验探究课中要用到的实验器具都摆放于此, 需要按类摆放, 也就是根据器具的材质和功能, 按照玻璃类、金属类、木质类、塑料类、标本类, 分类装橱。例如玻璃器皿常用来装液体类的物体, 如果与木质类或金属类物品混放, 容易使这类器材受潮, 影响使用寿命。因此分类摆放在不同橱柜中, 可以有效阻断这些不利因素。而对于实验器材, 除了要清洁和维修, 日常的保养也不能忽视。总之每个实验器材均有其特殊的保养要求, 了解清楚, 能使物品的使用寿命延长, 减少实验室不必要的开支。

四、拓展空间成就梦想

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器材不可能满足所有教学的需要, 这就需要科学实验。教师就地取材, 充分利用大自然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特点, 使其成为学生探究的最佳场所。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土壤岩石等都是小学生探究的对象。农村的田野、山林、茶园、竹林, 都是小学生探究的操练场, 学生的实践活动有着广阔的渠道。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实践亲密结合起来。

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 开拓第二课堂, 使实验室成为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乐园。只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 创造条件开放科学探究实验室, 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亲历各种科学活动, 便可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建良.科学实验课程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1 (2) .

加强动手能力 篇11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动手操作 提高效率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小学生又好动。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数学的操作活动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能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理论还原为直观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在动手“做”数学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引导学生操作,感受数学魅力

有效的操作一定是学生在操作中通过脑、手、眼等多种感官参与,操作中能有所发现。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客观因素的存在,学生发现不了,甚至还引起了错误的发现,对学习产生误导,那么这样的操作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设计了一个“摸角”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摸摸学具角的边,说说角的边是怎样的。有学生发现角的两条边滑滑的,教师让学生再摸一摸,又有学生发现边是毛毛的。(低年级的小学生很聪明,刚才滑滑的不对,那么该是毛毛的吧!)教师还是摇了摇头;教师让学生再仔细地摸一摸,有学生高举小手,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角摸上去薄薄的,像一把刀。”听课老师忍不住笑了,上课的老师失望地摇了摇头。发言的学生满脸疑惑,坐下后再没举手发言。面对教师的一次次提问,学生一片茫然,最后教师只好告诉学生: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两条边是直直的”,如果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也许不少学生能发现,但是让学生摸摸角,学生关注的重点是摸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也是他们摸后的真实感受。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非但没能发现,反而大大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操作活动,可以说是无效的。

二、引导学生操作,注意误操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让学生用几根长方体形的小纸条搭一搭,有一位学生用2cm、3cm和5cm的纸条摆出一个“三角形”,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有些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其他学生听了,也纷纷用纸条搭了这样一个类似的三角形。教师知道学生的操作出现了问题,但是一下子跟学生又说不清楚,此时学生根本没心思听老师的解释,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小棒、纸条≠线段,用纸条或小棒搭三角形,接触点很难把握。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接触点的不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跟学生讲明该怎样连接,就算讲,学生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连接不可以。其实这里可以采用“直观演示,观察想象”的方法,将更省时省力。引导学生推理,学生不仅了解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且理解了为什么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操作不是万能的,更不能是随意的,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分析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动手操作;学生的操作是否能有所发现;还要考虑操作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等等。必要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亲自进行操作。

三、注意“操作”与学生思维水平的整合度

操作能激发兴趣,为学生探索抽象的知识扫清阻碍,但操作也不能随便运用,在认真分析教学材料是否适合操作的同时,还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样的教学真是高效,全班学生无一答错,教学非常顺利。这一环节的“动手操作”是否真正有效、高效?曾有人持怀疑态度:他让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基本概念后,“撤走了”实物长方体,引导学生通过头脑中建立的表象,展开想象、思考,并完成练习: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结果只有个别学生发生错误。“长方体、正方体”在一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认识物体”时,安排操作活动非常必要,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并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这样的操作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心理学研究发现: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转折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操作将会抑制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建立表象,“手中无物体,脑中想物体”,回忆长方体面的位置:上下、前后、左右,得出共有6个面;上下各有4条棱,侧面竖着的也有4条,得出共有12条棱;同样8个顶点也是绝大部分学生能想到的。当个别学生思维受阻时,可以引导他们通过看一看、数一数完成。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篇12

一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是一种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密切沟通, 把外部系统转化为内部语言活动的内化形式。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既观察了操作前后的静态现象, 又观察了操作过程中的动态现象, 从而在头脑中建立了清晰的表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古今中外的一些重大发明创造都源于好奇心, 凡事都好问为什么, 可见善于发现问题, 勇于质疑是主动探究, 刻苦钻研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营造“产生矛盾而要求解决问题”的气氛, 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 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如果离开了具体操作, 有些概念就很难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多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 使学生由具体的事物出发, 由直接感知形成表象,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直至掌握数学概念。

如在教“长方形、正方形”时, 可以先出示实物。如数学书、长黑板等, 用熟悉的事物来创设学习氛围。提问学生:“这些事物是什么形状?”然后抽象画出图形。长方形画出来什么形状呢?出示长方形, 再说出图形的名称。接着, 请同学们拿出所发的长方形, 通过观察得出长方形有四条边。沿虚线对折后问:对折的两条边的长短怎样呢?让学生折一折。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都知道了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四条边, 相对的两条边相等。在教学正方形的特点时, 也可让学生动手折正方形:先沿一条斜的对角虚线折, 再沿着一条对角虚线折。问:“挨近的两条边的长短怎样?”再让学生对折。问:“对着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使学生得出:正方形有四条边, 四条边都一样长。在练习中又安排了动手操作, 用小棒摆正方形、长方形, 让学生在一些图形中挑出哪些是正方形, 哪些是长方形。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 使学生逐渐悟出正方形有四条边一样长, 而长方形有2条长边, 2条短边, 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又如在教学减法的含义时, 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动手贴画操作:小青蛙、小马、大象等, 观察不同动物的数量变化, 再让学生亲手做小棒、小红花、五角星等,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合作学习, 共同总结出:“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时用加法。”“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 求还剩多少时用减法。”

四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通过操作实践, 让学生探究知识间的联系, 探索规律, 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学生很快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并通过观察、讨论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接着我说:“同学们, 大家想一想, 能不能将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呢?”这时,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积极动手、动脑、动口, 创新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 从而创造性地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再次验证了梯形面积公式的科学性。通过这样的操作,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掌握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以后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并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上一篇:感动中国人物下一篇:定价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