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共7篇)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篇1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属于临床常见症状,主要是指神经根管或腰椎椎管相对狭窄,也是导致老年患者腰腿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医学治疗主要采用保守治疗,虽然部分患者经过治疗症状得以缓解,但是少数物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症状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达标,不仅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影响,随着近来医学行业的发展,手术治疗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和发展,为此,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就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明确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临床疗效[1,2],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资料均源于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患者,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2岁,男44例,女42例,病程3~18年,平均病程8年。
1.2入选标准:①患者病例资料完善;②均符合腰椎管狭窄症状诊断标准,存在着典型的腰椎管狭窄症状,伴或者是不伴有腰背痛、双侧下肢麻木;③临床表现:下肢感觉异常及腰痛66例、下肢放射痛及腰痛42例,腰痛84例,间歇性跛行56例;④所有患者均例行体征检查,33例表现为双节段神经损害体征,42例单节段神经损害体征,11例三节段神经损害体征;⑤55例患者均无过往腰椎手术史;⑥术前所有患者均例行保守治疗,3个治疗症状反复发作,治疗无效;⑦22例伴有糖尿病,32例伴有呼吸系统疾病,18例伴有心血管病,14例同时伴有两种以上内科疾病。
1.3研究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43例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以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另外43例患者行椎管、椎板间开窗、侧隐窝潜形扩大术,采用JOA评分、ODI量表进行评估,针对本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3,4,5,6,7]。
1.4治疗方法:术前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根据MRI、CT以及神经定位和临床检查结果明确病变范围并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式,准确确定患者神经节段以及致压部位,若患者存在椎间盘突出需要摘除椎间盘,同时根据检查结果以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在彻底减压时,要求医师要尽量为患者保留脊柱结构,然后选择融合节段,若是术前节段不稳定,术中减压切除关节者,为了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例行植骨融合术[8]。
1.5评价标准:患者术前术后均例行JOA评分、ODI量表评估。1.6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对全部86例患者均进行随访,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患者行走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2.2评分情况:术前JOA评分为14.6分,术后平均达26.3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ODI评分平均62.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46.4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17±19) min,术后平均出血量(178±18) mL。
3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指神经根管或腰椎椎管相对狭窄,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者马尾神经而引起的,其主要病理基础主要源于患者椎间盘退变,进而导致椎间、小关节椎间隙高度下降,并且这继发黄韧带退变、关节突增生、失去柔韧性,而造成狭窄,该病临床表现为神经源性间歇性、根性放射痛、腰痛等,该病也是导致老年患者腰腿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医学治疗主要采用保守治疗,虽然部分患者经过治疗症状得以缓解,但是少数物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症状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达标,不仅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影响,随着近来医学行业的发展,手术治疗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和发展,为此,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就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明确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而且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表明,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患者行走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得以改善,这也与凌樵,胡卫辰,何新民等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比较研究结果保持一致,总而言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减压,达到治疗目的,甚至于在术前脊柱不稳定、或者是手术存在破坏性的条件下,实现融合内固定术,确保手术治疗的效果,疗效满意[9]。
摘要: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例行体征、症状、影像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 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其中,43例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以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另外43例患者行椎管、椎板间开窗、侧隐窝潜形扩大椎间盘切除术,采用JOA评分、ODI量表进行评估,针对本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本组86例患者均进行随访,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患者行走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得以改善,术前JOA评分为14.6分,术后平均达26.3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ODI评分平均62.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46.4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减压,达到治疗目的,甚至于在术前脊柱不稳定、或者是手术存在破坏性的条件下,实现融合内固定术,确保手术治疗的效果,疗效满意。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凌樵,胡卫辰,何新民.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比较[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9):472.
[2]王冠龙.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8):57.
[3]刘务杰.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8):172+174.
[4]吴华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8(20):72.
[5]汪楠楠.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6]胡文军,刘社庭,刘晓岚,等.老年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0:1538-1543.
[7]Kim DY,Lee SH,Chung SK,et al.Comaparison of multifidus muscle atrophy and trunk extension muscle stength:percutaneous versus open pedicle screw fixation[J].Spine,2005,30(1):123.
[8]Kawaguchi Y,Kanamori M,Lshihara H,et al.Clinical and radiograophic results of enpansive lumbar lamin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stenosis[J].Bone Joint Surg,2005,87(3):292-299.
[9]Komblum MB.Fischgrund JS,Herkowitz HN,et al.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 with spinal stenosis:a prospective long-term study comparing fusion pseudarthrosis[J].Spine,2004,29(7):726.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2例,女33例;年龄60~74岁,平均65.8岁。病程1.5~17年,平均5年7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下腰痛及间竭性坡行,部分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放散性疼痛,相应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或麻木,肌力部分下降。腰痛在站立、行走明显,卧床休息时减轻。3例病人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入院后所有病例均行腰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前屈、后伸侧位X线平片和CT、MRI检查。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脊柱滑脱3例。CT和MRI检查发现62例合并椎间盘突出,中央椎管狭窄15例,合并或单纯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50例,混合型20例;单节段狭窄28例,双节段42例,三节段以上15例。本组85例中经完善各项检查,38例合并一种内科疾病,42例并存2种以上内科疾病。术前均请示相关科室会诊,提高手术耐受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达一级,高血压患者血压平稳1周以上,脑血管病患者术前至少停用1周以上抗凝药物。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在7.8mmol/L左右,餐后2 h血糖在11.1 mmol/L以下。对肺功能不良者,小流量定时吸氧,血氧分压不低于70 mm Hg。所有患者术前1日使用抗菌素预防感染。
1.2 手术方式
术前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骨质疏松情况,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显示狭窄范围的符合情况,行狭窄节段的椎管减压,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案。
(1)单纯椎管减压37例。减压方式包括侧椎管减压术32例,及单节段全椎板切除减压5例,侧椎管减压术中单节段20例,双节段12例;在彻底解除压迫因素的前提下,尽量保持脊柱稳定性。(2)椎管减压、椎弓根固定并小关节横突和(或)椎间植骨融合48例。3例为术前退变严重合并滑脱,余45例为术中减压广泛或术前伴有不稳,估计手术后稳定性进一步破坏,其中双节段30例,三节段以上15例。
1.3 术后处理
术后留置负压引流,通常48 h拔除,如术中对马尾神经及神经根有扰动,术后即用DXM或B-七叶皂甙静滴7 d。术后1 d嘱患者进行直腿抬高,经常活动踝、足、趾关节,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5~7 d后嘱患者开始腰背肌训练。开窗减压组和减压固定组,术后10 d在支具保护下行走及功能训练。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手术疗效标准(1994)制定术后评定标准。优:术前症状缓解,下肢活动及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恢复原有生活;良:术前症状基本缓解,下肢活动及神经功能大部分恢复,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无变化,手术前症状部分缓解下肢及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日常生活自理困难;差: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8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5~5年,平均3.5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获一期骨性融合,时间130~238 d,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1年按照疗效判定标准评定优良率,见表1,2种术式间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P值大于0.05,差异无显著性。
2.2 手术并发症
术中出血>800 m L 27例,其中20例发生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主要并发症有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伤,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见表2
2.3 术后全身性并发症
并存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术后血压波动,均经药物治疗好转。1例术后出现脑梗塞,经抗凝,脱水等神经内科治疗好转。并发肺炎4例,调整抗生素,在1周内好转。4例并发应激性溃疡,经禁食、胃肠道减压,止血和抑酸治疗好转。2例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经抗凝、融栓治疗后好转。7例电解质紊乱,主要为低钾、低钠,经补充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3.1 老年病人腰椎管狭窄症外科手术治疗必要性及可行性
腰椎管狭窄症多发生于中老年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上升趋势,故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病人不断增多,有些患者由于症状严重,常卧床不起,痛苦异常,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带来卧床后一系列并发症,此类病人手术指征明确。HANAKITU[1]曾比较65岁以下和以上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手术结果,其并发症与年轻人比较并未增加。本组82例,优良率在78%以上;故笔者认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下,积极考虑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3.2 加强老年病人腰椎管狭窄症的围手术期治疗
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常合并心血管、呼吸、消化等系统疾病,并且伴有重要器官功能衰退,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术前及术后均经严格处理,保证手术安全及术后康复。术前应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及理化检查,了解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及既往病史,对各种并发症进行积极的治疗,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明确器官功能状态,改善器官功能。如高血压应把血压控制在收缩压20~22 kPa,舒张压11~12 k Pa以内,心律失常给予矫正,糖尿病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6~9 mmo L/L。呼吸道慢性炎症给予雾化吸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其他合并症给予相应处理,全身情况较差者给予支持治疗及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及维持酸碱平衡,保持患者术前全身状况良好。术中手术操作仔细,尽量减少创伤及缩短手术时间,特别是对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病人,手术时间相对延长,手术出血量增多,更应具备娴熟的手术技巧。术中应认真做好术中创伤监测,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注意补足血容量,避免血压波动幅度过大及持续时间过长。术后放置止痛泵,以减少疼痛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重视心、脑、呼吸等系统的并发症,调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代谢紊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双下肢及非手术肢体关节活动锻炼,并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3.3 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方法选择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脊柱3个关节复合体退变而导致的一种连续性反应性疾病。在退变-不稳-增生这3个病理变化过程中,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仍有争议,且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减压方式及范围;是否植骨融合及融合方法选择;是否使用内固定促进融合。尤其是在内固定的使用方式上争议偏大[3~5]。ZDEBLICK[6]认为使用内固定后,骨融合率及临床优良率皆升高。而FISCHGRUNCL[7]、THOMSENK[8]认为内固定后骨融合率升高,但除日常功能活动时脊柱功能有所改善外,并不会提高临床优良率,国内邑晓东等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建议骨水泥灌注后再行椎弓根钉固定,认为可以增加内固定的牢固性,提高手术疗效[9]。笔者认为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等结果,选择一种相对合理的手术方式,才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手术治疗应当是在具备充分减压的前提下,保持和重建腰椎的稳定性。GUIGUI研究发现,手术失败病例中,56%是因为减压不彻底造成的[4]。术前应明确椎管狭窄的范围节段,对于局限性疾病,应遵循有限化术式减压,不主张单一横式大范围减压,应尽可能选择开窗减压、半椎板切除减压术,缩小手术范围,避免手术扩大化[10,11]。对于术前合并腰椎滑脱,侧凸或旋转畸形或术中减压范围过大,切除大部分及全部关节者,应选择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因为后路椎板切除及椎板扩大切除术,将增加腰椎的不稳定性,从而产生较减压前更为严重的临床症状,椎弓根螺钉因能达到三柱固定,从而达到矫正畸形,相邻椎体间稳定及促进融合的作用,是内固定中较好的选择方式。对于植骨融合方式,应根据病人耐受程度,术中失血情况及减压情况,选择椎间植骨方式和/或后路横突椎板间、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术[12~14],融合节段应尽可能采用最短节段,最大程度保留脊柱活动功能。按照以上治疗原则,无论是单纯减压组还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手术优良率在80%左右,效果是满意的。
总之,对于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在围手术期积极控制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的条件下,根据椎管狭窄部位行减压手术,融合或非融合技术,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1998年6月~2006年10月收治的60岁以上且获得1.5~5年随访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5例,38例并存一种内科疾病,42例并存2种以上的内科疾病。术前控制并存的内科疾病。根据病情分别采用单纯椎管减压37例(一组),椎管减压并小关节,横突间和(或)椎间植骨融合48例,并均采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固定(二组)。对于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8例,经对症及内科联合处理后好转,单纯减压组优良率78.4%;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优良率84.4%;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51%和20.83%。结论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只要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篇3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9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中药熏洗组71例, 其中男26例, 女45例;年龄47~70岁, 平均56.90岁;病程8 d~4年, 平均16.5月。对照组27例, 男11例, 女16例;年龄47~69岁, 平均56.31岁;病程15 d~4.5年, 平均15.4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过统计学分析,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 治疗方法
试验组应用牵引加中药熏洗治疗, 对照组采用牵引加骶管注射治疗。
2.1 中药熏洗
电脑控制中药雾化熏蒸床。药用:透骨草30 g, 伸筋草30 g, 威灵仙20 g, 五加皮20 g, 千年健20 g, 三棱20 g, 莪术20 g, 艾叶10 g, 红花10 g, 用自动煎药机煎制装包备用, 温度以个体耐受为准, 2次/d, 每次30 min, 10 d为1个疗程。
2.2 牵引
用可调式床头牵引架, 牵引锤, 骨盆牵引带。牵引时取仰卧位。牵引重量为体重的30%, 根据耐受逐渐增加。2次/d, 30 min/次, 10 d为1疗程。
2.3 骶管注射
注射用药液成分为:醋酸曲安奈德25 mg, 2%利多卡因液3 ml、维生素B12注射液针1 mg、0.9%生理盐水40 ml。1次/7 d, 3~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4次注射后7 d开始评定, 如果患者只注射3次, 即在3次注射后7 d开始评定。
3 结果
两组进过2~3个疗程的治疗, 并进行最短3个月的随访, 结果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评定标准参照《骨伤病证诊疗规范》[1]进行评价。临床观察结果应用软件SPSS 11.0秩和检验对两组治疗后3 d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后3 d, 两组无明显差异 (附表1) 。治疗后3个月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附表2) 。
4 讨论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凡造成腰椎主椎管、侧隐窝、神经根管及椎间孔变形或狭窄, 而引起脊髓、神经或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 并产生腰痛、腿脚痛麻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及体征。王勇等[2]提出, 神经根的血供主要来自根动脉, 神经根受压后内部血供被影响, 造成神经根供血不足, 压迫越靠近神经根的远端局部缺血就越严重, 并出现神经根无菌性炎性反应及水肿, 这也为非手术治疗留下可能。
4.1 骶管注射的原理
目前, 本病的非手术治疗中, 骶管注射得到了广泛应用, 大多数医师报道采用骶管注射治疗效果满意, 治愈率在50%~73%, 总有效率在90%~97%[3]。通过骶管经硬膜外腔注入药物, 药物直接作用于突出的椎间盘和受压的神经根局部, 要求推药时要有一定速度, 给予一定力度, 利用骶管注射的加压原理, 松解硬脊膜外腔和神经根周围粘连的目的;糖皮质激素药物可以控制局部的无菌性炎性反应, 消除局部神经根水肿, 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4.2 中药熏洗的机理
中药熏洗对本病的治疗作用, 临床上报道较少[4]。作者认为熏洗治疗主要是靠温度、皮肤毛孔开泻、药液作用共同起作用的。首先是温度, 超过体温20℃的温度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 排汗增加, 局部循环增快。其次是毛孔开泻, 超过皮温时, 可以促使水分与皮肤角质层发生水合作用而软化, 使皮肤对药物的通透性大大提高, 也使变硬粘连的韧带关节囊恢复弹性;最后是药物应用, 透骨草、伸筋草可以调节肌肉弹性, 威灵仙、五加皮、千年健补肝肾强筋骨, 三棱、莪术、红花活血破血, 艾叶温经驱寒, 诸药共同达到活血化瘀, 解除局部血管痉挛, 最终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加用中药雾化机, 使三个作用有机结合, 达到统一作用, 发挥最佳效果。
4.3 小结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有人报道腰椎牵引能缓解腰肌痉挛, 使椎间隙增宽, 椎管侧隐窝容积增大, 黄韧带伸展, 使紊乱的关节突关节纠正, 缓解因椎管相对狭窄对神经血管压迫而出现的症状[5]。在治疗初期,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作用无明显差异, 说明两者对解除神经、血管症状作用基本持平。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 试验组表现出更为优良的治疗效果。考虑原因主要为:中药熏洗对椎管附近血液微循环的恢复是持久的, 并有良好的后效应。因此, 我们认为, 在中药熏洗治疗过程中, 早期配合骶管注射治疗, 可以短时间内提高神经的缺氧耐受性, 配合牵引, 最终保证患者短期及中远期的生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杜天信, 高书图.骨伤病证诊疗规范.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337-339.
[2]王勇, 范遗恩.腰神经根血供的形态学观察.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1, 19 (4) :313-314.
[3]程中华, 江相保, 刘许峰.骶管注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研究的探讨.新中医, 2006, 38 (7) :31-32.
[4]蒋锋, 张雷.中医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概况.河北中医, 2007, 29 (6) :570-572.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科自2008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09例, 男73例, 女36例, 年龄38~77岁, 平均 (59.2±3.3) 岁。病程7个月~19年, 平均 (5.2±1.3) 年, 患者均有腰痛伴下肢麻木胀痛症状, 其中单侧下肢痛97例, 双侧下肢痛12例, 71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 跛行间距50~700 m, 平均 (312±25) m。患者均行X线、CT、MRI检查确诊, 排除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单纯腰痛、腰椎或骨盆肿瘤等疾病。L4~5间隙55例, L5~S1间隙31例, 两个节段同时发病23例, 合并神经根管狭窄56例, 直腿抬高试验 (+) 59例, 棘突旁压痛伴放射或椎旁叩击征 (+) 42例,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4例。CT显示:椎间盘突出, 椎板增厚、黄韧带肥厚。MRI显示:椎间隙有缩窄、串珠样改变。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 (开窗组) 56例, 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 (切除组) 53例, 两组年龄、性别、症状、病变节段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均进行检查确定狭窄部位和程度。开窗组采用硬膜外麻醉, 俯卧位, 腹部悬空, 显露腰椎后正中, 以病变间隙为中心做一长约4~6 cm的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至筋膜, 自棘突和椎板上剥离骶棘肌, 显露两侧椎板, 椎板拉钩牵开伤口, 核实定位开窗间隙。用棘突剪沿棘突基底部咬断, 保留棘突、棘间棘上韧带及腰背筋膜的连续性, 剥离器剥离黄韧带在上位椎板下的附着点, 咬除上位椎板直至暴露黄韧带上缘, 用骨凿凿除上位椎的部分下关节突, 暴露下位椎上关节突内缘, 并于黄韧带外咬除其内缘, 切除黄韧带, 咬除上下椎板和棘突基底部的内板, 使其形成直径为2~3 cm的骨窗, 开窗后根据狭窄范围扩大、分离神经根和椎管, 然后去除突出髓核及椎体后缘增生的骨赘, 减压神经根管, 使其有约0.5~1.0 cm的活动范围, 减压时要注意避免咬除整个关节突, 对伴有腰椎不稳的患者可行内固定加椎间植骨。减压后观察神经根活动度, 椎管静脉丛有无活动出血, 然后逐层缝合, 完成手术。
椎板切除减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下俯卧位显露腰椎后正中, 剥离两侧骶棘肌, 显露一侧椎板, 根据狭窄节段将病变节段的棘突、椎板及大部分小关节切除, 不切断棘间和棘上韧带, 然后对神经根进行减压, 对合并椎间盘突出者一并切除椎间盘或凿除钙化的骨赘, 直至切除的组织缘与硬膜囊关系正常, 如狭窄节段长时, 可保留部分椎板, 避免棘突韧带复合结构下沉压迫硬膜囊。
1.3 术后处理
术后卧床休息, 抗生素3~5 d。根据情况鼓励患者进行床上功能锻炼, 1~1.5个月带腰围保护下地活动, 2个月后去除并加强腰背等肌群功能锻炼, 前3个月内避免长时间弯腰及扭腰, 3~6个月后逐步恢复体力活动, 术后随访6~18个月。
1.4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随访6~18个月, 按Macnab分级标准进行判定:术后间歇性跛行消失, 下肢肌力正常, 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为优;术后间歇性跛行消失或明显好转, 但劳累后可有轻度腰腿痛, 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为良;术后间歇性跛行改善, 仍有腰腿痛, 下肢肌力未恢复正常, 但较术前减轻为可;术后临床症状无改善为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疗效
患者均完成手术, 开窗组与切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 (96.8±10.2) min、 (104.5±9.7) min, 出血量分别为 (137.6±13.1) ml、 (141.4±16.2) ml, 住院时间分别为 (8.4±0.7) d、 (8.9±1.0) d,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6~18个月, 按Macnab分级标准[3], 开窗组优31例, 良18例, 可7例, 差0例, 优良率为87.5%, 切除组优22例, 良16例, 可13例, 差2例, 优良率为71.7%。开窗组明显优于切除组 (P<0.05) 。开窗组间歇性跛行消失39例 (82.9%) , 切除组间歇性跛行消失31例 (70.5%)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T、MRI检查显示原有节段的狭窄椎管扩容满意。
2.2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术后发生神经损伤1例, 下肢麻木疼痛3例, 经对症治疗后缓解,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 也是中老年骨退行性变的主要表现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 椎间盘髓核组织脱水变性[4], 使椎间盘厚度变薄, 椎间隙变窄, 再加上老年人骨质或纤维组织增生、肥厚, 脊柱失去原有的结构和形态, 椎管内有效容积减少, 椎体间活动度变大, 使患者椎管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发生程度不等的狭窄, 从而压迫神经根导致腰痛、肢体麻木、跛行症状的发生。目前, 减压术已被广泛认可, 国内许多学者也报道了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5], 可有效增加椎管腔内的容量, 达到对神经组织减压的目的。
开窗减压术可在清除引起狭窄因素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腰椎后部结构, 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的破坏, 也有效避免了椎板切除术后形成瘢痕和萎缩的椎旁肌肉神经对硬膜和神经根的刺激[6], 有效防止了腰椎的不稳和滑脱, 而且开窗减压术中用棘突剪咬断棘突基底部, 保留棘突、棘间棘上韧带及腰背筋膜的连续性, 从而有效防止了腰椎过度屈曲, 保留了腰椎后部张力带结构, 对维持腰椎的形态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术中将突出髓核及椎体后缘增生的骨赘切除, 显著增大狭窄的椎管容积和神经管的活动范围。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开窗组在术后随访中优良率明显优于切除组 (P<0.05) , 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例数也优于切除组 (P<0.05) ,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期疗效满意。手术时要严格掌握椎板开窗减压的适应证和时间, 确定开窗的范围, 以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手术时避免用力拉扯韧带和组织, 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7], 以免使脊柱产生后凸畸形。总之, 椎板开窗减压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术式, 近期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彦杰.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30 (1) :1-5.
[2]陈学明, 漆建鑫, 罗平, 等.半椎板切除全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 (15) :136-137.
[3]Matsumoto M, Hasecawa T, Ito M, et al.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spinal endoscopic surgery:nation wide survey in2007by the Committee on Spinal Endoscopic Surgical Skill Qualification of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J Orthop Sci, 2010, 15 (1) :92.
[4]李华, 曹贞国, 魏东.椎板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60例中远期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1, 23 (22) :329-330.
[5]黎应森, 黄炯锋, 王泽锦.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式及选择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5 (1) :67-68.
[6]许文.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7) :229.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间我科收治16 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并对其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术。其中男性11 例,女性5 例;年龄60~75 岁,平均68.2 岁。患者病程在13~27个月之间,平均18.9个月。临床表现:患者均有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及间歇性跛行病史;直腿抬高加强实验阳性者12 例;伴下肢感觉减退者7 例,无马尾神经损害表现者。影像学表现:单纯椎管狭窄9 例;5 例合并椎间盘突出,其中中央型突出2 例,一侧突出3 例;腰椎轻度滑移者占2 例。单节段者占9 例(L4~5),双节段者占7 例(L3~5)。合并高血压病病史7 例,糖尿病病史3 例。16 例患者手术节段均为L4~5,所有患者均无腰部手术病史,椎体及附件骨折、肿瘤、峡部裂及Ⅱ°以上腰椎滑移等疾患。
1.2 术前准备
患者术前均行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症状无明显好转。老年患者由于常合并基础疾病,应加强全身检查,尤其是全身骨密度测定,如有重度骨质疏松者不宜手术。对于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行对症处理。
1.3 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后,采用俯卧位姿势,C型臂X线机定位后,以病椎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显露病变椎体及相邻椎体棘突、椎板及关节突关节。显露过程中注意保护棘上韧带的完整性,视具体情况对病变椎体行单侧或双侧椎板开窗减压,去除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关节突肥大者去除小关节内侧1/3,术中如有探及椎间盘突出者摘除突出椎间盘,使神经根彻底减压。咬除棘间韧带及骨性附着物,用试模测算Coflex植入物规格。选择合适规格的装置植入棘突间,植入深度离硬脊膜约2~5 mm。C臂机透视确定置入位置无误后夹紧固定翼,重新将棘上韧带复回原位并缝合,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术毕。
1.4 术后处理
术后36~48 h拔除引流管,常规脱水和激素治疗3 d,使用广谱抗生素5~7 d。术后3 d行直腿抬高练习,术后5~7 d开始腰背肌功能训练,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继续治疗基础疾病。
1.5 疗效评价
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法(29分法)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分别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和症状的改善情况,其中用VAS评分分别判断腰部及下肢疼痛强度,JOA评分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29-术前评分)×100%。影像学记录的指标为:手术前、后中立侧位X线上手术节段椎间隙前、后高度,过曲、过伸位手术节段相邻上一椎体间活动度:上位椎体的上缘与手术节段相邻下位椎体下缘连线的夹角变化即手术节段上一椎体间活动度。
1.6 数据处理
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对手术前后JOA和VAS评分以及影像学检查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比较,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病例手术时间为(133.9±22.0) min,术中失血量为(119.1±59.4) mL,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平均为(13.9±1.8) d,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手术切口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5~25个月,平均12.9个月。患者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4.1±1.2)分及(5.5±1.6)分降至术后(1.6±1.1)分及(1.6±1.2)分(P<0.01),JOA评分由术前(10.2±1.5)分上升至术后末次随访的(23.8±2.0)分(P<0.01),改善率为(72.1±8.7)%。患者术前椎间隙前高为(11.1±2.3) mm,术后末次随访为(12.1±2.8) mm,两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后高由术前的(6.1±1.6) mm升至术后末次随访的(8.3±2.9) mm(P<0.05)。手术节段上一椎体间活动度术前为(5.8±1.3)°,术后末次随访为(6.1±1.1)°,两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未见植入物脱落、松动等并发症。典型病例资料见图1~2。
3 讨 论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椎间盘退变和小关节肥厚、椎板黄韧带增厚等腰椎退行性变引起椎管内空间减小,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腿部疼痛及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保守治疗虽然对部分病人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暂时缓解或减轻症状,但由于其无法改变患者原有的病理解剖学结构,尤其对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来说,病史较长,脊柱退变情况严重,症状反复,总体效果不理想。通常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机能减退,常同时合并基础性疾病,对于手术的耐受程度较差,但多项研究表明高龄并不能作为手术的绝对禁忌证。Shabat等[1]对46 例65~90 岁之间行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随访,认为对于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手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我国徐宏兵等[2]通过对304 例65 岁以上行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患者进行随访,术后264 例患者恢复良好或优,改善率为86.8%。因此,对于正规保守治疗无效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老年患者,仍应采用手术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外科医师在术前应准确评估患者全身情况,积极控制合并症,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绝大多数患者均能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对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尚缺乏统一认识,老年人腰椎管狭窄常伴有小关节突显著增生硬化,黄韧带广泛增厚及钙化等,单纯局限性开窗减压方式通常难以彻底解除这些压迫因素。全椎板切除减压作为一种传统而安全的术式,虽然能够使椎管获得广泛、彻底的减压,但由于对后部结构损伤较大,可能会造成腰椎原有不稳情况的加重或造成潜在腰椎不稳情况的发生,甚至是假性关节活动的形成,为了克服这一缺点,通常在行全椎板
切除减压的同时,加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王波等[3]采用该方法治疗63 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平均随访21.6个月,末次随访优43 例,良9 例,可11 例,优良率82.5%,他们认为该手术安全,效果显著,同时还具有特殊的优势,能够最大程度上去除变性的椎间盘组织,减少术后顽固性腰痛的产生。然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虽然能较大程度缓解疼痛症状,但也有其自身的不足,最主要的是椎体间的刚性融合使固定节段丧失其原有的活动度,使得相邻上、下节段的活动度代偿性增加,加速了相邻节段的退变,可能导致邻近节段症状的产生[4]。为克服这一不足,近年来,非融合动态内固定逐渐成为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重要手术方法。Coflex装置作为非融合动态内固定中的一种,通过撑开棘突、限制腰椎后伸运动,使固定节段保持轻度屈曲位,使内折的黄韧带反向张开以减少其对椎管的侵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稳定椎体的作用[5]。其适应证主要包括退变性椎管狭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关节突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症及轻度腰椎不稳等。对16 例老年腰椎退行性患者采用Coflex装置植入术,该手术术中操作时间短,出血量少,下地活动时间早,避免了老年患者因长期卧床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症的产生。同时患者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影像学资料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增加椎间隙后高,间接增加椎管面积。此外,由于手术节段仍然保留部分活动性,相邻椎间隙活动度并无明显增加,并不加速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Coflex植入术可作为治疗老年退行性椎管狭窄症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但由于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尚短,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对于该方法的临床效果仍需要大量中长期随访进行验证。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应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植入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60~75岁,平均68.2岁。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25个月,平均12.9个月。结果 患者术后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末次随访较术前比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前、术后椎间隙前高无明显变化(P>0.05),椎间隙后高较术前增加(P<0.05)。固定节段上一椎体间活动度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植入术治疗老年退行性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短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长期随访。
关键词:老年,Coflex棘突间内固定,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参考文献
[1]Shabat S,Leitner Y,Nyska M,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in patients aged65years and older[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2,35(2):143-152.
[2]徐宏兵,孙常太,文良元,等.65岁以上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7):522-524.
[3]王波,刘海鹰,王会民,等.腰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体会[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125-1126.
[4]Kong DS,Kim ES,Eoh W.One-year outcome evalua-tion after interspinous implantation for degenerative spinal stenosis with segmental instability[J].J Kore-an Med Sci,2007,22(2):330-335.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30例, 男13例, 女17例, 年龄65~79岁, 平均年龄72.5岁, 病程6个月~18年, 平均病程2.0年。纳入标准:年龄至少65岁;有下肢放射痛、腰部疼痛、间歇性跛行史;无腰部明显外伤史或腰椎手术;腰背激惹试验呈阳性;经CT检查, 侧隐窝高度≤3 mm;经MRI检查, 腰椎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椎间盘突出, 硬膜囊呈串珠样或蜂腰状受压, 硬膜囊呈T型或三叶草状, 神经根受压变细甚至湮没。所有患者均有明显骨质疏松, 其中15例单节段狭窄, 11例两节段狭窄, 4例多节段狭窄;合并高血压16例, 合并糖尿病12例, 合并心脏病2例。
1.2 方法
1.2.1 基础护理
与麻醉师沟通, 了解手术情况, 例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密切监测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观察引流血量, 适当补液, 一旦发现患者血压过低、呼吸困难、憋气、血氧饱和度降低等情况, 立即告知责任医生进行处理, 停药甘露醇脱水剂[2]。术后第2天, 可根据具体情况遵医嘱停止供氧和监测。术后4~6 h平卧, 待血压、呼吸稳定后可协助患者翻身, 注意保持脊柱稳定, 不得扭动腰部。观察切口敷料和引流液颜色, 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脑脊液渗漏, 若切口敷料渗血颜色变淡、引流血液增多, 且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 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取头低脚高位, 伤口加压, 夹闭引流管。术后24~48 h可拔管;常规应用皮质醇类激素[3], 避免神经根水肿, 同时预防消化道溃疡, 可酌情应用胃黏膜保护剂或抑酸剂。
1.2.2 疼痛护理
详细讲解术后疼痛原因、机制、注意事项, 介绍缓解疼痛方式,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指导患者通过交谈、听音乐、看报纸等方法转移注意力;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争取家属配合支持。对疼痛剧烈者, 可肛塞双氯芬酸钠栓或肌内注射曲马多, 以减轻疼痛对睡眠的影响。术后5~10 d, 患者若主诉腰部疼痛、痉挛或切口疼痛、抽搐, 同时体温升高, 应警惕腰椎间隙感染, 进行血液分析, 检查红细胞沉降率, 并予以MRI扫描。若确诊为腰椎间隙感染, 可给予抗生素治疗。每日换药, 根据切口分泌物培养试验情况调整用药, 同时给予药物和物理降温处理。
1.2.3 预防并发症护理
(1) 预防感染。妥善固定引流管, 避免引流管阻塞导致椎管内血肿引发感染;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洁, 若敷料污染或血液浸透, 应立即更换。 (2) 预防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麻醉清醒后, 观察其下肢感觉、肌力和运动变化, 让患者活动双下肢、足趾, 了解疼痛、麻木是否缓解, 是否存在大小便异常等情况。术后早期知道患者进行双下肢功能锻炼, 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 避免神经粘连。 (3) 预防脑脊液渗漏。遵医嘱定时换药, 在患者腰部下垫沙袋加压, 适当补充血浆、白蛋白和复方氯化钠, 避免用力咳嗽和用力排便导致脑脊液渗出。 (4) 预防尿潴留。热敷下腹部, 温水清洁外阴, 协助患者行下腹部按摩, 一手按压下腹部, 轻揉膀胱10~20次, 自膀胱底至下按压推移, 另一手以全掌按压中极穴、关元穴以促进排尿。 (5) 预防腹胀[4]。带腹带以提高腹内压, 叮嘱患者勿张口呼吸, 防止吸入气体导致胀气;术后6 h禁食, 待胃肠恢复蠕动时可有流质、半流质食物过渡到普通食物, 术后3 d内禁食鸡蛋、牛奶、豆制品、过甜、油腻食物, 避免腹胀和便秘;多食水果蔬菜, 增加饮食量。
1.2.4 康复训练
术后2~4 d, 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踝关节和足趾活动, 屈伸踝关节, 并开始股四头肌收缩练习;术后3~5 d, 患者可在床上交替进行髋膝关节屈伸活动, 仰卧行直腿抬高, 增加主动锻炼;术后2周, 协助患者佩戴腰围, 在床上半坐卧, 逐渐向床边站立、下床站立过渡, 站立时挺直脊背, 避免旋转、弯腰、负重, 陪同患者小范围行走;术后3周, 进行腰背肌训练, 患者取仰卧位, 以双足、双肘、头位支撑点, 向上抬起背部、腰臀部, 以不感觉疲劳为度。
1.2.5 出院指导
叮嘱患者保持体位正确, 预防植入装置移位, 掌握锻炼和保护腰椎的方法, 以减少复发, 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叮嘱患者休息时卧硬板床, 坚持腰背肌锻炼;下床活动时应佩戴腰围, 避免弯腰捡东西, 间断性进行挺腰扩胸运动, 以降低腰椎间盘压力;避免过度扭曲、屈身弯腰、提重物, 叮嘱患者按时复查, 若出现持续性下肢疼痛、腰痛, 应及时就医诊治。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3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 术后出现1例便秘, 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未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渗漏、Colfex装置松动、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 18例下腰痛消失, 12例腰痛得到明显改善, 术后间隙性跛行基本消失, 平均行走距离超过1000 m。
3 讨论
目前, 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率逐年上升, 该病症状具有复杂性, 病程漫长, 会逐渐加重, 其临床表现为隐袭性腰部疼痛, 伴有下肢和臀部放射性疼痛, 神经性跛行, 其特点为患者长时间行走或站立时大小腿和臀部、足部乏力或疼痛。通常在长期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Colfex装置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和行走能力, 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并发症, 且体质虚弱, 心理压力较大,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 在术后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本次研究中, 通过基础护理、疼痛护理、预防并发症、康复训练、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有效护理措施, 有助于促进患者恢复, 减少并发症, 可在临床护理工作领域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Colfex装置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后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行Colfex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 总结其护理方法和效果。结果 本次研究中3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 术后出现1例便秘, 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未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渗漏、Colfex装置松动、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 18例下腰痛消失, 12例腰痛得到明显改善, 术后间隙性跛行基本消失, 平均行走距离超过1000 m。结论 对接受Colfex装置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给予完善的临床护理,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 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
关键词:Colfex装置,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护理
参考文献
[1]刘秀梅.棘突间植入物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18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3) :5742.
[2]卫幼琴, 胡丽珍, 易丽萍.Coflex动力稳定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7) :643.
[3]李喆雯.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 :69.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2001年2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退行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患者3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经正规非手术治疗6个月以上, 仍有持续性腰腿疼痛。本组32例, 男14例, 女18例;年龄40~69岁, 平均62.5岁;病程1~6年, 平均2.5年。腰椎I度滑脱22例 (68.7%) , Ⅱ度滑脱10例 (31.3%) 。L4、5滑脱21例 (65.6%) , L5 S1滑脱11例 (34.4%) 。下肢放射痛或麻木29例 (90.6%) , 下腰痛26例 (81.3%) , 间歇性跛行21例 (65.6%) , 会阴部麻木或大小便功能障碍7例 (21.9%) 。本组病例术前均常规行腰椎X线正侧位、左右斜位及过伸过屈位检查, 均显示有腰椎失稳滑移表现;C T、M R I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椎间小关节增生、内聚, 伴有椎管狭窄, 黄韧带增厚钙化。32例分为非内固定植骨融合组 (A组) 13例和内固定椎间融合组 (B组) 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大体相似。1.2手术方法非内固定植骨融合组:予以椎板开窗, 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 局部松解粘连神经根, 并行后外侧植骨融合, 未做内固定治疗处理。内固定椎间融合组:从后路行椎弓根螺钉固定, 切除全椎板及部分增生内聚关节突, 并彻底松解压迫粘连的神经根, 予以钳夹取出椎间盘组织, 刮除上下终板软骨, 取自体切除的椎板、棘突、松质骨及部分髂骨, 先予充填、压实于椎间前间隙, 再予椎间融合器 (单或双枚钛网或cage) 植入并加压, 使椎间融合器固定稳固, 同时行后外侧植骨融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改良Brodsky[1]标准进行术后评估。优:术后无痛, 日常活动度增加;良:症状明显改善, 能从事同样或更高层次的活动, 偶尔疼痛, 但短期服用止痛药后可缓解;可:症状有所改善, 可从事同样或更低层次的活动, 频发下腰或坐骨神经痛;差: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 活动度降低, 每日需服麻醉性镇痛药。
1.4 随访
两组病例术后均进行2年电话、信件及门诊随诊, 同时结合影像学检查及问卷调查。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显示, 两组优良率均较高, A组优良率为10/13, B组优良率为16/19。A组中疗效差的1例, 术后腰痛症状明显, 滑移程度加重, 假关节形成, 经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翻修术后椎间植骨融合, 腰痛症状缓解改善。
2.2 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情况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A组出血量少于B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情况
B组出现断钉1例, 但未见明显症状, 腰椎滑脱无明显进展, 术中拆除内固定发现植骨已融合。
3 讨论
目前研究表明, 退行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内固定植骨融合组与非内固定植骨融合组临床满意率差别不大, 植骨融合率前者高于后者, 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损伤风险、手术风险及费用前者也高于后者。本文结果与上述观点大体一致。传统的后路减压结合棘突间、横突间、甚至小关节间植骨的效果不理想, 易形成假关节, 难以获得长期的融合稳定的目的。辅助的椎弓根系统不但可以起到对不稳椎关节复位的目的, 同时亦可弥补广泛减压手术造成的医源性继发不稳等不足[2]。Teo等[3]认为, 单侧小关节切除>75%或双侧小关节切除≥75%, 将显著改变该运动节段向前移位程度及弹性, 提示>75%小关节切除时需行腰椎稳定手术 (融合术) 。存在医源性腰椎不稳时, 融合手术有绝对指征。马辉等[4]研究表明,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模型的螺钉应力明显高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植入模型 (单枚或双枚) , 椎间融合因脊椎前柱的支持可明显降低螺钉应力, 后外侧植骨对于降低螺钉应力帮助不大, 存在椎弓根螺钉折断、复位间隙丢失和稳定性差等缺点, 植骨融合效果难肯定。阮狄克等[5]认为,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 (PLF) 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PLIF) 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术式, PLIF手术时间长、创伤大, 但融合率高, 内固定失败率低, 滑脱矫正率丢失少, 晚期慢性下腰痛发生率低。因此, 减压植骨融合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有效术式, 单纯减压易破坏脊柱后柱的稳定性, 造成腰椎滑脱、椎管狭窄程度加重, 效果欠佳。存在医源性不稳时, 融合手术有绝对指征, 椎弓根系统可起到对不稳椎节复位的目的, 提高融合率。
本文结果显示, 非内固定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效果均较满意, 但前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低于后者。因本次观察病例较少, 需继续积累资料做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Brodsky AE, Hendricks RL, Khalil MA, et al.Segmental“floating”lumbar spine fusions[J].Spine, 1989, 1 (44) :447-450.
[2]Madan S, Boeree NR.Outcome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ersus posterolateral fusion for spondylolytic spondylolisthesis[J].Spine2002, 27 (14) :1536-1542.
[3]Teo EC, Lee KK, Qiu TX, et al.The biomechanics of lumbar graded facetectomy under anterior-shear load[J].Trans actions on Biomed ical Eng ineering, 2004, 51 (3) :443-449.
[4]马辉, 赵杰, 连小峰, 等.腰椎滑脱后路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4) :28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