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

2024-07-10

腰椎管狭窄(精选10篇)

腰椎管狭窄 篇1

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腿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手术治疗的原则及方式各院无明显差异, 但术前、术中、术后的一些相关治疗细节, 就本院7年所治208例患者, 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1月至2007年底, 本院共收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8例, 男107例, 女101例, 年龄48~75岁, 平均61.5岁, 术前临床表现:腰伴下肢痛98例 (47.1%) , 单纯下肢痛59例 (28.3%) 间歇性跛行51例 (24.5%) , 合并马尾神经损伤者56例 (26.9%) 。

1.2 影像学检查

常规行腰椎正侧位, 过伸过屈位X线片, 腰椎CT片结合腰椎MRI检查, 单纯腰椎管狭窄节段L1-2 1例, L2-31例, L3-4 6例, L4-5 52例, L5- S1 28例, L3-5、两节段20例, L4-S1两节段12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滑脱, 不稳定及腰椎侧弯节段:L2-33例, L3-4 5例, L4-5 22例, L5-S1 13例, L2-4、4例, L3-5、16例 , L4-S1 8例, L2-512例, L2-S1 5例。

1.3 术前准备

术前除常规准备外, 术前1 d属患者行俯卧位, 寻找使患者俯卧位时, 双下肢症状最轻, 持续时间最长的体位, 使为术中体位, 尤其是腰椎管狭窄明显, 腰间盘巨大突出合并马尾神经损伤者, 术前体位观察尤为重要, 以免因术中体位不当而加重神经损伤。

1.4 手术方法

单纯腰椎管扩大术采用联合阻滞麻醉。椎弓根钉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采用全麻。俯卧位, 后正中入路, 锐性切开棘上棘间韧带, 钝性将骶棘推向两侧压迫止血, 显示椎板及椎板际隙 (如行椎弓根钉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需要显露关节突关节及相应横突根部) , 椎板减压采用“梯形”减压, 以L4-5椎板减压为例, 骨刀凿除L4椎板下1/4, L5椎板上1/5, 即凿除黄韧带附着部, 神经剥离子剥离黄韧带, 显露硬膜囊, 神经剥离子保护硬膜囊及神经根, 圆刀切除椎间盘, 髓核钳出髓核, 咬除增生内聚之上关节突内缘, 冲洗伤口, 放置引流, 缝合伤口术毕。

1.5 观察指标

疼痛评分采用疼痛视觉评分法 (VAS评分, 0-10分, 0分为无痛, 10分为最痛) , 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减少3分视为疼痛缓解, 疼痛缓解率=术后疼痛缓解的痛例数/总病例数×100%。

2结果

术后1例患者半年后本节段间盘复发, 二次手术后痊愈, 2例合并单下肢血栓 (2周后病情平稳) 4例合并皮下脂肪组织坏死, 经换药后3周伤口愈合, 2例患者浅层伤口感染, 换药后伤口二期愈合。术后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明显改善。疼痛改善率为91.2%, 随访1~7年, 平均4年, 无医源性神经损伤, 无医源性腰椎不稳定, 无内固定物松脱折断, 无植骨不融合。

3讨论

3.1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发展过程

腰椎管狭窄症其病理改变初期为三关节复合体 (椎间盘, 与其相连的上下椎体及关节突关节) 的退变, 退变可以开始于任何一个关节, 但通常始于椎间盘, 最终影响到三关节。椎间盘因为退变而塌陷时, 相应椎间孔狭窄, 椎间盘膨出、突出使中央管及侧管狭窄, 椎间隙高度丧失, 使椎体周围韧带松弛, 椎体间异常活动, 使小关节压力增加, 小关节炎出现, 关节增生, 进一步加重椎管狭窄。当异常增生不足以维持脊柱自身所要求的“二次稳定”, 即产生腰椎不稳定, 甚至退变性滑脱及侧弯。腰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退变性不稳定及滑脱更进一步加重相应部神经走行通道的狭窄, 对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造成压力, 产生神经炎, 甚至神经的脱髓鞘改变, 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3.2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相关问题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目的:①解除该病因所致的腰腿痛;②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针对手术治疗的目的, 术中一些相关问题笔者报告如下。

3.2.1 术前辅助检查示:椎管狭窄明显, 笔者常规不用骨刀, 而用鹰嘴咬骨钳, 咬除相应部位椎板之外板, 薄嘴椎板咬骨钳, 咬除相应之内板。

3.2.2 “梯形”椎板减压不破坏关节囊, 关节突关节, 基本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 同时保留了植骨床, 也尽可能为保护硬膜囊留下骨质。

3.2.3 在行椎间盘摘除时, 如患侧神经根因间盘突出后移明显, 神经根张力过大, 无法显露患侧椎间盘, 可先行对侧椎间盘摘除, 再行患侧椎间盘摘除。

3.2.4 椎间盘碎片于椎间隙内是否去除彻底, 笔者总结三个盲区:

3.2.5 神经根在相应椎间盘上要行走一段距离, 要将神经根自离开硬膜囊至椎间孔入口处的所有突出之间盘均摘除, 同时扩大侧隐窝。

3.2.6 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 进针点笔者常规采取“十字法”, 尤其对于老年人具骨质疏松者, 此法产生之“斜钉”效应, 有助于滑脱复位, 从而降低复位过程及术后骨愈合过程中的“拔钉”之危险。

3.2.7 退变性滑脱应尽量复位, 恢复腰椎正常之生理前凸, 复位过程中及复位后探查神经根张力, 应以神经根左右3 mm活动度为余地, 避免神经根牵拉伤。

3.2.8 植骨床无软组织附着, 凿除需融合节段小关节之关节囊, 关节软骨, 凿取椎板峡部横突根部之骨皮质, 行小关节间、椎板间及横突根部广泛植骨。

3.2.9 单节段内固定, 笔者常采用北京奥斯比利克公司生产的SRS (钉板系统) 要使板的“窄端”向头端, 以免对头端相邻小关节囊造成过多损伤, 使相邻头端节段易于退变。

3.2.10 单节段钉板系统固定, 先于植骨床上植骨, 后上连接板, 这样也使连接板对植入骨与植骨床间具有一定加压作用, 易于融合。

3.3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相关问题

笔者手术治疗20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70%左右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内 (术后1 d~3周) 会出现患肢乃至健肢、腰部疼痛, 具体诊治方法, 我们总结报告如下。

3.3.1 术后1~3 d患肢出现与术前性质一致, 程度不一定一致之疼痛, 笔者考虑为受压神经根术前缺血, 术后再灌注损伤所致, 术后除胃炎、胃溃疡, 高血压病的患者, 笔者常规用地塞米松10 mg, 1次/d, 静脉点滴3 d, 症状缓解以致消除。

3.3.2 术后3 d~2周出现与术前疼痛不一致的酸胀痛, 但疼痛部位与术前一致, 此疼痛考虑为定位神经根长期受压, 该神经所支配肌肉长期营养缺乏所致, 治疗上常采用痛点封闭, 手法推拿、按摩、局部磁疗, 口服消炎镇痛药物, 效果满意。

3.3.3 术后1~3周, 单下肢或双下肢出现与术前疼痛性质、部位、均不一致的酸胀痛, 笔者考虑为术前因根性疼痛所致强迫体位, 以致腰部、骨盆乃至双下肢肌肉受力不平衡, 肌肉长期痉挛所致, 治疗方法如前所述:局部封闭, 手法推拿治疗配合局部磁疗, 口服消炎药镇痛药, 效果也好。

3.3.4 当然, 术后上述症状, 体征出现时间因人或多或少, 有些差别, 也可能两种病因同时出现, 这需要笔者及时做出诊断, 采取相应治疗, 有时诊断性治疗也不可缺少。

3.3.5 术后患者腰部疼痛问题, 因笔者所治208例患者术后无医源性不稳定, 无内固定物松脱及植骨不融合, 术后腰背部疼痛均为外固定时间过长, 腰背肌锻炼不及时所致, 单纯腰椎管扩大术患者, 术后腰围外固定6周, 去腰围在医师指导下腰背肌功能锻炼, 行融合手术, 术后腰骶支具外固定3~6个月, 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 骨融合后同样在医师指导下行腰背肌锻炼, 防止长期因外固定, 所致腰背肌僵直所致疼痛。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 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本院自2000~2007年底收治的20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腰椎管狭窄症单纯行腰椎管扩大术120例, 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腰椎不稳定及脊柱退变性侧弯, 行腰椎管扩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88例。观察手术前后腰及下肢疼痛, 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结果随访1~7年, 平均4年, 术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疼痛改善率为91.2%, 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为93.4%, 仅1例术后本节段间盘复发, 再次椎管狭窄, 无医源性滑脱, 无相邻节段退变, 无内固定物松脱折断, 无植骨不融合。结论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术前、术中、术后相关治疗适当, 会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腰间盘,退变性,椎弓根钉,手术

参考文献

[1]赵建年, 金大地.脊柱外科实用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0, 1.

[2]赵太茂, 邱贵兴, 等.29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11 (16) :11.

[3]侯树勋, 李明全, 白巍, 等.腰椎髓核摘除术远期疗效评价.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9) :513-517.

[4]邹德威, 海涌, 马华松, 等.重度腰椎滑脱的治疗.中华骨科杂志, 1998, 18 (5) :259-262.

[5]贾连顺, 李家顺.现代腰椎外科学.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350-376.

[6]Ciricillo SF, Weinstein PR.Lumbar spinal stenosis.west jmell, 1993, 158 (2) :171-774.

[7]Roaf J.Removal of protrucleal lunbar imtervertebal disks.Jneuro suig, 1970, 32 (8) :loa-611.

[8]pivak JM.Pegenerative.Lumbar spinal stenosisJ Bone Joint surg, 1998, 80:1053-1066.

[9]Friberg O.lumber instubilify:a dynamic opproach.by tracpon-colp-ersion radiograplyspine, 1987, 12 (2) :119-129.

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篇2

该院骨科的医疗小组认真研究了他的病情,认为脊柱微创手术是创伤最小、最适合他的治疗方案。手术先从一侧作3厘米小切口,利用微创器械切除半椎板减压,摘除突出的巨大腰椎间盘,融合腰4 腰5 椎间隙,探查硬膜囊并松解神经根。然后,在C 臂机引导下经皮打入双侧椎弓根螺钉,最后予以钉棒系统固定。手术非常顺利,实际只花了两个半小时。整个手术过程没有剥离腰部肌肉,出血仅150毫升,而且每个皮肤小切口只需要缝合2~3 针!手术后第1 天,朱先生的腰腿痛症状就几近消失,开始下床活动,积极配合护理,进行康复锻炼。术后第4天便笑容满面地出院了。

众所周知,传统的骨科手术使用的是榔头、锯子和凿子这些大刀阔斧的“武器”。然而,随着手术技术和器械的发展进步,骨科的手术也日趋精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近年应运而生的脊柱微创手术。较传统手术相比,脊柱微创的优点在于纵向分离肌肉,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脊柱两侧的肌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感染率低,而且因为腰部的肌肉得到了有效保护,一般患者手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时间短,改善腰痛的效果要远远好于传统开放手术,受到患者一致好评。

该院骨科,自去年8 月开展脊柱微创手术以来,已经成功治愈了30 余例各类腰椎疾病的患者。

腰椎管狭窄症86例疗效观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进修2007年至2011年四年间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为A、B两组, 各43人。此8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1.2 病例选择标准

(1) 排除腰椎其他疾病; (2) 神经性间歇性跛行500m以内伴顽固性疼痛; (3) 无任何坐骨神经张力高的体征, 伸长肌肌力轻度减弱, 下肢皮肤感觉减退; (4) 影像学 (CT) 证实腰椎管中矢状径<10.0mm, 侧隐窝<2.0mm为侧隐窝狭窄[2]。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组

A组采用手术治疗方法, 具体如下:患者确诊后均在1周内进行手术, 采用全身麻醉。术前C臂定位, 根据定位作后正中切口, 剥离两侧腰背肌暴露两侧椎板及小关节突, 切除病变间隙上位棘突、全椎板、部分小关节突内侧部分, 切除相应黄韧带, 暴露硬脊膜及双侧神经根, 并作两侧神经根管减压, 合并椎间盘突出予以摘除, 检查硬脊膜及双侧神经根无压迫, 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常规输液和用抗生素治疗, 20%甘露醇125m L, 静滴, 8h 1次, 连续3d, 糖皮质激素和消肿药物应用, 术后支具保护, 出院后避免重体力劳动。

1.2.2 非手术组

B组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 入院后患者绝对卧硬板床5周, 具体方法包括包括: (1) 药物治疗:给予适量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 (NSAIDS) ; (2) 推拿:急性症状缓解后给予腰部理疗推拿, 早、中、晚各1次, 每次30min; (3) 功能锻炼:腰椎屈曲可使椎管容量和有效横截面积增大, 减轻对马尾神经的挤压, 腹肌肌力的增强也可拮抗神经组织所受到的椎管机械性压力; (4) 支具应用:腰围 (或腰椎保护性支架) 可减轻脊柱运动时关节突及椎间盘对马尾神经根动态的牵拉及压迫, 但不宜长期应用, 容易造成肌肉萎缩。

1.3 疗效评定

根据改良M acnab标准, 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效果分为四级。优: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 恢复原工作;良: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劳累后有腰痛和下肢酸胀感, 恢复原工作;可:症状与体征有明显改善, 遗留轻度腰痛或不适, 不能完全恢复原工作;差: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不能恢复原工作[3]。

1.4 观察指标

采用VAS评分系统, 评分范围0~10分, 分数高索命患者疼痛程度高, 分数低表明患者疼痛程度低。对本组患者入院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VAS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与卡方检验, 当P<0.05时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时间为3年。按照上文选定的疗效评定标准, 手术组43例患者中:优28例, 良12例, 可2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3.0 2%;非手术组43例中:优23例, 良14例, 可3例, 差3例, 优良率86.05%。两组优良率采用秩和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疗效见如表2所示。

注:A、B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P<0.05

2.2 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前与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土元VAS评分相差不大, 均在6.00左右, 疼痛程度上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末次随访VAS评分较入院治疗前显著降低, 手术组患者评分显著低于非手术组 (P<0.05) 。详见表3。

注:*与入院时比较, P<0.05;#与非手术组比较, P<0.01

3 讨论

3.1 腰椎管狭窄症病因分析

腰椎管狭窄症的实质是椎管管径小造成椎内神经受压, 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是:腰椎管狭窄可导致狭窄的椎管内静脉压力增加, 椎管内出现炎性水肿, 发生粘连, 出现马尾神经缺血及神经炎症[4]。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 腰椎管狭窄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 发育性腰椎管狭窄:这种椎管狭窄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是由于脊柱发生退行性病变所引起。 (3) 脊柱滑脱性腰椎管狭窄:由于腰椎峡部不连或退变而发生脊椎滑脱时, 因上下椎管前后移位, 使椎管进一步变窄, 同时脊椎滑脱, 可促进退行性变, 更加重椎管狭窄。 (4) 外伤性椎管狭窄:脊柱受外伤时, 特别是外伤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时常引起椎管狭窄。 (5) 医源性椎管狭窄:除因为手术操作失误外, 多由于脊柱融合术后引起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肥厚或植骨部椎板增厚, 尤其是后路椎板减压后再于局部行植骨融合术, 其结果使椎管变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 引起腰椎管狭窄症。 (6) 腰椎部的各种炎症:包括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 椎管内或管壁上的新生物等均可引起椎管狭窄。各种畸形如老年性驼背、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Paget病及椎节松动均可引起椎管狭窄症。

3.2 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临床优势

在临床治疗中, 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方法都非常普遍, 方法的选取应依具体情况而定。对全身情况差、并存症多, 特别是估计难以耐受手术或可能发生并发症者, 手术应尤为慎重, 尽量选取非手术治疗方法。如果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 自觉症状明显且持续性加重, 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现明显的神经根痛和明确的神经功能损害, 尤其是严重的马尾神经损害;以及进行性加重的腰椎滑脱、侧弯伴随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 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减压术, 或同时行减压、融合术。复杂的腰椎管狭窄症:除有腰椎管狭窄症状之外, 尚伴有腰椎退变性侧弯、伴有椎间不稳定、退变性滑脱、椎间孔狭窄等, 比较复杂, 需要综合对症处理。

3.3 小结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手术, 已经过几十万例、上百万例患者的检验。但任何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也不例外。手术相关并发症有术中出血、血管损伤、硬脊膜损伤、马尾神经损伤、神经根损伤等。手术后有可能出现休克、深静脉栓塞, 呼吸困难、肺部感染及肺不张, 尿路感染, 腹胀呕吐等全身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异常, 迅速给予正确处理。本组研究中, 手术组43例患者中:优28例, 良12例, 可2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3.02%;非手术组43例中:优23例, 良14例, 可3例, 差3例, 优良率86.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了解到, 手术方法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方面的优势与疗效是非常明显的, 尤其对于重度患者来说, 值得临床应用于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汝落.腰椎管狭窄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 (19) :1514-1516.

[2]白晓东, 匡正达, 邢更彦, 等.非手术治疗老年患者腰椎管狭窄症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1) :72-77.

[3]贾连顺, 杨立行.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外科学概念[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8) :509-512.

腰椎管狭窄症的家庭治疗 篇4

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起病缓慢。早期病人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腰部及臀部疼痛,站立、行走时加重,坐位及侧卧屈髋时症状减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神经和血管受到压迫,缺血缺氧,便引起下肢疼痛、麻木、不适、无力。

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特点是间歇性跛行。病人徒步行走一段距离,半里路或二三百米,一条腿(或两条腿)就酸胀无力或疼痛,支持不住,需蹲下或弯腰休息一会才能再走,而改为骑自行车,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却好像毫无异常。

这种不可思议的奇特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人体在弯腰、下蹲、骑自行车坐着时,身体前倾,椎管向前弯曲,容量可稍稍增大,压迫症状可以减轻。

治疗

腰背肌锻炼 患了腰椎管狭窄症保守治疗的主要措施是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加强腰椎的稳定性,缓解疼痛。最适合的运动形式是骑自行车和游泳。还可以做床上锻炼,每天仰卧、屈膝、挺腹,每天练50~100次。

扶手杖 有助治疗腰腿痛。因为持手杖行走时通常都要弯腰,弯腰时能使椎管扩张,从而减少了对马尾、神经根的压迫,可减轻症状。

锻炼时运动量适当,动作协调、有节律,微有出汗;结束后虽感疲劳,但消除较快;晚间容易入睡,睡眠深沉,无失眠、多梦。若运动开始即出现气喘,出汗较多;或感到肌肉持续酸痛,周身无力;或运动后食欲不振,睡眠失常,均说明运动量过大,须进行调整。

卧床休息 如有坐骨神经痛(一侧或两侧腿痛、麻)时,根据严重程度,则不锻炼或减少锻炼,卧床休息为主。

卧床休息首先是选择卧具。床铺的最适宜高度,是上平面略高于就寝者膝盖。对一般成年人来说,大约在45~50厘米之间。床铺太高,上下床不方便,下床时用脚拨鞋更容易扭伤腰部,加重疼痛。床铺太低,下部不通风,易积蓄潮气,对身体也不利。

最重要的是床的软硬度。床垫不宜软。最好是在硬板床上铺上7~9厘米的软垫(如棉胎),枕头高度以7厘米为好。这样,仰卧时可保持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侧卧时脊柱也没有侧弯。

硬床也不一定是硬板床,质量好的席梦思、绷紧的新棕绷也可以。只要睡上去床垫能够均匀分担人体压力,保持脊柱生理弯曲,不深陷下去就行。陈旧的棕绷床、网状钢丝床是绝对不适合的。

理疗

可以到医院选用短波、超短波、间动电疗法或超刺激电流疗法。不去医院,自己在家最好进行热敷。

热敷有两种,干热敷和湿热敷。干热敷通常使用热水袋,将温度为50℃~60℃的热水灌入袋中,水温不宜过高,如用开水一定要以冷水混合!注意开水只需灌至1/2~1/3,不必全满。用毛巾包裹好,放在腰部。根据需要及时换热水,以保持温度。

如做湿热敷,将小毛巾放在上述温度热水中浸透拧干,温度以不感觉烫、能耐受为适度。放在需敷部位,然后盖上毛巾或棉垫,以防散热,保持温度。也可以在热湿毛巾上放热水袋来保持热度。一般可持续20~30分钟。

还可以使用电吹风。患者俯卧,治疗者手持电吹风,直接对着腰痛部位吹风。注意温度和距离适当,温度太高会引起烫伤,太低则没有作用。连续10~20分钟。一边吹,另一只手同时按揉,使腰肌放松。每天吹2~3次。

药物

可以选用麝香壮骨膏、麝香追风膏等膏药外贴腰部。注意外贴时间不能太久。有的人对膏药耐受刺激的能力较差,贴14~16小时就要揭下来。休息一段时间,第2天再贴。发现局部皮肤发痒、红疹等症状,要及时停用。

腰部疼痛严重时,可短期服用止痛药物,可选服布洛芬、扶他林以及其他药物。症状减轻或消失时,即停用。

症状特别严重,不能忍受时,宜去医院,可用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3~5天。可同时给予小剂量地塞米松(10毫克),加入10%葡萄糖100毫升静脉滴注,连续3天,可缓解疼痛症状。

手术

非手术方法治疗效果不好,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是在麻醉下,根据术前检查情况,针对狭窄所在部位,切除增生的骨赘和韧带,将椎管开放,解除压迫,扩大容量,术后患者疼痛解除,治疗效果良好。

腰椎管狭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患者的年龄58~79(69.4±7.2)岁;患者的病程中最短的2~11(5.2±1.4)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腰部疼痛反复发作伴下肢疼痛进行性加重18例、神经原性间歇性跛行22例、双下肢疼痛并伴有间歇性跛行8例,其中4例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肌力下降和感觉减退,3例患者直腿抬高实验阳性。所有患者均经多次保守治疗无效,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及严重心、肝、肾等功能性障碍。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将腹部垫空以充分减少术中出血。取腰椎后侧入路正中切口,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定位体征充分显露发生病变需减压的脊柱节段。以副乳突(即上关节突基底、椎板外缘和横突的交汇点)或横突中轴线与上关节突外缘交点为进针点,行椎弓根钉内固定,以C臂机检查确定螺钉的位置是否准确。将患者椎管狭窄节段的全椎板咬除,并切除增厚的黄韧带,沿神经根走行方向对侧隐窝、神经根管、咬除部分或者全部下关节突进行探查,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咬除部分上关节突,将神经根管扩大,从而使得脊髓剂神经根得到彻底减压,神经根得到松弛。取髂骨剂椎板减压后碎骨快进行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将连接棒或者连接板弯曲使之与腰椎生理前凸弧度一致后安装并固定螺母,安装横向连接杆。

手术完成后对伤口进行冲洗,常规置负压引流管后对皮肤进行缝合。术后常规使用抗素以预防感染。引流管留置时间通常为24~48h。患者可于术后第3d开始进行直腿抬高锻炼,第7d进行腰背肌锻炼,术后6w左右可佩戴支具下床活动。

1.3疗效评定标准[3]

患者的植骨融合良好,腰椎疼痛现象消失,无神经损伤,腰椎活动正常且对正常生活无影响为治愈;患者的植骨融合良好,腰椎疼痛现象减轻,腰椎活动部分受限,能够从事基本的工作和生活为有效;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腰椎疼痛现象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腰椎活动受限,无法从事简单的腰部活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严重受限。总有效率为(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中17例治愈,11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跛行距离以及下肢疼痛等指标明显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主要是因患者黄韧带增生肥厚、小关节内聚增生、椎间盘膨隆突出以及骨退行性病变引起神经根管、腰椎中央管或者侧隐窝狭窄,进而导致其内容物受压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腰椎管狭窄症是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腰椎疾病,常引起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会阴部异常和大小便功能异常等[4]。研究资料显示[5,6],腰椎管狭窄多发生于腰椎第4、5节段,很容易引起腰椎滑脱、退变性侧弯、以及颈腰综合征。另外,患腰椎管狭窄症的老年患者常并发腰椎不稳,整体腰椎出现神经系统损伤,从而为临床治疗造成很大的阻碍,也使得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近来,我院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对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评分较之治疗前明显改善,如VAS评分较之治疗前明显提高,跛行距离明显增加,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3.3%,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整体生活状况良好,效果显著。术中有2例患者出现硬膜撕裂和神经根损伤,在经药物治疗补修后,未发生脑脊液漏出现象,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在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对脊柱进行最大限度地维持,保证骨块与椎体松质骨面最大限度地接触,从而增加血运。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减压术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内固定,再进行横突间植骨术可对患者的腰椎后骨有效地实施固定器固定,利于保证骨块顺利地植入椎体融合圈。增加椎间隙的高度,并实施充分的椎管减压,有利于恢复间隙高度,提高治疗的效果。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减压术联合椎弓根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对患者的腰椎稳定性进行重建,有效地增强了植骨融合,纠正了腰椎畸形,有利于对神经组织的保护,缩短患者术后的康复时间。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的状况全面掌握,减少诊断误差;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对内固定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术前需对其椎弓根的走行和方向予以仔细的测量和判断,术中需仔细辨认退变增生的小关节等解剖标志,争取一次置钉成功,避免内固定松动;医护人员术中应注意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使其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对患者的问题尽可能地予以解答,减少其疑虑,对其实施全方位的护理,促进其早日康复。

总之,对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治疗,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3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进行治疗,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经治疗后,患者17例治愈,11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跛行距离以及下肢疼痛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对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治疗,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腰椎不稳,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肖文德,郭东明,温世锋,等.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13,6(3):256-258.

[2]赵成毅,刘少喻,李青,等.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1):1-3.

[3]马超,吴继彬,赵猛,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的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9):621-623.

[4]肖荣驰,李强,唐志宏,等.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4):404-407.

[5]杨红伟,陈永飞.椎间减压、椎弓根半裸置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34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1):115-117.

潜式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自2003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科行潜式减压术的患者。其中男患23例, 女患37例。年龄43~75岁, 平均60.2岁。病程2~13年, 平均6.3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腰部疼痛, 多伴一侧或双下肢麻木, 其中间歇性跛行者41例,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36例, 腰过伸试验阳性者48例。

1.2 影像学资料

术前对所有患者行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曲位摄影、CT和 (或) MRI检查, 显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退变, 无明显腰椎关节滑脱及脊柱侧弯患者。患者均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病例, 其中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39例。椎管中央狭窄25例, 椎管周边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19例, 混合狭窄16例。

1.3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位, 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后, 取以病变节段为中心的后正中切口。剥离双侧骶棘肌, 充分显露上下棘突、棘间韧带、椎间小关节及椎板。以病变椎管为中心呈倒八字形去除上下棘突部分骨质及棘间韧带, 然后咬掉上椎板下缘、下椎板上缘和黄韧带。用神经剥离子分离并保护神经根, 充分显露椎管, 用椎板咬骨钳向周围潜行扩大, 咬除肥厚钙化的黄韧带、增生的椎体后缘、椎板的内板;若有椎间盘突出, 可摘除突出髓核;若有侧隐窝狭窄, 可咬除增生内聚的关节突内侧1/3骨质。待椎管充分减压后, 常规止血、冲洗、放置引流管, 将两侧骶棘肌缝合, 即为棘间韧带重建术。然后逐层缝合。术后1~2d待引流液消失后拔出引流管, 5d左右在床上逐步进行五点支撑和燕飞式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 7~10d可带腰围下地活动, 并佩戴3个月。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OA) 腰痛手术疗效标准进行评分并计算好转率。好转率=[ (术前评分-术后评分) / (29-术前评分) ]×100%;好转率75%~100%为优, 50%~74%为良, 25%~49%为中, 0~24%或评分低于术前为差。术后腰椎稳定性评定采用White标准[3], 即L1~L5相邻椎体间成角>15°, L5S1成角>25°, 或L1~L5椎体间位移>3mm, L5S1椎体间位移>5mm即为腰椎不稳。

2 结果

6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 时间为6个月~7年, 平均为4.2年。结果优为37例;良为15例;中为6例;差为2例, 手术优良率为86.7%。术后腰椎不稳患者1例, 总体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随着现代脊柱外科理论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不断得以改进。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以全椎板切除减压或椎板开窗减压为主, 然而不断有报道证实此方案长期易产生脊柱不稳、顽固性腰痛等并发症。近些年来, 新的手术方法涌现, 都是以既能充分减压又能保持脊柱稳定性为最终目的。

在临床中常可以看到腰椎管狭窄症伴棘间韧带是损伤的患者, 而同时治疗椎管狭窄和棘间韧带损伤的报道却少见。董清平等报道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棘间韧带损伤时进行棘间韧带重建术, 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采用的潜式减压术以病变椎管中部为中心减压, 术野清晰、视角大, 能够充分减压, 手术设计符合脊柱三柱理论, 最大程度地保存了椎板、椎间关节突, 同时又可以重建损伤的棘间韧带, 使其接近正常生理状态, 从而能够保持和维护脊柱的稳定性, 降低了术后发生腰椎不稳、顽固性腰痛等并发症机率。

参考文献

[1]贾连顺, 杨立利.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外科学概念[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8) :509.

[2]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Assessnent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1984) [J].J Jpn Orthop Assoc, 1984, 58 (12) :1183~1187.

[3]White AA, Panjabi MM.Clinical biomechanics of the spine[M].2nd ed.Philadephia:lippincott, 1990:635~696.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例男例女例年龄79岁,平均62岁。病程1.5~60个月,平均15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神经根压迫症状及体征、马尾神经损害体征、直腿抬高试验常阴性。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腰椎X线片(包括腰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位)、CT平扫加矢状位重建及MRI检查。其中神经根管狭窄6例,中央管狭窄179例;单节段狭窄者96例,双节段狭窄者55例,3个节段狭窄者34例;合并节段性不稳定者21例,退变性Ⅰ~Ⅱ度滑脱者24例,侧弯和后凸者11例。

1.3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空,腰椎前屈。根据X线片及体表标志确定病变节段棘突间隙位置。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巾,贴手术膜。于病变间隙行后正中切口。单纯开窗减压: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狭窄侧腰背筋膜,电刀剥离椎旁肌,纱布填塞止血。椎板拉钩牵开椎旁肌,暴露椎板。清除椎板间隙黄韧带浅层,暴露黄韧带。以小刀沿下位椎体椎板上缘切开黄韧带。以刮匙自上位椎体椎板下缘刮下黄韧带,可见硬膜外脂肪。以椎板咬骨钳及骨刀小心切除上位椎体椎板下部及侧方的黄韧带,及部分小关节内侧部,开窗2.0 cm×1.0 cm。以两把神经剥离子探查硬膜及神经根并分离其周围黏连带,将神经根及硬膜拉向内侧,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探查椎管内及神经根管,彻底减压至证实通畅无异物。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椎体间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棘上韧带,电刀剥离双侧椎旁肌,暴露双侧椎板、椎板间隙及关节突关节。于病变节段双侧椎弓根钻孔,插入克氏针,透视证实位置满意,拧入椎弓根螺钉。切除病变节段椎体棘突、椎板和双侧上、下关节突内侧半,使椎管及神经根管彻底减压,将切除的椎板、棘突剔除软组织后咬碎备用。将两根钛棒预弯后与双侧螺钉分别连接,以复位钳提拉复位,适度撑开后暂时拧紧螺帽,透视证实完全复位。探查并暴露硬膜囊及双侧神经根,松解硬膜外及神经根的黏连带,将神经根牵向对侧,从双侧切除椎间盘,然后以环状刮匙处理终板。对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者:将适量碎骨植入椎体间压实后,置入以碎骨填充的2枚椎体间融合器,透视证实Cage位置、固定满意。双侧椎弓根钉加压后拧紧各螺帽。对于后外侧植骨融合(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者:植骨床处理好后,将碎骨植入双侧小关节外侧及横突间,外敷明胶海绵。确认椎管内静脉丛无出血,冲洗,神经根及硬膜表面放置明胶海绵。另切口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后,缝合腰背筋膜,皮下组织,皮内缝合皮肤,术毕。

1.4 术后处理

全麻术后常规护理,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行抗炎、脱水及激素治疗。观察神经症状和体征变化。鼓励患者翻身、活动四肢,预防下肢血栓形成。引流量小于50 mL时拔除引流管,复查腰椎术后X线片。术后7 d下床活动,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支具保护3个月,期间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出院前行X线、CT、MRI检查,以证实手术减压效果。术后定期复查。

1.5 疗效评价

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评定[1],主观症状9分,其中包括下腰痛3分,腿部的疼痛或麻木感3分,步态3分;临床体征6分,其中包括直腿抬高试验2分,感觉障碍2分,运动障碍2分;膀胱功能6分。手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5-术前评分)]×100%。疗效评定标准,优:改善率75%~100%;良:改善率50%~74%;可:改善率25%~49%;差:改善率小于25%。

2 结果

本组185例患者随访8~72个月,平均19.5个月。根据JOA腰腿痛15分法进行评分,单纯开窗减压组:术前平均4.1分,术后平均12.6分,平均改善率77.9%;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组:术前平均3.8分,术后平均12.6分,平均改善率78.8%;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术前平均3.6分,术后平均12.7分,平均改善率79.5%;优45例,良120例,可20例,优良率为89.2%。本组无症状加重病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6例,术后5~6 d引流液颜色变淡后拔除引流管,给予深部缝合一针,加压,俯卧位卧床1周后很快闭合。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MRI显示硬膜囊无压迫。术后3~6个月复查,无内固定断裂并发症。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2。

3 讨论

DLSS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椎体及关节突骨赘内聚、黄韧带增生肥厚和节段性不稳定及退变性滑脱等椎管结构的异常而引起的神经根、马尾神经受损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其中椎间盘突出是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的始动因素,又是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根据狭窄的部位分为中央管狭窄和神经根管狭窄,分别压迫马尾神经和相应的神经根。从病理解剖学角度来看,腰椎管狭窄多数呈节段性,整个腰椎管狭窄实为少见,两个相邻椎骨的连接部,即上、下位椎骨之间,包括关节突关节、椎间盘、黄韧带及上、下椎板连接部,具有运动和稳定功能,是最易发生退变的部位[2]。本组185例患者腰椎管狭窄的水平即发生于此连接部。其中单节段狭窄者96例,双节段狭窄者55例,3个节段狭窄者34例。

DLS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即持续站立或行走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经过10~20 min的休息后可以缓解,而再次行走后又重复出现。其特点是弯腰症状缓解,骑车不受影响。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病理生理机制为站立或行走时腰椎生理前凸加大,致使硬膜囊出现皱褶,同时后方黄韧带松弛,二者共同对马尾神经产生压迫而出现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当站立行走时,神经根及神经节对血供的需求加大,而狭窄的结构可使血管的供血能力得到抑制,从而产生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神经根压迫症状可以是单根或多根,单侧或双侧;马尾神经损害表现为鞍区感觉异常和大小便无力等;直腿抬高试验常为阴性;患者有时只有症状而无体征,此时患者神经症状的分布区域对确定责任节段非常重要。

DLSS由于很少突然加重,且常有间隙的缓解期,延期的手术治疗并不会明显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因此理论上,所有的患者都可以先采用保守治疗,如无效再手术。手术适应证:有圆锥或马尾神经损害;有严重神经根症状及体征,尤其有多根损害时,经保守治疗无效;有明显根性症状而临床难以查到体征时,如症状持续6个月保守无效时,也可以考虑手术,但前提是神经根的压迫与患者主诉的症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有严重下腰痛而神经根压迫症状表现为中等程度时,影像学检查有明显神经压迫时可以考虑手术。当患者主诉模糊而神经损害的症状体征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只见硬膜囊的压迫,以及单纯腰痛无明显腿痛时应慎重手术。手术禁忌证:全身情况不佳或伴有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影像学检查存在腰椎管狭窄而无任何临床表现,或临床表现与此完全无关。

DLSS手术目的是责任节段减压,解除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的压迫,重建腰椎的稳定性,缓解患者的腰腿痛症状。目前临床上,手术方法选择仍存在争议。本组单纯开窗减压手术适应证为高龄患者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不伴有明显的脊柱失稳以及神经根管狭窄者。中央管狭窄以全椎板切除减压为主。本组DLSS融合的指证为腰椎有节段性不稳定;退变性滑脱、侧弯、后凸和术中减压导致的结构缺损等[3]。其中后外侧植骨融合指证为老年患者合并骨质疏松或其他并发症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者;大于两个以上节段的固定融合。椎体间融合的指证为Ⅱ度或以上滑脱复位后、峡部不连性滑脱、椎间隙无明显变窄者。在融合术的基础上进行内固定,有助于重建脊柱稳定性及提高脊柱融合率,原则上应尽量采取短节段固定。对DLSS合并退变性滑脱者手术目的是减压,如果滑脱尚未稳定或自发性融合,应尽量予以复位,但不刻意追求解剖复位,而是适度复位,有利于植骨融合;对于合并退变性侧弯者尽量采用有限短节段融合和固定[4];只对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责任节段进行减压,而对无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腰椎管狭窄节段不做预防性减压。术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单纯开窗减压手术77.9%;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78.8%;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79.5%。优45例,良120例,可20例,差0例,优良率为89.2%,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脑脊液漏是DLSS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处理和预防的关键是术中尽可能修补破损硬膜,紧密缝合切口各层,抬高床尾,术后及早拔除引流管,预防蛛网膜下腔和刀口感染和电解质紊乱。本组术后发生脑脊液漏6例,经处理后均很快闭合。术后及时轴向翻身防止切口皮肤压伤;积极行足背伸和直腿抬高等四肢活动,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防止肺栓塞;无血肿压迫而二次手术的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表明,根据DLSS患者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狭窄的部位和责任节段,明确腰痛与退变性侧弯的关系。对神经根管狭窄者,采用单纯开窗减压;对中央管狭窄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尤其是对于合并腰椎节段性不稳定、退变性滑脱、侧弯和后凸者,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Satomi K,Hirabayashi K,Toyama Y,et al.A clinicalstudy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Radiographicanalysis and choice of treatment[J].Spine,1992,17(11):1329-1336.

[2]高金亮,孙刚,刘新宇.腰椎管狭窄症的解剖学基础与病理机制研究[J].医学综述,2007,13(4):285-287.

[3]Johnsson KE,Redlund-Johnell I,Udén A,et al.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instability in lumbarspinal stenosis[J].Spine(PhilaPa 1976),1989,14(6):591-593.

腰椎管狭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9~76岁,中位年龄58岁,病程0.5~8年,平均病程(4.2±1.3)年。全部患者均有腰痛,双下肢麻痛及间歇性跛行。4例患者双下肢肌力减退。2例患者排便功能障碍。其中7例L4~5椎管狭窄,9例L4~S1椎管狭窄,6例L3、4椎管狭窄,5例L3~S1椎管狭窄,1例L2~S1椎管狭窄。四个节段1例,三个节段5例,两个节段15例,1个阶段7例。全部患者均予以CT或MRI检查,结果显示均存在程度不一的椎管内骨质增生,黄韧带增生肥厚,小关节内聚,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等。

1.2 方法

全部患者予以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后俯卧手术床上,予以软枕垫于患者胸部和双侧髂嵴,使腹部悬空,防止腹压过高以使术中出血量减少。术中采取C型臂X光机进行减压节段定位。予以腰部正中切口,对骶脊肌钝性分离,使椎板和双侧小关节突显露于术野,将狭窄节段的椎间板黄韧带切除,采用咬骨钳咬除上位椎板下缘和下位椎板上缘大约1/4的骨质,椎板开窗面积为1.5 cm×2.0 cm左右,予以锐利的刮匙刮除余下椎板下黄韧带和椎板内面骨质,保留外板,若存在侧隐窝狭窄,潜式切除恻隐窝黄韧带和内聚在上关节突内侧1/3骨质,使侧隐窝扩大,全部患者予以探查狭窄节段椎间盘,若存在椎间盘突出或滑脱,予以髓核钳对髓核进行摘除,至椎管减压充分,硬膜囊膨隆、搏动正常后,术后盐水冲洗伤口,置入18号硅胶管进行负压引流,逐层对伤口进行缝合。24 h引流量少于50 ml时拔除,若术中硬模破裂待引流液清亮后拔除,术后均卧床1~3周,根据患者骨质情况在患者下床后指导其行走练习。出院后每月定期进行复查,以了解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1.3 随访及疗效判定标准

全部患者获得术后随访,全部患者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进行复查,行影像学检查。随访时间0.5~4年。根据日本整形协会标准的腰腿疼痛麻木、间歇跛行、括约肌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四项指标将随访情况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腰痛、双下肢麻木及间歇性跛行小时,排便功能障碍消失为优;(2)间歇跛行改善,少有腰痛和双下肢麻木,排便功能障碍基本消失为良;(3)腰痛、双下肢麻木和排便功能障碍略有改善为尚可;(4)症状未出现好转为差[2]。

2 结果

28例患者术后效果,优占67.9%(19/28),良占17.9%(5/28),尚可占10.7%(3/28),差占3.6%(1/28),优良率为85.7%。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绝大多数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一般发病人群为40岁以上的男性。普通人正常椎管面积在1.45 cm2以上,老年患者的脊柱均存在程度不一的退变性变化,但只有部分患者会有临床症状[3]。有文献研究显示[4],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变化是造成退变性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因为椎间盘由于生理力学及生物化学的变化,使之高度下降,纤维环及椎间盘膨出,形成骨赘。这些退变性病变导致生物应力传递向小关节,使小关节软骨发生侵蚀,关节间隙逐渐变窄,软骨下骨出现硬化,进一步发展为小关节增生、关节囊变厚,进而出现骨赘及半脱位情况,导致中央椎管、恻隐窝和神经孔面积变窄,引起神经根和硬膜囊受压而产生临床症状。同时,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脊柱滑脱、活动度加大及黄韧带肥厚,造成椎管进一步狭窄,从而加剧了患者的神经压迫症状。

目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有推拿、理疗、牵引、针灸等方法,但效果不佳。同时,由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缓慢,起病重,体征少特点,有学者[5]主张早期进行手术治疗。而又有文献报道显示[6],由于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硬脊膜和神经根的损伤,而术后又会出现继发性脊柱不稳,椎管再次狭窄等并发症状,因此,对于年龄小且症状轻的患者应先采取保守治疗,未见效果者可再行手术治疗。而国外有文献[7]表明,只有15%左右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方需要手术治疗,而其手术的适应证为出现进行性的下肢肌无力或马尾综合征,生活质量差,采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通过本文研究,笔者认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情复杂多样,需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采取手术治疗。而在术中需要将减压和稳定的关系处置妥当。因此,需要一种既能既能对椎管和神经根管充分扩大,又不破坏脊柱稳定性,既能使原腰椎活动范围得到维持,又不产生新的压迫的术式。根据以上原则笔者采取双侧椎板开窗潜式减压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治疗,术中推板开窗面积仅为1.5 cm×2.0 cm左右,采用咬骨钳及锐利刮匙清除了致压物,保留了棘突、韧带、小关节突等,这样既硬膜囊神经减压充分,又维持了腰椎的稳定性,并将硬膜囊和神经根粘连情况尽可能的减少,且手术创伤小,不需要采取输血、植骨治疗等措施,使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减轻。本文中28例患者均采用双侧椎板开窗潜式减压术治疗效果均比较满意,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双侧椎板开窗潜式减压术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效果,优占67.9%,良占17.9%,尚可占10.7%,差占3.6%,优良率为85.7%。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用双侧椎板开窗潜式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较好,但要严格把握其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外科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杂志[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712-1717.

[2]沈茂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有关问题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6,28(9):1325-1327.

[3]张外,刘少喻,赖南庆,等.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特点及手术方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2):225-226.

[4]张松,张涛,蔡荣,等.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早中期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3):1561-1562.

[5]戴斌,许建安,吕锦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J].颈腰痛杂志,2007,28(5):425-428.

[6]刘伟,贾连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预后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3):203-206.

腰椎管狭窄 篇9

【摘要】目的总结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8例腰椎管狹窄症患者围手术期给予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结果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访按照殷华符等提出的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总优良率90%,总有效率100%;结论及时、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促进术后康复,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椎管狭窄症 护理方法 体会

38 cases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Perioperative Nursing

Yan Liu; Xue Yan

Inner Hangjin hospital late 015,4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ical nursing care period; Methods 38 cases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perioperative care given preoperative, intraoperative care, postoperative care, exercise, discharge guidance; results shortening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Follow-u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proposed by Yin Hua Fu efficacy evaluation,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90%,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100%; conclusion timely and correct perioperative care can promot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 Grea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urvival ability of the patient.

【key words 】 spinal stenosis nursing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09-01

腰椎管狭窄症的概念是腰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狭窄所致马尾神经和神经根的压迫综合症,可因骨性狭窄或硬脊膜囊狭窄引起,但不包括单纯椎间盘突出,感染或新生物所致椎管内占位病变所引起的狭窄。腰椎管狭窄症是中老年腰腿痛的常见病之一。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手术患者38例,疗效满意。现在我们就相关的护理及康复训练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中,男12例,女26例。年龄37~~72岁。病变位于L3~~S1单纯腰椎管狭窄21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15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滑脱2例。所有病人均采用腰椎后路加压植骨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

2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入院指导,耐心询问病情,分析患者真正焦虑的原因,告知患者手术方法与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等,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以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其次介绍病区内手术成功后的典型病例用事实给患者带来积极的影响,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再次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合作与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同时让患者了解到医务人员会通过准确实施治疗方案和各种护理技术,尽量缩短病程,减轻痛苦,恢复自理生活能力,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还应重视患者亲人的关怀和鼓励,指导其亲人如何配合医护人员,更坚定患者的信心。

2.2 术前护理

2.2.1 呼吸道的准备 对长期吸烟的病人应嘱其戒烟,以防止麻醉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可指导病人做深呼吸运动,每天2组,每组20—40次,并教会病人有效咳痰法。

2.2.2 训练床上排便 术前训练患者在床上排便。 遮挡屏风,嘱患者平卧在床上,用便盆在床上大小便,以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尿储留和便秘。

2.2.3 正确的腰背肌功能锻炼 常用三点支撑法和五点支撑法。训练时先练习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用头部双肘及两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维持6秒后平缓躺下,如此反复,开始时每天3组,每组10次,循序渐进,每组60次后改为三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让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足部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维持6秒后平缓躺下,如此反复,开始时每天3组,每组10次,循序渐进,训练时不能过于疲劳,以能耐受为限。耐心指导并鼓励患者坚持。

2.3 术后护理

2.3.1 体位 患者回病房睡硬板床,取平卧位,3h内不翻身以压迫伤口止血。3h后可由护士帮助翻身,翻身时应保持脊柱成一直线,不可扭转,每2h翻身一次,轮换平卧及左右侧卧,并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

腰椎管狭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45~71岁,平均(56.7±10.4)岁;病程5个月~15年;其中单纯狭窄38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18例,合并腰椎滑脱症者4例;临床检查均有下腰痛,间歇性跛行51例,单侧下肢麻木、放射痛36例,括约肌功能障碍19例,排尿障碍7例。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摄腰椎正侧位及侧位过伸过屈位K线平片,均表现为退行性变。其中单节段狭窄14例,双节段狭窄28例,多节段狭窄18例。主椎管狭窄10例,神经根管狭窄49例,椎间孔狭窄1例。

1.2 方法

腰椎管扩大术:患者俯卧位,麻醉成功后,C臂就患椎定位,根据术前患者症状及有关检查,从狭窄重侧或间盘突出侧棘突旁切开腰背筋膜,剥离该侧椎旁肌,切开椎板。在病变节段上下椎体的椎板各切开一半,掀开,分离椎管后壁粘连,取下整块准板、棘突复合体。清理椎管内增厚的黄韧带、突出的椎间盘、松解神经根,回植椎板,重建腰椎后部结构棘旁。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连接固定。

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将病变节段的棘突、椎板和小关节内侧缘切除,扩大神经根管,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和小关节或后路推间植骨。

1.3 疗效判定[2]

采用美国脊柱外科学会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从腰腿痛、生活自理、行走、举重物等10个方面评估患者的ODI分数。计算方法:改善率=(1-术后ODI分数/术前ODI分数)×100%。优:改善率>75%;良:改善率50%~75%;可:改善率25%~50%;差:改善率<25%。

2 结果

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得到改善,3~6个月后复查,见回植的椎板棘突骨性愈合51例,仍可见模糊截骨线者9例,植骨均融合,所有患者未见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本组患者疗效评定结果为:优29例,良24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8.33%。

3 讨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腰椎退变的结果,退变的腰椎间盘膨出、突出甚至脱出,导致上关节突背面与椎体后缘间组成的侧隐窝发生狭窄,从而可压迫神经根。有患者以单根神经受压迫为主,有患者则累及多节段神经跟。临床症状轻者会感觉下肢异常,重者则可丧失行走能力。

在选择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时,应考虑腰椎管狭窄的压迫因素、类型、范围、程度及患者全身情况。在保证神经充分松解的同时,尽量保证腰椎稳定性是手术治疗的目的和趋势。传统的的临床手术治疗方式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或半椎板切除减压术,但全椎板切除术严重破坏了腰椎的后柱结构,且存在术后腰椎不稳定和硬膜外瘢痕形成等缺点,影响术后效果,而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则容易出现椎管减压不充分[3,4]。

山东省淄博万杰肿瘤医院依照椎管彻底减压和尽可能保留脊柱稳定的有限化手术原则,根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特点,选择椎管扩大椎板关闭成形手术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该术式即能使椎管充分减压,又保证了脊的稳固基础,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组60例患者,对于单纯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采取腰椎管扩大术,但是对于部分复杂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则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Hansraj[5]等通过手术对比认为伴有脊柱滑脱或侧凸>30°或减压破坏双侧50%的小关节面,应同时采用植骨融合和(或)器械内固定术。Kornblum[6]报道了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腰椎不稳的患者在行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时应行腰椎融合术,并取得满意疗效。所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术式,经过合理的手术后,本组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得到改善,手术的优良率达88.33%,手术效果良好。

笔者的体会是:(1)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指征为以下4种:经正规的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症状重并持续加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神经功能损害明显,特别是出现马尾神经损害;伴随的滑脱和侧弯逐渐加重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合理的手术适应证和根据每个患者的病变特点选择合理的术式是产生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3)理想的腰椎管手术应具备3个基本条件,神经根减压彻底、损伤小保持或重建腰椎稳定性;有文献指出,因为减压不充分造成对椎管狭窄症的处理不够满意优良率仅为60%~80%,因此术中对受压的马尾和神经根组织进行充分、有效的减压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减压时要考虑到腰椎的稳定性,而维持稳定性保留后部结构的前提是减压要彻底,注意不能以牺牲减压的彻底性来盲目的保留后结构。(4)在减压手术中,椎弓根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彻底减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注重减压与稳定的原则、慎重掌握内固定应用的指征,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可通过手术的方式得到较好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林小斌,林其仁.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外科治疗进展[J].福建医药杂志,2005,27(4):152-154.

[2]彭庄,李增春,尹峰,等.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选择:附127例临床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10):663-665.

[3]陈耀辉,孙宏志,李兵,等.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附86例报告)[J].广西医学,2006,28(1):60-62.

[4]千文军,宋西正,王鹿山,等.町膨胀式椎问融合器B—twin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

[5]Hansraj KK,Cammisa FP Jr,O’LearyPF,et a1.Decompressive Surgery for typical lumbar spinal stenosis[J].Clin Orthop Related Res,2001(384):10-17.

上一篇: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下一篇:权益结合法的国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