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精选9篇)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篇1
引言
在当前农业生产条件下, 受限于农田耕地有机物料投入过低、化学肥料投入持续上升以及不合理的栽培耕作制度的影响, 导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下降、理化性质恶化, 土壤退化日趋加重, 成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隐患。根据哈尔滨市目前的实际情况, 该技术模式集成重点从3个方面来开展应用:针对哈尔滨市耕地培肥的实际探索秸秆还田的实用技术模式;探索通过应用新型肥料、改善化肥施用技术来稳定或提高耕地质量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探索应用农机农艺结合的方式方法提高施肥技术“精准”水平。
1 项目技术模式集成及应用
项目技术模式由3个子项组成:
1.1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试验研究
主要以模拟机械收割秸秆全部还田方式, 应用多功能打浆机作业翻压秸秆达到秸秆漂浮程度在插秧时期不影响作业、探索在生育期间不影响栽培的施肥技术。
1.2 TM水溶性叶面/土壤调理剂的试验研究
包括土壤微生物菌肥的试验研究。是针对土壤改良的试验研究与应用, 通过不同施肥方法验证增产和土壤改良效果, 探索引进该产品的实用技术, 大区对比的任务指标是通过不同使用量探索合理的减肥20%情况下的产量与改土效果;《707微生物菌剂试验示范》是微生物复合菌剂, 在试验的基础上, 进行大面积示范, 示范作物为水稻秧苗。
1.3 新型肥料的试验与缓释肥料应用技术的试验示范, 包括缓释肥料普及应用技术推广的技术指导
《新型肥料试验》是连续多年的新型肥料品种对比试验, 选择不同肥料品种在全市进行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 拓展了功能, 添加了缓释肥施技术的研究。
2 项目结果与分析
2.1《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试验研究》的试验效果
水稻秸秆还田是2011-2015年的连续性项目, 所有处理采集土样统一化验, 从5个定点的效果看, 不还田 (对照) 、秋季还田和春季还田这3个主要的处理上, 秋季与春季还田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与对照处理相比增产效果达到了显著水平, 增产率在3%~11%之间, 5点平均4.8%, 见表1。
3.2《707微生物菌剂试验示范》与《TM水溶性叶面/土壤调理剂的试验研究》的试验效果
根据各点对水稻秧苗调查和秋季考种结果, 秧苗2.1叶期施用处理区比不施用处理增加根数1~3条, 平均增加1.8条, 根长增加2.1~4.9cm, 平均增加2.6cm, 秋季考种平均增产8.6%, 见表2。
《TM水溶性叶面/土壤调理剂的试验研究》在玉米上施肥方法的小区试验和施用量的大区对比试验在植株性状和产量上都没有表现出极显著差异, 在土壤田间持水量、容重以及PH值等物理性质上出现了增益效果, 可能与雨量偏大有关。在水稻小区试验上最高增产率达到5.2%, 见表3。
在大区对比上也呈现出了在减少20%氮肥用量的基础上增产1.5%~6.6%的效果, 初步证实施用该产品可以减量施肥而达到产量持平或一定增产的效果, 见表4。
土壤测试结果在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性质上有增益效果。秋白菜表现的效果为增产13.4%, 土壤自然含水量增加3.6%。大棚菜豆增产13.6%, 采收次数增加1次, 土壤容重小幅度降低。
3.3 新型肥料试验与缓释肥施用技术的研究的结果
缓释肥施用技术的研究落实了4个点次, 从试验结果来看, 常规高产栽培技术条件下, 应用缓释肥通过施肥技术措施减少氮肥用量20%大大缓解了肥害造成生育延迟的问题, 与常规生产田相比产量能达到持平水平, 3点的增产率2.1%,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 目前全市缓释肥的应用面积达到113万hm2以上, 已经形成普及趋势, 应该引导农民合理使用缓释肥料、及时推广相应的技术和加强该方面的市场管理。
4 结论
随着耕地土壤的不断退化和化肥用量的大幅度增加, 耕层浅薄、犁底层厚硬, 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 土壤库缩小, 保水持肥能力降低, 抗灾能力低和肥害问题逐年加重, 对粮食食品安全构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素。该项技术集成模式从生产实际出发, 以测土施肥技术为基础, 针对不同地区存在的问题, 优化组合土壤耕松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缓释化肥应用技术、生物肥应用技术、土壤改良剂应用技术和微量元素肥料应用技术。通过测土施肥技术、缓释化肥应用技术和生物肥、微量元素肥料应用技术的组合, 解决现实高产栽培生产中土壤普遍缺元素和过度施用化肥的肥害问题, 可起到长效短效结合、标本兼治的效果, 实现中低产田在3~5a后提升1~2个等级, 每667m2增产粮食产能50~100kg, 并能保持2~3a的后效。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创造新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在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 取得明显的社会、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邵园芳.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的研制和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 2013 (4) .
[2]邹德堂, 解保胜.寒地水稻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8 (7) .
[3]王和平.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J].江苏农机化, 2009 (01) .
[4]陈丽楠.前氮后移对寒地水稻光合特性和氮效率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 2010.
[5]柯森, 尉永波.哈尔滨寒地水稻少施氮肥两成多亩增创双百[N].农民日报, 2008.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篇2
为了进一步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行为,加大项目管理力度,增强项目和资金运作的透明度,切实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效益和资金管理水平,根据鄂农办〔2008〕37号文件精神,现对麻城市农业综合开发二〇〇八铁门岗乡茶棚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及南湖街道办事处闵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计划实施情况予以公示。
计划实施项目个数:2个
项目名称:麻城市铁门岗乡茶棚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麻城市南湖街道办事处闵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开发面积:总面积2.25万亩,其中铁门岗乡茶棚中低产
田改造项目1.15万亩,南湖街道办事处闵集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1万亩
建设地点:麻城市铁门岗乡茶棚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涉及
铁门岗乡铁门岗、茶棚、高峰山、大庙岗、大塘寺五个村;
麻城市南湖街道办事处闵集中低产田改造项
目涉及南湖街道办事处闵家集、倚霞湾、枫
布湾、雨阴河、闵家大塘、塘西垸、邹家牌
楼、夹沙洲等八个村。
建设时间:2008年10月~2009年6月
建设内容:
麻城市铁门岗乡茶棚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主要治理措施水利措施中包括新建排灌站4座,输电线路配套1.2公里,开挖疏浚渠道22.47公里,衬砌渠道17.6公里,兴建渠系建筑物403座,小型蓄水工程加固8座。农业措施包括修筑机耕路47.81公里。林业措施包括造林0.02万亩。科技推广措施包括培训本地农民和科技骨干1500人次,购置仪器设备20台、件,示范推广0.15万亩。
南湖街道办事处闵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主要治理措施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及其它工作措施。水利措施中包括新建排灌站3座,新打机电井23眼,输电线路配套0.94公里,开挖疏浚渠道0.63公里,衬砌渠道21.23公里,兴建渠系建筑物436座,小型蓄水工程加固5座。农业措施包括修筑机耕路38.22公里。林业措施包括造林0.02万亩。科技推广措施包括技术培训1000人次,仪器设备20台件,示范推广0.1万亩。
投资计划:铁门岗乡茶棚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总投资948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473万元,省财政资金189万元,本级财政资金47万元,群众自筹239万元。
南湖街道办事处闵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总投资69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346万元,省财政资金139万元,本级财政资金35万元,群众自筹175万元。
项目建设单位:麻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项目 法 人:李建平
项目规划设计单位 :麻城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项目招标代理机构 :湖北保都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项目工程监理单位 :湖北东晟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建设目标: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园田化。
以上项目必须在规定的建设时间内实施完成,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对该项目实行监督。
举报电话:0713-29101722924311
麻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涝区村屯低产田改造项目研究 篇3
1 涝区村屯的基本情况
孟家乡北部三村由10个自然屯构成。现有耕地39208亩, 1668户居民、6609口人, 2066名劳动力。由于该地区地势平坦, 土质肥沃, 排灌便利,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被确定为省级水稻良种繁育基地, 原有耕地70%以上都成为稻田, 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水稻亩产达千斤以上, 种植业产值一度在周边地区名列前茅。前几年, 由于原灌区水资源供应不足, 不得不由原来的自流灌溉改为打井抽水灌溉, 柴油和农机的涨价又加大了生产成本, 致使水稻生产一度处于萎缩状态, 相当一部分稻田改成了旱田。但因为地势低洼, 经常形成内涝, 这些“水改旱”的耕地连年遭灾, 产量很低, 降水较多的年份甚至颗粒无收。现实使当地居民体会到, 只有因地致宜的发展水稻生产, 才是勤劳致富的正确方向, 所以又将部分旱田恢复为水田。但因柴油机抽水成本过高, 几乎占全部生产投资的一半, 因而相对制约了水稻生产的发展。直到今年, 该三村水稻面积只有6975亩, 种植户仅限于175户, 其他农户所经营的耕地仍处于常发性内涝的危害之中, 迫切需要将这些耕地改造成水田, 而改变供水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则成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2 发展涝区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
现开发的13205亩旱田大部分是过去的老稻田, 土地经过多年平整, 排灌沟渠尚在, 种植区集中连片, 易于大面积恢复成水田。而且绝大多数农民都种植过水田, 熟练的掌握田间管理技术, 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地下水源充足, 自然资源方面有利于发展水稻生产。砂石路贯通全村, 田间路也经过大规模修整, 物料运输便利。现有日加工量20吨制米厂两家, 全部产品可就地加工;大型田间农机具14台套, 基本可满足水田整地的需要。近年水稻价格稳定, 单位面积效益远远超过旱田, 农户种植积极性很高。现已投入使用的机电井以现实状况证明电力抽水成本低、效果好。
3 涝区低产田改造所需资金情况
要改造这些低产田, 需打8寸内径机电井197眼, 大致按每100亩一眼分布到田间;需架设高压线41000延长米, 连通田地间机电井。相应配套8米长水泥电线杆707根;需安装100KVA变压器19台、增容电力1900KVA;需购入与机电井配套的机泵197台套, 并在机电井位置建造井房197座;需1米内径涵管200延长米, 连通过道水线35处。完成以上这些建设需投入的资金情况:机电井每眼需1.5万元, 配套机泵每套需4000元, 此项合计需374.3万元;电线、水泥杆需424.2万元;变压器需114万元;建造井房需197万元;电线架接与电力设施安装费用需50万元;水泥涵管及设置费用需3.6万元;田间工程费用需156万元 (新开稻田每亩100元) ;道路整修需80万元;种、肥、药、弓、膜等常规性生产资料每亩需投资300元、20180亩稻田需605万元;电费及电力设施维修费65万元;购置水稻脱粒机械17台套, 需30万元。以上合计需资金2034.1万元。
资金筹措渠道以水稻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按社员种植水稻面积承担各项投资。首先以交纳股金的方式每亩收100元, 此项可集资201.8万元;田间工程实行按地亩摊人工和以资代劳的办法, 由种植户自行解决, 此项可解决资金1000万元。修路所需砂石料费用33万元, 由村集体发包机动地解决20万。脱粒机构置费30万元可采用包机到户, 自筹款项, 收费补偿的办法解决。最后资金也需要政府投资解决。
4 涝区低产田改造市场预测及效益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米已成为一日不可或缺的主食, 需求量日趋增加。由于水稻生产必须具备地势平坦、土质适宜、水源充足三大要素, 因而它的种植面积只能局限于一定的范围, 由此形成的供不应求趋向已逐渐显现, 价格持续攀升已成定局。尤其是我省大米打入南方市场后, 以其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口感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 使南方大米与之相比逊色甚多。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对我省大米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加, 价格也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一些南方粮油供应公司已对这里的大米情有独钟, 做出了以优惠价格全部收购的意思表示,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使产品销售由小门小户成斤零售转成批量包销, 在价位上仍可保持甚至超过零售的水平。在销售过程中, 还可以更多的接触南方客户, 寻求新的市场机遇。一旦现在的定产定销出现不如意的情况, 可以很快形成新的供求关系, 而且有新的用户存在, 能够使产品在价格和成交方式上居于主动地位, 使种植户的利润和权益得到可靠保障。
最保守的测算, 每亩水稻各项收入按目前市场最低价可达2400元, 扣除各项生产费用800元, 纯利润可达1600元以上, 在各类粮食作物中是最高的。2万亩水田利润总额可达3200万元。如果能改用机电井抽水, 成本将大幅降低, 而南方集团包销后, 价格还会提高, 效益将更加可观。这些村屯已形成了用禽畜粪代替化肥的习惯, 这样既可减少生产成本, 又可提高产品质量, 原有稻田已经通过水稻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 打造成绿色品牌后, 更能相应提高市场价格, 种植户的利润还会增加。另一方面, 水稻高产稳产, 受天旱水涝影响较小, 可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内涝成灾的难题, 不会再因天气原因给农民造成意外损失。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篇4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简介
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位于东营市黄河口镇,项目区位于示范区北部,北一村以南,五七干渠以北,主要为黄河农场一分场土地,规划耕地面积1万亩。
该区域已建的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加之长期维修改造资金匮乏,老化失修效益减退,现有工程标准质量较低,已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因此需对项目区进行田间节水工程建设,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促进项目区高效农业的发展。
本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1.0万亩。改善农田水利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本工程的主要指标为:衬砌农渠68条,长50.06千米;疏挖农排68条,长54.97千米;配套建设建筑物1105座,其中农渠节制闸103座、田间进水闸1002座;整修生产路49.03千米。
中低产田及其改造利用方法 篇5
一、中低产田土壤类型
东丰县中低产田土壤面积大、类型多, 大部分田土同时受着两种或多种障碍因子影响。按主导因子大体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侵蚀型土壤
包括坡地、薄地两种类型, 坡地大多是薄地, 薄地大多分布在坡地上。常常产生切沟侵蚀, 土体重力堆积不稳, 水土流失严重, 土层薄瘦。低产的原因主要是土层薄, 保水保肥能力差, 养分淋溶损失严重, 因而肥力低下, 不耐干旱。这部分田块常受洪涝、干旱灾害侵袭, 洪涝冲刷水土流失, 禾苗根系外露造成倒伏枯死;干旱时萎蔫甚至死亡产量低而不稳。
2.白浆土障碍型土壤
白浆土的障碍型土壤, 黑土层薄, 厚度小于20厘米, 其下白浆层土壤腐殖质和各种养分急剧减少, 潜在肥力很低;土体结构不良, 白浆层持水量低, 淀积层紧实不透水, 使土壤既不抗旱又不耐涝;土壤呈酸性, 有活性铝的毒害。
3.易涝型土壤
分布在低平地和山沟川地, 主要土种是白浆土中的潜育或亚表潜育白浆土和泥炭土。
4.冷浆型土壤
包括下湿冷浸、冷性田土两种。下湿冷浸土壤是由于地形积水、地下水位高、潜育渍涝而成;冷性田土有机质偏高使土壤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缓慢, 土性冷瘦, 冷毒型中低产田土地温低, 春季温度回升慢, 土壤结构不良透气性差, 微生物数量少活性差, 有机质分解不完全, 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致使禾苗返青慢, 发育迟缓, 稻田秧苗常发生坐蔸现象, 个体发育和群体结构都受到影响, 所以产量较低。
二、改造治理的基本对策
1.侵蚀型土壤改造
(1) 植树造林, 防止水土流失。 (2) 封山禁牧, 保护植被。 (3)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2.白浆土障碍土壤改造
(1) 采取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 加深熟化耕作层, 并结合增施有机肥料以利于土壤熟化, 增加土壤抗旱耐涝能力, 大幅度提高地力。深耕深松要循序渐进逐年加深, 熟化耕层应达到25厘米, 深松要达到35厘米。 (2) 施用石灰性物质, 白浆土上施用石灰性物质是中和土壤酸度、消除活性铝毒害的有效措施。 (3) 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保护, 保持和增厚黑土层。
3.易涝型土壤改造
(1) 种稻治涝, 打井或引水在易涝地种植水稻。 (2) 排水治涝, 疏浚河道, 挖修田间沟渠。 (3) 修筑台条田。 (4) 施用炉灰渣或砂子等改善易涝地土壤通透性, 提高土壤温度和适耕性。
4.冷浆型水稻土改
造根据冷浆类型采取不同措施, 主要是排水和增加地温, 在化学方法上可施用石灰或草木灰以中和土壤酸度并消除活性铝毒害。
三、改、用、养相结合综合治理
中低产田土常受多种障碍因子制约, 即使单一因子治理与消除也常常需要多种途径和方法。中低产田土改造和高产农田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
1.综合治理
(1) 在突出解决中低产田土障碍因子的基础上, 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 完善农耕和排灌系统配套设施, 实现中低产田土壤改造规程中提出的“排水有沟、蓄水有池、沉砂有凼、护坎有林、护坡有草, 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 (2) 在治理改造中, 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 把工程措施、农耕农艺措施、化学生物措施结合起来, 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2.改、用、养相结合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浅述 篇6
一、山西省中低产田类型及特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310-1996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山西省中低产田分为坡地梯改型、盐碱耕地型、灌溉改良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沙化耕地型等六大类型。这些耕地基础设施薄弱, 养分贫瘠, 理化性状不良, 抗灾能力差, 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是限制山西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瓶颈。
1. 坡地梯改型耕地
坡地梯改型是指通过修筑梯田等田间水保工程加以改良治理的坡耕地。山西省坡地梯改型耕地主要分布于西部黄土高原与东部丘陵山地的中低山坡麓、丘陵残梁、沟谷等地形部位。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状况, 导致了坡地梯改型耕地以土壤侵蚀、土壤贫瘠与土壤干旱为主导障碍因素。
2. 灌溉改良型, 又称干旱灌溉型耕地
灌溉改良型是指由于气候条件生成的降水量不足或季节分配不均, 缺少必要的调蓄工程, 以及由于地形、土壤性状方面原因造成的保水蓄水能力缺陷, 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的水分, 但目前已具备一定的水资源开发条件, 可通过发展灌溉加以改造或通过节水灌溉扩浇的耕地。山西省灌溉改良型耕地主要分布于全省运城市、临汾市、晋中市、太原市、忻州市等地河流二、三级阶地、倾斜平原、洪积扇中上部及塬面平缓地带, 降水量为450~550 mm, 气温相对较山地丘陵区高, 地形相对平缓, 地下水位1~20 m, 光、热、水资源条件较好。该类型耕地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土壤干旱, 其次还有轻度侵蚀等危害。
3. 瘠薄培肥型耕地
瘠薄培肥型主要是指地处河谷阶地、丘陵垣地、沟谷、梁、峁、坡麓等缓坡地形、倾斜平原、洪积扇中上部等地形坡度<6°, 由于受气候、地形等难以改变的大环境 (如干旱、无水源、高寒以及距居民点远, 施肥不足等) 及土壤养分含量低、结构不良的影响, 产量低于当地高产田, 除采取耕作培肥措施外, 当前又无见效快、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治本措施的耕地。山西省瘠薄培肥型耕地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土壤贫瘠及土壤干旱、侵蚀及土壤理化性状不良等。
4. 障碍层次型耕地
障碍层次型是指土壤剖面构型上有严重缺陷的耕地。如有效土层薄, 土体中有过砂、过黏、料姜、白干、砾石等障碍层次。山西省障碍层次型耕地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一、二级阶地、河漫滩及洪冲积扇中上部、故河道及土石山地和丘陵坡地。成土母质以冲积、洪积、洪冲积、残坡积母质为主。这一类型耕地的主要障碍因素是由于障碍层次引起的干旱、贫瘠与土壤侵蚀等。
5. 盐碱耕地型
盐碱耕地型指由于耕层可溶性盐分含量或碱化度超过限量, 从而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多种盐化、盐碱化、碱化的耕地。山西省盐碱型耕地主要分布于晋南、晋中、忻定、大同四大盆地的一级阶地低洼处, 以及西部黄土高原山前交接洼地、河谷洼地。其中以大同盆地、忻定盆地、运城盆地分布面积较大。该类型耕地的主要障碍因素是盐渍化, 其次还有障碍层次、干旱、渍涝等危害。
6. 沙化耕地型
沙化耕地型是指由于区域内风大沙多、土壤缺少覆盖而遭受侵蚀 (包括水蚀、风蚀等) , 使土壤质地沙化, 已严重影响到作物正常生长的耕地。山西省沙化型耕地主要分布于晋西北的大同、朔州、忻州、吕梁4市部分丘陵残梁、沟谷等地形部位。此类型耕地以土壤侵蚀、土壤贫瘠与土壤干旱为主导障碍因素。
二、主要工程建设措施
结合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情况、耕地类型和农田基础设施状况, 对上述各类型中低产田进行改造, 主要采取以下工程建设措施。
1. 土地平整工程
对于未修建梯田的缓坡耕地进行梯化改造, 对已破损的梯田进行里切外垫及田埂修复, 减少水土流失;对相对集中连片、地面起伏较小的旱平地、沟坝地、盐碱地进行平整和畦田改造,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防止盐分积聚;对土层过薄的滩薄地, 采取加厚土层措施, 提高耕地基础质量;对质地不良的土壤进行客土改造, 改善耕性。
2. 田间排灌工程
对局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和宜引起洪涝灾害的盐碱地、沟坝地、坡耕地等, 通过完善排洪渠道、加固或修复现有坝体等基础设施, 减少盐碱危害和洪涝灾害, 提高农田排盐、抗洪、抗旱能力。同时, 在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利用不充分的盐碱耕地区, 积极开发水源, 通过新打灌排两用井及发展管灌、U型灌渠等节水灌溉措施,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3. 小型水源工程
在坡耕地、河谷川地因地制宜进行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结合地形特点, 利用自然坡度, 通过新建、改造和完善小型集雨、蓄水设施 (包括集雨窖、蓄水池、人字闸、截潜流等) , 并配套节水补灌设备, 实行适时补灌, 确保作物关键期用水, 充分利用自然降水, 增强农田抗旱能力。
4. 农田防护工程
对受水土流失和风沙影响严重的耕地, 新建或补充防护林带 (网) ;对坡面较长的坡耕地, 按一定间距修筑梯田并修建土埂、石埂和生物埂, 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沟坝地、沟川地等, 通过修建截流沟、排水沟、排洪渠、护地坝等, 防治水土流失, 收集和引导坡面径流进入蓄水池 (井) ;对已修建梯田的梯埂进行砌石防护, 防止暴雨冲刷, 增强梯田的稳定性;对盐渍化耕地, 完善田间林网建设, 改善田间小气候, 减少地面蒸发, 减轻土壤返盐。
5. 田间道路工程
根据肥料和农产品运输及农机作业要求, 新建和改造田间机耕路和生产便道, 完善路桥等设施, 以方便农业机械化作业。
6. 地力培肥工程
一是加厚耕作层, 改善耕层理化性状。二是推广秸秆直接还田, 增施沼液沼渣肥、商品有机肥, 种植绿肥, 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地力。三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协调农田土壤养分, 减少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四是应用抗旱保水剂和土壤改良剂,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协调土壤保水保肥、供水供肥能力, 降低土壤盐碱等危害。五是因地制宜推广W膜盖或沟垄种植、少耕穴灌等技术,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三、分类改良意见
在具体改造中, 可根据不同类型特点, 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技术改造措施。
1. 坡地梯改型
山西省坡地梯改型耕地分为3种类型:一是现有梯田的修复;二是坡耕地改造为梯田, 主要包括6°~15°的坡耕地;三是一些沟坝地的整治与培肥。
(1) 坡地梯改型耕地改良利用的主要技术措施 (1) 整修梯田。通过实施整修梯田、修复地埂等田间水保工程, 强化水土保持能力, 增加梯田土体厚度、耕层熟化层厚度。在田埂种植草、灌, 在山顶或隔坡种植抗旱保水的树或草灌, 增加植被覆盖。此外还可实行丰产沟、丰产梁、等高种植。而坡度>15°的坡耕地, 主张退耕还林还草。 (2) 耕作培肥。实施田间保水工程后的耕地, 可以通过深耕深翻、秸秆覆盖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化学改良、合理轮作、平衡施肥等措施培肥熟化土壤, 改善耕层的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 (3) 生物工程。结合工程、培肥措施进行的生物改造工程, 包括植树造林、种草种绿肥、作物品种改良、合理轮作倒茬等。在塬面、沟谷以植树造林为主, 设置高低两个防护林带, 并适当规划20%~30%的经济林;坡面可种植牧草和灌木林;田面种植绿肥;在广大丘陵山区, 可根据当地生产特点, 发展药材、干果、小杂粮等特色种植。 (4) 集雨工程。结合地形特点, 修筑旱井、旱窖等集雨工程, 并配套节水补灌设施, 对作物进行补充灌溉。
(2) 沟坝地改良利用的主要技术措施除坡耕地外, 在丘陵区还分布有部分沟坝地。沟坝地是指地处季节性河流两岸、低山丘陵沟壑川谷间依靠水成漫泥或人工打坝淤泥、拦蓄泥沙, 并经过农田基本建设而形成的半水成、半人工造地。主要存在水土流失、排洪不畅、土性较差等问题。沟坝地改良利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是: (1) 合理实施工程建设。在小流域范围内, 统一规划, 治坡与治沟相结合, 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综合应用。生物措施以林、灌、草配套;工程措施以水、梯、坝配套;坡面治理以坑、阶、窖配套;农业措施实施立体种植、高效栽培、合理轮作、平衡施肥、节水补灌配套。经过整修、加固堤坝、漫淤洪土, 平田整地, 沟坝地多作为优质农耕地使用。 (2) 培肥土壤。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绿肥轮作及测土配方施肥、增施农家肥、应用土壤改良剂等培肥、改土技术措施。 (3) 加强耕作管理。适时进行秋深耕、早耙耱、多中耕, 精耕细作, 加厚耕作层, 做到土暄、田平、耕层厚, 培养良好的土壤结构。 (4) 因地制宜, 因土种植。摒弃单一种植模式, 实行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的运行方式。土层浅、质地粗、则以种草、灌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细腻、土壤肥沃, 则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若有一定灌溉条件的, 则以种植果、菜为主。
2. 灌溉改良型
(1) 发展节水灌溉一是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以发展水利骨干工程和田间灌溉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为主。二是对现有灌溉系统实行渠系改造及节水灌溉, 如采取低压输水管灌、微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系统等, 并进行灌溉制度改革, 提高灌溉保证率。
(2) 实施集水补灌对于季节性水源充沛而缺乏灌溉条件的地方, 可在农田整治的基础上, 修筑旱井、旱窖、蓄水池、人字闸、截潜流等集水工程, 以满足作物苗期和生长关键期对水分的要求。
(3) 加强土壤培肥改造一是增施有机肥, 每年保证每0.067 hm2施用畜禽肥2~3 m3或商品有机肥200~300 kg;二是积极采取秸秆堆沤、翻压、覆盖还田, 保持土壤水分, 培肥地力;三是要扩大绿肥种植面积, 实行粮肥轮作;四是要合理调整氮磷钾化肥施用比例。
3. 瘠薄培肥型
(1) 加强耕作培肥一要适度深耕翻, 逐渐加厚耕作层, 深耕时注意保墒, 选择耕翻季节, 结合耙耱镇压等, 深耕还要注意水土保持, 加修地埂。二要广开肥源, 增施有机肥, 实行堆沤肥、秸秆肥、畜粪肥、土杂肥共用, 以及粮肥轮作、粮豆轮作。三要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施用, 尤其增加磷钾肥及微肥的施用, 平衡土壤养分。
(2)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以蓄水、保水、调水、集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技术, 并配套管灌和微管等节水灌溉技术。
(3) 因土种植加强种植制度的改革, 种植耐瘠耐旱养地作物。沙土区可种植花生、马铃薯等耐沙耐瘠作物;壤土区可种植豆类、谷子、糜子、高粱等养地耐瘠作物, 对生长季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 可复种或套种绿肥、油葵等,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提高复种指数, 增加地面覆盖。在高寒地区可实行地膜、秸秆双覆盖。
4. 障碍层次型
障碍层次型耕地大部分是难以改良的耕地。个别河流两岸、河漫滩中土层过薄、过沙、过黏的土壤可通过加厚土层或客土改良、加大培肥力度、因土种植、因土施肥与灌溉等措施加以改造利用。
5. 盐碱耕地型
(1) 健全排灌系统建立完善的灌排系统, 尽量使用河流水或深井水灌溉脱盐, 并实行节水灌溉, 建立体系通畅的排水系统。
(2) 平整田面, 加厚耕层平田整地, 大畦化小, 建成小于0.2 hm2的网格田;加厚耕作层, 修高地垄, 秋深耕晒垡, 春浅耕早耙。
(3) 实行化学改良一是重度盐碱地, 可连续3年每0.067 hm2施用脱硫石膏1~2 t, 或一些新型土壤改良剂150~200 kg;二是中轻度盐碱地, 可连续3年施用施硫酸亚铁60~100 kg/0.067 hm2, 如果是硫酸盐化土壤, 可以施用其他改良剂100~200 kg/0.067 hm2;三是增加有机肥的施用, 连续3年每0.067 hm2施用畜禽肥3~5 m3或商品有机肥200~300 kg;四是增加过磷酸钙的施用, 连续3年施用过磷酸钙40~90 kg/0.067 hm2, 调节土壤酸碱度和水盐平衡。
(4) 实施生物改造种植绿肥、牧草, 实行粮草、粮肥轮作。
(5) 实行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一是实行地膜覆盖, 其中棉田地膜覆盖要达100%, 防止早春返盐;二是实行秸秆覆盖还田, 疏松土壤, 切断毛细管, 阻止盐分上升, 缓解盐分危害。
(6) 建立良好生态环境重度盐渍化危害区域, 在采取工程、农艺、化学改良的同时, 要建设田间道路、营造田间防护林网, 采取工程排盐、农艺抗盐、化学改盐、耕作压盐、生物降盐等综合配套措施, 实行田、沟、渠、林、路综合治理。
6. 沙化耕地型
沙化耕地型改良利用的技术内容主要以实施防护林网建设、土壤培肥及节水灌溉为主。
(1) 注重农田防护林建设按照田、渠、沟、林、路综合配套, 按长、宽各1 000 m的间隔, 配套相应林网和田间道路或生产路。
(2) 采取多种形式, 增加土壤有机质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畜禽肥、堆沤肥、秸秆肥等, 推广秸秆过腹还田技术和粮草轮作、粮肥轮作技术等, 千方百计增加有机物质的投入, 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的含量, 促进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
山区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措施的研究 篇7
1 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
我市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有:坡耕地多。坡耕地面积185万亩, 占耕地面积36.41%。坡耕地耕层浅薄, 土体结构差, 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肥力较低。沙薄地。我市共有沙薄地面积98万亩, 占耕地面积19.29%。由于沙薄地土层薄, 通体沙砾, 漏水漏肥严重, 致使产量较低。涝洼地。我市共有涝洼地22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4.33%。由于地下水位高, 土壤通透性差, 水、肥、气、热不协调, 形成了中、低产田。耕地农艺技术方面。主要表现一是作物品种老化, 二是有机肥施用少, 氮、磷、钾比例失调。
2 主要技术措施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的原则, 针对各种类型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了科学探讨及应用性的研究工作, 总结并提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市山区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及配套措施, 归纳为“一改造、二调整、三保持、四普及”2.1“一改造”
2.1.1坡耕地。坡耕地的改造, 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 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缓坡地可修筑高标准梯田, 不具备修筑梯田条件的挖丰产沟、垵条田, 通过生产实践证明, 挖丰产沟是改造坡耕地的有效方法之一, 它具有蓄水、保土、聚肥的作用。据试验结果表明, 挖丰产沟比对照田减少水土流失量53.3%, 土壤蓄水量提高31.18%, 土壤速效氮损失量减少66.5%。挖丰产沟是将生土做埂, 熟土做沟, 沟内种植作物。它适于土层深厚的坡耕地。根据坡耕地的地形、土层等条件, 挖丰产沟的形式有三种:一种是平作型丰产沟, 其带距为0.65~1m, 每带种植1~2行玉米, 此形式适宜在坡度15度以下, 土层较厚, 水土轻度流失的缓坡地上实施。具体施工方法:沿等高线按台距0.65~1m为一带, 用铁锹先将表土折到坡上, 然后用山地犁沿等高线从坡底端开始由坡上端向坡下端翻两犁, 以形成坡的台埂, 经人工修整, 踏实整平, 再用铁锹在台内翻0.3m深, 然后将表土再折回沟内, 并施上有机肥, 整平台面即可。这种形式的丰产沟埂高0.2m, 宽0.2m, 埂内平台宽0.45~0.8m, 活土层厚0.4~0.5m。第二种是中带距丰产沟, 带距为107~2m, 每带种3~4行玉米, 适合在坡度为15~20度, 土层较厚, 水土流失中度的坡耕地实施。第三种是隔坡型大带距丰产沟, 带距为3~5m, 其中水平沟占地宽1m, 沟内种二行玉米, 其余2~4m的地段种植杂粮杂豆。此形式适用于坡度较大, 土层较薄, 土壤肥力较差, 生产能力较低的坡耕地类型。二、三两种类型的施工方法均同于第一种。
2.1.2涝洼地。这部分耕地因春季返浆, 夏季积水, 导致土壤通透性差, 且地温低, p H值高。作物播种晚, 易造成贪青晚熟或受涝而减产。改造方法:一是打台田种植地膜玉米, 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地温, 延长作物的生育期, 促进其早熟。具体做法是:一种是按地膜玉米的种植带形式, 挖沟筑台, 台面宽0.7m, 台高根据涝湿程度不同而定为0.33~0.5m。两台间的沟宽为0.4m, 台面覆膜, 选择适合当地的优良玉米杂交品种, 按规定株距催芽点种两行, 行距为0.4m。其他栽培管理方法与地膜玉米栽培技术相同。另一种是采用802m一带, 挖沟筑台。台面宽4.2m, 台高0.5m, 两台间的沟宽4m, 台上中间种四行地膜玉米, 台面边各种两行大豆, 两台间的沟里种植水稻, 三种作物占地比约为1:1:2。二是打井种稻。种植井水稻首先要选择保水能力强的二洼地, 且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条件, 其次要选用适宜品种, 再次要做到状秧, 施足底肥, 并做到科学管理巧施肥。
2.1.3沙薄地。这部分耕地多分布在河流两岸, 由于土层薄, 土体结构差, 导致漏水漏肥。对于这部分耕地改造,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一是有水源条件的扩种水稻;二是采用人工堆垫, 加厚土层;三是覆膜种植花生。
在上述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 首要一点是要做到每亩施用有机肥3方以上。这是因为, 有机肥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且能活化土壤中潜在养分, 并能改善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 是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之一。大力推广“三改、一压、一建、一坚持”的积造有机肥经验。另外, 在施足有机肥的同时, 按照作物的需肥规律, 有针对性地做到平衡施肥, 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
2.2“保持”
就是应用生态农业的观点, 搞好水土保持, 对山、水、田、林进行综合治理, 达到涵养水土、保水固土, 防止土壤侵蚀之目的。
2.3“调整”
一是改革耕作制度, 调整种植业结构。二是调整肥料结构,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 做到“适氮、补磷、增钾、加微”, 达到科学施肥。三是调整品种布局, 选用抗病、高产、优质作物品种, 适地种植, 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4“普及”
就是普及配套的技术措施。
3 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技术方向
3.1 存在问题
山区的中、低产田改造是一项多学科、多部门的工作, 农业部门仅是提出了改造技术, 要将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真正纳入“沃土计划”工程中来, 政府各部门必须加强有机结合, 才能把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3.2 发展的技术方向
浅析中低产田土改造现状及对策 篇8
1、工程技术
包括水利设施建设、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工程、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加固利用、坡改梯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低产田暗灌工程技术、预制构件制作技术等方面。
2、农艺技术
一是施肥技术。如平衡施肥能增强作物长势, 促进作物生长, 提高作物覆盖度, 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
二是覆盖技术。如秸秆还田技术, 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粪尿肥、堆肥、绿肥等有机肥资源的基础上, 应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 大力推行将农作物秸秆作为有机肥资源还田, 促进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的良好循环, 覆盖还能培肥地力。
三是耕作技术。如横坡聚垄耕作即在旱坡地沿等高线横坡起垄, 把坡土变成垄沟相间的水平梯土, 起到层层筑坝截留降水, 减缓地表径流的作用。
四是作物复种轮作技术。如草田轮作, 也是一项花钱少, 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土壤培肥措施。再如采用绿肥分带间套轮作种植模式, 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 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五是农业综合措施配套技术。如病虫害和草害防治、选用良种、合理调整作物结构、实旌规范化栽培等, 也是重要的改造中低产田土技术。
六是免耕技术。可以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增加了中耕作物安全生产的土地面积, 因为用常规耕作在坡地上无法种植的, 采用免耕制则可以种植;能耗减少;改善了播种与收获时间。
二、大安区现状
大安区地处四川盆地南部, 以浅丘陵地貌为主。全区共辖12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 农业人口30.54万人。2006年末实有耕地19.98万亩, 其中旱地9.87万亩, 水田10.11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65亩。区内旱地多分布于丘坡、丘顶, 呈现出坡度大、耕层薄、土壤结构粗、养分含量低, 抗旱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产量水平低的特点;水田多分布于丘间槽谷、冲沟地带, 呈现出冷、烂、毒、窜、生产水平低的特点。中低产田土约占65%左右, 人均高产稳产田土不足0.25亩。中低产田土所占比例过大, 耕地质量低下, 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我区自90年代中期开始, 利用粮食自给工程、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以工代赈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金土地工程等, 广泛开展了以改田、改土为主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3万余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由90年代初的人平不足0.25亩提高到了近0.37亩, 但离省要求的人平高标准基本农田占有0.6亩以上差距较大。
三、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近10年来, 我区中低产田土改造各类项目投入约为2000万元, 亩平660元左右。而实际改造1亩旱地投入需1000元以上, 改造1亩水田投入需800元以上。经费投入不足, 难以保证改造质量。
2、农村劳动力缺乏, 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中低产田土改造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而大部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留在家的都是“三八”、“六一”、“九九”人员, 难以满足改造工作的劳动力需求。
3、改造过程中难以打破地块、地界, 改后维护差
土地承包责任制后, 地块分割零乱。一块地分为多块“豆腐干”状的现象非常突出。而改造要求又应打破地块地界进行统一调形, 农户难以接受。
4、体制不畅, 部门间各自为阵, 规划不协调
在实际规划、改造过程中, 部门间各自为阵, 过多的考虑自身业务需求, 职责的各自分割, 难以做到改造要求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5、重改造轻培肥
大多数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都只注重了工程改造, 而忽略了以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为主的培肥措施, 改后不但没达到提高耕地质量的目地, 反而破坏了原有耕层, 加重了水土流失。
四、对策
一是各级政府应提高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认识,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精心规划, 有序推进中低产田土改造工作。
二是改造工作应充分尊重农户意愿, 把中低产田土改造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如果在改造中按不同的生产要求确定改造模式, 得到了农户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是改造、培肥并重。改造规划、设计中, 应把轮作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培肥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规划设计, 预算相应的资金支持。
四是探索引进生产发展业主参与改造规划、设计, 按业主要求进行改造。如新民镇在2006年“金土地工程”旱地改造过程中, 引进多家业主考查改造区域, 业主纷纷要求承租改造后的土地发展蔬菜和水果产业, 改造工作也按业主要求进行设计施工, 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是统一规划, 统筹安排, 做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达到改造一片, 成功一片的目的。
摘要:中低产田土改造作为作为一项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它在改善中国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安区人多地少、浅丘陵地居多的现状, 大力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 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业结构调整、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和保障实现新农村至关重要。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篇9
关键词:中低产田,改造,措施
翼城县总耕地面积达3.17×104hm2, 其中单产低于300 kg/0.067hm2的中低产田面积2.2×104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70%, 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近年来, 受气候条件及地形地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农民对于中低产田的投入不足、管理粗放, 在种植粮食的过程中, 只不断掠夺地力而不注重土壤培肥, 致使土地退化, 生态环境变坏, 制约了翼城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中低产田形成的主要原因
1.1 自然条件恶劣
翼城县地形复杂, 山、川、沟、垣、壑俱全, 降水产生的地面径流, 造成了较重的水土流失。据测定, 水土流失区每年流失表土2.6~7.4 mm, 每0.067 hm2冲走表土4.5 t。如此年复年, 土壤耕层逐步变薄, 养分随水流失, 肥力不断下降, 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1.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水资源利用率低下
地下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1翼城县地下水资源丰富, 但水源井工程少, 单井控制面积过大, 灌溉周期长;2灌溉工程配套较差。现有水源井除保障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外, 仅能满足蔬菜、果树的灌溉, 可控灌溉面积有限。用于农田灌溉的水井因资金匮乏, 无力维修与更新, 致使一部分水地也变为名誉水地或者旱地;3农田排灌设施落后。现有田间排灌渠系统依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修建的土渠, 由于年长日久, 渗漏严重, 水资源利用率低下, 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1.3 土壤瘠薄, 耕地产出率低
由于管理粗放, 基础设施配套落后, 翼城县中低产田土壤贫瘠, 主要表现为:1盲目施肥造成耕地营养失衡;2有机肥施用量少, 耕地有机质含量低, 土壤团粒结构减少, 保肥、保水能力下降;3多年未进行深耕、深翻, 有效耕层厚度变浅。从而导致耕地地力水平低, 单位面积产出少, 影响了农业的结构性调产, 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中低产田的改造措施
翼城县中低产田面积较大, 如能采取合理措施改造, 可极大的提升当地农业产量, 提高农民收入, 对农业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根据实际情况, 通过实行水、田、管、路综合治理, 使水源井、水泵、扬水管道、管灌等全面配套, 实现管相连, 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 使机械化水平、农业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全面提高。
2.1.1 水利设施
充分利用现有水源, 实现管灌配套, 管渠相通, 使节水灌溉面积大幅提高, 灌溉保证率达到75%, 保证农作物适时需水要求, 杜绝耕地水土流失。
2.1.2 田间道路
以现有的田间作业道路为基准, 力求达到机耕道路布局合理, 干道设计与乡村公路相连, 路面宽5 m, 厚度20 cm, 基础素土夯实, 采用砂砾石路面, 排水沟齐全, 晴雨通车, 方便机械作业, 实现机械化生产。
2.2 改善耕地质量,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2.1 秸秆还田技术应用, 增加土壤有机质
原先由于农民对中低产田耕作积极性低, 焚烧农作物秸秆非常普遍, 不但污染环境, 由于不注重土壤培肥, 致使土地贫瘠引起土壤肥力下降。通过农业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培肥地力, 改善土壤环境。如在翼城县封比村瘠薄地土壤培肥试验中, 通过小麦秸秆还田204.98 hm2, 秸秆还田量614.93 t;玉米秸秆还田83.16 hm2, 秸秆还田量623.73 t。使当地土壤密度降低0.06%~0.2%, 孔隙度增加3%~7%, 不但减少了污染, 而且实现了以地养地, 改善了土壤肥力。
2.2.2 加厚耕作层, 改良土壤耕层, 提高耕地质量
多年来, 当地农民习惯于以旋耕为主, 土地得不到深松, 土壤耕层厚度不足15 cm, 有的地块甚至不足10 cm, 土壤耕作层明显变浅, 形成坚硬的犁底层。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 透水透气性差。通过对耕层土地进行深耕深翻, 机械深松深度达30 cm以上, 有效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坚硬犁底层。农谚有云“深耕一寸土, 多耐十天旱”。通过深耕深松, 培植土壤耕层厚度, 提高了耕作层蓄水量, 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提高了土壤透气性及灌溉水利用率。经过在多地的实地测量, 深松作业地块较未深松土壤渗水速率提高5~10倍, 保水能力提高了40%。
2.3 合理优化施肥制度, 提高水肥利用率
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 以求达到科学指导农民合理施肥。根据农作物需肥情况, 引导农民合理施用有机肥、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肥料。力求改变传统施肥方式, 优化肥料配比和施肥量。如在翼城县封比村通过田间取样化验分析, 根据土样化验统计结果和实施前该区域化验结果比较, 有机质平均增加0.4 g/kg, 碱解氮平均增加了11 g/kg, 有效磷平均增加了1.1 mg/kg, 速效钾平均增加了12 mg/kg。当地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5%, 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由13.1 g/kg提高到13.5 g/kg。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 增强了土壤保水保肥及抗逆能力。
2.4 增强农业科技意识,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组织村干部、种粮大户和技术人员, 召开以土壤培肥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为主题的培训会, 全面推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发放技术宣传材料和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培训教材。做到每户至少有一个明白人, 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提高对广大农户对土壤培肥技术的认识, 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3 中低产田改造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翼城县中低产田主要位于山区、半山区和贫困地区, 当地交通运输条件差,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机械设备难以进场, 施工条件差, 难以形成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增加了翼城县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推进和综合配套技术全面推广的难度。
3.2 调动农民中低产田改造积极性存在困难
由于农业经济效益低, 农民依靠种植的收入水平不高, 农民主动改造中低产田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而实施基础设施改造一次性投入较高, 如没有相关政策扶持, 难以推广。
4 结论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推荐阅读:
中低产林改造07-01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浅述论文12-28
县中低产林改造工作情况汇报材料06-26
中低产田12-17
中低产林08-04
中低收入者07-21
术中低体温12-11
城市中低收入07-20
中低收入阶层10-09
中低年级阅读教学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