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3篇)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1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
毛甸子学校 姜丽
一、研究背景
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要控制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而在我们初中物理教学研究领域中,会经常运用控制变量法。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的时候,教科书就开始介绍这种方法的使用了。学生刚刚迈入速度的学习,就要求掌握控制时间相同,比较路程;或者控制路程相同,比较时间。以及后来学习声音的特性,研究响度,音调的因素;影响蒸发的因素;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们都要运用到控制变量法。它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学生探究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技能。
二、研究目标
进行“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课题研究,有助于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1、依据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念、新课程理念,控制变量法,它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够抓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可以不断学习,善于总结。
2、而教师则可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夯实学校的教育科研基础,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研究控制变量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又一次的提高。
3、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充满乐趣,更热爱学习物理。
4、重视德育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便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更重要的是适应新时代的生存环境。热爱物理,热爱生活。掌握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对生活更加热爱,掌握生活的技巧。体现出教育的社会化。在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的开展探究性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发现科学理论的探究能力,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三、研究对象、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初中学生,主要实验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课题研究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从学生对控制变量怎样运用的培养方法上侧重研究。
1、运用群体优化法,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研究内容,有分有合。
2、调查法:通过听课、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3、资料法:利用图书馆和校园网,查阅有关资料,借助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实验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详尽的背景资料,并更新了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念。
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及时撰写阶段性小结。积极参加市级教研活动,论文、教案评比活动;在校内开展公开课观摩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
四、研究内容及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学习有关控制变量法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理论文章,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们将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特点、要求与优势。从而恰当的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教学。使教师在理论的高处对任务型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使研究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性。
2、让学生学习如何在实验探究中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应用于未来的实际生活中。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学习方法使人更加的聪慧,使人的发展更远。
3、把课题小组的研究活动与物理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每半学期课题组各成员安排一次“控制变量法”实验公开课。讨论这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各成员每人至少提出一项建议。这种比较实际的方式,有利于课题组成员的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4、将“控制变量法”理论运用于实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从而取得一些经验,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控制变量法”实验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学生运用于学习与生活当中。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9月~10月:准备阶段
(1)研讨、制订课题,组织实验研究小组,确定实验班。(2)召开课题研讨工作启动分工会议,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3)拟定试验研究方案。2、11月:调查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话调查法,对学生为什么不会运用、不善运用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思考;对学生进行关于控制变量运用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控制变量运用态度、看法。3、12月~1月:实施阶段。根据制定方案,进行实证性调查和研究;每一种同时,进行实验的比较,寻找原因;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此过程是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对此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情况尤为重要。这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学习一种方法,更为关键的是将它应用与学习与生活当中。检验控制变量法的学习成果最为重要的就是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4、3月~4月:总结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学生物理探究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控制变量法的运用的论文和一份调查报告。
五、研究成果
通过近半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各成员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了更新,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可以说教师与课题研究同步成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已有一定的认识,有些同学能应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经过课题的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六、研究反思
(一)通过“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和研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开发;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控制变量法”运用到物理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活动的形式等因素
充分考虑,且在课堂中要善于实验激活课堂气氛,关注学生实验设计及操作技能,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热爱学习。而教学不是唱独脚在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四)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提出:广大教师要学会转变传统工作方式,重新构建教学结构,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鼓励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而学生也要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广大物理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个人介绍
姜丽 女 1990年5月20 物理教师 现从教于八年级物理教学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2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 (多变量) 的问题, 常常采用控制因素 (变量) 的方法,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 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 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 逐个加以分析, 最后再综合解决, 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人教版的物理教册中, 有许多探究实验中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法。例如,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理想斜面实验、力与运动的关系、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验证欧姆定律、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等。
一、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 改变物体对长木板的压力, 探究压力与滑动摩擦力之间的关系。两次采用相同的平面即可保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物体对长木板的压力, 可采用在物体上面加砝码的办法, 当在物体上加一砝码时物体对木板的压力增大。通过实验得出:当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 改变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两次用同一个物体即可保证物体对长木板的压力大小不会改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在长木板上铺上毛巾, 当在木板上铺上一条毛巾时可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通过实验得出:当物体所受的压力相同时, 接触面越粗糙, 滑动摩擦力越大。
二、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础和重点, 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路的三个基本部分:电流、电压、电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 涵盖了探究的七个要素。其中重点是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整个实验, 明确用什么方法保证某一物理量不变, 用什么方法改变一物理量。
1.控制电阻R不变, 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 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的关系。采用定值电阻, 即可保证定值电阻R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可用两种办法:改变电源两端的电压, 即可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用这个电路, 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直接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 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要使学生明确研究对象是定值电阻这部分电路,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改变。
2.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 改变电阻R,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换用不同的定值电阻即可改变电阻R。改变电阻R的同时要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 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使用同一个电源, 即可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 更换不同的电阻, 可直接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但如果实验中使用的是干电池, 电池有内阻, 外接电阻R变化时, 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会随之有所变化, 会给实验带来误差。二是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R时, 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 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发生变化。电压、电阻都改变, 就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流。这一点学生在实验中非常容易忽视,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 使其示数保持不变。
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 学生便很容易得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
除了欧姆定律外,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焦耳定律、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等探究过程都为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不断加深理解, 并有意识地应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去探究物理规律, 以便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处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比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焦耳定律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物体内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种类、温度有关;物体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物体的热值和质量有关。控制变量法不仅仅应用于物理学科,在其他学科如地理、生物、化学等,可以用实验定量研究的内容,都可以使用控制变量法,也可以推广使用控制变量法。
一、控制变量法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如“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欧姆定律”的探究实验中,给你如下实验器材(图1):电阻丝数根(电阻丝上标明不同的材料的名称)、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一个、开关一个、导线、干电池、毫米刻度尺、电阻丝固定装置,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实验电路图
■
图1
实验步骤:
①按图连接实验器材,其中R为待测电阻丝。
②将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s锰铜金属导体接入电路,读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中。
③将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s的镍铬合金导体接入电路,读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中。
④将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2s的镍铬合金导体接入电路,读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中。
⑤将长度为l/2、横截面积为s的镍铬合金导体接入电路,读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中。
■
实验现象:
①比较1和2的数据,发现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②比较2和3的数据,发现在长度和材料相同时,导体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③比较2和4的数据,发现在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实验结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都关。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物理教师必须熟悉控制变量法,掌握控制变量法,让它成为我们手中的有力武器,让它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二、控制变量法在比较物理量大小等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在近几年的考试测验中,经常会出现一种类型题:比较物理量的大小。一般认为,这类题型较简单,不容易丢分。而学生在解这类题型时,经常是失分严重,错误连连。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诀窍,没有抓住根本,以至于不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造成了教师讲一题,学生就会一题,教师讲多题,学生还是会一题的困境。当学生遇到其他类型题的时候,还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以至于形成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境地。在笔者自己解决这类题之后发现:控制变量法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控制变量法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控制一个物理量。要想比较它们的大小,就必须控制其中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变,再去比较这个物理量是否发生变化。比如:
①初温相同,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高的是(B)
A.铜块 B.铁块
C.都一样 D.无法确定
②物理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在下列研究实例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是(D)
A.研究电流的形成原因时,将电流与水流相比较,从分析水流的形成入手来分析电流的形成
B.研究电流的大小时,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大小来判断电流的大小
C.研究多个电阻组成的电路时,求出电路的总电阻,用总电阻产生的效果来代替所有电阻产生的总效果
D.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时,保持电阻大小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值,观察电流如何随电压变化而变化
③控制变量法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
(1)下面四个研究实例中,采取控制变量法的是 C (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A.用水流的形成类比电流的形成
B.研究磁场时,用磁感线描述空间磁场的分布情况
C.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时,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
D.利用光线来研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活动中,同学们提出了下列三种猜想:
猜想1: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猜想2: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3: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有关。
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验证了猜想1和猜想2是正确的。
对于猜想3,甲乙两同学分别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甲同学的实验探究如下:
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水和盐水,测算出同一铁块浸没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和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相等。
分析:由于铁块的重力大小不变,而铁块所受的浮力大小不等,所以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铁块的重力大小无关。
结论:猜想3是错误的。
乙同学的实验探究如下:
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水,测算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等。
分析:由于铁块、铝块的重力大小不等,而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等,所以浮力大小与重力大小无关。
结论:猜想3是错误的。
对甲乙两同学的实验,你认为 甲同学 (甲同学/乙同学)的实验方法是不正确的,请具体指出他的错误是: 研究与重力的关系却控制了重力不变 ,根据他的实验和他的分析思路还可得出; 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的体积大小无关 的结论,这个结论是 错误 (正确/错误)的。
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发挥控制变量法的优点和长处,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但控制变量法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我们在探究事物现象,探寻事物发生发展规律中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像类比法、理想化模型法、总结归纳法、综合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等都是学习物理所应掌握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多掌握一些,将为学生形成并增强科研能力、探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4
趋势面拟合法在煤矿瓦斯地质变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从瓦斯地质学的观点出发,将反映煤层瓦斯基本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看做是与其赋存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连续函数.结合趋势面拟合及其模型优化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得出了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芦岭煤矿井田范围内瓦斯含量的变化及分布与其位置坐标的对应数值关系,依据该数值关系可对矿井深部采场和未开采区域实施比较准确、可靠的定量瓦斯预测.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瓦斯地质变量分析.作 者:张瑞林 李东印 李小军 ZHANG Rui-lin LI Dong-yin LI Xiao-jun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焦作,454003期 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年,卷(期):2006,16(12)分类号:X913.4关键词:趋势面拟合 检验与优化 瓦斯地质变量 预测 应用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5
一、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课堂讨论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严格以教材内容为基本依据的前提条件下,着力为学生创设好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将学生引导至教学情境中,并不失时机地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讨论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度,这就要求既要为学生营造出较为热烈的课堂讨论气氛,同时又要控制好课堂秩序,防止混乱情况的产生。课堂讨论法对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着力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积极性。通过课堂讨论法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改观以往对于物理学习较为枯燥无味的看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着力提高自身的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够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密切沟通交流。
第二,活跃课堂气氛。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能够发动班上所有同学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从而让学生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物理相关知识,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初中物理课堂讨论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构建良好的讨论氛围
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确定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诉求等结合起来。在明确了解当前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的同时,以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为开端吸引学生参与,再将课堂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讨论教学中,进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以《光的折射》这一章节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为了确保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将该课程教学活动放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要求学生拉好窗帘,保持教室内的环境较为阴暗。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引发好奇心,心里想着老师把教室弄这么暗是想干什么。接着,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讲台上设置出一道光线,这道黑暗中的光线能够立刻抓住学生的眼球。
与此同时,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所带来的平面镜,首先用自己手上的一面镜子,将射出的光线折射出去,接着要求学生前来“帮忙”,用剩下的镜子来继续折射光线。通过这样一种互动的方式,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在完成这个简单的小实验后,教师可恢复教室的正常光照环境,此时向学生提问“光在折射过程中折射的方向受到什么影响”,在对学生分组后要求学生展开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一位代表向教师阐述本组的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科学的讲解。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在教学活动最开始时就营造出一种教学环境的神秘感,从而为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打下扎实的基础。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的方式,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依然存在着小组内部分学生参与讨论不积极的情况。有些学生由于物理学习能力不高,有些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内向,因此小组讨论的质量实际上也打了折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应该在一旁进行积极聆听,并适当参与,鼓励一些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活跃整个小组的讨论气氛[2-3]。
以《显微镜和望远镜》这一章节的教学与活动为例,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观察小组成员的反应,对一些反应较为冷淡的学生予以积极鼓励。例如,有些学生针对显微镜与望远镜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所产生的想法已经被同组成员给说出来,因此他就可能产生一种自己已经无话可说的错觉。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教师可以就上一个的同学提出相应的质疑,哪个地方说得不够到位,哪个地方说得可能比较主观,接着再将问题抛给目标学生,积极鼓励他对教师的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尝试进行解释。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另一种思考与分析方向的方式,帮助目标学生转移自身的注意力,将思考与分析的重点进行转移,从而得到自己的一些新看法与新见解。教师在得到学生经过引导下所给出的见解后,予以认可和鼓励,从而提升目标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又如,针对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可要求该学生作第一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和组内成员均给予积极、耐心的鼓励,并对其发言内容进行必要的鼓励和赞赏。
另一方面,对一些错误发言,教师可适当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比较委婉地向该同学提示“可能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你忽略了……”、“你的这种观点还是比较可取的,只是还需要稍微进行一些修正”。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不会伤害同学的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又能够让他明白到自己的错误和所犯错误的原因,从而为下一个更为积极主动的发言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写作教学;英汉对比;母语
摘 要:概述了教育教学领域对于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英汉对比法的研究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英汉对比法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研究,分析了英汉对比的内容范围和对比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引言
写作是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中的重要一项,是一种语言输出技能,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写作教学效果,是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运用英汉对比法教写作,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浓厚,写作能力提高快。
二、运用对比法教写作的理论依据
在教育教学领域,关于对比法的研究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在语言学科已经出现了“对比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非常肯定对比学习法,在其《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曾强调,“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性、词义、词语范畴和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境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们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王力先生1985年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会上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
当然也有些人对于英汉对比教学的方法提出了质疑,担心利用汉语进行对比会产生负面效应,会使学生过于依赖汉语而干扰英语学习。其实这种担心是可以避免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母语即汉语已经或基本掌握,这样在写作时必定或多或少受到母语的影响,对正面的影响应保持并扩大,而对负面的影响要尽量避免。教师可利用母语对英语影响中有利的一面,对母语和外语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者异同,发现其中的规律。经过教师的描述、讲解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反而会培养和增强学生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有意识的排除母语的负面干扰,尽量减少、杜绝表达失误,从而得体地用英语表达思想。
目前国内有关英汉对比研究的论文、著作很多,但具体涉及将对比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并不多。我利用前人对于英汉对比法教学利弊的研究,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去粗取精,在写作教学中积极采用英汉对比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英汉对比法教写作的实践运用
在初中英文写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英汉对比法主要适用于词汇、句子、篇章和文化四个方面。
1、英汉词汇对比
词汇不论是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都是最小的造句单位。在初中英文写作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连词都是使用最频繁的。掌握这些词汇并不仅仅意味着知道该词的汉语意思,它们在英语和汉语中的用法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例如动词,它是构成英语句子的核心部分,在英语中非常重要,也是中国初中学生写作中出现问题最多的一种词。在汉语中动词没有形态的变化,词形本身也不表达语法意义。而英语中,动词有语法形态变化,表示各种语法意义。在初中课本范围内,英语动词的语法形态变化主要有:原形、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例如下面例(1)--(5)中,汉语的“吃”和英语中的“eat”。例:(1).我经常吃苹果。I often eat apples.(2).他经常吃苹果。He often eats apples.(3).他昨天吃苹果了。He ate apples yesterday.(4).他已经吃了一个苹果了。He has eaten an apple.(5).他正在吃一个苹果。He is eating an apple.2、英汉句子对比
初中阶段学生在句子方面发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句子的时态和结构上。在句子的时态上,英语句子的时态通常体现在动词形态的变化上,上文已涉及。在句子结构上,英汉语序基本是一致的,即按主—谓—宾—补的顺序排列,但英语的语序要灵活多变些,例如状语,状语中的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使用时常会出现错误的词类。英语和汉语在状语位置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汉语中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常放在动词前,而英语中状语通常被放在句首或句尾。如果句子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态或地点状语时,通常其顺序为:英语---从小到大,汉语---从大到小。而且如果句中既有时间状语又有地点状语时,英语中通常先写地点状语后写时间状语。例如下面例(6)--(10)例:(6).他每天读英语。
He reads English every day.Every day he reads English.(7).我在商店里买了一辆自行车。
In the shop I bought a bike.I bought a bike in the shop.(8).他出生于2003年九月八号。
He was born on September 8,2003.(9).他住在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
He lives in Qinhuangdao city of Heibei Province in China.(10).我昨天在会上遇到了汤姆。
I met Tom in the meeting yesterday.3、英汉篇章对比
在初中阶段英语与汉语的篇章对比应侧重于突出二者的相同点。因为初中阶段对学生英语作文的难度要求不高。《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毕业时写作应达到的程度是: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的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英语和汉语不论在文体上还是文章的结构、内容等方面的要求上都有很多的相同点。汉语在文体上如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是初中生常写的文体,英语中也包含这些文体。在文章结构上,英语和汉语都要求做到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紧凑连贯,上下文逻辑思维严密,中心思想突出。
4、英汉文化对比
学习一门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不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就不会真正掌握该门语言。而运用对比法学习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在两种文化的对比过程中,学生会加深拓宽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又会对外民族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学生在这种对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所输入的其他语言知识,从而把外在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语言知识,在学生写作时这些内在的语言知识就会自然的运用出来。
初中的教材中涉及了许多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这些文化知识在写作中也经常涉及,如饮食、节日、体育、礼仪、价值观、信仰等。这些文化既有与我国相似的,也有相互存在很大差异的。通过对比更能突出差异,引起学生关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四、英汉对比法用于写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英汉对比要明显。只有明显的对比才能突出两者的差异,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要注意对比内容的难易。有些知识虽然有可比性,但分析起来过于复杂,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母语。
3、升华对比的目的。在英汉对比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对比法只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而要使之成为学生的写作学习策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五、结束语
对比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在初中阶段英语教学中,对比法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方法来说,更具有优势。而且对比法不仅在英语写作教学方面可以运用,在听说读方面也有很大的运用空间。以上我对于在初中运用英汉对比法教写作的研究,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使这一方法更加完善,在初中阶段更加可行,我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分离变量法,波动方程,求解
0 引言
自然界很多物理现象都可以归结为波动问题, 在机械工程中经常遇到的振动问题, 可归结为机械波;在船舶工业中使用的声纳, 可归结为声波问题;在广播领域和光学领域, 可归纳出电磁波。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数学物理基础, 并且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
我们称它为波动方程, 因为它描述了自然界的波动这种运动形式, 其中△为拉普拉斯算子。△中, 变量的个数表示波动船舶空间的维数, 现实生活中的波动, 一般都是三维的。但是为了研究方便, 我们先讨论一维的波动。
分量变量法是求解数学物理方程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混合问题, 经过变量分离, 转化为求解两个或多个只含一个变量的常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 使原问题得到简化, 这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它通常用来求解有限区域 (区间) 上的边值问题或初边值问题。利用高数知识、级数求解知识, 以及其他巧妙的方法, 求出各个方程的通解。最后将这些通解“组装起来”。分离变量法又称Fourier方法, 而在波动方程情形也称为驻波法。
1 变量分离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边界条件齐次化。
如果关于未知函数u的混合问题中的边界条件不是齐次的, 那么选取一个与u具有相同边界条件的已知函数, 作变换u=v+w, 代入关于u的混合问题, 导出新的未知函数v的混合问题, 这时v所满足的边界条件就是齐次的了。当方程中的非齐次项与初始条件都与t无关时, 可以选择合适的变换让方程与边界条件同时齐次化。
第二步:非齐次方程的处理。
若此时方程是非齐次的, 可以利用叠加原理将问题转化一个齐次方程非齐次的初始条件与一个非齐次方程齐次初始条件的方程之和, 而对齐次方程非齐次的初始条件的方程可以利用下面的步骤直接利用变量分量法, 对非齐次方程齐次初始条件的方程可以利用特征函数法将方程的自由项及解都按齐次方程所对应的一族特征函数展开进行求解。
第三步:建立特征值问题并求其解。
设v x, t, =Xx, T, t, , , 代入关于v的混合问题所对应的齐次方程及齐次边界条件, 经过变量分离后, 可得关于X x, , 的特征值问题, 求出特征值λn和特征函数Xnx, 。, 一般要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并得到满足定解问题中方程和边界条件的变量分离解。
第四步:求解关于v的混合问题。
设该问题的解为特征函数的级数。将其代入v所满足的方程及初始条件, 从中可分离出待定函数Tn (t) 所满足的常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 求出Tn (t) 后可得v (x, t) 。
第五步:求解关于u的混合问题。
将所求得的v代入u=v+w, 便得关于u的混合问题的解。
上述求解过程可以用图1来表示。
而娈量分量的过程也可以用一个图来表示, 下面我们以两端固定的齐次边界为例来说明一下变量分量的过程。
2 应用举例
用变量分离法求解下面波动方程的混合问题:
分析:由于方程和边界条件都是非齐次的, 因此首先应将边界条件齐次化.注意到方程中的自由项及边界条件都与t无关, 因此可适当选取一个与t无关的辅助函数w (x) , 使得新的未知函数的方程和边界条件都是齐次的。
将 (4) 代入 (1) , 整理得
为了使方程 (5) 及边界条件同时齐次化, 取w (x) 满足
求解这个常微分方程定解问题, 得
于是作代换
将 (6) 代入原定解问题得
这是一个具有齐次边界条件的线性齐次方程的定解问题, 采用分离变量法, 可得其解为
其中
因此, 原定解问题的解为
3 总结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八年级学生刚学习“控制变量法”相关问题时,学生不理解“变量”也不知道如何控制“变量”。我举了通俗的例子说明:人的健康状况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经过学生讨论,认为受“先天因素、饮食情况、是否锻炼”三个因素的影响。于是我提出问题:人的健康状况与是否锻炼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马上给出答案,锻炼的人要好于不锻炼的人。我接着追问:如果一个先天体质差但饮食习惯好且参与锻炼的人和一个先天体质好但饮食习惯不好且不参与锻炼的人哪个更健康呢?一时同学们没了答案。接着我又给出第三个问题:在什么条件下,你们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呢?经过大家讨论认为,在先天因素和饮食习惯都相同的条件下。这里的条件就是控制变量,我们所采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一、控制变量法对理解和分析物理公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多出现在选择题中
例如:对公式v=s/t的理解,不能盲目地说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而应该说:当时间t一定,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当路程s一定,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当v一定,s与t成正比。对其他物理公式的分析采取同样方法。对公式P=UI的理解,绝不能简单地说电压U越高或电流越大,电功率P就越大。正确的理解是:当电流I一定,电功率P与电压U成正比;当电压U一定,电功率P与电流I成正比;当P一定,U与I成反比。上述归纳为:只要是三个物理量组成的公式,在分析它们的关系时,一定要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然后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如果是四个物理量组成的公式呢?则应控制其中两个量不变,然后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例:W=UIt的分析:当I和t一定,W与U成正比;当U和t一定,W与I成正比;当W和t一定,U与I成反比;当W和I一定U与t成反比。不管公式中出现多少个物理量,在分析两个量的关系时,则需把其他所有量都控制不变(常数除外)。这样就掌握了正确的分析物理公式的方法。
二、在简答题中解释物理现象时常用到控制变量法
例:为什么坐在沙发上比坐在木凳上舒服些?我们知道影响压强大小因素有压力和受力面积,这里是同一人控制的是压力一定,坐沙发比坐木凳人体的受力面积大,根据P=F/S,所以人体受到的压强小,感觉舒服些。为什么人走在冰面上比走在地面上容易滑倒?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这里是控制压力不变,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冰面的粗糙程度比地面小,人受到冰面的滑动摩擦力小,因此容易滑倒。如果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控制变量会导致逻辑不严谨而失分。
三、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实验中更为重要
如果在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时没有控制变量,整个试验就是失败的,得出的结论也毫无意义。例如: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时,首先在设计实验时需要选同一斜面且保证斜面的倾斜程度一定。然后再分别研究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1)动能与质量的关系。选两个质量不等(改变质量)的钢球使它们处于斜面上同一高度(控制到达平面时速度相等)自由释放,观察两次平面上的木块被推动距离的远近。归纳结论:物体的运动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2)动能与速度的关系。选两个质量相同或同一钢球(控制质量相等)使其处于斜面上不同高度(改变到达平面时的速度)自由释放,再观察两次平面上的木块被推动距离的远近。分析归纳:物体的质量相同,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定值电阻R一定,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R两端电压,然后用电流表测出每次对应的电流值I。最后得出:当电阻一定,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结论。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要改变定值电阻R的阻值,通过滑动变阻器控制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一定,用电流表测出每次对应的电流值I。从而得到:当电压一定,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结论。除了上述实验,还有多个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探究实验:“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电热与什么因素有关”“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
控制变量法不仅应用在上述题型中,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它是学生学习物理必须掌握的方法。总之,该方法可以说是贯穿初中物理教学的始终,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为常用、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田苗.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主要解题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12).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9
讨论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新课改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它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互动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为了确保课堂讨论质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全程参与,及时调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准备,全员参与
讨论题目要提前公布,明确讨论目的、要求,列举论题的分问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参考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同时,教师应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所得,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讨论的问题要精心选择学生学习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有利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其次,所确定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和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创设的问题应难度适中,让每个学生都思有所得,有话可说。
三、精心组织,有的放矢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教师应统筹组织,做到心中有数: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特别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备课中对讨论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尽量考虑到,讨论中要紧扣主题,狠抓教学目标的落实,切实把它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控制节奏,保证时间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 控制变量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4-01
对于初中物理来说,电学相关容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组成部分,在物理考试的时候,电学的控制变量应用也一直是经典的必考题目,学生能否真正的理解电学中的控制变量法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考试的成绩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初中物理的现状与问题
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模式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革,对于初中物理学科来说,教学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灌输给学生知识,通过实验来探究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被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的物理教学还是存在问题的,主要有:
1.对于很多初中学校来说,其教学的硬件本身就不完善或者维护的不好,很多物理实验无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看,这对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一定的阻碍。
2.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任务比较繁重,很少有学生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同时,学校的课程拍的也非常的密集,这也压缩了物理实验的上课时间。
3.对于我国学生来说,中考是人生的第一次大考,但是中考的物理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会对物理的实验教学产生影响。
二、控制变量法的相关介绍
控制变量法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岁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肩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然而就教学而言岸生产生一定的认识是基础,因为在物理学科中,主要是由很多因素共同组成的多样性问题。由此对于学生深层次的体会产生了契机。而这一条件除了主要因素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小的甚至可以忽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能够从实际上建立控制变量的初步认知。
在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进行解决时控制变量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的关键在于可以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从而化繁为简的对问题进行研究。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感性认知比较缺乏所以控制变量法无法有效的进行运用这就需要教师从旁引导。
三、初中物理电学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在进行初中物理电学内容学习的时候,一个最基本的关于电学的公式解释的是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它就是有名的欧姆定律,要想更好的掌握欧姆定律,学生首先要对电流、电压和电阻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就是欧姆定律的内容。在研究电阻、电流及电压之间关系的时候,就可以义勇上变量控制法来学习,这样就确定了学习的方法,确定其中的一个物理量保持恒定,然后改变其他的物理量,再结合欧姆定律,遮掩更有助于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可以保持电阻的恒定,然后去改变道题两端的电压数值,通过对输出电压的改变,实现了对电压的控制,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应用控制变量法来发现电压和电流之间存在的关系,理解的也会更深刻;其次,还可以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恒定,然后去调节电阻,这就能够得到电阻和电流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这样来进行试验,为了保持电压的恒定,在更换不同的电阻的时候,都由同一个电源来进行供电,然后进行电阻的更换,这就能够很直观的看出电流和电阻之间存在的联系。其次,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注意,电源本身也是存在电阻的,电源的电压也能够随着外电阻值得变化而影响电源电压的数值,这就容易使实验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老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认真的观察电压表,保持电压表读数的恒定。在学习电阻的时候,电压和电流的理解是基础性的工作,学习好了电压和电流,学生学习电阻会非常的容易,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入控制变量法,并且结合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和内容就会让学生感觉到非常的直观,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的认识,从而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
四、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控制变量法是一个种研究的方法,和初中物理的教学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物理学科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控制变量法也可以在生活的很多领域来利用,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认真的学习控制变量法,这能够有效的提高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花.探讨初中物理电学中控制变量法的实际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3,04:42-43.
[2]杜爽,陈万金.初中物理电学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57.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教师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很难迅速接受新兴事物, 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并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 在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下, 很多初中教师的任务和负担非常大, 常将其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考试成绩之上。为了促进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 给学生布置超额作业, 学生很容易就会对其反感和抵触。同时,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 教学气氛比较严肃, 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时, 很少跟教师沟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好, 才能给学生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物理。课堂讨论法改变了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 将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潜力。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验成功。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课堂讨论法的步骤
(一)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引发学生讨论
相关研究发现,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讨论, 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具体来说, 就是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 可以以互相尊重的态度倾听对方的陈述, 并对陈述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讨论, 互相学习, 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正确的结果。教师应关注学生提出的意见及建议, 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而不是指责。
(二) 进行合理分组
教师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 就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对分组的方式、人数都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一般人数为4~6人, 各小组组员的选择, 教师应当避免比较熟悉的学生在一个小组内, 这这样样可可以以避避免免他他们们在在讨讨论论的过程中出现不认真的状况。教师要认真考虑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根据学生的成绩、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划分, 使各小组的学习能力基本一致, 并能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
(三) 讨论结束后, 及时评价和总结
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最终合理化的评价和总结。在学生讨论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对整个课堂做出评价和总结, 评价的内容包含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角度、语言沟通、团队合作等。另外, 教师在这个环节, 还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检查, 从而保证学生掌握相关物理知识。讨论过程和结果的及时评价和总结, 可使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认可、鼓励,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
三、课堂讨论法的应用范例
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 可用讨论法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按照上述步骤设定讨论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把一个橘子放在平面镜前, 在平面镜中也有一个橘子。
师:同学们, 你们能就上面的事实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生1:镜中的橘子和镜前的橘子大小一样吗?
生2:镜中产生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师:非常好, 同学们想到了很多问题, 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教师引导, 让学生观察像和物体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生:像和物体之间的连线与镜面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师:同学们,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主要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的, 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论证。
(二) 分组———合作论证
师:同学们, 这次实验的器材是我们经常见到的蜡烛, 现在按照座位的位置划分小组, 以四人为一组, 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实验用的蜡烛是大小相等的?2.我们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时候, 为什么选用玻璃, 而不是平面镜呢?3.如何确定物体和像的位置? (学生讨论结束后)
生:蜡烛大小一致是为了更好地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
生:玻璃透明, 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后面的蜡烛, 并且还可以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
生:可以用笔将镜前蜡烛在纸上的位置画个点或者圆圈, 同样, 也可以将镜后蜡烛的位置在纸上画个点或者圆圈。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都认真思考了。对我们上面提到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同?在物体和像之间画一条连线和镜面有怎样关系?如何探究这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了5分钟)
生:我们可以将玻璃拿开, 画出连接像和物体的直线, 并用尺子分别将物体与像到镜面的距离测量出来, 判断这两个距离是否相等。
生:我们可以用量角器测量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所成的夹角, 从而进行判断。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 下面就分组进行实验, 而且实验次数不少于三次, 以尽可能减少误差, 从而得出正确结果。将测量结果填到课本上的表格中。
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巡视观察, 并适当点拨指导。
(三) 评价总结———反馈建议
十几分钟之后, 各个小组都按照要求完成实验。
师:请同学们将各自的实验结果拿到台前展示一下。
生:我们通过实验, 得出的结果是物体和像之间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生: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师:看来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而且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课堂讨论, 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原理。它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 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的物理知识, 并且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课堂讨论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促进了学生感情的交流沟通, 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潜力。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初中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秀玲.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通讯) , 2015 (17) .
[2]杜威.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讨论[J].新课程 (中旬) , 2013 (8) .
谈设疑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12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若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得出0
四、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如在解不等式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
原不等式可化为:即,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学生会惊疑,唉!这是怎么解的,解法这么好!这位教师说道:“你想知道解法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13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教学必须强调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突出科学探究活动。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至关重要,在概念教学的引入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认知概念”教学正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概念的能力,并在某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满激情,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适当的干预,起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关键词 : 情境导入 生物概念教学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也如此。一堂课如果一开头就平平淡淡,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如同嚼蜡,很难提起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巧妙的开讲,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地学习。
一、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概念,能够指出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并能按一定标准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概念的运用就是把已经获得的概念运用到个别的、特殊的新情境中,这又叫概念的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在概念引人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 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二、问题情境教学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 思维的核心是创新, 思维起始于问题, 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 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 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 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从根本上去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即概念。
生物具有创造的本性,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开展这项教学研究的意义是可能会带来如下一些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有利于促进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更富有成效的开展概念教学,以期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继而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 情境导入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 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 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知识 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其目的 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精心设计的情境,能触动学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 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生物概念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直观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其理性认识的发展。生物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我 浅谈一些自己的方法:
(一)、引入时的情景应用
通过创设情景,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
1、实验情景。
例如学习“反射”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针刺手指的缩手反射小实验,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反射概念,“针刺”是刺激,“缩手”是反应,“人”是主体(与植物无反应比较),其有神经系统。生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这样引入,可以让学生感到自然、有趣,容易接受。
2、实践情景。
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及课本中的插图和生活实践,创设直观情景。例如,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池塘、麦地、树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池塘里的植物是生产者,各种鱼虾、浮游动物是不同级别的消费者,分解动植物残体的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共同组成生物群落。阳光、水、氧气和其他一些化学元素组成非生物环境,并与生物群落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构成池塘生态系统。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3、问题情景。
利用挂图、实物及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的同时,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并在观察中解决问题。便于感性认识,能丰富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例如“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演示实验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通过带着问题观察,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和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知道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又如反射的概念可以通过膝跳反射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
4、以旧带新情景。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善于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例如:光合作用在初中已学过,高中生物又有这一内容,学习时就可以以旧带新来引入。(二)、分析时的情景应用
1、创设比较情境,分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排泄与排遗,囊胚与胚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在学习生物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列表、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同类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异同。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比较教学时,可以起到直观的作用,以及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可以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也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的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
2、创设强调情境,分析概念的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一些字词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生物概念的关键字词,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关键字词入手。强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例如: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其中“同种”“同一”四个字,需强调。
3、例证情景。
如,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群落则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要明晰这两个概念,就要剖析两者关键的不同之处:同在一个区域内,前者是同种生物,而后者包括所有生物。在对比过程中,我们最好结合一些实例,如一个池塘中所有鲤鱼属于一个种群,而该池塘内所有生物才构成一个群落。最后找出二者的联系:群落由不同的种群组成。
4、小组讨论情景。
随着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以学生为主的探讨学习活动会渐渐成为教学主流。问題讨论在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容忽視的。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来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教师要巧设一些问题,点燃创新之火。问題讨论促进学生概念的精致化,小组问題讨论提供所有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概念解释的机会。学生提出的概念解释必须接受组员的检验,促其再建构。问題讨论供组员思考概念合理性的机会,学生自己建立一套合理的解释,以接受他人的看法。经由小组问題讨论的历程使学生概念逐渐接近科学概念。经由不断的解释、质疑、再建构、反驳、澄清等,共同建构出一个比讨论前更符合科学概念的答案。在讨论过程中,虽然学生建构出错误的答案却反而有助于学习。问題讨论的情境促使学生必须对概念进行解释、精致化,并接受组员检视概念的合理性,以形成共识。(三)、巩固时的情景应用
1、体系情景。
在完成章节知识的教学后,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体系。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之中,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又能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概念。
2、错误情景。
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也是对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借助学生的错误和失败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强化和提高。在学生还没出错之前就将易犯之错一一指出并加以强调,这样做肯定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学生往往印象不深、记忆不能持久;而我们如果采取允许甚至诱导学生暴露错误的方法,通过学生对自身失败原因的探讨及错误思维过程的反思,既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又可提高学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
3、实例分析情景。
通过实际运用,使概念具体化。例如:阳光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因素,可以通过解释松树和人参在山地的分布等实例,来具体理解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4、巧记情景。
生物概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记忆是有技巧的,例如要点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其他如某些内容可用数字序号归纳。例:原肠胚特点可归纳为“一孔二腔三胚层”等。有些内容可记少不记多,例:营养物质的吸收,只需记住一部分脂类物质进入了毛细淋巴管,其他营养物质都进入了毛细血管等。掌握记忆和整理概念的方法,提高学习和复习的效率。
通过上述的案例,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出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概念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归根到底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过程中去发掘新概念,这样得到的概念既准确又不容易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其实,概念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样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它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意在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 生有意义的影响。
另外,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为了使学生真正能够从问题中找到答案,并归纳和总结出概念。有几点也要特别注意,一是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的阶段性,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情境。二是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的生活性,生物来源于生活,所以尽量安排一些大家生活中遇到的情境,更容易让学生有亲近感,有求知欲。三是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的目的性,创设相关情境是引导学生向核心概念去进一步学习,它只是教学中的一种导入手段,学生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或概念有些地方是不够严谨和准确的,所以教师的归纳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使概念更加清晰,尤其是和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是要考老师讲解和强调。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导入的运用要因人而宜,要因教学内容而宜。灵活掌握创设情境导入技能就象要灵活运用写作手段一样,引人入胜是最基本目的。只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境导入方式,都将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新颖有特色的情境导入方法常能营造最佳教学心理环境,常能改变学生上课的状态,使更多的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上课效率,能使学生乐在其中,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了充分保证。
1、编 者:柳明
《教育文库》
出 版 社: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
出版时间:2000年8月
2、作 者:邱瑞贤
《因课制宜,巧妙导课》
选 自:《福建教育》
出版时间:1999年第11期
3、编 者:周 宏
《课堂素质教育手册》
出 版 社:九洲图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年10月
4、编 者:周美珍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1年5月
5、编 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出 版 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4月第1版
6、编 者:《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组织,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出 版 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3月第1版
7、编 者:朱小毛、肖霞英
《让幽默点缀生物课堂》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月
8、编 者:汪忠 《新编生物学教学论》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5月
9、编 者:鲁宾斯坦
《关于思维和它的研究道路》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出版时间:1963年9月
10、编 者:.唐成斌
《中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出 版 社:西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