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保护

2024-07-17

体温保护(精选7篇)

体温保护 篇1

针对患者围手术期低温预防, 通常情况下较为常用的方法为液体加温和风热毯保温[1]。从相关研究可知[2], 上述两种方法合用的综合保温措施, 能够起到较为理想的保温效果, 然而采用这种方法在相应成本上也较高。本研究通过控制实施下腹手术过程中室温并辅以保温措施, 分析其对患者中心体温及麻醉恢复期的影响, 现将具体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行下腹部手术的患者76例, 麻醉时间预计>120 min。按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4组, 各19例。将A组的室内温度调整至20℃, B组的室内温度调整至23℃, 上述两组在相关的输注液药品在该室温下保存;C组室内温度调整至20℃并应用保温措施, D组室内温度调整至23℃并应用保温措施。上述保温措施均为综合保温措施, 均采用电子加温仪及风热毯, 将电子加温仪温度调至36℃, 并对其在保温状态下实施输血和输液操作;将风热毯温度调至42℃。将4组患者所使用清洗液均予以加温操作, 温度均控制在36℃。手术操作室所使用空调皆为层流型中央空调, 提前60 min对手术操作室温度给与调整, 当室内温度与所要求温度一致时, 方可让患者进入。所选取患者均无雷诺综合征及相似病症状况。

1.2 麻醉方法

待患者麻醉前半小时, 对其采用苯巴比妥钠3 mg/kg和阿托品0.02 mg/kg肌肉注射操作。采用芬太尼 (6μg/kg) 、丙泊酚 (3 mg/kg) 及维库溴铵 (0.2 mg/kg) 为本次手术的诱导用药[3]。诱导操作完毕后, 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操作。采用呼吸机对患者呼吸予以控制, 并采用丙泊酚维持麻醉效果。所有手术均在术后半小时停止响应肌肉送药操作[4]。根据吸热定律公式Q=CM (T2-T1) 计算输入不同温度林格氏液体后患者在体热方面的丢失程度。其中Q为吸收的热量 (KJ) , C为液体的比重, M为输入液体的容积 (m L) , T2为液体温度 (℃) , 而T1则为体温 (℃) 。

1.3 观察指标

运用美国产飞利浦多功能参数仪,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和记录, 将鼻腔温度作为中心温度, 并对4组患者在即刻、麻醉后30、60、90、120和150 min体温变化进行观察, 当停止麻醉后, 呼之睁眼则为意识恢复时间。此外, 对患者苏醒时间及苏醒延迟给与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对所得数据信息予以处理, 采用t和χ2对计量和计数资料予以检验,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4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4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输血量及尿量等情况的比较存在可比性, 详见表1。

2.2 4组患者体温比较

4组患者麻醉后即刻体温无明显差异, 随着对患者手术进行的推进, 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出现体温下降状况, 其中B组和C组在手术持续90 min时, 体温出现明显下降状况, A组患者在手术持续60 min时, 体温出现下降状况, D组患者在手术持续120 min时, 体温出现明显下降状况, 上述各组体温下降时间节点与麻醉即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2.3 4组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情况分析

B、D组的麻醉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与A组相比, 均明显短于A组, 其术后相应寒战、躁动发生率均低于A组, B、D组与A组之间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

注:与A组相比, *P<0.05。

2.4 4组热能变化

A组术中热能变化为-36.72 KJ, B组为-33.56 KJ, C组则为1.24 KJ, D组为2.52 KJ。可见A组和B组热能变化不明显, C组和D组均高于前两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当患者处于全身麻醉状况下, 其体内的麻醉药对体温调节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并促使人体的热反应状况呈现出不断扩大的状况[5]。从相关研究可知, 在全麻状态下, 人体的热反应值将会扩大到相应的34.7~38.8℃, 若患者在麻醉状态下, 其体温值在这个区间内, 患者就会呈现出变温性的特征形式, 通俗来讲就是患者的体温状况就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6,7]。通过本次研究可知, 在室内温度为20℃时, 采取相应综合保温措施, 与在室内温度23℃情况下未进行相应综合保温措施相比, 患者体温状况略低, 然而其产生寒战及躁动等的人数存在一定差异性。可见, 当室内温度过低时, 会造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增多, 且还会出现拔管时间长的状况。

综上所述, 针对腹部手术患者中心体温的变化情况, 合理的室内温度控制辅以其他保温措施能够起到比较理想的体温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范鹏飞, 秦枭, 杨保仲.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核心体温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8 (4) :40-41.

[2]GUO RT, ZHEN WL, PAN WG, et al.Low-temperature selective catalytic r eduction of NO on Ce O2-Cu O/Al2O3catalysts prepared by different methods[J].Environ.Technol, 2014, 35 (/14) :1766-1772.

[3]高家芝.术中低体温对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 9 (11) :35-36.

[4]焦丽.手术期体温监测及保温措施对创伤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29) :6542.

[5]吕仲英, 李琳, 赵晶, 等.全身麻醉术中体温降低的影响因素及保温对策[J].当代护士, 2012 (1) :107-108.

[6]范鹏飞.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核心体温的影响[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13.

[7]张淑月, 朱君宇, 彭延增, 等.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3) :176-178.

体温保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46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26例, 女20例;年龄21~69岁, 平均 (43.8±19.2) 岁;ASA评级均为Ⅰ~Ⅲ级, 其中Ⅰ级12例, Ⅱ级21例, Ⅲ级13例, 患者手术时间2.5~5.0 h, 平均 (3.1±1.6) h。排除糖皮质激素、术前体温异常、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应用患者, 手术麻醉方为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使用Warm Touch WT-5900型电加温系统 (泰科公司) , 将温度调节至第3档, 即42℃~46℃;对照组不采取保温措施。自进入手术室后立刻持续监测患者直肠温度, 记录进入手术室、切皮、手术进行后1 h至手术结束时直肠温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术中各时间点温度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进入手术室时温度为 (36.9±0.3) ℃, 切皮时温度为 (36.7±0.2)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入室时温度 (36.6±0.2) ℃及切皮时温度 (36.2±0.4) ℃,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手术进行后每1小时至手术结束时的直肠温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传统手术观念认为在患者低灌注状态下, 若一定程度降低体温, 减少术中氧耗量, 能保护对脑、心脏等重要脏器[3]。创伤大出血较多的手术, 多采取低体温手术, 既能够增加患者的手术耐受性, 又能减少或避免休克发生。上世纪五十年代低温麻醉技术地开展, 为开展循环系统手术提供了可能, 但大样本研究表明, 术中体温下降能够使患者术后出现寒战、肢体发凉、发麻等不适感觉, 造成恢复期患者配合不佳, 预后差[4]。此外, 低体温还可对机体凝血机制、免疫机制等产生严重危害, 低温使脑氧耗量下降, 脑血液灌注下降, 血流量下降, 低CO2导致呼吸抑制, 潮气量下降, 循环阻力增加, 心脏传导系统功能下降, 窦房结功能降低, 以致出现多种形式心律失常, 导致术后心血管意外、血栓、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5]。在围手术期低体温会使患者生命体征受到影响的风险增大, 增加患者治疗负担, 降低患者生存质量。术中引起体温降低原因众多, 主要有静脉注射大量低于体温的液体、手术室温度偏低、手术中患者皮肤暴露时间长、麻醉致低代谢及肌松药物使产热减少和抑制体温调节防御反应等。术中低温可抑制术中麻醉给药代谢, 导致患者苏醒时间延长, 血流速度下降, 血液黏滞性增加, 微循环灌注障碍, 酸中毒几率增加。此外, 低体温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术后感染风险增加。

通常条件下体温是由产热、散热两个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来维持的, 机体热量的发散方式主要是通过皮肤辐射、对流、传导、蒸发等来实现。加温后的线毯覆盖能够减少体表有效的散热面积, 术中采取保温措施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有效缩短麻醉药的苏醒时间, 减少术后寒战、麻木等并发症。加温毯是电动加热主机和一次性的盖毯组成的加温装置, 两层中间有夹层, 紧贴皮肤面有气孔, 主机不断向盖毯的夹层吹入热气体, 保持夹层内充满温热气体, 通过气孔再释放出来, 在患者周围围绕温热气体, 达到保温效果。电加温毯还能通过降低散热的原理来达到保温作用[6,7]。由于麻醉诱导作用, 加之低温环境、开放伤口、低温液体输入等其他因素作用, 机体总热量主要变化是从核心向外周重新分布[8,9,10,11]。

本研究显示, 在手术前准备阶段进行麻醉诱导时, 患者体温开始下降, 研究组的入室温度与切皮温度差异不明显, 但对照组患者切皮时温度与入室时温度比较明显下降。随着手术的进行, 机体总散热量持续增加, 直肠温度持续降低, 但是核心温度的下降趋于平稳, 直到手术结束。

本研究选用的电加温毯使用3档, 温度控制在42℃~46℃, 在手术开始切皮时体温下降已经开始, 但与入室时温度相比, 差异不显著;手术进行过程中, 电加温毯高于正常体温的持续保温下, 阻隔了机体与外界空气的直接接触, 减少对流散热, 使患者身体周围形成相对较高的小范围温暖环境, 使电加温毯温度始终高于手术患者的体表温度, 抑制机体通过皮肤进行对流、传导、辐射等方式传热。另外, 通过传导、反向辐射、对流方式将热量流动到接触的机体方向, 而有效阻止机体总热量的丢失, 使温度缓慢回升到手术结束。研究组与对照组各时间点的温度相比, 切皮时温度即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 电加温毯能较好地预防术中温度下降, 起到良好保温作用。研究还表明,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时间点直肠温度比较, 切皮时温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温度, 对照组切皮后1、2、3 h直至手术结束时的各时间点直肠温度持续降低, 与研究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文献[10]报道, 在手术结束时, 术中覆盖加温毯的患者出室后麻醉苏醒阶段, 苏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这说明加温毯不仅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温作用, 还能显著减少患者术后苏醒时间, 有效减少苏醒延长带来的并发症。

总之, 临床上应充分认识腹部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危害, 尤其对像为高龄、手术创伤大、出血等高危因素患者, 应采取有效保温措施, 术中覆盖电加温毯具有较好保温效果, 可有效预防患者体温下降, 减少术中低体温损害。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中使用加温毯保温措施对患者体温下降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外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实施腹部手术的46例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23例。研究组采用覆盖42℃46℃电加温毯方法保温, 对照组不采取保温措施, 记录进入手术室、切皮、手术进行每1小时至手术结束时直肠温度。结果:研究组进入手术室时温度为 (36.9±0.3) ℃, 切皮时温度为 (36.7±0.2)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入室时温度 (36.6±0.2) ℃及切皮时温度 (36.2±0.4) ℃,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手术进行后每1小时至手术结束时的直肠温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术中覆盖电加温毯具有较好保温效果, 可有效预防患者体温下降, 减少术中低体温损害。

体温保护 篇3

1 方法

在病区内随机抽取20人作为测量对象, 随机分为2组, 每组10人。每人用玻璃体温计和红外额式体温计同时测量, 测量结果登记在登记表上。

第一组 (第1日)

第二组 (第1日)

2 结果

连续测量7天每日平均相差数值如下:

用两种体温计测量体温每日每组平均相差:0.235℃

检测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因此用红外额式体温计测量体温与玻璃体温计测量体温相差无几。

3 红外额式体温计与普通玻璃体温计比较优缺点分析

3.1 优点:

数秒内非接触测量额式体温计不接触病人数秒内安全又卫生的完成测量。仪器方便耐用, 有记忆功能, 有的产品能连续记忆30个体温信息。普通体温计使用时要甩至35℃以下, 病人用后收取到体温计消毒盘, 需消毒浸泡。这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劳动量。而用额式体温计只一次到病人床前测量体温、登记即可, 不需要到病床前发体温计、收体温计、然后再回来浸泡。另外, 体温计为玻璃制品容易被打碎, 对病人和其他人安全都会造成威胁, 而红外额式体温计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3.2 缺点

红外额式体温计测体温会受到本机电池电量的影响, 因此要及时充电或更换电池。红外额式体温计测量体温会受到皮肤表面的污垢、皮脂层的影响而使体温测量受到影响。因此用之前, 病人的皮肤最好是清洁一下。

4 讨论

体温保护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7月—2007年8月我科收治的消化系统疾病病人85例, 男47例, 女38例;年龄19岁~82岁;随机分为两组, 浸泡组45例, 非浸泡组40例, 两组病人年龄、疾病种类、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测量方法

采用手甩方法对每例病人体温分别测量2次, 浸泡组采用体温计浸泡消毒30 min后手甩, 非浸泡组采用测量体温后立即手甩体温计。

1.2.2 操作过程

病人取平卧位, 测量体温前先用干毛巾将腋窝擦干, 将体温计水银端置于腋下, 嘱病人前臂屈曲至胸前, 保证体温计水银端和皮肤密切接触, 10 min后取出。所有测量体温操作由同一名护士进行, 另一名护士计时、计数。同一病人在30 min内测量体温2次, 且同一名护士操作, 用力均衡, 频率一致, 使得2次所测体温结果相同。

1.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将体温计甩至35 ℃所需时间:观察并记录手甩至35℃所耗时间;②在相同时间内温度下降的度数比较:观察并记录手甩3 s后温度下降数值。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测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体温计的工作物质是水银, 它的液泡容积比上面细管的容积大的多。泡里水银, 由于受到体温的影响, 产生微小的变化, 水银体积的膨胀, 使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体温度的变化一般在35 ℃~42 ℃, 所以体温计的刻度通常是35 ℃到42 ℃, 而且每度的范围又分成为10份, 因此体温计可精确到1/10。通过此项试验揭示了体温计的水银柱在接近人的体温时容易下降进入水银槽。当然在试验中, 由于是人为操作,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影响因素, 如用力力度、计时等, 故在研究中采取同一护士在同一时间操作, 用力均衡, 尽力将这些影响因素减少到最小。

体温保护 篇5

关键词: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监测,重症患者护理,实验研究

体温 (body temperature) 是指身体腹腔、胸腔以及神经中枢的温度, 也称体核温度 (core temperature) [1]。体温是机体内活动的客观反映, 也是判定机体状况的一项重要生命指标[2]。腋下体温测量仍为常用的测温方法, 同时由于水银体温计测温误差小、准确、稳定、使用容易以及便宜等特点, 应用广泛。但水银体温计测温时间长, 对于放置位置也有要求, 而在临床中, 对于消瘦或不能合作的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要求持续观测体温变化, 对此水银体温计则难以做到, 因此我们选择心电监护仪上电子体温监测探头与和水银体温计进行比较, 选择最佳的测量工具, 观察其可靠性。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入住山西煤炭中心医院ICU的患者50例,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26例, 年龄在40~50岁之间, 其中急性胰腺炎15人, 食管癌术20人, 慢性疾病15人。所有患者均无背部及腋下手术、炎症、创伤史, 试验中去除全麻术后未清醒患者。

2 材料与方法

2.1 测量工具

检验合格的水银体温计, 每周严格进行校队, 使误差小于0.2℃。心电监护仪 (惠普公司, Agilent型监护仪) 的电子体温监测探头。

2.2 体温计检查方法

全部体温计水银柱甩至35℃以下, 在相同的时间放入已测量准确的39℃水中, 并于3min后取出, 读取读数, 如误差在0.2℃以上或玻璃有裂隙者均不能用于实验。

2.3 测量方法

50例患者分别采用水银体温计及心电监护电子体温监测探头两种方法测量体温。病房室温为22~24℃, 监测时间分别为8am、10am、12n、2pm、4pm、6pm, 所有读数均有专人读取记录, 以降低误差。

水银体温计测量方法:检查水银体温计有无破损, 将水银柱甩至35℃以下, 夹紧于患者一侧腋下, 约10min后记录结果, 如患者不便, 需护士协作完成测量。

电子体温监测探头测量方法:监测仪测温电极放置于脊柱与肩胛骨之间大约斜方肌位置, 背部皮肤与床紧贴, 通过监护仪器上的显示读数, 并记录, 读数时间应与水银体温计读数时间一致[3]。

2.4 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采用自身对照法, 结果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 均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计量资料用u检验, 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两种方法在8am、10am、12n、2pm、4pm、6pm六个时间点的测量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无显著性差异。详见表1。

4 讨论

常用的水银体温计的应用已经有一个世纪了, 它是根据水银热胀冷缩原理制成, 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其测量结果稳定可靠, 但仍有很多缺点:测温时间长, 容易汞污染, 有学者甚至提出禁止应用水银体温计, 原因是其破碎对人体可能存在汞中毒的危险, 尤其是对儿童患者。对于重症患者、婴幼儿以及昏迷患者操作不方便, 因为婴幼儿不能够配合, 使得体温表水银端不能放置到合适的位置, 进而影响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不能及时反应出病情的变化, 有时甚至会贻误病情, 给临床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尤其对昏迷的重症患者, 经常需要护士协助夹紧水银体温计, 这时护士对其他患者的看护就要减少, 且测量也会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增加了临床风险。

临床医师常常需要准确而连续地, 同时又是非创伤性地监测体温[4], 有实验表明动态体温遥测装置, 可远距离及连续进行体温测量, 其临床使用更安全和简便[5], 而现在一般ICU的心电监护仪上都有体温监测探头, 它的使用为临床体温监测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24h动态体温记录仪采用硅二极管做热敏传感器, 实验表明, 硅二极管正向管压降具有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正温度系数特性[6]。由于热敏电阻温度计体积小 (2~4mm3) 、吸热少, 可以很快与体温达到热平衡, 很小的温度变化可以使电阻发生较明显的变化, 测温灵敏、快速, 经过我们的实验中也可看出, 50例患者自身对照测得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证明两种测量体温的方法同样可靠灵敏。

同时, 体温监测探头的使用可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的体温监测, 从而达到实时监护[7], 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及小儿体温监测, 而且体温监测结果可数字化, 同时具有储存功能, 更能反应出来体温的变化趋势, 这是水银温度计所不能比拟的。此外, 水银体温计容易破裂, 释放出汞蒸气, 给患者及护士造成意外的伤害, 但体温监测探头具有使用安全, 无污染的优点, 同时可用于测量皮肤很小范围的“点温度”的变化, 对于炎症、肢体血管病变、甚至骨肉瘤、乳腺癌等局部皮温较高的疾病均有辅助诊断和对病情监测等价值, 因此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多数ICU患者长时间卧床, 背部皮肤与床压紧贴也可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环境, 使背部散热少, 而深部体温需通过血液循环途径传导至背部, 为使背温达到相对稳定值, 测温时间至少需10min, 对于活动较频者应适当延长测温时间, 以保证数值准确性, 所以本实验中两种方法都经过了10min后才读取读数。

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电子体温监测探头使用时要调零, 同时读取体温数值时探头不能离开背部, 测温部位皮肤保持干燥, 使用后以75%酒精探拭, 探头导线应避免用力弯折, 且轻拿轻放[8,9]。

总之, 电子体温监测探头具有方便、安全、精确、无污染等优点, 对重症患者进行体温监测, 并可与其它监护设备一起使用, 以实现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护。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6.

[2]喻坚.护理学基础[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72.

[3]崔成爱, 吴美福.ICU危重病人监测背部体温的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 2007, 28 (4) :539-540.

[4]成芳, 杨军.体温监护系统的开发及其在重症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3, 9 (8) :52-53.

[5]郑文瑶, 孟庆义.动态体温遥测装置与水银柱式体温计测温的对比研究[J].河北医学, 2008, 14 (7) :796-798.

[6]钱艳芳, 韩巧英, 张新日.24h动态体温记录仪原理及性能测试研究[J].护理研究, 2009, 23 (7) :1973.

[7]Lisa S, Jutte, Kenneth L, et al.The uncertainty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ree electrothermomenters in therapeutic modalityresearch[J].J Athletic Training, 2005, 40 (3) :207-210.

[8]李楠, 王莹.电子体温检测探头在危重患者体温监测的意义[J].天津护理, 2007, 15 (2) :97-98.

家畜体温与疾病 篇6

体温过低常见于体弱、老龄动物及患大出血、生产瘫痪、酮血症、某些饲料中毒、马流行性脑脊髓炎时。体温过低多为死亡之前兆。

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程度与家畜年龄、营养状况、疾病性质、病程及神经状态有一定关系。

1 发热分期

发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因致病因素和疾病类型的不同, 各期的长短往往不一。

1.1 体温上升期

指疾病初期体温不断上升的阶段。此期物质代谢加强, 产热增加, 同时末梢血管痉挛, 汗分泌停止, 散热减少。

1.2 高温持续期

是体温升高后的持续阶段。此时机体的末梢血管扩张, 产热和散热同时增强, 动物的皮肤潮红。

1.3 体温下降期

是体温恢复到正常的阶段。由于致热原作用的解除, 家畜皮肤血管扩张, 散热加强, 排汗、排尿恢复正常, 体温随之下降。体温在数小时内降为常温的称骤退, 经数日降至常温的称渐退。

2 发热病程

根据发热期的长短发热可分为4种。

2.1 急性热

发热持续1~2周, 常见于急性传染病, 如炭疽、传染性胸膜肺炎。

2.2 亚急性热

发热持续3~6周, 见于亚急性马传桑性贫血、马鼻疽等。

2.3 慢性热

发热持续数月甚至一年以上, 多见于慢性传染病, 如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牛结核。

2.4 一过性热

又称暂时热, 发热期仅为1~2 d, 可见于预防注射后。

3 发热程度

根据发热程度, 发热可分为微热、中热、高热和最高热。

体温升高1℃, 称为微热, 见于鼻卡他、口腔炎、胃卡他等局限性和轻微病症。体温高于2℃, 称为中热, 常见于消化道的一般性炎症和某些亚急性、慢性传染病, 如胃肠炎、支气管炎、咽喉炎等。体温升高3℃, 称为高热, 在患流感、胸膜炎及腹膜炎等急性传染病时常见。体温升高3℃以上, 称为最高热, 见于马传染贫血、肺疫、脓毒败血症、日射病、热射病、猪丹毒等。

变色帽,及时监控婴儿体温 篇7

该产品帽体前面装有和前额、太阳穴相对应的布扣组合体,布体上有感温变色粉,扣体为温度感应报警器或发光器,能及时检测到佩戴者体温升高的情况,进而把握最好的治疗时机。为国家专利产品。

产品特点

该产品灵敏度高。可根据婴幼儿体温的升高,快速发出警报。

市场分析

由于婴幼儿自我表达能力较弱,因此家长在婴幼儿体温升高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容易出现延误最佳治疗的时机。据天津儿童医院相关人士介绍,仅天津地区每年因家长没有及时发现病情(大多数是发烧)而延误最佳治疗的孩子大约有数千人。本产品可有效杜绝这种问题,只要婴幼儿戴上帽子,一旦体温有所升高,家长就可以及时发现。

另外,据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0—14岁的人口占到16.60%,约2.2亿人,其中婴幼儿比重不容忽视。投资条件

若是普通投资者,最低投资30万元,其中设备投资约10万元,其余为流动资金(包括厂房租赁、原材料采购、人工成本等),厂房面积大约300平方米,员工约4人。

若是服装生产企业,最低投资2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感温变色粉布料,目前市场售价约十几元/米。

效益估算

综合生产成本约5—8元/件(视帽子的原材料以及生产款式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出厂价约10—15元/件。

注:1.每个帽子大约使用200平方厘米的感温变色粉布,成本大约2元。2.本文所指的帽子是针对0—3岁婴幼儿生产的。

投资提示

1.投资者最好具有服装生产经验,这样可减少设备投资。

2生产中使用的核心材料是感温变色粉布,目前全国生产这种布的厂家不是很多,只有上海和义乌等地有生产厂家,若是小批量进货价格比较昂贵。

上一篇: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论文下一篇:汽车空调的检查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