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

2024-10-03

农村人居环境(共12篇)

农村人居环境 篇1

2013年10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 应坚持因地制宜、完善机制, 突出重点, 通过长期艰苦努力,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强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 这就意味着要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来建设新农村, 改善人居环境是特色新农村建设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中, 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不少困难需要克服。文章阐述了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发展新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 基于对湖南省娄底市浒石村与高富村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情况的调研和对比分析, 找出了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提出了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特色新农村五步走的新思路。

1 新农村人居环境理论

1.1 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特征

“人居环境”简单理解为人类居住的环境, 它为人所造, 又反之以其“美育”作用陶冶人的心灵和性情。对于人居环境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范围。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 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和游憩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城市、社区、建筑等具体物质空间的环境。吴良镛先生提倡“人居环境”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 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 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这说明人居环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而对于理解新农村人居环境, 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整治环境卫生、加强村庄规划和改变村容村貌。新农村人居环境包括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各方面 (如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硬件设施, 也包括医疗养老制度等软件设施) 及对村风民俗的创新与发展, 丰富村民的娱乐生活, 提高村民的素质, 还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是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密不可分。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 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新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应秉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方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 改善农村的新面貌。它必须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必须满足通过人居环境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成为特色新农村。

1.2 发展新农村人居环境的意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开展, 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城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要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建设是改善国计民生的需要。人居环境好了, 居民幸福指数高了, 社会就稳定了, 民生也就得到了改善。人居环境也是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的需要,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就要加大人居环境建设。人居环境是农村竞争力的重要武器。环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形象, 展示着这个地方的软实力, 体现着它的竞争力。

2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调研分析

2.1 调研农村介绍

浒石村隶属于湖南省娄底市, 群山环绕, 碧水蓝天, 河流横贯村内, 被称为“娄底最美乡村”。浒石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人文资源。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村民们团结一致, 努力开发乡村旅游, 发展生态旅游。目前, 形成了以仙女峰景区为载体, 天籁寺景点为中心的大熊宝殿, 南岳圣殿娄底三殿等景点。浒石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经营农家乐为生。浒石村的农家乐发展已经形成完整有序的发展模式。浒石村兴办了农家乐旅游服务单位28家, 二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8家, 旅游年收入超2000万元。该村注重文化发展, 每年都有举办舞狮和民间武术传统的活动, 以淳朴的民间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传神地体现出其内涵精华。每逢“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 村里如期召开座谈会, 教育村民弘扬传统文化。浒石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人居环境的建设, 且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

高富村坐落于湖南娄底市, 与浒石村相邻。作为邻村的高富村, 在经济发展方面与浒石村存在较大差距。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营生, 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劳动力的缺失以及村民文化水平偏低使高富村缺乏发展的活力。在自然环境方面, 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碎石厂及下游产业白水泥厂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环境保护造成森林资源的毁坏, 排放的废气废尘致使空气质量下降, 影响村容村貌。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 经济效益急剧下降, 迫使水泥厂倒闭, 自然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无人管理。高富村在发展中, 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及制度约束, 各项事业尚需完善。

2.2 调研对比

调研湖南省娄底市特色旅游名村浒石村与高富村的人居环境, 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自然环境、文化与娱乐方面对比分析两村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不同, 并找出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问题, 为未来发展特色农村的人居环境寻求新思路。

浒石村严格按照《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浒石村整建规划》的要求, 沿河修建5.8km村级公路主干道。在村部合理统一的规划下, 以村中财政与农户自愿出资结合的方式, 修建与主干道相连的道路, 做到了“有农户则有路”。而高富村, 尽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修建柏油的主干道, 但村庄内较偏远地域的农户通道仍是泥泞小道, 出行不便, 造成村中“孤岛”。从而造成以村为单位的内部发展不平衡。村内有经济能力的农户, 自行修建与主干道相连的宽阔通道, 擅自毁坏耕地、占用公共用地及他人用地, 影响整体规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富村村民陆续自建、扩建、重建房屋。但改善住房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村庄布局散乱、有新房无新村、建新不拆旧、农民建房乱、沿路建房、耕地农田建房等。建筑材料随意堆放路旁, 影响主干道车辆正常通往。而浒石村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 有条有理, 村民住宅错落有致, 统一分布在主干道一侧。全村清一色的现代建筑, 外观整齐, 且全部使用了卫生厕所。还专门建筑房舍, 以供家畜放养, 这改变了以往人畜混居, 家畜粪便随意倾倒的乱象。浒石村目前正在上级专项资金的帮扶下, 专门设计适宜于家庭使用的环保型沼气池, 零污染、零排放。在项目完工后, 浒石村115户人家将家家户户建有一个沼气池, 供应日常生活燃气。

注:图表所示高富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资金投入都不如浒石村, 这也是高富村基础设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社会保障这一惠及与保证村民生活的环节, 浒石村与高富村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 做了大量的完善工作。两村均贯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养老制度, 使全村符合条件的村民享受农村养老保险的福利。浒石村配备有村级的卫生室, 保证村民看病方便;发放一些健康知识宣传单, 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建有福利性的养老院;给予孤寡老人一定的资金补贴;逢年过节村干部会组织慰问, 把关怀的温暖送到村民的心坎。对高富村而言, 村中多数老年人子女外出务工, 无法随时照料, 村中制定相关制度关爱老人的制度, 保证老人安享天年。尽管受资金的限制, 但在上级的帮助下, 高富村为村中孤寡老人修建新房, 保证居有所, 老有所依。

风景宜人的浒石村, 由于农家乐餐饮业的蓬勃发展, 致使浒石村生活垃圾 (菜叶、餐桌遗留饭菜、酒瓶等) 繁多, 但并没有造成浒石村环境脏乱差。村里制定了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村内各户均设立垃圾桶, 在此基础上, 村里有序摆放10个垃圾箱, 对垃圾及时作外运处理。村干部每月定时深入各农户, 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卫生评比, 按评比结果, 给农户发放“最清洁”“清洁”标签, 要求农户粘贴于家门口醒目处, 并把评比结果公布于村部。

高富村在村容整治方面制定的了一系列措施和条文, 但多数都未能贯彻实施, 成了一纸空文。由于资金的局限, 高富村对于村民日常生活的垃圾处理方式为, 修建距离居民点较近的露天垃圾水泥池, 将垃圾集中堆放焚烧。在天气炎热, 垃圾未及时焚烧时, 常常一股恶臭, 也易造成蚊蝇及病菌的产生, 附近居民对此颇有微词, 且垃圾未分类处理的情况下集中堆放焚烧, 在对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 也存在安全隐患, 不仅不利于环境卫生的改善还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图2整体所示高富村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浒石村, 且在这方面的具体实施中, 高富村要起步晚。因此浒石村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村容干净整洁, 而高富村, 村容差、卫生差、废弃物多, 环境污染严重。

浒石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对村民文化素质相对要求高, 村民主动学习, 提升自我的意识强烈, 文化氛围良好。在与外来观光游客的交流中, 带来思想文化的浪潮, 使浒石村村民逐渐摆脱落后的小农思想, 不断学习新的思想文化, 与时俱进, 引领新的思想潮流。且村部对于考取大学的学子给予资金奖励, 鼓励青年学子学习, 这对整个村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潜在的成效。浒石村作为旅游名村, 娱乐场所与设施自然丰富多样, 及观光与休闲一体的钓鱼山庄, 可供村民散步怡情的廊桥、人工湖。高富村村中文化素质稍高的年青人, 皆长期定居于外, 村中村民文化水平低, 思想境界不高, 对外界新的思想难以接受, 且知识获取途径少。村民多数对传统的文化习俗全部保留, 包括一些封建迷信的习俗。村民唯一的娱乐活动是玩牌, 更甚的是部分村民沉溺于此, 发展成赌博, 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 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相处。

注:图表所示为某年两村在文化与娱乐方面的支出, 浒石村在这方面做的较为好, 村内文化氛围浓厚, 村民文化素质高, 然而高富村在这两方面投入几乎为零, 文化较为落后。

3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娄底市两村的调研分析可知, 浒石村注重人居环境建设, 并取得良好建设成果的。而高富村处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初期, 受资金, 自身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局限, 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对于目前我国的新农村而言, 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而这些问题也将是制约发展特色新农村的重要因素。

在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发展是关键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需要保持环境和生态的平衡。人居环境的建设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难取舍的难题。

随着“返乡”热潮的掀起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 村民开始通过自办家庭作坊、乡办企业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这一过程使得污染型企业向农村转移, 并造成空气、水源、土壤等污染, 严重影响村民人居环境质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存在部分农村为拉动经济增长招商引资, 在开发过程中不注重生态环境, 毁坏森林, 倒卖土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农村发展的黑洞。由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绝大部分村民便放弃自种, 造成大量农田、土地的荒废。显然, 经济的发展不是靠破坏环境来换取, 也不是靠放弃土地来带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 原生态的优势, 建设一个更加宜居的环境, 共创碧水蓝天绿草的生态环境。

在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逐渐普及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养老保险等。其贯彻和执行必须依靠乡镇村委等基层。但一些社会保障制度村委难以做到及时、透明、透彻理解地传递于村民, 使村民在不了解或盲目追风的情况下选择保险方案。且合作医疗以及养老保险都要每年定时去农业合作社或银行办理业务, 这给年老行动不便的老人带来困难, 一些村民由于未及时办理而失去享受福利的权利。

人居环境建设中往往忽略文化建设这一薄弱环节, 造成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不相协调。目前, 多数农村存在村民文化娱乐场所的缺失, 文化活动单一, 书籍获取途径少等问题。村民普遍文化素质低, 对传统的思想全盘固守, 包括一些封建迷信习俗的盛行, 尤其是在大部分农村中约定俗成地推崇红白喜事大张旗鼓的兴办, 造成铺张浪费。这就有必要加强优秀的思想文化宣传, 增加文化设施, 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丰富村民在农闲时间的文娱活动, 尊重农村的优良习俗, 摒弃封建迷信思想, 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

4 发展特色新农村的建议

新农村人居环境中, 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切不可选择其一盲目开始, 边解决边发现。这将导致在建设中不断涌现无法预计的问题及矛盾。决策者应分析本村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 找出本村人居环境建设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进行有序的规划, 并制定相关措施,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经济的支持才能快速建设农村, 才能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易因本村经济水平有限、资金短缺遭遇瓶颈。除村中自有资金外, 要善于利用国家政策引导, 申请专项资金帮扶。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也是途径之一。

人居环境的建设并非村委班子, 上级领导的事, 关系到每一位村民切身利益, 建设依靠村民, 建设成果由村民共享, 需要每位村民的参与, 支持, 团结一致的奋斗。要切实不断地做好宣传工作, 取得村民的信任理解与支持。要在建设中听取村民的意见, 主动采纳村民好的建议, 特别是在村容整治, 环境卫生这一环节, 更需要依靠村民的自觉, 才能创造一个清洁, 美丽的卫生环境。

在特色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不容忽视教育问题。只有重视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直以来, 学校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源地。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 能从小树立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承担社会责任意识, 有助于孩子了解农村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

可适当引入能人和有经济实力的人士入村落户, 不仅可以带来信息的流动, 为本村的发展思路注入新血脉, 还可以丰富资金的来源。

建设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多姿多彩的文化环境, 给予村民一个“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的良好人居环境, 是建设特色新农村永恒的主题。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 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日新月异, 农村人口将以新的面貌, 新的风尚, 迎接具有幸福感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谢建卫.从人性空间与场所精神看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 2008.

[2]周晓娟, 陶亮, 曹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研究——以金山区廊下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 2008 (z1)

[3]蒋淑玲, 王宏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农业经济, 2010 (05) :30-32.

农村人居环境 篇2

为全面落实《省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文件要求,进一步改善全乡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的环保和垃圾处理意识,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山清水秀地干净”目标,根据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转发县关于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目标任务。

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政府支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讲求实用”的原则,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构建农村环卫队伍,建立和完善“户分类定点投放、村收集转运、乡集中处理”的乡、村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完成农村存量垃圾集中治理。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全乡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并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升乡村环卫一体化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为干部群众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公共财政扶持、专业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推进体制,实行乡、村、组三级联动,分级负责,协同推进。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垃圾处理工作。

2.科学治理,合理利用。注重对乡、村、组垃圾的清扫、清运、处理等治理措施,保持农村的良好环境卫生,重视垃圾分类,按照资源化利用的原则,对可回田复土、堆肥利用、能源转换的垃圾尽可能回收利用。

3.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既着眼当前,又兼顾长远,科学规划布局垃圾处理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垃圾填埋场的处理能力,因地制宜,选择经济适用、安全无害的处理方式和技术;建立和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提高垃圾处理率。

二、主要任务

按照省、市、县提出的“今年全面铺开、三年提前验收”总体要求,明确工作任务。

(一)工作任务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1)以村为单位,在全乡所有村组开展存量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2)在各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实现道路沿线、水塘边和村庄可视范围内基本没有垃圾,村庄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1)乡启动集镇污水处理建设规划。(2)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点全面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积极探索节约有效的技术和途径,因地制宜选择简便易行、生态环保的农村污水处理工艺,严禁生活污水直排直放。(3)水库水质治理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全面取缔或补签水库承包合同,全面实行“人放天养”,坚决打击畜禽养殖污水直排、施肥养鱼等行为,确保水库水质全部达到III类以上。

(二)工作任务

在全乡村组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常态,实现“六个有”和“六个基本没有”。“六个有”即:有机构队伍,有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及网络,有生态高效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有稳定来源的工作经费,有保洁、管护机制,有考核评比具体措施;“六个基本没有”即:集镇内外基本没有垃圾,村庄内基本没有垃圾和村庄周边基本没有成堆垃圾,水面基本没有漂浮的垃圾,岸边基本没有乱倒的垃圾,公路、通道沿线可视范围内基本没有垃圾,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没有乱排乱流。

(三)工作任务

在全乡所有区域形成科学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长效机制,使垃圾污水治理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营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运作模式

结合__乡具体实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对农村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和集中处置,严格末端控制,严禁垃圾进入江河、水库等水体,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一)垃圾处理模式

1.乡镇处理模式。乡政府兴建1座(或多座)垃圾填埋场,集镇附近的村负责在辖区各个组内设立垃圾收集点,采取“户保洁、村收集、乡处理”的方式,其中:“户保洁”即各村民小组由农户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并将垃圾初步分类后投放到指定地点,小组聘请保洁员(一般一个村民小组聘请一人)负责将定点投放的垃圾收集拖运到本组的一个固定场所,同时负责本组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村收集”即由各村聘请的环卫专干负责村庄道路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工作,并将各村民小组固定堆放点的垃圾收集清运到本乡的垃圾填埋场。

2.村组处理模式。偏远(离集镇远)的村庄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利用自然沟壑或废弃坑塘、砖场深坑等地形建设小型垃圾填埋场(没有的就在山场上选址新建),通过“户保洁、村收集处理”方式,进行填埋或焚烧,解决近期山村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问题,零星散落农户以户为单位处理为最佳方式。同时,垃圾填埋或焚烧前,也要从源头上进行分类减量化处理。

(二)污水处理模式

各村应根据农村具体现状、特点、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式。

1.分散处理模式。可在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推开。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污水分片收集后,采用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自然处理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

2.集中处理模式。可在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推开。将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处理设施处理村庄全部污水。污水处理采用自然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工艺形式。

四、实施内容

(一)宣传动员,教育引导。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以改善农村环境、转变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新生活”宣传活动,开好乡、村农村清洁工程动员大会,组织开好各村民小组清洁工程动员大会。采用广播和图展、标语、横幅等形式,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境意识,教育宣传农民将生活垃圾简单分类,养成定点投放的良好卫生习惯,积极参与农村垃圾集中治理工作。

(二)迅速启动,集中清除。

从8月底开始,利用2个月时间,在全乡组织开展全方位、大规模的农村陈年存量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存放多年、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的存量垃圾,可对上层垃圾进行清理后覆土绿化。道路两侧、排水沟渠、饮用水源地等区域的存量垃圾,要进行彻底清理,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清理后的区域及时硬化、绿化,及时配套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巩固工作成果。

(三)完善机构,定岗定人。

按照“管干分离,养事不养人”的原则,乡政府安排专人负责乡域内生活垃圾治理的指导、督查、服务和具体操作;各行政村按人口3左右的标准配备保洁人员,优先从低收入农户和低保户中聘用责任心强、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每个村至少配备1名环卫专干、每个自然村至少配备1名保洁员,组建稳定的农村保洁队伍。

(四)摸查情况,合理布局。

各村需摸清本村各自然村基本情况,包括户数、人口数、日产生活垃圾量等情况,做好自然村的垃圾收集点选点工作,利用现有的处理垃圾手段,对收集点的垃圾及时进行填埋或焚烧。对本村各自然村和路网的布局做好梳理,规划一条合理的垃圾清运路网,为实施垃圾长期处理工作打好基础。

(五)配置设施,尝试运行。

乡政府建设好垃圾中转站、建筑垃圾消纳场所。逐步淘汰露天垃圾池、垃圾房等非密闭性垃圾收集设施,集镇和村庄可按10-15户配备1个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从垃圾中转站到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当使用密闭式专用车辆运输,从村庄到垃圾中转站可使用密闭式简易车辆运输。环卫保洁员按标准配置“一车、一铲、一钳、一帚”和保洁服。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统分结合、分工负责”的推进机制,乡成立由党委副书记、乡长__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__、常务副乡长__、综治办专职副主任__任副组长,中、小学、卫生院负责人、乡干部、各村村主任为成员的__乡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__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日常工作。各村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根据村民小组和人口的多少确定工作人员,村支书和村主任要亲自抓,具体划片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在乡驻村干部指导下制定村规民约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细则,层层落实,长抓不懈。

(二)明确分工。

(1)乡政府职责:负责保洁队伍、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填埋场的管理,建立实施保洁和垃圾收运管理制度。(2)村组和理事会职责:制定实施环卫保洁的村规民约,管理环卫设施,按“一事一议”要求做好生活垃圾处理费收取工作,做好对村民的宣传引导工作。(3)环卫专干职责:负责村主干道的清扫,村主要活动场所的保洁工作,村组范围内固定投放点的垃圾清运到垃圾中转站或填埋场;协助村干部负责自然村保洁员选聘、监督。(4)保洁员职责:负责自然村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打扫清运和农户投放点垃圾收集分类清运处理工作。(5)农户职责:主动做好门前“三包”、垃圾源头分类和定点定时投放工作。

(三)落实经费保障。

按照“村民自治、乡村资助”原则,乡政府承担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费用。村、组承担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保洁及环卫专干、保洁员工资等日常运行保障费用。各村民小组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在乡政府的指导下确定收费标准,主要用于村庄保洁费用,包括垃圾分类减量、收集、清运至本组垃圾固定存放点的费用。

(四)深化宣传教育。

乡、村和村民小组要利用宣传单、图展、标语、会议等多种形式,集中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常识。及时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和工作要求,大力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先进典型。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开展观摩培训,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督查考核

(一)建立督查机制。

乡政府将分工作组定期调度、督查、抽查、通报有关情况,制定督查考评方案,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与集中督查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对各村清洁卫生和垃圾收集处理工作进行考核,重点督查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保洁人员队伍建设、卫生费收缴、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群众满意度、垃圾收运、人员配备和经费收支等情况。同时,要将考核结果进行排序,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对体制机制不健全、经费收缴不到位、工作迟缓、进展不力的村进行批评并在年终考核时扣除相应分值;对建设工作不力给全乡治理工作带来被动和负面影响的,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乡政府将对各村进行评比表彰,各行政村要在农户中开展“卫生户”、“文明户”、“清洁户”等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农户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性。

农村人居环境 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美丽乡村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由于疏于管理,大部分村庄都存在垃圾围村现象,形成了“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情况。在“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群众对环保工作的“不满意”超过半数集中在垃圾管理方面。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如何破解垃圾围村之困?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充分认识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性

首先,农村环境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外谈到环境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用五年时间使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收集处理,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村决不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故乡,无处寄放的乡愁。

其次,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农民的热切盼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老百逐渐意识到人居环境对心情的陶冶与净化、身体状况的改善的重要性,打造清洁、优雅的居住环境,既是老百姓感受到政府利群利民的大好事,也是群众真正得实惠的大实事。归根结底,环境整治工作是关系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利好大事,一举多得。

再次,整治农村环境是提升城市形象的现实需要。城市形象,直观地讲,就是城市给人的印象有没有亲和力、吸引力。农村的环境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特别是一些边缘老少地区农村的环境整治,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一是受多方因素影响,多年堆积的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清理整治,村边、路边、沟渠边存量垃圾仍然较多;二是生活垃圾随处乱丢。虽然各个村庄都配备了垃圾箱等环卫设施,但一些村民存在乱倒垃圾的不良习惯,垃圾不入箱、不入池等问题突出,村民为方便、图省事,鱼塘边、路边,就是丢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过去许多空草坪,现在居然成了倒垃圾的场所。三是住宅与禽畜混杂。不少农户的猪舍、鸡舍、牛栏、羊圈等都建在屋前房后,或在村庄周围,粪便,污水,流到露天排水沟渠,繁殖细菌、苍蝇乱飞、臭气冲天。

(二)现代工业、生活垃圾正日益增多。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塑料制品、一次性农品等大量进入农民群众的生活中,在物质消费丰富的同时,各类废弃物循环利用率逐渐下降,垃圾产量不断增加,据了解,现在农村人均日产垃圾已达到了0.8kg到1.3kg,如果这些垃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会直接影响农村环境卫生。另外,农村新建住房产生的垃圾没有做到及时清理,乱堆乱放也影响到农村环境卫生。

(三)管理机制不完善影响环境整治效果。一是村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不完善,长期管理不到位、处于半放任自流状态。近年来,虽然大家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不少的村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指定专门的人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管理不到位,许多时候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才临时抓这项工作。二是保洁队伍运转不规范,市委市府已要求每村按100户配备一名保洁人员标准配备保洁人员,但有很多村至今仍未安排落实到位,并发挥保洁作用。

(四)资金投入短缺成为影响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近些年不少农村为了解决发展“瓶颈”,村民“行路难”的问题,集中了所有的人力、物理、财力,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村民出行环境大大改善,但却忽视了对村内环境卫生工作资金投入,“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措施

(一)制定治理规划,强化带动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离不开党支部领导、规划及村委会带动。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村庄的环境卫生搞得好不好,关键的因素是村干部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有些村庄总是窗明洁净,道路干净整洁,谁家不讲卫生就会被别人看不起。要按照市、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发动党员、村民搞好搞好全村的环境卫生。

(二)注重资金保障,发挥整体优势。作为村主要负责人,要想方设法为村庄环境整治争取资金。一是向上级争取资金,例如我市现在正开展美丽村庄乡村建设市政府有专项资金补贴,同时我们都要向美丽乡村建设方向努力,列入年度美丽乡村的就会有一定的资金扶持。二是号召本村在外知名人士和村民集资。三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根据本村特色,利用各自优势,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三)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村级保洁队伍。1、“门前三包”制度,促使村民人人参与,清扫好房前屋后的公共卫生;2、垃圾转运制度,及时清理、运走垃圾池的垃圾;3、家禽、猪牛圈养制度,有效避免村里鸡鸭屎尿遍地、臭气熏天的情况;4、卫生奖励制度,村委会每年拿出一定经费对本村环境卫生搞得好的村民,通过评选洁净人家、卫生家庭、卫生标兵等称号给予一定精神与物质奖励;5、保洁制度,对村内保洁员日常工作进行规范,明确工作职责,规范保洁工作,达到村内垃圾日产、日清。

农村人居环境 篇4

汪洋指出,近年来,广西以农村垃圾治理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梯次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各地要重视学习借鉴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从各自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解决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改厕等问题。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注重体现农村特色、乡土味道、民族风情,保留田园风貌。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

汪洋强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要建立“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好县一级的主体责任。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探索多种形式的治理模式,调动多方面力量增加资金投入,形成效果明显、经济可行的可持续长效机制。要通过试点试验,积累经验,形成示范,积极在面上推开。

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 篇5

正面引领,经常开展宣教活动

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者、受益者和维护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全县所有乡镇都组织了村民代表,到县内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较好的凉泉团山、太慈桃岭、雷池集镇等村(社区)进行现场观摩,给他们以直观感受,体会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好处。并以自然村为单位,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前后对比图片、工作报导,上传至各自然村微信群进行宣传。对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简报方式进行宣传,指导各村和乡镇之间互相学习,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通过开展普法宣传、好人评选、文艺体育、“争创十星清洁户、争当文明好主妇”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物之美”向“人之美”的转变。

因地制宜,制定管用村规民约

结合各自然村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基层理事会的作用,制定符合当地人文环境的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转变。大力推行“一约两会”(村规民约、理事会、监事会)、“五老会”、“老周说事”、“卫生文明户”、“最美庭院”等好的做法。因村定策,一村一规,发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的教化作用,持续提升农民群众卫生意识、管护意识。积极推行“门前三包”等有效做法,引导农民“参与管、一起护、共同督”,实现村庄环境管护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

责任到人,实行一体建管模式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包括建、管、用。建是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政府牵头,以村为主体、自然村组为阵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五清一改”等项目实施,彻底改善农村现有人居环境,实行以点带面、逐村推进。管是关键,管有两大亟待解决的难题,即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目前主要采用城乡一体化建管模式,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的管理公司负责全县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及管护工作,并逐步向村组延伸。用是根本,包括每家每户垃圾分类投放、垃圾运转员定时分类转运,分类投放与分类处理有机统一。

农村人居环境 篇6

摘要:新农村住宅优化家居设计是新农村建设过程里面的关键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对家居设计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生活环境。本文就新农村家居设计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优化对策。

关键词:家居设计;新农村建设;优化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衡阳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衡阳地区乡土植物群落低碳化景观规划研究(2015KS01)。

中图分类号: TU24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68

1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分析

传统农村家居设计特点。设计布局大多以院子为中心,这种设计模式相对简单。农民也钟爱这种布局,可利用门口小院子,种一些果蔬,但整体较单一。家居设计的外型和装修,也较简单,符合当地的特色。例如,湘西地区的建筑外型主要以吊脚楼为主,实体以木头建筑,内部基本没有现场装修这么复杂,用不上防水漆和刷墙。

2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现状与特点分析

我国的新农村住宅平面空间设计不合理,功能不明确。有些住宅,把厨房和卫生间相对接,卫生条件不佳;布局也不合理,思想传统保守。很多住宅,都有特别大的客厅,甚至会和邻居攀比谁的客厅大,或者有比较大的书房,却并不看书,只是为了增加文化气息。同时,现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也比较落后,土地浪费得比较多的。一般住户,都有一个大院子,会占一定面积,甚至比宅基地更大。而且这些房屋的抗震性也不好,没有一定的安全保证和救急设施。好多住宅施工时间久,历时花费了1~2年,才勉强完工,施工的标准没有统一,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虽然住宅的家居设计的用时久,也没能设计出让人满意的作品。

3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的优化设计对策分析

3.1 户型结构多元化、生活化

现在的家居设计中存在布局不合理且功能性差。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情况,户型应有多样化发展,生活化。户型应该根据大多数人的需求来设计。之前传统民居,卫生间厨房都在院子里,而不在卧室旁边。现在的新农村建设,都是规划建筑面积,每家每户没有自留地建院子。可在房屋家居设计里面增加厨房厕所的位置,更加人性化卫生化。不再和以前一样,到处都是人畜垃圾。到了夏天,更是滋生蚊子。

3.2 家居设计以绿色生态,低成本为主

绿色生态设计,是将人们生态系统中居住环境及结构和功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安排,最终使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彩色生态设计获得一种高效、少废弃、少污染的生态平衡建筑环境,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体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呼应,构造适宜的、可持续的人居生活环境。

3.3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遵循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应遵循整体化个性构思、节约性、生态性原则。对于家居设计要整体化设计,成本节约,生态性保证。家居设计重在适合大家居住,让居住者住得顺心,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新农村建设的地点一般比较广阔,可以利用太阳能,晴天就有热水用,节约了电费。现在新农村可以用天然气作为能源,更加环保。

3.4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细节建议

3.4.1 客厅设计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中的客厅,需要结合住户的实际情况安排大小。一般情况下,客厅的使用效率不是很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客厅的作用主要用于看电视和会客。如果是会客为主,就可以少安排一些面积。毕竟实用性没有卧室厨房那么强。对于一些小户型住户,客厅面积就可以减少一些,用隔墙隔开一点,做衣柜、鞋柜都是不错的选择。

3.4.2 卧室设计 现在的卧室的主要功能还是休息,针对不同住户,也有不同的要求。有些住户对光线的要求比较高,就可以选择采光比较好的方向作为卧室。当然,房间里面最好带窗帘,这个可以控制光线。白天休息也不会受光线的影响。

3.4.3 厨房设计 厨房的设计点关键在于通风性要好,因为油烟会让居住环境变得不好,及时排出油烟,才是最佳选择。厨房的卫生环境也得注意,设计橱柜,放置餐具。在空间狭窄的情况下,把空间往上发展,这样也就节约了占地面积。平时的砧板菜刀,还有其他的做菜用具,都应该在晾干以后再放置到橱柜。

3.4.4 卫生间设计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的卫生间也是重点,一般来说,其使用频率很高。之前的农村卫生间都特别脏,气味难闻,其主要原因是水源问题。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实现了集体供水,卫生间就可以做成冲水式的。淋浴系统也可以一并使用了,彻底解决了洗澡问题。

4 结语

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对优化农村永居设计提出了上述的对策,希望可以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建议,让新农村家居设计更加合理,更加适宜人居。

参考文献

[1]章昊.农村住宅的现状及新农村住宅的展望[J].安徽建筑,2006,(05).

[2]程勤阳,陈慧婷,张智博,丛玲玲.农村住宅节能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20).

[3]刘建龙,陈文,谭超毅.农村住宅节能技术研究现状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01).

作者简介:杨喜生,硕士,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景观规划。

农村人居环境 篇7

在国家重视三农的背景下, 农村环境问题亟待改善。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推进农村建设, 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10年在全国启动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 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5个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多年来, 我国对农村环境保护相对薄弱, 基础设施投入不完善。农村人口多, 居住地密集。随着人口增加, 生活垃圾日益增大, 目前大多数农村没有完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系统, 农村居民没有好的生活秩序和生活习惯, 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粪便等无序堆放, 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 直接影响村民的生存环境。突出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巨大, 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 农村生活污染增加, 农村工矿污染凸显,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 农村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也极大地影响着总体环境质量。

自2008年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来, 我国不断对农村环境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着力实施“以奖促治”政策, 解决了一些地区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2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途径

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差距较大,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就是在充分考虑农村环境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体创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指的是以解决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为主, 对地域空间相对聚集的多个村庄实施同步、集中整治, 使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治理方式。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坚持“突出重点、示范先行、确保实效、多方投入、逐步推广”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 在重点解决“问题村”污染问题基础上, 通过“抓点、带线、促面”, 集中资金分批分片滚动推进, 确保和扩大“以奖促治”惠民政策效果, 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农村环境问题, 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但是, 目前农村环保工作仍存在较多问题,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规模与资金需求差距较大, 基层环保力量与农村环保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支持不能满足环境整治任务的要求。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农村环保工作的严峻现状, 正确把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实质, 通过连片整治工作, 带动一个地方整体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有效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真正起到探索道路、积累经验和示范推广的作用;要确保实现两个目标, 即出成效, 出经验;要切实抓好3个环节, 即选好示范区域、编好实施方案、做好督察考核;要积极建立4项机制, 即建立目标责任制、资金投入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同时, 要进一步深化“以奖促治”政策,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 扩大考核范围;加大土壤环境保护力度, 全面落实保护规划;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污染减排, 重点控制规模化养殖和秸秆焚烧污染;开展农村环保专项执法行动, 推进监管能力和监察制度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国计民生, 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将农村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 与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相结合, 与污染减排工作相结合, 切实提高连片整治成效, 开创农村新面貌。生活垃圾、污水及畜禽粪便均未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 导致的环境问题将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环境质量也会迅速下降。

农村生活垃圾未经有效处理, 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会通过地表水体渗透土壤或水源, 再侵入人体, 损伤人体健康。生活垃圾中的剩菜剩饭与一次性快餐盒、木筷等一起被扔掉, 剩餐混杂其他垃圾, 滋生蚊蝇、产生大量细菌。同时产生对人畜有毒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 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3 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区村民生活质量的需求

农村现阶段存在的环境问题是普遍缺乏完善的垃圾清运系统, 个村垃圾任意堆放, 沿河村庄则向河床倾倒, 垃圾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渗滤液, 进入土壤直接污染地下水或通过地表流入河流, 造成对地表水域的污染, 整治区脏乱差问题严重。随着整治区经济的发展, 农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其中环境质量的提高也是保障村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由此,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水源保护、区域城乡一体化结合在一起。为使“以奖促治”政策发挥更大成效, 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确定2010年~2012年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62亿元支持第一批8个省 (区、市) 开展示范工作 (其中2010年为20亿元) 。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 要求要严格落实资金配套, 用好、用足中央和省农村环保资金, 有效整合涉农资金, 充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和杠杆效应, 建立多元化资金配套渠道。

普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建设, 培养社区居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 为顺利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贡献力量。

摘要:自2008年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以来, 我国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 解决了很多地区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关键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参考文献

浅析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篇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乡规划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公共政策, 是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蓝图, 是管理城市和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必须加强和改革创新城乡规划。“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明确要求。

2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差, 这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 主要是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 村庄规划和管理缺位等原因造成。中央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检验标准提了出来, 这对促进城乡统筹, 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规划是龙头。在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时, 既要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农民意愿, 从保护农民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 正确进行乡村生产、生活的空间布局, 重点配套建设好基础设施如道路、公共村场、文体活动、给水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 家禽集中圈养等, 还要注意保护好村内的古树名木、名人故居、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古村落, 并注意挖掘和传承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民风。当前的规划者一味的只是把城市模式搬到农村, 这些完全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本意相违背。

3 农村人居环境规划体系

3.1 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农村人居环境是由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的, 农村的环境是由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的, 是对农村的生态、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 是城乡人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 其规划对于指导农村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农村人居环境体系构成

从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的行政等级和作用的层次来划分, 可以分为中心村、基层村和集镇。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村庄的等级层次、人口、经济及发展条件等要素。其中集镇主要是指乡镇地域内除乡镇驻地外的经济中心、服务中心, 比一般的中心村具备更为丰富的公共服务功能, 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带动乡镇地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心村是行政村村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居住中心, 为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配置比较齐全, 村庄生产生活功能相对完善的人居环境。基层村是指村域内除中心村以外保留的居民点, 主要为居住, 仅配套为村民服务的简单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4 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内容

1) 村庄道路硬化。村庄之间、村庄内部的道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是方便农民生活、提升居住质量、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硬件条件。2) 村镇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近年来, 还有不少地方, 村庄垃圾和污水不处理, 随意堆弃、肆意排放, 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各地要将创建公共卫生放在重要地位, 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可结合各地实际, 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 坚持减量化、无害化, 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3) 加强农居安全。各地在村庄整治中, 引导农房建设逐渐从单纯追求面积向不断完善功能转变, 从单纯注重住房建设向注重改善居住环境转变, 从简单模仿建筑和装修形式向更加注重安全和乡土特色转变, 既满足抗震、通风、采光、保暖、消防、安全等建筑结构要求, 也要适应现代农村发展, 妥善考虑储藏、晾晒、团聚等方面的需要。4)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村庄原有的设施、原有的条件、原有的基础, 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可承受性的原则, 改善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解决农村喝干净水、用卫生厕、走平坦路、住安全房的问题。加大村庄整治力度, 要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原则, 充分依托县域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 推动村庄整治由点向片区、面上和县域扩展。5) 优先发展重点镇。重点镇对于带动现代农业、为农村特色产业服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用明显。必须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优先支持重点镇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点小城镇建设,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增强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繁荣县域经济的能力;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现有规模较大的重点小城镇适度扩展行政权能, 增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改善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创业条件, 探索建设返乡创业园区, 研究解决转移进城进镇农民的住房问题, 推进农民带资进镇, 引导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手段, 其内容主要涵盖农村日常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公用设施、环境质量保障和安全保障设施, 以及村容村貌的整治整修等, 包括村庄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性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设施、防灾减灾设施和村庄环境面貌等的整治。农村区域村庄布点规划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依据。

5 城乡统筹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城乡统筹是在我国特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 统一规划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针对城乡关系失调的领域, 通过制度创新和一系列的政策, 理顺城乡融通的渠道, 填补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城乡统筹发展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对于农村地区而言, 统筹城乡发展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1) 城市与乡村无障碍的经济社会联系;2) 农村地区本身的发展。

从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的发展和与城镇关系来划分, 依据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特征、村庄特色, 以及未来村庄发展前景等因素, 可将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划分为并入城镇村庄、城镇周边村庄、集聚发展村庄、控制发展村和撤并发展村庄等不同类型。

城乡统筹发展条件下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是属于引导性的发展策略, 其实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该策略的核心作用是引导政府公共财政资源在农村建设中的投入方向, 即依据规划所确定的村庄类型, 确定政府投入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内容与强度。同时, 通过策略实施的引导和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 逐步引导村民向重点村庄聚集, 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6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前景

“绿色住宅”作为一种新兴起的生态人居建筑理念已深入人心。注重居住环境的生态循环, 节能环保成为了“绿色住宅”的首要条件。其实绿色住宅不单指个体的住宅, 也包括整个体系。在新农村规划中, 我们应当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 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和植物学等的基本原理, 处理好住宅建筑与整个周边环境的关系, 使住宅和环境等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以本地植物为基体, 共同组成一个既适合人居住又生态循环的系统, 以达到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具体设计上, 注重本地植物的运用和不同植物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补充融合。

摘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发展战略, 联系目前农村规划的背景, 探讨了目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的内容, 分析了城乡统筹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关键词:新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城乡统筹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强健.村镇景观当风流——北京郊区村镇景观规划建设之我见[J].城乡建设, 2004 (6) :89-92.

[3]方明, 刘军.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版社, 2006.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调查与建议 篇9

晋城市现辖6个县 (市、区) , 84个乡 (镇、办事处) , 2 214个行政村, 1 456个自然村, 54.89万户,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 037元。晋城市人居环境调查情况如下。

1.1 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村

晋城市完成村级规划编制的村有1 660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75%。

1.2 可以建成美丽乡村的村

晋城市可以建成美丽乡村的村有350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15.8%。其中, 城区20个村, 泽州县75个村, 高平市46个村, 阳城县104个村, 陵川县31个村, 沁水县74个村。

1.3 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

晋城市有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41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1.85%。其中, 有纳入2012年山西省传统村落普查的村91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4.1%;有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的村27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1.2%;有国家命名的历史文化名村28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1.2%。

1.4 镇政府所在地村

晋城市有镇政府所在地村112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5%。其中, 城区2个村, 泽州县42个村, 高平市16个村, 阳城县28个村, 陵川县10个村, 沁水县14个村。

1.5 需要集中整治环境的村

晋城市需要集中整治环境的村有1295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58.5%。其中, 城区40个村, 泽州县425个村, 高平市273个村, 阳城县263个村, 陵川县216个村, 沁水县78个村。

1.6 需要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村

晋城市需要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村有279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12.6%。其中, 城区1个村, 泽州县78个村, 高平市75个村, 阳城县63个村, 陵川县24个村, 沁水县38个村。

1.7 需要移民搬迁的村

晋城市需要移民搬迁的村有290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13%。其中, 扶贫移民需搬迁的村186个, 生态移民需搬迁的村10个, 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需搬迁的村19个, 自然因素引发自然灾害需搬迁的村31个, 压煤需搬迁的村44个。

2 晋城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利条件

2.1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创造了条件

晋城市新农村建设基础好、起点高, 早在20世纪90年代, 农村小康建设在山西省乃至全国就产生过较大影响, 山西省曾3次在晋城市召开农村小康建设现场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 市委、市政府立足晋城市实际, 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出台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截止到2012年底, 全面完成了规划建设的71个试点村和936个省级重点推进村, 涌现出皇城、东四义、兴王庄、洞头等一批不同模式、享誉全国的新农村建设典型。

2.2 晋城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 城乡发展即将进入一体化新阶段

2013年, 晋城市委和市政府要求全市突出抓好“十镇百村”特色城镇化建设。市农委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形成郊城镇化带动型、工矿企业支撑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型、农旅一体乡村旅游型等4种适合不同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的新农村建设类型, 探索实施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百村”建设工程, 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入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新阶段。

2.3 实施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 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施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 共铺设水泥路和沥青路1 052 km, 完成512个贫困偏远山区农村卫生所和219个卫生所空白村建设, 为546个自然村架通广播电视信号, 对445所学校的138.4×104m2校舍进行新建或加固, 兴建各类饮水安全工程691处, 完成8 620 km农村街巷路面硬化项目。建成535个便民连锁店、1 188个农家书屋、981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 115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新农保参保人数达99万人。

2.4 深入实施“扶贫攻坚”战略, 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提供了借鉴

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晋城市深入推进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 出台了财政扶持、企业帮建、村村结对、社会帮扶、机关帮扶和贫困村自主发展六大激励机制, 强力推进了“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综合性扶贫开发。将移民搬迁作为最直接、最根本的扶贫措施, 累积搬迁贫困人口2万人以上, 基本解决了510个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上学难、吃水难、看病难、出行难、增收难等突出问题。

3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薄弱环节

3.1 规划编制有待加强

由于一些村庄没有编制建设规划或建设规划不够系统全面、科学合理, 导致项目实施后, 有的布局不合理, 影响村庄整体美观;有的与其他重点建设工程相冲突, 不得不改建、重建, 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3.2 保障措施有待完善

推进机制上, 由于不统一、不明确, 导致职能部门各自为政, 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推进措施上, 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基础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实力各不相同的具体情况。

3.3 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煤炭资源统一整合、“五小企业”陆续关闭、农村集体收入严重萎缩, 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大多是公益性质, 融资渠道十分有限, 资金不足仍然是影响工作推进的最大短板和主要瓶颈。

3.4 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深入, 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由于后期管护没有跟上, 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损毁现象严重, 影响了其使用寿命。

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议

4.1 加强规划编制, 科学改善农村环境

建设新农村, 规划是前提。政府规划调控引导机制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县域村庄整治选点、科学预测农村人口变化和村庄发展趋势, 确定未来10~20年内的村庄布局, 科学确定县域村庄整治选点。通过县域村庄整治选点规划, 将拟保留下来的、规模较大的、村民整治意见比较一致的村庄作为支持开展整治的候选对象。政府应根据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目标, 结合公共财政实力, 制定村庄整治指导性目录。科学确定村庄整治的帮扶对象和具体的帮扶内容, 把握村庄整治的方向, 调控村庄整治的力度和范围。要统筹考虑土地集约利用、文化传承保护、村容村貌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等内容, 结合实施重大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 增强规划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4.2 完善保障措施, 确保基本设施到位

改善公共设施。按照喝上干净水、住上安全房、走上平坦路的目标, 对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方面不完善或存在困难的村, 要坚持“查漏补缺、全面覆盖”的原则, 积极倾斜政策、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使所有农村具备满足农民基本生产生活的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农技推广点、远程教育系统、文化科技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 使农民上学就医、健身娱乐、培训就业、信息交流、购物出行等基本服务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策倾斜, 加大投入。要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机制, 共同建立审批立项绿色通道, 按照规划蓝图集成政策和整合资源, 形成强大推进合力。各级财政要改变以往重城轻村的投入取向, 切实担负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责任, 逐年加大投入比重, 确保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所需资金。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 深化“以奖促治”政策, 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通过民办公助方式,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此外, 要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社会资金,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 鼓励企业和个人回乡参与建设。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出资出智, 努力把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农民自主投入紧密结合, 切实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3 扶持主导产业, 推动农村产业良性发展

壮大主导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力支撑。

对于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村, 要着眼于发展壮大已有主导产业, 进一步提升产业档次, 扩大产业规模, 延长产业链条, 争创优势品牌, 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对于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 要立足自身现有基础, 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 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要加快农家乐、观光农业等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真正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

对于贫困村与欠发达村, 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增强农民科技水平, 优先发展生态种植等投资小、见效快的产业;要结合劳动力多、土地使用成本低的特点, 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4.4 建立长效机制, 确保村庄环境持续改善

村庄整治不仅要立足于改变当前村庄的落后面貌, 更重要的是通过新农村建设, 建立起一套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机制: (1) 健全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与体制。 (2) 建立以农民为主的村庄公共设施运行与维护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一系列道路、供水排水、垃圾等管护维护制度。通过市场机制, 培育一批专业化管理维护队伍, 多措并举、足额筹措各项运行管护经费, 切实做到管护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 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事业不仅能建得早、建得快、建得全, 而且能管得到位、护得及时、用得长久。

4.5 坚持农民主体, 完善农民为主的参与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 篇10

近年来,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强度开发利用、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

(一) 农业资源逐渐减少和退化

我国虽然国土辽阔, 但人均耕地面积很少, 且耕地质量不断衰退。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分布也极不均衡, 人均占有量少, 且受污染严重。植被破坏相当严重, 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远远低于能够维持良性循环的指标, 影响了其生态功能的发挥。草原生态目前仍呈“局部改善, 总体恶化”的趋势。

(二) 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

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 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在逐年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 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等大量使用, 加上畜禽粪便没有经过处理, 进入了环境, 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这些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如上所述,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类繁多, 分布面广, 治理难度大, 它已不是农民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如不及早重视, 防范和治理, 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调整控制污染, 制订政策, 研究措施, 落实目标责任, 促使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实现良性循环。

(一)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有的则是由于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例如乡镇企业发展中, 什么经济效益高就建什么厂, 不管对环境的影响和人体的危害, 农业生产中不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所造成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因此, 不仅应对农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 而且应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和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 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认识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使公众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广泛和严重的威胁;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提倡文明生活方式, 逐步营造一种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荣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耻的社会氛围, 为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 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此, 要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 尽力避免或淘汰那些有害于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的农业措施, 以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实际要求, 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 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 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 提高综合效益, 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 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使有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

(三) 健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

为了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或者即使产生也可以采取治理措施把问题减少到最小限度, 需要政府建立健全与农村生态环保有关的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设计, 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首先, 要逐步推动环保机构向农村延伸, 建立覆盖农村的环境管理组织体系, 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体系, 加强农村环境能力建设, 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 从政策源头上把关, 控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 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其次, 要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制度, 控制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 还应科学地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灾害的应急能力, 减轻灾难的损失。

(四) 加强科技创新, 提供技术支撑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因为科技的发展, 可以为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效的手段, 并且生态环境资源问题也是科技问题, 今后许多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将更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科技的发展战略思路应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指导, 以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 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当前, 尤为迫切的是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 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 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实用技术。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 促进农村环境保护适用技术的应用, 相对减少农业经济增长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需求, 从而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

农村各级领导, 尤其是县、乡镇领导要重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将生态环保工作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统筹规划, 充分考虑本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存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制定有关规划。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及组织、管理、考评等一系列问题,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农村生态不断地得到改善, 必须建立健全一套长效的建设管理机制, 把环境保护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此, 应当通过探索, 建立权责明确的组织指挥体系和目标考核机制, 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依法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机制等, 使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这是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

可见,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所以, 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是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 不仅直接影响当代人民的生活环境, 而且将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我们一定要认清当前农村的环境形势, 明确我们面临的任务,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 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勇刚.中国农村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01.

农村人居环境 篇11

省委副书记、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凯,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副省长王铁,省政府党组成员、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赵顷霖,省委农办常务副主任安伟,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辖市、省直管县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一场春雨过后,河洛大地生机勃勃。4月16日上午,邓凯深入孟津县常袋镇常平村、横水镇新华村和文公村,实地考察洛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每到一处,邓凯都到垃圾、污水处理现场查看长效保洁机制运转情况,并和村民、保洁员、基层干部亲切交谈,了解当地好经验、好做法,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

孟津县常袋镇常平村是洛阳市2013年确定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达标村。该村从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入手,建起了垃圾分类站,实现了垃圾分类减量、变废为宝、日产日清。不仅如此,今年村里新建的无动力污水处理湿地也投入运行,全村所有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流入湿地净化处理后,直接用于农田灌溉。邓凯对细节很关心。“经费能否保障?”“保洁员工资怎么发放?”“老百姓意见如何?”邓凯问得仔细,听得认真。他鼓励村干部要在村容村貌达标的基础上,保持好、巩固好、提升好整治成果,最终把村庄打造成美丽乡村。

车行乡村公路,两侧绿树葱茏,麦田长势喜人。横水镇新华村是孟津县有名的小康村,靠着23.3万平方米薄皮核桃、18.7万平方米烟田和荒山承包,村集体每年收益达20多万元。加上上级奖补资金,村里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改厨、改厕和污水处理等工作走在了孟津县前列。邓凯边听边看,还走家串户,检查实效。他说,农村卫生要实现长效保洁,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也必不可少,各地还要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增力强基,为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保障。

与新华村不同,横水镇文公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薄弱,但该村的环境整治工作也可圈可点。村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竹篱笆围起的小菜园,看起来别有一番乡村韵味。通过村庄绿化、规范老宅院落杂物秩序和旱厕无害化改造,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树立了经济欠发达村庄环境整治的标杆。邓凯在了解情况后指出,农村不论经济发展如何,都要加大整治力度,但也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盲目花钱,切实做到分类有序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邓凯对洛阳市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洛阳领导高度重视、责任具体明确、措施扎实有效,对此项工作认识高、起步早、抓得实,在全省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全省广泛深入开展这项工作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16日下午,在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邓凯强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地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结合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做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为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农村人居环境 篇12

1 明确认识,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实施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放在实施“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背景下去思考、谋划,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办法,破解难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到人居环境建设中来。在建立健全了区、乡、村三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按照标兵村、先进村、达标村三个层次,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标准,量化了工作指标,落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新农办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区上下形成了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氛围。

2 典型引路,示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

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中,铁东区坚持科学选点布局,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明确了“抓点、连线、促面”的工作思路,以环境建设为重点,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积极打造样板村、完善标兵村、抓好先进村、推进达标村,使点上的典型有高度,面上的典型有深度,实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全面推进的目标。通过“以点连线、以线促面”,做到了建设一个项目,打造一个亮点,彰显一种特色。

3 突出重点,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近年来,在全区持续不断实施“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屯绿化、街路亮化”工程和不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基础上,把农村环境建设作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做到了环境的整体改善。一是重点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净化工程”、“高标准村屯美化绿化工程”。二是进一步完善环境整治配套设施。三是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建设步伐。

4 部门帮扶,合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为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全区制定了《铁东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包保方案》,落实了有关包保措施。区五大班子分别对全区各乡(镇)进行了重点包保,各乡(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层层细化工作,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到岗位,落到人头,深入开展了“驻区企业结对帮扶”活动,基本实现了“一村三帮”、“村企共建”的良好工作格局。三年来,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836万元。同时,通过搭建感恩平台,感召本地能人落实帮扶资金310万元。借助社会帮扶资金,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通过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确保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5 完善机制,常态化管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上一篇:课堂创设下一篇:技术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