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技术“创新者”

2024-09-23

环境技术“创新者”(通用12篇)

环境技术“创新者” 篇1

1 开放式创新的起源与发展

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性活动,需要广泛的技术资源和专业能力,企业面临的创新压力大大增加,单独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即使大公司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前沿领域维持研究的努力,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任何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和技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研发模式开 始由内部化逐渐走向外部化。实际上,早在1959年卡特尔和威廉姆斯就强调,与外界适当交流是技术领先的公司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创新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克利斯·弗里曼认为,19世纪最典型的创新模式是发明家兼企业家,20世纪最典型的创新模式是与外界充分交流的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部门,而在21世纪这些模式逐渐被网络化合作系统的创新模式取代[1]。

Teece(1986)指出,企业不仅需要评估决定在新知识生产中是依赖于外部知识还是依赖于内部知识,而且还要选择是将内部可供利用的知识作为一种商品在技术知识市场上出售,还是将它作为生产其他产品时的投入[2]。Chesbrough(2003)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认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机械的思维方式,而将外部的和内部的技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使得企业能够通过技术许可,从外部获得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激活在封闭的创新环境下可能被抛弃的某些企业技术,从而获益[3]。

通过对IBM、Lucent、Intel、P&G等多家公司的调查研究,开放式创新的优势在于企业获得外界的创造性的思想和技术;能够和其他组织特别是大学合作研究;对很有前景的新技术公司直接投资;转让不同于自己战略方向的技术;通过资产分派加快公司内部新科技的发展;鼓励其他公司和顾客成立内部科研项目。然而同时开放式创新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投资风险和金融风险;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增加了交易成本;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纠纷。

2 开放式创新带来的挑战

企业开放式创新是一种平台战略,不管是资源流入还是资源流出,都是动态和开放性的,但都是基于市场需求和企业经济获利的一种对于产权欲望的追求。因此,该种创新模式的推广,必将对现有技术环境提出新的要求。

2.1 外部技术交易市场

在既定的产业、技术或区域条件下,可供利用的外部技术知识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禀赋,它有助于获得其他知识和相关组织的特征。参与者的多样性,比如企业、大学和研究中心以及经纪人和其他专业从事技术知识扩散的参与者,能够促进外部技术知识数量的增长。作为技术知识的提供者和互补性参与者,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活动会更加频繁。因此,有必要构建能够联接技术供给者(诸如发明者、提供者)和技术需求者(诸如创新企业)的外部技术交易市场。

完善、成熟的市场体系,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以资本市场为例,研究美国经济发展历程,会发现美国的崛起与它强大的资本市场密切相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和平发展时期,美国、欧洲和日本都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性高速增长。但是,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粗犷式的发展之后,从七十年代开始,初级消费达到饱和,经济增长乏力,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个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滞胀”的现象。由于金融改革严重滞后,资本市场的发展落后,金融体系缺乏弹性,德国、日本等国的经济在取得短暂辉煌之后,开始了长时间的持续衰退,至今未能走出低增长的困境。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美国则依靠资本市场的推动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走出了这一困境,一轮一轮的高科技浪潮帮助美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以硅谷和华尔街为代表,美国形成了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联动的一整套发现和筛选机制。过去的三十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业都无一例外从美国本土兴起。

有专家预言,多学科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它超越了过去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技术的高度融合性和多学科性进一步加剧了创新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对研发活动广度和深度的更高要求。可以预见,随着这一趋势的延伸,对外部技术交易市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构建完善的外部技术交易市场将有助于促进技术、知识的广泛充分流动,有助于我国实现大国崛起。

除了技术交易平台的构建,这个市场中的各种交易机制的设计,也是需要解决的。“如果不阻止知识的互补性、积累性和替代性的作用机制,事前和事后的过度专有性都有可能降低。这时,无论在企业还是在整体层面上,对知识交易的管理就是必要的”[4,5]。成文的技术知识能够更好地满足交易条件,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外部交易的技术知识市场。内容契约的设计和实施相对可行和可靠。过程契约不能对交易的内容给出完全的定义,但是能够确定双方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次序。根据投入的数量和实际的结果,为了解决参与过程、各方的职责、进入和产权分配的时机、暂时的和局部的排他性与过程、时间滞后以及相关贡献者的特权范围等问题,必须要设计一套完善的过程契约并加以实施。

2.2 内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继Chesbrough提出开放式创新模式之后,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开放只是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够在开放创新过程中获得同样有意义的发展。如何有效实施和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新的难题。外部丰富的创新资源的存在,将增加企业创新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如何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新的研究焦点。

Hansen(1999)在对一个大型公司的网络联结进行分析时,发现当网络规模超过某一程度后,网络的维系费用会非常大[6]。Laursen和Salter根据英国政府对制造业做的一次调查进行分析,发现创新绩效随着开放度的增大,表现为倒U型关系,即随着开放度的增加,创新绩效随之增加,但到达某一临界点后,创新绩效会随之下降[7]。

Chesbrough通过对My Space、IBM、Linux等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虽然这些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开放式创新,但是他们的获利模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公司如My Space能把创新带来的收益锁定在企业内部,而有的公司却不能完全享受到创新带来的收益。他认为,长此下去,那些不能完全享受收益的公司在创新方面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他提出了“开放式战略”(open strategy),并将它定义为“企业在价值创造(value creation)和价值获取(value capture)之间谋求的平衡”[8]。

由以上学者的实证分析、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开放式创新概念的提出,为企业寻找创新来源、使用创新成果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但是外部创新资源不会自动流入企业,如何使用好这种方式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取价值,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的建立对于完善开放式创新理论和提供实践指导都是十分必要的。

2.3 知识产权制度

在技术创新的研究中,常常涉及到技术创新产权问题。在研究创新激励、 合作创新、模仿创新、开放式创新、创新管理等问题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技术创新活动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人们愿不愿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收益相关,而技术创新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之间的产权关系,以及社会对创新产权的保护状况。

依据Nonaka等的观点,创新的本质就是知识创造[9]。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公司管理知识产权的目的是创造并保持对新技术的绝对控制权,避免别人使用它,此时知识产权发挥着进入壁垒的作用,尚未被视为收入和利润的来源。企业之间主要是一种竞争关系,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Arrow所提出的信息披露悖论(Disclosure Paradox),即信息的买方往往会在没有支付的情况下就获得了信息[10]。Arrow认为信息披露悖论导致了市场失灵,打击了创新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应该实行严格的占有制度,如私有性的知识产权,旨在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这时企业会实行封闭式创新,并通过严格的知识产权来提高知识占有程度。

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构造事前的进入壁垒能够提高技术知识由市场供给的激励,但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又会阻碍技术知识在经济领域中的自由流动,丧失该项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的机会,从而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这就需要在知识产权的优点和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完全排除搭便车行为也是有风险的,它会破坏技术知识之间的互补性进而阻碍新技术的产生[11]。知识产权制度的那些可以刺激技术知识市场供给的优势,现在被技术采用延迟和技术无法扩散引起的成本抵消了[12]。知识产权的实施能有力地打击盗版行为,但是采取这样的法律手段,代价是高昂的。由于监管和惩罚的困难,原来很多利用专利和版权来进行商业运作的技术发明者,现在也开始考虑使用其他的方法来获得技术发明带来的价值了[13]。

随着企业创新环境的变化,社会学习周期大大加速,相对于信息披露悖论,知识的价值悖论成为创新企业所面临的更大威胁。价值悖论(Value Paradox)是指当我们提高产品中知识的编码与抽象程度的时候,我们从中取得的效用越大,同时却越会因为竞争力量所推动的技术诀窍扩散而难以确保其稀缺性,从而加快了知识的贬值。Boisot(1998)指出,对于知识的价值悖论,可行的解决办法不是“堵”而是“疏”,将对知识存量的关注转移到如何提高知识的流量[14]。

3 开放式环境下的技术创新管理

虽然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比如网络创新、集成创新、合作创新,但是相比较原来的封闭式创新,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采取了不同的开放程度。所以未来技术创新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开放式创新,而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利用产生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和创意,提高创新绩效。通过技术转让或者股权合资等手段充分挖掘企业内部和外部已有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即创新要素的流入和创新成果的流出。要达成这样一种“自由流动”的境界,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以下突破:

3.1 构建外部创新网络

与传统的“企业内部研究和创新”的封闭模式不同,开放式创新重视采用现成的成果并加以发展,企业需要向外部的思想和知识融合开放,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一切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投资、研发等)在企业之间、企业和相关组织之间都可以实现快速流动和共享。因此,企业需要更多地借用外部的创新成果,以充分利用这些成果的潜在价值。这些相关组织可以是价值链的每一个主体,包括用户、供应商、竞争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也可以是区域创新平台、行业创新平台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合作创新和技术扩散。具体如图1所示。

3.2 搭建内部创新平台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还在于企业创新的内部支撑系统。管理就是搭建一个平台,综合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配置组织资源,借以实现组织愿景的活动,创新管理也不外如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必须相应地适应开放式创新的背景,技术创新管理的重点转变为建立能够识别新的价值、获取外部新技术并消化吸收,应用到商业目的上的新技术管理能力。即公司不但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更需要建立评估、消化吸收外部技术的外部技术获取机制,也要对公司的研发成果进行评估,避免因技术与商业模式的不匹配而被搁置。通过建立一支技术评估专家团队,对来自公司内部、外部的技术进行科学评估,分析判断未来的新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新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匹配程度,将来自公司内部或公司外部的新技术应用到公司现有业务中;将不适合本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通过技术转让或专利许可等方式给其他企业而获利。

3.3 运用灵活的知识产权管理方式

传统的知识产权往往是用来保护表达观念的物理转化形式,而对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并非总能进行有效的保护,且作用的发挥还是高成本的,正式的产权保护如专利的作用仅能体现在法律诉讼中。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与战略行为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企业对组织间关系的强调与对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运用促使企业建立与运用更加灵活的知识产权,为企业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利发挥重要的保障与激励作用。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IBM的转型,在自身经历了数次变革之后,IBM从原来依赖知识蓄积的帝国转变为强调知识分享的共和国。IBM与其合作伙伴之间建立了共存共荣的互惠合作关系。尽管将自身的知识与众多企业分享,甚至免费提供给竞争者所需要的技术细节,但并没有因此削弱其市场地位,而是获得了更大的市场蛋糕[15]。

环境技术“创新者” 篇2

临澧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涂杰

[内容摘要]: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新课程理念的更新,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过程的整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将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利用网络环境、多媒体技术,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本文主要从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两个方面来论证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 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知识﹑对人才﹑对人的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离不开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教育中的入门学科、基础学科。在新的世纪里,社会对语文教育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促使语文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向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由单纯的教授知识转变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其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大家知道,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工作要坚持“三个面向”,其中之一就是要“面向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四个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之中已见诸现实,传统的“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面临反思,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自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一场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网络技术的出现并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的﹑开放式空间,构建了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同时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包括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刺激,特别是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将学习材料、教学材料演绎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如:课文中的自然知识和情境创设,都能生动、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想象力。同时还将大大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成倍的增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节省了因过渡等环节而耗费的时间,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既“赏心”,又“悦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手、心、口并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氛围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注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主要信息源是课本中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板书和表演等,在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受教师主观上的影响,学生难以培养其主动性。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类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外部刺激。学生是被动的灌输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主体。长期以来,这种理论使语文教育深受其害。近几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重视。2﹑语文教育应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

语文是语与文的结合体。学习语文,不仅仅要掌握汉语语言和正确使用汉语,还要学习其中的“文”。这里的“文”突出其人文性,包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传统的儒家文化。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一直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德育”。同时,也重视语文教育的功用性,注重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文以致用。但是受许多方面的影响,社会上普遍缺乏对文化底蕴的重视,缺乏良好修养。如: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新文化运动以来过多否定传统文化,新时期改革开放带来的西方思潮以及港澳台思想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需要人文性基础来支持、维护。人文性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徐州举行的叶圣陶教育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但在一些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等级,界限分明,教师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很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迷信于书本,迷信于教师的思想,从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语文教学模式迫切需要转变,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

二、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1、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新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应用的迅速普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重视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建构性的教学法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源空前扩展,真实的问题情境在网络中得到更多地展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会因此而超越教室的界限。为了分析、思考某些问题(比如语文课中的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的心愿表白、诵诗、唱歌),学习者不但要现场表演,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要能了解到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如举办好主题班会),学生们要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查阅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也可以通过电话、国际互联网等直接访问有关专家或商店工作者,所有这些信息都可能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课程和教材的含义被大大地扩展了。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提前获得即将要学习的有关信息,然后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全班资源共享。例如在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青春随想”这一课时,首先告诉学生要举办一个“青春颂歌”主题班会并办一份青春知识的手抄报(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设计),要求学生积极准备,同时把相关的资料和网站告诉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操作,充分准备。这也就解决了如何帮助学生“学”的问题。

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其中,学习环境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是外因条件,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这里主要指两种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都基于计算机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融汇的。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是指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处理,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获得声、像、文并茂的教学内容。而网络技术(Network)是指将计算机相连接,组成网络,以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技术。网络技术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一个全新的、相对自由、平等、自主的交互式开发平台。自主学习策略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为中心,并非是“放羊”教学,并不意味着它将要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以及教师对文章的感悟、理解后表现出的一颦一笑,都将永远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好材料,传统的并不等于落后的。因此,教师在掌握现代化教学艺术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口风趣得体的语言,一笔工整大方的粉笔字,一手清晰流畅的简笔画,都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2、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孔乙已》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如文中有好几处写了众人的哄笑,作者为什么要写众人的哄笑?这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联系?文章中“孔乙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他,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本文故事情节的安排的?等),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然后存放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通过资源共享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完整,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的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的内容转变成更直观的感性材料(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还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也得到提高。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网络中,学生与教师是网络的各个独立实体,通过计算机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交流,而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随着交流的进行,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而不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形成的“共识”。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随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纵深化,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和语文教师的学者化也将逐步成为现实,教学的现代化将成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孙培青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新技术环境下金融教学的创新 篇3

【关键词】金融专业 教学活动 新型技术应用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支撑。尤其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为教育领域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的金融专业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学校自身内部管理方面的因素,导致在开展相应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这样的教学状况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更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对该方面的内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一、目前金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活动开展模式存在不足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倍增,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未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这样的发展状况使得很多教师不仅要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同时也要开展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工作。基于这样的状况,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所花费的精力的时间较少,使得一部分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另外,在现今的一些高校中,对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较少,一方面为了节省建设的资金;另一方面教师为了采取便捷的授课方式,未对辅助教学的设备进行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1]。

(二)缺乏对学生奖励机制的建设

从上文的论述中得知,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未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绝具体的设计,这样就很难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状况的了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是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因素是让学生在学习金融专业课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反馈信息。但是,由于高校教师未对该方面的影响因素予以重视,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忽视了该方面工作的开展。这样很难激发学生对金融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对金融专业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掌握是学习的该专业课程首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对该方面操作技能的掌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未能实施相应实训课,这样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另外,在开展实训课程的过程中过于形式化,未能将其中的细节和实施后的效果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的状况使得实训课程的开展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

二、新技术环境下金融教学的创新研究

随着技术不断更新,在对金融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将新技术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因此,在本章的论述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相应的优化策略进行分析进而探究。

(一)开展新型的教学活动

目前对教育领域影响较大的是在线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新型的教学环境,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电子终端产品普遍应用的环境下,学生能在教学平台中对相关的知识和教学视频进行下载,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负责金融专业的教师可以利用该种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开展具有创新形式的教学活动,进而丰富课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二)建立健全对学生的奖励机制

在上文的论述中得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对学生学习效果予以反馈,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金融专业教师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对学生的奖励机制,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成绩。

(三)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完成对知識的学习是增强学生实际专业技能的基本条件,在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后,应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在新技术的环境下,通过利用先进的设备来辅助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3]。例如3D仿真模拟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相应程序、系统和平台的建立,为学生营造虚拟的实训环境,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技能,同时还能提升整个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效率。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对金融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次论述中,对新技术环境下金融教学的创新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开展新型的教学活动、建立健全对学生的奖励机制、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望此次的研究能为金融专业教学活动创新献力。

【参考文献】

[1]郝倩.新技术环境下金融教学的改革刍议[J].商,2015,05:164.

[2]王小翠.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教学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4,16:231.

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改善地球环境 篇4

“创新杯” (Imagine Cup) 是微软公司鼓励学生团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 用科技手段解决世界上最棘手挑战的一项全球赛事。“创新杯”在迈入第6年之际, 吸引了来自全世界124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0万名学生报名参赛。今年, 摆在学生们面前的挑战是:“运用科技和想象, 创造一个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讽刺。科技是一种能够为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工具, 但今天人类所使用的科技却在无意中造成了环境的退化。全球经济增长使得数十亿人得以通过更多的技术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但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等副作用也随之而来。

然而, 要解决我们当前的环境难题, 除了明智决策和行为改变之外, 还需要更多更好的技术。毫无疑问, 这一点已可以从很多技术领先的组织中获得证明, 它们已开始走上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比如, 微软始终致力于发展其各项前沿技术, 以推进其业务和设施的可持续性发展。无论如何, 微软在可持续性方面的最大贡献将来自软件创新, 这将使其世界各地的用户纷纷受益。

目前, 微软最新的电脑操作系统能帮助提高台式机和服务器的能源利用效率。如需要, Windows Vista能够实现轻松断电并随时恢复工作, 并允许网络管理员为其组织下的所有电脑设置节能政策。

尽管如此, 控制电脑和其他数字设备的动力能源仅占世界能源消耗的一小部分。更大的节能潜力在于控制软件能耗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例如增加运输能源利用效率, 或者降低建筑物供热和制冷过程的能耗。

展望未来, 微软利用核心的软件创新优势, 涉足了许多领先的研究项目和合作, 以帮助解决世界所面临的环境挑战。很多这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公司的全球智囊团——微软研究院进行。该研究院拥有800名研究人员, 囊括了部分世界上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例如, 在英格兰剑桥的微软研究院实验室中, 科学家们正与欧洲科学机构European Science Initiative合作, 开发新的计算工具和方法, 以帮助预测和减轻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变化。微软研究院同时还在研究如何改善数据传输、野生动物保护和数据中心的效率。

在与欧洲环境署 (EEA) 所进行的一项新的为期5年的联盟中, 微软正帮助开发一个能够帮助整个欧洲500多万民众获取环境信息的在线门户网站。该联盟属于欧洲环境署建立全球环境变化观测计划的一部分。

这些都是微软的一些努力。他们最终可能会采纳一些来自参加本届创新杯大赛学生的奇思妙想。

例如, 阿尔及利亚Poly Geek团队所提供的软件解决方案——Pick-Me Up, 根据上班族的兴趣为其自动安排拼车, 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用户可以从手机或掌上电脑访问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服务, 以确定附近与其路线相同的搭车客。

环境技术“创新者” 篇5

十堰经济开发区白浪小学——王洪峰

【摘 要】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已不再适应全社会倡导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如何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突出主动探索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的学习,以实现未来人的发展。本文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说话兴趣,解决知识难点,培养想象、创造能力,引导自主学习,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策略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成为应用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学会学习”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其自身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极大地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空前地提高人类的学习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的继续教育都十分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代教育中作用和功能的发挥,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各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些变革目标的重要方式,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大新视点。因此,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已不再适应全社会倡导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如何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突出主动探索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的学习,以实现未来人的发展。一句话,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和“学”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这场教育大变革将深刻影响并极大促进课堂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实现“质”的飞跃。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的音像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如教学《闹花灯》时,我首先展现元宵节花灯展的热闹场景:龙灯翻飞,莲花灯迎风展开,火箭灯空中飞旋,鸽子灯似天上飞,鱼儿灯似水中游,人们观灯赏灯笑逐颜开。并配以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及《正月里来闹元宵》的音乐。富有动感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热闹非凡的元宵夜街头。当教师提问:“元宵夜的街头怎样”时,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元宵夜的街头真是热闹极了。”“元宵夜的街头是灯的海洋、人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情境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唤起了有意注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说话兴趣

现代教育媒体正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如投影、录像、多媒体等辅助设备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去。在教学《黄山奇石》这课时,我以美丽的黄山风光为背景,将各种奇石的图片投放到屏幕上。文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美景逼真地再现于学生的眼前,再配以舒缓流畅的音乐,学生如临其境,尽情徜徉在优美、生动的意境中,对课文中所写的景物有了较直观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再积极进行诱导:“谁来做做小导游,带我们去看看黄山的一绝——奇石?”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小导游做得有声有色。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知识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教学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了学生的感知,促进了学生的记忆、想象,激活了思维。如《月光曲》一课,让学生理解贝多芬用乐曲表达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是教学的重点。于是,我在课中播放了钢琴曲《月光曲》片段,并配上多幅图片,显现了课文所描述的内容。特别是讲到穷兄妹听《月光曲》一段时,利用声音、画面同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使学生由对优美乐曲的无意注意转变为对画面上盲姑娘陶醉在乐曲中忘我神情的有意注意上来。营造了《月光曲》的特定意境,为学生体验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铺平了道路,消除了“时空距离”。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1、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想象,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构画出画面,然后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把想象的画面展示出来。比如,教学《燕子》一文,先让学生理解课文,想象春天的景象:春风吹拂着柔柳,花、草、叶、树聚成斑斓的色彩,伶俐可爱的燕子斜着身子飞来了„„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之后,与电脑上教师收集的画面进行对比,入情入镜。再让学生看图复述课文。这样,图文结合,既培养了读写能力,又培养了想象能力,更加培养了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能自然而然地进入阅读材料的情景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更好的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2、对课文中写得精练,但有着丰富内涵的段落,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有依据地进行延伸性想象。例如:《白杨》一文中,父亲给子女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写得精练概括,每一句都写出白杨的一个特点。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哪儿„„哪儿„„”,让学生想象具体是哪些地方需要白杨;教师再根据学生想象,利用多媒体播放边防哨所、沙漠等图片(若有合适的动态录像则更加好),让想象变成形象可见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这些地方如何“呼唤”白杨的到来。若是采用童话形式,学生想象思维会更活跃。又如“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一句,可用多媒体展示风沙对白杨的袭击,再次让学生想象,用童话式语言描述风沙的袭击,以及白杨在风沙面前毫不畏惧的样子,并当场让学生给白杨配上画外音。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的该段的主旨,从雨雪、洪水、干旱的袭击体现出白杨树的精神。多媒体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意犹未尽,还会继续想象白杨是如何面对雨雪、洪水、干旱的侵袭。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白杨品格的理解,又达到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这是普通教学手段不易达到的效果。

3、对于课文的空白处,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推测结果。这样的推理性想像能使学生发挥写作或口语表达才能。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就可得到充分培养。例如《月光曲》一文中“„„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到“朝着岸边涌过来„„”写的是《月光曲》的内容。这“涌过来”后面的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语意。教师在教学时,可将自制的课件“月光下的大海”中“浪涌过来”的镜头定格,让学生推测想象。由于创设了情境,学生很容易地拨动了想象思维这根弦,具体想象了浪涌向岸边沙滩的情景、浪冲向岸边岩石的情景,以及浪退去的情景。这样,学生不仅领略了美景,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通过这些想象的情景,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就能够把握好课文蕴藏着的意味。之后,可以配上《月光曲》这首音乐,发挥想象力,融入课文情景,体会课文的意境。

4、对于有些顺向思维的课文,教学时要借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用逆向性思维去创造想象,这样,一是能培养表达能力,二是能培养想象能力。例如《时光老人的礼物》,它诉说了少年儿童对时光老人的感激之情和对他所送礼物的珍爱之心。课文前四小节写的都是时光老人赠给小朋友的礼物。教学时,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时光老人的“礼物”,激发情趣,再引导学生反向想象:我们为表达感激之情,可回赠时光老人什么礼物?不久,多媒体电脑出示一位睿智的时光老人模样,教师引导:时光老人就在我们面前,你想送什么礼物?时光老人会乐意接受吗?学生面对活生生的“时光老人”,便展开丰富的想象。不多时,学生输入“礼物名”并模仿本课写法写明原因。时光老人对有些“礼”微笑收下,对有些“礼”谢绝了。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礼物。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是一种创新意识,更是一种创新教育。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自主学习

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比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的教学,可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表格,让学 生在阅读的同时,在计算机上完成下面的内容:小燕子的发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设计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善于利用平时学生的活动材料,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如:在教学《回声》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两课之前,可先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秋游时间到有山洞的景点,让学生体会现实的回声;带学生游览公园,观察花草树木,观察苍耳、蒲公英、豌豆之类的植物,访问自然老师和园林工人叔叔等等,让学生亲临其境认识植物,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然后,分别把学生参观访问的情景制成了录像。上课时,让全体学生观看,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亲自参与活动中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样子,听到了自己的声音,既感惊奇又自豪,没有亲自参与的学生看到自己班上的同学在录像中,又惊奇又羡慕,议论纷纷,兴趣盎然„„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高涨,学生会有不少疑问迸发而出:“哪些地方有回声?”“为什么会产生回声?”“植物传播种子还有哪些办法?”等等,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运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也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是十分有效的,极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提倡创新教育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色彩,生动活泼的动态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等,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从而使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变学会为会学、乐学。我们的教师只有不提高自身的素质,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才能为创新教育开辟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上海教育出版社。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环境技术“创新者”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语言活动;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8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139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得到普及,把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在幼儿园教和学的活动中,是实现幼儿园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那么,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来提高幼儿知识创新、学习方法创新、思维意识创新的能力呢?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宽松的语言情境,使幼儿想说、敢说

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得以创新和发展,同时在语言教育活动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激趣、入情、互动、使课堂活动生机盎然、生动有效。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充满了生长的活力。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想要更好地保持幼儿兴趣与注意力,需要不断变化新的方式、给予新的刺激。这时,信息技术能比较有效地发挥作用。

比如,小班语言《小雨点》的教学课件,通过富有动感的幻灯片,一步步详细展示了散文中下雨的情景,拟人化的小雨点从天空中跳下来,跳到屋顶上、树叶上、雨伞上的顺序一目了然,幼儿立刻被课件中可爱的小雨点形象和动态的情景吸引住了,随着教学课件的演示,幼儿情不自禁地想说、敢说、乐意说,很快融入到散文意境中。

由此可见,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课件中富于动态的信息,更能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使幼儿能够在积极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和把握散文的同时,产生好奇和疑问,便于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幼儿通过积极交流、表达,更深入地理解了散文内容,感知了散文的优美意境,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想说、敢说、会说。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丰富的语言情境,使幼儿创造性地说

现代信息技术是声音、画面相结合,能有机地把孩子视觉、听觉和语言发展统一起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学材料进编辑和组合,设置重点、难点,引导幼儿思维,使之在幼儿语言与思维的整合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让幼儿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如语言教育活动《两个好妈妈》,幼儿一边对画面作仔细地观察,一边认真地理解,让幼儿从画面的声、色、形充分的发挥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种感官来体会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语言。经过提问、观看手偶表演深化故事内容,解决他们的困惑,让他们真正主动地学习、探讨、发现,调动他们语言表达的积极性,由说清楚一句话到能准确地描述不同的画面情景,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力与语言的再造能力。这样不但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调动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达到完美整合。幼儿对于复述故事产生了兴趣后,进一步引导幼儿如何续编故事结尾,充分调动幼儿说话的兴趣,启发幼儿对事物认真仔细地观察与思考,对发展幼儿语言表达的创造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文学作品教学重难点,使幼儿学会、学懂

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和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等文学作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欣赏与朗诵,能培养幼儿感悟文学作品文字美和韵律美的能力。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他们对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蕴涵的意义难以理解。因此也就很难在朗读的过程中想象出鲜明的画面。而运用信息技术制成课件,则能运用动画、声音、文字有机结合,有效地烘托、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充分理解和感受文中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形象生动的动画片,创新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途径

动画片深受幼儿喜爱,已经成为幼儿生活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动画片富有童趣,通俗易懂,具有丰富奇特的想像、奇妙大胆的夸张等特点,幼儿百看不厌津津乐道。这些声图并茂、童趣盎然的动画片为幼儿找到了另一种语言活动途径 。

在动画片的选择上,主要原则是遵循特点,符合规律。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的规律入手,选择有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有趣的、健康的动画片。如小班可选择浅显易懂、语言简炼、情节简单、重复较多、便于复述的作品。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丰富幼儿语言活动内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家长会利用手中的相机、摄像机拍下幼儿成长的点滴。我们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让家长提供相应的多媒体资料,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故事。幼儿对这样的活动异常喜欢,获得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他们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另外,幼儿经常会开展一些精彩的、快乐的、难忘的活动,例如:庆六一、庆新年及爱护牙齿等活动,我们用手机、录像机将其录制下来,并进行剪辑处理再播放,让幼儿讲述美好的体验。

我们对信息技术辅助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探索,说明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幼儿园学科整合的美好前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思考。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必将引发幼儿教师的工作、学习、交流、思维方式等一系列的转变,文化知识结构需要调整和更新,旧教育观念需要转变。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挑战,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核心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知识和技术素质的幼儿教师。只有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技能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

ERP环境下审计技术创新研究 篇7

一、ERP环境下财务管理系统的特点

ERP环境下财务管理系统将企业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高度集成,数据处理高速准确、修改不留痕迹,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实时在线地披露信息,真正实现了企业业务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提供的即时性。

在ERP的环境下,各项数据信息是密切联系的而且可以随时更新。由于ERP各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及高度集成,同时提供各项查询功能,可以使企业管理层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权限及时查询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全面的,无需再经过加工的,真实地反映了查询时点企业的真实状况,为各个层面的决策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2. 数据的集成化。

在ERP状态下,财务和企业的产、供、销等环节高度集成,基于网络结构的ERP系统,将公司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的财务模块相联结,使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凭证,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进行信息衔接,使得管理控制更加到位、高效和快速。

3. 计算的简捷化。

由于ERP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由系统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处理大大减少,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技术环节,如平行登记、结账、对账等。同时,系统还可完成存货计价、折旧计提和成本计算等核算工作。

4. 存储方式的电子化。

会计资料、凭证和报表存储方式实现电子化,这使得会计信息流动过程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失去意义。信息处理的集中性、自动性,使得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失去作用。内部控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口令控制、权限限制、操作日志管理等。

二、ERP系统对审计的挑战

在ERP系统的引导下,企业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优化自己的管理流程,使财务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对审计提出了严峻挑战。

1. 无纸化导致审计线索难以把握。

在手工操作系统下,审计线索包括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会计人员对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都是以纸质形式存放,纸质信息易于辨认、追溯,会计处理的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的签名,审计线索清晰。但在ERP环境下,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原始凭证和账簿,企业直接通过系统来采集数据,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均是根据记账凭证随时生成,这使得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失去意义。同时,所有会计信息都记录在磁性介质上,而且软件开发商赋予会计软件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取消记账、取消结账等功能,使得会计信息修改无痕迹可查,这样加大了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

2. 产生新的审计风险。

在应用ERP处理会计资料后,传统的纸面信息存储于磁性介质上。熟悉系统设计和运行的管理人员,或是黑客们透过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备措施,可以不留痕迹地破坏和篡改电子数据,导致信息丢失、数据失窃,从而降低了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同时,数据篡改、信息丢失大大增加了审计取证的难度,同时降低了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数据的高度集中存储,增加了计算机舞弊风险。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可能会入侵中央数据库,不受限制地访问会计记录,操纵所有的交易数据。尽管业务人员的操作均会在操作日志中留下详尽的审计痕迹,但是精通数据库的技术管理人员却可以轻易修改数据库记录且不留痕迹,这就为审计线索的跟踪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

三、ERP环境下的审计技术创新

ERP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手段的一次重大变革,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已无法完成ERP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应当在对整个ERP系统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把握它的特点及对审计的影响,采取相应对策,不断改进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1. 改进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

①传统的审计证据采集方法主要有观察、询问、函证,这些可以被动态实物监控管理、电子函证等方式替代。②应当扩大查询、沟通范围。ERP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同时对权限进行严格划分,实施ERP后可能导致企业财务人员对ERP系统依赖性较强、知识面相对较窄、和审计人员进行沟通时解释有关系统财务数据的能力欠佳。因此,审计人员应当扩大沟通范围,重点与被审单位ERP系统主管沟通,如果有需要可以与软件开发商沟通,以充分理解ERP系统的财务管理功能和财务分析模块,以便获得足够的分析性复核资料。③要转移检查重点。由于ERP环境下,大量数据存储在数据服务器中,通过浏览器可以执行程序、传递数据。网上数据来源的广泛性使得传统的岗位责任分散;网上数据的集中性,使得传统组织控制弱化;网上数据的共享性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转向系统的安全性控制。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可能会入侵中央数据库,不受限制地访问会计记录,操纵所有的交易数据。因此,审计人员应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信息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进行审计,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善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2. 采用计算机审计技术。

计算机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计算机为工具,对被审计单位ERP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数据处理的正确性、最终报表的公允性进行审计的过程。计算机审计是ERP的必然要求,也是审计工作紧跟信息时代步伐的必然要求。采用计算机审计应尽可能吸纳同时具备会计审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员进入审计队伍,并加大对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能力。还要加强与会计行业的沟通,提倡采用统一的ERP软件,建议会计软件的设计应尽可能考虑审计需求,保留审计线索并预留审计接口,最重要的是统一存储数据的格式标准,避免数据格式转换或重复录入的非效率和可能的错误。

3. 采用并行审计技术,进行事中审计。

传统的事后审计中,审计师只能通过审计线索,发现经济活动中已经发生的异常。在ERP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程度越来越高,内控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系统能够处理的交易数量繁多,要想运用传统做法来了解和审查应用系统已经力不从心了。审计师尤其是内部审计师只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事中审计或并行审计,对业务处理过程进行实时检查,才能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并采取措施及时纠正,从而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并行审计技术是指在企业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的同时,采集审计证据,用于审查业务处理是否合规、合法的审计技术。运用并行审计技术,可以在不影响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采集审计证据,而且采集到的审计证据的报告时间,可以由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审计人员实施并行审计时,所关注的重点应当是企业是否严格按照系统预先制定的规则、程序和安全防范措施来进行交易处理。

4. 采用实时在线审计技术。

实时在线审计将成为未来审计的主要手段,它是基于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和传递方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其所具有的时效性、低成本、高效率、低风险等优势已得到人们的认可。实施在线审计技术,应遵循以下程序:

首先应将在线审计的计划、内部控制调查问卷表等在线传输到有关信息终端,在取得在线审计的管理权限后,对网络环境下的ERP系统实施动态、实时的信息采集,形成在线审计的基本资料和数据库信息。其次,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寻找业务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在线穿行测试,了解交易流程,发现风险控制点,并就有关项目发出电子询证函,经对方确认后实现数据库之间的自动比较,获取在线审计证据。再其次,运用网络超链接功能,借助软件系统的嵌入审计程序对网上交易数据处理的一些敏感环节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根据审查结果编制电子工作底稿。最后,根据在线审计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利用审计软件自动形成审计报告,并将此报告传输给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双方达成一致后,形成最终的审计报告。

在线审计也面临着许多安全事件威胁。因此,在实施在线审计时,应加强安全保障,重点保护联网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了保证在线审计的顺利进行,审计人员除了运用熟练的在线审计技巧和数据挖掘技术外,还应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技术,具备网络操作的基本常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在审计的各个工作阶段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环境技术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 篇8

关键词:环境技术创新,特征,动力机制,实施原则

“创新”的概念在1912年由熊彼特第一次提出[1]。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一个前所未有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企业生产系统,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先进技术,提供新能源、掌握新的生产模式以及实现变革等。此类传统技术创新方式从内部经济性角度考虑出发,降低生产边际成本,不考虑外部性问题。而环境技术创新遵循环境生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能够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环境的危害,使得经济和环境协调一致发展,以企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为目标,突破了传统技术创新手段的缺陷。环境技术创新是基于新型生态学的一个新的创新体系,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生态系统改善、节约资源能源、生态建设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目标前进。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不仅重视环境保护,更注重兼顾企业生产利益。因此,环境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更改善了企业的环境绩效。因此,环境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经济活动。

1 环境技术创新分类

根据环境技术创新的特性,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由于环境技术创新影响范围广,作用突出,将环境技术创新详细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其内涵。

从环境技术创新所涉及的环节角度考虑,我们可以把环境技术创新分为三大类,即污染源头创新、产品过程创新和末端治理创新。污染源头创新,也就是我们认为的污染预防技术创新,属于事前控制的一种,是指企业在产品生产之前,实施了全方位的考虑,采取某种技术创新来控制未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产品研发设计时就开始纳入环保因素、实施绿色开发等等。产品过程创新是指企业重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改善产品生产管理方法,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去除无用功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及生产管理方式创新。末端治理创新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如废水、废气等进行末端处理的创新,目的在于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以节约能源和资源。

从环境技术创新行为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改善程度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将环境技术创新分为两类,即渐进式环境技术创新和激进式环境技术创新。渐进式环境技术创新依赖企业外在驱动力,如政府环境管制压力、企业社会责任感等因素来推动企业实施创新活动。渐进式环境技术创新以企业目前的技术水平为依托,实施渐进式创新,所需要的资本较少,人才配置水平要求较低,创新效果以满足环境绩效要求即可,此类创新只能达到一般的激励效果。激进式环境技术创新属于一种跳跃式的创新方式,通过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改变企业发展模式或者改善环境绩效,如颠覆传统生产工艺流程。激进式创新更多的依赖于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其动力来自于企业为增加自身实力、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激进式环境技术创新要求更多资本投入和高水平的人才。

从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组织和创新活动实施方式角度考虑,我们认为环境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两类,即独立式与合作式创新。企业依靠自身实力自主实施的创新行为我们称其为独立式环境技术创新,这种创新最大的优点在于企业能够独立享受自身实施创新行为的收益,不存在合作创新活动成功后与其他相关企业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但是,独立式环境技术创新对企业的技术基础、人才储备及其他资源条件要求较高,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需要独自承担创新风险,使得企业实施独立式环境技术创新会产生一定的顾虑。合作式环境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整合企业各种资源,分散企业实施创新的风险,有效的弥补了企业的资金投入问题以及技术问题,能够提升企业实施创新活动的信心,也有利于企业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升技术管理水平。随着企业创新资金的不断投入,环境技术创新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例如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绿色新能源的研发投入资金大、风险系数高,或者是企业独自开发存在较大困难的创新项目,比较适合此类创新方式,因此合作式环境技术创新在新能源开发以及化学工程领域应用的较多。

此外,环境技术创新按照活动的连续性可以分为连续式环境技术创新和不连续式环境技术创新,按照环境技术创新的技术来源和途径可分为自主技术式环境技术创新、引进技术式环境技术创新和国内技术转让式环境技术创新等。

2 环境技术创新特征

对环境技术创新的特征做一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本质,把握其发展方向,这对提升我国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环境技术创新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2.1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特征

环境技术创新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价值的实现。众所周知,传统的技术创新只考虑经济绩效,基本不考虑企业环境绩效,损害社会边际成本,只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实施少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方式,传统技术创新导致了能源和原材料过量消耗,结果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所以,传统的技术创新过多的消耗了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最坏的结果使得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最终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随着传统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发展,其缺点也就越明显,不对称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危害性也就越大,最终导致了企业的不可持续发展。而环境技术创新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2 可持续性特征

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环境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1)环境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增长,能够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环境技术创新提高了各种原材料和生产要素的产出率,促使经济高效稳定增长,改变了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为缺点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此外,环境技术创新为企业生产环保产品、开拓市场、改变传统消费方式创造了条件,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2)环境技术创新能够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平衡。由于环境技术创新低耗能、少污染的发展方式,使得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资源在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环境技术创新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3)环境技术创新不仅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技术创新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不断改善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

2.3 协调性特征

环境技术创新能够协调好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环境技术创新能够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①保证生态系统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原材料。②环境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劳力密集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生态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最终减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2)环境技术创新能够有效的维持社会与环境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环境技术创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使人的发展与生态化发展方向同步,使人类社会能够真正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自然的伙伴而不是自然的对手。另一方面,环境技术创新促使自然界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更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3)环境技术创新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在环境技术创新体系中,经济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物质资料,同时人类社会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与人力保障。

3 环境技术创新实施原则

环境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调整过程,企业在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做出企业的重大决策,而且还需要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沟通、交流。对于这样一个开放性和复杂性的活动,企业应该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来为环境技术创新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把握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环境技术创新提倡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就是追求经济、环境、社会三者的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考虑的是整个社会长远利益,而不能为维护个别部门或者个别人的利益而破坏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环境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艺创新或者说仅仅是一个过程创新,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是其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环境技术创新的实施不仅需要技术的突破,更需要的是政府制度保障机制、消费者环保意识、政府、企业及研发机构的资金支持。此外,实施创新后的产出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否改变传统观念的消费观念,从而成功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最终以市场这匹马车来拉动环境技术创新产业的发展是推进环境技术创新产生、发展、应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些要素之间属于一种非线性的关系,缺少其中任意一个因素就能够断开环境技术创新的发展链条。环境技术创新中各因素之间非线性的关系使得环境技术的整体发展不是各因素之间的简单相加,每个因素也不可能在从整体中脱离出来独自发挥作用。因此,环境技术创新系统中每个影响因素,如管理方式、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等都影响着环境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展开,企业环境技术创新要发挥其整体性这一功效就要全面考虑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

3.2 多样性原则

企业是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但在一个大的创新系统中也存在着其他主体,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和引导创新系统中其他主体的积极作用。这些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研发人员、工人等。企业要使环境创新成果成功转化为企业收益,使得创新产品成功打入市场,为企业带来利润,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每个创新机会都能被各主体成功的捕捉,能够迅速的做出决策,并能够齐心协力上下一致展开研发、生产、市场开发等具体的行动。针对不同的主体实施有差异的管理策略和激励方式,使其在整个创新系统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拥有的能力和水平。在环境技术创新活动中,完善环境技术创新活动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在创新整体性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要先分析环境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及产出。环境技术创新活动的实施为企业构建了新的生产函数和生产方式,企业应利用成本、利润与价格的这一函数关系,分析环境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2)从技术学的视角出发。从初期设计到中期生产,最后形成产业化的过程中研究环境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从技术这一环节角度出发考虑来完成技术形态上的持续创新。(3)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环境技术创新是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一种新模式和变革,企业要重视环境技术创新的组织与管理,创建一个能乐于接受并能积极引导创新的组织框架结构,使生产者、技术研发者、一般管理者能主动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离不开多样性这一指导原则,在分析环境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应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真正把握有效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内在运行规律。

3.3 动态性原则

环境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技术创新体系,是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和不同产业领域循环的动态过程。在此循环过程中,一个环节的物质输出在下个环节中又被有效地回输到循环系统中去。正是系统对物质的不断反馈和对反馈的不断反应,才使系统可以长久地持续下去。在技术层面上,环境技术创新改变传统生产技术的“原材料、生产、废弃物排放”的简单不可再循环技术模式,把技术建立在物质再循环的基础上,即“原材料、生产、再生原材料、再生产”。环境技术创新形成的物质反馈路径,使环境技术创新体系和生态系统都更加和谐,能够有效达到企业既定的系统性组织目标。在经济层面上,环境技术创新促进了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循环经济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中,倡导建立在物质再循环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自然资源的低投入、能源高效率和污染物的低排放来解决环境与人类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使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调节的关系,使复杂的整体系统中各子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有机性并形成了多层次的网络结构。此外,循环经济使自然资源在各产业间循环利用,改善了各产业之间的关系。这种物质反馈、经济循环活动使整个经济和生态系统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使得每个子系统所追求的目标更加合理化,形成了一种均衡稳定状态。因此,企业要以动态性为原则,适应环境技术创新的发展规律。

3.4 开放性原则

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活动必须重视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效互动的环节,从企业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资金、人力配置以及信息等,以外界的丰富资源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这是确保企业成功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必须考虑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的资料与信息,包括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科技成果研发等,并对其做出分析比较,然后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环境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信息、资金、政策等要素不断变化并产生不确定影响,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组合和运行方式,才能有效的发挥各自的作用。

4 环境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从环境技术创新的内涵、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能够带来“巨大利润”,那么依据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内在利益的需求便构成了其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最直接的动力来源。那么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是否就是推动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唯一动力呢?很明显企业外在因素对于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动力的诱导、激发或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这包括来自政府环境政策的推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市场竞争压力、企业责任和塑造企业形象等等。因此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动力形成的综合驱动力驱动着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

如果说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能够给企业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直接构成了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那么针对具有明显外部性特征的环境污染问题[2],企业所实施的环境技术创新是否也有同样的动力机制呢?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产生的影响大大削弱了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或者说这种内部动力变得较复杂。因此来自包括政府政策、市场需求、消费者、社会等的环保压力成为推动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重要外部动力。

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来自于企业构筑绿色产品竞争力动力、企业家精神动力和塑造企业环保形象动力3个方面[3]。由于环境技术创新不能像一般技术创新那样给企业带来直接利润,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有可能增加额外成本,但是随着社会群体和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和社会环境需求的偏好不断提高,绿色竞争力逐渐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筑产品绿色竞争力,扩大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进而获得额外经济利益必然推动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家精神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也是内部动力之一,企业家精神是由渴望新生事物、追求变革和内在成就感的心理动因所产生的企业管理者的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企业家精神体现在企业家的创新思想和意识、事业心、危机感等方面。具有创新思想意识的企业家往往能够保持对市场变动的敏锐警觉力,善于把握市场机遇。在高风险面前,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能够带领下属高效的完成各种创新任务。如果企业家具备创新精神,并且愿意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那么他们就会主动要求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活动,改善环境绩效放弃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短期目标,主动加强环境保护。同样具有长期战略目标的企业家也会看到改善环境绩效将会给企业带来绿色竞争力,使得企业占据主动,能有一个轻松的环境来面对政府、社会以及环保机构的压力,因此会积极推动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活动。当然对于一些注重企业形象,有着长远战略利益规划的企业来说,往往会主动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活动以获得更多社会支持,进而创造企业良好的品牌效应。

推动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环境政策管制、社会舆论压力、市场需求、市场竞争4个方面[4]。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的存在使得政府必须对污染企业实施严格的环境管制,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环境管制直接约束了企业的污染行为,迫使企业不得不实施相应的环境管理,减轻企业对环境的危害,推动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活动。当然这种动力的激励大小也受到政府环境政策的类型、环境管制目标、管制的强度、政策实际执行状况等因素影响。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环境资源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但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及环境污染外部性和延迟性,使环境稀缺性难以通过私人市场准确及时的反应,政府有必要通过环境管制加速环境技术创新的发展。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加强和社会环保组织势力不断壮大以及环境信息传递渠道的不断完善,更多公众、消费者和各种非盈利组织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来,社会环保舆论与监督的压力成为推动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力。社会大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必然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绿色环保需求偏好,因此绿色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所以市场需求也能够有效的推动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英国的施穆克认为,在推动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体系之中,需求拉动是最为重要的,若无市场需求,任何创新都无利可图。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需求是拉动并保证创新成功的首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需求乃创新之源,新的市场需求的产生发展以及旧需求的更替都可以拉动并持续影响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拉动环境技术创新,反过来,环境技术创新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市场需求,从而拉动新一轮环境技术创新,使得市场需求成为拉动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也能够推动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以获得竞争优势。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企业采用各种措施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从短期效应看,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是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从长远看,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取得技术优势和技术垄断,是维持企业长久生存、取得高额利润的最根本、最可靠的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使得市场竞争不仅仅停留在产品价格上,这种差异化优势包括产品绿色竞争优势。因此市场竞争也是推动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一个外在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的程度越强,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推力也就越强。

我们将以上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动力归纳到表1,可以发现由于搭便车现象,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弱化从而抑制了环境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直接经济利诱,这导致了激励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所能够发挥的作用,间接或直接地依赖于社会环保意识的强弱以及政府环境规制状况。而社会环保意识增强、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对于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时期,研究和探寻并建立最有效地推动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其外在动力之一的环境政策的研究成为了环境经济学家重点关注的一个课题,众多学者分析研究环境管制政策与环境技术创新之间的微妙关系,寻求引导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政策组合及影响因素。

5 环境技术创新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建立二者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的机制,确认自然环境的价值,肯定人存在自然之中,依赖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互相扶植并且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5]。实行环境技术创新能够使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企业通过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积极开发绿色环保节能产品,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原材料利用的成本。企业对报废产品进行回收,再加工,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扩大自身产品的市场份额[6]。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不仅可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还可以将创新技术转让给行业内其他企业获取收益,这也是维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使得企业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加大研发投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促使企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提高,逐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紧密性。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人们愿意花费金钱消费绿色产品,提倡零污染生活方式,使得公众与社会组织更加关注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活动。企业通过实施环境技术创新开发无公害的绿色环保产品,向公众以及政府表明自己是对社会、环境负责的企业,可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良好形象。

为了促使企业改变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高能耗”的不良生产模式,政府部门通过制定一些激励和引导政策,以实际行动支持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活动[7]。国家金融机构和当地政府也将企业在环境技术创新方面的表现作为决定是否向其投资的评价标准,因此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可以得到政府及国家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获得更低成本的融资,获得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的有利条件。企业规模扩大能够使企业获得规模效应,不仅大幅降低企业本身的管理、生产、采购成本而且能够提高经济效率和收益,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及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能力,增强市场对企业的认可和赞赏。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罗家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4~18

[2].William J.Baumol,Wallance E.Oates.The Theoryof Environmental Polic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4:19~31

[3].张淑芬,宗刚.熵思想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08,(1):97~99

[4].欧阳新年.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与利益激励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004,(6):22~26

[5].郎铁柱,钟定胜.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6].曲如晓.论环境保护与产品竞争力[J].经济纵横,2001,(11):43~47

环境技术“创新者” 篇9

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地深化,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繁荣都离不开整个创新团队的努力,任何一个环节都要需全体的奋斗,单一的人或者物很难完成高强度和复杂的工作,而任何一个产品的构成和进步,或者企业的获益都需要集体的创意。在现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企业想要在这个多变的环境中迅速发展起来,提高技术,完成这种密集型的工作,就需要认清楚现今工作范围的整个大环境,重复利用好集成的优势,充分加强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又争取在环境中进行创新,整合合作资源,来实现自身企业的发展,优势互补。

每一个企业针对的产品不同,相对应的技术复杂度也不相同,故每一个产品技术多牵涉到的知识、内容和资源都相互不同,非常的多元化,因而针对这个情况,每一个团队要充分利用好团队中每一个个体的优势,使之优势互补,使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工作优势,创造出多元化的集成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一个能力的主体能力主动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并且积极思考针对产品的开发,团队之间要相互协作,从而创造集体的效益。针对这个情况,本文从集成创新的涵义出发,阐述了一个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涵盖的集成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突出表明了在一个集成的大环境下,只要各个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将优势实现最大化,容易完成企业产品的进化设计研发,才能提高产品优势。

1 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就是一个形成优势互补的动态整合过程,该过程中需要各种技术,不管在信息方面还是在管理方面,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药主要对内容的选择、优化和集成,创造出各种新的要素。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诞生,传统的线性集成创新已经发展到了网路优化的趋势,同时也伴随着网络的灵活性特性和多样化特性,使之更加注重于产品的质量。到现今为止,对于集成创新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的标准,但是从现有的几种表述中可以看出,整个集成创新的过程主体就是公司、单位或者企业,而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主体的利益提升,占领市场,过程是将各个要素进行创新集成,提高产品设计和进化,依靠的关键在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使创新与资源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最优的集成效益,得到匹配的最佳。

新产品的创新开发,关系到很多的因素和环节,除了上述讲到的关于产品的创新,还需要确保做到这个产品创新主体的能力,保证主体在创新活动的参与,这也是产品集成创新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提高特征。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力,与用户保持一定的联系,交流各自的心得。在此同时,也要关注企业产品开发环境与市场用户信息之间的相互匹配情况,这个与集成创新有着非常重大的联系,是基础,这与产品集成创新的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经一些科学论证,只要企业将用户反馈的信息用于产品的技术创新上面,才能保证产品的进化提高。因为这种产品的开发符合用户的功能要求,具备高质量的硬件条件,才能在市场竞争的这个大环境下取得优势。

从集成创新的本质上可以看出,实际上是各种创新要素的集合与交叉,这就激发出各种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协同作用。从传统的只是工艺上的改进到现在的在集成模块中的技术上的进步,涉及到的方面越来越广泛,不仅要求在企业结构上的改变,还要求在资源上的整顿等,这就赋予集成创新更多内容,包括技术、知识和能力等,且各要素之间都协同良好。

2 在集成环境下创新产品的研究设计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为了获得成功,对产品的需求准确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选择正确的设想,这些设想与系统的技术进化趋势相适应,还要正确的确认这些设想的需求。每种需求的类型是一种层次结构,一种需求导致另一种需求的出现,新需求又导致更新需求的出现需求进化定律正是基于这种需求增长趋势提出的,而且人类需求进化主要沿两个方向发展,分别是基本需求的出现和已有需求的发展。

其一个主要的需求进化趋势的结构如图1所示。

而满足需求的功能方法主要是依靠和利用已知功能满足需求,然后通过已有系统实现功能和满足需求。需求通过已知功能及新功能实现,功能实现的变化可以定义需求进化的趋势,归为如下五类:理想化(Idealization of needs)、动态化(Dynamization of needs)、协调化(Coordination of needs)、集成化(Integration of needs)和专门化(Specialization of needs)。

该需求进化的趋势指出增加需求的数量、提高需求的质量,减少实现这些需求的时间消耗及副作用才是需求的特征。该类需求在需要的时间、地点及环境下得到满足,增加需求数量及改进其质量,使用新办法或额外的新方式以提高需求质量满足新需要,减少时间消耗及有害作用减少消耗时间,同时也意味着满足人们的需要。

从历史的观点研究一类产品,会发现这些产品今天的实现形式与其刚诞生时相比已有很大或根本性的变化。但这些产品的主要功能并没有变化,但是效益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针对这个现象,如何在集成化的环境中进行技术的创新。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增强,单项技术的突破再不能独柱擎天,必须要通过整合相关配套技术、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才能最终形成生产力和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从某种程度上讲,集成创新更具有持续的优势;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

从创新一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可以看出,集成的创新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在形成一个成品过程中产生出一个产生链,在这个产生链中,任何一个地方的整合或者改变都能产生非常大的经济落差,故可以在纵向中选取一个进行创新和技术改进。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清楚的知道,随着科学的进步,发现了许多不同性质通途的产品,而通过将相关的产品进行整合和改造,又可以创造出另外一种不同的产品,像是施乐公司中的复印机,又是从横向中的创新中的很好的证明。以后伴随着各学科知识地不断升华和普及,在现今知识为首位的年代,集成创新是一个不再遥远的词汇,而是摆在每一个领导面前的为我所用之法。我们要在追求完全原始的开拓,更可以进行集成创新,且面对着我们国家现今的国情来看,集成创新更具有符合时代的意义,不易消耗太多的风险投资,且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效益,在这里要中重点阐述一下的是,虽然我们重视集成创新,但并非说集成创新可以很轻易的做到,也需要经过大量的努力和实践才能完全的实现和找到与现今企业的关联点,从而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整个过程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

当然在这个大力提倡集成创新技术的改革中,还要兼顾企业和政府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自身企业的主体地位,注重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革与集成的环境,将注意力放置在市场竞争中,同时也需要有高瞻远瞩的谋略,选择与企业相关联的高度技术和带动性产品项目,实现单个突破,形成竞争的优势,充分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自身企业的技术高产化,做到将集体的功能扩大化,大步向前,每天进步。

3 结束语

本文从集成创新的角度进行了各方面的综述,同时针对企业中产品技术的创新进行了详细地介绍,表明了在集成的这个大环境下面,各个企业更好利用好这个大趋势,对自身的产品技术进行革新,争创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檀润华,张瑞红,等.基于技术进化的产品设计过程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2,38(12):60-65.

[2]曹国忠,檀润华,孙建广,基于扩展效应模型的功能设计过程及实现[J].机械工程学报,2009,45(7):157-167.

[3]慕玲,路风,集成创新的要素[J].中国软科学,2003(11):105-111.

[4]卢显文,王毅达产品开发集成创新的过程与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5):10-15.

环境技术“创新者” 篇10

一、畅通沟通渠道, 深化德语文化背景感知

(一) 网上搜索 (Recherchieren in Netz)

有了互联网, 教师便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命题, 然后指导学生们在因特网上寻找资料和参考答案, 再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筛选、提炼、整合, 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为己所用。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搬到课堂上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题目, 学生现场搜索, 老师现场指导, 效果立竿见影。尤其是碰到疑难问题, 如果在平常可能需要时间和精力来破解, 而在课堂上有老师的帮助可以马上解决。也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来解决难题, 让学生们通过讨论、辩论、自助辅导的形式达到自我学习。比如在对搜索到的文字、图像、声音等进行加工再创造时, 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 在学习中就可以取长补短, 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弥补老师单纯教学容易顾此失彼的短板。因特网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德语的效率和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德语交流氛围的建立, 使德语交流变成了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 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密切了同学间的关系, 开发了师生两个因素的潜力。例如通过浏览www. ireball de Fireball德国第一批搜索引擎的发展产品, 可以完成一定时间段以及邮件地址的搜索, 并能显示A lta-Vista的相关搜索数据。

(二) 网上漫游 (V irtuelle Reisen in deu tschspra-chige Laender)

学生通过访问其网, 就犹如游览了这个国家, 并且能够搜集到详细的信息资料。在这个过程中, 了解了德语本语的语言环境, 借助这些信息和扩大了自己德语的词汇量, 德语的阅读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 理解能力也会进一步强化。如果把这种情境带入课堂, 根据网络阅读的信息来设计旅游项目和行程, 从不同的侧重点训练学生驾驭德语的能力, 并创造性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去, 就会把他们语言运用的潜力发掘出来。

(三) 网上阅读 (Lektuere in Netz)

因特网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 那就是即时性, 更新速度是任何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还有就是综合性, 它可以把多种德语报刊杂志以及新闻报道结合在一起供阅读, 储备了极其丰富的文字资料。下面笔者介绍三种利用因特网进行阅读教学的形式 :

当日新闻播放 (Presseschau)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网络搜索把当天的德国的报刊上的新闻整合, 用自己的语言给予该归纳, 并提炼出当日的热点向同学做播报。

一周新闻回顾 (Wochenueberb lick)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新闻样式, 以一周新闻回顾的方式, 或者是某一事件的跟踪报道进行口语讲解, 或者是书面报告。

新闻比较 (Art Mcelvergleich)

德语学习也不仅仅是单词的排列和组合, 同样也涉及到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 这是德语用于交际的重要方面。新闻比较就是把对同一事件的多方报道拿来进行研究, 看看它们的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语言风格都有什么特点, 哪一个更加精彩, 从中能够找到什么样的规律?阅读新闻能力的提高, 可以促进口头语言的精炼、准确、丰满、传神, 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写起来干干巴巴, 说起来磕磕绊绊的尴尬局面。在德语的语境中学习德语, 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是水到渠成, 不是强行灌水。

二、构建对话平台, 达成无障碍、情景化、在地 化交流

(一) 网上聊天 (T eilnahme an"Chats' )

在网上有专门用来德语交流的聊天室, 里面聚集了不少的德语高手、大学生以及德语爱好者。通过键盘在网上用德语聊天, 这种即时的交流需要较强的德语综合能力, 它是集阅读、理解、回应于一身。这时的学生, 犹如亲临那个德语环境之中, 必须全神贯注地才能去应付, 在自觉不自觉中使学习时间延长了, 而且不感到枯燥和疲劳。如果经常进入德语聊天室, 而且从容不迫地和网友们进行轻松的交流, 久而久之, 你的德语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网上聊天室星罗棋布, 德语的也有不少, 教师可以通过选择, 引导学生进行网上交流。

(二) 班级电子邮件交流

电子邮件实质上就是书信、电信、通知之类的电子化结果, 只是它彻底地打破时间界限和空间距离, 用几乎零时间、零距离的优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利用电子邮件把班级之间的联系网络建立起来, 就可以近距离地为学生之间提供已知的交流对象, 而且还可以顺理成章地由网上搬到网下, 使交流更加真实。班级电子邮件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是生活的、实际的、身边的, 学习起来更有亲切感。

电子邮件教学是一个学习德语的新领地, 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母语是德语的“信友”, 在交流中就会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单词量的积累, 纠正在拼写和组合上的错误, 学到比较正宗的德语知识,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不同 ( 德语 ) 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 丰富自己的地域的文化, 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电子邮件通讯的题目以学生兴趣为主, 教师主要参与指导。下列均是学生们较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 有兴趣的教师不妨尝试采用。电子邮件的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当明显, 教师的前期工作就是教学安排, 设定课题、时间、方式, 以及后期的检查和总结, 中期过程教师已经退居幕后做服务性的工作, 主要负责协调和联络, 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和补习, 整体全面地推进。

这样, 随着班级之间电子邮件教学的发展, 学生便可以通过这个工具运用德语与“信友”联系交流, 对彼此感兴趣的事物和话题进行探索。这时, 教师的管理处于松散型的状态, 只在宏观上予以观察, 必要时才给予适当的调整, 给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空间, 时间上更加灵活。老师的身份可以暂时忽略, 不是一师长的尊严来指手画脚, 而是以朋友和网友的身份参与其中, 让学生把你认为是一个知心朋友、熟悉的网友、高水平的学长, 你的角色定位就相当的准确了。

三、发挥学习工具效应, 服务语言学习过程

Wollf从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影响知识获得这一方面指出, 信息技术可以让学习者清晰地看到学习以及整个知识建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已经不是盲目的拼接和碎片式的吸纳, 而是更具条理性和实用性。信息技术对于知识获取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的提升, 并且降低了知识获取的时间成本, 简化了知识建构的程序和繁杂的过程。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人学习的工具, 它和互联网的对接, 对德语的学习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利用互联网教学在于网络资源的开发, 通过筛选、比较、鉴别来优化, 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言教学, 有利于改变以往教学上的不利局面, 彻底改变教学环境;把过去的填鸭式的灌输转变为学生是积极获取, 以双方的互动调动两者的积极性, 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课堂上学生的紧张、焦躁、烦闷气氛, 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扩延, 选择更加灵活, 创造出更加灵活多样的、新颖独特的学习方式。信息网络辅助德语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突破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和空间 (距离) 束缚, 使教学环境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空间, 并且具有时间上弹性;这比课堂教学更加真实, 语境更加逼真, 交流更加实用, 效果更加显著;环境的改善。

因特网德语教学资料是宽泛和丰富的, 不但包括了文字材料, 还有相当部分的音像组合教材, 给我们提供了多种方式的教学所需。利用这些教材教学, 学生就可以摆脱单纯的死记硬背, 而是进入一个新颖、立体的情境, 使多种器官受到激发, 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更便于进行互动性教学和快乐教学。因特网的德语学习资料成本低廉, 有相当部分是无偿使用的, 应用和提取这些教学资料益处多多。例如学生可以浏览www. colby edu/german /deutsch等德语网站, 通过网站提供的德语语法和词汇练习, 展开针对化的学习。通过原汁原味的, 声音、图像并茂的德语场景练习, 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了解德国或德语国家的地理文化知识。

四、彰显媒体价值, 推进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

因特网是一个公众媒体, 处于完全的开放状态, 学生便可以利用这个空间, 独立制作自己的德文网页。这不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只要用心、尽力、勤奋便可以实现。最初可以从模仿, 循序渐进, 奠定了一定基础后再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延伸设计, 最终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德文专业版网页。其内容可以包罗万象, 可以是院校介绍、校园文化、班级趣闻、个人随笔, 也可以把眼界放宽, 进行地域的风光揽胜、文化溯源、旅游指南等等。在扩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个人知识储量的同时, 提高德语阅读和书写的水平。同时, 网页制作不仅仅是德语水平的考量, 也是电脑制作技术的升华, 同时还是学生之间共同合作的桥梁, 也是教师检验网络辅助教学成果的手段。实践证明, 当学生能后独立自主, 或者是通过合作能够制作出具有相当水平的网页时, 他们的德语水平也就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甚至会出现一个大的飞跃。教师要善于发现在网页制作中的优秀人才, 积极地调动他们的主管积极性, 鼓励和帮助他们不断地提高应用水平, 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最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在因特网上寻找搭档和伙伴。可以是强强联合, 寻找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一同发展, 制作出有相当水平的网页, 建立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总之, 互联网辅助德语教学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为激发学生的德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掌握德语语言找到了不错的交流平台。学生身在其中, 德语学习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空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佩娅.Internet与英语学习环境[J].现代外语, 2010.

环境技术“创新者” 篇11

摘要:文章探讨了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约束,并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论提出了社会嵌入性风险的概念。通过对中国转基因育种项目的案例分析,研究了技术创新的社会嵌入性风险的特征,并对如何防范这种风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社会环境约束;社会网络;社会嵌入性风险

一、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以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技术等为核心的IT产业主导了世界产业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自19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更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由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当前,物联网、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逐渐渗入到世界各国经济体的各行各业,改变着人们身边的每个角落。但是,技术创新并不单单是技术人员的事情。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对社会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高智力活动,同时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技术创新活动不仅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制约,由此产生的技术创新风险也将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对于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风险,早已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周寄中、薛刚(2002)的文献中将技术创新可能面临的风险归为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组织风险、资金风险、信息管理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外部环境风险等八大类,分别归属于战略层、组织层和项目层三个层次。李晓峰、徐玖平(2008)则将技术创新的风险分为企业内部风险(包括管理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和财务风险)和企业外部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两大类。对于这些分类,从大类上看,都是完整、没有遗漏的。但是,对于来源于企业外部环境的风险因素,一般只关注到宏观经济、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自然环境、市场需求等变化导致的风险,却很少有人关注到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约束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嵌入性风险。实际上,这是一类非常重要而又长期被忽视的风险因素。

“嵌入(Embeddedness)”的概念是1985年由Granovetter(1985)提出的,他认为过去对经济活动的研究中,只是注重了市场需求和供给因素,关注交易成本,而忽略了市场是由社会的人所构成的,也有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遵循着社会结构构成的秩序,因而应该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嵌入的角度研究经济行为。后来,Ostgaard和Birley(1996)基于英国集群企业的研究,发现商业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交叠现象,从而证实了商业关系、创新行为的社会网络嵌入性。随后,Uzzi(1997)进一步指出,经济行为都是在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环境中发生的,是基于信任而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在网络嵌入视角下,研发创新活动的主体都是存在于社会经济网络和关系网络中、以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关系相互连接并相互影响。本文正是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论,对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网络化范式进行重新审视,进而探讨其社会环境约束特征,提出技术创新的社会嵌入性风险这个新概念,并通过发生在当前中国市场上的典型案例对这种风险进行初步研究。

二、 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与网络化范式

1.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在一定市场环境下实施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以企业为主体,但不局限于企业,而是由企业与其他合作企业、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等共同完成的系统性工作。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生产并提供新的产品,或者从根本上改善产品的质量;

(2)引进新的生产方法、技术或工艺流程;

(3)为产品或服务开拓新的市场;

(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新供给源;

(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

由于技术创新是在一定市场环境下的创新性的活动,因而必然受到市场需求的引导,其行为具有市场导向性。市场需求是创新理念的源动力,只有满足市场需求的研发活动,才能转化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通过市场的检验、获得市场的认可,也才更有可能获得各种融资渠道的资金支持。因此,市场需求既是技术创新的激励因素,也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约束条件。

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天然的不确定性和風险性。因为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探索性的工作,其结果总是不确定的,不仅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生产过程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具有天然的风险性。由于技术创新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活动所涉及的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很难被一家企业同时掌握,而且一家企业也不愿意独自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基于企业单位间的互补和合作就必然会产生。在同一个技术研发链或者相关技术领域的企业,就会很容易地集聚到一起,或者形成多方合作的网状结构,集聚性和网络化也就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重要特征。

2. 技术创新的系统集成与网络化范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特征,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进等研发活动也出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新趋势,各种研发工作不再由单一机构独自完成,而是由多个研发能力互补、利益相关的研发机构共同实施和实现。这种技术创新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行为互动,使得技术创新活动也成为多个行为主体的系统集成。

在这种新的系统集成创新模式下,各企业和其他研发机构一起共建实验室或者工程技术中心、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联盟与合作,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网状研发创新关系,即创新网络。在一个创新网络中,各研发机构可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而将不擅长的工作交由网络中的其他合作机构去完成,从而大大提高了研发产出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通过网络式的合作关系,企业专注于发挥自身的核心能力,与合作伙伴共同形成组合优势,产生资源协同效应,更易于实现技术突破。通过合作创造的价值使得研发网络的各方都能受益,而这种协同价值是任何一方单独行动无法实现的。

在网络化范式下,技术创新活动将更多地采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技术创新所涉及的各种资源、信息和行为主体都集成到一起,形成网络化的研发系统。技术创新网络中不仅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组织机构,而且组织机构间的联络关系也错综复杂。但是,通过网络间的协调配合,他们能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相互协作、相互影响,使得整个研发网络呈现出整体性和协同性。

三、 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约束与社会嵌入性风险

1. 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约束与社会嵌入性。技术创新是围绕科学技术创新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由于科学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因此技术创新活动不仅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同时还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研发活动的创新成果有可能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一些潜在的灾难(例如原子能与核工业技术、转基因与生物克隆技术),可能带来人类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使得社会网络结构和关系发生剧变。因此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必然会对研发活动提出一定的制约,使之始终处于社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从这个视角看,技术创新活动是镶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与社会环境实现互动,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生活服务等各种环境,而且总是处于这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之中,这就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嵌入性。

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环境约束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结构体系、社会文化观念、社会政策制度、社会信息传播、社会信任关系等多个方面。社会结构体系是指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社会结构中的各个节点的认知观念及其相对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态度倾向和约束影响力。社会文化观念是指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各种观念、风尚、需求、习惯、伦理、心理倾向等,决定了社会成员对研发活动的态度倾向。社会政策制度指社会构成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政府的政策导向、经济制度体系各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导向的总和,对技术创新活动起着直接的约束作用。社会信息传播包括信息的产生源、传播渠道、媒体舆论导向、信息传播的技术与传播速度等因素,因为其对社会文化观念起着引导作用,因而会间接对技术创新活动造成约束。社会信任关系指社会成员的信譽信用、相互间对承诺的信任程度等,其中政府作为最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其政策抉择和监管执行的公信力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非常重要。

2. 技术创新的社会嵌入性风险。通常我们谈到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环境,更多的是探讨如何优化社会环境以支持研发活动、促进技术创新。但是,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总是被社会环境所接受,社会环境对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也并不总是正面的。如果技术创新活动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社会环境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对技术创新机构来说就会出现风险。这种风险不是由技术本身带来的,也不是由资本短缺、市场竞争等经济因素直接导致的,而是由社会网络关系带来的,是研发活动在嵌入社会网络关系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因此称为社会嵌入性风险。这种社会嵌入性风险,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化解,也不是简单地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能够直接影响和解决的。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转基因育种的技术创新项目。转基因育种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从一个生物体中提取结构、功能清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以获得新性状、培育新品种的过程。2011年,全球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达到1.60亿公顷,占全球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0.7%;美国在全球转基因作物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的43.0%。近20年来,中国在转基因作物育种领域也紧跟世界步伐,有了较大发展,列入研究清单的项目主要包括转基因抗虫棉、抗病毒水稻、抗青枯病马铃薯,以及分别具有抗赤霉病、白粉病及黄矮病小麦等。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随后农业部在此基础上发布了4个配套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管理办法》。2006年,中国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8年,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将在15年内投入资金240亿元人民币,用于优势基因的挖掘、转基因品种选育和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产业化。2009年,中国第一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水稻品系“华恢1号”和“Bt汕优63”获得安全证书,开始准备进入后续的品种审定、申请加工证书和经营证书、进行商业化种植。

但是,正如本文前述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在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其安全性就一直存有疑虑,这种疑虑在转基因水稻临近商业化的时候,在诸多社会知名人士的参与下和媒体的推动下演化成了一场社会争论风暴,争论的论题远远超出了生物技术的范围,涉及到法律、伦理、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参与方也包括了媒体、国际组织、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普通民众面对海量的信息,也根据自身的理解和判断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争论拨动了公众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敏感神经,国家权威部门发放的“安全证书”本身的含义已经完全被忽略,而且无论是农业部官方辟谣,还是61名院士联名上书,都未能平息社会各界的争论。随后《人民日报》、央视和新华社等媒体开始明确表态:新华社发文称转基因食品是“大趋势”,央视发表评论称转基因尚未发现任何有科学根据的安全问题。但是,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和社会公众的质疑,转基因水稻作物的后续品种审定、加工证书和经营证书的申请一直没有获得主管部门的审批。2014年8月17日,两个转基因水稻作物的安全证书到期,安全证书的续期申请也没有按时获得通过。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目前来看还是遥遥无期。

在转基因育种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属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转基因作物育种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出于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考虑,社会各界不能顺利接受这项新技术,社会环境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是新技术产品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由社会网络关系的反作用带来的。这种制约作用带来的风险,与技术风险、资金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都不同,是技术创新活动在嵌入社会网络关系过程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风险,是一种社会嵌入性风险。

四、 技術创新社会嵌入性风险的防范

面对研发活动的社会嵌入性风险,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防范体系。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研发活动具有“社会属性”,要充分意识到研发活动的社会嵌入性风险,对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要有充分的认识,进而防范于未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科研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逐渐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新闻发言机构、开始关注项目的社会影响并积极应对,实际上是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认识。对于社会嵌入性风险的这种事先的防范,可以包括事先进行安全性检验、做好媒体沟通和普通社会公众教育,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尤其是主动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要认识到这种监督检查机制不是在制造麻烦,而是为未来更好的发展铺平道路。

与此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应该负起相应的责任,主动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与研发创新部门共同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树立政府的公信力。

在媒体宣传管理方面,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让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普宣传教育,培养人们对新技术产品及其安全性的科学认识。在这方面,媒体自身也应该树立公平公正的态度,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用科学严谨的眼光审视事态的发展,客观公正地履行舆论监督职责。毕竟,社会公众不可能成为技术专家,对于一些科学概念的一知半解是正常的;但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很大,如果也以一知半解的状态去引导社会公众认知,或者在陈述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主观偏见,其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周寄中,薛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分类与识别.科学学研究,2002,20(2):221-224.

2. 李晓峰,徐玖平.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8,(3):72-76.

3. 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4. Ostgaard A, Birley S.New Venture Growth and Personal Network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6,(36):37-50.

5. 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 s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1): 35-6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企业研发网络优化、技术创新能力演进及其相互促动机制的研究”(项目号:71132006)。

作者简介:杨忠直(1956-),男,汉族,陕西省富平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和产业经济;乔军华(1977-),男,汉族,湖北省荆州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科技金融。

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篇12

目前, 国内有关环境规制对我国造纸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如何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刺激造纸企业技术创新等问题,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比较缺乏。本文试图就环境规制对我国造纸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第一, 环境规制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20世纪90年代初期迈克尔·波特 (1991、1995) 等人提出“波特假说”, 认为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 能够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产生创新补偿作用, 弥补甚至超过环境规制成本, 从而达到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同时改进的“双赢”状态。另外Simpson和Bradford (1996) 认为, 由于资金和竞争的原因, 在短期内, 企业往往会忽视生产力提高所导致的环境创新机会, 因此, 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去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创新, 而环境规制正好提供了导向作用。随后, 也有进一步的理论研究证实了波特假说。赵红 (2007) 认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和阻碍作用最终取决于两种效应的比较, 环境规制政策在中长期对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 R&D支出和专利申请数量分别增加0.19%、0.30%。黄德春、刘志彪 (2006) 认为环境规制可以同时减少污染和提高生产效率, 政府要有最终取消补贴、迫使企业参与竞争的决心, 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规制能够引起显著收益, 支持波特假设的经验证据也最有力。

第二, 环境规制限制企业的技术创新。Ashford, Heaton和Priest (1979) 最早研究了环境、健康和安全等社会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认为环境规制对生产活动创新有不利影响, 但是对环境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 因此,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复杂的, 多重的, 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 最终结果取决于两种效应的比较。Walley和Whitehead (1996) 认为, 环境规制不但使企业承担高额的成本, 而且会限制企业的资本从有发展前景的创新项目流向减少污染的项目,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Jaffe etal (1995) 认为, 环境规制会给企业造成额外的成本负担, 一是控制污染所花费的直接成本, 另一种则是由于受规制影响的企业的某些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提高而造成的间接成本。同时, 他还认为环境规制会引起资源生产率的降低。

实证研究

第一,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本文选取3个重要的变量就环境规制对我国造纸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是被解释变量, 环境规制强度是解释变量, 企业规模是控制变量。环境规制强度作为衡量环境规制的标准,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作为衡量造纸产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标准, 造纸企业工业总产值作为控制变量。

首先是环境规制强度。环境规制强度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tringency) 也称环境强度、环境政策强度、环境保护强度。国内学者过去从一国产业出发进行的实证研究中, 对于环境管制这一指标的衡量, 多使用污染减少与控制成本 (Pollution Abatement and Control costs, 简称PAC成本) , 或者每年环境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例, 即PAC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值作为衡量行业的环境强度 (Environmental Intensity, 简称EI) 的指标。

赵细康在综合考虑我国统计资料的统计范围以及能够反映产业环境保护现状的主要指标的前提下, 设计了一套测量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的指标体系。王雪梅参考赵细康设计的环境保护强度评价体系计算了1996~2005年我国造纸产业环境保护强度指数, 本文引用了王雪梅的计算结果。

其次是技术创新指标。2005年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 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

一是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这一指标包括人力资源存量和经济资源存量, 主要反映某区域内的所有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是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是指企业的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技术推广等活动, 该指标可用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经费投入来衡量。

三是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在一个给定的科技投入与制度体系下, 外部环境对地区创新能力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企业所处地域的信息化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政府部门的扶植与金融机构的支持等4个方面。

四是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反应其各种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 因此该指标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包括: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比例、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项。

因为造纸业不属于高新技术密集型的行业, 全国的专利申请数增速会高于造纸业专利申请数, 因此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作为衡量造纸业技术创新的指标, 并用这一指标来进行实证分析。

再次是企业规模。使用企业工业总产值来测量。国内外学者多数认为企业规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但是对于这种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国外的实证研究揭示了企业规模和创新活动之间具有正向关系。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所以我们通过包含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来控制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第二, 实证检验结果。本文就环境规制强度对造纸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检验。由于技术创新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反应可能有滞后期, 所以分别考察环境规制强度对技术创新即期和滞后一期的影响。

通过结果我们看出, 环境规制强度是影响造纸业技术创新变化的主要因素, 造纸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指标大部分可以被环境规制强度解释。并且环境规制强度对造纸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影响是正向的。也就是说, 环境规制强度的适当增强, 对造纸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提高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另外, 环境规制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应该具有滞后性, 这也与我们的实证检验结果一致。

分析与结论

本文认为, 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评价指标中,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这一评价方法能从总体上概括出造纸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 因此本文认为, 随着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强, 我国造纸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确实得到了激发, 这也就证明了:虽然环境保护强度的提高会短期内导致厂商成本的增加, 但是从长期来看, 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抵消这种成本的提高, 甚至可以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增强。

二是被规制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实行清洁生产, 发展生态工业, 开展循环经济,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补偿作用, 减少环境规制给企业经济绩效带来的消极影响。环境规制对企业的影响, 不仅反映了规制政策本身的质量和有效性, 也反映了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被规制企业应当认识到, 环境规制不仅仅会给企业经济绩效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它也是企业借以提高经济绩效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通过开展技术创新, 推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减少规制给企业经济绩效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达到污染控制和企业经济绩效提高的“双赢”。

三是实证分析证明目前中国的环境规制政策对造纸产业技术创新有正向的激励作用, 但是从造纸产业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制浆造纸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制造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国内造纸企业与制浆造纸装备制造企业未能成为研发的主体、产、学、研、用未能形成合力, 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很弱。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 大型先进制浆造纸技术装备几乎完全依靠进口。因此, 环境规制对造纸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创新补偿作用对企业经济绩效的积极影响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是从行业集中度可以看出我国造纸产业是分散型产业, 是过度竞争的产业。市场集中度是衡量一个行业成熟程度及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 用于表示市场中卖者具有的相对规模结构, 它与行业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进行市场集中度的度量时, 行业集中度指标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指标。分散的市场结构和过度竞争制约了造纸产业的发展, 造成了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 也是大部分造纸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 我们也看到, 在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的过程中, 行业集中度也不断提高, 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这也恰恰印证了波特假说必经的过程。来自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促使造纸企业更新改造现有设备及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调整原料结构及产品结构, 也促进了产业整合, 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因此, 要发挥环境规制对造纸业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需要产业的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对产业现状的清楚认识、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力度的把握都必须建立在深入的、科学的研究基础之上。

资源环境改革措施建言

我国制定的排污总量标准和排污收费等管制措施对造纸工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不过, 从实施效果来看, 这些管制政策也还有相当的不足。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造纸工业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善, 必须更有效地改善资源环境管制。

第一, 改革环境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实行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受上级环保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由于地方人民政府掌握着地方环保部门的人权和财权, 因此, 其影响力和控制力是实质性的。由于地方官员在现行政绩考核体系的作用下, 这种双重环境管制模式有可能导致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经济利益出发, 以牺牲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容易使环境管制受经济利益驱使而流于形式。因此, 有必要对原有的环境管制模式进行改革, 明确界定政府、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优势领域。

第二, 健全环境管制的法律制度。我国虽然实施了排污收费制度, 但由于收费标准规定得太低, 不能有力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检测制度不完善、无法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只停留在行政手段上, 缺乏法律所固有的约束力。另外,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有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缺乏群众参与性;政府拥有限期治理的决定权。近年来, 出现了不少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环评事件, 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失去了严肃性和有效性。因此, 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 使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与市场经济机制相结合。

上一篇:高中语文的教法下一篇:旅游度假区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