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风貌整治(共7篇)
村庄风貌整治 篇1
2005年建设部下发的《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村庄风貌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全国各地依据自身特点,开展了村庄风貌整治工作。笔者结合重庆北碚五新村村庄风貌整治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探讨了在有限的投入下,因地制宜改变乡村风貌,积极推进风貌整治工作,达到“村容整洁”的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1. 村庄风貌整治规划的背景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实现村容整洁,就是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通过稳步扎实的村庄整治,创造适于人居的环境。村庄的风貌整治是创造宜居的乡村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本次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进行了专项的村庄风貌整治规划和设计,并力图通过规划的推动和实施,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生产条件。
五新村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城郊结合部,距北碚主城区仅7km,村容现况在重庆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城市近郊欠发达乡村的普遍特点。五新村靠近采石场,多年的石灰粉尘使得村庄主要道路两侧的村舍建筑大都满布灰尘、破败不堪(图1)。村域范围内严重缺乏可供村民休憩和停留的公共空间。
2. 村庄风貌整治规划的思路
村庄风貌整治涵盖的问题比较广泛,所以整治思路应当做到有的放矢,特点鲜明,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整治目标,采用适宜的措施和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路线(图2)。通过现场调研和与当地政府及村民的多次沟通,明确了五新村村庄风貌整治的主要思路:实施现有建筑的立面改造,修复和改造村镇道路,实施乡村开放空间的绿化整治,塑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农村形象,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建立整治规划实施机制,为五新村下一步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五新村的建筑主要为村舍民宅,多为上个世纪70-80年代建造。村舍主要沿文干公路两侧分布,多为三层以下的多层建筑。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村民住宅的建造方式各异,有木构建筑、砖石建筑、土坯建筑,还有近些年建成的砖混结构的村舍。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建筑质量的村舍使得村庄的整体建筑风貌呈现出一种杂乱混杂的状态。村庄风貌整治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基础上还应当提高村庄整体可辨识度和村庄风格的认同感,乡村风格应当区别于城市风格。经过多次比较和分析确定了回归田园,塑造北碚传统民居风格作为本次风貌整治的基调。
3. 风貌整治的具体措施
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地域特点、经济发展程度、文化特色不尽相同。因此风貌整治的具体措施应当强调适宜性。规划整治措施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据自身条件有步骤有计划的推进和实施。依据五新村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在具体的风貌整治中,重点强化了风貌建设分级控制,景观改造师法自然,立面改造控制细部等措施。
3.1 分类整理,分级控制
为了使风貌整治规划更符合实际和具有操作性,规划借鉴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的做法,通过分类整理现状资料,把风貌改造范围划分成两个区域:重点风貌控制区和一般性风貌协调区。重点风貌控制区采用刚性控制的原则,一般性风貌协调区采用弹性控制的原则(图3)。
五新村现有村舍一千多套,分布于七个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整治规划划定文干公路两侧、万家湾集中居民点、新岩湾居民点三处为风貌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控制区域,村域其它区域为风貌规划与建设的一般控制区域。重点风貌控制区的村舍整治先做整体规划,再针对区域内的每栋建筑做详细整治方案。要求控制区内,风貌改造严格依据方案实施。一般性的风貌协调区域内的村舍整治规划通过制定建筑立面改造模板的方式对风貌改造过程中建筑的构配件改造提出一定的指导性要求,协调区内的建筑风貌改造可依据图集中的做法,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组合改造方案实施风貌改造。
3.2 错位整治,师法自然
与城市的景观设计思路不同,农村的环境整治应该与城市错位整治,寻求差异化的处理方式,追求乡野风貌、田园气息。要做到这一点,农村的景观处理应当师法自然,更多的从乡村自然环境中吸取营养,多采用自然元素。
五新村重点风貌控制区内的景观整治强调了乡村公路两侧进行绿化配置和景观建设,在植物选择上尽量采用当地的农业作物和果树作为植物配置的主要元素,地面装饰材料选择了当地特色的石材作为主要铺装材质。五新村村委会前广场的景观设计就体现了这种思路,地面铺装采用当地常见的石材铺设,广场上种植苹果树,花池里种植着油菜花,展示着特有的和谐自然的乡村风貌(图4)。一般性风貌协调区作为村庄风貌的延伸,重点强调的是生态环境保护、卫生整治与管理。力求在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绿化、景观通廊等公共开敞空间建设,展示乡村自然风貌、民俗风情及田园乐趣,全面提升村民人居环境质量。
3.3 建立模板,控制细部
细节决定成败,风貌建设要保证有较好的效果,细部控制非常重要。重点风貌控制区的风貌整治主要通过制作风貌控制卡对改造项目进行细部要求和控制,一般性控制区域通过制作建筑立面改造模板,对建筑构配件的改造提出控制要求。风貌整治工作对建筑立面的改造涉及总体风格说明、建筑的材料和形式改造、建筑体量改造、建筑色彩改造、建筑屋面与构架改造、建筑立面开窗比例及材料划分等方面(图5)。
(1)建筑的材料和形式
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为主,着力打造具有穿斗风格的西南地区民居的样式。屋顶使用传统小青瓦,砌屋脊线,刷白色外墙漆作为装饰;建筑材料结合当地特点,砖、石、木结合,突出地域特征,建筑局部装饰构件采用木构件,主体墙面材料采用外墙漆。
(2)建筑体量
主要针对建筑随意搭建的现象,提出建筑立面的整治应保持建筑原有的体量关系,保留建筑屋顶轮廓线错落的特点,形成亲切的人性化建筑尺度。
(3)建筑色彩
以浅灰白色为主调,配合栗色、冷灰、褐色等色彩,墙面装饰色块强调深浅对比,墙裙采用深灰色,建筑主体墙面采用浅灰白色,窗套、门套、屋檐板以及墙上的一些线条划分采用栗色,屋面采用小青瓦,屋脊用白色。
(4)建筑屋面及构架
坡屋面采用小青瓦屋面的作法,局部平改坡的原有建筑利用其窗顶的遮阳板,搭建木质构架作龙骨,面层采用成品仿瓦屋面板。
(5)建筑立面开窗比例及材料划分
墙面色块划分采用三段式的处理,将建筑分为墙裙、墙身和屋顶三个部分,突出建筑自身的比例划分。建筑墙裙高90cm,一般止于建筑的窗下。建筑的墙身运用线条和色彩的划分,建立适宜的比例关系。建筑的屋顶高低错落,平坡结合,突出整体感。
建筑立面整体配色采用大面积色彩对比,窗间墙、窗下墙穿插装饰色块。立面整体色调偏暖灰色,建筑主体色彩主要运用深灰色、浅灰白色和栗色三种色彩搭配,突出新农村建筑清新、简洁、明快的风貌特点。
建筑墙身立面划分大量运用装饰线条,突出墙面自身的比例关系,丰富立面的肌理;结合建筑的门窗设计合理运用窗套、门套,采用单体窗套和复合窗套,突出墙面或墙面自身材料变化;建筑细部处理运用装饰构件:选用成品构件或根据设计定制构件。
3.4 制作项目风貌控制卡,便于操作管理
风貌建设的实施有一定的历时性,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有的项目会历时数年,为了便于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实施和管理,在风貌控制区域采用了制作风貌控制卡的方式(图6)对立面整治提出具体要求,实施的主体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分阶段逐步实施改造。
结合五新村现状风貌的特点,根据现状建筑质量、层数等特征把现有建筑分为A、B、C三类建筑。A类表示两层以下,小青瓦屋面穿斗式的民居建筑,质量较差;B类表示砖石结构、坡屋顶,层数多为两层现代风格的建筑,质量较好;C类表示层数二层以上,砖混结构、平屋顶外贴面砖的建筑,质量较好。针对三类建筑风貌改造的不同特点,在风貌整体控制思路的基础上,制作风貌控制卡。控制卡内容包括改造建筑的类别、区位、建筑现状照片以及改造方案立面效果图和具体的文字说明等,对有特殊处理的细部构件还有详细做法的大样图。实施过程中,控制卡与改造建筑——对应,能够有效保证一个阶段改造的整体效果(图7)。
4. 风貌规划的实施机制
新农村的风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规划成果的落实需要行之有效的实施机制来保障。在编制五新村的风貌整治规划的过程中,笔者协同主管部门在数次沟通的基础上,参与制定了村庄风貌整治的实施机制。
4.1 村民参与机制
村庄风貌整治工作虽然是地方政府推动和实施,但村民是实施村庄风貌整治的主体和最终受益人,所以村庄整治要处理好政府与村民的利益关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作用,建立一种村民参与和监督的长效机制,明确政府组织实施规划,相关职能部门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村民参与整个编制和实施过程。
五新村的风貌整治过程,在资金投入上明确了政府资金投入和村民个体出资相结合的方式,政府出资80%,个人出资20%。通过政府资金投入,保证政府的主导控制作用,保障风貌整治按照规划要求,高质量、高品质的实施,并达到规划预期的效果。村民资金的投入使得风貌整治工作和其自身的利益融合在一起,村民自觉参与到风貌整治规划编制和建设的全过程,监督风貌整治的实施。
4.2 示范推动模式
农村风貌整治榜样的示范推动作用非常重要。以一至两个单位的改造作为示范,让部分心存疑虑的村民看到改造效果,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改造的顺利进行。
五新村首先实施了村委会周边村舍的风貌整治,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改造了周边几栋建筑质量较差的村舍,同时实施了村委会前村民活动场地的整治和改造。村委会周边的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使得周边居住的村民得到了实惠,切身感受到风貌整治的效果。实实在在整治成果展示在村民面前,打消了村民的种种疑虑,坚定了政府推动和实施的决心,为全面推进实施风貌整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8)。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以重庆市北碚区五新村为例,总结了村庄风貌整治的思路、措施以及实施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村庄风貌整治规划应当有的放矢,制定恰当的实施路线,并在规划编制中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为整治规划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村庄,风貌整治,实施路线,村民参与
参考文献
[1]邵爱云,方明,李霞.村庄整治项目的确定及相关措施——以北京市平谷区甘营村村庄整治规划为例.建筑学报,2006,(05).
[2]赵钿,耿沛,陈霞.新农村建设的新思维——北京平谷区玻璃台村规划设计.建筑学报,2006(05).
[3]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策.城市发展研究,2006(01)
[4]邵爱云,单彦名,方明,赵辉.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分类指导——《村庄整治技术导则》编制原则解析.城市规划,2006(08).
[5]崔明,覃志豪,唐冲,耿杰,王娜.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城市规划,2006(12).
村庄风貌整治 篇2
(一)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景观风貌
到2009年初, 新农村建设已经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 村镇建设大大改善了中国乡村的面貌和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也为乡村景观的规划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给乡村带来的是更快的建设速度和更广阔的建设领域, 村庄景观面貌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建设滞后、认识偏差、规划水平有限、生态退化、管理欠缺等原因, 村庄景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等诸多问题, 亟需相应的景观风貌控制原则进行规范和约束。
(二) 村庄景观风貌的概念及内容
村庄景观风貌是村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村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 其中自然景观风貌是人对自然景观要素所呈现的状态的整体感知, 包括由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动植物等共同形成的不同村庄地域的景观基底,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人文景观风貌是人对人为景观要素所呈现的状态的整体感知, 主要表现为村庄聚落景观、农业生产生活性景观以及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本文主要针对人文景观中的村庄聚落景观风貌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山西省村庄景观风貌现状
(一) 概况
山西省地处暖温带干旱气候区, 地理风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的隆起, 中部从南到北依次是运城及临汾、太原、忻定、大同五个盆地平原分布其间。山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和五台山风景区三个世界文化遗产, 晋祠、应县木塔、永乐宫、悬空寺、壶口瀑布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以及临县碛口镇西湾村、平遥县岳壁乡梁村、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等历史文化名村, 人文景观较为丰富。
(二) 目标村庄的选择
目标村庄采取随机选择的方式, 期望能够尽可能多地涵盖不同类型和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既包含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又包括历史遗存的古村落, 既包括以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性景观为特色的村庄又含有其他生产生活性景观的村庄, 既包括风景区内及周边的村庄又涵盖远离风景区的村落, 以及不同聚落形式的村庄, 最终跨越两市三县四镇乡, 确定了9个样本。
(三) 村庄聚落景观风貌现状
人文景观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类, 其中物质要素是人文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要素, 指具有色彩和形态, 可以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物质因素, 主要表现为村庄聚落景观和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非物质景观主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等。村庄聚落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及周围环境的综合体, 是一种最直观的人文景观, 主要包括村庄整体布局、道路街巷、房屋建筑物、活动场所空间、基础设施等。
1. 村庄整体布局
传统的村庄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的平原、河谷和丘陵, 其次是草原和山地。村庄的自然形态一般沿江河呈条形, 丘陵地区呈扇形、平原呈圆形, 山地呈点状分布。常见的村庄布局有集中型、组团型、带型、放射型、灵活型、象征型六种, 从调查来看, 9个村庄的布局形式见表2。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村庄布局形式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 依山而建的村庄大都采用非字式、一字式的带型布局方式, 或随山势呈条列式的灵活布局方式, 而地势较为平坦的村庄大多采取组团型、集中型等布局形式。
2. 道路街巷
乡村道路包括乡村地域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乡间道路、村间道路以及田间路等不同等级的道路, 从调查来看, 各村庄的对外交通基本可以满足其可达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在村庄内部交通上, 传统的村庄道路街巷大多具有较丰富的变化形式, 尤其是地形复杂的山区村庄, 往往依山就势、因地制宜, 而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村庄道路格局则相对呆板, 呈现出比较规整的布局。
在道路街巷的铺装材料上, 各村在主要道路上一般都为一块板的水泥铺地, 各支路则一般都保持着富有特色的地方材料如石板、卵石等, 而完全城镇化的新村如南城新村则完全采用现代工业生产的材料铺装, 如规整的花岗岩、水泥、沥青路面等。
在村庄道路系统的整体规划上, 道路普遍较为狭窄;部分村内次级干道还是裸露地面, 由于垃圾堆放, 沿土路环境卫生质量较差;村庄道路绿化普遍欠缺, 行道树种单一。
此外, 道路系统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乡村古道的保护, 这是村庄景观建设和规划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而在所调查的几个村落中, 仅在闫家寨村能从其保留的安置在各主要干道节点上的关楼上看到古道的遗迹, 而其他几个村落道路系统没有完善, 特色元素大都已经遗失。
3. 建筑风貌
在建筑风貌上, 由于建造年代、功能以及村民建房的自发性、盲目性等原因使得建筑样式大都趋于雷同或十分突兀, 造成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对比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 而经过统一规划的村庄的建筑样式大都没有完全继承或优化地方民居的特色与传统, 一些公共建筑也大体上是统一模式, 没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 不符合视觉美感的要求。此外, 还有些村庄仅对村庄外立面的建筑进行了统一的规划, 治标不治本。
4. 绿化景观
新农村绿化的主要内容有街道绿化、宅旁绿化、休闲园地绿化、庭院绿化、村庄外缘绿化等。调查发现各村庄绿化缺乏整体规划, 多数村庄缺乏完整的对外道路绿化和农田林网, 绿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建设也相对比较滞后, 大多数还停留在一般的街道绿化、村庄外缘绿化上。除少数几个村子如闫家寨、大寨在房前屋后种植有少数植物, 大都缺少宅旁绿化, 尤其是道虎壁村, 几乎很难见到绿色。同时由于各自独立成户, 独门独院, 房前屋后和庭院绿化自主性较强, 不易形成整体景观, 庭院绿化中最为普遍的是各家种植的蔬菜瓜果等。在对名木古树的保护上, 仅上桥头村和大寨尚存几棵古树并对其进行了保护。
5. 公共活动场所
在公共活动场所的设置上, 除个别村庄如大寨、闫家寨在村口设有集散广场供村民休闲娱乐外, 其他各村几乎没有供村民使用的公共空间, 房前屋后、道路街巷成为人们聚集聊天的场所。宅前屋后私人空间残留的景观滞后, 缺乏系统的规划。
6.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能源、电力、水的供应、垃圾处理、雨水粪便排放及与它们相关的各种管线的布置。从调查来看, 绝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尤其是在生活污水的处理以及垃圾处理、公用厕所等方面。
三、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控制的思路
从以上对村庄聚落景观的调查分析可见,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村民环境卫生意识的提高, 村庄自然环境逐渐变好, 街道、建筑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多数村庄在景观上仍普遍缺乏统一的规划, 而在统一规划的新农村中, 大多风貌不佳, 原有的村庄风貌在逐渐被破坏或者改变, 越来越向城市靠拢, 更像是扩大化了的城市, 因此农村传统景观风貌的传承和新旧协调成为农村景观规划中尤为重要的问题。
(一) 以原住村民为主体, 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传统村庄景观风貌是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 是其地域文化的外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 村落景观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说, 这种变化来自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变化, 因为他们才是该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在切实有效地保护其传统生活氛围、挖掘历史文脉和人文元素的同时, 应逐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离开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 传统村落的特色和生命力也就无所依附了, 只有通过他们所进行的村落传统景观保护才是有价值和可实施的。
(二) 基于村落原有形态, 构建景观安全格局
村落从选址开始, 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和发展演化, 已经成为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然而, 目前的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大都简单地将城市中的景观风貌照搬全抄, 农村特有的景观风貌逐渐消失殆尽。因此在规划中, 需要从村落原有形态着手, 充分挖掘对维护村落景观塑造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景观素材、节点元素、空间位置及空间肌理, 构建完善的农村景观风貌安全格局。
村庄景观的生命在于田园山水格局、交通网络、交流空间、乡土建筑的特色保护及民俗文化的认同五个方面, 它们是构成村落景观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保护与延续村落的活力与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这五种功能的挖掘、辨别、整合和传承, 构建完善的村庄聚落景观安全格局, 并在此基础上, 适当引入新的景观和开发建设项目。
(三) 以乡土特色景观为载体, 营造完善的乡村景观节点
宜人的乡村生活, 不仅在于其优美的田园环境, 更体现在独有的乡土特色景观给予村民的精神满足。这些乡土特色景观往往与村落的开放空间相结合, 成为村落的公共性场地。同时, 在细部上, 结合现状, 针对不同级别的开放空间, 配以不同的景观小品要素, 如树、花坛、桥、石凳、篮球场等, 从而为村落社区注入活力, 营造富有乡土气息的意境。对每一个可以利用的乡村特色景观节点进行辨别、整合, 形成邻里级、组团级、社区级三级完善的村落开放空间体系。
四、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控制的方法
(一) 整体景观格局
传统村庄的景观格局是基于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而逐渐形成的, 在当今社会与经济发展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它们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现代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尽管如此, 传统村庄的一些重要特质和优点在今天的生活环境中仍然是良好的典范, 例如聚落与乡村环境肌理的和谐统一、可识别的乡村景观标志、宜人的建筑和空间尺度、良好的交往空间等。因此, 在村庄整体景观格局的塑造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整体景观格局的更新与发展充分考虑与地方条件及历史环境的结合; (2) 内部更新区域与外部新建区与在景观格局上协调统一; (3) 赋予历史传统场所与空间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形式和功能, 满足现代乡村居民生活与休闲娱乐的需要; (4) 加强路、河、沟、渠两侧的景观整治, 有条件的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休闲带; (5) 突出聚落入口、街巷交叉口和重点地段等节点的景观特征, 强化聚落景观的可识别性; (6) 采用景观生态设计的手法, 恢复村庄的生态环境。
(二) 建筑风貌
乡村建筑风貌的更新与发展需要统一的规划, 确定不同的更新方式。在村庄聚落内部, 建筑风貌的更新与发展面临三种方式: (1) 保护。对于有历史或文化价值的乡村建筑, 应予以保护和修缮, 作为聚落发展的历史见证。 (2) 改建。对于聚落中一般旧建筑应视环境的发展及居住的需求, 在尽量维持其原有样式的前提下进行更新, 如进行内部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对于聚落中居民自行拆旧建新造成建筑景观混乱的建筑, 如建筑形式、外墙装饰及颜色更需进行改建, 这也是目前聚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 拆除。对于无法改建的旧建筑, 应予以拆除。在村庄聚落外部, 即新建的区域, 相对来说, 建筑风貌具有较大的设计空间, 但需要将当地传统建筑中衍生出来的新的可供选择的建筑语言替代当前普遍的无美学品质、千篇一律的新建筑, 这同样适用于撤村并点重新规划建设的村庄。 (4) 置换。对于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群可以考虑将整个村庄保护起来, 将村中居民置换出来, 在附近开辟新的地块进行安置。如新南城村就采取该方法将平遥古城整体保护起来并开发其旅游产业, 城内原住居民大部份被安置到城外新建的小区中。
(三) 公共空间
人们在户外的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对于村民来说, 必要性活动包括生产劳动、洗衣、烧饭等活动;自发性活动包括交流、休憩等活动;社会性活动包括赶集、节庆、民俗等活动。在村庄中, 有什么样的活动内容, 就会产生相应的活动场所和空间。
1. 必要性活动——劳动生产空间
现代农民最需要的生产场地是用来晒粮食的晒场, 为了保证农民的粮食及时晾晒, 同时又不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和日常生活休息, 就必须为农民创建合理充足的劳动生产场地。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1) 整体规划布局, 集中在村庄外围。 (2) 对于大型村庄, 在进行空间规划时, 可以在正常标准的基础上加宽中心街道的铺设, 或在中心街道周围加设小型晒场, 类似城市道路建设中的车行道与人行道的格局。
2. 自发性活动——邻里空间
新农村建设要创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改善农村的空间环境, 营造温馨友好的公共空间氛围, 来创造机会增进邻里交流。创造良好的邻里空间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在整体空间的规划上, 改变旧村落散乱的格局, 对村内的空房、旧房进行修葺或拆毁, 拆毁的基地上用来新建住房, 也可以创建能为村民提供交往机会的邻里交往场所。二是丰富和完备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如为村民夜间串门、上街闲聊、娱乐提供必要的照明条件, 为夏日午后人们乘凉、休闲提供一个轻松愉悦, 能遮阳庇荫的空间场所, 为农闲时街头打牌下棋的人们提供简易古朴的石桌椅等。
3. 社会性活动——集体活动空间
现代乡村居民除了日常交往外, 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加, 如健身锻炼、儿童游戏、文艺表演、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等, 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活动场所, 可以视作农村的集体活动空间, 大都位于村中心较为宽广和开阔的地段。对于新建的乡村聚落, 场地的景观规划应体现现代乡村生活特征, 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同时它也是最具代表性和最能体现本村特色的场所。因此, 对集体活动空间的设计营造, 不仅要体现其功能性, 更重要的还要体现其独特性和标志性。
(四) 绿化景观
绿化能有效地改变村庄整体景观, 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目前农村建设中, 村庄绿化需要整体的规划设计, 合理布局, 不仅要为乡村居民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生态良好的生活环境, 也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 最大限度地创造出经济效益。由于地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不同, 村庄绿化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和尊重群众习俗的原则,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对于有保护价值的传统聚落, 要以保护人文景观为主, 不千篇一律强调绿化覆盖率;对于旧村更新改造, 要照顾到当地的经济实力, 实事求是, 量力而行;对于新建的乡村聚落, 则可相应提高绿化标准。具体实施方法可以: (1) 以村为单位, 统一规划、集体栽种。在村民公共活动场所、溪河水边、道路两旁等要根据具体空间的特点, 栽种相应的树种, 搭配乔灌木, 形成多品种多层次多形式绿化格局, 体现地方特色。 (2) 充分发挥农户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做好房前屋后绿化。 (3) 保旧植新, 在保留和利用原有数木的基础上, 植新补缺。对村庄周围街道河塘边原有的树木在保留的基础上利用丰富多样的乔灌木填补原有绿化的空缺, 使之成为完整、连贯的绿化带。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村庄景观迎来了新的建设时机, 同时村庄景观规划与建设的盲目性、自发性、无序性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如何对村庄景观风貌进行控制, 成为该时期村庄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村庄景观构成中的人文景观入手, 结合山西省部分村庄的实地调研, 针对人文景观风貌中最为直观的村庄聚落景观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聚落景观风貌的控制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欧阳高奇.北京市风景名胜区村庄景观风貌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8/6
[3].蒋爱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山东牟平及西安市长安区上王村新农村创建实例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6
[4].代琛莹.新农村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6
村庄风貌整治 篇3
1 道路界面与城市风貌
道路界面缘起于城市可意象五要素之一的边界概念, 是除路径以外又一重要的线性要素, 属于边界存在的一种形式。强大的边界, 不但在视觉上占统治地位, 而且在形式上也连续不可穿越, 有分隔和景观作用。因此, 道路界面也应承载城市特色和城市风貌, 反映城市特有的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态, 表现城市的气质和性格, 商业的繁荣、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达 (池泽宪, 1989) 。
2 道路界面风貌建设现状
随着城市更新和城市开发区的建设, 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 城市特色正在不断消失殆尽, 城市道路界面作为特色的主要承载者, 其现状近况也不容乐观。
2.1 缺少地域性审美标尺
改革开放以来, 外来的新事物、新技术潜移默化地充斥着国人审美标准, 崇洋主义、追求“国际范儿”已然成为各行各业行动目标。一些城市建设职能部门也不例外, 秉持自由主义①的城市建设主张, 通过对道路两侧的各类用地功能中的建筑审美定位, 有意无意地冲击着本土特色 (见图1) 。一方面城市引入的大量外来经济活动对其品牌塑型的要求——产品包装、门店装饰, 审美取向全球一体, 持有从不融入本土城市形象的态度, 侵蚀着本土特色;另一方面大量的本土产业盲目追求国际市场的潜在利益, “麦肯化”现象不计其数, 纷纷效仿“麦当劳”、“肯德基”走国际路线, 殆尽本土特色 (见图2) 。
城市道路界面建设已然失去了以社群主义②为基础的审美标尺, 使界面的部分组成要素不能准确表达地域特色。
2.2 缺少可控的管理标准
城市管理部门以往更加关注道路沿线建筑立面的外观整治, 如“新建、扩建、改建的建 (构) 筑物应讲究建筑艺术和城市美学, 注重美观”;“沿街建 (构) 筑物外立面及其附属设施应保持整洁;对影响市容的脏污、缺损, 应当及时清除和修复”, 很少关注界面其他组成要素的发展与控制, 控制对象较为单一, 控制要求更偏向于整洁、美观, 对涉及城市特色、城市风貌的控制要求较为简单, 管理条例不健全。
同时, 城市道路界面针对城市特色、城市风貌的控制存在要素多样、头绪繁杂的问题, 一旦控制要求弹性过大, 下达给开发商等建设主体时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和变异;但控制要求刚性过大, 则会出现千篇一律呆板的道路界面风貌。
2.3 缺乏统筹的管理协作
城市道路界面的管理载体较多, 如整治市容市貌的城管大队、道路绿化管理处、城市规划建设局等, 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又缺乏协作。城管大队为整治市容市貌, 大肆肃清占道经营的小商贩, 将原本外露的街道生活赶进大楼, 失去了多样的城市生活气息。道路绿化管理部门过度追求生态文明、园林城市的绿化营造, 争创园林城市的名衔, 大肆进行道路绿化, 遗忘绿化的动态性效果, 忽视其与道路两侧建筑立面的关系, 令道路界面无法整体协调地表现城市特色。
3 道路界面风貌的物质构成
各管理部门对道路界面风貌的物质构成要素判断不清, 造成权责不明, 整治困难, 所以理清其物质构成要素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从过去传统道路界面景观涵义角度分析, 道路界面的风貌构成首先应包括景观的物质组成要素, 例如地形、植物、建筑群、构筑物、小品设施等, 同时也包含这些物质组成要素所蕴涵的情感内涵、历史文脉、文化价值等非物质形式。然而, 作为具有城市特色和城市风貌载体价值的道路界面, 并非只是单纯处理顶界面、侧界面、底界面和对景面的物质组成要素, 而应当系统整体的看待传递城市特色和风貌信息的所有物质形态, 根据这些物质形态间的相互作用, 因地制宜的调整道路界面所有物质形态关系, 较好的呈现城市特色和风貌。
因此, 道路界面的风貌构成应当包括除观察者以外的所有外在存在及其所包含的非物质形式, 这其中也包括道路界面中的人类活动及其传递的风貌信息。将这些繁杂的外在存在按道路及两侧用地功能、建设顺序与管理载体来分, 可分为四大系统即四次轮廓线来描述。首先, 道路等级、剖面样式和两侧的规划用地功能, 决定规划用地界线范围内所有物质形态表现样式、有无软质景观区、场所活动组织等存在的可能;其次, 建设顺序有利于分清四次轮廓线由来的先后;最后, 管理载体可以有效加强四次轮廓线的整治和统筹的实施性。
3.1 第一次轮廓线
第一次轮廓线由道路界面两侧规划用地功能决定, 是城市规划由二维土地利用转向三维立体空间的首次体现。其主导构成要素是建构筑实体, “一座建筑叫建筑, 两座建筑叫景观”可见建构筑实体在道路界面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建构筑实体的立面样式、高度、各类立面空间组织关系等都决定着城市风貌的展现, 一方面它是城市风貌的初次勾勒, 提供一个“洁净的空间”形象;另一方面它影响后续所有空间附着的物质形态的形成 (见表1) 。
3.2 第二次轮廓线
第二次轮廓线也来自于道路两侧的规划用地功能, 是建筑立面上商业招牌等的凸出物集合。它在第一次轮廓线的基础上对城市风貌再勾勒。招牌物等凸出物大小、样式、凸出距离与视点观察距离间的关系都关乎其呈现状态。其中, 招牌物的样式、存在的文化信息也能明显勾勒城市的风貌 (见表2) 。
3.3 第三次轮廓线
第三次轮廓线是指道路与道路两侧用地间的软质景观集合, 是由道路等级及剖面样式决定, 道路等级一般决定着道路红线与规划用地间是否添设绿化退线, 道路剖面样式决定着道路绿化分隔带的有无。第三次轮廓线人工性较强, 且伴随着时间推移形成动态线形。该软质景观系统作为勾勒城市特色的第三次轮廓线, 其树种的选择、群落的层次和密度、相关景观小品样式等都直接关乎特色的形成 (见图3) 。但软质景观系统不同于建筑实体, 随时间推移呈现形态会发生变化, 影响第一次和第二次轮廓线的效果, 因此, 它的存在并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 (见表3) 。
3.4 第四次轮廓线
第四次轮廓线是指道路界面的场所活动集合。场所活动对体现城市特色和风貌的贡献率极为重大, 其中, 经济活动门类多、必然性大、活跃性强, 是场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非正式就业的经济活动, 这类活动不稳定;另一类就是正式经济活动, 这类活动较为稳定, 通常由道路两侧的用地功能决定。按照活动发生的场所空间载体统计, 道路界面则更瞩目非正式就业的经济活动, 例如, 小商贩的地摊、节庆杂耍表演等, 因为在众多非正式经济的研究中, 道路始终是这类活动的重要承载空间, 但是这类经济活动基本无规律可循, 只能作为反应城市风貌的补充。另外, 存在于建构筑实体空间范围内的正式经济活动, 也占用了一部分连接道路的室外空间, 与非正式就业经济活动融为一体;而其主体活动仍然存在于较为稳定的场所空间内部, 如果建筑实体临街立面是半开敞或开敞式, 则可使界面丰富多彩体现城市风貌 (见图4、表4) 。
第四次轮廓线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在夜幕环境下呈现。夜幕降临后, 以建筑为主体的道路界面的第一次轮廓线将黯然退场, 取而代之的是灯光强调的室内空间, 它将勾勒出与白天不一样的道路界面轮廓线。
综上所述, 展示城市特色主要是通过道路界面的四次轮廓线实现, 并且这四次轮廓线都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整体呈现城市特色。
4 整治原则与策略
过去, 道路界面风貌因为缺乏对其物质组成部分的研究, 其整治过程拘泥于细枝末节的粉饰, 道路界面渐渐失去了对城市特色和风貌特色的正面勾勒作用。在四次轮廓线的指导下, 界面风貌整治的工作对象和管理职责分配更加明确, 并可遵循相关整治原则和策略。
4.1 整治原则
首先, 主次相宜, 相互配合。前三次轮廓线均落于外在空间, 理论上权重相当, 但在现实角度上, 构成前三次轮廓线的物质载体各不相同, 从人的视觉习惯分析, 同一图面上种类繁多的物体中往往有重点才足以吸引目光, 所以应有主有次。此外, 前三次轮廓线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也非能完整表达城市风貌及城市特色, 需要第四轮廓线组成内容的补充。于是, 要增强道路界面风貌的特色性也应保证四次轮廓线间扬长避短, 相互配合。
其次, 注明强制性条款, 给足弹性。在城市规划法治化较为健全的地区, 法令和管理条文等是城市规划管理依据。对于这些法令和管理条文应以一种大概念对规划设计过程和实施保养工作进行总控, 提出一些强制性条款, 并留足弹性或提供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方法的选择, 才能激发城市特色的形成。例如, 第四次轮廓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轮廓线, 因为它的存在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支持, 对此细致强控手段不具有普适性, 反而会压制城市特色的形成, 以弹性控制的方法提出一些塑造要求更为合理。而其他三次轮廓线也应从风貌整治实际出发, 刚性与弹性结合进行控制。
4.2 整治策略
4.2.1 提升第一次轮廓线的柔性品质
随着行业自身的不断完善, 对于第一次轮廓线的处理也相对得心应手, 但往往又犯顾此失彼的毛病——忽视其柔性的塑造。所谓第一次轮廓线的柔性塑造, 主要是指建筑立面有丰富宜人的阴角空间, 在连续单调的界面中适当添加布置灵活性构架, 使第一次轮廓线更具生气, 为吸引人气、体现风貌提供充足的外部空间场所。因此,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规划建设部门应合理控制道路建筑界面的连续长度, 增加公共建筑个体和建筑间的阴角空间个数;合理维护这些阴角空间可利用性, 不被公共停车等占用, 是提升第一次轮廓线柔性品质的重要保证, 对此, 市容市貌管理大队应合理安排建筑阴角空间的使用, 完善其使用机制 (见图5) 。
4.2.2 重视第二次轮廓线的氛围引导
统一的尺度、精确的位置范围、鲜亮多彩的色系, 造就整齐划一却带几分呆板的第二次轮廓线。为了第一次轮廓线完美展现, 而压制第二次轮廓线自然生长的做法是管理中极易出现的错误, 相反建筑立面突出的标识系统有时能够弥补现代街道过大的步行尺度比例, 营造出更宜人的风貌氛围。
不同的街道空间要求呈现的氛围也不尽相同, 所以要随风貌氛围的需求塑造合适的第二次轮廓线。例如, 大尺度的商业步行街可以通过评价确定突出界面的标识个数及突出比例;而工业区内街道也可以匠心独运利用标识丰富天际轮廓线;住区内小尺度的生活街道则可以减少夜间灯光标识, 将招牌等标识置于门前等, 这样通过对一些构件处理可以营造不同的风貌特色。这些均可以通过制定更加弹性合理的管控条文实现。
4.2.3 巧妙布置第三次轮廓线的种植设计
以往, 业内从道路识别性的角度挑选树种、设计绿化, 而这样的套路均以静态方式满足仅有行道树第三次轮廓线的风貌塑造需求。按照现今各地园林城市的建设目标, 道路两侧绿化退线不断加宽, 方案阶段建立第三次轮廓线动态评价模型显然是必要的。此模型可以降低设计者思想的偏执, 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第三次轮廓线对其他轮廓线的影响率。因此, 注重大块绿地退线用地范围内的植被层次、密度、配置能有效增强界面的特色。此外, 选择乡土树种可提高存活率, 加强第三次轮廓线的稳定性, 当然,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中, 气候的因素使得乡土树种几乎雷同, 所以还要追加相应的景观文化元素, 即雕塑小品等。
4.2.4 保护第四次轮廓线的地域原真性
第四次轮廓线是常常被忽视的, 但它也是界面风貌物质构成必不可少的部分。第四次轮廓线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经济活动, 一方面, 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的准入机制, 发扬本土地域文化产业;另一方面, 要恰当的引导产业的地域文化性融合, 无论是外来产业还是本土产业, 在装饰装修上都要“入乡随俗”, 这样才可能达到保护风貌的地域原真性的目标。
对于室外空间里发生的不稳定的非正式经济活动, 市容市貌管理大队不能一概据之, 应因地制宜的有序引导, 让其充分展现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
5 结语
本文借助“街道的美学”的轮廓线理论并适当延伸, 对城市道路界面风貌的物质构成提出四次轮廓线概念, 主要从建筑、标示、道路绿化和商业活动等角度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提出塑造原则和策略建议。
但是, 城市风貌作为一个巨系统, 其载体也绝非道路界面这一类, 本文仅以城市道路界面风貌为探讨对象, 虽是沧海一粟, 但希望通过对四次轮廓线的研究, 为城市风貌的塑造带来新的认识。此外, 文章对道路界面的物质构成也未能面面俱到, 希望后来者能对城市风貌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为风貌塑造研究集思广益。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 著.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 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2]扬盖尔, 著.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凯文·林奇, 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4]胡一可, 刘海龙.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内涵探讨[J].中国园林, 2009 (10) .
[5]余柏椿."人气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参量[J].规划师, 2007 (8) .
[6]陈映芳, 水内俊雄, 邓永成, 等.直面当代城市问题及方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村庄风貌整治 篇4
一、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及整治原则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在传统村落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些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建筑未得到有效保护,濒临倒塌;村落中严重缺乏便民的娱乐健身设施,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市政环卫设施,造成生活垃圾对水体以及自然环境的污染;在大规模的旧村改造中,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街巷被拆除,而且村民在新居落成之后,未对旧宅进行处理或利用,过多的旧宅造成了“空心村”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地的利用率低。另外,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村落的山体、植被等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由于缺乏明确的旅游开发定位,造成景区的旅游吸引力不足以及接待能力差等问题。
为了实现旅游开发与保护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协调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应当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出村落风貌的整治规划,重点整治具有独特性的自然、人文景观。其次,针对历史建筑的自身特色,对建筑风貌进行划分,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赋予不同的建筑以不同的文化解读,促进建筑风貌整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再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旅游开发中以发展地方特色、带动地方复兴为目标,对传统村落风貌整治的主题进行拓展与创新,积极为游客营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传统村落生活。总之,在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风貌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应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中村民对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意识,使村落的历史资源以及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存,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与利用。同时,应立足于本地资源,对村落中遗留的历史建筑、特色街道以及自然景观进行大胆创新,积极营造“活”的文化氛围,以充分满足游客的情感体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在因地制宜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创新思维,才能在开发、整治与保护传统村落风貌之间形成一种共赢的局面。
二、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风貌整治规划的有效措施
1. 村落风貌整治的方向定位
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的手段与方法,找准传统村落风貌整治的方向定位,实行科学、有效地开发,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村落的旅游价值。由于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所在,所以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当以村落的原始风貌为基础,确定村落风貌规划和整治的目标。以浙江省仙居县高迁古村落为例,高迁古村落的风貌具有典型的河谷山地特征,群山环抱、山体连绵、村内溪水穿流而过,山水兼容、风景秀丽,形成了高迁古村落的一大特色。并且高迁古村落的街巷众多,构造独特,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原始建筑,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高迁古村落的建筑的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结构上看,高迁古村落的建筑结构基本上以两层为主,穿斗式木质机构;从墙面上看,主要是人字型的厚檐强和硬山墙;从屋顶上看,基本上以悬山顶和硬山顶为主,屋顶的侧面有披檐,而且披檐的变化和重复能够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韵味感。从色彩上看,高迁古村落建筑主要是由白墙、深红色门窗、灰瓦构成,所以实现了由深到浅再到深的颜色变化,形成丰富的立面,给人一种朴素、清新、淡雅的感觉;从材料上看,建筑的屋顶由青瓦覆盖,墙体主要有土、木、砖、石等材料构成,而建筑内部主要选用的是木材;从装饰上看,主要表现在屋檐、出挑以及窗户等部位,大量使用木雕进行装饰,体现了传统江南的建筑特色。因此,通过对高迁古村落的分析,将仙居县高迁古村落的风貌特征定位为传统的江南风情,在绿水、青山的环绕下,古镇、幽巷、居民、历史建筑成为了传统村落旅游的一大特色,体现着人文性、生态性、历史性以及原始性,进而明确了村落风貌整治和规划的目标。
2. 村落建筑风貌的整治
旅游开发中在对传统村落的建筑进行整治和规划时,应当以村落当地的建筑为基础,整治和规划的内容应当与村落建筑相协调,以确保村落的原始性特征。例如,在对浙江省仙居县高迁古村落的建筑整治中应当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对历史建筑的整治。由于浙江省仙居县高迁古村落的历史建筑目前主要是供村民居住,然而在日常的居住过程中建筑很容易遭到破坏,所以在旅游开发时应当采用不断进行更新保护的措施。首先,对于历史建筑的外部,主要是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固和局部修缮,并且要强化对建筑的立面进行修缮,进而保障建筑的原始性。其次,对于历史建筑的内部,应当在保留原有建筑设施的基础上,对室内空间和内部设施从新进行改造。如灵活划分建筑内部的空间、增加室内的卫生设施等。此外,对于一些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的建筑,应当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在对其进行合理的整治后,可以当做旅馆或者是餐馆向游人开放。或者是聘请一些当地手工艺人或者是文化名人到此居住,以便向游客展示或者销售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作品和手工艺品等。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建筑用做展馆使用,以便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二是对一般建筑的整治。对一些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一般建筑进行局部或者全面加以改造,如更换建筑材料,从新装修立面门窗,或者是对屋顶、墙体加以全面改造。三是对现代建筑的整治。可以从新塑造立面、更换门窗、修缮或调整建筑式样等,并根据当地的建筑特色对村落内的商业店铺进行全面装修,从而使村落保持传统的建筑风格。
3. 村落道路风貌的整治
在对村落进行旅游开发中,由于道路是体现传统村落格局的重要场地,所以在整治的过程中,应当尽量突显出道路的作用。以浙江省仙居县高迁古村落为例,由于建国路是仙居县高迁古村落的主要生活性街道,紧邻河流、风景秀丽,而且是展示村落风貌的重要场所,所以可以在保留原有道路空间的基础上,从景观、建筑、界面三个方面对道路进行修缮、整治。首先,加强对道路建筑立面的整治,但是对于一些具有传统特点的外墙、门窗、屋檐等应当予以保留或者是进行复古修缮。其次,由于建国路是体现村落风貌的主要场所,所以在整治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村落内的材料,进而体现出传统村落特色。与此同时对于其他建筑间的道路,可以比照现有道路,在道路中铺设鹅卵石、或者是村落内的青石等,给人一种幽静、淡雅的感觉。最后,可以运用一些地方的树木、花草、竹子等装饰道路,这样不仅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而且对于一些传统风貌较差的地方,还可以起到有效的遮挡作用,进而更好地协调村落内的风貌。
4. 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整治
高迁村的整体景观风貌主要由山体、水体以及古树组成,因此,在对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整治中,应着重整治水道、保护山体植被与古树。虽然传统村落的水体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水系网络,对维护景区水体生态环境以及构建地区性的生态绿化框架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开发与整治中应结合村落的内外水系,在对其进行梳理、完善的基础上,将水源引入街巷,以丰富水系的活动空间,从而建立完备的生态绿化体系。而对于营造村落自然景观的古树以及山体植被,应不断完善其生态保育功能的同时,增强村民对其进行保护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以维护景区的生态平衡。
此外,为了充分体现古村落的特色风貌,需要对村落中的景观节点进行重点整治。在此,笔者重点选取仙居县高迁村的镇区中心片区以及景区中的游客服务中心片区来阐述构建特色空间景观的具体措施。首先,对于村落的中心片区,应该完整保存其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入水源,补给河道,使村落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风貌特征;积极将中心片区沿街的居民建筑改造成商业建筑,然后借用水道隔开与主街道的距离,以实现丰富街面景观,提升商业街人气的目的;针对片区东侧稍宽的街道,可以将位于入口的两栋古色古香的建筑进行完整保存,利用石块组合成台阶或堆积成假山,通过引入水源,营造山水相间的特色景观;借助片区中部的地理优势,可以建造一个街心公园,内设一些古色的亭子与蜿蜒的长廊,以方便居民或游客休息、交流。高迁村的北部是游客的入口处,作为该村落的门户形象,对这一片区进行整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保持慎重的态度。在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满足该片区的不同功能需求,如旅客集散与休闲观光的功能。在具体整治中,应借助该村的传统建筑景观以及山水特色景观,沿着高迁村的游客服务中心铺展开来,并通过不断完善大型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充足的空间景观,从而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总之,通过对景区节点进行重点整治,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村落所具备的各类景区元素,而且能够丰富景区的使用功能,强化游客的行知体验,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取得重大发展。
虽然旅游开发对村落风貌造成了影响,但是在整治村落风貌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对濒危建筑进行了修缮以及通过新建商铺改造街道景观等措施,都是迫不得已而进行的建设性破坏。总之,通过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风貌的整治措施进行分析,能够为开发商提供一些有益启示,使之充分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与资源,以弘扬传统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对传统村落进行科学、适度的开发,以此避免对其造成破坏性建设。
村庄风貌整治 篇5
会议明确, 2015年底前, 全省住建系统要完成21个试点镇的全部村庄和其他60%村庄的整治任务, 2020年以前全部村庄完成以上整治任务。
目标:2015年底前完成60%村庄整治任务
陕西省住建厅组织编制了《陕西省全面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2014年—2020年) 》。《规划》中明确了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五项任务: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改善住房条件。四是村庄环境整治。五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规划》还明确, 2015年底前, 要完成21个试点镇的全部村庄和其他60%的村庄的道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同时要建设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创建64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2020年以前全省所有村庄都要完成以上任务。
图片新闻: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建设风貌
方式:试点先行, 分类推进
陕西省住建厅根据陕西省村庄特点, 将全省的村庄分为特色村和一般村两种类型。特色村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具有历史遗存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有特色景观和民俗文化的村庄。一般村是指特色村以外的其他村庄。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中, 将坚持试点先行, 分类推进。
据悉, 21个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镇, 辖区内所有的村庄将从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危房改造、开展环境整治和产业培育等五个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整治建设。对具有历史遗存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以及具有自然山水、田园风貌等特色资源的村庄, 主要是以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特色景观资源为重点, 传承历史文化, 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 尽可能在原有村庄的形态上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道路硬化、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绿化美化等措施, 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一般村庄环境整治应以各市、县主干公路沿线综合整治为重点, 带动全域治理。
要求:“科学规划就是最大的节约”
会议指出, 规划是导向、是龙头, 七分规划、三分建设,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要规划先行。本次规划编制包括县域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两个层次, 各地要按照“节约集约,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完善功能、传承文化”原则科学编制, 建设升级版的农村, 不能建成缩小版的城市, 引领全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序开展。各级规划住建部门要严把规划审查关, 用好用优这些资金, 要把科学规划就是最大的节约这种理念贯穿到规划编制整个工作中来。
村庄风貌整治 篇6
为全面提升安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着力打造中国竹乡新农村建设第一县, 安吉县委、县政府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人民日报》也于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关于《浙江省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长篇通讯。
村庄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对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村庄整治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基于农村经济建设目标, 遵循农民意愿, 整合资源, 节约土地, 优化农村综合体系, 合理化村庄规模和数量, 从而实现农村全面进步及可持续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村庄整治涉及面广, 不仅包括村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还包括景观设计甚至单体建筑设计。
近些年,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 建设具有新房舍、新农民、新风尚、新环境和新设施的新农村建设任务一直在执行中, 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对村庄开展的综合整治。本文针对安吉县天荒坪镇白水湾村庄整治规划的项目概况、设计思想和存在的问题及整治措施进行了论述。
二、项目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 项目概况
天荒坪镇位于安吉县南端, 境内生态环境优美, 山川秀丽, 民风淳朴。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奥斯卡获奖影片《卧虎藏龙》中的竹景采拍地———大竹海、冯小刚导演的《夜宴》的拍摄地———天下银坑均位于天荒坪境内。
白水湾村位于天荒坪镇的北侧, 西、北与上墅乡接壤, 东与递铺镇相邻, 南侧为井村, 对外交通便利。作为天荒坪镇的北部门户, 白水湾村是各方游客前往天荒坪景区游览的必经之地, 更是向外界充分展示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关键之地。
(二) 存在的问题
白水湾村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缺乏统一规划指导。村庄的建设布局, 缺乏统一指导, 往往由居民自发而成, 局部地段建筑密度较高, 布局混乱。
第二, 未形成统一的街道界面。几条重要交通道路沿线的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建筑色彩、形式各异, 广告等道路沿线设施设置杂乱, 严重影响道路界面的景观协调。
第三, 基础设施落后, 环境污染严重。现状村庄缺乏集中供水、排水的设施, 村民的生活用水由其自发解决, 这往往造成对村庄水资源的污染, 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在村庄内部的建筑拐角处、围墙外、断头浜的四周等局部区域仍存在垃圾随意堆积, 环境脏、乱、差的情况。
第四, 缺乏公共绿地休闲空间。现状村庄入口、道路交叉口、滨水节点的景观塑造仍然不足, 缺乏足够的公共绿地, 供居民休憩娱乐的场所较少。
三、村庄整治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 规划思想和原则
白水湾村庄整治始终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思想, 切实加强对村庄风貌的改造, 安排好村庄各类用地的布局,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 提升村庄的环境质量, 展现生态、自然、优美的山村人居风貌。
在整治过程中遵循下面三个原则:因地制宜、鄣显地方特色的原则, 总体控制、重点突出的原则和切实可行, 体现实际操作性的原则。规划整治的过程需结合当地现状情况和周边自然特色, 突出村庄自身特有的风貌, 打造一村一品、千村千貌的整体形象。规划在明确村庄的产业导向、用地功能布局以及对村庄总体风貌加以控制的基础上, 对村庄重要轴线、重要节点内的建筑及绿化形式加以整治与设计, 提升村庄整体环境。规划以“不大动、少花钱、出效果”为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对村庄进行逐步的整治与改造, 由主到次, 由外到里, 从而突出规划的实际可操作性。
(二) 村庄发展规划
在村庄产业发展的总体导向上, 通过对村庄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确立了“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适度发展工业、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业”的产业发展目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即规划白水湾村积极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农业产品, 特别是绿色无公害产品的培育, 如高山蔬菜、特色苗木、桑蚕种养、吊瓜子、白茶等产品;适度发展工业, 即利用其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及当地的毛竹资源, 继续发展及壮大以竹制品加工为代表的第二产业, 以竹地板、竹凉席、竹椅、竹工艺品等为主打品牌, 打造特色拳头工业产品;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业, 即凭借白水湾村现状拥有的完善配套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 随着天荒坪景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重点发展以餐饮住宿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业, 使其逐步成为天荒坪景区北部的配套服务基地。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 将规划确定白水湾村总体用地布局结构为:两带、三轴、四组团, 布局图如图1所示:
针对村庄现状存在的问题, 本次项目倡导政府主导, 尊重村民意愿;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整体规划, 分期实施;合理分区, 优化配置;保护生态, 维护乡土特色;简洁规范, 通俗易懂的整治原则。
具体村庄整治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 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发动群众, 共同参与。建设指挥部统一领导村庄的整治工作, 协调建设个中关系, 对村庄整治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 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村庄整治专家咨询机构, 为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焦点问题提供咨询, 同时发动、组织人民群众参与整治工作, 建立群众性的工作方式。
第二,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实际情况, 完善村庄整治工作的相关政策, 对村庄整治工作中涉及到的居民拆迁安置、房屋修缮等问题, 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 依法管理。
第三, 严格按照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整治工作。对村庄重点整治区域及道路沿线建筑的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等进行改造, 对村庄重要地段节点进行景观塑造, 对严重影响村庄整体风貌与格局、占用或破坏绿地水系或是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拆除或整改。
四、总结
通过整治规划, 改善了白水湾村的人居环境, 保护了农村生态资源, 彻底解决了存在已久的“脏、乱、差”问题, 树立美丽乡村的良好风貌, 建立起城乡和谐社会。白水湾村的整治规划实践表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 村庄整治是前提条件与基础。村庄整治规划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 深入细致调查, 解决村民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问题, 因地制宜, 抓住特色, 让规划走进平民百姓家。惟有如此, 美丽乡村建设才能真正给村民带来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不断促进村庄发展。
摘要:文章以安吉县天荒坪镇白水湾村的整治规划为例, 以实例现状为基础, 结合村庄整治的理论依据, 综合分析了村庄整治的主要原则和思想, 并针对在村庄整治中遇到的问题, 提出应对措施, 最后对村庄整治的前景作综合分析。
关键词:中国美丽乡村,村庄整治,规划特色,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余国庆, 朱霞.淳安县山区河道整治规划与设计探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8 (3) .
[2].崔莉.村庄整治规划设计探讨——以八景镇上保蔡家村整治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6) .
[3].徐秋实, 陈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整治规划探讨——以商丘市葛岗村为例[J].科技信息, 2009 (2) .
[4].卢毓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 2011 (7) .
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探讨 篇7
一、当前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的一号文件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 提出要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整治试点, 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村庄规划已得到各界的重视, 并把其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实际工作中, 村庄规划仍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技术薄弱, 规划编制质量不高
近几年, 伴随着全国各地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城市规划编制任务越来越多。资质较高的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大、中、小城市频繁的规划修编上, 而无暇顾及村庄规划。在实践中, 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的单位及人员可谓“鱼龙混杂”, 严重影响了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和规划的科学性。虽然国家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调拨村庄规划专项资金, 但很多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安排有限, 一些乡镇、村没有积极性, 规划费用很低, 容易造成设计单位亏本工作, 因此, 一些资质较高的规划单位不屑于承接村庄规划任务, 愿意从事村庄规划设计的队伍较少, 专业水平也相对较低, 村庄规划缺乏专业人才, 技术力量十分薄弱, 大部分村庄规划任务的承担单位资质较低, 直接造成规划成果质量相对不高, 缺少深度。
(二) 村庄地域特色不突出
多数村庄规划没有延续原有村庄的传统空间, 导致村庄规划缺乏特色。相当多的村庄规划设计周期短, 规划和住宅设计缺乏特色, 整体布局、户型结构千篇一律, 失去了乡土文化的特色, 造成千村一面, 城乡一貌, 这不仅从空间上破坏了原有的村庄特色, 也对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产生误导。另外, 在很多村庄规划中对原有村庄或周边存在的多年长成的高大树木, 自然形成的池塘以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祠堂、具有代表意义的民居等等缺乏调查和重视, 往往不注意给予保留和保护, 造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破坏。
(三) “公众参与”性不强, 过分体现政府意志
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 公众参与薄弱。一方面, 由于经费、人员投入等原因, 使得村庄规划设计编制周期较短, 还要落实实地调研等任务, 因此组织公众参与变得比较困难;另一方面, 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 村庄规划的编制及评审是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的, 因此, 规划成果尽可能让地方领导满意也成为规划单位及人员所奉行的准则, 只有这样规划编制过程才能顺利进行, 通过评审。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领导的一句话就能够左右规划的走向。即使组织了普通公众参与, 并且公众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 但很多情况下是与政府或行政长官意志相左的, 因而很难得到重视, 左右不了规划。
二、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由于不同村庄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历史风貌、规模大小等各不相同, 在规划编制时, 必须根据村庄不同类型, 结合村庄实际条件进行分类编制。在规划手法上不能搞千村一面, 模仿复制, 应对近郊村、新建村、改建村、中心村、基层村区别对待。在村庄整治规划设计上要突出特色, 应对村庄特色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 从实际出发, 利用村庄本身可利用的资源, 灵活利用平原、丘陵、水网、海岛等地形, 充分考虑各地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 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存, 突出乡村风貌特色。
(二) 从实际出发、注重公众参与
村庄整治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应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既要充分考虑并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市场等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 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有针对性地做出审慎选择, 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积极性, 尊重农村居民意愿, 确立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在广泛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切实维护农村居民利益, 增强农村居民对规划的认同度和实施规划的积极性, 从而保障规划顺利落实。
(三) 节约用地、坚持可持续发展
作为农民的衣食之源和重要财产, 土地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最为关注也是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节约土地, 合并村屯就是使农村村庄、村民住宅和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尽可能地相对集中, 提高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村庄整治规划中要贯彻可持续性原则, 既要考虑近期的建设安排, 还要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要有前瞻性眼光和现代意识, 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 真正为今后的长远发展起到勾画蓝图的作用, 避免因为规划的短视造成长远建设的被动。
三、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方法及内容
(一)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的方法、步骤
村庄建设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 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一般的方法和步骤如下:1.查阅有关资料、规划实例, 走访有关单位, 制定具体工作计划, 准备用品等;2.对建设规划区内的地形地貌进行测量, 绘制村庄规划现状图;3.按照村庄规划原则提出多个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择优作为主要方案;4.编写规划纲要、绘制规划图纸;5.征求意见、进行规划设计成果论证;6.完善规划, 针对征求意见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修改补充, 并将最终规划成果进行公示。
(二) 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内容
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村庄规划区的范围、用地规模、发展方向、建设特点和规划建设期限;2.确定用地标准, 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绿化及其它用地的布局及所占比例;3.确定建筑密度和间距、对村庄建筑设计提出指导意见;4.确定各类公用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绿化等以及各类公共建筑, 如商店、学校、卫生所、文体活动场所等布局及实施步骤;5.确定环境保护、防灾等各项措施;6., 提出规划设施的途径及措施。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各省 (市、区) 就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应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研究总结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经验和失误, 可以在未来的实践中寻求更为有利的解决方式, 使其他起步较慢的地区有所借鉴, 少走弯路。
摘要:中国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构建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各城市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村庄整治工作, 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新农村建设, 规划要先行。当前要抓好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的基本原则、编制方法及编制内容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村庄规划
参考文献
[1]方明, 邵爱云.农村建设中的村庄整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2]李富祥, 王路.村庄规划编制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3) .
[3]徐建华.从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规划思路与举措[J].小城镇建设, 2009 (11) .
【村庄风貌整治】推荐阅读:
村庄建筑风貌现状分析10-21
建筑风貌整治07-05
小城镇风貌整治01-19
村庄整治工作总结06-10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总结12-07
街道村庄整治工作总结06-16
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指引07-18
在全市村庄河塘整治推进工作会议的讲话05-27
风貌研究05-15
艺术风貌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