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术后

2024-06-06

腰椎术后(精选10篇)

腰椎术后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对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43例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干预组) 和观察组 (增强护理干预组) , 其中对照组21例, 观察组22例, 后将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住院时间、患者和家属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在康复情况、住院时间及患者和家属满意度上均优于对照组, P<0.05;同时观察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增强护理模式有利于腰椎骨折术后的康复, 显著减少并发生的发生,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腰椎骨折,护理,分析

腰椎骨折是临床骨科中的常见病, 发病原因是由于外伤或者骨质疏松等因素造成脊柱受损或椎体较为严重的压缩或爆裂, 其临床症状是腰部酸、胀痛、骨折处两侧肌肉紧张、不能站立、行动困难[1]。据有关部分统计, 每年大约有400万人因骨质疏松造成的锥体压缩性骨折, 其中大约70万人因骨折引起的疼痛或者并发症需要进行住院治疗[2]。目前, 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 但是手术治疗会造成患者疼痛剧烈、住院时间较长、恢复较慢,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甚至排斥治疗等不良情绪, 影响了患者的康复[3]。本文以43例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不同护理模式对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43例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干预组) 和观察组 (增强护理干预组) , 其中对照组21例, 男11例, 女10例, 年龄33~75岁, 平均年龄 (48.5±3.3) 岁, 按照患者受伤的原因可分为:高处坠落受伤的患者为10例, 车祸受伤的患者为5例, 摔伤的患者为2例, 其他原因致伤的患者为4例;观察组22例, 男13例, 女9例, 年龄31~72岁, 平均年龄 (46.7±3.5) 岁, 按照患者受伤的原因可分为:高处坠落受伤的患者为10例, 车祸受伤的患者为6例, 摔伤的患者为3例, 其他原因致伤的患者为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方面比较, P均>0.05, 因此认为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常规用药指导、与家属和患者交谈、解释病情等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增强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由于骨折患者住院时间长、恢复较慢、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 因此患者入院后, 医护人员应该以热情而细心的态度给患者做好疏导工作, 讲解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耐心给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 安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 避免患者情绪急躁、易怒、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反应。②预防切口感染的护理。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术前个人卫生未做好及切口引流不畅等原因容易导致切口感染。此外, 部分营养不良、消瘦、肥胖或者高血压患者也易引起切口感染[4]。因此, 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做好切口感染的预防工作, 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③预防褥疮发生的护理。由于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卧床, 因此要保证床单的清洁与干燥, 固定时间帮助患者进行翻身, 用软垫保护骨骼突出部位及易受压部位, 同时嘱咐患者家属帮助患者清洁皮肤并进行适当的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5]。④对脑脊液漏的护理。要严密观察患者恶心、头疼及呕吐等情况发生, 做好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工作, 适当使用抗生素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安抚患者, 使患者保持一颗轻松、愉悦的心情[6]。⑤日常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多摄入清淡且营养丰富的食物, 如豆浆、牛奶、新鲜蔬菜及香蕉等, 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⑥预防便秘的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运动量较少, 容易导致腹胀、便秘情况发生。因此, 在食物上应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给患者进行腹部按摩, 促进胃肠蠕动, 并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7]。⑦功能锻炼。术后1周内行腰背部肌肉锻炼及直腿抬高运动, 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 早期进行关节被动活动, 并帮助肌肉按摩。伤口拆线后增大活动量, 1个月后可教患者做五点支撑法和三点支撑法, 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1.3 随访: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时间为6个月~2年, 记录患者康复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处理,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处理, 软件包选用SPSS17.0,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状况对比:

观察组在恢复正常、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上优于对照组, 同时对照组复发或者恶化、轻度功能受损的情况多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腰椎骨折主要是以翻身困难、不能站立、疼痛明显及运动障碍为特点, 其中腰椎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腰椎压缩性骨折[8]。腰椎骨折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但术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卧床休息, 因此术后的护理尤为重要。

本文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模式, 一组给予常规护理, 另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增强护理, 两组在康复及并发症上差异明显:从康复状况上看, 观察组在恢复正常达到15例、住院时间为 (12.5±7.5) d, 患者满意度为90.9%, 这几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组在发或者恶化、轻度功能受损的情况均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P<0.05, 详见表1;从并发症发生率上看,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2%, 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52.4%, P<0.05, 详见表2。由此可见, 无论是康复状况还是并发症发生率上, 增强护理模式的一组均优于传统护理的一组。

综上所述, 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切口感染护理、脑脊液漏的护理、预防褥疮发生的护理、日常饮食护理及预防便秘的护理等为主增强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 加速了患者的康复, 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Jones G, Hy nes K L, D w yer T.T he associat ion bet ween breastfeeding, maternal smoking in utero, and birth weight with bone mass and fractures in adolescents:a 16-year longitudinal study[J].Osteoporos Int, 2013, 24 (5) :1605-1611.

[2]陈海霞, 杜杏利, 张菁, 等.后路360℃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24) :18.

[3]Rodondi A, Chevalley T, Rizzoli R.Prevalence of vertebral fracture in oldest old nursing home residents[J].Osteoporos Int, 2012, 23 (11) :2601-2606.

[4]苏文英.87例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4) :277-278.

[5]梁丽柳.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观察及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1, 32 (5) :1010.

[6]陈斌.护理对腰椎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与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6) :2416-2417.

[7]林梅燕, 李艳燕, 黄梅玉.胸腰椎骨折手术病人术后舒适改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33) :21-23.

[8]张玲玲.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7) :71-7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护理 篇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

板),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

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

后方或椎管内,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

等,有的伴下腰部及下肢感觉异常?最容易发生的年龄为青壮年,

最容易发生突出的部位是腰4-5?腰s-骶1和腰34椎间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从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92例腰椎

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患者共72例,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

龄18-55岁?

1.2 结果:我院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时,均采用保守治疗或开放性

手术?其中①保守治疗——牵引可促使之恢复生理曲度,纠正椎

间盘受力不均,并使椎间盘产生负压,促使突出物的回纳,达到减

轻和消除对神经根的刺激?②抗炎消融——经由骶管注入科学配

伍的生物制剂,消除局部炎症及神经根的水肿?粘连并营养神经

等作用?消融镇痛,从而使腰腿痛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并达到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③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采取

的摘除与减压以达到松解神经根与减压目的的方法?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患者大多经过长期病痛的折磨,无法忍受才决定手

术,心理比较焦虑,烦躁?我们护理人员要多关心,体谅患者,

向患者讲解手术成功的病例,尽量安排其和手术成功的同

病例患者住同一病房,通过现身说法,使病人树立信心,积极配合

手术?术前3天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向病人解释此项训练

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防止术后尿潴留或便秘?训练正确翻身及术

后功能锻炼的方法?术前二周戒烟,以避免术后咳嗽引起伤口痛?

术前晚视情况给予止痛?镇静药,保证睡眠,恢复精神,提高手术

适应能力?

2.2 术后护理:①患者术后回病房应由3人同时抬起病人,保持身

體轴线平直,同时将病人轻移在床上?取去枕平卧位6小时,禁

食,禁饮6小时?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并做好

记录?必要时给予氧气吸人,氧流量为每分钟3-4升?术后4小时

后可给予病人翻身,翻身过程中及翻身后要保持整个脊柱呈直线,避免扭转,然后垫以翻身枕,保持四肢舒适的体位?②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液,保持伤口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引流的量?色?性质?③术后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

2.3 并发症的预防?①术后尿储留患者,可先行诱导排尿,仍无法

排出,给予保留导尿?

②指导患者环形按摩腹部,多吃粗纤维的蔬菜,防止便秘?③患者术后3天伤口疼痛加剧,体温升高,防止伤口感染,要加强营养,合理使用抗生素?④协助患者2小时直线翻身一次,按摩骨突部位,防止褥疮的发生?

2.4 术后功能锻炼:①术后第1-3天可行直腿抬高锻炼,是防止神

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由30度开始,逐渐加大抬腿幅度,每次30

下?并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曰2次,每次30分?②第

7天可开始腰背肌的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开始用五点式,熟

练掌握后,再改为三点式,最后做到飞燕式?

2.5 出院指导:患者伤口拆线后,一般情况好可回家休息?床垫选

择卧硬板软垫床,起床前先戴上腰围,躺下后再脱腰围?恢复期禁

止负重及弯腰,加强腰背肌锻炼,注意休息,定期回院复诊?

3 小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因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

织后凸压迫脊髓或神经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多发病和常

见病?我院对此类患者通过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与护理措施,恢

复?重建了病人的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使

他们重返社会,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等,实用骨科学【M】第三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687-

1819.

[2] 谢素美,外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实用护

三维腰椎牵引术后尿潴留的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006年来我院进行三维多功能治疗腰椎椎盘突出症的病人47例, 其中男27例, 女20例;年龄16岁~47岁;大专及以上5例, 中专及以下42例;治疗有效45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三维多功能牵引床牵引。病人解除腰带俯卧于牵引床上, 暴露腰部、胸部和臀部, 分别固定于牵引床的胸腰板和臀部板上, 固定后, 将病人有关资料及牵引要求输入微机, 启动牵引床。治疗参数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设置。牵引后第4天复查, 根据病情可再行牵引, 但要依据病人恢复情况重新调整参数, 牵引后平卧硬板床休息。

2 护理

2.1 术前指导

病人入院第1天由责任护士向病人讲解术前练习卧位排尿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并指导病人练习卧位排尿1次~3次, 以增加体验, 消除不适。或请有经验的术后病人现身说法, 使病人意识到其重要性。根据病人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该项手术开展情况及治疗效果、必要性及术前术后有关注意事项;告诉病人术后卧床期间可能发生尿潴留, 而焦虑情绪又有可能影响正常的排尿。

2.2 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处理

术后2 h未排尿, 但有尿意时可用以下方法:①听流水声, 利用条件反射缓和排尿抑制, 使病人产生尿意, 促进排尿。②热敷法, 即将热毛巾或热水袋置于病人下腹部膀胱区, 利用热力使松弛的腹肌收缩, 腹压升高而促进排尿。③按摩法, 即将手置于病人下腹部膀胱膨隆处, 向左右轻轻按摩10次~20次, 再用手掌自病人膀胱底部向下推移按压, 减少膀胱余尿。④用50 ℃~52 ℃的温开水[1]清洗病人的会阴部及肛门。女病人洗毕用无菌棉球堵住阴道口, 再以冲洗壶距阴蒂20 cm外冲阴蒂;男病人用冲洗壶冲洗会阴部 (腹股沟、龟头、睾丸) , 同时嘱病人排尿, 排出尿液后逐渐减少冲洗量。⑤开塞露纳肛法, 利用排便促进排尿的神经反射原理, 采用开塞露纳肛, 促使逼尿肌收缩, 内括约肌松弛而导致排尿, 效果快, 有效率达100%。此外, 还可采用中医穴位疗法。

3 小结

三维多功能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出现尿潴留主要与不习惯卧床排尿及焦虑情绪有关, 焦虑可造成大脑皮层高度兴奋, 抑制排尿反射, 而强制卧床、排尿方式改变等因素又会引起会阴部肌肉紧张, 影响膀胱括约肌的放松与收缩, 引起排尿困难, 甚至尿潴留。综合、系统的护理措施与病人主动积极的配合可以防止尿潴留的发生。

参考文献

腰椎术后 篇4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摘除术;绝对卧床;腰腿痛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63-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结合手术适应证进行手术是一种有效方法。为了适应部队需要,我院也开展了这项手术。从2011年11月-2013年11月,随机对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卧床时间进行了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90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23例;年龄23-53岁,平均35.8岁。发生部位:腰4\腰5有68例,腰5\骶1有22例。

1、2入选条件:(1)本组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法手术患者;(2)切口长度均在6.0cm内,术中无小关节损坏,常规防置有引流管一根。(3)术后使用的药物、剂量、时间均一样共5d。(4)除外中央型突出、腰椎管狭、腰椎失稳和有腰椎手术病史者。

1、3方法:术后麻醉清醒即指导家属协助行被动直腿抬高试验训练,术后48h拔出引流管,术后第3d指导患者主动直腿抬高训练,术后第5d指导腰背肌训练,在配带腰围保护下,术后下床时间见表1。将本组分为A、B、C3组,每组各30例,A组为术后7-10d内下床,B组为术后11-15d内下床,C组为术后16-21d内下床。根据不同的下床时间观察患者发生的情况和副反应。在A组患者中,术后7-10d内下床活动时,有腰腿痛13例,患者继续卧床休息,同时给予间断性骨盆牵引、脱水等治疗,症状减轻和缓解。B组有3例腰腿痛,其中2例体重在80kg以上,包括C组有疼痛症状的2例,,均无需止痛药及其它治疗。3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表1腰椎間盘摘除术后3组患者卧床时间与腰腿痛的关系(例)

组别例数7-10d11-15d16-21d腰痛腰腿痛无反应腰痛腰腿痛无反应腰痛腰腿痛无反应A309417000000B300002127000C300000001128注意:A与B组比较:X*=8.532,P<0.01;A与C组比较:X*=10.89,P<0.01;B与C组比较:X*=0.354,P>0.05。

2结果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患者中,如果在术后10d内下床活动大约有43%的患者可能再次产生腰腿痛。在术后11-15d和16—21d下床活动者,其腰腿痛发生率分别为10%和6.67%,并且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无需止痛药及其其它治疗。在B、C组患者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在腰椎间盘摘除术后10d内的患者,手术侧椎旁肌剥离,神经根的牵拉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组织水肿。在术后10d内为水肿高峰期。在这段时间下床活动,肌肉的收缩,神经根受活动的牵拉,而出现再次腰腿痛加重的表现[1]。

3、2随着临床专科化发展,对腰椎间盘手术日渐成熟。在本组患者中,手术时间为15-68分钟,平均45分钟。由于切口小,脊柱的稳定性未遭到破坏,康复快。所以术后10d内基本可以下床活动。谭光华报告:小切口开窗法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节段病变者术后2-3d即可下床,双节段病变者3-5d下床活动[2]。这充分说明了医学的进步,手术操作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微创技术的应用,护理观念也要随之发生变化,腰椎间盘术后卧床时间随之缩短。

3、3既往对于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的患者,都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周以上,也有学者认为,一般手术后4周,患者可起床活动,必须在带腰围保护腰部,慢慢行走[3]。快节奏的今天,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多一个10天以上的患者,是必会对家庭和个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一定得困难。因此,医护热美元要提高手术的技巧,科学的掌握和指导手术后康复的时间,对社会也是一份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海涌,郑召民,陈仲强.腰椎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40-441.

[2]谭光华,曹华敏,黄洪善等。小切口开窗法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2004,32(1):79-80.

影响腰椎滑脱术后疗效的因素分析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均来源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男6例,女30例,年龄34~72岁,平均51.4岁,病程3~240月,平均82个月。按Meyerding分类法,Ⅰ度32例,Ⅱ度4例。按Wiltse-Newman-Macnab分型,峡部裂19例,退行性17例。术前主要症状:患者均有下腰痛,合并下肢痛23例,单纯腰痛13例。术前查体:拇趾背伸肌力减弱的有9例,跟腱反射减弱的有4例,腿部皮肤感觉减退的有15例。滑脱部位:L31例,L418例,L517例。随访时评分采用JOA,评分方法为病人门诊复查时,门诊填写调查问卷。

1.2 分析方法

对可能影响临床疗效的一些因素采用Stepwise(逐步回归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即在计算过程中逐步加入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并剔除无显著性意义的变量,直到所建立的方程式中不再有可加入和可剔除的变量为止。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

1.3 植骨融合的判断标准[1]

植骨融合程度分为四级:A.确实融合(双侧、体积大、有小梁结构的融合骨块)。B.可能融合(单侧较大的融合块,对侧融合块较小)。C.可能不融合(双侧小而薄的融合块,伴有明显裂缝)。D.确实不融合(双侧植骨被吸收或双侧融合块有明显假关节)。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6~120月,平均47.5月。影像学显示融合成功者26例,融合率为72.2%。JOA评分由术前的(9.5±2.5)分增至随访时的(25.5±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为(82.2±14.4)%。

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Y=70.371+8.964 X4+11.583 X6

从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方程内选入了2个变量,即“随访时影像学融合(X6)”和“腰背肌功能锻炼(X4)”对JOA改善率有显著性影响。对应的P值分别为0.021与0.049,统计学上有明显意义(P<0.05)。

3 讨论

功能锻炼是治疗腰背痛常用的治疗手段。脊柱稳定性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来协调:脊柱(被动系统),脊柱周围的肌肉系统(主动系统)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对肌肉进行控制和协调,以保证为脊柱提供稳定性。这三个系统中的一个或几个部分失效或出现功能障碍时,就出现失稳,导致下腰痛。腰背部肌肉的收缩在脊柱运动节段产生各向应力。每块肌肉不仅引导脊柱运动,而且还产生压力和剪切力。这些肌肉在引导运动的同时具有稳定脊柱的作用。肌肉组成了脊柱稳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亚系统。缺乏肌肉组织的腰骶段脊柱(L1~S1)是一个机械性不稳的结构。但是,如果同肌肉运动协调好的话,脊柱组织也能够承受大的负载,如举重运动员。腰椎功能锻炼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屈曲锻炼和伸展锻炼两大类。下腰痛根本上是由于直立姿势引起的腰椎前凸,使腰椎后部结构互相挤紧所致,因此屈曲锻炼,旨在增强腹肌,牵伸骶棘肌及腰骶区韧带,从而减少骨盆前倾角及腰椎前凸。骶棘肌有对抗重力、维持直立姿势的重要作用,主张增强骶棘肌为主,腰椎前凸可降低椎间盘内压及增加腰椎的机械稳定性,因此进行躯干伸展锻炼。用来增加腹部肌肉的屈曲锻炼和用来增加背部肌肉的伸展锻炼都有效,为了增加脊柱稳定性,前后部肌肉的共同收缩是必要的。本文主张两种方法都要进行锻炼。 Rainville和Mazzaferro[2]对48例峡部裂和脊柱滑脱伴有慢性腰背痛的患者采用功能锻炼进行治疗,并通过柔韧性、力量、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柔韧性和力量明显提高,疼痛评分降低36%,功能障碍评分降低46%。腰背肌锻炼的目的是增强腰背肌力量,加强脊椎的稳定性,预防神经根黏连,最大限度的恢复腰部功能,巩固疗效。Harringe ML[3]的一项前瞻性干预性研究认为腰部特殊节段肌肉锻炼对保护和减少下腰痛是有效的。Koc Z[4]对两组腰椎管狭窄的病人分别行功能锻炼与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治疗的对比研究,结果两组病人随访6个月,疗效相似。 腰椎滑脱症手术的直接目的是稳定和减压,稳定的结构就意味着这种结构处于最好的平衡状态。虽然脊柱能重建稳定,但引起的神经压迫不一定能全部缓解,临床症状将持续存在。部分病人需要手术治疗,通过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和植骨融合来改善症状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内固定的稳定是暂时的,而植骨融合的稳定是永久性的。缺乏有效的植骨融合,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后,由于椎间退变和重力的负荷,椎间仍存在不稳和滑移趋势。融合是维持减压效果的保障,也是保持椎间稳定避免内固定失效的根本。Deguchi等报道一组成人峡部滑脱行后外侧融合的病例,发现手术疗效与影像学融合间呈非常明显的正相关[5]。Moller H等认为,成功的临床效果关键取决于坚固的骨性融合[6]。 因此,本文认为影像学融合和腰背肌功能锻炼对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后外侧融合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的疗效有明显影响。建议术者术中注意植骨操作,以保证植骨融合;同时建议患者术后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巩固疗效。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Ⅰ度和Ⅱ度腰椎滑脱症术后疗效的因素。方法:对36例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后外侧融合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随访分析;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29分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对可能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影像学融合情况和腰背肌功能锻炼与JOA改善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影像学融合和腰背肌功能锻炼对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后外侧融合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疗效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腰椎,滑脱,内固定,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Lenke La, Bridwell KH, Bullis D, et al.Result of in situ fusion for ischemic spondylolisthesis[J]. J Spinal Disord,1992,5:433-442

[2]Rainville J, Mazzaferro R. Evaluation of outcomes of aggressive spine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back pain and sciatica from previously diagnosed spondylolysis and spondylolisthesis[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1,82:1309

[3]Harringe ML. Low back pain in young female gymnasts and the effect of specific segmental muscle control exercises of the lumbar spine: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intervention study[J]. 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7,15(10):1264-1271

[4]Koc Z.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therapy and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s in lumbar spinal stenosis[J].Spine,2009,34(10):985-989

[5]Deguchi M, Rapoff A, Zdeblick TA. Posterolateral fusion for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in adults. Analysis of fusion rate and clinical results[J].J Spinal Disord,1998,11:459-464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康复训练程序 篇6

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5例, 女2例, 男3例;平均年龄52岁, 发病时间最短2个月, 最长2年, 职业特性5例, 铸工2例, 司机2例, 伏案者1例。手术开窗髓核摘除术5例, 半椎板切除腰间盘摘除术3例, 全椎板切除腰间盘摘除术2例。伤口均Ⅰ期愈合。

2 结果

以上病例经过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 经术后2个月~6个月的随访, 均达到了肢体功能恢复, 生活得到了自理。

3 术前指导

术前首先教会患者练习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方法:伸直双下肢, 脚尖朝上, 抬高患肢 (30°~70°之间) 保持5 s后, 休息片刻, 反复练。教会患者直腿抬高的同时, 练习腰背肌, 如燕子飞, 俯卧位、双手后伸置臂部, 以腹部为支撑点, 如飞燕;五点支撑法, 仰卧位, 用头, 双肘及双足跟着床, 使臂部离床, 腹部前凸如拱桥, 稍倾放下, 反复进行。

4 术后康复

4.1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伤口渗血、渗液, 以防大出血, 和腰脊液漏出, 重点观察双下肢运动感觉, 做好基础护理。

4.2腰椎盘突出症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 大部分症状如下腰痛、麻木感较前减轻, 肢体运动自如, 患者心理上备感轻松。为了使患者进一步巩固手术治疗效果, 加快机体恢复, 术后的康复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1) 心理护理。让患者及家属从思想上认识到康复训练是除手术外治疗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 只有配合康复训练才能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 (2) 术后护理。腰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应绝对卧床休息, 一般3周~4周, 还可根据患者年龄, 身体、手术情况而定, 特别是行全椎板切除的患者更应如此。要注意床铺清洁、干燥, 每30 min~1 h, 手部涂上爽身粉, 对患者骨突部位进行按摩, 防止压疮的发生。4 h~6 h后护士给予患者轴形翻身, 切勿让患者在72 h内自行翻身, 以保证筋膜、肌肉、韧带愈合良好, 3 d~7 d根据患者情况可主动翻身。 (3) 术后1 d~2 d。a) 进行膀胱训练, 有2次尿意时, 遵医嘱拔除尿管。b) 做被动直腿抬高运动, 防止神经根粘连。直腿抬高由30°开始, 逐步加大幅度, 如果出现患者疼痛加剧, 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加重, 及时通知医师协助处理。卧床期的患者应坚持四肢给予活动训练, 增进机体血液循环, 促进伤口愈合,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术后3 d~7 d:鼓励患者行直腿抬高。方法:患者平卧, 腰关节伸直, 脚上举, 先单腿后双腿, 抬高幅度由小到大, 每日2~3次, 每次5~10回, 直腿抬高是术后康复训练中的关键。 (5) 术后1周:腰背部训练, 目的是提高腰背肌肌力, 增强脊柱稳定性, 首选飞燕式后改为5点支撑法, 1周~2周后改为3点支撑法, 坚持每日5~8次, 每次30~40次, 做到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次数, 坚持训练半年以上。禁忌证:腰椎有破坏性, 感染性患者, 年老体弱, 心肺功能不佳, 内固定物植入, 则不能进行此项训练, 拆线后腰围固定时间遵医嘱。

5 出院指导。

5.1 继续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5.2 注意纠正不良姿势, 避免腰背部过度伸展, 屈曲。

腰椎术后 篇7

关键词:腰椎穿刺术,腰痛,护理

小儿腰椎穿刺术是儿科临床常用的一种诊疗操作技术, 尤其在小儿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在儿科诊疗中的广泛应用, 其穿刺后并发症也越来越多的引起了医护人员的关注, 尤其是腰椎穿刺后腰痛的原因及护理。本文对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间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共396例施行腰椎穿刺术的患儿进行了观察及护理,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96例均为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拟诊为病毒性脑炎而进行腰椎穿刺的住院患儿, 男284例, 女112例, 年龄在8个月~10岁, 患儿一般穿刺1次, 最多穿刺3次。

1.2 方法

以3~4或4~5腰椎间隙为穿刺点, 按照正规穿刺技术穿刺, 穿刺针选用5mL注射器针头或7号穿刺针, 按常规测脑脊液压力及收集脑脊液2~3mL及时送检, 穿刺后去枕平卧6h。

2 结果

396例进行腰椎穿刺的患儿中, 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共128例, 其中出现腰痛者共96例, 占总穿刺人数的24%, 占总并发症人数的75%。出现腰痛的患儿中, 依据WHO疼痛程度4级评估法[1]评级。0级:无疼痛或稍感不适;1级:轻微疼痛, 可忍受, 患儿表现为轻微哭闹, 压迫穿刺点述疼痛, 压迫解除后或安慰后疼痛消失;2级:明显疼痛, 可忍受, 患儿表现为分散注意力或给予适当药物及物理治疗后缓解;3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 患儿表现为用药后疼痛不缓解, 剧烈哭闹。其中1级70例, 占72.9%, 2级20例, 占20.8%, 3级6例, 占6.2%。腰痛发生时间:术后1d内发生80例, 占83.3%, 术后1~2d发生16例, 占16.7%。腰痛持续时间:<1d者76例, 占79.1%, >1d者20例, 占20.9%。腰痛发生年龄:<1岁者2例, 占2.0%, 1~3岁16例, 占16.7%, 3~7岁70例, 占72.9%, >7岁8例, 占8.3%。

3 讨论

3.1

小儿腰椎穿刺术后腰痛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占总穿刺人数的24.1%, 占术后并发症的75%。据文献报道, 腰痛的原因主要与神经根受到刺激有关[2,3], 可能与穿刺针粗细不适宜, 穿刺时患儿不配合, 剧烈扭动, 损伤神经所致。

3.2

腰痛程度大多在1级和2级, 出现后及时干预及对症处理, 绝大多数能缓解, 3级患儿极少。

3.3

腰痛大多在术后1d内发生, 持续时间一般为24h。

3.4

腰痛发生的年龄大多在3~7岁, 根据观察与分析, 可能与此年龄组患儿自主意识较强, 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和误导, 对家长和医护人员的言语似懂非懂, 导致穿刺前异常恐惧, 穿刺时极端不配合, 穿刺后难以安静卧床有关。

3.5

<3岁患儿组相对发生率较低, 可能与此组患儿能接受家长安抚, 易于配合有关。另外, 此组患儿力气较小, 穿刺时医护人员易于制动, 减少了穿刺时损伤神经的机率。<3岁患儿穿刺时大多选用5mL注射器针头, 而不是选用号数较大的腰穿针,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损伤神经的可能。

4 护理

4.1 术前护理

4.1.1

穿刺前首先要做好家长和患儿的心理疏导, 详细告知家长及患儿腰椎穿刺术是儿科常用的诊疗手段, 医护人员会严格按照正规操作进行手术, 患儿如能积极配合, 不会留下难以治愈的并发症, 并详细讲解穿刺的必要性及大致步骤、穿刺时间、部位、穿刺中和穿刺后可能发生的不适及处理措施, 改变家长认为抽取脑积液孩子智力会受到影响的错误观念, 消除顾虑, 取得家长的配合, 积极与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心理工作。鼓励患儿配合穿刺, 并给予适当奖励。设法让患儿与有穿刺经历且无术后并发症的患儿交流, 消除其恐惧感。

4.1.2

穿刺前医护人员和患儿亲密接触, 取得良好的信任, 使患儿对医护人员产生亲近感和依赖感。通过和患儿做游戏演习术中的正确配合, 并告诉患儿只有与医护人员配合好, 才能将疼痛减少到最低限度。

4.1.3

取得患儿的初步同意后, 引导患儿参观手术室环境, 消除患儿首次进入手术室的恐惧感, 易于患儿进一步配合。

4.1.4

术前详细了解患儿的一般情况, 如体质量、体态、疾病类型等, 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及手术所用物品, 及时打包灭菌备用。

4.1.5

对烦躁不安, 剧烈哭闹不配合的患儿, 术前及时给与镇静剂, 以防穿刺时剧烈躁动, 误伤神经。

4.2 术中护理

4.2.1

引导患儿进手术室时, 态度和蔼可亲, 言语耐心, 要以患儿朋友的身份与其交流, 对患儿的疑问及时给予肯定的解答, 鼓励并表扬患儿要做一个勇敢听话的好孩子, 对三岁以下的患儿, 护士可通过拥抱, 爱抚等方式取得患儿的信任。

4.2.2

协助患儿摆好体位, 即自然侧卧, 患儿双肩连线与双侧髂嵴连线与操作台垂直, 大腿屈向身躯, 头颈部向胸部屈曲, 这样可使脊柱达到最好的屈曲程度, 棘突彼此分开, 易于定位和穿刺, 告诉患儿保持正确体位的重要性。不合作者协助固定, 尤其是进针时更要保持正确体位, 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4.2.3

穿刺时要密切观察患儿面色、意识、呼吸情况,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 穿刺时可适当和患儿交流, 以分散其注意力, 减少疼痛与恐惧心理, 利于穿刺的顺利完成。

4.3 术后护理

4.3.1

穿刺术结束后, 对配合者及时给与适当表扬。并鼓励其继续与医护人员配合才能减少痛苦, 尽快康复, 早日出院。

4.3.2

穿刺术结束后, 应尽量使患儿保持平卧位回病房, 移至病床, 保持去枕平卧6h, 禁饮食4h, 根据患儿情况, 对习惯用枕者, 在头部放一薄枕, 使颈部肌肉松弛, 腰背部也放一薄枕, 防止穿刺后腰背不适[4]。

4.3.3

妥善处理穿刺处, 保证穿刺点敷料包扎完整不脱落, 密切观察有无渗液, 嘱患儿不要抓挠, 以防局部感染。

4.3.4

加强病情观察, 动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有无呕吐等情况, 切忌诱导性询问, 以免误导患儿。

4.3.5

嘱患儿6h内保持绝对平卧, 因站立或坐起易引起并加重腰痛, 所以各种活动均应有人协助。给患儿铺好床被, 确保患儿舒适并保证患儿所需物品触手可及, 以免患儿因自动取物而变换体位而引起腰痛。

4.3.6

患儿卧床期间鼓励患儿看儿童读物, 给患儿讲故事, 听舒缓的音乐[5], 或选择患儿平时喜欢的音乐播放, 有利于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减轻或消除腰痛。

4.3.7

如患儿述腰痛剧烈难以忍受或年幼儿剧烈哭闹, 应及时报告医师, 遵医嘱正确给予局部热敷, 镇静, 止痛等治疗。

4.3.8

加强心理护理, 少数患儿由于惧怕腰痛, 术后平卧时极度紧张, 一动不动, 造成躯体肌肉紧张亦可引起腰痛, 要婉转的告诉患儿, 虽然要求平卧但在床上进行适当的活动还是安全的, 不但不会加重腰痛, 反而会减轻腰痛, 在保证身体平卧情况下适当变换一下卧姿, 有利于减轻固定姿势带来的的不适, 6h后鼓励患儿下床行走, 并及时给予适当表扬, 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薛平, 贾萍, 王郁, 等.心理护理对大肠检查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2) :48.

[2]辛殷捷, 叶怀庄.儿童腰穿后成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04, 7 (20) :1509-1810.

[3]张庆民, 王道斌.腰椎穿刺后腰背部疼痛24例[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4) :305-306.

[4]Longstaff A.Instan notes in neuroscience[M].The united kingdom Bios.Scientif ic Publishers Limited, 1998:95.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与预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月~2009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后治疗的患者。入院时经临床症状、体征,MRI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男21例,女11例,年龄38~67(51.2±1.8)岁,病程3.5~14.0(7.4±1.9)年。其中,26例采用后路手术,6例采用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

1.2 纳入标准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治疗后。排除标准:心功能Ⅱ级以上者,肝肾功能不全者,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期者,肺部感染急性期患者。

1.3 方法

1.3.1 手术后护理方法

1.3.1. 1 一般护理

术后平卧24 h自然压迫止血,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创口的出血情况,术后一般绝对卧床2 d,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每4小时翻身1次,但翻身时注意保持脊柱纵轴位,禁忌扭曲脊柱,女性患者小便时可用尿壶,如用便盆接尿一定要接好尿,以免污染伤口。

1.3.1. 2 切口引流管护理

手术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管道折叠或扭曲,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如果术后4 h内引流液超过200 ml,提示可能有活动性出血,应报告医生处理;观察引出液颜色,如无色或淡红色,提示有脑脊液引出;术后48 h引流液≤20 ml可拔管,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情况。

1.3.1. 3 尿潴留的护理

尿潴留指尿液滞存于膀胱内,有尿意但经诱导20 min尿液仍不能排出,膀胱处于充盈状态,耻骨上区可隆起,扪及胀大的膀胱,患者感觉痛苦难忍[3],腰椎间盘手术后患者经过麻醉、手术创伤、心理不能接受卧床排尿等原因,极易发生尿潴留。护理人员应帮助尿潴留患者解除心理压力,并给予适当的腹部和足底按摩,用温热水冲洗会阴,提供独处环境,制造流水声等诱导患者排尿,男性患者可改平卧位为侧卧位。给予以上护理干预措施后,若60 min后仍不能排出尿液者插尿管行导尿术。临床观察认为在手术前3 d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卧位排尿有助于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病率[4]。

1.3.1. 4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从术后第1天开始指导患者主动屈伸双下肢关节,帮助患者卧床练习抬腿,使患者下肢被动抬高,逐渐从离床面15°~30°,鼓励患者术后3 d下地,佩带腰围离床活动,起床方法:患者平卧屈曲双腿双脚,轻抬腰臀部,带上腰围然后翻身侧卧,双下肢垂直于床缘,双上肢撑着床,使躯干慢慢离床而坐起,无自觉不适后站立行走,步态稳健后,指导患者大步行走或倒后行走,使腰肌得到锻炼。

1.3.1. 5 加强营养支持

患者手术后应加强营养,嘱家属给予患者优质蛋白质、易消化、合口味的饭食,注意钙质的补充,忌食坚硬、辛辣、油腻的食品。如手术前即有基础疾病,全身状态差,营养不良的患者,可嘱家属给予患者蛋白粉口服,或配合医嘱给予丙种球蛋白加强免疫力。患者营养不良和免疫力低下不利于术后恢复,尤其是老年患者。有研究统计760例骨科老年患者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或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认为56.7%的骨科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术前心肺功能2级以上、体能状况差、营养不良、意识异常、肾功能不全、手术类型、术中出血量及手术耗时是手术后死亡及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原因[5]。

1.3.1. 6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嘱患者术后1个月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指导锻炼腰部肌肉,指导正确使用腰部,避免过多弯腰,需要时可屈髋下蹲以替代。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后2个月内禁忌弯腰负重,避免弯腰活动,教会患者下蹲拾物的方法,大小便宜使用座厕凳。

1.3.2 观察指标

评价患者临床疗效标准[6]:(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能行走2 km以上。(2)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3)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经我科护理,18例(56.2%)治愈,12例(37.5%)好转,2例(6.3%)未愈。有效率为93.7%。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后,护理干预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腰痛,并伴有单侧或双下肢放射性痛,或有麻木感,急性发作疼痛难忍,不能直立,活动受限,棘突间旁侧压痛与放射性痛,神经功能受损。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疗法。有研究观察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发现围术期给予正确指导和护理,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结果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恢复快,平均卧床2~3周,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出院后随访患者,5~6个月即可完全恢复正常生活[7]。笔者经验:手术后给予正确、良好的护理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帮助。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创口的出血情况,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并针对尿潴留等并发症进行护理,手术后早期行肢体功能恢复锻炼,鼓励患者术后3 d下地,佩带腰围离床活动,加强患者的营养,给予正确的教育及出院指导。以上正确、良好的护理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谢章家,谢壮.经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的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6,(19):109.

[2]张强,蔡迎峰.中西医结合化学溶核术治疗高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198-199.

[3]周荣祥.膀胱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34.

[4]张志娟,李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前术后整体护理[J].当代护士,2005,(10):7.

[5]兰秀夫,王爱民,孙红振,等.760例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5):18.

[6]叶启彬,李世英,邱贵兴.脊柱外科新手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313-340.

腰椎术后 篇9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生物材料;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13-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手术治疗后由于硬膜囊及神经根周围粘连,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产生压迫,导致医源性椎管狭窄而发生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发,严重的甚至需要再次手术,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近年来术中应用生物材料预防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发已在临床普及[1-2],作者2005年至今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应用医用几丁糖、人工硬膜等生物材料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为2005年3月至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患者,男21例,女6例;年龄 35-67岁,平均 43.6岁。全部患者均有腰痛病史,病程2~15年,平均5年。本组病例全部经过CT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100%。全部病例均为初次接受手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2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全椎板切除13例,半椎板切除4例,扩大开窗8例。所有病人均采用屈膝屈髋俯卧位,从腰3至骶1棘突正中切口进入手术区,手术切除突出间盘,在彻底取出突出间隙的间盘髓核组织后,扩大神经根管,凿除骨赘。对于应用几丁糖和脂肪片的患者将几丁糖2~6ml覆盖于硬膜及神经根周围,从皮下取一厚0.5~0.7cm 游离脂肪片覆盖于椎板缺损处,脂肪片边缘用丝线缝合在关节囊或棘间韧带上。于脂肪片外放一引流管,术后24~48 h 拔出。对应用人造硬脊膜的患者,根据椎板缺如范围的大小,剪取人造硬脊膜一块,将光滑表面内层覆盖在硬脊囊上,四角间缝合固定,不光滑面朝外。所有患者于手术3d后开始抬腿训练。

随访 全部患者均在术后半年和1年时进行CT或MRI检查。

2 结果

27例患者的CT和MRI检查均未见异常。无痛,无活动受限20例;偶尔有腰和腿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7例。

3 讨论

组织粘连是外科手术后临床常见现象,椎间盘切除后的瘢痕组织形成直接影响了手术效果,引起疼痛复发。近年来应用预防和减轻术后粘连及瘢痕组织形成已经受到临床医生和生物材料专家关注。

医用几丁糖是由进口蟹壳提纯的高分子化合物几丁质(chitin),经脱N-乙酰基再深加工后制成的一种聚氨基葡萄糖,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生物学活性的医用高分子多糖类物质。具有选择性促进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生长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促进组织生理性修复,抑制疤痕形成,减少组织粘连。其所具有的局部止血作用及抑制血纤维蛋白束形成,也减少了因血肿机化而造成的组织粘连。人造硬脊膜是美国戈尔公司生产的由生物相溶性极佳的膨体四氟烯 制成的一种生物材料。由两层不同结构的表面组成,外层表面允许肌肉组织向内生长,内层光滑表面贴覆硬膜囊不允许神经组织附着,与硬膜囊之间的这一隔离带,可以有效的预防硬膜囊,神经根周围组织不发生纤维化和瘢痕组织生成。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这两种生物材料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多年来积累的病例数据显示效果是十分满意的。

参考文献:

[1] 卢立炳,周茹建,王宝虎,王小军,徐俊涛. 医用几丁糖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管瘢痕粘连的临床应用[J]. 临床外科杂志,2005,13(8).532-533.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体会 篇10

关键词: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治疗,硬脊膜假性囊肿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是临床常见并发症, 若是处理不当, 极易导致切口愈合障碍、硬脊膜假性囊肿, 如出现严重感染, 甚至会引发蛛网膜炎、脑膜炎等, 后果不堪设想[1]。对此, 本文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5例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为研究对象, 及时延长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 加强抗感染治疗, 效果较好, 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25例, 男13例, 女12例, 年龄22~68岁, 平均 (35.42±3.61) 岁;病因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 腰椎滑脱症6例, 腰椎管狭窄症8例, 腰椎骨折5例;临床表现: (1) 16例患者在术后2 d内, 通过引流管引流出大量血性液/淡黄色清亮液体 (超过300 m L) ; (2) 9例患者在术后2~3 d, 将引流管拔出时, 发现伤口存在大量的血性液/淡黄色清亮液体, 其中1例患者并发感染。所有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 并签署同意书。

方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 本组24例患者均延长拔管时间, 做好感染预防工作, 术后7~10 d对患者切口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切口良好愈合、引流量连续3 d不超过20 m L方可将引流管拔出, 对引流管口进行无菌全层缝合, 伤口敷料外面用厚海绵加压包扎, 确保脑脊液漏停止。 (2) 本组1例脑脊液漏合并伤口感染的患者, 需将伤口敞开引流9 d, 根据药敏加强抗感染治疗, 当患者伤口处脓液基本干净以后, 于切口旁造口置管, 予以持续闭式冲洗, 冲洗第3天、第5天, 取引流液培养无细菌液生长, 则7 d后将冲洗改为引流, 持续引流10 d, 对患者切口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切口良好愈合、引流量连续3 d不超过20 m L方可将引流管拔出, 伤口敷料外面用厚海绵加压包扎, 确保脑脊液漏停止。本组研究中, 除了脑脊液漏合并伤口感染的患者, 其余24例均取头低脚高俯卧位, 有效减小硬脊膜破裂口位置脑脊液对硬脊膜的压力。此外, 加强患者营养治疗, 及时补充液体、电解质,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避免因为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 以致脑脊液压力增加。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术后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与愈合情况。随访1年, 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脑脊液漏复发, 是否出现并发症。

结果

本组25例患者脑脊液漏消失时间7~12 d, 平均 (9.27±1.13) d;切口均Ⅰ期愈合, 愈合时间15~22 d, 平均 (17.32±1.53) d, 脑脊液漏停止。通过1年随访可得, 所有患者均无出现脑脊液漏复发情况, 其中1例患者出现硬脊膜假性囊肿, 神经功能恢复尚可。

讨论

当前, 我国脊柱外科发展迅速, 手术方式不断更新, 相应的并发症日益增多,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上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即可确诊为脑脊液漏[2]: (1) 腰椎术后, 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以及呕吐等情况, 手术切口处出现大量的血性液/淡黄色清亮液体; (2) 术后持续引流出大量的血性液/淡黄色清亮液体; (3) 切口周边皮下出现囊性包块, 抽吸出洗肉水样液体/清亮液体。

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3]: (1) 医源性因素:主要是由于椎管减压或是在内固定物植入的过程中, 存在操作不当的现象, 以致硬膜受到损伤; (2) 外伤性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腰椎骨折脱位以后, 骨折的碎片将硬脊膜划破, 引发脑脊液漏; (3) 自身因素:一是椎管内肿瘤囊壁属于硬膜囊的组成部分, 手术切除瘤体的过程中, 硬脊膜出现局部缺损;二是腹压骤升, 以致术后局部薄弱硬膜出现破损; (4) 病理性因素:自发性的脑脊液漏, 主要与硬脊膜自身的发育情况与变性相关; (5) 其他:将椎体后缘骨赘切除后存在锐利边缘残留, 在长期压力下硬脊膜出现磨蚀以致破损。

脑脊液漏的治疗方法较多, 关键在于阻断脑脊液由切口处漏出, 尤其是术后发现患者出现脑脊液漏, 尤其需注意因脑脊液渗出而影响到手术切口的愈合。在术后治疗中, 主要是通过降低蛛网膜下腔内压、增加硬膜外腔隙压的方式 (蛛网膜下腔内压≤硬膜外腔隙压) , 使得脑脊液漏停止。根据相关报告显示[4], 术后患者需保持头低脚高, 取俯卧位。同时, 患者切口位置敷料外面用厚海绵加压包扎, 阻断脑脊液由切口处漏出, 促进患者伤口及时愈合。此外在脑脊液漏治疗中, 延长引流管留置时间也是一个常用的有效方法, 能够有效避免脑脊液自切口处漏出, 防止出现窦道与术后脑脊液囊肿。通过引流管的间断夹闭, 可以在保持引流的同时, 令硬膜外维持一定静水压力, 减少脑脊液漏, 促进破损位置的愈合[5]。本组24例患者延长了引流时间, 1例脑脊液漏合并伤口感染的患者, 将伤口敞开引流9 d, 根据药敏作用加强了抗感染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 25例患者脑脊液漏消失时间7~12 d, 平均 (9.27±1.13) d;切口均Ⅰ期愈合, 愈合时间15~22 d, 平均 (17.32±1.53) d, 脑脊液漏停止。通过1年随访, 所有患者均无出现脑脊液漏复发情况, 1例患者出现硬脊膜假性囊肿, 神经功能恢复尚可。

综上所述,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并不可怕, 术前需做好相关预防工作, 医师应做好充分准备, 规范操作, 术后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脑脊液漏, 则要及时予以处理, 通过取俯卧位、延长拔管时间、抗感染治疗、加压包扎等处理措施, 确保患者早期恢复。

参考文献

[1]孟庆奇, 李斯明.腰椎术后脑脊液漏三种治疗方法对手术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15, 11 (6) :916-917.

[2]王平均, 倪凤民, 杨小龙, 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原因和治疗策略[J].颈腰痛杂志, 2010, 31 (4) :288-289.

[3]卜保献, 孙彦鹏, 吕振超, 等.胸腰椎后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防治[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7) :659-660.

[4]尚荣安, 晁建虎, 刘东钱, 等.胸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3) :279-280.

上一篇: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下一篇:水环境安全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