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狭窄(精选10篇)
腰椎狭窄 篇1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中于中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腰椎节段不稳,且保守治疗基本无效,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在不稳定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各种脊柱畸形、滑脱、旋转以及水平移位等症状。单纯的手术减压治疗远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是临床脊柱外科工作者普遍面临的问题[2]。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退行性腰椎不稳引起的症状认识的不断完善,尤其是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取得了突出效果。2012年以来,我院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对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患者的年龄58~79(69.4±7.2)岁;患者的病程中最短的2~11(5.2±1.4)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腰部疼痛反复发作伴下肢疼痛进行性加重18例、神经原性间歇性跛行22例、双下肢疼痛并伴有间歇性跛行8例,其中4例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肌力下降和感觉减退,3例患者直腿抬高实验阳性。所有患者均经多次保守治疗无效,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及严重心、肝、肾等功能性障碍。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将腹部垫空以充分减少术中出血。取腰椎后侧入路正中切口,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定位体征充分显露发生病变需减压的脊柱节段。以副乳突(即上关节突基底、椎板外缘和横突的交汇点)或横突中轴线与上关节突外缘交点为进针点,行椎弓根钉内固定,以C臂机检查确定螺钉的位置是否准确。将患者椎管狭窄节段的全椎板咬除,并切除增厚的黄韧带,沿神经根走行方向对侧隐窝、神经根管、咬除部分或者全部下关节突进行探查,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咬除部分上关节突,将神经根管扩大,从而使得脊髓剂神经根得到彻底减压,神经根得到松弛。取髂骨剂椎板减压后碎骨快进行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将连接棒或者连接板弯曲使之与腰椎生理前凸弧度一致后安装并固定螺母,安装横向连接杆。
手术完成后对伤口进行冲洗,常规置负压引流管后对皮肤进行缝合。术后常规使用抗素以预防感染。引流管留置时间通常为24~48h。患者可于术后第3d开始进行直腿抬高锻炼,第7d进行腰背肌锻炼,术后6w左右可佩戴支具下床活动。
1.3疗效评定标准[3]
患者的植骨融合良好,腰椎疼痛现象消失,无神经损伤,腰椎活动正常且对正常生活无影响为治愈;患者的植骨融合良好,腰椎疼痛现象减轻,腰椎活动部分受限,能够从事基本的工作和生活为有效;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腰椎疼痛现象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腰椎活动受限,无法从事简单的腰部活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严重受限。总有效率为(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中17例治愈,11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跛行距离以及下肢疼痛等指标明显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主要是因患者黄韧带增生肥厚、小关节内聚增生、椎间盘膨隆突出以及骨退行性病变引起神经根管、腰椎中央管或者侧隐窝狭窄,进而导致其内容物受压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腰椎管狭窄症是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腰椎疾病,常引起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会阴部异常和大小便功能异常等[4]。研究资料显示[5,6],腰椎管狭窄多发生于腰椎第4、5节段,很容易引起腰椎滑脱、退变性侧弯、以及颈腰综合征。另外,患腰椎管狭窄症的老年患者常并发腰椎不稳,整体腰椎出现神经系统损伤,从而为临床治疗造成很大的阻碍,也使得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近来,我院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对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评分较之治疗前明显改善,如VAS评分较之治疗前明显提高,跛行距离明显增加,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3.3%,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整体生活状况良好,效果显著。术中有2例患者出现硬膜撕裂和神经根损伤,在经药物治疗补修后,未发生脑脊液漏出现象,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在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对脊柱进行最大限度地维持,保证骨块与椎体松质骨面最大限度地接触,从而增加血运。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减压术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内固定,再进行横突间植骨术可对患者的腰椎后骨有效地实施固定器固定,利于保证骨块顺利地植入椎体融合圈。增加椎间隙的高度,并实施充分的椎管减压,有利于恢复间隙高度,提高治疗的效果。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减压术联合椎弓根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对患者的腰椎稳定性进行重建,有效地增强了植骨融合,纠正了腰椎畸形,有利于对神经组织的保护,缩短患者术后的康复时间。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的状况全面掌握,减少诊断误差;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对内固定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术前需对其椎弓根的走行和方向予以仔细的测量和判断,术中需仔细辨认退变增生的小关节等解剖标志,争取一次置钉成功,避免内固定松动;医护人员术中应注意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使其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对患者的问题尽可能地予以解答,减少其疑虑,对其实施全方位的护理,促进其早日康复。
总之,对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治疗,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3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进行治疗,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经治疗后,患者17例治愈,11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跛行距离以及下肢疼痛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对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采用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治疗,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腰椎不稳,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肖文德,郭东明,温世锋,等.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13,6(3):256-258.
[2]赵成毅,刘少喻,李青,等.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1):1-3.
[3]马超,吴继彬,赵猛,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的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9):621-623.
[4]肖荣驰,李强,唐志宏,等.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4):404-407.
[5]杨红伟,陈永飞.椎间减压、椎弓根半裸置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34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1):115-117.
[6]刘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的比较[J].北方药学,2012,9(8):52-53.
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篇2
该院骨科的医疗小组认真研究了他的病情,认为脊柱微创手术是创伤最小、最适合他的治疗方案。手术先从一侧作3厘米小切口,利用微创器械切除半椎板减压,摘除突出的巨大腰椎间盘,融合腰4 腰5 椎间隙,探查硬膜囊并松解神经根。然后,在C 臂机引导下经皮打入双侧椎弓根螺钉,最后予以钉棒系统固定。手术非常顺利,实际只花了两个半小时。整个手术过程没有剥离腰部肌肉,出血仅150毫升,而且每个皮肤小切口只需要缝合2~3 针!手术后第1 天,朱先生的腰腿痛症状就几近消失,开始下床活动,积极配合护理,进行康复锻炼。术后第4天便笑容满面地出院了。
众所周知,传统的骨科手术使用的是榔头、锯子和凿子这些大刀阔斧的“武器”。然而,随着手术技术和器械的发展进步,骨科的手术也日趋精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近年应运而生的脊柱微创手术。较传统手术相比,脊柱微创的优点在于纵向分离肌肉,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脊柱两侧的肌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感染率低,而且因为腰部的肌肉得到了有效保护,一般患者手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时间短,改善腰痛的效果要远远好于传统开放手术,受到患者一致好评。
该院骨科,自去年8 月开展脊柱微创手术以来,已经成功治愈了30 余例各类腰椎疾病的患者。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篇3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1月至2007年底, 本院共收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8例, 男107例, 女101例, 年龄48~75岁, 平均61.5岁, 术前临床表现:腰伴下肢痛98例 (47.1%) , 单纯下肢痛59例 (28.3%) 间歇性跛行51例 (24.5%) , 合并马尾神经损伤者56例 (26.9%) 。
1.2 影像学检查
常规行腰椎正侧位, 过伸过屈位X线片, 腰椎CT片结合腰椎MRI检查, 单纯腰椎管狭窄节段L1-2 1例, L2-31例, L3-4 6例, L4-5 52例, L5- S1 28例, L3-5、两节段20例, L4-S1两节段12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滑脱, 不稳定及腰椎侧弯节段:L2-33例, L3-4 5例, L4-5 22例, L5-S1 13例, L2-4、4例, L3-5、16例 , L4-S1 8例, L2-512例, L2-S1 5例。
1.3 术前准备
术前除常规准备外, 术前1 d属患者行俯卧位, 寻找使患者俯卧位时, 双下肢症状最轻, 持续时间最长的体位, 使为术中体位, 尤其是腰椎管狭窄明显, 腰间盘巨大突出合并马尾神经损伤者, 术前体位观察尤为重要, 以免因术中体位不当而加重神经损伤。
1.4 手术方法
单纯腰椎管扩大术采用联合阻滞麻醉。椎弓根钉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采用全麻。俯卧位, 后正中入路, 锐性切开棘上棘间韧带, 钝性将骶棘推向两侧压迫止血, 显示椎板及椎板际隙 (如行椎弓根钉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需要显露关节突关节及相应横突根部) , 椎板减压采用“梯形”减压, 以L4-5椎板减压为例, 骨刀凿除L4椎板下1/4, L5椎板上1/5, 即凿除黄韧带附着部, 神经剥离子剥离黄韧带, 显露硬膜囊, 神经剥离子保护硬膜囊及神经根, 圆刀切除椎间盘, 髓核钳出髓核, 咬除增生内聚之上关节突内缘, 冲洗伤口, 放置引流, 缝合伤口术毕。
1.5 观察指标
疼痛评分采用疼痛视觉评分法 (VAS评分, 0-10分, 0分为无痛, 10分为最痛) , 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减少3分视为疼痛缓解, 疼痛缓解率=术后疼痛缓解的痛例数/总病例数×100%。
2结果
术后1例患者半年后本节段间盘复发, 二次手术后痊愈, 2例合并单下肢血栓 (2周后病情平稳) 4例合并皮下脂肪组织坏死, 经换药后3周伤口愈合, 2例患者浅层伤口感染, 换药后伤口二期愈合。术后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明显改善。疼痛改善率为91.2%, 随访1~7年, 平均4年, 无医源性神经损伤, 无医源性腰椎不稳定, 无内固定物松脱折断, 无植骨不融合。
3讨论
3.1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发展过程
腰椎管狭窄症其病理改变初期为三关节复合体 (椎间盘, 与其相连的上下椎体及关节突关节) 的退变, 退变可以开始于任何一个关节, 但通常始于椎间盘, 最终影响到三关节。椎间盘因为退变而塌陷时, 相应椎间孔狭窄, 椎间盘膨出、突出使中央管及侧管狭窄, 椎间隙高度丧失, 使椎体周围韧带松弛, 椎体间异常活动, 使小关节压力增加, 小关节炎出现, 关节增生, 进一步加重椎管狭窄。当异常增生不足以维持脊柱自身所要求的“二次稳定”, 即产生腰椎不稳定, 甚至退变性滑脱及侧弯。腰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退变性不稳定及滑脱更进一步加重相应部神经走行通道的狭窄, 对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造成压力, 产生神经炎, 甚至神经的脱髓鞘改变, 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3.2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相关问题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目的:①解除该病因所致的腰腿痛;②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针对手术治疗的目的, 术中一些相关问题笔者报告如下。
3.2.1 术前辅助检查示:椎管狭窄明显, 笔者常规不用骨刀, 而用鹰嘴咬骨钳, 咬除相应部位椎板之外板, 薄嘴椎板咬骨钳, 咬除相应之内板。
3.2.2 “梯形”椎板减压不破坏关节囊, 关节突关节, 基本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 同时保留了植骨床, 也尽可能为保护硬膜囊留下骨质。
3.2.3 在行椎间盘摘除时, 如患侧神经根因间盘突出后移明显, 神经根张力过大, 无法显露患侧椎间盘, 可先行对侧椎间盘摘除, 再行患侧椎间盘摘除。
3.2.4 椎间盘碎片于椎间隙内是否去除彻底, 笔者总结三个盲区:
3.2.5 神经根在相应椎间盘上要行走一段距离, 要将神经根自离开硬膜囊至椎间孔入口处的所有突出之间盘均摘除, 同时扩大侧隐窝。
3.2.6 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 进针点笔者常规采取“十字法”, 尤其对于老年人具骨质疏松者, 此法产生之“斜钉”效应, 有助于滑脱复位, 从而降低复位过程及术后骨愈合过程中的“拔钉”之危险。
3.2.7 退变性滑脱应尽量复位, 恢复腰椎正常之生理前凸, 复位过程中及复位后探查神经根张力, 应以神经根左右3 mm活动度为余地, 避免神经根牵拉伤。
3.2.8 植骨床无软组织附着, 凿除需融合节段小关节之关节囊, 关节软骨, 凿取椎板峡部横突根部之骨皮质, 行小关节间、椎板间及横突根部广泛植骨。
3.2.9 单节段内固定, 笔者常采用北京奥斯比利克公司生产的SRS (钉板系统) 要使板的“窄端”向头端, 以免对头端相邻小关节囊造成过多损伤, 使相邻头端节段易于退变。
3.2.10 单节段钉板系统固定, 先于植骨床上植骨, 后上连接板, 这样也使连接板对植入骨与植骨床间具有一定加压作用, 易于融合。
3.3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相关问题
笔者手术治疗20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70%左右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内 (术后1 d~3周) 会出现患肢乃至健肢、腰部疼痛, 具体诊治方法, 我们总结报告如下。
3.3.1 术后1~3 d患肢出现与术前性质一致, 程度不一定一致之疼痛, 笔者考虑为受压神经根术前缺血, 术后再灌注损伤所致, 术后除胃炎、胃溃疡, 高血压病的患者, 笔者常规用地塞米松10 mg, 1次/d, 静脉点滴3 d, 症状缓解以致消除。
3.3.2 术后3 d~2周出现与术前疼痛不一致的酸胀痛, 但疼痛部位与术前一致, 此疼痛考虑为定位神经根长期受压, 该神经所支配肌肉长期营养缺乏所致, 治疗上常采用痛点封闭, 手法推拿、按摩、局部磁疗, 口服消炎镇痛药物, 效果满意。
3.3.3 术后1~3周, 单下肢或双下肢出现与术前疼痛性质、部位、均不一致的酸胀痛, 笔者考虑为术前因根性疼痛所致强迫体位, 以致腰部、骨盆乃至双下肢肌肉受力不平衡, 肌肉长期痉挛所致, 治疗方法如前所述:局部封闭, 手法推拿治疗配合局部磁疗, 口服消炎药镇痛药, 效果也好。
3.3.4 当然, 术后上述症状, 体征出现时间因人或多或少, 有些差别, 也可能两种病因同时出现, 这需要笔者及时做出诊断, 采取相应治疗, 有时诊断性治疗也不可缺少。
3.3.5 术后患者腰部疼痛问题, 因笔者所治208例患者术后无医源性不稳定, 无内固定物松脱及植骨不融合, 术后腰背部疼痛均为外固定时间过长, 腰背肌锻炼不及时所致, 单纯腰椎管扩大术患者, 术后腰围外固定6周, 去腰围在医师指导下腰背肌功能锻炼, 行融合手术, 术后腰骶支具外固定3~6个月, 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 骨融合后同样在医师指导下行腰背肌锻炼, 防止长期因外固定, 所致腰背肌僵直所致疼痛。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 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本院自2000~2007年底收治的20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腰椎管狭窄症单纯行腰椎管扩大术120例, 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腰椎不稳定及脊柱退变性侧弯, 行腰椎管扩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88例。观察手术前后腰及下肢疼痛, 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结果随访1~7年, 平均4年, 术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疼痛改善率为91.2%, 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为93.4%, 仅1例术后本节段间盘复发, 再次椎管狭窄, 无医源性滑脱, 无相邻节段退变, 无内固定物松脱折断, 无植骨不融合。结论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术前、术中、术后相关治疗适当, 会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腰间盘,退变性,椎弓根钉,手术
参考文献
[1]赵建年, 金大地.脊柱外科实用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0, 1.
[2]赵太茂, 邱贵兴, 等.29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11 (16) :11.
[3]侯树勋, 李明全, 白巍, 等.腰椎髓核摘除术远期疗效评价.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9) :513-517.
[4]邹德威, 海涌, 马华松, 等.重度腰椎滑脱的治疗.中华骨科杂志, 1998, 18 (5) :259-262.
[5]贾连顺, 李家顺.现代腰椎外科学.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350-376.
[6]Ciricillo SF, Weinstein PR.Lumbar spinal stenosis.west jmell, 1993, 158 (2) :171-774.
[7]Roaf J.Removal of protrucleal lunbar imtervertebal disks.Jneuro suig, 1970, 32 (8) :loa-611.
[8]pivak JM.Pegenerative.Lumbar spinal stenosisJ Bone Joint surg, 1998, 80:1053-1066.
腰椎管狭窄症的家庭治疗 篇4
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起病缓慢。早期病人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腰部及臀部疼痛,站立、行走时加重,坐位及侧卧屈髋时症状减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神经和血管受到压迫,缺血缺氧,便引起下肢疼痛、麻木、不适、无力。
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特点是间歇性跛行。病人徒步行走一段距离,半里路或二三百米,一条腿(或两条腿)就酸胀无力或疼痛,支持不住,需蹲下或弯腰休息一会才能再走,而改为骑自行车,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却好像毫无异常。
这种不可思议的奇特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人体在弯腰、下蹲、骑自行车坐着时,身体前倾,椎管向前弯曲,容量可稍稍增大,压迫症状可以减轻。
治疗
腰背肌锻炼 患了腰椎管狭窄症保守治疗的主要措施是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加强腰椎的稳定性,缓解疼痛。最适合的运动形式是骑自行车和游泳。还可以做床上锻炼,每天仰卧、屈膝、挺腹,每天练50~100次。
扶手杖 有助治疗腰腿痛。因为持手杖行走时通常都要弯腰,弯腰时能使椎管扩张,从而减少了对马尾、神经根的压迫,可减轻症状。
锻炼时运动量适当,动作协调、有节律,微有出汗;结束后虽感疲劳,但消除较快;晚间容易入睡,睡眠深沉,无失眠、多梦。若运动开始即出现气喘,出汗较多;或感到肌肉持续酸痛,周身无力;或运动后食欲不振,睡眠失常,均说明运动量过大,须进行调整。
卧床休息 如有坐骨神经痛(一侧或两侧腿痛、麻)时,根据严重程度,则不锻炼或减少锻炼,卧床休息为主。
卧床休息首先是选择卧具。床铺的最适宜高度,是上平面略高于就寝者膝盖。对一般成年人来说,大约在45~50厘米之间。床铺太高,上下床不方便,下床时用脚拨鞋更容易扭伤腰部,加重疼痛。床铺太低,下部不通风,易积蓄潮气,对身体也不利。
最重要的是床的软硬度。床垫不宜软。最好是在硬板床上铺上7~9厘米的软垫(如棉胎),枕头高度以7厘米为好。这样,仰卧时可保持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侧卧时脊柱也没有侧弯。
硬床也不一定是硬板床,质量好的席梦思、绷紧的新棕绷也可以。只要睡上去床垫能够均匀分担人体压力,保持脊柱生理弯曲,不深陷下去就行。陈旧的棕绷床、网状钢丝床是绝对不适合的。
理疗
可以到医院选用短波、超短波、间动电疗法或超刺激电流疗法。不去医院,自己在家最好进行热敷。
热敷有两种,干热敷和湿热敷。干热敷通常使用热水袋,将温度为50℃~60℃的热水灌入袋中,水温不宜过高,如用开水一定要以冷水混合!注意开水只需灌至1/2~1/3,不必全满。用毛巾包裹好,放在腰部。根据需要及时换热水,以保持温度。
如做湿热敷,将小毛巾放在上述温度热水中浸透拧干,温度以不感觉烫、能耐受为适度。放在需敷部位,然后盖上毛巾或棉垫,以防散热,保持温度。也可以在热湿毛巾上放热水袋来保持热度。一般可持续20~30分钟。
还可以使用电吹风。患者俯卧,治疗者手持电吹风,直接对着腰痛部位吹风。注意温度和距离适当,温度太高会引起烫伤,太低则没有作用。连续10~20分钟。一边吹,另一只手同时按揉,使腰肌放松。每天吹2~3次。
药物
可以选用麝香壮骨膏、麝香追风膏等膏药外贴腰部。注意外贴时间不能太久。有的人对膏药耐受刺激的能力较差,贴14~16小时就要揭下来。休息一段时间,第2天再贴。发现局部皮肤发痒、红疹等症状,要及时停用。
腰部疼痛严重时,可短期服用止痛药物,可选服布洛芬、扶他林以及其他药物。症状减轻或消失时,即停用。
症状特别严重,不能忍受时,宜去医院,可用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3~5天。可同时给予小剂量地塞米松(10毫克),加入10%葡萄糖100毫升静脉滴注,连续3天,可缓解疼痛症状。
手术
非手术方法治疗效果不好,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是在麻醉下,根据术前检查情况,针对狭窄所在部位,切除增生的骨赘和韧带,将椎管开放,解除压迫,扩大容量,术后患者疼痛解除,治疗效果良好。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有下腰痛史, 下肢无力、麻木、间歇性跛行。两侧肢体无力麻木16例, 2例下肢痛, 麻木44例, 其中足下垂8例。有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碍4例。60例患者中, 46例有相应病变椎旁压痛, 腰椎后伸时感下肢痛胀, 余14例正常。40例患者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减弱, 伸拇肌力下降, 余20例正常。跟腱反射减弱36例, 跟腱反射消失8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椎管狭窄症的手术大概分为三类:即单纯减压术, 减压十融合术, 微创手术, 传统上对于椎管狭窄的手术方式是单纯减压和减压十融合术, 椎板切除减压及神经根减压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标准术式。即通过切除椎板、关节突、韧带等结构, 来扩大椎管容积, 解除神经压迫, 当椎管狭窄合并一些特殊情况时;采用单纯减压难以获得持久的疗效, 应在减压术的同时进行融合, 由于腰椎融合术多需要使用脊柱内固定, 故融合术的医疗费用明显高于单纯的减压手术, 术后患者恢复时间长, 并发症多。近年来, 微创手术是外科手术的大趋势, 对于椎管狭窄的新微创手术不断涌现, 神经外科在开展脊椎手术以来, 一直将神经外科的微创理念贯穿其中, 微创手术使用高速磨钻将患者部分半椎板磨除, 但不伤及小关节和棘突了同时从不同角度将椎管内增厚的黄韧带吸除, 并将患侧的侧隐窝扩大, 椎管内减压充分。手术特点只磨开一侧的部分半椎板, 保留了棘突和小关节, 故手术的创伤极小, 绝大多数老年患者均可耐受, 对于脊椎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手术中应用显微镜, 对于脊柱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手术中应用显微镜, 故视野良好, 可更好的保护神经根, 减少并发症。患者手术后第2天可下地活动, 住院时间大大减少, 手术相关费用也明显降低。该手术的成功进行, 使我们能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患者取俯卧位或跪卧位, 腹部悬空以免压迫下腔静脉, 减少术中出血。手术以后路全椎板切除, 注意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术后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治疗。
2 结果
本组60例除6例经信访复查外, 余54例在门诊复查。随访时间为6~72个月。术后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王福权等疗效评定标准。本组60例, 优50例 (83%) , 良6例 (10%) , 差4例 (7%) 。疗效差的原因为局部广泛粘连, 术中渗血多, 仅行椎板减压, 未及神经根管减压所致。本组无术后感染出血, 神经受损等合并症。
3 讨论
3.1 关于腰椎管狭窄的定义, 我们经过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认为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腰椎管结构的异常所致狭窄而引起的相应神经结构受损的临床表现。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须有腰椎管结构的异常狭窄。②存在狭窄结构所致相应的神经根, 受损的临床表现。在临床分类中应根据狭窄压迫的部位和性质分为中央管狭窄和神经根通道狭窄二大类为妥, 其中包含发育、退变、损伤等诸因素。结合本组60例中单纯骨性狭窄12例 (20%) , 退变性椎管狭窄48例 (80%) 。说明椎管退行性改变产生此病病因的位置。临床上单纯性, 发育性椎管狭窄少见。继发性椎管狭窄多见。单纯为发育上的问题或椎管退行性改变, 不一定发生椎管狭窄的症状。只有二者同时存在时才易出现症状。症状为腰痛、腰椎管狭窄引起化学性和机械性神经根炎, 机械性刺激、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感, 椎管狭窄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扩张, 加重对神经根的压迫所致间歇性跛行, 会阴部麻木和刺痛感、排便和排尿困难、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3.2 术式及范围:
通过60例全椎板切除手术治疗, 认识到关键是松解狭窄区对马尾或神经根管对神经根的卡压, 以解除症状, 减压彻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有人认为其破坏性大, 影响背椎柱的稳定, 术后有可能发生滑椎或顽固性腰痛的问题。在60例患者的复查中, 尚无1例术后因顽固性腰痛需再做植骨融合术, 也未见脊柱滑脱的出现, 当然还有待观察。手术本身就是创伤, 在切除病变的同时, 也损伤正常的结构, 引起一些并发症, 特别是那些术前就存在脊柱不稳的患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术后确定手术的方式, 减压的范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性的开展全椎板切除, 单侧或双侧的减压等手术, 使其能达到减压治疗的目的, 又缩小手术范围。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及并发症是可能的。
3.3 手术的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本组60例中, 有8例病程超过了15年以上, 术中见椎管内广泛粘连, 探查神经根管通道彻底解除粘连, 仅做了单纯的全椎板切除。1例患者术后2年仍感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区域皮肤麻木愈合效果不理想。因此对诊断明确, 经过非手术治疗一段时间后, 效果不好的患者, 尽早手术, 对彻底解除椎管狭窄的病因, 恢复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3.4 健康指导
3.4.1功能锻炼的目的和原则, 手术解除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和粘连, 但受压后所出现的神经根症状以及腰腿部功能恢复, 仍需一个较长的过程。原则:先少量活动, 以后逐渐增加运动量, 以锻炼后身体无明显不适为度, 持之以恒。
3.4.2直腿抬高锻炼:术后2~3 d, 指导患者做双下肢直腿抬高锻炼。每次抬高应超过40°, 持续30 s~1 min, 2~3次/天, 每次15~30 min, 高度逐渐增加, 以能耐受为限。
3.4.3腰背肌功能锻炼:尽早锻炼腰背肌的功能。腰背肌功能锻炼时应严格掌握锻炼时间及强度, 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 一般开窗减压, 半椎板切除术患者术后1周, 全椎板切除术3~4周, 植骨融合术后6~8周开始, 具体锻炼方法为:五点支撑法, 患者先仰卧位、屈肘伸肩, 然后屈膝伸髋, 以双脚双肘及头部为支点, 使腰部离开床面, 每日坚持锻炼数10次。1~2周后改为三点支撑法, 患者双肘屈曲贴胸, 以双脚及头枕为三支点, 使整个身体离开床面, 每日坚持数十次, 最少持续4~6周, 飞燕法、先俯卧位, 颈部向后伸, 稍用力抬起胸部离开床面, 而上肢向背后伸, 两膝伸直, 再以床上抬起双腿, 以腹部为支撑点, 身体上下两头翘起, 每天3~4次每次20~30 min。功能锻炼应坚持半年以上, 对恢复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对腰椎管狭窄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观察的体会。方法 手术治疗对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以手术后路全椎板切除, 解除神经根的压迫。防感染联合抗生素治疗。结果 60例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优83%、良10%、差7%。结论 腰椎管狭窄患者通过全椎板切除手术治疗, 松解狭窄区对马尾或神经根管对神经根的卡压, 解除症状, 减压彻底是本病成功恢复的关键。
潜式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自2003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科行潜式减压术的患者。其中男患23例, 女患37例。年龄43~75岁, 平均60.2岁。病程2~13年, 平均6.3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腰部疼痛, 多伴一侧或双下肢麻木, 其中间歇性跛行者41例,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36例, 腰过伸试验阳性者48例。
1.2 影像学资料
术前对所有患者行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曲位摄影、CT和 (或) MRI检查, 显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退变, 无明显腰椎关节滑脱及脊柱侧弯患者。患者均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病例, 其中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39例。椎管中央狭窄25例, 椎管周边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19例, 混合狭窄16例。
1.3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位, 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后, 取以病变节段为中心的后正中切口。剥离双侧骶棘肌, 充分显露上下棘突、棘间韧带、椎间小关节及椎板。以病变椎管为中心呈倒八字形去除上下棘突部分骨质及棘间韧带, 然后咬掉上椎板下缘、下椎板上缘和黄韧带。用神经剥离子分离并保护神经根, 充分显露椎管, 用椎板咬骨钳向周围潜行扩大, 咬除肥厚钙化的黄韧带、增生的椎体后缘、椎板的内板;若有椎间盘突出, 可摘除突出髓核;若有侧隐窝狭窄, 可咬除增生内聚的关节突内侧1/3骨质。待椎管充分减压后, 常规止血、冲洗、放置引流管, 将两侧骶棘肌缝合, 即为棘间韧带重建术。然后逐层缝合。术后1~2d待引流液消失后拔出引流管, 5d左右在床上逐步进行五点支撑和燕飞式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 7~10d可带腰围下地活动, 并佩戴3个月。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OA) 腰痛手术疗效标准进行评分并计算好转率。好转率=[ (术前评分-术后评分) / (29-术前评分) ]×100%;好转率75%~100%为优, 50%~74%为良, 25%~49%为中, 0~24%或评分低于术前为差。术后腰椎稳定性评定采用White标准[3], 即L1~L5相邻椎体间成角>15°, L5S1成角>25°, 或L1~L5椎体间位移>3mm, L5S1椎体间位移>5mm即为腰椎不稳。
2 结果
6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 时间为6个月~7年, 平均为4.2年。结果优为37例;良为15例;中为6例;差为2例, 手术优良率为86.7%。术后腰椎不稳患者1例, 总体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随着现代脊柱外科理论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不断得以改进。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以全椎板切除减压或椎板开窗减压为主, 然而不断有报道证实此方案长期易产生脊柱不稳、顽固性腰痛等并发症。近些年来, 新的手术方法涌现, 都是以既能充分减压又能保持脊柱稳定性为最终目的。
在临床中常可以看到腰椎管狭窄症伴棘间韧带是损伤的患者, 而同时治疗椎管狭窄和棘间韧带损伤的报道却少见。董清平等报道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棘间韧带损伤时进行棘间韧带重建术, 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采用的潜式减压术以病变椎管中部为中心减压, 术野清晰、视角大, 能够充分减压, 手术设计符合脊柱三柱理论, 最大程度地保存了椎板、椎间关节突, 同时又可以重建损伤的棘间韧带, 使其接近正常生理状态, 从而能够保持和维护脊柱的稳定性, 降低了术后发生腰椎不稳、顽固性腰痛等并发症机率。
参考文献
[1]贾连顺, 杨立利.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外科学概念[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8) :509.
[2]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Assessnent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1984) [J].J Jpn Orthop Assoc, 1984, 58 (12) :1183~1187.
[3]White AA, Panjabi MM.Clinical biomechanics of the spine[M].2nd ed.Philadephia:lippincott, 1990:635~696.
腰椎狭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中男62例,女24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66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6年,最长18年,平均12年。12例出现严重的疼痛,不能行走,腰部呈弯曲位 (需行椎管封闭才能作相关检查) 。8例弯腰行走约100m左右,单侧下肢疼痛麻木,伸肌肌力下降58例。双侧下肢疼痛麻木肌力下降28例,4例合并会阴部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21例出现小腿腓肠肌轻微萎缩。82例病人全部经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行手术治疗,4例合并马尾神经压迫则及时行手术治疗。
1.2 影像学检查
86例病人中均行腰椎正侧位,左右前斜位,骶椎过伸过屈位的X线摄片提示:L4~5, L5~S1。椎间隙前宽后窄。椎体前缘可见骨赘物生长,没有发现腰椎滑脱。CT扫描提示L4~5, L5~S1椎间盘向左后方突出压迫脊膜囊神经根23例。L4~5椎间盘向左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31例。合并双侧侧隐窝狭窄28例。L5~S1椎间盘向正后方突出髓核游离压迫马尾神经4例。经图像测量结果:L4~5侧隐窝矢径最小1.7mm,最大3.0mm,平均2.55mm,黄韧带原4.1~5.2mm,平均10.66mm, L5~S1侧隐窝矢径最小2.0mm,最大3.0mm,平均3 mm。黄韧带原4.3~5.4mm。其中25例行MR检查数据接近CT扫描。
86例病人中,L4~5腰椎间盘突出31例。采用半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解除脊膜囊,神经根压迫。2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双侧侧隐窝狭窄采用双侧半椎板开窗及椎管潜行扩大术。4例L5~S1合并马尾神经压迫也采用双侧半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椎管。在寻找突出的椎间盘并确立之后摘除,然后再行椎管双侧侧隐窝扩大,术中见21例神经根压迫有少许弯曲,呈暗红色,水肿,松解后呈苍白色。我们在术毕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48h拔除。术后1~3周带腰围作腰背肌锻炼,4周症状基本消失,可下地活动。
2 结果
8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最短1.5年,最长5年,平均3.75年。本组86例,优41例,良36例,差9例。其中1例第10d出现持续低热,经MR检查发现为筋膜下血肿,行切开引流后症状消失。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原来工作者为优,工作中无腰痛下肢轻微不适者为良,轻度腰痛小腿外侧麻木疼痛者为差。
3 讨论
骨科专家指出,并不是每个腰椎间盘病人都有腰痛的症状,也有些病人只是出现下肢症状,如早期出现小腿和足部麻木不适;或有的一开始就是一侧下肢疼痛并伴有麻困症状,不久出现另一侧症状,一侧重一侧轻或原来的一侧症状消失等。上部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表现为股前侧的股神经痛症状,下部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表现为股后侧的坐骨神经痛症状。还有的病人腰腿痛症状同时存在;也有出现下肢症状后腰痛症状减轻或消失。
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下肢症状常与走、站有关,有的病人表现为持续性痛麻,症状重者影响行走活动,严重者下肢瘫痪,专家提醒要及早治疗。针对椎间盘突出症及早治疗,不单单为了减少症状对患者的折磨,也是为了防止突出的椎间盘的继发改变产生更多更严重的症状。本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病人以侧隐窝狭窄为主,临床症状、体征较为典型,采用双侧半椎板开窗及对双侧侧隐窝进行潜行扩大。这种方法具有对椎板破坏小,扩大范围相对较大。有时小关节退变、增生、肥厚时,则必须对其内侧作相应切除,一般切1/4左右。在行潜行扩大时有一定难度,首先摘除髓核后,突出的椎间盘已不构成对脊膜囊神经根的压迫,管内体积相对恢复,这样有利于潜行扩大侧隐窝,使其呈"桥式"状态。在行侧隐窝背侧骨性部分切除时,动作要准用力要轻,用咬骨钳咬除下关节突内侧半。再切除上关节突内侧半及前方的黄韧带和关节囊。对于扩大范围的决定,我们认为在前方已无压迫前提下,作侧隐窝背侧部分切除即可。经总结本手术方法是可行的,而对于远期减轻或降低腰椎失稳的发生有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作为, 姚猛, 佟方明.影响腰间盘突出症下肢症状的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 6 (09) .
[2]徐小彬, 吴小涛.女性退行性腰椎滑脱椎体软骨终板内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7, 7 (04) .
[3]关群, 廖乙名, 冯世龙, 等.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7, 7 (11) .
40例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篇8
关键词:局麻,小关节增生内聚,半椎板切除,神经根探查,侧隐窝,骨凿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结栖科2005~2012年手术治疗的40例腰椎管狭窄症、现报告如下:男25例、女15例, 年龄最小32岁、最大78岁。其临床表现:下腰痛占39例、都经过1~2月的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占35例;间歇性破行[1]占28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冠心病3例。体查:第2~5腰椎棘突间及棘突旁叩压痛、以突出部位为重;合并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占22例;跟腱反射减弱者占18例。发病时间5月~20年不等、其中3例有明显的腰部外伤史。X-ray显示: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赘形成。36例合并腰椎生理弯曲减小或消失、12例合并腰椎轻中度侧弯。均无腰椎滑脱。CT显示:30例合并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其中3例合并髓核脱出, 黄韧带肥厚、椎板肥厚、小关节突肥大增生。中央椎管狭窄15例、侧隐窝狭窄28例。
1.2 手术方法
经过完善术前准备、控制血糖、控制高血压、控制冠心病后、择期手术。35例局麻下进行手术、2例气管插管全麻、3例硬膜外麻醉。患者俯卧位、腹部悬空置于马蹄形海绵垫上, 常规消毒、铺巾。0、5%利多卡因行双侧或单侧脊神经后支阻滞、配合局部浸润麻醉成功后, 按照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正对第4、5椎间隙的解剖学标志进行定位。行后正中切口、切口长度按照术前CT显示的椎管狭窄的节段而定。对于症状表现以单侧为主者行患侧半椎板切除减压即可。对于中央椎管狭窄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抬高腰桥达15~20 cm。切开皮肤、皮下、及椎板上附着的肌肉, 宽骨刀向外剥离达到小关节外侧。置入椎板拉钩、进一步电刀清理椎板外的肌肉及纤维组织、骨膜剥离子进一步推拨, 达到清楚显示椎板、小关节突、关节缝、棘突、棘间韧带、骶骨斜坡。根据CT显示的最狭窄的节段切除相应的半椎板、可以同时切除两个相邻的椎板、及上下临位椎板的一半。先以锐利骨刀逐渐将肥厚的半椎板凿除削薄, 由浅入深的进行、一手严格把持骨刀避免失控、一手持骨锤、小心的呈45°倾斜与身体长轴方向锤击、并翘起凿除的骨片、由浅入深的进行、直到能看到硬膜外脂肪, 同时小探子通过突破口伸入椎管内剥离硬膜囊、神经根与椎管的粘连, 使用骨凿先将肥厚的椎板部分凿除、使之变薄, 便于椎板咬骨钳咬除进一步的操作。向外凿除达上关节突的内侧半[3], 就能很轻松的显露出硬膜囊及神经根, 将狭窄的侧隐窝完全开放、减压、对于侧隐窝内的充盈的静脉注意保护。一旦损伤、表现为明显的椎管内出血, 棉片压迫数分钟即可止血, 然后伸入手指触摸有无明显的突出的硬块, 即是突出的间盘, 将神经剥离子紧贴突出的硬块表面将神经根、硬膜囊向对侧推开, 可达中线。完全暴露出白色的突出的硬块, 以长柄尖刀环形或十字切开后纵韧带, 伸入髓核钳将突出的髓核尽可能的清除干净, 但是不通过深进入椎间隙, 不要超过2 cm的深度, 以防损伤前方的大血管, 造成致命性大失血。术中C臂透视确定减压节段, 防止遗漏。将侧隐窝内置入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神经根复位后硬膜囊表面覆盖明胶海绵保护。因局麻下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便于随时配合进行足部活动, 预防神经损伤、并根据患者患侧下肢有无减压后的轻松感及时评估减压效果。最后置入引流管接负压吸引球并逐层缝合切口。术中失血150~800 ml、平均失血250 mm, 失血多者给予红细胞悬液2~4U。其中5例术中发现硬脑膜破裂、因裂口小、未做硬膜修补处理, 予以腰背肌筋膜加压、加密缝合之, 不做负压引流。术后取头低足高位。以俯卧位为主、压迫止血、每2~4 h正确翻身一次。术后12 d拆线、术后3周带腰围下床走路。3月内避免弯腰负重。
2 结果
术后患者下腰痛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明显改善, 能够从事一般轻度体力劳动。一例患者术后10 d切口仍渗出、经换药后愈合。
3 讨论
(1) 腰椎管狭窄症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经过药物、理疗、按摩、牵引等保守治疗后多能暂时缓解, 但部分患者下腰痛症状重,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 必须进行手术探查减压。 (2) 对于多数患者, 下腰痛及神经压迫偏于一侧, 行单侧半椎板切除即可满足减压目的, 大大减少了全椎板切除造成的下腰失稳的并发症。 (3) 局部浸润麻醉配合脊神经后支阻滞对于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性大、效果满意、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便于更好的保护神经根。并能及时了解有无减压后的轻松感及双下肢的运动情况。 (4) 骨凿直接打开椎板进入椎管, 方法简单、便捷、特别对于椎板肥厚者, 显示了无可替代的优势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并提高了减压的彻底性。由于下腰椎正对的硬膜囊及神经根均为纤维性的神经成分足以耐受间接的锤击震荡。但是要注意绝对把持好骨凿不至于失控呈45度倾斜位小心锤击并随时将相应的骨片掀起咬除逐渐将肥厚的椎板削薄便于椎板咬骨钳的进一步操作。 (5) 侧隐窝在解剖学上位于上关节突与对应的椎间隙之间, 神经根发出后斜向外下通过侧隐窝进入椎间孔内。侧隐窝是神经根受压的常见部位, 上关节突在异常外力作用下发生肥厚、增生, 其前方正对椎间隙, 椎间盘退变后多突向后外侧, 故而侧隐窝能否完全开放, 对于神经根彻底减压很有意义。 (6) 侧隐窝完全开大后, 伸入手指尖触摸有无突出的硬块, 对于术中探查有无间盘突出价值很大。 (7) 直视下顺着侧隐窝的最外侧紧贴前方的后纵韧带使用神经剥离子向内侧扒开神经根、硬膜囊, 完全彻底的显露出突出的硬块, 方可进行尖刀环切或十字形切开此硬块表面的后纵韧带及后纤维环, 伸入髓核钳尽可能的摘除间盘组织, 进入椎间隙的深度不要超过2.0 cm。绝对避免髓核钳进入过深损伤椎体前方的大血管造成致命性大失血。 (8) 侧隐窝内静脉丛多处于充盈状态, 壁薄, 极易损伤破裂出血, 术者一定不要慌乱、用棉片予以压迫数分钟即可止血。 (9) 传统的单纯的使用椎板咬骨钳进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技术对于老年椎板高度肥厚、侧隐窝极度狭窄者, 部分患者椎板厚度可达15 mm以上, 操作很是困难, 不但手术时间明显延长, 并且达不到彻底减压的目的, 并且误伤神经根硬膜囊的风险加大, 手术效果不太理想。 (10) 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 先伸入神经剥离子分开粘连, 再进行咬骨、凿骨, 一旦发现硬脑膜撕破、脑脊液溢出, 术中行头低位, 如硬膜破口大, 予以缝合修补。对于小的破口, 可不予处理, 强调腰背筋膜要加压加密缝合, 术后不使用负压引流, 取头低足高位3~5 d即可。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012:2066.
[2]陈安民, 徐卫国.脊柱外科手术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30.
腰椎狭窄 篇9
椎间盘突出是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压迫相邻的神经根、脊髓,造成周围组织水肿、椎管狭窄、脊柱侧弯等。患者常常感到颈部僵直、头晕头疼、胳膊手麻,严重者胸闷恶心、失眠多梦,腰部疼痛酸困、并沿坐骨神经往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小腿常出现肿痛、麻木、发凉甚至抽筋,坐立行走都难持久。严重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腰部侧弯、足下垂、肌肉萎缩、力量减弱,甚至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排尿无力、性功能障碍等。
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最佳治疗方法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归纳为两类:
一、止痛缓痛
服止痛药、牵引、按摩、针灸、理疗、熏蒸、封闭、骶骨注射、输液等。只能解决一时痛苦,效果只是暂时的,当受凉、劳累、姿势不正确时就易复发或加重。
二、断根治疗
根治的方法有:髓核切除手术,手术摘除创伤性大,风险高,恢复期长,费用昂贵因而受到极大限制,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是髓核溶解术。
解放军301陈锦云教授研制的“透骨祛痛贴”,富含多种生物活性酶,贴敷患处及相关穴位配药力是传统膏药的50倍,药力能够直透皮下骨质,通过中药连锁生化反应使椎间盘突出物失水萎缩(78%都是水分)体积小,直至溶解消失,从而解除对神经的压迫,促进功能恢复。同时能抑制钙化。增生的发展,并能够松解血管、韧带的粘连,消除无菌性炎症,迫使椎间盘养分的吸收,弹性增强,最终达到消除炎症、解除疼痛、彻底康复的目的。
由于该药针对病因,穴位贴敷,药力强大,作用直接,急症患者72小时就能见效,一般患者15天疼痛麻木症状基本消失,久治不愈的顽固患者一般1个月左右见效,3—5个疗程康复。腰部充满活力,坐立走躺弯腰翻身灵活自如。
膝关节病 久拖不治后果严重
人过四十以后,早早晚晚都会出现关节不灵活,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肾骨酶流失过多,关节软骨营养失调,磨损变薄,出现退行性改变,对关节保护降低,慢慢就会出现膝关节病。膝关节患者除表现为关节疼痛外,上下楼关节疼痛更厉害,早晨起床时或久坐站起时,关节僵硬不灵活,活动时有“咯吱咯吱”的摩擦声,或“咯嘣咯嘣”的弹响声,早起时关节疼痛加重,严重者需要扶床边反复几次才可以离床行走,此时患者多为晚期持续性疼痛。严重者还会出现关节积液、滑膜肥厚产生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对家庭和社会来说都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全新的治疗理念 断根治疗
西医界多认为,目前医学还没有能力使关节病的病程逆转,患者只能用止痛药、打封闭针缓解症状。然而随着“百灵奇草神贴”的研制成功,这种局面已经被彻底打破。根据北京301医院老专家陈锦云教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的“百灵奇草神贴”富含多种生物活性酶,对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具有极强的营养修复功能,该药采用穴位贴敷,透皮吸收,不仅能够溶解钝化骨刺,消除无菌性炎症,控制、阻止骨质增生的迁延、发展和恶化,大部分患者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尤其是急性发作期,疗效更佳,一般7天可恢复正常生活。即避免了口服止痛药引起的胃肠不适、肝肾损害,又避免了手术痛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百灵奇草神贴专门针对治疗膝关节骨刺、滑膜炎、半月板损伤、退行性病骨性关节炎等关节顽症。
透骨祛痛贴专门针对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增生滑脱等顽疾。专药专治,综合穴位贴敷,不脏不流不过敏,不怕病情重,越重越管用;不花冤枉钱,轻松治好病,百灵奇草神贴和透骨祛痛贴上市5年以上,治愈了数以万计的骨病患者。
腰椎狭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9~76岁,中位年龄58岁,病程0.5~8年,平均病程(4.2±1.3)年。全部患者均有腰痛,双下肢麻痛及间歇性跛行。4例患者双下肢肌力减退。2例患者排便功能障碍。其中7例L4~5椎管狭窄,9例L4~S1椎管狭窄,6例L3、4椎管狭窄,5例L3~S1椎管狭窄,1例L2~S1椎管狭窄。四个节段1例,三个节段5例,两个节段15例,1个阶段7例。全部患者均予以CT或MRI检查,结果显示均存在程度不一的椎管内骨质增生,黄韧带增生肥厚,小关节内聚,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等。
1.2 方法
全部患者予以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后俯卧手术床上,予以软枕垫于患者胸部和双侧髂嵴,使腹部悬空,防止腹压过高以使术中出血量减少。术中采取C型臂X光机进行减压节段定位。予以腰部正中切口,对骶脊肌钝性分离,使椎板和双侧小关节突显露于术野,将狭窄节段的椎间板黄韧带切除,采用咬骨钳咬除上位椎板下缘和下位椎板上缘大约1/4的骨质,椎板开窗面积为1.5 cm×2.0 cm左右,予以锐利的刮匙刮除余下椎板下黄韧带和椎板内面骨质,保留外板,若存在侧隐窝狭窄,潜式切除恻隐窝黄韧带和内聚在上关节突内侧1/3骨质,使侧隐窝扩大,全部患者予以探查狭窄节段椎间盘,若存在椎间盘突出或滑脱,予以髓核钳对髓核进行摘除,至椎管减压充分,硬膜囊膨隆、搏动正常后,术后盐水冲洗伤口,置入18号硅胶管进行负压引流,逐层对伤口进行缝合。24 h引流量少于50 ml时拔除,若术中硬模破裂待引流液清亮后拔除,术后均卧床1~3周,根据患者骨质情况在患者下床后指导其行走练习。出院后每月定期进行复查,以了解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1.3 随访及疗效判定标准
全部患者获得术后随访,全部患者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进行复查,行影像学检查。随访时间0.5~4年。根据日本整形协会标准的腰腿疼痛麻木、间歇跛行、括约肌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四项指标将随访情况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腰痛、双下肢麻木及间歇性跛行小时,排便功能障碍消失为优;(2)间歇跛行改善,少有腰痛和双下肢麻木,排便功能障碍基本消失为良;(3)腰痛、双下肢麻木和排便功能障碍略有改善为尚可;(4)症状未出现好转为差[2]。
2 结果
28例患者术后效果,优占67.9%(19/28),良占17.9%(5/28),尚可占10.7%(3/28),差占3.6%(1/28),优良率为85.7%。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绝大多数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一般发病人群为40岁以上的男性。普通人正常椎管面积在1.45 cm2以上,老年患者的脊柱均存在程度不一的退变性变化,但只有部分患者会有临床症状[3]。有文献研究显示[4],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变化是造成退变性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因为椎间盘由于生理力学及生物化学的变化,使之高度下降,纤维环及椎间盘膨出,形成骨赘。这些退变性病变导致生物应力传递向小关节,使小关节软骨发生侵蚀,关节间隙逐渐变窄,软骨下骨出现硬化,进一步发展为小关节增生、关节囊变厚,进而出现骨赘及半脱位情况,导致中央椎管、恻隐窝和神经孔面积变窄,引起神经根和硬膜囊受压而产生临床症状。同时,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脊柱滑脱、活动度加大及黄韧带肥厚,造成椎管进一步狭窄,从而加剧了患者的神经压迫症状。
目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有推拿、理疗、牵引、针灸等方法,但效果不佳。同时,由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缓慢,起病重,体征少特点,有学者[5]主张早期进行手术治疗。而又有文献报道显示[6],由于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硬脊膜和神经根的损伤,而术后又会出现继发性脊柱不稳,椎管再次狭窄等并发症状,因此,对于年龄小且症状轻的患者应先采取保守治疗,未见效果者可再行手术治疗。而国外有文献[7]表明,只有15%左右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方需要手术治疗,而其手术的适应证为出现进行性的下肢肌无力或马尾综合征,生活质量差,采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通过本文研究,笔者认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情复杂多样,需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采取手术治疗。而在术中需要将减压和稳定的关系处置妥当。因此,需要一种既能既能对椎管和神经根管充分扩大,又不破坏脊柱稳定性,既能使原腰椎活动范围得到维持,又不产生新的压迫的术式。根据以上原则笔者采取双侧椎板开窗潜式减压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治疗,术中推板开窗面积仅为1.5 cm×2.0 cm左右,采用咬骨钳及锐利刮匙清除了致压物,保留了棘突、韧带、小关节突等,这样既硬膜囊神经减压充分,又维持了腰椎的稳定性,并将硬膜囊和神经根粘连情况尽可能的减少,且手术创伤小,不需要采取输血、植骨治疗等措施,使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减轻。本文中28例患者均采用双侧椎板开窗潜式减压术治疗效果均比较满意,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双侧椎板开窗潜式减压术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效果,优占67.9%,良占17.9%,尚可占10.7%,差占3.6%,优良率为85.7%。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用双侧椎板开窗潜式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较好,但要严格把握其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外科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杂志[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712-1717.
[2]沈茂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有关问题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6,28(9):1325-1327.
[3]张外,刘少喻,赖南庆,等.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特点及手术方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2):225-226.
[4]张松,张涛,蔡荣,等.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早中期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3):1561-1562.
[5]戴斌,许建安,吕锦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J].颈腰痛杂志,2007,28(5):425-428.
[6]刘伟,贾连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预后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3):2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