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狭窄

2024-09-14

血管狭窄(精选8篇)

血管狭窄 篇1

我院对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例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应用支架植入术, 均一次成功,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8例患者中, 男5例, 女3例;年龄43~78岁, 平均 (64.6±2.3) 岁。所有患者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血管狭窄, 狭窄程度65%~90%, 其中基底动脉狭窄3例, 椎动脉颅内段2例, 大脑中动脉M1段3例。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身麻木、眩晕、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偏瘫等。所有患者均给予Wingspan支架植入术治疗。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入院护理

患者入院后, 详细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有无家族史、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全身性疾病, 正确评估患者临床情况, 预防术后高灌注综合征。

2.1.2 心理护理

颅内血管成形术应用Wingspan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新技术, 患者往往缺乏对这种术式的正确认识而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等负性心理, 因担心手术疗效, 而产生心理压力。为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 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目的及必要性, 并讲解该术式的优势和成功案例, 及时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消除患者心理负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1]。

2.1.3 术前准备

术前协助患者做好胸片、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常规检查, 术前给予预防脑血管痉挛的药物, 且术前6h禁食禁水。

2.2 术中护理

(1) 准备好术中急救药品, 如肾上腺素、肝素、20%甘露醇等, 及相关手术器械; (2) 协助患者取平卧体位, 并将头部固定, 便于暴露手术区; (3)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待患者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管, 建立静脉通道; (4) 加强术中观察, 由于导管、导丝推送时, 会引起血管痉挛, 可能造成脑部缺氧、缺血, 甚至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为此应加强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律等变化情况, 若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协助医生处理; (5) 计算肝素量, 预防全身肝素化。

2.3 术后护理

2.3.1 常规护理

术后绝对卧床休养, 去枕平卧, 在解除穿刺点加压包扎前, 对肢体采取制动措施, 不可抬高头部, 且翻身时应伸直穿刺侧位的髋关节;保持血压在110/70mmHg~140/90 mmHg;加强心电监护, 每隔30minj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等临床变化;待患者清醒后, 且病情稳定, 可依据患者临床情况给予半流质饮食;多饮水, 促进排除造影剂, 并观察造影剂不良反应;观察术后72h观察尿量, 预防肾功能损伤;同时, 加强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 若皮肤颜色变暗, 且肢体温度变冷、下肢动脉脉搏消失, 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3.2 抗凝护理

术后加强抗凝护理, 预防血栓发生。对需肝素化患者, 应每隔2h监测ACT值, 调整肝素剂量;固定买鞘拔除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 1次/12h, 并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持续治疗。并严密观察患者皮肤黏膜、口腔黏膜、消化道有无出血征象, 若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2]。

2.3.3 血管痉挛护理

导管、导丝刺激操作易引起血管痉挛, 为此应遵医嘱术后继续给予尼莫地平微泵输注4ml/L, 并观察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

2.3.4 过度灌注综合征护理

由于植入支架后会重新分配血液, 而病灶周围组织小动脉尚不能承受正常血流量, 易引起血液过度灌注, 导致脑水肿、大范围渗血等。为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观察, 若出现异常, 应及时考虑为过度灌注综合征, 需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3.5 出院指导

出院前,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情绪激动, 劝诫患者不可做重体力活及剧烈运动, 鼓励灌注每日参加舒缓的户外体育锻炼, 注意劳逸结合。在饮食上, 应给予低脂、低盐、高营养、高维生素的饮食, 同时, 指导患者如厕或起床起身时, 切忌不可用力过猛, 应缓慢起身。严格遵医嘱服药, 并定期到院复诊。

3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植入成功, 经围术期护理, 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 无并发症, 出院随访6个月, 临床效果良好。

4 小结

加强对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有利于提高颅内血管成形术成功率, 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降低术后并发症,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对临床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例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应用支架植入术围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植入成功, 经围术期护理, 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 无并发症, 出院随访6个月, 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加强对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有利于提高颅内血管成形术成功率, 对临床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护理

参考文献

[1]简崇东, 梁雄壮, 黄建敏, 等.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 2012, 14 (5) :183.

[2]张劼, 李玲, 何金爱.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广东医学, 2010, 25 (7) :185.

血管狭窄 篇2

【关键词】脑血管狭窄;支架植入;介入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96-02

脑动脉狭窄是引起脑卒中,从而致残,甚至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脑血管支架置入成形术已成为脑动脉狭窄的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可有效地预防脑缺血发作及因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引起的脑梗死。我院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为10例脑血管狭窄患者进行了支架植入介入手术治疗,术后除2例患者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通过及时调控血压,使患者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其他8位患者均病情稳定,术后患者均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我科10例脑血管狭窄患者行支架介入术后的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例患者中男性8人,女性2人,年龄在52-78岁之间,其中既往患有高血压病史6例,脑梗死病史8例,通过头颅CT、头MRI、经颅多普勒血管彩色超声(TCD)、 DSA证实狭窄程度(≥75%)等相关检查,发现患者颈内动脉狭窄有6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有4例,均无动脉畸形及动脉瘤发生。

2 脑动脉支架植入成形术手术方法

2.1 术前准备 常规检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三项、心电图、X线胸片、TCD、头部CT或MRI、DSA全脑血管造影。控制血压、生命体征支持、术前备皮、PG及碘皮试。术前3天常规服阿司匹林及玻立维。术前进少量软食,禁水 4h;术前30min肌肉注射鲁米那

2.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血管鞘,DSA监视10例脑血管病患者行支架成形置入术。[1]

3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术后护理要点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因为此技术是一项新的治疗技术,有的患者和家属对此缺乏了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担心治疗效果不佳而产生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耐心、详细的解释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目的,告知操作方法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消除其顾虑,使之理解和配合。

3.1.2责任护士配合医生做好术前相关准备 工作(术前准备)

3.2术中配合

3.2.1患者取平卧位,建立静脉通道,穿刺血管肢体多选择手术对侧肢体,以留置针为好。

3.2.2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以保证急救所需。

3.2.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及肢体活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因在导管及导丝推送过程中及支架释放中可刺激颈动脉血管发生血管痉挛,造成脑缺血、缺氧,刺激迷走神经兴奋而致心动过缓;可能撕裂血管内膜和斑块使栓子脱落而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如出现头痛、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3.3术后护理

3.3.1 体位 术后平卧,穿刺侧下肢伸直,禁止弯曲,术后6h拔除动脉鞘,穿刺部位加压包扎,使用压迫器压迫止血8h。穿刺侧肢体制动24h。不可下床,协助作好各项生活护理。

3.3.2穿刺点的护理 手术完毕穿刺点加压包扎,每2H对压迫器逆时针方向旋转2圈共4次,逐步放松压迫止血,并严密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或血肿,每15-30min巡视病房一次,测足背动脉搏动1次,观察下肢皮肤色泽和温度,若出现足背动脉搏动细弱、皮肤温度低、穿刺点有出血倾向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从拔除动脉鞘开始计时,24h后拆除绷带,穿刺点用碘酒消毒后以无菌纱布覆盖。

3.3.3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 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术后并发症中最危险的是急性颈动脉闭塞,其原因主要是斑块下出血或斑块破裂后继发性血栓形成。因此术后常规使用肝素治疗,患者回病房后根据医嘱给予肝素(12500u+生理盐水50ml)静脉泵推注,以300u/h或1.2ml/h速度推注,4h后暂停使用肝素2h,患者无不适便可拔除动脉鞘,拔鞘后再观察2h继续使用肝素,仍以每小时1.2ml速度维持24h。术后24h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克赛针4000u)腹壁皮下注射5~7天,每日2次,q12h使用。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应严密观察凝血情况,延长局部按压时间,预防皮下出血。术后监测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严密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或紫癜、大小便的颜色及其他脏器有无出血征象。如患者出现皮肤大片淤斑、牙龈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或拔针后针眼血流不止等出血倾向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停止抗凝治疗。

3.3.4主要并发症的观察:

3.3.4.1 脑血管痉挛 为防止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 术后24小时给予尼莫地平10mg+0.9%NS50ml以10-12ml/h静脉微泵推注,使血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有无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 由于手术中支架释放刺激了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血压下降,一般可静脉使用 多巴胺和阿托品使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在以上10例患者中无一例此并发症发生。

3.3.4.2高灌注综合征 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并发症。同时长期的缺血状态可导致血—脑脊液屏障结构出现病理性改变,脑动脉重度狭窄被解除后,颅内血流量明显增加,同侧脑血流量成倍增加,超出脑组织的正常代谢需求,血—脑脊液屏障被破坏[2],出现头痛、谵妄、呕吐、癫痫发作及局部神经功能缺损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及同侧颅内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在10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此并发症,通过及时调控血压,给予脱水和对症治疗后患者2两天后均病情稳定。

3.3.5 预防感染 术后遵医嘱给予青霉素预防感染,补充液体利于造影剂的加速排出。

4 出院指导:

4.1出院后3~4周内限制重体力活动,以后也应避免剧烈活动。

4.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兴奋等。

4.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科学饮食,劳逸结合。

4.4向患者说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院外继续服药波立维片、拜阿司匹林片、立普妥片,3个月后停用波立维,半年后拜阿司匹林改为睡前一片口服长期维持)。并教会患者自己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注意皮肤有无瘀斑、有无黑便、牙龈出血不止等症状发生)。

4.5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定期复测血压。

5 小结:

上述10例患者在接受脑血管狭窄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通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及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及精心治疗和护理,杜绝和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很快恢复了健康。出院随访中发现无一例患者回家后出现不适感,说明支架植入术的确是脑血管狭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董申琴 陈莉 董惠丽 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J].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7,9(9)

血管狭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08~2008—12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8例, 男38例, 女20例, 年龄50~72岁, 平均58岁, 临床诊断脑梗死35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16例, 后循环缺血7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行TCD、MRA及颅脑CT和 (或) MRI检查。

1.2 仪器和方法

1.2.1 TCD检查

应用理邦仪器CBS-Ⅱ型双通道TCD机对患者行TCD检查, 用2MHz探头, 从颞窗分别检测左右大脑中动脉 (MCA) 、前动脉 (ACA) 、后动脉 (PCA) , 从枕窗分别检测基底动脉 (BA) 和左右椎动脉 (VA) 的各种血流参数。TCD颅内血管狭窄诊断标准[3]: (1) 峰值流速 (Vs) >140cm/s, 平均流速 (Vm) >80cm低频成分增加, 伴涡流和血管杂音; (2) Vs>160cm/s, Vm>120cm/s, 可无明显的涡流或杂音; (3) Vs:140~160cm/s, Vm:80~120cm/s, 无明显的涡流或杂音, 但Vm较对侧同名动脉流速快20%以上。

1.2.2 MRA检查

应用西门子1.5T Magnetom, Symphony P核磁共振扫描仪, 利用三维时间飞跃技术扫描, 并以最大投射强度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 (MPI) 。根据MRA所示狭窄的信号丢失量和颅内管腔缩减程度对其狭窄进行评定[4]。

1.3 统计学处理

计算两种方法的χ2值, 并计算出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 (TCD与MRA检查结果均阳性的血管数和MRA阳性血管的总数之商) 、特异性 (TCD与MRA均阴性的血管和MRA阴性的血管总数之商) 、假阳性 (TCD阳性, 但MRA阴性的血管数与MRA阴性的血管数之商) 、假阴性 (TCD阴性, 但MRA阳性的血管数与MRA阳性的血管数之商) 。分析TCD与MRA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2 结果

58例患者颅内血管中, MRA阳性27例, 阴性31例, TCD阳性26例, 阴性32例, 以MRA为标准, TCD阳性有22例与MRA相符, 而阴性中28例与MRA相符, 假阳性3例, 假阴性5例。TCD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81.48%、90.32%、9.68%和18.52%。结果见表1。

+代表阳性结果, -代表阴性结果, χ2=0.125, P>0.05。

3 讨论

目前, 脑血管疾病已成为高发病之一, 而且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病是临床常见病因。早期诊断脑动脉狭窄, 是临床早期干预其发展为脑梗死的重要措施。TCD是通过测量颅内血管内的血流速度, 观察频谱变化来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 间接地反映血管内壁情况, 可以作为筛查颅内血管狭窄的方法之一。本文中, 观察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TCD诊断为狭窄的结果与MRA结果分别对比分析, 两种检查方法阳性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 符合统计学指标。在本组病人,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1.48%、90.32%, 提示TCD在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阳性检出率与MRA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我院TCD的操作及诊断技术是成熟可信的, 完全可以作为筛选检查方法之一, 筛选出适合做DSA检查以求明确诊断或需要介入治疗患者, 并可以作为大脑中动脉介入前评估及术后评价与长期监测指标。 虽然TCD在诊断脑血管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高, 但TCD也有其局限性。1) TCD检查受检查者技术的影响。2) 而且还受颞窗的限制, 有的患者无法获得完整的多谱勒信号。3) TCD检测不能直接观察血管状况, 因而TCD有时会将高流速的代偿血管诊断为狭窄动脉, 造成血管狭窄的误诊, 而合并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 狭窄后血管内压力降低的血管, 由于血流速度不增快, 造成颅内动脉狭窄的漏诊。 目前检查颅内血管狭窄有DSA、CTA、MRA、TCD等方法。TCD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MRA的不足, 在诊断颅内血管狭窄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是血流流速增快。对仅有血管病变尚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且CT、MRI无阳性所见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 TCD无疑是筛选和早期发现病变部位的有效检测手段。 本组观察证明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因而TCD可作为常规的筛选检查。相信随着影像医学的进步, TCD的诊断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应用TCD可以帮助临床医务人员获取更加详尽、直观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颅内血管狭窄,经颅多普勒超声,核磁共振扫描仪

参考文献

[1]范常锋, 黄一宁.2711例社区居民脑血管狭窄的流行病学调查[J].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9 (1) :36-38

[2]Suh DC, Lee SH, Kim KR, et al.Pattern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stenosis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stroke;different involvement of in-tracranial versus extracranial vessels[J].Am J Neuroradiol, 2003, 24 (2) :239-244

[3]黄一宁, 高山, 王莉鹃, 等.闭塞性脑血管病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血管造影比较[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7, 30 (2) :98-101

血管狭窄 篇4

关键词:宝石能谱CTA,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狭窄

脑血管病属于内科的常见病之一, 同时也属于多发病, 其致死、致残率高, 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脑血管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查体、CT、MRI、脑动脉成像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和脑血管造影等。目前, 脑血管造影已成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1]。但由于其属于有创性检查, 在临床的应用中, 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 宝石能谱CT在临床中的应用正变得日益广泛, 但其在临床诊断中是否准确, 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如何等仍需进行深入研究。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我院100例诊断为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宝石能谱CT检查与脑血管造影结果的对比, 评价其在诊断脑血管病上的灵敏性与特异性, 为选择最佳的诊断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确诊为脑血管病、已行宝石能谱CT检查, 并于2周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100例, 其中男64例, 女38例, 年龄40~78岁。

1.2 CTA检查

脑血管C TA成像在我院宝石C T室完成, 使用机器型号:GEHD750。

1.3 脑血管造影检查

采用GELCV 1000 m A血管数字减影机, 采用Seldinger法对股动脉进行穿刺, 置入5F血管鞘, 注射肝素3000 U, 采用猪尾导管、VER椎管行主动脉弓、左、右椎动脉造影。脑血管DSA、CTA判断血管狭窄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临床试验标准, 分为4级:Ⅰ级, 轻度狭窄 (10%~29%) :Ⅱ级, 中度狭窄 (30%~69%) ;Ⅲ级, 重度狭窄 (70%~99%) ;Ⅳ级, 闭塞 (100%) 。分析的血管范围包括颈动脉、椎-基底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 (ACA) A1、A2段, 两侧大脑中动脉 (MCA) M1、M2段, 两侧大脑后动脉 (PCA) P1、P2段。

1.4 统计学方法

以脑血管造影结果作为参照标准, 比较CTA和脑血管造影的结果。以脑血管造影诊断的动脉狭窄程度±10%的范围为参考标准, 评估出脑血管CTA诊断脑血管病的病变部位以及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

100例患者中, CTA对诊断颈总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见表1。CTA与脑血管造影诊断不同位置动脉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

100例患者, CTA全部显示, CTA与脑血管造影检出狭窄程度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但对于脑血管造影检出完全闭塞的血管共12支, CT检查中均显示为高度狭窄而非完全闭塞。对于CT检查正常的血管, 脑血管造影检查也基本正常, 符合率基本达到99.0%。

3 讨论

宝石能谱CT的问世及其临床应用使脑血管病的无创检查获得开创性进展。与以往CT比较, 其球管转速加快, 探测器宽度增加, 扫描速度加快, 经后处理可获得完整、清晰的三维立体像, 是最近几年国内、外应用于临床新的诊断技术。对于它的大样本研究国内、外报道比较少。本研究以脑血管造影作为金指标, 观察100例患者, 显示CTA检查脑血管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Marks等[2]曾比较了颈动脉疾病的DSA和三维CTA后发现三维CTA和DSA的总符合率达到89%。本次研究中, 宝石能谱CT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的结果与相关报道类似[3]。在本研究中, 宝石能谱CT对颈总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近段、远段及分支显示率较脑血管造影次之。

在对血管形态学资料进行显示时, CT血管造影检查还能够清楚地将颈动脉管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显示出来, 并可通过CT值的测量, 初步对其稳定性做出评估。但是, 依靠对含有对比剂的血液进行扫描后, 对数据进行采集、重建而获得的图像, 为CTA成像。因此, 当颈动脉狭窄十分严重时, CT所采集的数据可能过少, 重建时的血流比实际血流小, 其所测得的狭窄百分率可能大于实际, 有对狭窄进行夸大的倾向。甚至对于某些患者来说, CTA显示其血管已闭塞, 而DSA仍显示有血流通过[3], 在本研究中, CTA检查正常的血管, 脑血管造影检查也基本正常, 符合率基本达到99.0%。与脑血管造影比较, 宝石能谱CT对脑血管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目前宝石能谱CT还广泛用于评估脑动脉脉狭窄、斑块、桥血管和支架术后复查等多个领域。

4 结论

4.1宝石能谱CTA是一种安全、简便、较为可靠的脑血管病变无创检查方法, 对脑血管主要血管的中、重度狭窄病变、桥血管等均显影良好, 对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介入前据CTA结果做出能否介入治疗和怎样介入治疗的决定。

4.2宝石能谱CTA对钙化斑块判定最准确, 而脑血管造影主要显示血管腔内病变。对血管钙化的判断准确性较差。因此宝石能谱CTA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不仅可准确显示出脑动脉斑块的位置、形态和长度, 还可将斑块的成分显示出来, 可对钙化斑块和非钙化斑块加以区别。

4.3存在的问题: (1) CT不能明确诊断一些慢性闭塞的血管, 可能与闭塞血管有侧支循环供血至闭塞远段, 在CT中仍能看到远段血管走行而被误判为血管狭窄有关; (2) CT对轻、中度的斑块和狭窄判定有一定差异, 必须造影检查; (3) CT检查增加射线照射的剂量不可避免, 多次检查易造成放射性损害。

参考文献

[1]Fuchs TA, Sah BR, Stehli J, et al.Attenuation correction maps for SPE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from contrast-enhanced coronary CT angiography: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 with single-source dual energy and material decomposition[J].J Nucl Med, 2013, 54 (12) :2077-2080.

[2]Marks MP, Napel S, Jordan JE, et al.Diagnosis of carotid artery disease:preliminary experience with 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 spiral CT angiography[J].AJR, 1993, 160 (6) :1267-1271.

血管狭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6例, 按病床单双号分为对照组48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男36例, 女12例;发病时间1~5 h, 平均 (3.4±0.8) h;年龄53~74岁, 平均年龄 (62.9±4.5) 岁。治疗组男37例, 女11例;发病时间1~6 h, 平均 (3.6±0.9) h;年龄53~75岁, 平均年龄 (62.7±4.3) 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内容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 使用降压、调脂、降糖等药物, 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 急性患者可采用氯吡格雷 (70 mg/d) 与阿司匹林 (150 mg/d) 联合用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患者术前禁食6 h, 为保持血压平稳, 术前30 min注射尼莫地平。患者行局部麻醉后, 对右股动脉进行穿刺并置入8 F导管鞘, 为保证患者活化凝血时间较正常水平高, 全身给予70μg/kg肝素, 并每小时进行追加用药。使用造影管对患者颈动脉远端进行造影, 了解血管狭窄程度、部位, 选择合适支架通过8 F导管经微导丝置入狭窄处, 在支架到位后, 一只手稳住支撑杆的固定位置, 一只手缓慢释放支架。在释放支架过程中可稍停一下, 观察支架位置, 让支架充分贴壁固定, 再释放全部支架。支架释放后再行造影观察血管供血情况, 术后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维持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血管狭窄程度分别为 (71.6±8.3) %、 (71.4±8.6) %, 差异不显著 (P>0.05) , 治疗后狭窄程度分别为 (57.6±6.1) %、 (31.7±4.6) %, 均有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患者狭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t=23.4869, P<0.05) 。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对照组低血压、复发、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0%、16.7%、10.4%, 治疗组分别为8.3%、4.2%、0.0%, 对照组较治疗组低血压出现少, 但复发、脑卒中发生率较高 (P<0.05) 。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会出现暂时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且易引发脑卒中等脑部疾病, 同时此病复发率较高, 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此病多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2], 同时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有扩血管、疏通血管、改善血循环作用的药物治疗。血管内支架形成术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狭窄程度, 加快患者恢复。此手术能有效重塑患者狭窄动脉的形态结构, 使血管狭窄程度减轻, 恢复血管血液循环, 有效避免患者脑部缺氧、缺血而引发的功能性障碍[3]。本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狭窄情况均有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低血压、复发、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0%、16.7%、10.4%, 治疗组分别为8.3%、4.2%、0.0%, 对照组较治疗组低血压出现少, 但复发、脑卒中发生率高 (P<0.05) 。

综上所述, 临床对因血管狭窄引发的暂时性脑缺血发作, 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狭窄程度, 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进, 邓伟华, 黄褮, 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血管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5, 24 (3) :270-273.

[2]段金海, 徐书雯, 莫建伟, 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9) :1457-1459.

血管狭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3年5月~2010年4月,我院采用血管腔内技术共治疗了7例症状性SMA狭窄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69~76岁,平均72.3岁。病程1~42个月,平均14个月。合并冠心病3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2例。7例患者均有慢性腹胀,饱食后腹痛病史。所有病例均存在畏食导致的体质消瘦,3例患者有便血及黒便史;2例因呕吐及肠梗阻入院。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初步筛查提示5例发现或怀疑有SAM狭窄;CTA检查,其中6例有明确的SMA狭窄,并有1例伴有腹腔动脉狭窄,5例患者在肠系膜上、下动脉之间出现明显的Riolan动脉侧支循环。另外1例因SMA显示不清,且高度怀疑缺血性肠病,遂行血管造影得以确诊。

1.2 方法

(1)术前用药:术前3d口服阿司匹林0.3g/d并给予保护胃黏膜药物。(2)介入操作:局麻下股动脉穿刺,行腹主动脉正、侧位造影和选择性SMA造影;静脉给予肝素0.5mg/kg,利用导丝导管技术使导丝通过狭窄处;保留导丝,先以直径3mm的小球囊行预扩张,然后经导引导管植入直径和长度合适的球囊扩张式支架,准确定位后释放支架;再次造影确认狭窄是否解除,必要时植入第二枚支架;支架开通后,经导管向SMA内缓慢注入罂粟碱30mg,以解除可能的血管痉挛(图1)。(3)术后用药: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10d,并口服波立维75mg/d,2个月后改为阿司匹林0.1g/d。(4)随访:于术后次日以及每3~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

2 结果

(1)手术:

7例患者术前SMA狭窄70%~90%,术后残余狭窄<20%。共植入7枚Palmaz球囊扩张式支架(美国Cordis),1枚Wallstent自膨式支架(美国Boston),其中5枚支架直径为6mm,3枚支架直径为7mm。术中平均操作时间为65(40~110)min。7例患者中6例于SMA狭窄处各置入1枚支架,有1例在植入第一枚支架时发生前跳,又于狭窄处植入第二枚支架,所有病例经造影证实支架开通良好,血流通畅,SMA狭窄解除,其远端分支血管显影良好,技术成功率为100%。1例术后穿刺部位发生小血肿,后自行吸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于术后3~5(平均4.2)d出院。

(2)随访: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58(平均29.4)个月,5例在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最快者术后当天腹痛消失,第2天肠梗阻即解除。6例患者在术后3~6个月体重增加了4~14.5(平均8kg)kg。1例虽然术后症状较前明显缓解,进食增加,但体重恢复不明显。1例患者在术后32个死于突发心肌梗死,1例患者在术后54个月死于大面积脑梗合并肺部感染,生存期间腹痛症状未复发。随访期间复查腹部血管超声,均未发现SMA再狭窄征象。

3 讨论

3.1 SMA狭窄的诊断

SMA狭窄所致肠缺血体征隐匿,诊断困难,导致的急性肠缺血后果严重,死亡率较高。SMA狭窄患者临床表现为三联症:(1)餐后上腹疼痛;(2)体重减轻;(3)腹部血管杂音。患者因畏食以致明显消瘦、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1,2,3,4]。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多普勒超声、CTA、MRA和血管造影等。多普勒超声为筛选SMA狭窄的重要方法,但对于肥胖及肠积气患者效果不佳,同时其准确性受操作者技术水平影响较大。增强CT尤其是血管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CT对缺血性肠系膜病变的诊断价值[5,6]。本组患者均行CTA检查,其中6例准确的反映了病变的部位和程度,5例患者发现在肠系膜上、下动脉之间出现粗大的侧支循环-Riolan动脉,为本病特征性表现。因此增强CT已成为诊断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重要手段。MRA与CTA类似,也是良好的诊断方法[6,7]。疑为急性肠缺血的患者,需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3.2 SMA狭窄的治疗

(1)患者及治疗方式的选择:

本组7例患者,术前均存在明显的肠缺血表现。有明确缺血症状的SMA狭窄进行外科或腔内治疗目前已达成了共识。无症状的SMA狭窄,是否应外科干预或介入治疗尚有争议。一般认为,狭窄率>70%者,鉴于其潜在的血栓闭塞可能性,应考虑手术或腔内治疗。文献报道,1 5%~20%的SMA狭窄患者可并发血栓形成[4]。与传统的手术方法对比而言,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技术成功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本组患者平均年龄72.3岁,均有多种并发疾病,而术中仅用局部麻醉,术后8h即可离床活动,平均术后4.2d出院,这对于高龄且有多种并发疾病的患者,其治疗的安全性较开腹血管重建手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临床症状同SMA狭窄之间关联性不清的患者,应选择腔内治疗。同时,腔内治疗后仍保留了选择外科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一些文献报道也认为对于SMA狭窄,腔内治疗渐有取代手术治疗成为首选的趋势[8]。

(2)操作技巧:

肠系膜动脉腔内治疗的平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为9%和3%。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未出现动脉夹层、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虽然病例的选择以及术后随访时间和检查方法等因素都会对结果的解释存在影响,但总体上来看治疗效果良好。操作过程中应注意:①选用球扩式支架:治疗SMA狭窄和处理对支架的释放稳定性及准确定位要求较高;同时治疗SMA狭窄理想的支架应该有较高的外部径向支撑力。②适度预扩张:为减少支架输送过程中对血管壁的损伤,本组均行预扩张。但预扩张亦存在有造成斑块及血栓脱落的风险,因此应该以能够达到改善支架输送条件为度,避免反复及过度扩张。本组选用直径3mm小球囊,在持续造影剂显示下缓慢扩张。③支架的定位:在操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动脉狭窄部位组织比较坚韧,因此支架长轴中点应置于狭窄最严重处,否则也可能发生支架的前跳及后缩,甚至有后缩突出或掉入腹主动脉发生意外的可能。本组1例在植入第一枚支架时发生前跳,又于狭窄处植入第二枚支架,SAM狭窄才得以解除。④残余狭窄的处理:残余狭窄率高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重要预测因子,因此应尽可能的降低。对于程度<20%的残余狭窄,如果支架形态良好我们则不再行球囊后扩张。后扩张增加了内膜损伤以及血管破裂或夹层的风险。另外强力过度扩张还可能增加导致栓塞的斑块物质被驱赶向远端血管的可能性。尽管放置支架后再次血管成形有可能得到更满意的形态,但一般不必过度要求。

A:腹主动脉侧位造影示:SMA起始部重度狭窄,接近闭塞;B:选择性SMA造影显示动脉狭窄情况;C:植入一枚直径7mm的Palmaz球囊扩张式支架后发生前跳,支架未完全覆盖狭窄段;D:植入第二枚支架后造影显示狭窄完全解除

参考文献

[1] Schaefer PJ,Schaefer FK,Murller-Huelsbeck S,et al.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stenting of mesenteric arteries[J].Abdom Imaging,2O07;32:304-309

[2] Sreenarasimhaiah J.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J].Curr Treat Options Gastroenterol, 2007;10(1):3-9

[3] Silva JA,White CJ,Collins TJ,et al.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J].J Am Coll Cardiol,2006;47(5 ):944-950

[4] Landis MS.Rajan DK,Simons ME.et al.Percutaneous management of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outcomes after intervention[J].J Vasc Interv Radiol,2005,O ct;16(10):1319-l325

[5] Hellinger JC.Evaluating mesenteric ischemia with multidetector-row CT angiography[J].Tech Vasc Interv Radiol,2004;7(3):160-166

[6] Laissy JP,Trillaud H.Douek P.MR angiography noninvasive vascular imaging of the abdomen[J].Abdom Imaging,2002;27(5):488-506

[7] Shih MC,Hagspiel KD.CTA and MRA in mesenteric ischemia:part I,Role in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AJR Am J Roentgenol,2007;188(2):452-461

血管狭窄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患者, 男7例, 女5例, 年龄53~71岁, 5例颈动脉狭窄程度>70%, 4例60%~69%, 3例50%~59%,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例, 顽固性头晕患者3例, 多发性脑梗死患者1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状态及对该项技术的认识程度, 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耐心的讲解并详细解释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目的, 告知操作方法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 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消除或减轻其焦虑和恐惧心理, 使之理解和配合。

2.2 术前护理

遵医嘱口服波利维75 mg/d, 拜阿司匹林0.1~0.3 mg/d, 共7~10 d。术前2 h给予尼莫地平50 ml静脉泵入2~3 ml/h。完成相关辅助检查:心电图、血常规、血凝常规、生化全套、乙肝表面抗原, 做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备皮, 沐浴更衣, 并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及术中怎样配合医生。于手术对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留置针) 。遵医嘱禁食、禁水4~6 h, 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

2.3 术中护理

2.3.1 遵医嘱调节和记录给药时间、剂量、速度和浓度, 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及时更换所需器械、导管或导丝。

2.3.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对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及肢体活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因在导管及导丝推送过程中及支架释放中可刺激颈动脉血管发生血管痉挛, 造成脑缺血、缺氧;刺激迷走神经兴奋而致心动过缓;可能撕裂血管内膜和斑块使栓子脱落而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2]。如出现头痛、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2.3.3 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 如有无言语沟通沟通障碍、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 有无寒战、高热等不良反应,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3.4 遵医嘱给予输氧和心电监护, 保持各管道通畅。

2.4 术后护理

2.4.1 一般护理

指导患者术后平卧24 h, 手术侧下肢伸直, 制动6~12 h, 穿刺处加压包扎, 局部应用沙袋压迫6 h, 防止出血和血肿, 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卧床期间做好皮肤护理, 定时帮患者按摩受压部位, 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嘱患者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减少对肾功能的损害。

2.4.2 病情观察

术后患者在NICU监护24 h, 并立即给予心电监护, 动态监测24 h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语言情况, 并与术前比较,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记录。严密观察股动脉穿刺处有无渗血、肿胀或血肿发生。绷带加压包扎的松紧度是否适宜, 术后2 h内每30 min测足背动脉搏动1次, 观察足背动脉有无减弱或消失, 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 脚趾活动情况, 穿刺侧下肢有无感觉障碍。嘱患者咳嗽或排便时用手按压伤口处, 以防出血。

2.4.3 抗凝药物的应用

为防止支架表面血栓形成, 术后应继续服用波利维75 mg/d, 连续8周, 或者给予肝素100~150 mg加入生理盐水50 ml (2 ml/h) 持续泵入, 连续5~7 d, 终生口服阿司匹林。术后按时查血凝常规, 严密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或紫癜, 有无黑便, 牙龈出血及皮下出血倾向, 告知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学会自我观察, 按时服药。

2.4.4 预防感染, 根据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4.5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2.4.5.1 过度灌注综合症

过度灌注综合征是支架植入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表现为头痛、局部性和 (或) 全身性癫痫, 严重者可出现治疗侧脑出血。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长期处于低血流量灌注的情况, 且颅内没有足够的代偿, 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 支架置入后大量的血液涌入, 造成过度突破而至脑出血[3], 所以术后控制性低血压十分重要, 一般控制血压在110~140 mm Hg/70~90 mm Hg之间, 必要时可静脉输注血管解痉剂尼莫地平。

2.4.5.2 心率下降和术后低血压

这是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 主要是支架释放时, 刺激颈动脉窦, 导致迷走神经增加, 大量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 迷走神经张力增加, 导致心动过缓, 心输出量下降, 血压下降[4]。心率在50次/min以上不需处理, 当心率下降至50次/min以下时使用阿托品或异丙肾纠正, 血压下降可用多巴胺、扩容等措施。

2.4.5.3 血管痉挛

手术可能引起血管痉挛, 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改变, 有无头晕、恶心及肢体麻木无力, 如果出现上述表现考虑脑血管痉挛可能, 及时报告医生。为防止血管痉挛, 术前2 h起, 静脉泵入尼莫地平, 根据血压调整用量, 一般维持在110~120 mmHg/70~80 mmHg水平, 利用其降压和扩张非缺血性动脉的作用, 还可以防止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

2.4.5.4 再度狭窄

一般发生于术后1年, 发生率为6.2%, 主要是由于受刺激后的内皮和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所致, 狭窄超过支架管径的50%定义为再狭窄[5]。年龄>75岁、女性、高血糖和CEA史是CAS远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6], 所以术前术后抗凝治疗十分重要, 特别是支架植入后要常规服用抗血小板制剂。

2.4.5.5 栓子脱落

术中栓子脱落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可发生在术中的每个阶段, 尤其是在输送导管, 保护装置及球囊预扩张时[7], 应严密监测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发现患者言语不清、失语、偏瘫等, 应立即报告医师, 行CT及脑血管造影, 确诊后立即给予溶栓、解痉、脑保护治疗。为有效降低栓子脱落, 术前规范化给药和术中规范化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包括全身肝素化、不间断给导管冲水和排除空气等[8]。近年来, 发展的脑保护装置可明显降低脑栓塞的发生率。

3 出院健康宣教

出院后3~4周内限制重体力活动, 以后也应避免剧烈活动, 防止球囊或钢圈脱落移位。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过度紧张、兴奋以及情绪波动过大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 科学饮食, 劳逸结合。向患者说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嘱其遵医服药, 并教会患者自己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已逐步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护理工作中只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以及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成功保障。护士要加强业务学习, 掌握相关知识, 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手术成功率, 使脑卒中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黄平, 刘玉春, 武文娟, 等.1例高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及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6) :54.

[2]林秀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3, 17 (9) :1029-1030.

[3]李慎茂, 凌峰, 廖中荣, 等.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5, 2 (1) :56-61.

[4]曹铭华, 江顺福, 吴明超, 等.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15例分析[J].江西医药, 2010, 45 (8) :791.

[5]温宏峰, 李继来.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 2009, 4 (1) :32-33.

[6]Khan M A, Liu M W, Chio F L, et al.Predictors of restenosis after successful carotid artery stenting[J].Am J Cardiol, 2003, 92 (7) :895-897.

[7]郝强, 李慎茂, 焦力群, 等.高位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0, 7 (7) :363-364.

血管狭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6~2010年在我院住院患者, 男性18例, 女性7例, 年龄50~70岁, 平均年龄 (58±3) 岁, 其中高血压者17例, 糖尿病者8例。全部患者均为首次临床发病, 就诊时行头颅CT检查, 且病灶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分布区, 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

1.2 检查方法

病程1周内行头CT血管造影 (CTA) 、CT灌注成像 (CTP) 检查, 了解颅内、颅外的大血管病变以及脑灌注状况[2]。判断方法:CTA检查动脉狭窄程度区分为轻度狭窄 (狭窄程度≤49%) , 中度狭窄 (狭窄程度在50%~69%) , 重度狭窄 (狭窄程度≥70%) ;CTP检出血液灌注异常区MTT (平均血流通过时间) 延长、CBF (脑血流量) 下降而CBV (脑血容量) 正常或稍高, 反映血流减低, 但血管调节功能尚保存, CBF和CBV均下降, 反映血流减低, 血管调节功能也开始受损。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 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的Fisher确切概率法。

2 结果

2.1 CTA检查结果 (表1)

由表1可见, ICA和MCA重度狭窄或闭塞者发生LI的机率较轻—中度狭窄者大。CTA显示动脉狭窄部位的动脉壁有斑块, 大部分为软斑块, 部分斑块内有斑片或条状钙化, 有的斑块表面不规则可能有溃疡形成, 且动脉狭窄处的斑块和表面血栓的破裂可多次向循环释放栓子而造成多发性LI。高山等[3]报道一项114例MCA狭窄的前瞻性双盲对照微栓子监测研究, 揭示了急性缺血型脑卒中患者有更高的微栓子发生频率。

2.2 CTP检查结果 (表2)

由表2可见, 25例患者中CTP显示ICA—MCA供血区内血流灌注减低区有16例, 且15例ICV重度狭窄患者中, 异常CTP发生率明显高于6例轻-中度狭窄患者, 其P<0.05, 说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ICA和MCA的狭窄病变导致其供血区内血流灌注减低, 同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脑血流灌注减低呈正相关, 狭窄越重, 血流灌注减低越明显, 而多发性LI发生在血流灌注异常区内, 可以认为LI发生和大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灌注减低有关。

虽说LI的预后良好, 但反复多次发作后会出现血管性痴呆和假性球麻痹, 为患者和社会带来负担, 故LI者做大血管病变的常规检查对其本身疾病的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大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5例腔隙性脑梗死 (LI) 患者进行头CT血管造影 (CTA) 、CT灌注成像 (CTP) 检查。结果CT血管造影 (CTA) 显示颈内动脉 (ICA) 重度狭窄或闭塞15例, 轻-中度狭窄6例;中动脉 (MCA) 重度狭窄或闭塞3例, 轻-中度狭窄1例。CTP显示颈内动脉 (ICA) -中动脉 (MCA) 供血区内血流灌注减低区16例。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所造成的远端小动脉血流灌注减低有关。

关键词:脑梗死,脑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动脉狭窄

参考文献

[1]李文忠.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6, 12 (1) :29.

[2]张春玲, 徐忠宝, 李继梅, 等.CT平扫、血管造影及血流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J].中风和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125~127.

上一篇:湖南桃江下一篇:树脂工艺品