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低体温

2024-12-11

术中低体温(精选7篇)

术中低体温 篇1

近年来, 人们对低体温及其对人体的各种不良反应有了一定的认识, 也增加了对低体温防护措施的关注度, 手术是造成病人低体温的最直接环节, 关注术中低体温的防护成为目前的热点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种预防措施, 便于同行们借鉴, 现将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1 低体温及主要不良反应

国际上将低体温划分为轻度 (32℃~35℃) 、中度 (28℃~32℃) 、深度 (17℃~28℃) 及超低体温[1], 我国学者通常将32℃~36℃的身体中心温度 (体核温度) 称低体温[2]。低体温会引起各系统的不良反应[3]。心血管系统:心率变慢, 血管阻力增加, 心输出量减少, 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呼吸系统:呼吸频率、潮气量、氧输送能力都降低;血液系统:体温每降低1℃, 血液黏滞度增加2%, 低体温可减少循环血小板, 通过减少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可用性而致凝血异常[4], 致使出血时间延长, 严重低体温还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免疫系统:低体温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 抑制蛋白质的消耗和胶原合成, 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 减少皮肤的血液和氧供, 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 从而使切口感染率增加;神经系统:低体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 体温每降低1℃, 脑血流量减少6%~7%, 出现意识障碍、判断力损害与模糊[5], 导致麻醉苏醒延迟等并发症。

2 导致低体温发生的因素

2.1 年龄因素

老年病人和婴幼儿是低体温的高发人群。老年病人基础代谢率降低, 重要器官已出现退行性变, 产热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更易发生低体温[6];婴幼儿因体表面积较成人大, 容易自体表散失热量, 另外,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其熔点高, 当环境温度低、保温措施不够、热量摄入不足等情况时可使体温下降[7]。

2.2 特别手术

接受椎管内麻醉的剖宫产产妇低体温发生率为21%~53%[8];创伤可使正常的体温调节功能发生改变, 并可阻断肌肉震颤反应, 这种影响可在创伤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存在, 如果创伤病人同时并存失血性休克时, 组织摄取氧能力下降, 机体产热减少, 导致低体温出现更常见[9];手术时间大于120min的大手术因手术本身及麻醉的原因体热散失较多易致低体温, 故应特别关注。

3 预防措施

3.1 调节室温

病人进入手术间前, 将室温调至26℃~28℃, 手术开始后将室温恒定在22℃~24℃至手术结束, 这样既可减少病人因外界温度低致散热增加使机体热量丢失, 同时为手术者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

3.2 做好基础保温措施

人体代谢产生的约90%的热量由皮肤散失, 减少皮肤散热是体温管理的重要一环。目前手术室室温通常为22℃~24℃, 远远低于正常的体温, 手术过程中病人机体散热极大, 因此对病人实施针对性的保暖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被服、包布遮盖可减少体温的散失, 在不影响无菌原则的前提下, 用已加温的小棉被、护肩、裤腿等为病人保温是最基本的保温措施, 张穗[10]设计的长筒袜套式肢体保护套既起到保温作用, 又减少体位并发症, 适用于截石位病人。此外, 还应注意保持切口周围无菌单的干燥, 避免低温液体渗透后吸收人体大量的热量, 导致血管收缩、发生寒战等低体温状况;术中加强覆盖, 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使用热盐水纱布擦血, 覆盖肠管, 在外科医生的配合下尽可能减少术野体热的丢失。

3.3 对静脉输注的液体或血液进行加温

术中使用低于体温的静脉输液可直接带走热量引起体温降低。每输入1L室温下液体可使体温降低约0.25℃。5min~10min内输入500mL未加温的库存血, 可使体温降低0.5℃~1.0℃[11]。有学者认为使用输液加温仪将液体和库存血加温至32℃~36℃后可显著降低术中、术后低体温和寒战的发生率[12]。输液加温仪是一种间接的加温装置, 其加热原理是在输液时使输注液体流经足够长的输液管道, 加热器对其进行充分的热传导, 从而使输注液体的温度稳定至设定温度。刘雅静等[11]用ET-TF-001输液加温仪输注预先加温的液体以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人术中可能出现的低体温, 效果良好;对于临床抢救与治疗创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 加温输血能够降低创伤后低血容量休克病人输入低温库血后的寒战、低体温等发生率, 有利于改善微循环。输血加温方法有:将血袋置于37℃水浴中 (不要将连接于血袋上的输血管浸入水中, 以免污染) , 并且轻轻摇动使血液受热均匀, 复温10 min取出备用[12];采用贝格CBW686型输血加温器可自动设置温度, 并在1min内达到预设的温度, 为目前规范的输血加温法[13]。

3.4 用加温设施主动加温, 效果优于传统的基础保温

加温设施有传统电热毯、液体恒温箱、水循环变温毯、充气式保温毯等。强制充气保温毯是由暖风机和保温毯组成的加温系统, 暖风机提供动力对空气进行加温, 并将温暖的空气通过管道不断输送给保温毯, 保温毯由双层材料制成, 夹层中充满着温暖的空气, 通过与皮肤接触的小孔气流均匀地流向机体, 这样使机体始终处在温暖的环境中, Inster等[14]认为, 暖风机设定为43℃对病人是安全的, 且能够有效预防低体温发生, 李胜云等[15]用充气加温毯对剖宫产妇进行保温法安全且效果优于棉被保温组。

3.5 各种加温设施复合应用, 效果优于单一使用

苑广洁等[16]研究发现, 使用电热毯虽能保温, 但因电热毯接触的背部血管受压, 血流速度缓慢, 传导热量的能力下降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机体散热超过产热, 核心体温下降, 对于大于120min的手术, 很难保证所有病人均不发生低体温;对于手术时间小于120 min的手术有一定的保温效果, 而且单纯使用电热毯和充气式保温毯其保温效果相同, 提示在手术时间短的手术中, 单独应用电热毯既能达到有效的保温措施, 又可以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手术时间较长时, 充气式加温毯和电热毯全程保温法 (普通电热毯保温加头部及四肢分别用棉垫包裹和腹腔冲洗液预先加温) 均可以很好地保持病人体温平稳有效, 避免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 但充气式加温毯价格昂贵, 而电热毯全程保温可大大降低医院及病人的费用。李菊芬等[17]用传统保温手段加充气式加温毯覆盖与传统保温手段 (加温静脉输入液体、血液及腹腔冲洗液) 对结肠癌根治术病人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手术期间低体温的发生、凝血功能、麻醉苏醒时间、全身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的研究, 充气式保温毯组明显优于传统组。

3.6 气道加热与湿化

手术中使用麻醉机加温加湿器持续气道加热与湿化, 辅以“人工鼻”, 在麻醉回路中通过减少热量散失而有效维持体温, 湿化瓶可防止蒸发散热, 也是有效维持热量的途径。

3.7 二氧化碳 (CO2) 气体加温

不加温的CO2通过调节阀从高压到低压, 随着气体扩散, 手术病人的体温会逐步下降。因为持续频繁的不加温CO2气体交换会使机体热量丧失;高碳酸血症会改变人体基本的体温调节反应;不加温CO2气体刺激腹膜, 使组织损伤、氧耗增加, 损害机体的热平衡而引发低体温。Jakenays等[18]发现, 当充入与体温接近的CO2气体时, 因更接近“生理状态”, 渗出物中细胞介素的浓度明显下降, 对机体的损害减小, 可降低低体温的发生。胡雪飞等[19]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使用WOLF加温气腹机加温CO2气体至35℃与不加温组对比研究, 发现加温组术中体温比常温组病人明显高, 其寒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温组。贾占辉等[20]对腹腔镜肠道手术病人用加温至37℃的CO2气体组与未加温组对比研究, 也证实了加温组体温明显高于未加温组。

3.8 药物预防低体温

Yatabe等[21]研究显示术前给病人口服或静脉输注氨基酸或果糖, 有助于预防全身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3.9 术中加温物品使用

采用手术薄膜覆盖手术切口, 减少皮肤散热, 并避免湿敷料对皮肤冷刺激。Wistrand等[22]研究显示:加温至38℃消毒液能增强杀菌力, 增加病人皮肤舒适感。

4 小结

要防止术中低体温, 医务人员尤其是手术室护士必须提升预防低体温的意识;根据病人的年龄、手术时间、手术状况等情况, 在做好基础保温措施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其他不同的加温措施;作为管理者应配置各种有效地防止低体温设施, 督促并指导临床及时使用, 联合使用, 做到以预防为主, 必要时进行核心体温的监测, 真正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摘要:为提升医护人员对低体温干预的意识, 全面了解术中低体温的干预措施, 对术中低体温的不良反应和干预措施进行了综述, 以指导临床应用。

关键词:手术,低体温,护理

术中低体温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28例,其中宫颈癌患者84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44例,预期手术时间为3 h。术前评估心、肺、肾功能正常。无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进入手术间后巡回护士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选取64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64例手术患者作为保温组,平均年龄(37.2±5.0)岁;其中腹腔镜下全子宫和卵巢输卵管切除手术48例,卵巢癌根治术20例,子宫次广泛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60例;皮肤及一般状况良好。两组患者年龄、手术难度、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术中采用飞利浦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体温,将温度探头置于患者鼻咽部,监测机体核心温度。体温低于36℃者,即可判定为出现低体温。患者进入到手术间,麻醉开始后测量鼻咽部核心温度。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后1 h,手术开始后2 h,手术开始后3 h,手术结束拔管后进行记录。保温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术中体温集束化护理专科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由高年资护师参与病历的选择和分组工作,管理手术患者体温、协助完成专科培训等工作。体温监测管理员负责低体温相关知识的培训,督导正确测量体温的插管方法。手术后回访患者,询问手术患者的舒适度。每月对手术患者发生的术中低体温进行分析和总结。

1.2.2 制定集束化护理措施

针对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查阅国内外文献关于术中低体温的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对所查文献进行评价研究,对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实用性做出最佳循证,并将获得的证据与以往工作经验相结合,制定方案。

1.2.3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通过总结操作经验,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如何监测鼻咽部核心体温、观察体温方法、使用恒温箱方法、正确使用保暖护具、科学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对手术室温度和湿度的监测和调整,正确使用充气式保温毯。

1.2.4术中保温措施①升温毯的应用。手术开始前将3 MBair Hugger动力充气型775型升温仪温度调至41℃,使用一次性盖毯盖于患者双下肢,提高患者的体表温度,减少热量由人体内部向体表及外周环境的传递,能有效地防止体温的过度降低和术后寒颤的发生;②调节室温。患者进入手术间前1 h将室温调至25~27℃,手术开始后将室温恒定在22~24℃,保持湿度50%,直至手术结束。这样既可减少患者因外界温度低致散热增加使机体热量丢失,同时也给手术者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③使用湿热人工鼻。将大量的水分和热量保留在呼吸系统中,保持呼吸道恒定的温度和湿度;④对静脉输注的液体或血液使用输血输液加温泵加温至37℃时输入;⑤术中注意保暖棉被的覆盖,铺巾全部覆盖患者身体,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如加盖保暖肩垫,保暖约束带,保暖足跟垫,手臂保暖巾;⑥使用热盐水纱布擦拭、覆盖肠管,使用温热生理盐水湿润腹腔脏器,使用37℃恒温箱内恒温灭菌注射用水洗腹腔,阻止暴露脏器的散热,可以有效防止体温下降[3];⑦术中等待病理标本结果时,用温盐水纱布覆盖切口;⑧手术结束时盖恒温箱内加热的盖被,保持床单元的温度;⑨降低患者手术体位暴露时间,护士学习手术体位摆放标准及技巧,并培训手术体位摆放方法。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及巡回护士共同配合完成手术体位的安全摆放。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基础体温、气管插管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开始后1 h、手术开始后2 h、手术结束时体温。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寒颤以及患者满意度;②寒颤。围手术期患者主诉有寒冷或出现肢体颤抖认为出现寒颤;③患者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包括20个项目,项目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计分5、3、1分,得分85分以上为满意度高。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术前基础体温比较,对照组与保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体温比较,对照组体温下降明显,低体温发生率明显增高。寒颤发生率高,拔管时间延长,患者的出血量明显增加。

2.1 两组患者体温情况比较,见表1。

进入手术室时、切皮时测量体温,两组患者鼻咽部核心体温温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开始后1 h、手术开始后2 h和手术结束时,保温组患者鼻咽部温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麻醉恢复期情况比较,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见表3。

3 讨论

对手术患者实施保温干预措施,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低体温发生率仅有7.8%。患者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明显缩短,并能降低低体温引起的寒战、躁动发生率。保温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也显著降低。保温干预措施可改善血液黏稠度和凝血因子活性,从而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4]。

手术开始前,增加覆盖,减少身体暴露部分,能有效减少由于空气对流引起的热量散失。将两条自制分体式小棉被分别覆盖于患者身体的上下部分,减少暴露面积。手术中,输注的液体及冲洗液加温至37℃,接近人体正常体温,有效避免低温液体的“冷稀释”作用[5]。使用充气式保温毯能持续维持所设定的温度,有利于机体保持恒定体温,复温效率快。手术结束后,覆盖恒温箱内加热的温热棉被,能减少寒战的发生率,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6],使患者安全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术前、术中及术后均采取保温措施对手术患者非常必要,术中低体温预防重于治疗。在手术中积极采取保温措施,持续动态监测体温,可以早发现并且及早采取措施,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手术患者低体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8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手术中采用常规护理,保温组采取集束化保温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体温变化。结果 保温组在术毕时的体温高于对照组,术中低体温、寒颤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温组术后拔管时间、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保温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能提高手术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寒颤

参考文献

[1]MS,Shakir AJ,Khatri K,et al.The role of perioperative warming in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J].Sao Paulo Med J,2009,127(4):231-237.

[2]覃素兰,彭成君.保温干预在腹部手术患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4):9-11.

[3]黄淑梅.妇科腹腔镜术中低体温的预防[J].广西医药杂志,2014,2(11)272.

[4]梁辉珍.全身麻醉术后低温病人保温措施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1,9:216-217.

[5]单桂艳.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12:8.

术中低体温 篇3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5月高危手术病人120例, 其中年龄3d至3岁10例, 65岁~88岁30例;心脏直视手术20例, 大型手术30例, 术中需大量冲洗的手术20例, 急诊外伤10例。遵循循证护理方法, 运用各种保暖措施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2 方法

2.1 寻找循证护理问题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制订护理活动计划过程中, 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 获取实证, 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3]。低体温可致心律失常、苏醒延迟、伤口感染增加、出血倾向、诱发深静脉血栓甚至死亡等。故将如何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作为护理问题。

2.2 文献检索

用“循证护理”“术中低体温”“预防”的组合检索策略, 在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2.3 证据结果及评价

从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综述文献2篇, 临床研究文献27篇。目前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方法有室温调节、减少体表及体腔热量的散失、利用各种加温设备、预防呼吸道散热、加强术中体温监测、适时给予人文关怀、制作围术期体温管理指导手册等。

2.3.1室温的设定

体温易随室温而下降。层流通风设备可使对流散热由正常的12%上升至61%[4], 从而增加病人的体温丢失。层流净化手术间温度一般为21℃~23℃。有研究表明, 当手术间温度为24℃~26℃时, 不论病人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和所用麻醉如何, 其体温均能维持正常[2]。故手术间温度应设定为24℃~26℃, 湿度50%~60%, 40%以下需调节;婴幼儿手术时可调至26℃~28℃, 湿度60%~70%。接产新生儿时, 婴儿辐射台温度设定35℃。

2.3.2 减少体表及体腔热量的散失

手术部位消毒时掌握好消毒液用量及消毒范围, 尽量不使用挥发性消毒液, 必要时对消毒液行加温处理。消毒时避免打湿床单, 保持床单干燥, 已潮湿及时更换。婴幼儿适当加快消毒、铺单速度, 减少肢体暴露时间;低体重婴幼儿可应用电热毯, 以增加接触面积, 必要时在腋下、身体两侧放置热水袋, 随时观察热水袋温度, 以免烫伤。热水袋用布包裹, 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婴幼儿头部丢失热量非常可观, 可戴帽子减少散热。任何隔热包裹均可降低至少30%的热量丢失[5]。用保暖性能好的被服覆盖非手术区的皮肤;老年人注意双足的保暖, 在不影响手术时可不脱袜子;使用肢体保护套用于保暖和体位防护;棉垫用于固定肢体, 既可保温又可防止约束肢体时伤及皮肤;棉被用于术后回病房期间, 防止因室内、外温差过大造成的不适, 必要时使用双层棉被;肩部易裸露部位使用棉肩垫或中单包裹保暖。胸、腹部手术, 术中用温热盐水纱垫覆盖脏器及肠管;需长时间暴露或手术暂停时, 使用温盐水纱布垫覆盖[6];使用温盐水浸泡的纱布擦拭出血点。腹腔冲洗前在大单上粘贴手术切口保护膜, 使其与病人的皮肤黏合紧密, 减少冲洗液对机体的冷刺激;将冲洗液加温至37℃~40℃后冲洗, 以减少体热散失。体腔冲洗液及静脉输注的液体置于恒温箱内, 温度保持37℃, 无恒温设备时可用微波炉替代, 但应严格掌控加热时间, ≤3min还可用于需要高温生理盐水时使用。冲洗前器械护士先测水温, 以免对病人造成伤害。

2.3.3 使用加温设备

对于高危手术病人使用温液仪、变温毯、温毯等加温设备;变温毯铺于手术床上, 上面覆盖中单, 防止污染和漏电;温毯紧贴病人身体, 外加被服覆盖;实质脏器损伤病人可利用温血桶对库血进行加温, 水温严格控制在38℃以内, 以免引起溶血反应[7]。本科制作了肢体保护套, 手术时套于裸露的肢体上可增强保暖效果。

2.3.4 加强沟通及人文关怀

护士在术前访视时对手术病人进行评估, 通过各种规范的语言和手势等方法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同时加强保暖措施。在术前等候区以拥抱、拉手、交谈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 尤其是对3岁以内的儿童, 尽量减轻母子分离焦虑, 建立良好的沟通。

2.3.5 制作围术期体温管理指导手册

基于文献检索结果, 对低体温的危害进行梳理, 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及流程, 规范护理行为, 并用于新护士、实习护士的工作指导和培训。

3 结果

经采取升高室温、缩短消毒时间、对非手术区皮肤保暖、适时覆盖创面、加热消毒液、冲洗液及血制品、使用加温设备、加强人文关怀等综合措施后, 120例手术病人离室前未发生低体温。

4 讨论

在手术配合过程中任何单一的预防措施均不能避免低体温的发生。护士通过对低体温原因分析, 应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 实施以上综合保暖措施, 有效的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同时应考虑病人的需求及期望值, 给病人以最佳的护理。老年人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低;特有疾病的患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 存在营养不良, 术前禁饮食, 全身麻醉下更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5], 因此, 21℃~23℃对于婴幼儿及老年人而言是低温环境, 在低温下对患儿实施消毒和手术操作, 会伴有大量热量的丢失。但如果温度过高, 对于手术人员会引起不适, 因此常被手术人员所忽视。大型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 内脏暴露时间长, 使水分大量蒸发;前列腺内含丰富的静脉丛, 手术期间静脉窦开放, 电切手术时大量灌洗液经静脉窦进入血循环[8], 使中心体温下降;老年人机能衰退, 并发多种疾病, 易造成体温下降;盐水冲洗的同时使敷料浸湿, 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实质脏器破裂病人大量失血致体温下降;李莉等[9]研究表明, 创伤后低体温与病人的存活率相关, 低体温病人较正常体温者病死率明显增加;消毒时手术区皮肤、非手术区肢体的裸露均带走大量热量致体温下降;婴幼儿较成人丢失体热更为明显。手术中输入大量与环境温度相同的液体是病人体温降低的主要原因[7];短时间内输入大量低温液体或库血可引起低体温和心律失常、心搏骤停[2];成人静脉输注1L低温液体, 中心体温可下降约0.25℃[10]。输入加温后的液体虽能有效改善术中低体温, 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围术期低温状态的发生[11]。目前使用恒温箱将液体加热至38℃~40℃后用于静脉输液、冲洗、灌洗的医院较多, 但其热量易随时间及室温的变化逐渐散失。李晓玲等[11]报道使用电子输血输液加温仪加温的液体受室温影响少, 其效果优于恒温箱, 且不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 同时其加热速度快, 使用方便, 温度可靠, 特别适用于紧急抢救、年老体弱、手术时间长、输液输血量大的病人。泌尿外科前列腺电切手术病人大多为老年人, 灌洗液应保存于恒温箱内, 温度保持38℃。本科自行设计制作了肢体保护套, 材质为纯棉布, 内衬棉花, 手术时套于裸露的肢体上, 既保护肢体不受压, 又体现保暖作用, 经体温测试, 使用保护套前后温差为1℃~2℃, 可有效地增强保暖效果。低体温对生命虽构不成威胁, 但可导致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 在麻醉及围术期监测体温并维持正常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围术期体温监测已成为常规的监测项目之一, 采取各种措施维持病人围术期体温于正常水平是手术室护士的一项基本的护理技术[11]。老年人及病情危重者因脏器功能的衰减, 对各种反射不灵敏, 若病情危重, 手术麻醉时间长、手术创面大, 遇有大出血病人需输注大量冷库血, 病人体温可剧降而又不易及时察觉;单一的保温措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故此类病人应加强术中体温监测[2]。针对手术病人使用麻醉机的体温监测系统, 在使用肢体保护套的同时进行腿部温度测量, 体温较未使用时升高1℃~2℃。部分病人因疾病使机体消耗加重, 自身体质较差, 禁食又致抵抗力降低;精神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波动, 使其对冷刺激的敏感性增强而引起低体温[6]。护士应在术前访视时对手术病人进行评估, 对于此类病人予以关注, 通过各种规范的语言和手势等方法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同时加强保暖措施,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麻醉前后患儿出现无意识的挣扎和无助的伸手动作时, 护士用自己的身体拥抱患儿, 并紧握其双手, 通过安抚可以减轻患儿的术后疼痛, 促进身心的健康恢复。目前有些手术室已开展家长陪伴患儿进入手术间直至麻醉诱导时离开的护理服务, 更充分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通过术前访视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病人的年龄、病情、手术方式, 手术时间、体腔暴露面积、有否体温下降的可能性及其下降的程度, 重点询问有无特殊需求, 如怕冷等, 制订围术期护理计划及保暖措施, 强化护士对病人的保暖意识。基于文献检索结果, 对低体温的危害进行梳理, 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及流程, 规范护理行为, 并用于新护士、实习护士的工作指导和培训。管理者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反馈和讨论, 重视循证护理的实施, 建立循证护理管理—执行—评价反馈体系[12];组织循证护理培训, 重视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学习, 并进行指导, 提高护理人员的循证能力;增强其基本科研素质和循证实践能力[13,14]。在护理实践中提高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手术室护理品质, 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围术期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指导作用。[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 包括室温调节、减少体表及体腔热量的散失、应用各种加温设备、预防呼吸道散热、加强术中体温监测、适时与病人沟通、给予人文关怀、制作围术期体温管理指导手册。[结果]采取各种保暖措施后未发生术中低体温。[结论]基于循证护理, 针对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原因进行分析, 运用综合保暖措施干预术中低体温, 可以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提高护士防范意识和手术室护理质量。

术中低体温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320例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70例, 女150例;年龄最小2岁, 最大89岁, 平均 (37.56±12.7) 岁, 实施全麻90例, 硬膜外阻滞及其他230例;胸腹手术治疗180例、颅脑四肢手术140例;手术时间最短1 h, 最长4.5 h, 平均 (2.26±1.22) h, 患者术前均不存在感染、脱水等引起体温变化的因素。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3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低体温发生率 (手术过程中应用体温监测采取肛温, 患者肛温≤36℃统计为低体温) ;比较低体温组与体温正常组相关因素上的差异[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0例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中, 发生低体温140例, 发生率为43.75% (140/320) , 低体温组患者老年人、输液输血量、手术时间、胸腹手术、不良心理因素、实施全麻均患者均高于体温正常组, 低体温组手术室温低于体温正常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导致手术中低体温相关因素

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为50%~70%, 本文为43.75%, 其影响因素复杂, 本组资料显示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年龄因素。本文低体温组老年人占73.57%高于体温正常组的42.78% (P<0.05) , 老年患者体弱耐受力差, 基础代谢率降低, 对温度变化敏感性较差, 血液循环慢及皮下脂肪少会导致其体温偏低[4,5]。 (2) 手术过程中输液输血量大。手术过程中输入大量温度较低的液体, 由于输入液体的“冷稀释”作用, 患者机体体温会明显降低。 (3) 手术时间过长。手术时间长相关器官和切口暴露时间也随之增加, 反复使用液体冲洗体腔可能性也增多等[6]。 (4) 手术室温度低。麻醉下患者体表暴露, 通过体导辐射, 对流等形式使体温下降, 接受手术患者如果在较低温环境下, 很容易出现低体温现象, 低体温组手术室温度 (22.89±0.97) ℃低于体温正常组的 (21.17±1.0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5) 胸腹手术体温下降显著, 明显低于头颅及四肢手术, 胸腹腔手术手术切口、肠管、腹膜、胸腔内容物暴露面积大, 时间长, 水分蒸发散热, 体热丧失多, 大量液体冲洗, 均能使体温明显下降, 易于发生低体温。 (6) 心理因素。不良心理反应时候可使血液重新分配, 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 术中易致低体温。本文低体温组不良心理因素41.43%高于体温正常组的22.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7) 全麻。低体温组实施全麻40.00%高于体温正常组的18.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全麻时全身器官代谢率下降产热减少、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下移、血管扩张;导致体温下降。

3.2 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对策

降低体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细胞氧耗, 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 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但是低温存在多种不良影响, 如降低抗感染能力、凝血机制障碍、药物代谢速度慢等, 严重者还会导致心肺疾病, 因此, 维持手术中患者体温正常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7]。

3.2.1 手术前

(1) 做好术前评估:特别是老年人、胸腹手术、实施全麻等患者重点评估, 实行重点预防, 合理分配和利用医疗资源, 针对性地制定术中护理方案, 减少工作盲目性。 (2) 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通过手术前访视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减轻因为精神因素导致冷刺激阈值下降。 (3) 手术前将手术室室温调至25℃~28℃, 相对湿度40%~50%, 手术开始后可调至适当温度, 患者在进入手术室之前, 避免过度暴露, 充分给予保暖;安排紧凑有序, 完善各项术前准备, 避免过早把患者晾在手术台上, 有关人员密切配合, 减少暴露时间。

3.2.2 手术中

(1) 减少暴露面积。除了手术区域暴露外, 非手术部位用毛毯或棉垫包裹 (包括肢体) , 避免消毒液浸湿皮肤增加散热, 所有消毒液用恒温箱复温至37℃再使用, 为了保持皮肤干燥, 在消毒区域周围可围上小布巾, 消毒完毕撤离。 (2) 调整适宜室温, 减少人体辐射和对流, 防止体温下降。对输注入患者体内的液体和冲洗液进行提前的预热, 各种液体放置于40℃温箱, 输入液体或冲洗液温度保持在36℃~37℃, 使输注的液体接近体温, 若术中输血制品, 应把血制品在25℃恒温水中加热30 min方可输入。 (3) 观察患者皮肤温、湿度及颜色等情况, 并及时持续动态监测体温, 对于低体温患者做到早发现及时采取措施。 (4) 加强手术室护士专科培训, 提高配合质量, 缩短手术时间。

3.2.3 手术后

低体温的防护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手术结束运送患者途中注意保暖, 加盖足够的被褥;在搬患者至床上时, 根据气温, 要提前预热被褥;严格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班, 并就手术过程中的体温变化与病房护士做好详细的交接, 确保整个护理过程的延续性。

参考文献

[1]吴密彬.成人围手术期体温过低的预防和处理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9) :863-864.

[2]张悦, 夏玲, 姜云.外科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7) :1556-1558.

[3]孙育红, 王晖, 黄静.不同年龄患者在全身麻醉手术中体温变化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3, 27 (3中旬版) :729-730.

[4]冯立, 陶仁海, 张笑萍, 等.胸科高龄患者术中体温变化的研究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9) :1811-1812.

[5]李风玲, 吴洪霞, 潘庆华, 等.护理干预对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其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16) :100-101.

[6]张颖.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6) :1413-1415.

术中低体温 篇5

1术中低体温原因

麻醉剂使用影响中枢温度调节及周围温度调节,尤其是全麻,阻断全身大部分神经传导。手术室内通风状况直接影响留散热碧流及蒸发散热比例,间接影响患者体温。手术室内温度低于21℃时,手术患者散热急剧增多,影响患者体温。手术部位长时间暴露,自身热量散发,体温下降。手术过程中大量低温输血、输液及胸腹腔冲洗液的应用使机体热量流失导致低体温。年龄对患者体温有显著影响,幼儿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健全,其体温随外界温度下降,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较低,体温调节功能较差,低体温发生率较高[2]。手术部位大范围使用碘酊、乙醇等挥发性消毒液加剧患者热量散失,体温下降。手术时间直接影响患者体温,手术时间越长,机体热量散失越多,基础代谢率随体温下降而降低,患者热量散失增加,产热减少,导致大幅度体温下降。

2低体温的危害

低体温增加伤口感染率:Flores等研究261例手术患者发现,围术期轻度低体温者伤口感染率是体温正常者的6.3倍[3]。低体温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主要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作用,减少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皮肤血流和氧供,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增加伤口感染率,影响伤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低温可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心搏徐缓、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甚室颤;低体温导致血浆儿茶酚胺升高,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血管进行性收缩可掩饰体液不足,体温恢复时血管舒张而出现低血压。对凝血的影响:血小板功能减弱;降低凝血物质的活性,抑制凝血功能;明显增加失血量和对输血的需求[4]。中心温度下降2℃可使维库溴铵作用延长2倍以上,其主要是药代动力学改变而不是药效改变,低温能增加丙泊酚的血浆浓度,降低吸入麻醉药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约5%,药物代谢变慢引起患者苏醒延迟。

3护理对策

3.1一般措施

控制室温:一般室温控制22℃~24℃为宜,皮肤散热是患者热量丢失的原因,室温21℃时病人散热明显增加;应根据各地气候变化适当调节,制定适宜的供暖时间。覆盖保温:遮盖病人,减少不必要的暴露,单层覆盖可降低散热30%,除消毒必须暴露的部位外,均应根据季节用布单、毛毯或小棉被遮盖病人。体质差、老年人、婴幼儿及外界气温低时输入液体应加温,可将液体或血液放在38℃的水浴箱内适当加温,或将输液器通过38℃~40℃的水中,有条件的医院手术室应有恒温箱加温,或用输液加温器;休克病人进行某些器官移植如肝移植手术,无肝期体温降低明显,需将输入液体加温后输入,否则对抗休克和保证术中体温平稳极为不利。胸、腹腔冲洗液及膀胱灌洗液加温后使用,可用加温输入液体的方法加温。气温低时,消毒液适当加温后使用。截石位病人为免双下肢裸露在外,使用特制的棉脚套,有效保持病人肤温,保证其末端循环良好,促进血液回流。

3.2特殊措施

3.2.1循环水毯

术前将循环水毯铺在手术床上,病人睡在水毯上,通过调节水毯内水的温度调节病人体温。水毯温度在30℃~41℃之间;循环水毯除可给病人保温及降温。

3.2.2暖风机

预计采用常规方法仍可能无法维持体温的病人应用暖风机和类似空气加温设备,尤其是婴幼儿或某些手术体位不能充分接触循环水毯的患者,应用暖风机可较好地维持体温。暖风机有“低/33℃”、“中/38℃”、“高/43℃”三档,其工作原理是持续不断地向无纺布制作的气囊里充入预定温度的热空气,气囊覆盖在病人身上形成一个暖空气外环境,就相给病人盖了一条热气被,使病人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3.2.3改进降温方法

某些特殊手术必须局部降温时,应采用对病人全身体温影响最小的方法。如肝移植手术中,新肝植入尚未开放,通常用肝内低温B9液持续灌注,同时在肝周围放置无菌冰屑,使无血运的新肝保持低温;但无肝期和腹腔内放置冰屑的双重影响下病人体温迅速下降,不利于术中和术后恢复[5],现改为无肝期腹腔内不放冰屑,用4℃新鲜冰冻血浆持续肝内灌注,既保持新肝低温,又消除腹腔内放冰屑的影响,明显减少病人体温变化幅度。

4体会

造成病人术中低体温常常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单一措施常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须采用多种方法应对,并注意观察病人体温变化,防止保温过度造成体温过高,同时术中连续体温监测;使用循环水毯和暖风机时注意温度调节,以免病人皮肤烫伤;保温措施积极有效,对减少低温引起的并发症、保证手术顺利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围手术期低温发生率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多样,可采用维持适宜室温、减少病人体温丢失及输血输液、冲洗液加温等措施维持病人术中正常体温,有条件者可用特殊设备如循环水毯、暖风机调节病人体温。围手术期积极保温,维持病人体温平衡,对手术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手术病人,低体温,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赵书娥,尹灵朔,赵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0):473.

[2]欧阳文瑞.手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1,24(3):222-223.

[3]Flores MA,Medina EC,Rios RH,et al.Mild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and the risk of wound infection[J].Arch Med Res,2001,32(3):227.

[4]胡兴国.围手术期轻度低温[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21(4):226.

术中低体温 篇6

1 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1 患者自身因素

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或小儿、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等自身体质较差,对冷刺激的敏感性较强,抵抗力差,其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差,若在手术时过多暴露,加之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

1.2 手术室内寒冷

Murish和Wilkey发现,当室温低于21℃时,患者的散热增多。通常手术室适宜温度为22℃~25℃,但手术室常采用快速空气对流以增强消毒效果,手术室内温度可降至22℃以下,患者吸入寒冷的、干燥的气体,容易导致体温下降;尤其是麻醉状态下的患者在此室温条件中其体温更易降低。

1.3 麻醉药物影响

麻醉药物可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调节温度的血管收缩功能,还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中心温度再分布。有研究表明,50%~70%的患者在全麻状态下中心温度可下降1℃~3℃。全麻、腰麻及硬膜外麻醉时周围血管扩张引起[1]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硬膜外镇痛药可导致更少的寒战和更大程度的体温下降,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因此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2]。

1.4 手术因素

骨科手术患者暴露面积大,如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双下肢手术、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等;有些手术时间长,如颈椎手术、上下肢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手术等;这些因素可导致机体热量散发,加之术前禁食、禁饮使能量摄入不足,基础代谢率下降,更易导致低体温的发生。皮肤消毒时消毒液温度低且为挥发性液体,还需待干后才达到消毒目的,大范围使用可带走机体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

1.5 静脉输液、输血

术中输入大量与环境温度相同或未加温的液体是患者体温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文献报道[3],成人静脉每输入1000mL环境温度下液体或每输入1单位(200mL)4℃血液,中心温度可降低0.25℃,输入液体越多体温也随之下降明显。

2 术中低体温对人体的危害

术中低体温对人体可造成很多危害:①提高伤口感染率。低体温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并减少皮肤血流和供氧,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从而降低机体抵抗力,延缓了手术切口愈合,提高了伤口感染率。②可使很多常用的麻醉药效能延长。低温时内脏血流减少、肝功能降低,依赖于肝脏代谢、排泄的药物半衰期明显延长。③影响凝血功能。凝血活性降低,血小板滞留于肝脏,造成出血时间延长。④影响机体代谢。肾血流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依赖于血浆清除的药物因代谢、排泄减慢而延长了作用时间。⑤造成术后低温并发症。麻醉恢复期间,寒战患者为产生更多热量会增加氧耗,身体反应为心输出量增加、心动过速、高血压和心肌缺血。⑥血液粘滞度的增高增加了低灌注的危险。⑦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

3 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对策

3.1 加强心理护理

术前一天,手术室护士应访视患者,了解其病情,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通过面对面交流,可消除患者对手术室及工作人员的陌生感,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和焦虑情绪,使其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手术,减轻患者因精神因素导致对冷刺激的阈值下降,有助于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3.2调节适宜的手术室温湿度

手术前1小时打开空调系统,预先将手术室温度调节至24℃~26℃、相对湿度50%~60%,手术开始后将手术室温度调控在22℃~24℃,并尽量减少开门次数,使室温保持恒定至手术结束,从而减少患者因外界温度过低所致的散热增加。

3.3 为患者保暖,减少身体暴露

下肢手术时用加温过的被子盖在上身,坎肩裹在颈部,对侧下肢穿棉腿套为患者保暖;胸腰椎手术时,下肢用加温过的被子覆盖,坎肩裹在颈部。手术前应充分做好手术准备,备齐术中用物,控制手术时间,尽量减少患者暴露在低温环境中的时间,以减少体表热量散失;术中应尽量使用手术保护膜,防止冲洗液污湿手术布单,减少机体散热,保护体温恒定。

3.4 加温液体、血液

静脉液体、血制品、皮肤消毒液、冲洗液等均应加温,使用电子液体加温仪将输出端的液体加温至30℃~35℃,冲洗液在恒温箱加温至37℃,注意输血温度要严格控制,不得超过37℃,以免破坏血液成分,加温后血液应尽快输入,以防输入库血而引起的体温下降。

3.5 加强手术中麻醉工作管理

由于麻醉作用,肌肉松弛、产热减少,易引起体温下降,麻醉药过量使体温下降更明显,因此在有效范围内严格掌握麻醉药量可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另外,全麻患者需加强气道管理,术中可应用湿热变换器(人工鼻)以保持呼吸道内恒定温度和湿度,减少呼吸道散热而引起热量散失[4]。

4 小结

手术相关人员应充分了解骨科手术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原因,积极采取多种预防措施营造从体内到体外温暖舒适的内外环境,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发生,对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和改善患者预后均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应建立围术期体温管理指引,加大保温措施的投入,提高和强化手术室护士对低体温患者的保温意识,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责任感,主动为患者保暖,具体到护理患者的每一个环节、精细到每一个动作,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从而减少伤害、确保安全。通过这些护理措施,不但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深化了手术室护理内涵,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而且提高了手术室的优质护理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Matsukawa T,Sessler AM.Heat flow and distribution during induction of general anesthesia[J].Anesthesiology,1995,82(3):662-663.

[2]文素芳.术中低体温的探讨及加温输液的临床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2):285-286.

[3]程秀卿.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8):29-30.

术中低体温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接受择期胸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228例, 全部采取静脉复合全麻, 年龄在61~86岁, 术中发生低体温患者共141例, 35~36℃122例, 34~35℃19例, 比例高达70.5%, 通过采取有效保温措施后, 大大减少了低体温的发生, 其发生比率下降40%左右。

1.2 手术种类

胃肠手术56例, 肝胆手术54例, 宫颈癌手术6例, 肺及食道手术18例, 其他手术7例, 共计141例。

1.3体温测量方法

术前30 min采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为基线对照, 手术中采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手术中动态监测, 为及时采取保暖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注意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与低温的关系, 并加以分析和记录。

2 体温降低的原因

2.1 手术室环境温度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 现在的手术室都配备空气净化系统, 手术间的温度一般设置在22~24℃, 对于胸腹部手术患者半裸或全裸接受手术时, 无疑是一个冷环境。近年来发现, 室温低于21℃, 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低体温现象, 这是由于皮肤与环境温度差值过大, 辐射与对流散热均显著增加。

2.2 麻醉对体温调节抑制作用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静脉复合全麻, 麻醉时, 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神经又损害周围神经调节, 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 因而机体不易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 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同时麻醉后挥发性麻醉剂直接扩张外周血管, 使中心热流向末梢血管, 消耗中心温度, 加之麻醉剂本身可降低代谢率, 结果使麻醉后第1小时中心温度急剧下降。

2.3 患者自身的因素

患者年龄大, 术前禁食8 h左右, 自身体质及抵抗力差, 机体消耗较重, 对于冷刺激敏感性强, 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老年人肺功能差, 麻醉后呼吸浅而慢, 使血液氧分压相对低下, 机体产热减少等等, 是导致体温下降的原因之一。对老年患者而言, 无论是否麻醉, 当外界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 其体温调节能力明显低于年青人, 原因是老年人皮下脂肪少, 血液循环慢, 新陈代谢率低而使体温偏低, 且对温度变化敏感度差。

2.4 手术因素

手术时间长, 体表暴露面积大, 手术切口, 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过长, 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也是重要散热源[3], 同时术中反复用大量室温生理盐水冲洗体腔, 患者身体覆盖单巾部分被浸透, 可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以及机械呼吸时吸入气体温度未适当调整, 使用的时间又过长等都可使患者体温下降。

2.5 大量输入液体或库存血

大量输入环境温度下的液体或血液, 可导致机体体温下降。研究结果证实, 成人静脉每输入1 L环境温度下液体或每输入一个单位 (200 ml) 4℃血液, 中心体温约降低0.25℃, 输入液体越多, 体温下降越明显[4]。

3 护理措施

3.1 维持适当的环境温度

本院都是洁净手术间, 采用层流空气净化系统, 术前30 min预先开启空调, 将室温升至24~26℃, 相对湿度在40%~60%, 在麻醉和消毒皮肤铺巾时, 室内温度应升至27~30℃, 待患者消毒和铺巾后再将室温做适当调整, 但不低于24℃。

3.2 体表加温

(1) 寒冷天气, 在运送患者至手术室途中注意保暖, 加盖棉被, 保持正常的体温进入手术室。麻醉实施前或手术时尽量减少非手术部位的暴露, 通过覆盖皮肤也可以减少热量的丢失 (四肢保温极为重要) , 可用棉裤腿套, 用特制的小棉袄盖好双上肢及肩部。 (2) 加温设施使用控温毯或充气被, 本院使用的是循环水毯, 患者入室前即将控温毯铺在手术床上, 术中根据情况随时调节体温 (水毯温度可调节在30~41℃) , 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3) 用恒温水箱 (设定温度为37~38℃) 将皮肤消毒剂预先加热至人体体温, 这样消毒皮肤和冲洗体腔时可以减少对患者的冷刺激。根据文献络合碘加热不超过40℃不会影响其消毒效果。 (4) 减少皮肤散热对于手术部位暴露的皮肤采用手术粘贴巾粘贴在切口周围, 减少皮肤散热及无菌单的冷刺激。特别是冲洗比较多的手术, 使用双袋粘贴巾, 使冲洗液不至于浸湿切口周围的无菌单。

3.3 输入加热的液体或库存血

输入液体和库存血、体腔冲洗液预先加温预防低温的有效方法。微电脑输液加温器预先将液体预热至37~38℃, 可避免因输注液体温度过低而引起肢体发凉、发麻、胀痛、寒战, 还可防止术中体温降低和热量丧失。3.4预防体腔热量散失对于手术时间长、胃肠管等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者, 术中使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肠管。如需等待快速冷冻切片或摄片透视时, 应用盐水垫或皮肤保护膜覆盖创面, 减少热量和水分的丧失。

3.5 呼吸道加温

插管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应吸入热化气体, 使用保温保湿过滤器, 是防止术中低体温的方法之一, 不仅可预防呼吸道散热, 还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对于高龄及麻醉时间较长的手术患者可在麻醉呼吸回路中使用湿热交换器 (人工鼻) , 能保持呼吸道内恒定的湿度和温度, 因为人工鼻具有适度湿化, 有效地加温和滤过功能。

3.6 术中及时彻底止血

失血是热能丢失的重要途径, 术中督促医生及时、准确、有效地止血, 使手术时间尽量缩短。

3.7

手术结束及时撤去潮湿的敷料, 擦净血迹, 及时覆盖加温后的棉被, 继续采用保暖措施, 以保持患者体温的恒定。

3.8

患者术前的营养支持, 对能够进食的患者鼓励其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对于不能进食或胃肠功能欠佳的患者, 给予静脉营养。

4 小结

体温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人类体温需保持于37℃基本稳定不变, 才能保证代谢和其他功能的正常运行。保证术中正常体温是手术后患者恢复的重要保障。术中低体温在老年全麻手术患者中普遍存在, 由于术中体温影响因素众多, 通过主动采取多种有效的护理措施, 大大减少了低体温的发生率,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

摘要:总结了141例老年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导致老年患者术中体温降低的原因主要有室温、麻醉、手术因素、大量输入液体或库存血等多种原因。主要护理措施有维持适当的环境温度、体表加温、输入加热的液体、血液加温或冲洗液加温、呼吸道加温等护理措施。认为采用适当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老年人胸腹部手术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并可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患者,胸腹部手术,低温,护理

参考文献

[1]SajidMS, ShakirAJ, KhatriK, et al.The role of perioperative warming in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J].Sao paulo Med J, 2009, 127 (4) :231~237.

[2]Radauceau DS, DragneaD, CraigJ.NICE guidelines for 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J].Anaesthesia, 2009, 64 (12) :1381~1382.

[3]曾宪英, 陈佳英.外科患者术后低体温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J].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 6 (11) :68.

上一篇:体育舞蹈艺术下一篇:水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