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教法

2024-09-23

高中语文的教法(精选8篇)

高中语文的教法 篇1

摘要:在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下, 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与新课标、高考不和谐的音符, 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适应新要求, 探究新教法, 从教师自身、学生实际、兴趣培养、网络应用中去求突破, 求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教法,兴趣,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及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高中语文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去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高中语文教学要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可见,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全新的教学理念也势必会带来全新的教学气息,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与时俱进、应运而生。作为工作在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来讲,要遵循教学规律,遵照新课程标准,积极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以及在教学方法上的有益尝试,谈几点在教法革新上的体会:

一、教师要对教学创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要勇于改变业已形成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要大胆力求突破。创新不是要随意发挥,想怎样就怎样,更不是要另类,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以生为本,要合乎情理,在展示方式上别出心裁。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交流学习,充实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挖掘教材,高效率地驾驭课堂,把跟时代适应、学生适合的新知识、新问题引进课堂,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语文课的深厚底蕴去感悟学生,引导学生去研究、提问、探讨,以便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愉悦的教学氛围必然会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退居二线,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足够宽松、真诚平等的空间里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成功引导,正面鼓励,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自己的心里话和想法拿出来进行交流和探讨,甚至可以争论,要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鼓励学生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上进,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创新的潜在动力。教师要创设情感情境,通过各种有利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把课文中的历史情境、人物的激烈感情融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设法让学生在愉悦中领悟知识,在激情中感受语文的美,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配合声像资料来渲染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要创设生活情境,把课堂教学与大自然、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随时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的场景,让学生去观察、思考,相信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锻炼自己的听、说、读、写,强化自己的观察能力,在日新月异的生活情境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他们的积极性也就相应地提高了。要创设故事情境,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人故事、历史传记、民间传说等,例如《荆轲刺秦王》《阿Q正传》,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给故事中的人物设想前世今生、恩恩怨怨,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改编、演绎,必然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要创设问题情境,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常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精心地设计课堂问题,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自主解决、沟通交流、提高能力。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发现、去收获。

四、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去充实课堂

今天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盛的饕餮大餐,教学活动在网络的海洋中可以轻松自然地冲浪,取之不尽的资源必然对学生创新理念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必然会改变我们的教学活动。新课改就是要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一代新人,多媒体可以把许多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寓教于乐,有利于学生去接触更多的课外内容,加强他们的知识积累,课堂效果非常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越是充分地备课,课就上得越精彩,教学效果就越好。利用多媒体时,课件制作得越精美、实用,课堂的学习气氛就越浓,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获得的知识就越多,教学效果就越理想。多媒体把声、光、电有机地结合起来,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多媒体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和兴趣,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应积极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并借此不断改进教学思路和手段,推进高中语文的新课程改革。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顺应新课程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探索中走出一条新路来。“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有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就一定能适应新要求,完成新课程改革。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通过我们的不懈付出,在教学中就肯定会获得更多的成功和喜悦,教师和学生一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收获,实现我们的理想。

高中语文的教法 篇2

从今秋开始,天津市、山西省、江西省将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自己有幸先同志们一步接触到供试验用的新的《地理教学大纲)和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材,先睹为快。本文仅就新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谈点粗浅看法,以期与同行相互磋商,共同提高。

一、新编高中地理课程结构的新格局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规定:高中三个年级都开设地理课。高一地理(必修)面向全体学生,为其奠定终身受用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基础。全书以人类为中心,去研究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高二地理(限定选修),为选学文科学生毕业后升学深造拓宽文化基础,它在高一地理(必修)基础上,把人文地理(狭义)中具有普通应用价值的专题性基础知识加以叙述。高三地理(限定选修),则是在高一、高二地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地理区域研究基础知识和当今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几个突出问题。以上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地理课,层次渐进,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共同完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目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高一地理1至4单元侧重于探讨生态可持续发展;高二地理突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高三地理则是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结合地理课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二、高一地理(必修)教材体系的新构建

高一地理共10单元,按其内容联系,又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1至4单元);第二部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5至8单元);第三部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9至10单元)。

自然地理部分,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变化是采取了以“四大环境”取代“四大圈层”的体系,从而更加突出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线。人类生存发展的范围是在逐渐扩大的:人类一开始生活在陆地上;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展到海洋;航空航天事业的开拓与进步,又使人类解开大气、宇宙之奥秘。新编高中地理在讲自然地理时,是以“宇宙环境”开始的,因为地球上许多地理事象的发生与地球宇宙环境有关,然后,再讲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最后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陆地环境结束。四大环境涉及内容颇多,新教材并未追求各大环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选取那些最具有地理性(体现人地关系)、时代性(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用性(体现地理实用价值)知识,而舍去了那些陈旧的、实用价值小的、与人地关系不紧密的、属于地理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内容。

人文地理部分,摒弃了传统的、从部门经济地理角度组织材料,而是选取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即解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居住、联系、休闲等需要的活动。具体确定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的旅游活动。从而减少了头绪,突出了人地关系。每个单元都没有系统地讲某种人类活动,而是紧紧围绕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人文环境而展开。

三、高一地理(必修)上册各单元知识结构简析

(一)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与现行教材不同之处,它不仅讲地球的宇宙环境,还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展现在学生面前。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中的天体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好多现象都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了解它,有助于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利于从深层次认识人类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教学时,应通过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弄清天体系统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第二层次,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地理意义。教师只有通过让学生对地球仪、三球仪的操作演示,通过“二分日”“二至日”日照图的读图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同时也使学生的操作、绘画等动手能力和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发展。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很复杂的运动,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科学地讲,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产物。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的区别在于没有明确标明哪些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哪些又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而是笼统地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概括起来,其意正是要说明这一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这一点,可设问让学生思考:①假如地球不公转只自转,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周期、地方时差大小将有变化吗?②假如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地球上还有昼夜更替吗?③如果黄赤交角等于零,太阳的回归运动、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变化、五带划分将是怎样?学生通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既加深了对地理事象形成的深刻理解,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第三层次,是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来讲述的。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宇宙资源开发、宇宙环境保护。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宇宙探测意义,唤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立志探索宇宙奥秘、开发宇宙资源、保护宇宙环境的意识。

(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第四单元――陆地环境

这三个单元知识结构大体一致,都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讲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特征的。当然三个单元各有侧重;第二 单元大气环境,先讲大气环境组成、结构,再讲大气环境的物理性状;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主要讲海洋环境的 基本特征――温度、盐度与运动;第四单元陆地环境则是按陆地环境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 、土壤来组织材料的。但无论怎样,这一层次内容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理清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内部、各 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简称“地地关系”。

人地理学角度讲,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才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只有搞清 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例如: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离开了各 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各组成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就很难理解复杂的陆地环境形成、发展 与演化。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只有搞清“地地关系”,找出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才能协调人类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当学生了解了“海气关系”、“海陆关系”时 ,就会从保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高度,自觉地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只有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才能变分散的、机械的识记为系统的、理解的识记,既便于记,又便于忆,才可能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象。例如: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在“大气 的运动”一节中,只要学生搞清气温、气压、气流、天气状况几者关系,搞清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力、风力与等压线的关系,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以后的“气旋与反 气旋”、“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境、北半球1月、7月气压形势,乃至世界的降水与气温分 布、气候类型分布等诸多知识。

第二层次,讲“人地关系”,是各单元的重点。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三个问题。四 大环境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科学发展, 自然资源的外延越来越扩大。自然资源问题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资源的特性、类型,因地制宜地保护和 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还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认识并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的 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自然灾害,主要有宇宙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新教材着重讲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通 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时空分布、危害、防御等,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树立“灾害 意识”,确立预防为主、加强监测预报的观念,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应灾能力,包括应灾心理和应灾行为 的培养。自然环境本身带来的灾害固然可怕,但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更可怕。

目前环境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适度不合理地生产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改变;一类 是由于人类消费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教学,我们不仅要对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环境污染的污 染源、污染物、污染原理等)、危害、对策让学生了解清楚,更主要是教育学生摒弃“人地对立”(如“人主 宰自然”、“人定胜天”等)的传统“人地观”,树立“人地协调”的科学“人地观”。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自觉参与当地环保工作,展示地理之价值,教育学生讲究“环境道德”,让他们从自身作起,从小事作起,从 现在作起,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自觉与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作斗争。

(三)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

人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其中工业和农业又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部门。本单元共11节, 前5节讲农业生产活动,后6节讲工业生产活动。但无论工业还是农业,都不是讲生产活动本身,而是突出讲地 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讲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相应的人文环境。这部分内容,无论农业 还是工业主要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农(工)业的区位选择。本质上讲,就是地理环境对农(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教学时,注 意把握具有递进关系的四个问题:①影响农(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②影响农(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③ 农(工)业的区位因素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区位因素对农 (工)业区位影响在不断变化着;④农(工)业区位选择,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同时又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 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与之相应,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①联系实际搞社会调查,对当地(或某一地区)农(工)业区位因素 或区位选择作出分析与评价;②根据不同农(工)业部门不同特点和区位因素对生产的影响,选择主导区位因 素;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兼顾的原则进行农(工)业区位的选择实践 。

第二层次:类型与区域。农(工)业类型划分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是以不同生产要素(含投入与产 出)在整个生产要素构成中所占比例划分的。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特点的工业部门,以及不同的自然条 件、社会经济条件,形成了种类和地理范围各不相同的农(工)业地域。类型在区域的表现往往是交叉的,一 个农(工)业地域常常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分类。对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域的教学,应指导学生利用比 较的方法、综合分析的方法去掌握每个农(工)业区域的区位因素和主要特点,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 期对我国或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有所借鉴。

高中语文“关键词阅读”教法研究 篇3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阅读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例如,在阅读新文本时,总要经历一个原有的知识、经验的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新体验与原有知识结构、情感体验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对原有知识、体验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因此,教师要在阅读中找到沟通两者的媒介,帮助学生实现或加快实现这种知识、情感态度的提升,帮助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1??研究目标:以高中1—6册语文课本为研究文本,以关键词为文本阅读的切入点,在阅读教学中探寻实现深度语文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可操作的关键词阅读教学法。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教师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关键词阅读教学法”处理教材,通过文题解读法、词语对比法、点线串珠法等提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让教师能熟练运用关键词阅读教学法独立设计“关键词阅读教学”课例。

2??研究内容:本研究力求以学会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词为切入点教会学生“入文”,以关键词的品读为突破口教会学生“出文”,从教师、学生、文本三个维度探索“关键词阅读教学法”对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实现文本深度阅读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关键词阅读教学”并非纯粹的词语教学,也不意味着完全摆脱传统的句段分析、主旨把握、作品特色等阅读教学内容,恰恰相反,关键词阅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深读词语的基础上对句段、文章中心有更透彻的理解,进而寻找一种实现文本深度解读的途径。

3??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为主,辅以调查研究法等。

三、研究的成果

1??“关键词阅读教学法”的文本适用类型。一般来说,“关键词阅读教学法”主要适用于说理性文章(包括说理性现代散文、说理性文言文、主旨鲜明的文化随笔等),语言表现力丰富、情感鲜明的抒情、写景散文,有诗眼的诗词,而一些标题有提领词的小说也适用此法。

2??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首先,有助于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改变学生的浅阅读现状。很多高中生能意识到阅读优秀的、高品位的文学作品的重要和必要,但自觉阅读的学生不多。“关键词阅读教学法”可解决学生“读不进”文本的问题,因为它着眼于词语的涵咏品读,着眼于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表现力的挖掘,着力于学生咬文嚼字习惯的培养,进而帮助学生走近文本的思想内核。其次,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关键词阅读教学法”以文章关键词的解读分析为主要教学流程,切口小,思维流程短,学生不需要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不需要有很绵密的思维推理就可以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而且不同的学生对“关键词”的解读也不同,可以彼此启发,互为补充。

3??学生适用群体分析

“关键词阅读教学法”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选择、阅读能力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现代文阅读考试经常在18分以上的学生而言,“关键词阅读教学法”不容易切入他们的阅读习惯当中,故而见效并不明显。最适合采用“关键词阅读教学法”的学生群体,是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有深入阅读愿望但缺乏方法,阅读积累不够丰富的中等生,这些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考试经常在11—15分之间。这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往往处于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苦闷境地,觉得若有所悟又很难抓住要点,“关键词阅读教学法”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切入文本内核的抓手。

4??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阅读教学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教法研究,它对教师的文本研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然会对教师的文本深度阅读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运用“关键词阅读教学法”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关键词的深度挖掘,还要对全篇有自己的独到解读,对整个教学流程有通盘的考虑,才能做到以词串篇,词不离篇;借词入情,以词会意。

“关键词阅读教学法”提供了一个研读文本、设计教案的新角度,老教师可以通过同课异构教出新意,年轻教师可以提高独立备课能力。由于关键词阅读教学有赖于教师的个性化解读,没有现成的套路和教案,因此教师必须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阅读经验参与文本解读,对文本作更为深入的研究。实施“关键词阅读教学法”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课堂生成的讨论有充分的预设及引导预案,因此,采用“关键词阅读教学法”无形中也锻炼了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另外,“关键词阅读教学法”要求教师更加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依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来教书,而不是以想当然的预设来教书,最大可能地做到“因材(教材差异)施教、因才(人才差异)施教”。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首先,学生对词语的咀嚼品读并不是阅读训练的最终目的,咀嚼词语终要服务于对全文主旨情感的有效把握。教师在采用“关键词阅读教学法”开展阅读教学时应该兼顾多种阅读教学方法,避免方法单一产生的“营养不良”。

其次,“关键词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关键词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开展教学活动,在备课时强调树立全局观,找准串联板块、提领中心的主线,以确保课堂流程不松散,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较好的课堂预设,授课时有较好的调控能力。经验不足的教师在实施时有一定的难度,备课组要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氛围。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创新教法刍议 篇4

一、转变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担当的主要是教材内容的复述者;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复述教学内容,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 很多学生其实对教学内容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和领会,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学生在记忆背诵的时候基本是死记硬背, 且背诵记忆也较为困难。尤其高中的文言散文、诗词, 句子较为拗口, 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在创新教学中, 教师应当首先转变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创造条件, 创设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将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鼓励学生提问和独立思考, 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知识, 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解读文本, 生成新的知识, 与作者对话, 与时代对话, 与文本对话,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最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问题为主线, 以活动为主轴,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品质及自我发展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时, 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柳宗元所说的“愚溪八景”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把八种景物都以“愚”命名?提出问题后, 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后, 就会积极地在文中去找原因。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探究, 不难找出关于这个问题的句子:“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 悖于事, 故凡为愚者, 莫我若也”, “予虽不合于俗, 亦颇以文墨自慰, 漱涤万物, 牢笼百态, 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 则茫然而不违, 昏然而同归, 超鸿蒙, 混希夷, 寂寥而莫我知也”。学生再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以加工, 形成答案: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 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

二、丰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学手段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不断地丰富教学手段, 采用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高三课文《等待戈多》, 作为一部荒诞派的作品, 内容大多是欠缺逻辑的剧情, 没有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作品中的任务、事件、环境等杂乱无章, 看不出有任何的进展和变化, 语言支离破碎、颠三倒四, 对白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不少学生觉得此文十分无聊, 完全没有读下去的兴趣, 也就难以理解作品的主题, 更谈不上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及语言的魅力。在教学中, 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分别扮演作品中的两个主人公,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将作品呈现出来, 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 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还使学生乐于学习。同时, 学生为了在课堂上表演得更好, 也更愿意花费时间去准备, 而在反复朗读、揣摩的过程中, 自然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体会到文学之美。

三、利用现代技术,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

教师利用声、光、形、色合一的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增强语文的直观性,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句章内容, 深化对语言的感受, 同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如李白的《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通篇以气势恢宏的言辞和奇瑰丰富的想象描述了蜀道的峥嵘崔嵬、阴森深邃, 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但由于学生对蜀道的认识不足, 难免会以为诗句的写法过于夸张, 从而在理解文章思想上也会有一定的偏差, 背诵也较为困难。而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 将蜀道的图片及一些时代背景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则可以让学生对蜀道有直观的印象, 使学生在朗读和学习课文时感情更为投入, 从而促使学生在通过观看多媒体图片和影像获得的直观印象的基础上, 根据文章描述更好地发挥想象力, 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 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语文之美, 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阅读朗诵,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学习过程中的阅读积累十分重要。而由于高三学生课业较重, 课余时间较少,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难以实现。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同时还应加强课堂的写作训练, 让学生就某一场景写一段文字,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陶醉于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进行写作技巧的辅导, 让学生将从课堂学习及课外积累的知识通过课堂训练表达出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及表达能力, 将语文课堂教学推上高效率的平台。

语文新课改的实施使得学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过程逐渐步入正轨。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丰富教学手段, 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提高学习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注重阅读及课堂训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潜能等各有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摘要:高中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花的时间不多, 成绩普遍偏低。而新课程教学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模式, 摆脱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 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本文主要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创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以期更好地优化语文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法总结 篇5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遵循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变成可爱的小水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角色,感悟内容,升华感情。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性强,采用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并与鼓励欣赏法,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

在教法上,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重点是促进师生、自我、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堂课重点的研读对话的我放在了小鸟去南方前和大树的一段对话。会采用自由读和演读的方式,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鸟与大树友情。剩下的三组对话都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四人小组练习的基础上指名读,分角色读,让学生体验小鸟焦急的心情。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作为学生重点感悟的段落,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自己质疑,在感知的基础上能够入课文,与小鸟的情感一致。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共同享受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

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大纲提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涵。”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把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能力上。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以体会父亲的矛盾心理为线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我主要运用以疑导读法,围绕矛盾点,抓住几句重点句,引导学生读读、圈圈、想想、议议,体会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令人敬佩的举动出现,从而为体会父亲的思想品质埋下伏笔,采取这样的教法,为落实单元训练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设下了坡度,便于学生把握全局,化难为易。

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我以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读的兴趣。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感悟语言。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朗读,以读促思,读中体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入情入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得到情感的熏陶。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用抓重点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引导法,以生活实际熟悉的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朗读,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课件展示)。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教师把远程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和学生实际,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适当选用:利用图片、数字、音乐等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教师梳理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信中“我”的呼吁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和爸爸相约时心情怎样?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等问题引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运用了多种手段,尽可能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又如“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并补充一些材料如:《地球的呻吟》、关于战争的数据统计、《地球的呼唤》等,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并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着一感情基调,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爸爸临上飞机前说的话“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定信心。“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一句是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语调应逐渐提高,特别是连用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以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部分,应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来读。使本课的教学情感达到高潮。

情境教学法: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以激发爱,以情打动人。本文语言简练,情味浓厚,运用情境教学法,切合文本的特点。点拨法:点拨法的精髓,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生命的话题有点厚重,学生通过读文,虽然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但是,游离于文本,脱离体验的体会只能是口号似的。所以,教学本课,必须通过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促悟,才能达到光凭学生自悟无法企及的高度。

本课时我以体验朗读法为主,紧紧抓住从喜欢到更喜欢,从喜欢花的外在美到更喜欢花的内在美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中朗读,在挖掘作者的意蕴中得到升华。另外,采用以学生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逐步提高学生交际和欣赏文学名著的能力;从以导带学到以练促学,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时,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

2、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美文,让学生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

“教学方法灵活化”是创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课,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补充最美的乡村的图片,播放歌曲《美丽的田野》等,激发学生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朗读感悟法:有疑问时,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多读朗朗成诵。自主感悟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用生本自读自悟、生生互读互悟,师生共读共悟等形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根据教学目的2、3两项,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质疑问难——想象叙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课堂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

根据所制定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本教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通过“自读、讨论、精讲”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分角色朗读”、“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简洁而有个性的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爱模仿、好表演是初一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并辅以表情、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初步达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理论,要求我们教学重在指导方法,培养能力,根据学生通过上一课《牛郎织女》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这一实际情况,用鉴赏分析法来教学这篇课文应该是比较妥当的。因为“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相结合”原则要求我们:语文能力训练要借助于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知识教学,要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已知的有关民间故事知识指导下,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初步学会赏析未知的《渔夫的故事》,这种方法正体现了上述教学原则。

《渔夫的故事>是一篇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民间故事,故事全属虚构,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构思能力,要让初一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采用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设计一组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以达到铺设台阶,化难为易的目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引导和启发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电教、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教法学法)

高中语文的教法 篇6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词类活用 教法分析 教学流程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订的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范围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近年课改以来,人教版的教科书分为大纲版和课标版。本文将以人教大纲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词类活用”知识点为对象,分析其教法、教学效果及测评方式等。根据教材,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安排在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综观人教版三个年级、全六册的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安排,我们可以看到,每册的第五、第六单元课文都是历代的文言文作品,并且基本在每个单元后都附有一个文言语法问题的说明,从第一册至第六册分别是:怎样学习文言文、文言实词的特点、怎样学习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常用句式。“词类活用”“文言常用句式”讲授文言文区别于我们现代汉语的最重要的语法规范问题。本文拟就“词类活用”现象为例,专门讨论其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选取和设计、教学效果的测评等问题。

一.“词类活用”教学内容及教法分析

我们知道,造成我们阅读文言文献困难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古今词语的用法不同,掌握这些用法差异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在一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原有的意义和用法,作另一类词来使用。事实上,高中语文教材中所谓的“词类活用”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这些用法并非临时的活用,而是这些词经常的用法,高频率、大范围的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教材选取了与现代用法差异最大的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即“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用法”“名词做状语用法”。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其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教法设计。

1.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是“使动用法”的形式特征,即都表现为一个动宾结构,通常是一个动词、形容词或名词后带一个体词(名词或代词)。这种时候,根据其分布的位置,只能将前一个词分析为动词,后一个词是其宾语。

(1)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其中(1)中有一个动宾结构“相之”,由于后一成分“之”是典型的名词语,而前一成分又显然不能理解为与其有联合关系,因此要看做是后一名词的动语,是支配涉及后一名词的成分。

二是“使动”的语义是“致使”义,即谓语动词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让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三是“使动用法”的具体形式,即前一成分由哪些词类充当,教材介绍了三种:名词的使动;动词的使动;形容词的使动。

最后总结,名词、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这里带上宾语是一种词类活用现象。

1.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形式上均为动宾结构,都是一个名词或者形容词后带一个名词做其宾语。我们知道,汉语的名词和形容词一般不能带宾语,因此算作“活用”。

(2)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

例(2)中形容词“奇”“壮”后带体词结构“其言”“其貌”,因此判定为动宾关系。“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判断都需要依据形式上的分布环境。

二是“意动用法”的语义内涵是什么:谓语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发出的,这与“使动”不同。表达一种主观的认识,主语以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如(4)意为“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三是“意动用法”的具体形式:形容词带宾语和名词带宾语。这两类的翻译方式不同,前一种译为“认为…怎么样”,后一种译为“认为…是什么”。

1.3名词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两类形式,名词后带另一名词语而两者不构成并列联合或修饰限制关系。“使动”和“意动”用法中都包含这类活用现象。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表“穿衣”)

例(3)“衣”本为名词,但在这里后带名词“帛”,且前有状语“可以”,故认为用作动词。另一种形式表现,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如“能、可、欲、肯”或副词的后面,助词“所”“者的前面,则用作动词。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表“游泳”)

(5)范增数目项王。(“目”表“看”)

(6)赵王之子孙侯者。(“侯”表“做诸侯”)

这两种分布是谓语动词的典型位置,所以认为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1.4名词用作状语

一是界定,当名词用在动词前并对动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时,就是“动词的状语”。

二是具体的语义类,包括五类:表比喻、方式、工具、处所、趋向。

(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表“像狗一样”)

(8)学而时习之。(“时”表“经常”)

(9)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表“用簸箕”)

(10)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表“在东市”,余可类推)

名词用作状语是古代汉语的普遍现象,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句式,如“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二.教学流程设计

讲授“词类活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教师为主或学生为主的两种不同教学模式。

(一)教师为主的模式中,具体程序如下:

1.教师讲解定义、用法、句式语义特点。

2.教师分析相关例句。

3.教师列举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哪些词语属于活用,具体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

4.让学生将这些句子翻译为对应的现代汉语句,看其是否能正确翻译其中的活用词语。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具体流程如下:

1.预留“词类活用”作业让所有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准备为大家讲解。

2.课堂上让某一名学生讲解什么是文言的“词类活用”,并举例为大家说明。

3.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在前期预习的基础上分析具体例句。

4.提供一些针对性练习让几名学生单独上讲台完成,以测评教学的效果。

高中语文的教法 篇7

1 教法创新在高中语文教改中的积极作用

新教改的实施, 就是从激活教师教学创新积极性的基本目标出发, 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其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载体, 教法创新又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主要体现形式。

1.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法创新从教学环节上对教学结构实施了优化, 尤其是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开展各种教学设计, 产生了直接的教学推动作用。例如六步教学法, 在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 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考, 由此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时, 教师可以直接从诗歌的“意象”意义出发, 让学生带着对“意象”的各种疑问, 去阅读诗歌, 进而深入到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使命中去体验作者伟大的历史责任感, 教师根据学生对“意象”系列问题的处理程度, 再进行适时的启发, 如具体历史事件的交代、某些词语的解释等, 让学生开展学习过程的反思, 以达到进一步提升理解与巩固的目的, 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积极地回顾过去所学过的毛泽东的同时期的诗词, 达到拓展教学的目的。

1. 2 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教法创新的另一个方面, 就是对教材内容做出教师个人的创新能动编排, 使得教学内容的教学更适合教师个性与所任教班级学生的个性或学习的特点。在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劝学》时, 教师如果按部就班地开展从生字词到文章翻译的教学, 由于古文的枯燥与说教, 会直接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采用六步教学法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直接从“劝学”的系列问题切入, 如: 为什么劝? 怎样劝? 劝什么? 这样就对教学内容作出了目标性的优化, 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会调动自己的学习毅力与学习能力, 在阅读中就相应地会对文中做出三个角度的内容划分, 再结合教师的点播启发, 教学的内容自然就变得线索清晰而简单。

2 高中语文教法的变化性

教法的创新变化主要体现在时代适合性, 合适的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就是好的, 但也只是暂时的, 教法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地否定与提升。因此, 教法具有变化性。

2. 1 随教学内容变化而变化

教学内容的变化, 是教法变化的基础性动因。随着现代印刷科技的发展与不同时代经典作品被编排进教材, 教法只有在与其同步变化的情况下, 才能真正地把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教好。例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时, 教师若能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结合六步教学法, 把麦当劳的各种资料加以展示, 并设置问题, 显然, 以这种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能引起较强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展示近几年麦当劳的广告宣传图片、麦当劳食品的各种外形设计、麦当劳店内的各种设置、麦当劳的发展历程等, 由此展开对外国文化进入中国的中国化历程进行研究, 并对其中中外饮食文化碰撞进行思考, 去发现麦当劳、肯德基、咖啡屋等外来文明或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刺激作用。

2. 2 随教学技术变化而变化

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各种课堂教学技术的运用, 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环节的优化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以及对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六步教法为例, 其在教法创新方面引发的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 可以直接把六步教法的流程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这六个步骤既可以作为教学的环节, 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时的任务指导; 可以实现从教师的讲解启发, 向各种展示资料如图片与视频内容的启发并重转变, 如在教学《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时, 采用这种教学技术手段是最理想的办法之一, 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教师板书、讲义的发放向容量更大的视频图片拓展; 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 教师可以展现更多的关于此词背景的历史图片与毛泽东同志的诗词。

2. 3 随教学环境变化而变化

所谓教学环境, 有着宏观与微观的区分, 宏观是指全国与省市的教学环境, 微观指县、乡镇与学校甚至学科组内的教学实际。在全国新教改的背景下, 全国都在开展教改, 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教改名校。同样, 课题“基于高中学生学习力提升的六步教学法研究”, 也是在全国与江苏省的大环境下而与时俱进产生的。其中, 既有苏教版教材的宏观变化、江苏省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等方面的因素, 也有对教师培养与队伍建设的积极探索。无论是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专业成长, 还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发展, 都从各个方面营造了教法创新的良性变化环境。六步教学法的探索, 是各方面积极因素的尝试之一。

3 高中语文教法的不变性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总结出, 无论教法怎么改变, 都是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的探索, 也就是说, 核心工作方向没有变, 指导思想没有变, 教师的教学理想没有变, 这正是确保教法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3. 1 学生主体地位不变

在教法创新与推广的过程中, 无论是六步教学法, 还是杜郎口的教学模式, 都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学习动力、毅力、能力为基本的教学目标, 最终实现学生在语文运用中的创新。如六步教法中, 从问题到拓展的每一步, 都既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环节通关密码, 在实现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步步提高的基础上, 去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教师在其中显然起到的近乎只剩下组织课堂秩序的作用, 一切都在学生的自觉能动中, 根据教师对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 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化与提升。

3. 2 教师教学追求不变

作为教师而言, 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 都在每个人的坚持与教学创新中不断得到体现。教法的创新, 是教师追求良好教学效果的努力之一。也是教师争取在课堂教学中提升个人教育教学技术、教学能力与教科研能力的探索, 这样不仅能体现教师的学高为师的崇高学识地位, 也能让个人在教育这个职业团队中发挥出更大的职业影响。追求成为名师、骨干教师是当前广大教师的最为现实的理想, 这些都在教改的潮流中通过那些教法的创新、教学成果的展示与教改论文的固定来展现。当然, 其终极的追求, 就是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就个人而言则可是桃李满天下。

高中语文教改, 不是为了“变”而“改”, 因而教改不是变魔术, 需要有稳定性、持续性, 即确保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为核心。但作为教改, 也不能不变。时代在发展, 科技在进步, 人们的素质在提高, 环境在变化, 新的文学作品在出现, 凡此种种客观环境的变化, 作为知识传播主要方式的教学, 必须变化。变, 才能提高适应性, 才能高端设计, 才能前瞻引领。

参考文献

[1]顾燕.重排体例, 分门别类地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教法例谈[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4) .

[2]相明祥.把学生引入《红楼梦》艺术宝库的大门——《林黛玉进贾府》教法探讨[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0, (14) .

[3]赵盛成.论述语体的故事性表达与故事视角下的拜访式阅读——《 (论语) 选读》的一种教法[J].语文建设, 2009, (9) .

浅谈高中数学的选题与教法 篇8

关键词: 高中数学;选题;教法

一、选题的特点和要求

1.选题要围绕考纲要求。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有着明显的不同,高中数学对学生来说知识点多、内容复杂、难度大,是学生日常学习中一大难题。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自身特点进行教学分析和设计,尤其是对选题的设计。在日常的教学中以及以往的学习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的学习需要做一定数量的习题加以巩固。因而,很多教师就会采用题海战术,课堂上以及课后都会布置大量的习题,但是这并没有对学生数学的学习产生太大的帮助。在数学的选题上,不应该过分的追求量,应该注重质,也就是习题内容的设计。教学大纲要求数学的选题要做到一题涵盖多个知识点,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更深层的挖掘数学中的乐趣。

选题分析:这是往年高考中的一道选择题,也可以说是这是一道典型题型,原因是这道题不难,而且用到了椭圆的第一和第二定理,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延伸,运用了基础定理和函数应用。这道题无论从知识点涵盖还是学生心理特点上看,都是一道值得选择的题型。学生在看到这道题的时候,不会产生抵触情趣,相反会认真并有兴趣的去解答,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选题要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数学是一门理论课程,这样就把数学脱离了实际生活,学生认识不到数学在生活的作用,而且伴随着大量的习题压力,使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数学是高中学业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压力最大的一部分,数学本身的教学量较大,再加上大量的课后作业和课程安排,使学生很难轻松的完成数学学习,所以在选题时要尽可能的灵活化、生活化和趣味化,使课堂更加活跃。这里再举个教学案例说明一下。经济数学和数学往往有很大的关联,我们也常常把经济数学引用到数学教学中来。在概率这一章,我们经常会用摸球的方式来提问,但这适用于基数较小的习题,对于基数大的问题,我们引用彩票的中奖率。我们知道彩票的形式是36个数字中取7个数字,若7个数字,则中一等奖。那么中一等奖的概率是多少?其实这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当学生思考一会得出答案时,听到老师说答案是1/8347680,简直和被雷劈两次是一个道理时,学生被老师的幽默讲解弄的会心一笑,活跃了课堂气氛,这就是教学的重点所在,通过轻松幽默的讲解方式,对习题进行由浅入深的递进,降低学生做题的恐惧,这样学生就会爱做题了,做题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对选题进行合理的变换和引申

从近几年高考信息中可以看出,好多问题都是教科书上例题或习题的变形,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对书上的习题进行变换练习。

任何习题无论怎么变,只要我们掌握习题的要领,就会轻松的解决问题。

三、小结

考试固然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并不代表选题就要以考试为中心,我们要精心进行选题设计,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钱红健.高中数学选题研究与教法分析.高考(综合版),2013.8:94

2 袁林生.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美.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0(30):159

3 苑金伟.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6,22(2):58

上一篇:阅读课课例下一篇:环境技术“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