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

2024-09-27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精选12篇)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 篇1

初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 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同时, 要求地理教师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鼓励积极探究, 使之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为了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 使学生学到生活中有价值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 笔者对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作了如下探讨:

一、变重教材知识传授为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相应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 在教师教的过程中, 必须始终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教材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 但切忌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死记硬背, 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知识, 在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中, 通过应用知识来形成能力。如在“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教学中, 由于该知识点比较抽象, 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并不真正存在经线和纬线, 而是为了准确定位某一点的位置, 而使用了经纬网。在经纬网确定位置的图中, 是“横纬纵经”, 同时指出一些具体的位置, 如北京的位置是116°E, 40°N。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位置是:103.4°E, 31°N,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 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二、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它突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程标准强调, 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就是要把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双边的互动学习关系,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共同学习, 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活动时, 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 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 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同时, 学生也是地理教学过程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心智, 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 创设师生平等的对话、互动交流的氛围。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 倡导教学民主,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 相互反馈, 互相激励, 积极反思,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 从而积极地、目标明确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 在“世界第一大洲”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讨论“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知道,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面积最大 (4400万平方千米) ; (2) 跨纬度最广; (3) 东西距离最长; (4) 人口最多 (约36.8亿) ; (5) 有许多世界之最 (如世界最高的大草原,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有“世界屋脊”之称) 等, 所以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这样既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又使他们学到了新知识。

三、变教学重结论为重过程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 评价手段多样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传统的教学热衷于考试, 甚至有人说“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人们习惯于用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和教师的业绩, 这种考试决定了一切的评价观长期以来禁锢着教学工作。当然, 国家的选拔性考试, 如高考不能取消。事实上,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 教学工作的成绩不仅在于考试的好与坏, 教学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更在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对知识学习与研究的情况。素质教育本身也包含了应试教育, 而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一方面的体现。从教学的角度讲, 所谓教学结论, 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过程, 即达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结论必经的程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重结论而轻过程, 就可能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从知识的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同时, 它还排除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 容易产生掌握了知识而不思考知识、应用知识而无法判别知识正确性的现象。事实上, 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 若只强调学习结论的千篇一律, 就不可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迟后评价, 关键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如在地理教学中“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一课中, 教学过程就显得特别重要。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就应使之通过对“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的对比, 理解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还有其他的值得探索的地方, 如变教学只重知识本身为既要正确掌握知识, 又要注重对知识正确的态度;变教师中心为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变教学恪守书本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探索。只有当教师把握新方法, 掌握新技能, 促使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才能把地理教学搞得更好。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 篇2

初中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令人满意,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地理知识的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因此对初学地理的学生来说,教师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从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融感情、知识、能 力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来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重视“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 业的地 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 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课?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重视新课的导入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 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导入要导入新课要注意:

(1)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 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 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 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2)针对性。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如有位教师在讲“大陆漂移 假说”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世界地形图,并将剪好的各大洲轮廓图准备好。上课后,教师说:“现在全球的陆地分为七大块,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说着就把剪好的南美洲的轮廓图 先放在该洲的位置上,然后将它逐渐向非洲的西海岸移动,学生们表现出惊奇的神态。“可以合在一起。”终 于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是的,但这种吻合绝不是巧合,这一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他通过调查研究,积累大量的论据,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简介这个假说,是今天这堂 课的一个主要内容。”

又如讲“等高线和地形图”时,有位教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等高线地图,然后 提问:“这是某地的地形图,你知道哪里是山峰,哪里是盆地?选择怎样的路线上山是最佳的?”学生表示惊 愕。教师接着取出地形模型说:“这张图上反映的地形就是这样的”,学生们争着观看模型,兴趣很高。教师 接着说:“我们不可能处处都带上地形模型。但是只要能看懂等高线地图,就能知道各地地形的情况。这节课 我们就来研究等高线地图的画法和判读。”上述的新课导入借助教具和演示,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 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了铺垫。

(3)新颖性。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如麦哲伦航海等等,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 能引 起学生们的兴趣,引人入胜。例如讲“时区”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9月24日凌晨2点27分,奥委会主席在蒙特卡洛宣布了有幸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为什么一定要在半夜里宣布呢?这一时刻,北京是几点钟?怎样计算这个时间差呢?今天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 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越大,效果越好。

(4)直观性。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

三.重视技巧的力量

现代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和记忆术在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 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 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记忆法等等,都是一些很成功的方法。如:有关等温线、等高线的分布规律方面的知识既是教学重 点,也是教学难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分布规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高低低高”。即 与同纬度、与两侧或与同一水平面的周围地区相比较,向高值凸的地方低,向低值凸的地方就 高。“高低低高 ”以化繁为简的手法巧妙地加以归纳,使学生较易地对等值线的分布规律进行理解和记忆。等高线知识很抽象,用等高线模型图直观演示,较形象具体,学生当时也可以理解,但过 后学生却很容易忘记,尤其对于等高线的弯曲与山谷、山脊之间的关系更易忘记,运用“高低低高”(也可解释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来巧妙归 纳它们的关系,就易记不易忘了。又如:对于我国的的34个行政区划名称的记忆:

两湖两广两河山-----湖南 相 邻 湖北、广东 相 邻 广西、河南 相 邻 河北、山东 不 相 邻 山西

五江(疆)二宁青甘陕-----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新疆,辽宁、宁夏、青海、甘肃、陕西

内蒙台海福吉安-----内蒙古、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

云贵西四北上天-----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重庆港澳好河山-----重庆、香港、澳门

又例:关于中国陆上邻国的记忆:

俄朝蒙哈巴(狗)--阿吉塔(朝鲜除外,七个与新疆相邻),与云南接壤的三个---缅老爷(越南);

关于中南半岛上国家和首都的记忆:老万越河捡金太慢泪满面(老挝---万象 越南---河内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内比都);

关于众多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汉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壮族,最少的珞巴族,但是人口在500万以上的除壮族和藏族外其余的七个就不容易记住,不妨把它们编为:蒙古(蒙古族)人回(回族)土家(土家族)是为(维吾尔族)了满(满族)意(彝族)地种禾苗(苗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技巧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用“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时代在进步,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一次课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一本正经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平,从兰州到洛阳附近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容许该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他有大胆的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新的世纪在呼唤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的基础教育。多媒体应用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多媒体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更有利于发展全新的现代化教育。多媒体应用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但运用多媒体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正确认识并及时地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解决出现的问题,才能发挥多媒体巨大的优势,使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五、创编“原创题”,让学生感受生活

“从学生身边教起,从学生感受到的事物教起”,既有 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又能有效地发 掘学生潜 在的学习智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创编 “原创题”和“传统题”,通过它们的比较,创编“原创题”形式活泼有趣,更能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生活中距离会产生美,在学习中距离则会产生体验的提升),使教学与 学生的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成功地践行了“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新教学理念。

如:例一:地球的自转轴--地轴

例二:地球自 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三、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例四:地球自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追求和谐高效,教师就必须运用适合学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如果每一位初中地理老师都能够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课程就可以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初中地理 教师就可以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教师,初中地理教学水平可以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教学论》(美)布鲁纳 著,姚梅林、郭安 译.2008年01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新理念地理教学论》 李家清 主编 2009年0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特点

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定位上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从早期的专业型人才转变到了综合性人才,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定位因素就是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对于地理知识的延伸和了解。在众多学科当中,地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关乎对世界未来的整体掌控,只有学好地理才能了解每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从而对变化中的形式作出有效、积极的判断。

一、初中地理的创新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型教育正在起到积极的作用,它是通过专家学者的交流研讨,提出的以提升学生兴趣为主的创新教育模式。教师要加大教育思想的转变,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分析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不断思索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认真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的种种问题,积极作出响应与分析研究。教师要客观地看待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分析地理应该如何学习才能更加有效、更加快捷,不能一成不变地实施强加式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所以在初中阶段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让初中学生确立自己的地理价值观,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应摒弃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为主,逐步渗透地理思想为辅,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有效的教学观,撇弃旧的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路。

二、创新型教育的实践分析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地理教育了,因此教师首先要以改变地理教学环境为首要任务,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主要目的。在实际教学当中,在知识素材的设定上,教师首先要对地理知识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鉴别,以实际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地理问题为出发点,做到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感受得到地理知識的存在。教师选择不同的问题素材,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地理知识,并且可让学生根据实际遇到的地理问题进行提问,对地理环境当中存在的真实性问题进行设定,然后进行实地的勘察,要求学生在实践当中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书本中记载的毕竟只是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知识真正掌握。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十分重要。但到了初中阶段,学生似乎逐步开始忽视精神教育了,加上初中阶段学业压力非常大,学校对于学生的精神培养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一种教育。在这里之所以提出精神培养,首先就是在社会经济的作用下,如果只注重学习成绩,而不顾及对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学生就成了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机器,而背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展开丰富的教学,利用所有有利的因素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爱好才是学生最好的指导老师,如何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尤为重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来从事教育,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站在学生的立场对自身的教育作出准确的判断,只有换位思考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初中的地理知识过于书本化,很难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都是仅凭教师口述表达,以及书本上的文字知识描述,还要靠学生自身的联想能力来深刻理解这些知识,这给地理知识的传播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所以要更改现在的教育方式首先就要创建新的教学素材,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开展教学,对于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学习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完成,当然最理想的还是通过实地考察来学习地理知识。

四、地理知识与多媒体结合下的教育模式

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当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引入了多媒体教育手段,而且已从以往的视频设备上升到了以计算机为主要宣传平台的教育方式,通过计算机与互联网的相互连接,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一块地层、地理的变化,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视频模拟现场让学生直接目睹河流的走向变化,以及对森林矿产等现场的观摩,并且可以与当地的居民进行网络会话,充分了解每一次课程中真实的地理面貌。所以开展多媒体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方法。此外,在课堂内外组织一些远距离的地理环境知识的勘察,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曲忠厚,田孝东.河南省“初中地理优质课大赛”综述[J].地理教育,2003(01).

2.张可凤.初中地理教学七法[J].考试周刊,2009(33)

3.陈宏丽.新课程中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影响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8(01).

论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 篇4

一、研究课程标准, 把握学科体系

教师要做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 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 同时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 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 高屋建瓴, 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 哪些知识是重点, 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 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等等, 对所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必要时做适当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变化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 且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 确立高中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应在已有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 尽量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教学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播与获得知识过 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的地理知识, 同时获得丰富的地理活动经验。

二、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 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1.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的情况, 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工夫彻底解决, 对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 一些概念混淆不清, 这些重点问题, 要彻底解决, 特别是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 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 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 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 也不能很好地理解, 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在班上挂两幅地图 (中国与世界政区) 。在进行知识衔接时, 把重点放在图上, 用图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分析和推理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2.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

第一, 对于初中区域地理, 高中生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 适当拓展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第二, 有关较高要求的计算 (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 , 在初中不做要求, 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 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第三, 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于初中和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 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 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三、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的地理教材以直观的感性内容为主, 而高中地理是从遥不可及的宇宙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非常抽象的知识开始的。初高中教材的巨大变化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让学生 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联系生活实际, 多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具, 并联系跟地理有关的古诗词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地球运动”时, 其中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问题学生难以理解, 如能联系生活实际, 问学生冬天和夏天的作息时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及让学生观察晴天自己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影子长短, 解释其中原因, 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突破教学难点, 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另外, 在粤北山区长大的学生多少都有过登山经历, 因此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 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登山的经验说明海拔的高度对气温的影响, 同时阴坡和阳坡的差异也是登山过程中基本上可以直观看到的。这样以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加强读图技能的训练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 地理图表等”, 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 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 而进入高中后, 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 学生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

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 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 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 而且利用图示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 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 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 “知其地”而求其“理”, 从而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学好初中地理方法 篇5

地理 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有些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还有的同学认为地理课没意思,除了背还是背。其实不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地理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一:在”经纬网图“上我们观察到的知识就有: ①我们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到有许多线,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是纬线。 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并相互平行;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且相交于极点。 ③指示的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0º经线以东为东经度,0º经线以西为西经度;自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纬度以赤道为界,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自北向南,北纬的度数由大到小,南纬的度数由小到大。 ⑤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例二: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曾经学过的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要步骤。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着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丽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纬度高 风库 冰雪高原 极昼极夜现象 低 温 多大陆冰川 动植物稀少 寒极。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气候特征 气温 降水 年温差 年平均气温 降水时空分布 气温的分布 年降水量温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例: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无论是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还是在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概括,那么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诸多的差异便一目了然。粮食 作物油料 作物糖料 作物主要 水果主要 能源主要金属矿产人们 主食传统 交通 工具运动 项目 北方地区小麦花生甜菜苹果 梨煤、石油铁面食马车滑冰 滑雪 南方地区水稻油菜甘蔗柑橘香蕉水力有色金属大米船游泳 赛龙舟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着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关于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等,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着,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当然,”地形闭塞“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地理方位记忆歌

上北下南左为西,右东两手来区分;

北东西南出新闻,四方符号NEWS论。

(即: 北纬-N;东经-E;西经-W;南纬-S。)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

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

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

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

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2.世界主要矿产资源

世界重要三矿产,煤铁石油是重点。

俄巴中澳印加美,七国铁矿储量大。

亚欧大陆和北美,煤矿分布也不差。

石油分布很集中,一半以上在中东。

3.世界人口超亿十国名称

南极大洋均无他,人口超亿十国家。

中美两印俄两巴,日尼外加孟加拉。

4.中亚五国名称

哈吉塔连我肩,乌兹别克咸海边。

里海岸边土库曼,中亚五国记心间。

5.中美地狭七国名称

(1)中美地狭有七国,色地马拉伯利兹。萨、洪、尼、哥、巴拿马,香蕉咖啡天下知。

(2)危洪刷(萨)泥(尼)哥爸(巴)离(伯利兹),中美七国永牢记。

6.北美五大湖

(1)北美五大湖,苏密休伊安。

(2)北美五大湖,相互连成群。冰川作用下,构成湖泊因。美加共有四,中间分界明。“伊利”、“安大略”,“苏必”与“休伦”。另一美独有,称之“密歇根”。五湖总面积,世界居第一。淡水资源丰,特别利航运。

7.美国农业带及其分布

美国农作形成带,中部冬麦北春麦。

五大湖区及东北,典型乳肉畜牧带。

南部地区条件好,成为集中玉米带。

密河下游平原区,棉花似海处处白。

西部山地高原区,牧业农业需灌溉。

8.西亚、北非地理位置

亚欧非洲紧相连,滨临四海一湖间。

丝绸之路连东西,海陆空运很方便。

紧邻油区波斯湾,里海海峡西北端。

南北运河苏伊士,三洲两洋航程短。

9.拉美气侯特征

“拉美”大部居低纬,热带气候主地位。

充足热量降水丰,“暖湿”二字表入微。

“安山”两侧显差异,季节相反赤南北。

10.澳大利亚知识总结

赤道以南澳利亚,地广人稀国发达。

中部平原水自流,动物古老不可怕。

骑在羊背坐矿车,首都设在堪培拉。

11.牛郎、织女星所在星座

织女弹琴,牛郎猎鹰。

12.八大行星

水浸(金)地球,火烧木星成土,天海王都叫苦。

13.世界著名商品粮出口国

美加法澳阿,饿了就去拉。

14.小麦的分布

小麦分布各大洲,耐寒耐旱耐盐碱。

我国东北和华北,美加中部大平原。

西伯利亚乌克兰,澳大利亚新西兰。

南美草原潘帕斯,欧洲西部广平原。

种植面积最广大,产量位居粮食先。

15.水稻的分布

水稻作物单产高,喜热喜湿喜水生。

亚洲分布占大半,中国南方最集中。

16.世界玉米的分布

玉米高产成本低,生长季长温暖期。

地区分布较广泛,遍及亚欧美与非。

17.月相规律

上上西西右见晚,下下东东清早天。

自西向东四相时,上盈下亏月长圆。

18.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19.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古不古?三十八亿年前起太古。

二十五亿年前到元古,五亿七千年进寒武(古生代)。

二亿五中生代,七千万年新生来。

20.世界中低纬洋流分布规律

南北半球,各有环流;

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21.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金属

吾(钨)弟(锑)吸毒(稀土)心(锌)太(钛)烦(钒),首位金属记心间。

22.原始农业型

赤道雨林耕地少,北极地区生存艰。

刀耕火种是手段,兽皮遮身食生餐。

23.企业化种植园

热带作物种植园,集约经营产品专。

集中拉非与南洋,产品外销技术先。

24.南亚地理气候

南亚次大陆,地形分三部:北部为山地,三国居内陆;南德干高原,土肥矿产富;

中间农业区,平原连成弧。三条大河流,冲积平原出;印河便灌溉,恒布下游汇①。

气候热季风,降水有偏护。

①恒,恒河。布,布拉马普特拉河;本河源于中国境内,在中国称雅鲁藏布江。

25.印度

南亚最大国,首都马德里;

人口世居二,耕地亚洲一;

麻茶世界首,棉蔗属经济;

孟加两大港①,棉麻工业地。

①孟,孟买。加,加尔各答。

印度主要作物--水稻小麦棉花茶,还有花生甘蔗和黄麻。

26.世界地理之最

1.最大的高原——南极高原(1280万平方千米)

2.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

3.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560万平方千米)

4.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337万平方千米)

5.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8万平方千米)

6.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777万平方千米)

7.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8.最大的洋——太平洋(17868万平方千米)

9.最大的海——珊瑚海(479万平方千米)

10.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1.1万平方千米)

11.最浅的海——亚速海(平均8米)

12.盐度最高的海——红海(4.1℅)

13.盐度最低的海——波罗的海(低于1℅)

14.最年轻、水温最高的海——红海(4000万年,27℃)

15.岛屿最多的海——爱琴海(1400多个)

16、最大的陆间海——加勒比海(275万平方千米)

17.最重要的洲际海峡——马六甲海峡

18.最大的海湾——孟加拉湾(217万平方千米)

19.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300万平方千米)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初中教学;地理;课堂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67-01

某教育家说过:“21世纪将是创新能力教育的春天。”其实,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地理创新能力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灵魂。近年来,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夹击下,教学水平处于低谷。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尽人意,经过几年上百课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量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等实用技能,不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本人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一、创设新颖情境

1、巧引歌曲。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学生围绕问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801班上课时,有一位男同学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兰州到河南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同学提出同样的治理办法。可见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三、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四、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五、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学业评价的评定是:在教师采用百分制批改的基础上,以六十分为界对学生给出及格与不及格两种评定。地理结业评价试题的特点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 篇7

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新时期, 为了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水平, 对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进行创新, 初中地理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把乡土课程资源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去, 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

1.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使初中地理教学解脱“纸上谈兵”的困境, 从而身处实践, 更加实际地展开教学。长期以来, 初中地理教学总是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 往往老师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灌输, 并且习惯于“纸上谈兵”, 却不注重地理实际和生活实践, 导致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也不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对各种地理自然现象也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但是通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 能够更加形象和具体的把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各种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分布等表达出来, 让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接近生活实际, 更好的促进教学, 从而更好地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

2. 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情感以及价值观

新课标标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不断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学习地理知识的动机和兴趣, 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学习态度, 从而不段提高初中地理的审美情趣。因此,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展开地理教学, 可以增强增强对各种地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树立节约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增强爱护和关心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开展乡土地理课程教学, 让学生深入到地理实践中来,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把实际的地理理论知识和地理实践联系起来, 提供更好的利用资源的方法。

二、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

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要求, 也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并树立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重要表现。新时期, 我们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方法, 具体的利用方法我们从以下几点来介绍。

1. 利用地理教学案例展开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抽象性的地理概念等知识点, 这时候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有关乡土课程资源的一些实际教学案例资料展开教学, 在实际案例中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把握初中地理教学知识。例如, 在学习天气特征的时候, 对于一些寒潮、冷锋等特殊现象的概念理解,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首先收听天气预报, 然后再结合实际案例, 来具体掌握寒潮、冷锋等带来的影响和具体特征, 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初中地理知识。

2. 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众所周知, 新课程标准提出,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整理和分析各种地理信息资源, 并把整合的地理信息资源运用到实际的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去。善于观察生活, 并认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从而展开调查研究, 不断解决问题。因此,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老师要善于安排地理实践课程, 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和理解地理知识, 并且还能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 在讲解中国的气候地理课程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记录学校周围的气候特征, 包括气温、降水量等, 通过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实际的观察和亲身体会, 实际观察研究的结果最终与课本知识相吻合, 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识。

3. 乡土课程资源利用与研究学习相结合

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展开地理教学, 首先要确定专门的研究学习内容、适当的时机、科学的方法以及适当的场所。在具体活动中, 要把乡土课程资源利用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刻苦钻研精神。另外, 还要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举例来讲, 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然后为各个小组拟定不同的研究课题, 也可由小组自行决定研究课题, 锻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教学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起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识。新时期, 随着新课程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从而不断创新和挖掘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 更好地展开初中地理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03) .

[2]焦洪霞.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07) .

[3]庾春花.延边地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 2012, (02) .

[4]周志全.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J].科教文汇, 2011, (01) .

初中地理教学新方法 篇8

一、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老师在黑板上滔滔不绝地讲课, 学生在下面一刻不停地抄写板书。在教育起步阶段, 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比较强烈, 这种方法比较有效。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明显降低, 演变成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讲, 或者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睡觉。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学不以学生为主体, 不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况且, 对于学生而言, 地理教学内容显得比较枯燥和晦涩。因此, 课堂主体转换, 成了初中地理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也是整个教学理念改革成败的重中之重。

课堂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改革, 老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 让三尺讲台将自己与学生明确地划分开来。要将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 首先布置几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联的地理问题, 其次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将三分之一的时间交由每个小组进行讨论, 再次用三分之一的时间选择其中一组代表站到讲台上进行陈述, 最后用剩下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问题的解答和评论。比如在一次课上, 我先展示了一组世界时钟的图片, 上面有北京时间、东京时间、伦敦时间和洛杉矶时间, 然后提问:什么是时区, 是怎么划分的? 北京时间和洛杉矶时间差多少个小时, 世界各地的时差怎么计算? 日期变更是怎么回事? 其实, 初中地理的知识并不是很多, 这节课我要讲世界时间这部分内容。学生结合课本内容积极讨论, 最终得出了答案, 甚至一些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还结合前面学到的经纬线和格林尼治时间等知识, 举例说国家领导人经常上午九点坐飞机出发访问, 而到达时间是当地时间八点。虽然答案有很多漏洞和错误, 但是经过我的矫正和鼓励, 学生真正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二、以实例为主的教学内容的创新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枯燥和乏味, 创新是教学内容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 以案例教学法为主体的一整套教学理论正在逐步完善, 成为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一个突破点。对于初中地理教师而言, 无论讲授的内容是什么, 最关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地理课程知识点。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概念性教学内容而言, 具有更强的鲜活性和灵活性。首先, 教学所选的经典案例显得更加鲜活, 是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其次, 可以就地取材, 比如当天的天气、重大新闻等, 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气压这个知识点, 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这个概念对于初中生而言略显难记。如果用一个吸盘吸到一块玻璃板上, 然后让学生尝试感受力的作用, 就可以很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气压的存在, 可以让学生感受手心上重物的压力, 将二者进行对比联想, 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气压的作用。

三、以环保为主的思想教育

初中地理是一门基础科学课程, 对于学生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保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尤其是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紧缺等与地理有很大联系。当前, 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各种因素中, 人为的灾害如草原沙漠化、雾霾天气等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或者泥石流。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体现。比如,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每天自己城市的大气pm2.5的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带领学生对自己城市某地方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调查和宣传; 或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草原沙漠化的介绍和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的宣传等, 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从第一视角观察到生活环境的恶化, 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初中地理课程开设的目的, 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而且是教会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认识世界、认识身边的环境问题,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坚定的环境保护意识,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 教学新方法的创新显得更加重要, 而且任重道远。

摘要:为了让适龄少年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 学校开设了针对初中生的地理课程。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入发展, 怎样更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必须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这是与我国教育改革相呼应的。作者结合多年初中地理从教经验, 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新方法进行了阐述, 希望能够与广大同行交流, 为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胡迪.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新方法研究.佳木斯教育学报, 2010 (05) .

[2]曾淑英.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课改平台, 2004.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微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中, 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学习技能, 还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那么, 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哪些呢?

一、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其特点是应用范围广, 可以适应几乎全部的地理教学内容。缺点是课堂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 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缺乏创新精神, 这样必定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这里, 我们着重介绍几种现代的教学方法。

二、现代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虽然应用范围小, 只能适用于某一或某几个地理专题, 然而其形式多样,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一)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鲜明的图片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如临其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 对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都有益处。例如, 在讲巴西时, 讲到巴西本国的石油生产量少, 便发挥其甘蔗世界产量第一的优势, 大量生产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 这成为巴西的一大特色, 此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思考:“我国石油资源也不是很丰富, 我国是否能使用甘蔗生产酒精以代替石油?如果不可以, 为什么?那我国又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石油的消耗?”针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 可以让学生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 虽然答案五花八门, 但这种形式可以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机会, 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 教师给学生列举一些事例或者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其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 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探索, 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 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 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比如说在学习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一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来发现原因。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将植被覆盖很好的土块和几乎是裸露的黄土块分别放在两块倾角30度的木板上, 再用喷壶将流量相同的水喷在两个土块上, 冲刷下来的水和土分别流进量杯中, 对比量杯中的水和土的量, 加大喷壶的喷水量, 再观察量杯中水量和土量的变化。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发现: (1) 植被的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植被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 (2) 降水强度也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暴风雨会加剧水土流失。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也加深了其对知识的了解, 激发了他们对地理课的探究心理,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 启发式教学法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里“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 “发”即为启发、引导之意。比如说在学习“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彻底了解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

师:生产汽车外壳需要什么原料?

生:钢铁。

师:那生产钢铁有需要什么原料呢?

生:铁矿石。

师:那铁矿石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大自然。

师:很好, 刚才我们是倒着推的, 那现在正着说, 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从哪里来?

生:自然界。

师:生产产品就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至于加工的次数是根据产品的需要决定的, 例如生产汽车外壳需要几次加工?

生:两次, 加工再加工。

师:很好, 那谁能告诉我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生:从自然界获取原材料, 对其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在这一问一答中, 教师一步步引导,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 他们积极参与, 充分感受到了参与的价值, 从而在参与中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 由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 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四) 兴趣教学法

地理课堂教学中, 兴趣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心理专家研究, 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给人的思维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兴趣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开展兴趣教学,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 采用问题导入法进行兴趣教学, 就是在讲授过程中, 通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兴趣, 最终导入课堂教学的重点, 达到教学目的。其次,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立体型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三、结语

教学方法有很多, 这里只列举了几种, 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实用, 但也需要不断充实、更新, 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吴利民.确保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学习贯彻《湖北省初中地理调整意见》[J].湖北教育 (教学版) , 2010 (03) .

[2].孙昆峰.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对策[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

[3].李明哲.“精”中求“益”——关于初中地理新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商榷[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 (Z1) .

[4]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师生与学校持续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

[5].陈婧.王静爱.刘目兴.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地理教学的若干问题探讨[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探讨 篇10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 创设情境这一招是最吸引他们的方法, 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激发学生对该区域产生强烈兴趣, 进一步主动学习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创设情境包括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多媒体情境等。

例1:学习青藏地区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修青藏铁路的工人有“三宝”———“墨镜、唇膏、防晒霜”;工人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大地大不如反应大, 爹亲娘亲不如氧气亲。”你能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吗?

例2:在学习亚洲的季风气候时, 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为什么会“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我国的民居为什么一般都坐北朝南?

还有日本传统的食品寿司为什么中间是米饭、鱼片, 外面包着海苔, 这和日本的农业有什么关系? 印度的妇女天天都穿着传统服饰———纱丽, 除了纱丽被誉为“能裹住女性所有美态的服装”外, 与南亚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位高权重的杨贵妃不叫人在长安种上荔枝, 而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绝唱, 等等。

初中生好奇心很强, 而且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课堂上多创设一些情境, 可以让学生自己“走”进课堂, 全身心融入课堂, 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学会、乐学区域地理。当然, 我们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该区域最核心的地理特征, 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不能光为好玩而创设情境。

二、读图分析, 看图说话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没有地图, 学生就无法记住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无法分析、理解地理特征、原理和成因。如果单纯地死记硬背课文中的文字, 将毫无用处, 所以学地理一定要让学生图不离手, 宁可无书, 不可无图。那么, 如何让学生会“看图说话”?

1.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 : (1) 纬度位置 :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这几条重要纬线是否穿过该区域, 每次我都要求学生在图中画出这几条重要的纬线, 这样可以确定该区域所处地球五带中的位置, 这是分析区域气候类型的基础。 (2) 海陆位置:找出该区域位于什么大陆的什么部位, 周围濒临什么海洋和陆地, 也就是该区域的邻居, 要求学生在图上圈出来, 海陆位置可能影响该区域的降水多少。

2.归纳区域的地形特征 : (1) 读该区域的分层颜色地形图, 从颜色判断该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2) 结合注记, 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到主要地形区并圈画; (3) 看颜色和图例分析地形分布格局, 即地势高低、地面起伏状况。

3.分析区域的气候特征 : (1) 阅读“区域气候类型图”, 找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2) 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分析区域气候特征; (3) 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分析形成该区域气候特征的原因。

4.探讨区域的河流特征 : (1) 在图上找出该区域主要的大江大河, 并用笔自河流的上游描至下游; (2) 判断河流的类型: 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3) 结合地形特征分析河流的流向、落差、流域范围等水系特征;结合气候特征分析河流的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

5.由自然地理特征推导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 包括农业、工业特点, 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等 (如水热充足的平原地区多发展种植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发展畜牧业, 山地丘陵地区多发展林业) 。这样步步深入, 有条件的话要多图并用, 将该区域不同要素的专题地图叠加, 找出图中蕴藏的地理信息, 进一步综合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

三、抓住主导因素, 突出区域特征

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 , 所以要找出影响区域综合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 就要抓住最主要的“因”, 突出区域特征。

如学习青藏地区时, 要牢牢抓住“海拔高”这一主导因素, 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及自然特征。

而学习西北地区, 要紧紧抓住它“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 导致气候“干旱”这一核心区域特征, 影响西北地区河流、自然景观、农业等其他方面的地理特征。

四、注重区域比较, 深挖区域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趋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把前后所学知识贯穿起来, 找出区域间的“异”和“同”, 把握该区域独有的特征。

以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为例, 为什么会有“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船北马”、“南腔北调”、“南拳北腿”, 南方人矮小灵活, 北方人高大粗犷, 等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和南方北方自然地理特征明显的差异有关, 采用表格的方式对比可以一目了然。

比如学习美国的农业带时, 可与我国四大区域进行比较, 二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为热带面积广大的埃及与巴西, 区域地理特征却天差地别;同样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俄罗斯与日本, 两国的海运发达程度亦不可相提并论, 等等。只要我们留心、用心观察、比较, 深挖区域差异, 就能更突出地认识区域特征。

五、运用“知识树”学习区域地理

“知识树”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 , 可以表示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做“知识树”的前提是梳理知识要点, 然后画一个树状的结构图。因为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所以画“知识树”时, 不仅要整理好各地理要素的特征, 还要教会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下学生所画欧洲的“知识树”:

“知识树”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记忆区域地理特征 , 建立知识体系。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每学完一个区域, 就画一棵“知识树”, 看谁画得枝繁叶茂, 看谁能理清线索, 久而久之, 定有成效。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 篇11

一、关于环境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就是有关资源的内容,这是让学生科学资源观得到合理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资源有着很大的特性,比如说资源的有限性、有价性和有主性等方面。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资源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二是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资源的问题。这三个方面都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关注点,但是关注点主要放在了资源有限这个角度上,对资源有主和有价这些方面的关注明显是不够的。想当然这样的教育是有所缺陷的,不利于学生对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为了能够让中学地理课程关于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念成为预设目标,必须将资源有主和资源有价这些观念的内容贯穿到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自然资源是有主的,不能随意占有及使用,它是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的,同时,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有偿使用。

同时,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指的是自然除了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比如,在初中地理关于海洋生物这一课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增加海洋生物这一方面的知识外,还应当树立起保护海洋中那些有形的和无形的生命的意识,培养起热爱自然,关注地理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批判思维能力。那么,什么是地理批判性思维呢?就是要冷静考虑具体的地理问题,对地理事物要进行有主见的分析评价,对那些所谓的权威意见不迷信,要把握自己正确的判断能力。在实际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客观地理知识,却总是忽略了对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可是,在这样一个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在思维品质方面具备批判性的人,才能在地理学科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并且研究出相应的地理成果。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从我国的表面情况来看,我国的确是地域辽阔,并且有着丰富的物产。但是,在分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状,我国人口众多,如果从人均这个角度来考虑,就能够得出这样一个人口负担让我们不再乐观的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并且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对“地大物博”这个词语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作出否定,相对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说,认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辩证对待,批判性地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具体的识别能力。所以,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对具体的地理知识进行掌握,并且培养起正确的批判观念。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题的一些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是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从感性慢慢过渡到理性中去。此外,还可以组织其他相关的与环境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如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文艺晚会等。或者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环境知识信息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必要的、有优势的,而且要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就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说在讲授地理环境这一课时的时候,就要让学生们明白在享受自然给予我们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让自然环境得到我们的爱护。在具体的地理环境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涉及到多门学科,涉及到很多课程,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让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知识,让环境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在环境教育过程中,要与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目标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有效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 篇12

一纵横联系的方法

教师在讲解分析地理课本中的图表时, 首先, 要注意讲解图表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如在讲解“中国河流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图”时和“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图表”相结合, 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内流区域、外流区域和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体吻合的结论。其次, 要适时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其具体的成因, 这样前后贯通, 既运用图表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智力,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对照多张图表学习地理知识, 进而发现地理知识中各种要素的联系。

二异同比较的方法

实质上是教师通过比较两幅或者两幅以上的地图特点, 找到各种不同地理事物以及具体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能够快速找到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 帮助学生打开学习的思路, 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如阅读“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和“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图”分析比较我国南方、北方在冬季、夏季气温的变化异同。在具体教学课堂中, 教师可以选择两个气温差异非常大的地区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选择东北的黑龙江省与华南地区的海南省进行对比, 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我国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 南北温差很大的气温分布特点;但是在夏季, 海南省的平均气温约为27℃, 此时黑龙江的平均气温约为17℃, 两地低温相差大约10℃, 气温差不明显, 说明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南北温差较小的气温分布特征, 这样通过选择两个具体的典型的南方省 (海南省) 北方省 (黑龙江省) 的对比,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我国冬季、夏季的气温分布特征。

三图示讲解的方法

在为学生讲解比较复杂的地理知识时, 为了讲解得更加清楚, 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穿插图表的方法讲解。如在教学“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地理知识时, 先给学生讲明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主要原因是由夏季风的进退引起的, 且锋面雨主要的降水类型, 然后立即向学生展示出“锋面雨示意图”, 详细为学生分析锋面雨的含义及形成过程, 再引导学生阅读我国东部地区5月份雨带分布图、6月份雨带分布图、7~8月份雨带分布图以及9月份雨带分布图等, 在读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说明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进退规律。这样, 教师就把锋面雨的相关概念、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讲清楚了, 同时学生也可以很清楚、系统地掌握所学的东部地区雨带迁移的相关知识。

四信息迁移的方法

在地理教学课堂中, 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读活图表,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深刻理解蕴含在地理图表中的各种基本原理, 把地理地图册、教材中的插图以及教材文字等各种不同的地理知识合理迁移到填充图中。在迁移这些地理知识信息时, 使学生可以深入地判别、分析综合、概括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比如:在讲解“中国工业分布地区的变化图”时, 可以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各种地理知识, 在图表中标注中国主要的工业城市、农业分布地带、湖泊以及矿产带等。其次, 让学生根据读图所得的信息分析我国工业带布局的特点以及原因, 结合已学的人口迁移特点、原因等进行综合分析, 这样就把所学习的所有地理知识都能够体现在一张地图中, 具有了内在的逻辑性, 学生记得牢, 也学得好。最后,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图表时, 应该深入挖掘出和所要讲解地图相关的各种地理知识、前后相互联系, 对比分析, 尽可能开阔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迁移的能力, 适时引导学生把所学习的零散地理知识和所学习的地图知识联系起来, 让所学习的零散地理知识成为地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逐步提问的方法

中学地理教师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 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 按照地理教学大纲中地图教学应该达到的要求, 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世界粮食生产与分布”的知识时, 可以配合教材中的插图“世界小麦、玉米以及水稻的主要生产地区以及小麦的主要输出方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 从这幅图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 (2) 这幅图中使用了哪些图例图号,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 世界小麦、玉米以及水稻的主要生产地区以及这些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是怎样的? (4) 在全世界中, 主要的小麦生产国及出口国有哪几个? (5) 为什么世界小麦、玉米及水稻是这样分布的?通过逐层发问, 分解学生所学习的内容,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 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也有助于学生快速学习新的地理知识。

总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图表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对地理图表都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应充分合理利用地理图表。同时, 教师要使学生学会阅读图表、分析图表, 进而运用图表, 养成运用地理图表解决所遇到的地理问题的习惯, 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也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文化创意产业与资本下一篇:中青年移位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