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貌保护

2024-05-28

风貌保护(精选11篇)

风貌保护 篇1

岁月沧桑古韵存

波士顿市位于查尔斯与米斯蒂克两河河口, 东濒临马萨诸塞湾, 是马萨诸塞州的首府, 算得上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它周围还有十多个市镇, 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所在地剑桥市等, 这些城镇的结合体被称为大波士顿区。波士顿市民不但以拥有世界第一流的高等学府而骄傲, 而且为自己的城市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博物馆”感到自豪。

波士顿被誉为“美国的雅典”, 已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好去处, 每年游览参观的人多达上百万。放眼全城, 到处是风格各异、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世界上不同年代、所有流派、各种形式的建筑都可以在波士顿找到。因此, 它历来成为研究建筑的理想场所。不论大街还是小巷, 整天人来人往。有的驻足观望, 发思古之幽情。有的流连忘

◆江西赣县中学英语组李忠东编译

返, 陶醉在美不胜收的建筑世界之中。

马萨诸塞州政府把波士顿市罕见的建筑群体视为独特的建筑资源, 保护政策做得相当到位。波士顿市政当局特别强调自己的城市是“美国标准的老城市”。用法律的形式确保城市的历史面貌不受到人为的破坏。严禁任何人改变哪一个建筑物的外貌, 违者要追究法律责任。至于对建筑物内部的整修翻新, 也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方可进行。为了确保珍贵的古老资源免于遭受破坏, 有关部门对开发商的监管非常严格。他们往往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 并且受到严密的控制, 才能进行开发, 从根本上杜绝了为了短期利益而进行不合理开发的现象。

尽管纽约人对这种清规戒律很看不惯, 觉得波士顿人过于守旧落伍, 但是他们并不以为然, 认为集各种建筑于一体是波士顿的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 在波士顿, 18和19世纪的建筑仍然有较大的规模, 17世纪的民居也能够找得到。“威斯丽女子学院”为了扩大教学空间, 与此同时让老教学楼保存得完好无损, 竟然在两座老教学楼之间用全玻璃框架结构建了一座新楼。

在波士顿, 闹市区有时需要铺设供电、供水、排污等地下设施。为了使几百年前打造的石块免遭破坏, 建筑工人们总是谨小慎微地将它们轻轻取出。在把管道埋于路面之下, 填土夯实后, 他们再小心翼翼地将石块按照原来的样子铺在路面上。

20世纪50年代末, 波士顿市政府修建了一座贯穿城区的新型高架主干道, 以缩短港口到市中心的路程。但这条高架公路1957年建成后, 因为影响到市容和古老建筑物的采光, 引起了公众的不满。不少市民尖锐地批评道:“波士顿本来是一座完美的城市, 但十分遗憾的是却有一道极其丑陋的伤疤穿它而过。”

市政当局认真听取和考虑了居民的意见, 觉得言之有理, 决定在地下开挖一条更宽敞、更结实的隧道, 以便把主干道“埋”下去。1991年, 这个庞大复杂的“大隧道”系列工程正式开工。因为施工必须确保波士顿殖民地时期狭窄的古老街道和脆弱的建筑物不受到损坏, 而且在城市日常运转的时段进行作业, 所以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在克服了重重的困难险阻之后, 耗资148亿美元的“大隧道”巨型工程终于在超过预定工期5年之后于2007年年底竣工。

对于波士顿市的居民来说, “大隧道”的建成意味着古都风貌的回归。位于老高架公路下的昏暗停车场已被公园取而代之, 被高架遮住光线的传统建筑得以“重见天日”, 整座城市大为改观。人们终于可以第一次从市政大厅出发, 沿着老街古道轻松地到达港口, 而不用在高架公路下徘徊。“大隧道”建成后, 穿越波士顿城的平均时间将从19.5分钟缩到2.8分钟。现在, 波士顿整个市区出现了地上古风依存而地下车流滚滚的奇特景观, 令人叹为观止。

在许多人看来, 波士顿是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城市。市中心商业区有60层的约汉考克塔楼、52层的咨询中心大楼和新政府中心等代表城市现代化面貌的摩天大楼。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 古老的建筑常常映入眼帘。如地处查尔斯河南岸的老城区, 至今还保留着一条5个世纪前修建的街道———“自由的足迹”。它蜿蜒曲折, 长度超过3公里。沿途的房舍大多在17和18世纪建造, 有教堂和独立战争遗址, 像保罗里维尔厅、旧州议会厅、南部会议厅、金所教堂、克里斯特教堂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波士顿公园, 建于1634年, 为美国最古老的公园。里面的古榆苍劲挺拔, 栽种于250年前, 历经岁月沧桑。在波士顿, 新潮和传统、现代和古代达到了微妙而和谐的统一。

源远流长古城美

斯德哥尔摩原是斯塔丹岛的一个小镇, 1250年在小镇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为了防止海盗侵扰, 抵御外敌, 当时的人们在一个小岛上用巨木修建了城堡, 还在水中设置圆木栅栏。圆木在当地被称为“St ock”, 这个小岛的名字叫“Hol m”, “St ock”加上“Hol m”, “斯德哥尔摩”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意为“木头岛”。1436年, 瑞典定都于该岛。因为这座城市最初是由木建城堡发展而来的, 于是命名为斯德哥尔摩。在历史上, 城堡被视为中央政府权威的象征。因此, 现在无论市内还是郊区小镇, 到处都能见到它们巍然矗立的身影, 成为斯德哥尔摩的一大奇观。斯德哥尔摩素有“美方威尼斯”的美誉, 其实, 它比威尼斯更漂亮更气派得多。

斯德哥尔摩位于梅拉伦湖入波罗的海处的14个岛屿上, 被2.4万余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所环抱,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岛城。斯德哥尔摩包括郊区在内居住人口178万, 见不到多少高楼, 所谓的“摩天大楼”也仅仅是那5栋相连的19层高楼, 8车道的路都是通往远方的高速公路。

斯德哥尔摩市政大厅是市政委员会的办事处, 濒临梅拉伦湖, 是20世纪欧洲最美的建筑物之一。它1911年动工, 1923年建成, 被视为斯德哥尔摩的象征。这是一座庞大的城堡式建筑物, 足见瑞典人深深的城堡情怀。市政大厅周围是绿树红花, 还有碧波荡漾的湖水, 景色十分优美。它的右侧耸立着一座高105米、有3个金色大皇冠的尖塔, 代表瑞典、丹麦、挪威三国国王和人民的亲密合作。登上这座尖塔, 便可将斯德哥尔摩的14个岛屿尽收眼底。放眼遥望, 只见市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古今建筑有机结合。

市政大厅对市民和游客开放, 门票仅60瑞典克朗 (1瑞典克朗约合0.8元人民币) , 对于每小时最低工资95至100瑞典克朗的瑞典人来说, 实际上是等于免费。参观市政大厅分批进行, 每批20至30人左右, 由解说员带领。

走进市政大厅里, “蓝厅”便映入眼帘。它尽管是一个并无蓝色装饰的意大利式的露天广场, 可是人们在这里能够仰望蓝色的天空, 俯身可以见到蓝色的大海, 故命名为“蓝厅”。因为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就在这里隆重举行, 所以成为瑞典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而享有盛名。市政大厅内还有一个光装饰就耗资3000多万美元的“金厅”, 是每年主办诺贝尔奖评选之后舞会的场所。它纵深大约25米, 四周墙上的一幅幅壁画用1800万块约为1厘米见方的各种彩色玻璃块镶嵌而成。左边墙上的壁画气势宏伟, 反映了瑞典历史的巨大变迁。右边墙上的壁画以瑞典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肖像为主, 歌颂了民族的精英。在正中墙的镶嵌壁画上, 端坐着一位神态俊逸的女神。她的脚下有两对人从左右两边向她靠近, 他们分别是欧洲人和亚洲人。这幅艺术作品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寓意深刻。它告诉人们, 斯德哥尔摩是由梅拉伦湖和波罗的海的结合而诞生的, 已成为世界各地游客趋之若鹜的地方。

在斯德哥尔摩城里, 大小教堂比比皆是。要说出准确的数字, 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游客们在市区的游览图上能找到的就多达百座。教堂的房子都比较古老, 很有些年代。最早的布鲁斯教堂建于1160年, 饱经风霜, 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人”。至于最新的教堂, 大都建在上个世纪初。教堂的设计和建筑充分体现出瑞典人的勤劳和智慧, 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座教堂都算得上是一件“艺术品”, 外部气势磅礴, 内部精雕细刻, 而且一座教堂一种风格。今天的年轻人虽然对宗教的兴趣远不如他们的前辈那么浓厚, 但在进行洗礼、婚礼、丧礼的“三礼”活动时, 还是会上教堂去。

斯德哥尔摩的传统建筑物遵照一定的模式, 很有讲究:它们的墙基用大块的花岗石垒砌而成, 坚固耐用;上部都是尖顶塔楼, 别具一格;外部装饰变化多端, 艺术性强。根据市府有关部门的规定, 凡是公共建筑物, 施工部门用于艺术装饰的费用必须占总预算的1%。由于每幢传统建筑物都留下了落成日期, 因此很好辨认是哪个世纪的房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斯康森露天民俗博物馆”, “斯康森”是瑞典文“多角堡”的意思。它于1891年建成, 是世界上民俗博物馆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从多种角度向人们展示了瑞典昨天民俗生活的缩影。“斯康森露天民俗博物馆”的面30余公顷左右, 里面150幢古朴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分布在风景秀丽的山坡上。其中有地处南部斯格耐的草顶木房或砖房, 有生活在北部的拉普族的圆锥形木屋, 有上面盖着尖塔和钟楼的教堂。参观者可以由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导游小姐带领和指引, 沿着山间小道缓缓而行, 进到房舍里。屋内陈设的家具、灶炉、农具、纺车和生活用品也都原封不动地保持着昔日的模样, 房舍的“女主人”身穿自己民族服装, 以古老的方式为参观者织布或编织, 详细解释她们故乡的器物和风俗习惯, 生动地展示了瑞典500年内的生活情景。以一座古老的院落为例, 房屋由粗大的树干构筑而成, 桌子用树干为材料拼钉, 其他生活用具也都离不开木头, 所有的陈设简单实用, 瑞典中世纪的民居风貌可见一斑。

“斯康森露天民俗博物馆”现在已成为瑞典重要的文化娱乐中心, 各种艺术展览经常在这里举行, 音乐和戏剧的演出更是没有间断过。特别是每年到了瑞典传统的仲夏节和露西亚女神节, “斯康森露天民俗博物馆”更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从全国各地涌向这里, 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 度过美好的时光。据统计, 每年来“斯康森露天民俗博物馆”旅游观光的人数超过300万, 比斯德哥尔摩的总人口还要多。

在斯德哥尔摩市郊的著名旅游胜地皇后岛上有一个中国宫, 这是一座中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 东方建筑的典雅与西方建筑的华丽兼而有之, 真可谓是中西合璧, 交相辉映。它最早建于1753年, 当时瑞典国王福雷德里克为了庆祝王后乌尔里卡7月24日生日, 决定建造此宫。10年之后, 国王下令重新修建中国宫, 要求以木石结构将原来的本质结构取而代之, 并且扩大规模。到了20世纪50年代, 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翻修。

中国宫仿照中国宫殿的设计, 建筑为弓形, 宫顶刻以雕龙, 但无琉璃瓦。位居中央的是主殿, 每层分为前殿和后殿, 分别有5至6个房间。在主殿的左右, 各有一侧殿, 用回廊与主殿相连。在宫殿门窗的两侧, 以中国式图案组成边框, 书写有中国对联。室内摆着瓷花瓶、漆盆、象牙宝塔、泥人、宫灯、文房四宝和茶具等, 所有的陈设差不多都是中国的传统样式。至于四面的墙壁上, 则挂满了中国山水花鸟鱼虫的条幅和画轴。离中国宫不远, 还有一个名叫“广州村”的地方, 由十几座木屋组成。它和中国宫时同兴建, 曾经是国王和王后的“工业村”。实际上, 它只不过开设了几家铁器作坊而已。现如今, 这里的房舍经过修葺后, 已成为标准的居民住宅。

时至今日, 在城内还可以找到具有中世纪特色的不规则的街道。最古老的市区位于国王岛上的“老城”, 地处市中心, 什么老皇宫、老广场、老街道……应有尽有, 充满了中世纪的情趣。与法国金碧辉煌的王宫不同, 瑞典的王宫显得素雅简约。老城区的历史长达700多年, 因免受了战争破坏而完好无损, 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老城”是游客争相一睹之地, 街道由石头铺就而成, 路面狭窄, 最宽5至6米, 最窄的地方仅90厘米。街道两旁房子的色调多以橙色、黄色为主, 几乎全部是13至19世纪的建筑物, 上面装饰着浮雕和石刻, 真可称得上“老古董”了。在这里, 昔日的遗迹处处可见。500年前的地下室和墙垣, 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位于中央广场的一口石井, 据说是当年供居民使用的唯一的淡水井。“老城”有一条很有名气的步行街, 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1公里长的街道两旁商店挨着商店, 各种各样的手工艺纪念品琳琅满目。街上人来人往, 熙熙攘攘, 如同农村赶集似地热闹非凡。当地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到了斯德哥尔摩而不去“老城”逛一逛, 等于白来一趟。

80多年前,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也曾经和北京一样, 大片地拆除老屋, 盖新房。可是到后来, 在专家和市民的一片反对声中, 市政当局终于醒悟过来,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住手不干了, 好不容易保留了城市最中间部分的0.8平方公里的老房子。随后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手段, 现在还限制机动车进入。今天, 在斯德哥尔摩市民的心目中, 这个0.8平方公里的“老城”是最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地方, 成为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印记。

保持本色古堡

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 形状酷似一把小提琴。正如奥地利国歌所唱到的那样———“山峦叠嶂的国土, 江河之畔的国家”, 在这个高山国家里, 山地为全国总面积的70%, 东阿尔卑斯山脉占了国土的三分之二。奥地利森林覆盖率高达40%, 它的著名森林位于首都维也纳西郊, 绵延40公里, 给大片的山岭披上绿装。树木品种繁多, 有柏树、云杉和蓝杉等。东南部是一片2000多公顷的洼地森林, 珍禽异兽时常出没其间。与匈牙利交界的诺吉勒湖是中欧最大的草原湖, 它海拔113米, 总面积320平方公里左右。诺吉勒湖岸边层层围绕的芦苇丛宽度可达5公里, 成为300多种鸟类栖息的天堂。据统计, 在此筑巢、觅食的鸟类多达数以万计, 其中有苍鹭、琵鹭等沼泽地常见的鸟类。

奥地利是欧洲乃至世界的“音乐王国”, 几个世纪以来, 许多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个美丽的国家度过了漫长的时光, 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约翰·施特劳斯的名曲《蓝色的多端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以及贝多芬《美丽的磨坊姑娘》等, 就是音乐家们在多瑙河畔诗歌般的田园幽境中触景生情, 灵感迸发, 写就而成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描述了鸟儿啼唱、流泉淙淙、微风低吟、空气芬芳的人间仙境, 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在欣赏这首著名乐曲时, 眼前仿佛出现了由巍峨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脉、一望无际的森林、星罗棋布的秀美湖泊和古朴雄伟的城堡构成的景色迷人的国度。

在奥地利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中, 年代久远的古堡处处可见, 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古堡里完整地陈设着公元12世纪到19世纪的古物, 什么木器、吊灯、绘画作品……真是应有尽有, 目不暇接。

以布尔根兰州为例, “布尔根兰”的原义为“城堡之地”, 至今全州境内还有68座城堡, 是奥地利城堡最密集的地点。每个城堡的背后, 都流传着动人的故事与传说。

在东南部的施蒂利亚和勃艮兰这两个州, 分布着18座风格各异的古堡, 真实地记录着奥地利悠久的历史文化。近年来, 当地政府和古堡所有者重新修葺了这些残旧的古堡, 形成了著名的“古堡一条街”。前来“街”上观光旅游、领略古堡风情的人群络绎不绝, 令那些对欧洲历史和古城堡感兴趣的游客常常流连忘返, 产生时光倒流的感觉。

这些古堡每一座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无论是建筑风格, 还是内部装潢, 或者餐具饰品, 都保留着当时的印记。它们像是一座座历史博物馆, 充分体现了欧洲的传统建筑和文化。

其中“居兴堡”的历史最为悠久, 它建于公元12世纪, 坐落在一个200米高的死火山口上。“居兴堡”最初只是一座结构简单的防御设施。到16世纪时成为著名的巴提亚尼家族的财产, 被扩建成了防御奥斯曼帝国入侵的要塞。今天, 重修后的“居兴堡”仍然保留着它的原始状态。游客们站在长满青草的破旧城墙上, 遥望四周的平原, 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瑞格斯堡”号称“最坚固的要塞”, 可算得上是要塞城堡的典范。它位于400多米高的峭壁之上, 各种防御设施配备齐全。有趣的是, 堡内还有能够耕种的良田和可以饮用的井水。堡外只有一条通往山下的道路, 在当年可说得上是易守难攻。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曾多次围困“瑞格斯堡”, 但每次都是大败而逃, 损失惨重。作为一座从未被攻克的城堡, 它成了奥地利人民的骄傲。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周围, 也耸立着许多古堡。在多瑙河畔一个名叫“瓦壕”的最美地段, 有分别建于11世纪和12世纪的“顿施坦古堡”和“阿施坦古堡”两个古城堡。

“嘎施坦古堡”于1155年正式命名, 它早在罗马时代就有雏形存在。1592年在土耳其入侵时古堡曾毁于战火, 17世纪得以重新修建。它多易其主, 现为阿里斯家族私产。在“嘎施坦古堡”狭窄的人口处, 立着一块作为古堡标记的大石头。进古堡参观访问的客人都会用手轻轻地摸一摸那块石头, 一方面表示对古堡主人的友好之情, 另一方面祈求自己平安无事。

“卡施坦古堡”耸立在高山之巅, 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古堡。厚厚的城墙, 高高的塔楼, 拱形的门楼, 坚固的窗洞, 中世纪的武器库, 尖顶的教堂……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早在1115年, 在“施坦古堡”的原址就有一个古堡。后来, “维氏”家族在废墟上建起这个典型的中世纪古堡, 现已成为奥地利著名的旅游景点。

从14世纪起, “拉克森堡”就成为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夏宫和狩猎的场所。到18世纪, 女皇玛丽亚·特蕾希亚对老宫殿重新修建。

“舜布勒城堡”始建于10世纪, 17世纪经过改建, 被公认为是多瑙河畔最美的古堡, 也是奥地利最为古老的城堡之一。

奥地利政府爱护自然, 尊重历史, 十分重视古堡的保护, 将其视为本国悠久历史和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将这些古城堡 (包括里面的古物) 出售时, 价钱低得不可思议, 只要1奥地利先令 (约合人民币1元) 。令人不解的是, 售价如此“便宜”的古堡却无多大的吸引力, 一般的人不敢问津。究其原因, 在于购买古城堡时, 买主毫无例外地务必接受一个附加条件:任何人无权翻新和改造古堡, 所能做的仅仅是修缮和加固的工作, 以保持古堡的原貌。显而易见, 把“一先令古堡”买下来容易, 可是日后要担负的维修费用却是难以计数。正是在这种“保持本色”理念的支配下, 奥地利的秀美森林、古朴城堡、千年小镇和百年老店等, 才得以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

全民动手建古城

波兰的首都华沙是一座世界名城, 始建于公元13世纪, 当时是维斯瓦河渡口上的一个中世纪市镇。15世纪中叶起发展成国家的中心和马佐夫舍省的省会, 1596年定为波兰的首都。在波兰语中, 华沙为“华尔沙娃”。当地流传着一个古老而有美丽的故事:一对名叫华尔西和沙娃的男女恋人, 勇敢地抗争国王的阻挠, 最后终于结成夫妻。人们对这对青年恋人的勇敢精神十分敬佩, 便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 后来简称为华沙。

历史上的波兰可谓多灾多难, 饱受创伤。在1655年至1657年的一场战争中, 这座古都遭到严重破坏, 以后几个世纪中又多次被异族占领和统治。二战前, 法西斯头目希特勒曾经猖狂地叫嚣说, 用不了几天的时间就可以把波兰从地球上抹掉。结果华沙几乎被夷为平地, 全城85%以上的建筑被毁, 富丽堂皇的古典建筑几乎荡然无存, 仅剩下残垣断壁, 一片焦土。有的人曾经断言:“华沙不会重现在人间, 至少100年内是没有希望的。”

然而, 事实做出了相反的回答。面对着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富有爱国心的华沙大学建筑系的老师和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他们自发地停止了一般课程的教学, 全身心地投入到全面测绘整个华沙古城区的活动之中。他们在对每条街道和每幢建筑物进行认真测量的同时, 还极为详细地绘制了街道位置、建筑物各个立面造型和色彩的图纸, 无一遗漏地精确记录了所有的细部。为了安全保险起见, 这些宝贵的图纸和资料全部被藏到山洞里。在战后重建华沙时, 苏联人提出按他们的模式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全新的华沙。然而华沙人坚决反对, 纷纷要求按照古城原来的模样重建。华沙大学的师生从山洞里搬出老城的图纸, 摆放在街头展览, 广泛征求意见。最后, 市民们终于达成了共识:恢复古城原有的风貌。

消息传开, 群情振奋, 30万流浪在国外的波兰人回来了。在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 人们有钱捐钱, 无钱出力。清理废墟的现场热火朝天, 参加劳动的不但有身强力壮的中青年, 还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全民参与, 齐心协力, 一座和战前一模一样的华沙古城拔地而起, 令人叹为观止。被这种“华沙速度”所震撼, 世界遗产组织将其作为一个特例, 把重建的华沙古城列为世界遗产。该组织高度评价道:二战时期, 18世纪的历史名城———华沙, 八成以上的历史建筑遭到毁灭。二战之后, 华沙人民用长达5年的时间重建家园, 修建了教堂、宫殿和贸易场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华沙的重生是13至20世纪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1945年华沙摆脱法西斯的魔掌之后, 便按原样重建城市, 不仅保持了中世纪古城的风貌, 而且兴建新市区, 不论规模还是水平都超过了战前。在重建过程中, 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和修复给予了格外的重视, 战前市内900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 差不多都进行了修复和装饰, 昔日的宫殿、教堂、城堡等显得更加巍峨壮观。

今天, 华沙依然保持着老城和新城的格局。老城区地处维斯瓦河西岸, 各种历史纪念物、名胜古迹, 宏伟的宫殿、巨大的教堂, 各式各样的箭楼、城堡等引人注目。中世纪的红色尖顶建筑群四周被红砖砌成的13世纪的内墙和14世纪的外墙所环绕, 高耸的古式城堡屹立在四角, 气势磅礴。古城南侧的华沙王宫, 又叫华沙城堡, 建于1572年, 平面呈五边形。宫内收藏有大量的珍宝和艺术品, 被誉为“波兰民族文化纪念碑”, 波兰历史上最有名的画家扬·马特伊科描绘波兰历史的油画陈列在王宫画廊里。巴罗克式建筑克拉辛斯基宫、瓦津基宫、圣十字教堂、圣约翰教堂、罗马教堂、俄罗斯教堂等著名的古老建筑美丽壮观, 有波兰古典主义建筑杰出代表之称。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青铜雕像是华沙的“守护神”, 寄托着波兰人民对自由、幸福的渴望, 已被绘制成华沙的城徽图案。在华沙城堡广场, 1644年建立的巴洛克式样“齐格蒙特三世纪念柱”巍然耸立。据统计, 市内有900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 迄今已修复和装饰了近700多座, 使华沙成为欧洲保持着中世纪轮廓的城市之一。

在新城区,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居民住宅区环境幽雅。美丽的维斯瓦河由南向北静静地穿过市区, 两岸树木葱郁, 碧草如茵。市区有近70个大小公园, 绿化面积达130平方公里, 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8平方米, 整座城市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

认真规划护古都

波士顿、斯德哥尔摩、奥地利和华沙保护古都风貌的做法值得称道, 对我们不无启发。

北京的古城墙在上个世纪50年代被拆除殆尽, 现在我们才意识到当时设有听从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先生的宝贵建议, 做了蠢事。而近年来, 随着马路越修越多越修越宽, 加之旧房危房改造迅速向市中心推进, 北京老城区内的胡同和四合院正面临着被大规模、成片消灭的“厄运”, 我们又在做一件荒谬的事情。照此下去, 不出几年, 北京人、来北京出差的人、国外的旅游者将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提出一个迷惑不解问题———“这还是北京吗?”想当年, 在纵横交错的胡同里, 典型的四合院内有天棚、鱼缸和石榴树等, 充满着浓浓的老北京味儿, 给人以无限温馨的回忆。的确, 作为对一座帝国古都的改造, 必须改变在老城区修建宽马路这一建设思路, 城市新的道路建设, 应该避开老城区。

令人欣慰的是, 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 政府已决定从2006年起, 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北京市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市文物局和市规划院等有关部门经过研究, 出台了保护古都风貌的规划。去日无可返回, 来日还可把握, 让我们为保护北京的古都风貌而共同努力吧!

风貌保护 篇2

为推进我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彰显XX传统建筑特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及视察江西、XX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注重乡村建筑风貌的引导和塑造,保留乡土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重点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1+6”省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村、传统村落和政府投资类建筑项目的示范引领,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整治,以及风貌特色提炼工作的总结,积极探索并建立一套可借鉴、能复制、易推广的乡村风貌建设管控长效机制,并在全区推广,最终形成彰显XX特色的乡村建筑风貌。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按照不同乡镇、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水平,确定村庄体系和定位,分类别、分层次制定工作目标和建设标准,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不照搬城市模式,坚决杜绝“形象工程”。

(二)坚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现区位与生活差异性,展现乡村传统格局和风貌多样性,避免“千村一面”,建设有乡愁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美丽乡村。

(三)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

强化政府对乡村风貌保护与传承的组织领导,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引导群众自觉按规划、按图集改造建设房屋,传承与保护我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充分尊重民意和群众首创精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发挥群众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风貌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四)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先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充分尊重自然环境、村庄肌理、历史文脉,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挖掘、提炼建筑特色

1.加强对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特征研究,从建筑材质、风格、色彩、形体、符号等方面总结提炼我区地域性客家村庄建筑特色、特点,萃取XX民居建筑文化元素,充分融入《XX乡村建筑风貌营造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研究成果中,并在新建建筑中推广应用。(牵头单位:区自然资源分局,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文广新旅局、区财政局、各乡镇)

(二)全面推动建筑风貌改造

2.科学开展示范试点建设。以江口镇河埠村(“1+6”省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村)、五云镇大岭村(特色保护与传承试点村)、传统村落及乡(镇)政府投资类建筑项目等为示范试点,开展乡村建筑特色风貌改造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试点总结并提炼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能复制、易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推动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加强对政府投资类建筑项目在建筑体型、规模、功能、风貌等方面提出多维体系的控制,强化XX传统风貌的塑造。(牵头单位:区自然资源分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各乡镇)

3.逐步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在试点项目基础上,各乡镇、村要根据实际建设需要,有计划地推动试点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工作,统筹把握推进力度、建设程度与财力承受度、乡村居民接受的关系,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区域范围内其它区域的风貌提升工作。(牵头单位:

区自然资源分局,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广新旅局、各乡镇)

4.加强历史(古)建筑保护。对已列入省级或国家级传统村庄的村庄区域,编制好《保护发展规划》,对列入国家、省、市、区四级保护名录建筑开展好保护、修缮、整治工作,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及挂牌保护事项,强化该区域周边建房审批管控,有力推动“两违”拆除事项,确保该区域在规划审批、建筑修缮整治中严格遵守相关保护要求和规定,注重延续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乡村空间格局,不得改变历史肌理和出现不相协调的建筑风貌。同时,在全区范围内再次开展具有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建筑摸排建档工作。(牵头单位:区文广新旅局,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自然资源分局、各乡镇)

5.加强传统建材供应和工匠培养。培养一批红沙岩、青砖、灰瓦等传统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保障传统建材稳定供应。强化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和规范管理,组织试点村结合特色风貌改造试点示范,至少开展一次农民建房培训,重点宣传基本规划设计常识、建筑技能、安全知识等,具备条件的要开展实操训练。可探索由第三方机构开展培训、实操考核,发放培训合格证,鼓励农民建房优先选择持有培训合格证的农村工匠,培养壮大掌握本土工艺的农村建筑工匠队伍,整体提升农房建设水平和质量。(牵头单位:区住建局、区工信局,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自然资源分局、区税务局)

(三)建立完善长效管控机制

6.明确管控技术要求。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乡村地区编制村庄规划应将《指引》作为上位依据。各乡镇在新批准村民建房设计时应参考和依据《指引》。(牵头单位:各乡镇,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自然资源分局)

7.规范方案设计及审查。乡(镇)政府和社会投资类的新建、改(扩)建建筑要依据《指引》对屋顶、墙面、色彩等强制性要求及其它引导性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在规划许可中,要依据《指引》重点审查屋顶、墙面、色彩等核心内容,对建筑材料、门窗、符号等提出管控,对宅前屋后,提出绿植、铺装等元素建议。(牵头单位:各乡镇,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自然资源分局)

8.规范村民建房审批管理。各乡镇应结合《指引》和批准实施的《村庄建设规划》和《XX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客家特色新户型设计图集》,进一步规范村民建房行为。区自然资源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在宅基地选址、建房标准、风貌管控等方面要加大指导力度。各乡镇要履行好属地责任,加大户型设计图集推广,引导村民选择经过培训合格的建筑工匠施工建房。要通过采取“五到场一公示”、聘请村庄规划监管员等措施,加强批后监管工作;对于与乡村风貌不协调的旧建筑,按照旧房风貌改造技术图集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活动,有序完善改造。(牵头单位:各乡镇,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分局、区住建局)

9.从严控制农村房屋建筑体量。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建新拆旧、法定面积”的要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及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统一占地面积(原则上每户不超120平方米)、统一建筑面积(不得突破350平方米)、统一房屋高度(原则上不超过三层)、统一外观朝向,做到房型、朝向和风格的相对一致的要求,控制农村房屋建筑体量,积极引导村民建设经济适用型房屋,杜绝超高超大建房现象。(牵头单位:各乡镇,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分局、区住建局)

10.强化资金奖补措施。要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保障安居工程建设等工作实际,探索建立相应的资金奖补机制。对乡村居民自愿改造的,要加大经济性和空间实用性的技术指导力度;对按照《指引》要求建设或改造村民自建房的,要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建设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牵头单位:区财政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分局、区住建局、区金融工作局、各乡镇)

(四)加强专业技术服务指导

11.组建技术团队,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借助自然资源厅挂点帮扶机遇充分利用帮扶定点技术作业单位及借助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建筑设计院等团队的专业力量,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做好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和项目实施指导等工作,解决技术难题。并从中选取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人员作为乡村规划师工作者,开展乡村规划师下乡服务活动,加强农民工匠的传统建筑工艺的指导与培养,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做好乡村建筑风貌引导管控和乡村规划管理工作。(牵头单位:区自然资源分局,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各乡镇)

12.多层面宣传推广,弘扬XX建筑文化。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推动区乡相关领导干部了解和掌握XX传统风貌特征。将XX传统文化知识纳入全区文化旅游讲解员培训教材,推动XX传统文化“走出去”和“请进来”。加大乡镇宣传力度,印制发放XX传统元素建筑实例宣传册,增强农村群众对XX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各乡镇)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自然资源分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广新旅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生态环境局、区金融工作局、区税务局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自然资源分局,区自然资源分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区自然资源分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广新旅局分管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明确责任分工。

区人民政府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实施主体,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区委组织部负责领导干部培训工作,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旅局负责宣传工作,区农业农村局负责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工作,区自然资源分局、区文广新旅局负责技术服务、方案审查、指导审批等工作,区住建局负责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管理、建设指导管理等工作。其它部门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责,积极支持配合,共同推进工作落实。

(三)加大投资力度。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利用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等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争资争项,充分利用上级对传统村落、历史文物建筑、革命遗址等维护修缮方面的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争取专项资金。同时,加强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农民企业家、乡贤参与一些具有市场前景和招商可能的项目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保障。

风貌保护 篇3

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瑞典以及国内各省市、香港地区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国内各省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管理研究人员,天津市建交工委、天津市建委、天津市规划局、天津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员,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住宅集团、天津市海河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历史风貌建筑产权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和使用单位代表,天津大学、天津城建学院、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等高校师生、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等共计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为期2天,国内外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建筑遗产的保护再生暨绿色化改造技术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建筑遗产创新性保护理念、建筑遗产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绿色化改造技术等国内外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工作所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共同课题。

开幕式上,李家俊校长总结了天津大学近来年在历史建筑保护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与会代表加强合作、增进友谊,推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彰显历史风貌建筑的综合价值,为天津市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共同谱写天津美好的未来。崔愷院士指出,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如何协调遗产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如何使建筑遗产在当今的城市生活中继续分担其所能承担的城市功能,如何使建筑遗产的保护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天津乃至全国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极其重要的课题。会上,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与绿色化改造技术的专家共聚一堂,为天津的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带来新的思路和视野。

天津市近年来积极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尤其在历史风貌建筑整修中推行“政府主导、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的模式,每项工程施工前均召开专家评审会,并邀请公众代表参加,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历史风貌建筑工程整修方案修旧如故,这种由公众参与推动保护工作的天津模式为全国首家。与会专家称,天津模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将向全国推广。

天津市国土房管局刘子利局长全面回顾了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是夯实基础。天津早在2005年就建立健全了以《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为核心的法规、管理、技术三大保护体系,使各项保护工作全面铺开。二是强化监管。依法审定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施工方案,均做到了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检验;坚持开展全市历史风貌建筑日常巡查,并及时查处了各类历史风貌建筑违法案件。三是查勘修缮。组织了五大道、解放北路、一宫花园等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实施了全市历史风貌建筑结构安全和消防安全查勘,修缮了各类历史风貌建筑310幢、66.53万平方米,整体凸显了城市风貌特色。四是合理利用。依法、有序开展腾迁整理工作,使全市115幢历史风貌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其中有75幢实现了“商旅文”结合,有效控制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中过度商业化趋势。五是亮点突出。重点建设了静园、民园西里、曹禺旧居、庆王府、山益里、先农大院等一批历史风貌建筑整理项目,使其成为“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旅游亮点和人文地标,发挥出巨大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

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在发言中表示,现存的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是一部物化了的城市发展史,是城市灿烂文化的稀世物证和重要载体,是市民与遥远祖先联系、沟通的物质渠道,这些深层价值是难以用经济价值衡量的。

当前,文化遗产既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视”,亦面临“前所未有的破坏”,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和空前的基本建设过程中,每一处文化遗产的兴衰,无不和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无不牵动着千家万户。在文化与社会的公共性日益加强的今天,文化遗产不应该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不应“锁在深闺人未识”,而应当融入文化和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他以故宫博物院为例,讲述了这座将近600年历史的古建筑群如何进行保护和利用,让古建筑既保持健康的状态,又能够展示出历史文化的风采,让国内外观众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单霁翔院长表示,希望天津市以此次国际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进一步完善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保护机制和模式,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社会价值 篇4

一、积淀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

历史风貌建筑年代较为久远, 上至远古时代, 下至新中国成立之初, 横亘历史五千年。这些历史风貌建筑不仅表现了彼时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色, 更凝结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已经超脱了建筑物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以一个个延续至今的独立存在, 向后人鲜活地展示其在历史长河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可以说, 历史风貌建筑存续的历史, 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 每一栋历史风貌建筑, 都是历史的一个缩影。

正是历史风貌建筑所承载的独特的文化与历史底蕴, 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得以突显。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等方面的原因, 很多历史风貌建筑遭到破坏、损毁, 有的则被挪用、改建, 失去或将要失去原本的面貌, 其后果便是它所代表的文化符号面临消亡的危险。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就是要维护这些建筑的原始面貌, 使其蕴含的文化得到维系与传承。

二、保存历史风貌原状, 增进民众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

古代的历史风貌建筑主要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到了近代, 中国的历史风貌建筑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而将东西方文化交融在一起。鸦片战争结束后, 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个特殊的社会形态里, 西方文明随着列强的入侵而对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在此背景下, 中国的很多地方出现了具有时代烙印的建筑, 其中尤以天津最为典型。

在近代中国, 天津由于其毗邻京城、地处南北要冲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举足轻重。1860年之后, 天津开埠通商, 英、法、德、意等租界逐渐形成。当时租界的建筑迥异于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理念, 例如英租界推广引入西方的生活方式, 按“花园城市”理论进行规划和建设。受租界的影响, 当时天津出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欧洲古典复兴建筑、折衷主义建筑、现代建筑等不同风格的建筑共存的景象, 反映了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实。这些建筑大多数保存至今, 对于研究近代中国和欧洲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租界建筑外, 众多的名人寓所也是近代天津的宝贵遗产。据考证, 近代有200多位名人政要在天津留下了足迹, 例如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邓颖超、张太雷, 爱国将领张学良、吉鸿昌, 历史名人梁启超、严复、张伯苓, 以及末代皇帝溥仪, 北洋政府五位大总统, 等等。这些名人寓所构成了中国波澜壮阔的近代史的一部分,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基地。对这些名人寓所进行整理修缮, 保存其历史原貌, 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外开放, 可以让民众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名人的经历, 更深切地体会近代天津乃至近代中国的前进历程, 并增进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发掘历史人文内涵, 提高现代城市品位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以及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 一度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标志。不过, 许多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背后, 隐藏着人文内涵缺失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缺少先天的人文资源。由于历史原因, 有些城市 (特别是新兴的、年轻的城市) 并没有积累起丰富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传统, 尽管这些城市可能会采取措施加强人文方面的建设, 试图提升其人文品位, 但人文内涵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 并非后天在短期内所能完全弥补。二是忽视人文建设。有些城市并不缺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 未能有效保护和开发已有的人文资源, 使得城市的人文气息逐渐流失。

人文内涵的缺失, 反映了城市发展中物质与精神的失衡, 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历史风貌建筑的存在, 则为城市的人文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历史风貌建筑不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以物化的形式展示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并且这种物化的形式很容易为人的视觉所感知, 因而它在表现城市的人文环境时更具优势。

实践证明, 只要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城市的文化品位就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以天津为例, 近年来天津市在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建设滨海新区的同时, 十分注重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工作, 以立法的形式制定了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制度, 成立了专门的负责机构, 同时通过举办研讨会的形式深度发掘历史风貌建筑的内涵, 以举办展览、对外开放等形式增进各界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了解与认知。这些措施对提升天津的文化品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方面, 市民通过与历史风貌建筑的接触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使人文气息蔓延在大街小巷, 活跃了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 天津藉此成功塑造了文化名片, 五大道、小洋楼等俨然成为天津的招牌, 并广为外界所知。

四、展示地域风格特色, 丰富旅游文化资源

每一栋历史风貌建筑的产生都有其时空背景。根源于既定时空的特性, 决定了历史风貌建筑的差异性和不可移植性, 时间不同, 空间不同, 历史风貌建筑也会有所不同。进一步而言, 时空背景的差异造成不同的历史风貌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特色, 反映了我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是我们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文化遗产。这些各具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 对不同兴趣爱好和审美观点的游客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游客通过参观不同的历史风貌建筑, 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渊源。因此, 历史风貌建筑所在地方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历史风貌建筑这一有效载体, 发掘其人文内涵, 制定富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发展规划, 整合既有的旅游文化资源, 并辅之以适当的行销策略, 从而打响城市的旅游文化品牌, 实现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发展旅游经济的完美结合。

摩登新风貌 篇5

温馨实用之外,时髦也是值得探讨的家居新方向。多伦多设计师Ryan Taylor设计的“巴比伦”壁灯盆景给出了一个不错的方向,他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灯具与盆栽巧妙结合在一起,让家居空间变得妙趣横生。尼日利亚设计师Ini Archibong则对常见家具进行定制改良,张扬的色彩与干净的线条更具时髦感。

01. Neuland为MDF Italia设计的Randomito书架。售价4840元 / from mdfitalia.it 02. Elio Fiorucci私密系列台灯。未定价 / from: eliofiorucci.it 03.Ryan Taylor设计的巴比伦壁灯盆景。未定价 / from: oniprojects.com 04. Lladró鹦鹉镜。售价5900元 / from: lladro.com 05. Werner Aisslinger设计的Behive吊灯。售价4250元 / from: foscarini.com 06. Piero Lissoni为Flos设计的灯罩垂饰。售价1.8万元 / from: flos.com 07. Liza Sherman印度天青石矮桌。售价4万元 / from: lizasherman.com 08. Ini Archibong设计的Stargazer躺椅。售价5.68万元 / from: facebook.com/designbyini

花花公子

褪去过多的粉饰与娇气,大胆、闪亮的外套华丽登场,太空时代的光泽与摩登都会的色调,让人联想到David Bowie在《Hunky Dory》中释放的妩媚与邪气。

01. Versace金属质感夹克。售价7250元 / from: versace.com

02. Etro印花棉绸西装套装。售价13500元 / from: etro.com

03. Mugler金属质感单扣西装套装。售价10560元 / from: mugler.com

04. Roberto Cavalli西装外套。售价11300 元 / from: robertocavalli.com

05. Givenchy双排扣外套。售价7780元 / from: givenchy.com

06. Canali风衣外套。售价12200元 / from: canali.com

智趣装备

越来越多实用而有型的智能高科技产品进入日常生活,比如Google眼鏡,内置GPS、动作传感器、摄像头,可以指路、好友互动、拍摄照片和视频。实用小工具也不少:Sky WiFi智能笔能在你书写时将内容通过WiFi同步到云端;Celluon魔方则通过激光投射虚拟键盘及鼠标,是记录的好帮手。

01. Sony HMZ-T2 3D头戴式显示器。售价4650元 / from: sony.com

02. Google Glass智能眼镜。售价9350元 / from: google.com/glass

03. Celluon魔方激光投影键盘。售价935元 / from: celluon.com

04. Vuzix M100 智能眼镜。售价6200元 / from: vuzix.com

05. Sky WiFi智能笔。售价1055元 / from: livescribe.com

06. Aedle vk-1头戴式耳机经典版,限量400只。售价3200元 / from: aedle.net

经典优雅

今年汽车业在国内的最大事件当属上海车展,豪车的推陈出新备受关注。阿斯顿·马丁Rapide S、保时捷新款911 GT3、奔驰全新的轻量型SUV概念车GLA、宾利飞驰、兰博基尼50周年特别版Aventador LP 720-4、玛莎拉蒂全新车款Ghibli这些重量级车型的集体亮相,给低迷的豪车市场带来强劲潮风。

01.兰博基尼50周年Aventador LP 720-4特别版,限量10部。未定价/from:lamborghini.com

02.宾利飞驰W12(Mulliner)。售价405.8万人民币起/from:china.bentleymotors.com

03.奔驰GLA概念车。售价2.5万英镑(不含税)/from:mercedes-benz.com.cn

04.玛莎拉蒂Ghibli。未定价/from:maserati.com.cn

05.阿斯顿·马丁RapideS。售价358.8人民币/from:astonmartin.com

06.保时捷2013款911 GT3。未定价/from:porsche.com/china

风貌保护 篇6

历史风貌建筑是指建成50年以上, 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 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

历史风貌建筑区是指历史风貌建筑集中成片, 街区景观较为完整、协调的区域。

二、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确定程序是什么

历史风貌建筑的确定需经过备选、初步认定、评审、批准等程序。

(一) 备选

1.备选的历史风貌建筑可通过单位和个人的推荐、历史风貌建筑普查等途径产生。

2.推荐人 (单位) 可以通过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来访等形式, 向市风貌办推荐历史风貌建筑或者提供有关线索。

(二) 初步认定

市风貌办应当对备选建筑进行初步认定审核。

(三) 评审确定

1.依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市风貌办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做好初步认定的历史风貌建筑的确认、保护等级的评审工作;

2.专家咨询委员会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规定的确认条件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等级确认原则》对历史风貌建筑建议名单和保护等级进行审议, 提出评审意见;

3.市风貌办负责将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历史风貌建筑的评审情况、意见报市国土房管局。

(四) 批准

1.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将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评审结果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2.市风貌办负责在市级报刊公布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历史风貌建筑名单, 并设立保护标志。

历史风貌建筑区的确定需经过初步认定、评审、批准等程序。

(一) 初步认定

1.由市风貌办提出历史风貌建筑区建议名单, 报市国土房管局同意后, 征求天津市规划局意见;

2.建议名单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3.根据征求意见情况调整历史风貌建筑区建议名单, 报市国土房管局同意后转市规划局会签, 形成历史风貌建筑区初步认定名单。

(二) 评审

1.依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市风貌办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做好初步认定的历史风貌建筑区确认的评审工作;

2.专家咨询委员会依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的规定对初步认定的历史风貌建筑区进行审议, 提出评审意见;

3.市风貌办负责将历史风貌建筑区的评审意见同时报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

(三) 批准

1.市国土房管局会同市规划局将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评审结果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2.市风貌办负责在市级报刊公布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历史风貌建筑区名单, 并设立保护标志。

三、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管理部门有哪些, 有何职责

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市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工作。而区、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规划管理工作。建设、市容环境卫生、工商、公安、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则按照各自职责, 协助做好本市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

四、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等级分几等, 有什么保护要求

历史风貌建筑划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个保护等级。

特殊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 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饰面材料和色彩, 不得改变内部的主体结构、平面布局和重要装饰。

重点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 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饰面材料和色彩, 不得改变内部的重要结构和重要装饰。

一般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 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色彩和重要饰面材料。

五、设置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标志有什么规定

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 由市人民政府统一设立保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或者涂抹、改动、损毁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标志。

六、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修缮、装饰装修有哪些规定, 需要办理哪些审批手续

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在进行修缮或装饰装修前, 应当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要求, 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修缮和装饰装修的, 应当到市风貌办办理申请手续, 填写《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审定申请书》, 并提供房屋产权证书或房屋租赁合同;历史风貌建筑现状文字、图片等资料;修缮或装饰装修设计方案;改变内部结构的, 提供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等材料。

申请后, 市风貌办应当派专人到现场查看, 并对有关事项进行审查。经审查, 申请人提交要件有效、设计方案符合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要求的, 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审定通知书》。

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工程应当委托专业的施工单位实施。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图及《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 制定修缮或装饰装修施工方案。由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使用人到市风貌办办理施工方案的审定申请。经审查符合要求的, 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出具《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施工方案审定通知书》。

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和建设工程强制性技术标准施工。申请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各负其责, 确保工程质量, 并要求工程竣工1个月内, 应当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5个工作日内, 申请人应当将验收合格证明、竣工图纸、竣工后照片报送市风貌办。

七、历史风貌建筑产权人、经营管理人、使用人有哪些保护责任

(一)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应当保证历史风貌建筑的结构安全, 合理使用, 保持整洁美观和原有风貌;

(二)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应当按照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要求, 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修缮、保养;

(三) 历史风貌建筑发生损毁危险的, 该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应当立即采取保护措施, 并向区、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八、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内有哪些禁止行为

(一) 在屋顶、露台、挑檐或者利用房屋外墙悬空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二) 擅自拆改院墙、开设门脸、改变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结构、造型和风格;

(三) 损坏承重结构、危害建筑安全;

(四) 占地违章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五) 违章圈占道路、胡同;

(六) 在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的物品;

(七) 在庭院、走廊、阳台、屋顶乱挂或者堆放杂物;

(八) 沿街或者占用绿地、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堆放杂物, 从事摆卖、生产、加工、修配、机动车清洗和餐饮等经营活动;

(九) 其他影响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工作的行为。

九、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不履行及时修缮、保养义务的应承担什么责任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未及时修缮、保养, 致使建筑发生损毁危险的, 由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督促限期抢救修缮;拒不抢救修缮的, 由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委托专业单位代为抢救修缮, 所需合理费用由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承担。

十、对历史风貌建筑迁移、拆除或者异地重建的有无规定

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管理等特殊需要, 涉及必须迁移、拆除或者异地重建历史风貌建筑的, 由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方案, 经专家咨询委员会评审, 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十一、对执行政府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腾迁有哪些规定

对执行政府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的腾迁, 应当由市政府授权的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 按照年度保护腾迁计划, 在取得市国土房管局颁发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后, 方可实施腾迁。

十二、对改变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用途有哪些规定

改变使用用途是指房屋的居住、商业服务、经营、旅游、金融保险、电讯信息、教育、医疗卫生、科研、文化、娱乐、体育等使用用途发生跨类别改变的情形。

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用途不得擅自改变。

确需改变使用用途的, 当事人应当到市风貌办办理申请手续。

十三、违反《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一) 擅自设置、移动或者涂抹、改动、损毁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标志的, 由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可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二) 在历史风貌建筑区内新建建筑的高度、造型、材料、色调等方面与该地区的历史风貌不协调的, 以及原有建筑与该地区的历史风貌不协调的, 或者影响、破坏历史风貌建筑区景观的, 由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或者改正, 并可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新建妨碍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的生产型企业, 由市或者区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迁移, 并可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三) 在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内擅自拆改院墙、开设门脸、改变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结构、造型和风格;损坏承重结构、危害建筑安全;在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的, 由市或者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限期改正、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 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四) 在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内占地违章搭建建筑物、构筑物;违章圈占道路胡同的, 按照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五) 在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庭院、走廊、阳台、屋顶乱挂或者堆放杂物;沿街或者占用绿地、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堆放杂物, 从事摆卖、生产、加工、修配、机动车清洗和餐饮等经营活动的, 按照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六) 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不符合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保护图则要求的, 由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 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七) 历史风貌建筑修缮、装饰装修的设计、施工方案未报送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审定擅自施工的, 由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风貌保护 篇7

一、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概况

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的法定名词, 是指“建成五十年以上, 在建筑样式、结构、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上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反映本市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特点, 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异国建筑风格特点;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在革命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纪念意义;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名人故居及其他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 历史风貌建筑集中的街区为历史风貌建筑区。

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四合院、寺院, 又有西洋古典、现代建筑, 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景观, 是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

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林林总总, 跨越了1000多年的历史。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划分, 可以分为九种类型:居住建筑、文化教育建筑、金融建筑、商贸建筑、办公建筑、厂房仓库建筑、交通建筑、娱乐建筑和宗教建筑等。按建筑的外部特征划分, 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主要为寺庙、官衙等, 如独乐寺、天后宫、玉皇阁、大悲院等。二是欧洲古典复兴主义特征的建筑, 大多是以古希腊、古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范式为摹本。如原开滦矿务局办公楼等。三是折衷主义特征的建筑。既有欧洲典型的集仿主义建筑, 也有中西合璧的折衷建筑, 天津大多数历史风貌建筑属于此类。如鲍贵卿旧宅、孙殿英旧宅等。四是各国民居特征的建筑。既有中国传统民居和天津地方文化结合产生的天津四合院民居形式, 如石家大院、徐家大院等。更多的是采用欧洲各国的典型民居, 如西班牙、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风格的民居。五是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引进新结构, 使用新材料, 如利华大楼、渤海大楼等。

天津现存的历史风貌建筑, 有非常显著的特点。

一是建设年代比较集中, 有60%是1900年至1937年不足40年的时间里建成的, 这在世界上非常罕见, 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风格。

二是建筑的群区性明显。如金融建筑主要集中在解放北路一带, 被称为“金融一条街”。商贸性建筑主要集中在和平路、估衣街、古文化街一带。居住建筑主要集中在河北区“一宫”、河西区大营门、和平区五大道及中心花园等地区附近。

三是规划与建筑的设计理念、应用技术与西方社会同步。如英租界新区 (即现在的五大道地区) 基本按照“花园城市”规划理论进行规划与建设, 形成了具备完整的公共配套设施、宜人的空间尺度和舒适的居住环境的高级居住区。新型公寓建筑、联排住宅等也直接从其诞生地移植到了天津, 建设了完善的市政设施, 如路灯、绿化、上下水等设施。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生活方式, 如以起居、餐厅、舞厅为中心的家庭生活方式, 以公园、教堂、市政厅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方式, 以电车、汽车代步的现代交通方式。这些开放的生活方式与封闭的中国传统方式迥然不同, 同时也带来了迥然不同的城市空间。

四是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多样。中国传统建筑、古典复兴建筑、折衷主义建筑、现代建筑等不同风格的建筑共存, 交相辉映, 形成了天津独特而又丰富的城市空间和景观。

五是建筑材料及建造技术特色突出。天津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 形成了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独特性。材料的质感与美感, 体现了天津建筑的纯朴与厚重。中国南北、世界东西的技术交汇, 形成了天津特色的建造技术。如广东会馆戏楼的鸡笼斗拱, 独特而适用;石家大院的地下通道式的土空调等都是创新之举。

六是建筑的内涵和人文资源丰厚。近代中国给天津留下了珍贵的遗迹。经考证, 近代有200余位名人政要曾在天津留下了寓所、足迹和故事。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邓颖超、张太雷, 在这里书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爱国将领张学良、吉鸿昌、张自忠, 曾在这里度过人生的重要阶段。文化教育科技及实业界人士梁启超、李叔同、严复、张伯苓、范旭东、侯德榜等, 在此留下了创办新学、传播文化、科技救国的史迹。末代皇帝溥仪, 北洋政府五位大总统袁世凯、徐世昌、黎元洪、冯国璋、曹锟及北洋政府的数任总理、国务大臣, 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的历史活剧。

二、明确责任主体, 构建全方位保护管理体系

2005年以来, 天津市相继成立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和办公室、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 形成了保护管理工作的完整体系。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是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机构, 由市长任主任, 主管副市长任副主任, 各相关委局、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 市国土房管局为行政主管部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系由全国范围 (包括香港特区) 内的规划、建筑、文物、历史、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 负责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有关评审工作。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则是按《条例》要求成立的专门负责历史风貌建筑腾迁、整理的特设国有独资公司。这些专门机构的设立, 使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形成了政府、社会、市场三大层面的全方位保护管理体系。同时, 为保证管理有效、维护到位, 天津市采取三项措施提升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水平。

1. 依法履行职责, 健全完善保护监管制度

天津市历史风貌保护部门根据《条例》规定,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 制订了《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确定程序》、《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办法》、《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完善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法规政策体系。同时, 成立了专门执法队伍, 为每幢历史风貌建筑拍摄了各角度照片14000多张, 建立建筑档案。每月对全市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例行巡查, 重点地区和建筑则坚持每周巡查, 主要查处擅自拆改、违规装修以及其他各种影响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行为。四年来, 共查处违法违规案件37件, 起到了极大的警示作用。

在746幢历史风貌建筑中, 有各级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点171处。为加强对具有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双重身份建筑的保护, 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 市国土房管局与市文物局从审批、执法两个方面入手, 建立了协同管理机制, 实施了双重保护。

2. 精心组织安排, 有序开展整修与安全查勘

由于历史风貌建筑建成年代较早, 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 对这些房屋进行安全鉴定和整修是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历史风貌建筑行政主管部门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这项工作:一是建立技术档案和整修标准。通过建立历史风貌建筑地理信息系统, 将全市历史风貌建筑的地理位置、建筑面积、产权情况、房屋完损状况、历史文化背景、照片等资料建立数据库, 为每幢历史风貌建筑“量身定做”《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 成为保护整修的依据;编制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 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提供了技术标准, 填补了技术领域的空白。二是加大查勘整修力度。四年来, 市历史风貌建筑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修旧如故, 恢复原貌, 安全适用”的原则, 先后组织开展了五大道、一宫花园、解放北路等历史风貌建筑区综合治理工作, 改善了历史风貌建筑区的整体环境, 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四年来, 共对497幢、74.12万平方米历史风貌建筑的外檐进行了复原整修, 其中部分建筑作深度结构整修。整修后的历史风貌建筑成为城市的亮点, 凸显了城市特色与风貌。为更全面地掌握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的安全状况, 给今后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整修打下坚实基础, 从2009年开始, 天津市在国内率先对全市未经深度结构整修的544幢、82万平方米历史风貌建筑的基础、墙体、楼板、屋顶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安全查勘, 建立建筑安全档案。

3. 加强宣传交流, 引导社会增强保护责任感

近年来, 天津市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文物和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政策、法规及相关知识, 使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和各界人士关注历史风貌建筑, 自觉参与保护事业。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007年, 天津市政府与天津大学共同举办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 来自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韩国及国内相关省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在确定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发展方向、重要历史风貌建筑整修方案审核等方面, 还邀请法国、意大利、韩国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 吸收采纳了他们提出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 依据《条例》的要求, 创新工作思路, 对历史风貌建筑的2000多个产权人、经营管理人、使用人进行走访, 并与他们签订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责任书》, 明确了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使保护关口前移, 起到了预防违法行为的作用。

三、合理有效利用, 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自2005年10月以来, 依据《条例》, 天津市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的方式, 陆续对80幢、7.14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进行整理。整理共分腾迁、整修建筑、挖掘历史、利用等四个环节。目前已完成了溥仪旧居—静园、五大道民园西里的整理工作, 建成了各具特点的人文历史旅游点。其中, 静园整理前共有居民45户, 房屋损坏严重, 院内环境脏乱, 整理完毕后, 既改善了原住户的居住水平, 又使静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和展示天津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2007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后, 至今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5万余人次。五大道民园西里则在整理后的历史建筑中引入纽约“Storefront建筑艺术画廊海报回顾展”和“POP-UP立体艺术画廊”两个公益展览, 入驻环球游报全国媒体中心等8家创意单位,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提升了五大道区域的品位, 探索了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新模式, 成为“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旅游新亮点。

风貌保护 篇8

1.1 相关概念的阐释

风貌建筑一般是指建成50年以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建筑保护区是指风貌建筑集中成片,街区景观较为完整协调的区域。为了使风貌建筑保护区恢复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维持其历史文化、地域特性,必须调整原有的结构模式,补偿物质缺损,调整人口分布,改善环境质量,这一般称为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或更新。

1.2 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的现状与问题

1.2.1 大规模的建设性破坏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兴起,掀起了城市旧城地段开发建设的高潮,许多城市在旧城改造更新过程中盲目大拆大建。过度开发导致这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城市空间形态遭到极大破坏。丢失了原有的文化韵味,这种现象被称为“建设性破坏”。天津老城厢是天津市的发祥地,是城市发展的摇篮。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老城厢作为天津的摇篮,蕴藏着浓郁的民俗民风和艺术精华,堪称天津城活化石”。但是随着对老城厢大规模的改造和拆迁工作陆续展开,一些胡同与房屋随之不复存在。伴随着那些历史文物退出历史舞台,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城厢已渐渐离人们远去。

1.2.2 民族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的丧失

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更新活动在我国已经进行了20余年,到如今更是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口号。规划所至,到处是千楼一色、千街一色、千城一色,看似一派新气象,其实是民族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的丧失。民族个性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灵魂与源泉。民族的历史、文化又是这个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柱。文化、历史的多极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相反文化、历史的趋同则无疑是人类的灾难。周庄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可是过度的商业化已使这座千年古镇的前途堪忧。

2 意象元素在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中的应用

2.1 相关概念的阐释

2.1.1 意象概念的界定

“意象”一词在我国许多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例如《周易系辞》中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记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则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直接使用“意象”一词:“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意象”是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是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2.1.2 城市意象物质形态的范畴

道路:作为城市意象元素的道路可以是机动车道、步行街、高速公路或是铁路等。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的集中点[1]。标志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考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物质元素[1]。通常情况下,标志物在人们认识了解街道、街区、城市的过程中常常起到特殊作用。区域:是城市意象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由一些拥有普遍特征的要素构成相对较大一些的城市范围。边界: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也是城市意象元素中的线性要素。天际线: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日益发展增多,城市天际线往往给人一种独特印象,作为城市意象元素的天际线在研究城市环境过程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2.2 意象元素在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中的应用方法

2.2.1 风貌建筑保护区意象元素改造更新的方法

意象元素修旧如旧的方法:风貌建筑保护区的价值与魅力就在于组成其意象元素的真实历史面貌,因为这些意象元素记载的是历史、展现的是文化,只有科学的保护这些意象元素才能真实地体现风貌建筑保护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风貌建筑保护区意象元素修复的做法通常是:对于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存在安全隐患的非永久性构件,如线脚、栏杆等,如果没有特别价值,可以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进行修复、替换。对于那些砖石、钢铁等永久性构件,则应按原貌完好保留,它们那粗糙的材质、面层往往能增强它们的美感。意象元素修旧如旧的方法是目前风貌建筑保护区更新改造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意象元素局部增建的方法:构成风貌建筑保护区的许多意象元素都是基于建造时的材料、观念、经济和技术条件,它们的很多功能已无法满足当代的要求。为了继续延续这些元素的使用功能,单凭修旧如旧的方法有时无法满足要求,这时必须对意象元素进行局部的增建。增建的方式归纳起来有两种:1)增建部分的材料、工艺完全采用现代的,但在风格和形式上却模仿已有部分;2)增建部分不但在材料、工艺上完全是现代的,就连风格和形式也是迥异的。由著名建筑师福斯特主持的柏林国会大厦改造工程是意象元素局部增建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实践。

意象元素整体平移的方法:当风貌建筑保护区内意象元素所在位置与现在的城市建设发展存在冲突,比如道路的宽度根本无法满足消防车通过的最小宽度,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并且没有别的可协调方法;或者意象元素存在的氛围和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并且无法改变,该元素已不适合继续呆在原处,这时可以对意象元素采取整体平移的方法。目前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应用于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中的实例也很多,如天津西站改造工程、上海外滩气象讯号台改造工程等。

意象元素整体增删的方法:风貌建筑保护区是由多种意象元素组成的范围极广的区域,它的社会功能通常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单一的。由于时代的限制,风貌建筑保护区内缺少很多满足现代生活的元素,如娱乐、体育、教育设施等,同时也存在一些毫无时代价值的元素,这样就必须对意象元素进行整体的增删。风貌建筑保护区内意象元素的增删,历来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在既定的环境中用当代的观念诠释历史,着重于阐述当代;2)以作品衔接历史和当代,一件作品中包容着不同的时代,用当代的物质手段创造与历史街区相容的空间形态,也使地域建筑文化在当代物质环境中得以延伸、发展[3]。

2.2.2 意象元素的改造更新提升了风貌建筑保护区的文化品位

风貌建筑保护区的整体风貌是由组成其意象元素的性质决定的,性质是本质,是内在的,风貌是形式,是外在的,只有依据意象元素的性质去塑造形象,才能使风貌建筑保护区“貌不离神”。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文化意义在风貌建筑保护区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多元化的保护;其次突出风貌建筑保护区的现代服务功能,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风貌建筑保护区中意象元素的特征相适应,确保风貌建筑保护区与现代社会和谐的融为一体;最后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积极寻求保护前提下的风貌建筑保护区更新改造规律,按照发展规律推进风貌建筑保护区更新改造,最终达到风貌建筑保护区发展与保护工作的和谐统一。引入城市意象元素概念的风貌建筑保护区更新改造,将大大提升风貌建筑保护区的文化品位。

摘要:以国内外对风貌建筑保护区与城市意象元素的相关研究为依据,从城市意象元素方面对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做了一些探索,指出风貌建筑保护区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对风貌建筑保护区进行必要的保护、改造与更新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共同愿望。

关键词:风貌建筑保护区,城市意象,更新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聂兰生.旧街中的新建筑[J].建筑学报,2003(7):58-59.

[3]吴焕加.我看周庄[J].建筑学报,2004(1):60-63.

风貌保护 篇9

关键词:历史街区,整治策略,公共空间,规划

1 历史沿革与重要历史信息

1.1 历史沿革

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南起淮海中路,北迄华山路,始筑于清宣统3年,名麦琪路。1954年,改名为乌鲁木齐中路。乌鲁木齐南路南起肇嘉浜路,北迄淮海中路,民国7年,公董局辟筑,碎石路,名巨福路。1954年,改名为乌鲁木齐南路。乌鲁木齐路为市区南北主要通道之一,沿路两边主要为花园住宅、里弄住宅、公寓等。目前,乌鲁木齐中路和南路是衡复风貌区重要的交通干道之一。

1.2 重要历史人文信息

作为近代法租界较为重要的区域连接型道路,道路沿线历史建筑和历史人文场所数量不多,集中在衡山路至建国西路段,多质量较高且保护保存情况较好。如现美领馆(初为英国怡和洋行公司)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现法领馆(初为巴赛私宅)为意大利式建筑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1920年起,道路两侧陆续建成欧美风格的花园住宅,如朱敏堂住宅为美国殖民地复兴式花园住宅。1930年,随着上海地价上涨,房地产商开始在道路沿线新建公寓大楼。如位于乌鲁木齐南路176号的安康公寓(又名巨福公寓、乌鲁木齐公寓)为带有装饰艺术风格的现代公寓。同时,还兴建了一批石库门住房,逐渐形成街坊,包括乌鲁木齐里、同兴坊、宝善里等。

2 现状情况

乌鲁木齐中路和南路路段,长约1 600 m,包括道路及道路中心线交叉点50 m范围内的地块,涉及18个街坊,75个地块,总用地面积近23 hm2。这个区段包含的建筑数量总计161栋(其中,保护建筑6栋,保留历史建筑58栋,一般历史建筑55栋,其他建筑42栋)。其中,乌鲁木齐南路属于重要风貌保护道路,在街道空间和景观、建筑、人文等方面,即继承延续了近代法租界时期形成的上海高级住宅区的安静优雅的城市街道品质。其他区段或因道路沿线分布有若干现代建筑,或因一些历史建筑经居改商后致使建筑品质降低,影响了整体道路的风貌特征。

2.1 街道空间尺度

乌鲁木齐路为城市次干道,规划道路红线宽度(除淮海中路至衡山路段为15 m~17 m)超过20 m,是较为重要的区域连接型道路。目前车流量较高,高峰时段较堵塞。

2.2 街道沿线功能

街道沿线功能业态构成呈现由北向南形成由动至静再到动的街道氛围变化。长乐路至安福路段以中高档居住小区、商务办公功能为主,底层分布有中、高端商业。安福路至复兴西路段分布有大量公房和旧式里弄。底层密集居民日常需求的中、低端店铺。复兴西路至永嘉路段沿线建筑主要为特殊建筑,如领事馆、部队、教堂等,氛围静谧优雅。永嘉路至肇嘉浜路段以花园住宅、公寓和新式里弄为主,较为安静。

2.3 小型公共开放空间分布

街道两侧整齐栽植法国梧桐,形成良好的绿化环境基础。现状有6处小型公共绿化、13处因新建筑或围墙退界形成的半公共开放空间以及29个临街的口部空间。

2.4 历史建筑和历史人文场所

街道沿线的历史建筑和历史人文场所数量不多,具有高度历史人文价值的有:法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朱敏堂住宅、麦琪公寓、安康公寓、国际礼拜堂。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中路和南路的风貌特征可归纳如下:1)作为区域连接型街道,乌鲁木齐中路和南路起到重要的交通组织作用;2)分段功能差异大,街道氛围动静分段明显,沿线建筑、临街商业店铺品质迥异;3)在景观上,沿线分布的小型公共开放空间为数不多,局部路段人行空间狭窄;4)历史建筑和人文历史场所的数量虽少但质量较高、保护保存情况较好。

3 规划理念

规划致力于维护和强化乌鲁木齐中路和南路的个性和细节,控制与指导街道空间优化、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可见环境要素的整治等各项保护与建设活动。对道路以第一层面建筑范围内的街道公共空间、建筑立面和重点整治要素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规划针对道路沿线现状存在的众多问题,提出了以下四个理念与策略来指导规划工作:

1)风貌延续——保护街道风貌,协调各项要素。

2)空间营造——保持街道尺度,梳理人行空间。

3)氛围渲染——环境自然宜人,营造特色格调。

4)交通梳理——细化交通组织,合理安排停车。

4 规划策略

规划总结现状存在的五大共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策略。

4.1 整体风貌不完整,部分建筑品质影响街道风貌连贯性

规划道路沿线一些历史建筑或普通旧建筑因建造年代久远,缺乏修缮,建筑本体尤其是建筑立面品质较差。立面附加设施缺乏统一设置,配套设施对整体街道风貌造成不良影响。

对临街历史建筑的主要控制立面提出整治和保护的控制要求,对建筑外立面的设施统一美化、设置。

建筑立面附加物统一规整,空调机箱统一相对位置并增添护栏,窗户及店面雨棚统一形式、大小及位置。

对于现有质量较差的配套设施进行更换,保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风格化统一的环境整体。

4.2 沿线界面(店面店招、围墙)风格突兀

乌鲁木齐路沿线安福路—复兴西路段现状街道界面风貌较差,建筑底层店铺业态低端,店面风格突兀,店招形式、颜色与风貌特色不协调,严重破坏了风貌区整体风格和功能。针对这类问题,主要的规划策略如下:

1)梳理全线沿街建筑的功能业态,提出业态导向建议。对于建筑底层商业店面,重新划分允许开店和严禁开店区域。

2)建议适宜的店招大小、位置、形式及颜色风格,确保与风貌区整体环境风格相协调。

3)对于陈旧破损的铁门及围墙,进行合理的修缮和更换,对于围墙裸露的区域增添比围墙稍高的绿化,形成视线的遮挡。

4)拆除违章搭建的建筑多余部分,还原建筑的原有风貌。

4.3 步行空间尺度和品质欠佳

部分区段存在人行道空间狭窄,与建筑后退空间的标高不统一,铺装破损且形式杂乱,街道公共口部未得到合理利用等问题。建议取消人行道防护栏,消除空间阻隔感。

对凌乱的铺装进行规整,统一材质和形态,对存在高差的人行道进行修整,消除高差,舒畅道路的通行功能。

对于街道公共口部空间进行充分的利用,空间小的入口形成开放区域,空间大的入口增设绿化设施美化景观效果,或者增添适当的非机动车停车位。

4.4 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有待优化

规划区道路沿线现状的行道树、人行道铺装与树盖、车行道与人行道空间分割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对整体的环境效果、功能实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于现状行道树缺失,在缺失的位置补种行道树,形成环境的整体效果,完善道路沿线的景观风貌。

道路两旁的树池统一规划,盖板与地面平整,舒畅道路的通行功能。

现状车行道与人行道增加分隔绿化带,沿建筑或围墙增加条形绿化,起到美化环境整体、阻隔视线等作用。

4.5 停车问题

现状存在机动车停放随意,非机动车停放压缩人行道空间等严重影响行人通行和公共空间品质的问题。

对规划范围内的非机动车辆停放区域作重新合理的规划,在空间充裕的地方设置停车区域并安放斜停装置,减小对公共空间的占用并保障正常的需求。

形成错峰停车机制,在居住小区停车场白天为外源停车车辆服务,商务办公楼停车场为晚间外源车辆服务。

平行线“新风貌” 篇10

一、操作型

例1 如图1,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其依据是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三角板在平移的过程中,三角板与直尺形成的夹角的大小不变,因此其依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点评: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互逆的,我们在运用时,要搞清条件和结论,不要混淆. 本题中,切不可写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二、网格型

例2 如图2,在正方形网格中,∠1、∠2、∠3的大小关系是( ).

A.∠1=∠2>∠3 B.∠1<∠2<∠3

C.∠1>∠2>∠3 D.∠1=∠2=∠3

解析:观察网格,AB、CD都是“1×3”的长方形的对角线,有AB∥CD. 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1=∠2,用类似的方法可以得出∠2>∠3. 故选A.

点评:我们常用网格研究线段的平行、垂直问题,一般的方法就是把线段放在网格中的长方形里,作为长方形的对角线来研究.

三、应用型

例3 如图3-1~3-3,是家用水暖器材中的一种弯形管道,要求经过两次拐弯后还保持平行的状态(即AB∥CD).如果已知∠B=80°,那么∠BCD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

解析:图3-1中是一种“U”形管,因为AB∥C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所以∠B+∠BCD=180°,所以∠BCD=180°-80°=100°;图3-2和图3-3都是一种“N”形管,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BCD=∠B=80°.

点评:此题把生活中的实物转化为数学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形,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未知角的度数.

四、探究型

例4 将直尺与三角板按如图4所示的方式叠放在一起,在图中标示的角中,写出所有与∠1互余的角.

解析:因为∠AEB=90°,所以∠1+∠2=90°. 因为AB∥CD,所以∠2=∠3,∠2=∠4,所以∠1+∠3=90°,∠1+∠4=90°.故与∠1互余的角有三个,分别是∠2,∠3,∠4.

点评:解决这类问题,同学们需要熟练掌握余角、对顶角及直线平行的性质.

风貌保护 篇11

1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点

1.1 传统民居的造型与布局与所处地域的关系

从诸多保存比较完好的民居及村落来分析, 不难发现民居的建设以及规划都遵循着该地域的文化习惯, 同时考虑了该地区的气候及所处的环境, 亦反映着当地的经济富庶的面貌。

例如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宏村, 其规划及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 至今都被认定为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人们在村落周围建设水系, 为了呼应牛形村落的设计, 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 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 不但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 而且调节了气温, 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 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 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村落内部人们生活舒适恬静, 没有借助高技术和设备, 俨然一副脱离了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的景象。

再如福建土楼, 主要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 利用将未经烧焙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 用夹墙板夯筑而成, 可筑成两层及以上的房屋。土楼的形态具有极强的防御性, 但土楼所使用的本土材料而取得的内部冬暖夏凉的特点更应当是现代人需要研究和学习的。

2 西方低技术推广的典型

2.1 哈桑法赛与他的低技术建筑

哈桑·法赛一生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的建筑活动及研究。他认为, 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个允许传统合作方式的工作体系, 必需让一贫如洗的穷人易于接受我们的科学技术, 因此他一直都利用自然的通风, 当地的材料, 传统的建构方式和自然环境保护技术来建造建筑。他一直主张以最少的投入来创造一个以提高乡村地区经济和生活质量的本土化环境。更多地思考探索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如何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合理、舒适的住房。设计时, 他深入到传统与社会需求中, 最终实现了传统的当代转化, 他的作品在挑战民族主义风格的同时, 表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法赛在埃及设计的很多住宅既没有华丽的外立面, 也没有在外立面上加上过多的装修装饰, 没有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元素。立面造型考虑了埃及当地的气候炎热, 日照时间长的特点, 立面开洞小, 以减少阳光直射进入建筑内部, 且墙体材料使用当地的生土, 热工性能优异。另外, 在建筑内部采用该地区传统的风塔, 它看起来是当地的传统构造, 但实际上却利用了热压通风的原理来改善室内空间的通风性能。

3 中国现代民居的建设

3.1 夏热冬冷地区民居建设现状

夏热冬冷地区覆盖面积大, 而且按照气候分区还有不同的细分, 有的地区空气湿度大, 有的地区雨水充沛, 这些地区的乡村在建造住房时就应当考虑不同的气候, 日照特点以及使用习惯, 方能达到使用舒适, 造价适中的效果。但目前, 夏热冬冷地区的乡村住宅并没有考虑各个地区的差异性, 而是盲目的追求外表美观, 使用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

夏热冬冷地区的农村住宅外立面大多采用墙砖贴面的形式, 内部结构主材主要是粘土砖, 使用的结构形式主要为砖混, 主体建造都是二层或者三层的楼房, 砖墙的组砌采用部分眠砖加空心砖墙或者全部用眠砖砌筑的方式, 装修时内外都用水泥砂浆抹灰, 有的大空间还会用到框架梁, 再加上构造柱以及门窗过梁等构件。在立面开窗时, 没有考虑夏季得热而开设大面积窗户, 有的甚至在主朝向的立面开设大面积固定窗, 室内根本无法对流。使用过程中, 夏季直接导致顶层下部室内空间过热, 而且由于砖墙白天吸热之后晚间放热, 放热过程又非常缓慢, 导致了夏季的室内闷热无比, 难以忍受。而冬季室内降温速度快, 室内阴冷, 必须依靠取暖设备取暖, 加大了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在某些空气湿度大的地区, 还存在室内地面主要采用面砖铺贴的方式, 遇到下雨时节, 室内经常结露, 墙体以及室内物品多处发霉,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舒适性。同时民居风貌也逐渐消失, 广大地域上的建筑村落大同小异。

3.2 保护民居风貌的低技术措施探讨

3.2.1 更多专业人员对现代民居的关注与研究

借鉴哈桑法赛的适宜性技术策略, 研究人员应更多的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民居风貌的保护, 继而才能有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现代民居这个巨大的领域。民居风貌的复苏同时还应兼顾到使用的便利与舒适性, 将传统建筑中的优秀成果与现代建筑中的新技术新材料进行无缝对接, 方能改善现在民居各种不良建造做法的局面。

3.2.2 复苏原有的场地条件

传统民居以及村落大多依山傍水, 道路与水系规划别出心裁, 人居住在其内感觉舒适, 究其原因, 主要有二, 第一, 山体上存在的大量植是一个天然的消化场所, 她能产生氧气和水, 空气质量优越, 夏季可以引风至村落并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 而冬季亦能给给村落提供良好的庇护;第二, 不同地域的村落内留存的水系或者池塘内部均有各种鱼类喂养, 能改善水的质量, 水的存在使得夏季能降低局部气温, 冬季能蓄积热量。现代民居大多迁出原址, 将自宅基地选择在看起来宽敞的农田, 夏季暴露在烈日之下烘烤, 冬季亦缺乏了山体的庇护, 寒风阵阵时, 室内失热迅速, 室内需要依靠暖炉或者其他方式取暖。因此现代民居规划建造时应当事先分析原有基地环境, 迁至新址前尽可能事先在基地内部进行改造, 例如引水入内或者进行环境周边的绿化种植工作, 让新址具备良好的微环境。

3.2.3 加强适宜民居建造的材料研发

过去的土楼, 夯土房随处可见, 而现代民居都是使用砖, 将传统材料完全摒弃, 导致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 投放于乡村市场的建筑主材应当在现在大面积使用粘土砖或者机制煤渣砖的基础上进行革新, 考虑生土的特性, 将砖的烧制技术进行变化, 或者在生土中添加其他材料, 有助于发挥生土的优点又能改善生土的缺点, 这样, 传统的技术加入现代的手段中,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现代民居的使用舒适性, 同时可以降低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4 结语

民居是我国的重要建筑类型, 加强对民居风貌的保护, 复苏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 改善乡村人民的居住微环境质量是有现实意义的, 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人员为此做出努力。

摘要:传统建筑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同的地域和文化所产生的不同建筑样式都各自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地域特色。古人对于建筑的规划和选址, 建筑材料和适合当地建筑技术的使用, 对于维持建筑的耐久性, 以及人们的居住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城市大量使用的建造和建筑装修做法已经慢慢覆盖了农村广袤的土地。民居除了古代留存下来的遗产, 似乎难以得到继承和发扬。本文着眼于现代民居, 从国内外比较有特点的几种民居或村落进行分析, 探讨一些回归民居本质的做法, 从而有助于改善现代民居风貌的缺失, 民居使用舒适性欠佳等现象。

关键词:民居,风貌保护,低技术

参考文献

[1].Ismail Serageldin.Hassan Fathy[M].Egypt:Bibliotheca Alexandrina, 2007

[2].王霄飞.我国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开合表皮设计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2:23-24

上一篇:药物合成实验的教学下一篇:习题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