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共12篇)
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篇1
高中化学课程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强调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而且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说研究的情境, 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从而使他们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的探究实践中, 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施探究性学习正是实现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参与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学生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培养团结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传统教学与探究性教学的比较
传统教学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讲授, 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 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而探究性教学是将教学过程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 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
传统教学中, 教师作为知识的仲裁者, 对知识的“正确性”具有最高权威, 不鼓励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 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而探究性教学, 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 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 教师的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 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而探究性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 更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与生存能力的过程, 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随着探究活动的经历不断发展的, 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也是随着开展探究教学的次数和经验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
二、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 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 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 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 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认识物质, 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是人们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 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探究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突破, 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 没有实验, 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3.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 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 针对发现的问题, 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 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 并进行验证。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 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 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总之,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在主动中发展, 在“探究”中创新,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 探究性教学的实践将越来越丰富多彩, 它将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篇2
中国教育报 -11-29 记者 李建平
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问:我们注意到,在新课程中,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请简要地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探究性学习?它与研究性学习是不是一回事?
答:简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的思维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从本质上看,它和研究性学习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课程来进行的,而探究式学习则是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的。
科学探究:改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
问:为什么理科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要把科学探究置于核心地位?
答:我想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科学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无论是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国家间日益激烈的国力竞争,还是学校教育的现状,都促使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中小学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的加强和改进。通过优质的基础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就成了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谋求发展的战略。我国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在理科各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作为核心,是科教兴国战略在理科课程改革中的具体体现。
此外,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做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通过交流、辩论,使学生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做”科学,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来自人们对学生如何学习科学的认识。对于不少科学知识内容,亲历探究是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
理科课程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
选择核心内容让学生探究
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探究式学习在贯彻中遇到诸多问题,一方面教材中如何真正体现这一新的理念,一方面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探究过程,还有教师如何给以恰当的引导。对此,你怎样看?
答:在义务教育理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作为科学学习内容,又作为科学学习方法出现,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时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探究学习的确需要更多的时间。然而,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普遍存在误区,那就是我们往往是静态地、孤立地计算探究性学习所花费的时间,而没有考虑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为日后的学习所省下的麻烦。事实上,从学生真正理解的角度来计算,那种“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办法反而是效率更低的。
谈到时间的问题,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探究性学习的选题。学科教学中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自然要依据课程标准,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在这样的知识的学习上,多花一点时间是没有多大争议的。
教师应当是“向导”而不是“看守”
问:这么看来,时间不应该成为阻碍科学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障碍。不过,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许多人感到探究性的课堂很不好控制,我们也看到一些探究课显得乱糟糟的。而有人认为,“乱”说明学生活动起来了,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反映。对此,你怎么看?
答:首先,如果认为课堂的一切都要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教师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这就涉及到观念转变的问题了。既然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就应该是这种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探究性科学教学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果我们承认学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由教师操纵的机器,那在课堂上要刻意谋求的就不是控制课堂,而是如何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是guider(向导)而不是guarder(看守)。
解决了观念的问题,技术的问题同样棘手。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课,教师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先后组织了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跨小组的讨论。学生真可谓“动”起来了。可是,学生是怎么“动”的?又“动”了些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是小组讨论时,每个人都在高声地说,谁也听不清谁。而刚刚讨论不到5分钟,学生又要进行跨小组的讨论。这样,大量时间都花在了体现“小组之间也有交流”的形式上了。其实,科学探究真正要强调的是“动脑”,学生肢体上的“动”、嘴巴上的“动”,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更积极地投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行动不如心动”。谈到这里,我特别要指出的是,尽管科学探究性教学中,不能老是牵着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行进,但探究性教学决不等于课堂上的杂乱无章,而应该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个针对性强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出后,课堂上可能很寂静,但此时学生的头脑也许“动”得是最激烈的。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问: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听您说来确实如此。不过这样是不是会与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相矛盾?
答:教学活动被“精心设计”之后,怎么能保证“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呢?这似乎有矛盾。但实际上,不管是问题的“开放”、学生的“自主”,还是课堂上教与学的“生成”都不是目的,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应该是教室里实实在在所发生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最终所追求的也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因此,我们不仅要关心课堂“开放得如何”与“生成得如何”、学生“自主得如何”,还要计较课堂是“如何开放”与“如何生成”的,学生又是“如何自主”的,更不能不管课堂“开放了什么”与“生成了什么”、学生“自主学习了什么”。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正是这样的任务决定了“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科学探究并不神秘
问:这么说来,推行科学探究性学习确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您认为要特别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人类与生俱来具有探究的本能,探究的过程是由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或要理解观察到的内容、解决一个问题的热情所驱动的。不应该神话科学探究,我们没有必要纠缠一堂课是否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几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学生是否达到了自主探究的程度;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学生在程序上、形式上是否重复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学生的“学”。如果探究的环节都有了,探究的程序也都走过了,科学家的样子也做得像模像样了,学生的学习却仍然是机械的而不是有意义的,那样的探究又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探究性学习 方法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明确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1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性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遇到困难,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等。
2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2.1启发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题和插图等,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学习关于“印度”这一课前,教师可以播放印度歌曲,并问几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具体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接着,教师要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让学生自主讨论,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探究的内容和探究伙伴。
2.3加强实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学校均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并演示实验,配合讲解,以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感性认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仔细观察,得出结论。
而事实上,学生操作实验是地理实验教学最理想的。但学生操作实验需要有实验室,或地理专用教室,我国大部分学校尚不具备这个条件。但我们可以借用物理、化学实验室;或者将一些简单设备的实验放在普通教室中进行实验。
另外,还可以进行课外实践类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学生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教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适时地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分析与综合法等,让学生自己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并学会分析、加工、提炼并从中发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5加强课外探究,引导学生探究世界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行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3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3.1选择性地使用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在每个教学情境都适合,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有选择,课题探究学习也不宜太频繁。课题的选择和方案的制定要做到精心准备,否则学生的探究会变得杂乱无序,他们花了很多时间,结果并不如意,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以后开展课题探究会出现诸多的困难。
3.2从实际出发,问题的难度设置要适宜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教师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难度,问题的选择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其程度要足以引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3.3教师的引导要适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其着眼点、立足点是促进学生学,而不是控制他们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要么引导过度,总害怕学生理解不了,在最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地方,展现的是教师的思考和探究结果,造成在该放手时不放手;要么一笔带过,给学生留下理解的障碍,造成学生的机械学习。
3.4创设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如:活动的设备、场地、经费、时间等;为学生组织、协调好各种人员安排,如:学习小组的组合、各小组人员的搭配、组长的确定、组内职责的分工、与课题探究相关单位人员的沟通、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学校领导和同事的沟通等,为学习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5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应多样化
不仅要强调探究中的动手,更要强调动脑。设计应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探究学习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另外,还要把探究性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学生在现代化技术的指导下,提高自身的探究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总结
探究性学习颠覆了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一改过去“学为应试”的落后观念,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下加大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力度,探究性学习成了教学方式变革的主旋律,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教师惟有不断进取、学习,才能坦然接受挑战,成为合格的的人民教师。
浅谈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篇4
地理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 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性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新课程改革对于地理学科来说, 已经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 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 更富有生活气息, 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研究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那么, 要让学生真正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 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根本性的变革, 改变以往单一的“灌输——接受”的教学方式, 应当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使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简而言之, 就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训练性学习”是相对概念, 比较而言, 它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 给了学生空间和自由, 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 也更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自身价值也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再现,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呢?
一、树立新观念:新的学生观
新学生观:长期以来教育界人士都会说“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真正做到这一步的的却不是很多, 我们常常感觉到教师精疲力竭, 学生不明道理, 强迫学生记住该记的内容, 一节课下来, 其实师生的位置早已发生了变化。教师作为四十五分钟绝对表演者、发言者, 自编自导, 自问自答, 学生成了可怜的观众、听众。因为教师们总担心学生不肯动脑筋, 不会问自己, 所谓的学生“主体性”根本不能体现。而作为“探究性学习”就一定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愿望, 有探究性能力;相信学生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日本家长常常问子女“今天你问了老师什么问题?”美国小学一年级学生就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写作“研究中国文化”的论文, 这就是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作为地理老师, 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他们会提出“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和着手找寻“如何治理环境”的答案, “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环境有什么影响”“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与大陆板块漂移有关”等问题。
二、立足教材, 超越教材
立足教材不是说置地理材料于不顾, 更不是把学生束缚在教材现有的知识局限内, 而是以地理教材为基础, 挖掘教材内容, 并加工转化为探究性问题, 尽可能将基本原理、概念及成因等知识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超越教材, 使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 将更广阔的地理知识渗透到其他学科, 让学生利用其它所学知识来了解地理知识, 如语文学科中的《漫画小行星》《被压扁的沙子》中就渗入有地理知识, 学生要明白这些知识就要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 生物中的光合作用、植被的多少使地理环境、气候发生变化等, 都与地理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三、立足课堂, 超越课堂
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 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备课, 充分论证、研究、整合,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例如在《黄河》的教学中, 设计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黄河下游为什么多次决口改道?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泥沙来源于哪里?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治理黄河, 减轻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技术, 让学生寻找资料, 捕捉信息, 处理数据, 通过交流讨论, 发表见解, 激发每位学生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去, 牢固掌握知识,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
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它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为师生所喜欢所接受。探究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渗透于地理教学中, 架设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的桥梁, 开启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使学生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获得健全的人格, 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科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地理学科介于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桥梁学科, 为探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地域空间, 通过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营造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
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篇5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中文摘要
语文教学中构建探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基本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构建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教育的渴求,更是时代的呼唤,它是势在必行,也是可行的。不仅因为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而且有科学的内涵。本文主要从不同语文课型和不同教学内容上进行自主有意的探索,同时也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探究性学习进行了反思。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中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基本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构建探究性学习势在必行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与思维、时代个性、健全人格、优秀素养的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其有益于学生学习、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形成。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和内涵所在
(一)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学生中心理论“(美国杜威为代表)和现代教育理念为其学习方式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学生中心理论”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或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其理由是:(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当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社会生活中才有平等、民主可言。否则,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专制与不平等的温床与土壤。(2)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可能,就让学生做中学,做而学,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3)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创作和欣赏的因素。
(二)内涵概述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中和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探究性学习,根据实际,可单一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合力则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教法、确定学法,不应千文一法,一概而论。
(一)不同语文课型的可行性探索
1、讲读课文中的实践
初中语文课程中讲读课文占有首要的位置,所选课文兼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灵活、大胆地使用探究性学习,让初中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初中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阅读课文中的操作
阅读课文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延伸,旨在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为其根本任务。教学时主要是读,即泛读和精读,随机而用。教学时,教师要自觉帮助初中生构建探究性学习,运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进行重认识性、理解性阅读(低年级),重评判性、创造性阅读(中高年级)。教师应注重发展初中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初中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习得、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具体的做法可以是:(1)营造民主氛围。让初中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初中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让初中生充分自学探索,运用积累知识,通过看图、读书、提问、小组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状态,初中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2)创设活动情境。A、还初中生活动的时空。教学时,充分给予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进行自主学习,让初中生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激起求索热情,切切实实地去阅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实现真情体验、真情交流。B、还初中生选择的权利。遵循天性,遵从差异,从培养兴趣的角度着重,让初中生自选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或圈点、或查写、或剪贴、或随笔、或眉批,自搜、自解、自思,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自主性学习。C、还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文以活动促发展。如,游戏活动、课堂即兴表演、实验操作、朗读竞赛、小博士答辩、课后沙龙、答记者问等形式可让初中生兴趣盎然,乐学、爱学、会学,事倍功半地完成了阅读课文教学。(3)发展创新思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培养初中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关注初中生的异象,珍视初中生的反常,异象即标新,反常即创新。采用引导质疑、合作探究使初中生在学文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
3、课外阅读中的应用
《标准》十分重视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并分学段分期规定了相应的课外阅读量,重视语文积累。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拓展。因而,教师要定位于学前指导,学中帮助,学后促进的角色,给初中生充分的自由和自主,从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出发,通过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丰富语文知识,积累语文技能,美化语文素养。我认为不妨尝试以下方法:(1)提一个目录供您选;(2)提一个时间表供您读(背);(3)供一个机会让您说;(4)供一个平台让您演。而且,学生课外阅读不要局限于配套教材《自读课本》,可以扩展到中外古今诸方面的有益读物;不要局限于书本,可以扩展到网上;不要拘泥于家校,可以扩展到图书馆、文化超市。学习方法应以自主性学习为主,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设定专题,鼓励初中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勤读,以读好书行动,树读书好意识,成好读书习惯。让全体学生身心愉悦地走进课外阅读,在激情中学语文、用语文。
4、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尝试
《标准》首创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拓宽语文学习途径的现代性方法。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在此仅论述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教学时,要强化过程,淡化结果;要着重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之形成及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开阔语文学习视野、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开辟语文学习途径,让生活成为课本,让语文融于生活。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兴趣出发选题、定题,放手让家长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搜集、整合、处理信息,在合作中交流,达到“有心载花花自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理想境界,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和本领。
语文探究性学习对综合实践活动而言,其设计思路是:(1)学生地位:从被动到主动;(2)教师职能:从传授到指导;(3)活动目标:从单一到综合;(4)活动空间:从封闭带开放;(5)活动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具体而言,学习地点是不固定的,或家庭、或社区、或科技馆、或工厂;学习范围是广博的,或社会、或自然;学习场所是多样的,或图书馆、或网络;学习形式是丰富的,或专题讨论、主题演讲、策划方案,或制作小报、撰写调查报告等。语文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其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良好途径,应积极运用。
(二)不同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探索
《标准》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提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于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而,初中语文在阅读、写作,应进行可行性的有益尝试。
1.阅读教学中的探索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所占课时最多,所用精力最大,被誉为“智慧之源”。简言之,阅读教学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表达力,发展认识力,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陶冶情操,修养品性,增强搜集信息的能力。
阅读教学过程具有多变性,其教学程序无固定模式,每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各有不同,而积极建构的探究性学习则必须提倡。
(1)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的课文,教师应放心、放手地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自主尝试探究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如,《背影》一课的教学,可采用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点明中心,升华情感的教学程序,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通过设问激疑、填空初知、巧导自学、合作交流、小组汇报、探究释疑的方法,优化动作,理想地完成学习目标。
(2)内容较深、不易理解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必学习
中获得发展,如,《猫》一课力现所蕴含人文精神,教学时可以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意”中;A、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识字、析词、通文、思意);B、交流自学情况,引出主线,板书示意,为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在第四个环节“专题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在第四个环节“专题研究,理解课文中”,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好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任选你自己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给大家听。具体做法是:A、教师先指导一处以作示范;B、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C、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点拔、深化、评价。
如此,通过“划”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或最体现作者爱猫之情的句子,“圈”出这一句中最能体现猫之可爱、作者爱猫的关键词,“研读”领悟其特别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猫之喜爱之情。再将自读过程进行交流。不但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推陈出新,开辟了阅读的新天地,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写作中的应用
写作能力的高低,标志着一个人语言素养的高低。实际生活中,写作无处不有,无处不用,其重要性可以非常。写作教学要做到五个注重:(1)即注重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进行基础性训练;(2)注重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进行广泛的知识积累;(3)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获取丰富的作文题材;(4)注重与地域文化、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充实作文内容;(5)注重与现代科幻影视、信息相结合,发展习作想象力。让学生堆积情感与生活素材,写出真情实感,且富于创新。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现代性的教育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教师及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标准》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遵循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准则,关注素质全面提高,立足于发展。为此,我们务须对教育和教学作以下经常性的反思,才能创造出适应学生的教育,适应学生的教学。
1、教师走进新课程,如何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和教学。
2、怎样“把人当成人来培养”,“把人当成人来教育”,注重人的潜能开发。
3、如何科学操作探究性学习,营造学生好学、喜学、乐学、会学,教师爱教、乐教、会教的良好氛围,师生得以共同发展。
4、教师何以变经验型为科研型,靠科研提高教学质量;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教育事业,撒在学生心田;变重“知”轻能为“知”“能”并重,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生存”,“美好生活”。
5、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育应是“大语文”,生活化,教师怎样创建现代性的语文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以人的发展为理念,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主体,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
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大语文”教育,将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研透《标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运用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可行的,必要的,适时的,有效的。相信,中国语文教育的明天将新姿焕发,中国素质教育的春天必将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作者 邱衍霖 期刊《再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小学教学 2007第十期 15-16页
作者 李月香 期刊《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 河南教育 2006第七期 39页 作者 程晓峰 期刊《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六环节教学模式》河南教育
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创设 篇6
所谓探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探讨深究”。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一种学习,它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了解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和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一、营造语文学习的人文环境
托兰斯认为: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在教学中,我们如能给学生创造这种“易起反应的环境”,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语文学习中的人文环境,就是这样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
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感受尊重、得到理解、享受权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人文环境的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每一个学生都会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对自己的参与、灵感、创造的尊重,从而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人文环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探究性学习的依托和载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激情与个性、求知欲与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二、创设探究情景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探究情景,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探究性阅读中。
(一)精心设问,创设探究情景
探究性学习通常要围绕几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展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问,创设探究情景,科学地架设学生探究文本的桥梁。所谓精心设问,创设探究情景,就是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潜心研读文本,将自己的理解化作巧妙的设问,在教学活动中让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认真阅读、不断思索、反复辨析,从而准确地捕捉作者在文本中的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如何从具体的文本中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探究情景之中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以下几条设问的规律:
1、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在文本中,一个词、一句话蕴含着多层的含义、包罗着丰富的信息,如果能在这些地方巧妙设问,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究、去理解,又能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培养阅读的敏锐性,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这种情形可分为两种类型:
A、此意彼用: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意思,甚至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意思和这个词本身的意思相反。
朱自清的《背影》中这样写道:“……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文中两个“聪明”是在赞美“我”吗?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而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
B、一语多义:一句话、一段文字表面上好像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但是,如果你能更深入地阅读、思考,就会有新的感悟,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结尾:“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就是这种情形。通过提问探讨学生才会完整地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往往会通过语句之间、文段之间或前后文之间的某种关系,来传达一种信息。要获取这种信息,就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细致地推理。在这样的地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既能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常见的有:
A、因果关系:把不正常的关系(结果)先说出来,让读者来推测出原因。
如在《秋天的怀念》中开头写“我”面对“天上北归的雁阵”、“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这些美好的事物“砸玻璃”、“摔东西”,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学生不难探究出原因。但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处要写有着“看到美好的事物,内心就痛苦无比”不正常的心理的“我”却感受到菊花开得那么美丽呢?由这异乎寻常的结果去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寻找原因,就能探究出在这里所隐含的大量的信息,进而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B、省略前提:大前提是肯定判断,又不直接说出来,让读者去推理。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开头这样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文章一开始就用了一个“也”字,在这里,“也”是同样的意思,那么,和东京一样的是哪里呢?作者在这里显然是省略了前提。如果能在这里设问引导学生探究这一省略的前提,那么,对鲁迅先生、对课文就会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3、在有些文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表面上看起来细微的错误或不合常理,甚至自相矛盾之处。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如果能在这样的地方设计一两个问题,创设探究情景,将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小说《丰碑》中有这样一句描述:“一个冻僵了的老战士。”写“老战士”而不是“老军官”显然是作者的匠心,如能在这里设问、探究,就会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理解文章的主题。
4、高明的作者,往往有着极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看似平常的话语,很随意地信手拈来,其实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而这些地方,往往是学生忽略的地方。高明的教者,应该在这些地方大做文章,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去探究。
《散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作者借“儿子”之口说出的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5、在有些文章中一些内容表达含蓄,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有的地方已有老师甚至专家进行了错误理解)。这些地方学生就更容易理解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潜心研读后精心设问,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打发他到美洲去了。”在这段文字中,人们往往会产生两个错误的理解:称于勒为“坏蛋、流氓、无赖”和“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的都是菲利普夫妇。如果引導学生作深入地探究,自然会得到新的答案。
(二)捕捉课堂闪光点,推进探究情景
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它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不断地延伸。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涌动着探索的灵感、创新的意识、创造的智慧;同时也会出现思维的偏差、理解的误区,这些都是教学实践中的闪光点,它们稍纵即逝。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捕捉到,适当地加以引导,将会推进探究情景,拓展课堂,升华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与创造性。
1、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推进探究情景。
学生的思维是富有创造性的,抓住课堂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创设探究情景,就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当分析到杨二嫂这个人物时,一个同学站起来发表了他的不同看法:“杨二嫂的形象是令人鄙视的,但我觉得她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她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豆腐西施——美丽)来创造价值——生意特别好,这既是一种广告意识,也是一种自我推销意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一时间议论纷纷。这是学生的一种创新意识的表现,也是一次推进探究情景的绝佳机会,于是我大力表扬了这一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此为切点,让同学们进入更深一层的探究情景。
2、通过学生提问,推进探究情景。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来提问,将会推进探究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第一次见小姑娘,帮她打了电话,小姑娘很礼貌地对‘我’说谢谢;当我走了一段山路,并买了桔子去看她们时,小姑娘只是接过桔子,并没有说谢谢,这是不是说明了小姑娘不讲礼貌,或者说是不懂事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涉及到对小姑娘性格的理解。于是,我假借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将一个错误的理解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究、去辨别,去寻求正确的答案。
3、在学生理解有误或思维不够周密的时候,及时引入对问题的探究,将学生带进新的、更深层次的探究情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的严密性与批判性。
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文中‘有吏夜捉人’,吏为什么一定要到夜晚来捉人?”一个同学回答:“因为白天那些青壮年都下地干活去了,官吏来捉不到人,说明了官吏的狡猾。”这样的理解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不够全面、深入,思维不够周密。但这一回答却给课堂创造了一个深入探究情景的契机。
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乐于想象、积极合作、大胆质疑、敢于批判、勇于否定。这样的阅读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
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初探 篇7
一、课题选择要具有弹性
确定课题,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中显得很重要, 课题的确定, 不可以是随意的, 不能够让学生完全地自由选择, 这样不但会给学生带来探究性学习的盲目性, 而且还会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不便和困难。然而, 如果对课题定得过“死”, 就有可能严重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等, 有针对性地确定一个课题范围, 利用一个课题中的多种选择性, 提供学生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方向, 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学生集中精力在感兴趣的选择中深入钻研课题, 挖掘课题的深刻性。
二、课题要求要具体明确
探究性学习应当是具体而富有可操作性的, 因此, 在对课题的要求上必须具体而明确。让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基本的思路, 而且能够根据此检查其探究性学习的成效。如创编徒手操, 应该定下具体而明确的课题要求:1.选编的动作要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2.动作的先后顺序要科学、合理;3.配置的旋律、节奏要与徒手操的主题、动作相吻合;4.一个月后在室外课上展示并汇报设计的思路。又如编游戏, 可以在提供的器材条件的基础上, 加以明确而具体的课题要求:1.活动内容要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2.游戏名称要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3.游戏规则要简便易行;4.选择的活动要充分合理地运用所提供的器材;5.两周后在室外课上展示并汇报设计的思路。探究性学习, 学生要明确所确定的课题的具体要求, 并对要求进行详尽的分析思考。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更有效地投身于课题研究中去。
三、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探究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 而活动就要求全体参与, 讲求合理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应该让学生参与, 亲身经历“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 从中发现问题, 并且解决问题, 利用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全体学生都加入到探究性学习的行列, 集中集体的思想智慧, 同心协力地共同应对问题, 进一步加大集体合作的合力。在全体参与, 讲求合力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中, 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合作人数的合理要求, 还要重视合作群体的组合方式, 追求最大化的集体合作的力量, 更要特别关注个别的不合群的特殊对象。
四、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引导学生学习
在体育活动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收集课题要求中明确定下的有关事项的资料, 引导学生去探究要求中各事项间的衔接配合。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的这些指导都是非常必要的。它既能够减少学生盲目摸索的时间, 又能够有意义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就是要在探究性学习中将学生的学习引导得更深入,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信任学生, 发扬民主精神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发现者,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倾听和参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及尊重, 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全面地发展自我。并且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冲动, 积极听取学生的内心表露, 理解和尊重学生, 善于联系学生的不同观点, 鼓励学生个性张扬, 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同学生一起投入探究性学习当中。
面对学生在体育课上展示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组织师生共同评价, 让学生互相借鉴、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并提倡在体验、修正、欣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加深认识和体验, 变好奇心为学习快感, 进而促进其不断地追求长时的快感, 在信任和尊重中发扬教学民主, 不断地激发学生在被认可和被欣赏的环境之中产生创新意识。以此促进探究性学习的自觉追求,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 篇8
一、“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施和必要性
所谓“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独立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模式。从中掌握探究性学习所必需的探究能力, 同时, 在掌握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是主体, 但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际上“自主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它要求教师必须克服机械传授, 硬性灌输等。把学生从被动“知识容器”变为生动活泼的学生主体, 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及时反馈探究学习的信息,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总结等, 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多边活动”, 教师为学生学习开窍和“导航”。
对于不同的教学过程应精心创造条件,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并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师生共同探索研究, 得出结论, 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一般遵循的程序是:
师生观察现象→学生在兴趣好奇的驱动下产生探索欲望分析比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假设→学生收集有关信息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得出结论主要获得课本知识→学生解决问题→掌握课本知识。
当然, 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需要种种必要的情境反反复复地尝试错误, 需要理出头绪的细心和耐心, 提出的假设若被推翻了, 他可能导出新的发现……这样的教学,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主体性, 发展学生的直觉洞察能力和独创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于中学生而言, 就是学生未知领域进行研究探索,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但对学生而言就是他们认知世界中属于个人“首创”, 是新颖的独特的, 不能不说就是他们创造精神的表现, 而探究式学习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 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 获得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科学素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二、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的优势
对同样的教材内容, 让学生学会的途径绝不是一种, 实践证明,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 而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经过几年的实施与探索发现“自主探究性学习”适用于各种课型和各类教学内容, 当然, 要做到充分发挥其优势, 还需要教师做很多细化工作, 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以及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等, 都需要下工夫去研究, 例如做以下几点:
1. 设计探究性学习提纲
对一些理论性强, 难理解的内容, 如分子、原子、化合价等,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困难, 所以要根据教材内容实际, 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提纲, 以帮助学生探究, 效果更好。
2. 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优势
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研究性,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挖掘教学内容的探究性, 做到:一是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二是少做验证性实验, 多做探索性实验;三是对教材进行改进处理, 如有些内容靠教师干巴巴地讲解, 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如果改为实验探究的方法, 学生立刻兴趣倍增, 效果极佳。
3. 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究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所以探究性学习必须紧扣教材。如讲单质或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 一般应采取展示实物, 或列出学习提纲、表格, 让学生自己总结, 发现它们的性质, 这样获得知识灵活, 记忆深刻, 比教材一讲到底好得多。再如, 教材中大量的“问题讨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阅读资料”等都是很好的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教学要尽量用好。
4.“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自主探究式学习”并非是一种僵化的模式, 要是教材内容而定。它可以是一整节的内容, 如初中《氢气的性质》, 在学习完氧气的性质之后, 所以整节内容都可以根据上节学过的知识, 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氢气的性质适宜条件的选择, 教师只起引导探究的作用。这既掌握了新知识, 又复习巩固了上节学过的内容, 特别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了新知, 是一举多得, 事半功倍, 也可以是对某一教学片段的探究, 如《常见的酸》一节中讲硫酸的化学性质, 采取探索性实验的方法, 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 用事实证明, 其效果可想而知。
5. 要与其他教学方法、辅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自主探究式学习”并非是一种孤立的模式, 他与其他教学方法并不矛盾, 相反, 有时需要与“学议导练”“启发诱思”“小组研究”等教学模式密切结合, 教学媒体提供充分的材料和理想的教学情境, 这样可以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效果会更好。
三、中学化学探究式学习设计
1. 中学化学探究式学习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式化学教学过程可设计为:问题的提出→实验事实→科学概括→结论→应用。
(1)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探究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疑”,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能激起学生兴趣, 激发“问题”的各种情境, 使学生们产生问题, 提出各种假设并产生探求原因的原动力, 例如《缓慢氧化自燃》教学中, 对于可燃物所需要的条件中, 在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而暴露在空气中的白磷放在热水上就会燃烧, 为什么?然后根据问题进行实验, 像这样能极大地激起悬念切入问题, 使得整个课堂进程自然流畅,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 指导探究, 丰富感知
针对学生的特长、特点和兴趣并依此为教材施教, 以鼓励表扬为主, 让学生大胆设想, 提出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和预测, 并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中的功能, 给学生自主的机会, 结合信息技术来丰富感知, 对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进行验证, 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3) 启发思维, 讨论研究
在学生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后,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把各自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 引导他们分析处理信息, 形成结论。
(4) 评价总结归纳
教师对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作出鼓励性评价, 使学生对今后的学习更有信息。
2. 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设计
(1) 探究学习活动中, 教师应以师生完全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
在科学面前和对某些问题的探究中师生面对的是同一未知的真理, 虽然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但对于未知的事物或现象而言和学生的地位并没有差别, 只有教师在探究性活动中能把握这种心态, 才具备激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看法的条件,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教师在探究性活动中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确立教学目标, 创造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给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教师是引导者。
综上所述, “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是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培养高效学习能力的教学形式。
摘要:在中小学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要改善学生以单纯地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为此,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探究式学习模式”, 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关键词:自主探究式学习,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田仁刚.《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贵州教育.2002年第5期.
[2]曹敏慧, 徐胜臻.《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探究.2002年第5期.
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9
一有备而来, 精心准备探究材料, 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做好准备
在刚刚开学时, 教师应熟悉教材和课标, 了解所有探究活动, 列出每一个探究活动所需材料的清单, 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一个详尽而长期的计划。如动物的饲养、植物的栽培、自制教具、相关图片以及与探究活动有关的新闻事实等, 做到心中有数, 有备而来。
二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生物教学中要注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学生为什么看《西游记》《还珠格格》等电视剧的情节, 看一遍就会记住, 原因就是兴趣。因此在我的课堂中, 我针对教学内容及方法, 每节课前, 有目的地精心设计, 为学生创设环境, 使学生“动而不乱”, 课堂“活而不杂”, 尽最大努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变“要我学”为“我愿学”, 使他们轻松愉悦地参与教学活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都要精心设计既科学又不失兴趣的情境和问题, 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如在讲授平行脉和网状脉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都看过玉米和大豆的叶子吗?那么是否知道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呢?让我们在生物教学中来共同来探究吧!随后拿出准备好的玉米和大豆叶子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并总结。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带着好奇, 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 最后获取观察结果, 得到结论。又如在讲种子结构之前, 我让每个学生搜集一些植物的种子, 如玉米种子、大豆种子浸泡, 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解剖观察:你能够看到什么?这些结构叫什么呢?带着疑问和好奇心, 学生兴趣浓厚, 气氛活跃, 轻松地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三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生物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能“授之以鱼”。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 要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 课后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 阅读各种生物资料, 做到博学多识。多用讨论、启发、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储备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教学内容收集相关信息, 努力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四开发课堂资源, 提高探究能力, 发展探究兴趣
生物课堂教学中, 为了加大学生探究学习的力度, 我将课堂搬到实验室, 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解剖、制作、观察等, 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我将课堂搬到动物园、植物园, 让学生亲近大自然, 认识动物和植物的环境及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 进行课件制作, 让复杂枯燥的知识变得直观化, 为自己的科学探究做材料。另外, 我还经常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如进行社会调查等。
五耐心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自我学习,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要急于求成, 耐心是关键。第一, 教师精心设计好探究计划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前提, 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 所以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哪些知识适于探究, 就开展哪些探究活动。第二, 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材料, 即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时, 选材得当,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不能超出他们的生活经历, 难易适度, 不要让学生觉得太难而打消探究的积极性。第三,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看到课堂效果, 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 为学生创设探究空间。如在教学“花的结构”知识时, 要求学生识别花的结构, 特别是雌蕊和雄蕊的区分以及单性花和两性花的区别。所以, 课前布置相关任务, 让学生结伴到野外采集各种各样的花, 这样不仅亲近大自然, 而且能得到探究材料。第二天上课时展示自己的采集成果, 其主要目的是要学生仔细观察看一看每一朵花是否都一样, 摘掉花瓣, 只剩花蕊, 看各个花蕊是否一样, 有的学生非常好奇:“呀, 老师, 每一种花的花蕊的形状、大小都有自己的特点。同一种植物的花的花蕊还有所区别, 这是怎么回事?”在质疑声中, 教师要适时点拨, 趁热打铁, 鼓励启发并提问。带着问题, 带着好奇, 学生就会产生探究意识, 并且有信心一直探究下去。这之中, 教师要耐心地倾听每一学生的提问, 适时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乐于智力冒险, 而不必担心因犯错误而受到批评, 培养学生对成功经验的重视, 失败时不要责怪学生, 要帮助学生查找失败的原因, 积累经验。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起探究的欲望, 进而逐步提升探究的能力。
浅谈美术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篇10
一、关注学习过程, 搭建探究平台
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它实际上是一种经过教师独具匠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 作为组织、参考、指导和伙伴关系的美术教师, 应从以下方面去关注学生美术学习探究过程。
1.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 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我在整个美术教学中始终坚持“学导案教学”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积极实施“五、二、一”学教模式。“五”指预习目标、交流反馈、师生探究、达标检测、归纳衔接五步环节;“二”指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一”指一个中心, 即一切教学设计应以启迪学生的心智为中心, 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学会学习, 学会发展, 学会做人。
2. 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
在课堂上, 按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交流, 广泛开展师教生、生教生的美术学习活动。如教《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 (泥雕) 一课, 是这样设计的:首先, 学生分组抽签表演《舞演员》、《说唱俑》、《母与子》、《男子》、《胜利女神》、《阿丙》等, 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形态。其次,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性能做一件自己喜欢的泥雕人物像。最后, 通过小组互评、班级展示交流等活动的开展, 使无论造形差的学生, 还是好的学生都有了自己展示的机会。
3. 联系生活经验, 启发主动参与。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不同情境, 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实际, 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 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场,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 积累生动的素材, 感受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的创作和美化校园以及社区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兴趣。如教《标志设计赏析》一课我让学生回想和关注生活中的图形标志如交通标志、地图标志、火警标志、医药标志、体育标志, 等等。在欣赏的同时, 让学生根据标志设计的要求积极为学校运动场设计运动标志或社区标志。对此, 学生兴趣盎然, 很快一件件颇有时尚气息和个性的作品就呈现在老师的面前。
二、激发探究兴趣, 引导主动探究
兴趣是美术学习成功的动力。美术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其特有的魅力,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I.立足教材内容, 寻找新奇妙趣。这要求我们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 发掘其关键问题, 从中揭示出带有新意的、超出学生意外的题材, 使学生产生好奇之心。在学习《花季少年》 (人物运动场景写生) 一课中, 我用摄像机拍摄了我校2009年学生参加春季运动会的场景, 熟悉的人物、激烈的竞争场景, 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刺激。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一幅幅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纷纷呈现了出来。
2. 强化情感体验, 增强主体意识。
美术教育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如在欣赏《雅典学院》这幅举世名作时, 通过充满激情的声调和富有情感的语言, 以五组学生排演画中五组人物动态, 力图再现画面上50多位世界级学者的风采, 揭示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情感和对学者的高度崇敬与赞美之情, 让学生深受教育和启发。又如在学习《装点我的居室》一课中渗透了装点居室的各种艺术素材和功能,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鼓励学生注意平时多多关注和美化自己的小天地———我的居室, 并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小卧室的装饰情况。之后, 大家非常高兴地表示回家后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自己卧室的装饰中, 尽善尽美地美化自己的小天地, 学生很喜欢这样丰富多彩而有趣的课。
3. 协调平衡冷暖性, 彰显美术教学魅力。
浅析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11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问题意识 思维训练 激发 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问题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获得认知和结论,更好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那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引导学生进入“已知—未知—求知”的境界。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开展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提问。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基礎上,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有思考价值,有探究意义。如讲“戊戌变法”一章时,可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参比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我们从中得到哪些教训?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其次,教师要鼓励、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一种能力;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领域伸向未知领域的一种思维状态,因此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难。教学中,当学生不懂得提问时,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性提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当学生提问发生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点拨,疏通思路,引导学生提问;当学生开始提出问题时,不管问题显得多么幼稚可笑,不管正确与否,首先就应该表扬鼓励。
二、进行示例探究,分解或深化问题,强化思维训练
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起初,学生还是不得其法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强化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
首先,老师应该搜集一些探究性学习的事例材料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探究性的历史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从而初步懂得探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与方法。例如选修课“梭伦改革”一章第8页插图是一副写实油画《改革前夕贵族间的大辩论》,教材没有作具体解释说明,学生在对这幅油画进行赏析同时,老师要展开质疑:参与辩论会的是哪些人?有无不同的政治派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辩论?辩论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这一探究,梭伦改革的急迫性和必然性便昭然若揭,最终成功也便理所当然。
其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进行分解或深化,协助学生发散思考,形成探究。如在学必修二专题八“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一章时,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为什么中国还要积极参与,这不是亲自送上门任人宰割吗?对此,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分析利弊,趋利避害,指导学生发散思考,重点应放在相关史料的收集阅读和分析讨论上。
三、建构开放性的课堂,呈现开放型的学习态势
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难以适应开放性社会的需要。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主体的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特殊性,提倡每个学生都依据自身条件和客观需要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因此,在历史学习中,建构开放性的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学习形式要开放,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通常的教学范例中,都有阅读式、辩论式、范例式、分组讨论式,或一人独学,或二人对学,或多人群学,不一而足。学生既可以在独立思考的自学中发现新知,又可以在互帮互学的商议中释疑解难,还可以在唇枪舌斗的争辩中各抒己见。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的机会,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其次,问题结论要开放,不要让学生只记住教师的结论或课本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得出结论。尤其对于一些灵活、开放性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多方位、多角度地得出结论。我们平常设计的“说明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如何评价?”“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就是一些扩散性的发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布置探究性历史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而进行探究性学习,效果自然很好,但当学生没有提出质疑问题时,是否就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教师可以布置探究性历史作业,进而引导、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2001年上海卷第37题是关于2000年北京老山发现的汉燕王夫人之墓的。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试题中附有复原后的照片),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问考生倾向于哪能一种说法?并简要说明理由。试题还进一步设问: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试题以当时最新考古成就为背景来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不明确的内容来考查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而,用这类题目作为作业布置学生去完成,更能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提升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必经途径,也是全体历史教师在新世纪里的必然要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问题性、开放性、合作性、过程性、民主性,不断进行探索,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历史课堂也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一》、《二》、《三》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2001年上海高考历史卷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卷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12
探究性试题的大量出现, 恰恰反映了我国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意图, 也反映出了“探究性”学习已被正式列入课程计划,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笔者就从自己的教学中出发,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在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探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中学化学新教材中, 几乎所有的理论知识都配有实验验证, 这为探究性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制订实验方案、探求未知结论。其目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
作为化学探究性课题的探索性实验主要有六个方面: (1) 对实验中反常现象的探索; (2) 对反应机理的探索; (3) 对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索; (4) 对最佳反应装置的探索; (5) 对反应产物的探索; (6) 对最佳反应步骤的探索等。这些实验所用的方法都是自然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培养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学习、探究、探索事物规律, 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培养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二、在现实生活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在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坚持面向现实, 围绕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突出事例, 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一问题、现象的深入探究来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环境污染既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也是一个大政方针问题, 如教师能以此确立探究专题, 积极引导学生从化学、物理、生物, 乃至经济、政治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会明显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学过程中, 如环境污染这一节, 就可以采取亲近大自然, 让学生去发现, 去解决, 将学生分成以下几个探究性学习小组:第一组:到学校外去收集那些情况可以引起环境污染 (建立发现问题的途径) ;第二组:到学校电子阅览室去查阅资料, 了解当今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 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去解决 (了解问题, 关注生活, 参与社会) ;第三组:很多学生喜欢吃鱼, 可通过哪些方法辨别鱼是新鲜的, 没有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 希望第三组同学通过父母等方式能告诉其他同学买新鲜鱼的一些方法 (激发兴趣, 了解生活) 。
通过上述的调查和探究, 一方面可系统梳理有关知识, 另一方面又可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和课外收集到的有关信息, 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学生认识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开发家庭小实验,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 需要独立思考, 去想象、去钻探问题, 在不同程度上自主性地运用知识, 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
总之,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 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化学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 这种教学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 随着教育工作者深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 随着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推广, 将使我们的教育改革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推荐阅读:
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08-24
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尝试11-15
地理课堂探究性学习08-28
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09-07
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06-13
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09-03
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12-07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论文)11-23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