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2024-07-26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一、概括导入,确认目标

复习课的导入,不同于新授课,最好直击要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任务及所要达到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复习课的目标不同于新授课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整合性。

二、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时,可采用多种方式——知识纲要、填图、列表比较、问题提示等,帮助学生完成这类知识的梳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回顾一边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直接出现在复习课的学案上,让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知识网络。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可以通过一对一检查、教师抽查或集体默写等方法进行落实。

三、典题引导,点拨深化

1.结合课本知识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思考并完成,进行自主训练,同时将疑难问题划出。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切不可盲目交流,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典型例题要有层次性,应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发。

2.小组就典型例题进行交流,重点在于发现题目所考的知识点、出错的原因;小组内出错多和无法解决的题目,有组长记录并质疑。教师集中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全班进行交流展示,教师进行点拨, 教师进行点拨时应进一步从复习的整体考虑,就某一个问题展开,以点带面,从特性到共性,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深化及规律的总结;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达标练习,提升能力

精选题目,当堂达标,巩固所复习内容,并进行反馈和落实。进行达标检测,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强化基础知识的扎实记忆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养的过程;对于初二学生要直击会考,让学生明确会考的难度;还应密切联系实际,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简单总结本节的复习内容,自己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并适当布置课下的复习要求,将课堂延伸到课下。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2

一、设置导入, 引起有意注意

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在地理新授课中, 教师应注意课堂导入, 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 在复习课中, 教师一般都采用直叙式教学, 忽视情境导入, 直接回顾, 把知识点一一点出, 甚至给学生重新上一遍, 这样教师讲得乏力, 学生听得乏味。其实, 任何一节优秀的课都应注重语言设计、情境创设, 复习课亦然。所以,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遵循地理学科特点, 设置情境, 调动学生的情绪。如在复习“巴西”一课时, 我先出示黄绿色、卡卡、热带雨林、咖啡、葡萄牙语等图片, 让学生思考它们和世界上的哪个国家的特征最吻合?并谈一谈该国的地理位置、人情风俗、资源环境等。我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迅速地将他们带到课堂上来了,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利用学案, 进行课前复习

所谓课前复习就是教师利用学案, 将基础知识点以问题或填空形式呈现,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 完成学案后, 由课代表收齐, 交到任课老师处。教师对学案进行批改, 并及时记录认真复习的同学及不认真复习的同学, 错得较多的题目等, 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问题, 教师要进行重点点拨, 对于学生全会的知识点, 教师只进行口头测试, 花较少的时间, 收到显著的效果。例如“气温的分布”一课, 我们如何表示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情况?如何了解同一时间内, 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呢?学生通过自主复习在学案上呈现一幅等温线图, 并标注出不同时间气温情况的草图。这样学案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复习的工具, 知识得到了有效复习。

三、进行讨论, 凸显主体地位

讨论, 即探讨寻究, 议论得失。通过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 形成比较全面的观点。在复习七年级上册内容时, 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1) 运用地图和数据叙述全球海陆所占比例, 其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2) 运用世界地图叙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3) 如何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4) 你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吗?讨论完, 教师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做“小老师”, 把讨论的内容进行讲解, 台下的同学 (不同小组) 进行纠正补充, 教师也换个身份, 在台下认真听讲, 可适时地引导、点拨和总结。这样, 通过讨论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 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能力,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聚焦中心, 总结知识结构

复习课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拓展,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而非单纯地回忆知识和习题练习。在复习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一无所知, 那是因为学生的思路混乱, 无知识中心, 出现了快速遗忘的现象。其实, 我们帮助学生聚焦核心概念, 再构建知识框架, 进行发散性思维, 可解决这样的问题。如在复习“地球和地球仪”的过程中, 抓住经线和纬线, 不断辐射, 引出地球的形态特点, 地球上不同气候带的划分、地球仪上的各种线代表的含义、地球东西的划分、坐标点的确定等, 并让学生画相关的概念图, 自己总结知识, 这样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五、课堂检测, 提升学生能力

一堂有效的复习课必然要有课堂检测, 把一些典型的、易错的习题进行测试, 考查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检测要更关注应试技巧的指导, 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让学生抓住地理实质和地理思维方法。同时, 一道检测题的设置要深度挖掘, 联系生活实际, 把题目生活化。检测完毕, 教师要引领学生思考:这题目复习了哪些知识?可能会遇到哪些相似的题型?使学生不断反思, 并在反思中提升能力。

六、实施反思, 打造有效课堂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有效的手段, 正如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反思, 反思学生的学案编制、反思教学流程的流畅性、反思学生的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复习课要一改传统教学方式,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性, 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使复习课真正变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课堂。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复习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110-1

一、重建复习课的必要性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乡镇学校,有着乡镇学校的共性,即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同时也有自身的特点——生源数量多,外来生源多,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础薄弱,缺少父母的监管,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多个老师均反映课不好上,学生不急老师急,学习被动,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而对于地理这样的小学科,学生更加不重视,上课能看见有学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甚至睡觉,检测结果令人瞠目。

针对以上这种情况,我们组在集体备课时,多次讨论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在减轻学生课后学业负担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地理成绩。经过多次讨论和总结,最终,我们决定调整复习课的结构和模式,首先调整单元复习课的模式,将自主、合作学习理念注入课堂,然后合并、重组练习测试课与试卷讲评课。无论怎样的调整,均以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为出发点,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目的。

二、具体实施过程

1.单元复习课的调整

(1)自主复习,制作复习提纲。单元复习课前,教师先布置学生结合课本和学习要求,每人制作一份单元复习提纲,并由各组组长检查组员完成情况,及时向教师反馈检查情况。

(2)组间合作,完善提纲。在单元复习课上,根据教师的指导,各小组以组长为中心,对各自所列的提纲进行完善,并注明重、难点。同时,教师在各小组间进行巡视,并作适当指导和评价。

(3)组间交换,互批提纲。在规定时间内完善好提纲后,组间进行交换,互相批阅,给出评分。教师将巡视过程中发现的比较好的提纲,用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再次强调重、难点。

(4)再次完善,加强理解、记忆。最后务必保证一定的时间,供学生再次完善提纲,并结合课本,加深对单元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2.练习课的调整

(1)明确答题要求,限时测试。学生答题前,教师明确答题要求,如答题时间,根据试卷的难度,限定恰当的时间供学生答题,一般保持在25分钟左右。此外,要求学生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图中一些重要的信息标出,以督促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读图。

(2)组间互批。剩余时间各小组试卷相互交换批改,批改时教师不给标准答案,由各小组组内自行讨论批改,批改时先用铅笔只改对错,不评分。初步批改后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最终给出试卷得分并上交任课教师。此时,学生对整张试卷上的试题,尤其自己有疑问的题目,已经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为试卷评讲创设了情境。

(3)课后教师复分析试卷,对学生批改的试卷(两次批改痕迹)进行复批,并统计学生错误较多的题目,总结错误原因。

3.试卷讲评课的调整

为了改变以往试卷讲评课——教师讲,学生听、记的传统课堂模式,我做了以下尝试:卷面分析——试题讲解——理解订正——随机检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教师从卷面得分、试卷难度等方面进行卷面分析,表扬进步明显以及优秀学生。

(2)分发试卷,自主订正。学生根据上节课的批改,自行订正试卷,对试卷中仍有疑问的题目做好标记。

(3)师生合作,评讲试卷。教师指出本次测试中错误较集中的题目,采用竞答的方式,由学生解答,教师在旁评价或者补充讲解。

(4)自由提问,理解订正。在以上讲评的基础上,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理解订正,对于部分错误比较分散的题目,学生可以相互提问或者举手提问教师。

(5)随机检测。教师随机提问本次检测卷中的题目,对于不能答出来的学生进行课后个别辅导。此外,还可以结合手边现有的参考资料,挑一两个比较典型的题目进行检测。课后,布置学生在试卷上总结本次考试的失分原因,如审题不清、错别字、答题不规范等。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复习课结构和方式的调整必须结合实际教学和学情,一般适用于阶段性单元复习,重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明确答题思路和技巧。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复习,在此基础上,最好设置一些专题复习,效果会更好。

2.课前,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指导学生编制复习提纲,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在编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课本,了解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且,小组制作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能发挥优势学生的带动作用。此外,将制作优秀的提纲在班级展示,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对于用于检测的试卷,教师必须事先审核,紧扣教学目标,对试题进行必要的取舍,提高检测的有效性。我们教研组采用的是轮流制,每位教师轮流编制,然后在集体备课时讨论后定稿。第三,对于学生互批后上交的试卷,教师必须认真审查,并统计学生错误较多的题目,对错误的原因要进行归类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3.学生组内批改或者订正试卷时,教师要多巡视,一方面可以答疑,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真正地投入到订正中去。而对于错误集中的题目要讲解到位,强调方法,尤其是审题和读图能力的培养。同时,对试卷中未涉及到的内容,再进行适当的补充与延伸。

高中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篇4

1、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体精神、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主体性。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模式的应用,使学生系统掌握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的中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模式的应用,使学生形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的中学地理能力。(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发展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操作序列

1、课前发放学案,指导学生预习。(学案内容有:学习目标、重难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当堂训练题等)

2、课堂教学分为四大板块: ⑴系统梳理知识。教师先提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要求,可以针对本课重点知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4—6个问题,然后限定时间,指导学生结合问题认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归纳、整理,不要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在书上画出或写出这些问题的答题思路和提纲,可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部答案而只说出答题思路或提纲,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引导,纠正点拨。本环节时间约为10分钟。

⑵案例分析。教师结合学生知识系统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典型问题,精选有代表性的案例(习题)加以分析,拓宽加深,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本环节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案例,提高教学容量。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本环节时间约为10~15分钟。

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本环节时间约为15分钟。

⑷质疑讨论,师生互问。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开展质疑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时间约为5分钟。

四、教学策略

1.复习方法指导策略:

(1)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鉴于高考命题内容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在“考试说明”要求的全范围内抽样检查,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这就要求考生必须以“考试说明”指导全程复习,回归课本,全面复习,弄清“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点,特别是最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主干知识。

系统掌握基础知识,要求复习中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加强地理学科的综合,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在建构知识体系时,要讲究方法。一方面要从知识框架理清知识脉络;另一方面要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如区域地理复习时可以从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工业、农业、人口、重要城市、港口、交通、分布、成因)等方面去研究,把握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还要注意跨学科知识的联系。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要注意与史、政、数、理、化、生知识的联系。例如太阳高度的计算、时间的计算、经纬度的计算等,需要数学的计算;光合作用、岩溶作用、酸雨的产生、光化学烟雾的产生等都需要应用化学知识;而地球的公转、风的受力等应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因此复习时,不但要将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的、纵向的对比和延伸,而且也要跨学科的联系,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当考生能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知识体系时,他在解题时就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从而避免遗漏答案要点。

(2)充分使用图表特别是地图,做到图文结合。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理高考题目中,几乎都有地图。地理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将课本的文字系统与图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左图右书,充分运用课本上的图象资料和地图册,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

(3)突出重点、难点,关注时事热点

地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因此,要抓好这些内容的复习。如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时间的计算、地图的判读、大气运动规律、气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气候类型、海水盐度变化及其原因、地震、工业的区位布局、人口、环境问题、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都属于常考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由于高考试题,越来越注意把课本知识与最新研究的理论成果、国内外形势、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及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要善于

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沙尘暴问题、赤潮问题,中东问题、恐怖袭击事件、台湾问题、阿富汗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2008年奥运会、我国飞船发射、着陆等。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理解这些问题,学以致用。

2.思维能力训练策略:

要明确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首先应熟练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这是灵活运用的关键。例如,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等。对这些知识要注重理解,这种理解不是机械的记忆和表面的理解,而是要理解它们的内涵、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正吸收消化这些知识。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经常运用比较法。包括不同地理概念的比较,如震级和烈度、资源和能源、地壳与岩石圈、时区与区时、冷气团和暖气团、冬季风和夏季风、内流河和外流河等。不同区域的比较如中国与美国、东亚和中亚等,不同原因的比较如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不同项目的比较如人口分布方面的比较,工业特征的比较等。通过比较加深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应用地理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在练习中不断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解题方法指导策略:

选择题解法。做好选择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仔细审清题干的题意,明确题干的要求、给出的条件。针对题干联系掌握的地理概念、分类、原理、规律、时事热点等知识,综合思考,运用排除法,得出结论。

(2)读文选择题由于题干、可选答案的设置均是依据原文而确定的,因此,认真阅读原文,从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步骤。

(3)读图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读图选择题是以图象(分布图、原理图、景观图及统计图表等)给考生以信息条件,题干和选择项目均围绕着图象展开的。因此,解题时应仔细阅读图上所有条件(图例、注记、以及具体图象),分析它的特点(分布规律、基本原理、个体形态等),结合选项,作出判断。

还有的选择题图文结合,则解题时要仔细阅读图和文,找出解题的关键信息。非选择题的解题要领。非选择题通常是以图形出现的综合试题,并包含了填充、填图、绘制简图、读图分析、综合分析等几种类型。近年来还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图文结合,对考生能力要求高。做这类题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审题,这是做题成功的关键。仔细阅读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找出关键词,挖掘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从总体上把握图示的内容、题目的总要求,判断所涉及的是那方面的地理知识。

(2)要善于综合分析。由于试题本身大多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因此,要分析题目所需要的地理知识,确定回答方向和要点。此外对一个问题的解释,也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要分析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其中哪个是主要的因素。如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肯定是综合的问题。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

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虑自然的各方面原因,如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口的增长,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3)答题时要组织好答案的结构。答案要点要结合材料内容,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应把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还要注意答案的逻辑性,文字表达要专业化,正确使用地理术语,语言简洁、准确,详略得当。

(4)统计图表的分析技巧。统计图表包括单线图(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扇状百分比图、相对百分比曲线变化图(如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多年变化图)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图,如气候类型图了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两种图的结合。判读单线图时,要善于从曲线、折线的起伏把握该地理事物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变化的原因。由于这类图通常是以坐标的方式体现的,读图时,要特别注意横纵的数值含义。一般情况下,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数量,这样就能读出某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特征,从而分析地理现象。柱状图、饼状图和扇状百分比图,要侧重对比,对比地理事物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及反映的问题。(5)地图的判读和填绘技巧。包括世界和中国的区域地图判读及专题地图的判读。要充分利用图象系统中的条件,对图象中的图例、注记、比例尺、方向、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等要高度重视。判读区域地图要求考生要熟悉区域位置,要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如经纬线、轮廓、河流、湖泊、山脉、城市等。判读专题地图时要确定是那方面的知识,如等高线地图用来判断地形,等压线图用来判读气压分布,等温线图表示气温分布规律。

(6)原理图的判读。要联系地理原理进行分析、推理。此外对各种各样示意图,如表达地域联系的、生态系统的、因果关系的,甚至各种景观图、漫画等,都要善于从图形中找出已知的地理现象或原理等具有解题价值的信息,结合题目准确判断图形知识方向,然后采用简练、准确的地理语言进行表达或作图。

五、模式评价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采用本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本模式要求教师注重学法指导,特别是解题方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实现由“学会了”到“会学了”的转变。本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率高。

主要教学步骤:

(一)、针对标、纲,确立目标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2.向学生展示出本课时所复习的范围中,包括哪些知识点,其中哪些是复习重点和难点,在课标和考试大纲中,这些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等级。需要注意的是,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于新授课,应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整合性。

(二)、自主梳理,构建网络

1.教师根据复习内容,设计好复习课的学案。在学案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梳理本课时知识点的方法或平台,如:列表比较、填图、知识纲要、问题提示等,引导学生自主的完成知识梳理。

2.在完成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构建出本课时复习内容的知识网络。通过编制知识网络,以达到整理知识点、理顺关系、构建知识结构的目的。对于知识间联系的脉络清晰、比较容易构建网络的内容,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构建。对于构建网络比较困难的内容,教师可在学案中设计出一个框架,指导学生完成构建。并在组内、班内展示评价。该环节也可安排在后面的总结反思时进行。

(三)、疑难点拨,典题辨析

1.教师根据复习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所复习内容在新授课时的教学效果,必要时可事先进行一些调查,找出学生学习难点和易错、易混点,以及学生不易掌握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在学案中列专栏讲解。教师在课堂上采用适当的方法,把问题完美解决。

2.每一个讲解的知识点都列举出1—2个典型例题,师生共同分析和解决这些题目,通过对例题的解析,教师能归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每道例题解决后,跟上1—3个变式训练题,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四)、达标训练,提升能力

1.设计达标训练题和能力训练题各一套,前者的题目较容易,强调考查基础;后者可有一定难度,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题量不能太大,能基本覆盖本课时复习的主要内容即可,能让学生当堂完成。所用题目应经过教师的细心挑选,不能有错题、偏题、超纲题。每道题目应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同一知识点不要重复考查。

2.如果时间允许,可当堂检查训练效果,做出评价。如课堂时间不允许,则收缴学生答卷,课后批阅,另择时反馈。

(五)、总结反思,巩固提高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5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兴趣 结合历史知识 调控

摘要:地理教学应是一种生动有趣的讲课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去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首先,课堂教学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对衣食住行、自然现象、现代农业发展等地理知识兴趣特别浓厚,而现行地理课程在这些方面却只有零散的一些简介而已,因而教师讲课时不能很好地利用其素材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从而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采用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内容进行教学补充。此外,校本课程素材的发掘,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现行的国家课程的缺憾,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学生主体性集中在校本课程中进行细致有效的发挥,并留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相应的素材,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同时也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提供了组件。

其次,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自主性和合作性。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一堂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定课题,诸如一堂课的内容、采用的方法、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的时间以及授课的时间安排等都由学生自己来定。可以认为,凡是与地理课堂教学有关的内容,都是学生说了算,让学生乐于完成自己选择的一切,教师只帮助学生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把握最基本的知识。事实上,地理课程中的某些教学内容并非一个学生能独立完成,这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互相合作帮助才能完成。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尽量多设计些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作业,使学生学会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不必局限于单独完成,也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才能较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教育”的教学思想。

再次,大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从地图中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除了文字以外,尤其要重视图像的系统学习。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构成了一个“图像体系”。这些图像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学习这些图像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最后,课后布臵作业要科学合理传统的地理作业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上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设计些开放性的地理作业。作业的内容、答题的形式以及问题的答案均是开放或半开放的,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另外,作业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在布臵地理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在作业数量、难度和完成时间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地理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多给学生布臵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通过操作或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完成作业。总之,在新课程推进的今天,新课程的推进与开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去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二、紧密结合身边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教学应是一种生动有趣的讲课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落实新课程的精神。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比如:在论课或各章的导言时,可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那就是地理科学”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又如:讲交通运输时,可结合当前“路通、财通”的形势,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建成的成昆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可结合云南由于山多峡深,修路难,“要想富,先修路”。成昆铁路的修建能拉动云南的经济。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兴趣的培养离不开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巴西》的热带雨林时可这样描述:热

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可占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故被称为“地球之肺”。色彩鲜明的挂图,伴以形象生动的描述,给予学生的已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拟人化的情景,学生学来有趣,记忆牢固。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运用于实际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则实现了知识迁移,发展了兴趣。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三、地理教学与历史知识结合,讲故事中巩固知识。

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著名科学家钱学 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多种学科相互联系,影响很大。在中学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 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比较多,在地理课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课中的历史知识,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知识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

在备课时,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研究,使其纳入地理知识的体系之中,建立地理、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例如:讲述世界主要航线时,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等历史知识。如:“四个人两条路 线绕地球一圈”、以及“好望角”、“西印度群岛”、“麦哲伦海峡”、“火地岛”名称的由来;我国从夏朝开始制定了“夏历”;商朝人们认识许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春秋时 代鲁国天文学家经观测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测得出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得子午线长度。古代水利工程讲述中的历史知识有: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

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 灌溉工程都江堰;秦朝史禄负责开凿了灵渠,勾通湘江和漓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隋朝大运河 的开凿等。……备课面广,讲课内容就丰富,就会造成良好的地理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另外,对待地理知识,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要结合历史大胆致疑,不迷信课本。例如:日本经济的发展,课本只说“利用其便利的海运,发达的科技,高素质的劳动力,高效率的管理”。但对稍了解近代史的每个中国人来说,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侵华战争中奉行的“以战养战”的政策和对中国和其他国家财富的大肆掠夺使日本战败后并没有一蹶不振,相反从战争中的获利竟使日本财富的原始积累转换成科技财富。这是这节《日本》课中的对日本经济的一种误读。通过与历史知识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新对知识有了升华。

四、掌握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教师自觉地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这是现代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调控方式有以下两种:教法调控和兴趣调控,运用这两种方式:教法调控与兴趣调控。

(一)、教法调控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运用教学方法对地理课堂教学加以调控,首先,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臵于教学的主体位臵。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而是重在诱导、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路,学生走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独立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其次,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堂堂用、年年用,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即使是一种较好的

教学方法,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学习情绪低落。反之,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热情兴而不衰。总之,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稳固的调控功能。

(二)、兴趣调控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初中地理第三章《日本》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6

初中地理是针对初中生也就是刚刚接触地理学科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对此知识了解不多,而且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所以通过评价来教学效果应该比较好。

就如何评价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通过其他老师听课,对课程做出评价,评价主要包括讲课内容、讲课方法、作业布置、学生接受状况等做出评价。

2、通过上课后,找部分学生听听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评价主要是教师讲课内容是否清晰、学生是否掌握、另外作业是否会做,再就是其他方面比如语速、语调、板书等方面。

3、教师自我评价,评价上课内容讲解清晰程度,难点是否易化,重点是否突出,作业是否合理,学生掌握等。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复习课,典型题型,精当讲评

文综学科的成败, 往往是文科学生的分水岭, 备考后期, 时间紧任务多, 效率是关键。能不能以一抵十?这个想法似乎太疯狂, 但只要组织得好, 是可以做到的。解放学生, 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士气, 更主要的是能给其他学科解放出更多的时间, 全面提高, 从容应考。就地理学科而言, 二卷56分的分值, 多数学生感觉答题没有头绪, 自己平时记了不少东西, 但应对考试却发现“不灵”。所以, 很多师生选择了盲目加大题量的最原始方法, 弄得大家苦不堪言。而提高地理复习课的效率,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脱离“题海”, 教师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其中, 在讲评课的设计中有三个环节最重要: (1) 如何选择典型例题; (2) 如何批改; (3) 如何讲评。我发现学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审题不准确、术语运用不当、缺乏系统的逻辑关系等等。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在最近的主观题专题复习课上我制订了一个方案, 开出药方:每日一粒, “饭”前服用。

首先, 做好物质准备。就是在课前准备一捆小纸条, 每张纸条就是A4的纸的1/4大小, 用于学生课堂做练习。之所以选择小纸条, 而不是练习本, 是因为这样便于我携带, 也免了翻作业本之苦, 方便批改。

其次, 选准典型问题。常见的高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 环境特征类 (气候、地形、水文等等) ; (2) 成因描述、分析类 (主要是考查地理特征形成过程) ; (3) 经济区位分析或生产特点类; (4) 环境问题及解决策略类。每一类问题找出最常见的问法, 结合我自己学生的情况, 每天精选一道试题, 每次只给学生2~3个简答设问, 不要太多, 因为多了, 往往抓不到重点, 学生反而印象不深。

再次, 每日一粒, “饭”前服用。就是每节课一上课, 先用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学生, 用5~10分钟做我精选的试题。这样的设计, 既保证了学生的训练, 又能让学生每次训练时都有新鲜感, 不至于过度疲劳, 提高答题效率。

再次, 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类分析, 这个是最花时间的, 也是最需要动脑筋。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 表现出来的问题各不相同, 有的是基本概念掌握不准、不全;有的是审题不准;有的是语言表达不专业等等。只有这个部分做得好, 才能真正做到以一挡十, 以一挡百。

最后, 第二天上课根据自己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 然后照单抓药, 再服用一粒, 以巩固疗效。

下面, 我就选择一道例题来讲解我的具体做法。

例题:简要说明该区域在农业发展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注意坡地开垦导致植被破坏, 防止水土流失;注意海水养殖过程中导致的海水污染。

得分点:水土流失;海水污染。

学生的问题答案主要表现为下面三类:

问题一:水土流失、荒漠化、河流断流、次生盐碱化。

问题二: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围湖造田;坡地开垦。

问题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三个方面的问题都暴露学生没有“穷尽图中信息”, 没有看到“海洋”这个图例, 所以忽视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强调做试题首先看图例, 读尽图中信息。同时, 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哪类地理信息, 如, 时间信息、空间位置信息、区域地理特色信息等。

问题一答的虽然都是环境问题, 但都是简单地堆砌, 不能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正确判断环境问题类型。讲解环境问题判断步骤: (1) 判断气候。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定位和海陆位置, 确定该地区是湿润环境还是干旱环境。 (2) 确定当地的主要经济类型。如果是以农业活动为主, 主要考虑生态问题;如果是以工业活动为主, 则主要考虑环境污染问题。 (3) 如果是干旱环境下的农业区, 就会出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河流断流、内流湖泊萎缩等问题; (4) 如果是湿润环境下的农业区, 那就还要从地形角度进行讨论。如果是山地丘陵地区, 就可能出现水土流失;如果是平原地区, 那么就可能出现外流湖的萎缩, 以及因此引起的洪涝等问题。 (5) 如果是工业区, 主要分析大气类污染问题、水体污染问题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

我选择的这道试题中的位置处于湿润地区, 肯定不能答荒漠化、次生盐碱化等干旱环境才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图中有很多河流, 而且可以看到河流的源头, 所以这里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因此这个试题只能答水土流失和海水污染。

问题二、问题三暴露学生审题能力层面的欠缺, 不能准确地区别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问题二的答案其实是在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而不是环境问题;问题三的答案其实是在谈环境问题的防止措施, 也不是环境问题。因此这两个问题反映出学生审题不准, 进而导致语言表达的问题。

学生审题不准,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忽视题干中行为动词的差异。很多学生分不清“分析”、“描述”等动词的区别, 答题时一视同仁。 (2) 弄不清问题中的核心地理概念是什么。很多学生认为, 把题目顺下来, 就当作审题了, 然后就凭着感觉回答。例如, “分析瑞士滑雪场分布较广的原因”一题, 学生根本看不出这是在考查“旅游资源区位评价”这一地理概念, 结果答案是南辕北辙。 (3) 审题过程中, 不注意题目的设问方向, 答题时一味地自说自话。比如, “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一题, 很多学生只顾答优势, 而忽略不利因素的分析, 结果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

对学生错误答案分类分析, 分析出学生错误的思维“命门”, 然后定点清除, 才能达到讲题的最佳效果。这个试题评讲完后, 再出一道试题, 换一个中亚地区的图, 问同样的问题, 看看学生答得如何:哈哈, 答得很准了哦!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导入设计思考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 导入 生活体验 演示实验 情境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犹如小说里开篇的引子,如大型乐章开启时的前奏,课前导语虽然不是“正文”,作用不可低估,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切入教学设计的主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独具匠心的新课导入设计是地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富有创意的新课导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意境。避免呆板的导入方式,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占领制高点,开启思维的闸门,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一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带着问题去探究,因此,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艺术性导入设计非常重要,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思考,在地理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艺术,现归纳如下。

一、谜语谚语 贴近生活

新课标要求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时刻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问号,从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谜语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一份珍贵民间文化遗产,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导入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寻找这些谜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地图的要素”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认识地图,运用这样的谜语导入:“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江河湖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这是什么呢?让学生来猜。通过猜谜导入新课的学习案例不胜枚举,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满学习激情。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中长期的经验、智慧的结晶,是言简意赅的知识概括。地理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初中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课标提倡挖掘与生活接轨的课程资源,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如用“过一冬,长一葱”引入“地球运动”教学中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白昼逐渐变长。“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谚语来引入山区气候的学习。这些谚语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

二、生活体验 引人入胜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就是要组织、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地理的应用价值。如“天气和气候”教学导入中,教师提问:“夏天同学们穿什么衣服?”“冬天同学们穿啥衣服?”“为什么冬夏两季穿衣不同?巧妙地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新课学习中。同样的内容,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冬天在海南岛的旅游照片和夏天在拉萨的旅游照片,让学生观察衣着的变化,思考衣着变化的因素,顺利导入新课,这些教学资源来源途径多,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独具匠心去设计。

三、歌曲视频 创设情境

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神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着问题的发展和深入将学生融入到考古、探秘的情境中,如学习“埃及”一课时,播放视频资料“金字塔之谜”,课堂一开始学生就被引入到教师创设的神秘场景之中,学生急不可待地想了解古老而又神秘的埃及王国,课堂的导入轻松而愉悦。在学习“长江”一课时,教师选择播放歌曲《长江之歌》,随着高亢的歌声长江浩荡奔放的气势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学习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词故事 诗情画意

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众多的优秀诗词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揭示自然地理规律,描写山川风情的佳句颇多,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把古诗词引用到地理教学中,既能赏析古诗词美妙的韵味,又能轻松愉快地深刻理解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秦岭淮河”一节内容时,教师以春秋末期《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才能展现给学生,“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的名句烙印到学生脑海里,让学生感受古人地理知识的渊博。在学习“中国气候”一节中,引入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认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底蕴深厚的中华古诗词,使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只要合理地摘选,精心设计,这种导入方式一定让教学增色添彩,让美的欣赏与知识的学习同行。

五、演示实验 新颖别致

伴随着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在产生深刻的变革。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促进教学的变革,新时代的学生更要求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来源于知识内容本身,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如“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教学中,教师对海陆分布对气候影响的导入设计中,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导入,步骤一:用酒精灯加热两个烧杯中相同容积的沙子和水,5分钟后让学生读出温度计示数。步骤二:熄灭酒精灯把两个烧杯中的水和沙子放置5分钟,再次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学生讨论结果:相同条件下沙子(代表陆地)吸热后升温快,放热后降温快;水(代表海洋)吸热后升温慢,放热后降温也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被引入课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印象。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新闻时政、影视资料、地理漫画、标志性建筑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素材,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探寻地理教育资源。总之,地理课的导入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目的性,要贴题而行,方法可千变万化,但变化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都应该在符合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巧妙设计,只要做到构思巧妙、新奇而富有有艺术,简洁明快富有启发性方可,这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地理课堂的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2]鲁祥波.浅谈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4).

[3]周树平.实施初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尝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6).

[4]朱明雪.教师对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栏目的使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案例设计 篇9

2010-12-20 21:21:24

编者按:洋思中学的教学方法,为我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注入了蓬勃生机。洋思的“先学后教、当

堂训练”的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转变了观念,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它限

制了教师单项讲授,实现了从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注入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主本,教师为主导,训练

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学生,把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所有学生都能做到

“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为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教案是结合洋思教学模式

撰写,也是参加昆明初三复习课赛荣获一等奖的一篇教案,仅供参考。化学复习课教学案例

专题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复习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从宏观和微观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3、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其表示的意义。

[复习重点]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从宏观和微观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课前准备]

1、课件制作“复习目标”、“复习指导”、“当堂训练”。

2、收集相关中考题。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复习目标

导入:议一议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能源问题。有人曾经宣布可以直接把水变成油,一时间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

论,你认为水可能变成油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信息交流:在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尽情

地、大胆地说出来。(2分钟)

大屏幕投影出复习目标(1分钟)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从宏观和微观上,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3、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其表示的意义。

二、复习指导

出示复习指导:(大屏幕投影出2分钟)

内容:教材P89—99。

时间:8分钟。

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复习提纲中的思考题(前4分钟独立完成,后4分钟在小组内交流)。

复习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家认真、细致的复习,请同学们根据复习提纲认真复习、归纳。

三、学生复习、教师巡视

1、教师行间巡视,随时检查学生复习活动,重点注意顽皮学生及易开小差学生。

2、教师随时回答学生的疑问,了解学生复习进度。

3、对复习快、脑子灵活的学生提高要求,对困难生适当降低要求。

4、对倾向性问题进行点拨,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复习提纲: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怎样用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是什么?怎样书写?

4、化学方程式能够给你提供的哪些信息?

四、检查学生复习的效果

教师检查学生复习情况,根据复习提纲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更正。引导学生对所复习内容进行小结。

回答问题必须做到:

1、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大方;

2、饱满、抑扬顿挫;

3、课堂要投入,对其他回答问题的同学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2、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3、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对所有学生在自学后都已懂的问题,原则上不教,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补

充、更正、点评,对于学生不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典型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当讲解。

考点归纳:

质量守恒定律:

二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

五不变:

1、物质总质量

2、元素种类、质量

3、原子种类

4、原子数目

5、原子质量

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写、配、等、注

表示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六、链接中考

出示云南2006和昆明2007中考试题:

(2006.云南)观察、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对于以下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2H2O + O2 ==2H2O2 Mg + O2 ==2MgO2CO + O2== 2 CO21、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点,请你写出其中两点:①;②。

2、以上化学反应方程式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说写出其中一个与另外两个的一点不同之处:。

3、镁条燃烧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昆明.2007)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英武与生成物的质量关

系“的实验探究。下图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均为教材图示,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下:

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

致的观察。

1、A实验: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

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

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D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3、如果A装置中只是将药品改为少量的锌和稀硫酸,反应前后天平仍不平衡,原因是,结论是:参加反应的锌和硫酸的质量总和一定(填“等于”或“不等于”)生成的硫酸锌和氢气的质量总和。

针对上述两题解决方法:

措施:分组分任务完成。

反馈形式:学生自由发言,班内补充完整,学生总结。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总体点评。

七、当堂训练(10分钟)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质量守恒”,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的质量一定和所用煤的质量相等。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C、100g酒精和100 g水混合在一起后,质量等于200g,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6g的硫与10g的氧气反应后能生成16g二氧化硫。

2、反应A+B=C+D中,已知2 g A和5 gB参加了反应,生成了4 g C,则有____g D生成。

3、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CO===2CO +2H2O,则X的化学式为。

4、加热10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

5、已知石蜡是蜡烛的主要成分,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2和H2O,判断石蜡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

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6、在化学反应2XY2+Y2=2Z中Z的化学式为()

A、X2Y3B、XY3C、X2Y6D、X2Y

4★

7、将A、B、C三物质各5克混合加热进行化合反应,其中B为催化剂。当A完全反应后,生成D的质量为8克,则

反应后混合物中B与C的质量比为()。

(当堂训练原则在课内独立完成,小组进行互批互阅。如有存在问题的同学,采用“兵教兵”的辅导方式,让优生给

差生进行讲解,达到全面提高的效果。)

八、教学反思:

评论区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0

近几年我执教初中地理,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学生不够明白的思想,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反思以往教学上的不足,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尤显的紧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我把它写出来,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主题,只有提高他们的兴趣,让地理课堂成为他们的乐园,让他们每天盼望着上地理课,这样才会有惊人的效果。例如初一地理第一章上来就讲地球和地图部分,对于刚上初中的小学生而言确实有一点难,而且一旦学不会就会彻底磨灭了他们学习

地理的兴趣,所以应该调足他们的胃口,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得他们对接下来的知识产生热切的期盼。在第一节了解地球部分如果像下面这样导入,学生就会充满探索的欲望:“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另外许多学生都想了解一些有关恒星、行星、流星、彗星、外星人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授课后稍微多加介绍一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接下来的经纬线及经纬网确定位置一节,我只要用一个小故事导出即可:“1999年11月24日,从烟台开往大连的客滚船“大舜号”在烟台附近失事,船上304名乘客,282人遇难。这场悲剧震惊了世界,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海难,烟台海上安全监督局接到求助信号后,立即组织援救,大海茫茫,我们如何确定救援目标呢,这就需要经纬网定位。”这样就使得学生迫切的想知道怎样用经纬网定位,而要想学会定位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经纬线,如此一般就使这一节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注意力,从而更好的学会这一部分知识。

在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我在实践中使用了好几次新方法,最初我认为天气预报符号很简单就先让学生背天气符号,再让他们读

天气预报图;第二次是让学生看书后自己画天气符号;第三次是我指导学生边讲含义边画天气符号,赋予简单的符号以生动的内涵然,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天气符号发挥想象力,思考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天气?同学们大胆想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通过这一想象活动,一方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然后再让学生以天气播报员的身份进行播报天气,开展选秀天气播报员的活动。前后对比发现,第三次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最高,而且掌握得又牢固又灵活。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刚刚将天气符号简笔画画完,便纷纷举起手要求进行天气预报表演,学习的兴致非常高昂。在这项知识的学习上,学生似乎没有优劣之分。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它正是我们反思和感悟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我感到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自主性的产生来自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浓厚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来自知识内容和教师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以及学生已有知识本身的实用性。天气预报人人关注,这是学习的动力,不必再说。我们仅从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什么对画天气符号简笔画那么投入。我想一是关注,但更多的是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这几项加起来就折射出老师教学的形象、直观、生动,教学方法的切实和灵活,因此学习效率也就非常好。

教学的细小环节注意不好会引起学生,特别是学的不是很好的学生思维中断和对新知识的疑惑不解,从而失去信心,放弃学习。在 教学气温年变化曲线时,要求学生分析某地气温年变化特点。课后一部分学生反映不太清楚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的年变化特点,而我觉得这部分知识并不难,学生为什么会不理解呢?耐心寻问才知道,学生不清楚“高温、温和、低温、寒冷”等在描述时有什么标准,回顾教学过程才发现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忽略了细小环节,于是给学生界定了有关与“高温、低温、寒冷”等评价词相对应的月均温标准,学生的疑惑顿消。同样还有看降水量柱状图判断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时,世界不同气候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分为常年多雨、常年少雨、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常年湿润这几种情况,一部分学生仍然是不明白界定的标准而犯疑惑,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指图大致的讲解,模糊的以为清楚答应自己的那部分学生清楚,就等于全体学生都理解啦,这恰恰是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我们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那一少部分聪明的学生,和老师互动得最好,而恰恰是他们的一应一答和齐呼齐应使我们疏忽了认知水平较底的学生,在教学中一个高明的教师高就高在能把教学的细小环节把握好,即做到细微之处。这里的细小环节指的是知识的细小环节、学生认知的细小环节、教师注意不到的细小环节。把握好细小环节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引导认知水平较底的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的需要。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这几年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

上一篇:违法分包自查报告下一篇:消防自动报警系统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