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

2024-10-05

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共12篇)

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 篇1

初中历史教学体系是以主题形式呈现的,兼顾历史的时序性和系统性,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编排的,即通史。高中历史内容采用模块来安排,包括三个必修模块(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历程),选修包括历史上重大的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等共六个模块。在知识处理上较为灵活,课程体系跳跃性大。初中通史是高中专题历史学习的基础,是通史的提升。在角度和内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提升了要求。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教学活动建议旨在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教师可在具体实施中酌情处理,因材施教。”

《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近几年中考历史中也得到了体现。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认真领会新课标要求,把握新课程内容,大胆进行教学实践,重构历史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

重构历史过程,就是按一定的思想原则、教学主题、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等方式,在充分排比、研究历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复原历史面貌,以达到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实现学好历史知识的目的。

一、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构历史过程

历史首先表现为特定的时间之内的人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就是社会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展开。具体做法首先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材料,然后再从中整理出丰富而生动的发展情节、事件的经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教师可以把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4课的历史内容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构一个历史过程: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通过上述先后4次外国列强侵华战争的系统学习,就明白了中国逐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了。“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等4项历史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构为“列举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抗击外国列强的史实。”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中的“日本的大化改新”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中的“明治维新”进行重构,比较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异同和给我们的启示。

这样重构教材中的历史,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节省了思考的时间,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二、按照空间观念重构历史过程

空间,简单说就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环境。历史不仅是时间的延续,更是空间的展开。因此,时间和空间都是构成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基本要素。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样重构历史事实最能反映历史的本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等4课的历史内容按空间顺序重构一个历史过程: 比较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从革命的原因、过程、领导人、文件、性质、作用、局限性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等5课的历史内容按照空间顺序重构一个历史过程:举例说明当今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在近代建立资本主义政权的方式有哪些,并简要评价这些方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重构为:古代传播文明的方式有哪些,简要评价这些方式。按照空间观念重构历史应该遵循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就是被还原的历史事实不仅具有空间范围,还应该具有比较完整的历史过程即包括原因、经过、结果等主要因素在内的完整的历史史实。

三、按照内容性质重构历史过程

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历史内容是历史的内在关系和内涵的表现,因此,在重构历史过程时还要依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历史事实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重构为“改革、战争、法律文件、思想、艺术、科技”等专题史。

资产阶级革命中促进政治民主化的标志性文件: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认识文件产生的时期、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经济工业化: 比较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思想理性化: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启蒙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海上航行:比较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历史改革:查利·马特改革、大化改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按照历史材料的内容性质重构历史过程,带有更大的专门性和专业技术性,使历史认识更加深化和抽象,更能充分反映历史的内在本质和历史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初中历史需要重构的地方有很多,需要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去发现。本文列举一些实例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究竟采用那种方法来重构历史,也需要初中历史教师从实际需要出发,灵活运用,不拘一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为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 篇2

1.教材编排

初中阶段,每个单元有听力、阅读、写作、语言知识等板块组成,配有适当巩固练习。高中每个单元基本上按模块(module)划分,在单元主题和特定的语篇形式下,通过话题、结构、功能和任务型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材的系统性更强。“Warming up”(热身)部分针对单元话题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引入单元主题;“Reading”部分则是设计一系列读前、读中和读后的活动,融入语言知识的学习,读后活动的练习设计从获取事实(Factual)、分析信息(Analytical)和判断推理(Inferential)展开,层层递进,注重思维训练。除此之外,还有听说及写作等板块,写作训练注重过程性指导。教材通过听、说、读、看、写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着力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2.词汇学习

高中的词汇要求比初中增加了大约词。新编高中教材于下半年全面开始使用,为了能尽快适应高中词汇的学习,同学们应及早把初中阶段的词汇再熟悉一遍。在学习单词时,既要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还要掌握其在阅读、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其它意思、用法及搭配等。关注一词多义、一词多性、熟词生义等。词汇学习依课标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3.语法学习

基础性的语法内容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不少,但是很多同学对语法的了解还不是很透彻;高中阶段对语法的学习要求达到更高层次,如定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名词性从句、倒装结构、虚拟语气等等,其中的部分内容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初中我们所接触的还只是皮毛,高中阶段的语法学习会复杂得多,要求上也高得多,关注语法的意义、形式和用法(meaning, form and use),做到准确得体的应用。语法知识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利用日常时间把之前的语法学习漏洞弥补好,为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4.考试评估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而中考是水平性考试,在难度和重要性上两者不可同日而语。高中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同学们要注意平时积累,否则一定会学得很难,很吃力。高中的考试不能靠临时抱佛脚,要完成好每天的功课,注意平时的积累,甚至做好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一点点地弥补不足,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领会任务

1.基础要求

单词:3500左右;短语或词组500个,重要的句型、结构。

语法:词法和句法。

2.技能要求

听说:听力训练中,注重听前预测,听中抓关键词句,听后及时朗读录音原文。多听多看原声视频(电影)。

口语表达也是高考中要考查的能力。掌握常见情景习惯用语;口语表达时关注如何转述已知信息、复述主要内容以及发表个人观点;表达时注意流利性、准确性和得体性。

阅读:增加课外原版小说阅读,掌握阅读微技能,注重阅读理解能力六个方面的训练,即主旨要义、获取事实性细节信息、判断推理、猜测词义、文章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观点态度。

书面表达:关注常见文体格式、构段技巧及谋篇布局等。注重积累好词好句。

三、探索方法——三衔接、四环节

“三衔接”

(一)做好知识学习的衔接

初上高一,应从实际出发,找到自己初、高中知识的“脱钩处”,平稳过渡。梳理初中知识时,注意补缺补漏补差。在新课的学习中,要有机结合初、高中英语语言知识:复习旧知识为新课打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旧知识又得到运用和巩固,新旧知识交汇融合学习会让自己走得更稳更实更远。

(二)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进入高中,应该从被动逐渐转向主动的学习。高一伊始,应特别注意培养以下几个习惯:

1、使用工具书

遇到词汇方面的疑问不要被动等待教师解答,学会自己查词典或资料。准备一本好的英语语法工具书和词典,养成经常翻阅的习惯,在口、笔头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和词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2、预习

高中阶段,英语课文的内容增多,篇幅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预习会适应不了课堂的教学进程。要把预习当作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作预习笔记;用英语词典查单词;对重要词组、短语进行罗列,并能使用这些词组、短语来造句;摘抄课文中结构严谨、用词优美的句子;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写;记下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以便释疑解惑。

3、阅读

高中英语阅读能力是一个重点培养的目标。多拓展阅读英语读物,尤其是语言地道、原汁原味的原版小说。

4、背诵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多背诵课文和范文,熟能生巧。好词好句积累多了,久而久之,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5、反思

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独特的学习策略,比如:精耕细作(ploughboy)、博览群书(bookworm)、强化训练(test-killer)、灵感突现(inspiration-catcher)、听说交际(audiovisual learner)和博采众长(multi-methodlearner)等类型。最佳学习策略应是一整套立足个性、突出特色和注重实效的学习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不断改进,结合教材中的自我评估(Learner Log, Assessment, Learning tip和Checkpoint),做好总结和反思。

(三)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相对于初中,高中英语的学习一下子难度加大、容量增加,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不适应,所以做好心理上的衔接很重要。经过中考的筛选,进入高中学习的往往是原先初中成绩较好的学生,但“高手”群体中总有一些学生会掉在班级的后面,这时候会有些学生出现情绪上的波动,甚至懈怠或放弃。进入高中,每位学生都应该对自己有个辩证的分析,清醒地认识自己和同学,剖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基于自己的学习特点,寻找适合的方法;发扬优点,摒弃不足;与老师多沟通,与同学多交流,千万不要因为暂时的不适应而自动放弃。

“四环节”

1、预习

每天上课前或上课前一天的某个时间,把老师要讲的内容先去看一看,力争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理解上课内容,这也是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预习,清楚自已哪些地方存在困难,上课就可对症下药、重点聆听,减轻课堂负担,提高上课效率。

2、上课

通过预习,对上课的内容基本了解或大致掌握,但并不是说自己已懂了上课就可以不听,相反地,更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充分调动思维,紧跟老师思路,突破学习难点。如此,课前的预习才更有效。

3、复习

课后,部分同学会先做练习,有时间了才去复习,其实这种方法是不足取的。每天做练习之前最好事先把当天上课的内容复习归纳一下,听课时所学习的东西只有经过归纳、总结、消化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有的同学上课听得懂,但在做作业、练习或考试时又会频频出错,多数是因为忽略了这个环节。

4、练习

练习的目的是检查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练习不是单纯地做几个题目。在做题目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做,用到的知识点是哪些,是否可以用另外的方法来解决等。对做过的练习要进行归类,其实练习多了,也无非就那么几种,考试的试题和平时的练习相差无几,“换汤不换药”。带有此种习惯去做练习,就能更好地巩固和拓宽知识,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锻炼了能力,也发展了思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总之,从初中进入高中的阶段,希望同学们做到从被动学习(passive learning)转向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

最后提醒同学们:

1.必备“四个一”:

一套作业本(听写本,作业本,作文本)

一本纠错本或典型题本

一本笔记本

一本英英或英汉双解字典

2.学习一日常规,常问自己:

今天我背单词了吗?

今天我完成作业了吗?

今天我预习了吗?

今天我复习了吗?

今天我大声朗读了吗?

今天我阅读了吗?

今天我听录音了吗?

初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衔接 篇3

由于初中教学淡化语法,初高中语法知识教学缺乏有机衔接,学生升入高中后难以融入高中语文学习,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具体表现在:①文言文学习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积累文言文中词语(实词和虚词)含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如果没有掌握现代汉语基本语法,这些问题就无从下手,文言文学习就有很大困难。例如,学生弄不懂词的词性、句子成分,就不明白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无法掌握规律,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一来,就把生动的文言文学得枯燥无味。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在文言文中很普遍,学生如果明白“动词前的名词如果在句中不能做主语那它就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遇到“翼蔽沛公”“夜驰军中”这类句子时,便能很快判断出“翼”“夜”应当活用为状语,灵活运用词性的规律解决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掌握必备的语法知识,对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很有帮助。②不能快速、准确地辨析句子有无语病。尽管初中也涉及对句子语病的辨析,但出现的例句一般比较简短、结构简单,学生靠语感能够辨析,初中老师也无需进行详细讲解。进入高中后,此类例句一下子复杂了许多,学生仅靠语感来判断,其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语病题一直是高考必考题,错得极其隐蔽,有的句子结构还异常复杂,靠语感判断很难发现问题,这也是导致语病题得分率一直比较低的原因。划分主干找病因是修改病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学生不懂语法知识,在平时的讲话与作文中也不注意语法规范,那就很难找到句中的语病,更谈不上修改了。③不能准确理解长句。高中阶段供学生阅读的文章中有的句子比较复杂,要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意思,首先必须弄清它的主干,即句子的主谓宾,否则容易曲解句子的意思,导致不能准确地把握复句的表意重点,无法灵活变换长短句等。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法教学的衔接呢?

一、更新观念,主动出击

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初中语文教学要有前瞻性,教师要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自觉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与高中语文衔接的知识体系。高中教师更要主动了解初中语文在教什么、怎么教,针对学生出现的知识断层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

二、把握原则,逐步渗透

由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淡化语法教学,因此要求初中教师在语法教学方面花费太多心思不太现实。那么,高中教师就应责无旁贷地担起语法教学衔接的重任,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由浅入深地安排语法教学内容:高一上学期段考前学习词性,段考后学习短语;高一下学期段考前学习单句结构,段考后学习复句类型。这样安排看似紧张,实则教师只要在教学时结合课文进行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比如,课文的解题就是强化语法的好机会,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标题可以复习词性、短语的知识,还可以强化主谓短语在完整表意方面的作用。再如,提问学生“荷塘月色”这个标题是什么短语,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顺势引导“荷塘月色”属于哪类短语,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②针对性原则。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在语法教学上如何做到少时高效?关键在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首先要理清高中知识的脉络,弄清各板块所对应的语法知识,然后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比如,教学词性时,要把介词作为教学重点,因为高中语文基础训练点很多跟介词、介宾短语相对应。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选定与介词有关的课前作业,如修改病句、文言文翻译等,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介词在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学中注重凸显介词的特性,如整体性、呼应性等,学生掌握这些特性可以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③兴趣性原则。语法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因此,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增强趣味性。比如,在初中教学短语时,可以让学生就某一类短语进行举例比赛,加强对短语的理解。在学法上,教师要加强指导,作业设计要考虑能给学生产生成就感。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等内容的衔接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初中课本里出现的内容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初高中教师相互沟通,加强合作

初高中教师如果能在一个校园内,沟通不成问题。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初高中不在一个区域,对于教研活动开展不太正常的地区,初高中教师可以说老死不相往来,各自闭门造车,这对教学衔接工作极为不利。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多开展教研活动,促进初高中教师间的交流,加强合作,教学衔接工作就迎刃而解了。

语法知识虽然只是语文学习体系中一个微小的成分,但却很重要。初中语文教学如果重视了基本语法教学,高中老师再加以巩固提高,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快速适应高中语文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较好的跨越,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 篇4

一般来说,高中英语是初中英语的延续和提高,但二者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别。初中阶段,教材相对简单,词汇量小,对话生动有趣,阅读课文篇幅也短小,语法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练习较少,与教材的结合也较紧密,学生主要靠机械记忆就可以学好;另外,课时安排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学习和练习的时间,教师也有较多的讲解时间。这样教师就能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对所学内容容易掌握,考试成绩也相对较好,对英语学习也就充满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在高中阶段,随着知识量的增大,阅读文章篇幅的增长,语法结构变得复杂,练习中阅读量加大,难度提高,习惯于靠机械记忆的学生就会感到困难,另一方面,课时减少了,教师不再像初中那样对知识点反复讲解,使得不习惯理解记忆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淡,最后导致成绩下滑.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尽快地适应高中英语学习呢?经验告诉我们,做好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大量集中识词,突破单词难关

记单词难是个普遍问题。但是掌握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要想学好英语,我们必须要突破单词关。入学以后我们在学习新单词的同时,要尽可能在三五周内集中将初中阶段所学的单词及短语进行复习巩固。记忆单词的方法很多:卡片记忆、阅读记忆、笔记记忆、联想记忆、循环记忆等,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也可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找出更好的学习方法。这样记单词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复习巩固语法,突破语法难关

仅仅掌握了单词还远远不够,单词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组成句子的,这就是语法。因此我们不可忽视对语法的学习。首先我们应该对初中阶段的语法项目做全面系统的复习,然后在学习新的语法的同时注意与以前的语法进行比较。单词记住了,语法学懂了,对句子的理解才会准确,才能透彻。

三、大量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也是高考中分值最高的题型。我们要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阅读训练,每天坚持读两篇短文,要进行限时阅读,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完成阅读内容。阅读时注意文章的难易程度,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生词量不要太大,对待生词就像走路遇见绊脚石一样跳过去。如果有些生词出现比较频繁,可以在阅读完成后记录下来,作为重点单词记忆,否则可不管。

四、增加听、说训练,增强听、说能力

英语是语言,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因此听、说的能力不可忽视。学过的单词要说得准,学过的句型要做到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学过的文章要尽量做到脱口而出。饭前饭后、课前课后要多和同学用英语对话,把所学的东西大大方方地说出来,这样学到的东西才会被激活。每天还要坚持听录音,可以边听边做练习,也可以只听不做练习,不要担心听不懂,功道自然成,练习到一定程度,语感自然就会形成。

五、注意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作也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定要抓好。每天坚持写日记。高一阶段可以先从练习写句子开始,练习用学过的句型造句。学英语就是学会其表达方式,说白了就是学习用适当句型结构表达某种意思。在造句时,切不可避开英语句型用汉语形式堆砌英语词汇,造出不伦不类的句子。

以上几点认识对初高中学习英语的过渡有一定的帮助,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会对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一定要开好高一这个头,为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正>高一年级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一年,这一年学生成绩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那么,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分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探讨初、高中英语教学自然而有效的衔接方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一新生往往在刚刚入学的时候,都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学习热情也很高,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在学习

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 篇5

每次总有学生反映高一的物理怎么这样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同初中的物理完全不同。

上了高一后,学生应着力培养自己思维能力,掌握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下面我从物理的思维方法方面谈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

一、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科学抽象法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就可把汽车当中质点。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对于比较复杂的研究对象,可以先研究它的理想模型,然后对研究结果加以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例如,忽略分子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想气体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实际气体在一定程度上近似,对于高温低压下不易液化的实际气体,如氢、氧、氮、氦气和空气等,在常温常压下就可看成理想气体,这样处理误差小,应用简便。“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就是把空气当作理想气体,然后在一定条件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气体状态变化时,压强、体积、温度三个参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在不同条件下理想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即玻-马定律、查理定律和气体的状态方程。在常温、常压下,用理想气态方程处理实际问题,带来的误差小且非常简单。但对高压、低温条件下的气体就不适用了。不过,从分子的引力和斥力两方面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以修正、推广,得范德瓦耳斯方程即可应用于实际气体了。

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核式结构”等都是理想模型,还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压变化”、“绝热变化”、…

…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学生要主动思考在处理较复杂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这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免学习接触到理想模型时感到陌生,或认为是凭空想象的。

合理假设→逻辑推理→验证结论是研究物理学得主要方法之一,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很有利。

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初中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惯性定律发现的历史,关键是使学生懂得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①从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停止用力,小车还能继续运动的感性认识出发,分析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仍要作直线运动,初步突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仍能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质联系。

②如图,用毛巾铺在斜面下端的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它在毛巾上通过的距离很小。撤去铺在木板上的毛巾,再让小车由斜面同一位置滑下来,它在平板上通过的距离就远得多。在愈光滑的平面,小车运动得愈远。从这一事实分析得到: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缘故。

③在以上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就可设想一个理想实验:让小车在绝对光滑的平面上运动,它不受任何阻碍作用,则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里突出了小车这个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联系,而摒弃那种某一物体要受到其它物体不变的作用(即恒力作用),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乍看起来合乎一般“经验”的事实。

二、对感性材料的深加工------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它对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有重要作用。许多定律和公式都是运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例如,高中必修课《电磁感应现象》,学生可以联系初中学习的阿基米德定律时的思维方法: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归纳结论。首先在生动的“电磁感应”实验中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然后对各种电磁感应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就可以初步认识到:

①闭合回路中部分导线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

②磁铁与闭合线圈作相对运动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通电螺线管(原)与闭合线圈(副)作相对运动时,闭合线圈(副)中产生感应电流;线圈(原)中的电流突然接通或断开时,闭合线圈(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通电线圈(原)中的电流强度大小发生变化时,闭合线圈(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些结论,都是从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分别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个侧面,而没有反映其本质。把这些结论归纳起来,得出“穿过闭合回路所围面积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结论。“磁通量的变化”并不是直观感知的对象,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思维的产物。我们借助磁通量的变化,便能够形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

应当注意的是:初中教学强调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抽象的概念,归纳为规律。因为初中生的思维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持。高中生的思维虽属于理论性,但对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理解上,仍需借助于一些经验型思维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来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这种转化在高一年段表现尤为突出。

三、跟已知的理性知识相类比------类比法

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之一,它能帮助从已知事物的有关理论建立假说去说明新事物;用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们容易理解。例如,惠更斯把光现象与声现象进行类比,提出光的波动说,德布罗意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类比得出微观粒子的二象性原理。因此,类比也是物理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如,初中“电压”与“水压”类比来说明电压的作用,即抽水机(保持)→水压→水流,类比得出电源(保持)→电压→电流。利用类比教学时要注意,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定。如“水管中有水流动的必要条件是水管两端有水压”,与此相似“导体中有电流的必要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压”,此结论理由不充分,只能说“可能有电压”,至于是否有电压,有待于实验的验证。如果不注意推理的严密性,容易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滥用类比,导出不正确的结论。

高中学习时则应根据已经熟悉的类比法,来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把电厂类比于重力场、电势差类比于高度差、电势能类比于重力势能,就比较容易突破“电势差”与“电势能”两个难点教学。同样,电容器的电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若把电容器跟盛水的直筒容器比较,水量相当于电量,水深相当于电势差。不同的直筒容器使它们的水面升高1厘米所需的水量不同,这与使不同的电容器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的电量不同相类似。这个比喻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电容的含义。

中学生的思维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初、高中阶段各有其典型的思维特征,而其特征并非截然分开的,高一阶段蕴含大量初中阶段的思维特点,初三阶段产生高中阶段的思维特点。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有预见性,高中物理教学要注意连续性。

试论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 篇6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1500-2000个生词,200-300个短语,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是3500。初中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听懂简单的交际对话,能就熟悉的生活话题展开简单的讨论,能读懂短篇故事。能写便条和简单的书信,从口头和书面及其它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加以分析,能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并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知识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机械记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有的同学在初中能够非常轻松的拿一个高的分数而在高中却不行,高中的学习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英语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学习上更不能气馁,认为初中英语学不好高中的英语成绩也不会有好转,一定要消除对英语的抵触情绪,端正学习态度,高一是一个新的起点,只要有恒心有毅力,逐渐培养学习的兴趣,学好英语也绝非难事。在正确的认识这些不同之后,养成适合高中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成为当务之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前做好预习。提前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做好预习,如果学生能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胸有成竹,上课时就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对于不会的知识在上课时能够更加认真的去听,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提高听课效率。

(2)做好课后复习。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英语学习也是这样,上完一节课后,所学到的知识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知识就会被遗忘,而如果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所以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在当天将所学的知识复习一遍,趁热打铁。

(3)养成正确的学习策略

交际策略是O’Malley & Chamot所提出的情感策略的一个分支,是指用于社会交际的策略。具体来说是学习者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为了避免交际困难,保證交流的顺畅而采取的策略。高中阶段学生往往更注重的是学习的应试能力,答一套题的分数,把英语学习当成一门科目,而不是一种语言来学,英语的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不可分割,过度的重视应试学习,忽视了说和读得环节,只会使高中英语学习畸形发展,所以在中国才会有“哑巴英语”,“机械式学习”“填鸭式教学”等不良的现象。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听到这个语言并且懂得如何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国的一些学校中就特别的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采取的是分组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座,便于学生展开交流。所以不管在学校还是家中,学生都要要张开嘴巴说英语,不能因为害羞或害怕出错而“金口难开”。所以高一新生应该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只要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英语学习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发展,学习信息化已成为大势所趋,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周围,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大知识面。具体而言学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在教室内设置一个英语学习角,摆置一个书柜,每个学生都可以将他认为比较好的英文杂志或者小说放在那里,供大家来阅读,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因为这些书都是学生所喜欢的,趣味性较强,摆脱了课本的枯燥与乏味,学生会主动地读这些书,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经常的阅读也会形成一定的英语语感,从而带动听、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第二,定期的收看一些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学习的英文电影或节目,学生经常抱怨,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用不到,学过的单词短语才经常的记不牢,所以利用课余时间看一些英文电影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这个例子来看一下。在电影Forrest Gump(阿甘正传)中,Forrests说过一句话“Those must be comfortable shoes.”根据电影情景,学生不难看出句子中的must的意思是”一定”,而不是“必须”,通过这部电影学生便对情态动词表示推测的用法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有些英文节目都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思维也会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王芳(2009级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山东潍坊滨海中学)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与提升 篇7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语文教学,教学方式

初高中教材、大纲和课程目标不一致, 学生身心状态不一致, 必然导致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区别。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高一语文教师有义务帮助每一位高中新生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 做好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准备, 使他们把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 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1.更新教学理念, 适应新生学情

迫于高考和教学进度的压力, 一些高中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重教轻学, 教学脱节, 与高一新生所希望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大差距, 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由于多数高中老师是小循环, 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多数刚带完高三, 突然的对象变化使他们在教学时有意或无意间要求偏高。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形成较大反差, 高一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 先要让新高一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主动适应新生学情。

新高一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是他们能够接受的, 要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要通过考查和交流, 了解新生的语文水平, 设计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和难度。运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2.善用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新高一语文教师从备课到上课再到教学评价都要注意, 我们面对的是初高中衔接的特殊群体, 是新发芽的幼苗, 尤其要注意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不要把他们对语文的热情扼杀在无休止的灌输和打击中。下面我谈谈在课题研究期间实践验证的几个适用于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和提升的教学方法。

(1) 弥补断层。实事求是地说, 初高中语文确实存在不少断层, 如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基础知识的断层、阅读鉴赏能力的断层、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断层、文学批评能力的断层和写作标准的断层。这些断层既然客观存在, 就不能忽视, 要利用初高中暑假和高一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弥补, 以利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有效提升。

(2) 温故知新。高一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 利用初中所学内容, 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高中的新内容。例如高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有不少中外诗歌的阅读鉴赏, 初中学生学了不少诗词, 如毛泽东《沁园春·雪》, 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等。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 虽然要求不一, 但从所学的诗词引入, 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老王》初高中都选了, 虽然重复, 但并不乏味, 旧课新读, 其味更浓厚更醇香, 更能体现初高中教学的提升。

(3) 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中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 根据教学需要, 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课堂环境相符合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开展教学活动。由于这种场景能给予人逼真的感受, 具有符合文本的情感氛围, 因此能使学生获得生动体验,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 灵活讨论。根据调查, 课堂讨论是高一新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教学模式, 特别是自洋思教学模式风行以来, 很多初中都采用了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模式, 如何把讨论引入高中课堂, 并使之适应高中教学, 而且更加灵活有效, 教师要下工夫思考。教师作为讨论的指导者, 应该在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知识衔接处设计论题, 并及时总结评价, 重点解决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补充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疏漏之处, 鼓励善于思考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虽然讨论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 但它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 让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 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了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合作的意识。

(5) 反馈调控。要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教学, 还要注意及时反馈, 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调控教学。教学反馈注重观察, 注意课堂的变化, 留心课堂的亮点, 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抓住教学时机进行课堂调控。反馈信息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讨论和训练获得, 对于学生课堂上下的反馈信息, 教师可以依靠及时的点评加以强化, 也可以借助课后的辅导释疑解惑, 甚至要善于通过自己的动作神态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获得成就感, 认识自己的不足, 并调整学习, 从而达到高中教学的要求。

3.精心设计练习, 提高复习效率

高中和初中的主要区别在于练习的强度和复习的自主性。练习与复习属于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高一新生往往忽略了这两个环节, 只用初中标准要求自己, 造成了高一伊始学习成绩就直线下降。那么是不是练习越多, 复习越难越好?当然不是, 量大难度高恰恰把新生推向厌学的边缘。高中语文的练习除了有像初中小学那样注重积累的部分外, 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注重思维的培养和实践的体验。不要搞题海战术, 也不要机械化, 要注意练习的整体性、针对性、适度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让练习变得形式多样, 让学生不感到枯燥反感, 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实现教学目标。高中语文复习更要温故知新, 重视质量, 面向全体, 兼顾差异。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逐渐形成个性化的复习方式, 这对于学生适应高中学习及整个高中阶段的自主学习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3]朱慕菊著.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高文, 徐斌艳, 吴刚主编.结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衔接,学习方法

崭新的高中生活和学生以前的学习生活有太多的不同了。当务之急我们是做好初高中的有效衔接, 减少初高中过渡时期的压力, 帮助学生早日进入高中生的角色, 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一、两套标准的差异讨论

在认真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后, 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课程标准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 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造”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 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 从培养目标看, 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整体把握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 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

(三) 从阅读能力看, 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 理解

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透过表面现象理解由此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

(四) 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 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

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 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如现代文阅读方面: (1) 阅读方法上, 由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 到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 (2) 理解方面, 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3) 分析评价方面, 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到高中的“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 (4) 鉴赏方面, 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对高一新生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在第一课上我先从初高中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两大方面向同学们说清楚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区别, 以期对高一的新生作出有效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一) 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学习特别注重整合、积累以及运用。

(二) 从培养目标看, 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

语文实践能力”, “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 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对高一新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讨论

通过以上的简单比较, 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 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本人对我们的高一新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 抓好课堂

因为课堂是语文学习的生命线, 比较初高中在阅读能力、思考深度、方法积累、语言表达、文言积累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高中特别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那么课堂上的学习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 同时高中语文的课堂要特别注意学生阅读思考的之后自我体悟和唤醒, 指导学生学会关注更为广阔的世界, 而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我们课堂的引领。课堂的确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 缺失了这一块阅读、体验、提升的地方,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无从培养和提高。所以我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倾尽全力投入课堂, 让自己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不断地成长, 从而切实把提高探究能力落到实处, 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过渡, 让自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劈波斩浪, 化解一切难题。

(二) 做好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石,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初中的积累是语文知识的一种呈现和聚集, 那么高中的语文积累工作就是一种质的飞跃。高中的积累之后还要我们会灵活运用积累的内容, 当我们积累的时候特别要关注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体悟到什么, 关键是在表达的时候能把他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让自己的作文表达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当然, 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指导学生关注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的方面, 这是一个连接初高中的有效回顾过程, 更是一次更高要求的积累过程。

(三) 加强阅读

高中的阅读要求和初中的阅读要求存在巨大的差异, 对学生在阅读能力要求上更加全面和深刻。我们要引领学生阅读, 必须明确读什么、怎么读。比如在阅读中要注意摘抄、记忆、比较、联想、分类, 特别是评点, 因为评点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式, 它会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特别是加深学生的思想深度, 因为思想认识的深浅正是高中生和初中生最大的区别。

由此观之, 高一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过渡阶段, 也是能否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状态的一个关键时期, 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平稳过渡, 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教师不断弥合学生初升高过程中语文教学断层现象, 必然有助于学生培养并树立起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并最终为其高考的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龙大为)

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 篇9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 (必修本) 与初中物理相比, 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 从直观到抽象:

如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

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 从标量到矢量:

算术运算 ( 加减法) →几何运算 (平行四边形法则) 。

4. 从浅显至严谨, 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 语法结构简单, 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 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 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 实验原理简单, 易于操作, 注重的是简单现象的探究, 因此, 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 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 “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 篇幅较长, 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 叙述方式较为抽象, 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 有文字法、公式法、图象法, 它们互相补充, 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难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运用等能力都还没能很好地形成, 因此, 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 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 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 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 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 容易理解, 篇幅少, 概念、公式少, 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 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 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 不习惯于复杂计算 ( 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 ;习惯于仿, 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 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 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 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叙述增多, 进度加快, 方法灵活, 题型花样多, 加之科目多, 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 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 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 因不解其意, 不注意适用条件, 便往往乱代公式, 乱用数据, 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 更是束手无策, 望而生畏, 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 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 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 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 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 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学生。当然, 整个的完善和提高, 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 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 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 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 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 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 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四、学生初中旧知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 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 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 所研究的力学现象, 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 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 他们在初中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 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 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 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 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 难以理解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在直线运动中, 匀速运动根深蒂固, 难以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 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 致使他们又多次地出现抵触, 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五、部分学生知识面窄, 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 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学生, 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 课外阅读稀少、单一, 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 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 (特别是女生) 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 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 加之到了高中, 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 易引起精力分散, 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 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 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 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 还不如省点心, 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六、应对策略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 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 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 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 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 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 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2.加强直观性教学, 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 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 而忽略次要因素, 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 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 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做一些实验, 多举一些实例, 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 掌握物理规律, 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 变抽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生动,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 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 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 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 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 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 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 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 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 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 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 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 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 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 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 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 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 但一解题就错,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5.妥善过渡, 降低台阶。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 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 适当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 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 注意新旧对比, 前后联系 ( 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 。另外, 对教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 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 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 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算, 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 (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 ,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 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 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5分以下, 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 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 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 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 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 (文字、公式、图象等) 。最后, 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 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 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 并及时纠正。

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 篇10

第一, 转变学生思想认识。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有关语文学习谬论—学与不学一个样的不良影响, 普遍认为反正考得好的和考得差的也没有多大差别, 不像数理化和英语那样, 见效快而且差距明显。于是, 很多人便忽视了语文学科学习, 以至于很多人到了高中依然抱着这样的想法, 错误地认为自己学习了十几年汉语了, 考试什么都能应付, 即使自己应付不来的, 别人学了也不见得比自己优秀多少。正是这个想法, 让很多人同别人差别越来越大。所以在思想上重视是学习语文的关键。

第二, 要求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初中学习以基础为主, 特别是语言学科。但是高中就不单是基础了, 更注重能力培养, 如果还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对付高中的知识, 那可能事倍功半。高中这段时期的学习, 背诵记忆一些知识是必须的, 但是这只是一个初步阶段, 能力是关键。而能力如何获得?那就是需要我们花时间在课外了, 加大阅读量, 信息面要宽, 感悟力要强, 要有大气概大境界, 关注苍生, 心忧天下, 善于思考, 乐于思考, 精于思考, 有独到的看法, 绝不人云亦云。这样才能在语文方面体现出自己独特的能力, 写作水平才能提升, 阅读现代文的能力才能加强。所有这些, 除了课堂, 大部分靠课外时间。套用一句名言即“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 老师只是引路人, 学好语文, 关键还是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初高中化学学习思维方式的衔接 篇11

关键字: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衔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5-0029-02

中图分类号:C632.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i.iaan.1008-0546.2010.05.011

每次教高一年级的化学时,总有许多学生反映高一的化学怎么这样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同初中的化学完全不同。做为化学教师。我们除了多加鼓励外,还应在教学上注意抓住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教给他们学习化学的方法,使之能较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其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应遵循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根据初高中学生思维尚未成熟且可塑性大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掌握研究化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并反映客观事物的相对定型、相对稳定的形式、方略、技巧。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从研究化学的思维方法方面谈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跟已知的理性知识相类比——类比法

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之一,它能帮助从已知事物的有关理论建立假说去说明新事物;用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们容易理解。

把初中已有的物理量质量、长度与物质的量进行类比,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又把1mol与1打进行类比提出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类比也是化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如在高一学习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知识时。抓住该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从而类推出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与c12及其化合物相似的化学性质,从而顺利实现卤素其他元素对应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这里应该注意的是:(1)要考虑不同事物之间的可比性。即善于发现事物相同或相似的本质上属性,只有本质上属性相同或相似,才能作出类比:如卤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这一本质属性,为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类比提供基础。(2)要注意类比的或然性,正确类比。防止类比的负迁移。换句话说,就是在抓住事物共同属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差异性一面。如卤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由于其电子层数不一样,因此其化学性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不能由Clz+H20一HCl+HCl0类推出F2+H20一HF+HFO等。高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已经熟悉的类比法。借鉴初中教学的做法,来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初中的“溶解平衡”与高中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以及物理中的“速度”与化学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在高二的有机化学的教学中类比法更常用。

二、对感性材料或已有知识的深加工——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

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在初中只介绍某一种物质的性质,一般不考虑物质的结构,只是按其类型讲授,学习总结规律。在高一第一学期也和初中类似只介绍某一种物质的性质,如钠、氯的性质,但也从实验中总结出来C12、Br2、12氧化性的差异,而在高中则可以以物质结构为主干。根据元素周期律,从结构推理出其性质变化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我在教学中先引导探究的路径,再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推理猜想,假设其性质变化规律,设计实验并实施,验证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交流信息归纳小结,进一步验证C12、Br2I单质氧化性,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从而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规律:

例如,讲电解原理时,做完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后提出:(1)通电前,氯化铜溶液里有哪些离子?其运动情况如何?(2)通电后,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变化?(3)两电极表面上的不同离子哪个易放电?发生了什么变化?(4)综合两极的电极反应,总的反应是什么?通过以上的层层设疑,学生则不难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掌握其他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三、对物质的性质进行还原——还原法

还原法的实质是把认识引导到由抽象到具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把物质的性质进行还原。比如说钠的物理性质。在初中时我们学生一般都采用记忆的方法,而进入高中我们可以通过钠与水的反应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切取黄豆大的钠”,“钠浮在水面,熔成小球”总结得出。很多物质的性质我们都可以由实验得到。如在上氯气性质这一单元,我专门开过一节课“探究氯水中的微粒”,通过直观思维容易判断有:C12H2O。然后实验(1)在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2)氯水中滴加硝酸银,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氯水中还存在:H+,CI-,HCIO。而且可知HCl0具有漂白性,这些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表象作用使学生明白。在这两个实验结束我又加了一个实验(3)在滴有酚酞的Na0H溶液中滴加氯水,实验现象当然是溶液褪色,问题也就出来了“使溶液褪色的究竟是氯水的酸性还是它的漂白性,如何用实验证明呢?”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首先就必须搞清楚两种情况下的褪色原理有什么不同,酸性只是中和了OH-,指示剂酚酞还剩余,而如果是漂白性褪色酚酞已经被氧化,从而就可以得出只要在溶液中继续加碱就可以判断了。

初中教学强调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归纳为规律。因为初中生的思维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持。高中生的思维虽属于理论型,但对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理解上,仍需借助于一些经验型思维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来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这种转化在高一年级表现尤为突出。所以,高中教学仍要借助观察实验。但有时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而得出结论。然后用实验来检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略谈 篇12

一、原因分析

许多学生在初中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 过多依赖老师, 缺乏自觉性、自主性;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实现由单纯记忆向理解记忆的转变, 具有独立性, 要求主动获取知识。和初中相比, 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是知识量加大, 知识面加宽;知识程度加深, 知识难度加大;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考察已由初中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另外, 虽然教材明显注意到了初高中的衔接, 但高难度、大份量、宽知识面和应对高考的需要, 使高中教师在教法中广泛采用分析、讨论、质疑、联想, 按高三拔高性地补充、延伸, 按高考功利性地训练增量, 常常令学生产生思维的障碍、理解的困难。过去借助直观法, 依赖教师, 依靠读、背、记为主要学习方法的学生, 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 吃不了, 消化不良, 最终学习的热情越来越缺乏, 甚至丧失信心, 开始厌学。另外,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 语文教育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不影响一般性的阅读, 语文学习可有可无, 这种认识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产生的“负迁移”日益表现出来。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抓住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的聚焦点, 做好初高中学生情感的衔接, 应该成为教师重视的方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求知的先导,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初中课程改革以后, 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 重视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初中相比, 高中教学方式还相对滞后, 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 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 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的教学环境, 便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学生怀着很大的期望到一个更高级的学校读书, 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点, 要进行自我调节, 不能漠视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高一教学中的“第一次”:设计好第一次师生见面, 讲好第一节课, 把握好每位同学的第一次提问, 做好第一次练习, 讲评好第一次作文, 出好第一次测试试卷……通过这方方面面的“第一次”, 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帮助学生提高自信, 拆除心理屏障, 建立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引发学习的“第一推动力”。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的教学情况, 在思想上做好衔接。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 更新或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高中起始年级的教师特别需要详细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习的本学科知识的情况, 把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储备情况结合起来, 寻找衔接的结合点。比如七八年级文言文以单篇形式与现代文归为一个单元, 到九年级上下册才各有一个单元全部为文言文, 这就让我们对有些教师高一刚开始就想先将文言文教完的做法提出疑问。知道初中学过的基本篇目, 以及要求阅读的名著, 我们的课堂迁移探究就会更有针对性, 课堂就会更活跃。高中的检测也与初中有所不同, 高中的“语基”由识记辨认语修知识、文学常识一变而为联系具体语境的语境操作;阅读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现代文阅读由教师指导下的浅易材料的初步理解一变而为艰深文本的批判性阅读, 文言文阅读也由初步接触一变而为全面展开深入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讲课中文本讲解探究延伸时要做到难易适中, 课外补充文本也要做到符合高中生水平。课堂上学生觉得过于简单就会出现“假对话”, 艰涩难懂就会“一言堂”, 这都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了解初中的教学情况并且在具体教学中做到按照课程标准操作, 那么就做到了行动上的衔接。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阶段是语文学习知识积累的阶段, 同学们学习了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 这就为高中理解运用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升入高中, 学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尽快调整自己的角色位置。部分学生还是按照初中的学习方式被动学习, 以完成作业为主, 缺乏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精神, 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 学生从一开始就要进入高中的学习状态, 让自学能力和自主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自学能力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一般不依赖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式独立获得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学生进入高中后会发现大量时间需要自己支配, 在学习中, 没有老师的时候多, 有老师的时候少;书上能够翻到、能够直接用的东西比较少, 而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想出来的、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较多。他们会越来越觉得强化已有的自学能力是有必要的。高中生与初中生学习方法相比, 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更多具有整齐一统的规范性, 更多外部的强制色彩, 而高中生仅仅如此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在此基础上, 分析学生年龄、性格气质和认知思维特点, 诱导、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体验, 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性格气质特点, 发掘自我优势, 摸索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使自学能力在将来人生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主性学习是对被动适应式学习的超越, 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 以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 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不是被训练或灌输得到的, 而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主动的建构形成的。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 对新的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 有自己新的目标、新的憧憬、新的梦想, 渴望在新阶段学习中一展身手。高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 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的发展, 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 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 也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解, 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 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 要求有实事求是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 并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教师要抓住高一新生进入新学校急于表现自我的机会,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以自觉的态度对待学习, 对教材内容进行主动学习, 用自己的眼睛来看, 用自己的脑子来想, 用自己的心来读、来写, 教师要逐步将学生引进对文章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的境地, 同时还利用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解决。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处于一个很低的层次, 对某件事情的认识经常处于感性理解的层次, 对事理的分析能各抒己见, 但在两条逻辑线上展开, 几乎没有思想与观点的碰撞。高中生则不同, 自主学习能力很强, 而且能从多个角度辩证思考自己的所见所闻, 课堂上会出现“交锋”。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不同阶段自主学习的特征, 合理驾驭课堂, 使之更“有效”。

当然, 要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关注, 找到更多的衔接点。

摘要: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两个角度探寻初高中如何衔接, 从而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衔接

参考文献

[1]龚春燕.高中生学习指导.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黄宏武.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的四个转变.教师报, 2003, (3) .

[3]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9) .

[4]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 (5) .

[5]赵世平.与中学生谈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上一篇:动物尾巴的功能论文下一篇:肺动脉血栓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