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2024-09-19

关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思考(精选9篇)

关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篇1

关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姚安大成中学 张德宏

一、问题: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量中等成绩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由于高中课程的难度加大,不少学生很不适应,学习很吃力。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学习就是其中的困难之一。

从课文本身看,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以故事性、哲理性的散文居多,内容浅易;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各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课标”虽也只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但这里的“浅易”是针对高中水平的学生而言的,比初中的“浅易”难得多。尤其是大量中等成绩及其偏下的学生,困难很大。

从考试命题看,像楚雄州等绝大多数地方,中考考纲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内,还要对考试篇目作出范围指定。这样,老师和学生在中考备考时,只要在平时已学的基础上,对有关篇目再进行一番“深加工”,便可“大功告成”。然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外,测查涉及词法、句法等诸多方面,知识积累与能力检测并重,难度大得多。为了适应高考之需,争取“训练有素”,老师在平时考试命题时也得按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模式制题。这样,往往给刚进高中的学生“当头一棒”,大损信心。

二、析因: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不同,学生知识积累欠缺,文言文阅读能力断层

知识要靠学习和积累,能力是长期训练而习得。具有权威性的课程评价标准和考试大纲对老师的施教和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这几乎是大家不愿去医治的通病。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教学要求的不同,使得这两个阶段形成相对封闭的两个系统。因此,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也就出现了断层,很不适应高中学习。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知识教学。其“评价建议”中明确说明:“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中考考试大纲也有“古诗文不考察词法、句法”的要求,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也是借助句子翻译简单地作隐性考查。因此,初中的老师们在平时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虽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语法知识,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专项训练少或根本没有。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不同老师把握的尺度也不一样。学生升入高中后,缺少相应知识作铺垫,且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各考点各能力层级的考查,都要求学生必须以理解字词、读懂文句为前提。而这也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适应高中的考试要求。

三、举措:“瞻前顾后”,前引后连,做好衔接

1、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初中的考试评价“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选文源自课内。老师在考前复习中,都要对考试说明指定的课文作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准备,学生按老师的指点去记忆和变通,几乎可以“百战不殆”。而高中的文言文学习要求高得多,重在积累与运用,“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考试选材于课外,更需要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迁移运用能力。只有脚踏实地,步步夯实,才能从容应对。

2、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迁移与总结。例如高一上第五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这一典型宾语前置句,就与初中(八年级)《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句式完全一样。在本单元《勾践灭吴》中,还有“何后之有”一例。在词法句法上,类似的例子大量存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获得新知,总结规律,前引后连,举一反三。

3、相关知识的补充。

一是语法知识。由于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

二是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原则和方法。教师要对翻译要求“信”、“达”、“雅”,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含义,结合课文翻译的实例,逐一让学生领会,并按要求在学习实践中训练。“换”、“调”、“留”、“补”、“删”等翻译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磨刀不费砍柴工。要让学生在翻译上入格、规范。

三是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的种类。这是既重要又繁难的知识点之一。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随文学习逐一掌握,又要复习巩固总结归纳,积零为整,形成知识体系。

四是高考目标要求。教学虽不只是为了考试,但要结合高考要求,以考促学。应让学生知晓文言文高考命题有哪些具体考点,测查形式怎样,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应达到什么程度等,让学生学有针对性,有一个衡量尺度。

4、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高中文言文不论是平常学习还是考试,能力要素的考查是主要的。要在知识积累的同时注重能力训练。如读准句读,巧用注释,查阅工具书,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比较分析与综合理解,归纳整理与反思总结,等等。

5、初中语文教学应为学生长足发展奠基。作为基础教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能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高中毕竟是以初中为基础的,很多知识在初中也已出现或有所渗透。初中教师虽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但更不能轻视学生的后续发展。

总之,面对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文言文学习存在的困难,教师要“瞻前顾后”,前引后连,多一点耐心,多花点精力,多想点办法。抓好过渡衔接,让学生在高中征途上启好程,走稳步。

关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篇2

一、初、高中语文文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不同, 课程评价标准也不同

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 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 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要求低难度的, 是简单知识型的, 能力型的很少。

仔细分析初、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评价建议, 发现初中课标明确规定淡化语法知识, 尤其是文言文中的语法知识。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 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 大致意对即可, 这样, 造成升入高中后的学生文言学习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而久在高中的教师却觉得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 而现在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 特别是文言文, 问起句法、词法, 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学生不知所云, 造成了前后不衔接的局面。升入高中后, 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 过多地依赖老师, 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

(二) 中考、高考的命题因缺乏沟通, 文言诗文考试导向不尽相同

鉴于现行国情, 新课改并没有实施到位, 多年来教师和学生们都不得不随着中高考两根指挥棒而舞。因缺少沟通与交流, 中、高考命题方向不同, 也直接导致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两重天。中考的文言诗文阅读立足于课内, 高考则摒弃课内, 选择课外。中考只考实词, 不考虚词, 而且实词解释一般源于课文下面注解, 句子翻译也不外乎课下注解中出现的几个重点句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无须在枯燥的文言文语法知识与句式上大费周章, 即便平常掌握不好, 中考总复习时跟随老师们“临阵磨枪”亦为时未晚。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外, 试题灵活, 涉及知识点繁多, 这样不统一的命题导向往往会给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走向迷茫, 不知该如何学习文言文。

(三) 文言诗文教材缺少循序渐进的编写, 编排设计各异

初中文言诗文大多篇幅短小, 内容多以故事性、哲理性的散文为主, 较为浅显易懂。而高中尤其是高一所选的文章多为先秦散文, 课文篇目增多, 难度加大, 知识点较多, 其中不乏一些晦涩难懂的文章。虽然高中课标也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 但这里的“浅易”不是初中的“浅易”了。如果按照知识积累的循序渐进性, 在编排初中教材时能适当地考虑与高中课程和谐衔接, 让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逐步内化部分文言特殊现象, 那进入高中进行文言文学习就容易多了。

二、寻找行之有效的衔接方法

初、高中文言诗文教学出现断层, 学生接受效果差, 并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和疏离感,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借助新课改之风, 寻找行之有效的初、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 并把两者有机衔接、结合, 是当务之急。那什么是“初、高中文言文的衔接”?即指在保持、强化学生初中已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进一步寻找符合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或习惯, 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一) 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相继补充语法知识

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他们的语法概念不清。分不清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学生比比皆是, 更不用说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了。而高中的文言诗文学习如果没有语法知识作为依托, 那么, 文言虚词、词类活用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学习根本无从谈起。为了让学生能顺利过渡到文言文语法学习, 我们课题组老师经过讨论研究, 大都认为在高一的文言诗文单元教学开始之前, 应给学生补充词的分类、句子成分这些语法知识。实践证明, 在了解词性、弄清了主谓宾定状补这些知识点后, 学生对文言诗文中的虚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这样的衔接教学为学生进行系统的高中文言文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 归纳整理初中文言诗文语法知识点, 做到温故知新

高中语文学习是初中阶段的延伸和提升, 文言文的学习也这样。引导学生将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按照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类型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 让已学的文言文内容与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和谐衔接, 可温故知新。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 重获新知, 帮助学生从初中所学自然过渡到高中所需。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在涉及一些语法知识时, 学生也不会感到生疏突兀了。

(三) 要加强文言文学习的学法指导, 及时总结

初、高中的文言诗文学习同中有异, 初中强调知识的记诵积累和整体感知, 是粗线条的。而高中的学习是系统化的, 它要求学生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就强调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做好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

(四) 教师要更新观念, 统一思想, 加强理论学习

实际操作中, 感到教学中需衔接的不仅是初、高中的文言诗文, 我们应在大语文观的理念引导下, 把初中与高中的整体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推及开来。

具体教学中, 教师要有不拘一格的勇气, 敢于突破框架, 走出课堂, 采用如文学知识竞赛、情境教学法、排演课本剧等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关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篇3

【摘要】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要求不尽相同,特别是因初中学生自身特点而淡化、弱化某些语文能力,使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这些都凸显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研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并研究该问题,对完善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更好地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模式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初、高中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而新课改下的初、高中文言诗文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断层,造成初、高中语文文言诗文教学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

一、初、高中语文文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不同,课程评价标准也不同

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要求低难度的,是简单知识型的,能力型的很少。

仔细分析初、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评价建议,发现初中课标明确规定淡化语法知识,尤其是文言文中的语法知识。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这样,造成升入高中后的学生文言学习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而久在高中的教师却觉得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不知所云,造成了前后不衔接的局面。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

(二)中考、高考的命题因缺乏沟通,文言诗文考试导向不尽相同

鉴于现行国情,新课改并没有实施到位,多年来教师和学生们都不得不随着中高考两根指挥棒而舞。因缺少沟通与交流,中、高考命题方向不同,也直接导致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两重天。中考的文言诗文阅读立足于课内,高考则摒弃课内,选择课外。中考只考实词,不考虚词,而且实词解释一般源于课文下面注解,句子翻译也不外乎课下注解中出现的几个重点句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无须在枯燥的文言文语法知识与句式上大费周章,即便平常掌握不好,中考总复习时跟随老师们“临阵磨枪”亦为时未晚。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外,试题灵活,涉及知识点繁多,这样不统一的命题导向往往会给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走向迷茫,不知该如何学习文言文。

(三)文言诗文教材缺少循序渐进的编写,编排设计各异

初中文言诗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多以故事性、哲理性的散文为主,较为浅显易懂。而高中尤其是高一所选的文章多为先秦散文,课文篇目增多,难度加大,知识点较多,其中不乏一些晦涩难懂的文章。虽然高中课标也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但这里的“浅易”不是初中的“浅易”了。如果按照知识积累的循序渐进性,在编排初中教材时能适当地考虑与高中课程和谐衔接,让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逐步内化部分文言特殊现象,那进入高中进行文言文学习就容易多了。

二、寻找行之有效的衔接方法

初、高中文言诗文教学出现断层,学生接受效果差,并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和疏离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借助新课改之风,寻找行之有效的初、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并把两者有机衔接、结合,是当务之急。那什么是“初、高中文言文的衔接”?即指在保持、强化学生初中已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进一步寻找符合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或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一)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相继补充语法知识

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他们的语法概念不清。分不清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学生比比皆是,更不用说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了。而高中的文言诗文学习如果没有语法知识作为依托,那么,文言虚词、词类活用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学习根本无从谈起。为了让学生能顺利过渡到文言文语法学习,我们课题组老师经过讨论研究,大都认为在高一的文言诗文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应给学生补充词的分类、句子成分这些语法知识。实践证明,在了解词性、弄清了主谓宾定状补这些知识点后,学生对文言诗文中的虚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这样的衔接教学为学生进行系统的高中文言文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归纳整理初中文言诗文语法知识点,做到温故知新

高中语文学习是初中阶段的延伸和提升,文言文的学习也这样。引导学生将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按照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类型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让已学的文言文内容与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和谐衔接,可温故知新。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重获新知,帮助学生从初中所学自然过渡到高中所需。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在涉及一些语法知识时,学生也不会感到生疏突兀了。

(三)要加强文言文学习的学法指导,及时总结

初、高中的文言诗文学习同中有异,初中强调知识的记诵积累和整体感知,是粗线条的。而高中的学习是系统化的,它要求学生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就强调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做好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

(四)教师要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加强理论学习

实际操作中,感到教学中需衔接的不仅是初、高中的文言诗文,我们应在大语文观的理念引导下,把初中与高中的整体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推及开来。

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不拘一格的勇气,敢于突破框架,走出课堂,采用如文学知识竞赛、情境教学法、排演课本剧等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其次,初高中教师要多相互沟通、合作,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地过渡与提升。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积极行动起来,有计划地组织初、高中教师的联谊或相互观摩学习活动,组织并形成广泛的课程资源反思与交流、分析与提高,这既是尽快适应新课改,顺利完成初中高中衔接教育要求,也是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并实现人民教育意志的必然要求。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上传: 赖梅芳更新时间:2013-1-28 20:22:50

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古典文学更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学课本上所选的篇章大多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马说》、《出师表》、《岳阳楼记》等等。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为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凝集,对于传承中华文化,陶冶学生爱国情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可是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知识缺乏等因素,文言文教学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下面就初中文言文教学谈谈本人的几点思考。

总的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首先是积累基础,其次,是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把握,另外,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要在教学当中实现这些目标,我的做法是:

第一:挖掘学生的学习源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据本人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中学文言文教学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教师只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和名篇,没有互动,没有激情。而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文言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效果总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作为教师必须要去培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闷”。首先,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用故事激发兴趣,用兴趣培养精神。如孔子的“克已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丹青照汉青”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后生学子。其次,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讲故事,开展简单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理解课文内容。最后,语文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美感作用,并辅之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孩子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第二: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生,学会积累,进一步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积累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重点要围绕三方面进行,找出文中的生字、通假字,并对照课下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通过预习,学生便能够很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大体内容,为教师的教学做好准备。积累的第二步就是总结。

学生要想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就必须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些了解。对于作者和背景,在预习的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课外资料进行查找了解,必要时找教师做补充,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是读,读就是以有表情的熟读成诵为目标的朗读,这是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我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既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又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打动学生,震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学生可自由读、齐读、分组读,教师针对学生在读文章时出现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使他们能真正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真正理解作者的心灵和情感。第三是译,译就是翻译,也就是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是训练和检查学生的“读”效果的手段。它可以指译、点译,也可以是全段或全文的翻译。学生自译、互译,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可用保留、增补、替换、调整、删减等方法来翻译。这样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断积累以达到理解、掌握、分析的目的。第四是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进行积累不是机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一

次复习课上,教师列出这样一系列的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积极性很高,通过比较和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会积累的极大益处。第五是练,练就是课本上的习题要题题落实。文言文的训练不是很多,主要有四种类型:理解内容、翻译字词句、读后感或改写,这三点针对性很强,落实得好既可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在应试中游刃有余。最后一个是扩展阅读。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

关于高中日语教学方法的思考 篇5

摘要

中学日语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 是个具有多层次的教学过程。尤其针对高中零基础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这对实现中学日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目标极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介绍说明一系列日语课堂教学方法,展示其课堂实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中学 日语

教学方法

多样化

目录

引言..................................................................................................................................................3一、运用多样化的课堂导入...........................................................................................................3二、推进互动的合作学习...............................................................................................................4三、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5四 结语............................................................................................................................................7

五 参考文献....................................................................................................................................8

引言

随着国际政治的多极化、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外语在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高中生对外语学习的强烈渴望,小部分高中学校开设了日语课程,将小语种教学引入高中课堂。

据走访了解,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对日本的漫画、动画片、歌曲、流行元素等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一小部分的学生通过观看日本动漫、学唱日本歌曲,对日语的基本发音也略有接触。但是一般而言,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日语零基础者。相对于初中生、小学生而言,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在高中开设日语,既是学生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合作,逐步掌握日语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日语交际的过程,又是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视野、彰显个性、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日语的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此,本人对高中日语的教学方法进行浅析。

一、运用多样化的课堂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语作为校本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日语校本课程的课堂中,应该运用多样的课堂导入形式,如,运用生活中的实践体会、生动的语言表述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学生分享亲身体验—国庆旅游

1、活动目标:复习已学假名、学习新假名。

2、学习内容:

国庆节:こっけいせつ

陕西省(せんせいしょう)兵马俑坑(へいばようこう)大雁(だいがん)ターワ 钟鼓楼(しょうころう)延安(えんあん)

洞窟の住居(どうくつのじゅうきょ 钟鼓楼(しょうころう)

3、准备教具:含有旅游照片的PPT(标有日语假名)。

4、活动形式:小组讨论。

5、活动过程:

(1)放映含有旅游照片的PPT(照片上标有日本汉字及假名)。

(2)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假名的拼读。

(3)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拼读假名。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发音。

(5)每组派一个代表拼读一个地名,并选择另一个小组来回答中文意思。进行小组间的比赛,看哪个小组的正确率高。

(6)对小组竞赛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

6、建议:随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最新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生动形象地掌握知识。这种课堂导入师生间的互动性较高,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和轻松课堂氛围的建立。

二、推进互动的合作学习

章兼中教授在其专著《外语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间和小组间的交往尤为重要。”而这种学生间和小组间的交往就是一种合作学习。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日语校本课程课堂中,教师应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推动学生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语言交流和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练习口语,交流意见,而且能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日语声调的学习

1、活动目标:掌握日语的声调。

2、学习内容:

あい①

あう①

あお①

いえ②

え①かいか①

あかい②

うけあう③

えき①

きく②いけ②こい①

えがお① げき①

ぎかい①ごご①うごく②かいぎ①

かげ①

こぐ①.........3、准备教具:PPT。

4、活动形式:小组讨论。

5、活动过程:

(1)放映PPT,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假名和声调的拼读。(2)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本组讨论后的拼读。(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发音。(4)全班齐声朗读。(5)让学生逐个朗读。

6、建议: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课堂中,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团队活动。要求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训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评价者。所以在日语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推进学生间、小组间和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包含图、文、声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认识。在高中日语校本课程的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本动漫、歌曲、视频短片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真正的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到日语学习的乐趣。

跟樱桃小丸子学基础日语

1、活动目标:掌握视频里的日语对话内容,并进行角色模仿。

2、学习内容:

出场人物:小丸子、花轮

花轮: hi、baby。おや、その犬(いぬ)は?

丸子:美环(みぎわ)さん家(うち)のアマリリスだよ。美环(みぎわ)さんは旅行(りょこう)に行(い)ってるから代(か)わりに散歩(さんぽ)させてるんだ。あ、あ、駄目(だめ)だよアマリリス。

花轮:构(かま)わないよ、baby。アマリリスと游(あそ)んで行ったらどうだい?

丸子:え、そう、そう、アマリリス。アマリリス、おいしい?

花轮:桜(さくら)君(くん)、これでいいかい?

丸子:わ、ありがとう花轮(はなわ)君。えへへへ、これやってみたかったんだよね。は、アマリリス、フリスビーだよ。わ、放(はな)してよアマリリス。これ投(な)げるから、ちゃんとキャッチしてね。行くよ。アマリリス。

两人:あ„„ 带有中文字幕的《樱桃小丸子》片段

3、准备教具:樱桃小丸子视频片段。

4、活动形式:两人一组进行。

5、活动过程:

(1)放映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视频的基本内容。(2)让学生跟着视频逐句练习反复听说。

(3)把视频内容的日语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确认发音,进行练习。

(4)反复播放视频,让学生进行语音语调的模仿。(5)让学生上台表演。

(6)对学生的小组表演进行评价和总结。

6、建议:中学生普遍对动漫、歌曲等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兴趣,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学习的内容。比如说,可以选择一首学生普遍喜欢的日语歌曲,进行假名的听说练习。

四 结语

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今天,高中日语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师角色由原来机械的“讲师”向促进学习者之间相互学习的指导者转变。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运用多样的课堂导入模式,通过简单的日语解说让同学们在学习日语的同时巩固已有的日语知识。在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推进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构建良好的日语课堂学习氛围。

五 参考文献

关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篇6

一、教师课前要找准教材内容上的衔接点

新课程理念下, 初中教材已经告别了以往逻辑性强的知识体系, 而是照顾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化学老师在教学时更注意中考的考察要求, 对初中化学出现, 但中考不作要求的知识点不一定会强调, 如果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默认这些知识学生都掌握, 教学时肯定会造成学生知识的断层, 学生接受就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前, 要细细研究初中教材和中考的考试要求, 找出初高中衔接教学时需要补充和深化提高的知识点, 比如元素的化合价知识, 在做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时, 要求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合价, 但是有的同学常见化合价都不清楚,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之补充归纳。

二、上课时要找准教学实施方法的衔接点

1. 教师在教学初照顾学生特点, 适当“留旧”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 然而, 高中化学已经不再象初中化学那样形象与生动, 新教材第一章就已经是化学基本理论的内容, 没有了有趣的实验, 许多同学开始感到枯燥与乏味, 甚至有学生觉得化学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有趣, 对化学的兴趣也在逐渐减弱, 提不起精神。如果教师不引起重视, 将会在这个阶段就让部分同学出现放弃的可能。

为了避免在这个阶段出现教师教学方法上的急转弯使学生难以适应, 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时, 从简单直观的教学方法逐渐的提升思考的力度, 允许学生有一个过渡的时间和空间。比如, 在进行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基本理论的教学时, 教师要多给学生举例, 而不是直接要求学生记住结论, 让学生能从形象的实例过渡到抽象的理论。

2. 课堂新知引入要设计合理情境

一般说来, 高一新生由于经过中考的洗礼, 绝大部分对初中化学知识很熟悉, 根据本人经验, 在高中教学时, 一旦涉及到初中内容时, 学生都会比较思维比较活跃, 很愿意去思考, 所以在新课引入时, 教师要能创设一定的情境, 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 鼓励学生主动的去探索, 思考, 培养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我校在课前有个三分钟的课堂准备时间, 可以利用这段时间, 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用来复习旧知识, 引入新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 采用多种课堂互动的模式, 比如, 物质的量等基本理论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钠的性质可以用实验探究的形式, 氯溴碘性质的归纳可以采用学生交流与讨论的形式。

3. 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化学实验不再像初中化学那样仅仅简单的起到一个验证某个化学知识的作用, 而是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 体现化学学科的学科本质。在演示实验时, 教师要特别避免“师演生看”的模式, 而是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场景, 改变学生对化学实验就是看热闹的错误观念, 而是要形成结合实验来学化学的方法。有效的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方向。

三、引导学生找到学习方法上的衔接点

1. 注重帮助学生转变观念

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 欠缺独立思考能力, 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习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目标, 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 主动获取知识, 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 需要教师平时不断的引导和锻炼。

2. 引导学生抓变学习方法

具体在学习方法上,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式很大程度上是记忆, 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 效果还不错, 这由初中化学知识的特点决定。而到了高中, 课堂上内的知识不仅容量大, 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再用原来的老方法肯定是不行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比如, 新课预习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如何抓住听课的重点, 如何科学的记笔记, 如何去利用好教材复习;在遇到实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要先弄清实验的目的, 怎样根据实验目的来理解设计实验步骤,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如何观察实验现象, 怎样在实验之后处理结果;在习题讲评课时, 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 分析对比, 总结归纳。

3. 开展学习方法交流

高一新生刚换了个学习环境, 同学之间不是太熟悉, 好胜心都会比较强。化学教师可以基于自己的学科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彼此之间形成良好的比、学、赶、超的态势。交流形式可以是, 作业展览, 经验交流, 试卷评析等形式。

总的来说, 在高一衔接教育时, 教师需要按照高一新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 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完成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过渡, 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积聚能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华.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要突出学科本质.人民教育, 2012 (7) 45-46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 篇7

摘要:文章论述了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断层”现象及其主要原因,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意见,希望能对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断层;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84-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断层”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断层问题较为突出,值得我们深思。

一、关于“文言文”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中华思想文化的结晶,我们有必要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历史久远,不同于普通话的语义及文法。突出表现为句式多样,并伴以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词等语法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明确区分、熟练掌握,理解时常如云里雾里。

二、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及其原因

1、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

一般而言,学生多从初中阶段接触文言文。该阶段的文言文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教师串讲大意与学生诵读相结合,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接受和理解文言文。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多感学习文言文有些艰难。多因必修教材所选文言文篇幅较长,内容理解多较深,需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文法知识等理解,且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来自于课外。加之教师则是以语义、词法、语法为主进行教学。一些学生即使认真听课练习,但考试效果并不尽人意,因此渐渐失去对文言文学习信心。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不连贯,造成严重的“断层”现象。

2、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成因

其断层的出现,归根于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标准与评价的差异: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3]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4]“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5]

初中文言文,注重记忆与背诵,淡化文言句法等知识,易导致学生文言功底不牢,文言基础知识浅薄。高中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刚入高一的学生因文言功底尚浅,难满足高中学习需求,多感觉文言学习文较吃力。

三、修补“断层”, 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针对断层现象,笔者拟结合自身语文教学作如下探讨:

1、重视文言基础的学习

认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必要性。文言文教学,有利于其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利于塑造其良好品行,有利于写作能力提升(如生动简洁的表达方式和素材积累)。同时,文言文教学也是应语文考试需求而产生,意义突出。

学好文言文,必须重视文言基础,如文言字词、语法规则。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认真地讲好讲透,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比较浅显的文言文,通过学生的回想,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应扎实做好相关笔记并经常翻阅,增强记忆理解,并通过适当练习,巩固强化所学。

2、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学习上,古人积累宝贵经验,如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6]学习中应多读多背,在反复诵读中增强理解和感悟。

部分教师功利性突出,恨不得把文言文从内容到形式全部灌输给学生。教师忽视学生接受能力与感受,未给予其有效的诵读理解时间,教师通堂专讲,学生死气沉沉、缺乏活力。

教师应明确自身角色—— 引导者。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避免一味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以免削弱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让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诵读,多读多背方能感知、理解文言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7]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多为教师全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其倍感单调乏味。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呢?

1、讲故事

孩子都有一个共性,爱听故事。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如相关的故事、典故等。课堂上娓娓道来,使学生觉得饶有兴趣,同时又能较好联系文本。如《烛之武退秦师》,可结合“秦晋之好”等典故,帮助理解文意,并激发兴趣。文言文中多饱含典故、逸闻趣事等,或述背景故事,或述人物坎坷经历,或述后人对他的评价等,敢于拿来,寻找素材丰富教学。

2、角色扮演

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感悟体会。为扮演好文言文中的相关角色,学生常多方查找资料,并细心揣摩人物性格、语言、动作等。在扮演中,既拉近其与文本距离,又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如《荆轲刺秦王》,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

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出现,以其丰富性、形象性等,常能给课堂带来别样效果。在文言文学习中,制作精美的教学PPT,配上乐曲和画面,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同时,充分感知文言文的美。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并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如《鸿门宴》,可结合《王立群说史记》,补充相关知识,并加深对人物个性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力.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4] (宋)朱熹撰,金良年译《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关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篇8

1、实行立案前调解。凡未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的一般民事纠纷,或双方当事人在同一社区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等案件,当事人到法院立案诉讼的,立案庭应主动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优势,告知或建议当事人先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双方当事人接受建议的,法院接待人员应与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取得联系,将此案件移送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暂缓立案。或者在查明情况基础上,主动联系基层民调组织,及时掌握纠纷情况,安排专人参与诉前调解。

2、实行审判中调解。对于已经立案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一般民事案件,承办人应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告知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处理的目的与意义。如当事人同意诉外调解的,立即办理撤诉退费手续。如当事人坚持要求诉讼,审判人员发现存在调解可能的,也应及时与当事人所在地的民调组织联系,邀请其一起参加调解,加强调解效果。

3、法院在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间纠纷案件时,对可能变更、撤消或者确认无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应通过司法局通知主持调解的调解员参加庭审旁听。

4、人民法院赋予经过公证的具有债权内容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在人民调解员主持下达成的具有债权内容的人民调解协议,由法院与司法行政部门协作,通过公证机关依法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债务人拒不自动履行协议的,只要债权人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受理后直接进入执行程序。

5、各区县人民法院、法庭与司法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采取以会代训方式,评析审理过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总结经验,指出不足,提高人民调解业务水平。

6、人民法院应聘请或特邀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民事案件的审理。通过以审代训方式,增强调解队伍业务知识。

7、人民调解组织要积极主动配合法院做好各个环节的调解工作,帮助优化民事审判环境,关键是坚持依法调解原则。依法调解是人民调解工作的生命所在。对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一要找准双方争议焦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双方的思想工作;二要找准双方利益平衡点,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三要找准法理与情理融合点,综合发挥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双重作用。核心是要善于引导当事人依法达成调解协议。

8、人民调解组织要建立纠纷移送制度。通过对纠纷的审查,分清纠纷性质,确定采取何种调解方式。对不符合人民调解范围或不适宜人民调解的纠纷,要在2 4小时内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对同时具备行政性质和民事性质等多重性质的纠纷,要能够依据纠纷性质分别提出调处意见,指导并促使矛盾双方在各自程序中依法运作。

9、人民调解组织要建立引导机制。对于当事人不接受调解,或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调解组织要说服和引导当事人进入诉讼调解途径处理矛盾纠纷,并主动向法院提供相关情况,以便纠纷及早解决。对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可以提请司法行政机关提供法律援助。&n

bsp;

10、人民调解组织要建立共同调解制度。对不属于人民调解范畴的一些纠纷,尤其是已经诉讼到法院的民事案件,要积极配合人民法院做好当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协助做好调解工作,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关于具体作为要有章法。具体作为要有章法是指:要通过建章立制,保障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衔接工作的规范有序。为保证人民调解、诉讼调解有机衔接,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以下有关工作制度:

1、联系与会议制度:市法院与市司法局各确定一名联系协调人,每季度召开一次联系会议。主要是双方适时制定阶段性工作计划,明确各自工作目标;交流工作信息,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存在问题;讨论有关指导工作的重大决策。各村(居)、街道民调组织具体确定一名工作人员与区县法院或当地法庭进行定期联络,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三级民调组织联系网络。

2、人民调解指导员制度:法院选派具有丰富民事审判经验的法官到各社区担任人民调解指导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指导员负责对该社区的人民调解员进行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工作。各区县法院、法庭要确定一名法官作为人民调解指导员,并将指导员的姓名、电话印发给各街镇、村(居)民调组织。同时,各区县司法局将辖区内的街镇、村(居)民调组织人员姓名及其联络方式等信息提供给指导员,以便于加强沟通与联系,及时做好指导工作。

3、指导与培训制度:人民法院要加强对民调组织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加强对民调委员的业务指导可以采取各类方式:一是定期举办培训班。培训形式包括定期或不定期的系统授课、专题讲座,主要讲解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等知识以及调解方法、技巧;二是包片指导方式。由法庭的审判人员具体负责一个街镇的民调指导工作,时常到民调委员处了解情况,进行指导。三是以会代训方式。法院审判人员可以定期参与各街镇调组织例会进行答疑释惑;四是以庭代训方式。对一些典型案件,法院可以到各街镇村居就近开庭,组织调解人员现场旁听;或者各基层法庭及业务庭经常选择一些典型案件,邀请人民调解员到庭旁听,组织调解人员到法院旁听开庭,观摩调解技能,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素养,特别是提高他们识别证据、认定事实和组织调解的能力。

4、调解协议书评阅制度:司法行政部门要督促各级民调组织建立台帐制度,凡启动民调程序的纠纷均需手续齐备,材料规范,结案后及时装卷,以备检查。对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局、法院要选派专人定期进行评阅,对不足之外及时指出,认真改正,不断提高调解协议的制作水平。对于经人民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不服起诉的,法院依法受理。对不具无效和可撤消因素的人民调解协议,法院予以维持,以维护人民调解的法律地位,提高社会公信力。

5、人民调解诉讼前置制度:对双方当事人在同一村居社区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等案件,法院立案庭要主动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特点、优势,建议当事人先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双方当事人接受建议的,暂缓立案。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后无法达成协议,或达成协议后一方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的,由村(居)社区人民陪审员在立案后一周内再次调解,力促双方达成协议或自动履行调解协议。经人民陪审员先行调解仍未达成协议或拒不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法院依法开庭审理。

6、信息沟通与反馈制度:法院对于涉及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案件,无论是确认还是判决变更、撤消或被确认无效,都要及时将审理信息反馈给司法行政部门及基层民调组织,以便共同做好这类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及时将法院交办的调解案件结果和情况进行回复、报告。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不成功的纠纷,及时派出审判人员进行指导或参与调解,将基层调解员情况熟和法院审判人员业务精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的优势互补。

7、疑难案件会诊和研讨制度:人民调解组织遇有疑难复杂纠纷难以处理的,可以及时与法院的人民调解指导员取得联系,请求其进行疑难案件会诊。法院在“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的前提下,可以就相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咨询,努力实现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在纠纷解决机制上的互补与协调发展。法院通过加强对民调工作的指导,参与疑难调解案件会诊,尽量使群体性纠纷解决在社区中而不形成诉讼。同时选择一些疑难案件,组织人民调解员共同研讨,既开拓他们的眼界,又增进其综合分析法律与解决实际纠纷的能力。

8、首席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制度:利用民调委员熟悉群众、了解群众心理等特点,法院可以挑选素质较高的民调主任,提请当地人大常委会,通过一定程序任命为人民陪审员,参与诉讼案件审理及一些辅助性工作。经法院批准,人民调解员可以以见习人员身份参加一定期限的法院审判工作,旁听开庭、调解,担任人民陪审员等。

9、跟班学习和联调制度:各区县司法局有计划经常性地选派基层调解骨干到法院各业务庭室、基层法庭跟班学习,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会审判人员处理纠纷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其调解技能。法院可以尝试民调、审判联动新机制。对于一些简单的民事纠纷案件,法院可以尝试由特邀人民陪审员或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进行调解。达成协议的,由法院制作调解书。从而充分利用民调组织的人力资源,增强审判工作的民主性、公开性,接受群众监督,从而提高诉讼调解的社会效果。

10、评比与奖励制度:市法院及市司法局应定期对指导人民调解工作进行评比。对工作表现突出、工作成绩显著的法官和集体进行表彰和奖励。及时宣传典型案例和先进事例。总而言之,通过多种形式和制度构筑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链接桥梁,使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紧密结合、互为贯穿,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保障机制,是一种新尝试,其前提在于市法院和市司法局在明确各自职责基础上共同努力。宁委办发[2002]77号文件中对双方在人民调解工作方面的职责规定得很清楚:人民法院及其人民法庭,要把加强对人民调解

高中物理教学中注意初高中的衔接 篇9

摘要: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了问题,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物理教学 衔接 逻辑思维 推理判断 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 归纳演绎空间想象 灵活应用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当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 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四、学生初中旧学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根深蒂固,难以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致使他们又多次地再出现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五、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5、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5分以下,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最后,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

上一篇:写深圳景色作文下一篇:暑假随笔四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