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的引入

2024-07-11

初中地理课堂的引入(精选7篇)

初中地理课堂的引入 篇1

一、引入绘画艺术, 活化地图内容

地图能力是初中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 其中, 长时间形成的绘画艺术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局面, 将其合理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技能。通常情况下, 绘画艺术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轻重虚实, 活化地图。将绘画艺术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 其主要是利用绘画过程中线条的虚实、轻重和色彩的明亮度差异, 将部分地理知识所涉及的地图、图表画活, 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1]。 例如:在学习《地形雨的形成过程》《地球的公转运动》的过程中, 利用普通的挂图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便可以利用绘画艺术绘制图形, 让地图更加形象生动;其二是重彩对比, 启迪思维。在地理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老师将课本地图和板图相结合进行教学, 能够让学生在之后的练习过程中观察得既准确又迅速, 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二、引入语言艺术, 增加课堂趣味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 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 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地理课堂中, 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然而, 由于地理学科知识具有文理综合性、地域性、实践性和空间性等特点, 这又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2]。 因此, 将语言艺术融入地理教学过程中, 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修辞是语言艺术中应用较多的一种, 其形象生动、充满情趣的语言能够大幅度增强语言感染力。 通常在地理课堂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包括:其一, 比喻。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对部分教学内容使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句进行表述, 不仅能够让复杂、深奥的教学内容变得牵线易懂, 而且有利于深度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有效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绪, 开发学生智力。 例如:在学习“我国行政区划分中主要包括省、县、乡三级行政单位”的知识点时, 老师在表述过程中便可以将其比喻成为学校内部的年级、 班级和小组, 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省、县、乡三级行政单位之间的关系。再如:学习《地层与构造》的知识点时, 其一老师可以将化石比喻成为文字、地层比喻成书页, 而整个地理环境的全部演化史则可以比喻成为一部完整著作;其二, 夸张。 使用夸张句将涉及的地理知识夸大或缩小地描述出来, 使语言活泼有趣。 例如:一句“整个宇宙空间中, 地球只不过就是沧海一粟”,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整个宇宙的大和地球的小;另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准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水的源流状况及整个自然界水循环的规律;其三, 拟人。

三、整合表演艺术, 培养地理情感

(一) 引入歌舞, 激情引趣。

将歌舞引入初中地理课堂,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背景音乐, 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例如, 讲述俄罗斯的文化特征时, 可以播放一段相关背景音乐, 烘托课堂氛围;其次, 以歌曲导入, 唤醒情感。 例如:学习《河流》一节时,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长江之歌”, 以歌曲动人的旋律和气势吸引学生注意力, 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中;再次, 采取歌舞并举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我国的民族》时, 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观看少数民族歌舞, 让学生深入感受祖国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

(二) 涉入小品, 自主探究。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表演平台, 有效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中。 其中, 当前初中地理教材中适合编制成课本剧的题材包括巴西热带雨林的保护问题、新城区建设、传统工业园及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策略等, 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点。

(三) 影视播放, 创设情境。

为了将艺术元素更好地融入初中地理课堂中, 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播放影视视频,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获得不同的课堂体验,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但是, 老师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应该切忌流于形式, 而是应该结合教材内容, 注意视频播放的频率和音量,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感受空间。 同时, 老师可以在播放视频之前提出相应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

例如:在学习《南极洲自然环境特征》时, 老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南极洲景观的视频。 视频中呈现苍茫雪海和冰盖及冰川在雪风吹拂下发出的声响, 这种视听结合的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南极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四、结语

教学在某一层面上被看做是一门艺术, 而地理学科是一门融入生活的综合性艺术。 然而, 通过实践证明, 将绘画、语言和表演等艺术元素合理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中, 从而有效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摘要:教学在某一层面上被看做是一门艺术, 而地理学科又是一门融入生活的综合性艺术。基于此, 作者以活化造型艺术, 提高读图能力为前提, 具体阐述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艺术元素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元素,初中地理,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权.现代地理课堂不能忽视“三板”教学[J].地理教育, 2014 (Z1) :120-120.

[2]林楚云.初中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探索——角色反串及其语言引入[J].汕头教育, 2001 (1) :28-29.

初中地理课堂的引入 篇2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堂课的“头”――课堂引入是至关重要的。适当的课堂引入设计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形成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使他们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完成自身知识水平的一次新的构建。

和众多的同行一样,在工作之初的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兴致勃勃,可时间一长,真正进入课程学习时,学生们却打不起精神了。我按照课本认真备课,可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反应却很冷淡,兴趣索然。在备课的时候面对教材中安排的课程导入,有时候感觉没有这个必要,尤其是概念课的教学,往往是直接给出这个概念。当然,如此课堂引入之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慢慢认识到,是在课堂引入中出现了问题。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创设的情境过长,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由此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疲劳,影响了新知的建构。2.创设了无用的情境,情境创设得再精彩,如果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也是不利于课堂教学开展的。作为教师要学会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取舍。3.创设脱离学生生活的情境或创设的情境难度过大,学生无法理解,难以融入情境中。

因此,若想做好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教师则应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思维情境,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当中。那么,如何创设适当的思维情境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一、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情境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一元二次方程(1)》这堂课的课堂引入就可从学生了解的“求长方形的长宽”等生活实例谈起。

【案例与分析一】“一元二次方程(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问题1: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若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可列出方程:

x()=900,整理可得(1)

问题2: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分析: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 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的()倍,即5(1+x)(1+x)=5()2万册,可列得方程:5()2=,整理可得(2)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和一般形式。通过提供两个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使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源于实际,从而体会到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二、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情境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新旧认知冲突过程中,体会新知识的实质。例如,分解因式这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因数分解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因式的分解。

【案例与分析二】“因式分解(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375×2.8+375×4.9+375×2.3

(2)12×0.125-63×0.125+61×0.125

2.整式的乘法,计算下列各式:

(1)x(x+1)= ;(2)(x+1)(x-1)=.

3.讨论:630能被哪些数整除?

我们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630分解成质数乘积的形式:63=

4.既然有些数能分解因数,那么类似地一个多项式可以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吗?把下列多项式写成两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1)x2+x= ;(2)x2-1=

评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学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意义虽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是能够正确进行因式分解的基础。通过乘法分配率的逆向运用的计算题和因数分解,使学生经历将多项式写成整式积的形式的探索过程,进而认识到何为因式分解。

三、情境的设计要融入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分式的运算的教学引入,就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分数的运算入手,通过类比,得到分式的运算法则,渗透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与分析三】“分式的运算(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1.计算下列各式:

(1)■×■=

(2)(-■)×(-■)=

2.类比分数乘除法,你认为:

■×■=?■÷■=?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及其运用。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小组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明白字母可代表数、代表式,从而顺利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四、情境的设计要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根据情境可以设计问题串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目标探究活动等。

【案例与分析四】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2)

情境创设:兄弟俩赛跑,哥哥先让弟弟跑9米,然后自己开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米,哥哥每秒跑4米,观察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何时弟弟跑在哥哥前?

(2)何时哥哥跑在弟弟前?

(3)哥哥跑出多远后追上弟弟?

(4)谁先跑过20米?谁先跑过50米?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函数图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选择”的问题,其根本就是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因此,本节课以问题串的形式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层层递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将图像上的点的坐标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做到“数形对应”,为接下来的“数形转化”“数形分工”做好准备。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使学生积极参与、乐此不疲的问题情境,尽力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只有当学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更加喜爱数学,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责编 闫祥)

把辩论引入地理课堂 篇3

一、辩论类试题较好地体现地理教育的人本思想

地理试题的开放性,侧重于考查两大基本要素:一是答题者思想的呈现,二是答题者的语言组织能力。近年来地理试题更加趋向于理性化的思考,进一步关注社会热点,如产业调整、城市化、雨林地区的开发与保护、土地流转、西部开发、资源调配、重大工程建设等问题,进入了地理命题的视野。

例1对该省(福建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2009年山东文综卷第26题第(4)小题)

答案赞同。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

不赞同。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

例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2008年山东文综卷第29题第(4)小题)

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上述两例可以看出,辩论类试题考查的着眼点是:要求答题者拥有发展的眼光与联系实际的思想,附以平实语言的铺陈,体现了其理应具有的人本思想。

二、课堂辩论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辩证性思维的意识

地理课堂辩论主要着眼于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理性对话、关爱自然、关注生态、遵循规律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与科学态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通过课堂辩论,培养学生发展的意识、辩证分析问题的意识、关注社会生活与时政热点的意识。

三、地理课堂辩题的选取

课堂辩论的精彩与否,辩题非常关键。地理课堂辩题选取需注意以下几点:

1.辩题要具有可操作性。辩题要切合地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水平与能力,要反映学科知识、社会热点、学生兴趣,有教育价值与意义。辩题忌切口太大、难度太深。例如,是否赞同对怒江的梯级开发,人口迁移对于迁出、迁入地的利弊的辩论,全球变暧对中国西北农业的利弊的辩论等,就能使学生课下有材料准备、课上据理力争,对问题的探究更加深刻,思维更加全面、严谨。

2.辩题要具有可辩性。课堂辩论既有共识点又有争论点,共识点指对立双方对辩题的提议、范围具有大体一致的理解,争论点是指对立双方观点产生分歧的焦点。要让学生认识到要想在辩论中取胜,必须养成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思维要呈现发散性的趋向,各抒己见,提倡探新求异。如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搬迁某一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试从政府人员与企业主两种不同身份的角度进行去、留劝导分析,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并通过思考,有新的发现与突破。

3.辩题要具有协作性。要提倡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重复教科书、教师或他人已有的结论。如就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建设水电站是否可行的辩论,可从经济基础、技术可行、发展变化等多角度人手分析,在辩论中,要考虑并欣赏他人的意见与看法,通过辩论,集思广益。

4.辩题要具有公平性。对双方要公平,在理论、事实和逻辑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否则一方振振有词,另一方有口难辩。如辩论台风、扬沙、火山爆发等利弊,从辩题上已经定位是灾害了,故辩论时其有利影响虽能举出几点,但最终不能美化灾害,导致后来无话可说。

5.辩题要具有可调控性。递进式的、前后衔接的提问可贯穿辩论的全过程。教师在恰当的时候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点拨,可以对辩论起到提示和调节作用,但一般不要打断学生的作答,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就辩题的最后点拨,则主要集中在确认各种不同观点成立的原理分析上。如对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翻新或保护原址、另建新城市的两种观点辩论,教师的最后点拨如下:一个城市有独特的风貌、充满魅力必须符合的原则是与自然和谐;符合人性的尺度,必须有清晰的文脉,一代一代的建筑构成城市的整个面貌;富有本地文化。城市规划要尊重普通人、尊重自然、尊重当地传统文化。

四、围绕某一中心话题,进行课堂辩论的方式与过程

课堂辩论中心话题确定后,可以设置多个角度支持认同或反对的辩题,让学生加深对这一话题的充分认识和理解。

课堂辩论辩题选择好后,要合理分组,整个班级可以按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生划分,或按学生的编号划分,或按座次划分正方反方等,无论何种组织方式,都应强调调动全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辩论前,先将辩题告诉学生,让他们在课前寻找材料,把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摆出来,为辩论做好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选出反应敏捷、思辨能力强、口才好的同学并确定为辩手。辩论按照陈述观点、自由辩论、全体参战、双方总结四个阶段进行,最后由老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成为旁观者,而要作为引导者,一要引导好学生辩论的思路,不能提出与辩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论据、观点;二要及时做好点评,注重以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辩论中,鼓励所有学生参加,并对优胜学生予以奖励。

五、注意地理课堂辩论的有效调控

地理课堂辩论是一种参与,一种交流,一种竞争,更是一种创新。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激起争论、产生共鸣,轻松、愉快地掌握地理知识。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地理课堂辩论的有效调控。

1.辩论内容会偏离主题:由于学生在搜集素材时具有片面性,同时对一些问题理解得也不够好,在辩论时心理紧张、情绪激动,有时会出现跑题现象。

调控的策略: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在阐明事理的同时,根据辩论的内容,适时引导性或引发性提问,引导学生向更深处思考,多向学生“踢皮球”。

2.辩论结果不好处理:在课堂辩论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观点,有时学生难以评判,如果这时教师不做总结或不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导致辩论教学只是一种空洞的形式,对地理教学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

调控的策略:辩论的结果最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来梳理发现。教师可适当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对有些观点无法统一的内容,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同时尊重不同的观点,体现教学民主。

3.学生参与辩论不充分:受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生知识水平、课余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准备材料时差别很大,发言范围较小,全体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调控的策略:根据学生性格、爱好、学习习惯等情况对小组角色进行指导性分工,比如有专门搜集素材的、整理提取观点的、与对方辩论的、寻找对方失误的、负责总体协调的等,明确每个学生的职责。在关注辩论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力争让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享受课堂辩论的喜悦。

把生活热点问题引入初中地理学习 篇4

一、结合“两纲”教育,将生活热点问题引入初中地理学习

“两纲”指《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学地理教学要求教师能结合“两纲”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时事材料就能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

例如,在教学《世界气候类型》这一节内容时,面对多达十几种气候类型,如何能够使学生比较准确和清晰地区分气候类型之间的差异,这是许多教师绞尽脑汁去设法解决的问题。结合当时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我精心设计教学,将气候学习与世界盛会相结合,如学习温带的部分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先告诉学生三届奥运会(雅典、北京、伦敦)和一届世博会(上海)的举办地分别位于这四种气候类型区内,然后引导学生将这四种气候类型串联起来,通过比较、分析这几届盛会的细节,突出气候特征对其的影响,在学习气候类型的同时有机渗透“两纲”教育,特别是民族精神教育,激发学生为中国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而骄傲自豪,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和特色的文化,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为上海世博会出谋划策,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世博、服务世博的意识。

二、将学生亲身感知的生活热点问题引入初中地理学习

学生在学习某些地理知识的时候,往往觉得它们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因此缺乏深入学习的动力,如学习世界地理中的各国的地理概况这类知识点时,学生对一些国家的某些方面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如何全面地对一个国家的位置、气候、地形、文化等方面特征的分析和探究则往往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来进行教学。

例如,我在教学《英国》一课时,了解到有些学生曾经去过英国学习,于是我就开始收集他们在学习时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英国的地理特征。对于已经去过英国的学生来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学习,这是他们从未有过的体验;对于没有去过的学生来说,从其他学生那里获得真实的间接经验,也是一种很有乐趣的事情。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明白了自己的生活与地理息息相关,地理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生活处处皆学问”,有效的学习既在课堂,更在课外;短效学习在课堂,长效学习在课外。

三、结合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开展相关学习

地理教师要善于利用每年的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开展与此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地理知识的了解,从而真正学会将知识运用于生活。

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在教学中亘古不变的硬道理。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情境,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突出。我的具体做法如下:1.把歌曲引进课堂。当我们学习和香港行政区相关的知识点时,我的课堂上想起了刘德华深情的声音“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这首《东方之珠》感染了学生,顺势问他们“歌里面的东方之珠是哪里?你对它了解多少?”这样的问题结合歌曲,学生的兴致立刻被调动了起来,地理位置虽然遥远,但是好似在我们的身边,拉进了学生心里的距离感。2.把古诗词引进课堂。地理课堂不应该只是单纯枯燥的地理知识,讲解地理知识的时候能和古诗词结合,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到我国地势的时候,我就引用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他们“这句诗里面的天上以及海指的是哪里你们知道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样的意境特别适合讲授关于辽阔草原的知识。3.引入趣味故事。我国幅员广阔,在好多地区都流传着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比如讲到新疆知识的时候自然用智慧的阿凡提引领大家学习。再比如讲中东地理知识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讲《一千零一夜》里面有趣的故事,并且多涉猎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等知识,比如他们为什么穿白色的长袍,戴白色头巾,气温那么高,为什么还全副武装?为什么偏爱白色?有了这些有趣的故事的引入,不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更加促进了他们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新课改以来,我们地理教师都在更新教育理念,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现在的学生涉猎知识面特别广,他们的地理知识不单单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传授得到的,好多学生具有大容量的自我贮备的地理知识,比如通过旅游、家长的讲解、电视等媒体的传播等多种途径,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改变以往老师主导的原则,把学生推到前面,运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方法。

三、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学生正是心理走向成熟阶段,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地理教师要有解读教材和拓展教材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要用自己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敬业精神,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要做学生可信赖的朋友,要做学生可尊敬的师长,要为人师表,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师表的形象。地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要在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甚至要做到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要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养。在课堂上要时刻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要改变教学理念,要在教学中润物无声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教育他们爱国家,知道感恩。对待文本,要有创新精神,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教学相长。

四、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理课堂上地图以及各种图表是我们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地图是实际地理的浓缩版,会看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础,地图也是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具,地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我在教学中把会阅读地图当作学好地理的基本条件,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地图讲解地理知识,引领学生把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迁移到地图上,把抽象的文字和地图结合起来,运用地图形象直观的特点记忆地理知识,把地图运用得淋漓尽致。比如我在讲中国的行政区划分、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东北地区等基础知识时,教会学生把众多的地名,繁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到地图上,印记在脑海中。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储存与捉取,又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记忆深刻。

五、科学的布置作业,用激励机制对作业进行评价

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合理布置课外作业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布置作业要适量,不能题海战术,不能简单反复的重复和机械的记忆、书写。如何科学的布置作业是地理教师的必修课,出色的地理教师绝对不能让学生陷入低效的作业中,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突出重难点,要对课堂所学内容有辅助作用,并且应该要有延伸,布置的作业要具有发散性,要有梯度,要难易适度,要因课而异,有的时候还有因人而异。作业的评价一定要具有激励机制,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爱上地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对于需要硬性记忆的知识,需要帮助学生巧记忆,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教师必须做到“一口清”,要给学生做好榜样,并且引领他们找到学习的窍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以,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最后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

学好高中地理小技巧

1、简化地图法:

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2、归类记忆法:

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3、用地图学地理法:

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高考地理题怎样答更好

第一,重视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包括读图、绘图的能力培养,表格信息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考试技能。做到脑中有图、胸中有图。考生一定要多动手动笔,加强考试技巧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手脑并用才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

第二,要强调地理信息能力运用。地理试卷中大部分题目都有图或表,要求考生能够从图表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地理位置、自然、人文等显形或隐形的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答问题。要充分挖掘题干,在吃透题干提供的显性信息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题干中所蕴含的隐性信息,保证答题的完整度。

初中物理课堂引入思考的方法 篇6

1.联系学生的知识层面,渐渐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物理《托盘天平的使用》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一般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答:杆秤),如果是重一点,大一点的物体呢?(答:用台秤),轻一点的呢?(答:电子秤),如果是要秤很小的,很轻的呢?例如是一枚钥匙呢?(答:托盘天平),进而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很自然地进入新课,结合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也会很认真的听,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列举提问。如在单元总复习时,首先回想本单元学了什么知识点,再从生活中去看看这些知识应用在了生活中的哪些方面。例如:在复习到影响到蒸发快慢的要素有哪些?首先学生自己回忆要素有哪些,再看看生活中的实例,分别是应用了哪个因素,是否可以对这个实例进行改进,让效果来的更快点?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提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的特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启发下,其他的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可以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回顾,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定律的含义。

3.带有争议性的问题提出,激发学生之间的相互热议,引入新课。学生对外界事物理解的还不够透彻,或者是对语言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就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这样有争议性的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到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刻。如笔者在讲解质量的时候,先问学生是一千克的铁重还是一千克的棉花重时,很多的学生都是选择了铁,这是因为学生都是想当然,没有仔细地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是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去回答。这种通过学生的争论和自己的思考后,才恍然大悟得到的知識,也是久久不能忘记的。

二、根据初中物理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引入方法

1.故事引入法。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在探索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有许多傻傻的笑话,也有许多对传统观念发起挑战甚至送了性命的事迹。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故事,这样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探索欲。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时,笔者给学生讲他本人生平,贡献,介绍他本人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悬念式引入。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够更加深入的思考问题,并且有去解开疑问的动力,去打开知识的大门。比如笔者讲解“机械运动”一章,在讲参照物的选择时,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会让自己产生错觉。例如:坐过火车的同学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当自己正在欣赏窗外的风景时,看到站台正在朝某一个方向行走时,知道是自己坐的火车已经启动了,正在朝相反的方向前进;但如果你是坐在另一个窗户旁,而且窗外是一辆火车,你就会认为是旁边的火车启动了,而不会想到是自己的,这是为什么呢?同样是在一辆火车上,而得到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3.事例现象引入法。用学生周围可以接触到的事例来引入新课,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以介绍一些新鲜的事物,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新奇感,讲学生带入到新事物的旁边。例如,笔者在“杠杆”的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家的秤进行一番研究,看看这秤有什么特点。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就自己带了一把杆秤来,先介绍秤砣一般时多重的,有没有规定,再看看秤杆上的准星之间间隔是不是均匀的,距离是否一样?再由事物引入到课本上,介绍杠杆原理,让学生们明白家里用的秤是怎么样来称量物体重量的。

三、通过实验引入

这种引入的方法,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有时候是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将学生带入到课堂,有时候是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两种方法各有各的好处。在实验比较危险或者是要求比较高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是实验要求不高,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上可以合作完成的,可以让学生分组来完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凸透镜成像”的时候,笔者是选择了在晚自习时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因为晚上做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现象。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对各种元件的作用做细致的了解,再来做这个实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来做,不能够想当然的去弄,并且要记录数据和看到的现象。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来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并要求学生对自己记录的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理解就比较透彻。

有关初中物理课堂引入环节的研究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 引入环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题引入的新颖、别致(且方法适当),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课题上来,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又能刺激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智力,并为本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师备课时,要从教材的内容、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等角度考虑问题,用一个恰当的方式引入课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的多元能力,同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

1、物理课堂引入的意义

1.1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特征或心理状态。人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认识活动,只有处于一定的注意状态下才能得以进行。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还处在提高的过程中。因此,要想使学生的思维转到课堂上,首先就必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2使学生产生兴趣并使兴趣持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对事物感兴趣时,就心向神往,把心理活动集中到该事物上来,学生对学习也是一样。它是人们想要认识、感知和探索世界,不断追求真理而带有个人情绪的思想活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不间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想方设法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引导,及时的抓住学生瞬间出现的认知欲求,掀起思维的波澜,使学生产生认识问题同时解决问题的渴望,但感到仅仅靠自己已有的知识又无法解决问题矛盾心理。这样就会使兴趣持续下去。当一个人对学习存在兴趣时,他就会高高兴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对学习内容的思考与探索中[2]。

1.3牵动学生思维

在学生对现象、问题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要通过创设情境、刺激、奖励等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要教会少年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的方式。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已经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课堂教学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果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恰当的引课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会有持续学习物理的兴趣,那样就能取得极佳的效果。

2、初中物理课堂引入环节设计

2.1多媒体课件引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进步,课堂教学早已不单纯是简单的黑板加粉笔。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变不可见的现象为可见,可以演示具有危险性的实验等。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幻灯片、动画、文字、声音文件,网上的一些素材等多媒体资源引入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节省时间,创设情境,增强趣味性,创造生动、活泼、愉快、高效的课堂氛围,从而优化教学,传承教学用资源。

初中电学知识占很大的比重,电学的特点抽象、难于理解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比如说电流看不到也摸不着,学生就无法感知它的存在;电压听起来这个词对于感性认识总会多于理性认识的初中生来说就更难懂了;安全用电的知识,说起这个词学生就很害怕。对于这样难于理解,同时又无法用实验来说明白的事情,可以用计算机模拟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例如在《欧姆定律与安全用电》这一节,涉及高压危险、短路的危害、雷电等,再有如九年级的托里拆利实验,由于在实验中用到了水银,水银的剧毒使这个实验已经不能在课堂上进行了,但单靠语言描述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利用视频可以把整个实验过程展现出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2利用类比方法引入

对于一些生涩、抽象的物理概念,如果用同学们熟悉的、生动形象的事物去加以类比,找出它们的相似或相近之处,达到认识该事物。选择适当的类比对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作为推理的依据,同时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加以类比。通过类比,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往往会产生“一语惊人”的作用,高速而又有效。

在电学中,电压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如果此处没有突破这个难点,将对后续学习产生很大的障碍,并且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厌学。由于学生对于水流很熟悉,并且电流类比水流也已经学过,在这里利用水压结合画图加以解释,能化解难点。用软管将两个容器连通中,软管中间用夹子夹住,第一步:向兩个容器中注入等高的水,移走夹子发现水不流动。第二步:向两个容器中注入不等高的水,移走夹子发现水从水位高的流向水位低的,形成水流。这里夹子好比开关,水位不等高即水压是使水流动的原因,类比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阻对于初中学生也存在着认知上的困难,紧接着要搞清楚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就更难了,这里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可以类比成一辆汽车在路上行驶,两条路中路程长的难通过,阻碍大;路面的好坏,例如沙土路面,柏油路面等材料的不同会影响车的行驶,即阻碍不同;路面的宽窄也会影响,路面宽阻碍小,更畅通。路面窄总有让车的障碍,阻碍大不利于开车。通过这样的类比,使学生轻松地有了感性认识,也就不会那么惧怕电学知识了。并且此处如果处理得好,对于电阻的串并联的认识,学生自己就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总之,课堂导入技能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之一,它用于上课的开始,是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其主要功用是引起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兴趣。再则,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寻找适合自己学生和自己风格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戈素贞,曹蒙生.研究教学设计理论,解决教学时空矛盾[J].高等农业教育,2006(06).

上一篇:外国证券投资下一篇:现状及问题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