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低体温(共7篇)
术后低体温 篇1
低温体外循环(CPB)是心脏外科的一项重要技术,术后低体温造成机体代谢功能和凝血机制的改变,影响术后病人的康复。
1 CPB后低体温的形成原因
1.1 CPB过程中,经常要将鼻咽部温度降到26℃~28℃。在结束CPB时,尽管咽温要恢复到术前水平,由于在关胸和运送过程中,大部分周围组织仍处于相对低温的环境中,继之而来的热量中心向周围的再分布,又可使咽温下降1℃~3℃.因此,病人在进入ICU时大都处于轻度低温状态。
1.2同时由于全麻引起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抑制和周围血管扩张,以及大剂量室温水平静脉液体的输入,手术过程中胸腔脏器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地诶问是CPB后最常见的提问失调。
2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低体温的并发症多数是由于体温过低而引起的。心脏外科术后病人对低体温的生理反应主要发生在术后几小时内,主要是通过一些生化反应和激素的分泌,对机体凝血机制、耗氧量和药物代谢造成影响。
2.1凝血机制抑制
Schmied H.等人观察到,围术期低体温干扰机体凝血机制,增加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需要量。低体温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2.1.1血液凝固系统血液凝固的过程是由一系列温度依赖性的酶促反应形成的,这些反应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慢,使凝血时间延长。当体温由37℃降到34℃时,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延长10%~1 5%。
2.1.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低温可以激活体内纤维蛋白溶解酶,从而进一步破坏凝血功能,丹这方面的作用程度很小。
2.1.3血小板术后轻度低体温,引起可逆性的血小板功能紊乱,抑制血小板在出血处形成血栓素A2,使术后出血时间延长。
2.2耗氧量增加
术后低体温情况下,机体产热反应活跃。除皮肤动-静脉短路关闭外,成人发生寒颤,而婴幼儿则主要是非寒颤产热。寒战可以使耗氧量增加400%-500%;非寒战产热往往伴随血清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尤其是去甲肾上腺浓度可升高三倍,使机体产热增加100%。高代谢状态增加机体的需氧量,加重了受损心脏的而负担,使术后病人处于潜在的低血氧状态,并可增加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严重的术后低体温还可以产生心动过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
2.3肝功能降低
体温过低时,内脏血流量减少,肝功能减退,依赖于肝脏代谢的麻醉药物作用时间延长,病人清醒时间延迟。同时,免疫球蛋白含量下降,切口抗感染能力降低,增加外科感染的发生率。
3监测技术
体温是一项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1776年Hohn Hunter用一支玻璃汞柱温度计测量病人舌下温度,1895年Harvey Cushing最先把体温纳入麻醉记录。自从Hunter和Cushing时代以来,体温测定一直是临床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监测技术和方法已经有了明显改进。
3.1电子温度计及测温部位
3.1.1电子温度计在目前体温检测中较为常见,其中常用的两种类型是热敏电阻和热敏
电偶。热敏电阻体温测定仪的电阻有随温度变化而迅速改变的能力,借以测定体温的变化。在下丘脑体温调节系统中,80%的输入信息来自中心体温,中心体温下降2℃便会对机体造成影响。因而中心体温远较皮肤温度更重要,测温部位多选择能较好地反应中心体温的部位。
3.1.2常用的测温部位为食道远端、鼻咽部、直肠和膀胱温度。前两者的准确度分别约为0.2℃和0.1℃,后两者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只有0.5℃和0.2℃,并且他们反应中心体温变化的时间较长。心脏温度,如升主动脉温度和肺动脉温度,,因为血流灌注量较大的中心体温。颈静脉温度可以直接反应下丘脑血液温度,也被认为是中心体温。气管温度,即气管壁的温度。由于气管壁周围有许多大的动、静脉包绕,因而气管温度可以准确而迅速地反映中心体温的变化,并且同心脏温度和颈静脉温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应被作为有价值的指标。
3.2红外线传感器与鼓膜温度
红外线传感器应用于体温监测,是监测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红外线温度探测器外观象个耳镜,可放入外耳道鼓膜处,用来探测鼓膜的温度。鼓膜的位置接近下丘脑,可以较为准确地反应下丘脑的血液温度,因此鼓膜温度目前已成为中心温度的较好代表。由于鼓膜探头有引起术后病人鼓膜穿孔的危险,并且鼓膜温度又受脑部温度的影响,因此在术后应用上有所争议。尽管如此,由于红外线温度探测仪反应时间小于5S,表面又有一层经过特殊处理的塑料薄膜,减少了病人之间交叉感染的机会[8],是临床上有价值的体温检测方法。
3.3液晶温度计与皮肤温度
3.3.1以上中心体温的测定方法虽然相对准确,但由于造价高、侵入性等原因,临床普遍应用有一定困难。液晶温度计的出现,使一些部位的皮肤温度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作为判断中心温度的有价值的指标。
3.3.2液晶温度计是一可以贴于病人前额等部位的液晶贴带,从随着温度变化的液晶色带上读出温度数值,皮肤温度除受中心体温的控制外,机体代谢率、皮肤血流量、皮下组织的绝缘性、室温、风速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DanielⅠ[11]认为在术后监护室内,室温波动和风速改变不会达到引起皮肤温度有意义的改变的程度。前额皮肤温度可以说是有实用价值的反应中心体温的指标。Takehikc Ikeda[9]通过液晶温度计测量前额皮肤温度和颈部皮肤温度同中心体温有相同的下降趋势,中心-周围温度差保持在-0.2℃,其中以前温度更优。这证明采用适当的检测技术,前额皮肤温度的测量在心脏外科术后监护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摘要:低温体外循环(CPB)术后低体温是很常见的体温失调。CPB后热量由中心向周围的再分布是低体温的主要形成原因.低体温可以使机体耗氧量增加、凝血机能和肝功能受到影响.延长病人术后监护时间。体温的监测技术近年来有了很大进展,电子体温计、红外线温度传感器和液晶温度仪应用于临床,使鼻咽部、食道远端、膀胱及直肠温度,心脏、颈动脉温度,鼓膜温度,前额、颈部皮肤温度都成为中心体温的较好代表。
关键词:术后低体温,监测技术,测温部位
术后低体温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12年1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收治的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资料。在80例患者中, 男53例, 女27例;年龄15~56岁, 平均 (35.4±6.7) 岁;其中38例为交通事故创伤, 24例为锐器刺伤, 15例为机械创伤, 3例为爆炸伤害。创伤部位包括腹部、胸部、脑部与四肢。所有患者均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四肢厥冷等症状, 术前测得其肛温<34℃。将其按随机数字表发分成两组,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抢救护理措施, 试验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低体温护理干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给予常规的抢救护理, 记录术前、术中与术后患者的体温情况和凝血指标与休克指数[3]。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予以严密监测, 发现紧急情况时, 应第一时间通知医生,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4]。
1.2.2 试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术中与术后2 h给予综合低体温护理干预, 具体步骤如下: (1) 保持适当的室温。将手术室湿度保持在50%~60%, 室温控制在24℃~26℃, 将外界对患者体温的影响降至最低。 (2) 尽量减少患者的肢体暴露。以棉垫将患者裸露在外的皮肤进行包裹, 并加盖敷料[5]。 (3) 加温输入液体与血液制品。以电热恒温水箱对所需输入的液体制品进行加温, 以36℃为宜[6]。临床实践表明, 将大量的低温液体于短时间内输入患者体内会引起机体不适, 对其血压回升与体温情况造成直接的影响。 (4) 于术前准备好相应的药品与器械;术中应积极配合医生实施抢救, 减少手术时间, 提高抢救效率。 (5) 手术结束前应做好监护室的准备工作。在护送患者进入监护室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其保暖;回到监护室后还应做好各项保暖工作:提前准备好床上用品, 对于寒战患者还应加盖棉被[7];对所需液体应提前做升温处理;需要注意的是, 当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时, 不应以热水袋对其进行体表加温, 这是由于体表加温会扩张皮肤血管, 使体表血管床容量增大, 对机体代偿性的调节作用造成影响, 减少血液供应, 与抗休克治疗相悖[8]。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凝血指标及休克程度。以休克指数 (S) 反映患者的休克程度[9], S=P (每分钟的脉搏次数) /SBP (收缩压/k Pa) 。当S=0.5时, 其血容量正常;当S=1时, 其丢失液量为总血容量的20%~30%;当S>1时, 其丢失液量为总血容量的30%~50%。本研究所取病例的术前休克指数S>0.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的肛温恢复至正常温度。两组术前休克指数与凝血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中及术后休克指数与凝血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近几年, 创伤性休克术中术后低体温现象备受关注。低体温对机体造成影响, 使凝血功能发生紊乱, 伴随体温下降, 机体凝血功能被抑制, 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使有关凝血因子变少, 进而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0], 此乃造成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致死的根本原因。
此外, 低体温还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 使其发生进行性收缩, 以掩盖血容量的缺乏;当体温上升时, 血管扩张会引起低血压。且低体温所引发的寒战会增加患者机体的耗氧量, 加重其心脏的负担, 有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11]。为此, 应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低体温现象予以矫正, 以稳定其循环功能, 恢复其正常的免疫功能, 使患者随着体温的上升, 引流量与尿量增加, 有助于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恢复器官的组织功能[12]。且在体温上升的过程中, 患者的凝血机制会有所改善, 使切口愈合更快。
本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的肛温恢复至正常温度。两组术前休克指数与凝血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中及术后休克指数与凝血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术后给予及时的综合低体温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矫正其低体温现象, 还能减少不良影响, 对休克症状予以有效改善, 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综合低体温护理干预应用于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与术后的措施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收治的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抢救护理措施, 试验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低体温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低体温矫正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肛温恢复至正常温度, 且两组术中及术后休克指数与凝血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及术后给予及时的综合低体温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矫正其低体温现象, 还能减少不良影响, 对休克症状予以有效改善, 在临床护理中应普及应用。
猪低体温的防治方法 篇3
1 低温的发生原因
1.1 饲养管理不当:
饲料蛋白含量过低、维生素缺乏或不平衡、舍内地面长期潮湿、舍内温度较低以及气温突变等使猪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或散热较快产热较慢, 从而导致体温的下降。
1.2 中毒:
可分为外界毒素中毒和内毒素中毒。猪摄入外毒素如农药、霉变饲料等, 可导致低温, 食欲下降;内毒素蓄积可导致胃肠蠕动减慢, 影响机能代谢导致低温。
1.3 滥用退烧药:
临床上最为常见。主要为高热后使用甾体类退烧药物, 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 导致低温。常见的药物如安乃近、安痛定、氨基比林、扑热息痛等, 如大量使用, 均可导致低温。
1.4病原感染:
病原感染后未得到很好的控制, 形成菌血症或毒血症, 其前期表现为高热, 后期体温开始下降。此外, 慢性型疾病也可导致低温。
1.5
腹泻也可导致低温, 该情况主要多发生于仔猪。
1.6 其他因素:
外伤或手术后失血过多等导致的低温。
2 临床表现
多数病例为突然发病, 体温38℃以下, 严重的在35℃左右。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 体温下降, 食欲降低, 个别严重者食欲废绝, 病猪无力、喜卧, 嗜睡, 运动减少, 眼结膜淡红或苍白, 呼吸缓慢, 有时有气喘, 皮肤干燥, 耳鼻发凉, 尿量减少, 粪便干燥呈球状或腹泻。部分猪群表现为低温反复, 可视粘膜苍白, 反应迟钝, 全身无血色等。怀孕母猪发生后多出现早产、产弱仔或死胎, 空怀母猪可延迟发情, 育肥猪主要影响料肉比, 时间长者多出现瘦弱猪。病程一般为7~15 d, 多昏迷衰竭死亡。
3 剖检病变
病猪皮肤、可视粘膜苍白, 心肌松弛, 肝脏质地变硬, 部分肝表面有云雾状花纹, 胆汁浓稠, 膀胱内有尿液, 尿液茶色, 个别尿液腥臭味明显。
4 防治
4.1 预防
(1) 提高饲料品质:不饲喂霉变饲料, 注重饲料营养平衡, 可在饲料中添加“活力金维他”或“金利素”补充饲料蛋白含量, 同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 注重保暖:尤其是水泥地面, 可采用铺设垫料或增加取暖设备等, 避免温度过低导致低温。 (3) 注重排毒、调理, 促进微循环:猪场尤其是母猪可定期使用“倍宁”, 促进微循环, 促进毒素的分解和排除, 减少内毒素蓄积等。
4.2 治疗
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的预防 篇4
1 低体温对手术病人的危害
1.1 增加伤口感染率
低体温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 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 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应, 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
1.2 影响凝血功能
低体温可使循环血流速度减慢, 血小板数目减少, 降低血小板功能, 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 影响出凝血时间的正常。
1.3 影响机体代谢
体温每升高10℃, 机体代谢增加1倍, 每下降10℃代谢下降1倍。低体温能使机体重要组织代谢降低, 从而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 另一方面低体温又可导致静脉淤滞和局部组织缺氧, 引起静脉血栓。
1.4 增加心血管并发症
低体温可使心率减慢、呼吸减慢、心律失常, 心脏收缩力、心输出量下降, 外周阻力增加, 血液黏稠度增加, 造成心肌缺血。
1.5 延缓术后恢复
低体温使多种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 尤其是影响麻醉药物代谢, 使麻醉时间相对延长, 手术病人苏醒时间延长, 影响手术病人的苏醒和恢复。
2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2.1 低温环境
手术间的低温环境, 可造成手术病人体温下降, 病人手术时要半身裸或全身裸来进行手术。手术床、手术盖被、消毒液的寒冷等, 可增加手术病人机体散热。如果手术间室温低于21℃时, 病人就会出现低体温。层流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 使空气快速对流, 也可增加散热。
2.2 产热不足
手术前病人需要进食进水, 机体能量不足, 产热减少, 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再加上病人紧张、恐惧, 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 术中易导致低体温。
2.3 麻醉及药物作用
麻醉药可抑制血管收缩, 使热量丧失, 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 降低机体对体温的调节功能, 影响机体的体温调节[2]。
2.4 大量输血、输液
手术时病人需要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或库血, 达到了“冷稀释作用”, 成人静脉输入每升环境温度下的液体或每输入1个单位的4℃血液, 可降低平均体温0.25℃, 输入的液体越多下降越明显, 在体内需要吸收机体热量, 从而使热量消耗增加, 促使体温下降。
2.5 手术过程开放体腔
手术时给病人使用挥发性的消毒剂, 可经过蒸发带走大量热量, 使体温下降, 由于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 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腔及胸腔内脏器暴露时间长, 水分大量蒸发带走热量, 这些都可造成散热。另外, 术中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和湿冷纱垫和纱布的填塞或覆盖, 也可导致热量的散失。
3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手术室护士应高度重视手术病人在术中可能发生低体温, 采取合理措施、选择合适的保暖方式, 预防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 以减少因低体温给病人带来的危害。对术中发生低体温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防止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
3.1 调节手术间的温度
在手术病人进入手术间前30min, 应将手术间温度调节在22℃~24℃, 湿度保持在40%~60%。可根据年龄不同进行调整, 如果是婴儿、小儿和老人手术时, 可适当调高室温, 保证病人体温的正常, 减少病人因为冷空气发生低体温, 避免因低体温造成伤口疼痛、感染和寒战的发生。
3.2 输血、输液加温
使用液体加温设备将液体升温至35℃左右, 然后再配药输液, 能使多数粉剂药物的溶解速度加快1倍~3倍, 同时防止输液产生气泡现象和低温反应。研究表明, 加温至36℃~37℃的液体用于静脉输液安全、可靠和舒适, 且对药物成分无影响[1]。但有些药物不能加温处理, 如青霉素、维生素等药物。
病人输血时经核对无误后, 将血液温热后输入, 经过加热后的血液输入病人体内, 就可避免病人发生低体温。常用方法包括:环境空气温度加温法;热水加热法;电热温箱复温法;使用输血加热器, 加热过程应掌握适当温度, 以免造成血液制品的质量下降或破坏, 还应注意有些血制品是不能加温的, 如羧甲淀粉。3.3使用保暖设备手术病人在手术期间, 可采用多种保暖设施, 可根据病情需要和环境选用适当的保暖方法, 如使用热水袋 (37℃~42℃) 、循环水垫、电热毯、压力气体加温盖被等, 手术床、推床加温或盖被覆盖加温等措施对手术病人保暖, 确保病人围术期温暖、舒适。采取合适的保暖设备, 熟练掌握使用方法, 并且注意使用保暖设备时, 掌握好温度, 不可过高、过低, 避免烫伤或冻伤病人。
3.4 麻醉机呼吸回路安装气体加温器
术后病人经过麻醉使用的麻醉剂可以扩张血管、抑制体温调节, 从而导致病人体温下降;麻醉时采用机械通气吸入干冷气体等, 也会引起体温下降。根据这些情况, 可在手术病人麻醉前就进行有效的保暖措施, 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 预防呼吸道散热, 对麻醉机呼吸回路安装气体加温器;在全身麻醉病人中应用湿热交换器 (人工鼻) , 保持呼吸道内的温度与湿度, 降低手术病人低体温的发生率。
3.5 冲洗液加温
手术需要冲洗时, 低温液进入人体内需要吸收机体的热量, 从而增加机体额外热量的消耗, 使体温下降[3]。因此, 对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胸腹腔及其他部位冲洗时, 使用温度适宜的冲洗液进行冲洗, 以减少机体散热, 防止低体温发生。
4 小结
术中低体温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低体温的发生, 是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的工作, 手术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和差错都会直接或间接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加强对手术病人安全的保障, 积极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 给病人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 有效防止手术病人术中发生低体温, 使病人能够顺利通过手术期, 从而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丹, 周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2]张颖.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6A) :1413-1415.
术后低体温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0例极低体质量儿, 男46例, 女34例, 平均孕周 (32.2±1.7) 周, 平均体质量 (1236±181.7) g, 平均Apgar评分1min (8.4±1.9) 分, 5min (9.3±1.2) 分, 收入科室时体温35.4~36.6℃, 平均体温为 (35.7±1.2) ℃,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2组患儿在孕周、体质量、评分、收治时体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 (1) 体温护理:首先给予红外线护理床保暖, 温度稳定后给予暖箱保暖, 皮肤温度控制36.5℃左右, 注意调节时间和箱内湿度; (2) 呼吸护理:给予心电监护等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加强巡回护理, 若出现呼吸暂停及时给予扣足底或托背等干预恢复自主呼吸; (3) 喂养护理:根据吞咽吮吸能力等给予经口、滴管或鼻饲不同途径喂养干预, 距生产时间12h后即可给予开奶, 常见护理方法为使用胃管喂养奶液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吮吸护理, 每日5~6次, 每次5min左右, 促进肠胃功能并增加患儿温暖安全的感觉; (4) 感染护理:严格无菌技术, 对暖箱、奶瓶、衣服床单等定期消毒, 护理人员患有呼吸疾病时及时调出; (5) 环境护理:保证住院环境的光线、噪音等不影响患儿休息, 在护理过程中, 保证说话声音轻、行走没有声音、关门声音轻, 及时处理各系统的提醒声音等; (6) 舒适护理:在给予侵犯性的如采血、注射等操作时, 将患儿的身体呈屈曲型 (将患儿的膝盖和双腿都紧贴身体, 将上肢紧贴前胸等) , 这种体位类似于在宫内的状态, 可以有效增加患儿的安全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出生时体质量过低的新生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 皮下脂肪少, 很容易出现低体温现象, 而且低体质量儿的呼吸功能与代谢功能较弱,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3]。如何做好新生儿的保温工作, 提高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低体温的治疗率是新生儿护理一直关注的焦点[4、5]。
本研究中观察组对极低出生体质量低体温的患儿综合护理措施中采用体温干预, 由于患儿的体温调节系统不成熟, 皮下脂肪不充足不容易保证体温, 因此对环境温度要求高;采用呼吸干预是由于新生儿呼吸系统不成熟, 肺功能不够完善, 容易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给予喂养干预是因为新生儿的吮吸和吞咽还不协调, 胃肠道功能已经具备, 因此给予不同途径喂养后, 足够的营养也帮助患儿早日康复;感染干预由于患儿抵抗力不够, 因此采取措施预防感染;环境干预和舒适干预是建立患儿良好的休息环境和治疗时的舒适状态, 利于康复。研究数据显示, 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缩短患儿体温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 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低体温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体质量儿7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观察2组体温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缩短患儿体温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 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极低体质量儿,低体温,综合性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施丽萍, 杜立中, 孙眉月.62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11, 40 (4) :102-105.
[2] 罗建设.早产低体质量儿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10, 20 (1) :26-28.
[3] 赵时敏, 孙建伟.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体温管理[J].小儿急救医学, 2012, 9 (1) :112-113.
[4] 陈瑶, 陈晓菲, 廖晓琼.保鲜膜应用于预防早产儿低体温的护理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47 (8) :123-125.
术后低体温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79例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 平均年龄38.6岁, 临床诊断:产后大出血24例, 脾破裂14例, 肝破裂11例, 骨盆骨折9例, 肺挫裂伤7例, 肠系膜破裂5例, 肾损伤3例, 复合外伤6例。79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 男20例, 女19例, 年龄13~65岁, 平均年龄39.8岁;观察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1~63岁, 平均年龄37.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及来诊时的血压、心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的保暖措施和抢救休克状态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除施以常规保暖和治疗外, 还给予促进升高体温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以各自就诊时即刻测得的体温作为自身对比体温, 用t检验的方法统计配对资料,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来诊后10、20、30 min测得的体温处理分析, 两组间患者的体温值、抢救所需时间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
1.3 护理
1.3.1 监测体温
急诊的失血性休克患者, 患者的腋温和肛温应持续检测, 行Swan-ganz导管监测在有条件的时候, 可直接获得机体深层的体温。对于体温下降30%以下的, 应当监测直肠的温度。
1.3.2 减少散失的热量
1.3.2. 1 减少辐射散热
利用升温机将温度提高到38~40℃。另外, 应对患者采取持续保暖, 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暴露。若需暴露较长时间, 热源则应局部增加。不得单纯借助提高皮肤表面温度的方法达到升高体温的目的, 因为休克患者由于机体的代偿, 血液重新分布在机体内, 血流的减少体现于体表, 局部造成缺血、缺氧, 如果体表温度增加, 局部组织代谢会相应增加, 缺氧、缺血的程度反而加重[1,2]。
1.3.2. 2 选择导热性较差的物品减少传导散热
如棉被、毛毯等, 不要让导热性强的物品和患者直接接触[3]。
1.3.2. 3 机体深层体温的提高
单纯让机体远端保温, 会扩张机体的外周血管, 进而使增多的乳酸进入体循环, 常可诱发室颤。因此, 必须采用适当的加温方法提高躯体的深层体温。通过加热器的恒温设置, 把液体加温到36~38℃, 再输入到患者的体内, 这样既不会产生药品的不良反应, 也不会使机体大量丧失热量, 对恢复体温十分有利[4]。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来诊时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来诊后10、20、30 min的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两组患者抢救所需时间及预后情况比较见表2, 观察组的抢救时间比对照组短, 预后好。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护理干预后, 体温下降的状况得到纠正, 抢救时间明显缩短。观察组中的3例患者相对于对照组的2例死亡病例, 就诊时病情严重得多, 而最终获得成功的救治。表明在治疗休克的同时, 通过促进增高体温的方法可以改变患者的预后。
3.1 观察体温下降的成因
休克时的血压低、低容量血症等一系列的因素应激造成交感神经兴奋, 大量儿茶酚胺分泌, 腹腔的内脏和皮肤等小血管强烈收缩。而被送到急诊科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 通过临床的诊查, 造成身体的暴露、输注大量的液体和镇静剂等, 都可以造成体温的逐步下降[5]。
3.2 体温降低的不利影响
体温的稳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低体温可涉及各脏腑器官, 低温造成的寒战反应, 导致组织增加4~5倍的氧耗量[6]。体温过低常导致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各个器官功能衰竭、造成凝血、心律失常, 温度若下降到30℃以下时很容易造成死亡。相似的创伤, 体温越低, 病死率越高。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0.
[2]武玉梅.护理安全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6) :86-87.
[3]刘波.院前急救护理不安全因素探讨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08, 15 (6) :63.
[4]刘鲁霞.创伤性三大危险因素的急救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8, 19 (8) :372-373.
[5]吴耀建, 曾岚, 王文锋, 等.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5 (2) :135-136.
术后低体温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11月本院80例接受静脉复合全麻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选用静脉复合全麻,术前30 min使用咪达唑仑和阿托品肌内注射;使用晶体液输注,鼻咽温度传感器1支(M1029A,荷兰飞利浦公司出品),荷兰飞利浦公司出品),Philip监护仪1台(MP70,荷兰飞利浦公司出品)。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保温护理干预,为患者插入鼻咽温度监测仪器,保持室温25℃左右。除了调整手术室温度外,为患者铺设38℃水循环变温毯,加盖大棉被,巡视患者体温情况,将冲洗液的温度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对人工鼻行气道加温湿化。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失血情况和拔管时间等进行比较。
2 结果
实验组失血量为(436±132)ml,术后拔管时间为(60±12)min,优于对照组的(536±154)ml、(80±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室环境下大约会有60%~90%的患者有低体温情况出现。低体温会增加伤口感染几率,引发凝血障碍,患者苏醒时间延长,身体抵御疾病能力变差。目前临床中有很多因为手术期低温而导致的危害事件发生。在倪秀清[3]的研究中显示,全裸露和麻醉状态患者在21℃的手术室内进行手术时,是冷环境下手术。手术敷料因为手术时间长,其保温的效果比较差,所以患者的体温会较低,出现寒战。而且患者术前消毒过程中将皮肤长时间曝露,加上冷消毒液刺激就会加重寒战表现,患者的手术部位以及体腔长时间曝露也会让患者的体温过低,低体温状态会让器官发生变化,凝血能力减弱,术后容易出现出血症状[4]。患者在麻醉恢复阶段出现低体温情况会让麻醉的代谢速度减缓,患者不容易苏醒,情况较严重的患者,还会有心血管抑制情况出现,导致患者的风险增加[5]。低体温会让患者的血液粘度上升,血流速度降低,心脑灌注变少,所以容易缺氧缺血。体温每降低1℃,患者的危险就会增加一分,其机体耗氧增加,二氧化氮代谢减缓,心脏负荷增加,很容易出现酸中毒情况,特别是老年患者,危险更大。手术室内温度>24℃则患者不会出现低体温情况。将手术室的问题调至24~26℃,让患者的低体温情况发生率降低。成年人输入1L环境温度液体或200 ml 4℃血液其中心体温就会下降0.25℃。本科室为患者进行了恒温暖箱保温液体,让冲洗患者的盐水也是温热的,可以有效的避免对患者的体温影响,手术台也有温度计,冲洗液的温度我们保持在37~42℃,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护患者的体温不下降患者在进出手术室的时候,包裹充足,隔离冷空气,非手术期也用棉被包裹,让患者的体温减少流失。术前使用循环变温毯来预加热,能够更好的避免患者体温下降[6,7]。
总之,患者手术过程有低体温情况出现后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为患者提供各种保温措施,改善低体温情况避免低体温症状产生,这样可以让患者术后并发症几率下降住院时间缩短,节约经济支持,缓解患者的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医院的医疗资源也不会浪费。尽量使用多种手段来防止患者的低体温情况,这些措施都是基层医院能够使用的方法,简单易行,是非常值得推介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尹晓波,钟小敏,童志兰,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8(2):43.
[2]王修兰.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232-233.
[3]倪秀清.手术室的人性化护理.中外医学研究,2010,8(7):139.
[4]高红梅,张正义.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63.
[5]姚娟.运用人性化护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2):228-229
[6]杨婧.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的保温护理干预.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