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

2024-09-18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精选15篇)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 篇1

初中地理中考复习基本思路与方法

金寨初级中学 邹智宝

任教学科:地理

电话:*** 中考即将来临,九年级学生在面对十门课程的重压下,学习任务无限加大,休息时间不断缩短。地理课程作为中考科目已走过数年,通过查阅历年试卷、《地理中考说明》,结合中考研讨会了解的有关信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当前省市热点话题,努力做好中考地理复习工作。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1.让学生认真反思,回顾以前学习地理是有哪些长处,有哪些不足。总结过去,优点继续保持,不足之处要及时查找原因,积极寻求纠正办法。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错别字较多、读图识图能力差、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地理名词不完整等。知识掌握不牢,在教学时多教给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写好每一个字,正确书写汉字,地理学中的一些名词,虽采用音译,但在具体用字方面已形成定式,因此必须按教材用字去书写;重视教材插图的运用、地图册的使用,课堂中教给读图方法,用好学过的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课外看地图,说地图、想地图,从而促进学生的地图判读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

2.培养兴趣,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地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对七八年级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但由于科目多,地理课时少,且常常有被边缘化的现象,这给九年级中考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复习难度有所增大,因此复习时必须从培养兴趣入手,如开展读图比赛、猜谜语、世界地理知识有奖比赛、中国地理知识有奖比赛、地理小故事、激情演说等等。

3.加强对地理课程的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地理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已经学过两年地理,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是为当时考试而去学习,目的性极不明确,不管教师怎样去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到最后还是得不到好的效果,也就无法真正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因此在中考复习前必须再度重申其重要性。从课程理念的角度出发,以《地理中考说明》为依据,有理有据的强调,促使学生明确目标,奋力抓好本课程的复习迎考。

二、分步实施,分层复习,稳步推进,以干克难,提高学生地理水平

第一阶段,时间:2008年3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所有地理知识,通览教材,快速查找自己已经掌握的和尚需进一步加强的知识点、技能点,整体把握教材,理清学习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分析总结,认真读图获取相关信息,总结读图方法。动手操作,写出每一节课的重点、每一单元的知识结构框架。教师一方面为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面对面的指导,一方面举例引导教给整体把握的方法。待全体学生整理完毕后展览成果,评定等级、模拟测试、检测复习成果。

第二阶段,时间:2008年4月——5月,分块复习,逐块检测,稳步推进。依照新课程标准和《2008年地理中考说明》,初中地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乡土地理(省市相关内容)。在复习时,既要注重知识的巩固提高,又要注重技能的训练;既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组织作用,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教师必须要树立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的观念,在日常教学中容易贯彻实施,但复习课就相当难,弄不好就会造成师生两张皮,课堂呈现无序状态。因此在集中复习时一定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练习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必须善于调节,适时调整教法、学法,努力做到精讲精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球和地图”这一模块中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特殊经纬度、经纬网中某点的位置确定;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产生的地理意义;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的运用、地形图的判读(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读取等高线;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在复习时多听取学生的难点,复习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中某点的位置确定,板绘地图并讲解,复习地形图的判读时一方面绘图讲解,一方面用拳头做山地地形演示讲解。在讲解时多鼓励学生解说,促进生生互动。在复习地球公转时,可出示题目考查:公转的意义(季节的变化)、2008年8月8日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的盛况、北京的悠久历史遗迹、此时的南极会出现什么现象等。

“世界地理”这一模块重点内容有:地球表面的构成比例、地壳变动的原因、板块运动学说、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世界气候(天气与气候的异同、降水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分布规律、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后于人类的关系)、世界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形成与聚落的保护、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人口(人口增长特点、十个人口过亿的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种(三大人种的特点、分布)、世界语言(六种主要语言及分布)、世界宗教(名称、建筑景观)世界主要组织(联合国、WTO等)、以亚洲为例,认识各大洲的概况、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日本、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巴西为例学会认识国家,以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为例认识地区。让学生明确地理都是以区域的形式存在,特别是人类与资源、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究竟应该怎么去面对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

“中国地理”这一模块重点内容有:中国的疆域(省级行政区、人口、邻国、民族等)、中国自然地理(地形特点、主要地形区及分布、气候特点、气候类型、河湖分布特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解决措施等)、中国自然资源(理解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等概念、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为例重点讨论人类如何解决水土配合不好的问题)、分区域讲解重点认识区域的差异(教材中分别选取四个省级行政区、两个省内区域、两个跨省区域对比学习)。复习时多举例,让学生触类旁通。

“乡土地理”这一模块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家乡的位置特点、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影响;说明家乡人口的现状;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的举措;说明家乡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及家乡的发展规划。这部分完全由师生共同收集整理,因此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关于陕西省的概况、规划、自然人文状况;关于安康市的概况、规划、自然人文状况,特别是今年安康各地的重点活动如龙舟赛、旬阳举行的陕南民歌大赛、汉阴池河镇的蚕桑节、汉滨区恒口镇的桃花节等;回顾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找出解决措施。上课时以问题的形式复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时间:2008年6月,模拟测试与难点讲练结合。

根据多年经验,检测有助于查缺补漏,提高学习成绩。每周进行一次模拟考试,让学生明确自己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强化目标意识,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改、纠错提高、难题解读,让每位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地理中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必须禁扣《中考说明》,狠抓基础知识,强化记忆,进行全方位系统复习,同时注重专题,如全球的热点问题——中东的石油问题(伊朗核危机)、世界水资源问题、人口问题,我国的区域地理特征、环境资源问题等,突出了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问题,强调人地关系,进行知识的整合、迁移、综合分析,紧抓地理图像的运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注重身边的地理,渗透乡土地理教学,加强实际应用。

附:参考书籍: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2.《地理生物中考说明》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复习方法,记忆法

任何课程都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复习, 平时认真上课和练习是很重要的, 可如果没有一个科学而又合理的复习计划, 最后的期末考试肯定是不能取得一个好的结果的。平时的月考、单元检测或是半期考试等, 所要考的知识点范围不大, 比较容易抓住复习的重点, 但在中考复习时范围比较大, 地球地图部分约占20%, 世界地理约占25%, 中国地理部分所占比例最大, 约占55%的内容, 地理知识是比较繁杂的, 需要记忆、了解或是理解、掌握以及应用的知识点非常的多, 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手足无措。这是一个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难题——怎样才可以有计划、有重点、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呢?下面, 笔者就来谈谈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狠抓“讲”、“练”、“补”三个环节

要想在中考复习中取得好的效果, 教师便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组织性的复习。

第一步:“讲”教师必须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有组织的复习。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突出复习的重点, 理清缘由, 还要将地理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准确化。以达到让学生明确概念答题完整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四大工业区的过程中, 教师的讲解要重点突出其特点以及形成的条件、主要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城市等内容。另外, “讲”还必须要讲清知识点之间的网络关系。一方面要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来进行纵线复习, 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准确、牢固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及其原理, 更要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按照地理要素来组织, 达到横线复习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地形这一板块时, 教师可先把总地形和四大区域地形相对比来进行复习, 在复习农业时将地形、气候、水流等要素结合在一起。若是这样来复习的话是很利于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 促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延伸,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二步:“练”所谓的练就是实践, 只有不断地进行练习, 才能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大多是通过学生不断的练习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练”是要循序渐进的, 无论是基础知识的掌握, 还是对应用能力的训练, 都应该逐步地提高难度。例如, 在比较我国南北方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差异时, 教师提供的练习题目要具有多样性, 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的练习题要有助于学生分析和思维的能力。

第三步:“补”补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及时地进行分析和讲解,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补课。补是有效地提高复习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注重复习方法

地理的复习方法很多, 把需要复习的知识点 (例如国家、河流、地名、山脉等) 归纳在地图上是一种很有效的复习方法。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地图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地理的复习效率的, 因此, 教师在进行地理复习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认真地阅读相关的教材、地图以及笔记, 在复习前给出复习的大概范围, 学生根据给定的范围来展开全面的阅读, 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平时比较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常会发现一些疑点, 也会找出重点, 更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快速地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在地理复习过程中, 大家不妨尝试一下以下的方法:

1. 谐音记忆复习法。

学生若是不能将过多的地图、地名的记忆和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清楚就很容易将某些原理、概念混肴。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采用谐音法来编“顺口溜”, 例如在记忆六大板块时可这样记“南非亚印太美”;在记忆过百万的少数民族时可以将其编成这样的顺口溜:“满蒙回藏苗、维彝壮布朝、侗白土哈瑶。”

2. 运用“对比强化记忆法”进行复习。

比较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还有地名、重要的地理界线以及典型的经济项目 (例如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 等, 这些是可以通过地图来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的。例如在复习各大洲的知识点时, 可制作如下表格:

让学生填写并系统地掌握各大洲的知识点, 选择这样的复习方式可将原来比较零碎、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相对来说学生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通过比较法来复习地理, 不但能够让学生接受地理观念、概念等, 还能够加强学生分析以及概括事物、现象的能力, 例如:天气和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南美洲和北美洲等等的比较。

三、结束语

学习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 更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因此, 教师必须要重视讲授和复习这两个重要的过程, 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地理课程的复习中, 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复习方法, 更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掌握情况等做高低有别、深浅不一的解答。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复习时, 应牢牢记住这点。

参考文献

[1]张泉, 初中全程复习方略:地理, 未来出版社, 2010 (01) [1]张泉, 初中全程复习方略:地理, 未来出版社, 2010 (01)

[2]马丽娟, 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强化手册, 沈阳出版社, 2011 (01) [2]马丽娟, 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强化手册, 沈阳出版社, 2011 (01)

初中地理复习方法初探 篇3

【关键词】地理复习;读图识记;提高

当学生的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距离考试越来越近,为了让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老师都要花费比较多的精力有效的组织学生复习。复习方法得当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部分同学的自学能力较差,有的同学态度不端正,复习方法不合理,所学知识一知半解等原因,导致在复习的过程虽然花了很多精力,可复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有条理地去循序渐进的抓好复习非常必要。

一、详细阅读教材,理清复习重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教材条理非常清晰,对一些内容的理解和复习应把握好需要识记的重点,比如复习《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用“语意式”阅读法(语意式阅读法是让学生也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地理课文,主要适用于复习课文篇幅较长,但知识点不多层次比较清晰的章节或段落。)读通课文,找出知识点并梳理知识层次,然后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括,并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关键词,再标记疑难问题,最后做好标记。按照这个分析思路,本课的复习先理清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根据比例算出海洋和陆地各自的面积,由引申到把地球划分成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接着复习关于陆地的知识点,引出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到大洲的名称、大小顺序排列,大洲分界线知识。然后复习海洋部分:洋、海、海峡的概念,四大洋的特征、形状,最后把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形状大洲分界线等知识点都落实在地图上,能够准确的说出大洲大洋的名称,熟练掌握后用简图绘出来,这一课的复习任务就完成了。

二、读图识记,提高复习效率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因此,地图被称作“地理学的眼睛”,复习过程中恰当的用好地图,最大限度的发挥地图的作用,可以使复习事半功倍。 在复习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熟练掌握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地理规律、熟悉地理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图上的信息。并学会图文转换,既能识记图上的内容,又能把教材描述的知识点用简图绘在简易图上,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例如:在复习《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一课时,先根据前面所学的地球的五带知识,引导学生熟悉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是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分别是北寒带、南寒带,学生在熟悉了各温度带的范围后,再根据气候的要素是气温和降水以及“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就可以确定热带的气候类型就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总体特征是终年高温,不同类型的气候降水多少不同,以此类推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特征和分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使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复习效率明显提高。

三、学绘简图,强化复习目标

在复习过程性,有些内容比较容易识记,一提醒学生就能记住,但有些内容易混淆,需要反复强调学生才能记住,因此,我就选择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复习,而且在多次尝试中感觉效果很好,就是指导学生绘制简图,边画边记。在复习《西亚》时,学生知道西亚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三洲五海、两洋之地,引导学生绘出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的位置,重点位置再做强调,里海、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以及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西亚就处在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之间。而从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的亚欧航线是世界最繁忙的航线之一。在绘图的过程中适当的降低要求,多鼓励学生动手绘图,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绘画中复习了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

四、练习巩固,突出复习重点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4

1、自编顺口溜记忆

地理知识内容繁多,有缺少连贯性,学习时往往记得慢、忘得快,如果编个顺口溜识记,则会记得快,忘得慢。如南亚地理中,讲到印度的物产有:棉花、黄麻、甘蔗、花生、茶叶,可编为“棉麻折花茶”(“折”指甘蔗),在学习用“NSWE”几个字母分别表示经纬度时,学生对这几个字母很容易造成混淆,张冠李戴,可编为“北N南S、西W东E”。也可让学生自行编顺口溜,将较好的顺口溜在班上推广应用。

2、学会概括

有的章节内容繁多,但重点内容少,学习时,只要抓住重点,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南亚地型复杂,可用八个字概括,即“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北三省的气候可用四个字概括,即“长冬短夏”。我国季风气候的优点可概括为:预热同期。

3、对地理的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公式、定理那样精明,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和要点,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

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就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它不是工业产品。例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才是自然资源。例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所以他不是自然资源。

4、有效地体现““地理的特点:地图和理论的结合,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部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存在严重的错误认识,认为背背成绩就会很好,那是大错。因为“地理”是地图和理论的结合,也就是说要在理解好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养成看地图、记地图、画地图的良好习惯,使所学内容有效地落实在地图上。

5、看地图

学习时首先要多看地图,将河流、城市、矿产都落实到地图上去,并从地图中找到它们的位置。事实证明,看各省地图效果好于看分区及全国地图,如学习中国地理“华北地区五省二市”时,可逐个省学习,以山西省为例,其形状象平行四边形,主要河流有黄河、粉河、省会太原,煤矿有北部的大同,中东部的阳泉,临近省份分别为:北临内蒙古、西临陕西、东临河北、南临河南。可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其它省份,只要各省地理知识掌握了,中国地理也就学会了,学习世界地理也是如此。

6、记地图

记地图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环节,一旦记下了图就能达到胸有成竹的效果,例如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要记下这几个国家的图形也不难,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图形象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澳大利亚象骡驼背,加拿大象被绑着脚而背朝地的山羊,巴西与南美洲图形相似。

7、画地图

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需要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8、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9、与生活联系起来

地理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与生活联系起来,就不会感到乏味了,“学习人口、粮食与环境”时,特别是农村学校,可结合当年大量开荒毁林而遗留下来的荒坡荒地的现象,让学生作为社会调查,了解当年开荒毁林的背景、原因及情景,以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并乐于学地理的情操。

初中语文复习方法与技巧 篇5

1必须保证古诗词及文言文默写的准确无误,背过古诗词赏析。

2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小说,感悟文本与答题技巧结合。

3修改病句,标点,成语运用等题型,专项训练,掌握类型和方法。

4课外文言文,学会课内实词虚词迁移到课外,把握文本内容和主题,还可从问题的设置中捕捉信息,帮助理解文意。

5作文注意审清题不偏题跑题要扣题,字数书写,然后格式及内容。

中考语文复习可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课本基础复习(年后到5月左右

主要复习课本知识,当然要抓住重点了 。重点复习文言文和诗词,而且是课标要求的及中考必考的篇目。初三教师还要研究考点,研究中考动向,筛选出重中之重复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字词也要持之以恒的读写落实!

第二轮,中考专项训练(5--6月)

根据本省本地区历年中考题的研究,初三教师应该掌握了中考语文的命题类型。以河南省中考语文为例,试卷分四大板块: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各版块都有重点,难点,有的放矢。比如,现代文阅读,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重,说明文考的几率不大。

第三轮,查漏补缺与真题训练(6月中考)

加大模拟题训练力度。严格按中考时间,正规考题,训练学生对中考及对中考题的应试感。同时,查漏补缺,夯实重点,突破难点。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篇6

在高中的学习当中,很多人都抱怨地理很难,也的确是这样的所以在高三地理的学习当中,掌握方法相当重要,可以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

高三地理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和人文地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也应有不同的方法。

首先,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相对最难的部分,有很多计算,对于文科生来说绝对是个难点。

自然地理,掌握书上的相关概念是前提,平时要养成多看书的习惯,但也不是说要花很多时间去看,而是要善于利用零碎时间,比如说课间,睡觉前,起床前等琐碎时间,看过之后也要经常温习,经常回顾。然后,就是要做题目,做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做的题量不用太多,但也不能不做,要培养做题目的感觉。做题要仔细阅读题目,抓住每个信息点来解题。碰到不会做的题目就要认真听老师的分析,要理解老师讲的东西。我不喜欢用错题集,因为错题实在是太多了,收集起来有点烦的,而且每道题目中总不会一点都不懂的,把你每道题目中不懂的地方所谓的盲点,或者是新的知识点集中起来,复习时可以多看这本的,其次,世界地理;世界地理的关键是看地图,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重要的经纬线一定要背得出来。平时要多看地图,基本上要在脑中形成地图的大致轮廓。同学之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拿着地图册互相问问题,大家一起看地图比较有味道。此外,要善于联想,比方说看到赤道,就会联想到赤道穿过哪些国家,赤道附近的气候等,再联想到穿过赤道的国家的有什么地理特征,气候啊,资源啊,经济啊,综合国力啊,等等等。看到某样事物就会树枝状般联想开去,那这样掌握的知识点就多了,面也广了。

第三,人文地理;人文地理相对比较简单,没啥技巧可言的,关键是背诵。但是背诵也有技

地理复习要注意掌握方法 篇7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意义重大,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知识, 而这些知识是一些零散的知识, 在学生头脑中还不能将这些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知识体系。在复习中, 要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建立中, 伴随着分析、判断、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可以说, 纠正错误, 得出正确结论。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归纳和应用过程中, 还要注意多发问、多思考, 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既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 落实基础, 突出主干, 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引用大量的课外知识和丰富的课外素材, 形成新的问题情境, 构成新的问题角度, 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 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 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同时, 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做到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 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 如复习“地球运动”时, 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 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球和地形的变化”等。

2. 加强空间思维训练, 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 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大气的运动与变化, 世界 (大洲、大洋、地区、国家) 和中国区域中的重要经线、纬线, 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 (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线) 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 一定要讲究方法, 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10条重要经纬线 (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 通过它们, 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 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时, 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若达到这样的水平, 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掌握基本原理, 训练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 明确地理原理, 掌握地理规律, 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 训练答题思路, 提高答题水平。

1. 注意掌握有效的地理解题方法, 要全面思考, 综

合分析解题问答。在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 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 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 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 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 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 也可横向对比分析, 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 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列表分析, 也可以通过图像根据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明确知识间的联系, 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 排除干扰因素, 形成正确的观点。

2. 循序渐进, 加强逻辑推理, 提高解题水平。

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屏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 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 各个击破, 求得正确答案。

3. 要多角度训练, 促进知识迁移。

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 如晨昏线问题是变化多端, 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 要从整体上把握, 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训练解题思路, 提高应变能力。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 进行思维训练: (1) 假定为等高线图, 判断山脊、山谷; (2) 假定为等压线图, 判断高压脊、低压槽; (3) 假定为等温线图, 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 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 (4) 假定为等温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

4. 要联系实际, 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 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 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 (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 的认识, 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 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了能力, 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既有文科性质又有理科特点, 因此, 不能光靠简单的记忆, 更要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只有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和有效的解题方法, 才能触类旁通, 启迪思维, 适应载体多变的设问角度, 提高地理水平和素质, 完成从知识向能力的成功过渡。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 如何使复习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是每位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地理复习中的一些事项作些阐述。

人文地理复习方法与应试技巧 篇8

一、人文地理的特点

人文地理的特点是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并且偏重考查观点、方法的运用,需要结合区域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人文地理在文综试题考查中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人文地理多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综合在一起考查,关注区域人文特征和区域发展,强调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②人文地理内容变化大,试题比较新颖,多以国内外最新的素材为背景考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③考查考生发散思维能力,答案具有不唯一性,甚至出现开放性答案的题目;④文综跨学科试题切入点多为人文地理内容,与政治和历史学科结合较为紧密。

二、人文地理的复习方法

人文地理想得高分很难,但掌握了正确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就有可能提高考试成绩。

1.把握学科特点,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复习时,一般先复习地图和经纬网、世界地理、区域地理(含选修二)、自然地理,然后复习人文地理,即把人文地理复习的时间放在偏后阶段。从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看出,人文地理知识往往要与自然地理相结合,在区域地理中得到具体的应用。由于人文地理具有综合性特点,只有排在最后复习才能更好地综合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提高综合地理能力。

2.归纳总结。提高区位分析能力。

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该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突出,能够有效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能够运用区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所谓区位分析,就是分析地理环境各因素与生产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其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例如,农业区位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条件应该从气候、土壤、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区位因素时既要分析有利的一面,又要分析局限性的一面,分析比较后得出生产或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逐渐形成良好的辩证思维习惯。区位把人文地理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的“灵魂”。(如下图)

3.认真审题,总结常见答题思路。

平时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做题时,对试题中的关键词不妨勾勾圈圈,以提高对试题中关键词的敏感度。

熟悉常见人文地理试题答题思路,可以避免在考试答题时出现思维混乱和丢三落四的现象。常见人文地理试题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典型案例中归纳。如以下答题模式非常适用,也经常用到。

①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可通过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生物措施加以解决;②对于传统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可从资源、能源、市场、交通、水源等方面人手分析;③对于高技术工业区,可从科技、交通、环境三方面人手分析;④对于改造传统工业的措施,可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改善交通、美化环境人手分析;⑤分析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时,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进行;⑥某地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一定是因为该地河流的流量大、落差大;⑦分析某地的水土流失严重时,一定要从该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丰富且多暴雨,以及地表植被覆盖较差(或人为破坏严重)人手。

但需注意,答题模式并非“通用公式”,具体回答某道试题时,在采用某个答题模式的同时,一定还要结合该题所提供的具体环境进行回答,这样才会更加贴合题意,才会与答案更加吻合。

4.综合分析,提升地理整体思维。

人文地理问题的分析并不是孤立的,往往需要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紧密结合。例如在解答高考文综第36题时,应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形成答题的基本思路或模式:首先,根据区域空间位置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其次,提取自然和人文信息,概括当地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最后,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确定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或方法。要想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率,同学们还要拓宽人文地理的知识范围,增加人文修养。这要求我们结合历史和政治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训练,形成文综思维,适应文综的考试模式。

5.千锤百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一定要对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准确的措辞等进行深入的考究,不断总结经验,从而真正提高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思维过程的严谨性,避免由于文字表述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如高考文综第Ⅱ卷,地理试题所占分值比重较大,而且试题答案中往往包含多个得分点,考生须采点得分。但有不少考生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或者题目理解了但措辞不规范,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得不了高分。语言表达精准、答案条理有序、书写清晰规范都能直接提高文综的得分率。

三、人文地理的应试技巧

1.分析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

人文地理的有效信息通常蕴藏在以下内容中:①各种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②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③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④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中;⑤各种地理图形的主图和副图中;⑥各种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

在解答试题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地理学科中的哪些知识、规律和原理发生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人类活动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主导性作用,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样,通过阅读材料从中提取关键性信息,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问题奠定基础。

在做题时,还要特别注意对综合试题材料信息的提取。综合题的图文材料内容大都篇幅很长,而问题则篇幅较短。很多考生在做综合题时,往往对图文材料匆匆一浏览,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了。殊不知材料是经命题者精心筛选的,其中隐含了很多答题时用得到的信息。答题时,我们应尽量利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得分点。

2.科学组织,规范答题。

做人文地理试题时,抓不住关键词、语言混乱、表述不清往往会造成失分。我们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做到答案科学、完整、周密,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其次,做到层次分明,尽可能使用地理原理。一个问题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看起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不要一段到底,要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最后,使用学科术语,回答简明扼要。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或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但要注意把你认为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

3.做好检查,相信第一选择。

初二地理复习方法 篇9

要使初二地理会考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从这两年考试卷看: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掌握方面,主要存在不牢、不活、不准、不全等问题。不牢是记不住地理概念;不活是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准、不全是答题不准确、不完整或不会正确使用地理语言。故初二地理会考复习必须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补”三个环节。

第一步是“讲”。必须根据考纲要求,向学生讲清概念。复习要求突出重点,讲清因果,使地理知识系统、完整、准确。从而让学生做到概念明确,答题完整。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工业区时,要突出四大工业区的特点、形成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城市等内容。

“讲”,还必须讲清知识的网络关系。既要按先后顺序的纵线复习,使学生记准、记牢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还要按地理要素把有关内容组织起来,进行横线复习。如复习地形时,可把总的地形与四大区域地形相结合,复习农业时要求结合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这样复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第二步“练”。练是实践。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必须通过学生的练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练”要循序渐进。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应用能力的练习,都要逐步提高难度。如通过比较南方和北方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的差异。练习的题目类型要多样,同一内容,要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分析与思维。如“天津近海,为什么是大陆性气候?”“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为什么要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练习题还应针对学生易出错误的方面出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京广铁路和浙赣铁路、湘黔铁路相交于“株洲”而不是“珠洲”或

“株州”。

地理 期中考试复习方法 篇10

转眼间,开学已经近两个月,期中考试就要临近了。一提到期中考试,不少同学十分紧张,看看书本,学习了不少,但所剩时间不多。很多同学表现出一些考前焦虑,紧张的情绪.如何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很重要,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一些经验之谈吧!

一、学会倾诉不妨将你的感受说出来,让他人与你共同分担,一个忠实的听众能帮助你减轻因紧张带来的压抑感。

二、调整认识,要调整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消除思想顾虑,增强自信。一般来说,只要准备充分,考出好成绩是没有问题的三、努力学习之余,学会休闲加强体育锻炼,保持乐观心境

心态摆正之后,具体复习过程是要做到:

一、必须先订立一个复习的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二、复习时应该注意反复性、体系性、理解性,学会尝试回忆、学会整体安排、学会调整休息等。

三、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各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地理学科在复习时要做到

一、加强知识的归纳形成体系。

二、落实基础突出主干

三、重视地图在复习时的作用。

四、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地理事物或

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规律及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祝大家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初中英语总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 复习 方法 策略

初三英语总复习是整个初中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通过总复习,做到精练、巧练、练中点拨,巩固所学知识,把新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并使初中生的英语成绩得到深化和提高,从而收到可喜的复习效果。

一、紧扣标准,教材为本

中考命题原则必须遵循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在复习前,教师必须重视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弄清楚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等各项内容,做到复习有的放矢,把好复习这一关;教材是命题的重要依据,复习要紧紧抓住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语用能力;适当补充跨文化交际知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在复习中,紧紧抓住英语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不放,中考復习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二、板块复习,重点突破

初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教师就必须紧紧抓住新课程标准,具体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优化复习设计,精讲精练。特别对于教学中所出现的教学重点,如语音、词汇、语法、时态、语态等,学生在平常作业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或还没有弄懂的基础知识,如状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的用法区别、特殊的反意疑问句、以“how”和“what”引导的感叹句、动词的简单的非谓语形式等,这些内容需要花时间反复进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弄清楚。很多语法学家认为语法是语言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语音和词汇只有通过语法才能被组织成语言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句子的结构便是语言学习的重点。因此,在英语总复习中,要认真整理自己大脑中的语法知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找出薄弱环节,进一步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同时,将词法和句法交叉复习,以句子为中心,辅以句子成分为线索,以句法带动词法,使词法内容为句子服务,全面理解和掌握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使句子更好地为交际服务。在语法复习中,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复习。通过表格,学生可以对所学的语法知识一目了然;另外,通过英语和汉语的对比,掌握英、汉语言的特点,把握好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词性和句子成分的关系,理解好汉语中没有而在英语中又出现的语法知识和语法结构。例如,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作谓语,而英语中的形容词就不能作谓语,只能作谓语的一部分。在复习中,还要掌握动词的各种变化形式,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通过表格,他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其主要内容。

其次,掌握语法结构的一些特殊用法对于把握语句的形式和意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主谓语、单复数、人称、时态的一致,倒装句的使用,it的用法等等。学生只有在理解所学的语法知识以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

三、精心组织,阶段侧重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中考复习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复习教材、点点过关”。复习教材时要体现“全、透、深”。

1.全,就是要对初一到初三每个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复习,记住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等各项内容。

2.透,就是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激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让他们更进一步理解和深化。

3.深,就是在复习中补充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供学生独立完成,并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讲评,从而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二阶段,“专项训练、板块复习”。

1.如果把英语学习比喻成一座大楼的话,英语单词就是建造大楼的砖块。我根据张思中老师的十六字教学法,把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所有单词按元音进行分类,让学生“集中”识记,培养他们养成“见词读音,听音写词”的能力,“适当集中”在记忆单词和词汇复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对于初中教材中所出现的重要短语和句子,我把它们归类,并进行英汉互译,让学生们大声朗诵直至脱口而出。

3.在复习课文时,把从初一到初三的英语课文分成板块复习,如“打电话、看医生、问路、购物”等,按板块复习,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复习课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阶段,“围绕题型、综合过关”。分析这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主要的题型有:听力测试、词汇、单项选择、句型转换、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书面表达等。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分析,充分研究各类题型,从中找出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并分别进行强化训练和考前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第四阶段,“查漏补缺、注重实效”。对于学生在考前强化训练和模拟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错误,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症结所在,采取查漏补缺的办法,反复强化练习,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中考英语复习中,不断坚持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是我们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2001.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 篇12

2.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的整合

学生怕区域地理根本原因是无法判断一幅区域地图, 也就是说对“背景”不能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造成做答试题失分严重。为此, 对地图的学习和训练主要采取画图法和空间训练法强化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1读图判图提高学习效率

区域地理教学中, 一些教师会对世界或中国的概况在行政、地形、气候、水文、资源讲解之后, 马上进入分区区域地理知识的教学。这样的做法, 极易使学生在学了两三个分区内容后, 知识产生堆砌, 引起混淆。我们应该看到, 虽然区域地理的知识点多, 记忆量大, 但都是以图为载体, 它以形象的面貌代表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读图和判图的训练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已成为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因此, 很有必要在分区地理教学之前开始对学生进行地图空间知识的系统训练。

2.2 知识体系建构再现考点知识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是由若干要素组成, 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对区域地理的复习不是对初中地理的机械重复, 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整合, 能力的提升, 必须用高中的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自然地理我们用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把一些主要分区的自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在学习分区时, 我们就可以提纲的形式给学生, 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及教材进行整理,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再现, 起到复习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以后的学习也有章可循, 思路清晰, 提高学习效率。

2.3 区域对比分析提升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

对不同国家或区域进行比较, 可以使学生认识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以及区域差异;通过时间过程的比较, 又可以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在区域地理复习中的比较就是要打破地理要素的分割, 加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直观性、系统性,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区域比较, 可以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能力。例如当我们学习大洲的区域知识时, 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 其他大洲的地形知识就可以通过比较而获得。假如我们已经掌握亚洲地形特征, 运用地形知识与欧洲地形比较, 学生就会获得欧洲地形特征知识。同理, 亚洲与非洲、大洋洲及南北美洲比较, 同样会得到各洲地形特征知识。

3.联系实际, 关注热点

3.1 关注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 而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所以区域地理的复习要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

涉及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如空间特征与空间过程、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地理意义或影响等) 的热点问题, 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东问题、国际区域合作与国际区域冲突、地理科学或其它学科在科研上与地理科学有关的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以及地理科学要研究的新事件、能够用地理原理解答的现实问题等等要多加关注。

所谓热点地区, 就是曾经或正在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如:世界性交通要道:中东 (苏伊士运河, 土耳其海峡, “五海三洲之地”) 、东南亚 (马六甲海峡) 等;油气资源蕴藏区:中东、中亚 (石油与天然气) 、中国油气资源分布及调配等;生态环境破坏区:亚马孙流域 (热带雨林急剧消失) 、主要海上航线 (油轮石油泄漏) 、极地 (臭氧空洞产生与DDT等残毒污染) 、温带草原区 (草原退化、土地沙化) 等;自然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高发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台湾、日本、东南亚、土耳其) 等;但是要强调的是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复习中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 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

3.2 关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归宿, 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 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 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 也是高考命题者追逐的热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考对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关注的是, 能根据所给材料分析该某个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 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如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总之, 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 头绪较多、内容复杂、空间概念较强, 因此, 教师在教授区域地理知识的同时, 要教会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形成技能, 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元平.复习区域地理的技巧[J].山西教育.高中版.文科, 2005年第6期

[2]谭智勇.区域地理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 2007年第5期

[3]朱慧.高考地理复习中初中地理教材处理的策略[J].地理教育, 2003第6期

[4]张静波.略谈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J].《新课程》教师版, 2007年11月

[5]卞文洲.定位、描述、探讨——区域地理复习的三个能力目标[J].考试, 2006年12月

高考地理重点复习方法 篇13

一、注重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在高三教学复习中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应大胆删去。这是当前高考改革对高三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能很好地把握主干知识,就能使学生更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哪些是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呢?我们说这里的主干知识是指没有它的支撑,这个学科就不能成立的知识。具体包括:⑴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⑵能生长延伸出新的知识的地理知识; ⑶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如:(1)地球运动和经纬网。(2)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3)世界和中国地理。(4)各种地图和统计图表。(5)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后,就能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新。高三第二轮地理复习时,必须抓住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逻辑推理能力是以大量的基础知识为积淀的,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能够结合题目随机调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具体情况展开逻辑推理。

二、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

区域地理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所以区域地理也往往成为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命题的切入点,区域地理一直是高考文综试题命题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安排不连续,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未得到应有重视,为复习迎考带来一定困难。近年从高考地理阅卷得分统计来看,考生区域地理试题方面失分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因为某一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全题覆没”。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怎样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呢?

1.区域定位的训练。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区域定位就是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分析一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关位置。相关位置是指某项地理事物与海陆轮廓、地形区、河流、湖泊、交通线、国界线等相对位置而言。

怎样强化区域定位训练?(1)选用高考试题训练区域定位。(2)通过经纬线训练区域定位。

2.区域地图的训练。

区域地图的训练主要包括读图、填绘地图、分析地图三种方式。对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区域地理试题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地图的比例尺扩大。教材中区域地理地图大都是大比例尺地图,反映多是一个大洲、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图。高考试题区域地图比例尺扩大。使区域范围缩小,区域地理事物内容更详细。其二是交界地区地图增多,以局部区域地图为主,文综第36题,中国和中亚地区交界区域,第36题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区域,20文综40题英吉利海峡实际上是大陆向海洋交界区域。Ⅱ卷第36题西南地区等高线图,实际上是中国和缅甸交界区域。由于区域地图的这两种变化。学生对高考文综试题区域地图陌生,造成解题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后,发给学生相关的空白地图,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尽量转换在地图上,将各种地理事物进行叠加,形成单元知识小结的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要设计一些交界区域的空白地图,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如:国家交界区域地图、地区交界处地图、中国和邻近地区交界处地图、地形交界处地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攻略和技巧

1.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目前大多数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进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可以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

然而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能力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核心问题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地理中,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宏观差异应属于“常识性”知识,这里也应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如主要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淮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等)、大城市(我国首都、我国最大城市、东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长江沿岸主要城市、陇海—兰新沿线的主要城市等)等的空间位置及主要特征,而小范围的省区内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似不宜列为核心。在世界地理中,应该主要掌握有“世界意义”的常识性知识,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但由于温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为人类分布的密集地,因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疑应当重点掌握。

又譬如世界国家那么多,恐怕只能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与格局中影响较大的国家列入核心国家之列,如世界面积较大的前六位国家、世界上的“亿人大国”、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共体主要成员国、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世界目前主要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黄金、金刚石、森林、水能、太阳能、铀矿等)分布的国家、世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世界一些局势不稳定地区等。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妥善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

比如,在复习“大气环境”中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首先理清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气候形成因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基础理论,再结合初中世界地理中的具体国家、中国地理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2.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图

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高考为什么钟情图象题呢?因为将新颖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在地理应考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复习时应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平时复习中,首先要认真地读好书及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其他的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些变式。

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所谓热点问题,即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等问题。考生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平时注意阅读如《半月谈内部版》、《人民日报》等报刊,关注时事,同时随时查阅地图,搞清事件发生地点。在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在对待时事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作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4.强化训练,模拟实战

考前必要的综合训练是为了通过数量有限的特殊训练,提高知识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

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总结 篇14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

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 篇15

一、变重教材知识传授为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相应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 在教师教的过程中, 必须始终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教材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 但切忌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死记硬背, 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知识, 在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中, 通过应用知识来形成能力。如在“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教学中, 由于该知识点比较抽象, 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并不真正存在经线和纬线, 而是为了准确定位某一点的位置, 而使用了经纬网。在经纬网确定位置的图中, 是“横纬纵经”, 同时指出一些具体的位置, 如北京的位置是116°E, 40°N。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位置是:103.4°E, 31°N,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 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二、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它突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程标准强调, 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就是要把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双边的互动学习关系,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共同学习, 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活动时, 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 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 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同时, 学生也是地理教学过程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心智, 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 创设师生平等的对话、互动交流的氛围。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 倡导教学民主,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 相互反馈, 互相激励, 积极反思,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 从而积极地、目标明确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 在“世界第一大洲”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讨论“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知道,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面积最大 (4400万平方千米) ; (2) 跨纬度最广; (3) 东西距离最长; (4) 人口最多 (约36.8亿) ; (5) 有许多世界之最 (如世界最高的大草原,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有“世界屋脊”之称) 等, 所以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这样既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又使他们学到了新知识。

三、变教学重结论为重过程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 评价手段多样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传统的教学热衷于考试, 甚至有人说“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人们习惯于用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和教师的业绩, 这种考试决定了一切的评价观长期以来禁锢着教学工作。当然, 国家的选拔性考试, 如高考不能取消。事实上,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 教学工作的成绩不仅在于考试的好与坏, 教学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更在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对知识学习与研究的情况。素质教育本身也包含了应试教育, 而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一方面的体现。从教学的角度讲, 所谓教学结论, 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过程, 即达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结论必经的程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重结论而轻过程, 就可能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从知识的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同时, 它还排除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 容易产生掌握了知识而不思考知识、应用知识而无法判别知识正确性的现象。事实上, 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 若只强调学习结论的千篇一律, 就不可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迟后评价, 关键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如在地理教学中“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一课中, 教学过程就显得特别重要。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就应使之通过对“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的对比, 理解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上一篇:以恒源祥为例分析品牌推广传播的三个规律下一篇:济南的秋天中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