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2024-07-29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共12篇)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1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杨 鹏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标对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校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在合作中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要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探究过程,大致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检验、得出结论、交流和评价等阶段。

1.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之一。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究的条件,让学生敢于实验,乐于探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在观察探究实验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体会进行讨论:“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阳光、水分、空气、温度”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吗?讨论时有的学生坚持光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就因势利导,布置他们继续做光是否影响种子萌发的探究实验,把探究活动引入了新的境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新教材安排的实验多,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在手动、眼观、耳听、脑思的过程中完成实验,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探究能力。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核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问题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进行“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的进一步探究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吃的韭菜是绿色的,而韮黄是黄色的,韮黄是怎样培育出来的,你想知道吗?那就请同学们亲自种植来探究吧。这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培养,并找出光是探究的主要因素。我们从学校附近的蔬菜大棚以来一些韭菜分成均匀的两组,一组韭菜放在光下培养,另一组放在暗处培养,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实光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学生通过亲自体验,主动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3.创设情境要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利用丰富多彩的生物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去研究和探索,如在人的性别决定这个实验中可提出生男生女是随机的,还是有某种规律性?通过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小实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利用各种新的生物科技信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究生物科学的奥秘。

4.分层次、把握度,面向全体学生。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班级人数多,难管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水平也有层次性。如果教学中不注意这一点就难以达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探究学习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思维活跃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完成一般的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他们积极思维,开展有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把握好探究活动的梯度。

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是关键,工作中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节探究活动课上好,从备课到材料的准备,从活动设计到指导学生实施,从课堂组织到活动的完成,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学生是参与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探究活动顺利完成。

探究试题:

今有一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1.把盆栽的天竺葵方在黑暗中一昼夜。

2.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h---4h。

3.见下遮光的叶片,去掉黑纸。4.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中隔水加热,叶片逐渐由 色变成 色。

5.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放在培养皿中,向叶片滴加碘液。6.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是可以看到,叶片遮光部分呈,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

(1)步骤1的作用是:。(2)步骤4中酒精的作用是:。(3)这个实验说明了:。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2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探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普遍倡导和实行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目标是,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 更要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 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 获得科学观念, 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

理解探究学习的理论对指导探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济南版生物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 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 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而不是被动学习知识。因此, 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 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是观念的转变, 也是课程理念的更新;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需要。

二、生物学科探究性教学的探索

1. 创设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只有勇于探索, 敢于质疑, 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如何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核心。笔者认为,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第一,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问题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例如, 在进行“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的进一步探究中, 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吃的蒜苗是绿色的, 而蒜黄是黄色的, 它们是怎样培育出来的?你想知道吗?那就请你亲自动手来试试吧。这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选择材料进行培养, 并找出探究的主要因素是光。既然是光能够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再让学生思考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创设两个环境。最后学生说出一组蒜苗放在光下培养, 另一组放在黑暗处培养, 进行对比实验, 结果证实光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学生通过亲自体验, 主动获取了知识, 提高了学习能力。

第二, 创设情境要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主动探究。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思维。主动思维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努力解决问题, 因此, 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引导性, 如利用丰富多彩的生物现象,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主动去研究和探索;利用各种新的生物科技信息,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探究生物科学的奥秘。

2. 发挥实验在探究性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载体, 实验教学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探究的条件, 让学生乐于实验, 敢于探究, 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 我提前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 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体会进行小组讨论:“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阳光、水分、空气、温度”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吗?讨论时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就其中的某个条件制订实验方案, 有的学生坚持光和土壤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我就因势利导, 布置他们设计光和土壤是否影响种子萌发的探究实验, 把探究活动引入到新的境界。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3. 小组合理分工, 探究发展有序

探究活动大多是分小组来完成的。当每个小组明确了合作探究的方向和要求后, 就要考虑每个成员间的合理分工, 首先让学生选出实验小组长, 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其次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书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制定小组实验的纪律和实验情况评比标准。最后必须教育学生探究实验课的民主与开放是以课堂的秩序、规则为基础的。发言时不能只顾自我表现, 吵作一团, 根本不顾他人的意见, 养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 还要鼓励少数不愿动手、动脑、动口的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 力求和大多数同学同步。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观察, 弥补经验上的不足。

三、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1. 强化目标导向, 动态把握课堂

在探究活动中, 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等的差异, 探究活动具有一种不可预见性。这也决定了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每一次探究活动都有它的目的和要求, 明确这些, 教师才会围绕它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 学生才会有目标地去发现问题、探究未知。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 目标、方法又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是在生成中前进的, 教师应构建一个大的探究板块, 让学生由自发的兴趣转变为继发的兴趣, 同时将一个个继发的不稳定行为串接成有机的整体, 构筑稳定的生命线。在不断的调整中, 找到发挥、引领、参与作用的最佳切入点, 成功地组织教学, 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推进学生由“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迈进。

2. 评价调控过程, 获得成功体验

在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中, 及时评价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 能够使每位成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对小组探究活动的评价应该以集体为主, 评个人为辅;评全面为主, 评特色为辅;评过程为主, 评结果为辅。当小组活动开展顺利时, 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成员有较大的意见和分歧时, 教师应及时参与这个小组的讨论和分析;当小组的研究偏离主题时, 教师应及时点拨、及时纠正;当小组记录非常认真, 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为避免小组讨论声音过大, 在小组内设置噪音管理员。这样的评价和调控可以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在曲折的探究中获得深刻的过程性体验。

3. 注意课内课外活动的结合

教材安排的主要探究活动, 就是要求在课内完成。这绝不可以拿到课外, 加重负担, 甚至任其自流。但另一方面有些即使是课内的活动, 也需要课外用适当的时间才能完成。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必须坚持数天, 至于体验栽培管理一种植物的全过程, 更需要数月的艰辛, 否则又如何亲自体验其生长发育和栽培管理的全过程呢?有些探究的后续活动, 需要课外时间应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性, 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做。还有调查、访问、参观等都要有计划地利用课内外的时间, 一个学期要早作统筹安排。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3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在合作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要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疑惑、自主意识、方法论和反思。探究活動的模式是指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和评价等阶段。

理解探究学习的理论对指导探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不是被动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观念的转变,也是课程理念的更新;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需要。

二、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1.实验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载体。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究的条件,让学生敢于实验,乐于探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我提前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体会进行讨论:“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阳光、水分、空气、温度”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吗?”讨论时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学生坚持光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就因势利导,布置他们继续做光是否影响种子萌发的探究实验,把探究活动引入了新的境界。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以往的生物实验,基本上是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重复。新教材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探究实验,都是先提出问题,再根据已有知识做出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新教材安排的实验多,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在手动、眼观、耳听、脑思的过程中完成实验,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探究能力。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核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我在教学中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体会有两点:

第一,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问题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进行“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的进一步探究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吃的蒜苗是绿色的,而蒜黄是黄色的,它们是怎样培育出来的,你想知道吗?那就请你亲自种植来探究吧。这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培养,并找出光是探究的主要因素。一组蒜苗放在光下培养,另一组放在暗处培养,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实光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学生通过亲自体验,主动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第二,创设情境要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思维。主动思维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因此,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如利用丰富多彩的生物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去研究和探索;利用各种新的生物科技信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究生物科学的奥秘。

3.分层次、把握度,面向全体学生。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班级人数多,难管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水平也有层次性。如果教学中不注意这一点就难以达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探究学习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思维活跃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完成一般的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他们积极思维,开展有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把握好探究活动的梯度。

三、“守住一条线”,确保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倡导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学生被动的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发展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教材中出现的分层次的多侧面的探究活动,是教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中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守住这条线,教师是关键,工作中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节探究活动课上好,从备课到材料的准备,从活动设计到指导学生实施,从课堂组织到活动的完成,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当然,学生是参与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否则,探究活动难以完成。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4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青山镇中心小学胡淑芹

摘要: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平等合作、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疑导拨,激发合作探究的兴趣;发现实践,体现合作探究的快乐;创新发展,延伸合作探究的内涵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

关键词:合作探究发现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平等合作、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积极主动学习的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呢?下面结合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探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设疑导拨,激发合作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如果只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而忽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探究欲望,情感需要,无视学生在什么状态下,怎样获取学科知识,则学习只能是低效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激疑,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心理需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引发他们合作探究学习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合作探究一下。”顷刻,小组里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同学之间共同合作,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小组说:“我们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小组说:“我们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合作探究,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

这样,通过教师的设疑导拨,充分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发现实践,体现合作探究的快乐。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听到的,过眼云烟;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沧肌浃髓”。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再回到实际中才是活的,教学从实践中走来,教育要走向实践。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时或学习材料,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在生活中发现、关注数学问题,主动地合作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组织一次课外主题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一下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要花多少钱,气球多少钱一个,买小吃要花多少钱,香瓜要多少钱一斤,西瓜要多少钱一斤,橘子要多少钱一斤„„调查后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本班学生人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小组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组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学生汇报完探究结果后,老师

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又如在教学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份作业;学校要在假期对课室墙壁进行粉刷,请你帮学校计算一下,大约花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要求学生既要观察测量计算出教室要涂部分的面积,还要到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平方米,价格是多少等等,完成这样一份综合性较高的练习,必须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分工解决,否则难以有效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发现实践,有效地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让他们经历合作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创新发展,延伸合作探究的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亲身经历以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在课堂学习中落实合作探究理念,是数学学科改革的关键。强调探究一方面要重视活动,要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去亲历,去认识,去体验,另一方面要重视思维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用脑想,用眼睛看,用嘴说,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学生成长,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过程中形成得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发展。同时,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没有团结合作的探究是不健全的探究。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发给每个小组四张大小一样“长方体纸条,让学生通过对析,画出阴影部分分别为3/

4、6/

8、9/

12、6/12,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其中三张画出的阴影部分大小是相等的,即3/4=6/8=9/12”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索,为什么这三张的阴影部分相等呢?而另一张的阴影部分与这三张却不相等,即6/12。学生从中产生认知冲突,激起探索欲望,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交流,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点,最后让学生对照直观材料分析分子与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从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将教材的知识变成合作探究问题,还知识发展以本来面目。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5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以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智能得到较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总结几年来的情况,我们体会到:

(1)实施“STS”教育尽管扩大了教学内容,但不影响基础知识的传授。由于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了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并在实践活动中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例如,在学习蛋白质后学生知道,自己身体中的头发、皮肤、指甲和鸡蛋等都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鉴别蛋白质组成”的活动课。课前我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物质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然后讨论怎样鉴别出蛋白质含有氮、氢、氧、碳四种元素。活动课上,学生根据自备的蛋白质,并根据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完成自己具有创造精神的实验。所以,教学成绩只能提高不会下降。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6

方法(学会探究方法)、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兴趣(发展探究兴趣)、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价值观。这些关键词都足以让我们看到探究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重要性。

但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各种探究手段如观察、调查、实验、查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对矛盾该如何协调。借此机会,我想谈几点体会。

一、大胆舍去,拓展课堂的学习空间

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去观察、去思考。时间从何而来,只能在课堂上少讲一点,挤出时间。

能把课讲清楚、讲明白、讲的让学生听得懂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工作几年后,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而跨越这一层面,就是要弄明白哪些可以不讲,哪些可以少讲,哪些又必须讲。当我们能清楚这一点的时候,课堂的空间一下子就变大了。教师的讲解不是学习习得的唯一途径,也不应该是唯一途径。

二、关注学生,找到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

课堂上有了探究活动的时间,又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呢?作为教师,当我们能够熟练地教材(学科知识)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提升。

如何转化呢?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存在很大的差异。教材往往是按知识系统逻辑顺序来编写的,如先讲概念,再具体展开,而学生的认知规律却并不如此,往往是先有感性的认识,再上升为一般规律。因此,教材的逻辑顺序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就需要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我们必须要知道学生对这个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对此的认识是从哪里开始的?学生会有哪些困惑?他们最大的困难在哪里?这些也就是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

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我想我们就找到了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因为你是基于学生的角度、教材的角度和自己优势的角度去综合考虑的。我们可以借助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解课析理,活动背后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

三、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找到适合的支架

当我们实施探究活动时,我们常常困惑于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背景知识,难以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支架是关键因素。我有几个做法与大家分享。

1.让范例成为探究活动初期有效的支持。

如《地震》一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主动的提出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探究的主题。那么学生会问题吗,会有哪些的问题呢?于是,我试着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台风为例,我一个接一个竟然一口气提出了20多个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这个范例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觉得“意犹未尽”,还可补充。显然,这个范例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初期阶段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教师趁热打铁,提出“我们就以地震为例,从这一主题出发,提出我们的问题”。由于受到范例的启发,学生的讨论非常的活跃。所有的小组都“超额”完成了任务,最多的小组提出了22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多而“质量”不高,但每个学生都投入了“头脑风暴”中,为教学高潮的到来做了“热身”的准备。学生最终也会从他们提出的问题中选择1至2个问题作为他们下阶段的研究重点。同时,我还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学生演示文稿范例,这个范例成为整个中的`最精彩地方。这个范例的选题很小,贴近学生实际,对问题研究比较深入,图文并茂,推理论证严谨,言语表达流畅。这一范例的演示,使学生看到了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榜样。

在初期阶段,范例更多地起一种模仿的作用。常常与学生实际尝试的主题的性质、结构等相一致,包括了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自动一步步完成一系列的“任务”。

2.让主题站成为探究活动的有效保障。

如果学生有一些探究活动的基础,《地震》一课也可以这样设计。当学生面对地震时,引导学生从政府官员、地震专家、心理学家、建筑设计师、普通老百姓等不同角度关注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会打开。让每一个学习小组选择不同的角色去深入地关注地震。可是这样的活动课堂上能够实施吗?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果以较小的专题的形式建立依托校园网的专题站是使用较多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利用专题的站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各组围绕自己的任务进入《地震》专题网站,借助校园网搜集素材料。这样既缩小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范围和难度,又可以和互联网相连展开网上论坛。资料收集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

专题站的自主学习的板块还有公告栏、研究课题(老师提供)、研究指南(步骤)、学生成果推荐、BBS专题讨论区、在线指导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大的参与度。

3.材料的支持让探究活动成为可能。

专题站虽然是支持探究活动的有效手段,可是需要计算机房的支持及繁重的网站建设和维护工作。有时印发给学生或投借助投影提供学生一些有效的资源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四、让学生拥有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

当所有的探究活动按预设一步步完成时,我有时会有一种感觉;学生只是走过探究活动,而并未走进探究活动。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对探究活动的浅层次的理解、草率和认识不足。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谈完了也就结束了,为了探究而探究。这样活动,难免让学生提不起劲来。因此,探究活动应该是真探究。教师要认真设计探究活动的主题,特别是做好探究活动的后续活动。如,地震这一专题探究活动结束了,能否为学生组织一次专题宣传栏的展出,能否找几位同学给全年级做一个抗震救灾的专题报告,能否为社区出一期相关的黑板报或讲座。如《人口问题》探究,能否让学生为学校的社区资源开放活动设计做一些相关的人口调查,提出学校资源开放的建议。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7

一、高中英语探究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尽管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受到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没有很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很多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授完一定的知识,而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进行过多地考虑,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过程中丧失了积极性和主动性,高中英语的教学质量自然也难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2.教师自身定位模糊。很多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依旧习惯于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就只能够被迫接受老师灌输给的知识,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难以提升其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甚至还有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

3.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良好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提升英语教学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但是在实际的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不完善的评价机制也是制约探究性学习实施的质量和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新课程改革又回归到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例如,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学生听写单词、背诵课文等都进行量化的评价,这种以分数论成败的评价模式使得很多学生在参与课堂探究性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进而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足够的尊重,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师有目标的指引之前来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因此在探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堂小结、练习巩固等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例如在进行earthquake一节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首先展示一些地震的图片,进而让学生能够对地震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通过建立起课堂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有机地联系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性学习中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得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率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性学习在开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问题的设置,通过创设出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职兴趣,进而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中去。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来对问题情境进行精心的设计,进而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充分地激发出来。比如在针对How do you think about your senior high school?这一话题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一话题首先让学生来进行自主的讨论,然后通过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来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还能够对学生的高中生活的一些认识和状态进行了解,进而可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自然也会得到有效地提升。

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在推进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实施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发挥出的关键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学习评价机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卷面分数,同时在开展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对量化评价方法进行合理的使用,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注重最终的结果,同时还要对于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自身在教学中取得的进步等进行全面充分的考虑,进而进一步提升探究性教学的质量。

在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开展实施的过程中,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内容来创建问题情境,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方法,进而使得探究性学习方法在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摘要:本文将就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进行相关的介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水平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8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 应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47-01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使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取得显著成效,必须重视教学策略。

一、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历史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前提,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文本或材料,自主寻求答案的活动或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探究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1]。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古人云:“予之鱼,食而尽;教之以渔,食而无穷。”探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善于合作、敢于超越的学习品质。初中历史课程应用探究性学习,教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问题的设计要合理

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三维目标,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问题要难易适度。所谓难易适度是指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水平,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只有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创新的勇气。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学完《鸦片战争》一课,可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清朝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为什么会被一个小小的英国打败?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说明了哪些问题?联系当今国际形势,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以上问题的提出,可充分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不知道要探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探究,怎么实施探究,在探究中碰到问题该怎么办,等等,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着情景的设计者、问题讨论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过程的洞察者和调控者的角色。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启发学生思考、指导研究方案的制定、组织研究方案的实施和总结提高等环节中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当代初中学生知识面广,思维积极性高。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再满足于老师讲“是什么”、“为什么”,而是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亲自去探索历史现象的奥秘,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思考、探究、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引导和启发下,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式去探究和发现问题,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形成方案、协作探究实施方案和节目表演等环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对历史保持持久的兴趣,不仅要求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而且还有必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通过安排学生讲历史故事、表演历史小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内容时,可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以张骞的身份讲述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和见闻,激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

(四)搭建辩论舞台,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时,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代表维新派,另一组代表顽固派。每组都选出几个代表,通过针锋相对的辩论,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清朝维新派和顽固派的不同主张,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搞个社会调查,通过对自己爷爷奶奶、父母邻居等过去生活条件的调查,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六)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当代中学生求知欲强,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学习,更希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亲自去调查寻访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课外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历史资料,到附近的博物馆、或古代遗址参观考察等,既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探究精神。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历史时,可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亲自参观当地的周祖陵,亲身感受周朝的建筑、制度和风土人情等。

(七)以史为鉴,注重情感教育

历史使人明智。在中外历史的长河中,发生过无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都可以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素材。我们每学完一节历史课,都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人和事做简要的褒贬评价,以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德顺,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研究,2010(07),第168页

[2]管金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J].教育科学,2009(01),第130页

作者简介: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9

一、把写作、口语交际教学融于活动之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给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规模小的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

二、强化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常规程序:

1、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科学家的故事等,一段时间安排一个专题,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2、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3、通过交流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主体地判断、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三、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它有着许多个体学习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合作

学习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可以增加信息量,提供学生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人的创新潜能与集体的智慧相互补充,相互调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可以设计若干子课题,倡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四、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颂会,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比如让学生写广播稿、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 合作探究创新

一、问题提出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大众数学”、倡导“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等口号。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的一个生存概念。以人为本,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合作探究主导数学课堂。这样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接受结论转向探索知识自己去解决问题。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实践的切入口,旨在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学习方法,全面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课标》中说:“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入开展教改,面向全体学生,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立足点是: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学校教育则是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创建一种对知识主动追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及校园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因此,以此为基础以“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合作探究改革数学课堂。旧有的填鸭式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掌握,忽视能力的培养,不是追求成才率,而是追求升学率,使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探究潜能消磨在为此而设置的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中。

(2)重“教”轻学。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主要反映学生多“唯书唯上”,死记硬背,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敢大胆质疑和推测,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缺乏变通地分析问题能力,形成思维封闭状态,原有的探究学习潜能完全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3)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较重视的是将知识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很少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及知识用于何处。教学评价追求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的结论,甚至强调现成的唯一的标准答案。

(4)重知识掌握,轻非智力因素培养。心理研究表明,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效应性,在个体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其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发挥综合性作用。由于一度偏重以教科书为主的知识掌握,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开发,造成了学生兴趣爱好狭窄,情感脆弱、探究欲望减退,意志品质下降。

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下降,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这是关系到一代人的素质,甚至是整个民族素质的重大问题。我们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素质教育呼唤“探究性学习”,强调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付之于实践。端正教育思想,革新观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三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学力目标包括基础性学力目标和发展性学力目标。基础性学力目标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统一的,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最低标准,目的是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发展性学力目标是基础性学力目标的拓展和延伸,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特征,对学生没有统一的要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它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宗旨,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发展为本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根本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2).注重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适应和超越两者之间的辩证结合,突出对现实的超越,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协调发展。现实的发展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赖于超前的教育和对现实的把握。突出目标的超越性,有助于课程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最基本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最新的社会科技动态介绍给学生,有助于把塑造完善的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来统领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终身发展的能力。

(3).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科学教育,强调以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实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此外,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还强调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突出人的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和人的自我实现等,来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要遵从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自觉需要;教育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

2、自主性原则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但这种主导是以保证学生自主性为前提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3、活动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教师所设计的自主学习活动既包括“外显”活动和外显活动的内化。这种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能使每个学生在自身感受中得到发展。

五根据我校实际,结合洋思经验、杜郎口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们自己的“学、议、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以自学探究问题研讨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自学探究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分为自学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展示点评、反馈拓展四个部分,其中课堂教学活动以小组讨论展示的形式展开。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集体研讨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感受求知的激情与学习的快乐。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坚持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拓展创新。进而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主动参与、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例如:我们在学完“勾股定理”后,提出“怎样探求勾股数?”以及学完“圆的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作成圆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四)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围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反馈矫正,拓展应用,以学为主,开拓进取。 在这样自主的总结、矫正中,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知识的积累过程,体会学习的艰苦,同时也感受学习的幸福,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合作探究给学生了解教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研究教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营造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气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使之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叶尧城向鹤梅编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社的《杜郎口旋风》(李炳亭编著)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11

【关键词】高中政治 探究性学习 问题 关注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在一段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强势地位,这是探究性学习开展和实施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为标志,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尽快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平等的参与者。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应参与其中,拓宽加深自己的知识领域,给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从中掌握翔实的资料,了解他们的探究过程及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在政治学科探究性学习中,各个探究专题的内容、角度、方法、目标和涉及的范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甚至是跨学科的。无疑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科学观念,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掌握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领域,教学的空间与内容、学习方法与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思维方式与师生关系都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走出狭隘的课堂,融入开放的、自然的、社会的大课堂,以开放、宽容、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提倡师生之间的辩论,共同探讨正确的答案,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价值取向。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耗费时间和精力、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往往不能使之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这就使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处于主要地位。即使有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法,但也不能持久。因此,教师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不能追求形式。不论是具体的一节探究课,还是培养学生的长期探究意识,都要保证足够的探究时间,不以“少数学生完成了”代替“大多数学生也完成了”,不以“少数学生适应了”代替“大多数学生适应了”。

部分教师缺乏对合作、探究学习的本质理解,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很少考虑学习的内涵、实质、应用条件等,将课堂教学中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数量,表面上气氛活跃,实则使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在政治课探究性教学中,如何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植入课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无限空间,关系到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施探究性学习,就是给政治课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就是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学习、积极、探索。

探究性学习方式不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全盘否定,某些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感知和理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探究性学习,几乎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整堂课都是讨论,很少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其实,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适用空间的局限,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正如所有的课都采用讲授法是不可取的一样,我们要避免“一刀切”地运用探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因“课”制宜,取长补短,互相渗透。

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匆忙上阵。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确探究的问题是什么。设置的探究问题,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一个假设性的,但在设置时既要考虑探究的对象,也要注意探究的内容。探究问题不宜太大,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切忌忽视对象、选题过大。探究的问题一旦确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于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心中有数、有话可讲。教师也要预测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与新观点,预设解答的各种可能、方法,以便适时妥当地加以点拨、指导。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把握探究的动态与进程,适时给学生的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以免学生用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论,或者偏离主题。同时,探究过程要有可视性,探究方法要有可操作性。每次合作探究结束,教师要做小结,切忌没有点评草草收场。

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整方案、不断完善假设的过程。历经的阶段不同,就有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探究的难度也不同。探究有难有易,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采用恰当的探究性学习。如果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缺乏必要的筹划调控技能,课堂的节奏、密度与效果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探究氛围就浓而不闷,学习气氛就活而不乱。

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探究日记,及时记载探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有效反思探究成败,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也为日后的深层次探究提供经验。

为了建立探究性学习的长效机制,教师还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的理解、关心与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总之,探究性学习能否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顺利展开,能否为新课改注入一股新鲜活水,能否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点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实践,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让所有学生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璟.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的探索 篇12

一、自主探究是探究学习的基础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自身学习动机的驱使下, 主动地参与发现知识或获取知识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活动, 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计并控制学习过程, 因此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关注问题的解决, 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决。因此, 我认为让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学习的基础,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在探究活动中, 老师的作用只是对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我们要抓住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努力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探究, 并在实践中懂得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和获得新知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老师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当前化学教学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所以我们老师应通过设计一些创造性的实验, 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并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在实验教学中, 对学生敞开实验用品, 让学生多做实验和设计实验更能激发他们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 我首先让学生在预习教材后, 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原料, 实验装置和检验氧气的方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逐步提出问题:“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各是什么?要不要加热?依据什么来选择收集氧气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思路。然后再提出:“1.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行不行?2.能不能用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3.如果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有何缺点?”让学生依次分别进行探究, 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哪组实验用品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 同学们得出结论:实验室用石灰石 (或大理石) 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适。最后我从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来源几个方面提出学习研究二氧化碳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并让学生从生活常识中猜想二氧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 并说明原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而且也使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我认为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中实施实验目标探究的方法,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学习探究的动力, 但仅有兴趣还是不够的, 老师还要注意正确引导。从“提出问题”到“收集证据”以及最后的实验探究和得出结论的过程, 都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完成。然而要让学生明白“猜想与假设”要有科学的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 而“设计实验”则要让学生懂得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及严谨的态度。“分析与讨论”和“得出结论”这两个步骤则可以让学生亲自推翻自己错误的猜想, 从而达到使学生明白对自然界的认识不能只以表面现象来下结论, 还应该在有了猜想后进行严肃认真的实验来验证猜想的正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全过程, 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体验学习探究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 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注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对于学生不同的实验结果, 或与课本结论不符的探究结果不应为了省事让学生直接记标准答案, 应让学生自己或老师与学生一起认真分析、探究失败的原因, 并给予再次探究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 对学生不尊重事实的现象要及时予以纠正。

三、课堂是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的地方

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敢于质疑。对少数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要让每位同学都体验到只有对看法的尊重, 而没有对错误回答的指责。盲从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不是严谨的学习态度。我在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节的教学过程中, 我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 并增加了锌粒和稀硫酸的反应, 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 尤其是学生亲自感受, 体验到化学知识的获得来自于实验;另一方面又通过探究、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使学生始终处于“研究”之中。当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后, 我首先是肯定他们敢说、大胆质疑他人、坚持己见的科学精神, 然后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的原因所在, 指导他们改进实验方法。不急于给学生下结论, 而是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相同的实验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样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有的学生就提出是实验过程不严密等, 经过学生们的讨论, 知道了“当一个化学反应中有气体生成时, 则这个实验应该在密封容器内进行”。这样学生再重新进行实验, 最终得到了令所有同学信服的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在这样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 同时参与问题探究的过程很可能使学生得到学会学习的感悟, 探究过程的曲折艰辛很可能使学生终生难忘。

四、加强课外探究活动的指导

探究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参与性的学习过程。为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还应该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融入自然和社会中, 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 认识到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定能够对现在和未来的世界发展产生影响。这一过程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加深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而且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 澄清他们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学习, 拟定的探究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 密切结合身边的生活和生产实际, 而且还一定要接近学生知识起点, 还要有一定的可行性。例如:学习“一氧化碳”之后, 进行“冬季用烧煤炉的方式取暖, 防止煤气中毒的措施”的调查。还有其他课后的家庭小实验都是很好的研究课题。当然对学生进行的探究学习需要老师及时给予指导, 老师可以引导、归纳, 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 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 而老师则起着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离开了课堂, 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进行学习, 由个体学习转向了团体合作探究学习;由单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了利用综合的学科知识去研究实际问题的学习。因此对这种学习的评价不应只是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科知识的运用深度与广度。要充分尊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利用多种探究方法, 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使学生形成积极、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养成尊重事实, 善于质疑的探究习惯, 一切从事实出发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旭光.好老师必备的5项新技能.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知新.化学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唐力, 文庆城.现代中学化学优化教学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李建平.老师如何走进新课堂.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施工占地补偿协议下一篇:低年级组教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