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2024-06-27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共12篇)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篇1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也是其总体目标。其中, 村容整洁不仅仅包括绿化美化清洁等内容, 也包括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因此, 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也不断加快, 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 由于部分地区忽视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 导致农业经济与农村生活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恶化、耕地质量下降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1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差

当前, 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不完善, 随意堆放、丢弃现象严重。据调查, 我国农村地区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 其中绝大部分垃圾露天堆放, 严重污染空气、水体环境。同时农村缺少污水处理设施, 农村生活污水中富含大量的氮、磷等元素, 这些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的环境基础设施, 村庄布局较为混乱, “脏乱差”现象严重。

1.2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承担了为城市供给水源、保持农业生产所必须的水土环境、提供自然环境的生态保育等重要生态保障功能。但很多农村地区受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影响, 已经有一些重要的水库、林地、湿地等出现了功能下降、土地退化、林地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

1.3 土壤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 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除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应用外, 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是主要因素之一。但随之而来的, 是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持续增加和利用效率低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明显。当前, 农作物对氮肥和磷肥的利用率仅分别为25%和20%, 大量未被利用的氮素和磷素随着水土流失进入水系统和大气之中, 加剧了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及富营养化。同时, 农药化肥大量施用和污水灌溉也造成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加重。

1.4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

1.4.1 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低, 种植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效率低

畜禽粪便的无序排放直接影响饮用水源和农业生态安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或还田率逐年提高, 但仍然存在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的现象, 造成资源浪费, 地力损伤, 环境污染。

1.4.2 化肥农药施用量居高不下

化肥施用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施肥结构不合理, 严重影响施肥效果。地膜污染加剧, 长期滞留在土壤中, 影响土壤结构和性状, 造成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

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污染投入

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和资金的投入,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 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上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应建立专项资金, 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起到重要的引导和辐射作用,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同时, 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在多年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和在专项治理收有初步成效的前提下, 整合有限的资金, 并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 有效地建立农村环保的长效管理机制, 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发展。如, 为了推进生态乡镇村建设, 应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 对获得国家、省、市级生态乡镇命名的, 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分别给予资金奖励。各县 (市、区) 也应安排配套的生态建设专项资金, 促进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得到合理保护。

2.2 加强环保制度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制定环保新政策和相关要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引导, 制定鼓励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政策。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关环境保护的约束与监督机制。在抓好城市防治污染的同时, 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加以关注, 警惕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整合部门资源, 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部门职责, 建立由农业、环保、建设、市政、林业、水利、国土、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

2.3 加大治理力度

加快重点开展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农村沼气建设, 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搞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 保护饮用水源,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生态乡镇村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以村为单位建设农村污水收集管网, 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工程, 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宣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 提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各种方法, 指导各地农村因地制宜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将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要求列为生态乡镇村建设的基本条件, 与建设局、农办等部门联合对农村垃圾和处理进行指导。推广“户集、村收、镇 (乡) 运、县 (市、区) 处理”的模式, 结合生态乡镇村建设, 要求乡镇争取建设规范的垃圾中转站, 在用的垃圾中转站不能露天, 村居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桶。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和农民致富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带动当地绿色经济的发展, 并充分利用生态乡镇的优势, 大力推广农产品的生态品牌,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4 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针对农村特点, 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的环保宣传方式方法。通过在村居设置小型宣传牌、户外设置大型宣传牌, 时刻提醒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此外, 各地环保部门还不定期地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电影下乡活动、宣传图板展活动、摄影比赛, 编印各种适合农村群众的环保教育书籍、教材, 在给农民群众带去“精神大餐”的同时, 提高、深化农村群众对环保的认识。针对青少年, 以创建“绿色学校”为主要抓手, 鼓励、指导学校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利用农村生态优势, 有特色地制定环保教育计划, 通过教育, 使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长环保知识、培养环保行为。

2.5 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根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 确保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乡镇环境综合整治, 为乡镇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 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村庄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在制订村庄建设规划时, 把农村环境治理、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和农村废弃物、村庄生态化等建设内容纳入规划之中, 用规划指导环境建设;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绿色创建结合起来。以创建环境优美镇、生态村、绿色社区为目标, 加强村庄道路建设、绿化植被建设, 整治违章搭建, 强化垃圾分类管理和综合运用, 推行清洁能源使用, 以创建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行政村和社区中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 建设有机绿色食品基地, 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加大养殖业环境管理, 实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淘汰村里小铸造、小造纸等污染环境的企业, 关闭破坏生态环境的小选矿;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结合起来。利用送环保知识下乡、送环保法律法规进社区和举办环保讲座, 同时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活动, 使农民环境教育丰富多彩, 提高农民环境意识, 主动为建设家园尽职尽力。

2.6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工作和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一致的。应加强生态村、绿化村、新型示范小城镇等典型的创建工作, 树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批典型, 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探路, 积累经验。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深化认识、分类指导、加大投入, 从村组抓起, 夯实基础, 进一步深化创建工作内涵, 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小英.新农村背景下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04) .

[2]杨邦杰.乡村发展:环境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发展, 2007 (06) .

[3]朱广庆, 王夏晖.现状与对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J].环境教育, 2007 (06) .

[4]王海磬.新农村建设要突破环保瓶颈[N].光明日报, 2008-01-17.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篇2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成立了环保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农业综合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公用事业服务站、党政办、国土所、派出所、卫生院、学校等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公用事业服务站,确定专人负责具体办公。大力实施、巩固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人大主席、镇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全镇所有科级领导和所有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小组,有效提高了群众的环保意识,改善了民居环境。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一)城乡清洁工作。我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后印发倡议书6500份,横幅40余条,宣传喷绘50多条。同时为全镇22个村配备了60名保洁员,60余台人力三轮车,148个垃圾箱和3台垃圾清运车,确保日常的垃圾清运工作,还动用大型机械多次对镇上的垃圾填埋场进行清理、整理。镇公共事业服务站坚持每月对全镇22个村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一次实地检查并评比通报,检查结果纳入年终考核。

(二)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修建垃圾填埋场一座,污水处理生态湿地二座,饮用水源保护地一处。其中垃圾填埋场计划库容120万立方米,用于全镇所有行政村的日常生活垃圾的填埋,计划使用年限十年,十年后进行复耕处理;生态湿地用于解决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群众的生活污水的处理,确保生活污水达标排放;饮用水源共解决包括集镇所在地的2000多人的饮水问题。

(三)丹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为了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进环保工作,我镇加大了对于宣传力度,并结合城乡清洁工作,扎实开展工作。在全镇范围开展了大量的环保知识宣传,印发了6500份环保倡议书,制作了40条宣传横幅,悬挂50余条宣传喷绘,与全镇所有群众签订了门前三包协议。为了解决河道垃圾问题,我镇出资8万多元,动用大型机械3台,深挖、填埋了大量的河道堆积的垃圾。

(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污染、谁治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施工现场主要负责人采取下达目标责任书与对方主动递交承诺书相结合的办法,认真落实施工现场围挡、渣土物料覆盖、物料运输密闭等环节的粉尘治理工作,确保洒水降尘措施到位,从源头上控制扬尘污染问题。近几个月来,共深入3处工地、10余家企业进行巡查,检查施工工地、“三堆”12处次,责令整改12处,清理堆物8余处,检查车辆20余辆次。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加强巡查督查,严把死守,鼓励秸秆回收加工,有效地减轻了我镇秸秆焚烧压力。

(五)网格化管理工作。一是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站办、村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职办公人员。二是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管”的工作要求,由镇政府统一组织,建立镇、村两级网格和部门职责网格。组成镇为二级网格,镇政府为责任主体,对全镇的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全镇22个村为三级网格,村委会为责任主体,配合全面排查工矿企业、饮用水源地等环境安全隐患,开展对辖区内排污企业、生态环境、信访案件、污染纠纷、环境安全隐患、违法建设项目、饮用水源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上报环境违法行为。由农牧站牵头,对全镇畜禽养殖户进行统计,并在今后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将环保意识和环保工作延伸到日常工作中去。妥善处理我镇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事件,快速响应,有序行动,控制事态,降低危害和损失,保护公众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保障正常生活生产活动的进行,制定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宣传活动,营造保护秦岭舆论氛围,提高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为进一步夯实责任,我镇继续落实科级领导包片、镇干部包村工作责任制,使生态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分级分层次召开镇、村、组干部群众会议,并利用村级广播、板报等方式进行宣传,在镇街道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散发宣传单800余份。同时,镇国土、安监、环保部门联合,定期对辖区非法开采活动进行督查,有效制止了两起非法开采行为并上报县直相关部门进行严肃查处。

三、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执法检查

一是认真做好饮用水源地划定工作,明确一名科级领导负责,抽调专人开展工作。划定结束后,我镇采取保护措施,设立保护标志和界桩,要求村上安排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监督保护工作。

二是加大对养殖场污染物的处置和排放进行监督检查力度,全部能按照环保标准进行污染物排放。

三是为巩固和发展创卫成果,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将镇村环境卫生整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施“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以公用事业服务站、派出所、农业综合服务站、学校、卫生院、各村负责人等为成员的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定期开展环保专项检查活动,对镇单位、村进行卫生评比,并将其纳入各村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与评先评优挂钩,使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现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消除,有效落实整改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做到了目标明确,分工具体,措施到位,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做好农村金融工作构建诚信环境 篇3

一、创建外部信用环境是做好金融工作的关键

在创建信用村镇、评定信用户的基础上,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让老百姓对信用户有荣誉感。实践证明,评定信用户,创建信用村、镇,老百姓从中可以得到实惠。一是贷款简便。营业网点按照工作片区,给社区、村组农户逐户填制《农户基本信息调查表》,按照日常业务往来记录、信用程度,初步填注意见,由网点负责人召集村组干部、政府包村干部、社员代表、网点职工参加的联席会议,评出优秀信用户、较好信用户、一般信用户三个级次。网点根据上一级金融机构授权,随时发放授权范围信用贷款,农户需要贷款,拿着贷款证到营业网点,随到随办,只需填一张贷款《借据》,签一份《借款合同》就可拿到借款。二是利率优惠。评上信用户的农户,到营业网点贷款,利率优于其他贷户。《贷款手册》信息栏标明信用等级、授权贷款金额、利率。三是有利于分散贷款风险。小额信用贷款面宽、额度小,降低了不良资产比例,减少贷款损失。四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密切金融机构与农民、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做好评定信用户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又具体的工作,需要连续性,更考验金融工作者的耐心,这是一个基础性工作,要发动全民共同参与。这就需要不断给信用户注入新的内容,让信用户有一种优越感。这就要求金融工作人员善于开动脑筋,从金融政策到工作实践,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服务理念。信用户等级由年检改为半年审验一次,实行动态管理,够条件的随时召集会议评定,条件成熟的信用户,由原来的等级升级到上一格次。授信额度由初始的优秀信用户、较好信用户、一般信用户8000元、5000元、3000元升高到8万元、5万元、3万元,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当地经济状况,可适当调高信用户授权额度。信用村镇建设是普及信用户的有效途径,优惠的贷款政策、利率,灵活机动的评定方式,不断提升的贷款授权额度,给农户带来方便,农民对信用户有了优越感荣誉感,营造出争当信用户的氛围,金融工作环境将大为改观。

二、强化内部管理有利于提升行业形象

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金融行业,形象显得尤为重要。金融机构要将金融企业的价值观、外在形象、服务标准等因素均纳入整体形象之中,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美学诸多手段,把金融企业的经营理念、方向、目标体现出来,以一流的服务标准,务实的工作态度,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行业健康发展。

首先,做好人员管理。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充实人员力量,提高工作效率。招聘金融、财会、电子、法律专业大专院校毕业生,这些年轻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把他们充实到工作一线,树立窗口形象;对那些有工作经验,有敬业精神好,年富力强的一线人员,通过严格考核,经过民主测评,充实到管理阶层来,让他们有一种担当,调动工作潜能;领导要多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对已退休人员,给他们以温暖和照顾,不忘他们曾经为事业所付出的劳动和贡献,与在职人员一同享受改革成果和经营收获。

其次,重视职工学习教育。如今的高科技可谓日新月异,发展迅速,要不断开发科技领域,把科学技术用于工作实践中,促进业务发展。教育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工作做到实处,不空谈,不虚夸,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国银监会“三大工程”建设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做法,如何将这项建设贯穿到工作实际,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灵活运用政策,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他人的做法,应把政策吃透,然后开发出适合于当地发展的新思路。身为管理阶层的机关人员要经常性下到基层,调研工作,了解民情,解决老百姓的需求;查看一线职工工作状况,总结好做法好经验。信贷员要把所有工作时间都用在为民服务上,深入社区居民、农户、厂矿、企业、个体工商户,做好上门服务工作。定点服务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营业网点按包片信贷员工作片区,把定点服务时间、业务范围公开化、常态化,县级金融机构设专人进行监督管理,用报岗电话、突击检查等手段查询定点服务到岗情况,以实现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承诺。

三、风险管理不容忽视

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方面。安全的存款环境对于储户至关重要,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部门不能正常满足客户提取存款需求而发生存款挤兑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存款大敌,还有信用风险、管理风险等都会造成金融业在社会环境中的形象。形成这些风险的原因有体制因素,也有制度因素,更有管理因素。要想化解这些风险,仍然绕不开信用建设之一话题,搞好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信用分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通过对信用宣传和法制教育,让广大群众了解现代信用知识和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恪守信用、重视品德等信用观念。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新风尚。健全信用档案,搜集充足信息。严格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工作。对于企业评级,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能够享受及时充足的信贷支持,在利率、数额、贷款方式等方面优惠服务。信用等级差的企业,执行较高利率,不具备信用条件企业,杜绝贷款。对于提供假报表、假资料、假信息企业,坚持只收不贷,直至终止信贷关系。严禁人情贷款、关系贷款。以促进广大群众遵守信用,降低贷款风险。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通过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来控制金融风险。

总之,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构建诚信环境,对发展经济,壮大金融资金实力,建设和谐社会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谈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篇4

随着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 城市型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和削减, 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环境保护一直是薄弱环节, 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 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 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凸显,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2006年,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农村环境保护列为环境保护七项重点工作之一;2008年, 全国农村环保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 中央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 设立了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 开展可一系列农村环境整治措施[1];2010年, 针对“以奖促治”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中央转变整治方式, 着力开展村庄连片整治;2013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被列为环保部“三大行动计划”之一, 投资近万亿元。经过多年的努力,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1.1 农村环保重点领域全面推进

组织部分省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近年来, 治理了约300个严重损害群众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村”, 问题村治理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效明显。督促指导各地科学划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 实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 切实加强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部分省市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路子, 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从而有效的避免了生活污水和垃圾对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2]。各地通过强化环境准入、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式, 有效削减畜禽养殖污染排放,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扎实推进。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组织开展了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研究、土壤环境监管和修复试点等工作, 使得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了进展。开展整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专项督查, 农村地区工矿污染监管日益强化。印发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 (试行) 》和《国家级生态村建设 (试行) 》, 使农村生态建设示范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1.2 农村环保机制体制不断完善

环境保护部制定了《农村环境综合目标责任考核规定 (试行) 》, 在部分省市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 为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奠定了基础。随着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 农村环保工作的责任划分更加明确[3]。通过印发《关于深化“以奖促治”工作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稳步推进“以奖促治”的制度化建设工作。选取部分省作为示范点, 积极探索农村环保投、融资机制建设工作。

1.3 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提升

部分省市环境保护部门增设了农村环境管理处室, 增加了乡镇一级环保机构管理人员的编制, 使农村环保机构与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 环保部陆续发布了《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等环保标准和技术规范, 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意见》, 选取村庄开展了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 进一步强化了农村环境监测和科技支撑。环保部组织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技术培训, 部分省市广泛开展“以奖促治”成效宣传工作, 普及农村环保知识, 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

2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

2.1 农村环境污染较重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 由于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 且利用率不高, 致使农业源中的主要污染物总氮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7.2%;而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7.3%和43.7%。农膜使用量增长迅速, 虽然拥有很高的回收效率, 但缺乏相应的农业膜降解能力[4]。积杆露天焚烧现象依然普遍。垃圾围村现象普遍。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无序排放。

2.2 农村污染治理水平极低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绝大多数乡镇村庄极度缺乏, 甚至没有必要的环保基础设施。由于环保设施缺位或运行效率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 造成许多乡镇企业大量污染物被随意随处随时排放到环境中, 造成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 极大地挤占了农村环境容量, 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5]。

2.3 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仍然不足, 环保制度不完善

农村环保机构的缺乏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且急需解决的难题。由于县级环境保护部门编制偏少, 工作能力较为薄弱, 其下一级的乡镇环保工作就更加无序和薄弱, 无法有效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6]。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 主要是针对城市、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制定的, 有的法律法规对农村环境保护虽有原则性规定, 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相关排放标准还存在空白。

3 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目前已开展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要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首先就必须做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目前, 我国相继开展了“十五”菜篮子和有机食品基地土壤调查、“十一五”全国土壤污染状况专项调查、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试点工作、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试点和农村区域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等一系列专项监测工作。通过这些专项监测工作, 编制了农村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年度报告, 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使农村环境监测技术和科研能力持续加强。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3.2 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因为开展时间短, 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已成为环境监测工作的短板。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评价体系, 农村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有待完善;监测人员和监测设备等严重不足, 农村环境监测保障能力亟需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基础科研工作能力极其薄弱。

3.3 推进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1) 以现有环境监测能力为基础, 结合环境监管, 开展综合型监测工作。依靠现有的农村环境监管力量, 开展污染源调查, 摸清农村污染或影响环境质量的类型。根据此调查结果, 合理调配现有监测力量, 有针对性的开展重点监测工作。而有条件的地区可在重点监测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监测。

(2)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农村面积广阔, 可分类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可依据分区原则,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 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根据自然气候条件, 分为南方和北方;可参照地形地貌因素, 分为平原、丘陵、山地和湿地。可根据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因素将农村分为工矿型 (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煤矿、采石和石油开采等) ;种植型 (包括规模化种植、自然种植等) ;养殖型 (包括规模化养殖、农村散养等) ;农村观光型 (包括旅游村、度假村和农家乐等) ;工业聚集区周边的村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村庄;原生态自然型。

(3) 应充分考虑农村环境管理需求, 用常规因子与特征因子相结合地方式来筛选农村环境监测指标。可结合国家生态镇、生态村建设要求;结合“以奖促治、以减促治、以考促治”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需求, 结合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源调查工作的需求;结合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等工作的需求来筛选监测因子。根据村庄所属类型及污染源调查, 筛选环境污染特征因子, 优先布设和适当增加特征因子监测点位, 将特征因子作为重点监测对象, 结合一般性的常规监测因子, 开展农村最需要的监测工作。

(4) 尽快出台农村环境监测技术评价规范。为科学、全面、有针对性地评价农村环境质量, 国家环保部门可综合考虑各环境要素, 针对农村特有的环境问题, 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 发布农村环境监测技术评价规范。

(5) 强化农村环境监测保障措施。加大政策配套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力度, 建立农村环境监测联动机制, 健全农村环境“县-乡-村”三级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4 结语

总体来说,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繁杂、分散、十分薄弱。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当前大好机遇, 加强规划指导和完善农村环保法规、政策、标准;开展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环境宣传“三下乡”;增强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作用, 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爱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的演进与思考[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张金鑫, 彭克明.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思考[J].特区经济, 2013 (5) .

[3]王敏玲, 王晓军.环境保护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来自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J].环境教育, 2013 (12) .

[4]荀彦平, 张有贤.对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J].农村环境与发展, 2013 (4) .

[5]周丽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农业装备技术, 2012 (01) .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篇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二是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薄弱。

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农村新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客观需要。各地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二、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以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把农村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结合起来,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整合。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三)主要目标

主要目标: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占农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到2020年,农村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三、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一)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二)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

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地区、海岛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

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三)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其停止建设,补办环评手续,并予以处罚。对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责令其停止生产,并予以处罚。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养鱼。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行秸秆气化工程、沼气工程、秸秆发电工程等,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

(六)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七)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八)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农村环境监测与统计方法、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开展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工作,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展农村人口集中区的环境质量监测。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严格查处。

四、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依法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抓紧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农村环境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和实施一批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

(二)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

实行县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和任期目标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开展县乡(镇)环境质量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对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各级政府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和投资应逐年增加,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积极协调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争取资金,将农村环境保护落到实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实行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农村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方式。

(四)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尽快建立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为主体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积极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工作,提高群众保护农村环境的自觉性。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积极开展咨询、培训、示范与推广工作,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五)深化试点示范工作

积极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示范工程,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和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严格标准,完善考核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激励和奖惩机制,表彰先进,督促后进。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部署农村环保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做到组织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省级、市级、县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力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级环保部门在辖区乡(镇)设立派出机构,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应明确环保工作人员,把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篇6

1.科学谋划,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根据长春市粮多,秸秆多,畜禽多,粪便多,农村脏乱差的实际,制定下发了《长春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总体思路和目标是,按照“五整治、五提升”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到2016年,全市农村环境清洁率达到70%,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中心城区环境清洁率达到100%。力争使全市绝大部分村屯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农村。重点实施4项措施。一是百村示范。重点建设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其中省级重点村72个,市级28个,全年完成建设项目199个;二是配套推进。集中整合10个部门11个农村环境建设项目,集中投入,配套推进;三是城乡一体。城区和开发区率先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推广“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的模式,实现农村环卫设施、农村保洁员队伍、日常保洁制度三个全覆盖;四是全域提升。全市集中组织开展春、夏、秋三个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攻坚战,县域所有村全面达到“三消灭、两建立”标准,既消灭垃圾围村、消灭柴草垛进屯、消灭“四害”;普遍建立环境卫生保洁村规民约,普遍建立环境整治“门前三包”。2014年,全市投入环境整治资金2616万元,出动人力25万人,出动车辆6万台次,清运垃圾40万立方米,清理柴草垛3万个,维修道路1700公里,栽花13万株,专兼职保洁员人数达到6529人。初步解决了“垃圾围村”现象,农村环境卫生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2.加大投入,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长春市获得省补资金3161万元,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1160万元。整合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配套推进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等12个环境建设项目。建设农村水泥(油)路1000公里,绿化美化村屯50个,改造农村危房3500户,新建农户科学储粮仓2.5万套,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68个,实施50个村环境连片整治,武装12个乡(镇)和120个村健身器材,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基本解决。绿园区在全省率先实施整体绿化美化工程,三年累计投入改善农村环境整治资金7780万元。德惠市沿102线布设了“一带十村”,投入1000万元进行了集中打造,建设农村环境的靓丽风景线。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根本改观。

3.加强领导,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

一是统一部署。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情况,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进一步明确要求:綜合整治农村环境是推进幸福长春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突出重点整治内容,努力为农村农民办一些实事好事;二是会议推动。去年7月,长春市召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召集各县(市)区、开发区的行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现场观摩7个县(市、区)和开发区,23个乡(镇),105个村。姜治莹市长亲自带队参观检查并讲话,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三是宣传引导。组织长春日报、晚报、交通之声、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对环境卫生春季攻坚战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宣传。并制作了专题片《长春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纪实》和宣传画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剪影》,系统展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果;四是推广模式。在实践中,长春市探索出多种长效管理模式,比如绿园区“城管下乡,城乡一体”管理模式;榆树市恩育乡红庙村“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管理模式;九台市政府“政府扶持,农民参与,村级组织”的管理模式;农安县陈家店村“建农民新居,实行社区化管理”的管理模式。这些模式的积极推广,对全市面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五是部门联动。注重明确部门责任,分兵把口,形成合力。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印发了《长春市首届“最美乡村”评选活动方案》,围绕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民俗特色和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考量,开展长春市首届“最美乡村”评选活动,提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在全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3月份,下发了《长春市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月活动方案》,对全年的整治任务明确部署,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护的长效机制。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农委会议精神,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合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建设美丽乡村,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做出努力。

农村环境治理及保护工作浅析 篇7

1 农村环境污染的目前情况

1.1 农药污染

生活在农村中的人们生存手段是耕种土地。近年来我国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对农作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这种形势也就给农民和农村土地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保证农作物能够正常供给人们的需要, 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会使用很多农药。这些农药都是化学成分组成, 如果进入到人体中, 会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降解速度也十分缓慢, 会给土壤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

1.2 秸秆焚烧造成的气体污染

几年前有新闻报道中曾显示, 飞机上的乘客在高空中看见田地上空冒着大面积的浓烟, 这就是秸秆焚烧造成的现象。焚烧秸秆会让空气中的颗粒物增加, 给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而且一旦火情不受控制, 会造成火灾惨剧的发生。

1.3 农膜造成的白色污染

农膜在大棚种植中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在大棚中种植农作物, 让人们不再受季节的限制, 可以随时享用需要的瓜果蔬菜。但是农膜的处理方式通常都比较简单, 其结果就是白色污染不断的污染土壤。

1.4 牲畜养殖造成的污染

养殖牲畜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因为没有彻底的处理牲畜的粪便, 通常使用的方式都是直接掩埋在地下, 甚至就丢弃在露天环境中。粪便中有很多有害物质, 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也会给水体造成污染。

1.5 工业污染方面

现代社会农村也在不断发展城市化, 这种形势之下, 农村也建立了很多工厂企业。但通常因为审批的制度上有很多欠缺, 相关制度也不完善, 在排放工业废物方面没有处理力度, 严重影响农村环境。

2 农村环境治理现存问题

2.1 政府政策不够重视

现在社会对国民生产总值愈加重视, 各个地区的政府也不断加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加大农药的使用量。过分重视招商引资, 却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是因为政府没有有力的政策, 导向不明确造成的。

2.2 没有吸收先进科学的经验

因为城市环境保护进程比较早, 也有很多相关的环境治理方式可供借鉴使用。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很多先进的经验并没有受到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足够重视, 其环境问题仍是愈演愈烈。因此一定要加紧解决这种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管理方式。

2.3 治理环境的宣传力度不够

通常情况下因为农村的交通条件比较闭塞, 和外界的沟通比较少。现实中经常因为农村不重视环境保护, 不明确环境治理方向, 使得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3 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措施

3.1 落实清洁生产

农村的环境治理工作要充分借鉴城市环境的治理经验, 一定要纠正先发展后治理的管理错误。相比较于城市, 农村环境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进行清洁生产。在农产品生产和畜牧业养殖方面, 都要落实清洁生产。

3.2 循环使用原材料

现在农村中的污染多是因为农村的粗放式发展引起的。因此农村要重视对城市环境治理经验的吸收借鉴, 更新观念, 循环使用原材料, 争取不浪费一分一毫。循环使用换材料, 能降低生产成本, 也能增加经济收益, 给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3 边建设边治理

农村要发展经济, 就不能缺少投资企业的引进。要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尤其是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企业, 在引进之前, 要对其相关资质进行周密考察, 检查其各方面手续是不是齐全, 是否具备处理污染物处理的资质。在各项考察都合格的情况下, 才能允许企业入驻。而考察不合格的企业, 就算不引进, 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将其引进。

3.4 强化农村环境法治

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要加强环境保护的认识, 树立准确的指导思想。我国现在还属于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人口数目的大多数, 农村中也有很多自然资源的开发活动, 因此做好农村的环保工作意义重大。农村要在经济中寻求保护,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之间的关系, 从而对城市农村环境保护不平衡的情况加以改善, 在根本上提高环境质量。处理好预防和治理之间的关系, 将预防和治理之间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切实关切民生环境问题。

4 结语

现在我国农村的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 人们必须加大重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因为长时间以来, 工业和农业生产以及投资企业共同造成的换交给你污染使得农村的环境必须马上治理。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对农村环境问题加以正确的认识, 采取最科学有效的方式, 结合城市环境治理中的经验教训, 不断优化我国农村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树典, 董晓, 郭谦, 田珍都.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关于《食品安全法》修订的几点思考.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篇8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目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舒兰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是1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当前舒兰市农村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当前舒兰市农村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当前舒兰市农村环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

1.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由于舒兰市目前新的环境问题已经凸现,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压缩型态势,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不少舒兰市农村饮用水源地已监测到许多微量的有毒有害化合物,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比如2009年4月份小城镇四合村地下水监测发现铅铜等化学物质超标。大气中颗粒物和SO2污染尚未解决,由于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NOX及其带来的光化学烟雾污染呈明显加重趋势。废旧汽车、家电造成的污染也成为新的环境问题。

1.2 长期施肥破坏土壤结构

长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使土壤逐渐酸化。(NH4+能够置换出土壤胶体微粒上起联结作用的Ca2+,造成土壤颗粒分散,从而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中长期大量施用氮肥而不用有机肥,致使土壤严重板结,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

舒兰市农村是化肥使用大县,估计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35%(平均施用量0.04 kg/m2)。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据有关资料表明,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N占人类活动排入水体N的51%,施氮肥地区这种N流失比不施地区高3倍~10倍。据调查,全国532条河流中,82%受到不同程度的N污染,大江大河的一级支流污染普遍,支流级别越高则污染越重。这些河湖水域中氨氮和硝酸盐都是主要污染物,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同时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舒兰市农村人民健康。

1.3 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

土地资源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目前土地荒漠化面积仍在扩大。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增长质量下降并存的局面,草原退化面积大、程度重。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调,江流断流、流量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损失越来越大。

1.4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舒兰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a)经济损失巨大。如果从微观上分析,水质污染导致饮用水和企业生产用水处理成本增高;超标的污水用于农灌,既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又降低其品质;

b)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

c)环境问题影响舒兰市农村社会稳定。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众来信来访呈显著上升趋势,经常发生因污染问题企业与周边群众矛盾尖锐。法院审理涉及环境保护的各类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呈上升趋势。

2 加强舒兰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2 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农村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室内污染和白色污染等问题。政府要带头制定绿色采购政策,扶持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占领市场。

2.3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农村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严重污染环境、后来再治理恢复的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一靠机制、体制创新,二靠科学技术进步。今后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有利于舒兰市农村环境保护。

2.4 做好舒兰市农村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为了推动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a)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从乡镇企业污染源调查结果来看,小造纸、小化工、小酒厂、粮米加工厂等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这些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控制住这些企业污染的发展,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乡镇企业的污染。(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抑制重污染的行业和产品的发展。这要作为有效控制乡镇工业污染,提高其经济效益,保障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b)加强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是降低企业效益、扩大污染危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布局和适当集中。有计划地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企业污染采取分散处理与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c)大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要引导乡镇企业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推行集约化经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对于新建企业,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工艺,减少每个生产环节的污染物排放,对污染实行全过程控制;

d)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督管理。首先要根据农村经济及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实行分区域管理,有条件时设立执法分局。对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应与城市企业同样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等制度措施,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环境标准;重点控制产业结构,限制重污染行业的发展,认真抓好工业的合理布局;

e)增加政府对舒兰市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市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舒兰市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尽可能减少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其自发倾向。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推动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f)开展区域合作,促进舒兰市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许多环境问题是区域性的。舒兰市农村部分与黑龙江省接壤(榆树沟乡)和外县接壤,舒兰市有松花江流经,在空间上的重叠一旦产生环境问题必然带来纠纷,继而产生经济上、法律上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在管理层面上,舒兰市政府应当与地域接壤处管辖区域政府进行沟通并建立问题处理机制,从而确保在制度上有章可循。

3 结语

科学发展观的1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舒兰市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尤为重要。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良好的舒兰市农村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舒兰市农村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发展舒兰市农村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舒兰市农村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舒兰市农村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舒兰市农村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责任编辑:高志凤)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1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叙述了如何在舒兰市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状及对策 篇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有近9亿人住在农村, 农村的环境关系着人们的生存安全与健康。近年来, 由于我们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农村的环境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呈现出恶化的趋势, 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存, 也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目前农村的环境恶化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分的重视, 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是由于基数较大, 再加上地方政府将GDP作为政绩主抓, 所以在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上还有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 这将会阻碍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因此对农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刻不容缓。

2 农村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生活垃圾随意排放

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往往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由于在农村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机制, 也没有市政通道, 所以在农村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 路边的粪便随处可见。沿路边、河边、街道边乱倒、乱扔、乱放垃圾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2.2 部分村镇公路道路环境差

在我国农村部分村镇道路比较差, 人们出行环境恶劣。由于大多数没有保护环境意识, 部分村民在公路上乱堆乱放东西, 有的甚至路边取土。而公路两边的建筑物,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 也显得参差不齐。

2.3 村镇污水处理问题

由于没有市政通道, 农村的生活用水大多是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倒在地面上, 特别是下雨天, 可以看到污水横流, 极易传播传染性疾病。

2.4 杂物乱放造成环境差

由于农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 农户家里大都有一些杂物, 所以有不少家庭在院子里随意搭建, 用来堆放杂物, 墙面也存在着乱贴乱画的现象。部分家庭由于院子空间较小, 将杂物堆积在路边的比比皆是, 造成本来就没有规划且狭窄的村路显得更加凌乱。

针对以上农村环境的现状, 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所在政府, 都已经将农村的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处理, 但是由于我国农业人口重多, 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针对农村环境的现状, 要讲策略, 有步骤的进行整治工作。

3 农村环境整治对策

针对农村环境的现状, 各地政府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3.1 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

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1) 加大宣传力度, 在各村设置多个垃圾箱, 并定期进行清理, 在各村设置多个垃圾处理人员, 对村内的暴露垃圾进行收集清理, 做到无死角, 无乱放乱扔垃圾现象。在河道做到无垃圾积淀物, 道路两边无杂草杂物等现象。

(2) 在各村设置固定的垃圾收理站点, 每一级政府部门都要组织专门的垃圾清理队伍, 对垃圾做到统一处理, 定点收集, 集中清理。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要做到对垃圾无害处理或是将垃圾进行再次利用, 对暂时不具备处理条件的地方, 要对垃圾进行合理的处理, 比如填埋等, 并对填埋垃圾覆土绿化。

(3) 对各村进行积极引导, 在镇村之间举行卫生文明创建活动, 并进行评比, 对广大村镇的人员进行教育引导,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及时清查家用生活垃圾, 不随地倾倒垃圾, 对家庭杂物进行合理的安置等。

3.2 整治农村道路环境

村镇公路道路环境差, 人们出行不方便的问题, 各地政府也都采取相同的对策。目前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 加大农村建设力度, 对农村的建设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在这一方面全国除少数部分偏远农村外都得到比较大的改善, 对村村通公路的提法现在大多数乡镇级政府也在大力落实。对农村在公路上晒东西, 占据公共资源的现象, 要利用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进行引导, 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3.3 处理农村水污染

近年来在农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加上部分企业在村镇级别的村落落地, 农村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一些污水也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 部分地方还比较严重, 有些已经影响到地下水, 造成人们饮水的安全。对这种情况, 地方政府一是加大企业落地审查力度, 另外就是要建立市政通道, 将污水进行处理。

4 结论

总的来说当前对策就是政府做主导, 引导农民对环境的重视。结合农村环境现状, 进行责任制, 并争取相关部分的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事关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 涉及到很多个方面, 要求多个部分之间进行配合协作, 统一行动。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 要责任到人, 提出目标, 并在规定时间进行考核, 对农村垃圾要进行试点清理, 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收集、管理制度, 能在村镇一级处理的就在村镇一级进行处理, 不能在村镇一级处理的要经过镇转运到县一级进行处理。

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 加大宣传力度, 争取更多的群众的支持。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 部分农村甚至成了空村, 大分村落老人和儿童较多, 要发动对他们的宣传。以各种媒体形式, 电视、报纸、广播等形式进行广而告之, 同时要派人进村, 面对面的和他进行交流沟通, 对他们做正确的引导工作, 让他们明白环境是大家自己的事情。只要每个人做好身边的环境工作, 才能有一个好的大环境, 才能对子孙后代造福。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就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乡镇工作人员应该以这个为目标积极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对环境优美、没有污染、街道整洁的村落要进行有效的奖励, 并提出表扬, 从而可以调动其它村落的创建生态村的积极性。

目前, 农村的建设正在以飞快速度进行, 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的环境问题受到较大的影响。如何对农村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是各级政府都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农村的环境整治应该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下, 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环境优化带来的好处, 只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环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生贤.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李克强副总理讲话精神[J].环境教育, 2008.

[2]孙学兰, 夏荣早.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建议[J].江苏环境与科技.2010, 12 (17) .

[3]谢冬明, 王科, 王绍先, 等.我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 :786~788

[4]李君, 吕火明, 梁康康, 等.基于乡镇管理者视角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政策实践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1:75~82.

[5]侯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 2013 (11) .

[6]沙茜, 汪海涛, 黄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与思考——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J].污染防治技术, 2012 (2) .

[7]裴丽君, 戚春伟, 李婧.目前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分析[J].现代园艺, 2015 (20) .

对农村音乐教师工作环境的思考 篇10

笔者走访了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郑州大学等几所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据调查, 那些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宁愿改行也不愿意再回去, 就是回到农村任教, 也是暂时的, 希望有一天往县市调动。因为他们当初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要跳出“农”门, 脱离贫困。城市户口的毕业生习惯了城市的生活, 更不愿去农村工作。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音乐教师工作环境较差,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教师地位低下

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得知, 很多学校的主管领导仍然存在着“主科”和“副科”的偏见, 认为音乐课与美术、体育课都是“副科”, 戏称“小三门”, 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导致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经常受到其他文化课的冲击, 音乐课常被当作自习课来完成文化课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音乐教师在校地位之低下更是可想而知了。有很多学校往往把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安排在所谓的“副科”教学岗位, 让他们兼代如音乐课这样的一些与升学无关的科目。在所调查的农村学校中, 87.5%的音乐教师是兼职教师 (主要教文化课, 兼带音乐课) 。而在评优等方面, 基本上与这些所谓的“副科”老师无缘, 近93%的教师反映不能享受和其他学科相同的课时费、奖金等待遇, 严重挫伤了音乐老师的积极性。此外, 家长和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学生读书是为了升学, 跳出农门”“学习音乐没有用, 不当吃不当穿、不正经、不务正业”等观念。

农村广大的音乐教师在以上这些方面都受到的许多不公正的待遇, 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 工作倦怠, 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对音乐教育的轻视, 76.9%的教师改弦易辙, 骨干教师队伍流失严重, 从而影响了音乐学科的正常教学。

2. 教学设施简陋

据调查, 有97%的农村中小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 只能在上文化课教室里上音乐课。由于教学班集中, 其中一个班级上音乐课, 整个学校都知道了上课内容。钢琴的普及率在农村的高级中学里只占2%!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上音乐课还是只用一个破旧的、问题百出的脚踏风琴, 但年代久远一般都不能用, 条件稍好的就用录音机辅助或录音机直接教唱歌。至于说音乐教室、钢琴、功放音箱、多媒体……都只能是农村音乐教师的梦想。

很多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首先考虑的是课桌椅更换、实验室建设、运动设备器材购置等, 较少考虑音乐设施方面。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少之又少, 以前很长时间里甚至没有考虑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纵使专业音乐教师使尽浑身解数, 也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3. 工资福利待遇差

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经济、文化发展滞后, 交通、通讯不发达, 教育经费不足。在广大农村, 除了有编制的教师工资是县财政拨款外, 还有一部分是非在编的教师 (被称为“民办教师”) , 他们的工资由村支部拨款, 几年都不发工资, 教师工资严重拖欠, 其他方面的福利津贴更无可提及。

2011年8月28日, 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温家宝总理深刻指出:没有农村教师就没有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就没有人才的成长。农村音乐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强有力的音乐教师队伍, 要留住优秀教师, 引进优秀教师, 应全力加强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的工作环境:

1.加强思想建设, 牢固树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念

心态决定状态。要想真正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环境, 各级教育应革新旧的教育观念, 尤其是校领导的观念。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想评论学校, 首先要评论他们的校长。合格的校长必需懂得美育, 只有在校长科学而民主的决策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得以发展。因而,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经常开办校长培训班, 从宏观长远的角度科学全面认识音乐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把思想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真正做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加大资金设入, 确保农村音乐教育的基本需要

政府应加大教育的资金投入, 加强对农村教育投资体制的监管, 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真正在农村学校教学中发挥作用。

一是要探索建立教师工资、待遇的中央、省 (市区) 、县三级政府共同承担制度: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改善农村教师的住房条件, 把实施农村教师的安居工程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 实现农村教师生活城镇化, 使其安心乐教;切实保障农村教师能享受到与当地公务员同样标准的医疗与养老保险等待遇。并对长期献身于农村教育的教师进行奖励, 以激励更多的教师安心执教。

二是要加大对改善音乐教学条件的投资。首先学校应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 如教学用具, 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音乐教学的辅助手段尤为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 “唱”需要乐器辅助定调, “创造表现”需要学生亲自操作简单的乐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配备音乐教室。同时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此外学校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总之, 在崇尚人性化教育, “以人为本”的今天, 我们也应该给予教师中的弱势群体——农村音乐教师更多的关注, 切实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 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投入到农村音乐教育事业中来, 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 贯彻落实国家农村音乐教育政策, 切实改善农村音乐教师工作环境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篇11

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在我国被提上议事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在机构和制度层面正逐渐走上正轨,与城市金融消费者相比,农村金融消费者由于文化素质低、金融知识匮乏、维权意识差、信息闭塞等原因,他们的金融消费权益更容易受到侵害,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关键词】农村地区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一、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现状

(一)农村金融消费者对自身的金融权益缺乏关注,对维权途径缺乏了解

农村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但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被动接受银行提供的服务,不主动了解在业务办理过程中自身享有的相关权益,当金融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大多选择直接同银行进行交涉,但对于交涉无果的情况,很多人并不清楚可以通过向相关监管机构进行投诉。

(二)农村地区金融消费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知情权。由于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提供说明和解释,但在实践中,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忽视对金融产品应有权益的相关提示,甚至存在夸大产品收益、弱化风险提示的现象。

二是公平交易权。金融机构为了扩大收益或是完成任务,往往增加了一些限制性的、不合理的条款,或是使用一些格式条款,让消费者被动接受。

三是受教育权。目前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宣传尚处于自发阶段,金融知识普及的范围和深度均十分有限。

四是损害赔偿权。同金融机构相比,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发生侵权事件,在取证方面会存在障碍,大部分的消费者会选择接受金融机构提出的赔偿条件甚至不了了之。

(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关注度较低

尽管金融机构都专门设立了相应的部门来处理消费者的投诉,然而这种保护机制是根据客户的反馈被动地解决问题,金融机构不会主动寻找和纠正金融服务中可能侵害客户权益的行为,并且这种机制越到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执行力越弱,受制于人员的素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并没有树立起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甚至员工行为往往成为投诉的诱因。

二、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市场环境看,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

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的设立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因此在资质上限制了一些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消费者可选择余地小,往往只能被迫接受金融机构一些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改善自身服务水平并主动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意识淡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经济总量小,造成金融机构成本与收益严重不对称,这就导致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望而却步,而目前监管机构的监管力量难以覆盖所有农村地区,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混乱现象。

(二)从法制和监管层面看,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法制和监管环境尚不健全

一是缺少基本立法。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年正式实施,但对金融消费者未作相应规定,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适用性不强。

二是由“一行三会”等监督机构制定的部门规章,对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均未作出明确系统的规定,导致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据可依。

三是诉讼取证上的困境。由于金融消费者无法提供充足的侵权证据,金融监管部门无法對有侵权嫌疑金融机构的内部规定进行查证处理,使得金融消费者不得不自担损失,无形中助长了金融机构的侵权行为。

四是金融监管部门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过程中,只注重对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风险管控,而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还未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从金融机构来看,意识的缺乏和金融交易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难度

一是受制于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认识和利益等原因,他们较少或很难主动进行消费者的宣传教育,部分人员甚至可能会为获取利益而对消费者进行错误或虚假的引导,导致消费者的财产利益和知情权受到损害。

二是相较于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知识的农村消费者在金融产品性质、价格等方面均处于信息劣势,往往无法对银行产品的质量、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匹配程度等问题做出准确判断。

三是金融机构在设计安排与金融消费者权益密切相关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身经营风险的防范而对消费者权益重视不够。

(四)从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自身来看,接受的培训教育机会少,维权意识淡薄

一是接受的培训教育机会少。由于尚未形成持续、系统的金融宣传和公众教育体系,农村地区宣传仍处于自发阶段,绝大部分农村居民所了解的金融知识仅局限于银行业,对保险业、证券业了解少,更谈不上具体实践操作了。

二是维权意识薄弱。受自身观念、文化素质、年龄结构等因素影响,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在金融知识的接受程度上也远不如城市,金融知识的匮乏导致农村地区消费者对自身权利认识不清, 维权不力,其权益受损时不能准确判断,易造成取证困难后期处理投诉困难等问题。

三、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需要从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环境入手,一是着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硬件投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和普惠性;二是突出地方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的资源协调能力,将相关金融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激励地方政府提升当地农村普惠金融水平。

(二)完善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法制环境和监管环境

树立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制理念,推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村金融消费者适度倾斜,建立相应的特殊保护机制。

(三)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信息披露,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避免出现金融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提供过多、过滥信息所带来的困扰;二是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做好金融消费者投诉的调查、调解工作,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三是加强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培训,使从业人员能在客户出现疑问时第一时间进行疏导调停。

(四)加强对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培训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篇12

关键词:完善,农村初中,校园管理工作,成才

目前,加强和完善校园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方面,是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就当前农村初中校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如何完善进行讨论。

一、当前农村初中校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相对滞后的管理机制。当前,农村初中学校在教学评估方面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评估注重学生的成绩,如此便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评估注重材料而不注重实际工作,如此便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评估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如此便违反教育规律等。另外,由于文化建设和科学决策的问题,部分学校过分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教育,导致学校受到一些不健康思潮的影响。还有部分学校不重视发展,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或者是团体的利益,导致了学校的一些决策受到影响。这些不良现象,都说明了当前农村初中学校的工作管理机制相对滞后。

(2)相对滞后的规章制度。当前,农村初中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普遍相对滞后,有效的监督程序极少,通常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效率低下且质量不高。或是做着做着就不了了之,缺乏相应的监督程序,就没有反馈与总结,在遇到上级督导检查时,便很被动,东拼西凑。另外,还存在一种现象,即规章制度是较为健全的,但却没有得到落实,与现代学校建设背道而驰。

(3)相对滞后的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农村初中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通常优秀的教师由于薪资、自身未来的发展等种种原因,不会选择在农村学校就业,这就造成了农村初中学校师资力量较弱。另外,由于学校管理认识上的两种偏见:一种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校长,学校管理得好坏、荣誉与责任都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另一种是学校的法人代是是校长,校长一个人说了算。由于这两种偏见的影响,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识不强,被动应付工作,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不能主动地加以学习。社会的不断发展,极度丰富的物质享受与现实收入的差距等,使得部分教师不像以前一样安贫乐道,只关注教师这一职业的工作。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而其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

二、完善农村初中校园管理工作的措施

针对农村初中校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完善农村初中校园的管理工作。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解决农村初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必须对这方面进行强化。可以通过教职工的理论学习培训来进行强化。通过培训,使教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另外,也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一个分工明确、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领导班子,能够使学校取得优良的成绩。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等来实现。在培训中,要注重培养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和政绩观,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讲政治、讲学习、讲民主、讲团结、讲正气,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并且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全体教职工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在教育教学方面,还是其他管理工作方面,都能体现“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2)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就要对监督机制、教育教学质量评比机制等农村初中学校制度与规定进行完善和落实。如果缺少监督机制等制度,就应该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体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评比机制的完善,则可以注重领导班子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及建立教师激励机制。这样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将教学效果与福利、评优评先挂钩,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还要注重班级常规管理评价机制(出勤、纪律、安全、卫生等)、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评价机制、德育养成评价机制等制度的建立与落实,规章制度的建设,真正完善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促进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需求,也是直接调节、影响和改善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因此,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农村初中学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完善农村初中校园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能够营造校园的和谐气氛,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优化人际关系、净化心灵环境等来实现。优化人际关系,主要是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和谐相处。而净化心灵,则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来实现。

上一篇:数与计算教学下一篇:打击乐教学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