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共12篇)
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 篇1
摘要:探索性教学的关键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探索性是最关键的部分,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老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则是一个指导者或者组织者。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 我们应该将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 合理整合课程的内容, 努力找到一条符合培养学生能力和知识的道路。
关键词:探索性教学,初中地理,整合课程
新课标中对初中地理老师的要求是让老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用科学的探究方法, 积极主动的去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一种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基础上的, 我们必须去认真完成。
一、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方法有很多, 文章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分类介绍了探究性教学的方法。地理作为一门文科类学科, 它包括了很多历史、政治方面的因素, 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科。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首位, 通过对教材的理解, 把社会、人文景观融合进来[1,2,3]。
1. 刚接触地理阶段。
对于刚接触地理知识的学生, 不应该直接给他们讲述课本知识。而是应该让他们先去体验一下我国的高山、河流以及天文、气象, 这些可以通过实习的形式进行, 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实现。因为地理是一门需要实践能力的学科, 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我们将一个造纸厂环境交给学生去考察, 学生考察后就会发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伤害。如果在考察前, 我问他们“如果工厂有很多污水需要排放, 那么你们选择如何去处理”。肯定会有不少学生会说:“将污水排放到无人烟的地区”。但是当他们实地考察后, 回答都会是“将污水进行处理, 然后再应用, 坚决不能随意排放”。这就说明学生们对地理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4]。
2. 入门阶段。
在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开始了入门阶段。我们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几个科研小组,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题目, 去联系需要考察的地带, 通过实际动手和思考, 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前期基础知识的积累,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了。所以在老师的协助下, 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进行实地考察。其次, 可以通过辩论赛的形式, 将他们各自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 同学们会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欠缺, 需要补充哪些知识。同时, 通过这样的活动, 更加巩固了他们对地理的了解, 牢牢的把握住了地理知识的精髓。在这个阶段, 是学生学习成绩出现较大差异的一个阶段,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不能让他们落在后面。
3. 理解阶段。
当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掌握熟练后, 就进入了理解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地理知识的工作, 因为他们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些实地考察的机会, 让他们亲身体验地理知识。通过实地考察, 学生们自己去寻找要描述的内容, 然后通过考察后, 进行分析和思考。这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同学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地理知识学习方面达到理解这个阶段, 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去让学生整体得到一个大的提升。
二、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目的
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地理教学的一种体验, 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努力把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通过这一过程, 可以获得切实的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同时,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从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自己独立设计解决方案, 将自己所搜集到的信息应用到实际中去。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 还有一个重大的收获, 那就是他们学会了团结协作。探究性学习增加了学生们彼此之间的交流, 养成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其实严格意义上说, 不能算是一种科研活动, 其实质只是一种为服务于学生的一种教学工具。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实践活动的题目, 老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 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虽然给了学生自主和自由, 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 并不是随意的没有界限。因为一些学生是没有自制力的, 所以老师在给学生实习的机会的前提是老师必须随时监督学生的研究进展, 时刻告诉学生实习的目的, 学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够忘掉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老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老师也不应该全权代替学生, 老师不能什么都为学生准备好, 一切都帮学生整理好。而是应该适当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否则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这根拐棍, 他们肯定就会放弃的。最后一点也是应该注意的, 就是在小组活动前, 小组的组合老师不能主观做决定, 要把这种权利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决定组合中的成员。这不仅是对他们的一种锻炼, 更是对他们的一种考验。
当前, 探索性教学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没有一个很成熟的方案。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 没有哪一种学习方法会成为亘古不变的提分高手, 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学习方法,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 把精力也应该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发现这种探究性教学是比较适合学生发展的。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一改死板的教学模式, 让同学们感觉到很新鲜, 而且可以在休闲的同时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这是我们和学生都期望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慧.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J].地理教育, 2005 (1) .
[2]涂德.中学地理创新教法-教学心理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9.
[3]周慧.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J].广东教育, 2006, (2) .
[4]陈尔寿.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地理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 篇2
吴丽卿
(福建省厦门市杏南中学)
摘 要: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学习地理,可以为学生将来参加各种生产建设活动学得丰富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其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精神。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各种有效的手段,促成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将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好。
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 篇3
一、领会新课标的内涵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充分发挥其课堂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其潜在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帮助其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优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作模式表现为:①从自主学习中生成问题。“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知识层次,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主动去选择学习内容,以及为完成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而需要采取的方式。②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以学生之间的合作为主、师生之间的合作为辅的学习基本形式,以小组整体行为表现与成绩为评价尺度与标准,让小组形成合力,它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讨论式、角色表演式、汇报式、互评式等。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待人接物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③通过“探究学习”得出相关结论。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就要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通过相互研讨得出学习结论,形成课堂学习评价。
二、方法与内容协调
1.营造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尊重学生的认识需求和学习体验,重视其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此,地理课堂学习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2.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新课标倡导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学习模式。所以,课堂教学应把探究性学习模式与方法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电视、网络、报刊等,达到合作释疑、达成学习目标的目的,并在合作学习中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学“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相关知识时,我按照教学内容,提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自己去搜集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内容:(1)日平均气温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呢?(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几点?是多少摄氏度?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几点?是多少摄氏度?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吗?(3)一年中北半球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几月?是多少摄氏度?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吗?
3.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教学策略是双向和多向的,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学生问,学生答。例如,在教学“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相关知识时,我先展示了几段关于气温变化的资料,要求学生借助教材,自行设计教学目标:①了解气温的含义及其观测方法;②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③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经过讨论学习,学生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疑问,而我就是利用这种不解和疑问,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让他们通过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理解。
4.重视教师指导作用。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性。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调节和引导,如到各小组观察、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疑难,保证班级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探究的质量。为此,首先,教师要设计本课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视角、多方位去审视地理问题。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释疑,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地理课堂学习的一种常态性学习模式。
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 篇4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有效指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符合生本教育, 它重在学生主动学的过程, 而不是教师的传授、讲解。但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时, 教师并非无所事事, 而应有效地指导, 并在学生需要指导与帮助时进行干预。为此, 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特点, 有效地将探究性学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推动地理教学变革, 实现高效率教学。
一、课前确定主题, 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时, 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探究主题的确定不是随意性的行为, 因为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要考虑探究的价值。一般而言,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准备的时间, 教师可以在课前确定地理探究主题, 让学生在课前运用多种途径, 如互联网、书籍、杂志等, 搜索与探究主题相关的资源, 并筛选出可以利用的资源, 方便在地理课堂上使用。课前确定主题引导学生探究, 对于学生探究意识的激发也非常有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单元时, 教师给学生主题以引导学生课前探究,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主要涉及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学习。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内容, 其在饮食、歌舞、生活、语言等方面都呈现出差异性。为此, 课前, 教师给学生不同的主题,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前探究, 并以抽签形式确定每一小组的主题。教师给出的探究主题有: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某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汉族的饮食习惯;汉族文字, 等等。由此, 小组学生再分配任务, 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寻找探究着眼点, 有效开展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如何引出探究、学生该探究什么, 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与设计, 从而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1. 结合时事寻找探究着眼点,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社会生活中, 每一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 而其中有些事情与地理学习密切相关。为此, 教师可以结合时事寻找探究着眼点, 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结合时事要点进行探究, 一方面, 学生感觉到地理学习的新鲜感, 并深刻体会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与重要性;另一方面, 能够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这一课时, 教师结合时事挖掘探究点, 取得了很好的探究教学效果。日本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多次地震, 可以说日本是生存在地震中的国家。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列出近五年来日本发生地震的时间列表, 让学生直观感受日本地震之多。最后, 教师引出探究着眼点:日本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地震?请探究日本地震多发的原因。由此, 学生开始主动探究, 兴趣也愈发浓厚。学生在探究时, 会从多角度开始思考, 如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处于什么板块等。
由此可见, 以时事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探究, 能够有效达到激趣的目的。更为关键的是, 时事切入探究, 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从而有更大的动力去探究。
2. 结合生活寻找探究着眼点,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地理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 由此可知生活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时,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寻找探究着眼点,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这一课时, 教师结合生活设计探究主题, 有效促进学生探究。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需要用到的, 可以说离开水, 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首先, 教师向学生展示中国丰富的水资源, 让学生直观感知水资源的充沛性;其次, 教师引出中国水资源的分布, 让学生感知水资源分布也有差异;最后, 教师结合生活引出探究主题:为什么华北和西北地区会缺水?南方地区水资源为什么会充沛?我国南方和北方耕地与水资源的配合状况有什么不同?由此, 学生开始结合地理知识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在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 再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 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
生活化的探究问题能够有效地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探究时, 教师要进行帮助与引导, 以让探究更有效。
三、提供展示平台, 分享学生探究成果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时, 教师还必须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初中生与小学生一样, 渴望被关注, 渴望自己的学习成就被认可。因此, 教师既要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也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在评价中, 教师要以过程评价为主, 而不应该以结果为导向。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这一课时, 教师从生活角度设计探究主题, 再让学生展示,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中, 学生主要探究中国部分地区缺水的原因。教师采用的是合作探究方式, 为此, 每一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以及探究过程进行评价, 如在探究时是否合作互助、探究时是否学会倾听分享、探究时分工是否合理等。在评价时, 教师要尽量挖掘不同小组的闪光点, 如这一小组在探究中交流非常热烈, 值得表扬;那一小组的成员能够有秩序地分享观点, 等等。
展示加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性学习的价值。针对不同的探究主题,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展示方式,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新鲜感。
四、开辟第二课堂, 提升探究学习效果
开辟第二课堂, 主要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仅仅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探究, 很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此, 教师需要开辟第二课堂, 设计延伸的探究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延伸拓展探究中, 得到最大化发展。在设计时, 教师既要结合地理教材, 也要注重学生是否对延伸探究感兴趣。在形式上, 教师既可让学生以个体形式独立探究, 也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一课时, 教师设计延伸探究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深化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以本市为例, 延伸探究本市的生态环境问题, 并结合当地实际, 提出治理保护措施。这样的探究活动具体到市, 能够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与本市相关的资料, 进行综合探究, 从而得出结论。在提出具体保护措施时, 也要结合实际, 从而让治理更有效果。
结语
新课改下,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势在必行。作为地理教师, 要不断结合学科特点, 以及教学需要, 设计不同形式的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最大化提高与发展, 同时不断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李大雁.浅谈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06) .
[2]刘平.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新课程学习, 2013 (03) .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 篇5
摘要:地理科目作为最具实用性的科目,早早就被录入教学课本,作为培训学生基本技能之一。地理教学从小学的“社会”科目就进行了,地理的知识空间十分广泛,随着知识面的提高,对地理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初中地理是以地理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编排的学科,对教师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上升了一个层次,本文通过对地理教学生活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阐述,从中探寻出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表现及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46-01
大地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舞台,人类也在大地上创造了一系列的文明文化,地理就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生长的大地的一门科目文化。地理学科的定义专业解释为: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由此,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类。自然地理一般作为地理学的主要讲解方面,人文地理在初中地理中偏向于理解和背诵。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新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也包括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突出了地理环境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也逐渐将地理带入生活,以便更好的理解应用。
初中地理突出了两个重要特性,一是综合性,地理环境包括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建而成,各个圈层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却又独立存在的联系,在这一系列的自然圈层中有有着人类智慧的影响,人文地理对自然地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渗透度也越来越深,所以说初中地理教学特征具有综合性。二是地域性,不同地点的地理特征不同,即使都是陆地或者海洋,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性。
2.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感知身边的事物环境来对地理形态进行初步思考发现,尝试从生活中和书本知识中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大脑来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研究发现成果,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年少时代就养成爱护身边生物和环境的好习惯。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有着引导的作用,以地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为基础引导初中地理教学“以学生为本”,“以贴近生活为基础”。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比较简单,主要有以下几点:让学生了解地图、认识地图、学会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5种基本地形;对海陆变迁有所了解;了解部分国家的基本知识;对人文地理有一定的了解等。地理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强调地理知识中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育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鼓励为主,认真回答每个学生提出的疑问,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3.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学校的最大浪费就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我国的地理教学中就曾被批评存在很大的弊端,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说我国的地理教学偏离生活,与生活的联系不紧密,纯粹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很多地区,地理学科不受重视,认为“难学又没用”,即使地理作为中考高考必考的项目之一,依然得不到重点关注,很多人说是与生活脱轨,地理上全是概念的理解背诵,不能再生活中得到应用。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呼声也由此越来越高。生活一词包含了很多的含义,其中关注的最多的就是包括人的衣食住行、日常交往在内的经常进行的活动和具备人文价值的生命活动。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则是指将地理这一学科深入带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求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新课标则要求学习开放式的地理式教学,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因此课本的内容有所改进,着重突出了时代性、选择性和基础性。
3.1 课本内容选择的生活化。为了响应号召,课本内容的选择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我国初中地理课本主要是人教社编写出版,在内容上已经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人教社出版的地理书籍很大程度上还是以理论为主,举得例子各地环境习惯不同,不便于学生理解,容易对地理学习产生惰性。课本内容改进的生活化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课本内容的修改、删减、增添实用技巧等。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生活的基本技能,将无形的知识有形化,更加贴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
3.2 考试内容选择的生活化。很大程度上,学生学习地理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如果在课本添加了很多生活化的地理知识,而考试内容仍然和以前没有不同,那么课本的改进只会逐渐被原来的模式所取代,新鲜劲过了之后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又会有所下降。这个问题得到考虑之后,考试内容也随之改进,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人性化,既降低了学生对考试的排斥心理,又使得地理学习生活化更加深入。
3.3 课堂学习的生活化。无论是课本还是试卷改进的生活化,如果老师还是照本宣科,那么这一切的意义就大打折扣。课本和试卷的进步,促进了老师对于课堂讲解的进步。情景与知识之间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不光有强大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课堂上能够对学生进行交流培训,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4.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影响
初中是连接童年和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是成长中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个时候对人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初中生的心理是不稳定的,易激动、易自卑、易不平衡,同时想象力很强,天马行空,掌握好初中生的心理,然后因材施教,是初中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手段。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的一种巨大的进步,它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带来第一步正确的指引。
结语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评价的核心就在于是否能促进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是否能帮助学生适应生存和发展,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是否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之中。我国地理教学生活化还在起步阶段,相信经过不断地改进进步,地理教学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人们能真正理解到地理学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 篇6
一、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实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实现探究教学有的放矢
有效教学始于对教学目标的准确理解,若教学目标不明确,不仅教师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学起来也如盲人摸象,无法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探究性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颖而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导入语,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的心理。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提出案例让学生自主分析,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三)结论归纳总结,形成多元的评价机制
在进行结论的总结归纳时,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和敢于提出问题。探究性教学把学习视为一个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做出评估,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能力、态度等进行全面的记录和整体的评价。
二、实施探究性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受传统评价方式影响,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
传统教学注重教学结果,教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学生也习惯了背诵条文。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形成了定势,学习过程机械,对于知识原理的运用局限于教师教授的方法,一旦遇到陌生问题就束手无策。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主要理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过程的学习,也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的内容,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然而教学实践中,许多地理教师却又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极端,走向了注重过程忽视结果的极端。
(二)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高,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地位难以确立
传统教学中由于地理亦文亦理的特性,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地理,在地理学习中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这是一大弊病。学生已经习惯老师把什么都消化好再教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而在探究式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对于角色的突然转变,学生懵懵懂懂,探究学习的热情不高,不知探究什么,不知如何探究,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否则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就无法确立。
(三)教师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心理往往都是敏感而脆弱的,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基础。一旦老师对学生表现出歧视或者漠视,或者针对某个学生,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一个屏障, 对教师甚至教师所教授的科目产生一种抵触感,拒绝教师的教授, 这样一来,即使教师有再好的探究教学的理念、再精彩的探究教学设计都无用武之地。
三、地理探究性教学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
在地理探究性教学中,我们应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探究的结论进行一个综合的整体的评价。不能因为过程的偏差而否定学生探究的热情,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享受探究的过程;我们也不能因为探究结果错误而批判学生的探究过程,应同学生一起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将其改正。
(二)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中学地理研究的对象,时空界限非常广阔,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如物理学、化学和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录像、幻灯片等手段,将教学内容直观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民主探究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探究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教师要走下讲台,指导、帮助和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学生做朋友,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要以一颗平等的心对待全体学生,要学会欣赏学生,不歧视差生、偏爱优生,不使少数几个学生唱主角,而是尽量使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
地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而探究性教学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 篇7
一、以疑问引路,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学课堂的主体, 但是传统的教学课堂中, 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体, 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就很容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学生在课堂中就失去了质疑和反馈。其实探究性的地理课堂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由此可见, 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起点。教师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时候, 要善于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 才能以疑问引路,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以合作铺路, 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的一种新的思路, 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 众多教师将合作学习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但是成效怎样呢?如何进行分组安排呢?笔者认为这里的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要对小组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组, 比如在划分小组时, 应该避免仅仅通过座位、编号来进行划分, 而是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愿组合, 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 比如一个小组中安排特长和能力各异的学生, 方便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发挥优势互补。初中地理课堂以合作铺路,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理念。
比如在学习“环境与环境问题”时,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提问:“人口增多与环境遭到破坏有没有必然联系?”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 学生们分成小组, 通过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都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认为有必然联系, 人口增多导致资源使用增多, 资源使用增多必然导致废弃物排放增多, 肯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有小组认为没有必然联系, 而且举例说明, 很多人口密集区的生态环境保持得非常好, 相反很多人口稀疏区, 环境却遭到很大的破坏。当然也有的小组有着更加辩证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口增多与环境被破坏有联系, 但不是绝对的,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对自然的影响, 保护生态平衡。通过此种讨论性的设问方式, 各种意见交流和碰撞, 学生们的思维进一步互补、共融, 对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而透彻。
三、以实践回归,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近年来的中小学教育备受外界的质疑, 原因也正在于此。大多数质疑者认为中小学教育有些“脱节”现象, 不少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点, 不能投入到实践中, 有的学生虽然是课堂上的尖子生、好学生, 但是在动手操作实践方面却一无所长, 这样的学习是没有价值和效果的。所以探究的课堂主张要将课堂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延伸, 以实践回归,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也一直在努力尝试着将教学贴近生活, 将学生的所见所闻, 融入到教学当中。比如在学习我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我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们, 为什么冬天的时候, 我国很多北方的人都想去海南旅游呀?”学生们回答道:“因为海南暖和, 北方寒冷。”“好的,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为什么北方冷南方暖和的原因。”于是在教学中学习了气候、气温等知识点, 我运用生活中的例子补充道:“海南岛属热带岛屿季风性气候, 受东北和西南季风影响, 常风较大, 热带风暴和台风频繁。全年气温海南年均气温23.8℃, 气温最低的月份为1至2月, 平均气温18℃。海南岛全年日照量在300天以上, 日照量最充足的地区是三亚市。所以海南三亚一直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三亚海边的酒店房价也都很贵, 每年到了冬天, 三亚更是进入旅游高峰期, 不少北方人出门穿着厚厚的羽绒服, 准备夏装去三亚。”通过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以引用、贯穿, 让学生们对地理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基于这一点, 我将地理知识与旅游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生活案例的引用, 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度、配合度较高, 在我布置的随堂练习中, 主动参与并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以评价促改, 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
评价改革是新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的评价形式都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或者课堂回答给予正确或错误的评价, 这样简单的评价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挫伤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自暴自弃。探究课堂中的评价可以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语言等多方面开展改革。
在评语改革中, 教师要善于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优等生, 为防止其骄傲自满, 可以采用鞭策性的评语, 督促其进一步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 初中地理探究式课堂的构建, 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以及自主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和价值, 作为教师还要善于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打成一片, 营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感、所愿, 才能更进一步走近学生, 理解学生, 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摘要:伴随着初中地理新课改的实施, 众多教师开启了地理课堂的改革之路, 怎样的地理课堂是高效的, 是学生和教师所认同的?笔者认为学生要学活知识点, 要从知识学习中获得实践的能量, 就要善于并乐于探究。本文就如何构建探究性的初中地理课堂展开论述,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地理探究性课堂的构建, 即:以疑问引路,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合作铺路, 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实践回归,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以评价促改, 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性课堂,构建,高效,新课改
参考文献
[1]马中强.初中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学习策略浅析[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年1期
[2]卢发胜.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J].新课程 (中学版) , 2010年7月
[3]王迎杰.构建初中地理优质高效课堂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32期
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 篇8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充分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拓展学习空间, 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1]初中生已初具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思考能力, 将MiniQuest在线教育模式运用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 丰富了地理课程资源, 实现了多样化地理教学, 拓展了学习者的学习空间, 能极大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 提升教学效率, 为有效进行地理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一、MiniQuest概述
MiniQuest是WebQuest的精简模式, 是由教师设计的在线教学模块, 是使学习者参与到真实主题或问题情境的研究中来, 促进学习者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对知识的建构, 一个MiniQuest学习单元只需1-2个课时就可完成, 比较容易插入到常规课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以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2]
MiniQuest由三个模块组成:情景、任务、成果。这三个模块为MiniQuest提供了支撑框架, 学生在这个框架的引导下, 进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在这个模式下, 教师以课程组织者、引导者、监督者的身份出现,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实现教学。其中, 情境创设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可信的具体情境, 为学生设置真实的背景、真实的角色, 将学习者自然地带入问题情境中, 并设置学习者必须回答的本质问题;任务模块包含一套设计好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层层深入, 获取回答情境模块中的本质问题所需的信息;成果模块包含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理解与总结的作品展示, 作品应是学习者在情境中所扮演角色的真实反应, 是可信的。[3]
二、基于MiniQuest的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
MiniQuest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在线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在做中学”, 通过参与活动, 以活动或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导向,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意义建构。
MiniQuest有三种类型——发现型MiniQuest、探索型MiniQuest和终极型MiniQuest。发现型MiniQuest常被用于课程单元的开始, 引导学习者进入特别的课程单元, 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的提高有较好的作用。探索型MiniQuest常被用于课程单元的中间阶段, 它涉及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和课程目标知识的获取, 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发现型MiniQuest相结合共同使用。终极型MiniQuest常运用于课程单元的结束阶段, 要求学习者应用来自其他MiniQuest类型的学习经验, 或从其他教学方法中获得的内容信息, 形成强大的知识体系, 能回答更为深入的问题。[4]
初中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 在教学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将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进行授课, 使知识的表现形式更显性化和形象化, 以便更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状况,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教学效果, 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地域自然地理、人文特征等, 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
三、基于MiniQuest的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特点及优势
MiniQuest将网络资源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 使学生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得到更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 从而有效收集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合理分析与整合;将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和研究的主线, 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以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指导学生的学习, 有效转变以往教师为主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创造条件, 更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探究问题;在1-2课时的时间内, 学生自主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 这就为学生小组合作、合理分工创造了条件, 通过小组合作, 扬长补短,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5]
MiniQuest教学模式占用的课时少, 教师在开发时所投入的时间也相对较少, 可操作性强, 利于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而将其应用于初中地理课程中, 更是弥补了地理课堂信息抽象、教具繁多、学生感觉内容枯燥等问题。教师在应用时, 要分析具体课程内容, 更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状况, 合理运用, 从而改变地理教学模式, 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
四、基于MiniQuest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 将学生以3或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 并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管理整个小组的活动, 调动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进行探究性学习。以下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 (上)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一节为例, 以MiniQuest在线教学模式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一) 情境
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大连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城市, 这里气候宜人, 空气清新, 是人们向往的避暑山庄, 去年8月份台风“梅花”来袭。一天, 哥哥和朋友一起讨论起这件事情, 并提到台风发生的原因、对大连的影响。并谈论到日本地震的相关事情, 提到地球各大板块间不稳定、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等新词汇。这些信息对你而言都十分陌生, 也使你感觉十分好奇, 并想一探究竟, 同时了解其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关系。你便决定搜集信息, 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了解, 并向你的同学展示你所搜集到的信息与分析的结果。
(二) 任务
1. 问题设计
以下问题将会帮助你深入调查, 顺利完成任务:
(1) 沧海桑田的故事讲述了什么, 揭示了什么道理?
(2) 海陆真的会变迁吗?大陆真的会移动吗?板块真的会运动吗?如果会, 为什么呢?
(3) 板块构造学说是什么, 都有哪些基本观点?
(4) 全世界有几大板块, 分别是什么?
(5) 喜马拉雅山与板块运动有什么关系?东非大裂谷又与板块运动有什么关系?试举出一些能证明板块运动的例子。
(6) 台风、地震是怎么形成的?海陆变迁与台风、地震有关系吗?
(7) 台风、地震对你的家乡有什么影响, 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8) 当台风、地震来袭时, 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
2. 资源来源
(1) 成语典故——沧海桑田
http://www.youban.com/media-2360-2540.html
概述:以生动的动画讲述了沧海桑田这一成语。
(2) 板块构造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BF%E5%9D%97%E6%9E%84%E9%80%A0%E5%AD%A6%E8%AF%B4
概述:讲述了板块构造论的基本知识。
(3) 大陆漂移假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1d2e1c0100ucn9.html
概述:讲述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
(4) 板块构造学说
http://www.56.com/u11/v_NTI4OTk1MTI.html
概述:全面介绍了板块构造学说。
(5) 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http://video.sina.com.cn/v/b/66932647-2241740624.html
概述: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进行了说明。
(6) 台风形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2%B1%E9%A2%A8
概述:说明了台风的形成。
(7) 地震防护与减灾指南
http://www.gov.cn/fwxx/content_968226.htm
概述:对地震知识及避震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三) 成果
以任务模块中的问题为依据, 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形成观点, 最后以PPT、Word文档、海报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递交学习作品, 并将作品上传至专题网站。以小组为单位, 推派一名学习代表, 负责对整理的资料、讨论的结果、问题的回答进行组间交流学习。通过作品展示, 进行组内互评、组间互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完善学习过程。
五、实践反思与总结
本文的教学设计是将发现型MiniQuest和探索型MiniQuest相结合, 由教师引导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因此,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思考:
(一) 主题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为准
MiniQuest的主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应能体现地理课程内容的本质。紧扣新课程标准, 保证主题与教学目标切合,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意义。主题设计要有创新性, 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并引发学习者思考, 从而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另外, 主题要有意义, 使学习者在对主题进行探究之后, 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 即能够根据主题自主解决问题。新课标对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在对初中生进行教学时, 应仔细研读新课标, 并将其融入平常教学工作中。
本文设计的主题是海陆迁移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学习, 实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对这一章节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采用MiniQuest在线教学模式与网络资源充分结合, 一改传统板书、模型等形式, 通过视音频、网页、图片等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同时可增加信息量, 对上一节的“七大洲四大洋”教学内容进行复习, 巩固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情境创设从生活切入, 与学习者产生共鸣
上述教学设计以大连的地理位置、台风“梅花”来袭作为切入点, 将地理与学习者的生活环境相结合, 尊重生活实际, 符合客观规律, 将主题与现实情境相结合, 与学习者产生共鸣, 提高学习兴趣。让学习者扮演为同学和朋友解惑的角色, 营造真实情境, 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
以学习者生活的环境为基本情境解决问题, 引导学习者关心家乡地理环境的变化, 关心家乡建设, 促进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学习。达到在引导学习者根据任务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 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并引入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这样既与新课标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理念不谋而合, 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 层层深入设计问题, 引导学习者思考
利用MiniQuest设计的教学单元一般为1-2个课时,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好MiniQuest教学, 教师需对问题的设计仔细斟酌与思考。一方面, 要设计针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本质问题,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 要设计课程知识的扩充面, 层层深入诱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对问题的设计要精简, 能体现问题的价值所在。
本文通过引导学生对资料的阅读解决问题, 了解板块运动所带来的变化, 掌握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及板块运动的实例。并延伸到板块运动对城市的影响和人类的防护措施等问题, 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
(四) 对资源的精选
MiniQuest教学模式所需的课堂时间较短, 因此,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资源的要求就相对较高。首先, 教师要针对学习对象的心理特征筛选网络资源, 确定网络资源的呈现形式, 以恰当的呈现形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 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查看与总结, 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 明确任务问题与网络资源间的关系, 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和系统的信息体系, 对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和综合。避免学习者将大量时间用于网络资源的寻找而迷失方向, 无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五) 作品的评价
在对作品进行评价时, 要充分考虑MiniQuest在线教学模式的任务种类。要根据不同的任务种类, 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复述型任务, 要求学习者证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并对成果作品中的用词有严格要求, 为防止仅仅复制粘贴, 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同一内容;新闻记者任务, 则要对学生扮演新闻记者的角色进行评价, 对其成果——新闻稿进行评价, 保证其客观性和精确性。
本设计综合了科学活动任务与总结汇编任务, 对作品进行评价时, 首先, 要考察学生对本质问题的解答情况, 即对课程知识掌握的情况, 以及对知识的拓展情况;其次, 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 即对其在情境中扮演的角色进行评价, 确定学生的参与情况;再次, 对小组作品进行评价, 通过组内评价、组间互评、师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 对作品所呈现的内容和作品的视觉效果等进行评价, 并确保评价的客观性;最后, 对小组代表的汇报进行评价, 并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代表, 激励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1/201201/xxgk_129268.html.
[2][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04.
[3]惟存教育.http://www.being.org.cn/miniquest/instrucdesign.htm.
浅谈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篇9
地理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 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性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新课程改革对于地理学科来说, 已经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 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 更富有生活气息, 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研究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那么, 要让学生真正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 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根本性的变革, 改变以往单一的“灌输——接受”的教学方式, 应当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使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简而言之, 就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训练性学习”是相对概念, 比较而言, 它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 给了学生空间和自由, 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 也更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自身价值也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再现,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呢?
一、树立新观念:新的学生观
新学生观:长期以来教育界人士都会说“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真正做到这一步的的却不是很多, 我们常常感觉到教师精疲力竭, 学生不明道理, 强迫学生记住该记的内容, 一节课下来, 其实师生的位置早已发生了变化。教师作为四十五分钟绝对表演者、发言者, 自编自导, 自问自答, 学生成了可怜的观众、听众。因为教师们总担心学生不肯动脑筋, 不会问自己, 所谓的学生“主体性”根本不能体现。而作为“探究性学习”就一定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愿望, 有探究性能力;相信学生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日本家长常常问子女“今天你问了老师什么问题?”美国小学一年级学生就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写作“研究中国文化”的论文, 这就是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作为地理老师, 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他们会提出“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和着手找寻“如何治理环境”的答案, “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环境有什么影响”“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与大陆板块漂移有关”等问题。
二、立足教材, 超越教材
立足教材不是说置地理材料于不顾, 更不是把学生束缚在教材现有的知识局限内, 而是以地理教材为基础, 挖掘教材内容, 并加工转化为探究性问题, 尽可能将基本原理、概念及成因等知识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超越教材, 使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 将更广阔的地理知识渗透到其他学科, 让学生利用其它所学知识来了解地理知识, 如语文学科中的《漫画小行星》《被压扁的沙子》中就渗入有地理知识, 学生要明白这些知识就要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 生物中的光合作用、植被的多少使地理环境、气候发生变化等, 都与地理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三、立足课堂, 超越课堂
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 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备课, 充分论证、研究、整合,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例如在《黄河》的教学中, 设计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黄河下游为什么多次决口改道?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泥沙来源于哪里?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治理黄河, 减轻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技术, 让学生寻找资料, 捕捉信息, 处理数据, 通过交流讨论, 发表见解, 激发每位学生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去, 牢固掌握知识,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
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它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为师生所喜欢所接受。探究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渗透于地理教学中, 架设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的桥梁, 开启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使学生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获得健全的人格, 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科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地理学科介于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桥梁学科, 为探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地域空间, 通过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营造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
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应用 篇10
一、设计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二) 中,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及其应用是一个难点, 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中利用探究性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本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 研究内容
高中必修1课程已经学习《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已经学习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同时初中就已经学习了数学中的三角函数计算方法, 生活中居民也常常因房屋照不到阳光与开发商进行官司, 本课题研究不同地方房屋最佳间距问题进行探究。
(二) 步骤
1) 创设内容情境, 引导提出问题。出于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 李先生到某楼盘拟购买一套住房。该楼盘有两幢商品住宅楼, 由于李先生喜欢闲时种花弄草, 而购买该楼盘北楼底层的住户可获开发商赠送一小块房前空地, 这样就能实现他的田园梦了, 由此王先生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望。但他又担心这块空地会被南楼挡光, 缺少阳光照射不利花草的生长。售楼小姐一再说这套住房全年都可照到阳光, 你们认为李先生应该相信她吗?请同学们帮他做个决断。 (该地纬度约为23°N, tan56°≈3/2, tan43°34′≈0.95)
2) 点拨分析思路, 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大多数国土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全年最小, 影子也最长, 北面的楼朝南的一侧底部能照到阳光, 全年都能有阳光, 而冬至日南楼影子的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关系密切, 因此计算出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是课堂探究的第一步。
3) 学生探讨结果。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为H=90°-δ-Φ, 其中H为正午度角, Φ为当地的纬度, 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冬至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23+23°26′=43°34′。从图中获tanα=30/20=3/2, α≈56°。H<α, 说明该住房在冬至日时处在南楼的影子里, 即没有阳光照射, 售楼小姐的话不可信。
4) 再次创设内容情境, 由易到难, 分层推进, 让学生有能力去探究。假如此时售楼小姐又游说说这套房子一年中只有一个月照不到太阳, 对植物的生长影响不大, 王先生还能相信她的话吗?
5) 通过动手来探究、解答问题。H≈56°为该住房能找到太阳的最小太阳高度, 通过公式H=90°-δ-Φ可计算出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11°S (90°-23°-56°) , 即当太阳直射点在11°S及其以南地区时该房是不能照到太阳的, 时间大概有3个多月。
6) 精心准备, 开拓视角, 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为了使房屋全年都能照射到阳光, 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两楼间距不变, 靠南的房子最高约为多少米?楼高L=20tan43°34′=20×0.95=19米。
7) 让学生学会倾听, 积极合作交流, 取长补短, 形成合力。经过以上的探讨, 得出结论:楼间距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成反比。
二、探究性学习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 进一步认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实验, 地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 学习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实验离不开动手实践操作。探究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 做好分组实验准备工作。教师作为实验指导者,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独立性, 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探究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协助和指导。
(二) 进一步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投影仪、显微投影仪、幻灯、教学软件及课件等多媒体媒介现在已经日益科学化, 集图生像于一体, 能够进一步刺激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三) 进一步增添探究性学习素材
地理知识取得主要源自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发现, 自然现象也是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 充分利用日常知识和自然现象, 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地理知识原理和地理现象。进行户外教学不仅可以更加生动的进行知识讲解,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这部分知识, 而且知道这部分知识是如何来的;另外, 下次在野外看到类似的河流地貌就会很自然地去分析它属于什么地貌, 如何形成的, 对聚落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四) 加强探究性学习后的反思
以往在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只是一直追求探究结果, 导致探究性学习效果较差,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性学习都能探究出正确的结果, 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探究后的反思。不管学生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 教师都应该因势利导, 积极肯定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而对于错误的结论, 教师应该巧妙的进行引导, 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语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 知识已经不再固定不变, 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提出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课程知识只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来自于探究性研究, 探究性研究已经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 教师应该多利用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能力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勒玉乐.探究学习[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62-01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课堂学习、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某一研究专题,并能主动地获得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它的目标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探究性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相关原理和规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注重联系实际,让科学知识真正融人心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以尽情提出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说出自己内心对一些地理问题的想法和见解,从而拓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述地理故事、地理现象时,也要注意从中引入一些有价值和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不仅能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养成善于提问问题的良好习惯。比如,讲到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这种问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所以,我们就可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由发言,并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去揭示这些问题的根源和本质,然后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探索出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使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得到真正的开展与落实。
二、创设情境,开拓学生的探究空间
创设科学、生动的教学情境,创建开放、互动的地理课堂,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问。创设科学的课堂隋境,让学生在地理活动中感受、体验地理,获得成功,形成良好的地理品质。那么,如何在课堂导人中创设科学、生动的教学情境?第一,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如学习“河流湖泊”时,可以设问:你的家乡附近有河流、湖泊或池塘吗?如果有,自你记事以来,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否满意这种变化?这种设疑,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第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科功能决定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课堂隋境有良好的效果。例如运用多媒体创设视频情境能将地震、火山喷发及日月食等比较抽象且不能用实物展示的地理现象展示出来。
三、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时问,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发散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第一,选择课题。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课题的选择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商定,但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课题要新颖,可利用地理图片、影视资料、奇特现象、身边的地理现象、地理时事、古诗词、历史故事等创设地理问题情境,设计的地理问题最好能具有挑战性。第二,设计探究方案。探究方案作为指导探究学习的指南,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探究方案应包括:探究学习目标、创设地理问题情境、猜想或假设、探究方法、探究步骤、预设与生成、资料来源、学习小组建立、人员分工等内容。利用多种形式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等设计探究方案。第三,组织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制定活动纪律要求。只有良好的纪律才能使得探究活动正常运行和保证探究活动的效率。其次是宏观调控好活动开展的进程。教师要关注各小组的探究活动,善于发现各小组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
四、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融人生活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地理这门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当地的实际地理情况,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地农作物的种类、生长特点等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原因,提高地理学习兴趣,继而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历年各省份的高考题是基于众多专家深思熟虑而形成的,视角独特,题型新颖,对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晰学生的探究思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分析高考题,在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和解题能力时,拓展学生的探究思路,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
五、教学评价,建立学生的探究自信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只用一句简单的话语就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肯定和否定,如,“不错”“很棒”“你的回答不正确”等等,这样直接的评价方式不仅发挥不了评价环节应有的教学作用,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堂,要求教师把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作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的探索热情,进而对探究性学习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比如,在课堂上我们要多对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进行言语上的鼓励,如,“你的想法很新颖,老师都没有想到”“你的见解很有独到之处”“真不错,快,大家鼓鼓掌”……或者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表示肯定意味的点头,都能对学生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施展自己的才华,进而养成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总之,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要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要全程关注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要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 洁.创疑探究,培养学生地理能力[J].天津教育,2014,(8)
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 篇12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形式
1. 案例分析式。
案例分析式是问题探究式的情景化变式。在地理课教学中开展案例分析, 就是以有关资源、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等内容的案例为载体, 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 选择并分析案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 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 并写出有关案例的分析报告。
例如, 在讲到《黄河》一课时, 特别是黄河下游成为了地上河以及如何对黄河进行治理时, 我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展示给学生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 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接着展示有关黄河忧患的图片及实例, 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及根治措施, 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我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写出分析报告, 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河流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 也让学生养成了收集资料的习惯,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作用。
2. 问题探究式。
问题探究式是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启发学生善于发问、敢于发问, 既围绕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 既强调教师点拨, 又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领悟, 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一种学习方式。
3. 专题研究式。
专题研究式是让学生自己获取地理知识并加以运用分析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它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以小组的形式开展, 也可以在课堂中根据教学要求进行专题渗透。如在讲述《民族》这部分内容时, 我把我所知道的有关民族的特点、习俗等制成幻灯片, 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区分民族之间的差异, 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探究, 学生既学会了探究学习的方法, 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实施
1. 精心设计问题, 培养探究思维。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 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应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精心设计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 并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和技术指导,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 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切不可囿于一个机械的标准答案, 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 创设有效的探究性活动。
①活动的兴趣性。只有学生感兴趣的, 才会使他们自愿接受、参与、探究;而只有学生自愿的, 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②活动的难度不宜过大, 应简洁, 易操作, 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③活动的开放性。活动应能够引导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思维。其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如问学生:“如果地球自转周期为48小时, 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如果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又有什么反常现象呢?”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思维。
④活动的目的性。活动必须能达到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锻炼能力, 不能一味地为活动而活动。
⑤活动的时效性。因为地理课时间有限, 所以活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同时也要注意将探究活动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⑥与其他相关知识及学科联系。没有一门学科是孤立的, 而都是相互渗透的, 所以完全可以利用其他学科中的相关资料来设计活动。
⑦活动所需材料必须是容易得到的。
⑧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增删教材上的“活动”, 或设计出更有效、更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3.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探究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开拓思维, 根据教学内容, 富有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4. 采取多种手段, 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 踊跃发言。不要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 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勇敢地去探究、去思考。具体的方式有很多, 如开展自由辩论、写地理小论文、办地理新闻发布会等, 只要有利于探究式教学, 就应大胆应用。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 但整个探究的过程值得充分肯定。
【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09-07
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12-13
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12-07
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12-21
地理课堂探究性学习08-28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10-06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05-09
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05-09
有效型教学初中地理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