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测量

2024-12-3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体温的测量(通用14篇)

体温的测量 篇1

体温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评估患者适宜的测量方法。

2.操作要点:

(1)洗手,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将水银柱甩至35度以下。(2)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因素选择测量方法。

(3)测腋温时应当将擦干腋下的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的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读取体温数,消毒体温计。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测口温前15——30分钟勿进食过冷,过热食物,测口温时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知道患者学会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三)注意事项

1.婴幼儿,有意识不清或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侯在患者身旁。2.如有影响测量体温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分钟测量。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4.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5.如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体温的测量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7月—2007年8月我科收治的消化系统疾病病人85例, 男47例, 女38例;年龄19岁~82岁;随机分为两组, 浸泡组45例, 非浸泡组40例, 两组病人年龄、疾病种类、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测量方法

采用手甩方法对每例病人体温分别测量2次, 浸泡组采用体温计浸泡消毒30 min后手甩, 非浸泡组采用测量体温后立即手甩体温计。

1.2.2 操作过程

病人取平卧位, 测量体温前先用干毛巾将腋窝擦干, 将体温计水银端置于腋下, 嘱病人前臂屈曲至胸前, 保证体温计水银端和皮肤密切接触, 10 min后取出。所有测量体温操作由同一名护士进行, 另一名护士计时、计数。同一病人在30 min内测量体温2次, 且同一名护士操作, 用力均衡, 频率一致, 使得2次所测体温结果相同。

1.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将体温计甩至35 ℃所需时间:观察并记录手甩至35℃所耗时间;②在相同时间内温度下降的度数比较:观察并记录手甩3 s后温度下降数值。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测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体温计的工作物质是水银, 它的液泡容积比上面细管的容积大的多。泡里水银, 由于受到体温的影响, 产生微小的变化, 水银体积的膨胀, 使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体温度的变化一般在35 ℃~42 ℃, 所以体温计的刻度通常是35 ℃到42 ℃, 而且每度的范围又分成为10份, 因此体温计可精确到1/10。通过此项试验揭示了体温计的水银柱在接近人的体温时容易下降进入水银槽。当然在试验中, 由于是人为操作,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影响因素, 如用力力度、计时等, 故在研究中采取同一护士在同一时间操作, 用力均衡, 尽力将这些影响因素减少到最小。

如何给猪测量体温 篇3

猪的正常体温为38~39.5℃。一般仔猪的正常体温比成年猪的正常体温高0.5℃,傍晚猪的正常体温比上午猪的正常体温高0.5℃。一般低温发生于猪大出血、产后瘫痪、循环衰弱、某些中毒或临死期;而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传染性疾病和某些炎症过程中。临床上具有诊断意义的发热类型主要有:稽留型,病猪的体温日差在1℃以内,且高热持续时间在3天以上;间隙型,病猪的发烧期与不发烧期交替出现;张弛型,病猪的体温日差超过l℃,且下降超出正常体温范围。

应该注意的是,对刚经过剧烈运动的猪测量体温,应作适当休息后再进行测温;对性情温驯的猪测量体温时,可先用手指轻轻抚摩其后背部,待其安静站立或卧地后,再将体温计插入其直肠;对凶暴或骚动不安的猪,应作适当安定后再进行测温;在对初生乳猪进行测量体温时,体温计不可插入肛门过深,要用手抓住体温计末端进行固定。

体温的测量 篇4

1、检查体温计完好性及水银柱是否在35检查体温计完好性及水银柱是否在35度以下。度以下。

2、口腔测温口腔测温 口表水银端置于患者舌下部位,闭口3分钟,取出。 口表水银端置于患者舌下部位,闭口3分钟,取出。

3、直肠测温直肠测温 肛表用油剂润滑水银端后轻轻插入3—4厘米,3 肛表用油剂润滑水银端后轻轻插入3—4厘米,3分钟取出。分钟取出。

4、腋下测温腋下测温 先擦干腋窝下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加紧体温计,5~10分钟取出。建议院外用此法。先擦干腋窝下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加紧体温计,5~10分钟取出。建议院外用此法。

5、用浸有消毒液的纱布擦净使用过的体温计看读数。用浸有消毒液的纱布擦净使用过的体温计看读数。

注意事项:

1、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腔手术、呼吸困难、不能合作者不可采用口表测温。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腔手术、呼吸困难、不能合作者不可采用口表测温。

2、进食、吸烟、面夹部冷热敷后应间隔30进食、吸烟、面夹部冷热敷后应间隔30分钟方可用口表测温。分钟方可用口表测温。

3、直肠疾病或手术后、腹泻、心梗患者不宜从直肠测温,热水坐浴、灌肠后须待30min直肠疾病或手术后、腹泻、心梗患者不宜从直肠测温,热水坐浴、灌肠后须待30min后行直肠测温。后行直肠测温。

4、婴幼儿、精神病患者、躁动病患者测直肠温时护士需手持肛表,以防体温计段裂或进入直肠,造成意外。婴幼儿、精神病患者、躁动病患者测直肠温时护士需手持肛表,以防体温计段裂或进入直肠,造成意外。

3.5体温的控制教案 篇5

3.5体温的控制教案

炭宝宝竹炭――呵护您的健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作业。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1、引言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56.8 ℃,低至零下89.2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 2、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这是从我儿子身上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测得的),到底哪个是我儿子的体温呢? 腋窝温度:36.7 ℃ 口腔温度:37.2 ℃ 直肠温度:37.4 ℃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学生明确:通常说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体温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由于人体的内部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第一次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可指导学生进行方法的训练: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3.选择同一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度。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性别不同体温也会有个体差异,一般女子的体温比男子略高。 4.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等等。 【教师活动】(设疑)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体温恒定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既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教师活动】(设疑)人类为什么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呢?显示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情况下的产热量百分比统计表,要求学生用数学中已学过的统计图更形象直观地进行表示。同时得出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学生活动】画统计图后,分析讨论,明确: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肌肉和皮肤。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和皮肤产热为主,尤其是骨骼肌,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教师活动】(设疑)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出体外,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那么散热的器官又有哪些?人体的散热途径有哪些呢? 【学生活动】 散热的方式主要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人体有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取得,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随之减少;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也随之增加。但在炎热的夏天,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此时皮肤的直接散热已远远不能达到满足。 【教师活动】(设疑)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了动态平衡的结果。请大家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 【学生活动】第二次分寒冷组和炎热组讨论,得出结论: 寒冷环境中必须增加产热,如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如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从而减少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也可减少热量散失。炎热环境中必须减少产热,如减少运动;增加散热,但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 【教师活动】(设疑)机体的这种产热和散热过程有时受到谁的控制和调节呢?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中的下丘脑。 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降至37℃以下,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主要通过战栗产热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温度。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升至37℃以上,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温度。 【教师活动】拓展:进一步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应明确: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如中暑、发热。 【教师活动】讲述体温调节的障碍。 发热后体温一般不超过40 ℃。体温高于40 ℃,称为体温过高,体温高达44.5 ℃而能生存的已是罕见。一般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 ℃。 体温过低是不是一定导致人的死亡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最小的新闻人物: 13个月大的小艾里卡。202月底的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的气温仍然在摄氏零下30度以下。只有13个月大、刚学会走路的女婴艾里卡只穿着纸尿裤和一件T恤衫走向零下30度的室外!等她被发现时,身体已经僵硬,心脏也停止了跳动,体温已经下降到摄氏16度!在医护人员的救助下奇迹发生了:艾里卡的心脏突然跳动了一下,接着竟然连续跳动起来!小家伙复活了。科学家因此断言:冻体复活不是梦。 事实上,人体细胞冷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比如在治疗不育症时使用的精子冷冻、卵子冷冻、胚胎冷冻技术。科学家预测,人体冷冻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将十分广泛。可以把患了绝症的病人冷冻起来,几百年后当相关的技术出现后,再使其复活,经治疗而获得健康;再有,可以把字航员冷冻起来暂停人体老化的程序,数光年之后,他们抵达某个星系后解冻,他们的年龄就和离开地球时完全一样,没有任何衰老。人体冷冻技术使人的太空旅行有了实现的可能。目前不能确定人的最低致死体温。 上述体温调节是一种生理性调节,动物体还可以通过自觉行为来调节体温,大家还可以继续思考:还有哪些自觉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1、动物会寻求温度适中的环境,如在冷环境中趋向热源,热环境中迁到风口等。 2、动物还有姿势的变更,如暑热时伸展肢体,严寒时则个体蜷缩、拱肩缩背或拥挤成群、踏步或跑动等。 3、人更有为保温御寒、降温避暑更有添衣、脱衣,甚至安装空调等主动的影响环境的行为。 【教师活动】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方,人体像一个自动控温的空调器。在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人体的体温通常是通过自身调节和行为调节来保持相对的平衡。不过人体体温的自我调节是有限度的,任何情况引起的体温变动超过了人体自身调节的能力,就会给人体造成实质性的损害,甚至死亡。所以会有中暑、冻死等不幸事故发生。 3、小结 通过《体温的控制》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  炭宝宝竹炭――呵护您的健康

体温的测量 篇6

2011-12-25 18:57:07| 分类: 必修3稳态与环境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文地址: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存在体液调节,但以神经调节为主作者:小家碧玉 材料一:高温环境中神经和激素都参与体温调节在正常情况下,当外界温度超过35度时,最直接的散热方法就是出汗,出汗是一个生理性的体温调节过程。当外界温度过高时,皮肤上的感受器官会把感受到的信号和血液温度的变化一起传送到下丘脑。也就是外周和中枢的感受器会同时把感受信号传递到下丘脑。机体为此会作出两种反应:一种是减少产热,另一种是增加散热。增加散热的方法有: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减少产热就是在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下,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从而使细胞的代谢活动减弱以减少产热。最终使产热和散热维持平衡,保持体温恒定。因此高温环境中激素也参与体温调节,只是激素的分泌减少。(王学宏)参考文献《精英教案》军事谊文出版社 北京大学生科院 2003 第1版

材料二:高温环境下,散热方式有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血管舒散热。出汗是高温作用于皮肤温度感受器而出现的反射性汗液分沁活动,属于神经调节方式。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调节机制。皮肤血管运动的调节,受来自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支配,在高温下有三种机制使血管不同程度的舒张:1 缩血管神经纤维活动的降低;2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乙酰胆碱)的活动加强;3 缓激肽的舒血管作用。前两种为神经调节,而缓激肽是由血浆中的血浆激肽释放酶作用产生,血液中的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等激肽可参与血流量的调节,使血管

体温的测量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 年10 月到12 月于某“三甲”医院NICU住院的患儿201 例, 其中男100 例, 女101 例。入院时的年龄在0.17~480 小时之间, 平均年龄26.63 小时;体重在0.80 ~1.98 kg之间, 平均体重 (1.76±0.38) kg。

1.2 纳入标准

(1) 患儿均为体重<2.0 kg而入住暖箱的新生儿。 (2) 患儿在本病区的住院时间均>2 天。 (3) 患儿的第一诊断均为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 (4) 单侧腋下有静脉留置针或腋下皮肤损伤、单侧肢体有液体输入或PICC导管的患儿应该选取对侧腋窝作为体温测量部位。

1.3 排除标准

(1) 背部肩胛间区域或双侧腋下有皮肤疾病患儿。 (2) 诊断为体温过低且正在升温过程中的患儿。

1.4 研究方法

(1) 测量工具。所有患儿均选用上海华辰医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水银柱式摄氏体温计作为测量工具, 经严格筛选核对后误差<0.1 ℃, 使用前后常规消毒。

(2) 测量方法。 (1) 体温计的校验:用金坛市新航仪器厂生产的KR-3C型体温计甩降器 (电动甩表机) 将所有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 ℃以下, 然后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温度的40 ℃以下的温水内, 5 分钟后同时取出检视, 若误差在0.1 ℃以上、玻璃管有裂痕、储槽内水银柱自行下降, 则弃之不用。 (2) 测试条件:选择每日医护操作相对比较少的18:00 到24:00 这个时间段来做体温测量对比研究;避开患儿哭闹、进食和其他医护操作的时间, 并于30 分钟后测量。 (3) 操作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两位护士来操作。操作者消毒手后, 取体温计两支, 轻轻打开暖箱门, 协助患儿取去枕仰卧位, 先将一支体温计水银端经患儿左侧或右侧颈下插入脊柱与肩胛骨之间的斜方肌部位, 插入长度为4.5~6.5 cm, 然后等待测量结果[2]。在等待患儿背部肩胛间体温测量结果的同时, 迅速将另一支体温计放于其腋下, 并协助患儿屈臂过胸使其紧贴皮肤。10 分钟后, 分别取出腋下和背部肩胛间的体温计, 关上暖箱门, 读数并记录。按照以上操作方法, 每位患儿分别于18:00、21:00、24:00 用两种测量方法连续测量3 次, 最终取平均数值[3]。 (4) 消毒方法:将使用后的体温计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浸泡, 5 分钟后取出, 用清水冲洗后用体温计甩降器 (电动甩表机) 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 ℃以下, 再放入另一消毒容器中浸泡30 分钟, 取出后再次冲洗后晾干甩至35 ℃以下并放入清洁容器中备用。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自身配对研究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 (±s) 表示。两个测量部位的测量数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两个部位的体温测量结果比较 (见表1)

结果显示, 患儿两个部位所测体温相差不大 (P>0.05) 。

2.2 患儿两个部位体温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

对所有患儿的腋下体温测量结果与背部肩胛间体温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 患儿两个部位所测体温数值均呈显著相关性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1) 暖箱内新生儿选用水银体温计的安全性与其生理特点和所处环境有很大关系[4]。暖箱内新生儿的机体活力较低, 导致身体不会自行移动, 因此不容易发生体温计移位、藏匿导致意外破碎等安全隐患。同时由于暖箱内新生儿体重较轻 (体重<2 kg) , 其身体对床单位的压力相对较小, 如果将水银体温计放置于患儿背部肩胛间和床单位之间不容易发生因重力作用使体温计折断而损伤患儿皮肤等安全隐患。暖箱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 新生儿身体除了纸尿裤外没有任何衣物和被服的遮蔽, 因此发生体温计藏匿的几率比较低, 不仅避免了体温计由于藏匿导致意外破碎对患儿身体的伤害, 同时还提高了体温测量的准确度。因此, 暖箱内新生儿选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相对比较安全。

(2) 应用水银体温计对所有研究对象同时依次进行腋下和背部肩胛间两个部位的体温测量。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个测量部位的测量数值相差不大 (P>0.05) 。对患儿两个测量部位的测量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 患儿两个部位所测体温数值呈显著相关性 (P<0.05) 。以上统计分析结果说明, 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时选用背部肩胛间作为测量部位和传统的腋下所得测量数值同样准确。

(3) 降低了对暖箱环境和患儿的影响。将背部肩胛间作为体温测量部位, 只需要在放置和取出体温计时短时间打开暖箱箱门, 整个测量过程打开箱门的所有时间大概需要10 秒钟左右。而传统将腋下作为体温测量部位, 需要持续打开箱门以协助患儿维持体位和固定体温计, 整个体温测量过程需要持续开放暖箱箱门10 分钟。因此, 将背部肩胛间作为体温测量部位, 大大缩短了暖箱箱门持续开放的时间, 不仅有利于暖箱箱温的恒定以促进患儿病情的恢复, 还有利于对患儿的保护隔离以防止并发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5]。

(4) 有利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采用背部肩胛间作为测量部位, 护士不需要持续辅助患儿保持合适的体位, 使得护士可在测量体温的同时做其他的护理工作。因此, 有利于护士将有限的时间更多地应用到护理操作上, 有利于NICU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李世珍, 刘晓敏.背部测温法在重症监护病房病人体温监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8A) :1996-1997.

[3]肖丽芳.新生儿背部体温测量的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9) :71-72.

[4]毛建芬, 金艾黎, 崔英, 等.充汞式玻璃体温计测温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6) :623-624.

动物的体温与饲舍温度 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宜用启发诱导式的方法讲授。教师授课时应从现象入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如血液循环、呼吸、排泄等),进行耐心细致的诱导,使学生能充分调用原有的知识来解释体温调节过程中的现象,使新的概念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牢固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体温及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概念。2.举例说明变温动物调节体温的方式和行为。3.说明恒温动物调节体温的行为和机制。4.举例说出不同种类的动物体温和差别。

5.举例说明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使用正确的方法,测定家鸽、狗、青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体温变化情况的实验。2.尝试探究的方法,完成鱼在水中选择其最适温度的实验。

(三)情感目标

1.关注饲养场禽舍、禽舍温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2.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体温的调节。

难点:体温调节过程中神经系统的作用。教学媒体

体温调节示意图,视频 课时建议 1课时

(一)知识体系图

动物类群: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及无脊椎动物变温动物调节体温的方式:主要靠行为来调节体温动物类群:鸟类、哺乳类靠行为来调节体温恒温动物调节体温的方式体内调节机制外界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影响环境温度对饲养动物生产效益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以“田野中的蛇在天气凉的时候早晨晒太阳,等到气温升高后又躲到阴凉处”作为“身边事”,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在“探究竟”栏目中,通过测量家鸽、狗、青蛙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体温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初步形成家鸽和狗的体温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基本上是恒定的,而青蛙的体温则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认识。而后,通过在探究鱼在水中选择最适温度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动物生活受环境温度条件的影响很大,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最适温度。

在上面实验和探究的基础上,“知识链”栏目中总结归纳出了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概念,进而分析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各自调节体温的方式和机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外界温度对动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影响十分显著。

最后,在“实际用”栏目中,通过一些实例,说明了每种动物都有适合自己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在饲养动物的生产实践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教法建议 教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 1.导入:

(1)以冬天各种动物的行为,引入本课:鸟类还在飞翔,青蛙不见了,蛇类也不见了,昆虫也变少了。请学生说出不同动物的活动。

(2)以大屏幕显示两类动物的体温调节的不同。2.探究竟:

(1)第一个测量体温的试验,可以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2)录像:学生兴趣小组的活动,作为学生分析的素材。

(3)第二个实验是主体实验,以学生小组的方式开展,小组3-4人为宜。首先要自己学习明确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的注意事项,其次开展行动,记录实验现象。

3.知识链:

以主题人物的方式,给每一个学生机会,可以与同学探讨该主题:(1)什么是体温?什么是恒温动物?什么是变温动物?各有哪些种类?(2)变温动物为什么不能保持体温的恒定?(3)恒温动物保持体温恒定的方法有哪些?(4)外界环境对生物有哪些影响?

鼓励学生就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学习,并准备演讲。4.实际用:

(1)温度对植物有很多影响为引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2)也可采用学生自学,学生到多媒体前给其他学生讲述的方式进行。

(二)讲授新课

1.在动物界,许多动物的体温是不恒定的,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它们的体温随

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动物叫做变温动物。变温动物通常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调节体温,保护自身。如鱼类通过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改变栖息的场所来调节体温。两栖类和爬行类通过冬眠来调节体温。

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才获得维持自身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人类具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2.探究竟:测量家鸽、狗、青蛙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温度,教师检查课前作业(测量的数据和添表格)完成如何?问: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教师讲解:

(1)体温、恒温、变温的概念。引导学生据实验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体温、恒温、变温的概念。

(2)变温动物调节体温的方式和行为。举例说明变温动物如何调节体温的?(3)恒温动物调节体温的行为和机制。举例说明恒温动物如何调节体温的?(4)不同种类的动物体温。不同种类的动物体温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学生活动:分组汇报测量结果及表格并交流。

答:家鸽和狗的体温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是恒定的,青蛙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如鱼类:温度低:吸光调节体温。蛇类:温度高:躲阴凉处,利于降温。3.探究金鱼在水中温度的选择及最适宜的温度。注意:(1)先加冷水后加温水。(2)鱼体不宜过大。a水产养殖中使用多种方法来调节水体温度来满足动物需要。

b 恒温动物虽有较强的体温调节,但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生长良好。c各类动物都有其适宜的环境温度。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

得出结论;鱼在不同水温中温度不同,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明显。4.大家谈及课堂练习。

引导学生交流:每种动物都有适合自己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板书设计 第四章

动物类群: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及无脊椎动物 变温动物调节体温的方式:主要靠行为来调节体温 动物类群:鸟类、哺乳类动物恒温动物调节体温的方式:体内调节机制

测体温作文250字 篇9

今天,我因为咳嗽,爸爸妈妈就带我去医院看病。

到了医院,妈妈先给我到急症室的窗口挂了儿科。这个时候,爸爸停好汽车,也急匆匆地进来了。然后,跟我说:“来,过来,先到护士站去测量一下热度。”于是,我就来到了护士站那里,那个护士阿姨,拿出测量体温的仪器,对准我的耳朵,照了一下。然后,看了看仪器说:“36.7°。”然后,我对护士阿姨说:“谢谢阿姨!”阿姨对我说:“不用客气。”

体温的测量 篇10

关键词:老年病人,红外线额温测量仪,效果

体温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体温值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老年人疾病症状不典型、表达能力差、发热症状不容易被及时发现, 所以必须按规定监测体温。但在老年科, 不配合体温测量的患者多, 经前期调查本科患者的体温测量依从性仅为18.77% (6:00) 和48.93% (14:00) 。部分患者经护士解释劝说后尚能配合完成体温测量, 但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 体温测量率不能达到100%, 给护理质量埋下了隐患。为提高体温测量正确性, 本科进行了红外线额温测量的研究,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3~4月住院患者62例, 年龄79~97岁, 平均87.3岁, 其中男47例, 女15例, 随机抽取10 d进行红外线额温测量和水银体温计腋温测量, 并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

1.2方法

1.2.1选用广州市金鑫宝电子有限公司的倍尔康JXB-178型非接触式电子体温计 (以下简称红外线额温仪) , 产品说明书指出该体温计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测量人体额头温度。测量范围为32~42.9℃。使用前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并进行设定和矫正。选用江苏鱼跃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玻璃汞柱体温计, 按护理学教材规定矫正体温计, 将80支体温计的水银甩至35℃以下, 同时放入40℃的温水中进行测试, 3 min后取出检查, 选出误差在0.2℃以下的体温计50支备用。

1.2.2具体措施对科内护士进行红外线额温仪的使用培训, 并统一两种体温测量的方法和要求。时间:随机选择10 d, 在13:00~14:00进行体温测量。两名护士同时测量患者的腋温和额温, 为节约时间, 10名患者为1组, 测完1组再测另一组。两名护士先将水银体温计发给患者按要求放置在腋下, 然后两人一起收体温表读数, 读数的同时测量额温。测腋温:擦干患者腋下的汗液, 将体温计汞端放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 协助患者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 10 min后取出读数, 做好记录[1]。测额温:按仪器说明书, 移开额头的头发、出汗时擦干汗液, 将红外线额温仪指向额头正中即眉心上方并保持垂直, 额温仪与额头距离3~5 cm, 按下测量按钮, 记录数据。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种体温计的测量值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种体温计测量值比较, 见表1。

通过10 d 436人次的测量, 红外线额温与水银温度计腋温的平均差值为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有9人次的差值大于0.5℃, 占2.06%。

3讨论

3.1水银体温计由于价格便宜、测量准确、稳定、误差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但在危重患者、婴幼儿、昏迷、躁动不合作患者中使用时操作不方便, 不能及时反映病情变化, 增加了临床风险[2]。3.1.1水银体温计可测量口温、腋温和肛温, 并以口温值为标准, 在本科能配合测量口温的患者仅占40%左右, 主要原因是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牙齿脱落、对体温计的清洁不认可, 故本科以测量腋温为常规, 并以“腋温+0.5℃”的值评判是否正常, 但临床实验发现腋温并没有理论上的低, 本研究及李华云[3]等研究均证实腋温仅比口温低0.2~0.21℃, 而非基础护理书的0.3~0.5℃, 甚至有个别患者腋温高于口温。对于特别消瘦的患者, 在测量腋温时不能很好的夹紧体温计, 测得的值会偏低。

3.1.2对体温测量率的影响水银体温计测量需要患者的配合, 患者及家属嫌麻烦或认为体温计不清洁而不配合测量, 特别是住院时间比较长的患者, 认为自己不发烧而不愿配合, 所以护士在测量体温时会花费较多的解释时间, 降低了护士工作效率, 且少数护士对测量体温不重视或责任心不强, 导致体温实际测量率下降, 影响治疗效果和病情的观察, 甚至延误病情。

3.1.3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给护士带来繁琐的工作程序和繁重的工作量本科45张病床, 经5 d测试发现, 仅发放体温表给患者并协助部分患者将体温表放置在腋下, 平均耗时31 min/d, 如果按操作规范, 不能配合的患者测量体温时护士应在床边协助固定体温表, 那么护士所需要的时间会更多, 另外将体温表取出读数约耗时10~15 s/人次。所以, 护士以节约时间、不在患者床边协助的前提下, 测量体温的平均时间至少在1 min/人次以上, 而红外线额温计仅需几秒钟。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后护士还要对体温计进行消毒、清点、定期矫正等。

3.1.4汞污染据报道, 我国每年因汞式体温计破损而当废物处理的汞有10吨以上, 外漏的汞未经正确的处理会对环境和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如环境中汞浓度超标、人对汞过敏、中毒等。而临床上体温计打碎破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邬俏璇等[4]研究显示体温表破损率为0.40%, 张金伶[5]调查发现仅8%的临床护士对水银体温计破损的处理是正确的。因此, 临床上汞污染并不少见。2004年10月台湾已责令各医疗单位逐步停止使用含汞体温计, 欧盟决定从2005年起以后的4年内含汞体温计从欧洲市场上消失, 目的在于减少汞污染。所以汞式体温计被逐步取代是必然的。

3.2红外线额温计使用时无需和患者接触, 不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 还具有测量速度快、影响因素小、测量结果精确、重复性好、卫生、安全等特点。

3.2.1李争华等研究证实[5,6,7,8], 红外线额温计的测量值与水银体温计的测量值无统计学意义, 在低体温和非发热患者中可以用红外线额温测量取代水银体温计测量, 而发热患者需要其他方法进一步确认是否发热。在交叉感染、汞污染方面, 红外线额温计有着显著的优越性。

3.2.2有效提高体温测量率红外线额温仪测量体温时无需患者配合, 不影响患者睡眠和休息, 容易被患者接受, 且测量速度快, 仅需几秒就能显示客观数据, 测量率达100%, 所以红外线额温计测量体温不仅改善了患者的依从性, 也大大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3.2.3减少读数误差红外线额温仪的测量结果为客观数值, 能有效减少护士读数错误的情况, 而水银体温计的测量结果由不同护士读数可能会相差0.1℃。红外线额温仪还能有效解决老年人看不清或不会看水银体温计的困难, 适合老年人家庭使用。

3.2.4为数据信息化创造条件红外线额温仪具有数据回顾功能, 目前电子护理系统正不断发展, 如果能将红外线额温仪与电子护理系统联网, 则能实时、准确地反应测量结果, 并减少护士录入体温值的环节。

3.3对两种体温测量差值大于0.5℃的9人次进行分析发现, 其中有5人次额温高于腋温的均为同一患者, 影响因素有: (1) 患者消瘦、肢体僵硬, 不能较好固定水银体温计而影响测量结果; (2) 患者有糖尿病、血管硬化等疾病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影响测量结果[6]。另外两名患者各有2次额温低于腋温, 该两名患者均为长期卧床患者, 喜欢过度保暖, 出汗较多。所以在用红外线额温仪测量时要注意评估患者, 对测量值有疑问时应选择其他方法再次确认。

4小结

红外线额温仪测量体温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避免交叉感染等优点, 其测量结果与传统水银体温计无明显差异, 可以在老年科、儿科等临床科室中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如娅.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29-230.

[2]闫亚青.电子体温监测探头与水银体温计在ICU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9) :2506-2507.

[3]李华云, 朱珊, 王忠平, 等.正常成人、发烧病人口、腋温测值差异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7) :1-3.

[4]邬俏璇, 周蝉, 郭凤娣, 等.3种体温计测量体温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1) :9-11.

[5]张金伶, 冯艳.临床护士对水银体温计损坏危害认知及处理现状的调查和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7) :491-492.

[6]李争华, 许瑞华.非接触式红外线额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的临床测量值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4) :360-361.

[7]龚佐萍.红外线体温仪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体温监测的应用与研究[J].护理研究, 2012, 33 (7) :1469-1470.

小孩体温37.5是正常吗 篇11

宝宝正常体温范围约36~37℃,37.5不用处理。

当腋下温度为37.5到38度为低热,但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或者体力运动后这个值会有所改变。 同一天里,每个人的体温也是有它自己的变化规律:往往是早上偏低,下午偏高。此外,体温的波动还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孩子吃奶的时候或刚吃过奶之后测量体温,就会比平常的时候高一些;腋窝部位有汗的时候测量体温,可能会比无汗的时候低一些;孩子哭闹的时候测量体温也会偏高。因此,测量体温一定要在同一种条件下测量,才比较准确。千万不要盲目的给孩子进行退烧。以防宝宝出现任何不适的症状。

人体基础体温低于36度正常吗 篇12

人体各个部位、每日早晚及男女之间的体温均存在着差异。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较稳定的范围,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正常人口腔温度(又称口温)为36.3℃~37.2℃,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3℃~0.6℃,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3℃~0.5℃。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1℃。另外,女子体温一般较男子高0.3℃左右。女子体温在经期亦有些许变化。

体温的变化与年龄也有关,年轻人体温偏高,老年人体温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体温有逐渐降低的倾向,大约每增加一个年龄段,平均降低0.05℃。出现这些情况的部分原因可能与新陈代谢变化有关。而有些人的基础体温就是比较低的,比方说平常36度,如果升到36.5度的话,可能患者就有发热的伴随症状了。尤其是脏器机能代谢减弱的老年人、胖人,他们的体温会有偏低的现象。反之瘦人和儿童体温一般偏高。

体温的测量 篇13

■1.1功能简介

由于分子的热运动,自然界的所有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在不断向周围空间辐射红外线。分子的运动越强烈,物体辐射出来的红外线能量就越大,相反,辐射的红外线能量就越小。其辐射能量密度与物体自身的温度关系符合普朗克定律,非接触式红外测温的工作原理也是依据该定律。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直接与该物体的温度有关。

红外线的波介于微波和可见光之间,波长在760nm至1mm之间,红外线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近红外线、中红外线、远红外线。它在电磁波频谱中处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区域。人体辐射红外线的中心波长为9μm至10μm之间,该波长范围内的红外线不被空气所吸收。利用这一特性,通过人体辐射的红外线能量能够精确地测量人体表面温度。

■1.2系统组成

该设计选取以其中的AT89S52型号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结合红外温度传感器及AD转换等模块,设计便捷式非接触式红外体温测量仪。系统主要模块有:电源模块、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体温信号的非接触测量模块、电压信号放大模块、AD转换模块、传感器的环境温度补模块偿。体温测量模块选用带温度补偿功能的红外热电堆温度传感器10TP581T;电压放大模块选用低失调、低漂移的精密运算放大器OPA340和仪表放大器AD620;A/D转换模块选用I2C总线接口的双通道8位A/D转换芯片ADC0832;环境温度软件补偿、结果显示、系统控制等功能使用51单片机系统实现。

2 硬件介绍

■2.1 AT89S52单片机

单片机作为红外测温仪的核心处理部件,它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作为ATMEL公司生产的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微处理器,AT89S52具有8K可编程Flash存储器。该芯片支持汇编语言、C语言,片上Flash允许程序存储器在系统可编程,使得AT89S52在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性能如下:

1)与MCS-51系列单片机产品兼容;2)8K可编程Flash存储器;3)1000次程序擦写周期;4)32个可编程I/O口;5)3个16位定时器 / 计数器7);6)8个中断源;7)全双工UART串行通道;8)低功耗空闲与掉电模式;9)断电中断可唤醒功能;10)13位的计数器组成的内置看门狗定时器;11)双数据指针。

■2.2 10TP581T型热释红外测温传感器

该传感器是日本Smitec公司生产热释电红外测温传感器,一种专门用于探测人体温度的器件。以非接触式检测出人体释放出的红外线能量变化,并将此变化量转换成电信号输出。其主要参数如下:1)受光面积1.05*1.05mm2 ;2)电压敏感度15±30%V/W;3)输出电压※1 200±30%μV;4)输出电压※2 1.00±30%m V;5)温度系数0.02±0.02%°C;6)热电堆阻抗65±30%KΩ;7)热电堆阻抗温度系数±0.1%°C;8)干扰电压33Nv/ √Hz1/2;9)S/N比※1 75.5Db;10)NEP比※1 2.2nw/Hz1/2;11)Detectivity特性4.7*107Cm﹒Hz1/2W。

■2.3热电堆放大电路

热电堆放大电路采用AD公司生产的专用高精度仪表放大器AD620。该芯片是由三个精密运放集成的差分专用仪表放大器 , 它具有体积小、精度高、低功耗、低失调电压、低失调漂移、高增益( 最大可将信号直接放大到1000倍 ) 的特点 , 尤其适用于传感器接口、高精度电流电压转换等应用电路。

■2.4温度补偿放大电路

系统使用的电子元器件都具有一定的温度系数,采集的信号输出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波动。为了克服环境温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系统引进温度补偿放大电路,进一步提升测量精度及可靠性。电路采用的是CMOS工艺轨至轨精密运算放大器OPA340为核心。该芯片具有超低失调、低噪声、低漂移、高精度、低功耗等特点,对减小系统测量误差起到关键性作用。

3 结束语

本红外温度测试仪的测量精度为±0.01°C,温度响应速度快,可作为医用及家用体温计的首选。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不单单应用在人体测温,在工业生产、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军事等方面更能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传感器技术及微处理器功能的日益强大,在不久的将来,红外测温在精度及稳定性等方面将会有前所未有的提升,那时红外测温必定可以更高效的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所服务。

摘要:现今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微处理器在军事、工业、医疗、家电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把人类的生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主要讲述基于ATMEL公司生产的AT89S52单片机设计一种利用红外检测体温的便捷式装置。与传统的水银接触式体温计相比,非接触式红外测温有着响应时间短、精确度高、安全可靠等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医院、家庭、外出急救等场所。

体温单绘制程序的设计意见 篇14

1设计思路与原则

1.1"体温单绘制"设置两部分程序, 操作程序和预览程序, 由护理人员从"体温单录入"界面输入数据, 经系统转换为图表形式的体温单, 通过"体温单预览"界面显示并可执行打印。

1.2体温单的图表格式基本同于手绘的图表格式, 取消彩色显示, 与其它医疗文件相同仅以黑白显示, 格式统一规范, 并可避免添加彩色打印机而增加耗材费用。

1.3由计算机及时显示每一床号的预测时间点, 并按时间点提供床号列表, 供测量时打印, 避免人工推算的不够准确。

1.4图标设计的原则是基于直观明了、易于识别。

2界面的设计共有两个

2.1体温单录入界面

见表1。

2.2"体温单预览界面"

2.2.1标题栏分别设置"体温单"、"特别监测单/图"、"说明"、"打印"、"关闭"按钮。

2.2.2界面默认在"体温单"界面上, 界面左侧显示床号列表供选择, 右侧显示第一个床号的最近一页体温单图表。

2.2.3体温单的边框、整数值的体温线 (横线) 、日间分界线 (纵线) 均以粗线显示, 其余为细线。

2.2.4体温单右侧边设置滚动条供翻阅。

3图标设计

3.1测量项目名称的图标标识

见表2。

3.2图标与连线规则

3.2.1○T、○P、○H超上限时显示在体温42.1℃空格内, 低于下限时显示在体温34.9℃空格内。

3.2.2○R超上限时显示在呼吸41次/分空格内, 低于下限时显示在11次/分空格内。

3.2.3○T、○P、○R、○H与相邻图标断开, 不连线。

3.2.4当体征监测数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重叠时, 原则是以一个"×"居中, 重叠的图标由系统作加粗并缩小一倍处理后围绕"×"显示。

3.2.5连线原则是首先相同图标之间连线, 其次为同类图标 (如体温类T、◇T、□T, 呼吸类R、△R, 心率类H、□H) 之间连线, 即为保证同类图标的连线不中断, 如果同类图标交替出现, 则以同类图标中不加框号的图标的连线相连。

3.2.6应录数据发生漏录, 该数据相邻的前后两个数据之间断开, 不连线。

4时间规则设计

4.1时间点是指病人需要测量生命体征的准确时刻。这些时间点的具体设置取决于护理规范 (如新病人、不同程度发热病人的测量规范) , 或医生开立的医嘱 (如测TPRQ1h) 、或护理人员对病情观察的需要。

4.2系统首先将许多规范设置成组合条件程序, 用来识别、判断每一个输入数据而形成频次指令。

4.3护理人员根据医嘱或病情监测需要通过"增设"选项也可为病人设置测量频次指令。

4.4系统将上述指令设置为"闹钟提醒模式"保存在"体温单录入"界面的"通知"和"当前"选项中。

4.5随着时间进程、时间点的相继来临, (1) 在"通知"选项中, 系统按时间点汇总为床号列表, 供护理人员按时打印, 付诸测量; (2) 在"当前"选项的界面上, 按床号顺序实时、逐页加以显示, 供护理人员录入测量数据。

4.6按传统习惯将每天24小时中的2、6、10、14、18、22点设置为常规时间点, 相邻间隔4小时, 这些时间点被列在体温表的横坐标上, 对应于坐标中部的空格。

4.7由护理人员"增设"的时间点可以是任意时间, 其中常规时间点的录入和显示同前;非常规时间点, 数据录入后对应显示于坐标中部的纵线上。

4.8半小时以内复测数据最多取前两个显示在同一列纵坐标上, 多余数据不再显示。

4.9由于监测频次过于频繁或半小时以内复测数据超过2次而在体温单上无法显示的数据, 系统以床号为单位将所有数据分别以表格形式或图表形式制作成"特别监测单"、"特别监测图", 存放在"体温单预览"菜单下, 以供预览和打印。

5结构功能设计

5.1"通知"选项用于查询并打印当前时间点及其之后各时间点的待测床号列表。"通知"、及后述"当前"、"补录"选项中的床号信息经过输入完成或超过时间点或病人办理过出院手续后将被系统及时清除。

5.2"当前"选项

5.2.1"体温单录入"界面默认选项在"当前"选项界面, 它实时显示某一时间点所有待录床号信息中的第一个待录床号的信息, 其他待录床号信息将按床号顺序逐页显示。

5.2.2楣栏项目名称中的床号、姓名、科别、病区、住院号的数据由系统自动生成显示, 并相应出现在体温单的楣栏中;日期、时间默认显示为当前时间点的时间, 不可以人为更改。

5.2.3界面信息保留时间为系统所设置的频次间隔时间, 到下一个时间点开始, 显示下一个时间点的时间和所有待输床号信息, 如此更新替换。

5.2.4光标默认显示在"口腔"后的横线上, 依次录入所测数据, 未测空格按回车键跳过。

5.2.5数据选项包括血压、入量、排出量 (大便、尿量、其他) 、体重、皮试、其他等选项, 这部分的输入信息将原样转录到体温单上的对应空格内, 所以填写应该规范;E表示灌肠, 数据显示为大便次数/灌肠次数, 如4/2E则表示大便4次, 灌肠2次;两个"其他"栏目设置为文本框, 可以更改"其他"两个字为所需名称并用括号注明单位, 据此输入数据, 每页体温单只能分别更改一次。

5.2.6录完一个床号的所有信息后, 按回车确认, 则显示下一个待录床号信息。

5.2.7若当前时间超过某一时间点, 则该时间点上未录的床号信息从"当前"选项中清除后, 转存于"补录"选项中。

5.2.8"当前"的操作也可以在下述"全部"选项中完成, 但是"当前"选项的设置从省时省力、准确高效的原则出发, 可以让护理人员按时间点及时录入某一批次的床号信息, 并及时核查漏测漏录的情况, 及时弥补。

5.3"补录"选项界面同于"当前", 显示"当前"选项中超时未录的第一个床号信息。不同点在于楣栏中的床号、时间选项设置成文本框, 以供输入床号数据选择病人和时间。"补录"选项为我们提供了超时后核查和补缺的机会, 在"补录"界面里出现的床号都需要补录。

5.4"增设"选项中点选床号后在频次对话框中点选或输入频次数据 (如TID) , 或直接输入时间点数据 (如6, 12:30) 。由系统转录至"当前"和"通知"选项中。

5.5"全部"选项用于包括没有预定测量时间点在内 (随时测量的、不在"当前"选项中显示待录床号) 的所有床号数据的录入及文字信息录入。

5.5.1打开该选项后, 在该病区所有病人的床号列表中, 点选某一床号后再在附设的对话框内输入时间, 则进入到与"当前"同样的界面输入数据;或删除更改以前的数据。

5.5.2"文字信息"是指将出现在体温单楣栏和坐标中的文字信息。其录入按钮默认在关闭状态, 点选激活后出现下拉菜单, 内容包括"入院"、"转入"、"手术"、"分娩"、"回室"、"转出"、"出院"、"死亡"、"请假"、"外出"、"拒测"等选项, 每一个选项后均附设日期和时间对话框, 输入数据后即会以规定格式出现在体温表的对应位置。

5.5.3"入院"、"转入"、"手术"、"分娩"、"回室"、"转出"、"出院"、"死亡"及其时间纵向显示于当日当时42℃体温线下的空格内;同时点选其中两项及以上的, 则按点选顺序从当前时间点开始, 并列纵向显示;"请假"、"外出"、"拒测"纵向显示于35℃体温线下的对应空格内。

5.5.4"入院"日期输入后, 数据同时生成在楣栏项目的"日期"空格里, 并顺序一周生成一页, 直至出院;楣栏中的"住院日期"也随之同步生成。

5.5.5"转入"、"转出"选项附设全院科室对话选框, 一经点选后将在体温单上出现"转入×××× (科室名称) "、"转出×××× (科室名称) "及时间字样。

5.5.6"手术"经点选后, 楣栏项目名称选择显示"手术后日期", 其数据由当日起从0开始自动顺序生成阿拉伯数字显示, 直至出院。

5.5.7发生二次、三次手术的, 输入方法同前, 其数据由系统自动汇总为"第三次术后日数/第二次术后日数/第一次后术日数", 如2/4/15表示第三次术后第2天/第二次术后第4天/第一次术后第15天。

5.5.8点选"分娩", 楣栏项目名称选择显示为"分娩后日期", 数据显示同"手术"只是以小写汉字排序。

5.5.9同时点选"手术"与"分娩", 楣栏数据据时间长短以多级分数形式显示, 如1/五/12表示第二次术后第1天, 分娩后第5天, 第一次术后第12天。

5.6"体温单预览"界面应该联机到医生的工作界面, 供医护人员及时作网上信息查询;并可执行打印。

5.7"特别监测单/图"是用于预览或打印体温单无法显示的更细致的表格和图表, 但最短时间间隔不小于5分钟/格。

5.8"说明"选项详细介绍图标名称、单位、标注事项, 及生命体征测量规范。

5.9"打印"选项中可分页或全部打印体温单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军事演习政治工作文书写作要求专题下一篇:2022数学教研组计划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