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2024-11-28

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精选12篇)

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1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 受这些变化的影响, 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不少初中数学成绩的佼佼者, 进入高中后成绩大幅下降. 我觉得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1. 把握好初 、高中教材编写上的不同特点

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 比较形象, 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 初中教材中和叙述方法也比较简单, 语言通俗易懂, 直观性、趣味性强, 结论也相对比较少.

相对而言, 高中数学虽然在课改后难度也有所降低, 但总体上相对初中数学来说其中的有些概念就比较抽象, 如高一刚开始集合、函数的定义等;并且其后学习中出现的定理及证明都比较严谨, 逻辑性强;立体几何证明更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材语言叙述比较严谨、规范, 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 知识难度加大, 且习题类型多, 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计算量加大.

这样, 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因而高中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新内容时, 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 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 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 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 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 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定理时, 要创设情境, 尽量做到再现数学家的发现过程, 在同等情境下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索, 并经过引导达到真正认识、理解.

2. 把 握好初 、高中教材内容上的断层

新课程的实施对初、高中的教材内容都作了教大的改动, 而大多数的高中教师并没有接触过初中教材, 因而对初中教材的内容并是不很了解. 虽然在课改后初中教材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被大大降低了, 但同时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 如立方和、立方差公式、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关系等都需要在高一阶段补充学习.因而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在初中里学了哪些知识, 有些知识在初中里没有学过而高中里却要用到, 这就要在教学中作补充, 还有的知识在初中因不是重点只是作为略微了解, 但在高中却是一个重点,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深. 为此特别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 小步子”的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 恰当地进行铺垫, 以减缓坡度.

3. 把握好初 、高中教学方法上的不同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 知识难度不大, 教学要求较低, 因而教学进度较慢, 对于某些重点、难点, 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 从而各个击破. 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 启发引导, 开拓思路, 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 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 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相对比较重视学生自己去学习.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 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 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 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影响数学的学习. 因而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 合理安排时间, 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 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 要求做到“心到”, 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 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 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 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 以提高听课效率. 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下课后要反复阅读书本, 回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 查阅有关资料, 或向教师同学请教, 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 要独立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切忌有点小问题, 或习题不会做, 就不假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 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 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 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4. 把 握好初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

我国现行学制的高一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 在生理上, 正处在青春期向青春后期的过渡期, 因而在心理上, 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与初中生相比, 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 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 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 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 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 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

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 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以此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 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发言与讨论. 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 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 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 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 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总之, 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和大纲、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 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 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方法, 但也不是无章可循的. 作为教师, 要积极地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要不断地探讨教学的规律,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不懈地努力;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以自身的严谨作风感染学生, 以自身的过硬的能力指导学生, 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

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2

报告

话题:休闲阅读

课题研究

教学方法

结题报告

学生

数学

一、课题背景2003年秋季,我省高中开始使用新教材。高中数学新教材一改以往的旧模式,教材具有模块结构特点,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在内容和材料的选取、安排及处理上,增添了应用实例和知识扩展,注意数学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同时,在讨论问题,表述数学概念等方面,关注数学的历史与发展,关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文化。新教材知识呈现的形式多样化,应用能力要求高,而高一数学教学课时相对减少,显然,教师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围绕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来调整教学行为,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本课题在上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初、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针对新教材下初高中教材衔接面临的问题,从新课程标准、知识架构、学法转变、能力要求、学生心理生理的变化等方面研究初、高中数学新教材衔接的方法问题,探索适应高中学生的教与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构的过程,是在新水平上对原有认识活动来激活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展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内化中的再建构。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认为: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可造之材”,许多学生没有获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于学生的智力方面,而在于他们没有得到适应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寻求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手段,即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帮助,使其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总体目标是,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力争结合本校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打破初高中相对封闭的系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自然衔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习的过渡,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要求,并通过课题研究活动,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树立教育新理念。1.研究初中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经历初中阶段教育,能获得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所需的数学学习能力和一定的数学素养。2.研究初、高中新教材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基本理念,使教师能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引领,课堂教学融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3.研究初、高中的学习方式,结合新课程提供的多样性自主探索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4.研究初、高中新教材内容,对新教材的内容和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及处理,努力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探索与研究我校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学习内容、方法、技巧、心理等的衔接方法,主要包括:1.初高中数学的有效学习方法。数学学习有其本身的特有规律与方法,新课程标准更赋予数学学习以新的程序与规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从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入手,本课题涵盖了包括准备学习、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建构新知、变式应用、拓展创新、课后反思的各环节、各方面学习方法。2.各学习方法的培养受哪些因素影响?由此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为实施有效教学打下基础。3.初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衔接教学,尤其是知识上的衔接,以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目标,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由此逐步提出符合本校初高中衔接的特点和行之有效的数学创新教学新思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文献法,以及实验法、观察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主要过程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课题申报、立项;第二阶段:课题目标体系构建阶段(2008年6月~ 2008年10月)课题论证、开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11年12月)设立实验班,研究初高中教材、教法差异对学生带来的影响;第四阶段:课题研究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编写校本教材;第五阶段:课题成果深化推广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4月)整理三年来的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和自我鉴定,邀请专家进行鉴定。

七、研究成果经过对本课题多年的研究,我校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已经自成体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加高涨。作为省重点高中,我课题组成员多次向兄弟学校以及来访的外省市学校同仁开出公开课,介绍衔接教学的做法;课题组的一些成熟的做法也被推广至其它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研研究的内涵不断突破,从教材教法的衔接延伸到教学管理的衔接,从书本知识的衔接延伸到教学应用的衔接,从一味关注教学成绩延伸到追求科学人文精神,课题研究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学校高考数学单科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学生在数学竞赛中捷报频传;另一方面课题成员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课题组有多名成员多次获得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等多项荣誉;在省、市,国家等各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编写了校本课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篇3

一、出现的问题

高中数学较之初中数学从内容、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跨度,甚至出现断层。许多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因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数学成绩直线下降,初中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甚至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放弃学习数学。直接影响以后高中三年的学习。只有尽快让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二、初高中数学的变化

在全国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当下,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纳入大纲。它是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三个基本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要求“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高中与初中数学相比:思维方式从直观到抽象;学习内容从单一到复杂;语言表述从浅显到严谨;分析计算从定量到定性。同时教材从数学的知识体系出发,把抽象复杂的“函数”必修一部分放在高一学习,因此高一新生普遍觉得数学难学。

1.教材的变化

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接近生活。而高中数学以严谨简练,抽象概括的语言方式叙述,理论性强。

初中教材的特点:对概念的没有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对许多定理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教材难易梯度平缓,比较直观。

高中教材的特点:概念叙述严谨、规范、多而抽象;定理论证严谨逻辑性强;知识内容难度都明显加大;新教材内容的调整降低的幅度小,甚至没有降低。因此,初高中新教材的内容调整后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如初中数学教材对二元方程组,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因式分解、不等式、分数指数幂等内容,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而这些在初中教材中“浅、少、易”的知识在高中学习中要求熟練灵活运用,起点升高,难度加大。

2.教法的变化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因此题目并不具有选拔性,学生比较容易考得高分。目前我国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而高考作为为高校选拔好成绩的学生的较公平的方法,其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拨性。

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在初中,很多老师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用机械的、便于操作的确定方式,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同时课堂容量小,练习时间长,甚至一些题通过反复练,达到机械记忆的效果。学生依赖于教师提供的解题套路,通过反复多次练习就能得到较高的分数。而高中数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练习时间少,要求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高考难度的压力下,高中教师往往加大课堂容量、补充并加深知识,造成高一新生的不适应。

3.学习方法的变化

初中生在学习上依赖心理很明显。学生缺乏积极的思维,遇到新的问题不会自主独立分析思考,而是寄希望于老师或者家长讲解,依赖性较强。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法变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会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课堂上忙于记笔记,但对要点听不全,没有跟上老师思路,或者某一知识断片,一节课就像听天书;课后不及时复习、巩固、总结知识间的联系,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不会灵活运用。高一新生普遍存在能听懂但不会做题,作业会但考试不会的情况。花了较多的时间学习数学,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学习能力的脱节

一些学生思想松懈,认为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在初三发奋就轻而易举地考上高中,因此认为在高一、二也不用太用功,只等高三再努力也会考上大学。

初中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只限于平面几何证明,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仅限于四则运算,公式参量较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对初中学生的数学思想要求不高。高中数学更抽象,逻辑思维强,对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要求较高。

三、做好初高中衔接的主要措施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这些思想和能力虽然在初中数学中有所体现,但在高中教学中更加充分地反映出来。这些能力、思想方法正是高考命题的要求。

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高一开学初,教师可通过摸底测验、与学生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围绕高考大纲和教材,将初中所学较简单而高中要求较高的内容集中复习加深,做好知识的查缺补漏工作。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在讲授新知识时,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针对学生所感受到的难点和兴趣点,将探究的某一些环节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和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明确高考对高一内容的相应要求,注重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基本方法思想。另外,及时了解学困生的情况,帮助其找到存在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是学习方法改变。针对高中数学内容多、进度快、学生易忘记等特点,注重知识的循环复习,增加错题本,注重总结。

谈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4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由于初中使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 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压缩而目前的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考试大纲都没有大的变化。而初中压缩了的部分教学内容在目前的高一数学教材中是插入相应教材中间的, 例如“余弦定理”放在“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后, 给实际教学带来很多问题。异面直线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不能进行, 因此教学内容处理上这部分内容应先行进行教学, 如:正弦、余弦定理, 二次函数, 一元二次不等式等。

初中教材语言叙述比较通俗易懂, 带有直观性、趣味性, 而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 抽象思维陡然提高, 知识难度迅速增大, 重理论、重逻辑推理。如函数的单调定义, 文字叙述难以理解, 需要转化为符号语言, 定义还有隐含条件。学生思维不能适应这些情况, 教学中要把这些严谨的定义、定理, 分层降低起点, 分层次进行简单处理, 对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 多让学生进行相互转化, 从多方向去理解概念, 多举实例, 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直观性,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 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想象能力, 切实做到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出发进行教学, 切忌过早地与高考对口进行教学。

二、教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教材的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 课堂教学中多为教师讲, 学生听, 接着学生练习, 每节课中学生围绕一二种题型进行反复训练。但是进入高中以后, 由于教学内容多, 课时少, 课堂密度大, 教学进度快, 知识信息广泛, 题目难度大, 特别容易使教师产生“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 让学生多练, 练习要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单一到综合分步进行, 低起点, 小坡度, 强密度, 逐步产生迁移效应, 逐步形成技能技巧。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式问题, 以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维, 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学法衔接

进入高中以后, 学习密度难度及作业量猛增, 极易形成被动的学习态度, 必须让学生意识到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同时学生也有强烈愿望。教师应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指导, 学法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读课文。

课前学生对定义、定理反复阅读, 体会思考, 注意知识的形成、发生过程。带着疑问去听课, 听课后再读, 以体会教师所讲内容。如, 奇函数定义中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读课文时体会这个内容在定义中是如何体现的。阅读时弄懂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及它们的相互转化。

2. 听课。

听课方法上应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包括听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的引入及形成过程, 例题的解法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

“思”包括勤思、善思、深思、反思。“记”必须服从“听”, “记”好要点、疑点, 解题思路, 教学中需要学生记的地方, 留存时间让学生去记。

3. 作业。

教师应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作业书写, 做到规范化严谨化。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开始可有意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 特别是立体几何书写表达上和立体几何的画图训练上。

4. 小结。

变教师的课堂小结为学生的学习体验交流。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体验互相触发共振。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5

09化教096607501046郑家栋

摘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实验性实施后,由于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差异、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本文主要针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这一论题进行讨论分析。关键词 初中 高中 化学教学 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记得我在高要实习的时候,就听到很多来听课的化学老师说:现在的高一的化学不好教,很多明明初三已经讲过的基础知识,学生就是不会。到现在就是高三的化学老师怨高二的化学老师没教好,高二的化学老师就怨高一的化学老师没教好,高一的就怨初三的化学老师没教好,初三化学底下没了,没得怨。其实,学生不好教固然有基础太差原因,很重要的原因是出在初高中化学的差异这一问题上。据对上海某区高一化学老师的调查显示:学生中87.6%认为高一化学比初三化学内容多、要求高、课时少、进度快;35.7%感到学习中常有听得懂、记不住的情况;与高一其他学科相比,认为化学“很难学”的约占12.1%、“较难学”的约占21.0%、“容易学”的约占17.9%。教师中几乎100%认为,学生们对化学知识的习得(例如物质的性质)习惯了依赖记忆背诵,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太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化学的差异对于学生学习化学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原因调整初高中化学的教学来改善学生这一状况就显得很重要了。那如何调整呢?下面我们便针对这一原因来进行分析:

二、分析与思考

仔细研究高、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部分不同类型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上述问题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引起的必然结果。

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差异较大

初三是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起始年段,化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启蒙学科,化学教学处于启蒙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怀着对化学的喜爱步入新的科学殿堂。因此,初三化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小,教学内容大多形象、生动。学生从模仿、记忆开始渐渐入门,较易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年段的化学进入了系统学习,学习内容涉足化学学科的核心领域,凸显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特征,理论性增强,综合性提高。从高一开始,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容量就大为增加,导致学生听课方式的不适应。学生不仅需要有对化学科学持续的兴趣,而且需要提高学习能力,逐步把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习要求也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还是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就必然会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知识靠逐步积累,学习能力需循序渐进提升。如果高、初中年段化学教学没有依据其不同的特点做合理的调整,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学与教的矛盾就会十分突出。

2.初中阶段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对教师依赖过大的现象

在现行的化学教材中,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重。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反应现象、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实验仪器的名称、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1﹞

量、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成分等。有不少理解型知识点,也是在记忆的基础上来理解掌握的。如:燃料、材料、食盐、金属的活动顺序等知识点。初三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因此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进行学习。由此造成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在课程编排中,初、高中的化学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延续性。但是在初中课程迈向高中课程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跨了一个较高的台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与初中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科学习后不久,就有一种难以适应的感觉。据观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大多数学生还是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2)高中阶段的教学,单位时间内的知识容量加大,导致学生听课方式的不适应;(3)相关知识点所涉及的问题难度增大,学生又不能自觉地将初、高中的知识点进行衔接和应用,造成解决问题的不适应。

3.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足,应有的学习能力不强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进步、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化学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形形色色的实验现象里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奥秘,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本应对化学学习充满好奇。可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我们看到,现在有太多的学生把化学仅仅看做是一门“必须学”的课程,把学习化学作为是应付升中考试。这除了与我国当前整个教育现状有关,也与当前化学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初三学生虽然初学化学,但是学习不满10个月就要参加中考,师生双方心理压力大,无形的弦绷得很紧,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情绪,以致教学中急功近利倾向比较严重。于是新授课时间被大大压缩,本就不多的学生实验更为减少,不少演示实验被课件所替代,复习课时数大大增加,仔细讲、反复练成了实际存在的主要教学模式。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成了忙碌的初三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十分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习惯不佳,学习能力不强。

4.高一教师往往容易拔高教学要求,忽视初、高中的衔接

刚踏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学习压力不大,虽然思想活跃,但是比较松懈,原有学习习惯的惯性很大。高一任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送完高三学生的教师,从工作心理来看,他们需要“喘口气”;从工作特点来看,他们习惯了高三密度大、节奏快的课堂教学,习惯了面对知识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高三学生,最熟悉的是应试能力的培养。高考的内容和要求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很容易带入高一的教学活动中,自然拔高教学要求。如果疏忽了对自己教学对象的研究,就容易形成教与学之间的反差。

通过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知道,高一的教学无疑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理念的更新、教学的创新乃是关键的关键。我们采取研究领先、实践为本,强化交流,促进反思等手段,以用好高一化学新教材为抓手,采取四项对策,架好高、初中化学学习的桥梁。

三、对策与实践

1、要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内容的变化

理念的更新离不开学习和研究,解决来自课堂实践真问题的研究始终对广大教师充满着吸引力,为此,我们把研究的起点放在对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上。要做好初高中新课程化学的教学,首先要从整体去把握初高中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与初高中教材的变化,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

全体高一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读高一教材,明确高一学段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细读初中教材,对比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学特点、教材特色的区别和联系,寻找高一与初中化学教学衔接﹝2﹞的瓶颈所在。在对文本进行研读的同时,采用座谈会、谈心等方式,积极开展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及水平、知识技能储备、学习化学的情感以及学习困难所在等等。以教研组或区域小组的形式定期研读,定期交流。区化学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作为核心成员,分组及时对研读成果进行归纳、梳理,提出教学建议。

2、要注重初高中教材的研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话对于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同样适用。通过仔细研读新课改后初、高中教学大纲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

教师要在通览初中教材的过程中,研究新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在讲授新课以前应该复习并加深的知识点,甚至找不同层次的高一新生了解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制定自己具体的复习计划和教学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3、教学中如何做好知识的衔接

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通过仔细分析教材,我们也不难发现,作为《化学1》的第一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少坡度。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在高中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关系,但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3]

因此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讲授和衔接等,找到必修一化学知识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与生长点,做到心中有数。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跟学生对比初高中概念的区别,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特点,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或原理就不一定能够成立。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4]

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并在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5]。

例如关于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由于初中科学教材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讲授氧化一还原反应时,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在初中课本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正是分开学习的吗?所以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有必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引起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回忆,再通过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其次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仅仅是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建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与得氧、失氧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铺垫,进而再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才是有针对性的衔接教学。

4.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在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重。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进行学习,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由此造成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高中化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高和拓展,这些学习方法已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和创新的要求,所以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①坚持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如: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②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复习是对知识的识记、掌握、巩固、深化、提高和迁移的过程。通过复习进行总结,将各专题内、各专题间的各个知识点横向比较、纵向联系、联线结网,久而久之,使知识网络化、立体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③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5.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运用较多的还是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在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如: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下如何紧密联系初高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是中学化学教师就都或多或少地思考过,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出新教材的特点,也尽量研讨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从初中学习方式融入高中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叶佩玉.架起初高中化学学习的桥梁新教材的关联分析.上海:普陀区教育学院,2000

[2] 施寅和.初、高中化学相关知识点教学衔接的初探.北京:理大附中

[3] 王心琦,王晶,李文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7.P30-32.[4] 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浅谈 篇6

【关键词】数学;衔接教学;学习成绩

数学是学生学习阶段中的必修学科,在初中阶段,数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基本计算公式、法则等,以及对公式、法则的运用,这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抽象的概念比较少,学生很容易理解。然而,到了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的逻辑思维较强,学生只是记公式、背法则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学生必须要具有发散思维,自主学习知识并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彻底的理解。教师在这个衔接的阶段,必须要准确的把握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和关系,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适应的阶段,让学生慢慢的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

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特点的区别

(一)数学概念的表述变得抽象

不少高中生对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这些知识远离生活。在实际上,初、高中的数学语言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简单形象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中的数学让学生最先接触的就是抽象的集合语言,所以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类型的转变很难接受。

(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进入高中以后,高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变了,通用的“样板式”的教学没有了,好多的家长也没法对孩子进行辅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发生了改变。许多初中学生进入高一后,还像初中那样,等着教师去教,有很强的懒惰心理,跟随教师惯性思维去思考,放弃了学习的主动权。具体表现在学习没有计划,课前不预习,对教师要上课的内容完全不知道,上课只知道记笔记,完全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二、高中数学成绩下滑的因素

(一)学生的学习思想倦怠,讨厌学习数学

有些学生把初中的学习思想应用到高中来。学生以为自已在初中时并没有怎么去学习,只是在临进中考时发奋了几个月就很简单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还是考上重点中学,因此认为高中和初中是一样的,思想上也出现倦怠,觉得上高中也是很简单的事,对于考大学也认为和初中升高中一样简单。恰恰就是这种思想让好多学生成绩一路下滑并不知道悔改。现在可以说中国基本上是普及了高中教育,所以中考的试题并不能很明显的选拔人才,学生通过复习就能很容易的考出好成绩。但高考就不一样了,现在中国还不可能面对大众普及高等教育,换一种说法就是高等教育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它为国家选拔出一些好的学生去读大学继续深造,所以高考的试题具有很强的选拔性,所以心存侥幸,想在最后高考前几个月突击学习考上大学的那是基本不可能的。我通过了解许多高三学生发现,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中起初不刻苦努力学习,面临高考时,才发现很多知识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

(二)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得当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突出解决的本课重点难点。但是好多学生上课却没有专心听讲,对主要的知识点都搞不懂,虽然笔记记了一大本,但是都没有突出重难点,同时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解决、巩固、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只为了应付做作业,乱做题型,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都不理解,只会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学生晚上学到半夜才睡,白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乱学,不听教师见解,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三)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好高骛远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往往在脑子里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从不去认真的动手演算书写;对难题很感兴趣,以彰显自己的数学“水平”有多高,好高骛远。到了真正考试时却下笔困难,中途“卡壳”。

(四)不思进取,不愿意深入学习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相比,知识的广度、深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高中数学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有好多地方都与初中数学内容脱节,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三、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成绩方法

高中数学不是想学就能成功的,还必须“得其法”,要讲究合理的学习方式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才能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反复的去磨练,让这些习惯成为自己一种本能反应。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标明确。学到的时间要安排合理,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是自己制定的计划一定要符合自己实际需要,不要夸大其词,目标太大使得自己达不到而打击自己的积极性。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于律己,不断磨炼自己的学习意志。

2.培养自己课前自学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己学习新课的积极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要持之以恒,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知识点理解清楚,上课着重听教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下课能够及时的去解决并加以巩固。

3.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数学课的基本要求。“学然后知不足”,在课前通过预习的学生上课时更能专心听讲,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去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

探究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7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 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 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 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 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 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 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 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 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的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 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 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

首先,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 多为常量, 题型少而简单, 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 多研究变量、字母, 不仅注重计算, 而且注重理论分析, 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其次, 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 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 但相比之下, 初中降低的幅度大, 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 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 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 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 由于内容少, 题型简单, 课时较充足.因此, 课容量小, 进度慢, 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 对各类习题的解法, 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 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 由于知识点增多, 灵活性加大和新课时制实行, 使课时减少, 课容量增大, 进度加快, 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 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 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总结规律,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 刚入学的高一新生, 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 致使学习困难较多, 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 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的对策

(一) 做好准备工作, 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

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紧迫感, 消除中考后的松懈情绪, 使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此, 首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 结合实例, 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 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 结合实例, 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 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 可以请高二、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 引导学生少走弯路, 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学生学习基础, 以此规划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

教师一方面通过测试了解入学成绩, 了解学生的基础, 另一方面, 认真学习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 比较其异同, 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 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搞好初高中知识衔接

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起点低, 步子小, 勤反馈, 重矫正”的原则, 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 恰当地进行铺垫, 以减缓坡度, 分解教学过程, 分散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 通过努力, 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现初高中的平稳过渡.

(三)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 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 或习题不会做, 就不假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 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 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有关报刊和资料的习惯, 以进一步充实大脑, 拓宽眼界, 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加强学法指导应寓于知识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中.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介绍学习方法和进行学习目的和学法交流.

(四)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 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来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 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 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 或者去学习过分困难的东西, 让学生学有所得, 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 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

(五)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 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 能冷静地总结教训, 振作精神, 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 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 开展心理咨询, 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上进, 端正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信心, 激发求知欲望, 还要鼓励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刻苦努力, 发愤图强, 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下学习.

总之, 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 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8

认识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及其异同是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第一步。

从知识与技能这一层面来说, 初中数学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 在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强调数学概念和结论的来龙去脉, 强调对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这是对初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一个发展, 也是对“双基”的内涵更为深刻的认识和要求。

从数学能力培养这一层面上讲,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能够用合适的数学关系去刻画具体问题, 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能够用图形变换、图形设计等构建几何空间, 并尝试用图形去从事推理活动;能够在现实情境中, 根据需要收集、处理一些有用的信息, 并根据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做出合理的推断;能够从数学现象、其它学科中的问题或者生活中发现数学关系或数学问题, 能够综合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一些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而高中数学目标则明确地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这五种基本能力;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这三种较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和创新这两种意识。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来说, 初中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表现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而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则提出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开阔数学视野,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综上所述, 初、高中的数学课程目标是一致的, 但是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在要求的程度上有所提高。我们既要抓住两者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又要注意两者的区别。即要认识数学课程目标, 并在真实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开展数学教学工作。

二、心理状态的衔接

初中生活泼好动, 生理上未成熟、心理上较单纯, 社会、学校、家庭还把他们当作偏向于儿童的未成年人。初三这一学年, 家长、老师对他们提出了升学的奋斗目标, 管束得较严;考上高中, 家长和学生都松了一口气, 家长认为孩子已长大, 没必要管得太多, 学生入学后没有了初三的紧迫感, 在学习上自然没有了初三时的冲劲;又高中数学课堂知识量大, 题型多, 相对训练量变小, 所以上高中不久, 就会产生了对数学的“畏惧感”, 由此影响了高一数学的学习。

因此, 我们必须在高一刚开学就要让学生了解新环境、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 另外让学生知道初中到高中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树立足够的信心, 恢复初三时的拼搏精神, 那么学好高中数学是不成问题的。为了尽快地使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老师还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 要给学生讲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2) 要结合具体知识板块, 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 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 (3) 可以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学法, 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三、管理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自控能力差、对待事物观察、分析比较肤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决定了初中阶段学校管理比较严格。进入高中以后, 管理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原来习惯了教师严格管理的学生, 进入高中一下子“自由”了许多, 对高中教师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疏远感。当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的时候, 立即从管束式变为自主式, 会使学生有放任自流的危险。为此, 老师要多和学生联系沟通, 进行疏导交流。在课堂教学或作业上出现问题时, 劝导或批评应以诚相待。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时, 教师才可以真正成为主导,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才能表现出能动性、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中教师要明了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要求。高一数学的内容有不少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 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 这也符合温故知新的教育原则。

初中数学压缩了的部分教学内容, 目前高一数学在教材的处理上是把这一部分内容插入到相应的教材中间, 或放在部分内容后面。未作增补的如立方和、差公式, 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 含字母的一元一次 (二次) 方程, 分母有理化,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韦达定理,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四边形有外接圆的条件, 圆的垂径定理, 弦切角定理, 切割线定理, 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公切线的性质等知识内容;待定系数法、换元法、反证法、同一法等方法;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高中数学老师要根据需要加以补充或渗透。

五、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 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学生一般很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况且初中教材叙述比较简单, 通俗易懂, 趣味性强, 结论容易记忆;而高中数学教材涉及的知识点多, 习题类型多, 计算量大, 概念、定理严谨, 逻辑性强, 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明显提高, 这些是初中毕业生难以达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引入课题时尽量能够结合学生生活或学生熟悉的实例, 尽量提供给学生一些讨论、探索的机会, 让他们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 由学会变为会学, 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严格按“科学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把握起点, 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最近发现区”。尽可能讲练结合, 练习应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单一到综合。低起点、小坡度、强密度, 逐步产生迁移效应, 形成技能、技巧。在教法上要逐渐衔接到引导探索法、过程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习的知识大多是本源性知识, 进入高中以后, 学习密度和作业量剧增, 简单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态度都会使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出现僵局, 教师要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教材上、学法上存在的区别, 使学生意识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变做出指导和帮助。

学习的环节一般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个方面。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学习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 了解其梗概, 以便提高听课效率。养成预习习惯, 可以提前思考, 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可根据时间的多少, 选择粗读或精读教材的方式。数学是具有很强逻辑性和连贯性的学科, 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因此, 预习时就要对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

对于听课, 课前要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书、练习本、笔记本以及学习用具, 课上要最大限度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把听、看、想、做、记有效地结合起来, 积极、全面思考, 伺机发言, 对于不同类型的课要选择不同的听课方法, 抓住重点内容, 有所侧重。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知, 复习及时才能有效地弥补听课中的不足, 从而能充分地、全面地回想课堂上的内容;还要通过复习把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理等串联起来, 或列提纲、或作表格、或加图示等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形成网络;对于难懂的地方要强化复习, 对于有些知识要专题复习, 在应考前要综合复习。

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把握五个步骤:即认真审题、工整画图、细致分析、规范解题、题后反思。另外做作业时, 有时要注意限时, 以训练解题速度。

总之, 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 教师在做上述衔接工作的同时, 数学教学中还要突出运算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摘要:初、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两个主要阶段, 高中与初中数学学习上的很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帮助学生实现由初中到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将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浅谈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篇9

一、内容的衔接

初中数学压缩了的部分教学内容,目前高一数学在教材的处理上是把它插入到相应的教材中间或放在部分内容后面.例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这一内容就放在“平面向量及其运算”后面,这种处理却带来了不少问题.笔者认为不妨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作为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内容先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弥补新旧教材交替时产生的裂痕,也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教材的衔接

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较强,结论容易记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而现在的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虽然教材难度有所下降,但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没有降低难度,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为此,可把高中教材初中化使用.比如,①读书分层次,教材简单化;②多举实例,增强趣味性,直观性;③多用教具演示,借助现代化教学设施,帮助学生逐步增强空间想像力;④加强定义,概念的类比,逐步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性.如:∅与{∅}可以类比空箱子放空房子,房子不空.

三、思维方式的衔接

初中生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而进入高中后,意义记忆是最主要的学习和记忆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意义识记的方法,教师应在平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比较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实践中发展意义识记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数学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一些低起点、小坡度、强密度的课堂结构,有意识地分散难点,让学生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主体思维衔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渗透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化归与讨论四大数学思想.

四、教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教材的要求和学生思维方式都比较简单,因此,课堂教学中多采用讲述法.进入高中后,课堂密度增大,教学进度加快,题目难度增大,只靠教师讲,学生听已很难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由“学会”变为“会学”.同时,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现区”.

五、学法的衔接

初中阶段学习密度小,作业量少,大多数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被动地学习,而进入高中后,学习密度和作业量猛增,这种方法使学生学习出现僵局,此时必须调整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什么,如何做听课笔记,如何做单元小结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独立钻研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六、师生关系的衔接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让高一新生自觉地接受新老师,情感因素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其次应有适应学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以后再逐步调整;第三,加强交流,以多种形式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吸取有益的一面;第四,加强辅导,在辅导中了解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关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浅析 篇10

关键词:环境,心理,衔接

1 明确高中与初中的不同

1) 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对高一新生来讲, 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 包括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 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 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 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 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 他们在入学前, 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 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 如映射、集合等, 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2) 教材的变化。首先,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 多为常量, 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 多研究变量、字母, 不仅注重计算, 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 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再有, 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 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 但相比之下, 初中降低的幅度大, 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 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 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3) 课时的变化。在初中, 由于内容少, 题型简单, 课时较充足。因此, 课容量小, 进度慢, 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 对各类习题的解法, 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 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 由于知识点增多, 灵活性加大, 使课时减少, 课容量增大, 进度加快, 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 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4) 学法的变化。在初中, 教师讲得细, 类型少且归纳得全, 练得熟, 考试时, 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 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到高中, 由于内容多时间少, 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 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 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 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总结规律,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然而, 刚入学的高一新生, 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 致使学习困难较多, 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 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

2 做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做好准备工作

1) 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 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紧迫感, 消除松懈情绪, 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 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 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 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 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 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 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 引导学生少走弯路, 尽快适应高中学习。2) 摸清底数。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 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 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 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 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 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 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 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 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 更具有针对性。

2.2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1) 立足于大纲和教材。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如集合、映射等, 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 在教学中, 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 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 放慢起始进度, 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 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 先落实“死”课本, 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 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 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 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2) 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 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 到高中, 它们有的加深了, 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 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 在讲授新知识时, 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 复习和区别旧知识, 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3) 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 应用灵活, 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 应用要活, 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 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 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 提高应用的灵活性, 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 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4) 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高中数学概括性强, 题目灵活多变, 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 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 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 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 在解题后, 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 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5) 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 集中精力攻克难点, 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 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 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3 加强学法指导

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 狠抓学习基本环节, 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等。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 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 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系列讲座, 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 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2.4 优化教育管理环节, 促进初高中良好衔接

1) 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 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搞好初高中衔接, 除了优化教学环节外, 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我们在高一教学中, 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学生学不好数学, 少责怪学生, 要多找自己的原因。使学生提高认识,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 从学生实际出发, 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以体会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热情。2) 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 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 能冷静地总结教训, 振作精神, 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 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 开展心理咨询, 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3) 注重知识的反馈和落实。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反馈途径, 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 为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 调整教学, 提高教学针对性提供依据。知识落实的思路为:以落实“三基”为中心, 实行分层落实, 做到提优补差。主要措施是:平时练习层次化, 单元结束考查制度化, 做到章节会, 单元清。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篇11

一、知识的衔接

初中现行数学教材是北师大版,而高中现行数学教材是苏教版,这两种教材的体系不同,在知识方面有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关知识归纳如下。

1.多项式方面的要求

初中已学内容为多项式概念、多项式的加减法;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乘法公式;因式分解;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另外,初中主要研究四次以下的多项式。

高中在研究函数、求导、解方程、解不等式,用赋值法求值等问题时均涉及较高层次的多项式运算。在具体运算中,需要增加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

2.解一元二次方程

初中学过公式法(求根公式)、配方法和因式分解法,但因式分解仅限于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而没有学习十字相乘法,这使得许多学生对用十字相乘法就能得知方程根的问题,仍然要用公式法或配方法去解。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初中教材上没有这个定理,有的初中老师补充过,也有许多初中老师没有补充,但高中在解决有关“三个二次”问题时,却经常要用。

4.分式和二次根式

这部分内容虽然在初中时有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对学生的训练不够,尤其是面对繁分式,高一新生大多不知所措。

5.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与圆

三角形的四心,圆的内接四边形等,虽然这些内容很快就能介绍给学生,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会往这个方向上去思考,所以也必须衔接。

这些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有的使高一学生无法解决高中阶段必须能解决的问题,有的增加了学生解决基础问题的难度,增加了出错的机会。

二、能力的衔接

现行的初中教材虽有它的长处,但是与传统教材相比,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要求降低,致使初中毕业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概念的理解能力、问题的等价转化能力、分类讨论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等都没有达到高一学习的基础要求,致使学生在进入高一时数学学习上感觉困难重重。也使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上有更大的阻力。

分析:本题一般是作为课后作业出现的,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由两方面组成:

(2)对于答案的给出形式不能以集合的形式给出,思维的严谨性也有待加强。

三、解决的办法

1.针对学生知识上的脱节,建议在开学初应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

具体安排可以是:将高一教材内容与上述内容进行适当的组合,在高一开学初组织下列内容的教学:

(1)多项式内容的教学,重点补充介绍多项式的几个公式。

(2)分式和根式的拓展延伸教学,尤其是对学生的繁分式的化简运算进行适当的教学和训练。

(3)关于方程:可以分为若干课时,先复习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间对含字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和简单的一元三次方程以及方程组作适当的补充和介绍;第二课时可以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进行系统的教学;第三课时可以对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进行教学;第四课时可以对高一的新内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

(4)简单介绍三角形的四心及其性质,圆的性质。

(5)安排化归、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实行教学案一体化的形式,以增加教学容量。

2.针对学生的能力现状,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降低起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做到低起点,小坡度,让学生有一个适应高中学习的过程,逐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精讲多练,多一些作业的点评,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和区别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后再逐步提高教学要求。

(2)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抓主要矛盾,让数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数学思想贯穿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不要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深挖洞,不要用一些文字游戏的问题来给学生设圈套,以免让它们变成学生学习数学的绊脚石。

总之,初高中的衔接教学既是数学知识的衔接,又是数学方法的衔接。所以,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要深入钻研教材,找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12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差异

1. 心理差异

对高一新生来讲, 各方面都是全新的, 新环境、新同学、新教师、新教材、新集体等等, 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 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 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 使有些学生产生了松口气的想法, 入学后紧迫感减弱了.也有些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他们在入学前, 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 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的确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 如集合、映射、函数 (抽象定义以及多种函数的出现) 等, 并且这些知识与初中没有任何联系或与初中的面目全非, 这些问题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不像初中那样, 记下概念、公式、法则、定理, 基本上就能解决问题, 这就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 再加上高中数学确实难度较大, 题型变化多端, 思维含量大, 解法发散等等, 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高一新生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的热情和主动性.

2. 教材差异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从表述上通俗具体, 并且内容经常重复出现, 题型较单一, 量少而简单, 通常研究的数量关系以常量为主, 变量较少, 多数侧重于定量计算;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 多研究变量、字母, 不但注重定量计算, 而且计算的技巧性强, 还注重理论分析, 常常需要做定性的研究和分析说明.

3. 课时差异

在初中, 由于科目少, 内容少, 知识点少, 题型简单, 课时较充足, 因此, 上课容量小, 进度慢, 对重点、难点内容均有足够的时间反复强化、反复训练, 对各类习题的解法, 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 并在课堂上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练习.而到高中, 由于科目增加, 知识点增多, 灵活性加大, 使课时减少, 课容量增大, 进度加快, 对重点、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巩固强化, 对各类型题目也不可能讲全讲细, 这也使得高一新生一开始就不太适应高中快节奏的学习.

4. 学法差异

在初中, 教师讲得细, 类型归纳得全, 练得多, 练得熟, 考试时, 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法则、公理、定理以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 对号入座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因此, 学生习惯了围着教师转, 不善于独立思考, 不善于对规律的归纳总结, 也就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

二、新课程背景下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必要性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面临许多变化, 新教材、新老师、新集体, 环境的改变制约了部分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曾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成绩开始下滑, 有的甚至跟不上班级, 高中教材起始部分的集合和函数思想等内容的引入使数学成绩无论是下降的人数还是下降的幅度更甚于其他学科, 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 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如何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面临新的课题.按照衔接期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稳定情绪, 适应新教材, 接受新变化, 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正视差异, 做好衔接

1. 把握好初、高中教学方法上的不同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 知识难度不大, 教学要求较低, 因而教学进度较慢, 对于某些重点、难点, 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 从而各个击破.进入高中以后, 教学教材内涵丰富, 教学要求高, 教学进度快, 知识信息广泛, 题目难度加深, 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 它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订计划的习惯, 合理安排时间, 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 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切忌有点小问题, 或习题不会做, 就不假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 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 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2. 把握好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

要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 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以此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 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发言与讨论.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 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 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 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参考文献

[1]吴勇平.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思考.数学通报, 2006 (3) .

[2]潘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5 (7) .

上一篇:输电线路测量下一篇:家庭智能化综合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