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2024-05-30

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共10篇)

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1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白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郭凤鸣

摘要: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育者的神圣职责,也是每一位教育者应尽的义务,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让学生学到生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数不胜数,大都蕴含着很多为人处事的哲理,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点拨,渗透德育教育,以使德育之花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是中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都起着奠基作用。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我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感悟到了: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思想。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使学生能全面地、健康地成长。

一、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德育教育列入课程目标,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从具体内容实际出发,深入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找准教材中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教《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都德的这篇作品,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从老到小,从师到生巴不得把国文吞噬。教师只要准确地选取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渗透,效果是可佳的。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每篇课文都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或得到一次教育,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二、在新课导入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设计导语时,力求先声夺人,突出作者的人格魅力,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起始课导语设计。如果我们在课前能设计一段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成功导语,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地接受课文中思想教育。简短的导语,非常自然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自然地把握住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层含义。爱国主义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被放在了首要地位,是学校德育的主旨。初中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许多课文包含爱国主义热情,众多个角度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实际,巧妙地利用教材,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在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生命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史路,体会作者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还有《回延安》、《谈骨气》、《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篇章,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题材。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殿堂。让学生由爱祖国到爱学校,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

在设计导语时,力求先声夺人,突出作者的人格魅力,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在背景介绍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本中有不少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质的文章,如《邓稼先》、《最后一次演讲》这类课文,在介绍时代背景时,联系他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弄清今后自己该怎样做。类似这样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激励了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懂得该怎样做人,怎样学习。

四、在指导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韵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的综合活动。大声朗读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思想感情的品味。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不同的形式,都表达了爱国这一崇高的主题,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感人肺腑的事迹、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比如《黄河颂》,作者借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教师可以播放《黄河颂》的朗读录音给学生以示范,从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情感的把握等方面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还可以分男领、女领、男齐、女齐、全体朗读,让学生在彼此默契合作中感受到团队精神的力量,在反复朗读实践中既掌握了朗读要领又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磅礴气势,想象那波澜壮阔的场面,进而体会黄河儿女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豪迈的英雄气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沁园春·雪》、《岳阳楼记》、《三峡》、《春》、《济南的冬天》则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欣欣向荣的面貌,通过朗读诗文、品位语言、自主鉴赏、解析主题等环节的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可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情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在课文分析中,进行德育渗透。

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

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我利用教材内容并结合现实中的事例指导学生学会准确识别良莠,辨清精华与糟粕。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写贝多芬遭到命运的沉重打击,在1820年后两耳失聪,但仍坚持音乐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音乐经典力作。学习本文,通过解决“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简括贝多芬形象”“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三个问题,使学生感受、理解贝多芬的沉郁坚强、严肃善良、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伟大形象,在朗读课文、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了“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这里没有简单的说教,有的是润物无声般的德育渗透。教材中的《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福楼拜的星期天》《孙权劝学》等文章则让学生领略到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熠熠风采,他们的典型事例、卓越的成就、优秀的品质构成了他们在学生心中树起的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使学生懂得了自己今后该如何做人、做事、该如何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总之,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深度,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情感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效果良好。

六、在作业批改中,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我们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例如,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的同学写的不认真,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他人不尊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不要小视,要及时引导与纠正。经常在班级树立榜样,或搞作业展览,让好的同学谈做法想法,让学困生谈启发。这样不但规范了作业,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七、、在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试想,一个轻言失败的教练如何能训练出顽强的体育健儿,一个以赌为生的父亲如何能教育子女不赌。同样,一个师德败坏的教师如何又能教出荷花般纯洁的学生呢!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时期,人格初步形成时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能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那么,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的发展过程。

以上便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点粗浅看法,当然各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让德育之花绽放语文课堂。

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2

1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大致在13—16岁这个范围内。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 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一般而言, 和小学生相比时, 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 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 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 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 他们在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初中学生感情丰富, 易于接受形象性强、感性强的事物。初中语文教材对课文类型的安排也是针对这一特点而设计的。各类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都具备了直观、浅显、形象、易懂的特点, 即使在初二开始安排了一些议论文, 也都短小精炼, 论点明确, 论证层次少而清晰, 使学生学习、练习都容易入手。初中学生的这一接受特点, 提醒我们每个语文教师, 在通过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 一定要选择正确、合适的教育方式, 切忌长篇大论, 枯燥说教。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学生心理特征, 激发兴趣十分重要, 学生虽然年少, 可心灵十分纯洁, 他们都希望表扬, 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为此, 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 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 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 针对这一特点, 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 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 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 我看了卷子真生气, 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 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 就保留了他的面子, 过后和他交谈, 晓之以理, 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 不但不批评他, 还表扬了他, 后来进步了。这样, 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后来, 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 而且还主动担任全校的厕所卫生员, 被评为文明学生。

2 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方法与艺术性探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 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 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 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 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 在教冰心作品《小桔灯》时, 小姑娘形象至今还深深印在大家的脑海中, “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 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在这一课教学中, 我让同学们写了一篇文章《我和小姑娘比童年》, 作文交上来了, 我一篇篇地读着:“和小姑娘相比, 我是多么幸福啊!不必说整天面包、牛奶、巧克力, 也不必说生日大蛋糕, 单是过年的一个个大红包, 就够小姑娘一家一年的开销了……”“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和小姑娘相比, 我的自理能力实在太差了, 也从来不会照顾别人……”“和小姑娘相比, 我感到很惭愧, 平时稍有不顺心, 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 太不体谅他们了……”同学们的这些肺腑之言, 更让我感到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责任重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不仅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 还要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现在的学生, 大多是独生子女, 有些家长过分溺爱, 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 缺乏爱心、同情心, 缺少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所以,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我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 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 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 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 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 如果要学会爱别人, 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 我们要自立自强, 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爱, 是不能忘记的。”只有人人都懂得爱的力量, 生命才会越来越珍贵, 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让我们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 自立自强, 谱写生命中最绚丽的交响乐吧!

3 营造美的氛围, 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 营造美的氛围, 展示美的境界, 用美来熏陶学生, 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 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 创设感人的情境, 让学生诵读文章, 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 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 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 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 《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 《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 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 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 对真理的追求, 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4 在讲授内容与形式中实施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 思想内容与表达表达形式是有机地统一于课文之中的, 既要传授课文内容, 又要讲授课文表达形式。教师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表达而去讲内容, 也不能脱离思想内容单纯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思想内容, 而且还要掌握起表达方法, 以期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如此看来, 语文科的教学任务是双重的。语文科实施德育, 是在完成双重教学任务中进行的。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之中, 缘文悟道, 因道解文, 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感情上受到熏陶。即是教师不仅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进行思想教育, 而且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 如在讲表达形式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等。爱祖国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爱祖国的一种重要表现。《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以及镇上的人们在使用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权利即将被剥夺时所表现出来的沉痛心情也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 作为语文老师, 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调动学生, 抓住文本, 创设情境, 讲究方法, 因“文”明“道”, 因“道”悟“文”, 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激励他们的精神, 提升他们的素养, 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 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3

一、从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巧用作者及背景介绍来渗透。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很多文章都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章都是他们在历练人生、奋斗挣扎后进发出的思想火花。因此,教师可通过“作者和背景介绍”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其中。如我们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时,仅仅告诉学生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要记住他的代表作等等,学生只会对着他晦涩难懂的语句皱眉头。当我们将动荡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介绍给学生,并讲述鲁迅如何三易其志以寻求救国之路,学生了解鲁迅犀利的文字背后蕴含的爱国之心,这就激起了他们的敬仰,也激发了爱国的热情。

(二)利用文中的“道”来渗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文以载道”的课文占了绝大部分,我们应当挖掘课文中的那些“道”来渗透德育。如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学生们对黑尔的成功产生了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老黑尔的成功改变命运,得助于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二是认为他的成功是他本身素质即认真、执着起决定的作用。我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抓住“偶然与必然”这一对反义词来分析:偶然只是一种机遇,老黑尔本身具有的良好素质,即使没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凭着做人认真执着,凭着对目标的追求,“好运”会再次与他结缘,这是必然的。学生在争鸣中悟到:改变命运的实质是一个人的素质。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三)利用哲理名句来渗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还含有一些意味隽永的名言警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加以重点讲解。如我在讲《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故乡》时,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勇于开拓进取。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古人云“言为心声”,学生在作文中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感知及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教师可通过作文的命题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起导向作用。平时作文训练,可以通过恰当的题目带来德育渗透。如以“慎独”为话题作文,作文材料告诉学生:“慎独”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通过这次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修养问题,确立积极健康的写作思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在评价学生习作时要关注思想内容,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常常会无所顾忌的把不满和无奈通过作文交给老师,这时,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就不仅是作文,而是现实的人生。因此,教师在作文批改时,不能只盯在语言形式方面,更要关注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主题是否有积极意义。选材是否实事求是,认识是否正确,然后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

三、利用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例如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而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开展“阅读好书”活动,我将《中学生必读书目》列出供同学们选择,再让每个学生推荐一本好书来充实课外阅读书目。通过活动,坚决抵制了不健康书刊对学生的侵蚀。

除了传统的语文活动,教师还可以灵活展开应时的德育活动。如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学生刚刚学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文中洋溢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大家读了都很感动。而该周周日正好是母亲节,我组织学生开展“母亲节感恩活动”,让他们将对母亲的爱转化成切实的行动。在这次活动中,孝敬父母的种子悄悄洒人他们的心田。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决定了它的德育任务。语文教师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得到道德与美的陶冶,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让语文教学化作润物的春雨,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努力让每个孩子在吸收知识的同时,成为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4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德育,并努力使其取得显著的成效。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由此可见,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丰富的知识,还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包涵着的浓烈情感因素,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以此来进行德育。

(一)、树立强烈的利用德育因素的意识 面对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历史重任,老师们必须要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把培养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又有丰富科学知识,较强适应能力的新人视为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牢牢记住,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这样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德育,克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随意性。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只是将全部心思花费在讲授知识上,把激情澎湃、优美生动的课文讲得枯燥乏味,没有利用德育因素进行德育的意识。这样就造成了脱离语言教学,支离破碎地肢解课文,来进行空洞说教。使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产生严重错位,失去了其原本形象感人的魅力,并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的时候,先列出一大堆生字词让学生去注音、查字、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写段落大意。而没有去分析文中最能表现董存瑞革命精神的字、词、句、段。最后快结束课的时候才很笼统地直接提出本文表现了董存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位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树立进行德育的意识。他的德育随意性造成了文章的架空分析,使原本充满激情、感染力的文章变得苍白无力,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性。

(二)、掌握语文课实施德育的特点 在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我们不能搞教条化,使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公式化地用某种固定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如: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蕴含着深刻德育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悟出其中道理;通过多读,在教师的正确点拨下体会文中的情感;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及影视欣赏等途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德育到位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使教学中的德育到位。那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使德育到位呢?

(一)时代背景介绍,搭桥铺路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授《再见了,亲人》这编课文时,有许多学生都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自愿军是什么。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自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自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的之情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巧妙设计问题,深化认识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例如可以提问:“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5

【摘要】本文从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出发,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对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全面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人格就是人的品格,人的尊严,人的立身之本。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阶段,在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数学人物的讲述,尤其是对他们人格及其人格力量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并循序渐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为塑造学生坚持真理的崇高品格。我讲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欧几里德在临死时还在高呼:“不能征服我,让我解完这道几何题”。其热爱科学的牺牲精神无不令我们广大学生感到震撼,并激发他们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热情。

CEO是一个对学生极具诱惑力的词,这些人身上闪耀的人格魅力比他们所拥有的外显的财富和地位更具有吸引力,他们所拥有的高情商比他们的智商更具魅力。学生们并不是不要道德,他们拒绝的是姿态老高、面目可憎的道德说教。

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学生希望他们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是长辈、朋友;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及不断进行的创新精神。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一)、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在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产生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得出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在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并不成熟,理解问题更不会太深奥。因此,政治思想教育对待他们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老师适当加上一些有关系的社会问题及祖国知识等,以此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举一个例子:在学生学习有理数概念时,涉及到学习正负数的知识。这时,老师可以利用体温计等身边的一些东西举例说明正数与负数。最好的是向学生们讲一些有关中国重要的地理知识。比如说,“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被称为‘地球之巅’由于山顶经年积雪,气温很低。人们把它同南北两极并列,称它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就是一个正数。泰山主峰玉皇顶周围以及老平台、黄石崖和黄崖山一带,海拔高度在1000米至1545米。此处峰高谷深,地形陡峭,侵蚀切割深度500米至800米 ”。这样,学生不仅灵活掌握正、负数据的概念,还学会了一个重要的地理知识,受到了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同时,还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不学好数学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二)、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的应用不仅形成了一大批新的应用数学学科,而且与计算机的应用相结合形成了数学技术。数学一方面仍发挥基础和应用基础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技术。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展示了数学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代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等均与数学关联紧密,同时无不受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数学教育中要注意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向各个领域推延而自然派生的德育意义。我在讲授初二上学期有关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时,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别林斯基说:“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可以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总之,结合数学科本身的严谨性特点;结合数学的形式、内涵进行美育教育,能够达到:

1、使学生通过数学养成严谨、朴实的学风:“数学使人周密”(培根语)数学在训练人的思维、思想方法以及熏陶人的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数学能使人严惩缜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推理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态度,反对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作风。

2、使学生通过数学养成理智、自律的习惯:数学中的真理是数学逻辑上的合理性,解决数学问题一定要*着一套“定理规则”,而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这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是“以规矩而成方圆”的习惯。

3、使学生通过数学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数学中的结论不是模棱两可的,数学语言也是周密严谨的,是就是,非就非,这种客观公正的性能使学生追求诚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而唾弃社会上的弄虚作假、浮夸等不良之风。

4、使学生通过数学养成宽容、大度的品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韩愈语)。有的教师在碰到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或指出自己在教学中的错误时,总认为是触犯了尊严的师道,然后对这些学生“严惩不贷”其实老师也不是圣人,在教学中出错也是在所难免,对学生的质疑我们不仅要宽容、大度,更要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培养宽容、大度的良好品质。

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及创造能力。

三、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四、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参考文献:

[1] 道德学习的三种途径 徐丹《中国德育》2006年

[2] 追求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李万军《中国德育》2006年 [3] 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课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实践经验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彰武三中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篇6

广水实验高中 孙建华

内容摘要:中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其人格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不仅关系到未来学生学业上更进一步的深造,也关系到其一生。语文教学开展美育,对学生至关重要。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浇灌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自身各种因素协调发展,使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美育

新课程标准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课)语文》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材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美、体验了社会美、享受了艺术美,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的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马克思说:“美育是一个有高度文化的新生活的创造者,一个具备共产主义世界观和行为的共产主义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美育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将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学校美育的目的就是在传授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和心智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标。以美的方式、美的内容、合乎美的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精神的愉悦。即寓教于乐。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感受自然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高中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是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它的范围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千古绝唱的赤壁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悠长悠长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内容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荒凉寂静的地坛„„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和风细雨、墟里村落等自然界的景象都在这里竞相展示,处处表现出造物主那神奇诱人的魅力。

经过作家加工的“第二自然”更是优美、更生动,足以让读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了。比如说《荷塘月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朦胧、淡雅、恬静的月下荷塘,现实中我们又能否看到?《我的空中楼阁》,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辞和句式使我们感受修辞之巧表达之妙,又使我们感受语言之精意境之美,但现实中我们又能在哪里找到这样居所?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赏“淡妆浓抹总相宜”之美,从主观上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品味“草色遥看近却无”、“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客观上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更应该利用媒体、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北国风光”“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知道“雪”不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直接融人大自然的怀抱中。

二、鉴赏社会美,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高中新教材所选篇目无不渗透着社会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体验,给人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在新教材中,可以看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少年,可以听到爱国诗人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声,可以触摸到陆游“中原北望气如山”忧国忧民的时代脉搏,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廉颇老矣”的沉重叹息„„读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你会加深一份对祖**亲的眷恋之情;读穆旦的《赞美》,你会体会到一个民族站起来的真正含义;读《陈情表》,你会增加对父母的依恋和感激。高中新教材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以其健康的内容、感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大有裨益的。新教材以其鲜明的“人文精神”为困境中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而赞美人类的崇高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个性的创造思维,则成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的三大支柱。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地坛》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指南录>后序》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爱国爱民,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庖丁解牛》《都江堰》所显现出来的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的社会智慧美„„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材料归类整理,相互传阅;可以写心得写读后感,相互交流;可以组织学生到名人故旧游览,领略名人风采。

三、品味艺术美,提高才情展示才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美的高级形态。读着充满艺术美的作品,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艺术美就内容而言主要是形象美、意境美。就形式而言主要是结构美、语言美。

形象美,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郎台:无论是《柳毅传》中的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的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都具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感染的起点。可以说,教材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他(她)们如同百花园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独有的色和香,给读者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意境美,意境融合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它能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启发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 „„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

结构美、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7

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是一种对话, 一种沟通。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 更要与学生分享知识,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和学生做平等的朋友。比如, 从讲台上走下来, 让自己回归学生, 为学生提供个性的学习空间, 因为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 学生自觉地担负学习的责任时, 其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学会为自己负责, 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真正将学习当做一种兴趣。

二、应吃透文本, 把握结合点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点是语文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也就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训练应在不脱离德育内容的条件下进行, 二者必须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但是, 语文课不等于政治课,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广大教师只能有效地将其渗透于语文基本训练中,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文本吃透, 全面了解文本的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点, 明确一篇课文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时有哪些是进行德育渗透的窗口, 以便在教学时巧妙切入。如果教师对文章的结合点心中无数, 或者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 单凭热情去进行德育渗透, 那么必然会导致德育渗透的失败。由此可见, 上课前教师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和全面理解, 意义重大。

比如, 教《苏武传》前, 教师就须明确对这篇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时应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如爱国主义情操、民族气节的教育, 同时还可启发学生学习苏武在困境中坚守信念, 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 不被荣华富贵所引诱, 无论境况多么艰难, 也不曾改变自己的人生追求的高尚品格;学习《囚绿记》让学生体会到在逆境中追求光明, 坚持理想;学习《小狗包弟》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包容, 敢于讲真话;学习《赤壁赋》启示学生在困难、挫折面前要乐观豁达, 不管顺境、逆境都应宠辱不惊, 随缘自适。总之,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领悟、理解文本, 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人物精神、人格、气节、情操,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树立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远大理想与宏伟抱负。

另外, 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 还应注意避免只教知识, 不重德育, 或者离开课本, 只作空洞说教的毛病, 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接受思想的熏陶。

三、积累名言警句

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 而有些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识就是通过这些名言警句表达出来的。为此, 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些名言警句, 并围绕课文的重点和中心进行分析和讲解。比如, 在讲解屈原的《离骚》时,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 了解楚辞的文学特点, 还应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名言名句进行全面的理解, 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屈原为了解决人民的疾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在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渗透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 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时, 教师先要自己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 并内化为思想行动, 为学生做出榜样, 这样学生才觉得教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教师, 如果说的是一套, 做的又是另一套, 就会失信, 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相反,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 热爱学生, 严于律已, 严谨治学, 积极工作, 便可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五、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各科知识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品, 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可以说, 作文写得好坏和学生的思想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师必须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 告诉学生:要想写好文章, 必须做个好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 有质料是首要的, 没有质料如何能写?”文章写得好坏, 关键取决于学生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知识水平的高低。学生的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 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 作文教学中就必须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

总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一个引导者、铺路者、开拓者的角色, 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无形中感染、熏陶着学生,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只注重学科的考试考核, 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用爱去关怀学生,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支玉德.对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 渗透

一、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分享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和学生做平等的朋友。比如,从讲台上走下来,让自己回归学生,为学生提供个性的学习空间,因为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学习的责任时,其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自己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将学习当做一种兴趣。

二、应吃透文本,把握结合点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点是语文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也就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训练应在不脱离德育内容的条件下进行,二者必须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但是,語文课不等于政治课,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广大教师只能有效地将其渗透于语文基本训练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文本吃透,全面了解文本的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点,明确一篇课文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时有哪些是进行德育渗透的窗口,以便在教学时巧妙切入。如果教师对文章的结合点心中无数,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单凭热情去进行德育渗透,那么必然会导致德育渗透的失败。由此可见,上课前教师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和全面理解,意义重大。

比如,教《苏武传》前,教师就须明确对这篇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时应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如爱国主义情操、民族气节的教育,同时还可启发学生学习苏武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不被荣华富贵所引诱,无论境况多么艰难,也不曾改变自己的人生追求的高尚品格;学习《囚绿记》让学生体会到在逆境中追求光明,坚持理想;学习《小狗包弟》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包容,敢于讲真话;学习《赤壁赋》启示学生在困难、挫折面前要乐观豁达,不管顺境、逆境都应宠辱不惊,随缘自适。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领悟、理解文本,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人物精神、人格、气节、情操,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树立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远大理想与宏伟抱负。

另外,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还应注意避免只教知识,不重德育,或者离开课本,只作空洞说教的毛病,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接受思想的熏陶。

三、积累名言警句

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而有些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识就是通过这些名言警句表达出来的。为此,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些名言警句,并围绕课文的重点和中心进行分析和讲解。比如,在讲解屈原的《离骚》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的文学特点,还应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名言名句进行全面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屈原为了解决人民的疾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在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渗透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先要自己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做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教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便可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五、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各科知识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可以说,作文写得好坏和学生的思想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必须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告诉学生: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做个好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能写?”文章写得好坏,关键取决于学生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知识水平的高低。学生的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铺路者、开拓者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无形中感染、熏陶着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只注重学科的考试考核,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爱去关怀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支玉德.对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9

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教师通过课堂这个阵地,向学生“传道授业”。其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讲授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平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通过联想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多地方闪烁火花,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在教学中的,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且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更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如一年级语文上册14课《自己去吧》,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找出文中小鸭与鸭妈妈的对话,小鹰与鹰妈妈的对话读一读,问学生鸭妈妈和鹰妈妈是不是不喜欢它的孩子呀?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呀?通过学生的讨论,使他们能够理解两位妈妈的良苦用心,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再如20课《小熊住山洞》熊爸爸要造一间木头房子,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小熊一家还在山洞里住着呢?小熊是怎样说服爸爸不砍树的呢?小动物们为什么给小熊一家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使他们明白小熊为什么不舍得爸爸砍树造新房了。理解小熊一家宁可自己住得艰苦,始终舍不得砍树造房子的护林之心,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展开联想,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二、通过朗读渗透德育。

读能悟情、悟理。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如二年级语文上15课《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找出小柳树与小枣树的对话,分角色进行朗读,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特点,感悟小枣树说的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了解到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却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教育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通过课外阅读渗透德育

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10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厌学、早恋、泡网吧、群殴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凤鸣湖作文900字09-21

墨家文化凤鸣千年阅读及答案09-12

凤鸣镇部门决算分析报告07-06

上一篇:倚门而望的幸福的作文600字下一篇:英语专业大一新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