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共12篇)
人居环境科学 篇1
“建筑技术科学”是一门将传统建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建筑学中相对较年轻的一个分支。目前, 国内建筑技术科学主要研究环境控制技术, 例如音质设计、噪声控制、采光照明、保温防潮以及建筑节能等技术。人居环境则是以人居为中心事物的, 是经改造过的人工微环境和小环境。现代生活要求建筑师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 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创造和改造周围环境, 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越来越高的需要。
1 运用建筑技术科学改善现代生态人居环境的必要性
工业革命后, 工业技术的新兴增强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能力, 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宏观环境的恶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影响微观的人居小环境。与此同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建筑的声、光、热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调动技术构造手段, 来达到建筑的低能耗、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从而创造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人居环境。建筑技术科学作为解决生态人居环境的技术手段, 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 合理运用建筑技术科学, 创造生态人居环境
目前, 国内的建筑技术学科在建筑物理环境控制、建筑节能及新能源利用、绿色建筑体系及构造技术和生态建筑方向的研究均取得较大的进展, 有些技术手段已经成熟并大量的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在创造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
2.1 太阳能技术的有效利用
太阳能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 减少废气排放, 降低温室效应。
(1)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一般结构主要包括温室、采暖房、蓄热层和围护结构。温室在采暖房的南面, 顶部向南倾斜。温室和采暖房的隔墙上下端设有通风口, 温室侧隔墙表面对太阳光的吸收率较大, 隔墙内为保温材料, 温室顶部和东面、西面、南面为透明玻璃结构, 温室及采暖房底部为蓄热床, 充填岩石等介质用以蓄热。
(2) 太阳能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技术。
它是以太阳能作为主要热源并带有二次加热装置, 通过铺设在地板中的热水管对热地面进行加热, 全部地面可视为散热面积, 散热方式以辐射散热为主, 对流散热为辅, 其热量的60%依靠辐射散热方式发散。在冬季采暖期, 系统进水温度35~40℃, 地板表面温度24~26℃。该技术的特点是节能、负荷小、舒适度高
(3) 太阳能技术在外围护结构上应用。
如利用外墙的太阳能墙板进行冬季采暖和夏季的被动通风技术, 既可以净化空气, 减少二氧化碳排量, 又可以增加墙面的隔热系数, 能够使室内冬暖夏凉, 有效地节约能源, 创造良好舒适的小环境。
2.2 绿色生态理念在建筑外围护体系设计中的应用
外围护体系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不过多了依赖地区和季节去创造一个均衡的室内温、湿度环境, 只有通过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手段设计的外围护结构去实现。
(1) 建筑围护体系采用高水平的隔热保温技术。
例如, 外墙是建筑外围护结构各部分中热工性能最差的部分, 如果窗户采用多层窗、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填充惰性气体等方法, 能使整窗的导热系数从单层玻璃的6.4W/ (m2· K) 降低至1.5~2.0 W/ (m2· K) 左右;对外墙加强保温隔热, 特别是采用外保温技术, 能使外墙传热系数从0.3~0.5 W/ (m2· K) 降低至0.1~0.2 W/ (m2· K) 左右;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良好的情况下, 室内用砖石、混凝土等重质材料建成厚重结构, 有利于蓄存室内热能, 调节室温。
(2) 利用遮阳设计改善室内热环境舒适度。
建筑遮阳的目的在于阻断直射阳光透进玻璃进入室内, 防止阳光过分照射和加热建筑围护结构, 防止直射阳光造成的强烈眩光。遮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建筑被动式降温方法。除了遮阳构件外, 利用绿化、植被等自然因素也有相当理想的遮阳效果。
2.3 符合生态人居环境的建筑材料的革新
当前, 人居环境建设正面临着一场技术与材料领域的重大革新。对人体和生态系统无害或有益的健康建材的研制、开发与推广技术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例如, 在建筑卫生陶瓷的釉料中或涂料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钛光催化剂、银铜离子型抗菌剂等制成的建筑卫生陶瓷或涂料可防止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黄金葡萄球菌。在卫生间以及公共场所, 这些材料发挥了很好的净化环境、防止污染、杀菌、防霉等作用。日本发明了一种由远红外陶瓷制成的内墙板可使室内空气被活化, 使人有清爽感。这些环保型、健康型的绿色建材改善了建筑的舒适条件, 使居住者拥有一个健康的室内环境。
2.4 噪声及通风控制、绿色照明等智能控制技术的综合运用
(1) 室内外声环境控制技术
近年来, 人们对住宅的声环境要求在不断提升, 不再满足于仅仅拥有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 更希望有一个温馨舒适, 安静恬淡的居住环境。而噪声是影响、破坏生态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
外部噪声的防治主要采取被动防护的手段加以整治。针对各种外部噪声首先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安排选址加以解决。在可能的情况下, 住宅小区的规划选址宜远离外部噪声源, 做好规划选址的工作, 便可有效减少外部噪声对小区住宅的影响。根据小区降噪实验测量统计, 住宅小区距上述外部噪声源90~110米, 噪声随距离会衰减很快, 室外环境噪声值可降为55分贝左右, 基本达到了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如果小区和外部噪声源毗邻, 则布局合理亦可有效减少噪声, 如外部噪声源和小区住宅间合理设置声屏障、改进现有住宅用门窗的隔声性能以减少声桥的效应、在外部噪声源和小区间平行布置密集相间的高低错落的植物带等方法来减轻噪声的干扰。
目前降低影响居住环境的内部噪声普遍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在选用建筑服务设备、噪声源布置处理及在建筑构造层面等主动手段加以解决。
(2) 室内光环境
良好、充分、舒适的光环境对人的工作效率和心理状况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充分利用天然光资源、合理进行住宅的天然采光及人工照明设计, 提高住宅光环境质量, 为居住者提供一个满足生理、心理、卫生要求的居住环境也是创造健康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
(3) 室内通风
减少污染源是防止室内空气污染, 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根本性对策。经科研测试和实践证明, 对于建筑物而言, 良好的通风是排除污染物、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最有效措施。室内通风方式有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机械辅助自然通风等几种形式。鉴于自然通风的不持续性,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除窗以外独立的进排风口, 持续通风、建筑内部设计通风风道和风路、改造进排风口构造等建筑技术来解决通风不持续及机械通风的新风量不足问题, 以此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
3 结束语
创造生态人居环境是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 实现这个目的需要一个载体, 这就是建筑物及其环境, 建筑技术科学则是创造生态人居环境的核心。建筑必须以人为本, 技术必须为人服务。吴良镛先生在《北京宪章》中指出:“21世纪必将是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建筑技术科学所涵盖的技术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如何因材施用, 发挥每种技术和资源来创造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将是我们未来探索的方向。只要建筑师们能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生态建筑理念, 正确运用建筑科学技术, 那么我们就能取得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发展, 以向大自然最少的索取, 来创造有益的生态人居环境。
摘要:本文阐述了建筑技术科学在创造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过程中的重要性, 并具体介绍了相关的建筑科学技术方法。
关键词:建筑技术科学,生态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衍庆, 王玉荣.建筑新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1.
[2]冷御寒.建筑外围护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5.
[3]刘念雄, 秦佑国.建筑热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8) :233.
[4]吴硕贤.重视发展现代建筑技术科学[J].建筑学报, 2009 (3) :1-3.
人居环境科学 篇2
仔细阅读了吴先生写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受益匪浅,书中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哲学观对我启发很多,一种理念要高于一种制度和一项伟大的工程,未来改变人居环境的将是人们的观念而并非一种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吴良镛先生在书中极力倡导建筑师、规划师要用系统论方法来看待人居环境问题,书中理念和知识的扩展太过宏大,我的浅读只能得到一些启发。我认为水利是人居环境的重要一个环节,下面我根据所接触水利专业粗浅的谈一些读后的启发:
人居环境日益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的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许多不同的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类居住环境的影响条件也随之增多,像多年前一个小山村可能自己自足不与外界来往,可现在的交通和网络把所有关联起来,当地的地理,资源,人文也都变成了一个与外界关联的综合的部分。城市与乡村的关联也日益密切,从城市影响乡村,到现在的相互作用,毫无疑问,人居环境成为了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问题,人居环境不仅狭义于城市,是一个包含所有人周围环境的综合整体,如果我们要全面剖析人居环境,我们也必须抓住与之有关的其它所有因素,而不仅仅是只是居住主体本身,因为主体只是千丝万缕关系网中的一部分,我们常常称这个网的有机总和为系统。为了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培养系统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吴良镛先生在是书中提到人居环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社会观、文化观)。这三个“五大”使我们很清晰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的框架结构,而不是象以往那样把人居环境仅仅看成是社会的某一方面,或者笼统地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而在处理问题上出现了相对片面,使得人居环境的改善难以实现。吴良镛先生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人居环境问题,并且指出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城市规划本身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很广,相关的因素也很多,比如前面所提到的五大原则中的经济、技术、生态、社会、人文等因素,同时指出这些因素终究
不能等量齐观,而是面向实际问题、有目的的、有重点的依据问题的性质和内容的各有侧重形成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及若干可能性,即具体的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进而针对与人居环境相关的因素的侧重,提出了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这一人居环境科学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指出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尽管考虑的角度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努力解决共同的问题,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总之,无论是吴良镛先生在看待人居环境的构成层次和处理原则,还是在选择人居环境问题的主导专业上都是采用系统的观点,而不是单纯的就环境论环境,也不是单纯的就专业论专业。最后使得每个建筑师、规划师、甚至是一个建筑行业以外的人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人居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达到最终目标,需要的是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从小范围的交叉到大范围的交叉,进而把人居环境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范围解释得非常的清楚。因此,系统论是一种全面了解任何社会问题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水利作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工程,从古至今,古代大的水利工程自大禹治水到郑国渠到都江堰再到京杭运河,各朝各代都把兴修水利作为立国根本,小的水利工程像水车,水排,坎儿井,都影响着人民的劳动效率。现代水利工程像葛洲坝水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等等许多,水利的建设一支没有停止过,也不断的在影响着人居环境。在生活中,人们喜欢临水而居,喜欢一片水域带来的清爽与宁静,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以说水利是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吴先生所说的理念,事物都是要综合的,联系的去看,一种事物存在利弊两个方面,水利也不能例外,水利的建设使用中也存在许多影响人居环境的不利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中怎样从整体进行调整,以降低不利影响。例如兴建一个水利设施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两种对人居环境作用的两个方面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在自然环境方面首先是对局部气候和大气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库区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其次是对对水文情势和水温的影响;还有对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对泥沙的影响;对环境地质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人文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的影响;水利工程对人群健
康的影响;水利工程对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影响。水利工程在这些方面造成的影响都是利弊难以衡量的,虽然说水利工程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更为正面重要的是带来了许多社会效益,水利工程为区域提供发电、防洪、航运、灌溉、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水利工程的建成提高了抗御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水电是清洁能源,可以取代化石燃料,具有不污染环境、减缓温室效应和酸雨危害的优势;水运是天然运输系统,与陆运系统相比具有运输成本低的优点;同时,可以促进渔业养殖,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事业,改善中下游水质状况及供水条件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 ,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的各种生态影响 ,以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问题。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因此我们在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要像吴先生书中所倡导的思想,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特别注意水利工程作为新生的环境组成与其他各环境组成的协调和平衡问题。而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 ,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水利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环境问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是重要的一个参考标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影响整个社会,价值观对人和社会都会起到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动力功能,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更重要在于大众理念和价值观的改变,吴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作为一种理念和价值导向可以改变人们对环境的综合认识,当一种理念被大众所接受而内化为价值观,将会产生莫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水利系12级于文洋
创造良好的科学探究环境 篇3
关键词:科学;问题;探究;情境
科学教育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亲身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科学课上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探究环境。
一、广泛搜集素材是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
充足的素材是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和保证。除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仪器外,还必须在生活中搜集大量的素材,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用。素材包括:
1.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各种食物、泥土、砂、纸、塑料、木头、各种金属等。
2.需要的资料。探究学习包括发现式和接受式。有的知识,学生可以直接去发现,如:观察常见的花和种子的构造、饲养过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但有些知识用发现式探究不能实现,如:探索宇宙中的天体,很难通过发现法去了解和认识,可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广泛搜集资料,为探究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方法。
1.情境创设渲染法。创设一定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探究欲望。
2.故事引入法。课的开始讲述一段故事,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展开探究过程。
3.情境矛盾冲突法。展示一些场景,使学生看到表面现象与原有经验发生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想知道到底为什么,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引起思考、展开探究的催化剂。科学探究的问题,主要是与生活、社会有关的问题,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在一定情境启发下,由学生提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应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起点,学生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应成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小学科学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种素养的形成必须通过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学生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现象的解释,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基本观念。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或调查、得出结论的反复探究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养成自觉的科学探究习惯。
参考文献:
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
环境科学研究进展 篇4
一、环境科学的产生
环境科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它是在人类认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生物多样性锐减和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等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并严重制约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使得人类开始认识到发展环境科学已刻不容缓。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区域性的环境治理工作, 与此同时, 环境科学的概念也开始形成, 它横跨现有科学领域里许多学科的边缘, 来自各学科的科技工作者运用各自学科的经验、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污染问题, 逐步发展并形成各种分支, 这些分支学科的迅猛发展, 使得环境科学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
但进入80年代后, 人们开始认识到,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工业污染问题, 而是一种必须以更具前瞻性眼光来看待的复杂的综合体系。因为诸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沙漠化的扩大、热带森林的减少、人口膨胀、物种消失及水荒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用已有单一的环境治理方法已无法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1981年起, 国际间的环境科学联合的设想开始酝酿。1986年在第21届国际科学联合大会上正式通过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 。这一计划要求各个学科必须抛弃本学科的研究习惯, 而仅仅把本学科当成研究工具去认识一个彼此相互联系、错综复杂的全球环境系统。这表明一个全新的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环境科学已经产生[2]。
二、环境科学的性质
环境科学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 尤其是人类排放的污染物的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在环境中和生物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积蓄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 探讨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等。
其性质具体体现在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上: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使人类生产和消费系统中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相对平衡, 这个平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从而损坏环境质量。二是从环境中获取可更新资源不能超过它的再生增殖能力, 以保障永续利用;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和手段, 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 调节并控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优方案[3]。
三、环境科学的特点
环境问题有五大特点:其一是长期性, 即环境的变化往往要向后影响若干时代;其二为关联性, 即环境是个复杂的关联体, 是由多因素、多层次形成的有机整体, 任何一个因素或任何一层结构的改变, 都会因彼此之间的联系而发生连锁反应;其三为有限性, 即环境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有限, 环境对污染的容量有限;其四为不可逆性, 即环境遭破坏后, 对人类和动物所造成的危害多数是不能恢复的;其五为不确定性, 即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类往往不能准确地确定是来自诸多方面的哪一个或哪些方面[2]。环境问题的上述特性就决定了环境科学同其他学科相比, 有着自己明显的特色:环境科学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目前许多学科都有综合性发展的趋势, 而环境科学由于自己研究对象的关联性, 其本身的综合性比其他学科更甚。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涉及面非常广, 几乎关系到每一个自然因素和一定的社会因素, 所以解决环境问题, 必须作多学科的综合研究[2]。
总之, 环境科学的研究已从60年代的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跨越到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门社会科学, 其具体研究与应用体现了整体性和综合性。
四、环境科学的学科设置
由于环境问题本身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使得环境科学群体需要从学科形态上形成多学科并存。经过几十年迅猛发展, 环境科学既有着重于对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学科, 又有将基础科学同环境科学相结合的学科, 还包括如何实现环境保护的工程技术学科。因此, 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的不同, 可以把环境科学分成理论环境学、基础环境学、部门环境学和环境工程学4个学科群体。
理论环境学主要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方法, 从不同侧面研究环境问题, 是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它是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基础环境学是基础科学与环境科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群, 也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 它们来自不同学科但又聚合为一个门类, 分别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环境问题;部门环境学以某些具体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 探求发展、预测、调控以及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规律性, 它把人类与环境系统之间的许多不同的性质和等级的问题, 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环境工程学是由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相互融合而出现的技术性交叉学科群, 主要从工程技术角度研究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4]。
五、环境科学发展新趋势
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要求全面、及时、准确地发掘、掌握和处理各种环境信息, 而基于数字地球的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卫星遥感 (RS) 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虚拟现实 (VR) 技术等等不仅能帮助人类标准规范的快速获取数据, 而且还可以对预测和适应全球范围的环境变化都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数字地球对环境科学发展的巨大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数字地球技术进行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环境演变模拟;GPS、RS和GIS的集成是数字地球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它们为区域环境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利用数字地球技术进行环境动态监测;利用数字地球技术进行环境评价;在环保管理中, 应用数字地球技术进行多层环保监控等等[5]。数字地球技术在环境
绘画艺术的“重再现”到“重表现”的思考
马小莉
(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在当代, 在哲学和视觉艺术的双重考验下, 艺术更加趋向多元化、综合化, 有向传统靠拢坚守学院派风格的, 也有突破传统的一切而建立新的观念风格的。如果要理清其中的诸多问题, 这就不得不从绘画艺术的重“再现”到重“表现”谈起, 但无论绘画艺术的再现性和表现性如何变革、发展, 它都应该是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 能够体现生活、触摸人们心灵的作品, 反之则只是画画而已。
【关键词】绘画;艺术;再现;表现
Abstract:In modern times, philosophy and visual arts at the twin challenges, the arts tend to be more diversified, integrated, and have to move closer to adhere to traditional academic style, but also has all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concept of style.If you want to straighten out one of the many questions that have to the arts from the painting on“reproduction”to heavy“performance”when talking about, but the art of painting and performance reproducibility of how changes in development, it should be able irritable people’s aesthetic feelings, be able to embody the life and touch people’s minds work, and vice versa just draw it.
绘画是运用点、线、空间、色彩等艺术语言, 在二度空间 (即平面) 上创造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艺术。从古今中外绘画艺术发展的成就及其影响来看, 最主要的是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体系和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体系。
赫伯特·里德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 他认为人类创作艺术有三种基本方式或手法, 它们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表现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要服务于“再现自然真实”的宗旨, 力求准确无误、完整无缺地摹写我们感触到的客观世界。它在文艺复兴艺术中确立了发展方向, 并在印象派艺术家的手中穷尽了它的潜力;理想主义强调艺术来源自然, 但必须高于自然;表现主义既非致力于客观事物的忠实摹写, 也不强调创造基
科学领域的应用, 将为该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是环境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六、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有限, 在研究和制定中国的持续发展战略时, 应充分考虑中国的地理条件, 立足于国情分析, 结合国际上环境科学发展的趋势, 掌握其环境问题的特殊性。我国经济东部较西部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过程起步较晚, 目前环境压力很大, 其中区域环境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和水污染较为严重, 而农村为中心的不少地区则以生态破坏、尤以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较为突出, 还有乡镇工业的污染不能忽视。同时全球变化如温室效应等对我国的威胁, 特别是沿海地带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也不能低估[6]。
另外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也很突出, 首先,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以烟尘和SO2为主的城市及其邻近区的大气环境污染的90%都来自煤的燃烧, 所以酸雨的面积在我国不断扩大;其次, 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全国江河湖库水体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并有加重趋势, 如淮河等水体污染十分严重, 部分湖泊已富营养化;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堆存、土地沙漠化、水蚀、风蚀等等土壤侵蚀总面积触目惊心;为了养活12亿人口, 农药、农用化肥用量也很多, 加上许多地方管理不善,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都比较严重, 导致了生物物种的减少[6]。
虽然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在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困扰, 在环境科学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但仍需更加重视。
七、结语
目前, 环境科学主要集中在探索和寻求人类环境中出现的人于自然的理想形式, 它所擅长的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表现或内心感受的宣泄。关于绘画艺术的重“再现”到重“表现”的思考, 会使我们明白时代、社会、画家自身、大众审美等诸多因素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也让我们对于当代现实生活和内在的精神情感之间如此多样化的艺术风格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一、时代的呼唤, 精神文明的产儿
康定斯基在其《论艺术的精神》中指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 同时也是孕育我们感情的母亲。每个时期的文明必然产生出它特有的艺术, 而且是无法重复的。”
时代与社会对于艺术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时代与社会甚至可以决定某一件具体作品的产生。但有一点是时代和社会所决定
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并加以解决。新兴的环境科学正在向着深度和广度进军, 这两种趋势的发展结果最终将促使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环境科学体系的形成。环境科学的发展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它也会在新问题、新认识面前, 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以解决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的环境和发展问题。
摘要:环境科学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学科, 是多学科为解决人与环境问题而有机融合成的综合学科, 具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重属性[1]。环境科学思想产生后不断发展完善, 现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察环境科学的发展史, 对于环境科学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科学,环境,环境问题,数字地球
参考文献
[1]陈永红。论环境科学在高校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聊城大学学报, 2004, (4) :122~128。
[2]李心清, 周会。多学科交叉与未来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成才之路[M]。大自然探索, 1999, (1) :103~106。
[3]陈静生。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1994, (4) :1~7。
[4]李春景, 徐飞。现代科学学科发展的聚散共生规律研究——以环境科学体系的建构为例[J]。科技导报, 2004, (4) :21~24。
[5]吴欢, 宋书巧, 周兴。试论数字地球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2, (9) :33~37。
环境科学--水环境 篇5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水圈:
海洋、陆地、大气中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相互作用又相互不断交换的圈层。水的分布
水的循环
1.水的自然循环
2.水的社会循环
人与水的关系-水的用途
1、生活用水
2、生产用水农业用水
3、生态用水
第二节水资源
水资源的含义
天然水量并不等于可利用水量,水资源则一般仅指地球表层中可供人类利用并逐年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水量资源。如大气降水,江河、湖泊、水库、土壤和含水层的淡水。
水资源的特性: ①作用上的重要性②补给上的有限性③时空上的多变性 ④利用上的多样性
水资源的短缺
全球的水资源短缺
联合国世界淡水资源综合评价报告指出,世界约1/3人口生活在面临中度和高度水紧张的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果不采取行动,预计2025年世界人口的2/3或近55亿将有面临着这种局面的风险。
我国的水资源短缺联合国已将我国列为全球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农业缺水、城市缺水、生态缺水。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 :开源、节流、治污、管理
开源水利工程措施(时间、空间上的调节)其它措施(雨水、海水、再生水利用)
节流城市节水--节水型城市农业节水--节水型农业
治污开源节流、治污为本
综合管理核心:提高用水效率综合管理:一龙管水,多龙治水
经济手段:水价
第三节、水灾害
水灾害——水过多、过少所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利影响。水过多:洪灾、涝灾、潮灾…… 水过少:旱灾
洪水灾害——由于水体(江、河、湖等)中的水量超过其最大容纳限量而溢出的现象。
1.洪水危害
范围广:陆地2/3,江河中下游
损失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黄河1117年(宋):决口淹死百余万人1642年(明):水淹开封城, 全城37万人,淹死34万人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水,受灾人口2.23亿,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5万间,受灾农作物3.1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2342亿元
2.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暴雨、融冰、融雪等(2)人为因素 A.都市化B.荒地毁林C.修建水坝
(3)地质因素:滑坡、断裂、海啸、冰凌洪水 工业用水.防洪减灾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适应生存封建社会:土堤技术,堤防工程近现代:坝工技术,水库建设由于堤防不断加高,洪水蓄泄的空间越来越小,防汛负担和防汛风险也不断加重,加高加修堤防与抬高洪水位的恶性循环,如万一溃堤决口,将造成更大的毁灭性灾害。
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要完全消除洪灾是不可能的。人类既要适当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须主动适应洪水的客观规律,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要约束人类自身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和过度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
人与洪水的协调共处,考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成为防洪减灾发展的方向。
工程措施——指通过兴建水库、修筑堤防、整治河道、开辟分洪区等工程,改变洪水的自然状况,包括调蓄洪量、削减洪峰、加大泄量,分洪、滞洪等,以防止或减轻发生洪水灾害的不利影响。
(1)水库工程:水库的主要作用是拦蓄(滞)调节洪水,削减洪峰,减轻下游防洪负担。
长江三斗坪——三峡水利枢纽坝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坝址控制流域面积l00万km2,设计正常蓄水位l75m,防洪库容221.5亿m3。
■荆江河段两岸地区的防洪标准将由目前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电站装机总容量l820万kW,每年约替代原煤4000 ~5000万t。
(2)堤防工程
运用工程措施“挡”住洪水对保护对象的侵袭。
★用河堤防御江河、湖的洪水泛滥
湖北荆江大堤,海河干流防护堤。
★用湖堤防御湖泊的洪水泛滥
洞庭湖防洪蓄洪工程,江苏洪泽湖大堤。
★用围堤保护城市地区不受洪水侵袭
汉口长江防水墙,上海黄浦江防汛墙。
★用海堤或挡潮闸防御海潮
秦山核电站防浪工程,钱塘江口造滩防浪工程。
(3)分蓄行洪工程
开辟分洪区,分蓄(滞)河道超额洪水。
黄河的东平湖分洪区(如图)
(4)河道整治
人工扩大河槽、裁弯取直、清除阻水建筑物,以加大江河的泄洪量。
下荆江裁弯工程(如图)
(5)绿化工程
通过植树造林、涵水固沙,防止或减轻洪水灾害。
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黄河护岸丁坝绿化(如图)
多种工程措施协同——
■上中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中下游:修筑堤防,整治河道,分洪区
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不是控制洪水,而是通过工程以外的法规/政策、经济、技术等多种控制手段,以减轻洪灾损失的各种措施。
(1)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2)洪泛区(分蓄洪区)的运用和管理
(3)救灾黄河护滩抢险现场(如图)
干旱灾害——特定地域长期无雨或严重少雨,以致水资源供给不足,而对人类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所发生的严重不利影响。
1.旱灾的危害渐进性: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
时间长:数月—数年
旱灾危害的主要表现:■农业减产:植物生长不良,生物量减少,饥荒。
■供水不足:工业和城市用水短缺,人畜饮水困难。
■生态破坏:土地退化,植被死亡,物种灭绝。
2.干旱的分布:全球陆地面积的25%年平均降雨量小于250mm,属于干旱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干旱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近代各次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一次灾难:
1876-1878年连续三年干旱,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等18个省,在旱灾中心地区,80%的人被饿死,死亡人数达1300万人。
3.旱灾的减灾措施
(1)加强长期预报
(2)推广人工降水、主要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向云中播撒水滴、盐粉或溶液滴、碘化银或固体二氧化碳(即干冰)等催化剂,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这是人工影响天气中进行得最多的一项试验及应用。
(3)发展节水灌溉
■改进地面灌溉方式: 河南人民胜利渠,浙江防渗渠。(如图)
■发展喷灌、滴灌: 浙江余姚茶园喷灌,电动时针式喷灌机,滴灌。(如图)
第四节水污染
一、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1.点污染源A.工业废水: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大废水成分复杂且不易净化带有颜色或异味
B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家庭、商业、学校、旅游服务业及其他城市公用设施,包括厕
所冲洗水、厨房洗涤水、洗衣机排水、沐浴排水及其他排水等。生活污水中99.9%是水,固体物不到0.1%.大量合成洗涤剂
2.面污染源A农业面源污染B城市径流污染
二、主要的水污染物质
1.悬浮物 : 使水体变浑,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吸附有机毒物、重金属等,形成危害更大的复合污染物沉入水底,日久形成淤积,妨碍水上交通或减少水库容量,增加挖泥负担。
2.耗氧有机物 : 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氧气,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水体变黑发臭。
3.植物性营养物 : 主要指含有氮、磷的无机、有机化合物,易引起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富营养化,使自来水处理厂运行困难,造成饮用水的异味,严重时会使水中溶解氧下降,鱼类大量死亡,甚至会导致湖泊的干涸灭亡。
4.重金属 : 重金属是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质,从20世纪50年代前后日本出现的水俣病和骨痛病,均已查明是由于汞、镉污染引起的公害病。重金属的环境污染已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
5.难降解有机物 : 指难以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能在水中长期稳定地存留,并通过食物链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它们中的一部分化合物即使在十分低的含量下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6.石油类 : 主要来源于船舶废水、工业废水、海上石油开采及大气石油烃沉降。它会阻止氧进入水中,妨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石油还会粘附在鱼鳃上,使之呼吸困难直至死亡,还会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食用在含有石油的水中生长的鱼类等水产品,会危及人体健康。
7.酸碱 : 主要来自矿山排水及许多工业废水。它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渔业生产,腐蚀船只、桥梁及其他水上建筑。用酸化或碱化的水浇灌农田,会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对工业、农业、渔业和生活用水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8.病原体 : 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屠宰、制革、洗毛、生物制品等工业废水,常含有各种病原体,如
病毒、病菌、寄生虫,会传播霍乱、伤寒、胃炎、肠炎、痢疾以及其他病毒传染的疾病和寄生虫病。
三、水污染特征河流污染,湖泊(水库)污染,地下水污染,海洋污染。
1、河流污染——特点:
■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
■染物扩散快
■污染影响大
我国的河流污染状况:
中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松花江水质尚可,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各大流域片的主要污染河段均集中在城市河段,63.8%的城市河段为IV至劣V类水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湖泊(水库)污染——特点: ■污染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 ■污染稀释和搬运能力弱■生物降解
和累积能力强
我国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状况: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滇池、太湖
3、地下水污染——特点:■污染来源广泛■污染难于治理■污染危害严重
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4、海洋污染——特点:■污染源多而复杂 ■污染的持续性强 ■污染扩散范围大
我国近海污染状况:渤海、东海、南海
以渤海为例: 60年代以前:3次;70年代:9次;80年代:74次
90年代:1990年34次,1998年22次,1999年7月3日,出现 了1500 km2面积的严重赤潮,7
月15日更扩大到了6500 km2。
2000年仅辽宁、浙江两次较大赤潮造成的渔业损失就近3亿元。
四、水污染控制
基本控制模式——三级控制
一级控制源头控制接管标准
二级控制污水集中处理出水标准
三级控制尾水最终处置环境标准
再利用/环境水体源头控制
1.工业废水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清洁生产单位产品耗水量(国外先进
水平——国内平均水平)钢铁行业:3~5m3/t——70~100m3 /t油炼制行业:0.2m3/t——5~6m3/t■就地处理:达到污水排放标准
2.生活污水■合理进行人口密度及分布规划■公众教育现代水输的不利影响 “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无磷洗衣粉
3.面源水污染 ■城市径流 收集雨水利用减少硬质地面增加绿化用地
■农村面源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土壤侵蚀合理利用农药截流农业污水畜
禽粪便处理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处理
一级导流——城市污水截流管网
完善下水道系统——■旧城区:雨水/污水合流制,适当的改造■新城区:雨水/污水分流制
污水集中处理:主导:城市污水处理厂
处理方法分类——■物理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
■物理处理法
去除物质——不溶性的、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
主要工艺——筛滤截留、重力分离、离心分离等。
处理设备——格栅和筛网、沉砂池和沉淀池、气浮装置、离心机、旋分离器等。
■化学处理法
去除物质——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
主要工艺——中和、混凝、化学沉淀、氧化还原、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
■生物处理法
微生物作用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
多种处理方法、多个处理单元有机组合常规工艺流程——如图
三级处理
处理方法:化学法、物化法净化效率:满足排放及回用需要
工业废水处理流程——成分复杂多变,没有通用的集中处理工艺流程。
二级导流——城镇尾水导流系统
尾水导流形式——■管道:城区,造价高
■明渠:郊外,造价低,植树绿化
尾水最终处置主导:污水生态工程
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既达到对城市污水及部分工业废水的高级净化处理,又可利用其中的有用物质,实现污废水的资源化。
污水生态工程的特点:
■费用低—水、土壤、细菌、高等植物和阳光
■效果好—达到或超过常规系统的处理程度
■空间大、时间长
再利用/再利用途径:■城市回用■工业回用■农业回用■地下水回灌■生态回用
关键——控制水质标准
废水再利用应考虑到诸多因素——■自然角度:长期缺水
■社会角度:确实需要
■经济角度:经济可行
■技术角度:有效去除(潜在微量有毒有害物质)
尾水最终出路:■就近水域■排江■排海
关键——控制水质标准
案例简介——江苏水系污染控制
幼儿科学启蒙互动环境创设 篇6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孩子们渴求认知的事物、现象之多之广往往大大超出我们的预计和想象。其中能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去满足他们探究欲望的事物和现象与他们的认知需要相比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在这方面环境就能够弥补这种不足,以帮助他们大大拓展科学知识的视野。
幼儿园科学启蒙环境的创设应包括公共区域、专业活动室、班级活动室和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具有趣味性、广泛性、适宜性、启示性、互动性特点的科学启蒙教育环境,注重充分发挥幼儿感官的直觉效应,让不同年龄的幼儿都能通过观赏、倾听、品尝、触摸、摆弄等各种方式,实现与环境的互动,从而去了解、感悟、认识周围世界中自己感兴趣的奥秘,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一、公共区域科学启蒙互动环境创设
幼儿园公共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促进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园公共环境是指幼儿园建筑内部的门厅、走廊、楼梯间等公共部分。为了创设让幼儿能够互动科学启蒙环境,我们幼儿园从大厅环境、科技走廊、楼层公共区域、科学版面等多个方面进行创设。
1、大厅环境:走进园所大厅,科学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创设了“翰林科技节”的教育环境。在从大厅到时光隧道到科技大空间门口通过大班幼儿亲子制作的形式制作了八大行星,通知按照八大行星的位置进行悬挂。同时各种各样自制的太空人、星球、飞碟、流星、星星家长点缀悬挂。整个幼儿园的大厅徜徉在科技的海洋里。
2、科技走廊:时光隧道里创设里幼儿可以自己操作对应的科学小百科,如:为什么人会晒黑?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等等。
3、楼层公共区域:一楼大厅以年级组为单位创设了生活小百科系列,分为植物、动物、汽车、种子、水果五大主题,通过幼儿收集、亲子制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每一个系列作品都加以图文结合的介绍,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二楼走廊以年级组为单位创设了文化阅读系列,分为精装、简装、卷轴装、蝴蝶装、线装五大主题,通过亲子制作的形式进行展示;丰富幼儿的科学小知识。
4、科学版面:创设了玩转科学版面:每月根据年龄段进行一个主题系列活动。如:小班的水的秘密,中班的磁性世界,大班的黑夜密语等等。
二、专业活动室科学启蒙互动环境创设
科发室是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专业活动室,良好的环境创设能够让不同年龄的幼儿都能通过观赏、倾听、品尝、触摸、摆弄等各种方式,实现与环境的互动,从而去了解、感悟、认识周围世界中自己感兴趣的奥秘,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打造科发室环境。
1、我们将园所的科技大空间门口创设了科学小实验版面,将各班幼儿进行的具有年龄特点的科学小实验按照一步步的实验步骤通过照片与文字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幼儿感受科学的奥秘。
2、专业活动室按功能分为观赏区、实验区、操作区、探索区。每个区域做上醒目的图文结合的标牌。
3、专业活动室里悬挂各种教师自制的科学小挂饰,渲染科学发现室的氛围。
4、我们将幼儿可操作的科学材料分为幼儿可以人手一份的、小组一份的以及集体观赏的,同时我们还按照幼儿的年龄段特点以及每种材料的难易程度将操作材料进行分类,便于幼儿在操作中进行选择也便于老师在活动中进行记录。
三、班级科学区科学启蒙互动环境创设
区角活动时幼儿非常喜欢参与的一种活动形式,我们可以将科学区角按照功能分为观赏区、实验区、操作区、投放一些成品以及教室自制的科学小玩具将科学材料分类进行摆放,同时一一做上标记,让幼儿在课间活动的时候进行操作和探索。中大班的幼儿可以同时增添科学观察记录表,让幼儿及时记录自己的探索和发现。
1、我们积极为幼儿的自由探索活动配套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其设置要体现趣味性、操作性、游戏性、安全性,内容要丰富,形成应多样,使孩子一玩百思、百玩不厌。
2、我们在班级科学区提供简单的观察、实验、操作材料,如平面镜、凹凸面镜、在棱镜、磁铁、小斜坡、平衡杠杆、电池、小灯泡、小陀螺、小苏打、醋、小汤勺、玻璃杯……。
3、在游戏区里可以结合主题教学活动,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如“大自然的秘密”、“充气小手”、“水往高处流”、“火箭发射”等等,幼儿可以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主地探究,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
四、科学启蒙互动自然教育环境创设
我们充分利用各班的自然角以及各班负责的种植园地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提供良好的室外课堂。幼儿可以从室外的种植园地、饲养角中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动植物的活动和生活习性,了解天气变化,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
1、通过幼儿尝试播种、栽培、收获的过程,在园地内种植西红柿、黄瓜、葱、蒜、萝卜、青菜,学习简单的田间劳动的快乐。
2、通过建造饲养角,饲养兔、鱼、乌龟、小蝌蚪、小鸟等幼儿喜欢的小动物,让幼儿通过细心照料,学习科学喂养的方法,了解不同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对“小生命”的关心、爱心、责任心。
随着幼儿园科学课题的开展,我们不断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启蒙教育环境,同时我们知道单单这一些还不够,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幼儿身边的环境,多途径地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这样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孩子得到全面的科学启蒙教育。
人居环境科学 篇7
1 科学家成长的家庭环境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 是独生子。父亲钱均夫 (名家治, 后以号行) 是浙江杭州一没落丝商第二子, 少小就学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 曾到日本学教育和地理、历史。母亲章兰娟是当时杭州富商的女儿, 多才多艺。钱均夫“为人忠厚, 守正务实, 富于爱国心, 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和广泛的文史爱好”。“博学多才, 谦恭本分的父亲造成了家庭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 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甚至是决定性的”, “钱均夫教育孩子的理念是, 帮其学, 莫如立其志。要善于开发孩子的多方面的才智”。“特别注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感情, 启发他对自然界的兴趣”。同时, 在钱均夫看来, 一个有抱负的青年, 要想经世报国, 一定要先读史书, 了解历史。如1930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 钱学森得了伤寒, 休学一年。在杭州老家养病期间, 父亲经常指点他阅读一些史籍。即使在钱学森赴美留学之前, 钱均夫还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论语》和《纲鉴易知录》等典籍让他带在身边。他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 精读史学的人, 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 最忠诚于祖国的人”。毫无疑问, 在父亲的精心引导下, 钱学森深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和良好的科学启蒙。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父亲。在幼年的知识启蒙里, 是父亲首先为他开启了人生与智慧之窗。
钱学森的母亲, 章兰娟, 出身名门, 受过很好的教养和教育, 聪颖过人, 有超强的数学天赋, 同时对文史典籍有浓厚的兴趣, 文化修养很高, 在钱学森上学前是她在家里教儿子读书识字。章兰娟是一位品德兼优的女性, 她的一言一行可, 都给儿子树立了榜样, 注入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而钱学森后来回忆往事, 总是“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的和连绵不断的影响”。
钱学森和父母在北京度过了他幸福而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钱均夫和章兰娟在动荡的年代里为他营造了一片“净土”。当然, 这种优越的家庭环境, 决不是衣食上的奢侈, 而是精神世界的充盈, 视野上的开阔, 品质方面的陶冶。这对钱学森的健康成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钱学森少儿时代的家庭启蒙环境为其日后走上科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庭环境可以给儿童提供一定的信息, 而足够的信息量是创造力形成和开发的前提。良好的家庭环境大人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儿童的思维习惯和丰富的想象力。不同的家庭对儿童有不同的影响。专制型家庭以自己的兴趣左右孩子, 容易造成孩子的刻板、呆滞, 缺乏活力;溺爱型家庭会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和神经质;民主型家庭则会造成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事实证明, 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走上科学道路, 家庭环境在最初的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朱克曼研究了1901年至1972年美国培养出来的7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社会经济出身, 得出结论:不管是遗传的还是社会的原因,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社会出身仍然高度集中于那些能够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开端以便获得为制度所承认的机会的家庭里。专业人员的家庭提供了教育和社会的联合优势。
古斯塔夫·赫兹 (小赫兹) 的叔父亨利希·赫兹 (老赫兹) 是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发生和接受的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小赫兹的母亲经常带他叔父家去玩, 有意识地让小赫兹接受叔父的影响和教育。尽管老赫兹研究工作十分繁忙, 当他发现小赫兹也像自己一样喜欢数学和物理时, 就特地抽出时间对小赫兹进行基础启蒙教育。小赫兹在自己26岁时就与弗兰克分享了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比埃尔·居里的父亲是一个医生, 但常常研究科学。他认识到孩子喜欢独立思考, 担心学校的常规教育和训练会束缚孩子的思维, 决定不送两个孩子上小学和中学。他们的父母先是在家里亲自进行启蒙教育, 后来又为他们请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家庭教师。1903年比埃尔·居里与妻子居里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 科学家成长的教育环境
民国成立后, 钱均夫就职北京当时的教育部。钱学森在3岁时随父到了北京, 上过蒙养院 (幼儿园) 、女师大附小、师大附小和师大附中。北京师大附中时, 对钱学森影响最深的几位老师是:林砺儒、王鹤清、董鲁安 (于力) , 以及几何老师傅种孙、生物老师俞谟 (俞君适) 、博物老师李士博和美术老师高希舜 (后来是著名国画大师) 。林砺儒是校长 (当时称主任) , 他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王鹤清是化学老师, 他启发了钱学森对科学的兴趣, 给他自由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的便利。董鲁安是国文老师, 在课堂上常常用较长的时间讨论时事, 表示厌恶北洋军阀政府, 憧憬国民革命军北上 (后来他去了解放区) 。他的教学使钱学森产生对旧社会腐败的深切不满和对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无比关心。钱学森一次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讲相对论的小册子, 书中第一句话提到20世纪有两位大师:一位是自然科学大师爱因斯坦, 一位是社会科学大师列宁。钱学森当时对列宁还不甚了解。傅种孙那时已是师大数学讲师, 在中学课堂上把道理讲得很透。钱学森后来认为, 在初中三年级听傅老师的几何课, 使他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钱学森对老师们的教诲感激不尽, 他后来说;“我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 皆与老师教育不可分!”
1929年中学毕业后, 钱学森为复兴祖国, 决心学工科, 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在1934年暑假, 钱学森从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由于尚未派定工作, 就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 专业是飞机设计, 两位导师一是王助, 一是王士倬。王助是我国早年航空工程师, 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代飞机, 他教导钱学森重视工程技术实践和制造工艺问题。1935年8月, 钱学森从上海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离国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读书, 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1936年10月, 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开始了与冯·卡门教授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者的情谊。冯·卡门是世界级著名力学大师, 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从1936年10月开始, 钱学森便在冯·卡门的直接指导与领导下学习和工作长达10年之久。
科学家需要良好的知识准备和具备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校不仅提供了系统的教育, 而且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进行多次选择的机会。从钱学森的经历可看到一个人想迅速的向科学的高峰前进, 就必须“良禽择木而栖”, 选择最有利自己发展的研究机构和优秀的导师, 无疑,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钱学森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科技史上, 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名校出名师, 名师出高徒。“据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机构获奖次数 (1901~1999) 的统计, 获奖单位总数为185, 获奖人次为460。获奖10人次以上的单位共7个, 占获奖单位总数的4%;获奖102人次, 占获奖人数的22%, 获奖人数在5人以上的单位共23个, 占获奖单位总数的的12.4%, 获奖211人次, 占获奖总数的46%。获奖3人次以上的单位共37个, 占获奖单位总数的20%;获奖318人次, 占获奖总人数的69%, 获奖单位相当集中。这37个单位及获奖人依次为:美国哈佛大学23人次, 德国马普学会17人次,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5人次, 美国斯坦福大学14人次, 英国剑桥大学13人次,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0人次, 英国伦敦大学10人次, 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8人次, 英国牛津大学8人次, 美国康奈尔大学8人次,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8人次。
投奔名师门下是科学家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选择。教师主要通过多个途径影响学生。例如, 一是教学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科学态度;二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为学生树立楷模;三是实验的基础条件比较成熟, 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四是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声誉, 对学生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20世纪科学史几个著名的教师是J.J.汤姆森、卢瑟福、玻尔、玻恩和费米等。J.J.汤姆森是因为发现电子成为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是卡文迪什实验室第三任主任。经汤姆森先后培养过的诺贝尔获奖者有卢瑟福 (1908年化学) 、巴尔克拉 (1917年物理) 、阿斯顿 (1922年化学) 、理查森 (1928年物理) 、W.L.布拉格 (1915年物理) 、威尔逊 (1927年物理) 、阿普尔顿 (1947年物理) 、玻恩 (1954年物理) 、戴维森 (1937年物理) 和J.J.汤姆森的儿子G.P.汤姆森 (1937年物理) 。据汤姆森本人统计, 他的学生中, 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有27人, 在各国任物理教授的有82人, 被国王封为爵士的有8人。
J.J.汤姆森最得意的学生是卢瑟福, 他继任汤姆森成为卡文迪什第四任主任。经卢瑟福先后培养过的诺贝尔获奖者有阿普尔顿、瓦尔顿 (1951年物理) 、考克饶夫 (1951年物理) 、卡皮察 (1978年化学) 、布莱克特 (1948年物理) 、查德威克 (1935年物理) 、鲍威尔 (1950年物理) 、阿斯顿、狄拉克 (1933年物理) 、玻尔 (1922年物理) 、哈恩 (1944年化学) 、索迪 (1921年化学) 、考克饶夫) 、海韦希斯 (1943年化学) 和贝特 (1967年物理) 。
中国的杨振宁万里求学追逐名师是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杨振宁23岁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决心跟随费米和威格纳从事研究。他于1945年底到达纽约, 到哥伦比亚大学找费米, 没有找到, 又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找威格纳, 也没有找到, 因为他们都在从事秘密的原子弹研究。继续追求的结果, 杨振宁终于在1946年坐在了费米的班上听课, 他多次设法与费米会面, 但费米说他不能指导他写学位论文, 因为自己正在从事高度秘密的研究。然后费米把杨振宁介绍给了另一位物理学家特勒。特勒帮助杨振宁把注意力从不是他擅长的实验物理学转到他比较擅长的理论物理学。杨振宁后来因为对宇称不守恒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另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来自前苏联的卡皮察。1921年卡皮察在约飞的帮助下得到了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此时在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领导下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已是世界上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 卡皮察很希望能到那里深造。当卡皮察访问剑桥时, 他向卢瑟福吐露了自己的心愿。当时卢瑟福告诉他实验室已经过分拥挤, 不能再接受新人了。卡皮察机智地问卢瑟福:在您的实验中误差通常是多少, 卢瑟福回答说:在5%之内。卡皮察马上就讲, 卡文迪什实验室大学有30个研究人员, 再多一个人也不会被注意到, 因为在误差范围之内。就这样, 卡皮察终于说服卢瑟福将自己留下来。卡皮察因为在低温物理学领域中的贡献而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3 科学家发展的集体环境
1936年10月, 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师从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1939年钱学森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取得了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有冯·卡门推荐被聘加州理工学院为航空系的助理研究员, 与冯·卡门师生基础上又多了一层同事关系。钱学森是不可缺少的助手, 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冯·卡门也总是尽心竭力地提携, 扶植他, 让他有机会发挥才华。1937年秋, 钱学森认识了热心研究火箭技术的同学F.J.马林纳, 共同具有的火箭、音乐和政治兴趣, 使两位青年结成良友, 并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 成为良好合作伙伴。1941年,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的时候, 从加拿大来了几位庚子赔款的留学生:郭永怀、林家翘、傅承义, 1942年又来了钱伟长。钱学森和他们相处得比较密切, 一般是一起吃晚饭, 并常常讨论各种问题。钱伟长多才多艺, 傅承义专攻地球物理。钱学森和郭永怀最相知 (后来在1957年初, 有关方面询问谁是承担核武器爆炸力学工作最合适的人选时, 钱学森毫不迟疑地推荐了郭永怀) 。1943年秋冬, 周培源也到加州理工学院来做研究工作, 找冯·卡门教授讨论湍流统计理论等。由此可以看到, 钱学森在美国时所处于的科研环境还是很好的, 有着优秀的导师, 同学, 合作者, 并与之形成了融洽的和谐的合作关系。后来钱学森自己也说到:“我到美国十多年来, 能够在这样良好的研究环境里, 尽我所能, 应该归功于我尊敬的老师冯·卡门先生。”
通过对钱学森求学成长的经历的回顾, 可以看到一个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科学家, 除了主观上的因素外, 环境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如杨振宁所说的:“1982年9月我60岁了。古人叫耳顺之年。有机会回想了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 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在绝大多数和我同年岁的人都有着种种困难的遭遇的时候, 我却有很好的老师, 很好的合作者, 很好的学生。而且在物理学界以外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很幸运的, 我的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 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 吸取了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好的地方。又很幸运的, 我能够有机会在象牙之塔内工作了17年, 现在在象牙之塔外也工作了17年”。启蒙时期的家庭环境, 培养时期的学校环境, 结实时期的集体环境都对一个科学家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 我们应该看到科学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 如钱学森在美国留学后期, 受到美国政府的软禁, 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委以重任, 在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上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建功立业, 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要: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成长和求学经历为视角, 从家庭环境、教育环境、集体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的作用, 亦以管窥历史人物与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钱学森,科学家,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士弘.钱学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祁淑英, 魏根发.脊梁[M].成都:解放军出版社, 2001.
[3]王文华.钱学森的情感世界[M].四川人民出版社.
创设高效、有序的科学学习环境 篇8
一、创设高效、有序的学习环境的必要性
如今的科学课仍然是以“教师教, 学生学”、“教师问, 学生答”的模式、以背诵知识点, 熟记课本内容, 把分数摆在重要位置的课堂。在课堂上, 教师布置了任务, 阅读课本之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然后重点汇报, 接下来就是背诵知识和强化巩固练习了。这样的课堂“热闹”又“充实”, 教师省事, 学生也“轻松”。在科学实验课上, 让孩子们在实验室摆弄一通, 得出和课本的吻合的数据, 科学课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文化课。教师照本宣科地讲, 知识点无错被学;学生积极去背诵书本知识和海量的巩固练习……其实, 科学课的任务是让孩子们去体验、探索和实践的, 是要培养学生连贯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目前, 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在强调知识的传授、识记及解题技巧, 弱化动手动脑的实验、实践;在教学设计方面和内容方面, 又偏重设计和注重过程, 忽略探究、探索。科学课改革已实施了10多年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往前走的路似乎变得越来越狭窄。科学课和课堂怎么办呢?科学课堂之路怎么走呢?该如何突破旧的桎梏?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走高效、有序的科学课堂才是好的出路。
二、努力创设高效、有序的学习环境
1. 观念的更新。
思维往往决定着行动。科学课的教育目标是对人的教育, 科学课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科学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 或者阅读材料后进行汇报的模式。太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识记及解题技巧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科学课堂是让学生具有连贯的科学思维, 而不是零碎、片面和断裂的思维。科学课堂要从认识规律入手, 从体验身边的事物开始, 通过对大自然的探索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科学素养。
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美国舒尔曼教授认为:“一个教师的学科素养越强, 其对学科的转化和传授能力就会相应增强。如果教师缺乏深厚的学科素养, 必然导致平庸、粗浅。”通过理论学习,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借鉴同行的经验,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指针前提下, 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活动, 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体验、验证、探索, 这就决定着建设高效、有序的学习环境了。
2. 课堂的指导得法。
教师首先要设计好课堂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技能和连贯的科学思维。要从教学方面入手, 梳理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科学课堂, 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挫折, 往往就会退缩而弃, 要及时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 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 进行实验。在记录实验资料基础上进行筛选和分析, 再得出结论。比如, 在地球和宇宙领域《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中陌生的天文现象和浩瀚天文知识让学生产生了畏惧。然而, 只要指导得当, 就会让学生喜欢上了天文。有学生说:“原来天文是这么有趣的啊!”通过学生喜欢星座文化入手, 让学生自己亲身去做、亲自去实践, 学生获得了成功感, 从而使学生爱上了天文、喜欢上了天文。有的孩子吵着让家长三更半夜去郊外观天象。课堂的魔力就是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把学生引进喜欢天文的门里来。
3. 落实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是从假设出发, 利用多种工具和方法, 证实或证伪;也可以从实际出发, 对多种类型知识进行获取、加工、处理、集成、转化、交流、融合……成绩不好或调皮捣蛋的孩子总爱往科学小组跑, 因为他们喜欢上了科学课。科学老师也要喜欢创新、有干劲的学生。求知是人的天性, 也是学生的最大的天性。面对浩瀚的大千世界, 学生都有着无数的疑问……面对学生的渴望, 只要愿意去体验、喜欢去探索、去思考, 敢于实践, 他们都是学习的好学生。科技组的学生往往成绩平平, 但他们喜欢去钻研、喜欢刨根究底追寻答案, 敢于推陈出新。
4. 注重课外的延伸和拓展。
仅仅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高效、有序的科学环境在课堂是显性的, 而在课外却是隐性的。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园内外的自然资源, 面向生活、面向大自然, 把课外资源也揽进学生的视线当中。
三、对高效、有序环境形成的要求
1. 要注重连贯的科学思维。
“科学是人类的努力结果, 科学解决的是自然和物质世界问题, 这些内容会随着学生的年龄变化而变化的, 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步加深的。”在科学课堂要注重连贯的科学思维的培养, 犹如把洒落一地的贝壳, 一片一片地拾起来, 然后把这些零碎的贝壳串起来, 形成美丽的饰品。比如, 认识身边的生物的多样化, 不少孩子就直接说出花草、树木和其他动物。通过学习, 指导孩子从各种各样的植物入手, 并认识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细菌和微生物等, 形成一幅纵横交叉的立体图, 这个便是连贯科学思维的例证。
2. 评语方式的转变。
课堂交往, 关注知识的认知需求而忽视学生这个主体。科学课堂主体是学生。课堂的评价方式要围绕学生而转变, 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教师评、小组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师评以在课堂上的表现, 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及语言的表达综合起来作出评定。小组评价是同龄人评价, 这种评价是比较贴切孩子的实际, 是从孩子的视角来做出判断, 小伙伴之间评价是学生获得信息最好的途径之一。自我评价即是对自己有自我知觉的鉴定评价。走向全面的、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更能促进高效、有序课堂的形成。
四、规范化的学习
科学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体验中奠定一定的科学思维, 在探究、探索中形成连贯的科学思维。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小学的做法, 除了三维高度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技能:在观察中成长, 在分类里形成连贯思维, 测量并运用数字来记录, 与他人交流, 合理地推理, 大胆预测, 小心求证, 收集记录并理解数据来解决问题, 确认和控制变量来改造实验, 界定概念明确本质意义, 提出假设来推断合理的存在, 进行实验验证和操作, 并创建数学模型, 形成系统化等。规范化学习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进行的。
浅析科学对环境设计的影响 篇9
科学对设计产生直接和必然的影响, 环境设计作品往往体现着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一方面, 设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支撑;另一方面, 设计也成为了科学实践的应用载体。科学为设计提供了新型材料和新技术, 科技又为设计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段和传播媒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科学对设计的影响更加凸显, 科技被看作一种设计表现, 而设计本身也正在成为一门科学。
一、科学准则与理论的完善为环境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西方设计史为例, 从古埃及时期巨型建筑的建造, 到古希腊时期神庙建筑的成就, 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制图种类和现代建筑多元化的发展, 都可以说明设计的发展与科学理论的探索是分不开的。
(一) 古埃及时期
公元前4世纪, 古埃及时期以“金字塔”为代表的巨型建筑就充分反映了当时高水平的科学理论发展状况。那时的古埃及人已经掌握了正投影法, 并会使用比例尺来绘制建筑施工图。
(二) 古希腊时期
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人热衷于研究数学和哲学, 他们将这种科学理性思维延伸到对艺术形式的探究中来, 试图将对审美本质的理解和美的法则上升为公式化的解读。的确, 这个时期科学理论的繁荣大大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他们强调合乎比例的数量关系, 艺术家们也自觉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来。
例如, 在几何学研究方面,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美来自于数及其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 比例、对称、韵律等形式美法则都可以量化。他们最伟大的发现就是最能引起人视觉美感的比例——“黄金分割”原理。人们发现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等建筑设计中似乎都暗藏这个黄金法则。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和谐为美, 拥有恰当的尺度才是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指出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 数学可以证明这些法则的确定性。雕塑家波列克列托斯热衷于研究人体比例关系, 在其《规则》一书中准确阐述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提出人体头部与身体的最完美比例为1:7。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系统总结了几何知识, 论证了大量有关美的定义和公理。古希腊人便将这些科学理论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在古埃及柱体的基础上, 确定了柱子、额枋、檐部三者的形式、比例和组合关系, 并且按照人体的比例和体态建造, 形成了多利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三种典型“柱式”。柱与柱的排列使用又形成了一种重复、韵律和节奏的形式美感。在这些包含双重形式美感的柱式及其排列组合中形成了以雅典卫城为典型代表的独具特色的古希腊建筑群。在建筑形式上使用的这种模数化和程式化的做法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于比例结构和数的审美追求。当然, 这些设计上的成就都离不开科学理论著作的支撑, 同时也成为了我们现在所坚持的美的法则。
(三) 文艺复兴时期
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开始摆脱中世纪的宗教束缚, 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科学、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成为人们的追求。在设计中表现出对于比例、透视、结构、立体感的遵循和热爱。这一时期, 最伟大的科学发现莫过于皮埃罗·德拉·弗朗契斯卡透视法的发明。后来, 阿尔伯蒂在《绘画论》中详细阐述了透视原理, 后人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进一步完善了透视法, 使人们可以在平面上表现逼真的立体形象。透视图丰富了制图的种类。法国数学家蒙日在《画法几何》中更是总结了建筑制图的方法。
(四) 20世纪至今
2 0世纪至今, 科学理论对现代设计探索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以数学对艺术的影响为例, 非欧几何和多维空间理论的提出促使人们打破了传统模拟三维空间的思维常规, 在平面上表现四维甚至多维空间。“立体主义”这一几何术语作为画派名称就来源于乔治·布拉克的作品。荷兰图形艺术家埃舍尔深受数学思想的影响, 也是利用几何方法和几何形式来创作。他在平版画中使用了一些基本图形, 并利用反射、平移、旋转等平面几何作图方法, 表现异次元空间。爱因斯坦发表的“广义相对论”使时间和运动成为艺术家关注的焦点。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二号》在静止的画面上展示了连续的运动过程。几何学中和谐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几何形式成为风格派的追求。冷抽象的代表画家蒙德里安认为抽象的几何形式才是绘画的本质。里特维尔德创作的“什罗德住宅”就是风格派在建筑设计中的立体化体现。
其实, 在环境设计中, 设计师们常利用具有数理关系的几何体的分解和组合来创造立体造型。将基本几何体进行加法组合, 或对基本形进行切割来取得所需形态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方法。在构成方法上利用重复、分散、错位、重叠、旋转、变异等, 使建筑的几何形式富有变化和趣味性。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们十分善于将几何体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活动中来。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中就能找到例证:这些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并没有采用复杂的有机形, 而是选择单纯的几何体形式。贝聿铭设计的当代最杰出的公共建筑之一——“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基本结构就是由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在这个建筑的内部空间, 也是通过反复强调三角形符号来强调内部和外部结构形式的统一。他的另一个作品“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音乐厅”的基础结构是一个正方形, 内部由一个圆形的休息区走廊和长方形的音乐厅组成。弗兰克·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更是采用单纯的长方体之间的相互叠加产生了韵律美。1936年, 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芬兰萨伊诺萨罗市政府中心”, 采用多变的几何形式, 增添了建筑的趣味性。
进入21世纪, 环境设计日益发展, 更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支持。环境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科学, 涉及人体工程学、光学、材料学、植物学、生态学、抗震防震等多个科学门类。由此可见, 科学理论的完善支撑着设计的发展。
二、科学实践将设计作为应用载体
科学为环境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表现形式、传播媒介与新型材料, 为设计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 新技术与新材料
建筑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综合的科学, 它受到当时生产技术的制约。例如, “金字塔”建造所用的石料体量都十分巨大, 远远超出人体所能负荷的范围。如此宏伟壮观的建筑物的建造说明当时的古埃及人已经掌握了石料加工、测量与机械运输起重的知识。再如, 以角斗场、罗马神庙为代表的巨型罗马建筑依赖混凝土拱券技术, 在施工中, 还利用动滑轮组装置来起重运输。中世纪的哥特建筑更是发展了罗马建筑的结构形式, 采用骨架券和飞伏壁的结构体系减轻建筑重量, 并在柱墩上砌尖塔来增加稳定性。
世博会展示的是当时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技术产品, 从某种程度上说世博会推动了建筑的发展。如伦敦世博会展厅“水晶宫”和巴黎世博会上的埃菲尔铁塔反映了建筑工程技术的成就。1851年, 约瑟夫·帕克斯顿采用标准构件, 将钢铁和玻璃这两种新型材料运用到大型公共建筑伦敦世博会展厅“水晶宫”的设计中来。预制构件使得这个总建筑面积为7万多平方米的建筑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建造完成, 8万多平方米的玻璃幕墙使整个室内空间采光良好。除此之外, 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展厅是继“水晶宫”之后最重大的玻璃和钢铁结构建筑。另一个能体现法国建筑工程技术成就的标志就是埃菲尔铁塔。埃菲尔铁塔占地一公顷, 耸立在巴黎赛纳河畔的战神广场上。它每一层都设有酒吧和餐厅, 可供游客休息。每逢天晴, 站在这里可以看到70公里之内的巴黎全景。这个高300米, 直至1930年始终是全世界最高建筑的镂空铁塔在施工前每个金属部件都严格编号, 施工时完全依照设计进行装配, 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埃菲尔不仅设计了铁塔的结构和形式, 还设计了脚手架等安装工具。
标榜“理性”和“功能”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反映, 它的发展更是体现了技术和材料对设计发展的重大影响。这时的建筑设计将结构和形式等同起来, 结构构造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审美对象。欧洲第一个现代主义建筑——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法古斯工厂”就体现了这一点, 它打破了墙承重的传统, 使用柱子承重, 并将包裹在建筑内部的楼梯通过大片的玻璃显露出来。而后60年代出现的“高技派”更是强调纯技术, 追求抽象的几何形式和机器风格, 赋予机械以美学意义, 在建筑表现形式上突出科技的特色和工业象征性。其实, 1914年, 在意大利出现的未来主义建筑运动就开始崇尚机械美、高科技美。《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中提出:未来的建筑要像一个粗犷的机器一样单纯, 在混凝土、钢和玻璃组成的建筑物上, 没有图画和雕塑, 电梯要以钢铁和玻璃的面貌暴露在建筑立面上。只是当时这并未成为一种设计潮流, “高技派”成为设计潮流离不开60年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体现这种风格的如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心体育场的设计。它的设计者弗莱·奥托等人使用了充满趣味感的帐篷结构——巨大的金属柱支撑金属网, 并在其上覆盖玻璃。“高技派”的里程碑建筑——由伦佐·皮阿诺和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它将电梯、水电内部管道等系统结构充分暴露在外, 为了凸显结构, 还饰以鲜艳的颜色。比“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更夸张突出高科技特征的是伦敦的“劳埃德保险公司和银行大楼”的设计, 这个建筑的表面布满管线和结构构件, 在材料上使用不锈钢、铝和其它合金构件, 色彩上使用发光的金属色, 这些都是为了强调科技的特征。
今天, 环境设计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绿色生态环境、智能环境等设计理念的实践无一不需要科技的支持。例如, 绿色生态设计就需要考虑多方面科技因素, 物理环境需要考虑到适宜的温度、湿度、环保的照明、噪音的处理、防辐射建筑材料的使用等;生物环境涉及材料的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循环利用、可再生等问题, 如建筑材料能否运用到新建筑中。而这些设计上的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技的发展。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建造生态建筑, 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正在摸索一条建筑与环保相结合的道路, 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心理。如芬兰凯拉瓦的太阳村的设计。一方面芬兰地处北欧, 冬季漫长且气候寒冷, 因此建筑需要考虑到保温;另一方面木材和黄铜等地域传统材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建筑又要考虑到节能环保。太阳村里每幢房子的屋顶和朝南的墙壁上都装上了大片的深色玻璃, 利用太阳能来供应暖气和热水, 太阳能可以解决大部分居民的耗能需求。对于现代城市来说, 如何将绿色设计理念应用到高层建筑中是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在建筑通风方面, 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 利用顶部天窗形成“烟囱效应”, 降低空调耗电量, 改善室内空气环境。屋顶花园这种在建筑顶部进行绿化的理念,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对其进行了探索。由此可见, 高层建筑等现代建筑的发展更需要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支撑, 这些都说明设计无不是受到当时社会的生产技术和材料的约束的。
(二) 新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
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设计工作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和传播媒介——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
高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科的出现并非偶然。现在的环境设计工作不能说完全由计算机完成, 即使是手绘表现图纸, 最终的图纸效果大部分还是依赖计算机设计软件输出的。不仅环境设计如此, 计算机在视觉传达等其他设计门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让客户在设计之初就能参与到设计中来。静态效果图和建筑三维动画将设计成果生动地展现在客户面前, 这为客户增添了新的视觉体验, 让客户在设计初期就可以欣赏到工程完工后的样子。今天, 虚拟现实技术超越了传统效果图和建筑三维动画, 在城市仿真应用中, 虚拟现实技术向客户提供身临其境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体验。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 人们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场景, 让客户与设计互动, 并对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信息时代, 互联网、数字媒体为设计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一件设计作品往往有多种发布渠道和传播媒介。网络、手机媒体扩大了设计作品的影响力, 缩短了传播时间。平面化、静态化的传播媒介已经向着立体化、动态化的方向发展。
正是科学为设计提供了新技术与新材料, 新的科技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 然而反过来看, 这些也正是科学技术成果在设计中的应用, 科学实践将设计作为应用载体。科技为设计服务, 而设计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着科学的繁荣。
综上所述, 现今设计科学的产生是必然的。从设计历史来看, 环境设计从诞生开始, 就与科学相连。环境设计离不开科学, 无论是科学理论还是科学实践都对环境设计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科学对环境设计的影响是直接的, 设计作品往往反映当时社会的科学发展状况。科学的进步推动着设计的发展, 反过来说, 设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科学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倪建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余玉霞, 刘孟, 朱宁嘉等.中外设计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7
[4]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5]陈广林.科学思维促进艺术发展:理论、历史与方式[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引入环境税会计走科学发展之路 篇10
一、传统会计缺乏关于环境的信息披露
(一) 传统会计中缺乏专门反映环境税的核算方法
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中没有对环境税这一特定税种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专门方法, 因此我们有必要尽快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就环境税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设计, 其中应涉及环境税会计科目的设置、账务处理方法设计等具体内容。在传统会计中, 只有存在财产所有权的东西才有价格, 才能以货币进行计量, 才能在企业的会计账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气、海洋、臭氧层等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却不能成为传统会计核算的内容, 企业对这些事物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企业的经营成本, 这不仅使企业的成本虚减, 利润虚增, 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默许”无疑可以视为是对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目前利益的行为的一种鼓励。而环境会计则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是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财产”, 必须赋之以价值和价格, 并对其损耗予以补偿, 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 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 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传统财务报告的信息忽略了对环境污染情况的反映
建立在自然资源有限性基础上的财富概念应该是人造财富和自然财富之和, 企业对社会财富的增长有无贡献, 要看其创造的人造财富能否弥补所消耗的自然财富,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环境的主要污染者。传统财务报告只披露用投资者投入资本盈亏计算的财务信息是不完全的, 作为体现企业所消耗的自然财富重要项目的环境税应在财务报告中应予以披露。
二、环境税会计处理目标及方法
纵观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学者们对我国环境税收的内涵、环境税制改革的必要性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进行环境税收改革的基本思路。然而, 现行的环境税理论既没有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此税种进行具体可行的税制设计, 更没有环境税会计处理方面的探讨。有学者提出了环境会计的核算整体思路和基本方法, 建立了初步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将现行的会计科目作了重大改变, 新设了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类别的会计科目, 应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要将现有的整个会计体系做如此重大的改变, 难度非常大, 所要经历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 如何依托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 在核算方法上作一定调整的基础上较完整地完成环境税会计核算应该是具有现实意义又切实可行的。简而言之, 环境税税务会计处理目标是:在税收法规约束下, 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基础上, 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核算方法, 对环境税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等税务活动的全过程中引起的资金运动, 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 以确保环保税款正确及时地上缴。
环境税会计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须综合考虑税收法规和会计法规两方面的客观要求, 进行环境税会计处理也并不需要抛开财务会计的方法体系和核算体系去另辟蹊径, 而是在财务会计核算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税收法规的特殊要求进行深层次的加工, 其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直接与财务会计的处理密切相关, 二者有着内部的勾稽关系, 其会计处理的基本方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税会计处理中涉及到的会计科目包括“应交税费”、“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等, 具体的核算办法将在环境税会计科目的设置中具体阐述。环境税会计记账方法、填制和审核凭证的方法以及登记账簿的方法与一般财务会计基本一致。环境税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计税依据的确定和应交环境税的计算, 总体上应按税收法规规定的专门方法进行, 具体的内容在环境税税制要素设计中说明。会计期末一般仍然按财务会计的要求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会计报表, 只是为体现环境税的相关内容, 在格式上可能有一些变动。针对环境税编制的专用报表主要是环境税纳税申报表, 一般只向主管的税务机关编报。
三、环境税会计的设置与运用
(一) 环境税会计科目的设置
环境税会计核算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会计科目是“应交税费”科目, 在这个一级科目下应设立二级明细科目“应交环境税”, 再根据具体税目设立若干三级明细科目, 如“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固体废物税”。在核算过程中三级明细科目即具体税目也可不标明, 但在计算税额, 选择税率时必须根据不同的税目来选择, 因为不同的税目其税率是不同的, 这相当于在消费税下设置了烟、酒、化妆品等税目。与环境税会计核算相关的会计科目还有“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或在必要时专设的“环保费用”、“待扣税费”、“代扣代缴税费”等会计科目。
(二) 环境税会计科目的运用
对环境税的会计处理, 应根据“谁污染, 谁治理 (承担费用) ”的原则进行。凡是与产品生产有关并能分清成本对象的, 直接记入“生产成本”科目;分不清成本对象的, 先归集记入“制造费用”科目, 然后分配转入产品成本中去。与产品生产无关的, 根据承担对象不同可以记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由于违背资源利用原则,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或由于重大责任事故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 还应当以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基数, 乘以国家规定的税率, 计算应缴纳的环保税额, 这项税收支出可列入环保费用, 冲减利润。
1. 对向环境排放废气、废水等有害物质或超标热量等, 应缴纳的环境税, 可以按如下公式计算:
应纳大气污染税或水污染税=排污量×该种气体或水体的单位定额税率。这里的排污量是根据向大气、水体排放有害物质或超标热量等, 经专门检测, 按照对环境的有害程度来测算的。
2. 对于固体废弃物应缴纳的环境税, 按照其有害程度来确定, 并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应纳固体废物税=固体废
弃物的重量 (或体积) ×该种固体废弃物单位定额税率。
3. 对于生活垃圾应缴纳的环境税, 分两种情况说明:
(1) 工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生活废弃物, 如食品、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虽然其有害性较低, 但也会造成污染, 可以依据其一定期间内倾倒垃圾的基本数量核定一个固定的征收标准, 按此固定标准定期定额征税。 (2) 对于城市居民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弃物, 税务机关也可采用对某个生活小区一定期间内的垃圾量进行先期核准, 再由小区物业部门代收代缴的方式进行征收, 在居民一方不存在账务处理的问题。
4. 企业由于违背资源利用原则,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或由于重大责任事故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 还应当以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基数, 乘以国家规定的税率, 计算应缴纳的环保税额, 这项税收支出可列入“环保费用———其他环保税费”。
(三) 环境税会计信息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是向投资者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媒介和渠道, 也是沟通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信息的桥梁和纽带。因为有了环境税这一新的会计项目的出现, 而环境税会计信息的形式又具有多样性, 有定量的信息, 也有定性的信息;有货币信息, 也有实物信息, 我们才需要在原有传统财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正来予以披露。环境税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不能脱离原有的财务报告模式, 应在此基础上做一些补充和调整, 披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利润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中, 其中又以会计报表附注为主。
除了表格披露外, 文字说明也是必要的。具体内容可包括:企业环境税的计征范围、计征标准;污染物的排放量、浓度测定方式及标准;环境税税率选择的一般原则;环境税额计算的基本方法;在各生产经营环节环境税的承担情况;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中环境税所占比重的多少;环境税的计征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影响等。以上几方面关于环境税信息披露的方式不是排它的, 企业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需要适应多方面需求, 几种披露方式的共同使用将更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详细理解企业环保信息, 以便使企业对外披露的信息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雪涛.环境污染治理:去年花了2400亿[N].中国税务报, 2007-06-08.
[2]郭宏.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保税制的分析与路径[J].涉外税务, 2006, (6) .
[3]毛显强, 杨岚.瑞典环境税——政策效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 2006, (1) :25-33.
[4]潘明星, 朱雪艳.构建环境税制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税务研究, 2006, (3) :26-28.
敢与环境叫板的科学家 篇11
定居在佛罗里达州小镇皮尔斯堡的伊迪丝•威德(Edith Widder)博士本来是一位世界知名的深海生物学家。她在将近30年的研究生涯中,数百次乘坐自己改装的潜水艇潜入到几千米下的深海。让其声誉卓著的,是她对深海发光生物的系统研究。去年中国的蛟龙号潜水艇下潜5000米水深引发了全国对深海科研的兴趣时,威德也应邀来到上海和杭州讲座。
不过,谈到这些讲座时威德掩饰不住会心的微笑,因为她承认,自己是利用公众对深海世界的兴趣来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现在的研究——利用生物荧光技术探测浅水的污染。威德指出,在黑暗环境中的深海生物利用荧光来保护自己、寻找食物和吓走天敌,这表明荧光生物对环境刺激的极度敏感。她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利用荧光生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来标明污染及其程度。
威德于2005年离开知名的海港河流海洋研究所(Harbor Branch Oceanographic Institute),创办了环保机构大洋研究与保护协会(ORCA)。她指出,随着分析化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监测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对具体污染元素或化合物的分析,这种方法不但价格昂贵,而且经常不能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即这里是否被污染?而只能回答这里存在哪几种污染物质,其程度如何?如果事先没有检测目标来设定参数,那找出污染物并不容易。
而利用荧光生物体对环境的高度敏感性,则能让我们回答,这里是否有污染,程度是否很严重?鉴别出污染后,则可以督促环境保护当局来采用分析和监管手段去解决问题。
威德在美国的海洋生物学家中,一向以动手能力极强而知名。她在工程师的配合下,开发了深海取样、摄影和分析的各种器材。转向环保领域后,她不但开发出一套利用一种荧光细菌来检测是否存在污染的系统方法,还辅之以一种名为基尔罗伊(Kilroy)的设备来测定水深、水流、水速、湿度、温度等因素,从而可以确定污染物的来源。
尽管有了卓越的声望和独特的实用技术,但威德的科技“民非”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美国突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环保经费大幅度削减。在威德所在的佛罗里达州,环保预算被削减了56%。环保监管机构完全无力推广这种新技术。结果,威德创办的环保机构大洋研究与保护协会实际上承担起佛罗里达南部地区的环境监管任务。
威德的例子让人非常感慨。中国不乏优秀的环境科学家,近年来的环境科研经费也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在中国非政府组织中,最为活跃的就是环保组织;政府部门中,环保部大概也可以称之为最包容和支持“民非”(民营非经营法人单位)的衙门。尽管如此,中国环境科学家们的很多研究,仍然远离公众和环保人士的视线,甚至包括一些现实的环境威胁,其结果也只是躲藏在(经常是英文的)学术论文中;而与此同时,20多年来,中国的环保组织茁壮成长,却始终缺乏独立科研或与科学界合作,依据科学证据来发现污染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比较而言,威德的机构尽管同样拮据,但她和同事始终保持着职业科学家的敏感和工作规范,他们的工作也始终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专业认可。通过这种基于证据的扎实的工作,多方努力寻求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期待着中国也能涌现出更多的威德博士这样的大腕。
张绍刚PK刘俐俐:微表情读懂你
文/姜振宇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
在《非你莫属》节目中,主持人张绍刚和选手刘俐俐的表现引发人们众多争议。据该栏目制片人和部分评审嘉宾透露,本段视频录制全过程超过一小时,剪辑后播出18分钟,因此画面、对话和内容逻辑的连续程度无法充分还原,故不能仅仅因为这段视频,就对人格、立场、道德、专业水平等属性做出是非、高低性评价或判断,而只能就各方表现进行描述性解读。此文没有倾向性,仅仅是技术讨论,旨在和大家交流。
1.01'05",张听到“英雄双行体”时,扬眉+确认式提问=惊讶类情绪,表示没听说过;身体后仰+皱眉(有皱眉纹)+上眼睑并未等幅提升=厌恶类情绪,表示排斥。
2.01'05"-01'08",张确认式提问后,右侧眼动2次+同步眨眼3次,伴随“莎士比亚?”语言=质疑和不解,可确认上一条的惊讶类情绪。
3.在“It's kind of like……”之后,在没有实质内容表述之前断句,捂嘴、转身对张摇手说“我不是故意的”,在“故意的”之后全部气息呼出,看似是自嘲。如果在意对方对自己用英语进行解释的行为有何反馈,气息会停留片刻,而不会呼尽。呼吸尽,表示对自己的表述行为认可,无意根据对方的决定选择是否继续解释。
4.至01'27",“你说到莎士比亚创制了一个文体,叫英雄双行体?”张再次确认式提问,皱眉+眼睑闭合(左侧甚)=厌恶类情绪,表示排斥;眉头上扬+眉形扭曲=不解的无奈。
5.在刘解释“不是他创制的,但是他有写过”过程中,张连续眨眼8次,如果是真的不解并渴求接收解释信息的话,不会有此反应。解读为排斥提升。
6.张问:什么高中?几年?为什么不在那升大学?刘答:费用高。回国,中国变化好大,待在那边会傻掉的。……完成上述问答过程后。张打断刘的回答,表示“浑身犯冷”。表情:皱眉+眼睑闭合+上唇提升=经典厌恶,程度强烈;手遮挡额部表演头晕痛苦后(谁说手放在眉骨附近就一定表示愧疚了?),配合语言的加重有变形的轻微劈掌动作,属战斗反应,验证厌恶程度之强烈。
7.02'45",刘问张“你是在生我气吗?”张开始质疑和批评刘“中国”的用词不当。张的站位和胸腹面角度与刘的相对关系,以及张在叙述观点时目光投向BOSS席位寻求反馈,可知张领地反应增强。
8.张讲述“Hello,你觉得中国怎么样?”的例子,讽刺刘使用“中国”这个词汇。表演过程中有缩肩、指点、低头盯视等细节表现,比较投入。
9.02'54"-03'03",张挺直躯干,盯视刘,伴有右手食指指点动作,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挺直躯干属领地反应,食指指点属战斗反应中进攻动作的变形,领地+战斗+语言=教训。
10.刘抿嘴保持微笑表情点头。张表述“还需要用大写来称呼吗?”的同时,面部表情流露悲壮情绪,且通过结合头部动作配合语言的动作幅度来判断,属使用质疑语句来进攻,且力度较大。.
综上,分析这段18分钟的视频,笔者认为刘最后的总结“他们说我在攻击人,是他们在攻击我”,把两个半句顺序对调,就正确了,而且刘的攻击,是自卫反击,没有主动侵犯。
基于科学发展视角的环境会计研究 篇12
国际上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以“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 (Beams.F.A, 1971) 和“污染的会计问题” (Marrlin.J.T, 1973) 为代表, 开始了环境会计的研究;1989年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 将环境会计作为工作组年会的讨论议题之一;1995年日内瓦召开的第十三届会议上更是把环境会计作为中心议题。至此,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强环境会计建设, 以保证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 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 有关国际经济组织和会计职业组织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推动其研究与实践。内容包括环境污染成本、自然资源损耗成本、企业资源利用率和产生的环境代价评估。中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1994年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年来, 我国会计界的焦点集中于会计核算制度的实践与改革, 没能反映和监督资源损耗的环境成本, 为此, 在我国实行环境会计势在必行。
二、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
(一) 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环境会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环境优势, 其主要内容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又不危害后代子孙的生存权益, 这也能看出: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而环境会计也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准确核算国民生产总值 (GNP) 和企业生产成本, 真实地体现一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富有程度, 促使企业积极挖掘内部潜力, 维护社会资源环境。以研究自然资源成本补偿为内容的大循环成本理论为建立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将成本放到整个物质世界的大循环过程中研究, 并重新定义成本的构成:自然资源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从大循环成本理论侧重自然资源消耗成本补偿问题的角度看, 环境会计着眼于环境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记录, 为环境成本的核算提供数据资料。
(二) 西方环境会计理论借鉴
20世纪90年代起, 在西方会计理论界, 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 形成了诸多环境会计理论。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 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世界银行在1998年至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 建议21世纪建立“信息框架”, 实现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落在会计界肩上, 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上, 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1999年以来, 日本政府制定并修订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0年, 日本环境省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 收集了37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处理案例。此外, 环境会计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经济学的核心是“我们称之为稀缺规律的不可否认的真理”。环境会计同样以稀缺规律为基础。
(三) 环境会计对象、目标及原则
孟凡利 (1997) 和安庆钊 (1999) 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其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杨雄胜则 (李心合等, 2002) 提出, 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 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说法。大多学者 (李祥义, 1998;李宏英, 1999;方文辉, 1999;肖维平, 1999;王辛平等, 2000;等等) 认同“二元论”, 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具体目标和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 使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以及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具体目标是充分公布有关环境会计信息, 为相关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项国闯 (1997) 认为还应遵循社会性、预警性、政策性、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等原则;孟凡利 (1999) 和方文辉 (1999) 认为环境会计的独特原则主要体现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一定的灵活性、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等方面。
(四) 环境会计假设、计量及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可参照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但因为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 使得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假设发生了较大变化, 会计主体涉及到宏观政府和微观企业等方面;货币计量上以实物、百分数、指数进行辅助计量, 用图表、文字等非货币性信息披露拓展。关于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设计, 学者们普遍赞同可以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与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两种模式中选择。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 耿建新等 (2002) 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应当重点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孟凡利 (1999) 认为应该包括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和环境绩效两个方面;肖维平 (1999) 认为主要有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及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类型等。
三、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 我国长期沿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对自然资源进行浩劫式开采, 以牺牲或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当前利益, 使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锐减、林草植被破坏及海洋生态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桎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方面因为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他们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等企业不断把那些污染严重并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把发展中国家当成“污染的避难天堂”, 对其进行“环境侵略”, 这些要求我们尽快建立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手段, 在这一前提下核算有关自然资源的损耗及补偿, 也只有环境会计才能更好地核算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因素, 并推动经济循环发展的进程, 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因为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和收益纳入核算体系, 也没有提供企业生态效益等方面的信息, 环境问题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投资, 需要培养他们适应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进而使他们适应投资所在国的要求。不管是循环经济发展, 还是环境会计, 所要实现的目标都是既要获得经济效益又要获得社会效益, 在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 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以, 实施环境会计, 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都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有利于企业参与开放型经济竞争
在全球环保浪潮和污染日益严重的压力下, 企业投资决策中介入环境因素已经势在必行。而环境会计在这方面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生产成本, 促使企业经济挖掘内部潜力, 维护社会资源和环境。首先, 对外开放的经济环境要求企业实行环境会计, 在绿色意识日益加强的背景下,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而且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以保护本国的经济环境。我国企业予以披露正可以体现我们的诚意和进步;同时也只有如此, 才可以要求前来投资的外商企业也披露相关信息。其次, 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 只有增加环保投入, 审视环境会计, 注重自身的环境形象, 自觉把环境问题引入会计核算, 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如可以在损益表中计算经营成果时, 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计为收入的减项反映, 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为对环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环保负债额, 得出真实准确的资产负债率。再次, 环境会计不仅是对外提供信息, 还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具体包括长期和短期的预测决策、日常过程的控制、事前的预测、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分析评价等, 从而有利于企业外部人进行合理的投资、信贷、制定环境法规等决策, 引导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配置, 也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 降低市场风险。
(三) 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可持续发展观”正是针对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提出来的, 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统一。为了对更好地体现自然资源和环境, 客观上要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综合体系。首先, 实施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环境会计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取得情况, 以及经济、生态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才能向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管理层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帮助他们进行理性权衡与决策, 从而实现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环境会计的建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目标和建立新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环境会计应在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核算并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 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与价值转移过程。如今实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 就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以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 制定适当的发展步骤。这种发展模式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资源、环境和生态, 准确核算相应的投入与产出, 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 并融合到会计核算体系中。
(四) 强化和增强环保意识的需要
会计界在循环经济的重大转变中, 应当以全新的视角, 对环境资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实践中得以体现。传统会计对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预警功能, 但预警作用极其有限, 无法提供经济发展赖以依存的环境变化信息。环境会计的实施, 则承担起这种预警功能, 完善企业的预警系统乃至于整个社会的预警系统, 使国民经济更加健康发展。首先, 环境会计可以从资源、环境、生态的整体出发要求各企业对自身所拥有、使用的自然资源以及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和应履行的治理义务等内容按照有关原则制度进行确认、计量, 并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反映出来, 以敦促各企业转变过去“无偿使用”资源的错误观念。其次, 利用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 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环境成本和费用在全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认识到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必然, 从而减少过度消耗, 降低环境污染, 追求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我国环境会计构建的理性思考
(一) 加强与完善环境法制建设
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做到有法可依, 尽管我国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环保法规, 但基本是通过罚款等财务手段强化企业内部工作, 没有对外进行信息披露的要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的环境保护压力减弱, 影响相关部门的决策。首先, 政府部门应贯彻科学发展观, 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 加强环境监测, 严格环境执法, 定期按时公布环境状况信息, 加大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力度, 以法律制度形式确定环境信息的作用。其次, 修改《会计法》, 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归入《会计法》,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建立环境会计制度, 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 便于会计人员掌握;在税制方面应增加“环境税”税目, 完善我国税制监控体系。再次, 应尽快加强环境法规保障体系与绿色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加强环境资源的立法与执法, 明晰环境资源产权;推行污染许可证制度与收取排污费制度等都是有效的治理措施;建立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作为环境会计运行的资金支持系统。
(二) 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因为环境会计方法体系多样化, 核算对象复杂化, 特别是在计量环节上还没有得到突破, 导致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撑点, 环境会计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折射出环境会计理论的不健全, 结果是环境会计实务操作没有得到相应的理论指导。为此, 会计理论与实务界都必须对环境会计进行深入探讨, 力求解决计量方法和成本确认等问题。首先, 环境会计的研究工作须分步进行, 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着手, 循序渐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指导思想, 加强环境科学、会计学、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增加资金投入, 成立各级研究机构, 组织环境专家、经济学家及会计实务工作者紧密合作, 加大对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其次, 加强环境、生态、资源、经济与会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合作。我国环境会计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会计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 十分缺乏环境经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支持。必须有生态环境学家、环境资源评估师、生态工程师与会计学家的合作, 以及广大环境、生态、资源工作者与会计工作者的交流, 促进环境会计取得质的突破。再次, 政府要适当引导会计理论在环境会计等方面多做一些研究, 以全面提高环境会计的理论水平, 推进环境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操作早日更好地结合。
(三) 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环境会计涵盖多种交叉学科知识, 技术性较强, 使用者不仅需要具备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还要具备其他交叉的相关学科知识。而我国现有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 与环境会计的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 必须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除在大中专学校增设环境会计专业课程外, 更应着力加强会计在职人员的学习, 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环境危机意识,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 要使企业财会工作人员适当学习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政策, 还要充分发挥财会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他们在实践中解决相关问题, 修改或拓展环境会计目标。再次, 建立环境会计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职业教育方面采取逐步推进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 先采用“文字说明资料或附注”的方式, 然后再逐步过渡到“货币量化、正规报表”的方式;从推行范围上看, 先从污染严重、素质较高的部分企业或行业开始, 再逐步过渡到全部企业。
(四) 加强对环境会计宣传教育
通过对环境成本会计、社会环境会计和环境财务会计进行系统宣传, 把环境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信息传递给广大信息使用者, 激发企业治理污染、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增强全国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使环境会计逐渐为公众、企业和市场所接受。首先, 须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 在中小学开设环保常识课, 要以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机制的教育, 以多种形式,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绿色教育, 增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参与能力, 倡导公众树立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和“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其次, 要通过宣传教育, 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是环境和资源被破坏的直接因素, 督促他们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树立企业生态意识。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认识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密切联系, 才会在经济决策时考虑到相关的环境因素。只有作为产品消费者的人民群众增强环保意识, 方能保证环境会计制度的有利实施。通过充分的普及宣传, 使消费者对所有终端产品与服务都建立起“绿色消费主义”的理念, 它将使绿色理念逆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营销环节而上, 形成完整的绿色供应链, 迫使整个产业都“绿”起来。
(五)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发达国家对环境会计的各类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 实践上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理论上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构建环境会计时必须遵循继承与创新的原则, 不仅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相应的理论研究, 而且要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 扬长避短, 从而真正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会计。首先, 因为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 了解国外环境会计的最新动态,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再结合我国国情, 是创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现实可行的办法。一些发达国家如荷兰、加拿大等, 很早就已经开始着手通过连接环境资源统计与国家会计账目的关系来计算清洁污染的经济成本。美国部分州已修改法律条文, 要求那些导致污染的部门火企业全面承担清洁环境的成本。澳大利亚统计局也很早开始按有关国家财富计量的要求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上引入了自然资源的内容。其次, 环境问题也愈加成为一个跨国界的国际性问题, 这需要各国统一步调;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也是一个新兴的问题, 需要建立系统的理论和一系列技术方法, 各国的这种工作经验、面临的问题不同, 世界各国环境会计界不断进行交流与合作, 势必加快环境会计的发展进程。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 国外的做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 只有在积极创新的基础上, 环境会计才能建立并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金英子:《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思考》,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刘鹤、孙丹:《略论在中国实行环境会计》,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向乐乐:《浅析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经济师》2006年第4期。
[4]张晓娟、周丽敏:《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5]孙冬青等:《对我国构建环境会计的理性思考》, 《财经界》2007年第2期。
[6]鄢希麟:《在我国实行环境会计的若干建议》, 《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2007年第11期。
[7]刘敏:《构建我国环境会计基本框架的探讨》,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