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下纳米技术(共12篇)
环境治理下纳米技术 篇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导入是以传统的课堂导入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等对课堂导入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导入是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材料,辅之以相关教学媒体、适当的教学方式和信息手段,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以达到学生自觉学习的目的,变“要学习”为“想学习”。导入是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与纽带,在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的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为:用旧知识导出新知识,承上启下;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悬念;把教学目的与意图明确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新知识的学习内容、目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方式,使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所领悟,产生对学习的期待;为学生学习新知起铺垫和引导作用,使学生对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思维的乐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也不同,不同教师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中学课堂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温故导入,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典型事例,经验导入;分析习题,逐步导入。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现状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
对江苏某中学15位教师、随机抽取的150名学生、某高校50位教育实习生作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主要对15位教师随堂听课,重点观察课堂导入环节,对所听课整理分析,了解初中课堂导入环节现状。设计三份问卷调查教师、学生和实习生:教师发15份,回收有效问卷12份,有效率80%;学生发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93.3%;实习生发40份,回收有效问卷35份,有效率87.5%。
2.调查结果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年轻教师能积极响应课程教育改革号召,走在教学改革最前沿,学习新技术;年长教师为年轻教师提供宝贵经验,让年轻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年长教师多是中学高级教师,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教学,很少再学习新知。
2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被调查对象性别构成为男生占52.14%,女生占47.86%;年级构成初一学生占32.86%,初二占34.29%,初三占32.86%。性别方面男女各占比例差距不大,性别差异对问卷回答影响较小;年级方面初一、初二、初三均有涉及,所占比重差距不大。在喜欢学习哪些科目的问题上,喜欢文科的学生较多,喜欢理科的学生较少,但喜欢信息技术的学生相对较多。教师应努力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让兴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3实习生基本情况分析
数据分析发现被调查对象性别构成为男生占40%,女生占60%,被调查对象是江苏某师范大学学生,因此男女比例稍有差距属正常现象。被调查对象年级 构成为大 三学生占46.67% , 大四占53.33%,多数师范生大四实习,只有极少数中文系学生大三实习,因此比例差距也属正常。被调查对象专业与实习科目比例构成基本一致。
(2)课堂导入现状分析
1教师与学生课堂导入现状分析
在课堂导入能否引起学生兴趣与注意力方面,调查发现75%的教师认为他们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注意力,很少有教师认为他们的课堂做不到;95%的学生认为大多教师课堂导入能够激发自己的兴趣与注意力,只有3.5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导入没有此作用。由此看出,信息环境下大多教师的课堂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与注意力。
在课堂导入能否使学生清楚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方面,调查发现75%的教师认为课堂导入能使学生清楚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50%的学生认为教师导入后都能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不能。由此可以看出近一半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没有真正把它运到实际教学中,致使学生无法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
在课堂导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方面,调查发现所有教师都认为课堂导入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77.86%的学生赞同此观点,有12.14%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导入费时、低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导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在课堂导入是否需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方面,发现83.33%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析,16.67%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76.42%的学生认为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导入需求分析,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没必要。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只有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
在课堂导入方法方面,一半以上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设计导入,少数较少使用多媒体;有2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或方法陈旧。这表明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仍有部分教师不用信息手段设计课堂导入,导入方法仍很传统,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习生课堂导入现状分析
在课堂导入重要性方面,90%以上实习生认为课堂导入重要,并在实习中设计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导入引起学生注意力方面,86.67%的实习生认为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所有实习生都能使用信息手段设计导入。
使用短信、微信、QQ等(条件允许)来设计导入方面,66.67%的实习生愿使用它们来辅助设计课堂导入,6.67%的实习生非常愿意使用,并在实习中已尝试使用,也有部分教育实习生并未尝试过。(如图1)
影响实习生使用以上手段进行课堂导入方面,80%的实习生认为导致他们不能使用以上手段进行导入的原因是学校硬件设施条件不足、资源有限;80%的实习生认为自身教学经验、创新意识不足致使他们不用以上手段进行导入设计;33.33%的实习生认为使用以上手段设计导入时间过长,影响教学内容进展(如图2)。
3.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教学无导入环节,对导入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把导入真正用到实践中,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课堂导入重要,平时教学也注重导入并在备课时设计,在教学中能与同行交流经验和看法并征求学生意见,但从学生的问卷发现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中从不进行导入,因此部分教师对导入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多数教师对自己的导入设计过于满意,自认为很成功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有12.14%的学生认为导入浪费时间,课堂效率低下达不到教学要求,说明教师忽视学生看法,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导入方法单调,与课程内容联系不紧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16.67%的教师较少使用多媒体,2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且导入方法陈旧,多数教师只采用自己较为习惯的一种或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导入方法单调,缺乏创新,与课程内容联系不紧密,导入显得“生搬硬套”、“形同虚设”。
笔者分析发现信息环境下中学课堂导入方法与传统课堂导入所差无几,教师仍停留在传统导入方法上,没有充分把握好当前信息技术环境,更没有充分利用充裕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工具。有些教师即使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来设计导入,也仅是用投影、电脑放PPT、图片、音视频等,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3)教师设计导入的素材和手段陈旧,缺乏时效性与新颖性
很多教师都是从网上下载素材和案例设计导入,有些素材和案例很陈旧,不再适合现在的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4)少数实习生不能认识到导入的重要性,在实习期间未使用信息手段设计课堂导入
调查发现少数实习生不能认识到导入的重要性,在实习期间不精心设计导入,没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的建议
1.把课堂导入真正用到教学中,突出其功能与作用
多数教师能认识到导入在激发学生求知欲、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及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按照原计划实施或即使实施导入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些教师单纯认为只要设计导入就能达到以上效果,对导入环节过于自信。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需认真思考什么样的导入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导入的功能。
2.导入设计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教师设计导入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需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兴趣发展的导入内容以及最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3.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发展,提高探索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丰富理论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与交流活动,教师也应全身心地投入参与,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导入方法。
4.教师应跟上信息化节奏,丰富自身技术,根据学生兴趣需求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设计导入
调查发现,68.57%的学生使用或偶尔使用手机,69.29%的学生喜欢QQ聊天,85%的学生希望教师使用电脑或手机来设计课堂导入(如图3),若条件允许,75%的教师愿意用短信、微信、QQ等设计导入,但有很多教师对这些软件不了解,16.67%的教师从未想过用它来设计导入(如图4),创新意识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若教师能使用手机或电脑来设计导入,79.29%的学生会认真听讲服从教师安排。因此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丰富自身知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前,通过手机飞信群发、QQ群发、发微博等向学生传递新授知识。一些年长教师更不能封闭自我,拒绝接受新科技手段的熏陶。这样课堂的导入方法才更新颖、多样,更利于学生学习。
5.学校加强电教硬件设施建设,确保电教资源通畅使用,为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条件
58.33%的教师认为导致他们不用手机、网络设计导入的原因是学校硬件资源不足,影响他们课堂教学。因此,学校应加快网络资源建设,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宽广的资源平台。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设计
1.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的优缺点
(1)优点
传统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常遭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思路。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课堂导入能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想要学习、享受学习。同时教师能在信息化环境下丰富自身理论知识,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2)缺点
中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够成熟,自我控制力不强,若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用信息手段进行导入,自制力差的学生有可能不服从教师安排,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使课堂混乱,耽误教学内容进展,同时影响其他学生学习。
2.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设计须把握的原则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设计应把握以下原则:导入目的性、针对性强;导入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有关联性;导入尽量以生动、具体的实例为依托,具有直观性;导入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有一定的魅力;导入须把握好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有些课程知识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教师可利用信息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了解其空间结构,学生不因内容的空洞抽象而形成不了真实的感受。运用计算机、手机、网络教学更使教学锦上添花,使学生具有从形象到理论、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
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教师的教学语言都要确切、精炼、朴素易懂。注重借助实物、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主动学习新技术,使之用于课堂。
3.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的设计
(1)信息技术课堂导入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被认为是人才的必备要素之一。初中信息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信息技能,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然而这门课程在学生心中往往被定义为“玩”课。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来自网络和游戏,而非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本身。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有效利用学生对网络与游戏的兴趣,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并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有开门见山法,多媒体视、音频导入,多媒体图片导入等。很多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设计,没有把握好信息技术环境,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未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其他课堂导入
根据信息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导入设计及效果,笔者认为其导入方法也适用于学科的其他课堂。学校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化硬件设施,确保资源顺畅使用;教师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学生能在课堂上服从教师安排,少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提高自制力;那么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将顺利展开并收到良好效果。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翻转课堂、慕课的大规模兴起,教育领域掀起了教育改革的大浪潮。同时《国家中 长期教育 改革与发 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也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求我们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良好的开端是事物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手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导入完美整合,使教学进行得更完善,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高效展开,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丁玉军.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的研究[J].学术研究,2012(2).
[2]暨洁华.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课堂导入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6).
[3]吴凤霞.初中英语课堂中导入环节现状调查[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1.
[4]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陈传光.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M].基础英语教育,2012(4).
[6]孙力维.课堂导入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9).
[7]陈文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策略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3(1).
[8]郭海娟.浅谈课堂导入的作用[J].学周刊,2011(1).
[9]杨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一本等你一起来完成的书[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环境治理下纳米技术 篇2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网络中的多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就为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应用。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搭建多媒体教学平台,为教学服务,则需要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付出努力,经过实践的验证,方能在不断改进完善中结出硕果。
关键词:多媒体;迁移能力;文艺会演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是属于选修模块,但对于学生而言,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视频编辑、声音编辑软件的应用难度一点也不低于多媒体软件的专业知识学习。高中学生对于多媒体作品的设计在开始学习时感兴趣,真要做,必须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技巧。教师不能一个操作一个操作去讲,还要学生学会,那怎么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也给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类比迁移,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
在讲PhotoShop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已经会运用美图秀秀将自己的照片美化了。这时在讲图像处理软件之前,让学生在课前拍一些生活照片。
上课后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美图秀秀美化自己的照片,并进行全班展示,全班同学看到一幅幅美化后的照片,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我引出运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行处理的图像,并将处理后的照片和处理前的照片进行了对比。这时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具体的操作方法放在教师提供的素材文件夹中,让学生边学边做。同时教师不时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还应预留出学生操作的时间,时间到请每个组选出自己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请其他组的学生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展示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制作过程中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指导。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互助相当重要,另外在每次每个组的成员的搭配要合理,每个小组至少有一位操作经验丰富的,充当小组成员的小老师,帮助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本组的操作水平。
二、借用学生活动场景,提高学生对技术为生活服务的认识
每年的“十一”长假前,我校都要举行校园运动会,在每次开运动会时,每个班个别同学喜欢用手机或DV记录同班同学在运动场上的出色表现,并将拍下的这段视频放在班级博客里。通过学习学生运用会声会影为视频添加了片头和片尾,将不需要的部分进行了裁剪,添加了运动会的背景音乐和字幕,每个画面的呈现添加不同的出场方式。学生再将编辑后的视频放在博客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三、观察对象,培养信息素养
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巨大应用。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
在我所代的班级中有艺术班的学生,其中有一个班是音乐班。她们对于音乐的热爱,我在上第一节课就可见一斑――她们没进机房,满楼道已是她们的歌声……
参加学校的元旦文艺会演,她们班表演的节目有:唱歌、舞蹈、小品,一到信息技术课课间时间,就会在网上搜各种伴奏带,但每一次用的伴奏没有,不用的反而有很多。班长找到我,看能否帮助她们完成一个音乐伴奏,为了解燃眉之急,我将声音编辑软件课调整到前面来讲。经过学习后,她们运用声音编辑软件将歌手的歌声取掉,只留伴奏,通过降噪等处理后,制作出了不错的音乐伴奏带。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科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知识技能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3
网络环境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兴趣随着江西省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现在学校的校园网普遍接入了Internet,探究网络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可以这样定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运用网络资源,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师生协作研讨,优化教学过程。
一、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资源共享
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网络教学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和知觉器官,以各种形象的声音及丰富的画面,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对学习的正效应,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例如,讲解《信息技术必修》第三章《图片信息的加工》时,教师从校园网上调出一幅题为《乡村美景》的电子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画的内容是:蓝蓝的天空,鲜红的太阳,碧绿的山川,金黄的田野,静谧的农家小院,真可谓“乡村美景”。一位学生欣赏时,在原画的“天空”中添了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鸟,在“农家小院”里画了几只鸡、鸭、鹅、猎等小动物,使画面充满了生机。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这对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更具有先进性
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教师通过创作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完成一定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最后,老师还可以把学生完成的比较出色的作品在网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让学生在自己同学中比较,从同学中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授《信息技术必修》的第二单元《有效获取信息》时,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让学生在网络中遨游,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着手,如从最切近自己的姓名、学校相关信息、本地区的风土人情、风云人物等着手,自主地进行搜索信息、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实践、锻炼,让学生不仅学会利用学校局域网中的资源,还会用Internet进行有效获取信息、构建自己相关的资源库、发布到自己的Blog中去。
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更加多样化
浅析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技术 篇4
1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之下所采取的信息检索方法
1.1 目录型网络资源检索工具
该种类型的网络检索手段其实就是通过网络检索技术工作对信息资源的分类、选择与整理,而研制出的一个款既具备信息资料查询功能同时也可以进行网页浏览的软件。之所以能够实现这项功能是因为于专业技术工作者在后台构建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料检索中心,然后对目标信息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紧接着将它们录入信息资料中心,满足网络使用者的氺索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工作者在录入网络数据资料的时候,要将目录的范围进行精简,能够提高使用者在检索信息数据过程中效率。这种检索措施由于有技术工作者的控制,所以整个氺索过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不过由于某些因素的约束,构建的信息资料中心依然比较小,所以其能够容纳的信息资料十分有限,不利于系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的提高。
1.2 索引型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
在所有的检索行驶中该种类型的检索方式最为常见,也就是网络使用者将与搜索目标相关的关键词输入到搜索引擎中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与其期望的相关知识,只需要稍微加以选择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数据。和前面两种检索方式相比,这种检索方式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简单节省时间,并且搜索的范围所受限制较小,可以让使用者在同时获得大量相关信息。
2 信息检索时存在的问题
2.1 长时间只适用 1~2 个搜索引擎
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不断进步,互联网中已经有多种类似的搜索方式不断地涌现,并且每一种软件都具有不同的优势。不过在网民网游的时候,一般都会弹跳出1~2个搜索引擎,作为网民的信息查询方式,在了解不深入的情况下影响检索的效果。
2.2 很少使用或者并不了解布尔运算符号和高级搜索语法
通常情况下,网民在进行数据资料查询之前,首先要做的是键入一个问题,所以搜索引擎不但要满足网民对数据资料查询的要求,还要经过提前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划分。在键入问题的时候,软件设计中的布尔运算符号要做到及时合理地对键入的问题进行分配组合,一边网民能够以最高的速率找到需要的信息数据,不过现在,很多网民对此并不了解,所以在查询资料的时候不大使用该种方式。
2.3 粗略查看已搜索到的信息资源
网络使用者在利用搜索引擎查询数据资料的时候,会有很多相关信息出现,按照通常习惯他们只会注意到排列在最靠前的几条,这就导致后面一些有价值的条列根本无法引起注意。
3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我们可以将该项工作的原理简洁地概括为 :网页抓取→索引信息中心的构建→搜索排序。网页的抓取利用能够从互联网上自动收集网页的Spider(又名为 :Robot,Crawler,Worms,Wanders)系统程序,方便与自动信息回应,然后搜索蜘蛛会从主要网页爬到相关网页上,不断地重复这一活动,实现所有相关网页的集合。
查询方式 :(1)正确抓住关键词。因为搜索软件毕竟跟人的智力无法比较所以它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固化性,只能对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比较敏感,所以,这种匹配相对比较盲目,在关键词的确定过程中只能按照预先设定好方式来进行,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检索效果。(2)为了提高准确率可以将双引号应用到其中。若是信息查询者需要对一个词语进行检索,那么他可以把这个词语用双引号或者是括号进行处理,那么他的检索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高准确性。(3)为了限制查询的范围,检索者可以在关键词上加号(+)、减号(-)以达到限定范围的作用。在需要搜索的内容前加上(+)表示在搜索的结果中必须要包含这个词语,用减号(-)表示搜索结果中不能出现该内容。(4)使用逻辑词辅助查找。通常可以在大型搜索引擎的使用者中可以看到该种方式的使用,常用的有 :AND(和)、OR(或)、NOT(否)及NEAR(两个单词的靠近程度),使用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搜索结果的精准性。
4 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技术
4.1 选择合适搜索引擎
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市面上有越来越多搜索引擎不断地涌现出来,不同的款式其性能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我们如何才能挑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一款那?有很多互联网使用者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 :只要能够让我查询到想要的信息使用哪一款其实根本无所谓,但是这种想法其实并不正确。这是因为,不同的搜索引擎因为规格的不同所以其中所含数据库囊括的信息数据规模也不同,有的大有的小。但尽管如此,大型的搜索引擎的数据库在互联网上所占据的空间还不到30%,所以我们在信息查询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引擎来查询信息,但是不同的款式其最后的查询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4.2 编制正确合理的检索表达式
现阶段,有很多互联网使用者在氺索信息资料的时候,通常使用搜索引擎的方式都是首先键入关键词,然后通过这种方式来找到更多的相关资料,从而达到信息检索的目的的,为了能够更快获得你想要的信息资料,同时还能保证资料的正确性与时效性,首先要做的是正确编制出一个检索表达公式。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检索表达公式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锁分别是主题词、辅助词、外部特征限制。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保证检索结果的准确性
4.3 灵活使用搜索引擎的特色服务
就现在的发展状况来说,在互联网中款式不一样的搜索引擎其所能发挥出的效能也有所不同,有的搜索引擎还增加了天气查询功能以及货币置换等多种作用,这些功能的增加为我们获得更多知识与信息数据提供了方便。
5 结束语
在互联网为我们提供的服务中,信息检索其实是规模最大,性能最好的一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搜索引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渠道来获得所需的知识,方便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虽然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学习,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但是人们对搜索引擎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使用阶段而对其的理解并不多,并不能够更准确、更快的获得信息。本文希望通过这次分析能让更多的人对此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以便更好的使用这一学习渠道,获得自己所需要掌握的信息。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现在,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人们也逐渐的在网络上通过信息检索的形式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查找的时间,同时还能准确的获取相关的知识。文章对网络环境下对信息检索技术进行简要论述。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5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等资源,创建具有地方化、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积极扮演新的角色,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师角色 转变
21世纪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已不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才能做到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那么,教师的角色要变什么,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呢?为此,结合本人的经验点滴,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究,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借鉴、优化教学。
社会学家们将教师角色界定为三种类型: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本文论述的教师角色转变主要针对第一种类型。我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从教师的备课角色、课堂角色、反思角色以及角色转变误区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教师备课角色的转变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讲课之前都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教师的备课已不再是单独备“怎样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备“怎样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备课角色,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需要。
1、变教材执行者为课程的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信息时代教育中,除了教材,还有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和通讯技术等丰富的资源,加上统一教材的内容往往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对每个地区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择知识载体和教学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课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内容比教材内容还要多,同时还须合理使用多媒体网络与课件进行教学。可见,教师要变为课程组织和教学研究的主体。
2、变单一的书写教案者为多样的备课制作者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随着各种资源的出现,教师备课的方式不只是传统的书写教案,灵活结合实际制作形象生动的课件、直观易懂的教具,有选择地写课堂实录、教学片断、教育随笔、教育随想甚至教育评论等,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淋漓尽致,这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现代教学中,经常提倡多媒体教学,实施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我在教学信息技术课的Flash绘画及动画制作时,经常使用自制教学视频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掌握每一步操作;在教学金山文字的排版时,用语文课中诗画并茂的课件以及现实中的壁画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学习图文混排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诗画审美能力。
3、充当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角色
在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的现代教育中,要求教师的技术与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必须与时俱进,要求教师要树立一种创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同时自己要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资源集成,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因此,教师需要以丰富的工具来支持各类媒体对象的创作和合成,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师要根据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差别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为学习过程中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需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作准备,从而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周平儒《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各种媒体的出现,要求教师既要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设备的使用,还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方法、新特征。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变化实际,灵活扮好课堂的角色,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变主导者为引导者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是“主演+导演”式的教师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传统的课堂,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和应用过程。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那么,应该引导什么,怎么引导,引导到什么程度呢?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愤悱”和“启发”揭示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起来;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教师要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引在知识的运用处。
例如,在学习查找文件时,我先让学生竞赛猜二个谜语,但学生一个猜了出来,另一个猜不出来。我说:“同学们想知道第二个谜语的谜底吗?”同学们响亮的回答“想!”。这时,我引导说谜底就在大家的电脑里面,看谁最先找到?(上课前我先把谜语和谜底发放在学生电脑的文件夹里)然后让学生带着兴趣,小组竞赛去找谜底,这便使课堂活跃起来了;接着,请找到谜底的同学来介绍查找方法;最后,加以总结及练习寻找一些有趣的图片、动画片或小游戏等,学生在快乐中也就掌握了查找文件的方法了。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变传授者为参与者、协作者和促进者
在技术支持的环境下,由于知识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学生懂得的,教师并不一定都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参与学生的学习与讨论,与学生一起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变传授者为参与者、协作者是一种必然。学生在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元智能以及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必须依靠教师的促进和鼓励,因此,教师的促进角色成为角色特征中的核心。
如在学习金山文字软件中插入图片教学时,我先利用广播系统让学生欣赏一些图文综合处理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美景等。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哇„„好漂亮哦!”“怎样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这时我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我们学的软件‘金山文字’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激情。接下去,再引导小组协作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也就达到教学的目标了。
3、变教学管理者为情感的支持者
信息化、数学化时代的发展使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为此,教师要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开展平等对话,才能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例如,在课堂上,发现违反纪律的学生,用特殊的眼神给予警告或客观的指出,利用课后时间再对该学生进行教育往往比当场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4、变信息的提供者为信息的咨询者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论坛、博客等双向交互的发展,促进了学习者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教师不应该都提供结论性的信息,而是承担网上实时双向交互的咨询者、非实时双向交互的信息资源设计者和在线顾问的角色,给学生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对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一定的检查、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电脑绘画时,开设了一个学习、评价的论坛,把学生的作品和评价的标准都放上去,然后布置学生对作品进行不留名的评价并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说出不足之处的修改方法。在此过程中,我主要作为对信息的咨询和对学生的鼓励。这样,学生通过交互既提高了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掌握了绘画的技巧。
5、变单一的集体教学者为分层次的个别辅导者
知识传播途径的多元化迅速发展,学习者的能力差异也随着增大。来自各个地区的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相差甚大,对于基础能力好的学生,课堂上只要稍微引导,点拨就行了,但对于来自农村或从未接触过信息化学习的学生,则要从头慢慢指导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关心和帮助后进生,要能理解和宽容后进生的稚拙之处。这时,我们需要采用分层次辅导教学。例如,我们课堂上用少部分时间进行集体教学,其它时间则用于“分层次教学”或“一帮一”教学。这样,老师可以重点关注并有效指导中低层次学生的学习,从而使我们的课堂面向全体,促使学生的全面进步。
三、教师对反思实践角色的重视
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成长的重要举措和核心力量。教师的成长必须经历“实践—反思—更新—实践”的反复循环,其教学智慧才能得到提升。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1、把握教学反思角色三个阶段
按教学进程,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教学前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一般在备课时进行。第二阶段,在教学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使教学高效地进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这种反思速度快,效果明显。例如,教多个班的教师会体会到,同样的内容,第二次上课的班级经常比第一次上课的班级效果要好,主要是我们通过第一次上课进行反思,从而调整教学。第三阶段,在教学后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再次指导实践。
2、重点形成反思实践的思路
教师的反思,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反思的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反思的基点,把观摩对照作为反思的生长点,把开展师生心灵互动作为反思的要点,把自我否定作为反思的突破点。”(李建新《浅析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途径》)
四、走出教师角色转变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我们在转变角色的同时应该把握教师角色转变的“度”,走出教师角色转变存在的误区。
1、课堂的热闹只停留在形式上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好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我们在参加教研活动或公开课的听讲中,发现有的教师又哄又奖,整个课堂热热闹闹,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纪律难以控制,导致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明白,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这样,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种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2、忽略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不难发现,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提出的问题各种各样,有些是老师始料不到的,有点真不知如何回答。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有的给予的评价一律都是“好”。这样,教师的角色得不到充分体现。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节约用水》这一课时,谈到矛盾的概念。有位学生指出洗汽车水很多,很浪费,而另一位学生却认为,洗车就需要用很多水才能洗干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焦点,而教师却轻描淡写地给予简单的肯定“很好”。如果教师能就这两个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解决“需要用水”和“节约用水”的矛盾,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总之,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要课堂教学的热闹场面,而是要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把握好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以及对特殊问题的妥当处理。
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会计信息 会计控制
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的融合,影响了传统会计控制的内容、方式和程序,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了许多会计控制的新课题。充分认识会计控制的现状,对于我们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控制制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现行做法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通过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关注与考察,分析对会计控制提出的新挑战。
一、现行财务软件对内部控制的做法
1责任控制与操作控制
责任控制是指系统为每一个合法系统使用人员设置不同的工作权限,防止系统使用人员进行非本人工作范围的工作,即权限管理。系统操作控制是指设置系统使用人员及口令,防止非系统使用人员进入系统,保证系统使用人员的合法性,即人员口令管理。现行会计软件一般的做法是将责任控制与操作控制进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设置一个权限管理库,该数据库结构一般包括用户名、口令及各不相容分工的权限等内容。
从责任控制和操作控制的现状来看,可以打开权限管理库窃取姓名和口令,以别人的身份进入系统,张冠李戴,也可以私自篡改权限,可以一人行使诸如凭证录入与审核等不相容的职权,不能保证系统人员合法管理和权限职责的分工。
2输入控制
输入控制是指系统自动控制数据的正确性。系统一般提供凭证输入防错和二次录入防错两个功能。凭证输入防错是在输入错误凭证时系统给予提示信息。二次录入防错,是将第一次录入的凭证存储在凭证库,由另一个人将已录入的凭证重新输入即第二次录入。二次录入的凭证存储于凭证二次库,再通过检索凭证类别和凭证号,将两个数据库中相同类别和相同编号的凭证进行比较,若两者不完全相同则表明该张凭证输入有错,再将该凭证与原始凭证进行对照做相应修改,达到检验数据正确性的目的。从输入控制的二次校验来看,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组织的会计人员认为二次录入比较繁琐,浪费人力、精力和时间,于是直接打开二次凭证库,将第一次录入的凭证全部拷贝过来,然后执行二次校验时全部通过,这就达不到防止输入差错的作用。
由于计算机处理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是输入数据的正确、完整和合法性,但数据在输入过程中,却经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送交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不真实、不完整;二是将待处理数据变为机器可读形式的转换过程中发生错误、重复、遗漏或非法变动等;三是错误的原始数据未做及时更正,或虽已更正但并未重新输入。为了防止上述错误的发生,往往需要对应用系统采取适当的输入控制。
3内部状态控制
系统内部状态控制是指系统自动实现操作的逻辑顺序和尽量保留系统的工作痕迹,在会计软件中,系统为机内记账凭证一般设置四种状态,如果首次录入的凭证表示为“1”,审核的凭证表示为“2”,已记账的凭证表示为“3”,已结账的凭证表示为“4”,若凭证状态为“1”时,表示已录入未经审核的凭证,可以修改不能记账。若凭证状态为“2”,表示凭证已经审核,可以记账。若凭证状态为“3”,表示已经记账,如果录入错误不能直接修改,只能用“红字冲销法”进行修改。若凭证库中所有凭证状态都为“3”,表示所有凭证均已记账,此时可以进行结账。结账后,所有凭证状态均变为“4”,表示本月已结账,不能再录入本月凭证,可以准备下月的凭证录入等处理工作,所以,在会计软件中,可根据凭证状态自动控制凭证按“录入—审核—记账—结账”的逻辑顺序进行处理,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许多商品化会计软件中,设置了一些不应有的功能,使得不少必要的程序控制失效。如有些软件设置了“反登账”、“反结账”等功能,一些软件可以如此连续处理数月的数据,使得国家规定的复核、登账后不能再直接修改有关凭证、账薄内容和结账后不能再输入、修改该月的凭证、账簿等控制完全失效。甚至还有一些会计软件允许用户不复核可以记账,数月不结账可以连续以后各月的账务处理。此外,系统将机内凭证设置为四种状态,主要是保证凭证按录入、审核、记账、结账的逻辑顺序进行处理,防止输入数据出错,防止重复记账,并尽量使系统工作留有痕迹,但在现实中,一些会计人员往往通过直接打开凭证数据库修改状态标志来控制凭证内部状态,达到“方便”的目的,如若想修改已记账的凭证,无需“红字冲销法”的麻烦过程,而只要打开凭证数掘库将状态标志“3”改为“1”即直接运行修改功能进行数据修改。
综上所述,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条件下,会计控制没能从实质上达到防止舞弊和内部控制作用。失控的内部控制,可能导致非法操作人员进行非法操作,可能导致不相容职权由一人行使,还有可能造成凭证重复记账等。
二、单机环境下会计控制的缺陷
由于计算机具有工作自动化、控制程序化、存储数字化等特点,传统的单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内部控制上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1原始凭证数字化,易于伪造,数据安全性差
手工系统中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均分散于各个部门和人员,而计算机系统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处理和存储的集中化。由此对数据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如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轻而易举的浏览其他部门文件和数据,从而使得机密数据被泄漏。另外,计算机的存储方式是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因此极易被篡改甚至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这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机会,比如通过伪造或修改客户、银行的凭证,制造虚假交易,进而侵吞公款等。数据大量集中存储于磁、光介质中,一旦发生火灾、水灾、被盗之类的事件,就可能是全部数据丢失或者毁损;同时磁、光介质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而且对温度还有一定的要求,从而增加了数据的脆弱性。
2会计业务缺乏有效牵制,差错会反复发生
在手工系统中,发生差错往往是个别现象,而且由于数据处理分散于多个部门、多个人员完成,一个部门或人员的差错往往可以在下一个环节中发现和改正,所以一般而言,一定时间内数据中反复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计算机系统处理的集中化,加之计算机运算的高速性。使得其处理结果一旦发生错误,就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使得多种文件、账簿,以至整个系统失真,如果发生错误的原因在于系统程序和系统软
件,则计算机就会重复执行同一错误操作,由于计算机的自动高效使工作人员减少,各种手续都被合并到一起由计算机统一执行,从而不能像手工方式那样相互牵制,由此产生了内控隐患。
3内部控制严重依赖于程序的质量,而程序易被非法调用篡改
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是计算机软件,因此其内部控制也更加依赖于程序的质量。一旦程序中存在恶意的设置,便会严重危害系统安全。而会计人员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所知甚少,很难及时发现这些漏洞,致使系统会多次重复同一错误,扩大损失,如果对任何人接近计算机系统缺乏控制,则未经授权的人员也可以上机操作,改动程序。同时对于经批准接近系统的操作人员加以限制也非常重要。
4权限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口令授权
口令存放于计算机系统内而不是像印章那样锁在箱子里或带在主人身上,因此一旦被人偷看到或窃取到便会带来巨大隐患。
以上问题是由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单机系统下只能通过加强人员教育等方式进行预防,难以彻底解决,
三、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控制的新影响
1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加剧
从信息的取得渠道看,其来源具有多样性,有可能导致审计线索紊乱;从信息传递的方式看,大量信息通过网络通讯线路传输,有可能遭受非法的拦截、窃取和纂改;从信息的存储形式看,信息大都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肉眼很难辨认,易被修改、删除、隐匿、转移和伪造且不留痕迹,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大了审计取证难度,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2很难避免非法侵扰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信息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除非它们在物理上断开连接。因此,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这种攻击可能来自子系统外部,也可能来自系统内部,而且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3内部稽核难度加大
若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则必须克服下列几项问题:企业可能会担心相关内部资料暴露于外,影响其竞争能力:稽核必须运用更复杂的查核技术,会计师必须培训具备复杂电脑资料处理能力,才能胜任此项工作;稽核将大幅增加查核所需的时间与成本。
4网络环境下无形资产转移难以控制
知识经济形成后,会计控制的客体发生了变化,由部分有形资产转移到了无形资产(需要举例说明,因为这个提法很陌生)。实务经济形态中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一种静态资产,只有借助外界的力量才能转移。但无形资产是一种动态资产,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在网上很容易转移。
5电子商务给內部控制出难题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上交易愈加普遍,可以想象在不久后企业的全部原始凭证都将成为数字格式,这加强了企业对网上公证机构的依赖。但直到目前相应的技术和法规还远没有达到完善,这也给系统的内部控制造成困难。
环境治理下纳米技术 篇7
新一代信息技术需要关注以用户为中心和社会化共创的服务模式升级。现阶段的服务创新主要表现在计算能力与服务资源的灵活提供,随着云计算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ervice -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1]的兴起与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也越来越多地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并在按照用户需求进行更可靠、更高效地动态供给的基础上能力不断地提升。但随着跨领域、跨行业创新的需求进一步爆发,面向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模式出现,实现社会化广泛参与的“以人为本”服务模式创新成为信息产业、乃至国家创新战略所必须抢占的新的制高点。伴随着“感知中国”建设的推进,基于云计算、海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面对垂直系统中信息的多头采集、分散封闭、跨领域信息与服务的不一致、标准缺失,导致系统部署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产业发展与市场竞争对面向未来信息社会的海云协同服务提出迫切的需求。
海云协同服务运营环境通过打造社会化广泛参与的生态环境,创建一个智慧应用共创、共享的生产模式,实现智慧应用的快速交付,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质量。其中,海云协同是指云端的共性服务、智慧应用和海端的各种智慧应用和智能设备间的广泛协同,以及各种服务资源社会化参与的协同共创; 服务运营是指社会广泛参与服务资源和共性服务的共建共享、各种智慧应用的社会化协同开发与交付。发展海云协同服务就是运用组织形式解决互联网领域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是实现新一代信息产业振兴的基础力量。
本文在研究云计算、海计算及协同系统模式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海云协同环境下服务运营环境进行研究,在结合云计算中服务运营环境探讨的基础上,对海云协同下服务运营环境中的服务环境可控性,服务可扩展性,安全可扩展性等关键技术进行初步的探讨。
2 海云协同服务环境研究进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采用,计算日益呈现多样化。一方面,受成本控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计算和存储正在从类似PC的客户端向数据中心或公共云系统转移和集中[2]。另一方面,物或人逐渐通过植入或使用设备和软件获得计算与通信的能力。考虑到物体的生存周期和移动性,可以预期未来物体( 人) 之间的互连和计算将越来越具有分散、场景不确定、行为不可信的特点,这种场景下物体之间的计算模式被称为海云计算[3]。海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Parallel Computing) 和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的发展[4]。海云计算与以往模式的区别在于,它通过网络把信息技术当作封装好的、具有API的服务来使用,以效率原理为基础,降低服务成本并提高部署服务的速度和敏捷性[5]。
海云计算主要从硬件到应用程序的任何传统层面上提供服务,其涵盖了基于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应用等三个类别,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 S) 、平台即服务( Paa S) 以及软件即服务( Saa S)[6]。在部署应用程序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公共云、专有云或者混合云,包括应用程序的用途、性质、要求等因素。公共云模式通常由第三方运行,向多个客户提供服务,在托管中心部署。公共云的特点是庞大,能够满足灵活伸缩的需耍。专有云模式通常考虑到性能、安全性、数据保存位置等多方面因素,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混合云模式是将公共云模式和专有云模式结合,用公共云的资源对专有云的能力进行补充和扩充来应对负荷波动时服务的平稳性耍求。
从体系结构的角度来看,云计算系统是为配置一系列IT资源、运行客户应用程序而搭建的平台[7]。用户通过应用程序发出获取信息的请求,云计算系统据程序的要求调度计算资源来运行这个应用程序。云计算体系架构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 云计算服务体系架构、云计算技术体系架构。前者从服务的角度划分云,主要突出云计算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服务; 后者主要从系统属性和设计思想角度论述云,对软硬件资源在云计算技术中充当的角色进行说明。
从存储和信息资源同步角度来看,苹果推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存储和同步服务i Cloud( 云端服务) 。包含了同步邮件、日历、照片、联系人和i Tunes( 数字媒体播放应用程序) 库等功能的i Cloud的确是云服务前沿。
从商务数据上也可以发现,微软商业业务营收增长14% ,订单数增长6% ,其中包括Azure平台、Office365等云计算业务贡献颇多,商业云服务营收增长达到了创纪录的103% 。微软CFO艾米·胡德认为,微软可以提供强大的云端计算能力,使客户根据需求动态选择服务成为可能[8]。云计算服务对整体营收增长确实起到了助推作用。
从图1的时间演进可以清晰发现新的计算模式和创新的发展历程。海云计算的出现代表了现阶段的服务模式创新,比如,谷歌公司的应用引擎( Google App Engine) ,微软公司的Windows Azure平台,和Saleforce公司的force. com都是Paa S的代表产品。以Google App Engine为代表的服务平台提供了更多基础服务来方便编写可扩展的应用程序,但仅限于自身设计框架以内的应用程序。平台的基础服务会帮助开发者和运营者省却部分系统管理的操作,以便将规模扩大到数以百万计的访问,并会在必要的时候开发新的应用实例提升服务功能。
协同系统基本功能是支持交互空间内多用户感知下的信息更改。支持协同是因特网的发展方向[9],目前主流的计算环境是云计算[10]。随着Web 2. 0、移动计算等概念的普及以及多种终端以不同接入模式参与到协同中,出现了许多新形态的协同应用。群组协作没有必要限制在单一网络环境下,需要满足异地或不同归属的群组成员更深入的协作,这就要求协作工作环境被托管在因特网的“云”端中,可以服务于世界任何地方发起的访问。海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到大量服务器构成的虚拟资源池中,可以满足这些新型协同应用的动态性、大规模、数据类型异构等新特性[11]。
3 海云协同环境下服务运营环境的基本问题
3. 1 海云协同服务平台的概念架构
海云协同服务平台首先通过海云协同资源池,管理各种分散孤立的成果、应用和服务。通过智慧应用开发环境,一方面传统的应用能够被基于标准的模式,包装成为标准的服务,由海云协同资源池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运营; 另一方面,在开发新的智慧应用时,它帮助开发者方便地重用和整合资源池中的服务资源,实现基于资源池的智慧应用的快速开发。同时,为了支持新型智慧应用系统更全面地互通互联,海云协同服务平台利用共性服务平台,提供各种智慧应用普遍需要的共性服务,包括公共的信息服务、通用的应用服务等,实现应用和服务跨领域的智能协同和分析。海云协同服务平台概念架构如图2所示。
基于包含海云协同资源池、智慧应用开发环境和共性服务平台的海云协同服务平台,每个现有应用的拥有者都可以根据应用的普适程度,使用开放、标准的方式将其包装成资源池中的服务; 同时,平台的使用者都可以通过平台方便地重用资源池中的现有服务,基于业务需求打造新型智慧应用,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配合共创的社区环境,将能够很好地支持逐步打造社会化广泛参与的,面向智慧应用“智造”问题的共创、共享生态环境。海云协同共创生态环境如图3所示。
海云协同服务平台的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
( 1) 海云协同资源池。海云协同资源池提供对标准服务的提交、管理、索引、查询和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它的创新点: 1基于资源属性,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应用服务、数据服务、设备服务、应用、算法等;2根据知识产权的要求,提供安全的资源管理。例如,服务拥有者可以只提供服务的定义和访问方式,而无需提供源码。资源使用者可以根据访问方式说明,直接访问由服务提供者发布的服务。
( 2) 智慧应用开发环境。智慧应用开发环境在普通的开发环境基础上,面向智慧应用的开发特点,内置了智慧应用的需求管理、跨地域团队协同开发环境、服务开发框架、数据分析沙箱、自动化部署服务和运维服务。基于智慧应用开发环境,开发人员能够使用服务开发框架快速将现有应用封装成标准服务,存入海云协同资源池; 多个团队可以方便地分享需求,基于一份需求协同开展工作,重用资源池中的各种服务资源和共性服务平台中的共性服务,使用数据分析沙箱完成数据分析,从而实现智慧应用的快速交付; 并能够通过部署服务,实现智慧应用的自动化部署。
( 3) 共性服务平台。共性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核心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公共应用服务和服务总线四个主要服务子系统: 1服务总线为共性服务平台提供可靠消息传输,协议转换,数据格式转换和基于内容的路由等功能,屏蔽了协议和数据格式。所有经过授权的系统都可以通过服务总线实现互通互连; 2核心服务为接入共性服务平台的各类应用、服务和数据源提供基本的目录服务,为数据的整合、分析、应用及服务间的协同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3公共信息服务抽取了各种智慧应用所需要公共信息收集服务、数据管理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如数据整合、数据交换、接口、支持数据( 包括交换数据、安全数据和管理数据等) 、运维管理服务等; 4公共应用服务抽取了支撑各种智慧应用互通互联和协同所需要的核心应用服务,如服务发现、数据分析服务、流程服务、索引服务、分布式查询、事件通知服务、地理信息服务、协作服务等。一方面可以为各类智慧应用的互通互联提供统一的支持,另外一方面,通过统一的服务重用和管理,加速各类智慧应用的开发与部署,提高效率。
3. 2 海云协同服务运营环境主要技术挑战
由上述可知,海云协同服务平台将面临着“人 - 机 - 物”三元融合,异构环境、普适计算、范在联网、移动接入和海量流媒体等新应用的不断涌现,在新应用的运营过程中,如何解决现有网络服务体系结构的单一可扩展性和网络服务功能的复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未知的网络服务行为与确定的服务传输控制目标之间的矛盾; 复杂巨系统与网络脆弱性和安全可信需求之间的矛盾; 网络体系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网络服务需求的复杂多变之间的矛盾,这将是海云协同服务运营环境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如图4所示。
( 1) 服务环境可控性。海云协同运营环境包含大量的异构环境、移动接入、资源信息计算节点、存储节点,层次结构复杂,分布范围广,系统运维大,使得服务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服务质量的良莠不齐,从而导致海云协同平台系统可信度下降,严重制约了平台的发展。面对平台分布范围广,系统运维大,建立负载均衡,动态容错的具有故障恢复能力的系统是保证协同环境运营可控的基础; 开放的环境下,实体行为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整性以及推荐信息的不准确性,都给可信服务的评估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建立海云协同环境下的服务信任评估模型是保证协同环境运营可控的必要条件。将整个协同环境中对各个物理节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建立节点分布与服务质量的关系模型,将大大地提升协同环境运营可控的性能。
( 2) 服务可扩展性。服务可扩展性指的是网络中服务的可部署性是否能够随着总体服务规模的增长得到相应增长的性质。即提供弹性的计算能力,所谓弹性,即海云协同运营环境支持动态地扩展或收缩资源量,例如虚拟机的数量等。使服务提供商可以在服务负载量增加时扩展资源保证服务质量,在服务负载量减少时收缩资源节省开支,为了使平台具备这样的弹性能力,我们需要对平台中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控,并根据监控结果做出弹性决策,即何时应该扩展或收缩资源量,所以服务质量监控与弹性扩展决策对海云协同服务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弹性扩展决策问题,该机制应接收一个预定义的阈值,根据服务质量监控的结果做出扩展和收缩决策,使监控数据保持在阈值范围之内。我们注意到,海云协同平台的扩展需要一个不可忽略的启动和配置时间,为了在扩展过程中保证服务质量,我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预估服务未来的资源使用情况并提前进行扩展。如何确定扩展的时间是弹性扩展决策机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 3) 安全可扩展性。传统安全策略通过认证、访问控制、隐私策略等手段来保障安全。然而,在海云协同服务运营环境中,由于其跨组织、跨系统、跨平台的操作所具有的松散耦合等特性,使得在平台环境中会更加容易暴露现有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弱点或局限。因此如果没有良好的安全机制将会严重威胁海云协同平台的发展及其深入应用。海云协同平台通过海云协同资源池,管理各种分散孤立的成果、应用和服务。各种成果、应用和服务的管理安全机制及分发安全机制是海云协同服务平台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分析和归纳平台安全问题的数据,建立完整的安全问题数据库,建立平台服务安全计划是海云协同服务环境的基本安全保障。
4 海云协同服务运营环境关键技术研究
4. 1 海云协同服务环境可控性
海云协同服务环境包含大量的资源信息计算节点、存储节点,层次结构复杂,分布范围广,系统运维大,一些小规模系统中的微小问题在大规模系统中就会变得显著,例如,系统的负载均衡能力、容错能力和故障恢复能力等各方面都需要得到有效提升; 同时,随着资源信息的业务应用不断深入,各类业务环节对海云协同环境的依赖性不断增大,必然需要协同环境为需求用户提供高可用的服务,最大程度降低服务失效对业务的影响,保证即使软、硬件出现故障后服务仍然可用,这就需要在整个协同环境中对各个节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对分离的系统进行信息共享、联合优化和动态管理,形成统一的信息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种资源信息服务的跨区域协同与共享。
( 1) 动态容错的服务环境。在海云协同服务环境中需要考虑到系统执行过程中服务组合路径中的节点失效问题,实际网络中服务的产生与消失是经常性的,因此,服务组合算法中必须考虑到容错的问题。当服务组合路径上的某节点失效时,应当尽量从失效节点开始重新执行,要避免回退已经执行的服务。基于STBM( 多层结构的服务组合模型) 模型给出了当服务节点失效的容错处理算法,算法能够尽量充分利用已经执行的服务,在不需要用户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容错执行[12]。
( 2) 服务信任评估模型。服务组合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有助于解决网格研究所面临的应用集成、资源共享、系统互操作和标准化等问题。但是由于海云协同环境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及服务的随机不确定性,虽然具有功能等价可相互取代的具体服务非常丰富,但用户得到高质量的服务组合却较为困难,这些困难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 虽然协同环境上的服务非常丰富,但是由于服务的动态生成与消失,同时不同的服务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不同,造成用户难以选择高质量的服务组合,从而得到高质量服务组合的机率非常低,无法保证服务组合的各参与方的可信性,服务组合的各参与方都有可能存在恶意的、欺诈的、虚假的可能性,真实可信的服务往往得不到良性的回报,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导致用户发布服务的积极性并不高,而虚假不真实的服务往往非常活跃,导致真实可信服务被边缘化。这种情况进一步使用户感觉协同环境的不可信,使服务组合面临恶性循环。一种基于黑白板的信任敏感的Web服务组合策略,通过黑白板模型相结合能够实现信任敏感的Qos服务组合[13]。
( 3) 基于知识关联的服务节点部署策略。如图5所示,Zhe Wu[14]等人研究了云计算中服务布置的节点与服务响应速度的关系,得出结论认为距离服务节点越近的用户,得到的服务响应时间越短,服务质量越优越。基于此研究结果,海云协同服务平台在今后的节点布置上及服务发现、存储策略上将采用原则: 1服务概率最大自适应策略; 2支持就近服务的策略; 3基于知识的环境自学习策略; 4Qo S达到pareto最优策略。
4. 2 海云协同服务环境服务可扩展性
海云协同服务环境的服务包括云端的服务及海端的第三方服务,具有服务量大,多种异构服务并存等特点,如何为应用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 Qo S) 控制成为海云协同环境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条件。Int Serv框架能够为每个业务流提供服务质量保证,但由于其缺乏可扩展性而在海云运营环境中真正实施。Diff Serv虽然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然而它无法区分大量异构业务,不能实现对延迟、丢失率、带宽、花费等一系列Qo S参数的独立控制,更无法为不同Qo S业务选择不同的路径,因此Diff Serv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对网络传输的Qo S控制。虽然分组调度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服务质量控制,然而其缺乏对海云服务运营环境整体特性的统筹考虑,有可能出现某条路径拥塞而其他路径空闲的情况[15]。海云协同环境采用能够跨越多个自治系统的分布式 层次化服 务质量路 由框架( CLQo SR) 来解决海云服务运营环境下的服务可扩展问题,如图6所示。该框架能够实现: 1对网络规模的适应性; 2支持多种Qo S参数和约束条件; 3支持多种路由协议; 4对Qo S请求和分组到达速率的适应性。5 Qo S达到pareto最优方案。框架包含几个部分: 1本次状态测量; 2域内和域间路由机制; 3基于链路状态的多约束Qo SR核心算法; 4端到端的准入控制机制; 5Qo S业务流分组转发机制。由其中的本地状态测量获取节点本地的状态信息,然后通过域内域间的路由协议交互使得每个节点维护经过聚集的网络状态信息,进而使用Qo SR核心算法为服务流分组计算可行路径。服务流分组经过端到端的准入控制后进入环境内部,最终由各个节点完成分组的转发并实现服务流的传输。
4. 3 海云协同服务运营环境的安全可扩展性
传统安全策略通过认证、访问控制、隐私策略等手段来保障安全。然而,在服务计算中,由于其应用程序以及其跨组织操作所具有的松散耦合等特性,使得在服务计算环境中会更加容易暴露现有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弱点或局限。因此如果没有良好的安全机制,将会严重威胁服务计算的发展及其深入应用。
海云协同服务运营环境首先通过海云协同资源池,管理各种分散孤立的成果、应用和服务。各种成果、应用和服务的管理安全机制及分发安全机制是海云协同服务运营商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不增加服务的成本和复杂性,同时也为了长期保护数据隐私,解决好安全性和弹性方面的基本问题,建立一套涉及到六大安全问题的数据、服务安全计划是海云协同服务环境的基本安全保障。亟待解决的六大安全问题分别是:
( 1) 违反通知和数据驻留。并非所有的数据都需要同等的保护级别,企业应该对云存储的数据进行分类,在数据违反通知或如果数据不得存放在其他司法管辖区时的识别有关的合规性要求。
( 2) 休眠时期的数据管理。服务要明确,以确定海云服务提供商存储数据的生命周期和安全政策,包括: 1如果是使用的多租户存储模式,搞清楚租户之间采用的是什么分离机理; 2诸如标签之类的机制是用来防止数据被复制到特定的国家或地区; 3用于归档和备份的存储是加密的,确保密钥管理策略,包括一套强有力的身份识别和访问管理政策,限制在一定的司法管辖区内。
服务提供方通过使用删除密钥以切碎数字数据信息,实现寿命结束的加密策略,同时确保密钥没有妥协或被复制。
( 3) 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保护。作为最低要求,海云协同服务环境将支持安全通信协议,如SSL( 安全套接层协议) /TLS( 安全传输层协议) 浏览器访问或基于网关VPN连接的访问以保护环境的服务系统。
敏感的数据与服务在海云中运行时被加密。但如果数据或服务是未加密的,同时正在被使用或储存,则减轻或使得服务提供方免遭数据破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 4) 加密密钥管理。海云协同服务环境将提供加密密钥管理,基于硬件的密钥管理系统是在严格定义和管理的关键管理流程范围内,并确保访问管理控制到位,满足违反通知要求和数据驻留。系统环境也应提供严密的控制和现场负载监控,以防止潜在的快照分析获得密钥的风险。
( 5) 访问权限控制。海云协同环境支持IP子网访问限制政策,使服务提供商可以限制已知的IP地址范围和设备的最终用户访问。系统环境提供足够的用户访问和管理控制。更强的身份验证,如双因素身份验证、访问权限管理、以及分离安全管理职责,例如安全性、网络和维护[16]。
1对所有访问云资源的用户和管理员进行记录,并以适当的格式提供给系统管理日志或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系统;
2限制访问敏感系统管理工具可能带来的“快照”现场工作负载,进行数据迁移,数据备份或恢复数据;
3迁移或快照工具捕获的图像与其他敏感的服务或数据享有相同的安全处理标准。
( 6) 长期弹性的加密系统。海云协同环境应提供诸如“功能保存加密”的选项。例如,保存排序规则,要求使用规范和批准的算法,或可能削弱独立认证加密。
5 总结与展望
海云协同服务环境是面向三元融合的应用和服务的环境,旨在营造和谐的创新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化的广泛共享、重用、按需服务和协同生产。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云服务的体系结构及云环境的构建所需的关键技术,及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基本框架,初步探讨了海云协同服务环境所需要解决的技术挑战,包括海云协同环境下服务环境的可控性,服务的可扩展性及安全的可扩展性,旨在为中科院先导项目“海云协同社会化服务平台”服务环境的设计提供支持。
摘要:通过描述构建海云协同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基本机理,详细论述了构建海云协同社会化服务平台服务运营环境所需的关键技术,为海云协同服务运营环境的设计提供参考。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 篇8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 小学德育应根据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要求及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和情趣爱好, 采取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方法。根据信息媒体的形式不同, 可以将小学德育新途径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搭建德育网站, 构建德育平台
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承担起组建学校德育网站的重任, 网站中设置不同的栏目,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学校概况”栏目, 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学校的历史、校风、校训、校歌等校园文化, 以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了解, 激发起学生的爱校之情。在“学校新闻”里, 可以设置学校最近的新闻, 增加网络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关性, 促进学生的爱校爱家之感。在“德育之光”中, 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感人的德育事迹等。在“学生园地”中, 同学们则可以畅所欲言, 倾诉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等等。有了专门的德育网站, 我们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才有了一个主阵地。在玉树地震和西南干旱之后, 及时制作相关的专题内容, 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教育, 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建立班级特色网页, 开展德育活动
班级是学校的组成单位, 也是一个小集体,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形成的基础。在班级网页中, 可以建立每一个学生的电子档案、个人事迹, 公布每天的卫生和纪律检查成绩等班级事务情况, 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以增进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归属感。例如, 可以结合着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 开设一个世博专栏, 学生们可以讲自己对世博会的感悟和将世博会的资料展示其中, 特别是班级网页与班级网页之间的“友情链接”, 则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认知范围和交往范围。
●利用各种通讯工具, 进行在线德育
QQ、MSN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即时通讯工具, 体现了网络的即时性、隐密性、更个性化, 使学生与老师在网络中平等交流, 畅所欲言, 表达最为真实的自我。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活动, 第一时间了解班级及学生的动态, 更好地倾听到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实声音, 从而防患于未然。
●利用各种信息技术, 加强学校和家长的沟通
电话、手机作为家校日常沟通的工具, 通常用来交流学生在校发生的日常情况。学生上课情况、一些需要在短时间内告知家长的通知、提示、紧急事务等, 都可通过电话、手机完成。中国移动推出的“校讯通”和“飞信”是将移动通讯信号与数字信号连接平台。它能将教师的电脑网络数字信号转为通讯信号, 传到家长的手机上, 实现了网络短信与手机短信的互通。教师可以对家长“点对点”地单向发, 让每一位学生接受到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 提高了沟通效率, 让家长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同时, 也可以“一点对多点”群发, 教师及时将学生在学校表现及学校对学生学习上的要求, 发到家长的手机上进行日常沟通。同时, 学校和班级的网站、网页面向全校家长进行家校沟通, 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了解学校的整体发展和特色活动, 还可以由学校出面, 建立家长和教室的QQ群, 家长在比较隐蔽的私人空间畅所欲言。这种教师与家长的平等关系的交流, 消除了家长因提意见而担心教师对孩子有偏见的心理, 能够畅所欲言, 敢讲真话, 敢提意见。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能力发展研究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角色,教师能力
新世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拓展了教育时空,改变了传统班级授课的单一教育模式,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使师生的思维、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必将引起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环境、教学方法和评价的重大的变革。本文试图就“信息技术环境”这一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阐释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能力发展。
1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分析
传统的教师角色是知识的传播者,采用的是“粉笔+黑板”式的课堂教学手段与以教科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监控整个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学基本都是教师自编自演,学生只是观众。
1.1 全能型演员
在传统的课堂当中,教师要经历备课,上课这样的过程,而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所有教学内容都由老师设定,教师角色是既能导又能演的演员。上课内容是由老师根据教学大纲选择安排组织,教学过程由学科老师设计,授课也由学科老师导演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独自控制教学资源和过程,甚至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指挥走,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只是跑龙套的业余演员,很多时候他的角色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由教师来选择。
1.2 现行教育体制的执行者
当前教育体制下,很多人对老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出质疑,认为他们戕害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现行的教育体制考察的就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虽然少数家长对创新力培养提出了要求,而与此同时更多的家长则是为孩子能高分考入名牌大学而沾沾自喜,这时的教学工作者只不过是应试教育的执行者。
1.3 教学中的牧羊人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育者是牧羊人的形象。课堂上一群学生凝望着教师或书本,笔下沙沙作响,仿佛是一群啃草的羊儿。而教师恰似一个牧羊人,他挥动着羊鞭,起承转合,乐此不疲,结果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尤其在大班教学中,教师都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讲台上讲,学生下面听,老师的任务是讲完课,而不是让所有学生都听懂课。
2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伴随着传统教育弊端的呈现,信息技术应运而生,虽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媒体,但给教学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革,促使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均发生了转变。
2.1 教学理念的转变
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它能加强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同时能帮助受教育者认识有关人性和人生的种种价值,信息环境下,教育理念正在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向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全面素质的方向发展。
2.2 教学媒体和环境的转变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环境,实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构建了网上通信、卫星远程通信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等。在多媒体教学中采的课件,可以把复杂的理论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或动画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降低了教师的劳动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2.3 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填鸭式教学,而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信息化教育,强调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应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知识构建的情景与气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支持。对于教师来说,“已经不是只教学生学习的问题了,而是还要教学生寻找信息,把这些信息联系起来,并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这些信息”。
2.4 教师地位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中,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课件,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被越来越多地应用教学中。社会教学资源的丰富化,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在教学中由原来告诉学生“是什么”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取代,教师将起辅助和咨询作用。
2.5 教学评价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评价中,重知识,轻能力,轻智能,更轻思想和情感;重考试分数,轻平时表现;重共性,轻个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则主张全面、积极、有特色地评价学生,主张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既要考察知识,也要考察能力和技能,还要评价情感、态度和习惯;既要考察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也要有学习性评价,进行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3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能力要求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引起了深刻教学变革,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如何使用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等,这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3.1 指引学生的学习
在信息时代,老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良好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责已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路者,也是寻路人。他永远在寻找最新的未知领域,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开拓,永远充满激情与活力。正如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所说,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握着舵,学生用力把船驶向前方。
3.2 加强教学设计的协作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往往具有跨学科整合的特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间的协作和课题间的交流常常突破学科界限,学科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样样都通”,在整合准备过程中,各科教师应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利用各自优势,承担不同的职责,为学生有效开展活动提供帮助。
3.3 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
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双边性,教师施教之初,贵在指导,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氛围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激情的调控、教学语言的组织和提问技巧等多个要素。
3.4 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前人类已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信息素养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强化批判精神,使他们学会筛选信息。
3.5 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教师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总之,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活动的冲击,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职责,做好角色的转换,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3.6 运用多元化教学评价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了解最新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根据这些导向,促使学生思考并判断学习结果的质量和价值。教师也可根据这些评价指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评价的过程要根据个人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并给每个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在具体评价中要合理组织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组内评价等多种方式。
4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能力发展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仅是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其它多种角色的复合体。教师如要迅速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必须采用相应的技巧和策略。
4.1 加强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新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首先应加强教学反思。经验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来源,反思则是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机制。在反思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所以要放下权威学会换位思考。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之余都要及时进行反思,记下自己的感受,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好地完善。这种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既能提高教师自身反思水平,又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4.2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与平等化。课堂上教师应该放下权威,更多地理解信任学生,维护学生自尊心。课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激发的关键,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才可诲人不倦,学生才能学而不厌。
4.3 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专业素养,例如终身学习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其中终身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它是其他几项能力的基础,教师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持续更新知识。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自身素养,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应当探索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应是视听媒体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黑板的传统学习方式相辅相成。指导教学的理论应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的融合。教学目标既要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系统科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5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它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变革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同时也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发展自身能力,方可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1]程纯.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定位[J].教育探索,2008(5).
[2]陈永光.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
[3]潘伟.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J].软件导刊,2010(6).
农村环境下的职业技术教育 篇10
一、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这样描述职业技术教 育 : 它是可以 有效消除 贫困的、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帮助社会人 终身学习 并进入某 一就业领 域或者某种职业的以培养工作能力为主的培训手段。我国地域广阔, 农村人口众多, 如何转移农村社会劳动力, 帮助他们实现小 康 , 是一件必 要而紧迫 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必须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长期以来, 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 农村劳动力虽然都充当着重要的建设者角色, 但所从事的却是技术含量低、条件艰苦而收入低微的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劳动者不具备较高文化水平, 缺少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使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者进入职校进行学习, 以具备更高的素养。
现阶段, 农村经济逐年增长, 许多农民企业办得有声有色, 甚至逐渐出现了家族化、集团化的规模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 对于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 从而加重了人才的缺口。由此可见, 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据相关部门统计, 在我国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有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有0.13%, 接受过短期培训的有20%, 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则高达76.47%”。这里是从数据统计上得到的结果, 如果详加分析, 还必须认识到这个数字是培训机构纸面上的功绩, 落实到实处则会大打折扣, 再考虑到取得的实际效果, 真正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取得较好成绩的人员显然非常少。究其原因, 这和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是有因果关系的。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不到五成, 高中以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才刚刚11.7%。文化水平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对于职业培训的看法, 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培训、学习。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 在农村的教育背景中, 许多人对于职业教育没有正确和积极的认识。农民不仅自己没有主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习惯, 也不支持甚至是反对自己的孩子读职业技术学校。在他们的观念里总以上普通学校为正途, 视职业技术学校为末路, 导致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的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国民素质培训方式。在即将展开的高考改革中, 把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的学术型教育做了明确的分离, 这有助于人们用客观的、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前,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还存在一些偏颇, 比如在课程设计上存在某些缺陷, 有些职业技术学校往往急功近利, 对于能够短期发生效力的课程就开设的多, 而不能很快见到效力的课程就开设的少, 且课程设计变得浮躁而功利, 课程内容距离农村的需求远。此外, 教学方式上太过注重理论知识的宣讲, 对能力培养欠缺, 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少。这些都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应立足当地经济, 以农村企业为目标、订单式培养为重点, 不仅要注重对农民进行农村科技技术培训, 还要俯下身来问农民所需, 抓住农民的需要, 真正把他们需要的技术送到他们的手中。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职业技术培训, 更要要眼光放得开、放得远。一方面, 向外输送劳动力, 使他们掌握热门专业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 还要使他们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的准备, 和当地企业结成联盟, 把职业技术教育办成没有围墙的大学。此外, 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还要为农民和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出规划, 为他们构建更广阔的平台。
未来的职业教育应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承担主要的培养功能, 走精专的道路, 使更多的人得到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的培训, 以最终改变我国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尴尬现象。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 提升职业水平的重要责任, 并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重视职业教育。但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尤其是农村环境下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鉴于此, 本文从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入手, 分析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并进一步谈谈如何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重要性,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徐东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篇11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整合;学生能力;评价
一、创设教学情境,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网络教学,首先要有网络教室硬件支持,网络教室就是组成局域网并与校园网和互联网相连的多媒体电脑室;其次,要有网络教学平台的软件支持,网络教学平台就是跟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体现网络化、互动性、层次性、自主性、协作性、创造性的现代化教学平台。
二、开展主题性学习,加强课程整合
“主题性学习”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方式。所谓主题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以“主题性学习”为目标的训练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方式,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整合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中主题性学习,学生既实践锻炼信息的开发利用能力,掌握了网络学习的技能,也能将该技能迁移到其他学科,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目标才真正落到了实处。总之,“主题性学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课的网络教学,相当的一部分内容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这些学科的知识也就是一个个在网络教学中的主题。主题化网络教学就是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一个个主题带来的大量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
三、综合使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综合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采用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加工者,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2.采用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这是网络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
3.采用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四、建立评价系统,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我们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标准,来评价教学和学习情况,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1.评价中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原则
教师应评价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评价中注重实践能力,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评价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3.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分层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尊重个体差异,体现灵活开放,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过程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评价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任务,却有相同的评价方案。评价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五、交流展示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的作品做的非常不错,甚至有的连老师都感到意外。我们的做法是,让这些学生来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述他们的创作过程、交流他们的经验和心得。通过这种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交流信息、表达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创作者也是一种鼓励,对其他学生也起到学习和激励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每次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并在教学网站上进行公开展示,有的甚至推荐到杂志或其它网站上发表。这些优秀作品既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学习参考资料,又可以作教师教学的素材,这也是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技术也应及时作出相应的改善,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网络教学、网页式课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将实现全区、全国的联网。这对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我们要努力工作,与时倶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
[2]陈元保.《分层教学、全面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环境治理下纳米技术 篇12
一、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伦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等, 调查方式为信息技术课堂环境素养网络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收回200份有效《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网络调查问卷》。现状调查结果如下:
1. 全校中小学生对学习环境科学知识, 开展环境素养教育, 参加环境保护各项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 但生态环境知识仍然缺乏。统计结果分析表明, 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生态概念和环境热点比较了解, 98.2% 的学生听说过“酸雨”, 96. 2% 的学生听说过“富营养化”, 92. 3% 的学生知道“CNG清洁能源”, 99.5%的学生知道“雾霾”。由于这些内容不论是在学校课堂上, 还是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 所以学生们掌握的也比较好。但是, 只有60.5%的学生知道“6.5世界环境日”, 只有60.3%的学生知道“重庆市环境保护五大行动计划”, 只有61. 9% 的学生知道“黄标车”环境保护标志, 只有61. 8% 的学生知道“消落带问题”。由此可见, 中小学生对很多生态环境知识还较缺乏, 环境知识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通过环境素养教育, 全校中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 但环境伦理观依然淡漠。调查结果表明, 98. 7% 的公民认为垃圾分类重要, 也有高达99.1%的公民认为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会破坏生态平衡, 这说明中小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 回到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仅有40.3%的人听说过“人与其他生命物质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这个说法, 关于“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人类贪欲的膨胀密切相关”仅有55.2%表示赞成。
3. 中小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高。有68. 7% 的中小学生认为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比较严重, 另有23.5%认为不太严重;在对环境问题的发展的关注度上, 也有50.9%的公民表示只是偶尔关注, 另有20.6%的人表示从不关注。
4. 当前中小学生的环境行为还不能自律。调查结果显示, 经常能做到随手关灯的公民占到82. 9%, 经常自带购物袋到超市购物比例只有29.8% , 经常将“生活污水回用”的只有33. 9% ; 经常使用一次性产品只有33.2% , 有56. 1% 偶尔使用, 从不使用的只有10. 7% 。
二、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现阶段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远不能适应经济社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只有环保决策和教育管理部门重视生态危机意识的教育, 才能真正把生态危机意识教育落到实处, 才能真正起到提升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的作用。
2. 中小学生普通缺乏生态平等意识。所有的物种都是平等的, 都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用生态文明教育中小学生深刻认识到不仅人与人之间在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上要平等, 而且人与其他生命物质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 还要保护好后代人在生存与发展上的平等权利。中小学教师要以身作则, 引导与督促中小学生在日常行为中, 养成关爱生命、不折花木、不乱踩草坪、爱护小动物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反对虐待动物、吃野生动物的不道德行为。
3. 中小学环境素养教育应该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 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人类贪欲的膨胀密切相关。落实到具体的日常行为, 要求学生不追求奢侈豪华, 远离奇珍异味, 不铺张、不浪费, 珍惜环境资源, 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持之以恒。
4. 许多中小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他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 不知道世界及国家、地方的生态恶化现状。因此, 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等信息技术教育平台, 开辟专门的生态环境专栏, 让所有中小学生都知道我们的地球已经满目疮痍, 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资源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稀缺, 生态环境濒临崩溃, 等等。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培养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的主要途径
1. 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与环境素养教育相融合。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对其进行环境素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传授环境保护知识, 培养其对保护生态环境, 对人与自然的正确态度, 进而形成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开设环境信息技术课,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微课”观摩和电子图片展示等手段, 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案例教学, 如在上文字处理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制作环保主题的电子小报, 学动画创作时可以指导学生创作环保电子相册, 举办校级环保类的公益广告创作比赛, 开展“我是环保小卫生”“谁在乱扔垃圾”等环保主题的DV创作竞赛, 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立场、观点和想法, 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 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 使环境素养教育真正成为伴随中小学生成长的终身教育。
2.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加强中小学校绿色环保教育。环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环境素养的培养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接受能力和学习精力的特点, 分教育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教学, 循序渐进, 最终提高其环境素养的整体水平。
中小学生环境素养与绿色学校环境目标的内涵相一致。结合创建绿色学校活动, 开展环保教育, 开设环保讲座、课程和环保研究性学习活动, 以环境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化理、环境技能和环境行为为基础, 围绕“知识、意识、技能、态度、参与”这五个方面来明确和完善绿色学校评价体系, 提升学校绿色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以各级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齐抓共管的学校环境素养教育管理体系和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水平的评价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环境素养的教学管理和技能培训。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 以中小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和开展以环境素养主题的优秀“微课”评选活动为抓手, 对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环境素养教育和培训, 营造一个热爱大自然的“绿色”校园环境, 成为绿色环保的导师, 从而使培养出的中小学生会带着全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高级学校, 成为具备环境素养的高级知识分子!
3. 发挥班级博客在家校互动环境素养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讨论通过的《21世纪议程》强调“从小学到成年都接受环境与发展教育”, 每个人终身都要接受环境教育。在对中小学生开展环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 家长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和整个家庭的环境素养, 在提高家长自身的环保素养的同时, 家长的“身教”胜于“言传”, 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们成长为坚强的“环保小卫生”。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个班级博客的战斗堡垒作用, 搭建起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生态环境危机问题的网络平台, 让大家意识到世界只有一个美丽的地球, 提高家长们的环境素养。在班级博客中通过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征文、环保专题FLASH等形式, 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习惯, 如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自觉不使用或重复使用可回收塑料袋、尽量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尽量少驾驶私家车或尽可能多地选择公交和轨道交通方式出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等。
四、结语
现阶段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许多中小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普通缺乏生态平等意识, 家庭环境意识教育仍比较薄弱。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微课”观摩和电子图片展示等手段, 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 引导他们从行动上参与环保, 提升他们的环境素养, 让中小学生带着全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高级学校深造。
环境素养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 而且是一种技能, 是广大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展环境素养教育, 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使环境素养教育真正成为伴随中小学生成长的终身教育, 长大成为有环境素养和责任感的城市公民。
参考文献
[1]翟金德.论现代城市公民的生态素养及其培育[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1, (6) .
[2]王彬.关于建立中学生环境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J].环境, 2010, (S2) :29-35.
【环境治理下纳米技术】推荐阅读:
水环境治理技术06-28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05-27
环境工程治理技术员的自我介绍06-16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个人求职信05-31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10-23
二厂二中《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05-09
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2-18
环境治理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