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会考复习

2024-06-24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共7篇)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 篇1

这几年我一直任教五指山中学高二地理, 文、理科各两个班, 在历届理科地理会考中, 我任教的地理科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而且逐年有所提高。我认为, 这主要是我的有效性教学的复习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力争高二第一学期中段考前完成必修 (3) 的模块考试, 段考后全面进入总复习

五指山中学是一所山区学校, 生源差, 学生虽然已就读高中, 但实际地理基础相对薄弱,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初中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好。在刚进入高一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认为海南岛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划分一无所知, 更不用说时区的换算了。所以, 我的总复习是尽快结束必修 (3) 的教学, 从初一地理开始复习。

二、扎实抓好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有效性复习, 切实完成前期阶段的复习任务

(1) 抓读图填图复习, 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及应用。 (2) 精讲气候及其分布, 掌握世界气候及其分布特点, 要做到图文结合才能产生有效性。 (3) 重温时区换算的基本知识, 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 把学生凌乱的思维理顺, 使其有条有理, 按步骤完成, 做到思路和题型有效结合。 (4) 引导学生读南极洲图, 有效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既可巩固又能提高, 体现复习的有效性。

三、第二学期中段考前要完成两轮复习

第一轮以趣味性题型为主, 这些题要按照必修 (1) (2) (3) 顺序复习, 这是我在多年教学中积累下来的单项选择题。每节课最多只完成两道题。我先把题抄在黑板上, 让学生先做, 然后再给出答案, 并讲解, 特别是向学生说明除正确答案外为什么其他的不能选。这类题学生兴趣较高, 讨论也较激烈。在这轮复习中, 我还要求学生用课余或课后时间先不求甚解地、粗略地独立学习省教培院的《学业基础测评指导》。

第二轮以当年《学业基础测评指导》为复习资料, 抓重点的、比较难的、而且具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讲解。为了做到有效复习, 我每堂课一般只讲解两至三道题。我的做法是, 先抄题让学生做, 然后精讲, 有时即使学生已得出正确答案, 我还是要讲, 讲那些学生容易答错的地方, 并且引出相关的题型, 让学生吃透其题干、题型、出题意图, 了解课本上必考的相关知识, 找到出题及答题的知识点, 真正做到学与用紧密结合。

四、第二学期中段考后进入第三轮复习, 这一轮以难题为主

每堂课完成一至二道题, 这些题都是我在任教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典型但又适用的难题。学生先练, 老师引导、讲解, 深入分析。这一轮复习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提升, 目的是让学生“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五、最后一轮是冲刺阶段的复习

这一轮复习是直面会考, 以模拟考试为主, 搜集典型模拟试题供学生学习, 有针对性地做好备考复习工作。

坚持把所要讲的复习题抄在黑板上, 师生共同研究, 层层剥开, 节节提高。教师虽然辛苦, 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集中精力, 师生思维紧密结合, 启迪学生的智力,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有时学生提出来的某些思考或思路, 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让师生的思维在碰撞中放射出新的火花, 得到共同的升华。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 篇2

2、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3、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4、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5、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6、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天气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多变、不稳定气候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相对稳定。

7、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一天当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8、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9、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

10、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洋流因素。

11、最长山脉-安第斯山脉峰-珠穆平原-亚马孙平原平原-刚果盆地朗玛峰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长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高原-巴西高原高原-青藏高原。

12、红海面积扩大: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处;地中海面积缩小: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挤压处;台湾和日本多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挤压处;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挤压隆起处;安第斯山脉: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挤压隆起处。

1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大陆中西部分布在雨林两侧,非洲分布最广。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南北纬20-30度大陆中西部非洲撒哈拉沙漠分布最广。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季风:北纬10-30度大陆东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南北纬30-40度大陆东岸中国、美国和巴西的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低温少雨。

地中海: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南北纬40-60度大陆东岸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南北纬40-60度大陆内陆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气温年、日较差大,降水少。

湘教版初中地理会考复习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教材分析;复习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3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11

初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共有四册,新授课大约到八年级第二学期才能完成。会考时,由于教材章节多,授课及复习进度快,往往导致学生的会考成绩合格率不高。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地理会考的复习方法。

一、教材分析

让学生对四本教材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做到有的放矢。在复习刚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四本教材让学生进行解剖式的认识,这样就能使学生有一个总体认识,对复习会起到一个总领作用。

纵观四本教材,可以概括为总分关系。七年级上册主要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及概括的认识世界地理,为下册的学习做铺垫,没有具体到某一地理区域;而七年级下册,是挑出区域中的典型代表,分开认识世界,具体讲解某一区域(大洲、地区)或某一国家的人文、自然地理。八年级的上册也是概括地认识中国的人文、自然地理,而下册则具体到某一区域或某一省级行政单位来具体认识该区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特点。所以,四本教材都是总分关系。学生在复习时,对教材应该有一种总体的认识,从而有效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利于复习的具体时间和步骤的安排。

二、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穿插进行

由于复习时间较为紧张,很难做到先进行章节复习,再进行专题复习。所以在复习中可以两者穿插进行,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节约一定的时间,而且相对单独进行专题复习来说更为有效。

例如,“气候”这一知识点,在四本教材中均有涉及,七年级上册是对气候的概括认识,下册是具体某一地区的气候,八年级上册则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类型,到八年级下册介绍各个区域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等。那么,何时进行这一专题复习呢?我认为可以在复习完七年级下册时进行,因为此时学生对七年级内容刚复习完印象较深,而八年级地理学完时间还不长,印象更为深刻,所以此时对气候进行复习,是很有利于承前启后的,而且效果显著。

三、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答题技巧的掌握

分析往年的地理考试,可以看出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知识至少占了70%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适度训练,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尤其在八年级夯实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做减法,把很多内容大刀阔斧地删除。重视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不要热衷于题海战术。

四、以地图为载体,综合章节之间的内容,提高学生空间判断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理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地理学习的效果。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本的文字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比如,在复习完七年级地理时,我们只需要在前面摆一幅世界地图,就可以将七年级全部内容让学生在地图上进行回顾总结,而且有助于使学生将图文结合在一起,更加牢固的掌握内容。

首先,要做好图文转化工作,运用地图构建空间概念。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正确、有效地从图像资料中获取信息,能将图像及图表中的内容准确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二是学会运用地理图像表现地理事物和现象,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

其次,搭框架,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督促、鼓励学生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线索,搭建知识框架,绘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也就是 “知识树”。对于一节知识来说,学生勾勒出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小树杈,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联系会使一棵棵知识树逐渐变得枝繁叶茂。学生也会在归纳、整理过程中,使所学知识体系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五、更新观念,改进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学面临新的实践和考验,要求教师、学生更新教和学的观念,改进教学与学习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选择一些生活化、乡土化的情景案例(要接地气),开放、延伸、拓展课堂,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实施开放式教学,强调开放、互动、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地理问题意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立足于考察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典型的试题进行案例分析,指导学生构建学科的学习模式,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夯实基础,突出能力。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 篇4

一、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德莱顿曾说:“一个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 只有新的组合。”旧知识的复习过程充满了“新的组合”, 充满了许多创造的空间, 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

在复习的初始阶段, 就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知识框架。具体做法是: (1) 和学生交流近期、中期和远期复习进度, 目的是让学生在每一单元复习之前进行自我复习, 将自己整理好的单元知识框架带到课堂上展示。 (2) 在课堂上, 有意识地先选取一些基础较薄弱和好的学生发表见解, 全班同学结合自己的框架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去粗取精。 (3) 教师拿出自己的框架, 陈述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共同形成一个知识结构。 (4) 在评析的过程中, 师生平等, 共同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 (5) 在单元复习结束后, 要求学生再“回望”一下最初的知识结构, 并作最后的调整。

二、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质疑、解惑

古人说:“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敢于和善于提问的学生是进步最快的学生。但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宰地位, 在对待“向教师提问”上, 我们的学生总是小心翼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问题本, 随时记下问题, 每周上交1至2次。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 也就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以《大气环境》为例, 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臭氧层空洞为什么出现在南极上空?

●地面辐射在一年中的大小变化与太阳辐射有什么关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 反射、散射共占34%, 为什么称是最强的?

●为什么在北方, 朝西的房屋光线条件差?

●为什么锋面过后, 天气都会转晴?

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归纳为以下几类: (1) 教材中的难点; (2) 教材中的重点; (3) 新的问题; (4) 有关知识的外延; (5) 有关知识的背景常识; (6) 因概念不清而导致的错误问题。不同类别的问题, 教学处理上也不尽相同:对于 (1) (2) 类, 融进正常的教学;对于 (3) (4) (5) 类, 应根据情况或在课堂上重点评析、讨论;对于 (6) 类, 视问题的普遍性在课堂上强调或在课下进行个别辅导。在会考复习的最后阶段, 问题本已成为学生手中珍贵的资料。

三、引导学生完成认知水平的升华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 学生的知识支撑逐渐提升。在第二轮复习的阶段, 学生的学习面临着一个质的飞跃。它包括: (1) 知识的完整再现; (2) 在熟悉的情境中应用知识; (3) 在新情境中应用知识; (4) 在熟悉和不熟悉相混杂的情境中抗拒知识、思维“定势”; (5) 进行反映整体知识水平的语言表述。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什么样的水准,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图文转换的形式先发散、再抽象, 继而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例如, 在一张只有数值变化趋势, 没有文字说明的等值线图上, 学生的发散与抽象有: (1) 若是等温线, 则图示所处的半球、导致弯曲的原因等; (2) 若图幅范围是海洋, 两侧是陆地, 则此时为几月等; (3) 若等温线弯曲由洋流或地形所致, 则地形和洋流分别是…… (4) 若是等压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 常常会有妙语连篇。

四、引导学生超越教师

《学记》中阐述了“教学相长”“学学半”的道理。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十分巨大的, 学生最终超越老师才是课堂教学的完美境界。例如, 针对文字表述要求较高的简答题, 分析完答案要点后, 可以补充一句:“这只是老师的答案要点, 你们应该做得更丰富, 更完整。”

在复习的过程中, 保持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条件;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是确保复习进度的关键;对学生如何恰当地评价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注重在发展能力的同时, 应构建符合大纲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诚.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篇5

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除了中国东北黑土外,还有两块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它们在开发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过水土流失的严峻考验。

乌克兰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它们和东北黑土地一样,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区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基地。

与东北黑土地有所不同,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势平坦,坡地较少,土壤主要受到风的侵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过度毁草开荒、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这两个地区相继发生破坏性极强的“黑风暴”。1928年,“黑风暴”几乎席卷了乌克兰整个地区,一些地方的土层被毁坏了5至12厘米,最严重的达20多厘米。在美国,1934年的一场“黑风暴”就卷走三亿立方米黑土,当年小麦减产51亿公斤,举国震惊。为保护黑土地免受侵害,国外两大黑土区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围绕合理规划土地和建立科学耕作制度等开展研究,大举营造农田防护林,采取保土轮作、套种、少耕、免耕等办法,充分发挥耕作措施与林业措施相结合的群体防护作用,经过40年的治理,已见成效。

作为与美国密西西比流域沿岸及乌克兰第聂伯河岸并称的全球三大黑土带,在古《山海经》中便有记载的北大荒,横跨从东经123°40′到134°40′的11个经度,纵贯北纬44°10′到50°20′的10个纬度,总面积多达5.76万平方公里。

会考复习中的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 会考复习    地理读图    读图能力培养

阅读地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地图,仔细观察地图上的颜色、符号、标记与比例尺等获得地图所要传达给学生的相关地理知识,并且要让学生找到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具体结论。在会考复习中,教师要系统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使学生能做到“看图说话”,这样就能轻松解决会考中地理考试所面临的读图难题。

一、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对各地教材的编制越来越重视。就拿地理这门课程来说,国家对其的编制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新人教版七、八年级地理在进行地理教材编制的时候,进行了大量创新改革。改革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地理的地图上,和以往的教材进行相比,新教材在栏目的设置及章节上都体现了新特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地形图、剖面图、示意图、联系图与交通图等,除此之外还多了很多插画,这些图画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更超越了文字叙述的功能。如此编排的原因在于:地图已相当于地理教学当中的“望远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地图,已成为每位地理老师必设的教学环节,也属于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利用地图进行教学符合现今地理教学的要求,也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为了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生读图能力较弱的原因

(一)教学环境限制

在江苏很大一部分农村地区学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不发达,教师只能按照地理课本上的地图进行教学,当遇到课本上的地图过小而且图片较复杂的情况时,学习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根本找不到具体的地理位置所在,久而久之,就丧失了看地图的兴趣。此外,在农村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一直未得到改进,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对地图学习认识不够

在平时教学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地图知识学习并没引起太大重视,在他们认为,只要临考的时候,抓紧时间背背理论知识就行。但通过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就可以充分看出,“学生不注重知识理解,单纯靠死记硬背”在具体考试中是很难拿高分的。但学生没有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平常学习中,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前的学习模式,以致在遇到地图题目时就不会利用已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在考试时就更加不知所措。此外,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时,为了节省时间,往往进度很快,学生还未完全理解就已进入下一个课题。因此,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在复习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

当教师进行地理复习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告知学生地图学习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对读图学习的重视,这样在具体复习教学中,教师任务才会变得轻松,学生学习才不会变得吃力。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多种读图方法。告诉学生在读图时,要特别注意图的类型,点、线及图例等的运用,对于某一类型的图例,要善于抓住一个典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找到这一类图的共同点,从而实现一图多思多用。另外,要使学生通过对单一事物的判读提升到对地图的综合解读上,养成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习惯。

(二)掌握阅读地图步骤

学生的读图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会考复习中,要想使学生快速掌握读图能力,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制定规范化、合理化的读图步骤,有利于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快速学会读图的效果。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了下面几个常见的读图步骤:一是浏览地图,形成初步印象。在浏览地图时,学生要快速反应这幅图所要表达的内容及猜测可能会提到的问题;二是精读地图,获取准确信息。一般地图的文字性说明很少,所有信息都靠学生自行去图中发现、找寻。在精读时,不能轻易放过图中细小的信息,一旦错过,就很有可能导致问题无法解答。三是填写地图,加深具体内容。地图上的空隙一般较多,为了方便了解地图,可以在地图上进行适当填写,使整个地图的脉络清晰明了,有助于解答问题。四是表述地图,综合各种能力。通过前三个环节对地图的分析,学生已对地图进行了大致了解,这时,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图进行阐述。有漏掉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这样经过层层顺序的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读图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整体读图水平的提高。

(三)善于采用形式多样的读图教学方法

1.趣味读图法

即将面临会考的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很大压力,而地理地图复习怎样做才能在众多课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已成为地理教师急需解决的难题。趣味教学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首先在此列出了趣味读图这一方法。趣味读图法指的是根据地图上的符号巧妙设计旅行线路、地名猜谜等趣味问题进行读图的一种方法。比如说在复习“中国铁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用“旅行读图法”的方式,将全班分为两个小组,让学生全部合上书本。第一小组提出旅游路线的出发点与终点,另一小组快速回答出两点之间的铁路站点。然后交换,第二小组提问,第一小组进行回答,一问一答两组相互交错式进行游戏,而教师在一旁记录两组的出错率与得分情况。结束之后,对赢的一方进行鼓励表扬,对输的一方进行勉励。利用这种趣味读图的游戏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铁路线的印象,而且起到了缓解学习压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在纸张上绘图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会考复习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记住地图,可以采取手绘图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地图的印象。学生可以自行在纸张上绘制地图,也可以根据书本上的地图进行描摹,还可以采取“一图多填”的方法,等等。例如,在绘制中国行政区域图时,学生可先在书本上对各区域进行描摹,然后合上书本将各个区域的省会及简称填好,为了充分利用图纸,还可以在图上画出我国众多山脉的走向及标出湖泊、河流等,甚至可以标注各地的矿产资源,尽可能地将学过的东西都书写在图纸上,但要注意的是,需保持纸张的整洁及清晰度。完成这一系列任务之后,将书本打开进行一一对照,及时总结自己不会的东西,记在本子上,以后定期对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做到对所有知识点都能清晰明了。

(四)构建心灵地图

经过前面很长一段时间的复习,学生已掌握了读图的技巧与方法,很多知识都已积累在脑海当中。教师要采取最终手段巩固学生的读图能力,那就是“心灵地图”,它是读图的最高境界。“心灵读图”指的是:让学生先读图,然后闭上眼睛,在心里构建地图的形状,遇到困难时再睁眼看图。不断进行此项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地图意识。

(五)及时总结

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学习一次就立即记住。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养成经常看图、练图的习惯。学生要根据考试大纲中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学习,对自己不会的一类图例进行分析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因。对于看不懂的图形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掌握这一类图的学习方法,经常练习,总结方法和技巧。在临考试时,还要将做的笔记经常拿出来反复翻阅,防止时间过得太久而忘记。这样才能做到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用图、读图能力。

四、结语

地图是地理学的核心部分,不管是传统地理教学还是现今的地理教学当中都少不了地图的运用,地位极其重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地图的教学作用,科学、合理用图,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看图、读图能力。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地图教学需要持之以恒,长时间缺乏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会下降。此外,教学时,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教师要尽量选取适合多数学生的读图方法,不能太难,也不能过易,这样才能使得学生都尽可能地掌握读图能力,在会考中考出理想成绩。

参考文献:

[1]高芳.初中地理读图教学中高效提问策略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4(5):107-107.

[2]蔡巧云.在读图中探寻地理“风景”——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刍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2):115-116.

[3]任淑花.提高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三步走”[J].学周刊B版,2014(8):92-92.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教学策略

虽说初中会考也是高中学校筛选学生的参考标准之一,然而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初中会考的重要性,因此也就不重视初中会考的复习和考试。初中会考除了可以给予高中学校参考标准,也是加强巩固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会考复习,从而整理好初中所学的生物知识。

一、加强学生对于会考的重视程度

要提高初中生物会考复习的效果,首先就要加强学生对于初中生物会考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会考复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会考的重要性讲解给学生听,如,会考成绩也是作为中考的参考成绩之一,如果A同学和B同学中考的成绩是相同,然而A的会考成绩要比B的好,因此学校就选择A同学,而不是B同学,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会考的重视度,做好生物的会考复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将会考复习的作用讲解给学生听,加强对生物的会考复习,加强学生对于初中三年的生物知识的总结,从而巩固学生的生物知识,避免出现“学完就丢”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水平。

二、理解会考内容,掌握复习方向

要想提高初中生物的会考复习效果,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初中生物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于生物会考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对于会考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掌握复习方向。如,教师可以将初中生物会考内容总结出来,然后再分别总结出重、难点,并且对学生重点讲解生物会考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生物会考的掌控程度,提高学生的生物会考成绩。而且通过帮助学生理解会考考试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复习方向,因为学生可以结合会考内容来制订相应的复习计划,从而更好地确保自己的复习进度,确保复习效果。故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物会考复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生物会考成绩,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会考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复习方向。

三、构建思维导图,加强对初中生物知识的整体把握

因为学生是从初一开始学习生物的,因此到初三,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年的生物知识,所学习到的生物内容是较多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三年所学的生物知识结合在一起理解和记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构建生物思维导图,从而整体对初中生物知识进行理解。之所以要开展初中会考,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总结初中三年所学的生物知识,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构建思维导图,加强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的整体把握。如,教师可以分别将不同学期所学到的生物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构建思维导图,例如构建七年级上册的生物知识思维导图、七年级下册的生物知识思维导图等,然后再将这些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归纳,再重现构建出新的思维导图。通过构建初中生物思维导图,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将三年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串联,从而更好地掌握初中三年所学的生物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构建分类思维导图,就是让学生摒弃学习时间的限制,通过对生物知识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类总结,构建出不同生物知识网络图,从而更好地认识初中生物,提高自己对于初中生物的理解,提高初中生物会考的复习效果。

四、开展分层次教学,进行因材施教

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是将初中所学的生物知识重新进行一遍学习和复习,但是学生在三年的生物学习当中都有着一定的学习差异,因此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物會考复习效果,教师就要对学生开展分层教学。首先,教师结合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再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生物水平来制定不同的复习策略。如,生物基础较差的学生就要加强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巩固,而生物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简单地对生物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然后就可以直接开展下一步复习,复习难度更大的生物知识。因此,通过在初中生物会考复习的分层教学,可以有效地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会考复习效果。

五、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于实验的认识

实验教学也是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在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时,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如,教师可以总结初中三年来所教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然后再对这些实验进行总结归类,再对学生开展实验教学。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重新做实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如,显微镜的使用是初中生物实验中最基础的实验,然而很多学生并非能够清楚地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所以在初中生物实验复习课堂上,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显微镜使用的教学,在初中生物会考复习课堂上,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和记忆。

总而言之,要提高初中生物会考复习的效果,教师首先就要引起学生对于会考复习的重视,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更好的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确保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燕红.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5(1):167.

[2]周绍文.生物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有诀窍[J].新课程:综合版,2012(1):47-48.

上一篇:宗教解读下一篇:小流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