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连片治理

2024-10-02

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共8篇)

农村环境连片治理 篇1

1定义

以解决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为目的,对地域空间上相对聚集在一起的多个村庄(受益人口原则上不低于2万人)实施同步、集中整治,使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治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方式:一是对地域空间相连的多个村庄通过采取措施实施综合治理,使这些村庄的区域环境质量获得改善。二是围绕同类环境问题或相同环境敏感目标,对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多个村庄进行同步治理,使同类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或相同的环境敏感目标得到保护。三是通过建设集中的大型污染防治设施,利用其辐射作用,解决周边村庄的环境问题。2内容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指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和具有一定供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1000人)的水源地;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指供水小于一定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在1000人以下)的饮用水水源地。

2)畜禽养殖小区和散养密集区:畜禽养殖小区是指在统一规划的区域内,由多个养殖业主共同组成、按照统一操作规程进行养殖、管理的养殖单元。畜禽养殖散养密集区是指以家庭少量圈养为主要模式,以销售为目的,以畜禽养殖设施或者场所与居民生活区混杂为特点,且畜禽存栏量与人口数量的比值超过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一定限额的区域。

3)畜禽养殖废弃物:是指畜禽养殖活动中产生的畜禽粪便、畜禽舍垫料、动物尸体、散落的毛羽及清洗动物身体、饲养场地、器具所产生的污水等。

4)堆肥处理:将畜禽粪便等有机固体废物集中堆放并在微生物作用下使有机物发生生物降解,形成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系统处理工程,包括集中堆肥厂、分散式堆肥等。

5)“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农户首先将垃圾按照一定分类方法堆放、贮存,以村为单位将垃圾运输至乡镇垃圾中转站,乡镇环卫部门负责将垃圾集中运输至县级垃圾处理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6)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包括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可堆肥垃圾指垃圾中适宜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理并制成肥料的物质,包括易腐类厨余垃圾,树枝花草、农作物秸秆等可堆沤植物类垃圾等。有害垃圾指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如废电池、废灯具、废弃小电子产品、过期的药品、农药等。

7)生活垃圾收集池:指农村地区由砖或混凝土砌成的生活垃圾收集装置,其结构类型及容积尺寸可根据各地情况确定,具备防风、防雨、防渗与垃圾分类功能,能减少污染产生,同时还便于垃圾投放、清运和处理。

8)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是指通过管网将污水集中收集到特定设施进行处置的方式,包括大型人工湿地、生态塘、生物膜法、土地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处理方式。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是指单户或联户对污水采取就地处理的方式,包括化粪池、小型湿地、发酵池、沼气净化池、MBR、净化槽等处理方式。

9)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是指造成环境污染的工矿企业已无明确责任主体,即企业工商登记注销两年以上,不包括企业的兼并、分立或搬迁。

3分析

3.1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技术选取

(1)污水收集系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建有污水排放基础设施的连片村庄,可采取合流制收集污水;对于人口分散、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欠发达的连片村庄,可采用边沟和自然沟渠输送,也可采用合流制。

(2)污水处理系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取需参考《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 20号)、《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74-2010)等规范性文件。

治理技术模式主要包括:

①治理区域范围内村庄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连片村庄,宜采用无动力的庭院式小型湿地、污水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分散处理技术;

②村庄布局相对密集、人口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的连片村庄,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人工湿地等集中处理技术,其中,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村庄,须按照功能区水体相关要求及排放标准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③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符合高程等接入要求的村庄污水可采用城乡统一处理技术模式。

3.2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技术选取 包括以下两类模式:

①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连片村庄,要采用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技术模式,村庄配置完善垃圾收集/运输系统,乡镇建设可覆盖周边村庄的区域性垃圾转运/压缩设施,纳入县级以上垃圾处理设施统一处理; ②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村庄,要在优先推行垃圾分类基础上,选取有机垃圾与秸杆、稻草等农业废物混合堆肥等资源化利用技术,无法资源化利用的垃圾定期运到附近城镇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3.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模式选取

主要针对治理区域范围内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产生的粪污实行综合利用与污染治理。根据养殖种类、养殖规模、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以及排水去向等因素确定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艺路线及处理目标,其工艺方法应优先选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BAT)》、《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497-2009)等推荐使用的技术。

(1)源头控制技术。包括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养技术、改进圈舍结构和清粪工艺等措施减少养殖污染物产生量和处理量。

(2)粪污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包括以下三类模式:

①养殖区周边有足够的可以消纳粪污的农田,则粪污应首先进行固液分离,固体粪污制造有机肥,废水经处理后还田利用。采用还田综合利用技术时,粪肥用量不能超过作物当年生长所需养分的需求量。在确定粪肥的最佳施用量时,需要对土壤肥力和粪肥肥效进行测试评价,并应符合当地环境容量的要求;

②没有充足土地消纳利用粪污时,应建设区域性有机肥厂或处理(处置)设施。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还田的粪渣应满足《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生产商品化有机肥和复混肥的应分别满足《有机肥料》(NY525-2002)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 18877)。处理出水用于农田灌溉的,应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的规定;

③位于各地划定的限养区的养殖小区和散养密集区要采用治理达标技术模式,养殖废水经处理后需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要求。

3.4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模式选取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的选取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试行)》等国家规范性文件。

3.5历史遗留工矿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选取

应根据污染源类型和当地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选取适宜技术开展治理。

4前景

4.1从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来说

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农村主要存在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由于地膜的不可降解性残留地膜严重污染了土壤使得农作物大幅减产。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差管理制度欠缺或不完善而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了“脏乱差”现象如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使得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健康造成了威胁。

3、乡镇企业及畜禽养殖造成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俱增。受经济水平和科技、文化等因素影响乡镇企业大多为技术含量低的粗放经营污染治理水平不高。又因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造成污染分散治理起来难度很大。同时畜禽养殖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受此影响农村大气、水体及土壤等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因此农村环境的污染现状,迫使我们必须加以治理。4.2从处理技术上来说

历经数年发展,现如今各种污染治理技术、措施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对相关污染问题都能有相应的应多措施。在农村环境连片治理方向上已经取得突破,部分试验村已经实质性进展。因此在技术上我们可以借鉴,且不段进步。

4.3 从村民环保意识来说

如今教育水平质量的提高、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走出乡村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学习更多的知识,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同时,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乡村到城市工作,他们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经过不断的反复循环,断的积累,不断的传播学习,他们起到了领头的作用,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

4.4 从国家政策来说:

为改善农村环境国家出台大量政策文件,提供大量资金。其扶持力度之大,整治决心之强可见一斑。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 63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 11号)

《关于印发<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09] 48号)

《关于印发<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 165号)

《关于深化“以奖促治”工作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环发[2010] 59号)

《关于印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环境成效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办[2010] 136号)

《关于印发<“问题村”环境治理应对机制与程序>的通知》(环办函[2010] 44号)

《关于发布<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环发[2010] 2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 132号)

《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74-2010)

农村环境连片治理 篇2

在国家重视三农的背景下, 农村环境问题亟待改善。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推进农村建设, 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10年在全国启动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 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5个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多年来, 我国对农村环境保护相对薄弱, 基础设施投入不完善。农村人口多, 居住地密集。随着人口增加, 生活垃圾日益增大, 目前大多数农村没有完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系统, 农村居民没有好的生活秩序和生活习惯, 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粪便等无序堆放, 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 直接影响村民的生存环境。突出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巨大, 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 农村生活污染增加, 农村工矿污染凸显,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 农村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也极大地影响着总体环境质量。

自2008年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来, 我国不断对农村环境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着力实施“以奖促治”政策, 解决了一些地区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2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途径

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差距较大,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就是在充分考虑农村环境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体创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指的是以解决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为主, 对地域空间相对聚集的多个村庄实施同步、集中整治, 使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治理方式。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坚持“突出重点、示范先行、确保实效、多方投入、逐步推广”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 在重点解决“问题村”污染问题基础上, 通过“抓点、带线、促面”, 集中资金分批分片滚动推进, 确保和扩大“以奖促治”惠民政策效果, 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农村环境问题, 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但是, 目前农村环保工作仍存在较多问题,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规模与资金需求差距较大, 基层环保力量与农村环保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支持不能满足环境整治任务的要求。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农村环保工作的严峻现状, 正确把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实质, 通过连片整治工作, 带动一个地方整体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有效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真正起到探索道路、积累经验和示范推广的作用;要确保实现两个目标, 即出成效, 出经验;要切实抓好3个环节, 即选好示范区域、编好实施方案、做好督察考核;要积极建立4项机制, 即建立目标责任制、资金投入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同时, 要进一步深化“以奖促治”政策,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 扩大考核范围;加大土壤环境保护力度, 全面落实保护规划;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污染减排, 重点控制规模化养殖和秸秆焚烧污染;开展农村环保专项执法行动, 推进监管能力和监察制度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国计民生, 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将农村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 与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相结合, 与污染减排工作相结合, 切实提高连片整治成效, 开创农村新面貌。生活垃圾、污水及畜禽粪便均未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 导致的环境问题将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环境质量也会迅速下降。

农村生活垃圾未经有效处理, 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会通过地表水体渗透土壤或水源, 再侵入人体, 损伤人体健康。生活垃圾中的剩菜剩饭与一次性快餐盒、木筷等一起被扔掉, 剩餐混杂其他垃圾, 滋生蚊蝇、产生大量细菌。同时产生对人畜有毒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 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3 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区村民生活质量的需求

农村现阶段存在的环境问题是普遍缺乏完善的垃圾清运系统, 个村垃圾任意堆放, 沿河村庄则向河床倾倒, 垃圾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渗滤液, 进入土壤直接污染地下水或通过地表流入河流, 造成对地表水域的污染, 整治区脏乱差问题严重。随着整治区经济的发展, 农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其中环境质量的提高也是保障村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由此,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水源保护、区域城乡一体化结合在一起。为使“以奖促治”政策发挥更大成效, 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确定2010年~2012年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62亿元支持第一批8个省 (区、市) 开展示范工作 (其中2010年为20亿元) 。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 要求要严格落实资金配套, 用好、用足中央和省农村环保资金, 有效整合涉农资金, 充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和杠杆效应, 建立多元化资金配套渠道。

普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建设, 培养社区居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 为顺利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贡献力量。

摘要:自2008年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以来, 我国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 解决了很多地区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关键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参考文献

丰都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调查 篇3

一、环境连片整治的做法及成效

丰都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以“垃圾处理、清洁田园、水污治理、净化水源”为内容,重点解决影响农民群众健康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两年来,全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总投入4324.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741万元。涉及全县7个镇街、25个行政村,直接受益人口71166人。重点实施了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三大工程。其成功做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组织到位,协调保障有力。成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环保主抓的组织保障机制,强化落实了部门职责。形成了保障项目实施技术指导、资金筹措、质量监督、组织协调的运行体制。二是配合到位,资金利用合理。项目实施以整治资金为主,引导农业、水利、林业、能源、卫生、交通等部门涉农资金投向“项目村”,即整合部分市县级专项资金,在整治村内联动开展农村改厕、土地整治、农村沼气、垃圾清运、基本农田改造等整治项目,做到了“资金节约,亮点突出”。三是规划到位,整治任务明确。连片整治规划是根据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处理工艺,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项目实施点的环境和地质条件进行设计规划的,经专家审查后由市环保局批复。设计方案充分结合了“项目村”地势地貌和自然村布局及整治要求,做到了规划先行,任务明确。四是管理到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及基本建设程序,加强监管,按时保质完成环境连片整治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设计效果和垃圾、污水处理工艺水平。

通过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丰都县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60%以上,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较好地完成了建设目标任务。“项目村”脏、臭、乱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村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生活污水不再乱流,畜禽养殖污水有了去处,纸屑、果皮等生活垃圾不再随意丢弃,村民也逐步养成了爱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二、环境连片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项目建设与规划不科学。

个别建设单位随意调整建设地址,粪污、人工湿地处理池离居民区较近,在多风或炎热夏季,居民区将难忍臭气,造成周边居民反映较大。一些项目地处公路边,土地经济价值高,农户不愿意将土地置换供其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以致个别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建设项目无法实施。

二是项目运行达不到预期效果。

连片整治项目完成后,由于缺乏引导督查机制,“项目村”村民不能有效利用项目,部分人工湿地无法运行,生活垃圾清运不及时,个别养殖区域仍有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

三是权责不清,建设与管理脱节。

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由环保部门负责,管理由当地镇村负责,缺少运行管护人员,缺少运行管护经费,导致项目未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施及运行的建议

一是重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项目规划应根据轻重缓急,整体设计,分步推进,避免项目建成后成摆设的现象。选择人口多、居住村较大,或离(乡)镇较近、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居住村以及县、(乡)镇重点发展的养殖大户或养殖散户较大或集中的区域进行科学实施。

二是加强引导,强化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环境连片整治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项目村”的村民,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环保科普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农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引导村民管好、用好已建设完工的环保设施,让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能产生社会效益。

三是健全机制,明确责任,探索长效管护机制。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后期管护运行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工作,应配合项目镇(乡)建立“以村民为主,环保统一协调,镇(乡)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引导村民要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管理。项目实施镇(乡)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组建农村环保队伍和环保管理机构,明确职责与任务,落实工作经费,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四是拓宽资金渠道,确保农村环境连片项目正常运行。

根据环境连片整治相关规定,项目建设完成后,结余的建设资金百分之六十作为项目完成后的运行费用,显然仅用有限的结余资金无法保障项目的长期运行,建议多渠道筹集资金。项目受益镇(乡)可以从城市建设配套费中解决一部分,县环保局可从排污费中解决一部分,县级财政可补助解决一部分,形成镇(乡)、环保局、县财政多位一体的筹资方式,再加上调动农民群众筹资、投劳积极性,形成政府投入与群众筹资管建管护的良好局面,确保项目正常运行,充分发挥效益。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统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篇4

统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务求实效。由县环保局牵头,县住建局配合负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由县住建局牵头,县环保局配合负责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由县农业局、畜牧局牵头,县环保局配合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由县林业局牵头,县国土资局配合负责乡镇绿化工作;由县卫生局(爱卫办)负责农村改厕工作;由县农业局负责(县农机局)牵头,县畜牧局配合负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由县发改委牵头,县工信局、农业局、环保局配合负责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由当地政府负责配备农村环保专、兼职管理人员和村容村貌整治等综合性工作。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http://img.popoho.com/UploadPic/2010-5/***.jpg

农村环境连片治理 篇5

甲方:_ 乙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建筑安装工程合同管理条例》,经双方协商,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信的原则,甲、乙双方就xxxxxxx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管道(工程)承包部分项目的劳务工作,为明确双方在执行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和经济责任,签订本合同以共同遵守。

第一条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xxxxx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_ 工程地点:_xxxxxxx 第二条 工程承包范围 xxxxx(管道工程)、xxxx(管渠工程)、xxxx环境连片整治管道安装的一切施工工序。

第三条 工程工期

1.计划开工日期:2011年6月11日,计划完工日期:2011年9月11日,总日历天数90天;2.乙方应无条件执行甲方的进度计划安排(包括新调整的进度计划)。第四条 工程质量标准

所承包工程范围内的工程质量必须达到_合格_。第五条 组成合同文件及解释顺序 组成本合同的文件及优先解释顺序如下: 1.本合同;2.本合同附件;3.本工程施工图纸及国家现行或行业标准规范;注:上述文件应互为补充,在合同中出现含糊不清或不相一致时,按上述顺序解释,不能清楚解释时,在不影响工程正常施工进度的情况下由双方协商解决。

第六条 标准规范

本合同适用标准规范:xxxxxxx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污水管道设计要求。

第七条 甲方责任和义务

1.负责统一制定各项管理目标,组织编制施工计划、物资需用量计划表,实施对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计量检测、实验化验的控制、监督、检查和验收。

2.负责与业主、监理、设计及有关部门工作联系,协调现场工作关系。

3.根据工程情况要求乙方增减施工人数,满足施工生产需要。对施工质量底劣、技术差、不服从指挥、有违法乱纪行为的人员予以清退。

4.及时提供由甲方供应的施工机械设备、周转材料。5.按本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劳动报酬。

6.负责乙方住宿租房费用,其生活用水、用电由乙方负责。

7.负责提供与乙方施工工程有关的施工图纸(包括变更图纸)和技术资料,并进行有关的技术交底。8.乙方拖欠民工工资时,甲方有权在乙方工程款中扣除此款项并支付给民工,同时乙方不得拒绝提供支付民工工资表。

9.协助乙方办理现场施工人员出入证件。第八条 乙方责任和义务

1.遵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遵守业主和甲方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做好安全、文明施工、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劳动保护等工作。

2.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验收规范、有关技术要求及施工组织设计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约定的标准,对本合同劳务承包范围内的工程质量向甲方负责;根据业主或甲方的计划要求(包括调整后的计划),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作业计划,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保证工期;承担由于自身责任造成的质量返修、工期拖延损失及各种罚款。

3.服从甲方和业主的监督、检查、管理;接受甲方和业主有关人员对质量、进度、技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接受甲方随时检查其设备、材料保管、使用情况。

4.做好施工场地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和已完工程部分的成品保护工作。因乙方责任发生损坏,应自行承担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及各种罚款。

5.按甲方统一规划堆放材料、机具;妥善保管、合理使用甲方提供或租赁给乙方使用的机具、周转材料及其他设施。

6.按国家政策规定与每个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按合同所约定的条款支付务工人员工资(务工人员工资每月造册备案),承担因此项工作不到位而引起的纠纷或当地相关行政部门的处罚及责任后果;并办理工伤保险。在施工期间,乙方应教育工人遵纪守法,不滋事、不扰民,如果与当地村民因此发生任何问题均由乙方自负。

8.施工期间,乙方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签约人即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所施工工程的生产负

全面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接受甲方的安全监督、检查、处罚。对所属人员进行安全管理、教育。乙方必须为其危险工种人员办理工伤保险(约10人),除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外,乙方产生的安全事故造成的一切责任和经济损失由乙方自行负责。为其施工人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手套及其它相关的防护用品);9.进场施工人员要求具备思想素质好、身体健康、技术熟练等条件;禁止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55岁以上的老人及体弱病残人员;禁止使用不法人员,乙方应承担因使用以上不合格人员而引起的责任和后果。

10.有权拒绝甲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指令,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供甲方参考。

11.管理好自己的施工队伍,遵守工地的一切规章制度,如有违反受到业主处罚,除了业主处罚外,甲方还追加1000元/次的罚款;不得在工地及之外进行违反犯罪活动,如赌博、卖淫、嫖娼等。一旦造成犯罪的后果,甲方概不负责。

第九条 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

1.甲方应集中组织对乙方进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以及公司相关制度等方面的教育;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监督、监控乙方的相关工作实施情况,使其体系有效运行。

2.乙方应遵守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有关管理规定,严格按安全施工标准进行施工;加强对现场操作工人的安全教育;认真落实安全措施,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随时接受安全检查人员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由于自身安全措施不力及违章操作造成事故,承担一切责任后果和经济费用。

发生安全事故,乙方应按有关规定立即上报甲方有关部门,同时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事故进行处理。

3.乙方就严格执行建设主管部门及环保、消防、环卫等到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规定,做到文明施工;保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符合文明施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维护甲方良好的企业形象,并承担因违反有关规定造成的损失和罚款。

加强现场管理,采取一切适当的措施,保护现场内外环境,限制由施工作业引起的噪音或其它污染;避免对公众和第三方财产造成损害和妨碍。

第十条 材料、设备供应与管理

1.甲方提供给乙方使用的周转材料实行调拔制,根据工程计划需要向乙方提供。

2.甲方提供的材料负责到各楼层交乙方保管,乙方就妥善保管、合理使用甲方供应的材料、设备(包括领用、保管、装卸、退库、办理相关手续、按甲方指定的场内地点归类堆放);因保管和使用不善发生丢失、损坏,乙方应按领用时的价格赔偿。

3.材料按预算分折量对乙方实行限额领料,乙方应合理用料、注重节约。如材料使用超出预算用量,则超出部分的费用由乙方承担。

第十一条 承包方式、价格及包含的内容 1.承包方式及单价:

1.1管道部分以固定人工单价计价(人民币:肆拾元整每米(¥40.00元/m)的单价结算)的形式发包。包括施工内容:管径40~50管道碎石垫层、管道安装、模板安装拆除、钢筋安装、混凝土浇筑包管。1.2砖砌体部分以固定人工单价计价(人民币:壹佰贰拾元整每立方米(¥100.00元/m3)的单价结算)的形式发包。包括施工内容:砖头搬运、砌筑、水平标高、进出水口、安装井盖等一切工序。1.3粉刷部分以固定人工单价计价(人民币:壹拾元整每平方米(¥12.00元/m2)的单价结算)的形式发包。包括施工内容:砂浆搅拌、筛砂、粉刷、抹面压光、压角等一切工序。

2.承包价格所包含的内容:

2.1承包价格包括排架搭设与拆除;钢筋的加工、除锈、制作、电焊及绑扎;模板的安装、拆除、修理、涂脱模剂、堆放;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及成型后的整修、养生、预埋件的安装、预埋管定位工作,包括模板、方条、工字钢、焊条等辅助材料,人工费等有关工系。井位的砖砌体、水泥砂浆粉刷、安装井盖等有关工序。

2.2包括施工期间乙方的各类风险及施工人员工资和调遣费:施工所用的机具费用;机具用的易损件及地拖线;自然气候影响停水、停电、待料等不可预见工日的费用;包括周转材料的领用、装卸、看护、保管、退库;文明施工费用(包括上级部门对现场的各类检查所发生的临时用工);承包工程范围内的配合测量放线、材料试验、电工、机械设备维修和安装拆卸配合用工;清理现场承包工作面各自的施工垃圾在各楼层按甲方指定的场内地点归类堆放的用工;预防一般性自然灾害所采取的措施用工费用;第十二条 结算办法及付款方式 1.按乙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结算。2.甲方不预付乙方生活费用。

3.乙方队伍进场后,其先期费用由乙方负责,当工作完成到一定形象进度后,甲方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借给乙方一定数量的生活费。每月25日乙方需向甲方提交实际完成工程量清单,经甲方验收及复核,在次月15日前付至乙方实际完成工程量70%劳务承包费。承包工程完工后经甲方验收合格付至乙方实际完成工程量90%。余款10%待保修期(从工程竣工验收达到合格要求之日计起)满两年后一个月内付清。

第十三条 施工验收

1.乙方应按本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组织施工,确保施工质量。施工完毕,乙方应及时向甲方提交自检报告,通知验收;甲方应当及时对乙方施工成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初步验收,验收合格后再进入下道工序施工作业;验收结果表明乙方施工质量不合格时,乙方应负责无偿修复,不延长工期,并承担由此导致的甲方的相关损失。

竣工验收时,业主、监理等相关方提出的工程质量缺陷,乙方应无偿维修,并承担由此导致甲方相关损失,不因先期已经甲方验收而减轻乙方责任。

2.乙方应配合甲方对其工作进行的初步验收及工程竣工验收;甲方或施工场地内第三方的工作必须乙方配合时,乙方应按甲方的指令予以配合。(配合第三方工作的费用另外协商)第十四条 工程保修 1.保修范围、期限:_1年_。

2.保修期间,乙方应在接到维修通知后按甲方要求内容和时间派人维修,若乙方未按甲方要求执行,甲方可委托其它单位或人员修理,其费用由乙方承担。

第十五条 保险

1.甲方负责办理乙方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

2.保险事故发生时,甲、乙双方有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损失。第十六条 争议

1.甲、乙双方在履行合同时发生争议,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否则,双方应在合同签订所在地劳动仲裁部门或人民法院解决。

2.发生争议后,除非出现下列情况,双方都应继续履行合同,保持工作连续,保护好已完工作成果;2.1 单方违约导致合同确已无法履行,双方协议终止合同;2.2 调解要求停止合同工作,且为双方接受;2.3 仲裁机构要求停止合同工作;2.4 法院要求停止合同工作。第十七条 不可抗力

1.不可抗力的标准执行甲方与业主签订的合同,当甲方与业主签订的合同没有相应标准时,执行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

2.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乙方应立即通知甲方项目经理,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迅速采取措施,尽力减少损失,甲方应协助乙方采取措施。

3.因不可抗力事件延误的工作时间相就顺延。

4.因合同一方迟延履行合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迟延履行方的相应责任。第十八条 违约责任:

1、甲方应承担因设计变更、地方矛盾和其它方面所造成的费用。

2、乙方应在本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完工,否则甲方有权对乙方进行处罚。

3、如因乙方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达不到甲方施工进度计划要求,限期内不能改进时,甲方有权收回或分割乙方所承担工程,直至终止合同。而由甲方另行安排施工队伍。

4、甲、乙双方如不能认真执行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按实际发生的费用支付违约金。

5、无甲方书面委托书,乙方私自借甲方名义与第三方签订的任何合同协议及口头协议等,甲方均不承认,由此引发的一切纠纷,甲方均不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合同解除

1.如因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或因一方违约或因业主方原因造成工程停建或缓建,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的,可以解除合同。

2.因不可抗力或业主原因造成合同解除,乙方就妥善做好已完工程和剩余材料、设备的保护和移交工作,按要求撤出施工场地;甲方按合同约定支付已完工作劳务报酬。

第二十条 合同终止

双方履行合同全部义务;劳务报酬价款支付完毕;乙方向甲方交付本合同承包工程作业成果,并经竣工验收合格后;保修期满未发生质量问题,本合同即告终止。

第二十一条 合同份数

本合同一式__叁_份,甲方_贰_份;乙方_壹 份。第二十二条 补充条款

第二十三条 合同生效 本合同双方约定_签字_后生效。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 __ 乙方(盖章):

代 表: 代 表:

合同签订时间:2011年6月11日

农村环境连片治理 篇6

一、污水处理设施方面

1.污水设施还没能通过竣工验收,部分污水池渗漏。收集污水管网下沉、淤积,出入水不畅。

2.潜水泵、电缆线等设施被盗或被破坏。

3.管理制度不完善。

4.管理人员没落实,没有专门培训,不懂操作规程。

5.运行及管理费用不保障。

二、垃圾处理方面

1.人力三轮车不很适用于农村坑洼不平的巷道。

2.钩臂式微型车马力不足,满载后上不了坡,进不了凹凸不平的垃圾场道路。

3.垃圾箱不能及时清运,垃圾堆积如山,臭气熏天,群众意见较大。

4.部分村民在垃圾箱里烧垃圾。

5.清运垃圾费用严重不足。

Xx镇人民政府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探讨 篇7

1 农村污染的类别

为了彻底了解农村的环境污染情况,解决农村污染问题,在深入农村田头调查、深入村组住户走访的基础上,归结出污染农村环境的四个方面:

1.1 化肥、农药类污染

泗阳县人多地少。为了追求农作物产量,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量的重要途径。农户从籽种落地起,就喷洒农药,并施以化学肥料。据泗阳县农委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县耕地化肥使用量达40 t/km2,而利用率却只有30%~40%。远远超过了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施用安全上[1]。

过度的施用化肥,不仅造成地块的土壤板结,还导致农田被污染,对周边水体也造成有机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劣质化。施用农药其中10%~20%会附着于植物体上,或渗入株体内残留下来、散落在土壤上或蒸发、散逸到空气中,或随雨水及农田排水流入河湖,引起各种疾病[1]。

1.2 居住、生活类污染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泗阳县所有乡镇的工业区集中区遍地开花,农民仅有的一点耕地逐渐被占用。为节约土地资源,泗阳县实施将居民集中到小城镇和康居示范点内居住。但因各个乡镇的经济实力有限,使得小城镇和康居示范点内的基础配套设施未普遍建设到位。

据泗阳县城管局和环保局的资料显示,全县农村每年产生约1.2万t的生活垃圾和230万t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随意堆放[2],大风一吹就漫天飞舞,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生活污水由于未经处理而全部采取地表径流直排到周边水体中,严重影响水质。这样就导致居住类的各种污染物直接融入周围环境中,使农民的居住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1.3 畜禽、养殖类污染

随着人们的经济意识增强,留守的农民也大部分搞起畜禽养殖(渔业占13%),且各个乡镇也在搞集约化规模畜禽养殖。全县共有规模化养殖场12个,生猪20头以上的农户450多家,100头以上的214家,饲养牛20头以上的41户,养鸡场43个,饲养1万只以上家禽的有11户,蛋鸡500只以上的247户,这些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每天都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2]。

畜禽养殖污染的主要危害是污染水体,畜禽养殖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氮、磷含量高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使其丧失使用功能;污染空气,畜禽养殖过程产生大量氨、硫化物和甲烷等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影响居民身体健康;传播病菌,畜禽粪便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及孳生蚊蝇,造成人、畜传染病;危害农田生态环境,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造成减产甚至毒害作物出现大面积腐烂,严重影响土壤质量[3]。

1.4 秸秆、焚烧类污染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农村的能源结构也发生变化,由燃烧秸秆到灌装煤气。每年大量的夏季麦秸、秋季稻秸因无人问津而被抛弃在田头、沟渠。且大部分被就地焚烧。

大量数据表明,焚烧秸秆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易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会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交通安全,同时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4]。

2 农村环境污染的形因

泗阳县从2004年就开展了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但是农村的环境污染状况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越演越烈,究其原因是污染专项治理资金供给不足,百姓的环保意识淡薄,环保政策、专业治理人员、污染治理设施不到位,导致农村污染屡禁不止。具体来说,可以将农村环境污染的形因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重视程度不够,农业技术推广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各个乡镇都在发展工业集中区。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上农村污染治理体系不健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供养专业治理污染人员,导致在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上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收入占国民经济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渐被忽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导致农技推广系统的人员不得不从事卖化肥和农药等以获取收入。加上激励政策不当,一些技术推广人员不愿指导农民如何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造成污染问题。

2.2 财政资金不足,不能保证污染治理实施建设及人员就位

泗阳县是苏北贫困县之一,最新的网络调查结果江苏省2011年上半年各县市经济排名倒数第三,财政基本没有盈余,更不要说拿出几百万做污染防治专项基金。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服务,公益性很强、投资大没有回报或回报率较小的事业,对民间资金缺乏吸引力。另外省级的污染防治资金基本上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农村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同时乡镇和村级组织也存在普遍财源不足,仅仅够应付生产,难以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很难供养专职的环保人员。这就造成了农村污染日趋严重的现象。

2.3 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农村环境的各类污染愈演愈烈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在农村留守的均是老弱病残,他们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对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不足。且目光短浅,过于关注眼前利益、环境维权意识差,人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自己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生活废水随手泼到地上,或是倾倒进附近的河流。有些人还将生活废水积攒起来浇灌农作物,根本就不明白现在的生活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洗涤剂,到入河流会污染水源,倾倒田地则会使土地板结。一次性超薄塑料袋在农村集市上大行其道,且随着生活垃圾被无序倾倒。

3 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典型的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项破旧立新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小打小敲”搞一搞又免不了走过场。面对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划定了八大方向:生活垃圾整治、生活污水整治、镇村容貌整治、主要道路沿线整治、河道疏浚整治、农村污染源整治、农村改厕、农村绿化。它指明了农村污染治理可采取的措施和方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采取以下4方面的对策来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农村环境:

3.1 重视制度建设,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进度

制订《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标准、规定,以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符合生态要求的施肥和施药技术。

各级乡镇和各个行政村的行政主管部门要针对各自的村庄特点,就农村安全饮水、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转运处置、能源沼气建设、无害化卫生改厕、秸秆综合利用、康居工程、交通通达工程、河塘疏浚整治、村庄绿化美化和工业污染源治理等方面建章立制,加大建设力度,加快整治进度。

3.2 推行技术处理, 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效果

与城市不同,农村有其特殊的环境和性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用纳米精神,精心、精细、精品,一点一点抓推进、抓示范,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针对化肥农药的施用可以实行按土地测量配方施用,既节约又高效;居住类污染可建立集中污水处理站和垃圾“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模式”;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处理可生态综合防治措施,对营养物质多层次的分级利用,变废为宝,推广厌氧发酵等生物技术,好氧生物处理,大力推行沼气处理畜禽粪便[5];秸秆类污染可将秸秆集中卖到生物质能发电厂、制造沼气、秸秆还田等方式变废为宝[6]。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需要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渐进式推进,确保整治的效果。

3.3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群体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农民自己行动起来,农村的环境问题才能有望解决,小康生活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因此,需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幻灯、网络等各种载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恶化对农民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的生态农业实用的环保科普知识[7]。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自觉地维护、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

3.4 加大考核力度,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纳入政绩

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纳入各级领导的年终考核,县政府与各乡镇、乡镇与村居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逐级落实农村环境综合责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强化目标管理。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每月进行集中检查评比一次,每次都查到自然村庄、农户房前屋后。每次检查评比结果都要在重要媒体上予以

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也把强化督查考核作为一个重要抓手,通过通报批评、电视曝光、经济处罚、行政问责等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将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为民实事和重点督查事项,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达到长治持久的效果。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确定考核目标,保证农村人畜卫生安全,社会稳定,农民生活安康。

参考文献

[1]刘玮,《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OL].http://www.govyi.com/lunwen/2009/200903/299270.shtml.

[2]胡东凯,王立国,刘钧,等.泗阳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111,208-211.

[3]佚名.畜禽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对策[OL].http://www.cyone.com.cn/qikan/201006/11128.html.

[4]张天舸.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OL].http://www.farmers.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091.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 947-2009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6]admin.我国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OL].http://www.cn-hw.net/html/32/201107/28408.html.

新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社区;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DF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6-0108-05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村容整洁”是指根据农村的实际和特点,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保留历史文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环境治理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

但是,农村环境污染不同于城市,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存在家庭化、个人化和无序化的特点,污染源小而多、广而散;农村居住分散使得环境设施的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再加上贫困和环境意识滞后,使得农村的环境治理成本畸高。评估农村环境治理的绩效,反思环境治理的路径势在必行。

一、农村传统环境治理模式评析

所谓环境治理,是指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中,环境福祉的利益相关者们谁来进行环境决策以及如何去制定环境决策,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达到一定的环境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并力求绩效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由此概念推导,环境治理范畴涉及以下几个要素:(1)环境治理主体确立;(2)环境治理路径选择;(3)环境治理绩效评定与责任归属。其中绩效评定既是客观的评价指标,又是机制创新的源泉。唯有借助于科学的绩效评定才能不断反思治理主体的架构,调整治理的方式与路径。

依此思路审视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绩效,农村环境持续恶化已经成为阻滞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复合污染源的叠加;新旧污染源的交织;贫困与发展的博弈;对自然环境的极度依赖与环保投入的严重匮乏,都显示了农村环境治理的特殊性与滞后性。客观分析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有助于获悉其绩效阻滞的根源,寻找到制度创新的契机。

(一)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缺位

目前,中国农村环境治理以政府管制为主导,但政府环境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导致了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的实质缺位。

1,农村基层环保机构配置与需求不符

首先,基层环保机构设置不合理。中国最基层环保部门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大多乡镇一级尚无相关职能部门,即使现在许多地方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环保机构及人员,但他们在农村的工作仅限于农村工业这一块,农村生活与农业环境成为环境管理真空。其次,农村基层环保机构配置薄弱,无法承担农村环境保护的繁重任务。相对大中城市的环境污染而言,农村的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物质及其危害性都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不像点源污染那样直观,治理难度大。中国环境管理机构配置从中央到地方却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且环保专业技术人员越缺乏、环保技术装备越差、环境监管执法能力越薄弱,从而导致各县级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污染失察。

2,政府环境管理职能交叉导致环境治理失控

中国《环境保护法》第7条规定,中国现行的环境监督管理是一种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环保部门对本辖区的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管,土地、矿产、林业等部门按照资源要素分别对环境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部门管理权力分割配置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治理。

3,环境管理机构行政区域的设置与环境治理的生态区域性相冲突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面源性”的特点,一旦环境受到污染或者生态遭受破坏,其蔓延与扩张是不受行政区域限制的,严格按行政区域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往往局限于本地区利益,无法从环境问题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出发来进行环境治理。

总之,各部门环境监管职能横向分散,上下级环保机构纵向分离,跨地区环保机构地区分割,各个管理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常常出现职责重叠、脱节或矛盾,造成政令不畅,难以发挥整体监管效果,导致管理资源浪费,环境资源错置。

(二)农村环境治理公共投入匮乏

中国的环保投入遵循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和“污染者负担”等原则,采取以地方和企业投入为主、中央政府给予必要扶持的政策。目前,中国绝大部分污染治理投资都是投向城市,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投入高、城市投入高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低、农村投入低的“两高两低”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及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严重短缺。

(三)农村环境治理方法滞后

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进、适用的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作为支撑。由于中国环境保护科研投入较低且侧重于城市环境治理方法的研究,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在中国农村环境治理中,长期机械套用城市污染治理方式即污染末端治理,但是,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低处理率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因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更是由于其排入主体的分散性、隐蔽性及不易监测性等特征,导致治理技术难度加大。合理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寻求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多样化治理方法是达成良好的环境治理效果的根本。

(四)城乡环境治理政策倾斜

中国一直以来实施的是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化环境治理政策,在城乡环境权益的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剪刀差”现象。一方面农村作为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输出地,消耗了农村环境资源,城市作为受益者并未向农村按“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支付受益费。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环境排放的废物远远大于农村,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城市并未向农村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支付治理补偿费。二元化环境治理政策加剧了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损害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的环境权益;同时使得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不利于中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环境社区治理

从实践看,农村传统环境治理单纯依赖政府的命令控制型管理早已是力不从心。克服农村环境治理缺失状况,必须改革现行环境治理体制,重构治理社会基础,将农村社区引入环境治理的领域,为公众参与搭建一个组织化的平台。

(一)概念导入

农村社区指以村庄或即将形成的村庄为中心与

其周围散居农家合成,全村村民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具备五个要素:第一,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具有一定数量的共同生活人群。第二,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第三,同一行政村区域。第四,地处农村且村民是本村的农民。第五,村民在感情上和心理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中国,农村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社区要按照有利于强化管理、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方便群众的要求进行划定。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可以首先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改设为农村社区,同时对不符合条件的村应仍然保留行政村现有的设置形式。即以目前的行政村为基础,改造“空心村”、拆迁“城中村”、合并小村、优化农村社区空间布局,以“一村一社区”的模式进行设置与整合。

环保社区治理即是以社区为依托,集聚区域内社会群体的力量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执法,维护社区共同的环境利益。社区治理是政府单一管制的补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组织化路径。

(二)理论支撑

政府借助于准确、完备的环境信息,做出科学的环境决策,通过层级交错的环境管理权配置往往能够收到高速、高效的治理效果。但面对农村复杂的污染源头、广袤的污染面积、薄弱的环境监控设施、环境信息不对称、环境管理权力分置、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观念滞后等诸多因素都导致政府环境治理对农村的面源污染作用非常有限,以至完全失灵。农村环保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环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成为必然,引入环境社区治理机制有其合理性。

第一,民主化优势。农村环保社区治理是农民实现自身环境利益的客观要求。社会学认为,任何个人和群体的利益与价值追求必须依托一定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实施主体行为才能实现。农民是农村社区生活的主体,当然也是社区的治理主体。但是,社区治理的复杂性需要农民以组织机制来发挥主体作用。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需要多元主体之间在利益博弈和目标冲突中取得均衡,才能达到善治。农村社区组织在维护农民环境权益、监督政府环境执法行为以及约束企业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效率优势。农户对于社区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度与敏锐度直接决定了环境社区治理的高效性:(1)农户与农村社区环境的关系密切,环境污染直接危害其身心健康,因而农户对环境污染极为敏感,对污染的治理有着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便于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进对污染的有效监控与治理;(2)单个农户的环境治理需求具有散在性,不利于与多元化的环境治理主体相抗衡。农村社区是联结单个农民的社会网络枢纽和利益聚合体,便于整合分散的社会资源,汇聚零碎的环保建议,发挥公众维权的整体优势。

第三,成本优势。农村环境社区治理体现了对分散污染源治理的规模效益优势,无论是禽畜粪便、农户生活污染、医疗垃圾还是乡镇企业带来的工业污染,单独处理的效率低下,而以村为单位集中治理则可以减少成本。因此,通过村的整合能使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相对优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进步。总之,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模式是环境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实现路径。通过农村环保社区治理机制的运行,可以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使农民从环境破坏者和受害者变成促进环保的责任者和监督者。因此,环保农村社区治理有助于推进农村环境资源和污染治理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

三、农村环境社区治理路径培育

新农村环境社区治理,必须通过农民、政府与社区三个层面的合作、协调,重新配置基层环境行政管理权与农民个人的环境权益,实现“政府引导、社区自治、农民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环境治理新模式。

(一)组织保障

环境社区治理的制度性目标就是聚合社区内部共有、共同和共享环境利益,实现环境利益诉求和环境利益表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同时,农村环境社区治理的复杂性和农民个体的弱势地位,也需要农民以组织机制来发挥环境治理主体作用。

1,机构设置

新农村建设以目前的行政村为基础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原有的村委会与人员配置可以继续沿用。1998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可以行使一定的环境管理权,为政府环境管理与农民的环境诉求搭建沟通的平台。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区可以适当配备环境管理专业人员。村委会可以招聘专业的环境助理,从事日常环境宣传、监督、维权等各项事务。通过吸纳更多的专业型、知识型人才,提升社区环境治理绩效。

2,权力配置

村委会的环境管理权来自于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授权,故其性质是私权利与公权力的结合体,是农村的基础性权力。一方面,基于全体村民的授权,村委会享有私权利性质的环境自治权,即村委会有权以全体村民的名义对社区环境进行维护、管理与监督。村委会的环境自治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知情权。环境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村委会有权利以全体村民的名义,要求政府、企业乃至农户提供相关的环境监测报告、环境质量报告等各种环境信息,从而明悉自身所处的环境状况。同时,本村村民也有权依据《村委会组织法》,要求村委会提供必要的环境管理信息,以实现村务公开。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政府机关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环境参与权。环境社区治理本质上就是村民环境参与权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村委会有权参与政府环境管理的预测和决策过程,参与开发利用农村环境的管理过程,参与农业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以组织化形式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及参与农村环境纠纷的调解。

第三,环境请求权。请求权是指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以后,通过司法程序或准司法程序进行救济的权利。对侵害本村环境权利并拒不改正的,或者需要赔偿损失的,村委会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民事诉讼。由于村民的弱势地位,诉求能力有限,社区参与就是一种最好的表达途径和活动载体。通过村委会的组织形式予以支持和帮助,更有利于村民环境权利的维护。

另一方面,基于环境民主的价值取向,国家将环境管理权力部分让渡于社区以体现社区的主体地位,同时增强社区环境治理的权力,具体包括:(1)村环境管理规章制定权。《村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

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因此,村委会有权根据环境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村规民约,规定村民及在本村土地范围内的所有人,包括临时路过的人环保行为准则,用以保护本村的生态环境。但是,村委会的环境保护规章不得与国家及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相抵触,否则,村委会的环境规章无效。(2)调解和监督权。监督国家及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在本村的执行情况,对拒不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或村环境管理规章的人进行批评教育,给本村或村民造成损失的,村委会可以出面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追究其经济责任,必要时可以向县级以上环境保护机构或者有关司法机关提出控告。村委会可以调解本村村民之间的环境纠纷,责令侵害环境的人停止侵害,要求其赔偿损失。

(二)体制保障

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机构的设立与权力配置,是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基本要求,而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的整合、社区机构之间的合作则是治理结构确立的根本。

1,政府环保机构:引导与监督

政府仍然是环境治理公共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政府应矫正城乡二元环境政策,为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提供完善的环境治理产品。同时,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为社区治理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其一注重资金引导,通过补贴、贴息等资金的导向作用,矫正环境治理的正外部效应,吸引民间资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其二注重政策引导,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如技术扶持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和减免税政策等,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的治理。其三是宣传引导,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形成农村环境治理互动机制。

政府环保机构还应适时监督农村社区的环境管理行为,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扶持。由于中国基层环保机构设置严重不足,可以考虑引入环保巡视制度。即由基层环保机构与上级环保机构抽调专业人员,或选择部分已经退休的管理人员组成巡视组,不定期到各管辖范围内的农村社区进行检查、监督,并出据相应的巡视报告与评估报告,以备农村社区进行整改、学习。建立巡视制度,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农村社区的环境治理绩效,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在精减机构的前提下,实现环境管理效益最大化。

2,相邻社区机构:合作与协调

治理和善治理论认为,在政府管理中,参与公共活动的各个组织,无论其为公营还是私营,都不拥有充足的知识和资源来独自解决一切问题;它们必须彼此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由于农村面源污染具有区域性、系统性,农村环境治理往往会牵涉到几个或更多的社区之间的环境利益。在社区被赋予环境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权的情况下,社区组织将成为协调社区之间冲突,处理社区外界事务的决定性因素,这就需要社区组织具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

加强社区组织能力建设,不仅有利于保证补偿机制的运作和环境服务的供给,而且对于补偿方案的谈判,保证公平公正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共管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社区之间环境治理经验的交流、学习,注重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法制保障

农村环境社区治理,还必须通过法律保障村委会的地位与职能,通过立法构建适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的方法与路径。

1,完善村民自治立法,确立村委会的法律地位与环境管理权

在中国现行立法中,只有《村委会组织法》详细规定了村民自治的相关内容。但是,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委会组织法》逐渐呈现出与村民自治实践不适应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村委会组织法》中的规定比较笼统、原则,缺乏一定的明确性和具体性。如村委会的法律地位不清。村委会作为法人组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登记部门、登记条件和登记手续。村委会组织法的罚责没有操作性。违法应受到什么处罚?由谁处罚?规定过于原则,不易操作。这使得在实践中村委会选举经常无法可依,违法的行为也得不到及时的惩治。

2,尽快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时颁布实施《农业环境保护法》、《环境农药控制法》、《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条例》等,使农村环境治理有法可依

现有的环境立法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更侧重于城市环保,并不能完全适应于农村环境问题。如污染监测制度只是针对城市而言的,没有关于农村的检测标准,更没有规定在农村如何执行。“谁破坏谁补偿”的政策不便在农村执行,因为像化肥农药、地膜主要污染的是土壤和地下水,与城市的点源污染不同,很难查出破坏者及其破坏程度。简单套用城市环境治理方法、手段,在农村是不可行的。因此,必须立足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四、结语

上一篇:热爱童年的我记叙文下一篇:想法和创意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