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动手论文

2024-10-10

自主动手论文(精选4篇)

自主动手论文 篇1

摘要:在大学的化学教学中, 实验是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化学实验, 能够将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化学实验中, 接触到各种实验器材、化学试剂等物品, 性质的验证, 药品的制备等, 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实验过程所带来的感受, 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 还能够充分的锻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是新时代下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文章对于实验教学对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对于促进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化学实验,自主学习,动手能力

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目, 并且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入, 并且通过实验操作, 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思维创新, 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这些都是化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趋势, 也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在相应的行业中能够更快的投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以兴趣为引导,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说法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都是适用的, 在大学教学中同样如此,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化学教学本身就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 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 不再局限于枯燥的理论知识, 所以这本身就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先决的条件。因为需要自己亲身参与到实验中, 所以对于学生而言这就是一项充满乐趣和挑战的事情, 在此期间, 实验老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 将学生引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以及教学规律来选择适宜的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的热情, 在这种气氛的引导下, 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2 发挥实验功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 各项操作都需要学生以个体或者小组的形式来完成,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将实验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详细的讲解, 重点说明操作步骤和实验中需要使用的化学材料种类、试剂的多少、实验条件的控制等, 然后在实验教学中, 以小组的形式分配任务, 在教师的监督下逐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本身对于知识就有探索的欲望, 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 通过课堂上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加之老师的指导, 会一步步的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 这就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途径, 并且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同时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对于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化学实验教学, 不仅是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以后走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目标。

3 布置课外实验, 开放实验室,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除了课堂知识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外, 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实验作业, 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自主完成。因为化学实验中有些操作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所以基于安全的考虑, 实验室里要有实验教师或实验员给予安全保障, 老师仅以安全责任人的角色出现。比如说对于同一个实验结果, 教师可以讲解两种实验方法, 对于实验的方法、步骤、仪器以及试剂的种类等进行详细的讲解, 然后在实验教学中对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操作, 将另一种方法留在课外实验中完成。在课外实验中, 学生要将整个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 通过试剂添加的多少、操作时间的长短, 条件的控制即浓度、酸度、温度、催化剂等所带来的不同反应, 让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化学实验的严谨性, 同时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 通过自己的调整, 慢慢接近实验的真相。在此过程中, 都是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 教与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协助学生借助实验培养思考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提高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填补思维空白, 突破知识难点, 引导学生互助学习, 实行思维互补,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实行探索性实验, 要求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抽象逻辑思维, 概括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讲解原电池时, 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家用手电筒中的电池、蓄电池、宇宙火箭中的高能电池是如何产生电能的?”学生知道这是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结果。然后, 让学生利用铁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硫酸铜、水、蔗糖溶液、电流计等设计原电池, 并观察该装置工作时发生的现象。显然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课题, 学生通过对实验物品和材料进行尝试选择, 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控制,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比较几种原电池的电极材料、溶液成分和电极反应, 得出结论。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发现和创造新知识,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 结语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 更加重视教与学中学生的主体位置, 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更能够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角色。因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 只要通过教师的良性引导, 就可以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二者之间本身就是互相依赖的, 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 提高动手能力, 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 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者相辅相成。化学实验教学是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 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是我国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目标,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10-04-01.

[2]李庆亮.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7-01-01.

[3]李秀军, 宁雷, 施云海, 俆菊美, 雷明.化工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J].化工高等教育, 2013-08-31.

自主动手论文 篇2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也对探究性学习作出充分说明,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实践、研究、学习,我体会到,要真正发挥、提高实验操作对自主探究学习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激励学生开展实验操作的意识和动机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教师应激发他们的实验操作的内在需求与欲望,效率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了。

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时,我首先和学生交谈:“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圆,如果给一个圆你,你知道它的周长吗?”有的同学说用绳子绕一圈,再测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得出圆的周长了;有的同学说把圆在地上滚一周,再测出它的距离,就可以得出圆的周长了。于是我用一根绳子的一端系着一小根粉笔,然后转动绳子,小粉笔在空中就形成了一个圆。我又问:“用刚才的方法,能测量出圆的面积吗?”学生都被问住了,我引导说:“还有别的方法吗?我们能否从圆的周长的长短与什么有关入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有的同学说与半径有关,有的同学说与直径有关,有的同学说与半径和直径都有关。我顺势引导:“到底跟谁有关呢?又会有什么关系呢?你想验证一下吗?”有些同学在老师还没有宣布开展实验时,就已经急不可待地拿起教具操作起来了。于是,学生开展实验操作的意识和动机就这样被激发起来了。

二、合理为学生创设实验操作的机会

小学数学的知识中,并不是所有知识点都需通过实验操作来解决的。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授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个实验操作活动的切入点,要合理为学生创设实验操作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操作的强大作用,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易。

如在解决五年级数学题“甲数×0.3=乙数×0.8,(甲、乙都不为0)甲、乙谁大”这一道题目时,由于题目比较抽象,仅靠老师的说理,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还是不理解。于是,我拿来了几把天平,让学生在左托盘放上20的砝码,在右托盘放上10的砝码,然后,我又拿起一个10和一个20的砝码,问同学们:“我必须怎样放才能使天平称平衡呢?”学生们回答我:“左托盘必须放上10的砝码,在右托盘必须放上20的砝码,才能使天平称平衡”“大家试试看”……面对左右平衡的天平称,我引导说:“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恍然大悟,许多原来不明白的学生纷纷举手要告诉大家自己的发现。

三、合理选择操作的模式

在探究的过程中,动手操作探究可以分为个人操作和小组合作操作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势,个人操作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单独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它需要自己想方案、再操作验证,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小组合作操作也是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模式,它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学会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但人数不能太多,一般在4~5人比较合适。个人操作和小组合作操作之间并不存在矛盾。教师合理灵活的运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一年级学习十以内加、减法时,可以采用个人操作模式,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操作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又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时,我会选择小组合作操作,让学生学会统筹分工,合理安排好测量与纪录等的分工,既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又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合作。

四、做好操作材料的准备

合理选择、准备实验操作的材料是学生顺利开展实验操作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实验操作收获的重要前提。材料的准备可以是老师准备,也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老师应给予指引。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如果老师只布置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那么,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就只能利用书本: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推导,局限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如果老师让学生准备如果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剪刀和尺子等材料工具。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寻求不同的推导方法,有些学生就可能利用手中的工具,量出体形的中位线,然后沿着中位线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倒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给了学生足够的操作空间,真正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可见,操作材料准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实验操作的质量。

五、指导归纳

动手操作只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外部学习,如何从现象中归纳出本质规律,才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部智力活动。所以,实验操作完后,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而是应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思想,要让学生通过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如在学习《圆锥体体积计算》时,同学们小组动手实验后,我放手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再分组上讲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收获,学生兴趣很高,分析非常到位,有一小组没有突出“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马上就被台下的同学指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真真正正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绳祖.小学数学教育学.

[2]李淑娴.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

[3]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素质教育读本.

自主动手论文 篇3

因为《熊出没》是本班孩子很喜欢的动画片, 所以他们很快地对活动产生了兴趣, 在整个活动中, 孩子们比较投入, 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材料, 并得出结论, 活动结束后, 大部分孩子都能了解到:指纹有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但整个过程却也伴随着忙碌与慌乱, 幼儿忙着操作, 教师忙着指导。

例如, 许多孩子将自己的指纹印满了整张纸, 还有的幼儿因为太用力而将纸按破, 一些幼儿因为蘸了太多的印泥而无法看出自己的指纹。后来, 我对整个活动进行了反思, 并与其他老师进行了讨论, 我意识到, 我的这个教学活动缺少了科学活动的最核心的部分, 那就是幼儿的自主探索。在这个活动中, 我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将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动手操作混淆在了一起, 甚至以为幼儿操作了就是探索了, 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

其实真正的自主探究要求学生做活动的主人, 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 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教育家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 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科学活动对幼儿最大的吸引就在于它的动手操作, 而动手操作如果不是幼儿自主探索的, 那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 我们应该意识到, 动手操作只能是自主探究的一种途径, 科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自主探究为前提, 不能舍本逐末。

一自主探究应该是有准备的动手操作

首先,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这次活动中, 我以“让幼儿看指纹图案, 猜一猜它在身体的哪儿”来引导幼儿发现指纹。因为孩子们没有任何关于指纹的经验, 所以他们有的说在鞋上, 有的说在肚子上, 还有的说在腿上, 可就是没人发现它在手指上。因此我只好提示他们, 让他们看一看自己的手指上有没有。虽然孩子们后来都发现了, 但他们并没有觉得很开心, 因为这是老师发现的, 而不是他们发现的。

其次, 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本次活动, 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材料就是印泥。活动之前, 老师已经尝试印出指纹, 也成功了。可是我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 孩子的手指太小、太嫩, 他们很难将自己的指纹清楚地印出来, 因此大大地降低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与热情。由此, 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之前, 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 为他们提供恰当的问题情境与活动材料, 让他们能够有准备地动手操作, 为自主探究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二自主探究应该是幼儿主动的动手操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 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领域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学习的目标, 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猜测结果——拟定计划——收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分享”, 而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应以幼儿的主动性为前提, 否则它将只能成为一种形式, 而不能帮助幼儿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与能力。

本次活动中, 幼儿动手操作了两次。一次是在一张小圆片上印上自己大拇指的指纹, 另一次是在一个统计表中印出自己五个手指的指纹, 从而感受指纹的独特性。可是, 这两次操作我都以“请你怎么做”的语气来要求孩子, 并没有给予他们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使得他们的自主探索变成了机械的动手操作。因此, 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更多的应该是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 为幼儿设置问题情境, 启发幼儿去思考, 引导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如在此活动中, 如果教师将“请你怎么做”换成“你有什么办法来找到自己的指纹?”那么将更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促进幼儿的自主探究。

三自主探究应该是有目的的动手操作

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 每个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都应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但一个好的教学活动, 尤其是科学活动, 还应该让幼儿也能有这种目的性, 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操作。放任自由或者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强加给幼儿都不能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究。这就需要老师审慎而有效地引导和帮助。科学探索要靠问题的不断推动, 教师可以以问题引导幼儿向一定的方向观察探索, 以问题引导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

自主动手论文 篇4

关键词:动手实践学法,自主探究学法,合作交流学法,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重要任务. 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合作、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正确培养学生的“三大学法”

1.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学法

动手实践学法是个体在生活、课堂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所显现的综合性的学习过程,是个体生活、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它不是由书本传授而得到的,而是由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练习得到的. 动手实践学法具有四个特征:(1)实践性;(2)情境性;(3)综合性;(4)外显性. 动手实践过程中,主体行为是外显的,实践结果的变化也是外显的. 归根到底,动手实践是一种可见的物质形态的变化,即使是精神性的变化也是以一定的物质变化为载体形式的. 因此,动手实践学法的培养可以通过主体外显行为来判断.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都充分说明了要想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动手实践学习,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情境和氛围.

2.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学法

合作交流学法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过程.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交流学法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合作交流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合作交流学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亲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法

自主探究学法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是: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应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通过对某一课题的研究活动而培养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自主探究学法,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使学生沟通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并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三大学法”很难有严格的区分,动手实践学法是合作交流学法和自主探究学法的前提和基础,合作交流学法和自主探究学法都有合作交流学法的特征,合作交流学法中也包含自主探究的因素,自主探究之中又有合作交流的成分. 在教学中不能割裂“三大学法”的关系,任何一种有效的学法都应该是这三个特征完美的结合.

二、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大学法”举措的简例

执行《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堂教学再也不是学生的“死读”与教师的“死灌”,而是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与发现. 学生对课本所述与教师所讲采取的应该是“怀疑”的态度,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上一篇:生命意志下一篇:重庆发展现代物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