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探究性教学(共12篇)
文言文的探究性教学 篇1
一、语言探究
探究性学习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进行, 那么高中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哪些呢?在高中文言文探究性学习中, 我们既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又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 文言现象探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1]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 对文言现象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文言现象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下面我们以文言实词词义的探究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高中阶段要求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学生在初中阶段积累的文言文词汇是相当有限的, 要进行文言实词词义的探究可以从猜读开始, 即必须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 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究。
1. 从字形角度进行探究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 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 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 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讠”与说话有关, “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自”关鼻, “目”关眼, 等等。
2. 从语法角度进行探究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 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 推知它的词性, 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其中“目”处在谓语的位置, 在这里应该做动词, 可译为“使眼色”。
3. 从结构角度进行探究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 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 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 由易推出难。例如:“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两句话句式相同, 位置对称的词语词性相同并且意义相近, 学生就可以从“被”的含义推知“见”的含义, “见”在这里表被动。
4. 从成语角度进行探究
成语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 其中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 并且由于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故而可以借助它来推断词义。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六国论》) 现代汉语中有“不速之客”这个成语, 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速”是邀请的意思, 根据这个意思再结合这句话的语境, 句中的“速”可译为“招致”。
(二) 语言艺术探究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 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而充分发掘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 就应注重对文言文语言的探究。这里所说的语言包括叙述语言和对话语言。如《鸿门宴》中的人物对话探究, 刘邦对项伯说的话中有这样几句:“吾入关, 秋毫不敢有所近, 封府库, 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后面, 樊哙进帐后所说的话有这样几句:“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 毫毛不敢有所近, 封闭宫室, 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虽然只有几字之差, 但很有探究的余地。学生经过细致品味, 会发现两个人的言语是不同的, 刘邦侧重于辩解, 以退为守;樊哙侧重于主动出击, 理直气壮。两个人的表演让项羽深信不疑, 也让我们看到鸿门宴变化莫测、暗藏杀机。[2]
二、内容探究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更应注重人文性探究, 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探究, 让学生在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过程中,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从而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引导学生从发展的角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任何一篇文言文都具有空白点和未定点, 它召唤着读者去填补建构, 从而实现作品意义的具体化, 使文本具有丰富的内涵, 提供了“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多层理解可能。文言文内容探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人物形象探究
人物形象探究, 就是引导学生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 对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究。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注重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特征而忽略从新的、时代的角度去探究人物形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比如在学习《鸿门宴》时, 可以设置这样的探究性问题: (1) 有人说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掉刘邦是一种“妇人之仁”, 而苏轼却说这是一种“君人之度”。你的看法是什么? (2) 有人认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是英雄, 有人认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刘邦是英雄。对此我们应怎样看?让学生评价项羽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意识。第二个探究性问题是让学生通过对“英雄”一词的把握和理解, 从发展的角度和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评价这两个人物, 不仅探究这两个人物的时代意义, 而且从这两个人物延伸出去探究对自己人生价值、自我人格的启发。通过问题的探究, 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鲜明突出, 并且对学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 主题探究
文言文主题的多元性, 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且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依据文本作出自己的判断, 努力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质疑和评价, 并能准确地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观点和看法。所以在文言文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文本主题进行多元解读以及个性化解读。比如在学习《六国论》时, 可以设置这样的探究性问题:苏洵认为, 六国灭亡“弊在贿秦”;杜牧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二人的观点有什么异同?请依据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意在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和交流探究, 培养其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论辩能力, 并让学生各抒己见, 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将探究性学习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通过对高中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 我认为, 探究性学习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 是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 将探究性学习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是必要的, 也是有成效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以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总是有一种畏惧心理, 缺少钻研和探究的热情, 高中文言文的探究性学习, 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堂上, 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比较探究和拓展探究, 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字、词、句的理解, 还在于古代优秀作品所蕴涵的人文情感, 从而使他们愿意走进作品, 走近人物, 去品味文言文精练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同时, 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探究, 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
在高中文言文的探究性学习教学中, 教师不再唱“独角戏”, 而是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引导,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
(三) 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一定的经验。
我校推行的导学案通过预习案的导读、课堂案的导思和巩固案的导练, 对高中文言文探究性学习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名人文化探究, 更是着眼于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
[2]王永汉.设疑人物语言激活一溪一壑[J].新课程研究, 2009, (148) :40.
文言文的探究性教学 篇2
现行初中语文版本收录的文言篇目不多,只占总体篇目的20%左右,但它们内容丰富,文质兼美,很值得细细品味。由于古今语言变化的差异,大部分初中生学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有方、学亦有方,学生才能易学好懂,才能体会到文言文词句的妙处和古人的智慧。然而文言文教学往往停留在翻译字句,疏通文意上,似乎作一通翻译,文言文教学的任务完成了,而实际效果往往是教师在台上眉飞色舞,而台下学生无精打采,这种教学法使学生成为上课记笔记,下课理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机器”,无益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针对这种现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经多次课堂实践,我逐渐形成了“读——译——议——赏”四步文言文教授方法,以读带议,以译带议,以议带赏,让学生在读、译、议、赏四步中,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所谓“读——译——议——赏”即是讲授文言文的四个环节,一环扣一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读
朗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使学生更直接的`进入课文内容和描述的意境,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细分起来,有四个环节。
1.初读:我每教一篇文言课文时,不管学生懂不懂,先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二至三遍,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理解的课文大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听读:听读录音带,或听老师范读,在听读中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正确的语音停顿,更进一步深入课文。
3.跟读:跟录音带读或跟老师读,进一步巩固生字词的读音和长句、难句的正确断句。
4.对读:由二人或四人一组,自由读,先由一个人读,其他人听,听他读准了字音没有,读对了音节没有,如果有错及时地进行纠正,然后交换进行。这一小环节,实际是对前面的三个小环节的检测,让学生互相检测,互相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联想和想象,利用语声的造型作用,准确、生动、丰富地再塑文中的艺术形象,为下面的赏议铺开了道路。
二、译
即串译课文,归纳整理,具体又分四步:
1.自译。通过第一环节,学生已经朗读课文5——6遍了,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理解,于是组织学生二人一组,对照注释,自译课文,并圈出疑难点,等待质疑。
2.答,即答疑。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讨论、释疑。(语文教学论文 )有的由学生自己作答,有的由老师作答,这样彻底消除了课文的文字障碍。
3.听译。在初学字词句后,放录音或老师读,学生听每一句的意思,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要求学生立即举手,解决问题后,再往下读,再往下听。
4.理,即归纳整理。这是串译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多义字、活用字、异读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或文字、文体、文化常识,并联系已学的课文,对类似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使文言文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三、议
至此,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难点全部得到解决,但文言文教学不能就此打住。为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针对实际或由学生自己提问题,或由老师提问题,组织讨论。特别是强调一点,这里的“议”不是“析”,不是按部就班的分段落、析结构、结主题、总特色,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入到课文里面去,拓宽思维,加深理解。在组织学生讨论《陌上桑》的内容时,有的同学提出的疑问:使君吏打听罗敷的情况时,罗敷的年龄是“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而在下文,罗敷向使君夸赞自己的丈夫时,说:“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可以肯定,她丈夫现在至少已有四十多岁了,象罗敷那样年轻、美丽的姑娘,在古代嫁一个与自己年龄相差那么大的丈夫,是不可思议的。针对这一疑问,我没有直接作答,而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同学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从民间采集来的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可能失真;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罗敷自己编造出来的,她根本就没有出嫁,仍是一个少女,这是她对使君的无礼行为的一种反抗,充分体现了她的机智聪慧。针对这些观点,我又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最后,同学们充分肯定了第三种观点,这样一议,教室如沸腾的开水,热闹非凡。
四、赏
赏就是欣赏,或论或写,就课文的某个点去赏析,这主要是为“说、写”寻找材料,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如《醉翁亭记》可就写景法加以欣赏;《岳阳楼记》可从作者的人生观去欣赏;《曹刿论战》可赏它的对话或战争写法……每次只切入一点,不求篇幅长短,只求学生一课有一得。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联系教材,又能够跳出教材,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写作兴趣。赏完之后,还有“抄”,就是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有积极意义的名言、警句、优美的景语抄下来,加以记忆,这样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并且能够活学活用。
激活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性因素 篇3
一、挖掘文言名句的深厚内蕴,提升素质
如果说,一篇文言文是一座姹紫嫣红的花园,那么其中的经典名句就是那些最鲜艳夺目的花朵。语文教师必须肩负起培育学生健康人格的使命,引导学生挖掘出文言名句中的人文精华,帮助学生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1.摘录法。中学阶段接触到的文言名句不少,如果平时有意识地摘录下来,不管是对学习文言文,还是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学习《五人墓碑记》,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背后的思想,教师可以补充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据此修改而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个句子,让文言名句的内涵深入学出心灵。对摘录下来的名句,要求学生经常翻阅记诵,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引用。
2.比析法。比较分析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学习文言名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含义,理解诗文主旨,感受作者心境,不妨试一试这种方法。同样是写秋天的诗句,有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激越向上,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悲凉,有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和谐澄明等,通过比较,可以感受不同诗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人格魅力。比析诗句也可以用同时代诗人的诗句比,李白的诗句大多浪漫豪迈,就是《行路难》中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所表现的悲愤之情中也充满了不屈的抗争;基本是同时期的杜甫,由于个性不同,遭遇不同,关注角度不同,而形成了类似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这样的比较分析,有利于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深切体会个人得失对^生的影响,把这种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内化为自身的心灵认知,具有现实意义。
3.浓缩法。文言名句本身就凝练、精辟,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浓缩,或提炼其核心词语,或萃取其灵魂的精华,将有助于学生直接感知、迅速记忆、强化理解。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浓缩为“意志坚定”;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以浓缩为“死得其所”;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浓缩成“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浓缩成“复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概括为“广学”;陈献章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提炼出“疑”……对这样一些名句进行浓缩,会使诗句的意义更加直观、鲜明,就更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利于学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视文言篇章的熏陶感染,涵养情操
现在教材中的文言文绝大多数都是在时间的洗礼下,穿越历史的沧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它们不只是语言优美,更是带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教师在教学中应采撷文言文中的美点、哲思点,用其来熏陶感染学生,涵养他们的情操。
1.美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最为实用的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方法。对文言文,尤其是其中一些优美文段,不妨在“读”上下工夫,读得新,读得美,读得有调,读得有情,读出文言文的意蕴。如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者犹如身在赤壁,心融入其中,聆听大江东去的奔腾,感受惊涛拍岸的气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得激情澎湃,充满壮志豪情。接下来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用叙述式的语气,稍稍带些回想的悠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又要用激昂的语调,重读“穿”“拍”“卷”,尽可能用声音读出赤壁的壮美。叙述周瑜的句子则语调平缓些,但要在体现周瑜形象的地方读出其英雄气概,尤其是“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要读出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最后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用自嘲的语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读得绵长,读出梦的意味,读出淡淡的无奈。如果学生能够忘记自己,真正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变化,读来是感人肺腑的。
2.改写。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对古诗文而言,改写不是翻译,而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对古诗文的丰富、扩充、创新和提高。例如改写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我们可以联系范仲淹的生平经历,结合别人对范仲淹的评价,再加上自己对范仲淹的理解来改写,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改写《与朱元思书》在呈现原文优美意境的基础上,多使用修辞手法,锤炼词语,整句与散句结合,最后表达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摒弃;改写《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可以想象秦晋攻郑前两位君王的对话,想象佚之狐请烛之武出山的心理活动,想象烛之武去见秦伯时夜晚的环境和进入秦军阵营的过程……通过改写,来扩展故事内容,揭示文章主旨,融入读者自身感受,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享受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
三、活化文言课堂的教学形式,丰富情感
语文教学要“活”,文言文教学更是要“活”,要从零零碎碎的讲解中走出来,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活化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1.比赛。有竞争就有动力,有竞争就有参与的热情。文言课堂其实可以成为很好的比赛阵地,不管是朗读展示、文言知识点比拼,还是思想内涵概括归纳等,都可以用比赛来落实。朗读可以用挑战方式来比,胜者暂为冠军,不服者可以挑战,一节课允许三人上台,其余学生做裁判,每篇课文都有一名最终胜出者,为单课冠军,顺延到下一篇课文。文言知识点可用男女生对垒或小组对垒方式比赛,课前自主预习,课上不能翻书,根据文言知识点回答正确的个数决定胜负。思想内涵的回答往往采用抢答方式,回答正确加分,错误扣分,计人所在小组。
2.辩论。一些文言文意蕴深厚,哲思丰富,思辨性强,如果在某些重点或难点处巧设辩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如学习李密的《陈情表》,可组织一次班级辩论,围绕“李密反复强调孝亲,是不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这一辩题进行展开,课前布置,学生大组合作,占有相关资料,基本组织定稿,再推选出辩手参加辩论。辩题本身不难,但通过准备和辩论,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训练,同时也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作者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表达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3.表演。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如笔者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故事表演课本剧。要求忠于原文,关注细节,力求演绎出人物的内在品质。之后全班同学积极参加,气氛空前活跃,每个人都分配到相关任务,通过读文章、编剧本、排练、表演、点评这一完整的过程,同学们深深体味了文言文语言的凝练精妙,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细节刻画的恰到好处,人物个幽的鲜明生动。其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廉颇的忠心爱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中华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血脉之根,而文言文记载着久远的历史,积淀着优秀的中华文化,承担着让中华民族的青年一代了解历史,培养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怎可以让学生在若干年后只依稀记得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呢?应该充分激活文言文中的人文性因素,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文言文中的人文内蕴,用中华文化中的精华来滋养我们学生的心灵。
文言文的探究性教学 篇4
在新课程改革中, 文言文教学多向内容、情感方向探究延伸, 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而忽视了学科的工具性。
试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 文言文后的练习题在导向性方面就存在这方面的偏差。如《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课外查找有关资料, 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诗作, 谈谈自己的看法。”《马说》:“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 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家贫嗜学, 乐以忘忧, 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 不敢出言, 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岳阳楼记》:“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 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 与同学交流。”《醉翁亭记》:“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 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 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五则练习均从思想的角度谈认识、谈体会, 给教者学者传达了一个信息, 即文言文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内容分析上。很多文言阅读课因此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聊天课。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是应该注意人文化的一面, 但如果忽视了基础学科的工具性, 特别是文言文所具有的自身特点, 那纯粹就是建空中楼阁, 舍本求末。在教材中其实也有一些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练习。如《与朱元思书》:“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 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满井游记》:“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 有的表示修饰关系, 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 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可不译。试加以辨析, 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可惜这样的延伸题为数不多。
探究什么?如何探究?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与教材进行对话, 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能自主地解决字词难点, 先要能读懂, 读通文章, 才能要求其他。
研读课本, 质疑问难。试举课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为例。教材对“蒙络摇缀”的注释是:“遮掩缠绕, 摇动下垂。”“缀”能解释为“下垂”吗?备课时, 我特别查了一些资料。其中人教版教师用书上对这句话是翻译为“遮盖交结, 摇动下垂”。到底是“下垂”, 还是“连缀”?经查, 商务印书馆1998年修订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缝合, 连接”, 应取其“连接”义。再查四川辞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词典》中为“系结, 连接”。以上工具书中均未列“下垂”这一释义。
另外, “台然不动”在教材中注音为“yí”, 解释为“呆呆的样子”。但查字典后发现, 其实并不如此。“们台”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除了有“痴呆的样子”之外, 还有“静止”这一词条, 而“静止”更能体现游鱼倏忽来去的情态。《古代汉语词典》更是直接以《小石潭记》为例, 释义如下:“静止不动的样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们台然不动’”。且两书均注音为“yǐ”。
在教学中, 我将两例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学生反应很热烈。因为他们向来将书本奉为宝典, 这次是具有颠覆意义的一次课堂探究。在学习中, 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含义。于是这篇课文的字词学习学生格外细致, 因为我提示他们还有注释也存在争议。
课后不久就有学生捧着字典来找我。“老师, 书上注释里对‘悄怆幽邃’的‘幽’, 解释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查了字典, ‘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 比‘幽静’要好。”“还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 没有‘清凉’的义项。”……
此后, 我还在课上抓住对“翕忽”一词的理解, 让学生欣赏了潭中游鱼的情致。是“轻快敏捷的样子”还是“一致的样子”?学生先查工具书, 然后再根据语境作出了判断,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探究课内, 含英咀华。仅仅局限于一课内的字词研究, 我觉得还不够。在实际教学中, 我还注意已学篇目的温习。其中较常见的就是归纳一词多义现象。如学习《岳阳楼记》的时候, 学到“连月不开”的“开”时, 让学生回忆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这个词, 意义是否一样。静默一阵后, 学生七嘴八舌地报了起来。“《醉翁亭记》里‘日出而林霏开’!”“什么意思?”“散开!”“《满井游记》里‘如镜之新开’, 是‘打开’的意思。”……讨论的热烈程度也许比不上说故事, 讲笑话, 但我知道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 学生通过自己的“温故”, 已经对这个“开”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以后再见到这个字会在脑海里浮现它诸多的义项。这已足够!
我们不可能带着学生学完所有的文言文, 只有教会他们能独立、自主地去阅读文言文, 才能进一步要求他们去分析、欣赏名篇佳作。否则, 面对这些深奥晦涩的文字, 学生只能如盲人摸象般对文章一知半解了。
当然, 文言文的字词教学不仅仅采用一种延伸方法, 其他如将文言字词与成语联系也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学法。如《五柳先生传》中“造饮则尽”的“造”字, 与成语“登峰造极”中意义一致。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也有了意外收获, 如此不胜枚举。
延伸课外, 纵横悠游。感受、领悟、积累, 最终还要落实到实际运用上去。如果学生离了老师, 离了参考书就读不懂文章了, 那是文言文教学的失败。在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 借助注释, 积累了相当的实词虚词知识后, 我们不能忘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去举一反三。
学完一篇, 选择相近的, 或者有联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只须稍作引导点拨即可。如学完《小石潭记》, 课外再补充《永州八记》其他片段, 以作呼应。学到《与朱元思书》时不妨把《三峡》拿来一用。《五柳先生传》可延伸的文章更多, 可以顺势复习《桃花源记》。
文言文的探究性教学 篇5
教育部有关古文学习新规:初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而中高考,作为教育体系的指挥棒,提升古诗文在中高考中的权重,已成大势所趋—— 今年9月开学后,全国初中语文教材将全国统一,新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2018年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就在原来的64篇的基础上增加了10篇。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高中:语文分值增加几乎成定局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显示:
从2016年起北京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至100分,语文由150分增加至180分。北京是全国的风向标,因此有言论称,这轮高考改革方案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大分语文”时代即将来临。
现状分析:
初高中,两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无论是从新课程标准以及新编教材,还是教与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具体体现——
学生的脱节——文言知识衔接、古文阅读能力衔接和古文学习心理衔接三方面脱节 教学的脱节——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上的脱节
应对举措: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6
一、营造文化氛围,强化阅读探究
文言文所涉事件及那时人们的生活风貌距今年代久远,与现实生活差异很大,且学生对古代文化氛围缺乏感受,再加上文言文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迥然有别,故而文言课文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精心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古代文化氛围,激发和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出师表》一课可以这样导入。
课前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五丈原汉丞相归天》(《三国演义》),上课时适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随着这蜀汉时期英雄征战、壮士喋血的文化氛围渐渐浓郁,教师以沉郁的语气说:“在这鲜活的面容中,有一位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多星。他是谁呢?(学生答:诸葛亮。)我们崇敬他高超的运筹帷幄,更仰慕他的耿耿忠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在伐魏之前呈报给蜀后主刘禅的《出师表》……”
营造古代文化氛围的导入方式,其主要手段是借助于各种声像媒体,以剧情表演、歌唱表演等艺术手段,凸显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悲壮沉雄,以及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壮志豪情。往往在寥寥数分钟之内就能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文化氛围,其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二、加强课文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总结的读书经验,也是我们学好文言文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通过多读、熟读、诵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文意,达到“见其义”之功效,并逐步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中,不乏文质兼美、极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言精品,在诵读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而采取相应的诵读方式,做到因文而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使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文采,品出“文味”。
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如:《论语八则》《晏子使楚》《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等。
抒情色彩浓重而又意味隽永的课文,宜采用个别与小组朗读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直至背诵。如:《岳阳楼记》《陋室铭》《桃花源记 》等。
议论性较浓而发人深省的课文,应运用朗读、背读相结合的方法,使之多接触,加深领会。如:《捕蛇者说》《出师表》等。
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学生在读中学会欣赏名家妙笔,并从中获得美感。
重视诵读,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调节其学习的兴奋情绪,又可在诵读中把握句子的停顿、重音,积累丰富的词汇、多变的句式,品味句意,培养语感,提高感悟文章的内涵和意境的能力。
三、“自主”“指导”结合,培养学习能力
作为教师,要教好文言文,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两者的主次关系,确立主体与指导的地位,切实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学生自研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做到以导代教。每教一篇文章,都让学生有一个自研、思考、讨论、交流和争辩的学习过程。如:课前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不要用参考译文),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读课文;上课时要多读,理解字词句,并试译全文,感受文意。发现学生不懂之处,教师则相机给予指导。例如:学生对“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不解时,教师则授予“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当学生对“愚以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中的“优劣”有疑问时,教师又相机授予“形容词作名词”的用法。当学生对“甚矣,汝之不惠”句式不解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指出其为倒装句式。待同类语法现象出现多次时,教师则予以概括归纳,指出其特点和典型例子,学生便能掌握其间规律性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其自研见疑,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把一些文言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学与导相结合,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四、注重授之以法,扎实巩固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其最终目标是:教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达到自行理解、掌握知识,并将其系统化、规律化。此举既可解决学生易忘难记的问题,增强迁移能力,又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巩固和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文言文,对词句的理解是难点之一。常见的词语学法很多。如:偏旁系列推导法。就是用某一熟悉的部首的“词根义”及其系列词,推导出一定语境中的词的含义。
日:部首多与光或时间有关,据此可推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一句中“景”的意义为“日光”。
掌握了此法,还可帮助消灭错别字。如:“一张一弛”中的“张”与“弛”同属“弓”部,其义分别是弓弦的紧与松,书写时就不会把“弛”写成“驰”了。词语学法还有词语系列比较法、语境猜读法等。
此外,一词多义也是难点之一。教师可教会学生制作卡片。按音序排列,分类积累词汇,以便查阅与识记。每一张卡片分别记录一个词的意义、词性及出处。
(G)“故”①其义:原因;词性:名词;例:问其故;出处:《两小儿辩日》。②其义:旧,原来的;词性:形容词;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出处:《狼》。……
用卡片积累词汇,其本身就是反复记忆的过程,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授学生于方法,既可扩大学生的积累,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可让学生抓住规律,总结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要教好文言文,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而且还要教给学生以学法,让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其阅读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文言文教学才能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达到真正的“优质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语文教师。
如何引导初中生探究性学习文言文 篇7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探究性学习,诵读品味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让学生达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这一要求, 是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同时是我们的责任。七年级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 对初中的教学方法一时不适应, 特别是对学习文言文更觉得难上加难。这时老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逐步改变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实现教育方法的转变, 这是当前语文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 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何在方言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 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呢?
一、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技能、技巧, 学会更多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不会像阅读现代文那样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技能、技巧,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掌握的技能、技巧有:一是掌握学习文言文必备的知识, 诸如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词义及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些文言知识都是构成文言文的基本元素,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二是借助阅读资料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 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领悟、理解, 而不是孤立的字词训练, 更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一些实词的义项和虚词的多种用法。三是要学会阅读文言文的联系、归类、比较, 精心整理, 不断加深印象, 拓展深度。四是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 主要是善于联系旧知识, 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 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五是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寻疑求证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例如,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 其中“小大之狱虽不能查, 必以情。”这一句中的“狱”就有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差别。今义是监狱, 古义是诉讼案件。通过学习古今义的区别,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了自己的认识, 就不会只是望文生义, 走向误区。不会把“虽”在文中的意思只理解为“虽然”, 而应该是“即使”。不会把“情”在文中的意思只理解为“感情”, 而应该是“实情”。
二、引导学生反复记诵, 增强敏锐的文言语感。
加强朗读和背诵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 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对学好文言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入选初中古诗文的都是经过精心挑选, 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精品, 那些诗文含义隽永, 言简意赅, 韵律和谐, 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 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等。从形式各异的多种阅读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 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 感受其诗文中的意境, 从而激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增强语言感受能力, 企盼学生在“读书百遍”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读出情味, 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人对背诵过的东西的理解会随时间推移、阅历增加而更深刻。
教师在运用朗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 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 疏通文字, 扫除读音上的障碍。利用参考资料了解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与用典情况等内容, 降低理解的难度;其次, 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技巧。如在朗读中要讲究停顿, 达到跌宕起伏的效果, 更好地表情达意。凡是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的诗歌, 停顿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的, 停顿宜稍长, 以求层次分明, 诗意突显。要注意重音的处理, 以此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要把握节奏, 通过语速的快慢传情表意。
三、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文言文, 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欣赏能力。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文本, 所以,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积累文言知识, 还要学会品赏文言语句的文质美, 通过品赏语句体味文中之情, 领略文中之道, 领悟文中之雅, 以此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由于文言文因其是“文言”而有别于现代文, 因此要品出文中之味、文中之意, 就要反复诵读, 细细咀嚼, 方能体会到文章的魅力和蕴涵的文义。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提问题,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学习《陋室铭》一文, 就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陋室“不陋”的深层文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以文静的语态、声情并茂的诵读, 细细品味出“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环境的幽静;“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交往的淡雅;“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的心境的高洁。由此便可推知这几点正是室主人“德馨”的体现, 正因为室主人的“德馨”才彰显陋室“不陋”, 即室主人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再指导学生用心研读结尾一句“何陋之有”, 进一步领略室主人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只有如此, “陋室不陋”这一中心便得到了理解、深化。
再看看《口技》教学过程中的“自学导航”部分的探究性学习的设计: (这一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1. 齐读第1段。
2. 说出表演的地点:______, 道具:______, 气氛:______。
3. 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 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②“满座寂然, 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口技》教学过程中的“自学导航”部分的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更多地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 反复诵读, 细细咀嚼, 在完成预习任务中培养学生理解文本的欣赏能力。
四、引导学生学会感悟文言语境, 体验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些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长诵不衰, 是因为它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今天读来仍然能让人产生共鸣, 让学生感悟文中美的思想光华、美的情感熏陶、美的价值所在, 是学生学习文言文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否则, 学习文言文就失去了意义。因此, 对文言文的教学, 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并挖掘出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从中接受高尚情操的陶冶, 尤其对古人的思想文化, 要引导学生学会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为我所用。如学《 (论语) 十则》, 可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读《爱莲说》, 学习作者洁身自好, 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品《岳阳楼记》, 感悟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在感悟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同时, 要注意结合现实进行评析体验, 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觉悟。如学习《愚公移山》, 更多地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讨论愚公移山这件事该不该做时, 多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解答相关问题。
从下面《口技》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探究”和“分层检测”部分设计来看, 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
《口技》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的设计:
1. 齐读第2、3、4段。
2. 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3.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4. 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5.在原文中划出侧面描写的句子。
《口技》的“分层检测”部分的设计:
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 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 离开座位, 卷起袖子, 露出手臂。
B.于是, 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 离开座位, 振奋得伸出了手臂。
C.在这种情况下, 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 离开座位, 卷起袖子, 露出手臂。
D.在这种情况下, 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 振奋得伸出了手臂。
2.本文以时间前后为顺序, 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既表明事件的时间关系, 又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请分类填写:
(1)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3) 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俄而; (4)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 (5)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既而、少顷、未几。
3.翻译下列句子:
(1)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2)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 侧目, 微笑, 默叹, 以为妙绝。
(3)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通过以上《口技》的教学过程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2.感受和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从《口技》的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认识到了教师在运用品读法教学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拓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将诗词中所描述的景物转换成一幅幅立体的图景, 引导学生步入文章意境, 感受文言文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 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 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能读会读, 能诵会背, 能理解文意, 会感悟体验, 是学习文言文应有的基本素养, 只有这样, 才能积淀丰富的文言知识, 才能正确理解文本之意, 才能在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中, 学会借鉴, 接受前人优秀的思想文化熏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册)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10:125.
[2]张家声.虹云.曹灿.初中生必背诗文标准范读[M].北京:北京普教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7, 6.
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探究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当今社会中, 作为中国文化交流传统渠道的文言文, 正经受着文化爆炸的严峻考验。力求适应时代潮流的需求, 文言文应不断充实自己, 方能被现今的文化传播现实所接受。因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对文言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气息,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突出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文言文在文化传播中继续散发独特的魅力。
在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 文言文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统一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记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进一步强调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既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先, 探究历史, 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也可以使中学生在学习中吸收营养受到陶冶, 提高文学修养, 增加文学功底。而在我们当今社会中, 它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充实当代人文精神。但即使如此, 对文言文的传播却似乎显得尤为艰难。就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 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极为烦恼, 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 而且文章生僻难懂, 很难理解, 导致文言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形势不容乐观。因此, 在面对这一教学形势难题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更应充分认识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正确认清实际教学现状, 并从中探索出相对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文言文难度大。现今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状, 即文言文需要精讲, 于是许多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 总是力求面面俱到, 过于强调文章的翻译, 以至于学生无法品出文言文的内在美, 认为学习文言文枯燥无味。
其次, 有些教师容易主次颠倒, 往往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 而不落实字词知识。结果讲完课文学生只知文章大概。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满堂灌”, 使学生听得目瞪口呆、无所适从。
最后, 学生普遍存在懒散的现象, 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 学生特别缺乏兴趣和热情。而就中学文言文教学而言, 它既要给学生带来民族文化的滋养和审美陶冶, 又必须针对考试要求,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它将遭遇种种困境, 落实和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与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 主动感知人文精神, 陶冶情操之间的矛盾;文言文由于时空阻隔所带来的语言理解障碍与现实生活语言交流中常用的通俗易懂的语法, 语言特征之间的矛盾等等。
二针对问题的应对策略
首先,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确立清晰的教学进程。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新角色,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 应以学生为主角, 教师不应是在讲台上一味讲授的“老夫子”, 而应是一个积极作指导的参与者。在确立新角色后, 应有清晰明确的教学流程。一堂课下来, 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都应鲜明突出, 在编写文言文板书时, 也应力求清晰明了。课堂上语文老师应恰当地提出问题, 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彼此之间相互交流、互动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文言课堂就会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其次,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 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和恐惧的心理, 究其原因, 学生不喜欢是其主要因素。所以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展开: (1) 应当让学生充分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高考所要求的考点, 也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把文言文背后的故事呈现给学生, 可将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编成课本剧, 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给课文配插图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方式的结合使用要有度。
再次, 加强文言文的诵读训练, 强调背、读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就是反复诵读。可以说, 诵读不但是为将来的高考默写题作准备, 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 培养自己的文言文语感,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只有拥有了对文言文的整体感受, 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可以说,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极其重要的方法, 文言文自身的写作特点, 篇幅短小, 富有音韵, 包含浓厚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 能更好地感受文言文自身的魅力。这样他们提笔写作时, 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这些佳作借词、借意、借境、借法, 以融入自己的作品, 从而大大提高自己作品的表达效果。此外, 诵读还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它是文言文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当然, 诵读是多形式、多层次的表述活动, 它包括两大类: (1) 学生先读准字音和句读, 老师在这一层面上应进行适当地引导, 在明白文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进而对知识点进行适当地拓展和延伸, 最后文本熟读成诵。 (2) 在指导字音和句读的基础上, 进行分组朗读, 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文意, 然后让学生在精读文章的精彩段落时, 不断强化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最后, 利用教材内容, 联系生活现实, 充分发挥文言文对现实生活的有益作用。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应结合时代要求, 在继承传统教法经验的同时, 也应开拓创新, 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先易后难, 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而由于时代的不同, 在思想、情感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再加上文言文自身特征的影响, 使学生在理解和审美方面形成了障碍, 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 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既应联系现实生活, 也要走近学生的心灵。毕竟, 古文中的情与理许多与今相通,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我们都要善于发掘它对于现实生活的价值。可以说, 认真学习古文佳作, 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情感、激发思维很有必要。
三结束语
总之, 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应自觉联系当今时代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他们自觉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而作为语文教育者更应该让文言文教学与时俱进,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力求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 让他们亲近文本, 感悟明理。
参考文献
[1]杨连明主编.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引领案例评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文言文的探究性教学 篇9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
1.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老师必须化被动为主动, 通过改变自身的授课模式, 让学生们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 发自内心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 愿意了解文言文的字词构造和语言特性。如果依旧采用机械式的记忆, 进行段落上的背诵, 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很大的打击。这不利于实现文言文的教学目的, 激不起学生兴趣, 对文化的传承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2.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枯燥的学习中, 文言文具有理解难度大的特点, 这成为学生反感文言文的主要原因之一。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分清实词和虚词的使用, 背诵并不太理解的课文,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而, 很多学生选择依赖参考书, 放弃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 这对学习能力的养成十分不利。换言之, 由于他们并没有掌握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没有感受到文言文之美, 没有发现文言文在字词上的奇妙之处, 因此, 学不好文言文是必然的结果。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1. 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由于文言文的历史十分久远, 在字词上的生疏和读音上的差异, 对学生在朗读和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何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文言文的学习状态, 加强朗读是十分必要的。
2. 夯实文言文基础运用
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字词句的理解。老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简明易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课堂上的难点。笔者认为, 启发推测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面对老师的串讲常常不知所云。转变教学方法, 活化授课方式, 为学生的学习指点迷津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
3. 利用情境任务进行教学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 我们也会遇到《窦娥冤》 《荆轲刺秦王》这样的长篇课文。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情境任务分配的方式可以展现学生的个人才能, 对课文主线的理解是有好处的。情节表演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体会人物的情感。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的高度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 适当地加入情境任务进行教学, 能够有效防止课堂气氛的僵化。
4. 利用课外作品扩展知识
课外学习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在新的教学体系下,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很重要的。先秦散文、文化经典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老师督促学生有计划地增加课外阅读量, 对学生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启迪作用。除此之外, 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外学习质量, 进行文言文知识竞答也有利于课外阅读作业的高质量完成。
5. 利用多媒体完善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形、色上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音乐、画面等直观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也有利于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整理和总结。例如, 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中, 可以给学生播放影视剧《水浒传》中的相关情节, 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丰富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历史学习, 也可提高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学习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包含着我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对提升个人修养、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言文的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上的僵化,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状, 任课老师要革新教学观念, 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法, 将文言文里蕴藏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1]程梦.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3.
文言文教学探究 篇10
初中文言文该教到何种程度, 不妨看一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阐释的。它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考查评价中, 这样规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应当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那么,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呢?
一、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
教材所选文言文大多是浅显易懂、文质兼美的名篇, 课下注释较为详尽,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可自行解决。要求学生在课下预习的时候,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有难度、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然后提出疑惑, 先在组内解决, 组内依然不能解决的, 上课时一并提出由大家共同解决。可以放手的地方, 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 自求理解, 教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二、在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加强诵读
自古以来, 诵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 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 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 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方法:第一步, 示范读课文, 应做到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第二步, 合读课文, 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范读轻声诵读, 一边标画节奏, 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 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 或前后文的提示, 弄懂句意, 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 分读课文, 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 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如, 个人读、分组读, 可配乐朗读, 也可开展朗读竞赛, 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 使学生以诵读为乐, 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 齐读课文, 总理全篇,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 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 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教无定法, 能活则灵。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如果能够灵活应用、相互协调, 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 讲授法, 文言文中提到山水的南北面时常用阴阳的概念,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 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其阴, 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阴阳南北最容易搞混, 学生对此也是一头雾水, 教师可以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太阳光照到的地方是阳, 照不到的地方是阴, 山的南面阳光照到为山阳, 山的北面阳光照不到为山阴;河水的北岸阳光照到为水阳, 河水的南岸下阳光照不到为水阴。冬天下雪后, 都是北岸的雪先融化, 南岸下的雪后融化, 即是证明。又如, 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该多从这个角度去设计疑难问题, 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再如, 多媒体教学, 巧用多媒体, 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 把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和丰富。
四、学以致用, 拓展阅读
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文言文, 还应在学会课内知识的基础上主动阅读课外文言文。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扩展阅读面,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引导, 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 在课堂上延伸相关练习。只有这样, 才能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锻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 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兴趣, 并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诵读指导, 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 学以致用, 这样,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和探索。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 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 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在新课标下,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课题, 摆在了广大教师面前。理解文本, 加强诵读, 提高课堂效率, 学以致用是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理解文本,诵读,课堂效率,拓展阅读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 1997 (04) .
[2]刘树海.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究.科学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9 (02) .
新课改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探究 篇11
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教学应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尤其要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唯此,才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完美地展示文章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作品意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其次,要极力促成文本再现,寓教于乐。文本再现,就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文的内容,从而达到学习课文的目的。教学中,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对话又富个性特征的文章,采用文本再现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可谓一举多得。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可以在正式上课前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故事内容,使文言课堂活跃生动起来。
再次,要设疑启智,开发思维。文言文毋庸置疑的具有“文以载道”的功能,课堂教学必须要超越语言障碍,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学习《鸿门宴》时,可以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此你有何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定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完成对课文中人物的理性思考和评价。
最后,要巧借故事,化繁为简。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将课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在教学生《勾践灭吴》时,可以从范蠡携西施经商的故事入手导入课文,然后再让学生查找并讲解“卧薪尝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等成语故事。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听完了这些故事之后,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和勾践的性格也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对于像庄子的《逍遥游》这样比较难懂的文章,还可以由庄子的寓言故事入手,化深奥的道理为有趣的思考和讨论,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文言文课堂教学应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的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让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乃至发现自己。
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究 篇12
1.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文字是智慧的象征, 文言文的特性使它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中国文言文言简意赅, 两三字便足以传达出耐人捉摸的韵味。初中文言文教学对于中学生而言具有必要和重要的双重性。首先, 学习文言文是一次“寻根之旅”, 寻我们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根”。许多历史古籍, 编年史书都是用文言文书写的, 想要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是必须要学会读懂文言文的。其次, 在中国的历史上, 有数之不清的文人书写了优秀的文章作品, 比如众所周知的《诗经》《论语》 《周易》等, 都是用文言文书写, 若不读文言文, 怎能去细读品味文人的智慧和奥秘。最后, 文言文虽然艰涩难懂, 但在初中阶段的开设文言文课程不仅能让初中生更加有耐心地投入学习, 丰富自己的学识和内涵, 同时也为其高中乃至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基础。
2.文言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信息爆炸的时代, 碎片化的到来, 导致目前的初中生提前进入了“读图时代”。初中生更倾向于接受简单直接易懂的文字信息, 而文言文本身复杂难懂的属性更加大了其被接受的难度。据调查显示, 只有少部分的同学每天会静下心来复习和预习文言文, 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学习文言文难度大, 浪费时间, 对未来没有任何帮助, 充其量只是应试考试的工具而已。
据老师们反映, 在通常情况下, 会因为多方面原因而开始采取“灌输式”的教育, 即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 完成当日任务即可, 并没有过多和学生的互动。同时在学校方面, 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也没有及时得到修正和改革, 对老师也没有有效的教学监督机制。
而在家长方面, 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不一, 大部分家长平时也不会去关心孩子的学习, 对文言文的了解也相对匮乏。通常他们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 孩子遇到文言文问题时, 他们不会主动去和孩子一起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往往是采取无视的态度。
以上原因, 导致了目前的初中生呈现出对文言文的抗拒和逃避, 这也让文言文的教学变得更加艰难。
3.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3.1学生方面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都是一味地讲述解释文言文, 就算他们费尽心思, 早已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们仍然还是不感兴趣, 反而抵触情绪更大。老师们一味地把学生当作了水杯, 不停往里面灌水, 却不管容量多大。到水杯溢满已经装不下更多的水时, 老师们还在不停地灌水, 而这水就如同文言文知识的讲解, 白白地流了出去。如果老师们每次在课堂上只讲一部分内容或者精讲十几分钟, 留下许多疑问去给学生们自己解决, 这样一来, 他们就会更加自主迅速地解决课堂上留下的疑问, 完成课后的任务。这种“转主为辅”的方式不仅可以加大他们的自主性, 还能提升其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性。老师们可以放开手让同学们自主地学习文言文, 长此以往, 学生们会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不仅能在遇到文言文的时候学会思考和分析, 加之长期的探究也能让他们自己耳濡目染, 还能他们加大对文言文的兴趣。
3.2老师方面
3.2.1充分备课, 精心讲解
对于老师而言, 如果要加大学生自主性, 那么老师的引导方式就尤为重要了。这就必须要求老师在文言文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全面细致地备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 熟悉文章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懂得提炼文章的重心和精华。最后, 备课最重要的工作是熟悉全文的各个知识点, 并能进行相对范围的扩充。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 老师在课堂上的发言就要少要精, 每一个问题, 每一个解说, 都能让同学们得到对文言文更多的灵感和启发。而当同学们自主学习讨论遇到问题时, 也能给出充分的解答。
3.2.2课外补充, 开展活动
教学以内的任务完成后, 老师还可以补充相关的文章作者背景, 故事背景等, 也可以将课外知识的补充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做, 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性和活跃度。当然, 老师们还可以在课下或者周末的时候开展文言文交流的活动, 可以请来其他钻研文言文的学者为同学们讲解更丰富的文言文知识。
3.3家长方面
【文言文的探究性教学】推荐阅读:
生成性文言文教学07-21
《课外文言文主观理解性阅读题》教学设计10-10
初中文言文名句理解性默写题11-13
文言文教学的创新08-14
文言文教学的思考10-04
文言文的诵读教学11-27
初中文言文的创新教学10-17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06-26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体会08-08
初中文言文的有趣教学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