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指引(共7篇)
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指引 篇1
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引
村庄环境整治应该在现有村庄建筑、设施和路网框架的基础上,以“六提升、六整治”为主要内容,杜绝大拆大建、平山填塘、砍树侵田,破坏历史风貌和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通过各方全面参与,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通过村庄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
一、整治生活垃圾
(一)设施建设。
1、垃圾收集点:根据村庄规模和规划,原则上每个村庄应不少于一个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点的位置应固定,并应符合方便居民、不影响村容观瞻,周边应有适当宽度的硬质地,方便清洁、转运,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车辆收运作业等要求;垃圾收集点应布局与村庄主次道路旁,方便村民使用,并与道路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周边有适当灌木遮挡,保持与周边农宅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2、垃圾箱:对于居民自行投放垃圾的村庄,宜设置垃圾箱。垃圾箱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设置,一般不少于30户设置一个,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米,优先考虑采用垃圾桶、密封式垃圾池的形式;
3、清运车辆:垃圾运输设施主要采用专用人力收集垃圾车、垃圾收集机动三轮车、专用垃圾运输汽车等。总人口3000人以下的村配1辆,3000-5000人的村配2辆,5000人以上的村配3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二)村庄保洁、垃圾分类、收运。
1、组保洁:建立并落实农户门前屋后包垃圾清扫、包垃圾进箱、包无污水溢流的“三包”责任制,由农户自行收集门前屋的垃圾倒入垃圾箱,通过制定卫生保洁村规民约予以明确,将各项制度送发到户并张榜公布,对村级卫生保洁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场所、目标要求制定相应制度给予明确规定。
2、村收集:生活垃圾的应分类收集,宜按照大类粗分、系统衔接、因地制宜、就地处理的原则,以建设成本省和运行费用低为首要考虑因素。收运方式可采用环卫工人上门收集或居民就近投放至垃圾收集点,后经镇垃圾转运站统一运转处理,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封闭或覆盖,避免遗撒。对距垃圾填埋场距离在10公里以内的村庄,由所在镇补贴,由村上直接运送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其余村通过所在镇的垃圾转运站接收各村垃圾转运,清运车辆由各镇解决。
二、整治生活污水
(一)排放与收集。
1、预处理:村庄生活污水包括厨房、洗涤、洗浴和厕所冲洗排放的污水等。粪便污水可先汇入三格式化粪池或沼气池,饭店污水汇入隔油池,其它污水可直接进入排水管网;
2、排水体制的选择:一般可分为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村庄排水体质尽量采用分流制,经济条件一般或欠发达地区近期可采用不完全分流制,有条件时过渡到完全分流制。已经采用合流制的村庄,近阶段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二)排水管道系统。
1、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可根据各地实际,采用沟渠、管道收集或就地自然排放。雨水收集应充分利用地形以自流方式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体;
2、生活污水收集系统:有条件的村庄宜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无条件的村庄可参照排水沟渠的标准建造加盖的暗渠;
3、排水管网建设:村庄排水系统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污水管道管材应采用UPVC塑料管、高密度HDPE塑料管等塑料管材,严禁使用混凝土管或陶土管。推荐采用塑料、玻璃钢等材质的成品检查井。
(三)村庄污水处理。
1、污水处理应遵循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因地制宜,分类处置;源头分离,资源利用;经济适用,便于管理的原则。
2、污水处理技术模式分为:接入城镇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集中处理模式,分散处理模式。其中集中式处理模式应保证后期的维护与长效管理,与周边卫生环境相协调。
(四)运行维护管理。
1、排水设施及处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由所在镇、村或者其委托单位负责,并指定专门的运行管理人员,明确职责范围及奖惩制度,并挂牌公示。
2、工程设计或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之后、正式交付之前应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及时将施工资料及系统运行管理要求等一并交付。
三、整治乱堆乱放
(一)杂物堆放。
1、杂物及废弃物品:主要堆放地点是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对以上位置的杂物堆放进行重点清除。
2、草垛及柴禾堆:村庄可根据自身情况,划定一些重要区域,比如房屋背街面或有绿化遮挡的区域允许给村民们堆放,这样既不影响村庄主要的景观风貌,也方便村民们使用;主要道路沿线、河道池塘周边、公共设施与活动场地附近等地方禁止村民们堆放柴草。这样每户村民可结合自身情况,在这些区域外选择最方便使用的地方堆放。这样也方便村干部后期对整个村中的柴草堆放情况进行管理;当村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密集时,柴草不应堆在电气设备附近及电气线路下方,不能紧挨着建筑物堆放,体积不宜过大,草垛之间应有防火间距。
(二)建筑材料、垃圾。村庄内村民们翻修或新建房屋后,常会剩余红砖、石子、黄沙、水泥管、木板等建筑材料。一般随意堆砌于道路边或者住宅周围。使村庄整体环境显得杂乱,可将此类乱堆乱放根据其种类的不同,在清理的同时,使用到村庄整治的建设中,比如可将石子与黄沙修补破损的村道、水泥管用于排污水雨水等;装修剩下的木料堆放于院落门口的巷道内,使得本就不宽的道路更加狭窄,也显得很杂乱。将其清理走,也许村里景观木桥的材料就可来源于此。
(三)禽畜散养。农村中禽畜散养的情况较为普遍,对村庄环境与卫生防疫状况带来很大的影响。按家庭散养禽畜应做到人畜分离,结合沼气池建设,改造分散的畜禽圈舍。确保环境卫生,合理集中布置养殖点,逐步实现家畜禽集中圈养。对于禽畜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防控疫病等管理制度,对村中禽畜房可以通过一些绿化植物对它们进行一定的遮挡。
(四)杆线。
1、电线杆的设置。电线杆的设置应当保证道路的通畅与安全,不妨碍交通与行人安全;不影响主要建筑美观和村容村貌;位置不得过于靠近公共场所及村民住宅门口两侧,在建筑物边立杆不应靠近窗子,不影响其他设施;在街道口或分线处应考虑线路转弯、引接或分支等措施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在桥梁下坡、拐弯等易发生车祸的地方不应立电杆。
2、线路如何优化。疏理现有的供电、电话、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线路,规范线路设置,确保线路安全、有序;对于各种线路(如供电、电话、有线电视等),有条件的要按照规范进行铺设;供电线路的布置应沿道路布置,应减少交叉、跨越,线路应尽量减少跨越村民住宅,不宜在醒目的地方穿越活动广场、公共绿地等;电信线路的布置应避开地质危害地段,应便于架设和检修,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的另一侧,防止强弱电的相互干扰;村庄供电、通信线路宜以架空方式为主,各种线路应尽量同杆敷设,杆线应结合道路自然取直,拉平。
(五)广告招牌。在具有旅游功能的村庄中,多采用地方材料来制作广告招牌。木制的、竹制的,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要盲目的照抄城市里的招牌样式,越是乡土的越是特色的;招牌的大小要与悬挂的建筑体量相适应;悬挂的位置要注意,不要挡住窗户,影响通风采光,放在屋顶也是不妥当的;颜色和建筑的颜色要协调。
四、整治工业污染源
(一)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优化村镇工业布局,引导乡村工业向镇以上工业区集中,以便对污染源实行集中控制。引进的工业企业项目按照依法批复的乡镇总体规划进行布局,不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坚决不能投入生产。
(二)开展专项整治。开展小化工、小制革、小漂染等“十五小”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对已审批的落后、淘汰工艺,责令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未取得资质认可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工点,要坚决依法取缔、关闭。
(三)建全监管机制。建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采用自查自纠、分组排查、明查暗访、集中整治的方式,经常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五、整治农业废弃物
(一)秸秆。禁止秸秆就地焚烧和随意堆放现象,大力推进秸秆还田、资源化利用和能源化开发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秸秆还田补贴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干清粪养殖模式。加快分散养殖畜禽粪便集中处置工程建设,加强分散养殖户的环境监控管理,严令粪便变粪水的养殖模式。
六、整治疏浚河塘沟塘
(一)水体。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加强农区自然湿地保护,提高水系自净能力。推进河道沟塘轮浚机制建设,实现农村河道沟塘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
(二)堤岸与护坡。堤岸的横截面不必强求统一,更不要拘泥于左右对称的形态;为方便人们接近水边,与水亲近,同时又使堤岸在河道风景整体中不过分突出,不宜将堤岸的视觉高度差做得太大;为避免给人以整齐划一的印象,不应在长区间内连续出现同一形态硬质堤岸。护坡形式:天然材质护坡,生态护坡,湿生植物护坡,干砌石护坡,实木桩护坡。
(三)滨水空间。
1、道路滨水。应尽可能沿路布置公共设施,以方便更多人享受滨水空间,并应注意临水一侧的安全防护;
2、建筑滨水。宜公共建筑、特别是公共活动类、旅游类建筑滨水,要旨是临水一面应充分开窗,或采取其他措施支持活动亲水,保证视野及水。滨水资源丰富时住宅亦可临水,形成私密性滨水空间;
3、绿化滨水。注意选择亲水品种,植物成熟体量应与所在空间的尺度和环境风貌相协调,避免不恰当地遮挡视线和其他景观;
4、产业滨水。具有运输功能的水体旁宜布局依靠水上运输的企业,包括依靠水运农产品的农户。有旅游功能的村庄宜充分挖掘滨水空间,发展特色旅游业。
七、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
(一)村庄公共服务建筑。充分利用闲置的厂房、仓库、小学等加以改造为村庄公共服务建筑。引导将村委会、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卫生所、计生站等功能综合布置,形成村庄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按村庄规模及服务人口配置,为防止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大而无当,村委会建设规模应控制其上限,一般使用面积不超过350平方米。距离城区较近的城镇型及城郊型村庄,其公共设施配套可借助城镇,村庄不需要单独配置。
(二)教育设施。小学应按学校布点规划单独设置,位置应方便学生到校,环境安宁,具体建设标准按小学设置要求。幼儿园、托儿所可单独设置,也可附设于其它建筑,具体建设标准按相关设置要求进行配置。
(三)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已有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的村庄应充分利用和改善现有条件,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无公共活动场所或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的村庄,应采取改造利用现有闲置建设用地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方式,严禁以侵占农田、毁林填塘等方式大面积新建公共活动场所。
(四)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可与绿地广场结合设置,村庄活动场地应充分结合现状大树、场地、公共建筑、村口进行布置。村庄重要场所可布置环境小品,应简朴亲切,以农村特色题材为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五)公共厕所。结合村庄公共设施布局和活动场地,合理配建公共厕所。1500人以下规模的村庄,宜设置1~2座公厕,1500人以上规模的村庄,宜设置2~3座公厕。公厕建设标准应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标准。特色村庄应结合村庄功能,适度增加公厕布置,公厕应保证与村庄整体风格的协调。
(六)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理发店、健身娱乐场所、农副产品加工点等。
(七)布局方式。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宜集中布局,有结合主要道路带状布局、结合公共空间设置、结合村口设置、点状布局等多种形式。
八、提升绿化美化水平
(一)路旁绿化。道路两侧绿化以乔木种植为主,灌木、藤本为辅,应避免城市化的绿化种植模式和模纹色块形式。
乔木型绿化采用乔木孤植或者乔灌混植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村庄主要道路,或者交通性道路。灌木型绿化采用群植或者孤植的形式,主要应用于次要道路。爬藤型绿化适用于道路两侧种植空间较小,道路两侧界面较为生硬的地段。
(二)水旁绿化。根据岸线功能和现状植被,可分为生态自然岸线、经济观赏岸线和公共休闲岸线。
1、生态自然岸线:采用自然式种植方式,种植乡土植物,营造充满地方特色、充满野趣的岸线景观;
2、经济观赏岸线:简洁明快,透水做为基本原则,考虑到观赏性,乔木选择季相变化的秋色叶树种;灌木可以选择耐水湿或临水开花灌木或水岸栽植水生植物;
3、公共休闲岸线:结合广场、小游园等园林形式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植物配置时可以选择分支点高的乔木为人们在树下活动提供空间,配以花灌木增强观赏性。
(三)宅旁绿化。宅旁绿地贴近居民,要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宅旁绿地的植物配置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免影响通风和采光。靠近窗不宜栽植高大乔木及灌木,特别是常绿的乔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植高达阔叶落叶乔木,夏季可以起到遮阴蔽日,冬季又可以达到充分采光的效果。
(四)村旁绿化。村旁绿化以塑造村庄主要景观面,以乔木、果树种植为主,形成房在树中的景观效果。以村庄为中心,四周农田环绕,村旁形成以道路为线,农田为片的景观带。既可沿道路种植整齐的林木,用以防风保土,又可结合农田经济作物的自然景观。
(五)重要节点绿化。
1、村委会:周围种植可以选择较为肃穆庄严的雪松,或是圆柏。也可以选择种植简洁大方的植物作为组团。如果周围有围墙的话,建议做成铁艺围栏式,这样“透绿”效果好,能突显村委会公开的行政特点。同时栏杆上面可以种植爬藤植物。如有水塘,池中可种植睡莲、荷花,有清廉之意。
2、村口:注意增强可识别性,可结合小品、假山等形式,配置以高大乔木和花灌木增加其可识别性;可设置景石与植物相结合,形成盆景式景观入口;如果留有百年古树,就地取材作为村口标志,这里也是村民聚集较多的地方。同时可利用大树自身形态,在旁边配以硬质景观小品,如界碑、古井等,配以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形成村口景观节点。
3、公共活动区:绿化以简洁实用为主,由于人群聚集较多可选用耐踩踏的草坪。灌木尽量不要用到有毒或带刺植物,乔木选择冠型较优美的作为中心广场的庇荫地。
九、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一)水源保护。
1、划定水源保护区 :对于独立设置的集中水源,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并设置保护范围标志。保护区内不得种植庄稼或堆放废弃物。严禁倾倒垃圾和从事一切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2、优化布设排污口:做好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的处理,防止排污口污染饮用水源;
3、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加快饮用水水源上游及周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种植水源保护林,保护和涵养好水源,防止水源地生态环境破坏;
4、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树立警示牌,大力宣传普及水源保护知识,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防止破坏和污染水源;
5、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有关部门应对所辖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源进行监督管理,严格监督管理污染源,防止乱打井超采地下水,特别要防止采矿、工业等对水源地的污染和破坏,加大执法力度。
(二)水质处理。村庄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85749-2006)的规定,适时逐步取消村级供水站。为保证饮水安全,对原水需进行处理或消毒后再饮用。地下水流经的地层溶解有多种矿物质,一般含盐量大、硬度偏高,有的含氟等有害物质,应视地下水水质状况加以适当处理。对水质好、未受污染的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供水井,只需进行消毒处理。
(三)供水管网。村庄供水管网应根据相关区域供水规划优先与城镇自来水厂管道对接。根据各地村庄的地理状况、地貌特点、水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主要通过合理设计供水管网、保证管网施工质量、优选供水管材、更新老旧管道、延伸管网入户等措施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1、对集中式供水管网的设计、施工应通过技术比较和论证,根据供水规模,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负责;
2、应严格按照管道施工的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应严格按照管道施工验收标准进行验收,确保管道施工质量;
3、供水管材应选用质量高的新型塑料管或球墨铸铁管;
4、对使用年限较长、陈旧失修或漏水严重的管道应进行更换;
5、对自来水没有辐射到的农户应将供水管道延伸入户;
6、对需要在管网末梢进行水质消毒的,应安装消毒设备或采取消毒措施,防止微生物超标;
7、集中式给水工程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宜满足建筑室内末端供水龙头不低于1.5米的水压要求。
十、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一)道路整治与设施建设。
1、清理占道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满足出行畅通的要求;
2、村庄道路的建设应与村庄自然肌理相符合,总体原则是宜窄不宜宽,宜弯不宜直,宜短不宜长,道路的宽度、线型、路面等应与村庄的尺度相吻合。有完善的道路绿化、排水、行车安全等设施;
3、村庄道路照明有一侧布置和两侧交叉布置两种形式。路灯间距应根据灯头瓦数确定,原则上能使行人发现路面上的障碍物,相遇时能彼此辨识脸部,有助于行人确定方位和辨别方向,推荐使用85w节能灯,假设高度5-6米,照射半径25米,可采取随杆架设或单独架设。
(二)路面材质。村庄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已采用硬质材料路面,一般情况下使用水泥路面,也可采用沥青、块石、混凝土砖等材质路面;还应根据地区的资源特点,先考虑选用合适的天然材料,如卵石、石板、废旧砖、沙石路面等,即加强村庄了道路的乡土性和生态性,又节省造价;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路面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保留和修复现状中富有特色的石板路、青砖路等传统街巷道。
(三)停车场。可沿村庄支路相对集中设置停车场地或路边停车;规模较小的村庄可结合村庄出入口,选择靠近村庄边缘地带设置集中停车场地;散点分布的村庄结合自家院落分散停车;规模较大村庄的停车场宜分散布置,特别是河流较多的村庄,应结合水体的分隔,分片布置。
十一、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
(一)建筑立面。主要是对建筑立面的整治、建筑传统装饰符号的运用、建筑色彩的协调等。在满足现代居住与生活功能要求、不破坏原有农村风貌的前提下,注重道路沿线的建筑天际线变化、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立面形象,展现地域性农业住宅区的新农村特色。
(二)重要公共建筑。农村公共建筑主要包括祠堂、学校、卫生所、社区服务中心、市场等建筑类型,有着体量大、质量好的特点,承担着农村主要的公共活动、教育活动、商业活动等。在建筑风格上,公共建筑与普通农宅相协调,区别在于装饰更考究,用材也更加严格,但能够反映共同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在建筑体量上,公共建筑与普通农宅相比不宜过大,可采用群落式布局,建筑层高比普通农宅略高。
(三)建筑传统装饰与符号。无论是新村还是老村的建设与整治,建筑传统装饰符号的利用是最有生命力的。在近年新建起来的农民住宅中,屋顶、屋脊、屋檐、围墙、大门等都会采用地方传统建筑装饰,延续原有建筑尺度、形式、材料、色彩,将建筑文化韵味表现出来。对村庄整体外部立面形象中的传统特色进行保全,一些不协调的建筑做法,在村庄整治建设整治中,引入传统符号,地方文化特色在新村建设中得到体现。
(四)公共空间。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在形态上主要以街巷为代表的“线”空间和相对独立的“点”状空间组成,例如,广场、街巷内节点、水埠、特色植物景观和一些构筑物等。这类空间数量众多,形式各异,是村落空间中最为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要素,是村落区别于城镇的重要特色,也是村落之间区别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村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这些点状空间内容纳了村落基本的日常公共活动也承载着特殊习俗或节庆丧娶等重要活动,是村落活力的体现。
十二、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
(一)长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制度,是确保村庄环境整治成果的关键。可通过建立村庄环境保洁制度,保持村庄道路、河道和公厕等公共场所的整洁;制定相应制度,让每户村民对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洁和绿化进行包干。村委把这些制度印发给农户,并在醒目处张贴,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执行、人人监督,在全村形成共有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长效管理队伍。村庄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除了培养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村规民约以外,还需要组建一支队伍对村庄垃圾收运、公共场所绿化养护、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等方面进行管理,可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兼职的管护人员可根据就近方便的原则,挑选勤劳朴实、工作细致的人员担任。
(三)制定管理标准,量化工作目标和要求。
村庄环境管理,需要制定一些管理标准,作为检查、评比和考核奖惩的依据。这些标准尽可能量化,量化的工作标准使人一目了然,有利于自我对照、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
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指引 篇2
一、江阴市村庄环境整治的成效
(一)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
着眼于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整治范围确定为城镇规划建成区以外的所有自然村,分期分批逐步推进,达到了全覆盖。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以来,全市村庄共清理乱堆乱放11万处、乱搭乱建24.2万平方米,村庄绿化179万平方米,河塘清淤58万吨,建筑物出新510万平方米。整治后的村庄,实现了净化、绿化、美化,道路和沟渠整洁有序、清清爽爽。走进这些村庄,绿树掩映,花果飘香,河水清澈,农家院落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呈现出一派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
(二)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
致力于从群众最关心、农民最需要的方面入手,优先整治生活垃圾、河塘沟塘、道路通达等问题,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尊重民意。村庄环境整治中,共新建、改建道路1115.18公里,铺设排水管711.25公里,新增生活垃圾箱7,509个,生活垃圾收运设施2,270套,新建公厕306座,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设施逐步配套,城市公交实现了村村通。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购物、健身、娱乐,和城里人一样过上幸福的现代生活。
(三)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据统计,全市累计投入10.5亿元用于村庄环境整治,不仅有效扩大了社会投资,而且拉动了农村消费需求,成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一些生态村庄、传统村落,把村庄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了“农家乐”等产业蓬勃兴起,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新亮点。
(四)提振了村民精神面貌。
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在改变人。随着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的文明意识、卫生意识、环保意识、集体意识明显变强了,与村干部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农民所谓“前面是花园,后面是田园,中间是家园”,表达的是由衷的自尊、自信与自豪,流露出对家园的热爱、眷恋与珍视,体现的是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
实践表明,小村庄,大统筹;小投入,大效应。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江阴市的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的康居乡村,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村庄环境整治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是造福百姓、促进和谐的民心工程。
二、江阴市村庄环境存在的问题
江阴市村庄环境的现状与“环境美”的目标差距还很大,根据对江阴市村庄环境的调查,江阴市的村庄环境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由于长期的不良习俗的影响,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垃圾乱堆、乱丢、乱倒、乱放,农药瓶、塑料袋、泡沫、煤渣、烂衣服烂鞋等生产生活废弃物随意堆放,道路两旁、田边地头垃圾随处可见。二是农户厕所设计不合理。传统的农村厕所卫生条件差,不仅气味难闻,而且容易滋生蚊蝇,极易引发各种传染病的流行。三是由于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农业上化肥、农用地膜、农药空瓶、化肥包装袋等随意丢弃,农膜大量使用等等,造成农村环境的恶化。四是秸秆能源化利用还远远没有实施到位,不少农民仍以焚烧作为处理的主要手段。五是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垃圾或是不能及时集中填埋处理,或是填埋场建设、操作、管理不规范,运行过程中造成对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六是江阴市的工业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其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重大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的环境质量。
三、江阴市村庄环境整治的对策
(一)上下齐心,统一思想抓认识。
工作之初,有些地方认为江阴村庄环境基础较好,无需大张旗鼓搞整治,有些地方以缺少资金等为理由,存在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思想倾向,市委、市政府从思想层面入手,以强大的宣传发动和行政推动,提高广大干群的思想认识,扭转了整治积极性不高的局面。
1. 全面动员统一思想。
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宣传发动,强调村庄环境整治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八项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建设的一项阶段性重点工作。
2. 学习交流对标准找差距。
组织各镇(街道)分管领导到宿迁、张家港、常熟等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成效好的兄弟县市现场参观,组织各镇(街道)相互观摩交流18次,让他们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坚定了加快推进江阴村庄环境整治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从“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被动整治”到“主动整治”的重大转变,为做好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媒体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宣传报道力度,组织全市农村中小学生征文比赛,开展摄影比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全面发动,三大举措抓推进。
两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举措,以百日行动等活动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全面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1. 及时部署层层落实。
全省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市、镇、村逐级召开村庄环境整治动员大会,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分工,推进工作落实。各镇(街道)积极部署,早谋划,早动手,出实招,全市上下环境整治的热潮涌动。如临港街道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商家包店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坚持集中与分散、短效与长效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由点及面,形成综合治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2. 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成立了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村庄整治现场,亲自抓整治工作,先后15次召开现场推进会,极大地推动了村庄环境整治在全市范围内的开展。在2013年召开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市领导指出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会后,全市上下掀起了村庄环境整治新一轮的高潮,为江阴市村庄环境整治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3. 严格督查扎实推进。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与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推进、一同落实,形成分级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推进机制。建立日巡查、月通报、简(专)报、督查推进会等制度,对整治工作跟踪督查、现场督查,推进各村环境整治工作落实到位。两年来,共组织全市性考核验收12批65次,推进会15次,编发简报4期,村庄环境整治专报8期,百日行动专报5期。各镇(街道)每月量化考核,对完成情况好的村进行奖励,对整治工作措施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村进行通报批评。如徐霞客、长泾镇等在机关办公楼大厅公示推进计划表,各部门比学赶帮争先进,确保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抓整体。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江阴市以规划布点村庄、重要窗口地带为重点,按照总体规划,区分类型,分步实施,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形成“点上有品、线上成景、面上展新”的整治格局。
1. 着力塑造特色样板村庄。
江阴市将顾山镇红豆村的红豆树下、长泾镇蒲市村的蒲市里、祝塘镇北湾村的潘六房、徐霞客镇客阳庄村的王庄上和上东村的北房村、青阳镇普照村的章家村和南闸街道曙光村的灰罗圩7个村庄,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塑造成具有特色风貌、乡土人情、环境宜居的样板村庄。顾山镇红豆村以打造省内一流村庄整治样板为目标,把环境整治与红豆文化相结合,聘请苏州园林设计院编制和完善了村庄建设规划,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风貌,突出独特风情,建设“移步换景、入村赏景”的美丽乡村。通过几个风格迥异、别有韵味的村庄整治,引导和倒逼其他村庄加快学习先进、抓整治、优环境,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环境整治全面开花、滚动推进的生动局面。
2. 重点打造高速公路沿线环境。
高速公路沿线环境整治是全市农村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是城市形象的窗口。整治好高速公路两侧环境,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对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影响力、提高城市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6月底前,江阴市境内的锡澄、沿江、锡张三条高速公路两侧的156个自然村全部出新,9个堆场得到整治,两侧绿化环境整治到位,沿江高速华西道口完成景观改造工程。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源治理。
以规划布点村为主要整治对象,突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了生活垃圾收运和管理体系、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体系、村容村貌的环境管理体系;同时加强了对污染源的治理,关停“三高两低”企业70家、淘汰燃煤锅炉52台;整治疏浚了应天河、新沟河等68条河流,建立了“河长、片长、点长”三级管理体制,河道水质明显好转。
(四)资金支持,集聚财力抓保障。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资金保障必不可少。针对不少村的村级财力并不宽裕的状况,江阴市以村庄整治专项经费为基础,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村庄整治工程,形成了市镇两级以奖代补一点、村里安排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百姓自愿出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对通过验收的三星级和二星级康居乡村分别奖补50万元和15万元,环境整洁村按照考核成绩分别奖补4~8万元。在2012年市财政8,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的基础上,2013年又投入1亿元专项奖补资金和5,500万元高铁沿线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全市两年来已累计投入资金约10.5亿元,为村庄环境整治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各镇(街道)也根据市的奖励机制分别配套镇的奖励方法,如华士镇按照市奖补1:1配套,祝塘镇按户奖励500元,通过考核验收就发放奖励资金。
2.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各镇(街道)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统筹安排,务实节约,成为村庄整治的重要投入部分。祝塘镇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筹资,先后筹集民间资金200多万元,举社会之力,建美丽村庄。华士镇经济相对薄弱的陆新村自我加压,多方筹集300多万元整治资金,新建了大桥公园、健身广场、老年活动室等公共设施方便百姓。
3. 精打细算节约成本。
璜土镇篁村在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仅投入20多万元就建成了二星级康居乡村,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璜土村一直坚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理念,干部带头利用空余时间自己动手,形成与村民共创合建共维护的氛围,在精打细算中逐步改善村庄面貌。
临港街道苍山村是市级贫困村,年有效经济收入仅30万元,村庄环境整治中,尽管有市、镇配套的以奖代补政策,但是资金缺口依然很大,为此,该村干部动足了脑筋,不仅村庄环境整治开展顺利,而且还做出了亮点。村委一方面发动属地企业支持地方环境建设,10多家企业各自捐资1~3万元不等,共筹集近30万元。同时,苍山村还积极动员百姓参与道路设施建设,户户都出“份子钱”,并承诺今后涉及道路拆迁时将按照此前每户的投入比例进行补偿,由此大幅提升了百姓的参与热情。仅道路硬化一项,苍山村下属9个自然村的村民就自愿筹集了120万元左右资金。村庄整治项目,包括道路硬化、房屋出新、村庄绿化美化,耗费的资金很大。苍山村注重发动群众,集思广益,贯彻“不花钱办成事,少花钱多办事”的思路。比如,利用村里乱堆放的砖头盘下来去修砌一些花坛;用村里收集的一些废旧木料加工成木篱笆;对村中边角自留菜地进行置换集中管理等等,通过这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举措,对照整治标准,在村庄环境整治中把握适度适量,精打细算,以最经济的投入,达到最好的整治效果。
(五)健全制度,月查季评抓长效。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工作,抓好长效管理十分必要。目前,江阴市围绕环境卫生保洁属地管理的工作要求和集镇、村庄、道路、河道、绿化一体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基本建立了一套以月查季评、以奖代补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1. 建立和完善组织网络。
成立全市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领导小组,各镇(街道)也参照市做法成立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环境卫生的督促检查、考核评比、信息反馈和奖惩落实,从而在全市形成一个健全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
2. 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
由市住建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市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考核细则,每季度对各镇(街道)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情况进行考核,检查情况予以公布和排名,并作为全市精神文明考核依据。各镇(街道)每月对镇区及行政村环境卫生组织检查考核,并排定名次。各行政村每周一次组织对辖区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到位。
3. 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
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指引 篇3
关键词:村庄整治;实施措施;政府引导;村民参与
1、村庄整治的背景及现状
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就是要村容村貌整洁,要实现村容村貌的整洁,必须通过村庄环境整治来创造宜居村庄。因此,在本次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中,按照“六整治”、“六提升”的要求来进行本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和设计,通过规划的推动和实施,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来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活居住条件。
义成村位于川姜镇的东北部,南与磨框镇村接壤,东、北分别与海门市和南通高新区搭界,西与姜灶社区隔河相望,全村总面积约2.88平方公里。现状居民点位于村域东南部,紧靠金浩路东侧。集居区以内部南北小河为界,分东西两个组团,其中西组团为一期工程,由13幢多层公寓楼组成;东组团为二期工程,由14幢多层公寓和8幢小高层公寓楼组成。居民点内部道路、停车位等已基本建成,主干路沿线已架设了路灯,污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活动式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已基本到位,区内环境卫生有专人保洁,基本上做到日产日清。现状绿化参差不齐,其中西组团较差,在绿化内夹种蔬菜较为普遍;东组团则相对较好,但绿化档次不高,品种较为单调,缺少小品等点缀。村服务中心位于集居区入口处,为一层建筑,办公条件相对简陋。(图1)
2、村庄整治的措施
在义成村的村庄整治规划中,着重对村口、建筑、道路、环境、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整治。(图2)
2.1村口形象整治
采用环境营造与入口小品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入口东南侧结合小游园布置景观花木、趣石等,作为村庄入口标示。
2.2村庄建筑风貌整治
集居区为近几年拆迁安置新建的住宅小区,建筑外观质量较好。规划对有损建筑景观风貌的外墙、屋面、阳台、栏杆等进行统一整治,保证建筑外立面的整洁。
2.3村庄道路整治
对村庄破损的路段进行修缮,对现状路幅较窄,不能满足通行需求的路段进行拓宽。并在两侧宜展宽处规划停车场地作临时停车或车辆交汇,以提高道路的通达性。
2.4村庄绿化景观整治
规划强调村庄绿化的乡土特色,尽量保留现有树种,对树龄在20年以上的树种应进行生态维护。主要道路两侧一般种植枝小叶茂的树种。次要道路和房前屋后空地宜种植果树木林等。村口作为绿化的重点区域,宜体现自然、亲切、宜人,体现地方特色与标志性。宅旁绿化应充分利用屋旁宅间的空间,以小尺度绿化景观为主,见缝插绿。游园及公共绿化空间应结合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绿化宜以观赏类乔木与花灌木搭配为主。水旁绿化应结合亲水设施安排,以亲水植物和水生植物为主。
2.5村庄河塘及岸线整治
保留现有河塘水系,并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改善水质环境。禁止填埋村庄内部面积较大的水塘。对村庄内的河塘整治应以清淤疏通为主,对河塘边的原有树木禁止砍伐。河塘坡岸尽量随岸线自然走向,宜采用自然斜坡形式,并以生态驳岸形式为主。河塘绿化应尽量保持河塘岸边原有的自然绿化,河塘绿化以亲水植物为主,采用自然生态的形式,营造自然式滨水植物景观。
2.6村庄排水整治
雨水:排放主要采用自然漫排形式,对自然排放有困难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或暗渠收集方式。
污水:村庄设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排入池塘。
2.7村庄电线杆及线路整治
对现状杆线和线路进行必要的规整,在最大化保留现状杆位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杆位调整。
村庄通信线路采用地面敷设,电信、有线电视线路亦为地面敷设。
2.8村庄路灯照明整治
照明采用独臂式路灯方式,尽量结合电线杆布置,在没有条件架设电线杆的位置,可结合建筑山墙布置。建议采用节能灯。
规划保留原有的路灯,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新增随杆架设路灯。满足村庄内无暗点的要求。
2.9村庄环境卫生及环卫设施整治
环境卫生整治主要是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露天粪坑、畜禽散养,破败空心房,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设施。
环卫设施整治应重点对垃圾箱、垃圾房进行布局,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m。在布局上既要方便实用,又不能影响街道美观,一般采用可移动式垃圾收集箱。垃圾房结合村庄规模、集聚形态确定垃圾房位置、容量。
2.10村庄配套设施及活动场地整治
在小区主入口处布置小区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方便村民办事、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在村庄南侧的小游园内设置活动广场,配置儿童游乐场地以及老年活动健身器材。
(图1) (图2)
3、村庄整治的实施
政府应加强政策指导、技术服务,引导村民参与和监督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村庄整治规划所有成果应向村民公布,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办法能充分体现极大多数村民的意愿。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与经济条件,由村民自主选择确定。提倡村民自主实施部分整治项目。
义成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在资金投入上有政府出资和村民个体出资相结合的方式。政府资金的投入,保证主导控制作用,保障村庄环境整治的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达到规划预期的效果。村民资金的投入使得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和自身的利益融合在一起,村民自觉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过程中来,监督村庄环境整治的实施。
4、结语
村庄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是改善村庄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乡村面貌的重要举措。村庄环境整治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给农民得到实惠。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的落实,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将迎来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2008).
[2]《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3]《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苏办发〔2011〕40号).
[4]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标准及三星级“康居乡村”评分办法.
作者简介: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汇报 篇4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汇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村民对环境、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村在市市容局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市容局、镇政府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全面实施农村环卫清洁工程,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经村两委多次研究,从全局考虑,我村下定了创建市级农村环境示范村的决心。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组织发动
(一)创建市环境卫生示范村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创建过程中,一要村两委领导的重视,二要大力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保护意识,发动村民在创建市环境卫生示范村的同时起主力军作用,力求做到齐抓共管,我村按照市环境卫生示范村的标准,分别召开了村两委工作人员、全体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的动员大会。
**年 1 月 13 日,村两委召开了创建市环境卫生示范村的的动员大会,会上村两委会成员一致通过了创建市环境卫生示范村的决议;成立了创建市经卫生村领导机构及落实先前制定的市环境卫生示范村;经过宣传发动,使全体干部群众加深了创建市环境卫生示范村的认识,使创建市环境卫生示范村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深入民心,户户参与,人人响应,明白了要发展经济必须改善环境卫生,才能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二)在思想统一、认识提高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成立了创建市环境卫生示范村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分工。创建市环境卫生示范村是一项民心
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必须下大决心,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充分利用镇党委、镇政府以工业带动农业,全面提高农民收入的富民政策发展经济,在经济和物质条件具备下,全体干部群众众志成城,积极投身到创建市环境卫生示范村工作的热潮中。
工作落到实处,充分调动领导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并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使我村的创建工作能在时间、速度和质量上得到了保证和落实。
二、组织落实,明确分工、长效保洁
(一)**年12月30日召开了环卫保洁人员会议,明确落实了环卫保洁队伍的责任,与环卫保洁人员签定了协议书,明确环卫保洁人员的具体分工和工作任务;制定了保洁队伍制度,实行定人、定岗、定路段、定任务、定质量管理。对屡教不改,责任心差、表现差的保洁人员进行落岗处理;制定了环境卫生保护计划,开展了常规的环境卫生检查。
(二)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用水条件,目前已对全村 7 个村基塘进行了清淤,总投资在**.*万元以上,现已完工,并对全村***户村民自来水进行了二期改造,投入经费***万元,改变了村民的生活用水。
(三)为解决农村卫生状况差,各种杂物乱堆乱放现象,我村对全村农户进行煤气管道安装入户工作,总投资达 100 多万元。
(四)加大卫生环境建设力度,目前我村环卫基础建设率达**%以上,公厕***个,居民区按每***户设置垃圾箱一个,全村共设置垃圾箱***个,所有垃圾将由村安排专人专车送到镇垃圾中转站处理。
(五)确保资金投入,加强基础建设。村两委干部意识到创建市环境卫生示范村必须在硬件建设上投放大量资金,年初将环卫投入的经费纳入村财务预算中,经决定压缩各项非生产开支,抽出了十多万元,确保创建各项硬件建设经费到位。
在结合生态村创建中,我村在三保朱家、中保等自然村对村民墙面进行了出新。
出新墙面***万多平方米,埋设下水管道 6100 多米,实现了雨污水流、生活污水全部收集流入城市污水管网,进行集中处理,在灰色化道路建设中,铺设灰色化道路 3500 米,主干道绿化 2600 米,绿化面积**0平方米,总投资达 200 多万元。
创建市级环境卫生示范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在全体干部和全村群众的共同配合、一致努力下完成的。在此次创卫工作下,村民的卫生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增强了爱国卫生观念,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作成效是显著的。我们所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上级领导及各部门的督促、配合和支持,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使我村环境卫生再上一个新台阶。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把村庄整治工作作为改善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进行了环境整治。在环境整治工作上我镇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重点,深入开展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一、以“五创”为载体,深入推进群众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中,一方面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卫生村”、“生态园林村”、“平安和谐村”、“脱贫致富村”的“五创”活动,不断提升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强化卫生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科学知识、卫生知识和健康知识教育,引导农民转变卫生观念,强化文明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把农村环境治理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管理、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农民培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全面延伸、公共服务全面覆盖、现代文明全面辐射,在建设和管理中逐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卫生家庭、生态园林家庭、平安和谐家庭、脱贫致富家庭等创建评选表彰活动,全面提升农民群众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召开户主大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和动员,把市委、市政府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安排部署及各项要求告知群众,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村庄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自觉投入到整治工作当中,形成了人人参与整治,人人支持的良好局面。
二、以“六改六清”为基础,深入推进环境美村工程。
加快农村沼气池和垃圾处理池建设,加大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实施“改房、改院、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农村“六改”工作;在充分考虑各村的区域特点、产业特色、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拆除一批”的整治思路,对农户居住环境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文化、生态化”的标准改造,积极推广经济适用、科学卫生、农民易于接受的“一建三改”工程;继续推行人畜分离的改厨、改圈方式,按照生态庭院科学设计猪圈,推广使用瓷砖贴面灶台。认真搞好清垃圾、清污水、清淤泥、清杂物、清乱堆乱放、清乱搭乱建等农村“六清”活动,确保主要道路、河道和村级公路两侧无暴露垃圾。
三、以“五化三优一畅通”为抓手,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整洁工程。
按照环境整治实现“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交通畅通”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和容貌整治。截止目前,全镇实现了到村公路**%硬化,村到组公路**%畅通,并落实了道路维护保洁队伍,实行全天候保洁,集中整治了主次干道、小巷、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彻底清理卫生死角。此次我们借村庄整治的“东风”集中对暴露的垃
圾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垃圾 10 余处,对占道的建筑材料 5 余处进行了搬移,拆除道路沿线乱牵乱挂 50 余处,彻底解决村级脏、乱、差的现象。
通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和各级各部门的全力支持,我村村庄建设基本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建设目标,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切实抓好我镇环境整治工作,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入发动,周密组织,认真实施,始终不渝地把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全力把我镇建设为环境优良、空气新鲜、经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保证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为我镇创建成为环境综合整治达标镇做出新的贡献。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为重点,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开展落实好各项工作,通过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情况,认真制订了《黄渠桥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安排》,按照安排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各队队长具体抓。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号召群众自己动手,建设家园,发动、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深入村组,利用村民大会、村干部会议等有利时机,制作横幅、印刷标语、以及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意义。村干部深入一线,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宣传的同时,特别仔细地讲明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
是为群众谋利益,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从而营造人人动手,户户整治,村村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统一广大干群思想,形成工作合力。
3、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我村先后开展三次集中的大规模整顿,清理道路两侧、排水沟卫生死角,对各条通村道路及村内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理,并采取有力的奖惩制度,保障工作落实到位。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为了使环境整治落到实处,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
4、加强考核,确保实效
二、工作成效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清扫,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3、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4、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村庄环境整治总结汇报 篇5
一、领导重视,群众献计献策。
领导重视:首先是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其次是委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把路段范围内整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委主任把此项工作列入委重点工作之中,并由吴晓芳副主任亲自抓,每次周六打扫完成后都进行了讨论,每月召开专题议会,就路段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作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周密部署每月的此项工作。
群众献计献策:委领导小组成员及全委职工积极为此项工作献计献策,收集信息,积极参加行动。
二、加强整顿力量,完善整治机构
委为了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主任担任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办公室为组员。长期坚持和路段范围内的群众联系,共同整治路段范围内环境。
三、任务明确,责任到组到人,既分工又合作。
委明确每周责任人,在每周责任人带领下,其他人员全部参加,保证整治路段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做到既又分工又合作。
四、奖励到位,提供保障。
委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制定了奖惩办法,为长期整治活动提供了保障,使各项整治行动得以顺利进行。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总结 篇6
前马村位于开发区中心地段,东邻姜堰市政府,西邻扬州路、化肥厂,穿庄道路为“二横四纵”,二横为前马路、马厂路,四纵为南京路、杭州路、溱湖大道、扬州路,交通非常便利,村庄现有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0多人。根据全市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要求,在开发区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之下,我村认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迅速掀起一股村庄环境整治的热潮。全村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遍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规划建设更加合理、公共服务更加配套的整改目标,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为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前马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村自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至今,已实现村庄环境整治全覆盖,达到全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基本标准,现在重点突出以村庄保洁、河道保洁、道路保洁、垃圾收集等为重点的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到目前为止,我村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的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领导
村党支部、村委会自今年开展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以来,把管理工作始终作为村中心工作来抓,将提高群众卫生意识,列入全村的重点工作之中。
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为切实做好工作,我村成立了村庄环境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并制定了长效管理的各项制度。环境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由村书记任组长,村主任、村支部和村委相关人员为组员。村党支部和村委班子坚强有力,勇于开拓,每个村干部也各负其责、团结协作,真正起到带领群众的作用。同时,我村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和卫生管理办法,设立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和村庄环境保洁、养护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各项工作顺利的实施和整治成果的巩固。
2、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广泛宣传发动是开展好各项群众性活动的前提,我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我村利用发放卫生工作要点资料、横幅、各种大小会议等形式进行强调及宣传,并设立了专门的宣传栏,定时更新宣传内容,定期走家访户宣传,按时发放宣传资料,同时多次组织集中清理卫生死角活动,比如:两委班子成员带队,带领党员干部捡拾白色垃圾;村团支部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义务宣传、义务劳动;与农户签订卫生协议书,评选卫生合格户上牌等
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在全村形成了层层动员、多方位宣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1、厕所三格式改造工程。原村民私人厕所都是半拉围墙露天厕所,臭气熏天,蚊蝇横生。遇雨天,粪水横流,污染严重。鉴于此类情况,我村强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标语横幅、板报画廊、政务公开栏等宣传载体,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营造良好的改厕工作氛围,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改厕工作中来。同时,发挥健康教育的先导作用,全面普及卫生知识,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切实提高他们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通过摸底排查,统计出了我村尚未进行改造的露天厕所,然后依据上级的改造标准,组织专人进行了改造,现在我村已经基本将露天厕所改造到位。
2、道路硬质化改造工程。原来我村除了主干道是水泥路以外,村庄内部道路以泥土路为主。道路坑坑洼洼,遇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村民出行非常不方便。在这次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我村对这些泥土路进行了硬质化改造,全部改造成水泥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美化了村庄环境。
3、绿化带和村庄路道的管护工程。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村对辖区内的绿化带和村庄道路两侧的垃圾、杂草堆等进行清理并清扫,并安排人员进行长效管理,确保道路的干净整洁,给大家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通过开展以上工作,我村的村庄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容村
貌大有改观,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要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班子的凝聚力强了,威信更高了。为了这次整治活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深入农户知社情,积极为民办实事,与村民的沟通多了,感情密切了,距离拉近了,关系融洽了。村民对村干部的情绪也没了,抱怨也少了,感情也更亲切了。
二是群众的环境意识提高了,生活习惯不一样了。通过这次村庄整治的大力宣传,村民一改“只要室内一尘不染,不管室外尘土飞扬”的观念,开始注重村庄环境建设。大部分村民在实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后及时将垃圾倒入垃圾箱中,出现在道路上的垃圾少了,长期的堆积物没了,卫生死角也消除了。此外,不少村民还自觉的投入到村部组织的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参与到卫生保洁和卫生监督的行列队伍中。
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指引 篇7
1 村庄整治规划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1.1 村庄整治规划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及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匮乏,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村庄面貌遭到破坏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建设规划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村庄整治工作势在必行。
村庄整治是一项惠农的德政工程,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村庄整治工作,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焕发农村社会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村庄整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农民富裕的要义,是乡风文明的载体,是农民自主的体现。现代城市规划先驱霍华德曾说过:“理想的城乡结构,就是让城市的活力和文明涌向农村,而让农村的田野风光在城市驻足”。因此,让城市活力和文明涌入农村,改变农村、农业和农民是村庄整治规划的工作努力方向。
1.2 村庄整治规划的基本原则
1.2.1 结合政策,科学规划
村庄整治规划应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和各地方政府相关政策,衔接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镇总体规划及其村庄布点规划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结合村庄近远期发展目标,科学制定村庄整治规划,避免盲目大拆大建,提高规划的可行性。
1.2.2 征求民意,尊重农民
村庄整治规划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为农村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和空间环境。所以规划要充分吸取广大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村庄整治规划中,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整治什么、怎么整治、整治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应由农民自主决定”,严禁一切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
1.2.3 因地制宜,符合实际
村庄整治规划要秉承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不应照搬照抄城市规划的模式,也不宜模仿不同地理环境村庄的整治规划,而是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村庄整治发展的模式。“整治经费应符合政府支持的能力和村庄自筹的可能,切忌过于理想化,导致规划仅仅成为美丽的图画”。
1.2.4 保护生态,突显特色
村庄都有着特有的自然风貌、地理环境等,并且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特性,村庄整治规划中应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村庄整治要突出乡土特色,保留原有村落格局,保护古建民居,展现民俗风情,弘扬传统文化。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如古建筑、古树、民风民俗、传统工艺等,要传承和弘扬。
1.2.5 优化配置,集约高效
村庄整治规划要始终贯彻资源优化配置及集约高效利用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和设施,坚持以现有设施的整治、改造、维护为主。要充分利用与村庄整治相适应的当地成熟的工艺、技术,优先采用当地原材料,本着合理、节约、高效的原则,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6 远近结合,循序渐进
村庄整治规划要根据村庄的当下发展情况,结合村民实际的生产生活需求,合理制定不同时期的整治项目和目标。优先解决农民目前最急切、最关心的问题,如给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并结合村庄经济可承受能力,循序渐进的进行项目整治,逐步完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1 人居环境科学发展
吴良镛先生集成道萨迪亚斯等先驱者对人类聚居学的研究,综合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状况,建立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先生于1993年在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的学术报告上,正式阐述“人居环境学”。1995年清华大学成立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发表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推动学术思想。1999年吴先生负责起草的《北京宪章》就是以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2001年,出版《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著作,为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奠定了学科体系与理论基础。2010年成功举办“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居环境”研讨会,形成《云浮共识》,标志着我国人居环境科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成果。理论在发展,学科也在发展,实践同步进行,人居环境科学已然进入了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的范畴。
2.2 人居环境科学系统
根据吴良镛先生对人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s)的定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其核心是人,建设目的是满足人类聚居的需要。吴先生将人居环境的组成概括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见图1)。
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以吴先生为首的我国专家学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创新,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居环境、社区人居环境、小城镇人居环境及古城镇(古村落)人居环境等领域。
本文的研究对象——村庄属于人居环境研究范畴。
3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村庄整治规划
3.1 村庄整治规划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关系
首先,村庄整治规划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为目标,实现村庄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整治工作涉及面广,针对村庄的建设和发展,面对的问题和矛盾纷繁复杂。因此,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作为科学指导是明智之举。其次,村庄整治规划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视角研究村庄整治规划,有助于提高整治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同时也丰富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实践。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依据的村庄整治规划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3.2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村庄整治规划研究方法
村庄整治规划工作纷繁复杂,面对问题和矛盾多样,只有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抓关键,找重点,解决村庄的人居环境问题,寻求发展之路。“庖丁解牛”“牵牛鼻子”,把整治工作所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内容、过程简化为若干方面,并进行提炼与螺旋式上升。在这基础之上,要进一步的概括融合,综合集成,探索综合可行的结论,进而不断深化,以求全面解决村庄所有问题,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3.3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村庄整治规划研究内容
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村庄整治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因此本文通过对红砂岘村的现状、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总结,从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入手,“把人居环境所面对的诸多方面和复杂的内容、过程简化为若干方面”,以高视角明确思路,全局把控。
村庄整治规划与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均有对应。村庄的自然系统包括土地、地理、地形、环境、资源等,例如土地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居住系统包括民居建筑、公共建筑等。支撑系统即村庄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和交通系统等。人类系统主要是指村民作为个体的聚居者,对物质的需求和心理生理需求等。例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社会系统侧重村民社会属性,主要指人们在社会相互交往和活动,如公共管理、社会关系、经济发展等,涉及家庭内部、不同家庭之间、不同阶层之间、村民与外来者之间等等的关系。综合上述内容,村庄整治规划从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分析研究,归纳总结,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经济产业规划、民居整治、居住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整治和建设管理措施(见图2)。
4 案例研究
4.1 项目概况
甘肃省为了加快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重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围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坚持彰显农村鲜明特点,保持农村田园风貌。
红砂岘村位于红水镇,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的金三角地区(见图3)。村庄北部有干武铁路通过,内部有一条乡道贯穿东西与省道S308连通。村域面积51.20平方公里,干旱少雨、风沙较多是该村典型的气候地理特征,但其土地开阔、光照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红砂岘村辖18个村民小组,共579户,总人口2350人。2013年,选举成立了白银市第一个村党委,为红砂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村内18~60岁的劳动力人数近半,主要从事农业、养殖业、煤炭开采、服务业等。
红砂岘村现状农居主要沿乡、村道路布置,呈现行列式的布局方式,建筑主要为三合院形式,坐北朝南,村庄建筑全部为一层建筑,少量建筑年代久远,质量较差(见图4)。
4.2 主要问题
通过对村庄的现场踏勘、干部访谈及村民走访调查,对红砂岘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发展中打造特色品牌形象的意识不足,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村庄旅游业发展出现瓶颈。
(2)村民住宅用地分散且用地浪费,公共设施用地分布不均,农林用地及非建设用地呈现缩减趋势,工业、生产等建设用地呈现扩张趋势。村庄用地存在布局不合理、无序扩张等现象,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
(3)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村庄环境脏、乱、差。村庄内缺少景观绿化,绿化率低。部分道路、街巷无硬质铺装。
(4)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设施配套不完善,已建设的设施也存在配置低、设施简陋、风貌不符、管理不当等问题。大部分户厕没改造,安全设施严重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庄的发展。
(5)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建设引导,部分村民住宅建筑布局凌乱,建筑风格改变,破坏村庄整体格局风貌;年代久远的建筑功能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村民生活生产需求,甚至由于常年无人居住、修缮不到位等已成危房。
(6)管理方面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力度不到位,管理机制无创新,环境管理缺失等问题。
4.3 整治规划
4.3.1 经济产业规划:三产协调发展,激发经济活力
红砂岘村的产业发展定位:以农业种植为基础,以中草药种植、生态园观光为特色,积极发展以煤炭采选业为重点的能源产业,形成农村产业发展多元化的新局面(见图5)。主导建设生态农业,引入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和新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打造乡村景观特色突出的生态农业。能源产业加快煤矿企业的兼并重组,煤炭行业大力发展“原煤—洗选—精煤”和“原煤—煤矸石—新型建材”模式,形成了以煤炭、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并举的复合型能源产业链。旅游发展以生态农业采摘、煤炭工业科普展示为主题特色,发展生态农业观光、煤炭工业科普教育等多种旅游活动。
4.3.2 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用地布局,节约合理利用
以村民意愿和村庄永续发展为目的,在红砂岘原有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对不合理用地进行适当调整(见图6)。集中布置生活片区,产业发展用地集中安置在村庄西侧,旅游服务设施用地集中在村庄东侧。对村庄内闲置的土地进行整合利用,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梳理并适当拓宽村内道路,为基础设施工程管线预留用地。结合现有的村庄裸露地和荒地,适当增加绿化用地,改善人居环境和宜居指数。
4.3.3 居住环境综合整治:景观环境优化,重要节点提升
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严控建设性破坏,保护动植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村庄景观(见图7)。建立完善绿化系统,退耕还林,进一步绿化沙漠,增加庭院绿化。道路除硬质铺装外,进行绿化,突出绿化的乡土特色,选择本土树种。打谷场、硬质铺装、垃圾桶、路灯等,要运用具有乡土气息的元素与符号,体现自然风貌。对月牙湖空间、广场、服务中心、农家院等重点片区进行环境优化整治,保证村庄传统风貌的延续性。
4.3.4 基础设施整治:完善基础设施,体现优质生活
对原有村委会进行改造,完善内部功能,将乡政府改造成为老年活动中心和养老院,在村委会东侧新建幼儿园及卫生所、月牙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梳理路网,拓宽路面,优化道路系统,完善步行空间和停车系统。在现状高位水池增设消毒设施,并进一步完善给水管网系统。新建污水处理设施与污水管网,收集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选择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公厕,改造户厕。按服务半径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立环卫管理机构(见图8)。
4.3.5 民居整治:民居建筑整治,新建建筑引导
通过对红砂岘村典型民居的特色进行分析,根据现状建筑分类,分别提出整治方案:局部改造,重点整治,原貌重建(见表1、表2)。新建建筑设计结合红砂岘当地建筑特色,提取传统建筑的中的设计元素加以传承和发扬,提出院落与建筑设计导则的标准。
4.3.6 建设管理措施:健全管理制度,建设乡风文明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建设管理关系着规划的成败。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村党委,选优配齐村委、监委会班子,为红砂岘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制定村规,规范村民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的行为,提高自觉性。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科学管理长效机制。防止重整治建设、轻运营维护管理。
5 结语
村庄整治规划要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运用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以问题为导向,抓关键抓重点,从产业经济、用地布局、民居建筑、景观环境、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整治和建设,制定建设管理措施,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促进村庄的发展,打造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6(1).
[2]覃永晖,吴晓,王晶,等.新农村建设整治规划原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泉,王晖,梅耀林,等.村庄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发展研究,1996(1).
【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指引】推荐阅读: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总结12-07
村庄风貌整治10-10
村庄整治工作总结06-10
街道村庄整治工作总结06-16
在全市村庄河塘整治推进工作会议的讲话05-27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06-26
村人居环境整治表11-28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12-19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结08-22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简报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